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资产评估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产评估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产评估实训总结

篇1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借鉴CDIO理论和应用“做中学”方法,创新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模式。CDIO理论主要是借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创造的“做中学”工程教育理论,将其应用到建设项目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开发实践性工程资产评估教学实验项目,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完全可以应用“做中学”方法,实现由传统“通知教育”向现代“通识教育”转化。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延伸就业链。平时,学生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掌握只局限于一些资产评估基本概念、程序和方法等纯理论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实务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从事资产评估具体实务操作,也不具备应对经济社会对资产评估人才培养需要的能力。因此,在资产评估专业中开设资产评估实训课程是提升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提高了资产评估教育质量,延伸了学生就业链。

(三)有利于培养高端资产评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产评估人才需要变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广西加快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将不断扩大。

二、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目前高校培养的评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构建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评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人才。

(二)深厚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相关领域理论。评估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领域工程基础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以满足服务经济需要。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突出服务工程基础,注重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三)融合国际规范,突出国际化特点。评估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是一个国际化的合作。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力,评估人才就必须符合国际化标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具有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等。

三、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保证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为核心,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与社会适应等4种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在每一个课程实训中,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叠内容的衔接和过渡;设计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大实训(综合实训),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并通过与现实企业合作的大型实训项目串联课程实训知识体系进行开放式实训,通过这些实训加强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资产评估专业应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理论―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跨学科综合实训”四步骤设计实训教学平台,应构建的实训教学平台。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资产评估专业应按照CDIO的理念,即按照“基础―提高―创新”三阶段进行实训教学层次体系设计,将实训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入门阶段,也是通识课程基础实验阶段和专业基础性实训,通过这一阶段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第二层次是小项目综合实训与若干小项目组合的综合实训,是学生从基础到综合的一个过渡阶段,构成了实训教学的提高教育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设计能力;第三层次的现场实训,则体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的交叉与渗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自主思考并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资产评估专业应构建“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张伟民,张志红.房地产估价实训教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5).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49-02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宗旨,资产评估学是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资产评估才被人们重视并逐渐加以应用。目前资产评估教学侧重以传统教学为主,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我们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所以急需进行资产评估数学改革,探索其改革模式。

一、在从事资产评估的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及方法过于简单

现在,在资产评估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同时又用相对应的章节习题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通过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但其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老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不同习题之间往往是孤立的且相对简单,学生不能通过习题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资产的综合分析,以及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考为主,大多数高校资产评估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考试方式,有的高校有可能在注重期末考试的同时,也加入一些平时成绩,但大多数都形同虚设,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只注重期末成绩。虽然这种方式相对公平合理,且实行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它只能在一些方面上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的形成及相关的专业综合素质的优劣则无法进行全面的判断。

(二)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资产评估是一项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特别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当中,资产评估教学方式不能只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仅仅是让他们了解评估的相关理论知识,评估的程序以及应用所学的方法会做评估的相关练习题,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的评估的理论基础上,使理论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现代企业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资产评估人才。迄今为止,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缺少实训环节,以最后的期末成绩作为考核这门评估课程的标准,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专业实验室没有相关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在校外也没有建立这门课程的实训基地。

二、资产评估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根据评估所处的行业和评估所处的专业课程的特征,提出以下资产评估课程改革建议:

(一)引入多种教学方式

1.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激励者。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启发和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来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引入案例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能力,和在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的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的掌握,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和教的合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关案例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首先,针对不同章节内容,要精挑细选的选择适合的案例。例如,在基础理论部分在评估中讲收益法时,可以以无形资产为例,讲其收益的构成、折现率和年限的确定等,能够使学生能很容易掌握收益法的计算。而在应用部分,案例应该包括以前所学的相关评估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所学的相关评估知识,使大部分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在案例中。假设,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教学时,最好选择的案例应有机器设备,又有流动资产、证券投资、房屋建筑物和商誉、专利权等,尽可能地包含前面所学的相关章节的内容,能够温故而知新,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使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所选的案例进行剖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视觉上的效果,将案例制作成不但包括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还包含各种动画等电子文档的形式,使案例的表现形式更加全面生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应仔细阅读案例,老师通过正确引导、讲述某案例所运用的相关理论及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让学生进行分组案例讨论,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并最终根据所找到的方法得到该资产的公允价值。针对每个案例,每个项目小组要最终提交资产评估报告书。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教师在学生分析与解决案例时如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这一方面是要使教师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案例,另一方面是在案例解决之后,教师要能够知道,对于学生的创新部分及没有考虑到的部分如何进行评价与讲解。

2.分步教学法。根据目前资产评估课程讲授的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资产评估的理论知识。这部分主要讲资产评估的概念、原理及评估方法。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老师在课堂讲解和让学生在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好处能够使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准备。

(2)资产评估实务。这一部分按资产评估不同类型进行章节讲解,这是需要学生学习中应当重点掌握的部分,教师需要在进行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讨论来进行,通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然后通过案例再巩固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根据评估的主要目的和意图的不同以及评估标的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评估被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还要注意一点,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根据教学的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区别,其中房地产的评估、机器设备的评估、无形资产的评估是学习的重点章节,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起到主要作用,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证券资产、企业价值、资源型资产及其他资产评估等非重点教学章节,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问题等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学。

(3)资产评估报告撰写。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进行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专业评估机构所做的资产评估报告,使学生能够了解实际的评估报告的真实面貌,这比教师一味地讲授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流程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评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优劣程度,但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优劣明显缺乏考核依据。因此,资产评估学的考核方式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进行以能力为中心的的考核。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范围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到课率情况、课堂综合表现,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期中考试的成绩、综合实训过程中的所有表现情况等。并且考核的过程应贯穿在课程学习的始终,通过设置的学生能力评价标准分阶段对学生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打分,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实践环节改革

