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篇1

毕业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个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到解决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结的教学环节,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协调能力、严谨工作态度、高尚思想品德、端正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

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材料经商、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继续再深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适应现阶段就业大环境下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多年来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只为一个阶段:建筑方案设计。教师按照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草、二草、三草分阶段进行,设计成果为设计说明书、平立剖面图及效果图制作等,整个设计阶段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12周左右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建筑方案仅仅涉及方案阶段,无前期的与业主沟通部分,设计深度不够,学生基本上不会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2.建筑方案设计与其它各专业的相协调能力不够,结构、设备知识模糊,不能优化设计方案;3.手绘能力基本功不足,指导老师要求的手绘图纸部分完成质量不高,电脑制作操作又完成的不够熟练;4.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调理的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答辩时形成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与设计单位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是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过程,不少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识读能力很差,距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在有一个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毕业实习。建筑设计阶段是在满足拟设计工程的功能前提下,考虑经济、美观、使用并进行功能、流线、平立剖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环境、构造、做法的设计,同时初步考虑结构方案,与结构专业、设备专业等其它专业相协调一致。通过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需求。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从近些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呈多元化: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我们教师在毕业设计阶段设计教学指导任务的时候应(1)、适当加重建筑设计与其它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的比例;(2)、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手绘与计算机相结合,应保证一定的手绘图纸量,为以后的工作用设计交流打好基础;(3)、毕业设计阶段设于毕业实习阶段之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选择毕业设计题目;(4)、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时间适当压缩,加入适当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量,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设计的流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在此期间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设计手段的更、施工图表达等设计知识,模拟工作场景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间的学习综合前两年的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各门专业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就业的机会。

制定一套适应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我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底子较弱的特点特在毕业设计期间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选题,教师可选拟建建筑和已建建筑,切勿在选题阶段过度随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顺利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上一个台阶,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做演习。2.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比例适当调整,在此期间加大名著的阅读量和优秀建筑师的经典作品临摹,让学生能从中提炼设计者的设计精髓运用到此次设计中来,提高自身的建筑修养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3.适当压缩建筑方案设计的时间,加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学习,让学生在此期间能了解单个建筑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图设计的大概流程,其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了解建筑构造,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专业选择奠定基础。4.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每个项目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独立完成,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模拟办公环境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设计成果验收,包括完整的开题报告,阅读报告,整套图纸和流利的答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设计合理、方法合适,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三年所学的知识最大化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备有比较完整的概念,能够基本协调各专业的设计问题,读懂各专业施工图和能够完成建筑专业简单建筑单体的整个设计过程,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和绘制,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篇2

作者简介:刘春香(1962-),女,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E-mail) 。

摘要:为加深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本科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反观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强化信息获取能力培养,重塑手绘草图与实体模型训练的地位,建立成果评定反馈机制,以及实现课题深化训练机制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8-04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五年制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不但是深化、拓宽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对前四年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技能训练成果运用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建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依据。毕业设计质量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折射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先行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指导和评阅毕业设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总结分析,笔者发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并需在教学改革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观与环境意识薄弱

建筑设计研究中,地域自然环境条件、人工修建环境等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充分研究与有效结合,是建筑设计方案得以成立的前提,也是评价一个建筑设计方案优劣的决定性条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对环境的利用与融合首先体现于总平面布局设计。然而,在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图形:总平面图的周界是拟建基地中划定的建筑控制线,四邻用地条件及交通条件很难在图中查阅,甚至常常找不到指北针、风玫瑰和比例尺,对既存环境要素的分析与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表达寥寥无几。所谓的总平面设计,只是将拟建建筑置于场地之中,大致划分了用地意向和交通走向,览之空泛无物。而对于涉及地域条件及其相关各类技术要求的建筑单体,往往忽视建筑体型、主要使用空间的朝向、开窗面积、材料运用等的地域适应性。以上问题说明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整体观和环境观的培养缺失。 (二)空间形态脱离现实

“形式追随内容”的观点早已在建筑界达成共识,即建筑空间的内在形式(三维尺寸、形状、品质要求)与外部形体组合特征,建筑的性质与其所担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也是建筑设计课程中经常强调的问题。但毕业设计最终成果中仍有部分建筑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的“形”“神”分离问题。有的设计方案明显是套用某非同类建筑造型,或是多实例的拼凑,有的则肆意发挥想象,生发诸多怪异空间与建筑形态,如与使用功能毫无逻辑关系的多角形、流线形空间、尖锐的内外空间,以及超乎正常心理和视觉适应度的高旷或晦暗的房间等。这一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设计基础,因为除了教师的引导、纠偏以外,也与学生个人的主动修习和自我完善能力、领悟能力等有关,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拓展和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的逐渐转变。因此,设计入门阶段的导向与教育方式,对学生设计思维习惯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方案不深入,表现不到位

