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篇2
1.2缺乏较好的播放技术优化
目前,很多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视频播放中主要使用一些第三方播放技术,如一些较为常用的Flash播放技术和视频软件点播技术等等,自主开发视频播放技术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并不多。应用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虽然最为简便,但是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该平台的视频资源参数设置。然而很多视频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在应用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时,并没有进行较好的优化,并且对于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的选择也十分驳杂,并不统一,这会严重影响用户观看视频的体验。
2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优化措施
2.1优化视频资源搜索技术
首先,在视频资源搜索方面,应当加强对于搜索技术的优化,提高在搜索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投入,针对视频资源数据库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宜的搜索技术。同时,在优化视频资源搜索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用户使用便捷性的提高,利用应用关键词相似搜索技术、分类搜索技术等等,使得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视频资源。当前,也有一些视频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并没有开发自己的搜索技术,而是选择应用一些现成的搜索技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佳,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对搜索技术进行适应性优化,或者所选择的一些搜索技术内核存在重大缺陷。因而在搜索技术优化中,应当以自主开发为主,或者根据实际特点进行定制,有针对性地对搜索技术优化。
2.2增强视频资源分类条目的简洁性
从视频资源类信息管理平台的用户使用习惯来看,好的用户体验应当更加注重视频分类条目的简洁性,视频分类条目应当尽量简单明了,分类信息准确突出,用户在查找相关类别视频资源时能够一目了然。作为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人员,应当在视频资源分类时做到准确、均匀,防止出现某一分类条目下视频资源过多的问题,增设相关的子分类条目。在排序方面,当前主要的排序方式有时间排序、点击量排序、搜索相关度排序等等。这需要维护人员针对其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排序优化。另一方面,在分类条目的名称设置方面,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简洁明了,名称字数一般不超过四个字;二是应当具有较强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同其他分类条目区分开来。
篇3
(2)分散管理模式。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通过分散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不同地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同时数字档案馆采用分散管理模式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渠道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的创新工作效力但是分散管理模式同样有着信息资源分散、信息系统不兼容、共享交换不方便的问题。
2.微观管理模式
(1)内外结合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外结合模式指的是数字档案馆根据其自身信息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积极寻找其他外部信息资源与其共同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一种模式。内外结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数字档案馆通过整合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共同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克服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弊端还能够取两者长处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一是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现有的信息资源使其人力资源、物品资源能够得到良好利用提高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二是利用内外结合的管理模式河以借鉴外部信息资源建设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弥补数字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加强档案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步伐。
(2)专项建设模式。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项建设模式指的是将其建设力量集中在某一个具体领域方面,由此集中力量解决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尽可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专项建设模式更适用于数字档案馆信息建设的最初时期或者用于专业性较强的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中。
二、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流程
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包括总体分析、制订计划和一些具体业务共同构成。为了能够有效控制管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建设规划役计建设流程。第一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建设总体分析和建设整体规划两个方面。该阶段主要是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进一步细化具体业务的建设计划。第二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业务的实施管理包括信息需求分析、获取数字信息资源、信息鉴定、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开发和信息维护更新等环节。该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整个过程保证其信息资源的建设目标能够实现。第三阶段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评估和验证阶段包括数字档案馆建设绩效评估和信息反馈两个方面,该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其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现流程、开发利用程度进行有效评估脸证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否已经达到最初目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
三、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构建
1.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第一加强科学合理的成本投入。科学合理的成本投入是保证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正常开放与利用的前提。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果没有合理的成本投入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就会受到各种阻碍,难以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但是成本的投入也不能盲目增加而是要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实际建设情况而定。因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要保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同时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第二朋确信息产品特点。信息产品的特点与特色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取胜关键。档案信息产品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特性例如原始性、不可复制性等由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更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朋确档案信息产品的特色提高档案信息产品的品质与价值。第三实施联合开发。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对于档案信息产品的标准规范、专业人员的配备与使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大部分数字档案馆都无法满足以上这些要求需要经过多方机构的整体协调加强档案馆之间、档案部门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实施联合开发建设,以此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
2.不断更新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档案信息产生和冗余信息价值的消失以及信息技术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需要持续更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片是添加新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及时将最新的信息资源加入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工作中这也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重新建设不断添加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的适应性和可用性。二是及时清除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由于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占用的存储空间有限不能够满足随时增加新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及时清除已经失去价值的档案信息。而且这些老化无效的档案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清除不但会影响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运行速度还阻碍了用户使用系统查找信息资源的行为。但是清除失去价值的档案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鉴定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三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更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肖数字档案馆原始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时,就需要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一次更新本质上是将原始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转换。