1.实验室教学方式。实验室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室教学可以事先模拟一些特定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方面是实验室实验,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认识实习,二是实际操作。认识实习是就针对房屋和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由于学生对其结构不了解,通过认识实习了解其相应构造和有关的技术参数,进行直观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资产的相应构造和资产评估时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为今后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和真正从事资产评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际操作主要是给学生假设相关经济业务的场景,让学生独立完成或通过建立项目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该经济业务的评估活动。

另一方面是建立校内资产评估课程模拟实验室。学校应继续加大对资产评估学课程实验的投入,建立校内资产评估学课程模拟与仿真实验室,通过运用相关的资产评估学模拟与仿真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产评估实验教学。

2.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建立校外资产评估学实训的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建立学校与资产评估有关的评估专业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到合作的评估机构去,通过建立资产评估项目小组方式参与到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去,以达到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从而为将来从事与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的是:

第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业素质和从业道德,为今后进行执业做准备。

第二,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工作中,学校要派专门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学生在企业中如果遇到问题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找出症结所在,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找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第三,企业实习工作结束后,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学这一专业课程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高校是培养资产评估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对高校而言任重道远。资产评估教学进行改革也是今后教师应该重视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资产评估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BC1212084)

参考文献:

[1] 尉京红,王淑珍.资产评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7,6(上):69-70.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如何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规范化的实习基地是每个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都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行业·企业·专业”三方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的提出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现行共建实习基地的主要模式

1.“协作型”校外实习基地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口企业主动联系学生实习事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进一步学校或院系就以此为基础,正式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拟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通过一定的形式挂牌后正式成立校外实习基地。该模式主要用于学生在一定阶段在一些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短期到企业实习实训,完成特定的训练任务。

2.“合作制”校外实习基地模式。该模式的合作范围不仅包括了实习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目前构建“合作制”校外实习基地的最有效途径有:第一,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进入专业委员会。第二,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第三,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企业接受实习。

3.服务社会、企业搭建实习平台模式。高职院校利用学校师生群体的知识、技术优势与开发能力为社会、企业服务,学校不仅可以给社会、企业等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给学生创造了实习机会,学生们通过服务加强了自身的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工作,既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锻炼了师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社会、为企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体现了学校的优势。

以上实习基地模式都是学校系部、教师与相关企业合作,其主要问题有:一是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企业建设实训基地积极性不高,三是学校对实训基地实践作用定位偏高,导致实训基地效果欠佳。

(二)“行业·企业·专业”三方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的内涵

“行业·企业·专业”三方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的核心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业引导”,具体内容包括:

1.三方共建实训教学合作教育委员会。作为合作教育的管理机构,负责双方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跟踪协调。由行业领导、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合作机构共同负责学生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安排、日常教学和实习管理、考核及就业安排等事项,从而保证实训项目的完成。

2.三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行业领导、企业专家为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建设,引进适合企业实际的最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注重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同时,在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及体验式真实项目实训的方法等方面得到加强,使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可实现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

3.三方严格考核和效果评价。三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组成交叉考核机制,行业考核专业和企业,企业考核行业和专业,专业考核行业和企业。实训教学合作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整套实训教学过程评估体系。学生平时的学习考察,通过实习日志和实训总结进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并应特别重视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4.三方共建高水平实训教师队伍。引进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对参与合作教育的校内教师,注重选拔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专兼职教师不仅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同时,还身体力行,将职业人的行为和作风带给学生。

二、“行业·企业·专业”三方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的实践——以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资产评估专业为例

(一)三方共建实习基地的现实效果

在湖北省资产评估协会搭建的产学结合的平台下,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课外锻炼平台等机会,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这种“三足支撑”的构建方法,使得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其一,对于省资评协会而言,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行政管理职能,对评估机构及学院进行指导、监督与协调,并将校企合作作为评价评估机构的指标,避免合作流于形式,以此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使资产评估队伍的力量得到充实,使资产评估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其二,对评估机构而言,新鲜血液的注入能使企业充满活力,缓解工作强度,也能解决资产评估企业人手不足窘境,并能优先选用优秀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其三,对于学院而言,校企合作不仅能使学生能在评估机构积累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而且也能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培养行业优秀人才提供保证。

(二)三方共建实习基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1.行业方存在的问题分析。资产评估行业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给予支持不够,没有积极组织协调企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协会的平台作用甚微,学校很难通过协会的平台与企业建立联系,这与协会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协会服务的主要方向有关。

2.企业方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缺乏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乏,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得不到扭转。(2)学生权益很难保障。首先,很多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提供很少甚至没有的实习补贴,学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其次,学生安全问题。再次,出现劳资纠纷时,学生不是企业员工,得不到劳动法的保护,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3)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类型分布不合理,实习的内容比较单一,难以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专业方存在的问题分析。(1)实习信息交流不足。一是系部与实习单位双向交流不够;二是指导老师与实习生交流不够;三是实习生之间交流不够;四是公司与实习生之间交流不畅。(2)教学安排不够合理。首先,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其次,很多实训项目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实训计划,设置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最后,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分配到评估机构的学生较少参与到项目中。(3)实习考核不够完善。现有的考核只限于评价报告、实结,没有突出多样性、针对性。(4)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基地没有详细划分彼此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对实习基地没有提出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可行的配合管理方案。

