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1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把握看问题、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2、理解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课件1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坐井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说大话弄错    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    抬头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

请同学迅速把书翻到58面,大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天有多大)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无边无际,大得很。)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

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谁来试试?

    ③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再读青蛙说的话,这句话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谁来读读?

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 “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认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

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第四次对话】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③创造想象,续编第四次对话。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如果青蛙会跳出井来看看,说明它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一点还是很可贵的。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多学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板书设计:

                     小鸟

                              站得高

篇2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通过仿说引导学生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口语交际”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猜一猜、交流、朗读、背诵、书写进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坐井观天

2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辩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或看待问题时,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寒号鸟

2

勤劳的喜鹊在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劝说寒号鸟做窝,但懒惰的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在寒冷的冬夜里冻死了。

我要的是葫芦

2

一个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心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掉光了。

口语交际

1

商量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语文园地五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

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12

坐井观天

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

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1.识字写字

(1)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字音方面,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哪”。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答、话、哪、抬”。教学“际”字时,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并进行拓展词语。“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

(2)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

2.阅读理解

(1)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教学设计把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

(2)体会想法,感受寓意。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3.表达运用。

(1)想象说话:小鸟飞过,飞过。这天大得很!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独特的想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学写“观、喝、渴”等8个生字。

2.读通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一、补写课题,引入新课。

ɡuān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____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3.教师示范写“观”,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然后评议。

5.出示象形字“观”,帮助理解字义: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

6.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来理解字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1)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2)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

①指一指课件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课件,和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2.学生自由朗读第2至7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正确朗读课文,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课件出示句子,读句子,识记句子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口渴”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交流“弄、际”的识记方法。

(3)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再读课文。

(4)出示课件,读后完成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青蛙坐在(

),看到的天只有(

)。

小鸟落在(

),看到的天(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认领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运用生字。

1.引导观察,归纳生字。

(1)独体字:井

(2)上下结构:答

(3)左右结构:观、沿、喝、渴、话、际

2.指导书写“喝、渴”。

(1)观察对比,书写“喝、渴”。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

(3)学生练写“渴、喝”,后评议。

(4)

学以致用“喝、渴”。

出示课件: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

)了,下来找点儿水(

)。

3.学生练习书写:井、沿、答、话、际。

教师相机指导: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井”两横上短下长,撇伸展,竖为悬针竖;“答”的上部“”要写在竖中线两侧;“话”的左部横折提中横不宜长,折短。

4.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可以把握一类字的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一、复习导入,交流初读感受。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初读感受,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朗读对话,读懂对话。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

1.和同桌对读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与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它。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出示课件,拓展想象:

小鸟飞过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这天大得很!

(2)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指名读,师生评读。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2次对话。

1.学生朗读第2次对话,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课件,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

“际”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边缘或交界的地方。②彼此之间。③指某个特定的时候。

1.“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种意思。

2.“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A.一眼望得到边。

B.没有边,很大。

③还有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课件出示小鸟飞过大海、草原、平原、沙漠等图片。

2.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2)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3)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3次对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指名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天天、一抬头”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读书活动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三、整体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3.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5.总结: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展开想象,编写第4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做一做,利用实验释疑解惑。

课文中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紧扣“无边无际”一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小鸟飞过草原,飞过平原,飞过大海等画面,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最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透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3.读一读,揣摩人物心理。

篇3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大多数优秀的老师上课学生的情趣高昂,教学效果好。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最近发展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使每个教学环节既讲求实在又追求新意。

1.兴趣开篇,激发求知的欲望 。

“万事开头难”一堂好课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感悟课文、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讲《坐井观天》一课时这样引入: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这位老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引入配上形象生动的图片,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老师接着呢”学生迫不及待地问。

2.课堂上充分信任学生是学生觉得轻松的前提。

尽可能地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表达方式,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你最喜g哪一句为什么”“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试着读读。”“你们小组喜欢哪一段就研究哪一段。”“你想请谁指导把这句话读好”?从而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肯定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的思维更真实、更活跃地体现出来。

3.挖掘“潜材”给予创新的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有了一个好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表现。那么课堂气氛将大为活跃,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课文结束时组织这样的讨论:谁能帮乌鸦想个办法?既能跟狐狸说话揭穿狐狸的阴谋,又不掉肉?反过来再设计这样的问题,想个什么办法惩治狐狸,使狐狸改邪归正,学生思维活跃、突发奇想编出一个个大人都意想不到的故事。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篇4

