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篇1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1]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的一个阶段。目前,城市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XX)。据遂宁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城区的老龄人群中,儿女不在身边的比例超过30%,总人数多达5000多人。[2]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人数已达234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如果适应不好,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但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

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空巢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关注空巢老年家庭,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让这些老人的生活空间更大,精神世界更精彩,有关部门倡导市民踊跃参与到“编外儿女”队伍中,给这些空巢老人尽一份孝心。老人需要经济支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三、养老社会公共设施现状

公共养老设施资源短缺,机构设施和服务水平偏低、养老机构特别是商业性的养老机构收费过于高昂。同时,观念和情感方面的障碍,也影响他们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

四、活动实施可行性分析

社会服务的滞后性,在短时间不可能把空巢老人这个社会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这份社会义务尽自己的责任。心源社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学生社会组织,大家凭着一颗爱心走到一起,在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就应该站出来。遂宁市城区,关爱空巢老人的力度远远的不够,在这支队伍中的还很少。我相对于这些有工作的社会人士来说,时间更加的宽裕,同时我们更加容易集结在一起。心源

社在这一年多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积淀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从各方面分析都比较成熟。

五、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1)、通过各居委会、老年办、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一些空巢老人的资料,根据社团的具体情况,适当的选择三十位左右的典型并且急需帮助的老人,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活动开始时,选择两个左右进行试点,充实基础,逐步的扩大。

(2)、全院招聘,面向中文系或写作水平好的同学,采取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拔志愿者。

(3)、社团统一安排支援到帮扶的空巢老人的家中,通过交谈的方式,了解老人走过的一生并且记录下来,之后统一整理编辑。

(4)、志愿者首次前往的车费由社团提供,以后的车费由自己负担。

(5)、资料的采编应该在一个月内完成,一个月后汇集修订。书的主编由周一帆担任。

(6)、修订完毕,审核确认后,社团外联部马上组织人员,寻找赞助,保证后续的财务的开支。

(7)、书的发行方式、范围、价格和资金的后续处理等,按照以后制定的具体方法执行。发行赚取的资金,投入到社团的公益事业中。

(8)、活动的正式启动时间为:2009年12月。

六、资金预算

参与人员车费:200元

采编和出版成本:10000元

其他材料与经费开

支:500元

总计:10700元              大写:人民币壹万零柒百元整。

(注:其中10000元通过寻求赞助的方式获得。)

七、后续发展

空巢老人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心源社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常规活动,一直坚持下去。通过逐步的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加多的人参加进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井然有序的开展下去。同时逐步的积累资金,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最终,活动的定位是:社团引导,全员参加,社会资助,自主发展,一体多元化管理。

活动成功后,发行的稿费,可以继续投入到我们的公益活动中,能够改变社团资金短缺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范围内解决了财务问题。社团的各项经费得到了补充,活动的范围和深度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团的影响力也随着提升。整个团体能够得到一个综合的发展,跨出重要的一步。

篇2

经过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xx学院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这几天中大家因为天气炎热而有所懈怠过,也因为生活环境不好而感到困顿过,但大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是互相鼓励,以最短的时间去调整心态,积极的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我们懂得了老一辈们生活上的不易,他们的勤俭节约与我们的奢侈浪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倍加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当他们如同我们这个年纪时正顶着烈日在农田干活,而我们坐在空调屋里抱怨这抱怨那;当他们吃着咸菜时,我们在评说着食堂的饭菜不好吃;当他们奔跑于田野时候我们正玩着各种无聊的游戏。在与老人们的相处的这几天中,老人们的无私与伟大深深打动着我们。这些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家,他们有的独自生活,有的还需照料不能随父母去外地的孙子孙女,所以生活上的节俭可想而知。而且,老人们年纪大了,有的老人会经常生病,在生病期间由于子女未在身边,所以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他们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身处外地的儿女总是以工作忙为由而不回家,这让老人想让子女回家又怕耽误了他们的工作。导致老人只能如此孤独的一日又一日的度过。生病时也只能自己强忍着,不敢告诉儿女,怕他们担心。

在暑期实践的这几天里真的感觉我们收获了许多精神食粮,在我们为老人奉献出自己服务的同时,老人们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在实践的这几天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不开心,但我们从不表现出来总是把自己灿烂的笑脸展现在老人面前。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老人带来欢乐的时光。同时也希望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们在奔波于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独自在家的老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在”世间最悲伤的也莫过于此。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趁父母健在时好好的去疼爱关心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多去参加这种社会实践以便去更好的提升自己。