三、完善“行业·企业·专业”三方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的思路与措施

(一)行业加强指导力

行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要在法律上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强制机制,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需要制定更为细化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行业不仅要鼓励与支持实习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实习基地后期的实际运行状况,包括实习基地的利用率、效果、管理等方面,真正落实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功能,制定奖惩措施,落实奖惩方案,加强对企业、专业合作力度的监控,为实习基地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真正让实习基地的作用发挥最大功效。

(二)企业提高参与力

企业要转变观念,将三方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真正当成一项正事来办,而不能仅仅是应付任务。要将企业方的利益真正与实习基地的利益相连,使得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企业自身利益,可考虑根据企业自身人才需要出发,让学校量身打造他们所急需的人才。要完善实习基地的评选办法,拓展实习基地数量。企业方要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加强行业实务界与科研院校理论界的人才流动和沟通。

(三)专业发挥引导力

1.完善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基地管理方法需要做到“权责明确、专人负责”,并在管理方法上可适当灵活处理,不同学期、不同年级采取的管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的管理组织机构。以学院系部为主成立实习专班,以地域为划分,每位指导教师承担一个区域的实习实践管理任务,每个实习机构成立一个实习小组,方便指导教师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同时确定标准对每位实习学生进行考核,以确保学生实习效果。

2.完善实习实训教学安排。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训教学更好地对接,尤其是实训课时与实习时间安排方面,可考虑“见缝插针”,加大与企业、行业方面的联系,做到“事到人到、针对实习”;另一方面将校内实训内容与校外实习内容进一步分析、细化,使两者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发挥出最大功效。

3.加强实习信息交流力度。可以尝试在实习前、中、后开展师生实习交流会,一起坐下来交流工作心得和疑难问题。在实习工作开展之前,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实习工作计划与内容,在实习结束后开展总结表彰大会或学院邀请实习单位共同召开实习研讨会,促进实习信息交流,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依托于柳州市政府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董事会制度,实现校、市相融,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定位就是为柳州地方经济和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柳州市是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其工业产值达到广西区的四分之一,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近三分之一服务于柳州市中小企业,有近三分之二在广西区内就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基础的会计核算起步,逐步走上财务分析、项目筹资方案设计与评估及财务战略的制定,一批毕业生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因此,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及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可在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分析、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及财务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中小企事业单位负责全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广西科技大学提出了如下的核心能力要求:其一,具备较强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能够对一个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做出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其二,具备较强的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较完整地运作一个项目;其三,具备一定的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能够根据企业面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实施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其四,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适宜软件的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

以上专业核心能力建立在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提出了基本的知识要求: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了解财务管理、金融W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法律、国防和自然科学知识。素质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吃苦耐劳,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四是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专业素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实现路径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财务管理专业构建反映“财管内核、财会结合、强化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了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内容的课程。即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等。二是开设了与金融和会计充分结合的课程。金融方面,开设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现代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行为金融学等;会计方面,则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税法与税务筹划、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等。三是开设了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即会计核算基础实训、财务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实训、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等。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路径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一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构造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蓄积知识基础;同时依托实训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优化实现路径,从而持续完善专业核心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互动。

3.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重视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行业实践”,从课程内、课程之间和专业层面三个维度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立足点+一个服务”。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应用型的界定(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培养面向某一特定范围或满足某一层次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二是立足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服务是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牢、知识宽、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现代金融市场、会计学原理、投资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如下页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院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多方位实现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会计核算基础。本课程群实训涵盖4门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与税务筹划。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进行实际账务综合业务处理的操作,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熟悉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为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打下基础。

其二,财务分析与决策。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资本运营、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企业资金状况分析及筹集资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使学生具有面对不同环境、不同企业特点能够利用该方面知识做好企业的资金分析,完成合理筹措资金、使用资金的工作。

其三,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资产评估、投资学、项目评估、财务风险管理、计算机财务系统设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企业特定资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判断企业资产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来自实际的交易案例掌握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对项目投资决策进行全面技术经济论证,并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资产价值分析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四,专业综合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决策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理解市场导向基础上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统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公司各部门的行为对公司全局的影响、了解资金在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资金分配的重要原则、学习重要的财务知识,包括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培养生产规划、能力计划等整体规划的能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角色定位、团结协作等)。

四、总结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理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小企业负责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或者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某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财务分析能力、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围@着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遵循“干中学”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培养过程。

篇5

LIANG Ying[1], GENG Bin[2], CHEN Jiali[3]

([1]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2]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For the real estate valuation industry of professional talent demand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real estate appraisal curriculum to teach for the center, out of touch wit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alysis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valu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of the teaching goal, using focus type preparation scheme, combined teaching, constructing class lively, from life cut case, adjust the way of assessment, strength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and optimize measures.

