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三分之一的人使用微信阅读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略有下降。
(四)纸质图书阅读和手机阅读时长增势明显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
(五)调查新增Pad阅读数据
(六)阅读新闻仍为主要网上活动
篇2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篇3
[8]杨扬.2013年湖北居民阅读指数报告出炉[EB/OL].,2016-05-26.
篇4
一、手机阅读的现状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到了2.91亿,手机阅读的市场规模达到了55.9亿元,手机阅读用户平均每年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23.31元。小说、新闻、论坛是国内手机阅读用户最爱看的内容,其中有47%的用户愿意付费阅读小说。
手机阅读最早体现在对传统纸媒的再利用上。中国期刊超过6000种,目前市场化程度高的刊物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在内容上,手机阅读的服务商基本不做二次加工,主要是进行一些删减,把软文、广告类的东西删掉,把 “干货”留下。因此,这是一个筛选过程,而不是一个编辑过程。
近两年来,手机杂志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比如阅读人群对即时性的要求更高了,以前人们阅读杂志的周期可能是一个月或一周,而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太长了。再比如,用户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更高了,在传统渠道卖得好的刊物不一定在手机上也卖得好,那些专门为手机用户定制的内容更受欢迎。
与此同时,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注册了微博,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娱乐内容成为手机阅读接触者的消费重点,这也与手机阅读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相关。
就手机阅读整体来看,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此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看好这一市场,为手机阅读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二、手机阅读的优势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可用来阅读的时间比较分散,利用手机阅读成为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阅读的新载体,是由其方便小巧、随身携带的优点决定的,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9亿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格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目前手机上网资费较以往有了大幅下调,以及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想看的书籍,都标志着手机阅读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手机阅读最大的卖点是方便、全面、迅速和热点,可任意选择的海量图书、方便快速的阅读模式、结合时下热点的书籍推荐,不但让广大客户群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同时也省去了寻求原著的烦恼。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民众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另外有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
最重要的一点,电子书的阅读成本大大的低于实体书,同样的预算可以买更多的书,进行更大量的阅读。并且每本图书都有免费试读的章节,最新连载的小说每章低至6-8分钱即可轻松享有阅读快乐。
三、手机阅读面临的问题
手机阅读不仅面临着个性化、碎片化、社区化阅读的问题,同时还有盗版、付费、专业人才等一系列的挑战。除了出版社如何规范和加强对数字版权资源的占有、管理、运用和维护,如何向数字出版要效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版权等问题亟待解决之外,专业人才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版权交易和市场运作、精通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
任何经营最终的目的都是营利,然而国内手机阅读行业的盗版问题非常严重,如何搭建正版市场,通过提供便捷的付费渠道等方式,引导读者养成阅读正版的习惯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据今年4月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电子书阅读率上升,但是付费意愿降低。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0.1%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群体中45.8%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有54.2%的人只看免费手机读物。新闻客户端付费遥遥无期,盈利模式模糊不清。手机报市场逐渐缩水,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且付费用户普遍为“三低用户”,即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
此外,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手机阅读调查中,娱乐功能成为手机阅读最主要的诉求,而在一项对于手机小说种类的调查中,言情、武侠、青春、穿越题材占据了八成,用手机阅读经典作品的微乎其微。对于这种现象,专家们很担忧:数字化阅读方式使得泛读化、快餐化的浅阅读倾向呈现出“短、平、快”的阅读趋势,以丰富情趣、提高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性阅读逐渐弱化,导致人们的阅读动机以休闲娱乐为主导,而文化传承、思想积淀呼唤的精读和深度阅读被大多数人摒弃。
综上所述,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优势互补,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虽然有很大一部分读者还不习惯付费电子阅读,但随着电子阅读需求的增加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和保护,付费电子阅读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不过,在这个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无法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阅读内容的出版商和运营商必将遭到淘汰。
参考文献:
[1]《Pew Research Center报告》.
