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篇1

所谓的地质监测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对于地质灾害的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的工作。不但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来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1.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

在对地质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直接的观察以及通过仪器的测量还有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生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防御。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时候主要是对于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灾害的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我们通过对变形、物理场、化学场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其它的一些动力因素进行相关的监测从而找出其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

对于变形监测来说主要是通过伸缩计法以及地表倾斜检测法还有地表位移GPS测量法对地表的相对位移以及绝对位移进行相应的测量。以上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对预防滑坡以及崩塌地质灾害发生而进行的监测。对于泥石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表检测法和流速监测法以及对于降雨量的调查分析来进行相应的监测的。地质之所以会发生变动,不仅受自然自身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所有在具备完善的监测的情况下要让人们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所进行的活动也要进行相应的的观察之后可以推断出地质可能会发生的结构的演变,从而能更好地分析其动态,对于可能要发生的灾害进行很好的预防。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本程序

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首先相关的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小组,对于居民进行的宣传以及教育,对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于进行及时的撤离以及预防的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其次,应该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力设施以及具有重大威胁性的桥梁以及水坝的建设还有对大山的居民的居住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要进行良好的监测,以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将居民进行有效的撤离。最后要制定严谨详细的防御措施,在进行区域调查时要把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作为重点的参考对像对其地质环境进行相关的判别,对于特殊区域的地质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综合检测网,由于监测预警对于预防以及降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一定要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重要的依据。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地质进行科学的划分之后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监测以及预防的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基本理论以及模型

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现在都发生过很多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应该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在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以及诱发的因素和动力学的分析,通过对静力以及动力的研究,来判断地质灾害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岩土力学的研究从而判断地质灾害的日常稳定性以动态。通过统计学以及数学的应用,对一些变量以及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使用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便于发现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还可以通过信息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结合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使预警预报在无形之中可以看见,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防范。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对于我国来说BOTDR技术虽然引进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迅速,对于滑坡工程的监测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应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然后其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地质灾害监测的预警模型主要有时间序列模型以及Kalman滤波模型还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时间序列模型建模之前要对系统的时间序列动态数据进行相应的观测以及记录,然后通过制图以及一系列的计算选择合适的模型与时间序列观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曲线拟合,从而发现其走向。

篇2

1、监测内容

街道指挥机构负责监测、收集本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等信息,接受传递上报。按照“政府负责、站点预警、群策群防”和“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的原则,对本辖区内主要隐患点建立山洪灾害防御的群测群防体系和日常监测制度。

2、监测要求

结合街道具体情况,主要以雨量监测为主,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三、通信

当灾害来临时,应立即采用电话及时进行报告。一旦通讯线路遭到破坏,应立即采取措施并派人向指挥部报告。一旦出现汛情,防汛指挥部指派专车、专人承担信息的传递,以保证抢险物资、队伍及时到位。

四、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

气象预报(天气、降雨量)、山洪—泥石流水(泥)位预报。

气象预报按照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进行预报;山洪—泥石流水(泥)位预报应按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预报信息进行预报。

2、预警内容

降雨是否达到临界雨量值、可能出现大的暴雨等气象监测和预报信息;山洪水雨情监测和预报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和各工作组人员应引起高度注意和重视,值班、值勤和监测人员必须在岗。当预报或监测所发生的降雨接近或达到相应的临界雨量值(临界雨量值及

预警标准划分表)时,应即时相应的暴雨预警信息。

(2)当洪道出山口水位接近或达到临界水位时,应当即时预警信息,街道防指启动预案将危险区人员向安全区转移撤离。

4、预警信息处理办法

(1)街道防汛办:

A、在收到区防汛办的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街道防指全体成员和社区防御工作组,街道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街道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上报区防汛办。

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街道防指全体成员和社区防御工作组,街道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街道防指成员全部在岗,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社区,与指定安全区所在街道防指及时沟通协调,并组织危险区居民随时准备转移撤离到指定的安全区,为转移撤离和抢险救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上报区防汛办。

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社区、户,街道防指各成员、各防汛工作组及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全部按岗就位,按指挥部统一指挥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开展防灾救灾行动。按既定的撤离路线和安全区安全转移群众,全面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将防灾救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区防汛办。

B、与区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

街道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自行启动预案,并设法从相邻街道与区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

C、与社区信息中断后,处理方法:

各责任人直接下到社区,组织指挥避灾、救灾。

(2)社区防御工作组:

A、在收到区、街道防汛办信息后,处理办法:

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社区主要干部。社区防御工作组指导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街道防汛办。

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社区干部、各应急队和危险区、警戒区内各住房,巡查信息队加大巡查密度和信息联系,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将防灾组织及准备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区、街道防汛办。

篇3

第三,针对汛期地质灾害的特点,去年8月中旬,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专门主持召开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的紧急工作会议。会后派出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督查组和应急灾害工作组。工作组到各个县(市、区)进行了一线调查,并及时提交了调查报告和治理建议。在初步排查的基础上,深入54个县(市、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180处。

防患于未然,监测和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自治区在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54个县(市、区)中,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点2159个。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预警系统,并编制了通讯录或群测群防网络图,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监测责任人包点的方法,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实现了群测群防、齐抓共管。另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气象部门签订的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还积极推进了盟市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强了预警预报技术系统和业务工作平台建设。

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不懈努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去年共3级地质灾害预警8次,避免和减少了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记者/ 赵 珊

呼和浩特: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将通过手机发送

5月1日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启动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报预警对象为降雨诱发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为主。