毕业设计作为对建筑学学生前四年半专业学习的全面检验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必然要求具备足够的深度,包括课题的前期研究论证、空间形态的创造性设计及技术合理性、可行性研究,直至对设计意图恰当、准确的表达与说明。但毕业设计成果当中,一些建筑设计方案仍停留在概念方案层面,缺少对相关建造问题的研究,观念阐释与图解分析如花拳绣腿,没有太多实际表达意义。相关的文字材料从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报告、总结乃至设计说明书都言不由衷,常常出现反复复制设计任务书内容的情况。设计说明没有对设计意图进行客观、理性的阐述。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平时设计课程安排中缺乏深度设计能力训练和写作训练是分不开的。

上述毕业设计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均可以回溯到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教学。

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通常始自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设计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设计思维方式建构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及设计经验、生活体验的缺乏,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认知,对设计的表达也往往模仿大于创意。而这一阶段也正是职业建筑师基础素质形成的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执教水平与风范都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在此阶段,能否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强化对学生设计观念、思维方式与判断力的培养及基本功训练,是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全面实现的关键。通过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题学时分配均等,阶段教学目标不明晰

由于各设计课题的设计周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类同,并一直沿袭了按类型训练的模式。低年级的设计课开始就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真正从建筑成因的探讨中激发创意,方案往往华而不实,甚至草草了结。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设计仍难以深入,表达能力无显著提高。

(二)相关理论与设计实践衔接不畅

反思建筑设计课程建设历程,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而非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的方法与手段改革。由于建筑设计教学始终没能真正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模式,从而导致各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有效整合运用到设计中。建筑学一、二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非常有限,而设计课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想让无任何经验的学生在一年多时间通过4~5个课题类型的训练,全面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则是期望过高。如何通过少量课题的深入、分解训练,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融入设计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牢设计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博弈手绘训练与手工模型

建筑设计草图是设计师以快捷、简练的笔触捕获灵感火花,激发具有创意性方案的基本和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与业主、主管部门及同行随时研讨,迅速得到反馈信息,即时修正,加快设计进程的重要交流方式。在学生设计入门阶段,徒手草图设计是将设计理论、理念与各相关知识在方案构思中深入融会并富于个性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手工建筑模型制作则是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造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可替代的手段, 也是用于建筑形体分析、细部推敲以及师生交流、方案讨论的重要手段。

然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学生在低年级就急于摒弃传统的手绘方案草图与手工模型训练,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虚拟空间模块的组合,加之建筑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此时还未开设,学生基本是在自学。在运用这些软件时边设计边熟悉命令,耗费了大量时间,所以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也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徒手草图及模型运用与表达能力降低,这是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培养的一大缺憾。近年来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时,要求学生提交过程草图,成果中要求学生提交实体表现模型。学生虽然及时提交这些材料,但明显是为应对检查而在短时间内制作完成,难以表达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过程,实际意义甚微,也反映出此前的设计课中忽略这些训练要求而形成的惯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高效、准确性与方便性毋庸置疑。对于绘图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既不能消极回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认真探讨如何扬长避短,恰当、适时地引入和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

(四)缺乏成果评定的反馈机制

近年来,草图横评制度已基本确立,低年级学生草图训练过程和方案的务实性得到了加强。但对于学生最终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始终没有得到完善,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打分便告终结。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后期设计与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或长处无从确定,学生对最终成绩与作业质量的关联度只大致认同,甚或不认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与表达水平无疑又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悟性薄弱、不求甚解的学生必然会将一些低级错误和误解一直沿袭到毕业设计中。

三、改革措施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拟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展开研讨和整改,尝试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积极推行实践性、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设计前期实地参观调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笔者已经摸索出较为可行的方式。书籍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同样是获取设计知识与信息的重要过程,唯此才能深化对设计任务中各类相关问题的理解,使方案设计得到多方面的启示与深化。二年级的设计之所以深入不下去,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学生专业知识积淀和体验尚浅。除了客观上存在公共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的欲望和能力也是一个突出的短板。所以,在设计训练中,加强对学生检索和阅读方面的要求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为学生提出合适的参考书目,并以提交笔记和评述以及电子演示文件汇报的形式验收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公开讨论和点评,以培养其主动汲取、拓展知识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二)确立实体模型的地位

