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篇2
(1)设立特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兴趣、情感、爱好,这些因素通常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学习品格的形成,以及智力的提高和开发程度,更贯穿于整个成长和进步的学生时代。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来不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政治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重要的知识点配上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从而构建立体、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的教学环境模式如下:发挥电化教学优势,将政治教学内容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形象化,教师针对不同问题设置相应的情境结合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解开迷惑的欲望去学习政治课,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的能力。
篇3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需要更加地接近生活,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呢?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的提问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精彩有趣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使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和自觉性,这就要求教师理解教材深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对于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必须是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所服务,课堂上的知识性要和趣味性相统一,课堂提问既要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要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政治课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课堂趣味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因此在政治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政治教育由于理论性非常强,单纯靠讲解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地进行激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人注意的提问不断加强,就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吸收。
二、课堂教学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确实应该尊重教材,但是不应该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能力。如可以让有的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学进行采访,或者对当前的焦点问题进行意见征集,通过组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锻炼。
政治课堂教学应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能及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如果学生感觉到有困难,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教学的小范围走出来,对课本知识理论进行升华总结。所以,政治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课本中的理论体系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焦点事件有一个很好的连接点,还要根据这个连接点巧妙设计相应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间的讨论,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课后积极进行实践等。
三、注重师生课堂交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应该贯穿于政治课堂的始终,因为师生间的交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纽带。在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充分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课堂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讲解,理论知识的讲授只是师生交流的一部分,因为交流毕竟是由师生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看到教师知识传授的是否全面,是否具有系统性,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体会和接受的内容的多少,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课堂交流中的知识传递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知识传递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师生课堂交流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远离课堂教学,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进行有效互动交流,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所以,教学过程要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使课堂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老师和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要进行必要的质疑和探讨。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大力扶持,使课堂交流在学生提出疑问、进一步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促使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成功的课堂氛围,首先应当构建一种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对立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独的演讲场所,而是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的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之间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民主、充分发挥能动性的课堂。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情绪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要时刻铭记教师自身的情绪随时都会影响到课堂的氛围。因此要切记不要把在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到自己的课堂上来,那样将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紧张,从而给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带来不良的隐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追求教学的民主性,尽力提高自我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让学生怀着自信和愉悦的心情完成课堂教学。
总之,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和提高,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4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投入学习并能独立的作出决定并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指单独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来补充、来完善、来表现、来发挥。单枪匹马的冲锋陷阵是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的,个人的能力、观点、学习方法如果在学习小组中完善、酝酿、斟酌,有时在学习小组中得到小组的批评、纠正、反驳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比单枪匹马的冲锋陷阵要强百倍。因此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并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常的方法就是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学习政治课的最佳手段。因为对于政治学习来说,学生需要一个动脑思考,互相讨论,仔细观察的场所。政治知识不是在机械的知记,盲目的学习中积累的,而是在不断的思考,反复的讨论,仔细的观察,中掌握的,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讲授的政治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在小组中“思考”“讨论”“观察”“”收集资料”,从而把在书本中学到的政治理论贯彻到实践当中。政治课课最终的教学目的不只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年,而是通过政治课堂,培养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祖国,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贯彻到实践当中,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师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教学当中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研究探讨,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学习,并种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投入学习并能独立的作出决定并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政治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小组中,通过积极配合、互相学习来补充、来完善、来表现、来发挥。单枪匹马的冲锋陷阵是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的,个人的能力、观点、学习方法如果在学习小组中完善、酝酿、斟酌,有时在学习小组中得到小组的批评、纠正、反驳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比单枪匹马的冲锋陷阵要强百倍。因此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该使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并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常的方法就是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学习政治课的最佳手段。因为对于理论学习来说,学生需要一个思考,搜集资料,讨论的场所,政治理论知识需要思考,需要探讨,需要讨论,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并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实践当中,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从而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
篇5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三、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一)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二)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四、精选教学方法,培养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设置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的获取知识和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
要使用探究式教学,首先要选择探究的内容。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像概念、名称、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以及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资源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宜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就不需要使用。比如,什么是公民?什么是法律?以及“三个代表”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等。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难度适当、能引起兴趣、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励学生的探究活动,以达到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比如,讲授《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时,我选择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与”这个角度,让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
(一)是怎样产生的?
(二)目前台湾与祖国统一存在哪些阻力?
