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用心教学。真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3、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审题、自我检查的能力。
篇2
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侧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半是教师在念、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学生记。以至于许多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公式和记结论,做做习题听老师讲解。导致这种现状有三种原因: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缺少数学阅读方法。
1.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
所谓口号式的数学阅读表现于课堂教学上教师一面提倡多阅读课本,一面却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就布置好作业,接下来的几分钟给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往往学生就在这几分钟完成作业,课后的阅读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敷衍。这几分钟的放羊状态不仅表明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脱离实践,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可有可无,只要完成作业就算是完成数学学习了。
2.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与语文、英语、体育等其他科目比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并没有语文教学那样亲切生动的字词句,也没有英语那般充满新鲜感,也没有体育那般活泼,有的仅是数学符号和一些枯燥的公式,也因此课堂教学上缺乏趣味性。
3.课堂教学上缺少阅读方法
一些数学教师存在着一种主观观念,认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于语文教学上,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多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他们也就以一种冷淡的态度对待数学阅读。
三、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学阅读等都是关于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结合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课前预习、课上精读、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动静”结合、讨论与读结合。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上要将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却费解的知识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独立的疑问空间,而这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标志,尝试提问自己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课前预习。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除法》,学生初步预习该节内容,认识除法,并带着疑问怎么去用除法运算。
2.课上精读
课上精读重在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传授概念时,应该逐字逐句以及精心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琢磨思考教材中的例子,从教材中的例子归纳总结出除法的概念及如何运用。如除法的概念中换成其他字或者省略某些字或者加上其他字等这种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本。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因口误或者记录笔记时产生的概念性错误,让学生更能够准确地去掌握知识概念,提升授课效率。
3.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
数学语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简洁和严谨。教师口头讲授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领悟对于收获知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苏教版的小学1~3年级数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完整的数学相关知识的概念,章节结构基本是“例子导读――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习――活动――复习”。这种教材结构模式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阅读课本中的数学语言,从中领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和观点。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认识分数》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领悟出分数的形式以及分数的是怎么读,而课本中没有明示给出怎么读,此刻教师就起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语言,从中掌握分数这个概念及用法。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中“动”指的是动手操作,“静”指的是用脑思考。解题方法通常是产生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过程中,阅读与写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苏教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设计模块中的做做与想想、试试,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结合。如第三册下《认识图形》中,课外扩展的“奇妙的剪纸”模块,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阅读,尝试剪纸。学生在完成剪纸这一任务时必须要阅读课本中介绍的图形,并且按书上介绍的步骤来操作,通过手脑结合训练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讨论与读结合
讨论与读结合,指的是由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阅读,在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创新的一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阅读的过程中,并大胆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从不同出发点上启发学生去深思,从“要我读”转向“主动读”,最后做到“我能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中“想想做做”模块中“一共有448人,平均排成7个人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再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及找出解决方法。
四、意义
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与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篇3
三、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听了8次公开课,汲取了他人的宝贵经验。我本人也主动上了一次公开课,并认真听取了同仁们的评议。我觉得听课和做课都很重要,他们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今后都积极去做,2012年教学工作总结精益求精。
四、及时批改作业,保持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作业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无论好坏,他们都充满盼望,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及时批改,不要让其热情的心冷却,那样下次作业就会懒于动笔,影响深远了。我安排学生的作业有;初三(3)有同步练习(每课),作文6次,周记15次;对初二(5)班的要求相对降低,作文不多,只有3次。重点抓写短语,写片段,共有10次之多,课课有练习。无论是什么样的作业,我都及时批改,练习保证当天批改,第二天发给学生,短语、周记、作文保证在一周之内批改完毕,测验评卷不超过三天。这样,保证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篇5
一、课堂教学中实行四步教学
第一步:铺垫引入(5―7分钟)。在本环节中,教师首先准备一些基本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从而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其次是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出所学内容的数学课题。
第二步:探究建模(20分钟)。一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自主学习课本例题解决铺垫引入环节提出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抽时间先自主学习,而后在课堂上再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即将要上的数学知识,知道要解决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应根据学生数除以分成批数等于平均每批人数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832÷4= ;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尝试解决832÷4等于多少?在自学过程中如遇学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二是教师设计一道与例题同类的题让学生尝试性自主练习,检验学生自学情况,例如学生在自学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的例题后教师设计一道615÷3等于多少。三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练习过程中发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
第三步:练习巩固(13分钟)。通过练习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就可以设计624÷6=,218÷2=等这类题,让学生应用在探究建模中归纳出的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四步:回顾小结(1―2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会了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等。
二、课堂教学中做好两个引导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08-01
几何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内容涉及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与生活息息相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学生的空间观念也逐步积累,其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然而,在几何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学手法僵硬,学生觉得抽象难懂、概念模糊不清,难以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的现状。如何提高几何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引入几何
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实物,把实际生活引入到几何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熟悉的实物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几何知识建立联系,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在生活中搜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通过列举的形式把几何实物引入教学中。其次,结合教学内容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由具体到抽象,讲解图形概念,明确图形定义,深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有哪些实物与几何图形相似,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几何图形。
例如,在引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概念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你们的桌子,还有讲台上的黑板。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A:长长的,四四方方的。
生B:都有角。
……
师:大家都能看得出其中的相同点并能总结出它们的特点,非常棒!在数学中,我们把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又叫矩形。那么,你们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和长方形相似的物体吗?
