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测绘工程毕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测绘工程毕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测绘工程毕业

篇1

1.2协调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需逐步解决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矛盾。从近几年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就从事选题来源方面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提前选题,提前做毕业设计,到真正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只需把以前所做工作进行整理完善,并写出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有的签约单位为了工作需要和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会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只同意下列情况的申请:一是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二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派到相关单位学习的。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原则上不允许变更毕业设计课题,若因工作要求必须变更课题的,经批准后方可变更(但课题内容应与所学专业相同),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出现不符合要求的课题。这种学校与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好做法。根据接收单位的要求由教师与接收单位共同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合作进行指导。这样,既进行了毕业设计的综合锻炼,又与工作单位的要求相结合,提前进行了工作的适应期,为毕业后较早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基础。

1.3加强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过程采用系统一管理,导师分散指导的形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名师出高徒”,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由中级职称以上有经验的人员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为6人。毕业设计指导采用通信、网上指导和当面指导相结合,除电话或网上交流指导外,校内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交流指导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外请教师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为了督促教师认真指导,系里要求组长在教师指导结束后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进程记录》上详细记录指导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以备系和教研室检查。校外毕业设计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为接收单位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校内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到要求。

1.4加强学生管理

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能否有创新,还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学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院、系的统一管理。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完成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检查汇报均要进行考核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应及时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请教,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将取消其继续在校外设计的资格。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检查采取学生自查、学生组长座谈、指导教师检查和系组织教师集中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情况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依据之一,对未能按要求完成的亮黄牌警告,给1周时间补做,下一周复检,如仍未完成,给予红牌,取消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毕业设计后期的认真程度明显增强,对符合要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加强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全面考查,由于毕业设计环节涉及考查的面广,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如总结、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所有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全部任务,并提交所有的成果资料,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也须回校参加答辩)。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避免人情关系的影响,规定指导教师不参与本人指导学生的答辩和评分工作。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小组召开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在参考指导教师预评结果的基础上,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毕业设计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中期检查成绩占20%,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20%,毕业答辩成绩占30%。每指导小组优秀比例不得超过15%,优、良的总比例不得超过60%。每个指导小组可推出一名优秀毕业设计,若觉得本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行,优良比例要低点,可不给优秀。答辩采用末位淘汰制,每个答辩小组至少推荐一名差的学生参加系公开答辩,最终毕业设计成绩以公开答辩成绩为准,且最高为中等,不及格的和下届学生一起重新进行毕业设计。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结果导致每年都有不及格的学生。

1.6完善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选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许多题目都将用到一些高、精、新的仪器与GIS软硬件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没有良好实验条件的支持,很多毕业设计题目将无法进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2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毕业设计上述改革措施在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毕业设计工作做到了精而又精,实而又实,细而又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共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得“则泰杯”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多个,有些毕业设计经过整理后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近几年的一次性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

3毕业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思考

虽然毕业设计选题较以往有较大的改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继续改进。我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进一步增加工程实践型课题。测绘工程专业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其作业方式和提交的测绘产品差异很大[7]。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可进一步凝练课题方向,如设置地籍测量方向,因该方向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技能,包括控制网设计、数据处理、地图制图、数据入库、空间分析等。这样既能保证训练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工作量,同时也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创新性研究。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只要更换不同地区的数据,就可以确定不同的题目。鉴于指导教师不可能熟悉该课题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成立导师组,由几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方向的题目。可以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从大二开始,把学生分配给相应的导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前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做准备。目前尽管有很多针对毕业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很多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学校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对一些不符合要求处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还存在着部分学生投入的精力和教师投入精力尚没有量化管理的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任重道远。

篇2

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多难忘的事,很多的收获。如今我顺利毕业,大学的四年里,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 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三年,能熟练地运用测绘仪器设备操作和数据处理、计算技术,尤其是现代测绘仪器和计算机绘图、计算的技术。具有良好的识图、用图与分析能力,睿智果敢,善于发现并总结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方案。善于活学活用,突破陈规,形成以纵带横、以横促纵的纵深领域发展势头,以解决各种施工测量的疑难问题。

