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 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四、问题探讨
篇2
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不断地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鉴于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我们决定致力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开展学习、收集、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拓展作业思路,创新作业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实现作业的真正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外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探讨怎样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数学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完成数学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实践性原则。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知识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实践,不断地体验,感受成长的足迹。
3.全面性原则。学生是各具特色、动态多变的个体。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老师设计的课外作业中有不同的收获。
五、研究成果
1.教师的论文、案例;2.学生的课外作业集。
六、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年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验组的教师们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探究的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在实践。实验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的满足与实践的乐趣。一年的研究实践,也是自身继续学习提高的过程,促进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课外作业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满魅力,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有了动力,由原来的不完成作业变成了主动完成作业。如此自主开放非常规的课外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巩固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善于发展,传统作业的经典作业形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有效的手段赋予传统作业新的生命,是课外作业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服务,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各种考试的工具。通过实践,我们惊奇而惊喜的发现,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他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在学校期间将要面对的考试,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后迎接各方面的“考试”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1.对研究的反馈功效发挥得不够。有时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花样,品种繁多,给讲评和展示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往往在无意间忽视了反馈。课题后续研究跟不上,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绪、情感和方法的评价过于忽视。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
篇3
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准备。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对各自的分工做了具体的布置,研讨了课题实施方案。
2.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加强了对以下内容的研究和探讨:
七年级:(1)探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3)利用几何画板学习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八年级:(1)利用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探索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3)利用几何画板学习三角形的重心。
(4)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分式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的教学。
九年级:(1)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通过系数a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开口大小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及动态效果让学生比较y=ax2与y=a(x- h)2及y=ax2与y=ax2+k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规律。
3)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探究相似三角形和位似。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中一条直线的平移的动态过程,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基本图形,进而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推理方法。
2)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3)利用几何画板探索位似的性质。
3.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王时玲、和锡超、贯琦睁、潘洪庆的论文都在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有机、有效整合在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直接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反思与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迈进。信息时代数学教学具有两重性,兼具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实验数学的属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验数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促进了数学形态向学生可接受的教育形态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参与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数学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与老师的合作、探究和反思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变为学习工具,不断地进行反思,力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
由于我们南桥镇地处苏鲁交界处,外出打工的很普遍,留守儿童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自治能力较差,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工作难度增大。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大不利因素。
5.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
篇4
作为剪纸艺术不仅受我国群众喜爱,还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从中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以来,中国剪纸便一直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剪纸作为一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剪纸在世界民间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魅力。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剪纸作为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产业,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中理应首当其冲。2001年,剪纸还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深挖剪纸的艺术价值,永葆剪纸的艺术生命,推动中国剪纸文化走向世界是现如今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剪纸人才稀缺是我国剪纸文化市场的一大缺憾。而且我国绝大多数民间剪纸能人苦于剪纸艺术市场的信息不畅,大多是自娱自乐,且年事已高,居住在偏远的山村,分布较分散,生活贫困,信息闭塞,作品极容易破坏和流失。
作为很容易被克隆的艺术,如何保护我国剪纸艺术家和爱好者剪纸的创意、风格、内容等不被侵犯,也成为剪纸艺人面临的问题,全国不少旅游景点充斥大量所谓的“陕北剪纸”不能不让人担忧、反思。如何让剪纸艺术健康有序发展,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的关键所在,更是值得剪纸艺人和相关部门深思。因此把民间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和保护将会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依照新课改目标,学校领导与美术教师重新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
1、传承民族文化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加强与时展的联系。
3、以剪纸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媒质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以剪纸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遵循剪纸校本课程目标,陈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教学尝试。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我们逐渐摸索总结了一些适合小学生剪纸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和体会。从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民族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对于完善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说,第三个阶段的到来,正是学校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品质,关注学生人性发展的最有力的说明。
(二)研究内容:
1、对称折叠剪纸,即中心对称和对称轴对称两种,如窗花、雪花、蝴蝶、蜻蜓、鱼类、喜字、脸谱等,凡是对称的都可以剪。2、不对称剪纸,先外形轮廓,再利用对称折叠镂空或用刀雕刻花纹。如动物人物等不对称图形,以十二生肖为重点。3、先临摹后创作。
三、研究方法和阶段
课题经县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四年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等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题,了解低年级学生剪纸的兴趣、喜欢的剪纸内容、希望得到的评价方式,以及今后在剪纸指导上的措施。
2、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系列剪纸教学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内外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按研究内容,撰写出经验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改进。
4、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四、研究成果
(一)分析了小学学生剪纸现状以及成因
篇5
(二)理论依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
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进行教学。
(三)应用价值
提高学生笔算正确率的研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笔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能逐步做到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点
1.提高学生笔算能力的具体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能力。
(3)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
(4)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
2.提高学生笔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理念思想转化
理念是行动的指挥者,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思想方面的重视,只有通过各种认知改变原有理念,重视笔算才能在行动上提高。
(2)专项题训练
学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提高离不开训练,在训练中要抓好以下环节:
①专项算理的讲解,讲练结合
②多样化习题训练
③培养良好的笔算习惯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学习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笔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实施笔算竞赛了解学生现有状况与研究前对比,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的教学情况下,以杜甫川小学四年级六班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
1.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小学生笔算能力现状” 的调查研究 ,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xx年2月—xx年4月)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提高笔算能力的培养训练及不良笔算习惯的矫正。第三阶段:结题阶段(xx年4月—xx年6月)
实践、总结——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
篇6
1.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2.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的可行性,使用范围及在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3.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利用于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数学课堂的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为了加强对现在课堂出现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改变课堂沉闷,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寻求更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笔者认为,只有创设极富有童趣,贴近小学生心理需求(玩、乐等)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随着老师一个接一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积累数学经验和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多方法、多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是科研为先导的时代,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同时广大教师也非常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同时,课题组研究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素质较高,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颇丰,组成了一支较强的研究队伍。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研究依据:小学数学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研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假设以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理论为根据,制定如下研究目标:
1.使广大教师提高对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