生B:书本、站牌……
在以上过程中,通过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形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了几何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几何的意义和乐趣。
二、动手操作,了解几何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只凭借看、听、说等方法是不够的,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图形具体形象化,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制作各种平面、空间图形的模型,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看一看、画一画、拼一拼。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步骤,熟悉每一种几何图形的特点,弄清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在亲自动手中理解几何概念,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表面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准备了适量的硬皮纸和胶水等教学辅助材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硬皮纸做出一个长方体: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如何剪裁硬皮纸框图,让学生按要求剪裁硬皮纸,完成这一步后,引入表面积的含义,通过剪裁后的硬皮纸,学生可以直观地测量表面积的大小。
通过上述一系列引导和制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和几何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观地了解了长方体的构造,并且学会了表面积的求解,增加了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空间想象,构造几何
在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谓空间想象能力,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经过加工后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能力。在几何中用此种能力解决几何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触摸几何模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有意识地感知。不仅可以借助实物,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呈现几何模型的多维动态,引导学生在脑海里重现图形,循序渐进地使图形在脑海中翻转。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的习惯,可以由浅及深,由二维到三维。让学生在听到某一图形名称后,就能习惯性地在脑海中再现其形状,比如先长方形再到长方体,从圆形再慢慢想象到球形,如此循环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篇7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有“测量”这一课程内容,教材本身的编写就是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导入这堂课程,有对手指的测量、对书本厚度的测量,还有对课桌的测量,这些都是结合课堂授课本身的特点编写的教材,课程导入也是可以完全在课堂之上就实现的,进而让学生对毫米、厘米、米、千米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有几个老师会就地取材带着学生进行这些估计和测量呢?不少老师会直接让学生准备一把十多厘米的测量尺,然后告诉学生毫米刻度、厘米刻度,然后100厘米就是1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做题和计算,但是,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到底实现了没有就不得而知,这样的做法就是对教材本身的浪费。相反,如果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带着学生跟着教材上的编写进行一个实践,那么对长度的概念一定比前者深入。
二、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传统数学教学里最缺乏的就是对孩子团队意识的塑造,导致很多孩子并没有向别人学习的习惯,看不到同龄人身上的优点,他们潜意识里所认为的应该学习的对象只有老师。三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加有规则和秩序,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树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有“统计”这个学习内容,老师进行授课时,不妨让班里的学生分成小组,然后一起完成一项统计内容,比如四个人一个小组,让他们统计班里的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课后活动是什么,然后进行一个表格汇总,制作出一张汇总表。由他们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可以一起进行,可以分工进行,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出限定的时间20~25分钟。最后进行整理总结时,速度最快的是哪一组,统计表格最好的是哪一组,最和谐的是哪一组等,这些都是除了结果本身之外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样不仅是完成一堂数学统计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探究精神。
三、采取灵活方式进行课堂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对知识保持熟悉的重要一环,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限的,如果没有一遍又一遍的重温很难让所学的知识保持所有权。并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透彻地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就需要不断地训练。虽然小学数学内容并不难,三年级的小学数学内容更是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贪玩”的阶段,如果老师不注重之前知识的回顾,那么,所学的东西对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是会生疏。当然,复习很重要,可是复习的方式却不能模式化地进行当时的“课堂再现”,这样很难达到复习的效果,因此,在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时,老师不妨采取一些灵活生动的方式进行,一来可以保持新鲜感,不让复习时间变得无聊而枯燥,二来可以巩固所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一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可能比较注重计算方法和技巧的传达,然后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不同的计算手段和方式。那么,如果对这堂课进行复习的话,老师不妨采用教科书里面的情景模拟,让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模拟公交车上、下车的情景,一组同学则根据老师的要求计算人员变化,然后再换角色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数学课的复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可以再一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篇8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篇10
一、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备课应用
创意法教育的备课教案叫做特殊教案,是写给学生看的教案,是以学生的口吻来写。不是写给教师看的普通教案,它相当于学生一种自学用书。但同时也与教师共同使用,教师的解析写在括号里,体现出创意法教育的理念。它的基础形式有:
(一)我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我在学习一节数学课掌握了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体现了哪些情感意识。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叫做主视图、什么叫做俯视图、什么叫做左视图。掌握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获得三视图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现师生合作的情感和与同学们合作的气氛。
(二)我的学习过程。
创意法教育的教案与普通教案不同之处是:创意法教育是科学地看待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平等自由发展,获得教育的最大突效。因材施教是创意法教育的使命,创意法教育体现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做题目,面对“差生”的答案和“差生的学习”,采取何种新的解说方法。我的学习过程=生活引入+基本功训练+题型训练+学以致用。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我的学习过程如下:
1.生活引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离不开数学知识。七年级数学观察一个物体可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方法。例如:小明昨天买了一本英汉词典,你可以根据七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这部英汉词典的形状吗?
