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职业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调研报告

篇1

在防职工作中,能够建立以法人为组长的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设置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明确了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责任,做到了一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2、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部分企业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结合上级部门文件精神,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劳动者开展预防职业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在工作面、办公楼等有职业危害场所设置职业危害因素告知牌,提高了全员对防职工作的意识,了解了所作业的场所存在职业危害因素,能够自觉使用和购买防尘口罩。

3、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建设依然欠缺,防治职业卫生的规章管理制度方面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防治职业病工作才有成效。

4、健康监护

所调研企业能够进行岗中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岗前检查和离岗检查有的没有落实好。

5、档案管理

基本能够完成档案管理。

6、职业卫生检测和评估。所调研3家企业均完善了检测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篇2

(一)分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整体状况

此次员工职业健康调研采用了走访座谈、电话沟通和发放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分公司员工职业健康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分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固井方案设计、现场技术服务,承担各种类型的水泥浆化验、水泥干混拌和固井外加剂配液工作,现有员工479人,其中227人分别从事汽车驾驶员、水泥车操作手、压风机工、化验员、下灰工、电气焊工等特殊工种,占公司职工总数的47.4%。此次调研,分公司工会对165名特殊工种员工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显示,95%的员工特别注重职业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并对分公司职业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关注。

(二)职业病患病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结果显示,分公司耳鸣、尘肺、胃病患病者发病率与他们工作的高强度是分不开的。患病者们平均每天工作8.2小时,52.3%的患病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21.2%的患病者每天工作10小时及以上。患病者每月平均工作18.2天;而每月工作20.3天以上的患病者更是达到了81.2%。这种密集的与噪音、粉尘有害因素的接触,使得分公司职业病爆发的时间越来越提前。

被调研的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42.5岁。由于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患病的中年往往将与病痛一同度过艰难漫长的岁月,而家庭也将蒙受损失。

调研中,其中男性在噪音、尘肺、胃病患病者中占绝大部分,为98.1%,女性占1.9%。分公司特殊工种员工患有以上类型职业病主要是因为这些职业病最主要是因为职工经常接触混灰作业、上井施工机器轰鸣声和无规律休息时间导致,而从事这些工作的主要为男性。尘肺患病者中的男性占到91%。据调查,92.7%的家庭中男性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一旦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生活的维持、子女的教育等,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员工对于职业病知识的了解情况

根据调查,特殊工种员工对于职业病的了解并不多。这点可以下两组数据显示出来:一是关于职业病患病者在患病前是否知道职业病是什么的问题。调查显示,在165个人中,有153个人不知道,占到总数的92.7%;知道的仅有12人,占到7.2%.二是关于特殊工种员工在患病前是否听说过自己得的这种职业病的问题。在165份调查数据中,知道的仅有37人,占到22.4%;不知道的则占到128人,达到77.5%。

对于职业病相关法律的了解在被调查的165人当中,其中155个职业病工人在患病前并没有听说过《职业病防治法》或《工伤保险条例》,比例占到93.9%;仅有10个职业病工人知道上述两种法律,仅占到6%。

二、做好员工职业健康,分公司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随着时间迁移、技术不断进步,员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状况日益关注,分公司在业健康管理工作中,不仅仅针对心脏、胸肺、胃等职业病的危害提前进行预防,更加关注亚健康对员工职业健康潜在的危害,主要采取了从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做好职业健康人员体检。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科每年年初对职业健康人员名单进行统计、摸底,提前与当地重点医院签署职业健康体检合同,并对职业健康体检项目广泛征求广大员工意见建议,做到体检人员覆盖率达100%。待体检结束后,将体检报告发至基层单位,并告知每名员工体检结果,针对检查结果提醒患病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并对诊治结果进行跟踪,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二是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分公司为从事特殊工种员工每人建立的一份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健康档案能够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职工的身体健康状态;对职工本人来讲,减轻职工家庭个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供员工随时查看职工健康体检档案,并记录职工近期职业体检情况。

三是加强日常宣传教育工作。分公司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有关方面注意事项及自我保护小常识等内容,引导职工进一步工作时做好防护工作,加强日常身体锻炼,高度重视身体状况。与此同时,利用基层检查、调研交流等机会,工会组织与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职业健康方面的诉求,并定期将问题汇总,反馈至主管领导,上会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四是不断改进员工工作环境。分公司在厂区安全环保设备上投入重金,旨在进一步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在基层单位生产保障中心水泥混拌厂,员工经常接触水泥扬尘,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分公司在建厂初期投入资金,加装除尘装置,将作业时空气中飘散的水泥扬尘进行吸附,有效保障了员工的身体健康。近五年,该厂员工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分公司几年间相继开设了员工休息室、澡堂、健身室等休闲活动场所,建设了篮球场。每逢节假日前夕,分公司工会与基层单位工会都会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收到了职工的好评。

五是合理改善职工日常饮食结构。分公司行政事务中心加强职工食堂管理,每日保持食堂清洁,合理安排每日饮食结构,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过量和食品污染等问题,保证食用的安全性。针对尘肺患病者,每周增加动物肝脏等清肺食品,合理调节饮食结构,营养配餐。

参考文献:

篇3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篇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培养学生就业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滞后、观念陈旧。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业压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从社会层面来看,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眼前利益、轻人才培养,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情况仍然存在。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二)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骨干示范专业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我县职业教育的投入已很高,但要完善职业教育仍还有很大的距离,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从实习实训条件看,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从师资力量看,我县职业学校随着近年来规模扩大和在校生的增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明显偏少,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2.8%,而且有些专业根本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三)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县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县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持证上岗的人数少,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政策,目前我县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又被外来务工人员占有。调研发现,我县有可以作为技能人才加以培养利用,却不愿就读职业学校的人;而我县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三、对策建议。