篇5
吉尔伯特认为,社会分配基础就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社会定的人口或群体时不同原则之间的选择,即社会福利的分配对象,或称受益人。本文所研究的分配基础即老年福利机构的住养老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住养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出现“低龄化”和“高学历化”特征。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分别位居媒介接触率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照此推测,在床位数可供的前提下,将迎来更多“低龄”、自理能力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目前基本的物质生活照料或将无法满足城市未来住养老人的需求。
1.机构养老意愿最强的城市老年人特征
孙鹃娟等人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所作的研究《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因素分析》,以及焦亚波所作的一项针对2007年上海长风街道户籍老人的入户调查均显示,“低龄化”和“高学历化”是机构养老意愿最为强烈的城市老年人所具备的两大特征。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易于接受新观念,不把自己束缚在“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内;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低龄老人和高学历老人的经济状况更好、所受社会保障更完善,使得自己能够从经济上独立,不依附于子女。城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现状和机构住养意愿的调查结果均表明,城市的养老机构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低龄老人。
2.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老年人的媒介接触程度与其认知功能直接相关,而认知功能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85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近一半没有上过学,而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中这个比例只有5.8%,同时,60—64岁年龄组老年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逾30%,是85岁以上老年人的近4倍。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降低,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二、老年人媒介接触情况和分配内容建议
吉尔伯特将社会福利分配内容主要分为现金和实物(物品或服务)两种形式。本文为机构住养老年人提供的福利形式是实物类,即媒介产品以及获取信息的辅助服务。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和广播三类传统媒介是60—70周岁老年人接触率最高的媒介。媒介需求种类也较多,不仅覆盖图书、期刊、光盘等传统载体媒介,还包括网络等新媒体。老年人的关注内容也很广泛,从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业余学习充电,到时尚流行趋势和休闲娱乐,不一而足。可见媒介种类的配置不仅应全面,同时也要兼顾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让老年人乐于使用这项精神服务,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1.60—70周岁老年人媒介接触现状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调查数据,60—70周岁老年人每周平均接触2.21种媒介。TGI指数即目标群体指数(Target Group Index),表示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在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接触频率高于总调查人口平均值的媒介是电视和广播,最低的是互联网,但也有2.3%,且呈后来居上的态势。
作为受众需求度日益倍增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在2008年的60—70周岁老年人总体平均接触率为2.3%,这一比例接近总体平均值的10%,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如表2所示,老年人上网活动多样化,其中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和聊天交友居多,反映了老年人较强烈的求知需求和社会交往诉求。
如表3所示,老年人媒介需求倾向性指数均在90—100之间,老年人媒介使用目的性虽略低于平均水平,但仍近似总调查人口的媒介需求。这说明60—70周岁中国老年人对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依然保持了较旺盛的兴趣,体现老年人渴望了解社会、获取新知的需求。
2.老年人媒介接触意愿与认知
2007年一项对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七项精神文化服务中,将近60%的老年人至少存在一项需求,其中存在“读书读报”这一媒介接触意愿的老人占到10.49%,仅次于“文体娱乐”需求,位于第二。
篇6
新媒体的发展与深阅读的式微和浅阅读的兴盛相伴
在传统媒体时代,深阅读和浅阅读的结合较为理想;但新媒体出现后,浅阅读有逐渐超越深阅读之势。《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图书的阅读时间都在缩短,而这些传统纸质媒介所代表或承载的是深阅读的方式,更能引发公众的深入思考。与之相反,新媒体带来的浅阅读却日渐兴盛。调查显示,在人们每天的上网活动中,阅读新闻和网上聊天所占的比例较大,74.2%的网民选择阅读新闻,70.3%的网民选择网上聊天/交友,而阅读书籍报刊所占的比重则较小,只有17.6%,查询各类信息的比重为45%。这说明在新媒体中,阅读新闻和了解信息的浅阅读所占比重较大,深阅读所占的比重较少。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把传统媒体与深阅读等同起来,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新媒体出现后浅阅读增长明显,而深阅读每况愈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媒体提供的阅读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有关。新媒体提供的浅阅读相对随意、轻松、舒畅,不需要占用大块的时间,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公众对此也越来越青睐。
借力新媒体开展深阅读的可行性分析
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它与浅阅读并不能画等号。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公众的需求,或许能够探寻出借力新媒体开展深阅读的方法。
