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一、激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兴趣
1.提高地理图像的生活化
在图像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地理图像的生活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教师可以将地理图像作为媒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为深刻的感知与理解。提高地理图像的生活化在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图像能够表述出独特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图像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节水标志,让学生分析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问题,由图像逐步引申到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图像梳理所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瓶颈期,大量的地理知识累积到一起,难以消化,有很多知识会被遗忘,有时候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时,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或者重要程度划分为多个层次,形成多条知识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地理知识。
3.通过图像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通常是单独讲授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相关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像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如何将知识绘制成网络图、树状图或者是推理图,鼓励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绘制知识结构图,定期总结知识点,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1.通过图像转化知识点
转化思维是地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一些地理图像虽然看上去较为简单,但实H上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如果学生无法理解图像的深层含义,教学目标将无法达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将图像中隐含的知识点转化成文字。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当遇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图像特点,将具体的文字内容转化成抽象的图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处理地球运动的相关习题时,学生应首先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地球公转等图像,结合题目画出相关图像,最终解答题目。
2.通过图像深化知识层次
在系统的学习后,学生应当能够通过图像对知识层次进行深化,总结同一类问题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抽象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图像的绘制思路与过程,让其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无论是常用的示意图,还是等值线系列的图像,它们的绘制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因此图像的绘制过程都遵循着某种规律。只要找到这种规律,学生就能够对某一类知识绘制出相关图像,而当学生看到某一种图像的时候,就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利用四个箭头画出的循环图像,如果没有明确的标识,它可能表示的是某一洋流,也可能是海陆间循环。
3.通过图像提高学习的灵活性
图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应当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归纳并总结规律。利用图像来记忆地理规律,能够降低记忆难度,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洋流性质、洋流流向以及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规律总结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是洋流本身的流向”,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一总结并不完全准确,但对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来说确实有效。
三、结语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相对较强,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重视图像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图像,更要让学生利用图像总结规律,学会绘制简单的图像,促进学生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以书本理论灌输为主。这样虽然可以将地理原理、概念等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因此,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无法将地理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
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对客观事实作出认知反应的理性认识过程。一般认为,逻辑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一般规律、认识着的结构与思维的探索,人们只有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才可以准确把握具体对象的内在本质、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世界。可见,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人们在科学的抽象概念与范畴的作用下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充分认识现实。
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病,综合考虑诸多制约因素,将探究性教学理念合理融入,打造一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语境,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置诸多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课题,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引导者,要逐渐转变地理教学思路,通过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地理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从这一教学视域下观察,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确保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融入“异质同构”教学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异质同构”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冲突等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元素的同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以便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审视观察对象,有效把握地理知识。为此,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把生活地理化,也能够把地理生活化,有助于营造既和谐又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从而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然后,通过教学框架的构建,加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网络结构,逐步提高地理逻辑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地理试验环节,将此作为教学切入点:选用一个玻璃杯,分别放置部分水和沙粒,再用灯光照玻璃杯,通过温度计测量杯内沙面温度与水面温度。整个试验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教师指导。督促学生观察对比温度差异。待学生得出观察结果,教师可以在杯内燃一支香,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温度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总结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二)切实做到“去中心化”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去中心化”,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打破教学常规,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驳斥学生的观点,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见解,师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与互动中得到成长、进步。“去中心化”教学倡导师生角色平等,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案例,自己负责总结评析利弊,然后据此为学生建立自主性探究学习档案,将其素质拓展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以克服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以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这一章为例,在围绕“如何降低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案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小组中既有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地理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搜集和城市规划与定位相关的地理知识,分组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
(三)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模式
所谓“三维”就是“重实际、强逻辑、精思考”,这三项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组合体,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下转87页)(上接40页)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推导过程的思维,以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现象等基础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迁移与知识网络的纵向拓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可以将“死”的地理知识“活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一“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地球的运动变化状态、演示太阳的照射过程,同时从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地球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的相对变化等复杂的地理现象入手,将地理挂图、地理标本、幻灯片、资料纪录片等一切具有辅助作用的教具运用起来,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运动过程进行推导、思考,以便学生在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观察视角,实现知识拓展、内化巩固。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受到师生的重视。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科特点上,呈现出一种“文理交融”的特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文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5,(1).
[2]桂昱.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6).