篇5

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大批调产项目投入运营,产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大中型国营与民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明显改善。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太原钢铁集团公司、长治钢铁集团公司、中阳钢铁集团公司、承德钢铁集团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主要是明确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各岗位具体工作任务、需要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和优化冶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组织教学。

二、调研对象

1.调研对象:钢铁冶金行业。主要是国营与民营省内外大中型钢铁企业。

2.调研分工:共分三个小组。为达到调研目的,我们对上述分类中的每一个类型选择了一至两家单位为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研。第一组省内国营大型企业,具体调研对象:太原钢铁公司炼铁厂、第二炼钢厂、特钢厂;长治钢铁集团公司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第二组省内民营大中型企业,中阳钢铁集团公司炼铁厂、炼钢厂;侯马建邦通才工贸有限公司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第三组省外国营大型企业,具体调研对象:承德钢铁集团公司炼铁厂、炼钢厂。

三、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以现场个人访谈为主、网络问卷调查、召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手段为辅的方法进行。现场调研时,调研人员一般选择各对象领导、人力资源经理、部门主管和现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

四、调研结果分析

1.职业岗位分析。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钢铁生产企业与铁合金生产企业,重点是烧结、球团、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电炉炼钢、铁合金等车间主要操作岗位及生产技术管理、安全和质量检验等相关部门。②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铁矿粉造块、炼铁、炼钢、连铸等生产环节的一线岗位操作,相应的工种主要有烧结车间的配料工、混料工、烧结工;炼铁车间高炉值班长、热风工、炉前工以及上料工;转炉和电炉炼钢车间的炼钢工、吹氧工、合金工、炉前工、精炼工、铸钢工、连铸机长;车间技术员、班组长、车间生产组织和管理者。

篇6

一、调研目的

摸清*市存在职业危害种类、受职业危害人数、存在职业危害企业数、企业职业危害预评价情况及各旗县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

治法》情况。

二、调研方法

*市卫生局下发文件并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在各旗县区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

(一)基本情况

*市目前存在职业危害企业698户,职业病危害作业点3117个,职工总数为64855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30083人。存在

的主要职业危害为粉尘、噪声、振动、高温、铅、汞、苯、砷、一氧化碳、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射线及γ射线。接害

人员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制药、建材等行业。近年来,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监测的合格率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

因素工作的职业健康检查率较低。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工作几乎未开

展。截止20*年10月,全市累计诊断各类职业病病人2754例,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的单位只有6家。另外,*市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

加,每年已经达到近百万,由于缺乏组织培训,文化水平低,大多从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极易患职业病。

(二)职业病防治法落实情况

1.专项推进,重点突破。针对*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卫生局认真向市政府做专题报告,并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中,把

职业病防治工作列为20*年专项推进工作,此项工作也引起市人大高度重视,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市人大连续三年重点工作进行督查。

2.成立组织,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得到加强。市及旗县区政府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的职业病防治原则,协调各有关部门力量,加强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整合职业病防治和卫生执法监督资源,提高了工

作能力。*左旗、*区、*山区、*旗均成立了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明确了卫生、安监、劳动、工会等部门工作职责

,力求实现各部门职责到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20*年9月,*左旗开展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

业病危害专项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督促企业落实法律责任,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旗政府要求存在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划出职业病防治专项资金,购置、安装防护设备,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金陶公司投资1000万元,完成井下落差自然

通风系统改造。撰山子金矿、金陶公司两个转制企业,对所有离岗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

3.注重宣传,全社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市及各旗县区利用广播、电视、图板、橱窗、宣传单等多种载体多种

形式进行宣传,开展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三下乡”等活动,既宣传了职业病防治法律和政策,也宣传了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

不断扩大社会知晓面。各级政府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指导企业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卫

生等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企业负责人对保障员工生命健康权益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逐步提高;从业劳动

者职业病防控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区以老府镇蒙古营子钼矿职业病暴发事件处理为契机,专题召开职业卫生工作会议,全

方位加大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力度,工作更加务实深入,效果更为明显。

4.依法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为了全面掌握全市职业危害情况,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管理,*市卫生局组织

开展了全市职业病危害摸底调查工作。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卫生局每年都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各地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及职业病

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5.防控结合,企业职业病预防和保障工作条件逐步改善。近年来,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影响日益扩大,政府及执法部门监督

管理力度逐步加大,从业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一些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注意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加强职业病预防和控

制工作。调查到的大多数企业负责人均能知晓职业病防治法主要规定,知晓企业主要职业病及危害,也制定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

一些企业从既对劳动者负责同时也对企业负责的角度加强了从事采掘、选矿、冶炼等接尘接毒岗位劳动者体检工作,建立了部门从业

劳动者的健康档案。在一些尘、毒、噪声生产现场,配有一些中文警示标识,为上岗员工配发了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部分企业与劳

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告知了可能的职业危害及后果,注意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白音诺尔铅锌矿

投入1600万元,对矿井整个通风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保证了井下温度、湿度、风速、风质、风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自

身配套了粉尘、噪声等检测仪器设备,对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检测。平煤集团公司主力矿井均已实现机械化开采,坚持

采取通风、湿法作业、密闭、个人防护、技术革新、宣传教育、加强管理、监督监测等防尘降尘措施,配套各种排尘、捕尘设备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尘肺病的发病率。上述企业对职业病确诊患者给予了健康监护和有效治疗。

(三)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患职业病人数成倍增长。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一批批采矿、选矿、冶炼企业相继投产

。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劳动者人数增多,却缺乏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控设施和有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尚

未引起个别地区的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比较严峻。据分析,我市职业病发病面临高峰期,并呈不断上升趋势,仅以市职防

所检出职业病情况为例,*年至*年检出239例,20*年至20*年检出716例,后五年较前五年增长了199%。目前我市外出务工从

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农民工几乎未做职业健康检查,全市用人单位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率不足30%,有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已连续