在听课过程中,这些老师的教学生动,学生求知强烈。杨文娟老师讲的是《坐井观天》一课,在起初老师用绘图的形式让学生清楚井的样子,同时让学生贴“青蛙”、“小鸟”来体会哪里是井沿和井底,这个过程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快速地理解了井的构造,对以后的讲解起到很好的铺垫。李春杰老师讲的是数学《梯形的认识》让学生看题目说一说自己本节课想学的内容,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导课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他的老师也从学生需要、课堂需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涨。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练和交际活动。这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了这么多堂课,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富老师的示范课,学生预习,课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从生字、近反义词、示意图、课文中心思想等方面让学生板演,老师也不是完全的防守,而是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地引导或提问。富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竭力回避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陈旧讲课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所学的兴趣,激发出由衷的热情。

篇5

1.认识本课“狐、假、虎”等3个会写的字和“兽、违、抗、撒”四个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读文,演读课文。

3.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4.读懂寓言,明白“狐假虎威”的含义,懂得有的人仗势欺人,我们要看清他们的本质。

重点难点:

懂得百兽不是因为狐狸而是因为老虎吓跑的,明白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寓言

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2.引导学生说故事后问: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3.生答后师小结:寓言是通过短小精炼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也能启迪人的智慧。

4.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狐假虎威》。

5.板书课题,认识课题中的四个生字,注意比较“狐”和“虎”的读音。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说寓言故事,然后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准备。]

二、激趣读文,自学生字

1. 展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是什么动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老虎是凶猛的,是百兽之王,狐狸则很狡猾。

3.当狡猾的狐狸碰到凶猛又饥饿的老虎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把不会读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先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4. 生合作自由读文,老师巡视指导。

5. 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卡片。(齐认生字)

茂密狐狸寻找百兽违抗扑打害怕争吵

猴子野猪纳闷窜过骨碌碌半信半疑

6.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纠错。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先用动物图片引发他们读文的欲望,在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认读生字时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

三、理解故事,演读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反馈,老师可多叫几名学生讲。

(主要讲了一只狐狸被一只老虎逮住了,狐狸为了逃生,对老虎撒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并且叫老虎跟在它后面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结果吓跑了百兽,骗倒了老虎。)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狐狸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老虎的。

⑴生默读课文后反馈。

⑵你是怎样理解"窜过"这个词的?能表演一下吗?

⑶通过老虎“一扑”“一下逮住”这两个动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力量悬殊,以及狐狸的危险处境。)

⑷即将葬身虎口了,狐狸是怎样摆脱危险的呢?自由读文,把狐狸的话用笔画出来,想想该怎样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评评。

⑸指名读狐狸的话。

句1:“你敢吃我!”

①狐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扯着嗓子)

②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这句话?

(引导体会狐狸内心的害怕,但又想反客为主,先声夺人把老虎吓住。)

③谁能把狐狸又害怕,又想吓住老虎的心理读出来?(指名读)

句2:“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

①狐狸这次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②讨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神气?(指名读课文)

句3:“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体会狐狸的得意狂妄、装腔作势,理解“半信半疑” ,体会老虎的纳闷无知,上当受骗。

[评析: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大部分,图文结合能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本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并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四、引发议论,理解寓意

1.老虎以为大家逃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呢,此时你最想对老虎说什么?(百兽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你呀!)

2.你是怎样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的?

(假就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3.讨论: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生自由发言后师总结,现实中也有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当我们碰到这种人时,不要被吓倒、也不要上当受骗,要看清他们的本质,勇敢面对他们。

[评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了,本文的重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老虎和狐狸,自然而然引发对寓意的探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个性发挥

篇6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是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前有效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安排有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可接受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使其在课堂上胸有成竹,自信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抓住重点,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

二、创设情境,快乐参与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描述、音乐渲染、问题设置、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诗词朗诵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情境氛围,以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景,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以5·12大地震的视频、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到地震的惨烈现场,并提出问题,从而为后文教学“孩子被救的喜悦”设下伏笔。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这比起简单地讲述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快乐学习之门。

