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

一.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媒介解析

1.课前微课录制媒介解析。微课视频的录制,需要依据授课内容全方位设计如何展开。本微课视频主要通过Flas构建苏轼的人生经历,加之趣味幽默语言配音使微课视频更具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后期加工,运用了多款编辑制作软件,例如: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AU音频降噪、ArctimePro跨平台字幕软件。如今,全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已有微课录制专用教室,根据所需随时切换场景,减轻了后期编辑制作的工作量。2.课堂知识教学媒介解析。在大数据时代,智慧教学一体机有较强的云端记忆储存功能,依据往日同学习题练习易错点的汇总,能够对此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检测。进一步强化了语文知识点教学效率。VR虚拟机、3D+720°全景图画①是辅助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以便真实的带学生体验不同诗文所展现的环境描写,置身于景,领悟作者情思。例如本课采用“明月”、“江水”动态变化过程,形象引导学生领悟其后蕴含的哲学思辨。3.课下拓展巩固媒介解析。随着学习任务量的增加,课下辅导的有效落实也至关重要,完善课下教学,加强家校联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再次运用QQ虚拟社交区平台,通过课上所悟苏轼精神境界,匿名交流分享对自我人生精神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大胆的吐露欣赏,促使知识的内化。同时智慧教育一体机的运用,家长端随时能收到孩子学习状况的反馈,以便及时作出引导。

二.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设计案例

现以部编版必修一苏轼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一赋《赤壁赋》与全媒体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究做以解析,教案设计部分内容呈现如下。

三.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设计评析

现对以上苏轼词赋的教学设计做以下具体分析。首先,课前预习。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文字呈现的形式介绍作者人生经历的方式。在此,采用了Flas的制作,将苏轼一生重要的经历以动画的形式录制成视频,加之滑稽幽默的语言重中之重介绍苏轼创作这两首词赋时的所处之况。并将此段视频放在课前预习部分,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预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视听结合,提高了学生对苏轼经历的有效记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整体感知。作为复习课,涉及对词赋重点字词的巩固学习,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全媒体教育中的智慧一体机,将上次云记忆中每位同学的易错点进行检测巩固,使知识得到有针对性有效的巩固复习。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实践调查,强化巩固易错点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掌握的实效,所以,此环节借助智慧教学一体机的云记忆储备平台将有针对性的突破每位学生的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点学习效果。另外,课堂教学。通过在线拓展儒释道思想的视频和苏轼儿时读书资料考证的展示,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同时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每一情境展开教学,将上阙所绘万里长江壮美景象通过VR、3D之景展示给学生。在此景下,讲解英俊豪杰的战绩故事,便较为容易的激发学生理解此时的爱国之情。随时引导学生化身苏轼未能建功立业的现状,形成鲜明对照,忧愁思绪便油然而生。而在《赤壁赋》的教学中,则更偏向哲理性,例如:引导学生理解“江水”、“明月”所蕴藉的哲理思辨。采用全媒体教育媒介,形象演示江水虽一直流逝但终究未曾减少,明月虽阴晴圆缺,但终究是那轮明月的虚拟实验。于此理解,在化解难点字词注释的基础上,很容易形象化的理解自然万物“变与不变”之理。想必同时优化了传统逐句翻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意。

