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供配电实训总结

篇1

2.主要措施

2.1严格基地认定根据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审核认定上,不但要求培训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而且要具有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但注重培训机构过去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广大农民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2013年桦甸市新增农村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培训机构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全市培训基地达到5个。基地认定后,将培训基地名称、培训专业、培训补助标准、培训时间在市农网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突出专业特色按照注重素质提高,带动产业升级、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总体工作要求,在阳光工程培训专业的选择上,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当前开展重点工作、农业项目相结合,开设了美丽乡村农村沼气使用与维修专业;与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设了肉牛育肥、晒烟栽培等专业;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开设了平欧榛子、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促进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3明晰职责分工为确保阳光工程项目扎实有效开展,防止因疏忽管理出现问题,对全年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加强了监督管理,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市阳光办负责培训任务指标落实、培训基地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及每个培训基地办班监管核查;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培训基地负责培训招生、课程安排、师资建立、班级管理及培训质量保障等。阳光办、培训基地和财政部门之间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年终由市阳光办与财政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阳光工程工作进行统一检查验收。

2.4注重办班实效本着方便农民原则,培训基地在培训班举办地点选择上不力求统一式模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班培训。凡是在市区周边乡(镇)招收的学员,培训基地办班时全部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二是采取分散办班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招收学员较多、距离市区较远的实际,由培训基地将培训班办到村社;三是采取划区办班培训。对于每个乡(镇)学员招收都不多的实际情况,采取划区域培训的方式,将周边乡(镇)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乡(镇)进行培训。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积极参予,而且培训效果大为提高。

3.取得的成效

3.1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显

篇2

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主要讲授建筑供配电技术及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往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提问及讨论为辅。经过几轮的教学,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1.1 理论教学方面

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可选教材较少,现有的知识体系受客观条件制约,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上,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距离。

1.2实践内容方面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难以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讲授内容贯穿成一体。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出于自身运营、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能接收大批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1.3考核方式方面

以往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目。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行业新动态。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学校深入行业进行调研,走访调研省内外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建筑类院校,重新总结划分、调整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使其符合行业现状。

建筑供配电系统就像建筑的神经,建筑照明系统就像建筑的眼睛,供配电和照明系统使建筑充满生气。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建筑供配电的整体规划方法与布局方法,通过民用住宅建筑的供配电与照明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教学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该思路不同与以往的教材,将各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工程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2.2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实训项目。实训是理论教学完成后的综合运用训练项目,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在原来实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照明设计类题目,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完成,形成实物成果并进行答辩,分组完成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部分。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а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参观期间,有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参观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学习报告。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实地参加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在工程实际中了解一线具体工作。

2.3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教师使用网络上传讲义、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

(2)课上教学。将重点内容融于案例中进行讲解,辅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教师根据每次课堂讲授的内容,事先安排相应的工程或实践案例,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集中讨论和讲解。

(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完成设计报告并计入总评成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2.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对学习效率的评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手段。课程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出勤、阶段测试、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等方面加权平均得到总成绩。这样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将所学内容贯穿理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专业,其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占较重比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最新案例,设计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时掌握新技术,紧跟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供配电技术》课程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一、二次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基本设计;能够对负荷进行用电监察,保护电气设备,;能够熟练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初步设计,能够独立完成变电站倒闸操作任务;取得电力部门核发的“进网电工许可证”和“特种工操作证”相关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就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把“教什么”“怎么教”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强化实践环节,尽可能多的采用实践教学法。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在就业中所需的岗位技能,我系电气教研组也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性较强课程多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努力把理论知识优化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实训项目。根据课程需求,学校重金引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仿真软件和模拟操作装置,可以真实的模拟工作过程,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将课程设计成5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我就以项目四“二次系统的调试与运行维护”中的任务四“自动装置的检验与调试”其一实训项目“二次回路高压断路器控制和信号回路故障检测”为例,介绍一下项目的推进、项目的完成、项目的评价。(一)布置实践项目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识读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的原理图,给出对应的安装接线图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接线,在认识中完成实践。(二)规定本期项目预期目标查阅断路器分合操作要求,并会对高压断路器进行模拟分合操作,进而上升到更高层次,根据灯光信号回路判断断路器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判断故障存在位置及故障原因。在推进该项目时,首先简单给学生讲解电气回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正确的断路器操作规程,让学生分组协作;其次,现场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接线,在对断路器控制操作时,互相交流操作过程和故障查找方式,期间只对学生进行引导,答疑解惑。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和总结,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课程内容掌握现状,指出加以改正和完善。