三、教师主导,全员参与

语文参与式课堂一定要避免只有“尖子生表演”的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舞台,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指导。语文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作文评改、专题演讲等。教师应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由于问题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有话可说,连后进生也是信心十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优化课堂,全程参与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密切联系,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现课文中的情节,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以《柳树醒了》这篇课文为例。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生字,同时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幻,感受春天的美好。为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展示与春天相关的景象,那就是柳树、春燕、春雷等。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万物复苏的景象,如小草发芽、挑花盛开、冰雪消融等。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到处都是一派迷人的景象。课件还可以在末尾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亲爱的同学们,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请用画笔记录你身边的春景”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气候等方面展开想象,增加对春天的认识。待学生思考并发言后,教师再播放课件,以绚丽的色彩与优美的文字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突破学习难点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其更好地体会课文主旨,掌握关键的知识点,有效突破课本内的重难点。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其主题就是让学生明白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而这样的寓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主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播放青蛙与小鸟对话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处于井底的青蛙与翱翔于天际的鸟儿,他们身处的环境存在何种区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认识可以再增加一个实验模块,让学生用硬纸片或课本,将其卷成圆筒状,并透过圆筒观察蓝天,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青蛙所看到的天空的范围。同时可以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现在你看到的天空只有圆筒那么大?”从而一步一步引出主题,“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对天空有不同的认识?那是因为其余的广阔天空被筒壁遮挡了,而青蛙的天空被那口井遮蔽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沉闷,学生也易产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变幻教学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汲取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赵州桥的形态、作用等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分析赵州桥与其他桥有何不同,了解其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授课方式既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图片、影片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桥的形态、特点、建造者、所在城市等信息,通过视觉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介绍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将世界各地的桥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使其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像、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传统的教学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一般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学形式。通过计算机操作,教师可以更加简便地、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动态教学的魅力。例如在《画杨桃》一文中为了向学生展示杨桃在各个角度的形态,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展示杨桃的各个剖面,而不必徒手在黑板上绘画,这样就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为了让学生体验画杨桃的过程,还可以让每位同学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主旨,即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不应过早地否定他人,而是要思考别人观察的角度是否和自己一样,同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五、结语

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学手段丰富多变,也因此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巧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克服文中的疑难点,掌握课文主旨,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琼.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6):204.

[2]尕玛拉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青海牧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6(22):113.

[3]杨秋兰.多媒体融入,踏寻高效课堂的芬芳——小学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15(21):82.

[4]朱玉芬,崔伟兰.以多媒体教学为抓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52-53.

作者:魏志琴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文峰小学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即依照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教学设计,合理地对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从而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将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增加其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目标的完成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实践表明,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有利于课堂情境地创设,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对事物的兴趣程度有密切联系,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展现课文中的情节,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以《柳树醒了》这篇课文为例。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生字,同时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幻,感受春天的美好。为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展示与春天相关的景象,那就是柳树、春燕、春雷等。通过播放课件,展示万物复苏的景象,如小草发芽、挑花盛开、冰雪消融等。以动态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到处都是一派迷人的景象。课件还可以在末尾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亲爱的同学们,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请用画笔记录你身边的春景”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气候等方面展开想象,增加对春天的认识。待学生思考并发言后,教师再播放课件,以绚丽的色彩与优美的文字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突破学习难点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样的教学情境当中,让其更好地体会课文主旨,掌握关键的知识点,有效突破课本内的重难点。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其主题就是让学生明白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而这样的寓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主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式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播放青蛙与小鸟对话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处于井底的青蛙与翱翔于天际的鸟儿,他们身处的环境存在何种区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认识可以再增加一个实验模块,让学生用硬纸片或课本,将其卷成圆筒状,并透过圆筒观察蓝天,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青蛙所看到的天空的范围。同时可以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现在你看到的天空只有圆筒那么大?”从而一步一步引出主题,“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对天空有不同的认识?那是因为其余的广阔天空被筒壁遮挡了,而青蛙的天空被那口井遮蔽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是注意力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沉闷,学生也易产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变幻教学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汲取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赵州桥的形态、作用等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分析赵州桥与其他桥有何不同,了解其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授课方式既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图片、影片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桥的形态、特点、建造者、所在城市等信息,通过视觉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介绍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将世界各地的桥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使其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像、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传统的教学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一般处于被灌输知识的状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学形式。通过计算机操作,教师可以更加简便地、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动态教学的魅力。例如在《画杨桃》一文中为了向学生展示杨桃在各个角度的形态,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展示杨桃的各个剖面,而不必徒手在黑板上绘画,这样就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为了让学生体验画杨桃的过程,还可以让每位同学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主旨,即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时,不应过早地否定他人,而是要思考别人观察的角度是否和自己一样,同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五、结语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学手段丰富多变,也因此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巧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克服文中的疑难点,掌握课文主旨,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琼.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6):204.

