小学数学观课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篇1

一、提问技巧分析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课堂提问技巧分析表”对这堂课的所有问题进行了逐条记录与分析:

统计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比较关注学生推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这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学生的回答类型基本与教师的问题类型对应,学生的推理能力相对较高,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还不能灵活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有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

另外,我发现这一堂课教师总共提问了41次,其中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是24次,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非重复性问题的次数是17次。那么,教师重复之前提问的次数为何占如此大的比重呢?

经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我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教师要确认学生对教师刚才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懂得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作深一步的教学,否则,教师会重新分析,直到学生都听懂了为止。这说明教师可以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二、座位表分析

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互动的频率、教师的偏好、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课堂状态,也是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是我这次见习过程中的座位表记录:

注:A.男生,B.女生;阿拉伯数字表示回答问题的次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班总共有60位同学,并且男女生比例相等。其中,教师对男生的提问次数是20次,对女生提问的次数是21次,对男女生提问的比例也是比较均衡的。存在的问题是:教室相对拥挤,再加上听课的人多,教师的活动范围也就比较小,只能在前面几排走动,尤其是对最后一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关注得比较少。这很容易会引起他们上课听讲时精力不集中,从而延误了接受新知识的时间。但总体来讲,这堂课老师在座位的安排以及提问的分配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记录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当教师提问:比较圆规画的圆和硬币画的圆有什么区别?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时,学生们几乎一致选择的都是与同桌讨论,与前后的同学基本上没什么交流。其中,有的组可以讨论激烈,很快举手回答。但有的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只是在听别的组怎么讲,然后附和他们的答案,而自己却并没有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使学生之间得到更好得交流。这很可能使班级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得严重,不利于班级的整体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所答问题回应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应着重考虑创设数学情境,提出问题,还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并灵活运用之,方可确保其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因为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至始至终参与课堂、参与思维。

注:V=口头回应(verbal response);NV=非口头回应(non- verbal response)

+=积极回应(indicated positive response)0=不作任何回应(indicated no response)

-=消极回应(indicated negative response)

根据表中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一堂数学课中基本上采用了口头回应和积极回应的方式,仅有个别同学错得太离谱,教师也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不足之处何在。因为小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上面,我们从提问、座位表和回应三个角度对这堂课进行了剖析,那么,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利用下面的“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参照表”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表中可以看到,这堂课的综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教师的讲授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积极引导,善于分析,循序渐进,及时反馈等。存在的问题是:难度偏易,学生主动探究不够等。

五、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经过以上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在一堂课上总共提问41次,平均一分钟一次提问,节奏适中,且师生互动的频率密度也适中,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叫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学也收到了比较良好的结果。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只是一味地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交互,有时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发生,但由于缺乏对问题方式、节奏良好的设计,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反而造成了低效率。因此,教师提问的频率不宜过密,对于需要重复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问,这样可以不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可以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复杂,回答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回答也会更有创意。因此,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必须明确、规范、具体。学生接到信息后才能积极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作出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还要把握问题类型的比例。如果着重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提一些事实性的问题,如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那么提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更合适。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真实问题,减少呈现性问题,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模拟或真实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运用知识。

以上是笔者对一堂小学数学课的观察报告,虽然我最终没有给出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考虑的因素真的非常多,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误。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新探―――《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2,(04).

[4]田甜.基于课堂观察审视“互动”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2012,(03).