篇4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床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理论教学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的体现。专业理论课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但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合理地安排课时;要有针对性,服务于应用;要有实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文化课为基础,又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理论课作为技能课的基础是学不好本专业的,即使学好本专业的技能,也仅仅是掌握了操作而异,如同师傅带徒弟,不利于未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专业技能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学校质量和生存力的表现,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高素质的重要标志。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是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技能的操作易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技能课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是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一线的技术工人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得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可以顶岗操作,不用再培训和重新定级。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实际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自动化教学方法分析

1.1 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

1.3 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IN,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和练习。例如,采用N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崴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2,1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

2,2在

2,3在《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解发电内容时,放映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从发电到用电的整个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篇5

在高职院校的电气技术专业中,《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供配电技术》学习内容,在工矿以及建筑企业实际工作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的人才,所以,专业学习程度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供配电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虽利于施教,也有较好的教学可控性,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较欠缺。所以,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

1 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传统教学存在问题

1.1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理论方面。《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其涉及的内容很多且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理论学科又非常的抽象。要达到理想中的教学目标,不能光靠枯燥的理论讲授。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仅仅开设了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没有涉及到开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图文并茂教学,使学生的理论记忆不强,并且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课程教学实验方面。《供配电技术》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因而与很多的工程实际相互联系,而且也涉及到了大量的高低压设备的使用,所以有较高的实验设备要求。同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所以对教学实验设备的要求也在逐年的上升。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任务,普遍存在着投入资金少、实验设备缺乏,设备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导致了教学任务中一些操作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实现。

1.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该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广、概念也比较抽象不易掌握,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枯燥,难以理解。使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没有达到树立“我要学”的学习热情,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十分欠缺,最终影响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2 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对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建立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彻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现象,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以及勤于动手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检索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1)重视绪论讲解,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高职院校的供配电课程,一般面对高年级段的学生开设,高年级段的学生对专业都有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的预期性。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都会有差距,对自身的定位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认为不需要学习过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只要掌握其专业基本技能或者是能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就足够了,所以,普遍的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专业教师在该课程讲演之前,可以首先介绍本学科的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并结合部分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示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解《供配电技术》课程绪论时,首先说明电力系统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电力系统发展空间巨大等,然后结合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与成绩,也可以列举出电力系统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等,使学生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带着较强的求知欲以及责任感进行学习。

(2)开展形象教学,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开展实物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等优点,可以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开展实物形象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工程应用的感性认识,在继电器保护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内容,准备各种继电器实物,开展实体形象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各种继电器的外观特征,根据外观区分异同点,然后根据手中的实物进行继电器的原理特征、技术参数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的讲授,最后引导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继电器的知识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开展教具演示形象教学。这个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学方面。例如:在10KV的电力线路中,经常使用GL型感应式过电流继电器来进行继电保护,对于没有配电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其中的工作原理,更不知如何进行整定校验。针对以上问题,专业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设计一个演示模拟线路,通电调节好。课程开始时,结合课程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边讲解、边演示的形象教学,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形象的演示了整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课程创建一种教学环境,可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氛围内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在进行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课程中的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讲解时,可以引进下面一段教学情景:在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关,低压侧装有刀开关的电路中,为了满足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的要求,可以提供出几个开关闭合方案供学生选择。这个教学情景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选择方案的理由。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创建教学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课堂气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2.2完善教学实验,重视课程设计

(1)完善教学实验。《供配电技术》课程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需要大量的实验课程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该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高低压电器实验以及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等。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还应当适当考虑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之类的实验项目,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2)重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变配电所设计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来抓,从而使课程内容项目化、案例化。如:在讲解到负荷计算与短路计算课程时,应该先提出供配电设计中的对供电电气设备、导线、电缆等的如何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安装地点的电流、电压及容量的因素进行考虑,从课程的负荷计算以及短路计算中得出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实验的步骤及计算方法等。抓住了该课程内容主线,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有清晰的思路,而且可以学知所用。

2.3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完成教学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学习记忆量为15%左右,通过视觉学习记忆量为25%左右,但是同时进

行语言视觉教学记忆量可达到65%左右。现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能够将各种实验的过程具体、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带给学生一种鲜明的感性认识,大大降低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想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率。

2.4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进一步的进行完善

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善主要就是指:改变过去“灌输式”及“填鸭式”教学方式及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与引导,要使抽象的内容清晰化、难理解的内容简单化。将教学环节中的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使学生更容易学习。

