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识3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回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乐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布最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创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围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人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初中地理知识4气候
1.: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
篇2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篇3
比如,在举行天气预告的教学时,首先笔者开宗明义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本日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受很新奇,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覆:It 's sunny(明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那些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告的学生向老师汇报,师生配合归纳天气包括的主要内容 。
又如,因为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没有亲自体会,在上课前,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眼见暗无天日,风沙肆虐的气象时,如临其境,传染力极强,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老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学生都露出会意的微笑,此时老师捉住机缘提出题目:“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祸是怎么形成的?”,跟着牵挂的发生,学生的学习乐趣也高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密的乐趣,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所谓“乐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怀着无比昂扬的乐趣,才能让知识的得到变得顺理成章。
二、扎实抓好学习常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三、多做练习,强化训练
篇4
一、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的微课程指的是使用一种小型的视频文件录制教学视频,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授课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知识,也可以是一个小现象、小故事或者小练习。学生在这样的微课程中点滴积累,学习知识。在信息化的时代,微的概念被应用在了教学中,产生了微课程这样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有着具体、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微课程的每一段教学视频都一定是言之有物的,避免空话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又不会让学生感到烦躁。同时,整个视频全部聚焦在一个小知识点上,做到了精讲细讲,内容更有立体感,更有吸引力。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设计策略
1.导入设计
在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程进行课堂的导入。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常常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开启一节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旅游专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一段关于旅游的微课程,向学生展示各种旅游景点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要讲述励志故事,则可以使用名人的成长故事引入课堂的主题。或者是利用微课程在学习开始前将本文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只是以微课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清哪些教学内容是重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时有所取舍,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2.呈现设计
微课程在进行语法讲授时有尤其显著的作用。由于语法概念比较复杂,要让学生掌握在不同时态下的语法运用规则,仅靠教师口述效率太低。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程把语法运用规则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学生接受知识更加容易,也更加有乐趣。在教授词汇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微课程,在单词和单词所指代的具体含义通过图片知识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学生记忆。
3.情景设计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进入一个具体的场景,那么理论知识就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微课程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景。比如,上口语课,教师可以把口语的具体运用情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状态下口语的用法,这种方式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归纳总结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在同一节课上要讲解几个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需要的就是梳理和归纳。现在有了微课程,教师的归纳总结工作就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来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把下一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归纳起来,支撑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的最后播放。学生就能够及时回忆整节课所讲的内容,建立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利用微课程视频,教师可以及时将课堂中所讲的重点知识总结出来,并将微课程视频资料上传到校园网站中或者是班级QQ群中以便学生及时下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练习,在课上没有及时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全面提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班级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
5.学习策略
指导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刻苦程度,还取决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策略。微课程是传授学习策略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把自己总结的学习策略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并提供学生下载。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按照这样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6.课程拓展
要让学生全面立体地学习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之外的拓展,而这些拓展往往是课本不能涵盖全面的。微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课程拓展的平台,或者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自主动手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让微课程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样高度凝练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如,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关于最想去旅游的国家这个主题的微课程,并让学生通过英语将微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以及想要去这个国家的原因。学生在接到这样的学习任务之后就会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设备等查找关于自己想去的国家的信息,如国家的气候、风景、地理位置等,然后再通过自己已有的英语基础进行讲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提高学生对微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微课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初中英语教师的注意。学生在微课程的帮助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质量,提高了学习效率。本文针对微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微课程的实践策略,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2):66-70.