[5]吴伟华.简约的技术,有效的提升―――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篇2

课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2 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是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杠杆,考察对象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形式和互动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高低,一方面能够给予教师足够的借鉴。在二次反思中改进互动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适应性,了解授课教师通过何种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授课知识。

二、课堂观察背景资料

1 自然情况统计。

记录人:江苏省南京市**区**小学教师团队

观察样本:四年级一个班级

授课者:谢晓明

授课内容: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十五课《设置幻灯片背景》

观察地点: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观察时间:2012年2月28日上午

观察点:学生、教师 互动环节 观察维度: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互动项目

2 参考教案。

[任务一]情境导入,突出主题。

师:有所选择的展示,比较两份不同的幻灯片作品(一份带有背景,一份带有背景)。请同学们选择,并回答原因。

[任务二]自主探索,新授新学。

师:讲授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并演示,评价。师总结:在选择模板主题方法。使用配合方案设置背景色后,学生观察发现。

[任务三]示范讲解,集中认知。

师:解释“使用配色方法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演示)模板设计和配色方案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比较组员的作品后,修改一下自己的作品。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通过前面两种方法来给设置背景?学生回答(讲授背景对话框)

[任务四]拓展实践,巩固新知。

作业要求:请为每张幻灯片设置不同的背景。学生操作、展示。

三、课堂观察数据量表及分析

1 互动参与度。

[量表说明]

A&B:师生之间交流(个别生)B&B:生生之间交流A&NB:师生之间交流(集体生)。

统计结果(量表1):以学习小组为统计单位: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学习小组,四个学习任务中,参与度均达到了一半以上,最高的参与度达到了100%。参与度最低的是第一学习小组,四个任务中,参与度平均不超过62%,最低一次活动的参与度仅为37.5%。

统计结果(量表2):以学习任务为统计单位,在四个任务中,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第四个任务,其中第三个任务有28个学生参与,参与度达到91%;第四个任务共有30个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达到97%;第一个任务参与度其次,共有22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71%;第二个任务参与度最低,共有16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50%。

2 教学目标达成度量表。

统计结果:就理答方式而言,四组任务的参与度均较高,并保持了较好的正确率,理答效果较好。就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在四组任务中,达成比率最好的是任务二,全班共有29人次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比率为96%,达到了优秀级别,因此在“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中给予了“优秀”的级别;在任务达成中情况最不好的是第四个任务,即“拓展创意”环节,其中有8位同学展示了自我的作品,有25位同学完成了作品制作,完成率约为80%。究其原因,6位未完成任务的同学中,有2位是在任务二中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因而影响了后面的任务达成;有2位是任务三没有及时完成;另外2位是因为机器故障,导致作品被损,最终没有达成学习任务。

3 课堂氛围量表。

统计结果:就课堂氛围而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度较高,其中课堂气氛活跃的时间占到整个教学过程的37.5%,这其中包括理答过程、学生评价过程、制作作品并自我欣赏过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在教师的主题引导下,能够及时地参与活动。在课堂气氛较为中立和沉闷的环节中,多为学生制作作品的初级阶段、看书自学阶段,此环节中,学生多为自我内化知识的过程,安静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机会。总体而言,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有层次有效率的。

4 课堂观察数据总体分析:根据以上四个量表集中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统计,根据课堂观察中。师生互动方式、任务达成比率、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发言效果等综合因素考察,四个学习小组在四个教学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三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良好互动效果,第一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弱势的互动效果,而第二、第四学习小组的互动效果居中。分析观察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本次教学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有效度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观察反思

1 教案先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在本次观察中,先做出了观察量表,并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互动为观察点,结果在拿到教案后发现,小组合作在本节课中并没有突出的体现,而是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因此,设计者及时调整了方案,将观察点中的“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形式”改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观察,更新了观察纬度。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观察中,要做到教案先行。根据教案来设计量表,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以便科学有效地进行统计。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建设;资源;服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高校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图书馆如何参与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1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基于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将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作为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1 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图书馆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图书馆不仅具备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同时拥有各类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馆馆员。教学及科研工作所需文献资料大多是由这些馆员为其提供的。同时,师生的学业完成和学术研究更离不开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及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成效。

1.2 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特别是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其工作重心必须与学校的重点同步。重点学科建设给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说图书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依托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 高校图书馆构筑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的途径