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教学部门应当将“强调实践、注重应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结合相关的工程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其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点:

(1)对教学大纲进行精心制定并及时完善,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科技需要、人才需要等。

(2)对课程教材进行认真选择,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及时的对相关的行业动态进行调查分析,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课程反应出社会的新技术、新标准规范。

(3)加大供配电实验室设施建设,保障实验室教学质量,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作。

(4)开展实践教学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去工厂进行参观,包括工厂的生产车间、变配电所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发电厂、大型枢纽变电站等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从发电到供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电力系统以及配电系统有一个真实的整体认识。

2.5对考试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将学生的日常考核以及学习态度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日常考核以提问为主,期末理论考核以闭卷式的考试为主,所考核的内容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实验实训考核要将课程内容考核与实际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每项的考核内容都要有侧重点,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目标。

3 结束语

《供配电技术》是高职院校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与工程的实际结合性强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面很广,而各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又相对的独立,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了给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就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希望能通过采取以上教学方式及思路,充分的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丽.机械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张立强,何若全.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高等建筑教,1999(02).

[3]高俊凯.实验教学要改革[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2(01).

篇6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篇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 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篇8

工厂供电课程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门专业课程, 结合学生自身的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结合理论的学习,实验的操作和总结讨论等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考取”电工安全上岗操作证”做好必要的准备。另外,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电能的输送和分配既要简单经济,又要便于控制调节和测量;既要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更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搞好工厂供电工作对于保证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实现工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工厂供配电系统的教学为例阐述相关内容。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从问题入手,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厂供电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小型工厂供电系统和电气照明运行维护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工工作提供保障。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电知识和熟悉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可以提出诸如“教室的电和家庭的电是如何实现从电厂到用户的传输?”、“在出现短路或其它故障时供电系统是如何实现保护的?”、“我们参观的工厂的电气照明的布置排列有什么依据?”、“电杆的高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没有特别的规定,如何确定?”。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这样就会使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程要有重点,突出实用性。避免纯理论的讲述,关键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对出现的故障如何处理和排除。比如对于电力系统电源不同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系统二次侧的继电保护及监测仪表的选择与运行,如果从复杂的电路分析出发,因为涉及到其它课程的知识,不但费时,学生也无法理解,因而也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采用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对于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时立即切除故障电路,而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圈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时允许暂时运行2小时,但必须有报警和指示信号,以便于切除故障。

3、着重强调学习方法和思路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方面有一定难度,在讲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习方法和清晰的思路,掌握重点和核心。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将学生从单调枯燥中解放出来,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比如在讲述计算负荷的确定这一章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计算负荷的确定和哪些因素有关,其次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手册并查找相关数据,很好地借助工具来解决问题,最后利用给定的公式进行计算校核。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方法的应用,不能死记公式,要把公式里的每一个参数的实际含义掌握好,这样才能有效地加以正确运用,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此,学生就掌握了一般方法,为今后课程设计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

工厂供电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包括变配电所变压器、电力线路各种开关设备的安全,同时还包括电力系统的设计,包括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的主接线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导体与电器的正确和各种保护措施负荷选择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等,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真正地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环节中(使用的是模拟实验设备)要求学生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时时刻刻加强安全性的认识。理论实验技能于一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用实验来辅助,并用之于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