据了解,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到市、旗县区乡镇、村各级主管和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基层气象信息员。为全市及各旗(县、区)领导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以气象因素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地质灾害进行动态预防提供依据和决策信息,推动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汛期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渠道畅通,该局制定了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求主汛期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其他时间段,遇持续强降雨、强降雪等极端天气及冰雪融化期间,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班。为快速掌握各地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抢险救灾情况,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制定了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明确了速报范围、速报时限、速报内容,规定了速报方式与格式,提出了速报要求。文/ 丁利冬

篇4

1 慨况

会泽矿区矿体埋藏深度约1380m以上,沿岩层走向方向的水平主应力达到28MPa,矿区麒麟厂8、10号矿体工程地质钻探过程中均发现不同程度的岩芯饼化现象,表明会泽矿区深部资源开采存在岩爆的条件。据矿区工程地质调研结果,深部岩体质量RMR分级和Q系统分级为差,矿岩稳固性差;矿床三面环水,矿体与充水、含水岩层直接接触并处于长江支流-牛栏江的河床之下。根据设计的采矿生产能力和矿体的大小,采矿生产作业将高度集中,要求采矿强度极高,要求开采尽最大限度回收矿产资源。

2 深井开采岩爆机理研究

(1)8号矿体开采区域的岩体按其工程地质特征,可以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岩组,分别为矿体围岩C1b岩组、矿体下盘离矿岩较近的C1d岩组及矿岩岩组。通过节理裂隙数据统计分析得出,C1b岩组发育有3组优势结构面,C1d岩组发育有3组优势结构面,矿岩岩组发育4组优势结构面,另外发育有零星节理。

(2)地质结构面控制或影响矿山岩体稳定性。

①主要发育于C1b岩组中的软弱夹层为Ⅱ级地质结构面;

②矿区内较为发育的Ⅲ级结构面为矿区的次级构造,为8号矿体开采的重要不利工程地质因素;

③广泛分布于各岩组的Ⅳ级地质结构面主要为节理。

(3)采用RMR、Q系统分级结果作为岩体质量主要评价依据。分类结果表明,8号矿体开采区域的岩体质量均为中等稳固岩层,推荐矿体中采场跨度应小于6.0m,根据岩体质量评价结果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参数后,还应作详细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开采方式。

(4)通过调查发现会泽铅锌矿存在的地压活动现象主要为巷道片帮、冒落、采场跨冒以及底臌现象,在现场打钻取样中出现大量岩芯饼化现象。原因是在高应力条件下,岩体的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受层间软弱夹层和结构面控制容易发生巷道片帮和局部跨冒。

(5)通过5种不同方法分析8号矿体三种围岩岩爆倾向性得出:在8号矿体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矿体的直接上下盘围岩C1b以及上盘的围岩C1d的岩爆倾向性为中等岩爆倾向;矿体下盘的岩体C2w岩爆倾向性为强烈岩爆倾向。

(6)根据目前的地质勘探结果,8号矿体从现有的1261m中段下延深300多米。进行采矿方法设计时,考虑采用的采矿方法、回采顺序以及采场尺寸,同时开展有关岩爆的专题研究,为8号矿体开采的岩爆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保证矿山安全高效采矿,以最大限度的回收有用矿产资源。

3 深井开采地压灾害微震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

(1)对在8号矿体所建立的全天候、全数字化微震监测系统,采用人工爆破方式对系统定位精度的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监测范围内的定位误差为3~7m,成功在较为破碎的岩体中实现了较高的定位精度。为对8号矿体地压活动控制与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微震系统定位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即系统本身信号处理过程的产生的误差和矿山自然地质条件所引起的误差。8号矿体所建立的微震微测系统,岩层的复杂性为主要影响定位结果的原因。

(3)由于深部8号矿体埋藏深,有较强的岩爆倾向性,在回采中采场顶板冒落情况较为普遍。具有适合的条件使用微震监测系统,并各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充分利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会泽铅锌矿8号矿体深部矿床开采中的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将会推动深井矿山地压监测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发展,为我国未来深部采矿提供有力保障。

(5)通过的微震系统所采集的监测数据,并结合现场地压活动调查及三维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8号矿体1331m、1391m中段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周边一系列地压活动。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微震监测结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采矿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及分析。

4 深井开采地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1)三种不同回采方式回采过程中,采场顶板及上盘所受最大、最小主应力对比如图1-4所示:

(2)通过三种不同模拟方案可以看出,在8号矿体的开采过程中,采用三个盘区进行回采过程中,在顶板及上盘的应力集中系数较两个盘区同时向上回采要低,明显有利于地压的管理。

(3)矿体回采过程中,回采矿柱采场时塑性区主要出现在未采矿房及采场顶、底板中;回采矿柱采场的塑性区主要出现在矿体上、下盘及采场顶底板中。对矿房采场的回采过程安全系数明显要低于回采矿柱采场,在回采矿房采场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地压灾害。

(4)依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建议在对8号矿体的回采过程中,分为三个盘区开采,中间盘区回采进度比两边的盘区快2个分层。

5 高应力条件下井巷支护技术研究

(1)在深井采矿过程中,根据深部岩体赋存特征,依椐NGI隧道掘进质量指标Q最终选取锚注与300mm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及喷射150mm钢纤维混凝土支护作为会泽铅锌矿深部井巷工程的主要支护手段,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2)进行素混凝土与三种不同钢纤维体积率混凝土的室内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测定其抗压、抗拉、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为作详细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选择最佳的支护方式奠定了基础。

(3)针对两种不同的支护形式,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锚注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与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支护,均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采用锚注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对会泽铅锌矿深部矿体进行支护,更有利于地压管理。

