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1

二、争取尽快实现小学美术专业技法教学和教学法的有效对接

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绘画基础来安排课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往常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思路的方式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人的基本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目标单纯依靠以往的技法教学是难以实现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快实现专业技法类教学同教学法的对接,凸显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质。在对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的考查中,应该改变以往教师授课就是进行单纯的技法训练的思维,重点分析其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的美学鉴赏力,并且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

篇2

1.诱发兴趣,主动探索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那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呢?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中发现:儿童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引起兴趣。我觉得课前就要让学生接触他们熟悉或适应他们心理特点的事物,会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如:学习《外国绘画作品欣赏》时,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毕加索在德国士兵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时,对德国士兵说,请允许他把画画完吧。学生一听,顿时对这位画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这个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讲到这里,我适时止住,给学生提出了要求: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同学们自己到书籍和网站里自己去寻找答案,下节课看看谁找到有关他的资料最详细。又如:在学习《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我也是先给同学们看了一个竹编的蚱蜢,学生都挺有兴趣的。我这时就问学生,你们自己家里也有这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手工作品吗?请你们也带过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欣赏。结果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手工作品,课堂气氛瞬间调动起来。通过以上事例说明,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与其教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不妨诱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2.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欣赏教学中,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出自名家之手,如《外国绘画作品欣赏》、《雕塑作品欣赏》等。以往大多数老师是这么做的:老师出示一张张的画提问,随后老师进行讲解。这样,往往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不象绘画课那样敢于回答问题。即使有同学回答也是屈指可数,回答的内容既简单,又枯燥,对所学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印象。而我们老师也是口干舌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将老师的主动提问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提问。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首先要让他们有问题产生,然后教师从学生的问题切入,最终达到了解这些作品的目的。如:在欣赏油画作品《又是一个两分》时,我问学生: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说,为什么名字叫“又是一个两分”呢?我也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为什么要叫“又是一个两分”?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意见各不相同,最后有提问变成了讨论。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很正确,重要的是学生这时候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这时适时点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欣赏课中,有很多的作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敢于提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篇3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教学中,美术教育采取的是大班制,即全班六七十位采用同一个授课内容、方法,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至今依然存在。此种教学模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质进行分层次教学。

一、层次教学之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只有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地了解才能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并根据教学对象的程度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层次划分。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务必要掌握真实有效的对象材料。

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美术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度,以及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活动安排,根据活动的完成程度来了解学生的水平,为以后的分层教学提供划分依据。

二、层次教学之教学方法

在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图示法,在多媒体上播放几组不同的图片,这些图片具有一定的等级划分,将分好的学生对应相同等级的图片进行课堂教学。或是展示教学图片,根据学生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将相同层级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制订不同的小组任务,巩固小组学生的美术技能。然后,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布置相同的美术任务,让其小组内部进行不同的具体任务划分。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最后,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法,将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表扬各自的优点,点评各自的不足,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的竞争意识,互相学习,弥补不足。教师要把握好度,一旦发现学生产生不良竞争要及时制止,避免发生争执和打架,维持好课堂秩序。

三、层次教学之教学原则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实行。

首先,教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作为教师务必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美术水平各不相同,但是作为教师要从全局出发,将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避免厚此薄彼的教学现象出现。

其次,教师要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学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心智和技能水平都在随着教学的展开而发展变化着,因此,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依据时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受教群体,有很强的求关注需求,所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度,并且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达到要求时,进行积极的鼓励,给予学生一定的正面回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增强对美术的热爱。

四、层次教学之学生作业

布置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最后一步,依然不能小觑。因为它是一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节课的开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业布置的合理将会巩固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体现人性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作业。

其次,作业形式多元化。打破以往绘画为主的作业形式,适当添加剪纸、泥塑等,有效增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

最后,作业要详细明确。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因此要注意在进行作业布置时,尽可能地详细描述作业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作业成品,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在每节课之后,都要对本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对小学美术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推广分层教学教法,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婧.小学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越发成熟,也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学生更加喜欢美术,充分激发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对于画画的热爱。即使以后有的学生不会从事美术行业,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趣味化