在进入社会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虚、热情和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工作和事业,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端正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

篇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测绘工程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以“3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测绘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更深程度的融合都对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无疑是培养质量的主要体现,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发言权。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在测绘工程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组织了学生进行暑期专题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毕业生能力素质基本评价

对于毕业生工作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单位比较肯定,而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安心度稍微差一些。对于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单位评价认为很好的均只有50%左右,这说明学生的沟通能力上还需加强。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所学专业能力,单位评价认为很好的均接近70%,而动手操作能力只有46.15%的单位认为很好,还有7.69%的单位认为一般,这说明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很肯定,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会稍差一些。对于毕业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认为很好的均超过70%,但是团队精神稍有欠缺,管理能力只有40%的单位认为强,说明毕业生的管理能力相比于其他能力属于最差的。

二、影响能力素质的因素

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专业实践、教师教学、教师为人对其影响最大;而对其毕业后帮助最大的为专业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知识和社团活动;这说明学院职业技术培养和专业知识传授方面十分出色,同时也说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不仅在教学上,也通过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发展。

参加工作后,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强化的则是专业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知识,而文案写作知识也是急需强化的重点。

测绘局系统的校友认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其工作有一定影响;规划局系统的校友则认为,毕业后专业知识和文案写作能力的加强属于同等地位;国土系统校友则表示法律知识才是其首要需要加强的,其次才是计算机知识、公关礼仪、文案写作能力。

现在的测绘行业单位对于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及计算机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也反映出现在测绘行业正在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与IT行业也开始交叉。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文案写作知识的需求非常大,而这些知识都有一定的欠缺。

三、对综合培养情况反馈

数据显示,对于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基础、教学水平,单位评价认为很好的均超过了70%;认为学术氛围,实践教学效果很好的接近70%。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水平,均是60%左右认为我院很重视,30%认为我院重视,还有10%认为一般,单位对于学院这两项比较肯定,但还需加强。

毕业生对于母校的综合教学水平都表示肯定,一方面说明学院的教学对于他们的发展有促进,各行业内的毕业生均表示在校学习的技能在工作中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但也有校友对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学术熏陶、思想熏陶、人文修养、课程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培养等方面。

对于学院教学,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38%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应当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培养64%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62%的认为创新精神应当加强培养,超过50%的人认为学生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还有团队协作精神都应该着重培养,其次是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学习能力。

毕业生还就加强就业指导、加强教学设施(如实习场地)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四、对课程设置的反馈

单位对于课程设置安排认为很合理的不足10%,认为合理的达到55%,还有32%的认为一般,这说明用人单位认为我院课程设置安排尚有欠缺。而对于课程设置更有发言权的毕业生中大部分(超过60%)认为学院课程体系评价是合理的,少部分认为是基本合理,极少部分认为不合理,说明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和大部分工作岗位的需求,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

毕业生对于学院课程安排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分配上面,近45%认为理论课安排太多而实践课程安排太少,另外的意见就集中在课程的开设上面,这对学院课程开设和理论与实践的分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五、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思考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联系教育理论的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果不能主动学习,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根据调研数据和分析,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思考。

1.专业教材。有丰富的例题和实际操作步骤的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但目前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侧重理论讲解,而缺乏例子的演示和实际操作步骤。这与我们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对现有的专业课教材增加一个对应的实验教材,该教材应由主讲老师编写,可充分体现主讲老师的教学思想。如果该专业课与计算机有联系,应添加相应的专业课。

2.教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PPT模式”。很多理论课的老师讲课都较为枯燥。因此,应适当提升课程实习的比重,实习应该在机房或相应的场地进行。