2.1 建立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系统

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是指在高校某一重点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图书馆拥有的服务于应用、研究和参考等方面所需文献的收藏,能支持重点学科师生尤其是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教学科研工作,能满足高校科研人员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馆藏数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重点。图书馆要参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做好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制订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进而形成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2.1.1 印刷型文献的建设工作

所谓印刷型文献,主要包括正式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文献其他文献等。专业图书的建设应以学术专著为主,辅以指导性读物。如倾向于收藏重点学科与专业领域的权威论著、学科发展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学科前沿论著等。学术期刊因其出版周期短、数量大等原因,最能反映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时应加大力度。

另外,在印刷型文献的收藏过程中,要注意适当收集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该类文献多为第一手资料,能及时反映各个学科及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重点学科资源建设重要的信息源。当然,由于此类文献未公开出版,获取程度相对困难,有时通过正常的收集渠道无法获得,图书馆可以通过相关渠道与相应的学术机构建立联系,或者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其他方式获得。

2.1.2 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

网络环境下,加大数字资源收藏的比例,是构筑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在保证印刷型文献建设的同时,应适当向数字资源倾斜。在数字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请重点学科及专业的专家教授和教师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对一些能代表学科前沿和反映国外学术动态的重要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应及时更新,以满足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资源需求。

2.2 加强资源及服务的宣传推介工作

教学科研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了解,有些教学科研人员很少登陆图书馆网页,对图书馆的可用数据库并不清楚,对数据库的使用不熟悉,这些都会影响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

面向重点学科的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应充分了解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情况,面对面地与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动态进行跟踪,随着科研的进程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料。如在科研课题立项阶段,提供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等;在课题研究阶段,及时提供国内外相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士动态;在课题结题阶段,提供研究成果的整理及服务工作。

2.3 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研究型大学,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地首次推行学科馆员服务,随后,北京大学等其他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也陆续开展此项服务。学科馆员一般由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馆员担任,也可以在各学科专业聘请资深教师担任顾问,主要承担学科联络咨询及开展学科嵌入式服务等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馆员不能将工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参考咨询及用户培训等方面,而要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为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可以针对科研的不同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研究成果展示、学术前沿跟踪等,将图书馆服务工作与整个科研过程结合起来,为科研课题进行内容分析、创新论证、方案策划、成果预测等专项服务。另外,学科馆员和科研人员之间需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建立稳定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便有效的服务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2.4 建立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系统

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有效组织和利用文献资源的重要形式,是科研人员了解和使用学科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图书馆应围绕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从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其提供高质量、针对性及全面准确的文献资源,建立良好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学科导航系统,包括重点学科个网页,以超媒体形式链接网络信息及相关专业网址,平台的各类型数据库,网络和数据库检索的导航信息等。重点学科资源检索途径应简单化、多元化,不仅要提供

关键词 和分类检索,还要建立简介、综合检索等其他高级检索功能,使重点学科用户能通过网络迅速准确的查到所需文献资源。

3 结语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工作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图书馆应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全方位建设与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强化为重点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为重点学科提供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信息资源,不断拓展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服务新途径、新方法,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并以此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兴礼.高校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8(1):95-97.

[2]王晶.浅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重点学科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167-168.

篇4

【摘 要】在农村小学开设并上好数学活动课,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利用丰富多彩

>>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 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点感悟 论小学活动课的设计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探讨 我看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 数学活动课如何进入农村小学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 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 小学数学活动课实施刍论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与教学课的区别 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浅析农村小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性 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尝试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论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基本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初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效率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效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庆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农村小学开设并上好数学活动课,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实践、生活、社会学习知识,既增加知识和眼界,也提高了鉴别和欣赏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参与中认真思考,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活动课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在我们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概念尚模糊,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数学课外活动,而且由于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注重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更无从谈起。这些都说明,在农村小学开展数学活动课是迫切需要的,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平常事务的习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因操作性强,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深受小学生喜爱,有着其它课型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数学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认真思考 数学活动课的特点中其中一点是富有思考性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内容通过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乐学而思、思学而会学,使学到的知识能贯通,而不是非知半解。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学生解答某个数学问题时,具有别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和途径,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所突破,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创新。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课上。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1/3,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马东梅.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新课程学习.2012年03期 [2].让小学数学活动课“动”起来.江西教育.2012年第23期