篇3

一、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大学生实践教育

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分团委于2011年4月发起了关爱空巢活动。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一种模式,既能使在校的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用感情弥补亲情。关爱、帮助空巢老人。1.开展“心手相牵,相伴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在全院广泛宣传动员,层层选拔,确定了以学生党员为主要对象的志愿服务队。由院系书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通过面与面的交流,空巢老人向志愿者们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甚至个人秘密。在此基础上,组织志愿者帮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增进感情。2.带上一些医疗器材和药品,帮助老人们做一些简单的检查。点燃了空巢老人的心让他们感到社会有爱。3.深化关爱方式,把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纳入大学生实践教育课程。两年来,共有百余名志愿者通过周末去周边敬老院及暑假三下乡等形式先后到340多名空巢老人家里走访500余次。

二、关爱空巢老人取得效果

1.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关爱活动不只是单向的爱心传递,也是大学生在互动中受启迪、受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学到了在校园、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大学生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实践的便利条件,利用人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引导大学生走近空巢老人,继而主动接受教育,将教育环境由传统的教室,走向了社会,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使学生接受,使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2.关爱活动让大学生懂得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指出,尽忠尽职、报效国家,是孝的重要内容,更是孝的升华。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由对空巢老人的关爱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他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使其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服务社会,勇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老人的晚年幸福不容社会忽视,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机构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关爱空巢老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同他们聊聊天,一起度过传统节日等等,对空巢老人心灵上给予慰藉,填补他们孤独的心灵,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依旧能够体会到天伦之乐。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使空巢老人得到幸福的养老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地方政府机构的负担,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弘扬雷锋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的实效作用

篇4

篇5

爱心接力数年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虽然平时很忙,但再忙再累,殷志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的青年爱心志愿者。由于工作的原因,殷志斌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这里面除了家境贫寒的孩子、被疾病拖累的重症患者外,最多的就是常年独守空房的空巢老人。他们寂寞的身影和渴望关爱的目光。总会印在他的心里,让他久久难以平静。

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贫困孩子捐款、购买学习用品,出钱为需要援助的人解决实际问题,是殷志斌生活中经常做的“必修课”。而这些,他都没有告诉家人和朋友。他知道,自己的微薄之力毕竟很有限,不值得做任何宣传。

如果把殷志斌平时的乐善好施比作是一种量变,那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联合搞的一次“关爱老人”公益活动,则成为他踏上公益之路的质变标志。他知道,“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次活动过后,他深受触动,为社会上众多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感到异常揪心。在他的倡导和争取下,他所在的瓷都晚报社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一道策划举办了景德镇首次“暖冬公益大行动”。活动不仅让一批空巢老人得到了实惠和温暖,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一些爱心市民和读者纷纷加入其中。这让殷志斌深受鼓舞,他决心要把暖冬行动一直做下去。

每年的暖冬公益行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从最初援助名单的确定,到动员爱心商家参与,再到援助活动场地布置……他总是那个默默忙碌的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这项公益活动总计为空巢老人筹集捐款32万元,1000多人次空巢老人从中受益,参与的青年爱心志愿者和商家代表更是一年比一年多。

在此过程中,殷志斌与志愿者们一起坚持爱心接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抽空去看望空巢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陪老人聊天,听老人倾诉,帮老人收拾房间,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人间温暖。

爱心感染身边人

“我家漏水漏得厉害,再不解决就要发大水了,快来帮帮我吧!”一次,接到家住周路口街道赛跑坦社区圆栅门27号陈克刚老人的求助电话后,殷志斌二话不说,立刻赶到现场核实情况,随后及时与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在他的协调下,有关部门为陈克刚老人修缮了房屋,陈克刚老人的家至今也未发生漏水现象。为此,殷志斌每次打电话给陈克刚老人询问近况时,老人总不忘对他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还有一次,社区一位空巢老人——70多岁的老奶奶过生日,为了让老人不孤单,把生日过得和其他老人一样喜庆热闹,殷志斌立刻组织10余名青年爱心志愿者一起买来了生日蛋糕和水果送到老人手中,并为老人表演节目。当志愿者们一起为老奶奶唱起生日歌时,这位七旬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连声感谢殷志斌及爱心人士的探望和关心。

殷志斌还经常组织身边的好友利用既有的人脉资源,为老人筹集过年物资,温暖过冬。他还在QQ群里聊助老话题,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他甚至和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走上街头,做“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的问卷调查,并独自一人加班加点统计、分析问卷,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更多关爱老人的方法和建议。

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看起来并不轰轰烈烈,然而却浸透着参与者浓浓的情感。在殷志斌看来,“爱心不分大小,只要参与就是一种快乐!”