多年未对接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大部分旗县区由于检查条件有限,有许多高发的职业病如振动病、噪声聋等均未能全面开

展检查,因此我市职业病实际的发病人数远不止上述数字,现确诊的职业病人数仅仅是冰山一角。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部门监管职责尚不到位,职业病防治机构队伍和设施建设薄弱。许多地区对一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执法

部门在未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下不得擅自进入企业进行检查。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职业病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央编办于20*年对两部门职能分工进行了划分,明确卫生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

、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负责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工作;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

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

行为;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目前的情况是卫生部门原来法定的“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监督检查”的职责已经中止,事实上没有了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权。按中央

编办规定的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等职责也由于地方政府保护等多种原因难以履行。而安监部门对职业卫生的监督检

查还未开展起来,且没有对粉尘、噪声、高毒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技术设备,事实上难以行使生产现场监督管理职责。市职业病防

治所作为职业病防治的专门机构,多年来没有职业卫生工作专项经费,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设施极其陈旧落后。旗县机构调整后

的疾控中心只有一至二个人分工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不强,与当前职业病防治任务不相适应,很难完成职业病防治工作。目

前,地方保护和两个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缺位和监管能力低下问题亟待解决。

3.职业病防治前期预防规定未落实,新改扩建项目未做到“三同时”。在所调查的旗县区中,绝大多数建设项目没有依法进行“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效果评价”。全市近几年开工建设的矿山项目比较多,且均有职业病危害,而提供职业

病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极少。全市各地新上项目的职业病防治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

和使用。调查情况表明,我市对于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的引进招商不设任何限制,职业病防治的源头难以控制,存在投产运行一段时

间后集中暴发职业病的隐患。

4.企业法人法律意识淡薄,从业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多数企业从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出发,拒绝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

制效果评价。一些企业仍使用传统落后的工艺、设施和技术,不配备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不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个别矿井

、少数矿工仍在干打眼。一些企业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不组织从业人员体检,不接受有关部门的监测和检查。部分从业劳动

者只顾打工挣钱,不考虑职业病危害,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差,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调查时了解到,*等地采取“汞

碾子”土法炼金的家庭作坊仍然存在,汞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已检出表现肾衰等症状的汞中毒患者85人。近年来,我市某县外出到钼

矿打工的民工有上千人,体检的1*人中,矽肺发病55人,矽肺患者最小年龄24岁,2名已故矽肺病民工中最小年龄仅28岁。

四、建议与措施

鉴于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比较严峻、隐患很多的实际,就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

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在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疾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关

系到我市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确立建设项目时,要充分考

虑到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在加快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要把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建议各

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认真解决职业病危害,保障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我市经济社会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已成立领导小组,各旗县区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安监、卫生、工会、劳动、环保、财

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协调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我市职业

病防治工作水平。

(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职业病防控工作管理机制。中央编办已对安监、卫生和相关部门在防控职

业病工作进行了分工。建议安监、卫生、发改委、劳动、工会、环保、财政等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

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把职业病防治任务落到实处。

1.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意识。各级政府要把《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做为一

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抓好职业卫生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组织各级

职业病防治和监督机构的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标准,并把学习情况做为专业人员业务考核的重要内

容。其次,要抓好用人单位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宣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开现场会等方法,使用人单位明确在职业病防治管理中应

负的责任,增强其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遵法守法意识。第三,要抓好社会性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职业

病防治法》及其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继续抓好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总结推广用人单

位涌现出的好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把《职业病防治法》作为宣传重点,主动采编刊播职业病防治工作稿件。各级

政府及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增加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的自觉意识。

2.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预防,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预评价是职业病前期预防的核心内容,是从源头

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关键,今后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单位,必须及时、如

实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并接受监督。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必须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发改

委今后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无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不予立项,做到职

业病防护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从源头上把好职业病危害关。

3.加强作业场所的监督管理,减少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各级安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强化管理,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文件规定的要求,完善作业场所各项管理措施,认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对职业病

危害较严重的作业岗位,必须要求用人单位实行岗位轮换制,缩短劳动者的连续在岗时间,减轻职业病危害影响;要求用人单位必须

加强作业场所的定期检测,改善作业环境,加强通风、除尘等设施的建设,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减少劳动者直接接触尘毒的

机会;用人单位必须加强劳动防护,更新劳动防护用品,采用科技含量高、方便、实用、防护效果好的防护用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立

职业病危害中文警示标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4.认真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

动者,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将

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要认真组织好辖区内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按照相

关规范开展医学检查,并努力提高健康监护率,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尽职尽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健

康监护工作的执法力度,狠抓典型案例的查处,对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惩,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起到对违法用人单位的

警告惩戒作用。

(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专项治理行动,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针对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

市范围内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对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作业场所和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查处

违法行为;对20*年5月1日《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后的新、改、扩建项目未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防护设计审查和竣工验

收的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卫生要求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具备职业卫生基

篇7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民计民生、构建***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发展职业教育,是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进步社会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家庭多一个就业者、多一份劳动收进,社会就多一份团结、多一份***。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善民计民生、构建***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大区,拥有着名的高等教育、出色的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但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影响了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区教育要发挥整体功能,必须在加强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是完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整体功能、显示我区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

(二)我区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成绩。经过不断整合,我区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网络,并具有了相当规模和声誉。目前,共有职业学校14所。2006年在校学生近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教职工近1400人。每年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8000多人。**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四川仪表产业学校和重庆市轻工学校等4所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重点职业学校。在园林绿化、车钳工、仪器仪表、电子通讯、工艺美术、矿山机械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上风。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建设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现有近2.3万名在校学生中,外区学生占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社会消费。另外,职业教育在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扶持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户、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等社会公益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题目。一是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学校均匀规模为师生2000余人。“国重”仅1所、“市重”仅4所。二是生源短缺,师资不足。区内常态生源为2000人左右,区外生源占多数。师生比与国家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三是规划布局不公道,基础设施比较差。现有职业学校布局比较分散,缺乏总体规划。职业学校选址难度较大,个别学校打算外迁。相当部份学校实训实习设备不足,一些学校实训基地不稳定,校企合作难度比较大。