[3]单劲松.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篇4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当初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不按教材的内容上课。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面对色彩斑斓的地图册,学生既兴奋也好奇,我趁势对学生说:“这就是地理课,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会看它,描它,画它,弄熟这本东西我们的地理课就非常棒了。”而后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基本图例。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明白了地球上水比陆地多、所有与水体有关的都用蓝色来表示等。从此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
二、授之以渔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的教给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首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读图的根本。在讲“地图”一节中,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潮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读图的基本要领;其次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图。比如在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时,可分别引领学生按照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进行读图;再次要适当变换读图的角度。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时,引领学生分别找出赤道、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样换角度看图,能进一步加印象。最后读图时还要深刻理解图中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就能迎对任何等高线地形图,告诉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三、能填会写
地图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达到“善用地图”“图文互变”的佳效。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恰当、适度、多变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图变文字”、“图变表格”、“表格变图”――有利于 “活用地图”、“用活地图”,提高综合析图能力,进一步学习效率。比如,复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利用空白中国政区图,第一遍填注省名、简称、行政中心,第二遍填注山脉、河湖、矿产等。又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区(主要山脉分布图),在图中找出山脉及走向,然后绘制中国轮廓图,在图中相应位置填注主要山脉。又如给出世界人口逐年分布数据,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然后据图分析解决相应问题,一式多变,一题多练。
四、能绘会画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如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去画,画的同时让学生去观察降水量、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指导学生在世界气候图上找出该气候类型的分布,做到眼、手、脑多种感觉器官并用,降低了难度,可以说水到渠成。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每种气候的特点。通过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反复训练又能达到工多手熟,烂熟于心的程度。
五、能说会道
做到在地图上说出地理事物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比如在“东西半球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说出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个大洲,各大洋被哪几个大洲所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个大洋。或利用“世界海陆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被赤道横穿,哪些大洲完全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这样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篇5
(1)初中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逻辑思维。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和大脑发育阶段特点,对线条、颜色、图形构成的形象化的信息更感兴趣,而诸如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偏低。
(2)地理是一门融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知识体系复杂而立体。各个知识节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3)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倚赖于简单的记忆。简单的记忆,看似快速简便,但不附着思维在内的简单记忆,保持的时间远比有丰富思维在内的记忆短得多,其次,由思维流相互关联起来的知识点,即使某个知识点因遗忘缺失,也可以由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推导出来。文字只是空壳,其背后蕴含的思维才是灵魂。
以上三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名词,即“地理思维”,地理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建构起完整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关键取决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如何快速有效训练学生地理思维?笔者在这几年的科研、教研实践得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借助思维导图平台,在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地理知识过程中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制作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高效的地理课,意味着必须要有高品质的师生互动的地理思维,学生积极呈现自己的地理思维,教师善于引导修正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具体化,可管理化,以便于师生间进行最有效的思维互动,生生间进行最细致的思维碰撞,并把这些思维流动永久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引进“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它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张 “思维导图”上,学生具个性地用关键词、图形、颜色和线条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有内在条理及逻辑联系的结构图形,去除了繁杂多余的信息,保留了精要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更有利于学习者依据信息资料彼此间的逻辑关联性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这样,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大脑中无形的思维可视化,变成可识别可呈现的,可管理的信息具象,借助思维导图平台进行训练,可以迅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由思维导图表达出的知识点缺漏或逻辑关系的错乱,有效掌控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二) 思维导图的制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很简单,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就可以,简要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步骤。以本章(节)学习的主要名词作为中心词,然后围绕中心次展开丰富有意义联想,画出分支,画一幅由中心词向周围扩散的图像表达你的思维。中心词(或图像)伸展出的主要分支,称为第一层级关系,依据逻辑关系,主要分支延伸出次二级层级关系,然后是三级层级关系,依此类推。
(三)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思维导图在常规课的应用。笔者对所指导的地理教师要求,在常规授课的导学环节中,一个知识环节或一节课大致可以遵循如下环节进行:情境导入或问题导入(给出图片、给出资料,抛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得出结论——画思维导图——生生交流——修正思维导图——师生交流——教师评点——学生再次修正思维导图。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记录并完成自己的思维流,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结构性板书,这样课堂后一节课内容完整清晰呈现。
(2)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的应用。地理复习课信息量大,各地理事物、现象、概念、原理、规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思维导图更具优势,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并建立知识网络中对各个知识点牢固的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
(一)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1)学生思维活跃度提高。课堂上,当师生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联想后,思维链越延伸越长,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不断搭建起不同层级的知识框架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并且,我发现学生思维速度越快,其发散性也越强,思维的活跃度越高。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时,黑板上的中心词为“大洲和大洋”(或简易大洲大洋图),学生在学习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部分学生第一层级分支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第二层级为“分布位置”、“面积大小”、“轮廓形状”,但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会在“南极洲”( 第一层级)—“南极点附近”(第二层级:分布位置)这个分支的第三层级写上“白色”、“寒冷”“大风”“企鹅”、“北极熊”“科考”、“极光”、“极昼极夜”等,让思维不断延伸,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不甘落后,都在进行思维的竞赛。
(2)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其综合性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以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渗透,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课程的要求。而“思维导图”恰好具备展现逻辑关系复杂的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优势,画一张“思维导图”,你大脑中的思维便清晰流动,像一个河网密布的水系图,干流、支流、节点分叉,一目了然。中心词是发源地,一级分支是干流,二级分支是支流,以此类推,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由于大脑是通过联想推理等环节来思维的,这些连接起来的分支必然会使人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地理信息,因此,不会遗漏思维流中的每个节点。
篇6
一、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促使其教学模式逐渐生活化,是一种创新方式。使地理知识点融合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从目前的地理教学水平分析,并没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开展受阻,其成果较差。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从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分析,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中有很多问题,影响其质量。