(4)针对会泽铅锌矿深部巷道实际情况作具体的支护方案设计,并完成支护施工过程,通过微震系统监测及现场测定结果显示,在进行支护后半年内,巷道周边并未出现大的地压活动征兆,能维持长期稳定,可见采用锚注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对会泽铅锌矿深部1331m中段主运输巷支护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6 结论

(1)通过现场工程地质、宏观地压活动规律调查与室内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对会泽深部矿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岩体力学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行了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岩体结构分类,对不同岩体结构类型的岩组进行了稳定性与岩体质量评价。

(2)利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深入研究,对会泽铅锌矿8号矿体深部矿床开采中的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回采顺序优化及井巷支护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建立了会泽铅锌矿8号矿体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力学模型,对8号矿体采用上向进路两步骤回采充填采矿法进行采矿时,得出对8号矿体的回采过程中,分为三个盘区开采,且其中中间盘区回采进度比两边的盘区快2个分层的回采方式最有利于岩层控制。

(4)根椐NGI隧道掘进质量指标Q选择用锚注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和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支护作为会泽铅锌矿深部井巷的主要支护手段,均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能取得较4E3A理想的效果,更有利于地压管理。

篇5

0 引 言

我国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1, 2]。2012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 322起,造成375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2.8亿元。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 403起[3],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4]。

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8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决定”为如何利用物理网等先进手段提升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要依靠群测群防,难以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堪称世界性难题[6]。以泥石流为例,不同地区的土壤构成、山坡斜度与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判断某个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很大的困难[7]。尤其是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面积比较大,预报更加困难,不易识别,容易漏报[8]。然而,目前仅依靠群测群防难以保证地质灾害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9]。

其次,国土资源部已建成若干业务应用系统,但前端监测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缺乏有效融合[10]。国土资源部不仅要掌握重大地质灾害的第一手数据,还需要综合分析相关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应对灾害处置过程中的复杂局面[11]。急需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5,12]。

最后,随着物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及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指导,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地质灾害应急预测、响应及辅助决策中已成为提升地址灾害应急响应处理能力的迫切需求[11]。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物联平台,进而通过监测设备的接入和质量管理、数据实时采集和海量存储、模型仿真演算,实现地质灾害状态的全面精确感知和智能化分析[13],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空间预警、时间预警、强度预警、综合研判和决策指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14];从而提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研制和改造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等先进适用装备,实现数据共享和快速协同,以提高灾情险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14]。

然而,当前物联网在地质灾害应急中应用的范围较小,未形成有效支撑[1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部门需要“现场看得见”、“数据上得来”,能够显示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所有监控视频、传感器监测数据等,持续监控灾害的进展情况,各类信息实时上报,实现对事件全过程监控,直至处置完毕,还可根据传感器信号等相关数据,进行灾害趋势预测,并根据响应预案提出应对措施,提供辅助决策[16]。

因此,如何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以上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需求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建设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需支撑地质灾害监测的业务监测能力,所以平台设计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可扩展性、实用性、一致性、通用性、可移植性。

可扩展性:系统架构设计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软件的模块化结构,适合相关领域的灵活扩展,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模块,增加新功能。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扩展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在设计时保证充足的扩展余量。

可移植性:产品应采用组件化设计,可容易移植部署到不同环境中运行。

安全性:由于系统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各种其他系统连接,与Internet连接,提供Web查询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访问需要做一定的认证授权,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我们方案中从网络层、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应用层等各个方面考虑,设置了用户权限认证和保护,实现了系统的安全性。

2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总体框架

首先在设计中,初步建立起对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信息的采集技术手段,并利用Gateway 技术进行关键核心类数据的初步接入,实现对较单一的传感器监测仪的采集终端的多协议接入适配和格式转换功能,如TCP、IP、UDP协议等;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功能层采用松耦合模块化设计,并实现基础的终端管理等功能,后续逐步根据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业务需求进行灵活扩展应用。

随着接入更广范围的监测感知设备后,将进一步实现数据融合,完成数据标准化工作、以及数据指标的梳理等完善工作,平台将在实现接收符合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传输技术标准的其它有线/无线网络上传的监测数据上,继续完善和丰富基础的管理功能,并实现对海量采集数据进行云存储管理。

最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将实现全业务范围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监测信息的采集融合,作为地质灾害环境综合数据库的一个子集,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兼容接收现有有线/无线网络上传的各类终端传感数据,建设成为支撑地质灾害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基础平台。

图1所示是地质灾害物联平台的体系结构图。一般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采用三层架构。其中统一接入层主要是完成应急物联平台与感知终端网络数据通信,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管理功能;业务功能层完成终端、终端参数管理,以及对终端远程控制、参数下发、数据上报、终端远程升级、终端监控管理功能;门户层支撑地质灾害业务的信息化,提供地质灾害应急监测的功能应用服务。

3 平台功能设计

地质灾害物联平台的整体功能包括监测点管理、终端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监测预警、短信告警、统计报表和通信接入等功能模块的基础功能。同时平台支持通过接口方式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如与电信运营商的告警短信接口、与视频监控后台的视频联动接口,以及通过监测数据共享接口实现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的应用支撑。图2所示是该平台的功能架构图。

3.1 监测点管理

监测点管理包括监测点基本信息、钻孔信息、传感器设备等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监测点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监测点标识,监测点名称,监测点编码,监测点类型,经度、纬度、高度、设立日期、是否是灾害点、所属组织机构,所属区域,地理位置等。该类数据主要为静态数据,可以采用录入或文件导入方式写入配置数据库。传感器基本信息包括:传感器标识、传感器名称、类型、所属厂商、部署模式、接口数量、所属监测点。传感器基本配置信息,尽量采用可管理协议方式传递到所属传感器网关进行汇聚;如果传感器设备自身不支持或不具备管理协议,也可以采用人工录入或文件导入方式写入配置数据库,通过与监测点建立关联,可以生成监测点与其覆盖范围内的传感器设备的继承关系。