Key words student-centered; real estate appraisal; teaching; reform

房地产估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和资产评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广,如何优化该门课程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房地产估价相关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探讨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目标出发,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症下药,探讨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提升独立院校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借鉴。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现状

房地产估价为工程管理专业和资产评估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在该专业大三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上课人数为20~40人,课程学时一般为51学时,分为36个理论课时和15个实训课时。理论课侧重讲解房地产估价的基础性理论和几种应用广泛的估价方法,知识覆盖度比较广,涉及到工程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实训课时由于时间、经费、场地所限,一般分2~3次,主要内容为参观房地产具体楼盘或房博会,分析房价影响因素,模拟评估房地产价格等。面对高年级开课、小班化教学、理论课时多、实训课程少、知识覆盖度广等为该门选修课的特点。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一方面,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压力,花在专业课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房地产估价课程学科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学习难度较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难与时俱进。房地产估价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评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房地产评估行业的重视,以及新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等出台,房地产估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估价行业竞争也日逾激烈,使得房地产估价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教材的部分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此外,理论教学中关于基础理论的章节细节内容过于琐碎,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房地产估价技术不断进步和新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等陆续出台而教材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学生缺乏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三是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的教学方法;案例式、辩论式教学则应用较少。房地产估价课程每节课有3个学时,如果课堂上以老师讲课为主,任凭教师再怎么激情昂扬,滔滔不绝,学生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听觉疲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增反退。

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期末考试,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加权得分为主,“一考定得分”,对学生平时表现不够重视,缺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出现了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

2 教学模式优化的措施探讨

2.1 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目标

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找到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种措施手段,使学生真正系统掌握房地产估价的基本理论和房地产估价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为今后从事房地产估价行业,取得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掌握独立从事房地产估价实际业务的技能和技巧。

2.2 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侧重性备课,讲授核心内容。充分利用36个理论课时,删减次要章节,集中重点章节的讲解。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块、房价影响因素模块、市场法模块、收益法模块等,每学期根据课程学时安排、课程性质、学生特点,精心组合模块,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侧重性备课,如公选课以基础性知识讲解为主;专选课以拓展案例为主。

(2)组合式教学,紧贴社会时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课堂开始不到30分钟,学生就开始开小差,昏昏欲睡。但如果其中教师穿插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学生立马竖耳倾听,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时事热点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一些与房地产估价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开拓学生眼界,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跟不上形势的缺点,笔者除了规定教材和辅助教材,利用CNKI期刊网下载了较多房地产估价方面的前沿论文,并充分借助微信平台,关注并学习诸如人大经济论坛、中国国土资源报、土地学人等优秀公众平台的相关文章,不断扩充教学资源库。课程中用到的案例也十分注重时效性,一般选择近两年发生的典型案例。如在讲解假设开发法的时候,引入2015年北京樊家村地块拍出高价的案例,请学生分组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最后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到假设开发法的思路,再延伸到假设开发法的定义、原理和作用,与一般的照着书本念理论、方法和思路的教学方法比较,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制作平实性案例,易于学生理解。估价案例的选择在房地产估价的教学中很重要,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数据比较陈旧,难度也较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度比较低,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改革中,尽量选择或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情景,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市场法中,笔者创建一个情境,本班某同学家在杭州市近江七园有套房子,给出该房子相关数据,周边环境、房价等数据,用遥感影像、小区照片等等塑造情景,问学生如果这套公寓出售应该卖多少价格合适。此类情境大部分同学在生活中都有所接触或了解,因此容易被引导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备课中多插入一些与时俱进、与房地产估价相关的社会热点、影响较大的案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等材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凝聚力;但要注意案例选择必须难易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计算出结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4)多样化教学,打造生动课堂。适当采用小组竞争、有奖竞猜等新方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增强互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有时要适当传授一些人文哲理类的“题外话”,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正能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影响房地产估价的因素时,传统的方法会由老师逐条解释,这样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很枯燥,笔者选择由学生主讲,教师主持的方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跳出书本的框架,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推选一名学生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实践结果表明结这种形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映热烈并真正感觉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5)改进考核,注重平时表现。实行房地产估价课程考核“三突出”,一是突出平时成绩的地位,占到总成绩的30%,并严格考勤纪律;二是突出过程化考核,对于平时回答问题较积极的同学,平时分给予适当加分;三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异议,对于提出异议的同学,表扬其敢于质疑的态度;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也注重跟学生的交流,在学习或未来规划中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97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2015年7月29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指出:职业院校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多次被提及到。项目教学法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后不断发展逐步完善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某门R悼纬谭治若干个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个教学项目都要用一个和该项目所应掌握的技术或技能想适应的作业来结束,然后再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而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法上,项目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的要求来学习,主动寻求知识,每个项目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知识点,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进行项目的设计,从而掌握某项技术或技能。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项目教学法不再以书本上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可以根据学生、企业、甚至是时代的需求,改用项目为线索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所学知识点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

品牌管理理论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品牌管理》是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品牌管理》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在市场营销领域,尤其是品牌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品牌管理》这门课程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又可以细化为不同的技术和技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每个项目的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老师的引导、点评和鼓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和合作意识。

1.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对《品牌管理》进行如下的实训设计

1.1品牌树立项目

品牌管理的第一步是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品牌。要树立品牌就需要对品牌进行定位,这样才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品容易识别了,消费者才会产生购买行为。

1.1.1品牌定位

定位是指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的行为。在讲述有关品牌定位的概念后,要求学生按照品牌定位的流程对某一产品进行定位,并能够对品牌核心价值进行提炼。

1.1.2牌识别

品牌定位强化了品牌的个性和差异化,而品牌识别则是品牌营销者通过哪些联想物能够将自己的个性和差异化加以表现。这些联想物要易于消费者回忆和识别。品牌识别主要从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等几个方面进行。在讲授命名的原则之后,要求学生会对某一具体产品进行命名。

1.2品牌推广项目

品牌树立了之后,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要将特定的品牌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这需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品牌的推广以期获得消费者的认知与认同,并在其心目中逐步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

1.2.1品牌传播

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选择多种传播方式,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将特定的品牌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以期获得消费者的认知与认同,并在其心目中逐步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品牌传播是品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这部分的实训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份完整的品牌传播推广的方案。