3.以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
4.使广大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在我校不少教师并未全面把握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方法,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力图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但是不少教师并不具备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难以处理好情境创设“尺度”与“方向”的关系,创设情境的途径单一,无法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在数学的教学中创设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我们教师研究的问题。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要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2.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的可行性,使用范围及在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3.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利用于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数学课堂的方式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改进知识呈现的具体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优化,其探究知识的独立性、自主性也得到了张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1月――12月)撰写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4月)组织开题与项目落实,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进行课题研究交流,总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7月)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篇7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篇8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其空间观念形成、发展、建立空间想象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几何时会感到困难,想象不出来物体的形象,空间表象能力差,空间组合复杂时不能顺利建立映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外,还取决于教师在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与策略密切相关。于是,我们把视线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教材和教学实施者――教师等三个因素之中。对在校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希望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影响因素等方面了解现在小学生的空间发展的现状,得到相关的资料,并竭尽所能探索有效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与策略,为数学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有益参考。
二、核心概念
1.图形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本课题研究中的图形教学是教师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2.空间观念
《标准》中的空间观念主要表述为:根据实物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据此,课题组约定:本课题研究相关“空间观念”包含人脑空间知觉形成物体表象及在形成表象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空间观念,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比如:心理学加德纳论证到,空间能力是人类智力中的一种。空间观念对于科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皮亚杰、英海尔德在他们的实验研究中认为儿童通过不断地、积极地内化自身行为,积累组织有意义的结果,进而形成自身的运算系统,从而形成儿童的空间观念。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活动化的研究。比如孙晓天《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认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是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途径,都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刘晓玫博士在《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中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发展牢固的空间观念,掌握几何的概念和语言,不仅可以较好地为学习数和度量概念做准备,还可以促进其他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小学阶段《标准》下“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中有关空间观念知识点的教学状况的分析,结合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现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行之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小学阶段,作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媒介――几何与图形不同学段知识点分布状况如何,有什么联系?
以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蓝本,以目标要求中的关键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准,对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图;
(2)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按照上述标准,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现状水平,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3)针对不同学段关于空间观念发展的目标要求及学生空间发展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合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状,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教学评比活动,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反思的过程,提高研究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通过案例分析方法策略的合理性。
六、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文献综述,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
(1)梳理教材,全面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与目标要求。
以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蓝本,以目标要求中的关键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为标准,对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构图及特点》报告
(2)调查、分析小学阶段图形教学空间观念发展状况。
按照上述标准,合理设计样题,对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现状水平,找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现况》报告。
(3)查阅文献、反复实践与反思,探索适合小学图形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篇9
篇10
二、理论依据
1.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更没有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所有课型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时,先反复阅读文本,争取做到对预习内容“胸中有全局”,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大胆质疑,最后完成预习学案。
2.课上合作释疑,展示互评。
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个人预习时提出的质疑,老师此时要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思考水平,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然后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完成板书,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此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的课型上课流程略有不同,但这一环节始终是教学设计时的主体。
3.当堂测试,检测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小组评比。这样,教师就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
6、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制定方案
(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篇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师,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积极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让这些技术资源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经过近两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教师们力所能及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
主要参加人:鄢建红、张亚、何龙权、陈正方、黄伟。
二、研究设想
研究目标:(各学期研究目标,最后研究目标。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小学的研究时间可以是六年为一个周期)
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1、探索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教学效益。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多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用于实践的能力。
3、通过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和善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研究内容:(各阶段研究的内容,逐层深入)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3年3月)准备阶段
1、确定、撰写好课题研究方案。
2、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完成调查报告。
3、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成立课题组并根据教师所任学科特点完成成员分工。
5、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培训。
6、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阶段
1、开展应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实践研究。
2、开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课常上的探究性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3、开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创新。
4、举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
5、组织全校性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的评比与展览活动。
第三阶段 (2014年4月―2015年3月)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2、分析各类资料,完成实验报告。
3、请专家组和学校进行结题鉴定。
预期成果及研究价值: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和优化。
3、研究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信息资源、网上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学校自行开发制作的课件等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篇12
基于以上做法和经验,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有: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大胆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如能把学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既能满足学生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教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
3.加强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课堂中尽量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交流,在相互交谈中探究新知。只有不断地交流、反馈,思维相互碰撞,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他们以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目标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调查与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现状
(2)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
①教师要做学习内容的驾驭者。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②教师应是学习方式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和盲目性,养成遇事进取、独立钻研、勇于负责、大胆创新的良好个性。
③教师应是学习时空的提供者。教师应把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2)学生方面
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总结经验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总结经验法
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阶段一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
四、研究的计划安排
本课题研究时间确定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1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讨论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安排。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阶段(2015年1月~2月)
制订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全面问卷调查。(1)问卷调查;(2)数据统计;进行课题分解,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3月~5月)
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情况,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分阶段开展以“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总结交流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和小结。
第四阶段:课题阶段性总结(2015年5月~6月)
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撰写阶段性总结。
第五阶段:再实验阶段(2015年7月~10月)
结合前期实验,修改实验方案,再实验。
第六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年11月)
进行反思总结,交流经验,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效果
1.研究的预期成果
问卷调查报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经验总结(随笔论文)、课堂研究报告。
2.研究的预期效果
(1)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外也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