篇5
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是新课标不断提倡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积极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一些学习策略,获得自我成就感,并且能及时对自己进行评价和监督。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能够在课堂上组织材料实现自学。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材料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要设计出自主学习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而自主材料的设计要从地理教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重点难点地理知识,从宏观到微观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在对自主学习材料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原则,注重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策略以及自主学习材料案例的展开。
1.初中地理课堂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原则
1.1以初中地理教材知识为主:初中地理课堂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要以地理教学为重点,不能脱离教材。同时还要符合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整合初中地理相关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
1.2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主:既然是自学材料,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为主线。让学生尽可能的接受自主学习材料,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开始和过渡,在具体材料设计方面不要太过于苛刻,针对比较难的地理知识,应该让教师进行引导学习。
2.初中地理课堂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秉承给学生提高全面知识框架和理论指导为主要目的,开展自主学习材料设计。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应用,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自主探究,自我总结,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针对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说明。
2.1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一味的灌输会让学生觉得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并且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材料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提问。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理章节的重点所在,教师要从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为主,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完以后进行思考和回答。提问形式的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主要针对那些概念性比较强的章节内容,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尽快的锁定该章节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时候,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该部分内容的重点主要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其次教师就可以通过填空和简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填空式: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
问题2: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主要有,欧洲的西部、()、()、南美洲东部。
问题3: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区主要有,()、()、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
简答式: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该节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来完成以上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该节内容的核心所在。
2.2通过归纳和总结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归纳和总结不仅能够学生对地理知识一目了然,同时也是自主学习材料设计的关键。因为学生自学往往把握不住学习内容的重点,有时候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学,往往偏离了主题和重点。所以教师应该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通过表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
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和《中国地形》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格式和网络式的设计进行对比学习,同时可以把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能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看到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通过表格式和网络式,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地图帮助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将地图进行图文转换,让学生根据地图去学习理论知识,或者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地图中,充分挖掘地理课堂的教学资源。
表格式: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热带气热带雨林高温多雨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候类型热带沙漠高温少雨撒哈拉沙漠
温带气温带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南部
候类型温带海洋温和湿润大陆西岸
3.结束语
通过自主学习材料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形式和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地理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让新课程改革在地理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6
一、借助多媒体突出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选择和运用。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地理背景知识更全面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地理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该将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确定重点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具体知识的确定,并让学生针对多媒体的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对地理内容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掌握。然后,根据已经明确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有关背景知识内容的讲解,其中教师要着重关注那些比较重要,同时又比较复杂、抽象的内容,将其背景知识优先讲解。最后,让学生在学习背景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分析,并寻找其中的规律,掌握地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地理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有效掌握W习地理学科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例如,在学习《河流和湖泊》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内河流与外河流的流动方向展示给学生,这个动态过程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再将我国的整个水系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大致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水系中找到黄河、塔里木河以及长江,从而达到旧知识巩固的目的。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河流,并根据画面提出一些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和自主性得到
提高。
二、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只是进行知识的教育,这样死板的教学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同时,这样的教学课堂还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地理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使过于沉闷、安静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谐,这样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好话题,话题不要太简单,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也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对于比较困难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教师要及时地纠正,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自己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去。
篇7
一、微课的内涵与优势
微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60秒教学”演变而来的.强调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是由许多短的时间段组成,教师在每个时间段内讲解一个重点知识,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课堂重点内容.随后经过众多教学工作者的总结概括,进而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就目前来看,微课就是以视频为基础的一种短时间的教学模式.微课的特点就是将课堂进行分化,一节课可以分为4~5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讲解一个重点知识,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视频和一定的配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将视频作为桥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从整体来看,微课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时间短,重点知识相对集中.由于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因此利用微课划分时间段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第二,容量小.微课教学是教师通过视频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重点知识进行学习,有利于其更快地掌握抽象的内容.第三,生动形象.微课教学是将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设计物理课堂实验.高中物理涉及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直观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材中的实验难以在课堂上完成.例如,在讲“光电效应”时,教师无法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如果只是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让学生用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这一现象,从而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2.利用微课理论,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物理现象,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但是遇到题目就不会解答的原因.利用微课教学,能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高中物理的难点.例如,在讲“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时,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如,很难想象物体在这两种运动过程中路程、时间、速度都是如何变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遍问题将这两种运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一起探究这两种运动过程中诸多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这样,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利用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微课教学,可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实验,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规律,总结知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总之,高中物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要重视微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赵善田 单位:安徽阜阳市第五中学