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师除了让学生画画,就是让学生欣赏一些根本看不懂的世界名画,抑或讲一些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画画技法。课堂气氛沉闷无比。因此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革新,勇于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步骤与方法。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小游戏,或者用一些小故事来串联课堂,用故事里的一些事物引导学生去画一些东西,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

四、积极鼓励与定期评价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深谙学生的性格,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像一个个向日葵一样渴望别人的认可与赞同。所以老师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并且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感,使学生更有自信、更加热情地投入美术的学习中。

篇5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题进行创作,如好人好事,勤劳工作等,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美,体会美,从而感受美,创新美,从而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融入于生活。

二、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意思维教学环境

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时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及潜能,良好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是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作为一个好的引导者与学生互动学习,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情感上、思想上以及行动上的自由,营造出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上有一节是关于《家乡的水果》,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想象力,学生可以任意画出水果的种类,盛放的器皿,当然学生也可以画出还长在树上及放在手里的样子,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去发挥,然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创意思维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不会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没有了刻意的模仿,为学生想象空间创造了基础,从而激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利用多元化方式,开展美术创意教学课堂

美术课堂是艺术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应该是充分自由尽情释放思想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自由化及开放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潜能。美术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个人的气质及性格,不管是追求外表的外在的格,还是追求主体的内在性格,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给予充分尊重,极大的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不规定束缚的模板,让其自由发挥特长。例如,在学生体会绘画工具时,根据版面材料和印刷方法,可以分为铜版画、木版画、丝版画、石版画等等,并不是版画都适用于所有人,学生因个体、性格差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绘画;在选择绘画材料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多种材料给学生们,比如铅笔、粉笔、蜡笔、木炭、彩蛋等等,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极大提升美术创意教学效果。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欣赏名作激发创作思维

小学美术课堂因其教学的艺术性及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创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面教授可能效果不会太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则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件上播放名作鉴赏,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大家的风范,学习其美术的创作手法,并科学的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提高美术素养,学生在学习理解作品时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拥有更好的发散性创作思维,当然,教师在选择名作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接受能力,不能选择那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作品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从中受用,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

篇6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4“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属于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范畴,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就汽车外形而教外形”的本末倒置的方法。

设计理念的渗透可以直接阐述,也可以来自学生的思考。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中,我们可以不强加给学生设计理念,而是引导学生从汽车的发展史来看,对比以前的汽车和现在的汽车,找出现在汽车的优点,指出这些优点就是我们设计汽车的理念,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汽车可能还有哪些优点,进一步让学生说出未来汽车设计的方向。

二、注意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不拿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在讲了画苹果的注意事项后,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画起了苹果,并且板书了作画步骤,要求学生照着老师的来画。

日本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拿出了一个苹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老师再讲解如何画苹果,然后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画。

美国老师教学生画苹果,则提上了一大袋苹果,每人分一个,学生可以玩苹果,可以吃苹果,等到吃完苹果后,老师要求学生想象着把苹果画出来。

表面看,中国老师最省劲,学生的作品接近标准答案。日本次之,美国学生最笨,第一次画的像西瓜,第二次画的像梨子,第三次画的才像苹果,有的甚至只画了一半的苹果。实质上,中国学生只能画老师示范的苹果,日本学生只能画现实中的苹果,美国学生却画出了各种不同想象中的苹果。最后结论是美国培养出了画家,中国培养出了画匠。

1.收放有度,培养创新精神

设计课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型,从材料的选择、制作的方式等都能体现出学生自主思考的痕迹,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要适当地“收”和“放”,做到收放有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中,老师的“收”体现在统一的要求和设计意识的培养上。我们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设计理念,要让学生明白汽车设计的方法以及设计的说明。老师的“放”则体现外形的拓展和功能启发上。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分析、寻找、总结各种外形设计的方法,总结出了仿生学、几何形、任意形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联想出各种形状。在功能上也是如此引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的思维将会十分活跃,作品的创意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2.活泼的教学设计,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课由于具有功能性的特点,所有设计均出自某种目的或理念,因此,在设计中理性成分会多一些。但这样的功利性教学不适合小学生。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往往不拘泥于特有的目的和功能来设计,而更喜欢天马行空。