[2]尕玛拉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青海牧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6(22):113.

篇8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更形象,更具吸引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我在教学《四季》一课时,首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桃花盛开的春天,西瓜成熟的夏天,落叶飘飘的秋天,梅花盛开的冬天……这些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被这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说这就是美丽的四季,学生立刻产生了新奇感,很快进入学习情景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通过观察,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浅显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讲解青蛙和小鸟为“天是大还是小”发生争论时,在大屏幕上展示无边无际的天空、海洋、沙漠、草原等,并配上音乐。随着音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它飞跃高山,飞过田野,飞过城市,飞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一直飞到井沿上……再把难理解的词语“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通过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并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寓意进行理解。这样有效地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3 利用多媒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型的媒体经验和感性材料。如教学《北京》一课,这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北京的各个方面,在课外,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各种图片资料。而今,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在网上进行资源导航,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视频展示就行了。不仅画面生动形象,还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节省了许多时间。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雄伟壮观的天安门、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风景如画的香山公园、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教室沸腾了,“这就是北京……啊……”鼓掌的、欢呼的、瞪大眼睛一言不发的……此时此刻,我被孩子们的热情感动了。从多媒体中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有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4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是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智能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不但可以以文本为载体模仿课文中的狐狸、乌鸦的角色,借助媒体内容,表演乌鸦得到肉和失去肉以后的情景,而且那惟妙惟肖表演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既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又明白了在生活中如何面对狐狸的狡诈。多媒体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小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且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

5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复习课中,如果教法陈旧,照本宣科,没有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劲头。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复习内容的知识点设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抢答题、辨别题等,采用一题多解、改错、讨论、竞赛等方式,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同时,通过娱乐性的练习,及时检测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使学生从中享受体验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6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注意针对性,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教学固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非用多媒体教学不可。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需要,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能为之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方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感性、心理等方面得以横向发展。多媒体教学中,我把创设视听形象的着力点放在文章的疑惑点、重难点、动情点、训练点四个方面,以期达到帮助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培养学生情感的教学目标。

6.2 注意辅,准确定位和把握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分扩大其功能,从字词出现到提问,到与课文对应的画面,到练习解答全由多媒体呈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学生几乎不接触教材,一切都跟着多媒体转,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始终要摆正教师、学生本身的主导、主置。只有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思维缺乏凭借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教师仅凭常规媒体难以搞清时,或当学生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才可以审时度势地运用多媒体。

篇9

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描写细腻,内容丰富,感彩浓重的文章,但在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神态,物体描绘等方面也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补白式”的提问,就能够唤起学生无限遐想,激发学生思维,建立起师生、生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像,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丰富对课文知识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由此,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补白点”发问,给学生提供可以展开想像的余地,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焦点”。

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教学,在学生学完全文之后,紧接着发问:“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像,补充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老师根据情节的空白处设计了这个问题,在充分理解青蛙和小鸟两个动物形象的基本上让学生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青蛙不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通过游历学习,成了一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通过想像补白,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领会了《坐井观天》的寓意。这样的“补白式”提问,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学生对文本寓意的感知。

二、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当学生了解“五光十色”本身的词意后,紧接着问:“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呀?”是呀,水是无色的,为什么到了海里就变成“五光十色”呢?一时没人举手回答。我校洪老师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反复读了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明白了是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的缘故。洪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可以用“五颜六色”呀,为什么要用“五光十色”呢?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及时地点拨:大家“想想天上的太阳?”学生猛然间悟出:海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瑰丽无比,给人们强烈的光感,所以用“五光十色”能写出了海水特有的美丽光泽。接着洪老师趁热打铁用简笔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阳光、海面、海底高低不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产生“五光十色”的原因,此时学生不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提问是有效提问一个重要点。