3.课程设置。测绘工程专业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课程较多较难,所以本科阶段的课程横向纵向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一、大二的专业课程多,课程负担重,虽然为高年级的创新性实践性学习保证了时间,但学生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容易产生“消化不良”。测绘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以计算机知识为例,从毕业生的反馈中,我们看到,实际工作对于编程要求较高,但学生动手编程能力普遍较弱,这无疑与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关系,仅仅通过几门编程课很难解决学生的编程问题,其他专业课都应该加以配合,要形成一种氛围。

4.课程设置的“博与专”。我国很多大学从招生开始,就是严格的分专业、分系定向。这样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他只能接受一些很专门的技术知识,用于应付它这个行当里头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求。最后到专业化的时候,学生们学的东西又非常专,非常精,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们的测绘工程专业教育相比于国际较高水平(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测绘专业)也显得比较专、窄。德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并且具有相当宽的专业知识学习,其专业课程设置更宽更广,其专业必修课基本涵盖了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所有方向必修课。学生除了学习我国认为比较传统的工(测)、航(测)、大(地)、制(图)的专业课程,还要学习生态学、地质学、地籍测量等方向的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则更加偏重于学科研究方向知识,符合学生通过选修课及毕业设计确定从事专业方向的思路。由于其课程设置的原因,其本科毕业生所学知识相当于国内硕士研究生学的知识,而我国的硕士研究生阶段更是以研究方向专长培养见长,由此可见,我院乃至我国测绘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面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课程设置在“博与专”的问题上还有调整的空间。

5.实践性教学。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实践性教学要与专业基础相结合,同时应该更进一步拓宽学生可供学习的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合理搭建专业平台,在偏重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争取各类资源积极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辐射各地各相关行业的实践教学网络。可以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测绘行业的了解,通过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挂职、实践接受企业文化以及创新理念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完成学生向企事业单位合格员工的转换,让学生对行业、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注:

此次调研共走访10个省市的2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搜集有效问卷127份。

参考文献:

篇4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篇5

基于《华盛顿协议》框架的工程教育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和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互认的国际认证协议,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质等效”措施,使各成员国对相同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从业人员学位及能力相互认可,这对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被认证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十分有利的。在我国,施行注册测绘师制度和推行工程教育认证几乎是同步开始的,此举旨在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通过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提升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大会上,中国又以全票通过,被确定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达到了国际“实质等效”要求,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对推动国内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现状及其意义

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止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2012、2013和2014年三次完整的测绘工程专业认证,通过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高校,详情可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官方网站查询。目前,我国鼓励相关高校和测绘人才培养单位自愿申请测绘专业认证,此项举措旨在促进中国高校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做法进行测绘人才教育改革,对目前高校测绘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最终为培养高质量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绘人才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同时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测绘教育还是建立高校测绘教育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测绘教育,一般都强调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忽略了测绘教育的工程背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工程背景”,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手段,正好可以规范高校测绘教育,促使高校进行测绘教育改革,向着为国家培养注册测绘师的方向发展。