爱心永不放弃

每当过年时,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不少人还为之潸然泪下,因为它唱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期盼。

篇6

1.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xx年x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今年年初,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福州的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3.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到底有多少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1.子女照顾不周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以厦门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只有43.0%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50%以上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劳动和养老金等度日。

经济支持之外,许多子女常常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福州空巢老人,其儿女在经济上很宽裕,经常给老人寄钱,每次都说:想吃什么尽管买,钱不用担心!却忽略了老人精神需要。

赡养父母、关爱双亲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面对空巢父母,作为子女是否应该自问做了多少?

2.政策保障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3.社会帮助缺位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xx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篇7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知道,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3.26%,同2000年“五普”相比,提高了时上升2.93%;65岁以上人口占比8.87%,增加1.91个百分点 ,老年化严重已成为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涵盖面最广的则是空巢老人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概述

(一)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根据调查发现,有20.5%的低龄老人,在经济、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独立生活,寻求更多的自由空间。或者有些老人对于生活的地方感情较深,不愿搬离原住处,而成为空巢老人,这样的占10.7%左右 。

2、家庭原因。针对空巢老人产生的家庭原因,对辽宁鞍山市某区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避免与后背发生冲突、老人不愿增加子女负担、住房紧张、子女不愿赡养等几点,其占比各不相同。

3、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观念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出现了一些空巢老人。很多子女在结婚成家后,有了自己的住房就会与老人分开居住,使老人独自居住;有些子女在外地求学就业,时间长了很多就会居住于此处,而使得家里的父母等成为空巢老人;也有因为婚嫁等原因,而在异地成家,出现空巢老人的情况。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1、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重。我们常说“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但是都需要经济来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根据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经济主要是退休金、子女赡养费用、工作收入、社会救助等。其中退休金占比最重为56.7%,子女赡养费占53.3%,而工资收入仅为6.7% ,由此可知空巢老人的经济并不宽裕,除了支付日常生活外,很难应对疾病及其他支出,生活压力大。

2、健康保障低,身体状况差。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会随之变差,患病率急剧增加。而53.3%的空巢老人身体一般,身体不好的占据13.3%,仅有33.3%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好 。而且空巢老人对于康复需求较低,大多为慢性病等一些小毛病,医疗设施不完善,很难及时对于空巢老人进行身体检查。由此可见,保障空巢老人健康十分重要。

3、情感交流少,诱发精神疾病。在当前这个生活、工作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等压力大,忽略了对老人的照顾,使得许多空巢老人形单影只,精神状况差。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由于孤独寂寞,极度缺乏安全感,精神空虚,加之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少,不善于社交,更会出现“空巢综合症”,严重的会引起身体疾病,如:抑郁症、老年痴呆、心理疾病等。

二、志愿服务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从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精神等方面采取一些措施给予有效的帮助,将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持续进行,关爱空巢老人。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提高养老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加大,政府也采取了一定措施,给予空巢老人最大的关爱与志愿服务。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使其养老生活有所保障;建立空巢老人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以家庭作主体,社区为依附,各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福利体系。实行空巢老人的长期福利财政保障,从经济上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二)建立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保障空巢老人身体健康。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众多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常规检查及医疗保健服务,还要建立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大力宣传医疗保险及疾病防治,采用服务热线等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咨询,让空巢老人也掌握一些医疗知识,随时关注身体状况。

(三)增加同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

很多空巢老人缺少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鼓励空巢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达到“老有所为”,精神上“老有所依”的状态,随时与社会保持同步。

除此之外,社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人之家等交流平台,为老人提供免费的休闲娱乐、学习等志愿服务,如:老人舞蹈社团、绘画班、手工艺、合唱团等都是空巢老人拓展交际,愉悦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当然,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应该号召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进行时”这个行列中,为众多的空巢老人带去一份温暖。

(作者: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和平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书记)

注释:

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以重庆市某新区为例[J].南京: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2(1):76-79.

