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温馨提示标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路见不平,绕道而行
4、“让”成安全,“抢”诱祸端
5、遵守交法,安全你我他,幸福每一家。
6、宿舍生活事小,日常安全事大,校园运动应提倡,注意安全最重要。
7、请您不要着急,经过治疗你的病会好的。
8、速度在脚下,安全在心中。
9、百行文明为先,万事安全为重。
10、35度健康的温度,20迈安全的速度
11、安全、稳定,时代的永恒主题。
12、学习安全为第一,校内行车需谨慎。
13、给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环境。
14、生命也许就葬送在你忘记法律的一瞬间!
15、远离违规电器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6、掌握安全知识,争做文明大学生。
17、和谐宿舍和谐家,安全意识靠大家。
18、人走灯灭风扇停,窗关锁落牢记心。
19、讲安全,记安全,让安全陪伴左右
20、路上行人多匆忙,靠边行走少碰撞;并排行走多阻碍,道路通畅靠大家。
21、给危险让一寸路,为生命争取一大步。
22、你我多一份自觉,校园多一份安全。
23、您(的家人)病情较重,我们一定尽全力抢救,希望你能够配合我们工作。
24、安全准则在手,幸福平安不走
25、构建和谐校园从落实安全做起。
26、祝贺您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27、请握住你的方向盘,不要轻易地放弃它!
28、路好、车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才行!
29、当您看到这行字时,您的车离我太近了。
30、生命就把握在你的手里,务必要珍惜它!
31、请稍等,××医生马上到。
32、水电无情,遇之当慎。
33、路上多礼让,道宽心顺畅!
34、游泳戏水慎之又慎,居安思危牢记心头。
35、人生是大树,安全是沃土。
36、玩转要以安全为题,追速要以生命为价
37、请注意饮食起居,多多保重!
38、校园安全非口号,文明交通牢记心。
39、讲安全时时谨记,出事故家家伤心
40、如果你想快乐,请你把车速再降低一些!
41、广泛开展安全知识活动,深入落实安全法则。
42、吸烟有害健康,禁止吸烟。
43、注重卫生,保持清洁,请勿乱认果皮纸屑。
45、多一秒回头看警告,少一次悲痛心中熬
46、爱我,追我,别吻我!怕羞(修)!
47、安全一分一秒,幸福一生一世。
48、法制安全你我同创,和谐校园人人共享。
49、请您不要吸烟,不要随地吐痰和丢弃杂物,不要喧哗。
50、请核对姓名,以免取错药。
51、生命安全重于泰山,请君珍爱
5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
53、打开交通安全的阳伞,撑出文明和谐的校园。
54、不要忘记你的家人在时刻等待你的平安归来!
55、欢迎有事互相联系,再见!
56、门窗水电常留意,安全幸福有保障。
57、危险无处不在,安全时刻谨记。
58、施工谨慎注意,行人切忌远离。
篇2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碎片化阅读已成新常态的时代,一则新闻的标题能否迅速抓人眼球,直接决定着这则新闻的阅读率乃至“寿命”。而中国足球这种新闻富矿更是媒体激烈竞争的战场,在国足新闻的标题制作上,各家媒体的编辑“脑洞”大开,各显神通,共同创造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标题奇观。
一、争奇斗艳的标题风格
(一)影视文化派
影视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0亿元之巨,这足以证明影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用影视元素制作标题往往能撩动读者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迅速获取读者的好感和认同,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只有共同兴趣爱好者乃至“志同道合”者才会有的亲切感。看这类标题,读者不仅仅只是获知了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获取了一种因价值观认同而产生的心理满足感。
国足2015年11月17日在香港旺角大球场以0U0战平中国香港队,晋级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仅剩理论可能。赛后,有许多媒体都用影视元素拟制标题。比如《体坛周报》用了“旺角黑夜”(香港电影片名),《北京青年报》用了“旺角卡门”(香港电影片名),《重庆商报》用了“港濉保ù舐降缬捌名)。这些影片被年轻人所熟知,这些片名中的“黑夜”、“卡门”、“濉钡裙丶词十分传神地反映了这场比赛的内容和特点,将它们移用为这个新闻事件的标题极为贴切,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理共鸣。
(二)行为艺术派
中国足球队本身就是一支屡创“奇观”的球队,无论是2004年以7:0大胜香港,却因少算一个净胜球而无缘2006年德国世界杯,还是2015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两战中国香港队8次击中门框却仍无法进球,都堪称足坛奇观。也许是被国足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表现所刺激、所激发,赛后也有媒体在标题制作上制造了标题史上的奇观。
开天窗本是报纸版面编辑中的大忌。但2015年11月18日国足客场0:0战平中国香港队次日,却有几家报纸都开了天窗。辽宁的《辽沈晚报》的头版,在右半边开了一个天窗。一片空白的方框之下刊登着这样一行字:“这里原本留给国足!”,吉林的《城市晚报》体育版上部同样出现一大片空白,空白处写道:“原来等国足的版面,现在没心情做......”这种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出位之举顿时引来网络围观。还有报纸虽未开天窗,但他们采用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沈阳《华商晨报》的做法是“始乱终弃”,其文体版刊登出“标题?呵呵,算了”,其上是几个原先拟定却被横线划掉的标题:“国足万碎,后会无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以此表示对国足的彻底失望之情。