最后,巩固拓展。通过对两篇词赋的深入分析,引导同学对比其中的异同。苏轼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儒家思想的雄壮豪情,于《赤壁赋》中的佛道思想的深沉蕴藉,“外儒内道”便是两者相通之处。课下便布置了借苏轼人生精神境界在班级群内匿名品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借助QQ等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展开一方面化解了同学间平日交流分享“碍于面子”的局限;另一方面节省了课上时间,在课下娱乐之时也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提高了课下时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身边的大众传媒,减少学生上网无效时间,增加虚拟社区学习交流时间,让无时无地学习真正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在本课例苏轼词赋的教学中,启发我们可接触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例如:720°全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广泛。跨学科的交流学习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创新教学切入点,同时能活泛同学们的思维。其次,从学情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让学生感知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在领悟传统文化古韵文化知识中,不失古文韵味也不乏现代的时代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的看法。最后,无论本课词赋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学生将所悟的诗人思想情感内化于自身成长是每堂课的最高境界,全媒体教育媒介则可有效辅助学生将优秀精神文化内化。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教育媒介是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纵观本堂全媒体视域下苏轼词赋教学的探究,在变革着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逐渐优化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明确了全媒体视域下指引教学居于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前沿,同时是指导今后语文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途径。理性审视全媒体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优势之处显而易见,激发兴趣、强化知识记忆、拓宽视野等。学生高效领悟苏轼雄壮之心,佛道超脱境界。但也存有局限性,教育政策、经济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于互联网合理使用的自控自辨能力需要进一步规范引导,提升教师团队专业素养、有效把握不同阶段学生学情、均衡完善先进的教学设备等问题丞待完善。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合理适度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在激发同学们注意力兴趣的基础上,深化所教授知识内涵性引导。全媒体视域下的教育媒介的使用是服务于语文教学,以此引导同学们对语文知识文化进行有效的内化,品味其内涵,提升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远新蕾,赵杰,陈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7.

[3]邬雪洁.媒体素养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2

选修课的内容究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它。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虽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但在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上与必修课存在差异,选修课也应有与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很能代表苏轼“豪放”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其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词人豪放风格、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内容平实质朴,不过分渲染词采,以情动人,与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体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婉约风格。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词作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使学生感知到同一词人也可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宋词两大风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融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把握好详与细(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总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与必修课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尊重并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例如,《〈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编写人员选此文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艰难历程,学习他为了实现伟大夙愿而忍辱负重、坚韧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费劲,即使花许多时间,学生仍然对原文的字词句难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篇课文,学生只需阅读书旁的译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课文,如《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则可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选修课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做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在学习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需呈现多样性。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如开设《史记》选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识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可由教师讲授。《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开发研究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究刘邦与项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异,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等。

3.结合影音资料

赏析《史记》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鸿门宴》《刺客列传》等,让学生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著的异同,从影视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品评其好坏。

4.组织辩论会

如结合《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择生”与“择死”话题展开探讨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谋反篡权,还是被逼无奈,受人陷害”设正方、反方,为自己的结论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精心组织,展开论辩等等。

篇3

二、利用配套地图资料,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这套历史教科书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在适当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粗略地画下来,在上面标出地点,写上国名。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接着围绕此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得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画出东亚、南亚、西亚的轮廓图,接着标出长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唐朝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图和同桌展开探讨,联系有关的知识学习“遣唐使来华”。学生通过这样合作探究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效果远比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程,潜心探究历史知识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使用历史读物、历史图片、历史歌曲、时事新闻等资料,并且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程,采用各种形式,如开展表演会、故事会、手工操作等,让学生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走近印刷术》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带一些胶泥,捏成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接着用小刀削平,写上王、田、中、口、回等字。这些程序完成后,学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将字印在纸上。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明白这是比较原始的印刷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刷术,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让学生用胶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块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当时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这种印刷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今天的印刷技术比较有什么缺点?4.哪些国家学了这种印刷术?世人是怎样评价印刷术的?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相互交流,最终探讨出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发明印刷术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四、仔细阅读课本“旁批”,充分探究历史问题

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巧用计使田忌先败后胜的故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也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主要写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段(第二节至“那就来吧”),写孙膑帮助田忌准备再赛。第三段(从“一声锣响”至完)写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二比一胜了齐威王。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孙膑计策制定依据,学生容易只理解为这是田忌误以为挖苦之言;

3.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解决的方法:运用设疑、讨论法。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设疑、讨论法。