篇5

(1)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切实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

(2)要研究如何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发现数学,研究数学。

(3)进一步探索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

二、进一步推动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1)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五个年头,现在已经到了高年级。对于高年级如何实施课程改革,应与低、中年级有所不同。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提高计算教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重视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数学化研究过程,如何做到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协调统一,如何做好初中和小学的有效衔接,如何提高教师相应的专业化水平。

(2)预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出台。届时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于修订的背景,增加、删减的内容要弄清楚,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准确把握,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3)拟召开一次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主要内容有观摩课堂教学,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交流重点研究的理论成果,对骨干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化培训,必要时邀请专家来作报告,使广大数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认识。

三、继续到校本教研联系学校开展工作

开展校本教研是新形势下学校和教师提高教研和科研水平,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要认真学习有关校本教研的理论,了解外地校本教研好的经验和做法。

(2)经常深入到校本教研联系学校中,了解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3)具体参与到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积累经验,帮助学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形成典型,并及时推广。

四、继续扎实开展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已经激起了学校和老师们的极大兴趣,并有了初步的成果。应该继续按照这条路走下去。

(1)对于课外研究课的研究,要进行巩固和提高,并使之常规化、长期化。

(2)对于课内研究课的研究,要继续扩大研究的领域,不仅涉及新授课,也要涉及练习课、复习课;不仅涉及空间与图形的课,也要涉及计算课,解决问题的课等,并逐步与单元教学、常规教学结合起来。

(3)积累好有关的材料,做好理论方面的提升,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和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步提升。

(4)拟召开一次全市数学小课题研究展示交流活动,推动小课题研究活动上水平、上台阶。

五、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活动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来为教学研究服务是当下应该研究的重要内容。

(1)研究利用电子邮件、教育局网站、qq、博客进行教研信息的、交流等。

(2)研究利用网络与区县教研员、基层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指导和帮助。

(3)研究利用网络,对于文字的、视频的教学案例、学术报告、教学课件等进行及时的交流和研究。

六、为参加省优质课评选作准备

今年,省优质课评选活动计划在五月份举行。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也为了促进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教学新秀,提升我市的课堂教学水平,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人选的确定,各种课型的研究,进行试讲锻炼等。

七、为城乡小学数学教研交流提供平台并促使共同进步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也体现在软件建设上。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教研是存在差异的,如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选取几所城区和乡村的学校开展小型的专题教研活动,给他们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促使他们的教研水平共同提高。

八、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备课和作业的实效性

人们对备课和作业的研究要远远滞后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对于如何消除备课中的形式化问题,注重实效性,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电子备课,应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于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如何设计课外实践性作业,也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各月份计划安排

1月份学习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2月份召开小学数学教研年度工作会议;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3月份选拔参加省优质课评选人选并积极准备。区县小课题研究调研

4月份召开全市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展示交流会议。

5月份参加省优质课评选。

6月份举行优秀课件评选活动;修订“伴你学”

7月份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备课、作业的实效性

8份探索如何发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相关专业化水平

9月份选取城乡几处学校进行小学数学教研交流

10月份召开小学数学新课程研讨会

11月份到校本教研联系学校调研和指导;修订伴你学

12月份2011年工作总结,2011年工作计划

附:省以上主要教研活动

4月份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篇6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重视不足

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把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把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内容直接删去。这说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直接原因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内容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去研究它。再就是许多教师只看分数,视野狭窄,没有真正理解小学数学中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意义,不能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价值。

(二)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不清

多次参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观摩,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功夫,力图完整地呈现实践活动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不管其量有多少,难度有多大,生怕有所遗漏。把小学数学实践课上成了数学知识课,原因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不清。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还是深受应试教育的观念束缚,重知识轻实践,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实践活动缺位