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201.

篇8

二、基本原则

开展志愿者帮扶空巢老人活动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尊重自愿。要始终把关心好、服务好空巢老人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空巢老人”为重点,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现实问题。对已经雇用人员照料而不愿意进行结对帮扶的空巢老人,或者要求挑选志愿者结对的空巢老人,要尽可能尊重他们的意愿。

二是就近结对、帮扶有力。要尽量选择离“空巢老人”住所距离近、关系好的志愿者进行结对,有利于及时地开展帮扶活动。

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志愿者帮扶空巢老人活动,要因时、因人而宜,为不同需求的空巢老人提供不同的帮扶措施。

三、帮扶内容

一是日常生活类:如帮助老人做好居室的卫生清洁工作,代寄信件和领取报刊;代买各种生活日用品;为老年人联系换液化气、送水或低偿送配餐等。

二是身心调养类:如陪同老人开展身体康复活动;与老人聊天,帮助老人读书、读报,进行心理疏导活动等。

三是维修类:如为老年人联系或帮助修理门窗、换水龙头、疏通下水道等。

要求各村志愿者每周不少于一次结对关爱活动,根据需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方法步骤

1、调查摸底。各村对本村内的空巢老人进行调查摸底,将每个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尤其要注意有特殊困难的空巢家庭老人的服务需求,调查必须确保统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按照空巢家庭老人自愿参与、志愿者就近帮扶、方便双方的原则进行结对,并填写〈四都镇空巢家庭老人结对帮扶表〉。

2、组织实施。

一是举行志愿者结对帮扶启动仪式。活动于年月份正式开展,并在组织开展准备充分的村举行“百名志愿者帮扶百名空巢老人行动”启动仪式。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孤寂感。因为孤单,他们生活无人照料,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综合症”现象越来越普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俨然成为“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孤寂感给“空巢”老人带来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寂感,然而在这种孤寂感里又多了思念、自怜以及无助等等复杂的情感。有“空巢感”的老人绝大多数心情抑郁,惆怅孤寂,从而形成孤独的心理感受。孤独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征,并且是长期的、稳定的,它不是一时的消极体验。他们因情感脆弱而孤独,而孤独又加剧了他们情感脆弱的程度。

(二)生理问题。人到老年,身体各项机能发生变化,普遍遭受疾病的困扰。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更加严重,如睡眠问题、心血管问题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等。除此之外,“空巢综合症”的出现还引起了另一种现象――“孤寂感引起的疼痛泛化”:老年人本身的一些慢性疾病虽然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但是在“空巢综合症”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疼痛的循环过程。病人看病,检查、治疗、恢复,如果疼痛稍有复发,就会影响到心理,加剧这种疼痛,再回来看病,从而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二、“空巢”老人孤寂感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无法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无法把生活的中心进行转移。二是对子女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子女离开家后,无法把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人或事上,再加之子女对其的关心不够及时,导致其孤独寂寞感产生。三是一些老人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加上身体上疾病的困扰,心境抑郁,对生活兴趣索然。

(二)子女的原因。当代社会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联姻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赡养父母压力。为了事业的发展或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他们的居住地点常常以满足工作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而跨地域迁徙,因此很多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难以实现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顾、养老的宿愿。而子女们把关注点大部分落在了父母的物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久而久之,老人孤独寂寞感产生,并无法消除。

(三)社会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缺乏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和经验。我国目前专门针对“空巢”老人孤寂感的保障体系还相对落后和不完善,很多“空巢”老人产生孤寂感和心理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减少“空巢”老人孤寂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子女的精神赡养责任,让浓浓的亲情赶走孤独的阴影。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财,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慰藉,是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正是缺乏精神上的慰藉,“空巢”老人才会出现所谓的“空巢综合症”。作为老人的子女应该努力承担自己应尽的精神赡养责任。即使工作忙、身居外地,也要争取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与老人聊聊天,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增加探视和陪同老人的时间和次数。大量资料表明,子女对于满足父母的感情交流与精神需要的作用远大于非家庭成员,是非家庭成员所不可替代的。