我区职业教育题目的原因分析。一是思想观念题目。相当部分民众对职业教育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以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教育,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一部份人就读职业学校也是迫不得已。二是经费投进题目。近年来,各级财政投进相对偏少,银行贷款基本无看,社会投进固然增长较快但差距仍然很大。三是政策扶持题目。在招生指标、招生范围等政策方面限制比较多,重处重罚现象曾多次发生,对部分服务和信用等方面也有反映,政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我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我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机遇之一,是“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使**成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核心,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潜伏的生源,更宽广的凝聚面和辐射面。“一小时经济圈”的经济上档提速,将对操纵型和技能型劳动者产生巨大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机遇之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大幅度扩大中职招生数目。十一五期间,将达到年招生800万,在校生2200万。今年,国家大幅度进步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拟在“十一五”期间拨款100亿,专门用于职业教育;另外,还将拿出100多亿,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机遇之三,重庆市重视职业教育。我市即将实行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劳动力预备制度和就业准进制度,“五类”人员补助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以及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免费读一年职校的“9+1”义务教育和“2年高中+1年中职”的教育模式试点,将使职业教育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机遇之四,是区委、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区领导多次关注职业教育工作,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具有特殊上风。**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具有一定的着名度,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的声誉,可以利用由此所形成的光环效应,推进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力雄厚而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发展条件。

我区发展职业教育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永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有名的职教城,万州区、江津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势头也很猛,邻近的合川区、巴南区也有了较为宏大的发展规划,这对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影响很大。我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另辟门路,创造出比永川、江津更强的吸引力,制定出比合川、巴南更科学的发展规划。我区经济总量不够大、财政实力不够强、发展后劲不够足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倾斜力度有限。包括普高和高校在内的普通教育声誉良好,职业教育轻易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反差,影响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发展。

二、我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定位

定位之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操纵的劳动者的重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大批操纵型、技能型的劳动者,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智力支持。

定位之二: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是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支柱作用,使我区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区的教育特色和整体功能。

定位之三: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我区是重庆市的教育大区。我区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捉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升地位,扩大影响,尽快发展成为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甚至成为“一小时经济圈”中的职业教育高地,辐射重庆各个区县以及重庆周边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要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培养操纵型、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速度,进步发展质量,不断做大做强,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我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重庆主城区的职业教育高地。

基本原则。一是与时俱进与遵循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要遵循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练好“内功”,进步质量,树立形象,又要努力增加投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教育的公益事业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又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作用,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协调服务、治理监视的职能,又要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职业教育。五是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真抓实干,又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有力支持,努力创造出内外***、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三)基本目标

规模适度。到2012年,我区职业学校数目达到15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1所,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其余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全区中职学校学历教育招生和毕业人数年均增长12%左右,使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左右。质量进步。办学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教育治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进步。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达到国家要求。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

贡献明显。至2012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在全市职教学生总数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职教在校生按人均年消费5000元(除学费外)计算,职教学生消费将达2.5亿元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3%左右。

特色突出。尽快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使我区职业教育增强引力,形成竞争力,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

三、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资源整合

加强规划指导。要把职业教育纳进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进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能够指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学校走集群发展之路。可以考虑在碚青公路沿线或蔡家组团规定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用地。

推进资源整合。应将全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适当进行合并、重组,使职业教育在结构层次、专业覆盖、学校布点等方面形成公道的网络。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搬迁,可动员西南大学将远在江北区的高职学院和合川的行知学院搬迁进来。同时,对少数地处偏远、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职业学校,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并重组,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促进这部分职业学校做大做强。

促进提档升级。应科学制定全区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发挥政府信息畅通、联系面广的上风,创造必要条件,引导职业学校加强硬件建设,进步软件水平,增加市重点和区重点的比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

依托西南大学。支持职校与西南大学合作,依托西南大学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吸引西南大学把科研项目的试验试点放在在碚的职业学校,利用西南大学师资雄厚的上风对职业学校进行师资培训、专业指导,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将高校资源的潜伏上风转化为现实上风。

(二)捉住关键环节,进步办学质量

积极拓展生源。要树立“大职教观”,鼓励发展外向型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扩大生源。要立足**,走向西南,面向全国,扩大招生范围。要适当放宽招生政策,支持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要规范招生收费和学费标准,加强行政约束,维护学生正当权益。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维护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

加强学校治理。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教学治理,加强教学评估。增加设施设备,创造学生实训实习的良好条件。鼓励职校与企业联姻,打造实习基地,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增强学生实际操纵能力。

确保稳定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广泛推行定单培训,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建立区外就业工作站,搞好就业服务,进步就业质量,促进稳定就业。政府有关部分要及时提供就业需求和用人信息,加强就业治理,维护就业职员的正当权益。

(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进力度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一是争取重庆市的专项资金。要捉住我市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和打造劳务经济为“第一经济”的难得机遇,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资料预备,加强与市级有关部分的联系和对接,确保在全市120万个劳动力培训和输送140万名中高职毕业生的五年计划中争取较大的份额。二是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进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对西部的支持资金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帮助职业学校搞好发展规划,做好立项工作,积极向国家争取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普惠政策,积极帮助申请国家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三是灵活运用其他资金。将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将再就业培训的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学生的职业教育。

加大财政投进力度。要深进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实施条例》,在区财政预算中增加区属职业学校的基本运行用度、基本建设投资;对应市教委相关政策,给予本区就读中职的“五类”职员以适当补助。对民办职业学校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积极支持。对市属以上职业学校要帮助呼吁,争取主管部分增加投进。