3.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过分拔高教材要求。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越备课越复杂,要教会学生的东西越堆越多。一堂短短的课,变得什么内容都要说。可想而知,这样的效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上起来累,老师备课也累。

三、注意直观教学的应用

直观教学并不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而是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教学方式。

(1)板书的功能不可小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掌握重点方法,形成清晰的认知模式。例如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中,我们可以分别从设计理念、外形设计的方法、功能设计进而总结出汽车设计的方法,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汽车设计的方法。板书如下:

篇7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杂交而生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构主义在关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的关系问题上给出了经典的阐述,它认为世界所赋予个体的意义完全由个人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人的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他对客体的认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主要内容是:

1.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往接受的。知识是由思考的主体积极建构的。个体认知的作用就是适应的方式,即在词汇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其目的是适应或生存力。认知服务于主观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服务于一个客观的本体论实在的认识。建构主义坚持认为人们定义的所有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思维的主体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知识。所以,建构主义学习主张一种基于个体能动性的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主体充分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把握、分析、组合,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客观世界的奥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只是学习的基础。

3.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脱离情境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主张互动性的知识构建方式。语言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合理性。知识是在学习者进行的为他人所知的建构活动中获取的。而这种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于语言和对话。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之中。认为语言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其真理定向性中,而是体现在过程的关系之中。即我们使用语言并不是用其作为一种反映世界或表达自我的手段,而是作为我们“在一场游戏中的行动”。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过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促成认知主体发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和和教学任务应该是真实的。

2.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把“理解的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非常重视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通过“合作”和“会话”化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的智慧。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外显行为的改变;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建构是多元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应该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学习是为了保持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三、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中心。意象造型介于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具有最为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因此,探索和研究意象造型在素描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对于挖掘学生的综合艺术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意向造型的素描教学中我们将有关人物、景物、动物在各个场景下的状态排列出来,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然后教师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回答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造型写不写实,准不准确,去规范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激情,而应该释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客观物象,将生动、鲜活作为绘画的基本要求。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而感动他人。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创作和生活,发掘和表现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照一定的规则,大家轮流发言,而后是评比、总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学生们开动脑筋把自己融入具体角色环境中去。

2.设计情境。建构主义薛系设计原则指出情感(与乐趣和恐惧的交往)以及个人的认同对学习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合作学习、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同错误的交往、自我控制和使自我经验服务于学习等要求都超越了理性。素描中情感是意象造型的内在驱动力,夸张和变形是意象造型的语言和特点。夸张是一个度的概念,任何一件写实的绘画作品都不免要进行形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常人一般面对于夸张程度较大的艺术形象才能意识到其夸张,意象造型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夸张。但夸张的形象仍不会失其原始形象的本来面貌,而变形则意味着质的变化,是在原始形象基础上作根本的改变使其彻底成为另一种形象。意象造型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它放弃纯客观地再现,主要是画家的情感和审美心理需要所致。它不仅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更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关切和体验的表现,同时也是画者审美情趣,形式美演绎能力,画面整体把握能力的体现。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前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画家的素描资料,比如:席勒、梵高、毕加索等。课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

3.协作学习。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素描要培养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素描要在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培养学生。因此素描教学不仅是对素描材料的认识和技巧知识的应用,还包括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对素描提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方式和内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艺术能力的指向也趋向多元。笔者课前先把学生 5~6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课下合作分工去完成课前布置的搜集信息的任务,课堂上分配的任务也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最佳方案。在方案完成向全体同学陈述时,与其他组成员之间的问答以及竞争都是一种协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协作学习使得自己的思路拓宽,并且锻炼了个体的协商以及会话的能力。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说明知识建构是一个人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具体真实情境相互整合的结果,因此,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我们是通过理解这个世界,而建构我们自己的真实世界、或经验系统、或认知结构。这些才是知识或知识建构的真正内涵。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贯彻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展各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并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型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均.素描教学中的意象造型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5,(2).