二、专业认证条件下的课程改革

从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的要求来看(相关标准详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官方网站),一个专业要通过认证,其课程设置不仅有类型、性质和数量的要求,还要注意协调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课程比例,更重要的是整个课程体系要能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起到支撑作用。这决定了专业认证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衡量尺度,一切教学过程都应当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展开。经过研究,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开展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树立以“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过程强调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即遵循“以成果为基础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OBE强调五个方面:(1)学生学到什么成果;(2)为什么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3)如何帮助学生学到这些成果;(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成果;(5)如何保障学生学习到这些成果。从OBE强调的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工程教育认证核心不在于学校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同时还强调为使学生能持续不断地学到预定成果,教育方还必须采取措施使办学条件持续改进,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和反馈。为此,国内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跟时代前沿动态,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学生毕业要求中去,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促使学生各项毕业能力指标的达成,并记录教学过程和各利益方的反馈信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统一标准要求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自身定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课程设置要能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充分调研并和企业界及其他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得到来自各界的反馈信息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最终制定出既符合社会及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专业及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大学经过调研和深入研究,确定了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贵州,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面、地下及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空间大地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养,能够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地理信息采集加工与应用、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测绘工作以及管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2)具备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岗位、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精密工程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地理信息行业等领域的测绘工作能力;(3)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创新、科研以及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5)进行测绘生产时,能充分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使测绘生产与自然界协调有序进行。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近年来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以培养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兼顾就业,设置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整体优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教育认证规定,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必须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要求明确给出毕业生毕业五年内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达成度目标,课程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元,应该为学生具体毕业能力达成提供基本支持。因此,要使学生达到预期毕业要求和达成培养目标,就必须首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测绘本科及硕士人才培养机构,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考虑了工程教育的认证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并将学生需要达成的各种“能力”理解为是能够胜任不同部门和领域从事测绘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又按照能力分类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选修模块。比如,学生如果想到矿业领域就业,则除了在学科大类中选修必须的课程之外,可以到“矿业领域课程模块”中去选修包括采煤概论、工程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地球科学概论、爆破技术等与矿业领域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即可有效支撑学生在矿业领域就业能力的达成。又如对于那些打算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同学,则可在“考研课程模块”中选择现代数据处理、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和现代空间大地测量等与研究生教育相接近的课程即可(具体设置详见文献)。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引导,还可以起到就业分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说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提供了支撑,那么课程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支撑的保证。为达成各项毕业要求,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完全由教师来掌控,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的,由于缺乏“参与”使得课下打瞌睡和玩手机的学生不在少数。要实现OBE模式,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笔者有幸在贵州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对我校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尝试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讨论式教学”试验。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是:首先由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传统课堂授课,授课之后留有一定的学时,通过事先设定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延伸课题作为“作业”,学生在准备一段时间(2―3天,最长一周)后在课堂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教学方式。通过准备过程,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表达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欲望。一些学生在准备“作业”的过程中还将发现的问题申报了学校SRT项目,大大超出笔者当时的预料。笔者教学试验经历表明:只要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我们的课堂就可以得到无限延伸和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终身受益。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为试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并逐步在其他课程中实施和推广。改革的核心是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比如,在上述“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助教(研究生担任)则记录下这些情况,并按一定标准进行打分,最后将这部分成绩按比例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未在课堂发言的同学,则要求针对发言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提交文献阅读报告,对这部分同学,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报告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另外,鼓励学生申报与课程相关的SRT项目和自主探索开展测绘实验项目,对于这部分学生则给予适当的附加分数。总之,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支撑,否则必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注册测绘师制度已逐步走向正轨,但是国内高校测绘教育与测绘职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有效配合和建立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测绘教育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各高校做了积极探索。以国际工程教育为背景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为高校测绘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可供借鉴的模式。近两年来,贵州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按照测绘专业认证标准并兼顾注册测绘师制度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兼顾了专业认证和毕业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去,为此采用了“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以上是我们针对测绘工程专业所做的一些课程改革探索,希望借贵刊平台和广大同仁交流学习,共同促进高等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40(11):182-186.

[2]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3]ABET.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me[EB/OL].[2014-05-27]

http:// Engineers Ireland/media/SiteMedia/ SiteMedia/services 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

eering-Education-Programmes-FINAL-amended-Mar-09.

pdf

[4]ABET.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EB/OL].(2012-10-27)[2014-05-27]

http:///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Step_by_Step/Accreditation-Documents/Current/2013-

20a14/eccriteria-2013-2014.pdf.

[5]于胜文,刘智敏,韩晓东.从注册测绘师制度和专业认证谈测绘工程专业综合改革[J].测绘科学,2014,39(4):169-173.