3.科学合理的存储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的合理存储是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函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要充分考虑到档案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及档案信息长期有效存储的问题,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规划信息存储问题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保障措施加强档案信息的存储效率。首先要制订完善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存储建设中其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分布式管理、数据挖掘、模糊识别、信息检索等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持续的,因此,不可能建设一种完全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但是数字档案馆应该充分考虑其建设环境和条件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存储方案,以最大限度满足数字档案馆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其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其次要遵循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的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建设提出以来信息领域对于数字信息标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对信息存储进行合理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标准和规范为后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最后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存储要选择适当的存储载体。载体是存储档案信息的实体。数字档案信息与传统档案材料相同其存储、保存、提取都与载体密不可分。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的品质与性能是影响档案信息安全应用的关键因素油此数字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对于档案信息的存储要采用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载体。
篇4
1.2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包括价格、质量、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竞争,信息资源的竞争在这几个方面竞争中作用更加突出。抢先占有信息的一方,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也就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通过收集有关部门、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顾客的消费趋势,辅助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其次,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能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困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信息管理还处在分散落后的状态,管理部门分立、沟通不畅、协调不力,造成企业信息资源的闲置和不足共存的局面,导致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很低,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要求。
2.1信息意识落后,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法宝。目前,虽然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状态也逐步向积极主动转变,全体企业员工也逐渐树立起信息观念,但企业经营者仍然缺乏全面正确信息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做重大决策时还是习惯于凭主观感受和经验,仍然没有树立正确决策的理念,即信息充分性是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靠制度、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信息资源的影响不是太大,从而对信息管理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由此导致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造成企业损失。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信息资源管理意识淡泊,信息的部门化和管理科学化的观念便不会得到重视。
2.2技术人员和资金缺乏,信息资源管理缺乏保障
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首先,企业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求“一专多能”,即他们不仅要掌握专门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还应懂得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的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即使有信息管理人员,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综合业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企业信息管理新要求。其次,由于资金缺乏,企业不能装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致使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在企业里广泛应用,从而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缓慢。
2.3信息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资源整合性较差
首先,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同时也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各部门设置不合理。各个部门对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同,造成信息各个部门正常流动受阻,致使各个部门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整合性较差。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性差一方面会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成本增加,从而使企业成本整体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流动不畅,会导致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企业运作不能充分利用信息,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2.4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造成信息资源优化性较差企业信息内容多、数量大,而企业却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虽然有的企业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但是由于信息数据环境层次低,企业各部门往往分别建立各自的数据库,造成相同的数据信息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库存在。这既造成数据信息数量剧增,又由于管理困难,使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对于企业内大量的非结构化的内容,企业多零散得存放在文档库,图片库中,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管理,这就是这些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检索,造成信息资源配置失效。企业的这种低层次数据环境,不利于支持信息管理机构很好的发挥职能。
2.5信息处理的方式落后,造成信息资源利用性较差企业要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利用科学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企业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及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找出信息资源内在规律和和使用价值,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而要做到正确处理信息,需要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处理的方式还相当落后,与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相差很远,更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相差很远。
2.6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缺乏,造成信息互动性较差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内外交流的平台,以便加强政府、投资方、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等各方联系。为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虽然许多企业加强了硬件建设投资,配置了必要的信息管理设施,但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时,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这就造成不同企业不能与其他信息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从而造成信息互动性较差,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管理,使企业整个外部信息环境得不到优化。
3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3.1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企业对信息管理认识水平
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们认为: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信息就失去一切。这种意识说明了信息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有准确的判断,而企业要有准确的判断就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企业应该重点培养各类人员的信息意识,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是推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要树立起正确的信息意识,即企业的财富是企业合理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的共同结果,合理充分利用信息,能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2加大培养人才力度,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水平