(二)引导社会力量关爱“空巢”老人孤寂问题,让社会的力量温暖他们的心。“空巢”老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动力。首先,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倡导社会各企业单位对“空巢”老人进行资金上的援助。比如:兴建一些免费供他们活动、娱乐的场所和设施等。其次,倡导志愿者服务,由专门机构向社会招募,以社区为依托,长期、合理地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服务,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形成社工与“空巢”老人(或“空巢”老人之间或邻里之间)的结对模式,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能及时对结对老人自身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决,让这种温暖不再是形式化、流程化。

(三)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首先,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其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把注意力从儿女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缓解孤独感。再次,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社区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对其进行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篇10

在二郎乡,当地群众说起“三关”工程就有说不完的事。居住在沙坝村青峰村民组的陈聪,今年3月前往杭州打工,当他在杭州市东春欧超市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时,由于没有身份证,被当地公安机关盘查。陈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打了二郎乡外出民工热线电话,没想到一个小时后,户籍证明书就传真到了当地公安机关,使自己如愿以偿地成为超市的一名保安。

“三关”工程启动之前,二郎乡党委、政府就认真分析了外出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率低、履约率更低,劳动的霸王条款较多,劳动岗位不稳定,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的劳动伤亡事故得不到妥善解决等。2006年10月以来,二郎乡党委、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农民工维权的事。随着酝酿已久的“三关”工程的实施,二郎乡以开通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开展农民工就业维权咨询、帮助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提供法律援助、建立维权自治组织等为载体,切实加强了对外出民工的管理,建立起了党和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桥梁纽带,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工作更加安心了,党和政府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感情密切了。”68岁的老村干部赵祥发坦言。今年4月,部分外出民工为了回报桑梓,他们从广东、福建、云南、浙江等地邮寄回来20多万元现金,无偿地帮助二郎乡大桥村解决村级公路的修建经费困难,缓解了需要炮工、炸材、挖掘等急需30万元经费的燃眉之急,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叫做:他们虽人在他乡不能义务投劳,但心里依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人监护

2006年4月15日是水田村留守儿童一个欢庆的日子,168名留守儿童找到了自己的“家长”,该村的包村乡干部、村干部、教师也分别认识了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乡“三关”办的工作人员马瑞说:二郎乡的每一位国家干部、教师、村干部,都有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甚至一些社会人士也有。

2006年5月19日,贵州电视台电视讲述节目《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二郎篇)播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观看后写了《把关爱留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一文,随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韩绍洋、人事处处长丁霖、处级调研员李玉霞、贵阳市教育局局长李秉中等4位社会热心人士通过电话联系二郎中心小学,分别对该校父母离异、外公外婆代管的赵富媛,对地处边远且经济困难的赵蕾蕾,对爷爷久病的钟丽丽、对家庭十分贫困的陈文4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成为这4名留守儿童的第二“家长”,为他们分别寄来了1000块钱,并表示一直帮扶到初中毕业。

关爱留守儿童,原来的“问题”学生得到了人们的关怀,重新唤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都是孤苦伶仃的小孩子,如果有人问他们想不想父母亲,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掉眼泪。”在贵州电视台演播室,《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二郎篇)节目现场,13岁的李滨就在主持人的追问下哭成泪人。二郎乡关爱留守儿童不只是停留在帮扶工作上,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各“家长”做到情绪不好时家访、身体不好时家访、成绩下降时家访、迟到早退时家访、与同学争吵时家访的“五必访”,缩短了留守儿童和“家长”的距离。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总理的指示,二郎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这一指示,给了全乡1700多名留守儿童父母般的关爱,让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再担忧在家的儿子、女儿……

空巢老人:生养病死有人来管

二郎乡有70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多是夫妇共同外出打工,他们外出后,留在家中的450位空巢老人96%的是年过60岁的老人。

篇11

通过普查,全县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29 %,其中农村老年人11.98万人,占全县老年人口数的85%。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共有24110户、37837人,占全县农村老年人口数的31.6 %。随着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迈入社会、走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将逐渐增加。空巢老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结构如下:

1、年龄结构情况:60-79周岁的有36042人;80周岁以上的有1795人。

2、经济收入情况(人均年收入):

1500元/年以下的:16985人;

1500元-5000元/年的:18717人;

5000元/年以上的:2135人。

其中现已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3740人。

3、居住状况:老人个人独居的7030户;夫妻独居的10605户;与孙辈同住的6475户。

4、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的26059人;身患疾病的11778人(其中患重病的1469人)。