在大多数综合实践课中都存在一种现象,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教师操纵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演示各种图片,然后根据图片不断提问,学生踊跃回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唯独缺少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缺少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践活动的缺位,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演示课或表演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除了主观方面教师不重视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行的班级人数较多,组织活动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其二,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室,没有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器材和设备,学生只能窝在教室里通过“想象”进行实践活动;其三,教师考虑学生安全和组织上的繁琐也不愿把学生带到室外开展实践活动。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数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与记忆为特征的方法,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会发现早在几百年以前他们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的一块“短板”。在小学数学课中加强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深刻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开拓数学思维的积极意义,而且要从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二)重视引导,规范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使数学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五个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环节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相关的操作。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的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确定了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自行车里的数学》),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践活动,不知道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入相应的活动主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活动目的。

制订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二个环节,其任务是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互动,通过协商确定活动规则和活动任务,以增进学生对规则与任务的理解,提高遵守活动规则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自觉性。

进行分组及各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三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定的任务,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竞争,共同提高。这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一般而言,每组人数控制在4到8个之间,各组人数基本相同且能力相近。同时,按活动要求,各小组要根据所完成的任务,分配各人应承担的角色。

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是实践活动课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必要时应注意帮助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教师还要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为活动的评价和总结做准备。

活动评价与总结是实践活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由各小组报告活动的情况(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活动后感受等),再由教师做总结。教师应重点评价各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

(三)优化管理,拓展资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改进,不仅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管理,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开设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条件的创建和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拓展实践活动课的资源。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考虑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型的特点,立足于过程管理。一方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与实际教学是否一致;另一方面检查活动课后学生的作业、感言等过程性资料。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学校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的评比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展示活动,提高教师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层要注意改善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条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进行小班化教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展示;为每一个班级配备足够的教辅人员,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指导,使活动更有效。学校还要在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上给予保障,使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不致于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弱势群体”。

另外,在学生家里和学生所在的社区里,有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如家里摆放的各种物品包含着丰富的数与形的信息;社区的超市、活动场所也包含着丰富的数与形的信息。学校要善于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在家庭活动或社区活动中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拓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资源。使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研究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对策,会使数学教学更给力。

参考文献:

[1]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5).

[2]蔡翠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科学探微[J].科技资讯,2008,(2).

[3]周 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些思考[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6).

[4]谭玉玲.例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操作程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4).

[5]万俊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要求[J].江西教育,2006,(7).

[6]杨兆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特点例谈[J].云南教育,2003,(34).

篇7

一、国外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改变,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对中小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学业评价也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简要介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业评价模式和方法。

1评价镶嵌策略

评价镶嵌策略是美国小学教育中很常用的一种学业评价方法。在美国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的。美国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不是单纯的终结性评价,而是由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其中过程评价也就是使用了评价镶嵌策略,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嵌入每一课内容里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并进行过程性评价。

2课程作业

英国根据1988年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明确规定了学业评价包括校外统一考试和校内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校内教师的评价就主要通过课程作业的形式进行评价。课程作业主要有:实践作业,指各种数学实验、独立观察以及动手能力。书面作业,指客观性测试,不仅包括试卷测试,还包括数学学习笔记、报告等。

3成绩评价报告

成绩评价报告是加拿大常用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期望成绩,对学生数学成绩评价;二是学习能力发展,对学习能力所涉及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二、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抽象性、概括性以及严谨的逻辑性等特点,因此在确定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这些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基础性。由于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教育的主心骨之一,小学生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业评价时要遵循基础性的原则,避免出现超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内容[2]。

二是层次性。在孔子时代就强调了教学要因材施教,尽管在我国当前大班教学的实情下很难做到完美的因材施教,但是我们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和情况,制定具有层次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三是全面性。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全面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方面面,以证实学生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