以实体模型推敲、表达方案的方式,已在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中实行多年并延续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最初是因为该专业学生不能建立空间概念,画建筑透视困难,课时安排上又较紧张,教师只好尝试以直观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模型代替透视图,并在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仍鼓励学生练习画透视,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收获非常大。在建筑学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也试图推广这一方法,但从专业角度在设计观念、空间构成、技术、制图及艺术表达等各方面对建筑学专业的要求比较全面,学时相对不足。由于计算机建模的方便性和精准性,省去了手工模型的耗材与麻烦,同时也省去了手绘透视图的繁琐,于是学生对计算机建模趋之若鹜,但最终方案深度及表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给予课时分配上的保证,二是要强化设计课阶段性目标,三是确立模型在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另外,建议在二年级深度训练课题——长题设计中暂不允许使用计算机。

(三)成果评定反馈机制的建立

设计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设计成果毕竟是衡量课题训练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有效的评图机制,应由学生和评图教师共同以公开答辩方式或讲评方式进行,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见解的交流与探讨,相互观摩,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多年来,笔者所担任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3、4及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环艺专业的小型建筑设计等课程,均组织了成果公开展评,并即时完成最终成果的成绩评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始终难以形成结果反馈机制而留有缺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行课时酬金制度的当今,在保证课堂授课与指导时间的前提下,设计课安排足够的评图学时,并给予教师应有的评图工作量是非常必要的。这并非否认教师的奉献精神,而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机制。

(四)实现课题深化训练的机制

要想在低年级设计课教学中实现前述三项改进目标,首先必须进行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调整,打破课题学时“均等化”,而以长、短课题结合的形式安排每学年的设计课。对于深化训练的题目——长题,应进行阶段训练目标和成果的细化与分解,并强调成果表达的规范性。为此,请相关专业教师即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法传授也是很必要的,即“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技术、色彩运用与表现技法等。这样,“长题”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短题”以相对快速的训练方式组织,着重于总体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图解分析与设计表达,并制定与“长题”不同的评价标准。

“辅助教学”同样需要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且可能有较大的机动性或弹性,这势必要造成一些管理上的复杂性,需要教学与行政管理上的共同支持。

四、结语

有关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措施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可行性与合理性,更需要与外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探索和完善适合建筑学办学环境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新年,徐飞鹏.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黄为隽.建筑设计草图与手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张颀,许蓁,赵建波.立足本土 务实创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3):22-23.

Reflection on basic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design by graduate design

LIU Chunxiang

篇3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五年学习的重要总结,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毕业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成大学本科五年最后一份答卷,是我们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在毕业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

1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的来源、规模与难易程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有的选题为数十万平米的某某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严重脱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大小与难易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时间安排,毕业设计指导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设计课题。

(1)设计题目类型多元化

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扩大选题范围,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设定不同类型设计课题,设计题目里也可以设定不同的侧重点,和别的专业有结合的设计,比如有强调生态技术措施的建筑设计,有强调数字化设计的,有偏重城市设计等等设计题目,也可以有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课题,结合设计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建筑理论研究水平,选题时采取提前公布题目,学生再选择的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设计题目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指导教师拿来资料以后,可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一定修改,再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促使学生在毕业前最大限度地完成转型、成熟、蜕变的过程。

(3)设计题目的合宜性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就业于设计单位,从近年来的设计单位情况来看,学生工作后将主要从事量大、面广的普通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尽可能与其今后的工作相结合,即:以常见的公共建筑类型为设计课题,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实现应用型人才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每年都会更新设计题目,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2.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迫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就业单位上。一些同学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提前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还有一些考研的学生要在四月份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学生要求做研究生入学的复试准备工作。这个时间段基本在毕业设计的中间环节,会占用这部分学生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会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另外有些学生在求职、考研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产生的压力,也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只有3-4个月时间,而且选择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毕业设计前期工作一定要提前一个学期开始,包括毕业设计动员、选题与分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经多次讨论确定设计题目,召集指导教师和全体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与毕业设计的关系,阐述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以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学生明确选题与分组后,指导教师就可以对其下学期的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和其他教学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学生则可尽早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沟通,学生还可以利用寒假时间针对选题方向有目的的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充分的毕业设计调研和其他准备工作可以使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少走弯路,节约大量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好一个基础。

3.实施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指导方式和内容

在方案构思阶段,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沟通多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每次在改学生图纸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设计任务书,从建筑物的造型到表达的方式,从建筑的风格到语汇的运用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迅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在方案深入设计阶段,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建筑设计规范知识,如防火规范、无障碍设计、建筑设计通则、不同类型建筑设计要点以及一些与结构、设备设计等工种的配合注意事项等。

(2)指导时间与指导记录

在指导时间上,保证一周两次的固定指导时间,其他时间可通过网络等方式随时交流沟通,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毕业设计进度。同时,做好详细的指导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进度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对下次指导内容做大致的安排。

(3)阶段性成果质量控制

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除了以预先制定好的评判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之外,还可以提前将评判依据告之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控制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求在毕业设计有中期答辩,要求学生通过答辩才能继续完成毕业设计。

4.总结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应重视科学选题、过程管理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本文所谈到的几点对策是近年来笔者在指导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一点体会,希望能使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合理。

参考文献

[1]黄世亮,许珊.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其改革设想[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 : 203-205.