3.2 终端管理

终端管理是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对无线网关设备及其无线感知网节点设备的远程监控基础功能,具体功能包括终端信息管理、终端参数配置、终端告警监控。

3.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能够通过指令控制方式实现对当前类传感器节点感知采集的业务指标、采集指令、采集任务,提供远程配置、下发和基础监控管理。数据采集功能包括采集指标配置(针对业务数据)、采集策略管理(针对传感节点设备)、采集计划管理和采集任务管理。

3.4 数据融合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作为多种监测手段的实时数据融合中心,实现对专业监测数据、群测群防数据和视频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数据融合功能包括统一数据适配和统一数据模型管理。

3.5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指对传感节点感知设备执行数据采集任务,对监测的性能数据(指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是否超过门限进行监控管理,具体包括采集指标监控、异常规则配置、性能告警监视。

3.6 短信告警

短信告警指系统通过接口开发,支持不同告警级别设置不同的通知方式配置操作。目标实现通知的方式包括:WEB、邮件、短信等。

短信告警通知是本此项目实现的重点,其主要功能包括对短信格式的初步设计和短信告警的初步查询。可以初步实现对输出到手机上的告警结果信息进行编辑维护,定义短信格式后将告警信息通过短信通知到指定人员,并能对短信告警信息查询。

3.7 统计报表

根据静态录入和动态采集的监测点信息、传感器信息、终端(网关)信息、各类监测数据等,逐步生成和完善基于监测点、传感器类型、时段等维度的业务统计报表(侧重于预警等实时监测分析)和设备资源报表,并逐步完善报表的样式、种类和展现形式

3.8 数据共享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作为多种监测手段的实时数据存储中心,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为各级地质灾害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研究机构和各类地质监测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9 通信接入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设计支持GPRS、3G、光纤、北斗、Wi-Fi、以太网等多种基于IP通信方式,同时支持GSM短消息、北斗短信等通信息方式,完成报文格式校验、加/解密、分/合包、重发控制等处理、发送缓存等处理。

4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外部接口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外部接口,主要是与传感器节点设备后台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上层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以及告警通知数据接口。以下分别描述如下:

4.1 感知设备通信接入接口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通过统一通信接入模块,实现对各类感知采集设备的接入管理,可以支持与厂商传感节点后台管理系统做统一接口,从专业监测厂商后台获取感知数据,或者通过WSN传感节点网关设备的汇聚功能,实现各类感知数据间接捕获。

4.2 视频联动接口

视频联动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视频监控系统后台系统之间,当专业监测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主动推送告警方式,触发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启动视频采集功能。

4.3 监测数据共享接口

监测数据共享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其他专业应用平台之间,实现专业监测信息的共享接口,外部各类应用系统都可以通过此开放数据接口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建立通信,获取所需要的监测业务数据。

4.4 告警短信接口

告警短信接口位于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电信运营商短信网关之间,当专业监测指标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与短信网关之间的无线接口,主动发送相关告警信息,到指定的告警短信接收人手机上进行及时显示。

4 平台的开发与实现

4.1 平台技术开发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部署时要充分考虑与具体业务要求、网络环境、平台资源等的对接和整合。在部署实施前根据实际终端接入数量、采集数据量、采集实时性、采集内容等要求,结合现有业务平台体系结构,现场的平台软硬件环境等,安装JRE环境、部署应用包、数据库,并准备相关的基础数据。

平台部署时需要2台服务器和一个公网IP地址: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部署系统核心服务和Web访问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各种类型的专业监测数据。服务器配置要求至少满足500 GB硬盘、4核CPU 2.4 GHz主频、8 Gb内存,数据存储容量视后续接入的监测点采集数据量大小进行扩充。

4.2 平台实现

目前,已经完成开发的监测点管理、终端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通信接入功能模块的开发。图3所示是该平台的运行示意图。图中所示是正在进行监测预警和短信告警模块开发。通过上述平台已成功集成云南新平县河口糖厂和南恩小学两处滑坡点不同厂商,不同监测仪器上传的监测数据。

5 结 语

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是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系统,是感知设备与后台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建设,支撑多厂商、多协议专业监测仪器接入,支持多监测指标类型的集中转换处理,实现了多厂商专业监测后台系统的融合,增强专业监测设备的远程管理能力,拓宽专业监测数据的应用范围,实现多源、多时、多维、实时专业综合监测数据的直接采集、处理、呈现,为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领域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本文下一步工作是在地质灾害应急物联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并开发面向地质灾害应急专业应用服务。

致谢: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提供了相关材料和技术帮助,在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徐友宁,武征,赵子长.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类型[J]. 西北地质, 2001,34(2): 29-34.

[2]刘传正.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 31(3): 1-6.

[3]聂高众, 安基文,邓砚.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J].地震地质, 2012.34(4): 782-791.

[4]殷志强.2008 年春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2):20-24.

[5]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方苗,祁元,张金龙.基于 WebGIS 的兰州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化[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26(2): 137-146.

[7]马寅生.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1):7-18.

[8]刘传正.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 31(4):1-8.

[9]刘学孔.SAR信息提取及其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 清华大学,2012.

[10]黄健.基于3D Web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11]王连强, 吕述望,刘振华. 基于数据融合的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33(22):32-34.