吸引社会资金投进。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气力投资、出资办学,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大幅度增加社会投进的比重,力争民间投资达到职业教育总投资的40%以上。二是积极帮助职业学校争取银行贷款。要促进职业学校进步资产质量,增强还贷能力,树立良好信誉,搞好项目包装,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集必要的先期资金。三是鼓励学校通过正当渠道开展融资,鼓励社会资金参股进股,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和资金方面的保障。

(四)搞好政策扶持,加强规范治理

鼓励社会参与。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税收抵扣政策,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收费政策和本钱分担机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将其承担的用度,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也可根据实习专业的需求度,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提供配套服务。要在就业劳务、等级考核、对外公关信息、联系协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征地费、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人才引进特别是引进实作教师、市场运作型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解决实际题目方面,帮助职业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征地拆迁工作,搞好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和设立各种层次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较高额度的奖学金。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制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加强职校规范治理。要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制定相应的治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办学准进和淘汰制度。对办学中任意缩短学制以及招生中不规范的行为给予制止和纠正,直至必要的处罚,以维护正常的职业教育秩序和职业教育形象。

(五)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篇8

1、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育育、人社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2、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2人获得市一等奖、3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3、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篇9

目前,全盟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10所,其中旗县市职业高中5所,盟属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职业院校1所。20__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574人,在校生达到1.28万人。在10所职业院校中,有2所为自治区级重点职校,1所为国家级重点职校,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有序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总的看,全盟职教事业有了长足长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投入不断加大。近几年,各旗县市按照《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对职业院校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校舍建设上,能够及时协调配套资金、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难题,使我盟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扎旗、突泉都新建了职业高中教学大楼;中旗投资3534万元启动实施了职业高中迁建工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达到了4.2万平方米;乌兰浩特为职教中心购置了设备,扩大了学校容量,增强了办学实力。

2、办学能力有所增强。目前,全盟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到763人,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28%。调研中发现各地师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紧缺的问题,但各职业院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了对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推进职业化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行业技能资格证书。扎旗政府20__年以来,面向盟内外招聘了13名本科学士学位毕业生,在旗内招聘了20名优秀教师,充实到职业教育的第一线,使职业高中师资队伍得到优化。从设置的专业和学科上看,全盟基本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农学、畜牧、酒店服务和管理等20多个学科体系。其中乌市职教中心的汽车驾驶与修理专业和前旗职高的农学专业,20__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区级精品专业点,前旗职高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专业和突泉职高的电焊专业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有机融合。近几年,全盟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农业、扶贫、劳动保障等部门合作,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培训、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等纳入职业教育的服务范畴,为提高农牧民和城镇待岗、转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各旗县市不断完善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促进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推进。如乌市教育行政部门给市属各初中下达职业招生指标由最初的10%提高到了20%,引导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扎旗实施普高分流制度、春秋两季招生制度和特困生减、免、缓交学费政策,拉动招生;中旗对初三学生进行初等职业教育,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接轨,保证了职业高中生源。各地还积极探索“校校联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联合办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据统计,平均每年全盟职业院校输送各类人才4000人左右,就业率达到95%,月工资在1000-2500元左右。

(二)农牧民技能培训开展情况

近年来,各旗县市和农牧场管理局把提高农牧民技能做为促进转移增收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整合了相应资金,扩大

了培训规模。各地为此也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盟农牧场局采取集中办班、对外考察、选送高校、外派挂职等多种形式,为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及场部干部进行培训;乌市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中旗、前旗把科技培训办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扎旗通过赶科技大集、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宣传科技知识,并在旗电视台黄金时段请农牧业专家结合农时举办电视专题讲座;阿尔山定期组织农民到乡镇集体收看全盟农牧业科技讲座网络视频,并向农民发放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宣传册;突泉县将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捆绑使用,把职业高中做为培训基地,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执教,举办了全区首期农民电焊技能培训观摩班,培训学成人员先后到上海、大连、青岛等地就业,平均月工资达到2500元。

(三)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盟职教中心作用发挥情况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班子明确以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定位,在抓好常规学历教育的同时,培养职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完成了劳动力转移输出、农牧民职业技能及干部培训等任务,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20__年,学院成为盟示范培训基地和科右前旗“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按前旗“雨露计划”800人的培训任务,总计培训汽车驾驶、农机驾驶与维修、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家政服务、保健护理、用工维权等各类长、短班学员12期共计820人次(672人就业)。通过转移培训的学员月收入平均达到1300元,比务农的农民高500元。近两年,学院完成培训各类农牧民职业技能3862人次,培训农村牧区干部1240人次,为万家会馆、安华保险公司等培训企业员工近400人次,并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了3次“三下乡”活动,受益农牧民近300人。

近两年,盟职教中心积极发挥对全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就业指导、职业实习训练、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等职能作用,完成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鉴定1357人,培训建设行业中级管理人员557人,完成建设行业中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460人,鉴定乌兰浩特地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410人,培训全盟机关事业单位技师、高级技师37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加之宣传引导不够,造成普职比例失调,个别地方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2、职教经费的短缺制约了有效发展。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由于政府投入主要是学校教职员工经费,学校要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运行。如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负债达到1252.7万元,中旗职高也存在负债运行情况。办学经费不足,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全盟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实训设备老化短缺的问题,多数职校的实习设备在性能上远落后于生产一线,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

3、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盟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短缺,而在现有师资队伍中,既能教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教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匮乏。随着近两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及在校生的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和总体数量偏少的问题日趋明显,如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乌市职教中心分别有70名、23名教师未进编,盟职教中心、突泉职高、中旗职高也存在专业课教师紧缺问题。