我们分别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看、从前到后看这部英汉词典,这些观察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视图内容。
2.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师:如果我们从某角度去看英汉词典,所观察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是平面图形。
师:这平面图形就叫视图。如果我们又分别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看这部英汉词典,然后把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
生:动手操作:根据教师的指导分别画出三个图形。
师:哪个是从前向后观察英汉词典的得出图形?哪个是从上到下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哪个是从左到右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分别找出班中“最差”的三个同学张水明、陈日、黄芳回答)
生:三个学生分别说出来。
师:张水明、陈日、黄芳,你们三位同学观察得很透彻,答案非常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这种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生:全班鼓掌,并投去羡慕的目光。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从前到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在水平面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师:让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组长,(组长一般为全班最好的学生。)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度量三个视图的长、宽、高,并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③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先让差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好生进行补充。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差生代表本组汇报结果。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1)知识点演练。
①画出下图所示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3.题型训练:
(1)选择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某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B.在水平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C.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D.在侧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②给出下图的三视图,说出它的立体图形名称是( )。
A、圆柱 B、圆锥 C、三棱锥 C、_三棱柱
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球的三视图都是圆。
B、正三棱锥的三视图都是三角形。
C、正方体的三视图是正方形。
D、正四棱锥的三视图是四边形。
(2)填空题。
(3)操作题:画出下图的长方体的三视图。
(4)课后作业:课本116页第二题圆柱、圆锥两小题,第四题第一小题。
(5)课后小结: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概念,掌握了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从一般几何体画出三视图和已知三视图画出实物几何体,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收获很大。
4.学以致用。运用已学过的三视图知识,画出我们所在的教室的立体几何图形和三视图。
二、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课堂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学生没有好差之分,个个都是平等教育,均衡发展。从教育的思路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题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兴趣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教学的入门。如果学生对教学没有兴趣,就会入门无路,食欲无味,课堂上无事可做,导致上课思想开小差、乱讲话、玩东西、打瞌睡、捣乱课堂纪律等等。教师的讲课内容等于对牛弹琴,更谈不上有效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就会活泼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学生对三视图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学习了从正面看、上面看、左面看几何实物是什么图形,虽然没有学会绘图,可是对观察方法比较熟悉。如:我们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工具书-英汉词典的几何实物入手,运用现代化设备-投影机,把英汉词典从正面、上面、左面的投影得出的图形来引入三视图,这样使学生既直观形象地看,又通过投影机的有声有色的图像吸引学生,根据七年级已学过的知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分别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英汉词典的形状呢?其实从正面看就是从前向后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就是从上向下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就是从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
(二)以优带差,进行合作交流教学。
学生有了兴趣还不够,因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基础差的学生会因接受知识的能力而相对差一些。如果我们不能想方设法去延伸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就会导致这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减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差的更差。怎样才能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呢?我们必须采取以优带差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前面说我们通过生活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后,为了延伸他们继续学好三视图的欲望,本人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自己对自己所画的英汉词典的三视图进行度量,组长监督,人人动手,不得偷懒,组长对操作不正确的同学进行指导,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②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先让“最差”的学生说起,“最好”的学生后面再说,最后由“最差”的学生向教师汇报结果。这样达到以优带差,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以鼓励为主。
“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学有用的数学,个个有成功,人人有进步。这也是创意法教育的精髓。要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机会让他们成功,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尽量让他们进步。
例如又以教学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这一节时,我先让全班“最差”的三个学生画出英汉词典的三视图后,便分别问:什么叫主视图?什么叫俯视图?什么叫左视图?其实这三个概念课本已有,他们照课本很快回答下来后,我就说:“你们三个同学观察事物很彻底,回答很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那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得到表扬后学习兴趣大增,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又让他们分别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结果,最后带着鼓励的语气说:“你们真行,是全班最好的同学。”这样可以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
(四)以学生为主,促进数学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改变过去一些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各个环节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改变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气形成,在课堂中创设新意。
以教学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在接受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四个数学概念时,我是根据投影得出图像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个概念来,不是直接说给学生听,在接受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度量,然后分组讨论、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结果,不是教师讲出结果。在教授例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练,不是教师在黑板板出过程,对学生做得不够完善之处进行指导。在巩固知识时,让学生多做各种题型训练,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全过程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创意法教学的创造新意之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创意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所谓的最差与最好,我们不能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即考试分数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发展,也不能据学生的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衡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人现象来衡量,要看他的合作情感如何来决定。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来进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我们从如下三方面去转化学生的评价体系。