篇8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现状

据查,我省中等职业类学校大多设有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装潢美术、或服装设计、或广告设计等专业,甚至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招收动漫专业和影视传媒等新兴的专业。但是实质上来讲,大多此类专业班都未能培养出具备专业艺术设计素质的人才,也未能使这些学生达到具备操作能力的技术水准。基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学校是将学生招到学校只进行美术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大力鼓动学生去报考同类专业高校,虽然使学生有一定的目的性,进一步提高水平,但这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果完全提倡升学,那还不如完全成为艺术专业高考班,或者在职教的技能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择优报考更符合实质,这种教育培养还是倾向了应试教育。

2.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把学生招到学校后,最终是输送到了其他与此不相关的企业中去了,根本就与原专业无任何关系,这样一来使教学质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即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过了劳动部门的一些专业技能考核,但是这种考核证书从考后便束之高阁,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随便被招收到一些其它类别的生产线上重新培训做操作工。

3.更有甚者,招收这类班级仅是为了招满计划,招到学生、收到学费、满名额才是他们的目的,至于学生的去向,学生的质量已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此下去,这一专业门类虽有很大的需求性,但质量跟不上,必定会逐步萎缩。

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职教工作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和蔼可亲。教师的尊严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教师的尊重与鼓励,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消除其因选择职业教育而产生的“低人一等”的情绪;能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愿望,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入学伊始,学生在与笔者沟通时经常流露出消极的想法:“老师,我们还能行吗?您不会白费劲儿吧?我们将来还能做什么?”望着学生充满希望却并不自信的眼睛,笔者坚定地说:“放心吧,你们每个人都是没被充分发掘的宝藏。拿起画笔,自由地画吧!”就这样,学生们将信将疑地上路了。

三、从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

首先,课堂教学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也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如运用 CorelDraw 软件进行图例的绘制,运用Photoshop 软件进行色彩、 图案、款式设计、效果图的训练和运用 Internet 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四、创新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至关重要。为此应该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创新美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技能过硬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合格美术设计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基。

1.重视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单纯的美术设计基础教育是无法培养出综合型人才的,必须结合美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我常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特别是思考现实中的美术设计现象。

2.加强美术设计基础与美术设计实践的密切配合,学以致用,用以所熟,熟以创新。在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性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并为美术设计的创新奠定基础。在现成的条件下能让学生参加的实践性活动尽量安排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为了保障实践的有效性,除加强与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实践的可能性与通畅性外,还开展总结、评价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3.积极探索尝试性的美术设计教学新路子。为了加强美术设计基础性教学,我探索了“尝试性”教学方略。 “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 “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仅使学生学会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面教授,通过引导大胆地尝试、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我经常引导学生尝试听、尝试雕、尝试剪、尝试刻、尝试画、尝试塑,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美术设计基础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设计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自我,激发兴趣和提高信心,我常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并在班级中开展小小设计大赛活动,为学习美术设计专业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篇9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兴趣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成才励志的方向。曾经观摩过这样一节美术课――《美丽的印纹》。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堂课。教师首先用语文课中《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诗开篇,然后让两个学生也学着小动物们的样子,穿着鞋子蘸上颜料在铺在地上的白纸上行走,他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印纹。顿时,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都想留下自己漂亮的印纹。于是老师趁机就让大家拿出课前收集的凹凸不平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手掌,蘸上颜料,在白纸上自由的敲印,学生们都沉浸在快乐的体验中了。随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将印纹添画几笔,变成一个个有形的东西,或者将色彩搭配一下,疏密安排一下,就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时,学生的思维又随着老师的启发转动起来。然后老师给了学生三种选择,一是在剪好形的彩色纸上印出美丽的印纹,让它们变得更漂亮;二是在地上铺着的白纸上印出小手印、小脚丫,留下童年的印记;三是在一条长龙身上印花纹,给它穿上美丽的衣服。于是,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活跃在教室的每个空间里。看到一个个忙碌的小身影,你不得不感叹,你不得不叫好。谁说这不是一幅“活”的美丽的画卷呢?