5、空巢老人中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子女人数:44865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质量不高

调查发现,我县农村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不高,可支配现金少,其主要经济来源:一是养老保险金80或90元/人二是出售部分自己及配偶力所能及的种、养殖农产品;三是子女给予少量零花钱。省吃俭用,勉强能维持基本生活。

(二)疾病的困扰

据普查反映,患病老人有11778人,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总数的31%。门诊医疗费用占据了他们每月支出的大部分,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医疗求助只解决了患病老人住院的部分医疗费用,门诊费用自负成份较重。特别是1469位患重病的老人,连其基本生活都很难维持,根本无钱医治, 个别的生病几年来未就诊过。老人通常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

(三)文化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据普查反映,高达80%的农村空巢老人不识字,17%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陋习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顺、侵占老人个人财产、甚至虐待老人等情况,多数老人宁愿逆来顺受、息事宁人,也不愿意求助于组织和法律途径来解决。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特别艰难。

(四)子女外出导致空巢老人孤独感倍增

由于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不能回家探望老人,这很容易让老人感到孤独,仅靠电话并不能慰藉老人的心灵。农村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一是希望孩子们进城打工多赚钱改善生活,二是希望子女也能够经常在身边,每逢过年过节,就盼望外出打工子女们能早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牵挂、担心子女,难免产生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闭、自怜等消极情感,同时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无味,造成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

(五)子女不孝顺,晚年生活特别困难

目前农村流传一子晚年享清福、二子晚年较幸福、三子晚年生活就过衍的说法。多子女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之间相互推诿,你推我、我推你,老人生活无人照料。子女不孝造成老年人生活特别困难,更有甚者国家给予老人的社保、低保等待遇老人就享受不全,还有极个别虐待老人的。

三、农村空巢老人已享受的政策

1、全部享受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

2、全部享受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3740人享受了农村低保。

4、符合条件的,享受了城乡医疗求助和临时困难救助。

5、符合条件的,享受了节日慰问制度。

6、全部享受了政府的有关老年优待项目。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工作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何使越来越多的空巢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做好空巢老人的各项服务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老龄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老龄工作的要求。针对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等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老龄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老龄事业,为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大力宣传贯彻执行《老年法》,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的意识。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

在全县开展一次《老年法》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意识。大力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大张旗鼓的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依法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正义。《老法年》规定老年人有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督促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推进家庭赡养工作的进一步落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对个别拒绝、逃避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依法进行追究查处。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制。

适当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按照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建立适时增长机制,保证分散供养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对部分空巢老人实行特殊救助。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低保对象中的困难高龄空巢老人补助金,实行特殊救助办法;建立农村特困老年人专项救助基金,重点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疾病等特殊困难。

(四)构建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出台解决空巢老人就医困难的具体措施,提高医药费新农合报销比例,特别是门诊医药费。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家庭病床。二是在城乡医疗求助基金中切块建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基金会对无力支付医疗费和支付困难的空巢老人给予帮助。三是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要及时把他们纳为医疗救助范围,给予救助。四是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家中无人照顾,常常会面临突发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受到威胁。建议在乡镇街道成立基层老龄组织,村委会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档案,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篇12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必然会引起了社会对于空巢家庭老人的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1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的亲疏关系密切。中度以上抑郁的空巢老人占43%,中度以上焦虑的空巢老人占28.28%。可见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2配偶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比丧偶独居的空巢老人水平高。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同住夫妻的心理状况好坏与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完善社区服务,让子女多回家看看,给予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

1.3子女的关心对空巢老人心里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与子女关系的好坏是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当代的老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金钱、精力,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作贡献,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在身旁”。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儿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和照顾父母,尤其重视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空巢老人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要过分依赖子女,要增强自我养老的观念。

1.4经济状况也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经济状况好与坏的空巢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经济状况的好坏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明显,甚至有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差些。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满足时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需求,但由于空巢、社会支持弱等原因使他们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经济状况差的空巢老人生活条件差,有病没钱看等问题使他们产生自卑、无助、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对策

2.1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其他亲人、朋友或邻居的帮助与照顾。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加快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与教育干预系统。近年来随着家庭养老的削弱,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障体制,老人们退休以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完全陷入困境。此外,社区公共服务与教育干预也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分散建立在各个社区、居委会,及时向空巢老人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供健康服务,进行心理干预。