1.2.2牌联想

品牌联想就是消费者看到一个品牌时,所能够联想到的和该品牌相关的认识和想法。而这些认识和想法的形成可能是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渠道,比如消费者自己使用经验、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产品广告等,定位越准确的品牌就越具有强有力的品牌联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进行品牌延伸,这部分要求同学们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某一产品的品牌联想是否合适。

1.3品牌提升项目

在品牌推广以后要对品牌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而品牌延伸是最常见的品牌提升之道。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现有品牌的影响推出新产品或开辟新市场的一种品牌策略。品牌延伸不是简单地把原有的品牌名称转移到其他产品上,延伸的新产品必须与原有品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部分的实训内容是借助于案例分析品牌延伸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4品牌资产评估项目

品牌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品牌之所以可以创造出更高的销售价格或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量,这一切都归功于品牌资产的积累。品牌资产主要由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四个方面构成。这部分的实训就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考虑如何提升品牌的资产。

1.5品牌维护项目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论是哪个企业,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品牌进行维护,处理存在的危机,使品牌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5.1品牌保护

品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最稳定的要素,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品牌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时应该强化品牌保护的意识,在品牌创意产生之后,要积极争取法律保护。而对于本章要求同学们对于各种相关的法律要有个清楚的了解,真正做到对品牌的保护。

1.5.2牌危机管理

竞争的残酷性、市场的全球化等使任何一个品牌都无法保证自己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会发生波动乃至危机。而对于危机管理要理解危机为什么会产生,产生了要如何化解。而对于同学们要通过危机的防范和处理来了解品牌危机管理的全过程。

2.《品牌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2.1项目任务的确定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选择项目时通常由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然后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并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选择项目时既要能够把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保证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学到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要能体现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等综合技能。当然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中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既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项目教学的最终目标。

2.2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任务确定后要根据任务制定相应的计划,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小组成员以不超过8人为宜,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但是为了便于后期开展工作,成员间尽量做到优势互补。

(2)每个项目小组还要推选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要有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既可以对小组实施组织和管理,也能够架起同学和老师间的联系沟通的桥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教师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在项目计划中要详细说明项目任务,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让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都明白此次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4)各项目小组成员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小组成员广泛讨论,制定出可以具体操作执行的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2.3实施项目计划

本阶段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各项目小组在项目经理的组织和管理下,按照确定的程序,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由项目经理进行具体分工,按照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项目进度情况的了解,既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以避免学生因经验不足或对项目实施过程不清楚而走弯路。同时也要对每A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实施项目教学的目的。

2.4评估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是项目教学的深化,它包括项目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

(1)小组自评:各项目小组派成员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技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讲述完成项目的过程和体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项目的完成积累经验。

(2)小组间互评:这要求各小组成员要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实现经验共享,在互相激励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3)教师点评:这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以后的项目活动。教师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对于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付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但要点评的适度,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给予他们改进提高的空间。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作品,可以在点评时加以展示,以起到鼓励和示范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加深各组间的沟通,在评估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应允许或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甚至争论,真理往往越辩越明,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对自己所设计的成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7

 

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篇8

(一)缺乏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实践教学的目标也还停留在用实践验证理论的阶段,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实践课程没有单独设置,只作为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或实训。

(二)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环节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中,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但大部分教师认识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不错,实践功底较差。他们本身缺少必要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时往往力不从心,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说服力。

(三)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有名无实或功能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配有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情况远未达到仿真的要求,功能较单一,只能够从事简单的会计核算。有些由于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训需求。甚至有些学校处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为了追求其他利益,才建立了相应的会计实训室。实际上,这样的实训室先天不足,很难发挥作用。

二、化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一)构建课程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学校应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逐步建立课堂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实训。主要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必需的理论知识讲授外,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生根据所给实训资料亲自动手操作。包括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核算实训、成本核算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出纳业务技术实训、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

第二,阶段实训。指相对复杂的实训课程。如完成一门课程或项目的学习后,带有总结性的实训。比如,在财务会计学习结束后,留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本课程的阶段综合实训,对整个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实训,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把相对分散的知识和技能利用阶段实训串联起来。

第三,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可以利用4~5周的时间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综合实训,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分组实习,内容涵盖整个财务工作流程。完成综合实训后,同学们从心理上应该对会计工作不再畏惧,而是充满信心去实际工作岗位迎接挑战,进行顶岗实习,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校的学生到社会的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聘请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第一,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观学习,参加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建设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另外,减轻会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建立会计教师定期到会计事务所等部门实际锻炼和调研的制度,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在培养年轻教师攻读更高学位的同时,鼓励他们在企业界兼职。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把职业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请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既让他们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把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带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以弥补在校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三)进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篇9

20xx年于国家于百姓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将稳定一切紧密贯穿于教育教学中。积极参加系部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收听收看国家经济政治新闻,随时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等各方面我都尽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素养,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教育教学方面

这学年上学期,我承担xxx工程造价专业的资产评估及其课程设计以及xxx法学本科专业的房地产评估等课程教学任务,并参加了xxx和xxx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答辩。本学期承担了20XX级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财务和20XX级工程管理专业的会计原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我认为专业教学离不开当前行业的状况及其今后的发展态势,因而我时刻关注相关行业的动态,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行业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其有所思有所想,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平时积极参加教研室进行的各项教研活动,与同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彼此交流教学经验,相互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另外还担任xxx工程造价专业xxx人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

三、科研方面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对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本年度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等刊物上。