在这节课中,教师一开始就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到游戏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情绪进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

二、抓住儿童特点因材施教

在上周的美术课上,我教二年级学生画小燕子。先讲故事引出小燕子,学生描述小燕子的形体特征。教师纠正后,学生开始绘画,但是画出来的小燕子奇形怪状,使人啼笑皆非。这种后果教师能给画得不像的学生批评么?回答是不能,因为你忽略了儿童的发展特点,因为儿童还没有发育成熟,腕关节还掌握不了度,因此不容易画像。这时教师应细心耐心的指导他们,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范图,再逐个指导。也可以对画的有趣的学生给予鼓励。

三、强化知识与兴趣的结合

(一)利用音乐情景激发兴趣

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如上创作课《为歌词配画》时,先放一遍《春天在哪里》的音乐,造成一种特殊的情景。学生听完后说出歌词中的最主要的内容,说出春天景物的特征,然后将歌曲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反复播放,使他们增强了对春天里的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自己置身于绿色的春天的怀抱之中。音乐手段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美的感受,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

(二)启发诱导,引起兴趣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教师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支持他们大胆的发表见解,通过自己的见解去发表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景。如命题画《我和动物交朋友》,通过为什么要和动物交朋友的讨论,儿童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进入描绘的具体情景,于是怎样和动物交朋友的画面便展现眼前。在《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问:你们谁见过大海呀?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曾说在暑假时和父母一起到海边去玩,还拾到不少的贝壳。更多的同学则在电视里看到大海。接着我又问:大海里有哪些生物呢?学生们纷纷说出有鲸鱼、鲨鱼、海豚等动物。接着我出示挂图,直观的启发学生的思路,然后欣赏书中的画,讲一讲科学幻想和童话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让小学生走进美术作品去欣赏美

篇10

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我见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后还具有相当发展潜力(以与技能培训相区别)。具体来说,要求中职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二、社会适应能力

三、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生理)条件

四、做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其他基本条件

五、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这些年经过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虽在各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如机械制造,餐饮,计算机专业),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依然以升学为主,不适应社会发展,而中职学生又因文化成绩差又无法升入理想院校,现就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做一些简要介绍。

一、当前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之现状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完全围绕学生对口升大学;招生并轨后多年,虽然对工艺美术、电脑美工设计、服装设计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学生就业为主,但大多数学校对美术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盲目,教学内容孤立、随意,既不考虑学生的能力,也不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浓,由此产生厌学情绪。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后还具有相当发展潜力(以与技能培训相区别)。具体来说,要求中职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a、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要进行技能的训练。其最终转化为或体现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才有可能是合格的毕业生。

b、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人是"社会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立足,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

c、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生理)条件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生理)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文字录入员可能要求手指灵活,而厨师则可能需要嗅觉、视觉灵敏。

d、做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其他基本条件

中职学校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赚钱的机器,而是一个能赚钱、会生活、有发展的"社会人"。

e、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

中职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的相同点在于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就业,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使其以后能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下面,我就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

"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完成教学,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对于项目的成功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美术设计专业80﹪的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在小学和初中几乎没有开过美术课,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尽管他们有想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基础太差而失去信心和兴趣。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对美术基础要求较高的设计工作岗位。他们中的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平面美术设计、3D动漫设计、CAD制板放码、质检、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设计功底,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绘画表现基本技能。