篇5

首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必须立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对教师而言,备课已经不是传统形式的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准备,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还要对学生认知情况、知识储备、整体素质要做到全面了解,甚至是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爱好以及心理倾向都要有所涉及,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有效的备课,为保证上好一堂高效语文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课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对所学文章进行预习,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学习任务做了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对于诗歌,我要求学生在我上课之前必须先将要学习的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熟练背诵,为我们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并分析鉴赏诗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做到熟读课文,并能参照课下的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知识了解文章思想及把握文章内涵扫清了语言障碍;散文和记叙文等现代文体的预习,要求熟读全文,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导学案。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做出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导学案,及时发放给学生并在学生上课之前进行批阅,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调整教学准备,重点突出、做到详略得当,争取每堂课都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有效的课堂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在一堂语文课中,一般情况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讨论应占课堂二十分钟左右,教师或学生点评应占十五分钟左右,教师最后的总结应占课堂十分钟左右。当然,如果这堂课教学任务较难,教师的讲解和归纳总结可以占到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来把握时间。此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至高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让人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例如,通过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扩句、缩句以及仿句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并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有效指导学生课前积极主动的预习,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方案,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答疑解难的同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篇6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篇7

二、训练反馈要有时效性

当堂训练,最好做到当堂反馈。教师的讲评是对训练结果的再一次反馈,它能帮助学生审视本节课的学习成效、明确易错知识点,通过及时矫正,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因此对于训练反馈,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课下也要及时完成反馈,并尽快讲评,不可不了了之。另外,强调时效性并不是意味着讲练时间越短、课堂容量越大,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去完成训练,教师讲评后最好也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三、训练反馈要有多样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当堂训练时,往往将其与“做题”等同起来。其实反馈的形式与内容都可以更加灵活,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样化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反馈的表达形式多样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训练反馈时,也不用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如讨论、演讲等,或书面表达,如题型训练、作文片段练习,还可以安排朗诵、背诵等活动。只要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形式并不重要。

2.反馈的内容安排多样

课型不同,授课内容不同,反馈的内容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新授课可以根据所学篇目设计文本分析的习题、思维拓展的提问等;复习课可以侧重于题型举一反三的训练;写作课可以侧重于写作片段训练。写作训练常常被放在课下进行,其实新授课中的一些文本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思想深刻、或是感情动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在讲授结束,学生思维正活跃的时候,采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如在上《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续写小说结尾,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也涌现出了一些佳作。同一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不同,训练反馈的内容也不同。例如同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就可以有三种教案。一种教学方案将“诵读和品评”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体会作者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其设计的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去朗诵、品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使学生既能感受苏轼不同风格的作品,又能强化所学方法。另一种教学方案聚焦于诗歌语言的品析,在当堂训练中提供了苏轼的《蝶恋花》一词,借炼字和概括诗歌情感两个题型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第三种教学方案在当堂训练中体现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平日对苏轼的了解,结合本课所学和补充材料写一段评点苏轼的文字,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了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学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反馈的完成途径要有多样性

当堂训练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也可以是小组协商共同完成的。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小组分工协作、互相评点、推举代表的形式则能让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气氛更好,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依照教学需求选取不同的完成途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留心教学设计之外的思想火花,积极促进课堂生成。

篇8

赫拉克利特也说,美在和谐。生活如此,政治课教学也如此,和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场,让师生都能乐在其中,心灵相通,否则,就会导致教与学的分离,陷入机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怀疑之中,高中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何让它充满和谐、美感和实效性呢,下面就四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政治课和谐教学维度之一:人的和谐

1.师生和谐

教师要成为平等者、主导者、参与者。《政治生活》表明公民是平等的,不论年龄、性别、民族、财产、种族等。杜威对教与学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比喻。“教学比于买卖。没有人买,便没有人能卖。世间没有绝无顾客而自夸为善贾的商人。然而竟许有绝不问学生学习了什么而自诩为善教的教师。”教师不能做垄断者、旁观者、放羊者。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一直有“唯师独尊”的心理定势。是呀,学生的年龄、阅历、学历哪方面都比教师低。因此,似乎理所当然,学生得听你的。你说的就是金口玉言,就是金科玉律。学生不能质疑,否则就是大不尊了,过分地注重教师的主导,教的过多,轻视了学生的学,传统教师倾向于强调的权威与给于,传统课堂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依照标准教案导演的“情景剧”。现代教师更倾向于强调合作与创造。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升理念,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当然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也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有些地方走极端,生硬地规定一节课教师讲课不能超过5分钟,主体和主导应相得益彰,不可颠倒,也不能偏废,应辩证地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2.生生和谐