[12]朱良峰,殷坤龙.基于 GIS 技术的区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3):79-83.

[13]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11(1):38-41.

篇6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出现人员伤亡。在相关统计中,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这些在大多集中在汛期。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地质构造因素以及气候环境因素。由于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起步较晚,使得很多地质灾害难以及时发现,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发挥气象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构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

1.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概述

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就需要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哪些方面的需求及其实际效果,根据不同地质灾害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一个将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的自动化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客户机和服务器为主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采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展示分析平台,以水文地理性质为依据,空间属性作为数据基础,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地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语言编程技术,把灾害预警和管理作为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实现系统监测、图像接收及处理、数据信息收集及处理等一体化。

1.2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构成

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工作时,整个系统的构成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整个系统由系统终端设备、上下层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利用通信服务器接受系统终端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和图表信息,并利用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将各类数据、信息、图片传输至中心。

1.3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功能

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对地质灾害中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综合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和决策支持功能。

(1)降水量监测系统

雨量监测系统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先进的雨量遥测仪器,对采集到的降水量资料通过GSM网络进行无线通讯,在采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时间为一分钟,而向中心站传输数据的时间是十分钟一次,通过这种方式为地质灾害地区的降水量提供准确的监测信息。系统中心站通过自动接受传输数据信息,并利用数据库将监测得到的降水量资料进行存档。要准确监测出监测点的降水量信息数据,根据雨量监测点地理信息和降水资料,建立图像显示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在互联网上以Web的形式为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理信息、交通信息、安全隐患信息以及地质灾害发生预案信息,通过这种形式来现实监测点实时降水量,并实现雨量信息资源共享。

(2)自动降水量监测点

系统要建立雨量监测数据库,为各个监测点地质灾害分析和预防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数据。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情况,建立自动降水量监测点,为开展监测点地质灾害预警报告和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气象局和国土资源局可以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点的降水资料来分析监测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并确定其灾害等级,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内容,逐步完善各项工作任务和相关信息的。对于一些乡镇地区,该地区政府部门通过一切信息手段来向社会及民众传达监测信息,切实将监测信息传达到位。

(3)预警预报

在系统预警预报方面,要充分结合气象局对未来一周降水量的预报情况,根据降水量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分布特点,制作地质灾害等级。当地质灾害监测点发生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会引发地质灾害时,可以将雷达系统中所监测到的实时信息下载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并进行准确的预报分析,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1.4系统特点

(1)数据准时发送

该系统在开发阶段,均由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分析目标为各数据终端,主要方法如下:对开放式接口进行对接和设计,那么当灾害发生时,其网络问题以及数据资源状况能够被及时设定,流转方向也能得到控制。该系统能够针对多种数据进行准时的、同步的接受和发送。

(2)预警指标科学可靠

该系统在预警方面设置了新的方式,即临界报警,临界报警能够有效对四种预警级别进行监控,对二套指标进行及时预警,属于较为科学、较为可靠的指标。

(3)生成历史性数据

该系统在历史性数据的生成和检测方面有独特的方式,例如通过分析极值引擎,从而提高对灾害的预防和决策。及时建立基站,每一小时监控一次,三小时后监控一次,六小时后再进行监控,最后的监控安排在24小时后,通过上述监控,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历史性数据以供参考。

(4)共享数据

该系统的架构采用SOA技术,也称面向服务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将数据和应用进行点对点的透明操作,例如社会市场信息、工业情报、水雨情等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将上述数据加以利用,将空间内部的数据进行共享;数据系统能够将数据库和其中的因子加以利用并联接,在数据库之间进行共享。该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数据共享实现防汛指挥的信息共享。

(5)预防为主

如果某地极易发生山体滑坡,那么就应该在该区及时建立相关检测机构,对该区的降水量进行监测。系统能够对相关预设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并建立较为稳定的、操作简单直接的预警系统,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以预防为主,例如防灾、减灾、避灾,最终的目标为:灾害发生之前及时预防,灾害发生时及时救援,灾害后抢险及时,对待灾害的同时要确保主动的地位。

2结束语

篇7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风险预报,并为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信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信息收集、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以及信息自动生成等模块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信息后,利用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警报信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的硬件设备、成熟的先进软件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采集和的雨量数据、预报雨量数据、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信息等气象数据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信息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都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用户界面、后台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组件、Microsoft.NET应用服务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件架构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事件触发、数据驱动、参数设置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信息的范围及对象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三级(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三级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均以特定的接口程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运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信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4参考文献

    [1] 丁建武.湖北省气象预警报网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北气象,1996(4):7-8.

    [2] 马文瀚,陈建平.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1):6-9.

    [3] 周之栩.基于GIS的湖州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

篇8

乡政府成立由乡长雷勋章为指挥长,乡人大主席于世林,党委委员、副乡长李继明,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峰,党委委员、副乡长柏海川为副指挥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所、社事办、综治办、卫生院、建管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党政办,负责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若出现地质灾害问题,领导小组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并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抢险及转移安置组、后勤保障组。其职责分工是:

(一)办公室: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峰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分别从党政办、社事办、建管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传达贯彻指挥部决策;组织抢险救灾力量,协调各部门关系;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收集有关的地灾,按时上报监测报表;公布抢险救灾临时规定。

(二)抢险及转移安置组:武装部长、副乡长柏海川任组长,分别从经发办、派出所及民兵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指挥抢险救灾队伍及时奔赴一线,组织群众撤离;负责组织抢险车抢险当路的畅通;维护险区内社会治安等。