(二)从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总体目标入手,优化课程设置

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以人为本优化课程设置,以平面美术设计为例,已由手工绘制转向电脑制作,而课时设置却以手工绘制为主,因此应该加大计算机平面设计课时,聘请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来授课,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三)在教学中以整合教学内容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尽量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的品种最为丰富多彩,就业前景广阔,大的分类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蓝、珐琅、料器、染织、刺绣、编织等。根据当地经济和物产,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有当地特色和经济收益的工艺美术课程作为选修,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潜力,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四)在教学中以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美术以实用的美术设计课为主,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归根到底,我们的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学习和就业需要,又不阻碍其今后深入发展的潜力,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美术设计应用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七、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正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综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教的同时,中职美术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我想以陶行知的两句话"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叫"因材施教"。"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参考文献:

[1]刘长乐演讲稿,凤凰一年一重生

[2]吴文侃,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

篇11

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每节课的活动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课题的展示宜简洁、直观、趣味、新颖,在短时间内,通过学生各种感官,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探究的激情,引导他们在艺术课堂中自由地驰骋。在教师揭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时,如何抓住课题出示的瞬间,让它成为有效的教育契机,成为学生学习中璀璨的记忆。在课题的设计上,我注意做到:设计新颖;手段多样;适时出示;服务教学。

一、课题的设计制作新颖化

1、增加情趣――文学性

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较直白的课题,如“过新年”、“春天”、“彩条贴画”等。由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扩大艺术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有些技能型的课题就显得缺乏生气、较为呆板,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如小学美术第二册中利用开窗原理设计制作一扇小窗子、并画出窗子中景物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标题就是“制作小窗子”,假如直接用这个课题,学生没有新鲜感,缺乏情趣,而如果改为“打开窗子看一看”这一课题,则既突出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制作可以打开的窗子;又增添了一些教学时代感,比较富有生活情趣,使学生产生联想。学生在制作好各种款式的活动窗后,以日常生活为创造依据,在窗子中画出各种景物,有人物、动物、窗帘、家具等形象,丰富多彩。可以开启的小窗与打开窗子后豁然开朗的景物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创作的乐趣。

2、图文结合――变字形

美术课要展示给学生美的画面,美的感受,美的享受,让学生每时每刻接受美的熏陶,作为课堂浓缩的课堂教学板书,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改变常规中汉字或图画出示课题的方法,采用字画结合的形式精彩点题,让学生一上课了解课题时就被新颖的课题所吸引,如上一年级《洗澡》一课时,我将课题“洗澡”两字的三点水偏旁变成三滴水的图画,将“澡”字的品字头变成三个“泡泡”,“ ”两个字吸引了学生极大兴趣,然后我根据“水滴和泡泡”展开提问,学生有了思维方向和依据,暗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也给学生一份带趣味的启发,顺利地开展教学。如此课题设计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也给学生一份带趣味的启发。所以一个活泼新颖的板书使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字体中,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课题的出示手段多样化

美术课的课题出示要尽量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为学生顺利地学好新课创造良好的条件。

1.因势利导过渡出示

结合与本堂课有联系的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讲评作业等作为过渡来揭示课题。一年级美术课中的《下雨了》这一课,教师将上堂课学生的优秀作业“鸡的一家”展示出来,因势利导,讲故事的形式引出鸡的一家在下雨时的情景。由此出示课题“下雨了”,非常自然、富有童趣,学生也从中了解了雨天的天气及环境变化情况。

2.回顾总结比较出示

通过比较绘画及制作的形式、方法等异同引出课题。如在上《撕纸贴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几幅相同图案但用不同方法绘制的作品,有彩笔画、剪贴画、树叶贴画等,这些画种大部分已经学过了。其中一幅撕纸贴画不同于这几幅作品。它与剪贴画有点类似但是边缘比较粗糙,是手工撕出来的。这样在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比较后,教师及时出示课题,效果会较理想。同样,在教对称式、均衡式纹样时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3.优化资源谈话出示