即使是蜗牛,也有它的故事,有它的梦想和悲欢;一朵野花,一根野草,都是大地的生机,它们都有生命绽放的自由和权利,学困生也一样,他们也有成才的潜质,渴望精彩的期待,有受人尊重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景。合作双赢是合作的目标。引导学生:“我们一起面对,共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权,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特别是智力发展迟缓的、被学生群体排斥和拒绝的、有过错的种种“待优生”,调控好强势群体的课堂发言。合作学习应该使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不同智力背景、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融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并在此过程中使其获得充实感、愉悦感、成就感的享受与提升。

二、政治课和谐教学维度之二:乘着语言的翅膀

1.网络语言让政治课富有时代气息

如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山大、给力等,在讲《哲学与生活》中的物质和意识时,引用这些网络语言,来说明二者关系,因为生活和社会现实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并对社会有反作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讲政府职能时,引用“我爸是李刚”,说明政府人员要有公仆意识,提醒学生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要产生误解。

2.诗词歌赋让政治课富有高雅格调

如在讲内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时,引用《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内因的重要,是周瑜等人努力,赢得了战争。

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杜牧认为是外因周瑜成功的主要原因。唐朝虞世南的《蝉》:

“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表达了外因的决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内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要片面理解。

3.俗语、格言、名言、歌词等让政治课生活化

政治课最忌讳的就是苍白地讲大道理,学生根本就不买你的账,新课程要求“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说明了规律的必然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说明了做事隋就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否则危害很大。《我的中国心》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政治课和谐教学维度之三:滋润心田的情感氛围

诗人里克尔:“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何为?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起飞/乘风,驾云,齐归。”其实,有时候政治课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尤其是情感的分离,那怎样让政治课富有情感,成为师生精神欢歌的教育共同体呢?

1.微笑让一切变得美好

政治课老师自己一定要乐观豁达,本来政治课就有“大道理”的嫌疑,如果还板着脸,恐怕就有点凶神恶煞的模样了。老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快乐,学生快乐了,课堂才能和谐,才能高效。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來。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政治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

2.幽默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晴,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政治课和谐教学维度之四:积极心理学是美味的心灵鸡汤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心灵的教育。”离开心灵的和谐,教学就如走进茫茫的沙漠,没有了绿洲,没有了生命,利用心理学ABC理论,讲文化的作用、价值观及意识的作用等知识,就非常贴切。A(诱发事件)——C(事件后人的情绪反应)B(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即观念),人们往往把某一件事看作是事发的原因,即A,其实是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人固有观念所导致的,即B。所以,政治课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阳光心态,入的大脑思维,这个被恩格斯誉为“人类最美的花朵”,不栽培庄稼就长草,我们的政治课肩负着激发学生人生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就是让B是正确的,即心灵是积极的,和谐的。