(一)由重学生的知识到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转化。
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得到100分,我们不能说这个学生是“最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差”,是书呆子,是死读书,没有变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能是唯分数论。例如:你在课堂上认识:“5+7=12”。你不认识:“5角+7角=1元2角”。若别人买了5角和7角的两样东西,给你2元钱你不会找多少,证明你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髓的意识,那你就是“最差”的学生。
(二)从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到重学生的全过程的转化。
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不能看学生的一时成绩作评价,还要看这个学生在发展全过程中是否有进步。如一个学生从刚进入初中时数学成绩是20分,到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是100分,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虽然他开始数学成绩是“最差”,但是经过努力,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他发展最快,最后成绩是最好的,用创意法教育理念来说就是“最差”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篇11
【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信息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和动态演示,将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排磁铁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丽、小华、小兰、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0分。
四、巩固应用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篇12
一、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二、教学情境回归生活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很少从生活的角度去考虑数学到底该教些什么,课本中的内容是否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待考量,教师教了可学生却用不到,甚至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教学二年级数学《运白菜》时,通过创设“运白菜”这一情境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连减的计算。可在教学中,教师很难将运白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情境换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教学,相信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如:“开学了,要给同学们分发新的教材,全校共需要搬运850本书,第一次搬了288本,第二次搬了256本,第二次搬走以后还剩多少本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更易理解,更易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三、作业设计贴近生活
在课堂中,开放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然而用于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作业形式却很单一,课本上的练习仅仅为教而练,难以得到更多方面的反馈,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货比三家》时,通过设置“货比三家”这一情境学会比较两个或三个小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总结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考虑基本需要即需要某样东西就去商店购买,不会从经济方面考虑,即同样东西哪里便宜去哪里买。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选择性地购买某样商品,如铅笔、橡皮等,学会货比三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把课堂知识践行于实际生活中的同时又教育了学生学会勤俭节约。作业设置贴近生活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
篇13
一、教师的生活语言要准确、精炼
在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讲究语言的生动、准确;数学课堂语言也要简洁而精炼。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课堂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教师对法则、定律、计算方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准确、精炼,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疑惑或误解。在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与“数字”、“位数”与“数位”、“除”与“除以”、“时间”与“时刻”、“整除”与“除尽”、“无限”与“有限”等的概念容易混为一谈。同时,教师必须使用准确的术语来授课,生活语言不能用生编硬造的方言、土话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 “平移”说成“平行移动”、“4800”(四千八百)说成“四八零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忽略了“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再如:在如:“8除以4(8÷4=2)和8除4(4÷8=0.5或?)是完全不同的,4乘以7(4×7=28)和4乘7(7×4=28)其结果一样,但从意义上也是有区别的,4× 7表示7个4相加(4×7=4+4+4+4+4+4+4),而7×4表示4个7相加(7×4=7+7+7+7)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生活语言应简洁、严谨,不能重复啰嗦、模糊不清、信口开河,一句话:小学数学课堂力求生活化,但也要准确、精炼;教学生活语言不是难以理解的“土话”。
二、教师生活语言要形象、生动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巧用生活中的常识来理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有句歇后语叫“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数学课堂也需要这样的生机勃勃。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元的硬币,问:我现在手中的这枚硬币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我们通常怎么说?学生答:“厚”。教师又问:我们教室里的这根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我们通常又是怎么表述的呢?学生答:“长”。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接着问:油桶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我们说油桶装的油的“高”度时,我们通常说成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回答:“深”。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是优化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只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就会乐中学、学中乐,使课堂精彩纷呈。
三、教师生活语言要幽默、贴切
由于抽象严谨的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这块“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除了要有深刻的教学思维外,还要有精湛的艺术语言,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到抑扬顿挫,语调自然外,还要伴有适当的手势、眼神、表情加以暗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深刻印象。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同学仔细观察同学的面部,老师生动地说:“鼻子是对称轴,我们的脸就是对称图形”,使概念本质体现在“庐山真面目”中,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蜻蜓、蜂蝶、飞机、汽车等)再如: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帮助记住有31天的月份和判断是否是闰年,可编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一来就使数学妙趣横生。
总之,数学课堂要优质高效,就要把课堂变为生活,教师要巧用生活语言来优化课堂;千变万化的数学生活语言需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师在“舞台”上才能用生动的语言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引起“队员”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