在即将到来的猴年,将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2016年大学个人教学工作总结二 时光飞逝,在锦城的第一年就这样很快的过去;回首这一年,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中成长,非常感谢系上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和提高。接下来,我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在12年,我先后承担了xx级xx专业《xxx》和xx级xx、xx管理及xx级与xx级xx《xxx》的教学工作。为了能上好这两门课程,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课程,针对学生才学习完基会就直接过渡到中财且会计准则新修订的实际情况,我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准则中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为了给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一个直观的展示和系统的认识,我参考多所高校相关精品课程教案,自己编制了实训教程并在课件制作上将软件演示的屏幕截图融于课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案例演示,我希望信息系统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软件,更要让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设计出符合企业财务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背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上课班级人数众多,每次课下课后,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介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理论比较枯燥的特点,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让学生尽量多动手操作;为此,我将每次三节课的上机操作延长了一节;力争做到每上一次机,学生对用友财务软件的认识就更进一步。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做到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在财务会计的每章课程学习完后编写分章节的习题并配以详细的答案解析,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在会计信息系统的上机课中,我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演示。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课后也能练习财务软件的使用,我不仅帮助学生找软件安装光盘,还多次到学生寝室指导学生安装。

二、工作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系上安排下来的其他工作,本人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承担了xx级的独立操作实验指导任务,在xx年暑期带领xx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分2批次完成了独立操作实验。另外,在这一学期中,我根据系上的安排担任xx级会计专业3、4班新生的班主任,为了让他们对会计专业有更好的认识,我还制作了详细地专业介绍课件。在新学期中,我将一如既往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各项教学任务。

三、业务进修方面

为了能上好《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我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计算机数据库语言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及时解决学生在软件使用中所遇到的数据库方面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还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提升自己。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0

一、智能化行I企业及专业特点

智能化行业企业特点是技术更新及产品升级快、企业规模偏小、一个企业只从事众多智能化方向的个别业务、单个企业用人需求有限、中小企业生产研发能力弱。智能专业在学校属于小专业,招生规模小;专业得不到行业大企业的合作支持;人才培养一直处于无法有效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状况。探索学科交叉,具有明显行企及专业特点小专业建设路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发展面临难题

1.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学校专业完成,人才培养单极化明显,按相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宽泛地批量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因不同的智能化业务而导致的人才个性需求。

2.实践教学设备投资大,运行维护费用高,设备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教学设备综合效益低。

3.智能化行业技术升级快、专业技术含量高,师资团队培养渠道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滞后。

4.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不一致。

三、难题破解途径与方法

智能专业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专业面临难题的关键,围绕联盟一体化发展机制,充分整合行企校资源,建设专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

1.智能专业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以往专业与企业合作,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模式从实践成效来看,与行企及专业特点不相适应。智能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智能化方向众多的专业,但单个企业只从事其中个别智能化方向,且企业类型还包含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维护和系统集成供应商等,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企业,显然不能完全解决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总结经验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我院智能专业于2012年提出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并由我院和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行业典型企业牵头成立建筑智能化专业校企一体化发展联盟。

从文献资料看,国内高职院校对校企联盟合作有不同的探索。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核心”专业人才培养校企联盟[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构建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探索[2];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以“教学专业联盟”为平台创新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建的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4]。智能专业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不同于上述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合作模式,不同于职教集团办学,向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是校企“联姻”,重在一体化发展。智能专业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产学研一体,实现了变“小企业”为“大企业”,变“弱”为“强”,实现技术信息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才动态式“联合订单”培养。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找到了符合行企专业特点小专业建设的创新路子,丰富了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校企一体建设共同育人协同发展机制。智能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设立组织机构,制定共同育人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方式、途径等内容,明确校企一体化招生制度,依靠制度保障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施与发展。

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联盟企业人才需求实施一体化招生,招收学生成为企业学徒,企业指派工程师对接学生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双极两地、轮企轮岗共同育人,学徒毕业后,在联盟企业就业。共同育人协同发展机制,使企业与学校找到了利益结合点,企业找到了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源,企业主动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做强企业服务专业。

3.校企一体构建以模块化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联盟企业内相同智能化业务方向企业根据模块核心能力需求研发行动导向学习领域模块化课程,如消防与安全模块、楼宇自动化模块、综合布线模块等,一个模块针对一个群组企业。在牢固的专业基础学习基础上,开展满足联盟企业个性需求和包含技术升级更新的模块课程的学习,使人才培养“点(企业)”“面(专业基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宽基础、活模块、重应用、突技能”原则,体现行企和专业特点。

4.校企一体共建教研培鉴赛综合实训基地。一体化共研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培训、鉴定、竞赛”五位一体。共同研发真实工程训练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把工程施工现场资源对接课堂教学,打造“空中课堂”;共同研发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系统,降低实践教学成本;共同研发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考、管”一体。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校内实践教学真题真做,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融需求分析、设计、施工、调试与验收于一体,对训练学生应用技能,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素养效果特别好。通过共建,引入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系统,克服了学校难以完成全部智能化系统建设的难题,使学生的学习与时俱进。通过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成为专业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学生“点”的学习。技能竞赛设备和智能技术科研系统作为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学习的重要补充,可培养优秀品牌学子和创新创业人才。

5.校企一体打造产教研团队。校企共同组建一体化产教研团队,通过访问工程师流动站,兼职教师成长平台,教师继续教育平台,智慧工作室等方式,多途径打造“校+企”一体化产教研团队,使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能上课堂,能做工程,能搞技术开发。

联盟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兼职教师,参与模块课程的教学,将最新的知识、技能、市场现状传授给学生,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境相对接。学校专业教师通过设立在联盟企业的访问工程师流动站,学习最新行业发展成果,服务企业生产,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设立在校鹊摹爸腔酃ぷ魇摇保开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一体化产教研团队,使教学科学研究的力量更加强大,教师、联盟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校企一体推动学校人才评价与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互认。与联盟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人才技术认证基地,实现行业企业人才评价标准与学校人才评价标准互认、互融,推动智能化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四、结束语

智化专业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是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重要探索,并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小专业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律,行企特点对专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校企联盟一体化发展能很好应对行企及专业特点,解决专业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占军.高职院校“双核心”专业人才培养校企联盟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20-22.