篇9

羲明诸体皆能,而以真楷、行草为最。羲明学书,于真楷用功甚深。羲明的书法尚变、尚意、尚情,但严格遵守一条原则,那就是根植传统、务求精熟,于有法中求无法。他牢记苏轼的名言:“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楷书不精,而求行草有所突破,犹痴人之说梦也。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跋陈隐居书》)羲明研习楷书,从唐楷入,于欧阳询、褚遂良用功甚深。学欧的时间比较长,于《化度寺碑》之瘦劲刚狠、丰腴朴茂,《九成宫醴泉铭》之静穆安详、神清气爽,《皇甫君碑》之险而不绝、中和清雅,能深入理解,消化汲收。羲明钟情褚遂良,于褚氏《房玄龄碑》之清远萧散、遒丽端劲,《雁塔圣教序》之烟鸟晴空、婵娟罗绮甚为珍视,着意追蹑褚氏法度森然与婉媚俊逸和谐统一之风姿神采,以此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为了追求真楷的高古自由之境,羲明长年游心魏碑。在魏碑中,获益良多者为《张黑女》与《张猛龙》。《张黑女》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在书法史上,《张黑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何绍基跋:“化篆、分入楷,逐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此碑的主要特点是骏利圆折,疏朗朴茂,圆笔开张,精气内敛。《张猛龙》以潇洒古淡、奇正相生、棱角森然、险峻灵秀著称,羲明悟性奇高,对二碑的研习能以神遇而不以目即,遗形取神,食古能化,这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羲明的楷书创作,古拙朴茂,英迈清雅。楷书是最讲法度的一种书体,没有严格的法度,那么美感没有震撼力,但为法所缚往往僵硬,缺少灵气。美学家朱光潜说:“一切艺术的学习都须经过征服媒介困难的阶段,不独诗于音律为然。‘从心所欲不逾规’,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羲明一再强调用笔至上的原则,牢记恩师沈鹏先生的教诲:“笔法最单纯也最丰富,最简单也最艰难,是起点也是归点,有限中蕴藏无限,书法最原始的秘密深藏于笔法之中。”羲明的楷书技法精湛,语言丰富,背抛散水、烈火勾努之法,虎牙龙爪、鸟啄游鱼之笔,清晰可见,灿然耀目。羲明的楷书尚拙尚朴,但这个“拙”是大巧若拙的拙,拙中见朴厚,拙中见英迈之气。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羲明的楷书表达了英迈俊健的生命精神。他善作榜书,读其《大道无疆》《作客红尘》等力作,字大盈尺,形方意圆,笔法严谨,含蓄凝炼,外柔内刚,气韵高古,一股朴茂雄强之气震人心魄。刘熙载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对于块架分明、字字独立的楷书来说,除了要表现出静态的庄重典雅之外,一流的楷书家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应处理好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稳中不稳,静中不静,平衡中见变化,静穆中见飞动,羲明的楷书就以此为指归。读其《杜牧・山行》《道源・早梅》等力作,融碑入楷,隶意暗含,方整严谨,应规入矩,若沉香妃子著霓裳羽衣,惊鸿游龙,徊翔自若,将欧体的刚健险劲,褚书的清雅敦厚,二王的遒逸俊健,魏碑的质朴高古融为一炉,糅以学养,润以才情,把读者带入如赏幽兰、如聆雅乐的意境之中。小楷也为羲明的一个亮点,读其《苏轼・放鹤亭记》《陈羲明书论》等小楷佳品,尚韵尚意,行神于虚,字形秀润遒媚,结体娴雅舒展,笔法清劲圆畅,用墨停匀,布白规整,饶王字之神韵,欧字之骨力,虞字之飘逸,褚字之舒展。

羲明的行书、大草有较强的现代感,传统与现代、功力与诗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只能在深入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茹古涵今、独标清格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周俊杰说过:“传统功力不深者不能进行现代书风的创作”。羲明的行书、大草有较强的现代意识,而在继承传统方面下过扎实的功夫。他的线条多带篆籀气。王羲之论书,一再强调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的道理,他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书论》)傅山也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纵观张旭、怀素乃至现、当代名家的草书创作,多蕴篆籀遗意。羲明于《散氏盘》的奇崛朴拙,凝重遒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的雄迈虬健,圆浑典雅,《泰山刻石》的茂密苍深,端庄飞动,均能精嚼细咽,消化吸收。其行书主要取法二王、赵之谦,于《兰亭》的妩媚灵动、整饬精微,于《快雪时晴帖》的畅达爽利、高华妍秀,能心追手摹,入神入骨。于大令而言,力追其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之神采。羲明研习草书,主要取法张芝、张旭、怀素、米芾、张瑞图,于孙过庭《书谱》、陆机《平复帖》用功亦深。对怀素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书家中是甚为少见的。怀素以《自叙帖》《圣母》《律公》为代表的狂草艺术,语言导源篆籀,恣情而发,浑雄鸷健,既多壮丽之骨,又饶狂逸之姿。羲明认为取法怀素,在线条的简捷、结体的凝炼、意境的瑰奇、风格的灵秀诸多方面还有拓展空间。羲明常说超越古人一厘米都是极为艰难的,他钟情孙过庭的《书谱》,《书谱》为法之大全,墨法清润,天真潇洒,篆情隶意,无一无源,无一无变,平淡之间,诡异惊绝,羲明读来,灵犀相通。羲明雅爱陆机的《平复帖》,其拙朴真率的意态,简净凝练的线象,清朗随意的布局,往往把读者带入清穆高古、灵和脱俗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