篇4

经过几个月的计终于完成了。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我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我才发现自己的看法有些片面。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提高。

年前的12月初,资料已经查找完毕,我开始着手设计的初稿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就及时和导师联系,并和同学互相交流,请教专业课老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设计也慢慢成型。 终于在放假前完成了一稿的设计工作。

4月初,本项目的建筑设计已经完成,开始进行相关结构设计工作。在设计结构的初期,由于没有设计经验,觉得无从下手,空有很多设计思想,却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的设计渐渐有了头绪,通过查阅资料,逐渐确立系统方案。在反复推敲,对比的过程中,最终定下了 结构设计的初步方案。

在毕业设计的这一个多月里,凌晨三点之前,我几乎没有睡过觉,每天过着不知日出却知月落的生活,期间自然感觉它的枯燥和乏味,但当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打字、绘图、排版、计算、校对的任务后,看着电脑荧屏上的毕业设计稿件我的心里是满足的、充实的,我突然觉得这一切付出都值了。这次毕业论文的制作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我不会忘记这难忘的几个月的时间。毕业论文的制作给了我难忘的回忆。在我徜徉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亲手设计图纸的时间里,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步小小思路实现时那幸福的心情;为了论文我曾赶稿到深夜,但看着亲手打出的一字一句,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毫无疲惫。这段旅程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从资料的收集中,掌握了很多建筑的设计的知识,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并且让我对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争取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

在论文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发现自己原来所学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当然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拼搏精神,这让我对今后的路更加的充满信心。此外,我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认为只有真正会用才是真的学会了,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开的。价值!有些东西自以为学会了,但真正用到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本次设计,从课题分析开始,再进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最后到系统实现。每一步都让我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因为自己知识掌握的片面,刚开始所出的设计成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过,在指导老师的分析与指导下,我重新纠错找到了错误并改正。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柱距的选择,必须符合三的模数。

二、建筑设计在最初布置时要合理,否则结构设计时,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三、计算书的格式非常重要,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在这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天正建筑出的立面图和剖面图,还有PKPM出的结构图,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细节方面。

篇5

一、前言

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2]。戴素娟等(2009)从重视毕业设计动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适当提前毕业设计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3]。徐晓红等(2015)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对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多方面分析研究对策,确定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4]。

本文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控制的方法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思路,以期为今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2011届-2015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从设计准备阶段、选题阶段、设计阶段和成果提交阶段,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问题包括:(1)选题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设计类题目为主,研究类题目较少。(2)选题范围比较窄,结构形式较少,主要为框架结构,其他结构形式较少。(3)学生查阅和运用规范的能力比较弱。(4)指导教师的平均指导人数多,教师精力投入不足。(5)毕业设计硬件资源不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度增加。由于学校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使得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6)由于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及参加考试等客观原因,学生用在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不够。

三、PDCA循环的质量控制思路

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它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方法上的重大变革。这个循环工作法是美国的戴明发明的,故又称“戴明循环”[5-6]。这4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为:第一阶段为计划(P)阶段:确定任务、目标、活动,并作好所有需要的软、硬件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执行(D)阶段:按照计划要求及制定的目标、标准、操作规程去组织实施;第三阶段为检查(C)阶段:将实际工作结果与计划内容相对比,通过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找出问题和异常情况;第四阶段为处理(A)阶段:根据比较结果采取一定措施,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改正缺点。

四、PDCA循环控制在毕业设计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将设计阶段分为4个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和结成果提交阶段。在毕业设计设计中引入PDCA循环质量控制原理,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

1.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方案设计的优劣,决定着毕业设计的最终质量。以最优设计方案为目标,要求学生提供至少两个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方案设计说明和图纸。学生对两个方案结合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指导教师结合规范要求、毕业设计要求,确定合理方案。