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对队伍。企业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任用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不断引进的信息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创新能力关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以不断充实企业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培养人才。在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的同时,要在自己企业内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强对现有信息人员培训,通过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
3.3建立健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而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①要对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应按信息化的要求,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对企业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使企业的各职能机构都能围绕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中心运转。②依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推行首席信息官制(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既具有相当于副总经理的地位,而作为专业人才,也掌握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和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通过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有利于解决信息资源分散和企业各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各自为政的问题,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益。
3.4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优化性
企业提高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关键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企业构建高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企业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获取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增强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优化信息资源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共享水平,提高企业信息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只有充分掌握网上信息资源,企业才能充分掌握信息资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因此,加大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通过对网上各种各样的非正式信息、半正式信息和正式信息的整合、利用汇集整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篇5
(一)统一管理
第一,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形为多个图书馆,实为一个综合图书馆统一管理。各个校区的图书馆不再为独立的图书馆,打破各校区图书馆独立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封闭式机制。文献资源布局应根据各校区院系专业设置特点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特点,来调整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好的满足读者对信息文献的需求。文献建设统一管理整体考虑,保障文献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减少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减少浪费。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于信息资源利用的进行。各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培训,加强读者至上的观念,使图书馆的服务规范、制度、方式、理念有统一标准。第三,读者用户统一管理。“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出发”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宗旨。多馆制模式下,图书馆在空间上的不统一使得文献的流通变得更具复杂性。但保证“读者至上”原则,为方便读者,多校区图书馆使用统一的流通规则。读者可以使用一证通用,凭一张借阅证件就可以在任一校区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实现通阅通借通还制度。加强OPAC功能,在网上开展预约借书和续借服务,提供异馆代借文献递送服务,实现读者无需奔波就能借阅到任何校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二)信息资源优化
多校区存在着院系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结构及重点建设学科等的不同,导致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求各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按读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保障重点学科及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各校区图书馆增强协调合作
每个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限,要到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就要做好各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依托现代网络资源,更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调配。只有协调工作做好,才能构建结构合理、比例适宜、配置恰当的全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校区读者多层次、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多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再以完整性和系统系做标准,不再建立“小而全”的独立多校区图书馆,而是把整个学校图书馆视为一个整体图书馆来考虑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多校联合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应该针对多校区院系学科学生等情况,结合校区图书馆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应该是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目标管理,使全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分布,体现整体发展,特色收藏,保证专业文献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应坚持以本校应用型为主,强调适用性原则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根据服务的读者,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有主有从能体现高校特色的藏书结构体系。具体来说,保证本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中文资料的收藏力求完备,外文资料的收藏达到研究级。加大各种非印刷型文献载体的收藏量,不断丰富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文献需求的保障率,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打破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统一编目建库、统一管理文献资源,对院系资料室进行全面的协调、规划、重新布局,合理划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权限,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多校区图书馆格局,存在着校区空间分割,文献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利用不便,而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因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成为弥补这个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数字化电子信息资源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为主,类似光盘、录像带、磁盘等媒体为介质的被我们称之为有形资源,而存储于网络信息环境或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信息资源,则被视为无形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应以读者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高效的专题数据库。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对现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应尽量实现数字化,并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构建完善标准化数据库。方便读者的使用,各校区的图书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馆藏书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高质量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多校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检索系统。电子资源应尽快上网,在校园网上进行共享,并在书目检索、摘要检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文检索,以满足多校区广大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存在着资源有限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校外信息资源作为自身必要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采取构建图书馆联盟等形式,使得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使每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得到优化,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以及进行深层次开发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为读者用户最大范围的使用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开辟了一个快速方便的通道。