(二)农牧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健全的农牧民培训管理体制。部门间缺乏统一协调协作,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条块分割,不利于整合。

二是农牧民培训缺乏广度和深度。农牧民培训主要以短期实用技术普及培训为主,对农牧民骨干的技能性和创业性培训较少,培训领域不宽。

三是培训机构不健全。由于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部分培训基地设施落后,影响农牧民技能性培训的效果。

四是农牧民参加培训的认识不高。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仍面临一定难度。

三、对策建议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议盟委、行署向自治区争取尽快出台《自治区关于免除兴安盟职业院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的补贴政策》,同时盟委、行署要制定《全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各旗县市制定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统筹管理好部门培训经费,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资金、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再就业培训经费捆绑使用,将培训任务交由职业院校完成。

2、在办学经费上给予必要保障,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基础建设和学生资助等方面给以大量投入。自治区、盟和旗县市三级共投入5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和盟市旗县各配套资金2.5亿元。因此,建议盟和旗县市政府有比例、有重点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重点抓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骨干专业建设。凡是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在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盟和旗县市两级财政的配套资金要按规定给予配套。同时,政府要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可定期对职业院校专业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改或者叫停,增设农畜产品加工、电力和重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专业,做强做大一批盟级、区级、国家级精品专业。

3、强化政府行为,加强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政策和办法,各级教育、

人事等政府部门要认真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尽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各级政府要支持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厂、车间给予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可在政府的支持下,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盟级与县级、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职业院校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二)农牧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成立由各级政府牵头,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劳动、扶贫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农牧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定期研究和解决农牧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当前建议盟委、行署向自治区争取加大对我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和指标方面的倾斜。

篇10

工学交替,就是把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我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江苏风电分公司、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苏州强胜精密机械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享。它有利于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的有机协调,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按照“应知、应会、应用”的原则进行考核,实现作品和产品的结合;有利于生成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使得学校、企业、学生、社会达到“互利多赢”。

1.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行工学交替是让学校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古文学得再好也不能在企业里拿到高工资。教师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写调研文章,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还有就是表达能力,能够找到企业老总,告诉他这个车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就会得到高工资。

工学交替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普教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企业中的知识融入校本教材中去,并用于教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相关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能够很快到企业顶岗生产。

工学交替也使学校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

总之,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

工学交替能够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认识职业教育。当职业院校的教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革新问题,学生按高要求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能够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3.对学生而言,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渠道就更加畅通。同时,学生在企业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解决了贫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4.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

这一教学模式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对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跟进不及时,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一些企业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解决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培训职工,很少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岗位实践与分工,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而给予特别的关照,往往以合格劳动力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我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2.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交替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这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工学交替”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往往就会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让学生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导致“以工代学”现象的出现。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所学专业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

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沿用过去的,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为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适应企业用工规模,热门专业需求与招生规模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毕业生在专业“对口”问题上认识错位。

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计划学科化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学科化色彩明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2)“工学交替”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数量而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出现“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5.“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备,综合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1)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难题。

(2)学生的安全管理缺失。部分企业缺少岗前培训环节,学生对岗位安全知识不了解,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存在拖签和不签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为学生办理保险,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尤其是晚上)如何管理?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现状是不分责任一味让学校负责,导致不少学校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3)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存在重用工、轻培养的现象,不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缺乏人性化管理,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学生只要一犯错,就退回学校。此外,不少企业实习岗位简单化,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只有很少的企业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

6.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多数学校的工学交替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推进“工学交替”的对策及建议

1.让企业从“工学交替”中得到实惠。

使企业热心建立工学交替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职业道德,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2.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1)加强学习,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工学交替”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交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大力拓展“工学交替”的工作思路。“工学交替”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学校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2)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科学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要适应市场,适应企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把实践课安排在企业的生产旺季,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

(3)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技能再熟练,但缺乏务实的劳动就业态度,一定不能适应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工学交替的时候,教育学生要克服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教育学生适应企业,适应工学交替的学徒式生活,避免学生半路转学的问题。

3.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工学交替。

(1)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根据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要根据企业要求,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从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可通过工学交替,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3)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对于文化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说话、写作等应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信心,还要教会学生写作求职信、通知、合同书等应用文,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交替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学校要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学校应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同时,根据需要可重新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结合工学交替时期学生的实践知识大胆处理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知识的更替,有条件的可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知识、产品、文化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习后就能顶岗生产。

5.建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1)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施工作。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进行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保障学生权益。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上有高度的共识,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关联度高,必须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适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法规、文件要求,签订由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确认的严格、详细、规范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法律约定,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学生的跟踪管理,防止在工学交替中发生事故。学校要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责任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确保工学交替的进行。

(4)“工学交替”教学计划要合理。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5)系部委派一至两个专职老师(最好是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负责长驻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晚间的管理。因为是班主任,他对所有的学生品性有所了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因为是专业老师,他对这一专业又有较深的认识,知道学生每个时段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6.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档案内收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单位鉴定、实习学分成绩、德育学分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前,写好实结,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应时展,不断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一定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1 本地区农村劳动力情况

全市辖5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管理委员会,共99个村(居)委会。户籍人口40.88万,其中:农业人口23.08万人,占总人口的56.47%。乡村实有劳动力资源156155人,其中:女劳动力74536人,且其文化水平大都不高。

2 农民培训需求

2.1 产业需求:主要是橡胶、茶叶、咖啡管理和粗加工技术人员;畜牧、渔业养殖和疫病识别防治技术人员及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技术人才。

2.1.1橡胶产业:天然橡胶是景洪市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西双版纳州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景洪市认真分析了当前现状,查找民营橡胶与农场相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为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民营橡胶产业进一步提升的的关键。