(三) 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我国政府对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篇6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篇7
1.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跟课堂导入有很大的关系。导得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导不好,会抑制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景、精心设置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为推动教学发展作好辅垫。例如,在讲《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时,首先播放航天英雄杨利伟、王亚平等胜利归来的视频,欢乐的情景,生动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结合视频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种边听边看带提问的做法,使教学自然地进入一种顺畅的状态。事实证明,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兴趣大增,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探究,教学效果自然生成。
2.增强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精心设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提问,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对教师的质疑),教师应给予重视,耐心解答,切不可粗暴地否定学生。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将学生从"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中解放出来,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高二《哲学生活》有关"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时。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先利用词语"人定胜天"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定胜天'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人要'胜天',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在实际生活中人与自然抗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学生们踊跃发言,认为温室效应、水污染、光污染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没有尊重自然规律所导致的。此时,本人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思考、举例、听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这样教学,课堂实现了理论渗透和实践探究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3.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发展
新课程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参差不齐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与需要分层次的、有选择的教学。分层次教学可从多方面进行,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以及作业的分层等。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1)什么是依法行政?(2)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3)怎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三个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课堂上分别抽不同层次的同学来回答,层次低的学生不会因为难,答不上来而自尊心受到伤害,层次高的学生不会因易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4.开展第二课堂,巩固新旧知识
篇8
2.悬念诱思式
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3.情境切入式
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4.提问吸引式
篇9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昕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淡,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牛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昧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日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町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中职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F几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
篇10
二、要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通过(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可结合谈话法、自学法、讨论探究法、练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穿插的“想一想”、“各抒己见”、“知识链接”与“活动平台”等栏目,恰当地穿插些趣味性活动,让同学展开讨论,各自发表观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阅读、观察、思考、想象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政治课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PPT、视频、歌曲、图象等多媒体手段,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采用小品表演、模拟情景、竞赛、讲座模式创造出学生装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又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要巧用教学案例,活化课堂教学气氛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抽象的理论往往让学生觉得一些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教师能针对政治课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让思品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善恶观。案例的选用可以是社会新闻热点,也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事例或社会情景。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比较轻松地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多元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不应只局限在练习作业、试卷检测的成绩上,而应注重放在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上。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练习题、检测试卷、课后作业可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同评等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各种活动,如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采用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些灵活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11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出发,承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分析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还要求教师要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
四、利用学科整合多方面优势培养促进教学
发展的社会需要发展式的人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问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政治课到很喜欢政治课,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篇12
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就要求政治教师们在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由单纯性传授知识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每个教师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要勇于转变教学方式,对教学策略大胆创新,由原来的背教材、背教参转变为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的实际在完成新课目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时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了解政治学发展的新动向,向提高自身素质要质量,促使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要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优化教学结构,提倡因材施教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质量为生命。因此,新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有丝毫放松,而且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整体优化,让素质教育的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应做到“五化”,即教育思想先进化、教学方法优组化、教学过程全优化、教学功夫高能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课堂的教学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师主导下,用师生较低的消耗,去赢得较高教学效益。为此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这要求我们“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微笑、激励和爱心带进课堂,营造一种平等、宽容、民主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正如一位名师所说的,老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和圣洁的思想。
2.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完成教学任务与实施心理调适的统一;教学知识与渗透德育的统一;讲授与训练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优化教学方法。首先,坚持启发式,实行“分组教学”。做到五个尽量: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思考、尽量让学生表述、尽量让学生发现质疑问题,尽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承认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惟一的方法是因材施教。“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是总法则”,这就是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让优生吃饱吃好拔出尖来,让后进生吃得进消化好。对后进生实行“四个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加强当堂反馈矫正。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提倡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中,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中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进行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这的确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分成小组,选出组长,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建立组长负责制。在老师指导下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允许学生尝试,不怕学生失败。使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通过自身探索找到成功的方法。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应根据“授之于渔”的思路,结合政治教学实际进行学法指导。教学最重要的是获取结论的过程,也要讲求方法,要让学生作为一个探究者,一个摘桃的人,去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思、动口议,强化思维,到最后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满满一筐“桃”,更重要的是获取“桃”的方法和成功体验。
篇13
二、不断探索完善政治教学方式,落实新课标理念
很多教师对政治新教材的教学进度不适应。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课时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些知识是不可以省略的。没有这些知识做基础,学生对新知识只会更加糊涂,可是要将必要的知识都补充进去,一个课时绝对完成不了。所以,我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感觉只是将知识带过一遍,仍有不少同学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但事实上,却让知识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雾中,学生拨不开,也看不清。此外,我认为,在知识条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课知识、每一框知识的联系都很紧密,过渡自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课程为了能够更贴近生活,将后面的知识放到前面讲,甚至有些解释性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被省略,知识变得异常跳跃。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生了脱节,缺乏连贯性。对于课程的改革我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也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怎么改革才能更符合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探索,不断完善。
三、教学中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政治课相比其他学科还是较为抽象枯燥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直观方式辅助设计课堂探究,让政治课堂互动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用各种方式介绍情境,恰到好处地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体做法有:(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音像资料、漫画、成语故事、名言等,注意展示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选取较热的时政新闻,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事件。(2)情境导入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评讲、表演等,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3)制造悬念式。利用层层设问方式,在本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教师一环扣一环地设置相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