(三)构建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化为前提的。因此,以发展网络技术为重点,以多校区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高效运作。基于网络的Web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多校区图书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基于Web的Internet的技术支持来建设内部信息网络,然后通过网关与外部的Internet相连,这样不仅可以与外界保持兼容,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随着网络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图书管理知识,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因此,全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新观念,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图书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观念,有创新意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用心构筑起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篇6
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信息对象内容,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科学管理的基础。根据普遍化的信息定义,信息是负熵,由基础数据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来。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可以产生若干信息,作为生产者应该构建或形成哪些信息,以便展现其良好生产行为、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监管部门作为一个执法部门,需要提供或获取哪些信息规范生产、监督违法、指导消费、展现监管绩效、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消费者放心消费应该关注哪些信息,从什么渠道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社会公知专家应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面对媒体、指导消费、科学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们的初步研究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涉及生产者、监管者、销售者和消费者4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涵盖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不同的责任主体在不同环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及监管、科学研究等)存在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集合。从这4个主体来看,不仅有各自在农产品生产、监管、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也有各主体自身需要关注的信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其归纳为生产加工信息、监督管理信息、营销消费信息及安全科技信息等4个大类。生产加工信息是产前-产中-产后进入市场销售之前的整个生产链的有关信息,包括产地环境信息、农业投入品信息、生产过程信息、收获屠宰捕捞信息、产品初加工信息、产地准出及贮藏运输信息等。监督管理信息包括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措施、标准制修订、监督整治、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以及执法监督管理情况及其队伍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营销消费信息包括包装标识信息、经营销售信息、市场管理及供求信息、消费者信息等。安全科技信息包括安全生产科学理论技术信息、风险评估信息、科技创新队伍能力建设信息等。这4大类信息包涵的各个信息板块还包括进一步细分的信息单元,在此不予赘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实时监测,全面掌控,科学分析,分级利用,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及利用的几点建议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业界的普遍共识。结合近年来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构建及利用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以资源意识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一种资源,更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革命性,最核心的生产力。但任何资源只有经过有效获取、科学加工和有序管理,才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才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以对待资源的意识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搜集分析、深度加工和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可供传播利用的信息产品,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促进政府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预判风险隐患,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管理成效。如今信息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亦需要直面大数据环境的挑战。信息数量急剧放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质量日益恶化,大量的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反复炒作的过期负面信息等充斥各种信息渠道,加之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速快捷,虚假、负面信息的传播极大地妨碍了社会公众对正确信息、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强化资源甄别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其他资源一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信息资源占有者的利益关系如无科学合理的制度协调,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就会困难重重。在某种程度上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就是要解决信息资源不对称问题,需要寻找相关方利益平衡点,构建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生产、消费共享机制,实行科学的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简言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主要体现在研究开发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解决资源不对称难题,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
(二)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广义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等,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人员、设备、资金、技术支撑等多方面的组织和协调。我们在顶层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要有一个长期的制度性安排,必须构建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重要的是要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分析系统,要解决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从哪儿来,如何识别、获取以及谁来获取、谁来分析研判及如何分析研判的问题。从上文谈及的4大类信息来看,涉及从生产到消费链条中的诸多环节,各个环节常常又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譬如包括纵向的产地环境监测、作物种植、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投入品生产及管理、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贮藏运输、经营销售、食用消费及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科学研究及标准制修订等部门,横向的农业、食药、食安、质检、卫生、工信、工商、商务、公安等部门,这就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增加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如何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需要有一个统筹协调的制度安排,要有一个专门的信息监测搜集、分析研判的机构队伍体系。尤其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获取体系建设值得高度重视,应在各地农业信息中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点设置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部门(岗位)并配备适当的信息获取技术条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搜集及分析研判工作须专人专职,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实现常态化的信息主动获取、分析、预警及利用,避免被动的应急灭火以及信息失真、失信、失灵、失控的情况出现。
(三)不断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利用就是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新媒体时代,信息呈分散化、碎片化和海量化特征。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构建信息砖块,并按照潜在用户的需求特征、权限范围和政策导向等维度分别形成信息产品,以便交流分享、预警防控。通过一系列分析加工优化,形成信息产品之后,就要构建适当的渠道和模式,比如文献服务、报道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和网络服务等等,开展信息服务,以充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品也是商品。信息产品商品化是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之一,有利于提高信息产品生产的针对性和效率,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商品的效用。一个时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被当作民生福利产品、公益性产品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很高,信息纷繁复杂,鱼目混杂,很多信息并不被公众所接受。很多免费的信息制作相对粗糙,缺乏科学性,真实程度不高,也很难让公众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也应该是商品,政府可以购买,普通消费者也可以有偿消费。因而,通过精心制作的信息产品应该有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应适度建立有偿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信息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充分利用,将其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服务。