2.1.2 咖啡、茶叶:澜沧江之隔把景洪市一分为二,分为江北、江南两个片区,江南较江北热,适宜发展橡胶,而江北适宜种植咖啡、茶叶,是景洪市除了橡胶以外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加强咖啡、茶叶的种植及加工技术的培训,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江北农民的经济收入。

2.1.3 畜牧业:畜牧兽医在景洪市发展较快,目前我市畜牧养殖模式已经由粗放型的放养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通过加强景洪市畜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及村级防疫员的防疫知识和操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养殖技术先进的畜牧养殖大户,“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畜牧养殖户发展,促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村防疫员的防疫技术水平,促进畜牧兽医产业的快速发展。

2.1.4 水产业:景洪市渔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养殖模式比较落后。为了尽快促进景洪市渔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渔业养殖户和渔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养殖技术及鱼病识别及防治技术的培训,促进渔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1.5 农机: 由于农户购买农机不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注册落户、不检审、黑车非驾现象突出,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不安全隐患。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农业机械管理宣传教育和农机操作使用进行培训,增强农机驾驶人对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农机维修、故障诊断与排除知识;增强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提高安全出行和安全生产意识。

2.2 培训计划

2.2.1生产经营型200人,其中: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00人、种植大户50人、养殖大户50人,主要培训合作社经营管理、橡胶生产管理技术、割胶技术、咖啡种植、咖啡脱壳加工、生猪、渔业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

2.2.2 专业技能型500人,主要培训农业工人,以一线橡胶、茶叶生产骨干为主,培训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培训需求为导向,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务农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农村经营管理能力。

2.3 主要依据:景洪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的通知》(农办科【2012】56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2014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工作思路及要点》的文件精神,结合景洪市各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以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及一线生产能人,以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其他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为辅的培训计划。

篇12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实际特点是:一是新增劳动力保持上升势头。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高峰再次涌现;二是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劳动力现状是,就业需求最活跃年龄段人口(18--35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4.16%;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8.9%,女劳动力占41.1%;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占62.3%,高中、中专以上文,占36.7%,大专以上占1%。

综合以上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县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县的城乡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压力较前几年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着以下现状:一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与我县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现。二是行政区化面积大,村、乡镇之间距离较长给乡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三是我县属于一个以哈族居住为主的多民族县,民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教师的相对缺乏,对乡镇民族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难度大。四是乡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后稳定就业率不高。

三、今后中的工作思路、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宣传。在掌握各用工单位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的同时,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长劳动力及六乡三镇73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各类求职人员的就业动向和培训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深入全县各类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电视台《劳动保障在线》电视专栏深度宣传国家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培训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万户千家;通过县乡电视栏目、政府网、用人信息专栏,及时空岗用人信息,职业培训信息,更好地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求职择业以及各类工种培训;充分发挥城乡各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作用,将就业培训政策宣传到户。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好的作法及先进典型。同时,要积极与乡镇加强联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在农牧区的宣传力度,使培训政策深入民心。积极引导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对各类人员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和教育形式,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二)强化就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规范用工行为,各部门组成领导机构,共同实施劳动执法监察,对违反规定,随意招用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人员就业的,依据《劳动法》责令纠正并给予处罚。督促县内各类企业单位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对本单位职工进行技能性培训和技能升级培训,今年重点对从事矿业企业的行车工、司炉工、电工、钳工、电焊工以及建筑行业的筑彻工、钢筋工等工种工作人员作为就业准入的突破口。劳动、安监、工商等主管部门进行联合监察,并对其严格要求,无证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会同工商、旅游个私协会加大对个体、私营业主,民营企业等县内各类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把重点放在宾馆、酒店、超市、商店等各类服务性行业中的无证从业人员中,促使他们参加本岗位的技能培训,经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三)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作用,走校企联合之路。定期招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人事、安监、国土、经贸、环保等部门,对县域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空缺岗位和计划用工情况的详实调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空岗信息,特别是新组建的企业和扩建企业的用工信息,根据企业所需岗位、工种开展定单委托培训和企业储备人才的培训,即:先拿“定单”,再招学员,然后输送到用人单位就业,明确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接收培训中心学员实行制度,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咨询、协调机制。可采取短、中、长期的培训模式,办学模根据企业需求而定。

组织深入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我县以工矿为主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我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组织开展定单培训培训。通过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并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力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设置课程和培训内容,做到按需培训,并与劳动部门、劳动力场、劳动服务中介组织签定培训就业合同,双方按合同履行各自义务。

(四)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整合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配合我县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启动送培训下乡工程,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参加培训。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点多线长、相对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把技能培训班扩展到乡镇、村,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就业的方向定位在矿业、建筑业、道路施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种养殖业,以及县内客房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根据各用工单位实际需求,以定向培训的方式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一般为30至90天。根据我县以工矿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主要以矿业职业技能为主。

(五)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创业培训。下大力气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倍增效益,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面向城乡创业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努力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创业培训由我县劳人事局牵头,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开展创业指导、优惠政策、项目运作、法律常识等专题讲座,从不同方面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要。在实践培训中重点锻炼劳动者的自主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促进他们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劳动人事局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服务。主要做法是:通过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政策扶持,使其明确创业思路,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逐步实现自主创业。结合我县的实际,以阿苇菇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獭兔养殖,小店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力争创业成功率达到60%以上,每个成功创业者提供2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六)加快发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步伐,建设符合我县经济发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劳动法》、《职教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县工矿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市场化的办学行为和灵活办学机制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扩大培训中心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本着“盯着市场办培训、瞄准岗位设课程、绑着企业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开展“1+2”1+3”制学历教育培班,即,第一年在培训中心学习基础文化课;后两年在联合办学的院校学习专业课程,并进厂实践操作学习,学员合格毕业后将由院校推荐安置就业。重点对我县未能继续升学又有学习愿望的、因家庭困难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设学历教育和职业高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中职学历教育进一步加大与各院校合作,职业高中课程设置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学习期满经考核鉴定后发放相应的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重点确定几个与培训工种相适应的重点企业,将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习基地,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继续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