2.2子女多给予老年人一些关怀

子女作为老人的心理慰藉及精神支柱,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支持,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人近老年往往都希望儿孙满堂,环绕膝下,即使有更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精神的需求,所以,子女在为父母养老的同时不要忘了父母真正的需求。

2.3老年人要改变自我的认知概念

老人们要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保持积极的心态,改变观念,靠自己创造幸福晚年。再者,多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这样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应对生活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

关爱空巢老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篇13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最近十年间,中国国内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尤其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通过发放问卷,我们了解到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养老需求和愿望。本次调查内容如下。

(一)住房条件

一人独住的有522人,占38.6%;夫妻一起居住的有831人,占61.4%。

(二)婚姻状况

已婚的有799位,占66.6%;未婚的有19位,占1.6%;丧偶的有376位,占31.3%;离婚的有6位,占0.5%。

(三)济收入情况

在吉安,约有四成老人有补贴;有近一成老人仍工作;有三成老人表示子女给生活费,另外,有近两成老人有其他收入。有562位老人则无任何收入来源。

(四)老人生活日常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该地区“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有1123人,占89.5%;“仍需别人照顾”的有151人,占8.6%;“完全依靠别人帮助”的有31人,占2.1%。

(五)疾病困扰情况

据调查,53.78%的老人表示,由于子女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自己,所以害怕患病。由于身边没人,老人突发急病没人知道;身患顽疾,求医难;看病费用过高,自己负担不起。尤以农村空巢老人为主。

(六)健康情况

空巢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包括:吃饭、日常洗漱、打扫卫生、睡觉、洗浴、日常活动、上厕所7项,大约86%的老人能自己完成。另外,对于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包括:煮饭做菜、经济管理、乘车、买东西、走路、清洁身体、爬楼梯7项,有6%的老人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剩下的8%的老年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七)住房情况

有超过四成的老人住房面积仅有40平方米,三成以上的老人住房面积介于40-90平方米之间,将近两成的老人达到100多平方米,近一成的老人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

(八)生活照料

根据调查,子女们采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约占65%;其次是常回家看望老人,占32%;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和父母进行远程视频聊天等。每周1-3次去看望老人的占52.8%。80多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一周看望2到3次,占到61.38%。

(九)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由于身体器官逐渐衰竭,加上没有子女的陪伴,许多老人难免感到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孤独。相关调查报告表明,老人们由于身体上的不适感以及心灵上的长期的寂寞,经常吃不下、睡不好、莫名其妙发脾气等。现今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心,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贫乏,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没有寄托。

二、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存在的原因

(1)伴随着老人年纪的增长以及行动的迟缓,老人家日益需要儿女的关爱和照顾。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坚持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所以独生子女或者生育较少的情况比较普遍,年轻人在外打拼事业难以顾及父母也是普遍现象。

(2)收入低,与此同时劳动强度相当大。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老人珍惜土地资源且加以耕耘赚取“外快”,他们还捡废品,做来料加工副业,老人的身体定大不如前。如今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给年轻子女带来压力,老人在照料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孙辈,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

(3)身体多病且机能下降。年龄的增长使得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增多,子女无法奉养身旁,条件良好的家庭会请专人料理,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的老人便无法得到精心照顾,老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感也由此而生。

三、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有效机制

经长时间对潞田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急需社会关注。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

“家和万事兴”,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喜欢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地做好宣传。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教育以确保“老有所养”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社区养老更先进,抗风险能力强。但要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要做到:一是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三是要建设好社区服务队伍。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空巢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首先费用必须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再者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加强各级基层医疗保健服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事业

在当下的经济条件下,养老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但为实现其现代化,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农民正确了解,且完善机制,这是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五)保护农业用地,发展农村经济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土地保障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而存在。要进一步坚持和实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这是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让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种植作物从而养活自己。

(六)多种方式养老,紧跟时展

另外,兴办社会养老服务,让空巢老人在机构中感受社会的关爱,过上更美好舒适的生活。

不可否认提出了很多的具体措施,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而要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也需要子女的帮助。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明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明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美满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经过此次对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潞田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研,我们了解了他们养老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基本诉求。从调研可见当前农村养老体系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家庭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空巢老人双重满足。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