(三)后勤保障组:党委委员、副乡长李继明任组长,分别从社事办、财政所、文化站、卫生院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负责救灾款物的筹集发放,保证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组织急救队伍赶赴灾区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时检查灾区水源、食品卫生;负责妥善安置灾民,迅速组织力量修复灾区电力、通讯设施等,保证灾区用电和通讯通畅等。

(四)村社职责:各村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救灾。

在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点及其危险区域设置警戒标志,确定和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建立监测点、落实监测人员及防灾责任人。

有地灾害险情的村、社、企业的监测人员和防控灾责任人必须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发现险情变化,并做好记录,报告乡防灾领导小组。

广泛宣传、让受灾户人人明白,户户清楚本区域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及撤离路线、灾害发生前的前兆。

对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严重危房户,及时发送搬迁通知书,限期搬迁户和观察使用的危房户分别建卡,跟踪调查,随时掌握搬迁情况。

地质灾害发生后,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转移、搬迁安全区域,开展抗灾自救工作,恢复生产。

三、防灾责任人及监测员: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乡国土资源所要会同地质灾害防灾抢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前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单位与责任人。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地质灾害预防预警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加强汛期值班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在汛期(每年四月至九月),防灾抢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凡逢暴雨时,按照县防汛防旱领导小组的部署,防灾抢险领导小组办公室双人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根据乡人民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本辖区内的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4、加强险情巡查

乡、村、组在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5、加强汛期灾害预报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由弱到强依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五个等级,三级、四级、五级时预报。

三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篇9

重庆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5082处. 为维护三峡库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通过适时的监测预警,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库区的地质灾害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动态信息,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规划及建设情况

2.1规划情况

二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于2003年开始建设,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统一部署,重庆市库区共建成942处群测群防监测点,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3-2010年。

三期群测群防预警工程于2006年9月20日全部建成1630处群测群防监测点,并全面启动了各监测点监测数据的报送工作。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6-2010年.

2.2建设情况

由于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因市政建设和其它原因影响,重庆库区规划(不含治理改为群测群防项目)共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

2497处:其中二期932处;三期1565处。

3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工作的管理实施情况

3.1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管理

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的委托,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重庆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监测运行进行了管理,落实重庆库区22区县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工作,督促指导重庆库区22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群测群防工作;及时汇总和分析群测群防工作资料,并向指挥部按时提交监测报表和报告监测成果。

3.2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的实施

3.2.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库区各个区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组建了县、乡镇、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指挥系统。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2.2完善制度,落实监测责任

监测工作根据指挥部合同要求,在我市库区区县对二、三期地质灾害点开展了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每年年初对损坏的周界桩、警示牌、群测群防监测点进行了补设,核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完善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防灾撤离预案,对灾害隐患点规模、影响范围、监测要求、预警信号、巡查路线、撤离路线等予以明确。

3.2.3细化监测措施,切实做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根据成灾环境、致灾因素与危害对象不同,结合政府与社会的防抗灾能力,因地制宜,细化监测措施,扎实细致地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4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情况

4.1总体情况

二、三期群测群防开展以来,目前绝大部分群测群防点基本稳定,部分点出现变形或者滑塌,二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4年8处;2005年6处,2006年30处,2007年20处,三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7年8处,特别是2008年9月28日三峡库区蓄水以来,二、三期群测群防点共47处发生变形或局部滑塌,2008年31处,2009年11处,2010年 5处;其中二期21处,三期26处,由于处置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未出现人员伤亡,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2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工作成效及成功预报实例

由于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区县都有不少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例,避免了人员的群死群伤。比较典型如下:

2010年8月望霞危岩基座出现大量变形缝,危岩基座下方长约120米公路(高程约1100米)出现局部塌方,并出现众多垂直坡面的剪裂缝,缝宽1-5厘米。危岩后部(高程约1230米)出现3条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张裂缝张开5-90厘米,内侧下错10-60厘米。有2处塌落,塌落面积达100平方米,总方量约30万立方米。威胁下方乡村道路、村民32户230人、煤码头及航运安全,间接影响猴子包附近约45户2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专家会商结果,监测预警级别初步定为警示级(黄色预警)。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疏散危险区织人员,设立警示牌,禁止车辆、行人通过危岩下方危险区,安排专人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启动预案。设置了自动化专业监测系统。市国土房管局组织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会诊,指导应急处治。同时,专业技术单位开展应急调查,查清了危岩特征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库区二、三群测群防工作展望

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工作有目共睹,每年累计万余名普通的老百姓投入到此工作中,群测群防体系的开展,有效地避免了群死群伤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民财产经济损失。2010年开始,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将更加推进地质灾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中国移动公司重庆分公司合作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

系统等多项工作都在逐步实施。信息化将全面普及到群测群防工作中,库区的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步入更新的台阶。我们将以群测群防工作为基础,辅助一定的专业监测工作,同时逐步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方面的素质,更新一定的群测群防监测设备,最大的限度的发挥监测预警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6结束语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群测群防的开展建设对于保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开展对库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2011年,库区后续规划将进入实施的阶段,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作为库区后续规划的监测预警工作来实施。也会在库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更新、更重要的作用。

篇10

1地质灾害防治方针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责任体系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管理机制,并根据自身施工业务板块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时,应实行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总部机关应成立由法定代表人为主任的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所属单位应成立以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关职责明确的工作小组。总部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责任;各事业部全面负责管理企业或分管业务板块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所属各单位(项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负责区域及场所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承担主要责任。并应结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五同时”。

1.2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的职责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

(2)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4)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5)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6)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1)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2)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3)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5)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施工企业所属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制定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1管理制度应包括(不限于)的内容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3)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4)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5)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2.2预案编制