篇8
二、讲求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教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的关键,遵循规律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又是本质,记住它并不难,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学生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物理规律以它的和谐统一而产生美感,利用物理的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竖直上抛运动”,新教材为了降低难点,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进行讲授,而在学生掌握了同一直线上矢量的运算、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基础上,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将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突破竖直上抛运动这一难点。
四、综合细致分析问题,总结方法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分析不细,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事实证明,学生不断积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选题进行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做练习的关键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让学生能利用刚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利于以后的学习。
篇9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图册和课本等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读图。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南半岛河流及城市分布图进行观察,并结合中南半岛地形对城市与河流分布的影响及分布特点等进行探究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半岛不同地区的海拔范围及高度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总结出该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并由此形成纵列分布和山河相间的特点。
2.重视图像教学。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法时,应对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图像观念,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材中文字的表达趋于简练化,图像教学逐渐取代了语言描摹情况,彩图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读图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图像教学,引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理设计地图略图。
篇10
如教师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时,教学的重难点与目标如下:体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实践过程,
二、探讨问题,让学生领悟与总结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抽取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而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则不必重复讲解分析;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当学生们的回答不全面、不到位时,教师可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同时,结合学生研讨的结果,诱导同学们总结结论或归纳方法。
篇11
一、抓好地理知识基础关
高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地理衔接比较紧密,所以,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之前或者是进行高考复习时,教师都要重视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地位。对于一些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不太牢固的高中学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初中地理。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内容安排合理,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学好记,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可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重点的基础知识,比如说地图和地球,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等,要求学生要先学好,再学精,重点掌握。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几门学科当中,地理与其他几个学科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属于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地理既具有理科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严密性,又具备了文科生动、形象的学科特点。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地理中文、理特点不同的内容来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地理当中主要包括两大内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讲述的是宇宙、地球、海洋、陆地等教学内容,基本属于理科法范畴。尤其是当中关于地球运动和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以及各种日照图等教学内容都有特别鲜明的理科学科特征,学习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需要学生运用偏理科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地理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能把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地理作图,打开解题思路多做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人文地理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要运用偏文科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做到:尽量多读地理书,了解和熟悉重点知识;学会看地理书,把握教学内容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地理观念,掌握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那些文、理科的特长生互相交流总结自己在学习地理时的方法和经验,学生的方法和经验往往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性,并且具有亲和力,学生乐于接受和尝试。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三、善于使用地图
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备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工具。要用好地图,首先要学会使用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几要素、不同的用途和分类等最基本的知识和读图技巧,并多加练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以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然后,在学生掌握地图的基础上与课文文字内容相结合,通过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些纷繁复杂、难以理解记忆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张张地图上,让学生在地图上对号入座,加深记忆,从而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只要高中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确立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欲望并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定会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侯丽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J].金色年华:下,2013(2).
篇12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篇13
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地理学的最大特征是运用地图、图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地理空间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过程。考察考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得出结论,地图在考试过程中作为地理考题的敲门砖,对图的信息读不懂,往往得出错误的答案,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实践得出: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方向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一幅地图的方位,一般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考题中的地图会改变方位标出另一个指向标,初中学生在缺乏方向感的情况下错读方位,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根据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体系,转动到遵循一般的判读方法去。
2.图例和注记
是用符号来表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表达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数量的多少、发生的现象、地理事物的变化等;注记是用文字或者数字直接标注在地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3.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以图形结合文字、数字表示,一般绘注在图廊的下方中央。其中以数字表示的为数字比例尺,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以图形表示的为直线比例尺。在地图中,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缺乏,只有从基础的要素进行认识,才能掌握看地图的方法。
二、应用区域地图轮廓巧记地图
在近几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常常把地图和图表作为地理学科综合题的突破口,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信息。教师在教学及复习中应加强对地图剖析和图表信息的解读,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利用好课本中的地图和配套教材的填充图册训练,使学生从课本读出信息,并运用到地图,把地图的信息回归课本,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所在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巧用地图,方便记忆,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中,记忆各省级行政区图是本节重点、难点。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像威武的雄鸡,云南像展翅的孔雀,山西如一片树叶,陕西则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台湾似香蕉等通过这些联想记忆,加深学生对地图轮廓的记忆。再给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就知道了位置,为地理学的学习和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重点知识为复习体系,构建知识框架D普,提高知识整合创新能力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重点集中在认识地图,了解地理空间。地球自传和公转、天气现象、工农业发展变化、资源、社会生活、气候变暖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学生是否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做到学以致用。根据题目的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以课本原理为基础让学生读懂记牢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把原理运用到地图分析,把图形的信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构建出知识体系,才能达到提升学习地理的技能。
四、认真研究《云南省初中学业会考地理考试规范》图文结合讲授法
考试规范是教师上课复习的指向标,是评估教学实践的测量,是作为升学的参考根据。用图形图表结合文字讲解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进行复习,在区域中找出差异和共性,如英国和日本相同点,都是亚欧大陆岛国、中纬度沿海发达国家;不同点:英国是大陆西部,海洋性气候、资源丰富、以畜牧业为主;日本是大陆东部,季风气候、资源匮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以类似的方式比较区域地图可以让学生对图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深入而清楚的认知,为学好地理学打下基础,在考试过程中得心应手,获得优异成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领会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价值,培养创造能力。把握每次上课的效率,规划对知识的复习结构,优化教学手法。系统性复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以到达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惠萍.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