[6]张俊,董敏,张鹏飞,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课程体系调整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5,(6):52-55.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ZHANG Jun1,LI Yi-xu2,ZHANG Peng-fei1

(1.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Mining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Agriculture,

篇6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篇7

2.具备建立区域大地控制网能力;

3.具备熟练应用测绘软件完成数字化地图制图的能力;

4.具备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操作能力;

5.具备测绘仪器设备基本检验、维护能力;

6.具备测绘工程项目设计实施及相关技术文档编制能力;

7.具备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实施能力;

8.掌握地形图测绘能力;

9.掌握工程施工测量能力。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两大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一是铁路、公路、水利、建筑、电力等工程类项目建设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二是测绘、地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高科技公司等地理信息获取及加工的企事业或部门。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建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建筑/建材/工程;

3 计算机软件;

4 其他行业;

5 环保;

6 新能源;

7 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土建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土建工程师;

2 工程技术人员;

3 工程技术员。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8

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对数学、物理、计算机的要求都比较高,专业课中常会用到数学和物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而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其他学院的学长问我:“你们测绘要用电脑不?”郁闷得我直翻白眼。测绘专业最需要编程能力,数据处理和一些复杂的运算都要靠编写代码来实现,想要毕业,你至少要会C、C++、C#、Java等编程语言中的一种,还得相当精通才行。

测绘专业的基础课非常多,新生大一入学后要学习测绘学概论,这门课的最大特色就是由五位院士领衔讲授测绘的整体知识:数字测图原理和方法这门课是测绘外业的原理和方法指导课。分两个学期学习地形测量的基础知识,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十几天的集中实习:误差理论和平差方法这门课程学习的是观测误差的处理,主要用在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中……总之课程多多,需要好好学习。

到大三开始,整个学院的所有学生要细分为下面四个方向: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A组)、工程与工业测量(B组)、航天航空测绘专业(C组)、城市空间信息工程(D组)。各方向的课程和课外实习会有一些差异,但每个方向都要求学好3s技术课程,可谓重中之重。

3S技术课程是21世纪测绘的核心,指的是GPS/GNSS(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RS(遥感原理),GIS(地理信息系统)这三门基础课程。随着“北斗”发射,卫星导航纳入我国的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接下来多项政策的扶持,我国3S产业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课程学完之后,随后跟上的就是跑现场实习了。数字测图、大地测量课程结束后集中实习。实习分小组进行,一般几个男生跟一两个女生一组。实习是很辛苦的,女生们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不管你是观测员、跑尺员还是记录员,任务都不轻松,测到哪儿就得把仪器搬到哪儿,无论冬夏,烈日冰雪无阻,测到中途偶尔来阵雨还要给仪器打伞。比较欣慰的是实习环境基本都在校内的坡岭,比那些扛着仪器穿山越岭、披荆斩棘的一线测绘人好多了。野外测绘工作不单是体力劳动,它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比如测量过程中需要迅速检核计算出一些数据控制限差,测量任务完成后还得回去修正数据软件绘图:还有一些课程结束之后需要课程设计类的实践,一般都需要编写代码完成。

在测绘专业,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考试更要好好考,奖学金、保研都得看绩点,绩点越高越有优势,只要挂一门保研就无望了。所以我们测绘学院学风特别好,同学们每天都会去图书馆、自习室占座自习。许多同学大二大三就开始找老师或者研究生学长学姐做项目了,从学习编程、阅读科普文献开始,到自己做软件、,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成为科研牛人,争取到科技保研的资格。

测绘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大类,除了测绘工程专业这个最大的分支,还可以与其他专业结合,比如测绘专业和地理系结合形成新的地球物理系:再比如我们学校即将在2013年招导航专业,据老师们说,开办导航专业目的是进一步为我国“北斗”二代导航工程培育高端人才。

测绘学院毕业生的去向

我校测绘学院本科就业率这些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我们测绘学院,每年的学生约有400人,其中200多人都会选择就业。我们的就业面广,科研单位、国企,私企都可以去,找工作基本不愁,工资待遇也不低。据我一位师兄说,找工作只要听到月薪四千元以下的单位,掉头就走。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出来大多数都是干工测(B组)的,去向很广,航天航空、交通、铁道、农业、国土资源、海洋、冶金、电力、水利、石油、煤炭、国防、测绘、公安、地震、工程勘察等企事业单位都是不错的去处,本科生一般要先从基层做起,积累几年外业经验之后升成领导走出去。