(1)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提高实验效果。

实验教学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其学习的价值是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做实验之前一次课,布置同学们两项任务:一是将要做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认真复习;二是预习实验指导书中关于该实验的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方法;三是明确实验要求记录的数据和要完成的数据分析或实验思考题。通过事前对本次实验的内容的了解,进入实验室后,学生们带着目的,知道要做哪些,哪些需要验证什么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实验的结果很容易出来, 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疑问,老师及时引导帮助解决,这样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很好。否则,学生到实验室后,毫无头绪,无所适从,况且实验时间有限,又受到班级人数的限制,如果是老师现场来讲解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在时间上也不允许,相应地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大大减少,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时间更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对实验出现的情况加以讨论,这样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2)改革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以前的实验都是以验证性为主,要使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就提倡讨论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但使学生思考探索,而且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时,从理论上说,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继电器动作的时间与电路中的短路电流的大小成反比,即电路中短路电流越大,则保护继电器的动作时间越短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台上微机保护装置参数设置,首先将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投入,其它保护退出;其次整定反时限电流值1A,反时限过电流延时时间系数设定为0.5S;再次,接通实验台上直流电源,将电流互感器T12与线路保护装置的保护CT相连,线圈分别与装置的线圈对应相连,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最后通过公式t=计算出动作时间,给出动作时间与短路电流的关系曲线。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断路器不跳闸;保护继电器不动作;绘出的曲线不是反比例的关系等。通过讨论分析,找到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电流设定值不准确;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投入错误;记录数据有问题,计算时测定值代入错误等,从而解决了问题,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3)灵活运用实验方法,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由于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对于实验本身而言,一般采用的都是验证式的教学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目的的增加综合性探索性的问题,结合实验特点,提出相应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摸索解决。比如在做模拟系统短路的实验中,接线检查无误后,按下模拟短路按钮,该线路的断路器立即跳闸,使线路在短路发生时受到保护。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短路发生在同一线路的不同地点虽然断路器都跳闸,但此时的短路电流大小有何不同?如果在同一线路的同一点发生短路,系统的运行方式不同对短路电流大小的影响又是如何?原因是如何解释?这样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搞清楚很多问题,真正做到能力的提高。再比如做变压器倒闸母线倒闸操作和电力线路停送电的实验中,明确指出停送电的正确顺序,按照实验指导书认真操作,但由于实验设备都是模拟设备,不可能是高压电,就应该在每位同学操作之前,反复强调,实际工作中是上万伏以上的高压电,一旦操作不正确会引起重大电气事故,因此格外小心,在操作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把安全意识输送到同学们的脑海中,培养学生操作正确,做事认真的态度。

(4)充分利用实验设备,拓展实验的功能

每个实验都是其目的,在完成相关的验证、思考、讨论后,我们可以利用实验设备,补充相关的与实验有关联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验证结果的同时,将所学的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在认识电力系统的主接线方案的实验教学中,除了认识理解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形式外,可以在实验台上让学生们自己动脑筋思考:两路电源供电情况下,采用单母线分段制的供电系统如何实现电源的切换,并动手操作其实现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仅对主接线方案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又非常清楚地实现了在实际中,如果一条线路检修,如何切换电源的问题,即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5)运用实验与考核成绩相结合,加强引导和督促。

将实验情况评分并记入学期期末成绩,建立激励机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在完成实验后随机提问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比如实验分数占平时成绩的30%,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帮助,督促学生学习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变压器继电保护实验中,在正确完成实验后,可以提问:继电器的定义、功能、分类、文字符号、继电保护的要求等问题,根据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督促学生看书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重实践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巩固理论,从而达到较好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6)及时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全面的认识。

完成实验后,及时实验报告,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及时消化掌握的目的,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达到深化和理解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在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工厂供配电技术》周乐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篇9

1、实事求是是《工厂供电》教学的生命线

1.1 结合实际,充分讲解课程

很多的内容,如重型设备、各种工厂接路线、安全性防护措施、保护接地电能节约等,我们应该先在基本理论层次得到提高,得出应该解决的难点,然后让同学们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建立《工厂供电》的整个课程体系。同时我们应该请现场技术专家在工厂供电的实际中讲解课程内容。因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是《工厂供电》课程的物质基础,能结合具体应用背景介绍一些书本上仅仅是简单提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设计思路。这种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还能针对电气工程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也方便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理清思路。学生们会认为所学知识非常有用,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从而更好的解决我们遇见的教学问题。

1.2 采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CAI的使用能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针对我们《工厂供电》的教学实际;有些内容是不方便直接观察物理构造的,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图片,带领学生去参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有些即使在现场也无法观察的现象,我们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用动画模拟工厂供电体系工作情况,化静为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1.3 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让我们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复合式发展的的课程体系。以工厂实习等实践活动为基础,我们认为应该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得到企业的青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中可以采取:把课堂搬到了院变电所和实训室,针对设备讲原理、讲功能,讲操作;把供配电设备和特殊行业的供配电设备的外形图做在课件上,使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鼓励大家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新设备,学习新知识;本课程还安排有一周的生产设计,十六周的顶岗实习。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基本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训要求,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与企业共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实现“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突出应用、强化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

2、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和学习条件,重点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遵循教育规律深化学改革。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符合要求的《工厂供电》方面的人才,从教育规律上说,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也是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一是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增加更多的弹性,为学生“松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更多空间,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二是要改变现行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推行探究式的学习,要以任务方式安排学生进行各类系统设计和系统制作,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实践。

广泛开展学生课外课程探讨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学院在这方面已有较好基础,可以更好的进行这方面的活动。

3、加强课程设计工作

3.1 端正课程设计教学目的

我们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3.2 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