(七)根据实际需求,做好实用技术培训。立足本县实际,配合我县“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结合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需求,利用时间差,开展适合我县农村的特色实用技术培训,如晚熟哈密瓜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食葵种植技术、打瓜种植技术、大棚阿魏菇种植技术、青贮玉米种植和獭免养殖等,使农村的种养殖逐步由小家庭人作坊式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机方面,围绕饲草料加工机械技术、激光平地机推广、联合收割机操作技术进行培训。三年拟培训实用技术人员2000人。

(八)以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翻译培训教材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少数民族学习技能的困难。少数民族的就业难问题是当前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县哈萨克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近45%的少数民族没有汉语表达能力。因语言不通,缺乏就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的语言关、文字关是关系少数民族能否学好技术技能的关键所在。对有学习技能愿望的少数民族开展短期的基础汉语培训,以解决少数民族听课难的问题。尽可能订购哈语培训教材以便哈萨克参训人员方便学习知识,尽快掌握技能。

篇13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高校和学生越来越多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中,随着内涵与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化,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度的增强,加强该学生群体的研究,对做好中外合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课题组精心准备,充分讨论,进行了此次调研与总结。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校本科生为总体,对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样调查 ,并对部分抽样调查的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 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情况、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的开设等,共32道题。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7%。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在本次调查中,在选择现在专业的依据问题方面,23.2%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30.8%的学生选择“好就业”,20.8%的学生选择“听别人说好”,15.2%的学生选择“估计还可以”;在你了解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1。

图1 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调研分布图

在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的问题方面,41.4%的学生选择“自己的体会”,36.2%学生选择“别人的评价”,13.6%的学生选择“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8.8%的学生选择“免费的简单的测试;在您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问题方面, 29.8%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36.2%的学生表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24.2%的学生表示“目标模糊”, 9.8%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在你了解自己学校本学院与其他学院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区别问题方面,36.0%的学生表示“了解”,39.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25.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

从这些数据看,相当大一部分大学对自我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自我独立性较差,缺乏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意识。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

在调查中,对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个问题方面,16.2%的学生选择“了解”,38.4%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2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22.0%的学生选择“没有考虑”;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的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2。

图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分布图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盲区,这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不少毕业生过度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很难进入职业稳定期。但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2.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调查中,你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的问题方面,调研结果如图3。

图3 大学生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的调研分布图

从调查数据看出,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只有一点规划或者没有规划,这表明,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任重道远。结合学生对职业生涯重要性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新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多数学生已越来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还比较模糊,还没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和实践,同时也表明我们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的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途径的认识

调查中,在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关键的依据问题方面,有24.1%的学生选择“兴趣爱好”,25.2%的学生选择“特长”,30.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13.7%的学生选择“社会热门职业”,6.8%的学生选择“其他”;在你愿意参加有关的职业咨询或相关活动的问题方面,52.4%的学生表示“愿意”,24.0%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17.4%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6.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的问题方面,46.4%的学生选择“开设职业规划课程”,29.4%的学生选择“举办职业规划讲座”,14.8%的学生选择“学校网站开通职业规划测评系统”,9.4%的学生选择“其他”;在更喜欢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方面,调研结果如图4。

图4 大学生喜欢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比例图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这一问题上选择所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在参加相关咨询活动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更希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这对高校的教育教育安排和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最喜欢的咨询方式是面对面咨询,这对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配套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自身要求已严重不适应。

(四)大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中,在职业指导的期望收获方面,学生选择依次是“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和“职业礼仪、形象指导 ”;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选择中,28.0%的学生选择“资金”, 16.0%的学生选择“政策”, 20.0%的学生选择“技术”,16.0%的学生选择“机遇”,14.0%的学生选择“创意”,6.0%的学生选择“其它”;在面临就业时的信心问题方面,28.0%的学生“相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35.0%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做些临时性的工作勉强维持生活”, 25.0%的学生选择“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12.0%的学生“一点信心都没有”;在出国的学习计划问题中,24.0%的学生选择“完成本科学业”,42.0%的学生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14.0%的学生选择“不清楚”。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不是长远的规划;在自主创业的因素中,学生没有明显的倾向,这一方面反映当下自主创业的综合要较高,也体现了学生对创业的难度的情形认识;在就业的信心方面,大家普遍反映出较高的信心,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较好,就业的压力并不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出国问题上,大部分学生出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更前沿的知识与技能,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出国的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五)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

调查中,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问题中,37.1%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6.8%的学生选择“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36.1%的学生选择“经过考虑和挑选才最终确定的”;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中,26.9%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最重要,28.1%的学生认为“薪水高低”最重要,26.4%的学生认为“发展空间”最重要,13.6%的学生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最重要,5.0%的学生选择“其他”;对毕业后直接就业单位的选择问题上,20.1%的学生选择了“国营企业”,30.6%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23.7%的学生选择了“外资(合资)企业”,17.7%的学生选择了“私营企业”,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认为就业时认为企业最看中的方面时,24.3%的学生选择了“专业”,22.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知名度”,34.6%的学生选择了“个人能力”, 15.7%的学生选择了“学历”,2.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数据表明,大部分对第一份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随意性较大,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快速流动的大环境有关;在就业岗位上,学生的兴趣爱好、薪水、发展空间三要素之间基本持平,反映学生对岗位要求的全面性;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政府机关稍高于外企、国企和私企,这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的愿望,也看出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在就业的个人素质方面,普遍认为个人能力是最主要的,专业和学校紧随其后,体现当前企业招聘人才的特点。

三、调研结果得到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涉猎。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性较高,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作为高校,应积极捕捉时展的需求信号,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打造学科团队,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借鉴成功的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切实保障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