2.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设计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包括建筑首层平面图、建筑标准层平面图、屋面排水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楼梯平面图、单元大样图、墙身大样图及节点详图等。在明确设计任务后,学生应根据所选的最优设计方案,补全建筑施工图,并对建筑施工图进行认真反复的检查和修改。检查内容包括:(1)建筑平面图表达内容。一是主要构件的构造要求及做法。如二层出入口处的雨篷平面、屋面的排水方式、女儿墙等等。二是尺寸标注。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包括平面尺寸和标高。平面尺寸包括总尺寸、定位尺寸和细部尺寸。标高应标注室内外地坪、楼面、地下层地面等处的标高。(2)建筑立面图表达内容。一要明确建筑物的外貌特征,包括形状、位置以及各部位所用面材及色彩。二是要检查立面必要的竖向尺寸和标高表达是否完整。如窗口高度、楼地面标高、门窗洞口标高等。(3)建筑剖面图表达内容。既要明确房屋内部结构的构造特征及做法。也要检查是否完整表达了建筑物的竖向尺寸和标高。如建筑高度、各层楼面、阳台、楼梯平台、屋面板顶等尺寸和标高。(4)建筑详图的表达的内容。如楼梯、墙身、散水、窗台等的细部构造和尺寸等。

3.结构设计阶段。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和构件详图配筋图。结构平面布置图应采用和建筑施工图相同的比例,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平面布置图的内容不一样。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包括基础梁、标准层梁、框架柱平面布置、标准层板配筋图及屋面板配筋图等。构件详图主要包括基础、楼梯、阳台、雨篷、梁、柱等构件详图。在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后,应对主要内容对照计算书进行详细检查,并逐一进行修改。

4.设计成果提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设计计算书和符合规范的设计图纸。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一是检查计算书的内容。结构计算书内容宜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当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后,总体输入信息、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简图和结果输出应整理成册。二是检查建筑和结构施工图。图纸内容要完整和准确。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各层结构平面图、屋面结构平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节点构造详图、楼梯图等。

五、结论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力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是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重要条件,指导教师要清楚掌握学生设计状况,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将PDCA循环应用于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探索和实施,将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标准化、设计内容的规范化以及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2):66-67,78.

[2]屈霞,刘自强.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7):202-205.

[3]戴素娟,卢玉华,高秋梅等.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34-135.

[4]徐晓红,李长凤,高雁,杜文学,杨悦,孟丽岩,左敬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16-120.

[5]庄传仪,叶亚丽.基于PDCA循环的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J].大学教育,2014,(08):51-52,55.

[6]吴晓枫,刘爱华,鲁业鸿.PDCA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35-138.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PDCA Cycle Control

YANG Yong-dong,ZHANG Zhen-ning,TENG Zun-li,WANG Feng-jiao

篇6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注重交流。遇到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我都做到不耻下问,不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很大帮助,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课堂上面没有学习到的实战经验。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苦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潜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篇7

天麓府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题目来源

科研课题 社会生产实际 教学实践(含实验)其它

预期成果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硬件 软件   图纸

学生姓名

xx

专业班级

xxxxxxx

学号

xxxxxxx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我选择《天麓府(11#)工程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一方面是基于对该在建工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建设。天麓府11#楼为高层住宅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高度53.90,建筑面积11091.44㎡,地下1层,地上18层。符合毕业设计对象的工程要求。同时我对该工程进度和施工工艺以及部分分项工程的材料采购等有所了解。便于我在毕业设计中对该工程(11#楼)进行三维建模、清单计算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2.目的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综合了我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及自身的实习经历,是对自己大学期间所学所获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从事造价相关行业的一次深入实践。选择工程造价为题更能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

3.主要参考文献

⑴. 程建华.《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全国消耗量定额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⑵.《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S]

⑶.《河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HA01-31-2016)[S]

⑷.《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S]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进度安排、特色或创新点

1.研究内容

    研究建设项目的建筑和结构图纸、建设单位及招标有关文件、广联达土建计价软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2.进度安排

第1-4周:熟悉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收集图纸资料,初步选题。

第5周:确定工程项目,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提交开题报告。

第6周:学习、分析碧桂园天麓府11#楼项目施工图纸和建设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学习国家现行基本建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工程设计及施工的相关规范、规程等基础资料。

第7-10周:学习掌握广联达计价软件的建模算量功能,进行图纸三维信息建立。

第11-13周:结合广联达算量模型,计算出工程清单量,给出招标控制价。

第14周:编制招标文件。

第15周:整理毕业设计成果,整理成档,装订成册。

第16周:准备毕业答辩。

3.特色及创新点

该毕业设计是以实际在建工程为对象,结合自己亲身参建经历,运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 GTJ2018对该工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编制完整的招标控制价文件,以起到对建设单位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之作用。