1.新媒体并不意味着只适合浅阅读。关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问题,有研究者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在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测评实验室对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其研究发现,数字阅读不会必然导致浅阅读,通过不同的媒介阅读并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正确率,只要认真阅读,无论是通过电脑屏幕还是纸媒介,对于内容理解的正确率可以达到一致。④可见,这一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数字阅读”只适合“浅阅读”的观点。
2.从新媒体提供的文本角度看,新媒体也提供深阅读的内容。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都来自于数字产品,并借助新媒体工具展开阅读,如通过电脑、手机等下载、阅读来自网络平台上的学术成果。另外,新媒体有时更有助于开展深阅读,比如运用互联网技术,把视频、图像、语音、文字等多方面的信息汇集在一起的网络专题,可以把相关内容、背景一网打尽,启发公众更多的思考。由此观之,阅读的深浅与媒介的传播形式并无必然的联系。
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理念,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展深阅读
新媒体只是提供给我们一种阅读的方式,是仔细地品读还是走马观花地翻阅取决于阅读主体,和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目的有关,和借助何种媒介展开没有必然关联。⑤
目前数字出版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有:内容更新滞后,资源同质化情况严重,有的数字出版商为了商业利益出版低俗化内容。为了改善这些状况,深阅读必须与读者紧密联系起来,把读者渴望读的、适合读的深阅读内容与出版社深阅读产品结合起来。新媒体就是构建两者联系的桥梁,具体措施如下:
1.数字出版商要具有平台思维,构建专业的电子读物平台。平台就是销售渠道,根据产业微笑曲线来看,组装和制作不是利润的最高点,研发和行销才是获利高位,即构建销售渠道,坐收渔翁之利。在不具有构建平台实力时,就要善于利用现有平台,创建优质的阅读内容,打造自己的品牌实力,获得读者认可。
2.利用新媒体现有的微信、微博平台等,构建阅读粉丝群体。在互联网时代,粉丝的忠诚度远远高于用户。让粉丝自己组织推动一切,构建粉丝群,粉丝评分的结果可作为出版内容决策的参考。粉丝自己决定出版的书籍,在出版后,他们自然也会买单,并且推荐给其他人。
3.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组建交流社区,兜售参与感。对同时阅读该书的人组建阅读群,组织聊天,交流心得。鼓励用户积极对书籍内容进行讨论、互动,并将这些结论进行分类、分析数据、制作表格,为后来的读者提供参考。
4.数字出版商组建专门的队伍,时刻关注各个阅读群的聊天内容。关注读者阅读了什么,正在读什么等动态,并且针对读者的疑问及时回复,把服务做到极致,并且根据读者的相关回馈信息进行出版书籍的调整等。
5.在阅读群内定期举行交流大会。邀请实名认证的作家、学者、精英等与读者粉丝互动,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等。
6.专注,少即是多。充分利用“长尾理论”,对出版内容进行专业性划分。互联网中的货架是无限的,为窄众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对需求量小的商品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从而延展了渠道。这种无限制性的选择更侧重于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注重客户的体验是在传统阅读当中很难做到的。
7.降低电子书价格,充分利用流量。第十次和第十一次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国民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的比例逐年降低,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也在逐年下降,具体数据如下:接收付费比例2011年41.8%,2012年 40.1%,2013年38.7%;接收电子书平均价格2011年3.5元,2012年3.27元,2013年1.28元。
由上述数据得出,国民数字阅读越来越倾向于免费,因此新媒体做深阅读的重要突破口是流量而非直接出售内容。目前情况下,要在降低电子书价格的同时,充分运用流量。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点击上去以后,利润也会随之而来。获得利润的途径,有增加少数高品质付费内容,开启会员付费,投放广告等。
8.新媒体开发深阅读内容需要社会化网络,众包协作。在电子阅读器中,版权出版商坚持电子书必须具有防拷贝保护。这意味着读者无法在邦诺书店的Nook阅读器上阅读Kindle电子书;也不能在iPad上阅读索尼阅读器格式的电子书。笔者认为这在未来是行不通的,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共享的,凡是在互联网中进行的事情都应该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新媒体是互联网的产物,因此利用新媒体开展深阅读也应如此。在扩展深阅读内容时,应利用社会化网络,众包协作,资源共享,从多处渠道获取资源,但是要对资源进行有选择的甄别和整理,再提供给受众。
注释:
①《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4月
②【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 陈体仁译:《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年8月版
③何明星:《平面媒介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阅读革命》[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6期
篇7
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被写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征求意阶段。从“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折射出全民阅读推动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几乎同步,读书会在中国正呈现出燎原之势。
民间读书会第一次集体曝光于公众面前,是在2014年的首届民间读书会发展交流大会上。这个由民间读书会团体自发组织的会议,当年便汇聚了50余家民间读书会代表。
这是一股自发生长的力量,在全民阅读生态的建构中,是不可忽视的微型单元。
实际上,在近年来举办的读书会发展论坛上,不少读书会组织者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读书会的可持续发展”或“能不能商业化盈利”的问题。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民间读书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境。
相对来说,一批借助新媒体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线上读书会,似乎找到了破题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读书会形态,线上读书会的出现被认为是这个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读书会往往是从线上阅读社群开始,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风口中,渐渐转型为内容供应商。如今,它们依托线上社群,拓展线下渠道,努力探索着围绕阅读内容的商业生存之道。