如:《小小的船》一课,可以根据文本意境美和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像小女孩一样飞上天,你会看见什么?心情怎样?”像小鸟一样飞上天,这是一年级小朋友最渴望的梦想了。因此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看见了流星雨”;有的说:“看见了外星人”;有的说:“看见了长城”;有的说:“我看见了宇宙飞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升华了对课文理解与感悟。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出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为重要。该师的提问妙在对老问题变换个角度提问,课堂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着眼于文章的“发散点”提问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了铺垫。

五、着眼于文章的“对比处”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经常看到作者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表现文章的主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就是通过旁人的放弃与父亲的坚持进行对比描写,来表现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上这一课时,可以抓住了“阿曼达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疾步走到、动手挖、埋头接着挖”,其他人“匆匆赶来、痛哭、绝望离开”等关键词,通过反复的比较阅读,体会父亲不放弃的坚韧品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进而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文本的内涵一下子就凸显出来,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更好的熏陶。

如果我们老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也能找到答案,但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单独重复的提问“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提问时找准“对比点”切入,从旁观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回答问题。这种“对比式”提问的妙处在于借助相对的两组描写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10

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不能光靠课堂的热闹、教学模式的花样等,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呢?本文笔者就这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 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要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着学生去获得新知识或对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从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例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在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只青蛙是在什么时候进到井里的?进井之前,青蛙也应该看过天空是怎样的?怎会跟小鸟发生争论呢?学生被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激起好奇心,都在想:这青蛙是怎样进井里的?它进井里之前有没有见过天空呢?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这青蛙是在卵的时候被冲进井里的,所以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才会跟小鸟争论,有的说是小蝌蚪的时候无意中游到进里,由于从小没有人教给它知识,所以,它不知道天空的模样,有的说,是青蛙妈妈为了保护后一代,所以把卵生在井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青蛙没见过天空的样子。还有的说:青蛙小时候也许见过天空的样子,但由于在井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已经把以前的东西都忘了,才跟小鸟发生争论。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②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③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④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本身也不能“闭关自守”,也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传统挑战。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11

1 科学探究等于活动化,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片面的,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首先,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其次,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什么情况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2 用教材与教教材。科学教材的每堂课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以几个相关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如何使用教材也是现今不少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主要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遵照教材的结构使用,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与加工,三是视实际情况决定。其实,如何使用教材只是次要问题,关键必须处理好随之产生的问题。

2.1 教教材。《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照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2.2 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工教材,已在当前教学中被广泛认同。选择和加工就可以综合学生、教师、时间、器材等因素,使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简单的“用教材”很可能会使教学设计缺乏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一组具有强烈思维层次性的探究活动,但因为对材料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准备十分困难,为了便于教学,部分教师删去了其中的一两个活动。这种简单的用教材必定会大大削弱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

另外,简单地用教材甚至可能带来“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教师设计以观察上升的烟来认识和理解“风的成因”,出现了“上升气流”等同于“风”的科学性错误,

3 每个探究都该有个结论。因为探究总是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的,是有目标的。因此,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必须获得某一个结论,认为只有当学生将结论表达出来,探究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例如,在进行“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的探究过程中,有教师千方百计想让学生得出“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结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提了一大堆的要求,可不少小组实验的结果却并不如意,最后老师便斥责学生的实验方法有问题,没有按要求操作。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这一活动中隐藏的价值,就是每个小组的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也同样是意义非凡的。又如,在“蜗牛”的观察活动中,出现了有教师把蜗牛壳的左旋右旋等内容当作知识点让学生背诵下来的现象。

科学学习应该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把得出结论看得过重,又会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到位。其实,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要从每个活动中发现结论是不太现实的,何况从一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最终只能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应该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活动有不同认识,允许学生分阶段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如果通过努力学生仍不能对现象进行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他们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可以在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研究,在有所失,有所不完整之外,也许反而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专家、权威的精神。

4 “以学生为本”等于“学生中心”。“以人为本”是当前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对学生需求和自由的片面理解导致教育内在价值和意义的丧失。“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无价的自由,不然,必将使学生和老师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现象恰恰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①除了赏识,从不对学生说“不”和“错”。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言行如加以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公开课和展示课时尤为突出,甚至在学生有了科学性错误时也不加以指出。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启发学生,使其少走弯路。所以,只有掌握好赏识与惩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实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②课堂上许多教师不敢多讲,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以致于老师一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道理,也要让不少学生绕着圈子讲出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不讲和讲的过多,都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负责任,谁来讲。讲多少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出发。