三、审批意见

可行性:是 否          任务量大小: 较大   适中 偏小

是否同意开题:是 否

 

篇8

2、根据发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初步设计(各层的平面布置图,各面立面图、详图等)。内容是CAD建筑图包括各层平面图、各面立面图、和剖面、总平面等。要多查阅房屋建筑学书和建筑设计资料集还有 各种图集。

刚开始的方案图,比较简单,但我还是认真画,先大概看一下规范上的和房屋建筑学上的内容要求去设计,因为这些并不是自己随意设定的。同时还要向老师问清楚,是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满足要求!确保方案完全正确后在定,有了这样的保证,后面重画的情况很少。通过这些,使我明白了做设计一定要严谨小心, 不然后面很容易出错。

结构计算四周,要查阅很多抗震规范和混同时还要时刻问老师,自己算的是否正确,最好问到老师说“没问题”为止!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问题。框架结构在我以前的学习中虽然也有接触到,但很多东西都不太懂。还好及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正确解答。曹霞老师给我详细的介绍了设计的每一步,耐心讲解如何运用力学知识计算结构的荷载、内力及配筋。

刚开始进行这一步的时候,我们都无从下手,感觉计算量太大,因为要计算的板既有双向板又有单向板,次梁更是各式各样,后来李老师说只用选择其中一块板,一根次梁进行计算,这下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我选择一块双向板进行计算,计算之前先把混凝土下册关于双向板计算这一部分的内容先看了看,对其计算原理做了一定了解,但在计算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对于板在墙,梁上的支撑,什么时候视为固结,什么时候作为铰接,因为这个影响到查表计算的问题,后来请教老师,他说搭在砖墙上的视为铰接,与梁整浇的视为固接。次梁的计算首先要明确是按弹性理论计算还是塑形理论计算,这个根据次梁的布置情况而定,然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跨中按T型截面进行计算,刚开始我是按矩形截面算得,后来才知道不对,不够贴近实际。

结构布置完后,就计算楼屋面板及梁上恒荷载和活荷载值。我觉得这一部分的工作其实还是比较繁琐的,我用了好几天才完成这些计算。要计算荷载,首先要弄清楚一些概念,不然在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错,比如楼屋面上的荷载是面荷载,梁上的荷载是线荷载,荷载规范中给定的一些材料的荷载是体荷载,这三者之间的转化一定要十分熟练。比如,在计算楼屋面板的荷载时,需要把体荷载转化成面荷载,就要用体荷载乘以相应材料的厚度,比较麻烦的是在计算梁间荷载的时候,由于需要的是线荷载,而砌块的荷载时体荷载,之前算得的墙面的做法是面荷载,门窗的荷载是面荷载,这时如果为了求方便,统一用面荷载进行计算,把砌块的体荷载乘以相应的厚度那么大错特错了,因为把门窗洞口挖去后,求得的这个面荷载就不是在一定的梁段上的砌块的面荷载了,因为它不是均质的砌块墙。正确的算法是用砌块墙的体荷载乘以这段梁间挖去门窗洞口后的体积,加上墙体做法的面荷载乘以相应的挖去门窗洞口后的面积,再加上门窗洞口的面荷载乘以相应的面积的和除以这段梁间的距离。多于楼面活荷载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功能的房间面荷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走廊2.5KN/M2,配电室4KN/M2,储物室5KN/M2,展览室3.5KN/M2。

3、工作日志在闲暇的时候每天写一点。记录每天的工作,同时还能使自己的到温习和巩固。

4、我们的计算书是电子版的格式,字体,页面布局、封皮要求很严格。所以最好先了解了正确格式后在写!还好我比较熟练word,否则自己写的时候各种问题,连目录都不会生成,要不就是字体改不了,各种烦恼。最后还要利用PKPM做电算, 虽然自己的PKPM软件应用技术不是很好,但高手操作的时候我就在他旁边看着,多看几次自己就会了,也不是很难。

5、最后, 不管什么工作,画图还是计算,在进行每一步之前,一定要问老师,是否正确,以免以后出错。整个设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摸索!所以各种规范一定要自己看。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资料集》、《房屋建筑学》等课本;结构设计《荷载规范》、《混凝土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规范》等;结构图:梁、板、柱、楼梯等的平法标注规范。