我们认为课程范围中应该包含必要的课程设计部分,;课程设计的题目应尽可能有实用背景,对模拟性质的“题目”不得年年重复使用;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来设计工作量和难度系数,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既工作量饱满,又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并经教研室主任审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也可由学生自拟,但必须经指导教师报教研室主任批审,同意后方可执行。

3.3 完善课程设计的督导机制

篇10

一、概述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人才需求旺,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口径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就业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院在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重构了以典型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夯实了基础,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二者相互兼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后很快能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学校所处行业、地区的产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典型技术、具体应用为主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典型技术为一条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口径问题。第二,构建了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宽口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教学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实施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2.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课程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项目或模块的设计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项目或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相关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知识主要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课程内部项目或模块结构见图1。

图1?摇项目或模块内部结构图

3.“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结构。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二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建立整体结构为“单项、综合、创新”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实现开放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四是实行“任务引领”类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成果成效

2008以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经过4轮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优良成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见图2。

图2?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说明:2006级、2007级的数据统计分别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08级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转到本科继续求学视同就业。2007级学生就业后,我系曾向他们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陆续收回反馈148份,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占90.6%;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同学都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涌现出一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2.技能证书方面。从2006级学生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届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和97%。通过考证促进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课程门类划分和课程序化的基本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以典型应用为主线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体系,总结了项目课程实施应具备的硬件、师资、管理等基本条件,总结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30-30.

篇11

一、专业意识与专业知识、专业常识的关系

如果把专业课程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专业知识、专业常识和专业意识的话,那么,专业知识就是最基本最容易获取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指可以仅仅通过书本学到的概念、原理等。传统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一旦具备专业知识,考试就可以顺利通过了。但是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学生大多感觉无从下手,上岗还需要工厂的专业常识培训。

专业常识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获得专业常识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口传身授,或者自己在长时间的工作中积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往主要依赖于岗前培训。而具备了专业常识,才可以得到专业人士的基本认同。

专业意识指的是在遇到专业问题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能力适时地拿出来应用,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专业意识的获得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常识的基础上,在亲身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显然,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专业常识侧重于操作,而专业意识则上升到思维、方法论的哲学阶段。另外,也不难看出,普通高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占优,而高职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常识相对占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实验、课程设计这些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综合实训的方式。综合实训的内容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生产实际,引领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工程项目,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逐渐建立了专业意识,尤其抓住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设备电气实训中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法

1.实训的准备

(1)项目的准备。项目应是一个本职业技术领域电气控制方面典型的工作任务,具备完整工作过程,既要有实用性又要兼顾先进性和创新性;项目不仅应涉及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够凸显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思路清晰,便于初学者理解和记忆。

(2)教师的准备。对项目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前了解即将参与实训的学生的情况,根据其知识能力水平对实训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

(3)学生的准备。提前领取项目文件及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实训的目的和内容及难度,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实训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实训内容采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常规电气控制产品与系统。例如工厂生产车间供配电电气控制、车床的电气控制、磨床的电气控制等,这里以车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为例。实训为时一周。学生每5-7人为一组,分组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引导学生围绕本实训项目,收集各类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

(2)决策。提出几种初步的项目设计方案,通过团队的集体研讨、决策选定本团队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3)计划。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形成完成本项目设计与制造生产的进程安排计划,落实团队内部分工合作。

(4)实施。学生按照所编制的生产工艺规程与图纸资料,分工合作,在实验台上进行现场施工。

(5)检查。通过检测检验与试运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产品性能,使之达到设计与生产工艺的要求。

(6)评估。每位学生总结自己的工作,评估本项目最终产品的得失与经验。除此之外,还要评价其他组其他同学的工作及结果,甚至还要当面评价老师。

3.实训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如果把实训看作一场以假乱真的戏,那么学生就是主角,而老师则是导演。

(2)模拟职场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综合实训的过程要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身兼双职,既要做“师傅”,传授技能,又要做老师,在真正必要时及时出现,从思路上指点迷津。

(3)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遵循项目课程实施要领与规范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项目开发并培养其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能力与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多加具体指导,使其能尽快掌握技术要点进入角色。

4.实训的评价与总结

(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参加综合实训项目学习的成绩等第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相结合给出,这样兼顾了过程与结果的考核;项目验收过程和学生上交的作业文件尽量符合真正的职场要求及国标要求;实训最终成绩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在实训结束前当面给出。

(2)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方法提出当面评价;督导组和其他教师不定期观摩、打分。