除了媒介上的革新,对于读书会来说,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提升体验。
篇8
土耳其
女性英语水平更高
土耳其的国民英语普及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经济发展。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所去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土耳其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16位,但国民英语普及水平排名世界第43位。不过和其他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家一样,土耳其的女性英语水平却大大高于男性。所以对进入该地区的外资公司来说,一定不要忽视女性雇员。
巴西
识字能力普遍较差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巴西人在外贸交易、外交和旅游中的通用语,这大大减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过公共教育基础薄弱才是他们无法提升英语水平的根本原因,这也必将会制约巴西经济的发展。巴西在2007年针对230万的十岁学生进行葡萄牙语阅读能力测试,发现52%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日本
会读但不会说
日本的公民文化程度非常高,他们十分重视教育,英语教育也不例外。他们屡次在国际大赛中的数学以及阅读理解中获奖,但英语水平却依然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如今许多日本人的英语面临“能获奖却不懂交流”的尴尬局面。日本公司在国外的分公司中,通行语言大多也局限于日语。
瑞典
熟练度接近母语水平
北欧人的英语水平很高,比如他们引进的英语电视节目很少需要配音;本国政治家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可以用英文流利完成。根据英孚教育发表的2012年EPI(英语熟练程度指标)报告来看,瑞典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榜首,达到了极高的英语熟练度水平。
篇9
-目前美国18~29岁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次数最为频繁,但其自去年4月以来,该年龄段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率仅为13%。
-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11%使用Twitter或其他状态更新服务,此类老年用户量比去年4月增长了1倍;6%此类网民每天会登录Twitter,去年4月相应比率仅为1%。该年龄段网民使用Facebook的比率也增至20%,去年4月为10%。
-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76%上网是为了阅读新闻,其中42%每天都浏览网络新闻。这部分年龄段美国老年网民在接受调查时,42%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20%称自己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而18~29岁年龄段网民在接受调查时,60%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44%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
篇10
由此可见,学生购买的书籍中,教辅资料占的比例非常大,除此之外,偏好读图等娱乐性较强的通俗读本,而喜爱经典的学生不多。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阅读历史专著时不理解、理不清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时间经常混淆;不了解史实和时代背景;难以与作者思维一致,专业术语是道障碍。相比之下,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就轻松多了。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学生更喜欢插本、影音像丰富的视频。而阅读的不足,反映在对高考材料题的作答上。材料题满分为52分,近年来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得分情况见下表:
时间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分值22.7525.5225.0725.5323.3222.95
由以上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材料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差,逻辑性差,思维混乱、僵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某些概念或历史名词的内涵把握不准,历史的时空观念含混不清,欠缺通史知识,结论单一,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
然而,随着科技产品的普及,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部分学生做历史阅读题时,总求助搜索引擎,刚了解事件大概就戛然而止,很难深入研究。另外,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都热衷于阅读,读书风尚就会形成。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更多的是关心某些流行剧,谈论的是剧情的变化,学生之间缺乏一种阅读交流。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时,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因为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篇11
篇12
“国民不读书”似乎已经成为谈论国民阅读问题的直指所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至2007年每隔两年做的国民阅读综合调查报告为国民阅读率全面下降这一近年来的不争事实提供了充分的数据依据。全球经济大萧条似乎也为削减公共及私人的购书开支提供了正当性理由。但就在阅读如此低迷的走势下,一股由许多大城市人文书店及出版业同行掀起的阅读浪潮正在悄悄涌上人们的视线。各种公益性读书会、主题阅读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也意识到加强国人的阅读是一项多么重要的工程,国内这几年也在推广阅读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而与此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在工作锐减的时候静心读书成为许多国家的城市里一道新异的风景线。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当代中国国民阅读问题呈现的正反景观?同样的经济下滑走势在不同国家为什么会引起相反的国民阅读变化?中国与亚洲及欧美主要国家的国民阅读有哪些异同之处?