三、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体系的内容

为了改变传统单纯的试卷测试的量化学业评价模式,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从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一是数学知识。数学基础知识主要首先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陈述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其次还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理论性知识,最后还囊括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自我评价、调整等认知性知识。

二是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运算、作图、推理等三方面的基本数学技能掌握。

三是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变换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发现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反思能力等。

四是数学情感和态度,这包括数学学习态度、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信念、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四个方面的评价。

四、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由上一部分已经确定了小学数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下面将根据四方面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指标体系的确定,然后根据评价内容的重要性程度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3]。

表1 小学数学学业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上量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达到过程性评价月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目标。

小学数学学业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随着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这个新型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各个小学学校层面的认真贯彻实施,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的认真态度,认真的将这个多元化评价体系运用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以此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学业评价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也应更加主动地适应这种评价模式,积极配合老师的安排,使自身的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1.1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2 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1.3 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2.1 明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课型。根据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实践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4)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篇9

在大众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晦涩难懂不易学习。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数学教育的不成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从小处抓起,从基础抓起。

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想真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爱好,就要将数学与生活的隔阂打破,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我们要对教学观念进行不断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进一步引导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为培养时代性人才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对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进行启蒙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到我要学的境界。这不单是一种数学教学的手段,更是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对小学的学生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儿童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喜欢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喜欢新奇心理,将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和新鲜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塑料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是一个“玩伴”。教学中由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摆放,塑料棒与算式对照,使学生对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再通过强化练习,最终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际操作、明白算理、巩固练习,形成了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当他们深深地为这些学具所吸引时,在学习数学时便如同多了一个帮手。同时,在教学中,将多种花计算方式相结合,进行交替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学习情绪保持高涨,气氛活跃,在快乐中学习。即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又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一个老师对创新是什么并不明确,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定是一番空话。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 新大纲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地纳入其中,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大纲全文。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

三、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趣味、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以往的观念进行改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理念下,数学活动便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种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不断对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估,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得到正确结果时,要给予肯定。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加工以及理解过程。在小学数学中,涉及文本的问题亦有不少,例如应用题、文字题等。小学生在面对这些题时,不觉都有些难以应付,教师们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需从阅读能力下手,指导他们正确阅读文本。

数学阅读是学习小学数学的根本途径,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过点,要对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能力进行提高,不仅要提高认识的基础,更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经常对学生讲一些经典的数学家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生动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或是读书报告会以及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激励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检测。

篇10

“参与”一词在新华字典的解释:①亦作“参预”。②预闻而参议其事,介入,参加。顾名思义就是让自己投入到某一件事情里,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眼里是一门很枯燥无味的学科,因此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但是上文提到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热爱数学,愿意积极去参与学习。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去引导学生来参与学习数学。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则具备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声色俱佳、易于接受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教学充满活力,同时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理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迅速转化为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课堂环境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克服数学枯燥的旧观念,有效的把书本上的重点难点转化为生动的视频或动画易于接受的形式,变知识的抽象形态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可以快速的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模式建设中离不开它的存在。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数学教材,激发孩子兴趣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感兴趣才愿意去参与、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在授课之前做好课题的知识点归纳和整合,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课件。教师也可以编写校本教材,但要结合教学实际,把重点放在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笔者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节课:在讲解加减法习题练习这一课题时,笔者给学生玩了一个“寻找速算王”的游戏。游戏规则为:每在黑板写一个题目,不等笔者公布答案,哪个学生抢先别的同学一步说出答案则该学生他就是班上的速算王。笔者写出的题目同课本上的题目相比较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学生都踊跃参与,表现积极,以至于后来有学生给笔者反映那一堂课他们印象特别深刻。这节课也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学生参与学习模式的成功课时。笔者认为,小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孩子参与学习,就要多用心且要有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小学生的心灵特征,因材施教。只有在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出“评价教育工作者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好教师,不在于过分的去强调教学资历的高低,而是在于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另外新课改还对教师明确提出要制定一定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已经不是以往教学的核心人物,更是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知识海洋的引导者。学生参与的学习模式对推动教师队伍素质专业化的进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热爱数学这门课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师指导有方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也是对教师能力的充分肯定。