[2]杨莉,程书红.构建校企联盟合作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3):49-50.

[3]王炳华.以“教学专业联盟”为平台创新高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103-105.

[4]吴元欣,等.化工专业联盟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1):1-4.

篇11

1、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定位,要及时了解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合理设置,不能闭门造车。

2、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高职生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校期间就可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资格证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业资格证书,但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不但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专业职称(职业技能证书)如“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实践主导。高职教育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很大区别。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定的,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这一主体。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近年来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我们从实践的角度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践环节如表1。

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会计专业突破了这种合作模式,与记账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合作的公司都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公司的会计记账业务,囊括了工业企业、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企业、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物业、广告服务业、物流、行政事业单位等行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第四个学期结束时,合作企业便到学校通过笔试、面试环节择优招聘“订单班”学员,学生第五个学期的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结合实际讲授,企业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讲授完课程后,便对“订单班”的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联系其他企业到校外实训基地招聘,并负责推荐“订单班”所有学生就业。

三、采用“模块课程”外包,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我院会计专业课程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改革,以“够用、适用”为度和“课程内容模块化”为原则,通过课程内容模块化,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第三个学期末就可以选修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有五门课程,选好后学完模块中所有课程才能拿到相应学分,第四个学期学习三门课,第五个学期学习两门课。我们和会计师事务所紧密合作,根据会计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将模块课程《审计应用模块》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该模块包括特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审计)、常规审计(年报审计、验资审计)、会计报表分析、评估实务(房地产评估、资产评估)和税法综合应用五门课程,由事务所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根据审计实际岗位知识要求到校对学生进行授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我系会计专业根据学院提出的“六双”教学改革目标,积极做好“双证”教育,主动与南宁市劳动局、广西财政厅、广西劳动厅等鉴定培训机构联系,先后建立了多个职业资格培训点。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到这些资格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比如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助理会计师实务和金蝶ERP实践教学课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有助于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关证书。学生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进而增强了实践能力,如会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及职称考证安排表(见表2)。

五、积极探索多专业多角度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水平,结合我院国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设活动提出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我们开展的“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项目主要是组织经贸系和管理系部分专业学生仿真模拟公司的经营模式组建商业企业、运输企业、公司(收购商)和银行机构开展商品交易活动。由学生扮演公司不同的岗位角色参与商品洽谈、交易、开单、款项结算、运输业务办理、仓库存货的收发管理等业务,并最终完成整个公司的会计核算,生成相应的经济信息。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了票据的产生及传递路线,了解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办理程序。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两届“商品模拟交易会”。2010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共720名学生参加;2011年6月,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和营销与策划六个专业共923名学生参加。通过“商品模拟交易会”实训,可以使学生充分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来指导实践工作,检验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我院会计专业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活动,特别是对接国家级竞赛项目。如参加全国每年一届的“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该大赛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的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对接香港财务会计协会主办的(香港)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参加由中华会计网校主办的“中华会计网校杯”每年一届的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另外,我们和合作企业“会计记账公司”联合举办财会专业大赛,由企业根据实际岗位所需知识策划出竞赛内容,以此来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七、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计岗位是不同行业和性质的单位都需要的专业技术岗位,而不同的行业和性质的单位,其会计工作环境、具体核算环节等都有不小的差异,为使实践教师队伍更适应教学的要求,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外聘教师团队,在区内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

同时,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不仅学科理论知识精通,还要提高操作水平,增加实践经验,通过到企业与所教专业相应岗位进行数月的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工作经验交流,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开拓专业视野,不断充实自我,发现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理论结合实践,增加教学的案例与方式方法,不断总结与归纳,为学术论文和教材、专业书籍的编辑与撰写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位会计学教师都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篇12

(一)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为学术型人才(从事科学研宄)和应用型人才(从事技术转化)两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通过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和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为升入研宄生教育做准备。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适应会计行业市场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侧重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解决企业具体财务问题的能力。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更注重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除了具有本科学历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或技能,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养目标不再是传统的“账房先生”

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相对饱和,高级人才告急阶段。出纳、普通会计人员并未出现供不应求,而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持国际认可的会计执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会人才。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熟悉一些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当然,要做到这些,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相当高。“容永道会计学奖学金”的设立者、前永道会计师实务所主席永道先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几年国内会计人才成长很快,但整体业务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认为,优秀的会计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在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始终保持诚信的品德,不做假账,乐于助人。

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不再是只会记账、算账的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应该是具备“管理型”人才特质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牢固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以及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

二、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己有300余家高校开设会计专业课程,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市场上会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较多,但受到青睐的却寥寥无几。可以说,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会计职业要求有偏差

目前,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没有具体说明,因而在理解上随意性较大。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仍然偏重“学校本位”,与会计实践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会计职业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实践不一致

以基础会计为例,国内很多教材将环环相扣的会计循环过程人为割断,将会计工作步骤与该步骤所应用的工具相互分离,且各步骤之间的顺序也被打乱和颠倒,教学内容显得七零八落,使初学者很难窥得全貌,令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时未能注意对会计系列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以整合(比如中、高级会计课程存在相互衔接、重复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现行会计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计划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安排采取的是“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模拟实训”,必然会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可能把实践教学放在主要位置,学生也不会把实践技能锻炼放到首要位置。