各单位(项目)应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年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单位(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及范围、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和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措施等。

各单位编制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应每年进行评估,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最长时限不能超过5年,建设项目的预案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

2.3工作方案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防治目标及原则、重点防范区域和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排查及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防与预苦

地质灾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多数施工企业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员流动性强、通信条件差等问题,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的完善越发突显重要。

3.1预防评估与检查

建设项目应会同有关部门沟通业主和设计单位索取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辨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单位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同时,要定期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执行情况,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责任人、报警信号、通信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措施,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严格执行讯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强降雨等异常气候环境时,各单位(项目)应建立保持与国土资源管理、气象、业主等部门24h灾害预警信息定时联系制度;必要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获得水文、气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监测预普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信息的权威机构。各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预警预防信息传递责任制。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气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业主、参建各单位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对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加强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危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巡查工作。认真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4地质灾害防治灾情报告

施工企业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本单位负责人。各级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时限要求如实报告灾害发生地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逐级上报到企业总部。

5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执行分级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组织现场力量抢险救援。现场力量不足时,应就近组织足够力量赶赴现场支援,并对地质灾害现场严密保护,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有足够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员伤亡扩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核实地质灾害初步情况后,根据本单位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应急响应划定的预警级别,在向当地政府、国上资源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分级启动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处置。小型地质灾害由受灾单位做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企业所属相邻单位给予帮助支持。受灾单位分管领导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中型地质灾害由企业各事业部、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做出应急响应,并组织各单位和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受灾单位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并成立内部调查组,协助政府调查组开展调查。施工企业总部酌情组织调查;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组织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各级类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处置程序执行施工企业总部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6规定。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子公司、总部事业部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分管领导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企业总部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施工企业总部和子公司、总部事业部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6结束语

篇11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分析

1.1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诱发因素分析可以分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降水侵蚀等,对原油管道造成的潜在风险包括管道暴露、管道变形、管道腐蚀等,直接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间接引发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最终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破坏生态环境[3]。

1.2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建立特殊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专家分析制度。当埋地管道上方山体发生滑坡险情后,管道企业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管控措施;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控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管控相关专家召开应急抢险会议,分析相关信息,供当地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决策参考。

1.3建立企地联动机制

地质灾害涉及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降水、地震、降雨和融雪、第三方作业等方方面面,在应急处置和事故救援过程中涉及到应急、消防、公安、医疗等众多部门,需要各企事类单位、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只有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整体联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管道运行造成的损失。

1.4形成监测预警体系

[4]随着国家“科技兴安”、“科技强安”政策的不断落实生效,运用安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类监测预警体系正在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针对特殊地区的特定地质灾害,运用监测预警技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能够从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第一时间将事故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政府和企业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原油管道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2.1地表位移监测技术

采用GNSS自动化监测方式(图1),对埋地原油管道上覆地表沉降和山移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其工作原理为:各GNSS监测点与参考点接收机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服务器GNSS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差分解算出各监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分析软件获取各监测点实时三维坐标,并与初始坐标进行对比而获得该监测点变化量,同时分析软件根据事先设定的预警值而进行报警。

2.2管道应力-应变监测技术

管道应力应变是管道在风险状态下受力的综合表现,监测用以反应管道的力学安全,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的形变情况,做到及时预警(如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在原油管道表面设置两个支点,固定钢弦,在电流流通过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短脉冲作用下,沿磁场方向发生振动;当支点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钢弦的张力与振动频率也随之变化。监测传感器通过把构件表面或内部的应变转化为钢弦的工作频率变化,从而实现对管道应力-应变的监测预警。

3技术探讨与前景展望

3.1技术探讨

不论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道腐蚀检测和监测、原油泄漏检测和监测,对于管道安全运行,能源经济平稳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检测方法很多,但存在一些共同不足:检测只能定期开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个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管道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根据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定期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预防或减少管道失效事故的发生,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单纯某一种技术很难使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管道检测达到满意效果,不同的监测和检测技术应该互相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来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3.2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3年10月1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地质灾害》;2019年12月30日,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要的不断增大,国家和企业对地质影响下的原油管道的风险管控也在不断重视,各项监测预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在各油气田企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韩冷.中国石油长输管道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7.

[2]魏金洲.关于对天燃气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措施的探讨[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140.

篇12

二、2010全县地质灾害趋势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地质灾害多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我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白岘乡、槐坎乡等低山丘陵区,及西部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小浦镇等低山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煤山溪流域、杨岭涧流域、长桥涧流域、合溪涧流域及东庄流域。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还与雨带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北川——顾渚——尚儒和北川——桃花岕——诸道岗——周吴两个雨带范围。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

1.尚儒——新民——顾渚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煤山镇北部新民、邱坞、楼下和尚儒等村,及水口乡西北部顾渚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重点防治区的56.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共威胁人口48人,威胁资产约91.5万元。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5处泥石流沟谷。

2.三洲山——白岘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白岘乡西部三洲山、白岘、凤凰亭等村,面积10.88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的22.04%。本区包括3个中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威胁人口93人,威胁资产约147万元,主要威胁坡麓和采空区村民的安全。

3.川步村重点防治区。包括龙山街道川步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7.47平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13%。本区包括2个中易发区,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泥石流沟谷。目前主要有2处泥石流隐患,均为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33人,威胁资产约53万元,威胁矿区和沟口村民的安全。

我县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春雨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期。春雨期降雨强度虽不大,但连续不断且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地质灾害。梅雨期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易出现暴雨天气,是地质灾害多发期。