一般来说,毕业后到国企单位和事业单位比较多,国企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通常转正后收入就有四千以上,是比较有“钱”途的出路,但也比较辛苦。

篇9

一、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鼓励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能够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能够在企业开发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很方便地委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可以共享生产单位的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在合作企业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实惠。如低成本地送培自己的职工,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职工的培训成本,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利润;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可以共享学校的先进实训仪器设备;可以在生产任务紧急时利用学生的人数优势和时间优势低成本地突击生产任务;一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变为潜在的用户。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不断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实力。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于1989年,最早使用过“矿山测量”的名称,学院是重庆市最早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国家基础测绘、为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从事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的设计与施工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近20年来,已培养了千余名毕业生,毕业生遍布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自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高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地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整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设备达到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重庆及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测绘工程项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多年来一直努力与测绘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让师生走出去,把企业测绘技术人员请进来。学生在三年中做到了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内容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篇10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面向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才能使传统的矿山企业在采矿工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工程决策等方面有大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存空间[1]。目前,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在“数字矿山”技术方面的培养还非常滞后,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传统测量技术”和“3S技术”(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两大能力模块进行培养,但尚没有建立起“数字矿山”相关概念,也就更无从谈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承担起构建和维护“数字矿山”这个重要使命了[2-3]。这已经凸显出目前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现今对测绘人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第一,以对学生进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根本;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学生掌握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管理、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测绘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基于常规测绘和“3S”技术进行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各种工程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具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计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创新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6],突出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构建了自主立交式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按照性质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分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修满各模块标准学分,共修满185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在课程当中核心课程有:“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实践教学环节有:“综合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GNSS实习”、“地籍测量实习”、“3S技术综合实习”、“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约为3:1,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

3.注重夯实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国际化增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及5门双语课程,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国际化的理念、教学思想。

5.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大二进行中期研究性学习;大三进行各级创新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6.强化“数字矿山”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数字矿山”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数字矿山”高新企业龙软公司、数字矿山实验室和构建“数字矿山”的现场企业进行两方面内容的调研:一是“数字矿山”方向人才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数字矿山”建设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NSS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CAD及测绘制图”、“数据库在测绘中的应用”、“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数字矿山实用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设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三维GIS建模”、“计算机图形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编程基础”、“数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GNSS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毕业后具有从事“数字矿山”事业的技术与能力,从而为加速推进“数字矿山”的建设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结论性和经验性的帮助。问卷一共设计了30个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216份问卷,调查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客观评价。问卷共收回212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意和认可的。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有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7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

3.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拓宽就业面。问卷调查中,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知识面;69.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学生认课程体系有助于拓宽就业面。

4.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问卷调查中,23.6%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比较大。在以下两方面需继续加强:一是在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上还需加强;二是在提升学生对测量科学的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数字矿山”对测绘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宽就业面,最终目标是为国家“数字矿山”事业培养紧缺的测绘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园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

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邓万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海南

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2007,(8).

[5]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J].教育探索,2011,(3).

篇11

1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及培养质量要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更提高了培养质量,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之间逐渐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主要突出“测绘工程应用”的特点,学生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特点,既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业务急需的知识。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该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3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目标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单位为依托、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协作监督制度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显而易见,总体建设目标的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形成并实现多个子目标,才可以顺利达成。

3.1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生来自高校,始终离不开高校培养,高校具备强大理论教学和师资力量优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合作高校是建设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以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设备、资金、创新、场地等方面优势,单位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具体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工作,相比较高校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业务优势,可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地培养研究生。

3.3以学生为基本

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最新需求确定内容,如天地图、数字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等大型项目,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3.4参与主体多元化