师生通过谈话、讨论、发表见解来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在上《太阳》一课时,和学生谈话中,学生提到了“太阳兄弟”,另一个学生紧跟着说“天上原来有十个太阳”,我及时优化资源,将课题出示为《太阳十兄弟》,通过和学生继续交谈,在板书的文字课题下随手画出几个形态各异的太阳形象,将太阳形象从单一的丰富性、从丰富性到人文性,学生头脑仲单一的太阳造型得到拓展,变得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创设人物形象、自然风貌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课堂环境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气氛下,教师适时出示课题,造成一种感染力和冲击波。五年级《万里长城》这一课,我们可以一试这种课题出示方法。教师先请学生听一段乐曲《驼铃响叮当》,看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根据学生道出的沙漠、骆驼,教师在音乐声中娓娓说出:在茫茫的沙漠中,中国的一条巨龙从这里向东延伸;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旷野上,长城筑下了座座雄关。然后伴着音乐,让学生看录像中雄传的长城。当他们沉浸在美妙的景色、优美的音乐中还未缓过神时,教师出示课题,引起学生极大的绘画热情。

5.激情引趣表演出示

教师或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现场表演后出示课题,能引起学生很高的创作热情。上低年级的《小手套》时,教师就可以用直观有趣的手形表演来激发兴趣,从而出示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纸偶》《小纸人》等课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出示课题。“教有法,而学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多变的,而具体的教学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美术课题的出示方法还有很多:通过故事、儿歌出示;通过游戏出示;通过提问出示;通过实验出示;通过欣赏出示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来出示课题,都必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奏好一堂美术课的优美序曲。

三、课题出示把握时机

篇12

一、尊重和热爱学生,以自然的教态亲近学生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学中往往将学生看成是教师的附属品,强调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教师开始转变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关心和热爱学生,亲切自然的亲近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喜爱美术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美术教学中文化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要求,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需要利用美术学科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当注重创设文化情境,利用美术与人文、自然学科的关系,将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或是与政治、历史相联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注重良好美术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新课程强调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直接教授学生美术创作和欣赏的知识与技巧,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个人和集体学习的方式来学会运用美术工具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美术课堂所独有的特色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现代多样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景教学。以小学阶段的《熊猫的彩色照片》课程为例,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iPad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首先,教师可以以熊猫要去照相馆拍摄彩色照片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转移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给熊猫穿衣服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利用iPad中的相关设计软件来学习衣服的颜色搭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调动课堂的学习范围,创造了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作品的交流和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通过这样独特的教学模式,展现出了美术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四、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往往局限在教室的方寸之地,教授的内容也只是围绕着美术教材,学习的作品也是书本中的图片,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脱离,不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模仿教材中的作品,不能够认识到作品所体现的本质内涵,学生创造出的作品也因此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超越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美术教学和创作的素材,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在进行素描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临摹的对象让学生临摹,而不是简单的临摹课本中没有生气的图片。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也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五、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3

一、问题提出

1.基于教材

点、线、面是美术造型表现的三大基本元素,是人们展示美的基础,其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小学美术教学的不同阶段都有点、线、面的相关内容,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点、线、面》《漂亮的花边》、三年级《万花筒》、四年级《节奏的美感》、五年级《美丽的纹样》等。大部分学生对黑白装饰画有很大的兴趣,从学生的美术作业中也不难看出学生对于点、线、面装饰方法的广泛运用。

2.基于学情

对于美术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其在利用点、线、面装饰时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装饰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影响作品的美感;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其往往喜欢这种装饰方法却“有心无力”。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一定的装饰方法,从而让作品更加美观而不显得杂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发现可以将禅绕画相关知识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入禅绕画中禅绕图样的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其图案的设计技巧,领悟相关的绘画手法。学生只要勤加练习,规划好画面中的黑、白、灰对比关系,提高点、线、面的装饰能力,并在平时的美术创作中将平面装饰元素引入绘画作品,往往就能提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二、禅绕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禅绕画的概念

禅绕画是一种重复、连续使用简洁的点、线、面造型元素,具有解构性、结构感、立体感等的黑白装饰艺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重复、连续。禅绕画与黑白线描画较为相似。黑白线描画的画面归根结底是通过点、线、面元素形成的,是对这三者的重新排列组合与夸张变形。禅绕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点、线、面的装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禅绕画,教师还能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美术创作中将平面装饰元素引入绘画作品,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增强美术学习与创作的持续性。