毕业设计前期,通过老师的通知及自己了解,就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有了基本的了解:毕业设计不仅是对我们现有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的运用,同时也是对我们学习态度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大学期间知识积累的升华。因此,我首先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不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自己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我的的毕业设计选题为框架结构。工作总体来说,时间较长,毕业设计内容也较充实,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对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视的,也没有因找工作而拖延进度,老师对我能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也较满意。设计期间,我自觉独立进行设计,有问题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指导教师平时也开展很多毕业设计的辅导,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这样问题不致堆积、也不会因此而拖慢了进度。通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争论,师生之间的研讨,让我收获很多。其余时间我都主动走进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毕业设计,我感到自己应用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所学的许多课程觉得很零散,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及怎么用,现在也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通过这四年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独立做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不知不觉毕业设计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时光令人难忘。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培养,同时毕业设计的水平也反映了本科教育的综合水平,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动员教育。

篇9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篇10

(1)部分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部分指导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背景,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对实际的工程设计有部分的了解。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研究性课题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在工程设计类课题中,他们却不能熟练地应用一些工程标准和较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部分指导教师的精力不足。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教师的增长速度不能与学生的增长速度同步。因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对较繁重,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担负较多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教师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上。

(3)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比较宽松。毕业设计是最后的教学环节,考核的方式与常规的考试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因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宽松,学生的成绩较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因为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将来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他们不能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企业的要求,个别已签约的学生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所以这部分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工作,所以这部分学生也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上。

(2)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因为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给不及格的成绩,所以他们只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而不使用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实际工程方面的资料,这就使设计与实际的工程实践脱节。

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对策

(1)加强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各高校应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学生考核标准,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或到设计院进行进修及培训。对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尽量减少他们其他的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加强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以保证设计题目的水平和足够的任务量。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应加强检查和督导,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指导,辅以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应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

(2)采用设计团队的方式。一人一题的设计方式存在很多不足,所以采用团队的设计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中,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个大的设计任务,例如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就包括空调系统设计、供热系统设计、给排水系统和消防防火系统设计。即使某个设计人员只负责空调系统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也需要与给排水系统、消防防火系统和电气系统的设计人员,以及建筑设计师进行沟通。又如在建筑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在毕业设计开始时,按照建筑物的规模和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工作量,指定2~4名学生组建一个设计团队。通常情况下较小的建筑物,2个人为一个设计小组。一个学生主要进行空调系统设计,另外一个学生进行给排水、消防系统及供热系统(如果需要)设计。在学生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的讨论、协调。在完成自己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书写设计报告和说明书。因为不同的设计需要相互交叉工作,所以设计成员之间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因为采用了小组的方式,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建筑物,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设计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在其他专业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设计小组的方法,因为遇到问题后,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设计时间的协调和调整。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知识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得到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准备和资料查询。对于研究性的题目,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设计中用到的所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进行部分的先期研究、文献查询、计算方案确定和系统设计方案确定等工作,这样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CAD制图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AutoCAD,但是对于工程应用中的一些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操作,了解的却较少。如在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设计方面,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人员需要在建筑图上进行管道和设备布置,他们需要将建筑图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有时建筑图可能要进行改动,所以空调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变动。而在AutoCAD课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如何将建筑图插入到空调系统的图纸中,以及如何调整比例和建立建筑背景图的连接方式。在给排水和空调系统图中,不同类型的管道采用不同的线形、尺寸和颜色,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置管线的线型和如何在输出设备上准确地打印。对于偏重设计类的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工程设计方面的AutoCAD和专业设计软件方面的投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制图的综合应用能力。

(5)将毕业设计与科技写作课程相联系。虽然学校开设了科技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所以学生不能有效地把课程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而在毕业设计阶段,当学生真正用到写作知识时,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写技术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在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学生不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以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来做口头表述。

篇11

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极为开放的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形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校应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更符合当代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设计潜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建筑学专业学习特点

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有工科的严谨、科学、专业的特点,又与美学相结合,给人美的感受,将工学与美学相统一。建筑学专业是建筑学科的核心专业,并且它受建筑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无论建筑形式怎么样的变化,都必须满足其使用性与经济性。这也就决定了建筑学专业学科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建筑学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是工学与美学的综合体,这也就决定了建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建筑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建筑工程既实用又美观。其次,建筑学专业具有灵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化为己用。建筑学专业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设计学生能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更加的舒适、适用、美观。这也从根本上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再次,建筑学专业具有自主性特点。建筑学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学生必须独立自主的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包括收集材料、设计等,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最后,建筑学专业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就是在一定的实际界限内,通过想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结合,创造出符合建筑要求与美学要求的建筑图纸。学生创造能力可以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