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建模、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技术持续发展,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带来了多个研究主体,为联合研究生培养开启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3.5运行机制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基地建设的制度化、单位对基地建设的内需化。同时,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6协作监督制度化

为更好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单位的效益有所保障,必须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建立起协作监督制度,实现高校、单位、研究生三方相互监督的培养机制。

4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4.1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学校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4.2合作项目联合指导

校内外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展项目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毕业论文相互审核制

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把撰写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关。联合培养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审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先有联合培养院校和基地导师进行指导审阅,再以盲审的形式送外校导师或基地导师审阅,二级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篇12

二、测量学教材的定位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的“课程定位”问题,应该由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和技能需求分析而定。许多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对应专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他们只有少数人专门从事测绘工作,即便从事测绘工作也往往是管理测绘工作或者是兼职工程测量工作。非测绘专业学习测量学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工程测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领会测绘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要能把测绘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因此,非测绘专业学生还需要了解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概貌,并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测绘工作的能力。为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材不能定位在经典的以测图为主的测量学上,而应该定位在测绘科学技术或者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层面上。应该在讲解测绘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全面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投影与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等的研究成果。教材应基本覆盖测绘科学中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工程测量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编写《测量学》统编教材,一种方案是统一制定测量学基础部分的教材编写大纲,而各专业测量部分仍沿用教材编写习惯分专业编写;另一种方案是综合考虑各专业的需要,尽量兼顾多个专业的特点编写大纲和教材。就第二种方案而言,测量学应适用于土木、水利、地质采矿、交通、房地产、城市规划、地理、环境保护、农林、资源调查等非测绘专业。实际上经典的测量学定位对测绘学科的自身形象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因为非测绘专业大部分学生只有测量学这么一门测绘科学的课程,许多人毕业后因为缺乏对测绘科学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总认为测绘科学技术就是测量学,测量学就是测绘学。他们尚且如此,没有学过测量学的人对测绘科学技术了解到什么程度便可想而知。

三、测量学教材的内容

测量学教材内容应根据测量学教学大纲而组织,测量学教学大纲则应由对测量学的课程“定位”来确定。编写教材大纲和组织教材内容的原则是:(1)按课程体系要求,突出现代测绘教育的特色,以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核心组织基本内容;(2)要合理选择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要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同时要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达到教学内容合理、全面。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内容应介绍有度;(3)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精炼性,各个章节之间应当尽量精练组合、相互协调、前后呼应、融为一体,避免内容的重复;(4)要注意高等教材的兼容性,体现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各行业中应用的针对性,教材应能供多个专业选用;(5)要注意新教材与《测绘学概论》的区别。对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定位”核心而言,测量学内容应该有:地球空间学科的基本理论;地球空间点位信息的采集工具,测绘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点位的测定与测设,地面模型的描述;GIS的概念及其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测绘技术的成果成图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等。

虽然近年来已有几种较好的教材出版,测量学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增添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然而在信息量倍增而学时数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精选教学内容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多位学者已就测量学的教学设计了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分学期讲授。但目前多数学校较为现实的做法仍是综合考虑各专业的需要,根据统一的大纲和教材,编写包含必修和选修内容在内的一门课为好。具体而言,必修部分是各专业的教学重点,内容应包括地球空间学科的基本理论;地球空间点位信息的采集工具,测绘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点位的测定与测设等。选修部分应按照目前各院校各专业教材编写惯例,按相应专业需要介绍建筑工程、路桥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采矿工程、房地产与城市规划、农林、国土资源调查管理与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当然,还应包括地面模型的描述;GIS的概念及其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等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较多的测量仪器设备,以备毕业后选购、选用,作为附录应增加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克服非测绘专业学生接触测绘仪器少,测绘实验、实习指导书配套性差,使用仪器不当经常损坏仪器的缺陷,附录中还应增加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和维护保养指南;为了让学生了解现行测绘定额和收费标准,为非测绘专业学生进行测绘技术工作和管理测绘技术工作提供帮助,附录中也应介绍测绘定额和收费标准简介等内容。对传统测绘科学技术,只需保留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大胆删除陈旧、落后、不实用的内容。经纬仪、水准仪及其应用占据篇幅可缩减;平板仪及其应用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小三角测量、三角测量应删除。当然,考虑到当前仍处于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新老交替”时期,部分传统测绘技术仍在实际作业中应用,在处理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的关系时应体现现代测绘仪器和技术与传统测绘仪器和技术的融合。#p#分页标题#e#