2.禅绕画教学的作用

国内外一些教育者尝试将禅绕画引入课堂,提倡学生进行创新学习。通过对禅绕画的学习,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了提升,这显示了禅绕画的独特魅力。小学美术禅绕画教学注重对学生的禅绕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及时更新美术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禅绕画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相应提升[2]。以往相关的研究者多围绕禅绕画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等方面的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其他细节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禅绕画图样的设计组合技巧入手,利用黑白装饰画中点、线、面的巧妙组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注重对线条曲直、粗细变化的观察和运用[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开展美术创作。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线条绘画的趣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点、线、面装饰能力,从而让作品呈现出另一种效果。

3.禅绕图样的设计与运用

禅绕画的主要内容就是禅绕图样[4],而在禅绕图样的设计中,具象图样、抽象图样以及线性图样占大部分。图样基本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创作者通过认真观察,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概括组合,从而设计出独特的禅绕图样。教师可让学生以简单事物为描绘对象,巩固基础技巧,利用禅绕画特色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观察自然中的物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自由表现和创作的快乐,丰富审美经验。

(1)具象图样

在缠绕图样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具象图样。创作者在设计禅绕图样的过程中,利用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形象,分析其造型的独特性,并根据其造型特点运用概括、组合等方法,设计出新的禅绕图样。如,对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叶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造型较为独特的叶子,观察它们不同的形态,以及叶子与叶子之间的组合方式,以此开展设计。学生可以考虑利用有规则的组合方法或者没有规则的重复组合方法,根据构图原理开展设计。针对木板的纹理,学生可根据其特点开展设计,将其重复聚散的构图形式运用到美术作品装饰中(图1)。对于梯田,学生可提取其中的线条元素,以不同粗细的线条层层叠加形成对比、营造美感,利用简洁的线条表现设计,运用到装饰作品中,提高作品的质感(图2)。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叶子上设计出精美的“小血管”(图3),引导他们运用禅绕图样中的具象图样开展设计。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具象图案,根据叶子的结构,在脑海里或者在本子上将图案简化,提炼其基本特性,分区交错设计并添加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注意画面的黑白灰效果,保证画面中黑、白、灰的分布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禅绕图样中具象图样的设计,对装饰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展了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2)抽象图样

除了具象造型,学生还可以利用抽象图案进一步设计禅绕图样,甚至是利用点、线、面三元素,根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重新组合,创造图案。如,黑白装饰画中包含了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组合,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图形,形成不同的疏密变化和画面效果,设计出新的禅绕图样(图4)。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图样设计表现“动物的花衣裳”。学生主要利用不同的点、线、面进一步开展组合设计,根据画面的黑、白、灰效果,结合形式美的原则,用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让作品更加精致、美观(图5)。

(3)线性图样

线性图样指主要由线构成的图案。线条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线条的构成可以有规律,也可以没有规律。常见的线性图样相对简单,学生合理地利用线性图样,可以设计出各种美妙的图案。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交错、疏密等,按照一定的方法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线条,学生可以遵循一定规律开展设计,也可以不遵循规律开展设计排列(图6、7)。如,对于较为简单的直线和曲线的疏密组合,学生可遵从从近到远、从粗到细的原则,按照同一个方向有规律地排列线条,形成有节奏感的禅绕图样。学生还能利用曲线、直线结合的方法,按照对称的构图方式,组合成类似于中心点对称的图样。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万花筒》一课教学为例,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禅绕画中的线性图样进行装饰绘制,让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聚散变化以及线条的相互穿插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进行有规律的设计,使作品呈现出节奏美感(图8、9)。

三、结语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禅绕画教学能突破小学美术课堂的固有教学观念,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美术作品创作原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创作。在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研究禅绕图样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原理,主动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创造出更新颖的美。

参考文献:

[1]林玲.黑白装饰画之点线面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应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8(11):127.

[2]蔡爽.基于创新思维的小学禅绕画教学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