二、融合生活,情境体验,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有较好的观察能力,能够在发现中加深理解。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发现周围人事物的规律,能够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将课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主动分析一些地理现象,从而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1]。
学生在仔细的生活观察中,能够增加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浅到深,从表到里,总结生活中的地理规律,通过讨论和分析,巩固地理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一些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自然现象等[2]。
(二)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教师还应采取生活化的转换手段,增强课堂内容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仿佛置于真正的情景中。
高中地理属于一门生活科学,生活是其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但是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需在课堂中重现生活中的环境,以小见大。高中地理学习,应充分结合教材,为生活服务,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多个情境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地理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通过这种手段,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学习中,教师要详细地为学生讲授地质的形成,并通过动画设计的形式,体现其资源的变化。自然灾害也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沙尘暴或是暴风雨等。学生通过影片观察,在视频中寻找细节,记录资源的形成原因,并与课本进行比对,由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合生活,体验情境,能够加深对关键内容的认识,教师教授的内容,需要和生活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在实际生活中,也曾出现这种情境,教师反复强调哪个知识点比较重要,而学生一点都没听进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信息,将这些内容较好地设计在地理教学中。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融合生活情境,灵活设计地理知识点。例如在太阳上升高度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设计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地理知识编入动画短片中,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推断出太阳的高度。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听过图画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合理的参照物,记录特点时间的物体影子高速,然后定时记录影子的变化,最后推测太阳的高度变化。
在部分情境中,学生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知识学习质量,并在课后讨论中提高兴趣,主动深入探索与研究。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较好的观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融合生活,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点,从而达到较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找到规律。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充分考虑地理知识,将它们联系起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所以,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发展。
篇7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可能是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高考试题中,它是试题的理想切人口,同时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逐步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这一过程对于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地图本身是形象的,而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篇8
1.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①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对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及结论获得所需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②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进行再现和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③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
2.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根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比如教师告诉学生:“月亮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老师说:“月亮上可能有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了有些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新的研究进展和新的说法。双向交流不仅起到信息互补的作用,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先决条件,否则上述的“作用”与“过程”就不复存在了。
一种对脑的研究观点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感受区、存储区、想象区、判断区。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地理信息在大脑四个功能区域不断加工的过程。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要变为学生内化的地理知识,就要靠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而大脑的活动要依赖于四个功能区的协调运作,但其中感受区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如果感受区的大门不开启,再简单的知识也不可能进人大脑。感受区只有保持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才能带动其他功能区不断工作,从而体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人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二、如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1.倡导多元的地理学习方式
总结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正确的地理学习方式应该是由多元的、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模式组合起来的结构性的综合体。
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地理学习方式。基础性地理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拓展性地理学习是为扩展知识视野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培养发展性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研究性地理学习是地理探究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按内容分类,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地理学习方式。前者偏重对原理的理解与探讨,后者强调在活动中对知识的运用,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按行为分类,可分为自主性、互动性地理学习方式。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互动性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与交流。
2.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个可行的研究小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既是对教材主干理论知识的拓展,又是对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有益尝试。研究性学习往往能体现以下属性:
①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在过程中,一是更加重视参与:诸如思维方式的展开,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环节,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二是更加重视应用:强调学生应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三是更加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②社会性。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社区及身边。研究过程将走向社会,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课题研究成果将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③实践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二是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应根据课题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获取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三是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④乡土性。由于受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选题宜根据当地(即乡土)的实际来进行,有利于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学生年龄、时间、经济、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容易做到,研究成果容易被当地相关部门认可和采用。