四、测量学教学的组织

篇13

Key words: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ersonal training; information building

1 前言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对于测绘工程也不例外。信息化测绘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测绘技术体系,即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在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更新、共享和应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其基本构成包括地海空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自动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网格化地理信息存储管理技术、灵性化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技术。其基本特征是:

(1)数据采集技术的多样化、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

(2)数据处理的系统化、自动化;

(3)数据储存管理的实时、形式多样化、网络化;

(4)测绘成果应用的多样化、网络化、实时共享和大众化。

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表述为:测绘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共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显然,信息化测绘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的测绘概念,它需要多学科的支持。表1中列出了信息化测绘技术所涉及到主要学科知识和技术领域。

基于以上信息化时代赋予测绘工程的新特征,对于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新要求。

2 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目的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熟悉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2.2 基本素质要求

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应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自我学习、自觉创新的素质,又具有与人交流、文字表达的素质;既具有沟通协调、与人合作的素质,又具有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素质;既具有应急处理问题的素质,又具有团队合作的素质;既具有吃苦耐劳的素质,又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素质。

2.3 专业能力要求

专业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需要结合专业发展和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测绘工程专业理论性、实践性强,必须注意二者的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以学习作为模拟生产进行教学。

因此本专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操作及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具有工程识图的能力;具有全部测量仪器操作的能力;具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房产测绘的能力;具有控制网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的能力;具有工程测量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具有GIS应用、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达到相关要求的方法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是增进个人的品德,掌握谋生的手段的不二方法,教学就是要明示学生这两种需求的重要性,满足这两种需求。

学业是学生学习一个重要方面,高校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能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学生的学业如何,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但影响学生个人,而且影响专业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进德修业”的学习目标,达到德业双修。这是教学中强调的重点,也是专业教学的目标。

3.2 构建适合人才发展的教学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教育规律的贯彻,并注重计算机教学与应用、实践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按岗位能力模块构建理论、实践课程、综合素质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测绘专业技术及数据处理四大模块,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测绘技术涉及的主要学科

(2)素质养成体系

在改进政治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同时,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营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科技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具体形成可通过学生外语角、计算机小组、摄影协会、集邮协会等组织活动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养成应融合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即能独立上岗、胜任本岗位工作为目标,按教学计划注重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分操作技能训练、应用能力训练、设计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四个模块,纵向上形成独立的体系,横向上又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操作技能训练——主要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形成基本的实践素养与基础。

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对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控制网设计、测量程序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际设计能力锻炼。

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发扬测绘专业产教结合的光荣传统,在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下,结合生产任务进行岗位实习,测绘成果经生产单位验收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变“演习”为“实战”,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与现场实际无缝接合。

3.3 积极与学生沟通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因此在教学时,采用“早去十分钟,晚走十分钟”的方法,多认识学生,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对专业的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氛围。

3.4 “面向对象式”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4年本科大学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理论总结,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每门课程综合认知的体现,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省教委所授予的学士学位的要求标准的体现。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其作为毕业前的一次总结。根据工作需求,综合指导教师的力量,强化专业技能,弥补不足,使学生就业后迅速成为工作骨干。

3.5 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具有竞争力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的创新活动等,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接触学科前沿,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同时,在教师的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这些活动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结

新时代对测绘人才培养要求不止如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上仅对测绘专业技术的教育问题给予了初步讨论,作为信息化测绘来说,突出的特点是专业上的信息化、数字化,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变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测绘教育要做到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