据上所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①在接触科学教材的初始阶段,先从教教材入手,按教材的程序化开展活动,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想和意图,体会蕴含在背后的教育功能,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对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尝试用教材,并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②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现学生自主性时,要加强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③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④在教学时间不够时,并非每个活动都要充分展开,可以简化活动的步骤,突出某个最有意义的部分,做足做好文章。

篇12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全面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辅导,注意调控。一般可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视其情况直接开展全班性的交流。比如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就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生字词的意思。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课本、黑板、多媒体进行直观性的演示。如语文课则可让学生联系文本说说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等;数学课则可演示一下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如在执教的《十五从军征》一课就有这样的环节:学生读文,学生评价;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有共性的问题或是自己预设的问题,让交流的学生谈体会或进行演示操作。如果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则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作交流。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着重指出,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课堂调控要收放适度,维持好教学秩序;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教师作好启发指导;交流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成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形容的是人们解决问题时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思维方式正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语文课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如一个人、一只动物、一棵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如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就是说青蛙和小鸟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了,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开始,教师就要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地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当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就是搞清楚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己设计的纲要信号相互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有些课文虽然没有角色,但也能找到规律。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做到:(1)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3)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总结回顾,教师布置作业

篇13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于一身,一方面继承了黑板的书写功能,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投影仪只能展示的缺点,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优势,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可是,许多教师应用电子白板欠灵活,有的教师不联系学生实际频繁使用书写、拖拽、遮屏等少数几个功能,有的教师则把所讲内容的提纲简单地展现在大屏幕上,这样的应用都未充分发挥出白板的独特优势。因此,加强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当前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巧用白板的常用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交互的平台,利用电子白板的常用功能,如聚焦、拖动、放大、回放、批注、等,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方式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电子白板的聚焦功能灵活多变,简单容易上手,是教学的好助手。电子白板神奇的聚光灯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教学的难点。例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寓意就必须了解青蛙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教师可以先在白板上出示一张天空的背景图片,随后在白板上迅速调出聚光灯功能。瞬间,周围大片天空被一层黑色覆盖,只有在聚光灯聚焦的区域才会出现一个圆圆的、小小的井口。透过这个井口,看到的天空真的如青蛙所说的那样只有井口那么大,瞬间使学生明白了青蛙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

电子白板拖动文字、图片更加简单,教师只需要直接选中图片或文字就可以随意拖动到屏幕的任何位置。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内容很难更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例如,在教学《比尾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先依次拖出六个有尾巴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尾巴的特点,然后教师出示没尾巴的六个小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请学生用拖动的方式给学生添加尾巴,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了课堂,了解了猴子的尾巴长,公鸡的尾巴弯,兔子的尾巴短,鸭子的尾巴扁,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放大功能,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呈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功能将田字格及生字放大,让学生观察字形。通过观察,仔细思考,学生头脑中就会重现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大致轮廓,写起字来也就得心应手,不会随意涂写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2.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丰富的库功能,其中有软件自带的公用库和教师自建的资源库。如注释库、图片库、活动库、链接库等,每一类库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随时调用、添加、改编、重组。

交互式电子白板库中的所有资源,教师只需“点击”或“拖动”就可以用,课堂上表现出快捷、高效。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把“詹天佑人物介B”“时代背景资料”“铁路建设视频”“詹天佑青铜像”等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资源库中。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调用资源:在导入新课时,拖动显示“詹天佑人物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如何成功主持京张铁路的内容;在学习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时,调用“铁路建设视频”资源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感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独创性,让学生感受开凿八达岭隧道和居庸关隧道的方法,体会詹天佑勇于创新的精神;课文总结时调用“詹天佑青铜像”,让学生续写:假如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铜像前,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电子白板以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呈现出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重认知、轻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在于“重情境”,以白板呈现出的大量情境贯穿教学,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统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下阅读。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绘图”的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在白板上画出弯弯的月亮,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弯弯的事物。然后,讨论交流: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最后要引到书上的“小小的船”,利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看出“两头尖”。接着,教师可利用白板的“演示”功能,将“船”与弯弯的月亮相比较,使学生很快明白月亮与小船的联系,理解儿歌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样的白板应用,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巧妙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只有恰当地利用电子白板,才能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要我学”向 “我要学”的学习型人才转变,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高效。

参考文献:

[1]沈雯.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使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