(四)组建高质量研究团队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内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越来越多。根据CNKI的数据统计结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研究界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与2014年直接相关文献在CNKI中的检出数量分别为146和194,分别较前一年增长了5.80%和32.88%。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院校为研究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研究体系。我们的研究团队多年来持续跟踪关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从舆情信息管理的角度对这一方向有所研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当前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研究的创新团队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优质团队甚为少见。近年来虽然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从研究成果的科研影响力角度上来看,还不是很显著。在此背景下,要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组建专业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学科团队,加强在信息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应用两个层面的科研投入力量,尽快积累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边界,聚拢拥有专业化研究才能的创新人才,树立学科领域内的标志性成果。同时,还需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的“产学研”循环链条,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扩展团队在教学和产业转化中的职能,将研究成果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篇7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1.建立和完善联合书目数据库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的条件,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离不开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可以使读者更加快捷的查询到所需知识并且实现快速传输,为读者通过了优越的条件。而作为图书馆的管理,就需要对建立比较完整的标准化书目数据库,通过此据库,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2.积极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Internet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知识资源宝库,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各个行业、各类事物的发展信息。虽然有些资源库是有偿使用,但是绝大部分的额内容我们可以免费获得,那么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的有点,对其加以利用,充分发展方便快捷的电子期刊图书,这不仅能够节省购置图书的经费,同时电子期刊的传输也更加方便。
(二)大力建设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
具有特色的数据库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随着时展的趋势,特色数据库能够更有效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图书馆现状的分析以及结合其自身的资源有利条件,提出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由此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知识以及快捷学习途径,更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所包含的内容不因仅仅为对图书的收藏,还应含有读各种渠道资源的使用。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根据读者的需求,有目的以及计划的建立特色图书馆,对于已经初具特色的图书馆,应对其进行加强管理,进行完善整合,争取建设成为高品质,高效益的图书馆。
篇8
1.2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运转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作用,就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个体差异性,为了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需要全面掌握每位人员具体情况,如年龄、学历、专技特长等各方面,这时详尽科学的人事资料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完整的人员数据库可以详细记录人员信息,能够随时更新查阅,使管理者更加系统了解各科室人员配置状况,若科室出现人员紧缺,负责人可以登录系统,向人力资源部人员需求信息,人力资源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通过此系统提取该科室人员的个人档案信息,迅速了解科室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并结合科室工作量计算科室所需的各专业人数,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1.3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改善服务形象
员工招聘、工资管理、考勤管理等日常事务,需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工作人员每天从事重复、工作量大而且繁琐的工作,工作满意度不高,科室对人力资源部的服务满意度也不甚理想,部门服务形象受损。信息化后,用人计划的上报与审核,应聘简历的审核与筛选,均可通过系统招聘模块实现,节省了招聘成本与时间。此外员工考勤、试用期到期提醒等琐碎工作,可以通过批量操作系统自动处理来完成,降低了差错率,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与精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做人力资源预测、分析、规划等工作,大幅提升管理效能,细心、耐心的解答工作疑问,提升服务形象。
1.4有利于提供医院决策支持,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通过信息系统,有效的分析内容,丰富人事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测、监督、控制等职能能够得到更好运用,为医院发展决策提供支持。工作人员通过系统信息的收集、审核、汇总、提取,可以快速、准确的为领导提供详尽的人员量化信息,领导可随时掌握目前医院规模、职工学历、专业结构、学科优劣以及与兄弟医院的对比、甚至与国外医院对比情况等,从而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对职工学历结构、教育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也能够确保人才培养、干部聘用等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1领导高度重视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软硬件设施的配备。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是该系统能够持续为医院提供服务的基础,而领导的重视则可以确保医院每年持续性的经费投入、信息化技术队伍的有效投入,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同时领导不断的对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诉求,也是推进整个系统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2.2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之前,需要制定整个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对每项工作制定明确的时间期限,确保医院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中,能够始终掌握主动权,坚持正确的方向,使得耗费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所建设的系统能够发挥效用。
2.3选择适合自身医院特色的软件产品
整体规划形成后,明确医院自身工作需求是首要任务。在此环节中,需要系统的使用者-管理人员与系统的建设者-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及时沟通,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医院现有人员特点、管理特色以及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准确提供系统诉求,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满足医院管理和发展的需求。
2.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行政后勤人员。实行信息化后,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本方法的培训,使其改变工作习惯,重新定位管理角色。同时在系统软件的使用方面,需要由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系统化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发挥系统整体作用,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2.5全员参与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员参与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在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部经常接到员工电话咨询,例如工资增减的原因、请假手续的进程等,每天应对此类简单咨询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信息化后,可将工资、年度考核结果等自助服务项目让员工、部门自己查询,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工作效率也就大幅度提升。
2.6注重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发展
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和发展,是保障其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升级。只要人员信息发生变化,人力资源部就需要及时登记,实时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准确,而且随着医院发展,将来有可能会用到其他的管理模块,因此在现有系统上也应预留一定空间,以保证系统功能扩展的需要。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系列变革,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由以纸、笔为主体,到以电话、传真、打字机为主体,其效率都较低。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不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谈、笔试、绩效评估,计算机在国土资源系统的应用都很普遍。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使系统内的员工和领导前所未有地相互连接到一起。一方面,高层管理者可以做到向全体员工即时信息、实施在线培训和交流,员工也享有前所未有的相互交流信息的权力。另一方面,网络使得员工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工作及团队合作,加快办公现代化、自动化的进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是我们各单位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单位员工个人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抱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项全能,这就要求员工重视相互交流、学习,重视依赖彼此的长处完成共同的任务。例如,我们国土资源系统建立自己的网络并与因特网互联,就有可能穿越时空利用单位内外部的人力资源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组织有更多的柔性,增强单位或部门的竞争力或适应性。如今,跨职能部门工作的高效团队出现也就充分印让了这一点。而国土资源系统作为国家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部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国土资源系统人事劳动部担负着各单位机构设置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的评聘、劳动组织管理、本单位工资、奖励基金和津贴的归口管理,职工继续教育和新进职工岗前教育的归口管理,职工奖惩管理和劳动人事方面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本单位社会保险的归口管理,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的统计、规划、分析、预测等工作。原有的人事管理系统突出表现在以手工方式和人事档案信息的静态管理、分散管理为主,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软件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系统本身存在许多缺陷,涉及的面也只局限在人事档案的简单统计及工资奖金的管理。其中,很多管理系统由于开发时不够成熟,存在系统故障率高,实用性差的缺陷,由于缺乏维护,部分功能已经瘫痪。加上各项目劳动人事数据由各家自行管理,存在数据散乱、共享性差,集成化程度低的缺点,造成了数据格式、报表格式的多样性和操作上的复杂性,不利于纵向、横向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远远没有发挥出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不符合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要求。