三、设备电气控制综合实训的结果

1.学生的收获

(1)抽象的专业意识在项目中具体地反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条红线,使相关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较之传统的课程设计和专业体系更加清晰完整,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加深化的专业理念。

(2)学生逐步了解了接受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培养了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

2.教师的收获

(1)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综合挑战。

篇12

(1)电气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电子 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电力拖动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装置、供配电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实验、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电气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电力拖动理论为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实施控制和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学生在掌握控制原理、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同时,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一体化”教学大纲 根据“一体化”教学计划,课程一旦确定以后,每一门课程都应制定出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教材。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教师在应用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要求。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

3. “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选用和编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 科学 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各模块内容的比例,注意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的分配。

“一体化”教材的科学性表现在书中内容体现了根据课题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性:统筹安排每一个模块的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实用性:抛开纯理论的讲解,以生活实例和社会需求为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效性: 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 “一体化”教案 “一体化”教案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可操作性。教案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学的结果,所以教案的编写在教学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编写,需要老师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前,备课压力在加大,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为解决备课的问题,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丰富课堂内容,各课题老师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

5. “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等于一体。需购置和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 学生的潜能,培养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13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坚强电网的大力推进,社会对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突况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的新时期电气类人才,也同时对新时期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电气类专业实验特点

由于电气工程类专业涉及到发、输、变、配、用等环节,涉及电网体系结构、保护、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电力通信等专业知识,使得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实训的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由于实验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同时对于实验场地也有特殊要求,因此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成本高;(2)由于成本高、场地大,使得实验室设备台套数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大量学生实验,从安全考虑,老师的授课难度也增大,同时也限制了实验学生人数;(3)电力系统电压等级高、电力网复杂、高危险,对于大规模、时变复杂系统的电力系统实验无法进行。因此形成了电气类专业实验的高成本、高危险、高难度的特点,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

三、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有必要利用已有实验条件,结合学校对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扩展和充实学生实验,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1.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建立虚拟的工程实验环境,运用各种虚拟仪器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构成新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2]。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深度,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很好的平台。根据《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文件精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然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实验所获得的已知规律,因此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

因此,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包括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电力电子及电力拖动实验装置、配电自动化实验装置、车间供配电系统,以及在建的包括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智能配电、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用电及电力系统仿真等几个环节的智能电网实验室,结合物联网、电磁兼容测试、测控技术实验中心等实验装置,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利用实验中心网站,共享实验资源,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融合“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实物仿真+运行验证”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的电气工程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根据电气工程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已有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能实不虚,将实际操作与仿真模拟相结合,虚实结合,与电气工程的学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调整、完善和补充实验内容。

在虚实结合的“两维度、三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坚持行业和学术两个纬度,坚持电路仿真设计及测试为主的基础层次、以物理模拟和混合仿真为主的拓展层次、以工程运行及验证为主的创新层次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设多个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借鉴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观察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探讨及研究,分析结论,论证和证明,再练习,再总结的模式[3],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在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各个层次中,针对课程及专业特点,面向电力行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以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为主线,依托全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和实物仿真为一体的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形式,分阶段设置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模块和传统实验、混合仿真实验。构建侧重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科研、工程能力提升实验模块。例如新能源实验模块,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入实验室,对实际的电池板进行性能及参数测试。然后再进行仿真,研究不同工作环境包括温度、照度等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的影响,再对实际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研究,对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再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例如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可以基于PSCAD进行故障仿真及保护值的整定和计算,通过对各种状态下故障的波形和数值分析,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对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再在继电保护实验台上了解实际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虚实结合,相互促进。

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组织和实验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合理地实现虚拟仿真与传统实验的优势互补,同时做到能实不虚,通过虚拟仿真及网络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效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的实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完善的考评方法。“虚实结合”的实验考核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在“虚”、“实”两种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评价应包括虚、实两个部分内容[4]。同时,完善的考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考评中,针对学生的设计、动手、仿真、调试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打分,对于某些特殊的以小组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训,还可以增加提问和答辩环节,同时也增加学生制作作品性能的评分,综合多项评分完成学生的考评。同时考评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持。

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来,做到全面跟踪学生实验实训过程,确保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工作。

四、教学效果

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使得一些原来无法开设的实验得以开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将虚拟实验与现有设备相结合,通过分阶段、相融合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在各项科技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也在各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反映良好。

五、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安全、方便,可以对多种实验场景和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和运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而电气类专业实验装置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等因素,制约了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的开展。结合虚拟方针与实际物理模型和设备,有效构建电气类实验平台,并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岗,张星,李静,等.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