⑤创新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尝试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⑥综合性。学生在多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知识,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地理研究性课题虽然需要学生以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为主,但因为地理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学生灵活利用各科知识,综合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3.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学生现实学习潜力增长了,随意注意的能力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技能发展了,逻辑思维开始优于直观形象思维。“学生开始在较高的抽象的水平上发展他们的思维与推理能力”,但直观形象思维的作用尚未减少,“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继续成为他们构建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学习材料的选取、呈现,应当较多地体现直观形象性,如多使用实物、图片、地图、图表等直观材料,文字尽可能生动形象;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处于主导地位的实际,逻辑推理与直观形象能较好结合起来,应适当安排具有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通过综合观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思维操作,从具体活动的经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中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又相对地在迅速变换,学习还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但也应注意到,中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既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又要安排诸如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地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因此,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教师须注意研究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与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篇9
2.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能把高中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的教材有了一定的难度,也有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教师不好讲解的概念、知识点,如何把这些难点讲解清楚,把抽象的知识能够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来学习这些难点,把乡土地理的学习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讲解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举了大家熟悉的三洋麦芽厂,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三洋麦芽厂位于金昌市永昌县的境内(第一层含义),距离金昌市区60km左右,旁边有国道312线、连霍高速公路永山高速段经过(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 “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可以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也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中地理相对于初中地理来说有了一定的难度,好多的知识点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完成的,把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并且灵活运用,可以通过学习乡土地理来帮助提高这些知识的学习。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如讲到地球运动知识点昼夜长短“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甘肃省永昌县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加以详细解释,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其日常经验相验证,自然就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的印象,教师再讲解相关的太阳运动和回归运动就简单了。
篇10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又如何能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呢?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培养。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学习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枯燥式、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还能还原地理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让地理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来,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释放,这样才能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讲解,而是在动态的演示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智慧的开端,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自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只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自然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维。如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关于石油枯竭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如下问题:“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带来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但是许多国家却在积极地发展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农业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可以引导初中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当石油资源枯竭后依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以感性材料引导思维形成
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感性材料正是思维的起点,没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思维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学生的思维正是建立在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打破以往教材与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中深入事物的本质,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以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眼睛,没有地图的地理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加强地图教学,以地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与巩固,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我们可以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总结出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此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思维总结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季少雨夏季多雨。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地图将这些知识点存储起来,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气候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为直接的地理学习经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主动探究,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再沿用旧模式、旧观点、旧方法,而是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维,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社.初中地理教学中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3).
篇11
一、排除互相干扰
有时候,人们没有记住某一信息往往是因为该信息在被识记时受到了干扰,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挤到了一边,也有可能是与其他信息搞混。从高中地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存在着很多前后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例如,关于地方时间和区时的区分和掌握。地方时指的是全球各地区因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边的时间永远比西边的时间早。而区时指的是人为地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以后,以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地方时和区时都用来表示不同地区的时间。由于学生先接触的是地方时的概念及其计算法则,这就会对其区时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学生不容易从本质上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会产生计算上的困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可能会产生互相干扰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主动发现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记忆新知识。
二、多种形式的复习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学习和复习,才能熟练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但是,反复学习和复习并不是单单指对知识点进行反复多次的背诵,还包括总结、梳理脉络、实际运用和举一反三等。如果高中学生仅仅掌握一种方法,那么随着时间的增加、地理教学知识点的增加,高中生就很容易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这样的学习往往不是有效的,学生很难牢固地掌握好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复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在复习地理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还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例如,在地理基础知识的梳理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每位成员负责一定量知识的梳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有效的时间,还能够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地图也是训练和考验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个标杆。此外,学生在复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联想法。例如,学生在掌握季风对四川的气候影响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联想法来会议季风气候对东南亚的气候影响,以及对于东南亚农业和农作物品种的影响。学生自己通过这样连环式的设问回忆,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进行重复学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对学习者的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发现了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速度由快到慢再到稳定。学习者在学习之后的短时间内对所学知识的以往速度很快,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其遗忘速度会慢慢减慢,再过一定时间以后,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就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要使知识能够在大脑中长时间保存,就需要采取相对应的重复策略。根据遗忘规律,高中地理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和正确把握复习方法。只有及时复习,才可以在大量的遗忘产生之前对材料知识进行巩固,减缓遗忘的发生速度。