三、加强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准确掌握本单位有多少人、发多少钱、缴多少费,能够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对信息的及时、精确、有效的要求,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能够减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单位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更好地贯彻落实企业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
一方面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难度要有足够的估计,对建设过程、模式的认识要统一,在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要有效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作为本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根据国土资源系统目前的实际,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载体,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升本单位“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完全开放性的应用平台,通过不同的权限设置来实现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有效整合当前最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软件应用贯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运作之中。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向网络,采用大型、通用性好的Oracle9i数据库机制。充分考虑系统在实现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方面的需要,保证数据库结构的统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及数据在传输时的绝对安全性。
2.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和功能要求,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充分考虑用户利益,保证浏览查询者方便操作,系统更新简单,维护简单灵活,易于操作。
3.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提供灵活的建库机制。系统在信息指标、信息代码等方面遵循国家信息标准,保证数据的规范性、统一性;同时提供多种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数据库类型的成功转换。
4.提供灵活、易操作的业务管理功能,实现人事业务职能化管理与基础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
5.提供用于输入的列表、模板组件和用于输出的报表组件,使系统直观,操作性好。
6.为适应人事管理工作需要,提供安全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
7.灵活的数据导人导出及强大的图表分析统计功能。
(二)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和设计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是方方面面的,因此,系统的设计务必灵活、方便、周到。在选择应用软件开发合作伙伴时,不宜迷信有关现成的软件,建议事先应该有整体的设计思路。在硬件投入上,应及时到位。当然,如果经费有限,可根据实际需要的轻重缓急,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就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我们可采用eHR(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即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单位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提高效率是eHR的根本目的,而电子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一方面,eHR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减少HR工作流程的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另一方面,eHR可以使HR部门从提供简单的HR信息转变为提供HR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还可以建立支持HR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可将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分解为最基本的5个元素:人员、团队、职务、职务簇、关联。通过这5个元素的不同组合,最终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在五大元素的基础上,再根据数据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战略管理的顺序逐层开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从基础层到战略层全面深入的管理。
(三)注重基础工作,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基础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成败。而就当前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来说,主要包括有几个方面:
1.人事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即实现对人员基本信息库的增、删、改操作及人员基本信息库的导入与导出,并能实现对人员有关基本信息的综合查询及打印功能。
人员统计分析管理:实现人员档案库中所有人员按特种类别进行的综合统计分析,并能以形象的图表格式显示。
人员变动数据库管理:当员工的基本信息发生改变时,此时由人员基本信息库动态生成人员变动数据库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数据库。
2.综合业务管理。新进员工管理:实现对系统内各单位所有新进人员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个人基本信息和上岗前学习培训情况及上岗工作分配情况的有关信息管理。
员工内调管理:实现对系统内所有内调人员调动前后的基本信息管理,并对职工基本信息库进行及时更新。
职工离退管理:实现对在职人员的离退变更管理及离退通知单的打印.并实现离退人员的基本信息向离退休库的自动转换。
人事调动统计管理:按年度汇总统计职工变动情况,为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便于上层领导随时掌握。
技能鉴定管理:实现对所有参加技能鉴定人员的相关政策查询,网上报名、资格审查、成绩等功能,并能实现对相关内容的打印功能。
3.离退休管理:包括离退部门及离退类别数据字典维护,实现对企业内部:离退人员基本信息及工资相关信息的维护、查询及统计,并实现数据的导入和导出。
4.工资奖金管理。工资变动管理:实现对全局岗位工资及非岗位工资的变动通知管理,并实现变动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月工资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月工资的统计汇总及打印。
月奖管理:实现对系统内各单位各有关部门月奖的核算及部门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并实现月奖汇总管理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一次性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一次性奖金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一次性奖金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经济责任制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经济责任制奖金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经济责任制奖金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零星奖管理:实现系统内各单位零星奖的发放及统计汇总,并实现零星奖发放通知单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奖金汇总管理:可灵活按用户的汇总时间要求对系统内各单位或部门发放奖金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管理,并实现报表的打印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
5.系统维护,即主要包括用户口令权限设置、系统数据字典、平均工资设置及年工资数据维护。人力资源中的每项数据都关系到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信息,为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系统必须有严格的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可根据业务性质分配权限,各授权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对每个字段或每个模块进行数据录入、查询及修改。严格的权限控制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值得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式应符合劳动人事部的功能需求并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设计和开发,首先应关注“员工信息”和“职务职能”两个最基础的数据管理,在数据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再遵循人力资源自身的业务特征和管理逻辑。依据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并借助这个平台,通过“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两种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宏.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助服务[J].有色金属工业,2005,(9).