2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空间配置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一些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教师还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设计任务书,并结合一些建筑实例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补充,课堂一直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保证,并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建筑设计教学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建筑学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建筑背景以及建筑文化缺乏深入的讲解,对建筑设计的性能、建筑设计特性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全面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设计只能流于表面,设计深度受限。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建筑专业的教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设计结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又缺乏深入的引导,致使学生在交图阶段,敷衍了事,出现很多不合格的设计图纸,建筑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3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符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师生互选机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教学不再只有1名教师,而是存在多名教师,每位教师代表一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主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点以及兴趣程度选择教师以及设计主题。这样的教学机制将班级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小组,组员一般要控制在5-10人左右,这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实际水平所决定。但是,小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3.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互动研讨的本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只关注老师的能力,教学效果的好坏过分的依赖老师。但随着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3.3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设计原理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课堂传授的知识应能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使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建筑学学习内容的特点,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辅以说明,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从最早的投影幻灯片到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增加,时刻保持教学资料的先进性,以及教学资料的热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基础理论课的自身特点,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述理论知识,建筑设计理论课要打破单一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课上讲授与讨论,启发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结和设计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应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课程特点,使得课程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有效性无法提升。因此,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现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建筑学专业不仅是建筑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应加大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建筑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9,35(2):205-206.

[2]曲翠萃,许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50-153.

[3]梁爽,韩懿玢.浅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0):136.

篇12

2014年以来作者所在学校启动了“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改革”,根据艺术类专业特征,制定了凡事学生在市级以上展出独立完成的优秀作品;被企业、政府、机构等采用、收藏的艺术(设计、绘画)作品,并取得相关采用、收藏证明可以进行艺术毕业设计的多样化改革,根据作者长年的环艺毕业设计教学经验归纳仍有如下问题:

(一)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学生迫于就业、考研、公务员考试或其它就业考试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不够;

(二)环艺毕业设计的选题面窄,设计类型单一,很多选择室内设计中的家装设计,毕业生选择意愿不强;

(三)对设计市场的调查研究依赖于网络,缺乏真实市场的考察研究,指导教师则缺乏“双师型”教师;

(四)因缺乏对市场的熟悉所做施工图没有市场实用性与规范性,理论与实践脱离,大部分设计作品都是“虚拟”设计;

(五)毕业设计的检查、评分制度走形式、不客观、不规范,因有毕业设计没过的学生跳楼自杀(如2015年5月18日中南大学学生跳楼事件)而降低毕业设计严肃性,出现有的学生放松毕业设计要求依赖别人或网络代做毕业设计。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以指导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加强管理,规范流程制度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组织与管理工作直接在主管院长领导下,一般为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校系对毕业设计的管理主要为宏观组织与管理,如制订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毕业设计检查、评估、考核和经验交流活动。毕业设计主要工作为系部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部署,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拟订毕业设计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安排毕业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直接管理与教学者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时要结合自身专业特征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公布,检查和督促毕业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

(二)完善毕业设计课程指导体系

环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所有基础与专业课程。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指导教师更有职责带领学生走进市场,结合实践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在市场调查研究中开题,避免学生毕业设计开题的盲目性、随意性,在阅览丰富后充分设计撰写好开题报告,参考优秀经典设计作品去分析观察挖掘环艺设计的特性,在开题报告中可以自定题目,也可以参考优秀经典作品题目,更可以根据市场考察后自己确定开题。指导教师审核学生的开题是否有市场前景、创新性,选题是否切入性强,初步设计思路是否明晰,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施工图、效果图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方案的构思是关键环节,根据方案最后效果的表达是否优化了空间结构与外部形态,在材质、色调、尺度方面搭配是否合理、材质运用是否得当,施工图的图层、线型、界面、节点等等是否规范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对一的辅导,有条件的采取“双师型”辅导,在成绩评定中客观、真实公平。我们采取了指导教师评、阅卷教师、答辩教师、教研室集体这几个步骤平分。科学严谨实用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体系是教学保障,如毕业设计的图纸规范化,设计方案系统完整、艺术表达效果、设计的原创真实、设计元素、设计文化内涵都需要有一整套的体系。

(三)环境艺术毕业设计的应用型发挥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就业竞争压力膨胀的年代,人们都希望学技找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型高校的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展示与总结,是探求科学研究的基本实践,是将艺术、技术融入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设计开题之际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开题需要的详细现状信息,按照环境艺术设计的国家与地方标准进行设计,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与工艺,开题报告要对选题进行详细的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进行阐述,要根据自己现有的专业基础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做好规划。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开题报告的可行性、程序计划做全面的审查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利用电脑辅助手段绘制施工图(不少于二十张)、效果图不少于六张并进行设计说明的撰写,设计方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不断完善包括设计的功能区的平面布置图设计、设计元素的利用、设计审美造型效果、材料色彩搭配等等细节做深入工作。

篇13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