2.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应该用一切可以想到的方法去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而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小学课堂也是一样,培养每一个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也变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这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驾驭能力。部分学者认为没必要让学生去发挥,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引导学生即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师,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这种条件下教授的数学课必定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课时。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学习的模式对学生的大脑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创新特色专业,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灵特点和求知欲,以及心理接受能力,用心去营造出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的课堂模式,即文中强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学习模式。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其创新思维,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和谐、平等、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打造出理想的教育课堂。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模式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亚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管理学家[J].2011(07)

[2]王书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思考.科学导报[J].2012(01)

篇1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篇12

一、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思维导图法能够全面、系统地展示数学知识点,使学生构建起严谨、通俗和直观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例如,“两位数的乘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涉及了很多数量关系以及乘法的应用,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法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思路,让学生通过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来自行梳理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行绘制出一幅思维导图,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教师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进行知识网络的建设。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主认知能力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的方向。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特别是有些容易混淆的相近知识点。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针对学生最容易遗忘和混淆的知识点设计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多边形”这一课的复习,由于涉及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对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理清这几种容易混淆的图形概念,使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自主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高效的复习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也能够通过复习和巩固来减少知识的遗忘和混淆。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可以先提出思维导图中的中心概念,要求学生自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仍以“认识多边形”的复习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多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腰梯形、等边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概念,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理清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包含和并列关系,并将其绘制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要求学生能够自行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区分,从而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完成复习任务,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篇13

华应龙老师上的是《神奇的带子》。导课时,华老师以剪信封的魔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孩子们沉浸在创造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中:问题的激活、思维的碰撞、发现的乐趣、智慧的飞扬,每一处,每一时,都显露出魔术课堂的无穷魅力。最后,华老师说“下课”,同学们说“不下课”;华老师说“再见”,同学们说“不再见”;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同学们不下课呢?”学生说:“我们想学你那个剪信封的魔术!”在我所听的数学课中,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学生不让老师下课的情景。后来,还是学生的数学老师出来,做通了学生的工作才把他们带出了课堂。当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华老师分别时,听课现场长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乐平老师上的是《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脸是长形的,他想把自己的脸整成圆形,要求学生为他设计草图。很快,学生找准了圆心――鼻尖。有的学生用半边脸长为半径画圆,这种方法很快被否定,因为以半边脸长画圆“整容”,必须要将朱老师额头和下颌的多余部分去掉,这是不可能的。经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以鼻尖到额头的长为半径画圆来“整容”比较合适。有的听课老师认为他设计的“整容”环节不合理,是这样评价的:朱老师“整容”问题值得商榷,试想有哪位患者会把自己的脸整成标准的圆形,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都是难以接受的。数学源于生活,这样的情境看似来自于生活实践,但有悖于生活的常理。研究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但我认为朱老师的“整容”设计别具匠心,扎实有效,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淡然之美。

黄爱华老师上的是《平均数》。他的课着实让我眼睛一亮,让我领略到真正的大师风范。黄老师首先出示“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尝试练习。不一会儿,学生汇报说是“(142+140)÷2=141厘米”。黄老师问道:“对吗?同意的请举手。”有一半学生举手。黄老师又问道:“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这样求的,(142+140)÷2=141(厘米),对吗?同意的请举手。”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黄老师接着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吃惊的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不小心被同学们这么快就解决了,好,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坐在那里,没动。黄老师再说了一遍“下课”,学生还是没动。这时,有一只小手伸起来了,他说:“不对,现在男女生人数没告诉我们,只有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才是141厘米;男女生人数不同,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不一定是141厘米。”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当黄老师说“下课”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黄老师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其课堂调控能力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叹服。