篇10
医院对大型固定资产的购入往往只看到它的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它的经济效益,缺乏专业的资产评估报告,导致常常会出现大型设备购入不久就陷入亏损或无效的状态,导致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私立医院众多,因此公立医院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利益驱使下,各个医院就会在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比拼,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而忽视了医疗技术的竞争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医疗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诸多实力较强的医院为了自身发展,将增加床位和扩大规模作为首要任务,某医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将床位从曾经的1200张扩展为现在的3500张,患者不断增加,而医疗资源有限,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治疗和管理。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政府主管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政府主管部门具有市场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医院购置固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导致医院之间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
3.固定资产的入账管理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是20世纪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此标准现在已经不适合用在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因为医院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大,且管理任务较重,而现有标准过低。现有的财务制度对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没有详细的划分,医院都是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划分的,但是财政部门的标准比较简单,和医院的实际情况不符,且财政部门的标准比较死板,比较固定。上级部门调拨固定资产时,大部分公立医院没有明确的入账、出账记录,从而造成盘亏或者盘盈。在进行融资租赁的实际操作时,很多医院都没有把设备在融资期间的价款、安装费、运费等按时入账,而在到期后入账,从而导致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在日常使用中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修购基金。现有制度对专业设备的使用年限有明确规定,但对其他设备、图书、、一般设备、房屋建筑物等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对修购基金进行规范管理。医院计提修购基金时,采用直线折旧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方法对于技术一般、更新速度缓慢的固定资产而言比较合理,但是对于技术高、更新快的固定资产而言,缺乏合理性。二是设备的维修管理。由于专业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维修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常规医疗设备,医院大多只进行外修。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医院以高价买保的形式购进,出现故障时,有厂家提供维修技术,导致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费用较高。三是设备的清查、报废管理。大部分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报废工作不够重视,仅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因此带来某些严重的资源浪费。比如某省级医院购置的价值百万元的电子仪器提前两年更换,不仅影响了此产品本身价值的利用,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5.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
因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简单、轻松,且设备的更新次数少,因此医院很容易忽略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且缺乏管理教育,因此管理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主人翁意识,对于某些有损医院设施仪器的行为不去阻止,而且自身对医院设施不够爱惜。随着卫生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但卫生事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还是很落后,因此需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新管理知识。
6.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十分落后
目前,很多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都使用的是十分传统的管理方式,即在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发放一个账本,让管理人员手工记录科室占用固定资产的明细以及固定资产的现状。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比较麻烦,且手续繁琐,因为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建账、转账、对账、销账等,人工管理很容易出现差错,使记录不准确,难以准确核实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此外,由于记录账本多,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记录都有困难,因此传统管理方法也很难满足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且账本如果发生遗失、损坏等情况,就会给固定资产的清理、核对带来很大的难度,严重影响账目的准确度。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立新型《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逐渐重视对医院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现有制度已经不适合医院的发展生存,因此需要制定新型《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政府应该鼓励各大公立医院改变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重新划分总务部门、财务部门、机械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让三者各司其职,使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注重固定资产管理细节,确保管理科学化。购置医院固定资产时,医院应成立购置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医院固定资产的购置,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购置流程,对购置的具体内容加以详细描述,从而保证购置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防止盲目购置,对招标采购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在减少购置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的质量。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管理时,科学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照搬其他折算方法,同时还应该对除专业设备以外的固定资产制定折旧原则,避免资源浪费;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使用管理时,政府应该考虑取消修购基金制度,医院可以参考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不过需要明确相关折旧细则,根据固定资产的特征进行分类折旧。在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方面,医院应该完善相关维修管理制度,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对于高价格、高使用率的大型医疗设备,医院应该购买保险,也可根据自身的维修能力,和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商榷,建立医疗设备维修站,从而使厂家提供维修服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管理,医院可建立健全资产盘点清查制度,随时对医院资产进行清查;在医疗设备报废环节,医院完善报废制度,对报废的条件、程序、材料等进行明确要求,完善财务报表,且对废品的处理进行明确指示。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业务素质。医院规模的增大,固定资产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医院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以及业务素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培养其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此外,还要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种类繁多,引入电子信息系统,可为资产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医院要在彻底清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借助电子系统的优势,将其准确录入到信息系统中,方便管理。其次,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篇11
在本文中,作者在上海中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系统模式,并采用两个时段的临床资料说明这种模式的运作情况。根据一般系统论[1],我们将人视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处于生理和心理社会的稳态之中。每个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依次为外部较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系统也能被分为三个子系统:行为的、情绪的和认知的[2],介于其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这些系统和子系统构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层级,这种层级的任一层次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层次的功能。因此,一个人的功能不仅可被器官病理变化所影响,而且可被人际或家庭层次的功能失调所影响。
为了描述病人的功能状态,理解其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并作出合理的治疗计划,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要考虑全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既然生物心理社会层级可在多个层次受到影响,那么,多维评估和多层次干预显然是唯一合理的方法[3]。
一个人的稳态不是固定的,它不断地被调节。如果一个人的功能状态发生障碍,通常有三种途径可用来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或达到另一种稳态:①物质交换:例如,药物、饮食或给氧;②信息交换:很多刺激,包括言语,能进入信息加工过程,对人的系统发挥调节作用;③“意识反馈”:根据R.W.Sperry的意见,人的系统最高层次的功能是意识,这是将人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唯一特征。意识能对人较低层次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显然也调节社会层次的功能[4]。这对治疗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反馈技术如认知和行为反馈常在心理治疗中应用,自我监测、治疗会谈时情感反射和言语复述、行为再塑造、识别负性想法(功能失调想法日记)和识别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都是认知行为反馈的例子[2]。这三种途径在恢复病人正常功能方面是互相补充的,成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中对病人进行干预的基础。
1987年中山医院建立了上海市综合医院第一家医学心理门诊,旨在对非精神病[5]如神经症、抑郁症、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提供帮助。这些病人通常到综合医院寻求帮助,他们易被忽略或误诊,造成过度的医药资源消耗,但大部分病人的问题依然如故。