此外,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而实践教学则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其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范围及性质均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二者相互脱节容易加大教师与学生的负荷,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故需要重新整合。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世界各国大学对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养策略。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将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为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支持策略。

(一)教学策略

第一,课程反映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及时增设或调转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如传统的会计专业具体可细化为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银行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资产评估、审计鉴证、纳税筹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出现缺口,会计专业又可以细化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课程,并相应增设与注册认证考试科目有关的课程。这种随着环境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使得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匹配状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知识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学校不可能将会计专业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最持久、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必须完成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相关选修课程。这些基础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作为就业能力核心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

第三,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景。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堂中,创设工作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美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做就业讲座,与学生互动。在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设施先进的实训室,大力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训硬件条件。同时,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工作流程,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另外,还可以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学习策略

面对会计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种急功近利的世俗观念、过重的学习压力往往使某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习策略主要有:(1)自主性学习。大学课堂教学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局面出现,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互动学习。(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作中学”“模拟企业环境”为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会计实践和操作能力提供平台。(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习者相互学习,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承担任务,如ERP沙盘训练、SYB创业团队训练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反思性学习。对于研宄对象之间的联系勤于总结和归纳,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醒悟,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支持策略

第一,政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平台。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把评估高校或教师的重心由“科研成果”适度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倾斜。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企业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过程。另外,政府拨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协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会计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第二,公司企业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交流和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高管、CFO等进入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介绍公司的创立及运营过程等,使学生具有职业意识,自觉地、有目标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通用电气有一个专门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而设置的FMP财务领导力培训项目(Fi¬nancialManagementProgram),76°%的现任GE业务集团CFO均毕业于FMP。该项目自1995年在中国展开,招聘进入FMP项目的大学生,整个培训期为两年,其间将经历4个为期半年的轮岗,在不同的GE业务集团从事4项。

篇13

信用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能有效地保证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改革过程中,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的转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信用管理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信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基于实际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将知识点项目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平台构建

1.专业需求社会调研

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内容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充分利用学院的社会资源,主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入合作单位展开深度调研,解构、细分行业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与此同时积极征求相关用人单位与专家对课程设置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信用管理专业方向的具体化与实用化。

2.工作任务与职业技能解构

所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是指分析专业所对应的相应岗位或者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而由任务明确具体的工作项目,进而指导教育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传授完整对口的知识与技能,并总结凝练出完成相应工作的详细解说。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解构环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供应者与用人单位、需求者的工作商讨与深度合作,厘清本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工作项目、完成流程、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岗位对理论知识、技能的不用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训过程提炼不同岗位的工作逻辑,明确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针对不同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开展实训项目,以训练学知识和技能,凭知识与技能推进训练过程,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技能良性互动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3.课程结构设置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标准和要求,将职业岗位(岗位群)必需的知识点、技术技能标准和要求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并置程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模块进行科学组合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将专业课程安排所属于几个不同层次的模块,模块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联系,可以进行灵活变化与组合,保证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此外,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课程模块进行灵活的调整。信用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由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4.课程内容安排

在“以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理论体系下,依托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专业对应岗位(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及解构出的职业技能体系;遵循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整合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系,融入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操作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实施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合理配比,教、学、做、练各环节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度协调一致性。信用管理专业从课程模块设置出发,包括了基本的素质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控制在5~7门,如信用管理基础、信用管理实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与实务、信用管理软件应用等,同时还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如信用风险管理、财经应用文、资产评估、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商务礼仪。两大模块、几项课程要素共同丰富了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包括课程配置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当前高职教育市场化的教学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颇具现实意义,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更拓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边界,使课程体系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学内的课程、教材、教师等方面的建设,而是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夯实构建校外实习与实训基地,将课程体系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优化课程配置、丰富课程资源,形成业务素质高、教学理念新、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此框架下做好教材编著与实训基地拓展两项工作,使课程体系改革协调一致、全面推进、卓显成效。

1.优化课程配置体系

信用管理专业课程配置体系的优化,严格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主线,以社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邀请信用管理课程专家、信用管理行业专家、信用管理骨干组成团队充分调研,从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三个方面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设定专业课程,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与实训、实习程序。按照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对技能、知识、态度的需求,开设对应课程并合理分配上课学期、课时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构建中同样依据工作过程的需求安排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性的实训练习,以理论知识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原有的课程配置体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别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第三学期安排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实习,第五学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三阶段不同层次的渐进实习过程,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思考并理解岗位需求、最终胜任岗位需求。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作为充实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使教学工作顺利紧张的重要保障,更加需要突显工作过程导向的特点,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助力。在教材资源的具体建设过程中除了继续重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理论讲授与训练相辅相成,版面设计的可阅读性、可视性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体现其适用性,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任务需求出发,编著教材内容,设计练习项目。通过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定期研讨,共同开发专业建设教材。

3.凝练教师队伍

首先信用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设专业,首要解决的就是加强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才可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其次,提升教师自身对课改的认知度,每位专业教师都应当定期进行行业走访,了解专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需求动向,并即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即时的调整与补充教学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之间的“零过度”衔接。此外,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学习,通过互听课堂、教研会议、访问学者、学科培训等加强教师在校内、校外的专业交流,不断产生思想碰撞,进入“交流—学习—思考—改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向互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吃透教材、把握知识与技能的配置尺度,从而真正形成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