二、理性的思考,解读教育的困惑

活动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名师们的报告。几乎都是脱稿演讲,句句精彩!会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从名师的报告中,我们读出了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和实践,对教师的关爱和引导,对教育的忧思和展望。

1.什么是好课?几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也引发了众多名师对“好课”的认识和讨论。吴正宪老师认为:一节好课要有好的“课感”,要有“学生缘”,既要有“营养”又要“好吃”。闫勤老师认为:好课必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了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二是顺应了学生又建构了学生。她还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有追求的、也是有缺憾和相对的。讨论中,名师们也提到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平衡问题,多数名师提倡走向公开课和家常课的中间地带。怎样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冯恩洪老师介绍了湖南藩阳某中学的平衡方法: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课堂又太“死”。所以,他们就搞它一个“半死不活”的。

2.小学数学教师姓什么?朱乐平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姓“小”,也不应只姓“数”,应该是个复姓。为此,他要求我们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位的数学知识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举例说,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应该看一看初中解析几何中的“圆”,以及高中的“椭圆”,这样你的教学就有了深度。来自边城的一位名师甚至认为要当好一名数学老师,就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即:“半个演员”、“半个导演”、“半个作家”、“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半个电脑专家”……诚然,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也许究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追求!

3.让数学变得简单些。冯恩洪老师介绍自己在德国考察时,有个教育专家对他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你们学生的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是,你们中国得买我们德国的货。”他认为,我们中国是在用世界上最深的数学完成了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他举例说,美国的数学相对于中国比较容易,学习手段也比较开放。美国从幼儿园起就允许使用计算器。有一个14岁的美国男孩回答“3+5等于几”时,他想了一会儿说“3+5大概等于7”,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真了不起,离成功只差一步。”冯恩洪老师的报告引起了我们在场每个人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书厚,题目难,货却是人家的好呢?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该以什么样合适的方式才能做好和未来的衔接呢?

4.农村教学应有“农”味。来自农村的一位名师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他介绍的两个教学案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他让学生先用泥巴捏几个完全相同的圆锥体,然后试着用三个圆锥搓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验证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年、月、日》时,他没有采用“明明今年九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等情境导入新课,他说自己在教学中从不用这个情境,他认为农村的孩子只过“农历”生日,一般每年过一次生日,让这些农村学生理解“九岁的明明只过了两个生日”,他们肯定接受不了。

5.“抛秧与插秧”的启示。闫勤老师报告中提到的“抛秧与插秧”,对我的启发很大。插秧的方式较抛秧辛苦得多,但收获却没有抛秧的大。原因是插秧破坏了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不但保护了它的生长本能,还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几乎被颠倒过来。虽然我们一时不能接受,但它却确实存在。我想,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太“勤奋”,该懒的时候还要懒,要努力做一个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抛秧人”。

三、智慧的语言,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近距离接触名师,我们在享受着课堂和报告的同时,也在努力地捕捉着每一个零星的精彩语句,虽然很短但却是那样的深刻,闪烁着名师充满智慧的光芒,引领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旅途中不断前行。现摘录部分经典语句与大家共同分享:

1.数学老师要有数学味。

2.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3.即使猜错了,也是美丽的错误。

4.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5.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找“恋爱”的感觉。

6.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本身就是数学。

7.只有当教师自己被数学所感动时,他才可能打动自己的学生。

8.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9.课堂上,我们不能一次次地照顾差生,而让比较优秀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陪读”。

10.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去时间化。

11.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12.为别人鼓掌,也是为自己喝彩;鼓掌多的人,也是智商高的人。

吴正宪、黄爱华、华应龙、朱乐平、冯恩洪……这些以前只能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的名师,如今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他们的报告和课充满着智慧、流动着经典,让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的美丽!原来自己从事的职业竟也可以如此的精彩!我们有位听课老师甚至感慨地叹到:“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就是万有引力,苹果砸在我们头上就是一个大包,所以苹果选择了牛顿,而数学选择了名师,让他们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