为了帮助这类病人,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实施多层次干预的治疗项目。小组由临床医师或精神科医师、心理测试人员和心理护士组成,每周门诊两次。每位病人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他们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应用DSM-III-R和ICD-10诊断标准。
评估与治疗内容
一、多维评估:为了决定治疗途径,每位病人都要进行多维评估,即对每位病人的生理、情境、行为、情绪、认知和人际/社会诸方面进行评估。多维评估不仅提供了诊断的资料,而且为病人的主要问题提供了比较准确的信息,为选择适宜的多层次干预方法提供了基础。二、治疗目标:医学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是帮助病人解决现在的问题,减轻不适与痛苦,并使他们能对付将来发生的类似问题[6]。
三、治疗性医患关系:正如Rogers指出,建立促进成长咨询关系的唯一方式是治疗者体验并表达三种互相关联的态度:无条件地积极关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3]。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平等的,好像是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但医生采取主动、指导和鼓励者的角色。为了达到治疗目标,他们一起协同工作。
篇12
1.2我国的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的集团型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HR管理上尚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待提高;②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设计不科学;③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健全;④企业的职员培训不足;⑤企业内部员工考核与奖励机制不健全;⑥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较多。
2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概况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的HR系统主要是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的HR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HR系统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21世纪初产生第四代e-HR系统,Web使人力资源部门与企业的内部员工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距离成为0,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E化。
3国内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概况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HR管理E化推进速度自然不能和国外相比,目前已使用e-HR系统的企业基本集中在中央直属国企、省属大型国企、跨国公司等集团型企业,以及部分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总体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①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整体保持快速增长;②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不同;③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一;④信息标准体系不规范,不能有效管理信息内容;⑤缺乏对业务和全流程的认识和把握;⑥软件的功能模块孤立;⑦难以实现系统建设的目标。
4C集团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情况
4.1C集团的基本情况
①C集团的公司简介。C集团企业是一家大型国有工业企业,是省属的大型企业集团,C集团下辖12家直管的企业单位,拥有全资或控股的下属独立法人单位78家,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现有员工4.3万人,其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相关多元发展格局,现已形成从资源控制到资源深加工,从初级产品到终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②C集团的组织结构概况。C集团总部为母公司,设有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三条直线管理职能,总部设有相关的各职能部门,按资产及控股关系,集团直接管理二级单位,二级及以下单位按资产隶属关系依次进行管理。③C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C集团现有的人员结构复杂,没有形成人才优势,现有各类人员中,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对C集团当前的经济运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创新已不适应,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集团公司的高速发展。
4.2实施前的相关分析
①C集团的组织结构分析。C集团是一家典型的业务相关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其管控模式为战略管控型,它由多级下属企业组成。第一级是作为集团指挥中心的总部;第二级为二级企业,C集团在各种日常管理中只对接到各二级企业;三级及以下企业是C集团的组织末端,C集团现有直接管理的二级企业共12家,三级企业共36家,四级及以下的企业按其资产关系并入三级管理。②C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分析。C集团自整合成立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统一,人员和信息分散,未能建立一个全面、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为:规范基础业务;统一配置和规划人力资源;高效的动态数据;利用系统工具,促进人力资源管理。
4.3实施过程
①组织保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实施小组、职能小组、监督小组等。②明确分工和职责。③确立系统建设目标。④绘制了“鱼骨图”系统建设目标模型(以系统建设目标为“躯干”,以数据准确、技术保障、配套完善、规范运行4个“鱼鳍”为支撑,再以四个鱼鳍下的各个“分刺”为逐个突破点)。⑤全方位的系统运用培训支持。⑥以典型单位为突破点,多角度测试稳定后,全面推开上线运行。
4.4实施结果
①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共享;②明确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方向;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撑平台;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对知识员工的管理;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资源互补与共享;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人员。
篇13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管理层的足够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缺乏领导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部分领导的管理理念跟时展需求有差距,他们很少意识到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管理者重视不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很难实施,信息化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很难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有如下原因:一是校方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资金安排不到位;二是虽然校方给予足够的肯定,但由于能力有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无法做到全力的支持,这都将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漫长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即便是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投入使用,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和改进才能发挥其作用。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经验较少,一般都需要经过常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基础设施也是逐步建立的,在这期间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一般不能发挥很好的功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导致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原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而倍受阻碍。同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能受教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两个部门的分别统计,这就给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录入和共享以及管理等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会对人事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软件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软实力支撑也较为匮乏。我国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功能较为完善的软件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之中。现有的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多是一些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体验和功能完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多数高校也缺乏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实力,使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也成为限制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阻力。
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路
(一)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采集、录入和整理等借助计算机进行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并能影响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高校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障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事宜
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不是所有高校都可以承受的,并且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建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不可贸然跟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高校要结合本校开展这项工作所需物力、财力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改进
对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需的软件支撑,各高校可联合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个别院校实力较弱无法支撑软件开发的情况。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软件对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较高,并且也只有操作便捷才能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另外,软件的更新和优化也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