当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报告中“GDP增长系数”被“综合国力”替换,国民素质也因为被看作是现代中国走向崛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而日益提上日程。国民素质竞争力是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与成长的能力。在国民素质的各项涵义中,文化素质又被认为是各项素质的关键所在。在传媒资讯网络日益覆盖社会生活的当下,国民的文化素质与国民阅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不仅是个人及民族精神发育史和发展史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个人及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因此,本文拟简单梳理从“阅读”到“国民阅读”的历史脉络,进而将国民阅读放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论及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国民阅读产生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国民阅读达到提升国民素质的目的。
1 从“阅读”到“国民阅读”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阅读意味着从文字产品中提炼与加工信息形成感受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阅读是个体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活动过程;其次,阅读使个体卷入了群体的信息交流当中;再者,阅读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行为,也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阅读行为起源于符号和文字的产生。随着印刷品的产生,“阅读”的含义更为明确。中世纪的文字书写变化适应了新的社会需求。“斜体字适应这样的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里,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都不能没有文字”。随后,更便捷的哥特式小写字体取代了早先的字母,鹅毛管笔取代了芦苇杆,书籍的装潢日趋简单,书籍的编码化、类型化及索引化的出现和规范,种种书写文化中发生的变化使得图书由奢侈品变为工具。对文字文本的阅读成为长期以来的主要阅读方式。阅读也成为人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伴随着阅读的日益普及,人类的阅读方式也在经历不同的变化。阅读在中世纪教会的笼罩下是一种公众行为。教堂里的唱诗班与家庭的聚会中,人们聚集在一起,由牧师或祈祷者大声诵读经卷,所有的人向上帝集体祈祷。聆听阅读是为了涤净肉身、为了欢娱、为了教诲,或赋予声音高过感官的优势,虽然两者同时增强或减弱了阅读的行为。18世纪的印刷品开始把文章分成许多段落,留出相应空隙而非让文字连续不断。由此产生了另一种阅读方式,把文章分成段落,让人在仔细阅读前就能一目了然。而相应受制于公众场合的限制,阅读日益依赖于眼睛对文本的扫描而非声音的辅助。作为公众行为的阅读开始向作为私人行为的默读发展。
中世纪可供阅读的书籍寥寥无几。因此,中世纪的哲学家与神学家的工作就在于阐释经典。启蒙时代阅读之丰富在于阅读之广泛。大量的人文经典作品被创造出来,并通过手抄本的方式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到了18世纪,随着机器印刷文本的出现,可供选择的书籍、报刊、杂志越来越多,大量的泛读开始取代传统的精读而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20世纪初年诞生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对传统纸质阅读开始逐渐形成冲击。到20世纪末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眼球效应”的出现,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不需要太多思考,一目了然的“读图时代”已经有同纸质阅读平分大众的趋势。而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短短十余年时间,对传统阅读真正构成了强劲冲击。“开卷有益”的传统阅读日益变为从桌前的电脑、手机以及电子阅读器等移动媒体摄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阅读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方式。
国民阅读是近些年来出现频率日益增多的一个文化关键词。在此之前经常强调的是“大众阅读”。与大众阅读相同的是两者都表示民众的主体阅读,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是大众阅读仅仅是见诸报端及各种市场调查报告中的单纯意义上的民众阅读,而国民阅读除涵括上述意义外,还涉及到国家对国民在阅读方面的导向性问题。这一导向性围绕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国民价值观及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定。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调查可以反映出该国的国民阅读状况,背后折射出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处在经济飞速与不均衡发展、社会转型加剧等状况下的当代中国国民阅读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2 社会变迁下的当代国民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经济的巨大腾飞,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出版业及大众传媒的发达,国民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国民阅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变迁也对国民阅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时代的新知识结构需求是国民阅读增长的原动力
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工作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要求作为个体的工作者或居民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培训、能力提升计划越来越普及。在城市及乡镇的各个生活社区中,知识普及宣传等公益活动日益增多。所有这些社会变化均显示:不断学习充电是在当今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许多民众的个
人及家庭开支中,增大了对购书的投入。在工作之余不断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跟上时代潮流。并提升个人发展潜力,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普遍共识。