三、2010年汛期气候预测

据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0年我县天气的总趋势属气象灾害偏重年景,属于气候异常年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洪涝、高温干旱、台涝等)发生,强对流天气、雷暴灾害与高温明显。预计汛期(5~9月)总雨量比常年略偏多,为730~820毫米,系统性、连续性降水较多,梅汛期降水相对集中,入、出梅时间接近常年,入梅日6月13日,出梅日7月7日。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多于平均年份,影响台风个数偏多,有2~3个。

针对今年预测的天气趋势分析,总的看来,今年汛期突发性和密集性恶劣天气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四、2010年重点区段的防灾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县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这1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1.白岘乡三洲山村茅山施泉生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三洲山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8′03″,纬度31°07′29″。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100m,边坡高约9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3000㎡,体积60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6月12日曾在前缘发生小量松散物坠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6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150m西岕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2.白岘乡白岘村丁岕匡根宝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白岘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6″,纬度:31°07′21″。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60m,边坡高约8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1800㎡,体积36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属牵引式土质滑坡隐患。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3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滑坡体以北100m村户预定避灾地点。

3.白岘乡访贤村化树岕刘法根屋后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访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0′7.6″,北纬31°6′25.5″。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7850㎡,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现今变形迹象主要为2000年8月2日刘法根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3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是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简易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4.槐坎乡十月村青东符卫潮屋周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槐坎乡十月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0′06″,纬度:31°03′32″。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5m,面积314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1958年1月5日符卫潮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出现局部塌陷。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0人48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禁止影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

5.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沈仕英屋周边地面塌陷隐患点

槐坎乡东风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8″,纬度31°05′39″。类型为地面塌陷。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176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小型,险情等级中型。1958年1月5日沈仕英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7户25人5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南300m村户。

6.夹浦镇父子岭村春光饭店后山崩塌隐患点

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55′02″,纬度31°09′20″。类型为崩塌,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崩塌体长约10m,宽约20m,边坡高约60m,残坡积层平均厚1m,面积300㎡,体积400m3,该崩塌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7月10日曾在前缘发生小规模岩块崩塌,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23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裂隙加大加深,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国道向北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北侧100m村户。

7.锦鹏石英有限公司矿山滑坡隐患点

位于洪桥镇范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7.0″,北纬30°57′52.0″。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边坡高约16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20000㎡,体积60000m3,滑坡体呈半圆形;该滑坡隐患系扩壶爆破采石形成坡脚临空,属牵引式岩质滑坡隐患。1999年7月15日在采矿过程曾在坡面上发生小规模碎石块滑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矿区2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道路快速撤往西北侧公路边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8.小浦镇高地村黄泥山岗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小浦镇高地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9′48.1″,北纬31°03′12.8″,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U型,沟宽10-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532km2,松散层平均厚1.5m,估算规模18000m3。2006年7月8日堆弃矿碴曾发生侵蚀,形成众多细沟。低易发,引发因素持续降雨。威胁矿区6人11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矿碴体出现裂缝、沟内突现隆隆声。防治措施勘查治理,清运矿碴,进行坡面绿化,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9.龙山街道川步村长桥涧94号后山沟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0′17.9″,北纬31°04′05.7″。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小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1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37k㎡,松散层平均厚1.3m,估算规模4000m3;该隐患曾在2006年7月8日暴雨中,沟口出现少量泥砂堆积,该隐患目前沟口开发农家乐,不确定人流较多。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4人7万元及农家乐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防治措施为禁止沟口扩建简易营业房,加强监测,适时辅以排导措施,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0.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牛坞岕48号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8′30″,纬度:31°04′43″。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24k㎡,松散层平均厚2m,估算规模12000m3。2006年7月8日沟道局部遭受侵蚀,沟口有少量碎石泥堆积。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7户29人4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西北二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1.和平镇吴山村法海寺后山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和平镇吴山村。2005年后,山体承包给当地农户,由于农户开山种植茶叶,导致山体覆盖层原始稳定性受到破坏,多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2009年在莫拉克台风中,3条沟中一共发现10条坡面型泥石流和一条沟谷型泥石流。发生了多处小型土体崩塌和6处坡面型泥石流冲沟。3条沟中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为中等,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1户5人20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加强管理,提高整体防范能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镇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包括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把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防灾机制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力争完成“十有县”建设任务。

3.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电视台等部门,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要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公众。

(2)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速报工作。速报时间: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4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汛期值班制度。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在汛期要安排专门人员全日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畅通。县地质灾害应急电话白天:6205175,夜间6202254。

(4)险情巡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要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可能发生强降雨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指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做好隐患点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向县政府或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及时采取措施。

4.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主实施治理工程,对公益性治理工程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乡镇组织治理,其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在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督促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篇13

降雨是多数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资料分析,预计今年5至10月仍是汛期,总雨量可能偏多,有涝重于旱的趋势,主汛期为6至8月份,梅雨比年、年明显,特别是在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3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为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短时特大暴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监测点涉及4个镇、65个行政村(地质灾害隐患点65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案编制和快速反应等制度,对每个监测点都要落实具体监测责任人,确保全市地质灾害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防治任务。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镇街道、村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排查清理情况,进一步完善镇街道、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镇街道、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培训人员监测、技术监测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各地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即:一是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三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五是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预案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情况分析,确定65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

2、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每年5至9月是我市主汛期,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镇街道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镇街道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的防灾抗灾能力。

3、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镇街道、村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准确掌握气象和水雨情动态等信息,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计划。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5、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镇街道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在选址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地段)。重要工程设施建设,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各地国土资源所要正确指导村民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6、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学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学校及沿江河堤段,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单位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各地各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枝府办发〔〕6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枝府办发〔〕70号)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人,坚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