四、限时记忆
大量实践表明,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大脑会产生疲劳感,惰性也会随之产生,一旦大脑紧张和兴奋度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就会变差。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适时地刺激学生,让学生的大脑紧张和兴奋起来。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学生一定压力,规定时间让他们记忆,这样,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紧张感和兴奋度就会被调有效动起来,而且越是接近限定时间,大脑机能的发挥就更充分,记忆效果也更加显著。
虽然限时记忆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很短,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强记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学会通过一些合适的方法,训练学生限时记忆的能力,赋予记忆目标生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开“10分钟记忆大比拼”活动。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学习情境下,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地树立记忆目标的能力,学生具有的高度紧张感能够促使其将限时记忆转化为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总之,复述策略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大脑维持输入其中的信息,但并没有涉及到对信息的理解,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信息还没有与新的信息产生联系。在地理教学中,经过复述策略的专门训练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复述策略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然后再和更为高级的认知策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凸显记忆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电芝.认知策略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8-20.
[2]赵颖,培养认知策略教学生学会学习[J],中圆教育学刊,1994(6).
[3]刘电芝.学习策略(二)[J].学科教育,1997(2):35.
[4]宋广文,高伟.认知策略”三环结构模型”的理论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26(3):159.
[5]易辉.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9.
[6]何进军,刘华山.10-14 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165.
篇12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 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 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 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 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 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 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 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 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 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 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 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 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 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 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 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 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 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 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 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 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 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 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 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 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 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61-02
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中的理科,在逻辑思维这一块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学习的是世界各国以及咱们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一片片炽热的国土,地理学科就是把这一切展示在我们中学生面前,揭示地球的奥秘,引领着我们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努力去建设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1改变模式,夯实基础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不受待见的。换句话说,由于中考对地理学科不做要求,造成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初中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都没有关系。很明显,初中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初中地理不重视。很多学校考虑到地理学科在中考中不占太多比例,所以干脆不任命专业的地理老师任课,而是让一些课较少的语文、政治老师等老授课,这在地方的私立学校尤为严重。二是教师不重视。由于地理在学校的不受重视,地理教师在初中学校的地位也不怎么高,地理教师对教学也是敷衍了事。三是,学生不重视。可想而知,学校以及老师都不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对学习地理也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较低。所以要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首先就要改变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空间意识。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一步步提高地理的地位,培养学生兴趣。
2创新教学,提高兴趣
古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如下几点:
2.1上好第一课,培养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增强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应该在初一第一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眼球,提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同学们从小到大有很多问题都没有真正的得到答案,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引生深入。例如“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一年有356天?为什么一个月有28、29、30天之分?为什么有些地方人少,有些地方人多?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达有些地方贫穷落后?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点。只要我们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自然而然走好了第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2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兴趣教育,这并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得以长期保存。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艘轮船要远航需要长期的动力支持,高中学生要学好高中地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弄清楚自己学习地理的原因,才会努力的去学习,去创造。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时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学习地理可以给同学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带来更多便利,读懂地图可以让同学们旅行畅通无阻,熟知地理可以让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工作,建设祖国,甚至经商的同学们还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的地理条件,寻找商机。”这样把地理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完整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科目,他更重视学生有全局意识。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广阔的。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如果只是进行局部教学,就不利于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学习地理就会吃力。所以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上一节新课时,要注意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融入整个课堂,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图文并茂,让学生对比地图和课本,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树立整体的思维意识。又比如说,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时,不要只是单讲知识,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画地图,并且思考为什么某某地方为什么是高原,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方却是沙漠等等问题?另外,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比如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竞赛,画地图比赛等等。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地理知识。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不是简单的看图,计算,背诵就可以轻松应对。它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一定分析鉴别能力,要有整体观念。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不了解高中地理的综合性、地域性,再加上个人的思维的广度及深度又不够,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在学习高中地理方面力不从心。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学生地理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指出地理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一方面我们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一方面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