2.2 出版业的面向市场导致国民阅读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趋势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出版业主要发挥意识形态工具的作用。出版经营方式则属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投资、下达计划和任务,由新华印刷厂统一印刷,新华书店销售。全国出版业均被政府完全垄断,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出版社以服务政治为目的,不考虑利润和经营状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迅速增长,出书规模巨幅扩大,图书的品种充分多样化。随着大小出版行业纷纷从计划体制下脱身,用自负盈亏的独立运作方式面向市场,出版业中开始出现市场竞争,引入了市场经济意识,各出版社开始有了商业和自主意识。
面向市场就意味着必须以大众阅读喜好为手段,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因此,在国民阅读内容上,以往意识形态的教化内容大大减少,而娱乐性质的周刊、画报、明星传记、回忆录、家庭生活、日用保健方面的各种图书大量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刊的以介绍港台流行歌手为主要内容的插图刊物《新周刊》,在短短十几年中发行量呈几何级数上升,成为当时青少年闲暇阅读中广为流传的一本读物。各种烹饪技巧、家庭卫生等生活常识类书籍也成为许多家庭主妇的必备之书。
2.3 图书发行体制及方式的变化导致国民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传统“国营”新华书店的发行系统之外,集体、个体及图书俱乐部等各种发行方式先后蓬勃兴起。80年代中期开始,集体及个体的书店、书摊、书贩迅速增加,成了整个图书销售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出现了寄销、图书连锁店、书市展销、直销、邮购、出版社自办发行等新的发行方式。图书发行体制及发行方式的变化,使得普通民众购买图书的渠道和方式大大增加,从而引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普通民众可以在各种私人或公共场合买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阅读空间也从以往的学校与家庭拓展到了公园、咖啡馆、酒吧等各种公共空间。许多书店甚至中高档酒店内也专门设有幽静的咖啡雅座,为买书及闲暇的人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公共汽车及地铁上,阅读报纸杂志的人比比皆是。国民阅读的方式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休闲化。
2.4 广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塑造的阅读品味促进国民阅读的趣味导向
大众传媒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提供娱乐、传承文化、监督批评等诸多功能。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大众传媒的形态、覆盖广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传媒中,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栏目都开办了不同的读书类文化栏目。这些栏目或者通过主持人对新书的推介,或者通过撰稿人针对新著写的书评,对国民阅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大众传媒所推荐的图书涵括了各个知识领域,既有通俗文学,又有学术经典,为广大民众的不同阅读喜好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许多民众通过各种渠道看了相关电视、网络的宣传及书评后,受到其影响,对其所推荐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购买并阅读。
3 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提升
按照最权威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以及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每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要素,即: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结构与素质。其中,人口结构与素质就是国民素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政府创新、科技发展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当今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因此,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中最关键的要素。
国民阅读与国民素质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国民阅读奠定了国民素质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因此,对国民阅读进行适当引导,通过对国民阅读的引导,优化国民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社会变迁反映在国民阅读层面的变化,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3.1 在阅读导向层面,加大政府的阅读引导作用
政府基于宏观政策考虑的阅读引导应当与大众传媒基于利润与市场选择的阅读引导两者相辅相成。这里的阅读导向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在阅读内容上做出限定,而是在为国民阅读的内容提供更充分、更流畅的信息渠道以及更多样化的选择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引导功能。现代社会的国民阅读,既包括了基于个人知识结构的提升,也包括了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的建构。因此,应当考虑如何将基于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同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民族国家的国民所具有的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国民素质的文化沉淀,是一个国家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近来兴起的国学热,尽管有许多流于形式的弊端,但可以看作一个通过重读民族经典、打造国民文化认同与文化价值的有益尝试。
3.2 在阅读方式层面,由提供静态层面的多样化阅读环境到发展提供动态层面的主题化阅读交流空间
尽管目前各种阅读空间已经非常多样化,但是能够提供给阅读者充分交流,就某一主题充分展开探讨的活动还太少,相应的空间还太单调,往往仅限于校园场所及网络论坛。须知,自由交流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相互尊重与倾听,基于理性认知态度的辩论,对培养国民的平等意识、尊重他人、语言思维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特定主题的读书会、书友会等各种交流活动应当大大加强,让阅读者有充分交流的平台,达到在知道层面及个人基本素质方面相互提升的效果。
篇13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