可以看出,以上几家报纸的标题思路各异,各有千秋,但效果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读者诧异、惊叹,继而是赞赏、喜爱。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构思奇特的标题给这几家报纸做了大大的广告,这样的效果是普通的形象宣传所无法达到的。
二、体育类新闻优秀标题的产生
(一)广博的知识贮备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想让眼睛变成“明眸善睐”,必须要用广博丰富的知识来滋养。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会有丰富的灵感,一则令人拍案叫绝的标题,一定是知识和见识的完美结合所造就的。在以上国足引发的媒体标题竞赛中,知识储备的多少成为标题竞赛的胜负手,《华商晨报》能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或者“后会无期”,其编辑头脑中自然有关于鲁迅名言的相关知识,也一定知道韩寒拍了部叫《后会无期》的电影。同样,那些用《旺角黑夜》或者《旺角卡门》做标题的媒体,其编辑也一定对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不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记者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和其他行业有明显不同。对于社会上大多数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行业之外的知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刚性需求”,知识面宽自然是锦上添花,知识面窄一点,对本职工作也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对于记者编辑来说,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正体现了记者编辑必须做一个知识广博的“杂家”的职业特征。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的新闻界先驱黄远生在论及记者素质时曾说“调查研究中有种种素养,是为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为能听” [1] 。显然,只有具备以“闻一知十”为代表的“种种素养”,记者编辑才能够在稿件之中,在版面之上,妙笔生花,游刃有余。
篇3
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具体指利用新鲜或奇特的语言,去打破约定俗成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以求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陌生化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网络新闻语言之中。虎扑网在拟制NBA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尝试加入一些创造性、非常规的语言,不仅让受众获得了别样的阅读体验,也使陌生化的标题风格逐渐打上了虎扑的烙印。例如,在标题《科比: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2013.10.31)中,虎扑创造性地将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改编为“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尽管受众通过这条标题便可大体猜到:科比渴望在湖人“终老”,但是如此充满新鲜感的创意标题还是能够吸引他们到正文中去一探究竟。再如标题《掘金主帅告诫球员:谦受益,满招损》(2013.3.25),依照正文的意思,“谦受益,满招损”完全可以用“切勿骄傲自满”等语句代替,但是巧用名言警句的做法却使得标题增色不少。
篇4
极限语策略
标题要体现新闻事件中读者最关心、最吸引人、最有震撼力、最重要的信息点,于是,在制作标题时,为了把最重要的、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凸显出来,往往在标题中使用“最”、“大”等表示最高级别的极限词语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
英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17年以来最高水平(新浪网2010年11月2日)
句中“最高”与“17年”结合在一起,就更能给读者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理的震撼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10大最危险工作(新华网2010年11月2日)
数字“10”和“大”、“最”结合,共同对“危险工作”加以限制修饰,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吸引读者点击阅读它的正文以了解哪些工作是最危险的。
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策略指的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引用新闻事件中人物原话中最惊爆的部分,或者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俗语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通俗性和可读性,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如:
虎照尚无定论官员何必“猴急”(新华网2010年11月2日)
强制村民出钱粉刷外墙驴粪蛋子外面光?(新华网2010年11月2日)
“猴急”、“驴粪蛋子外面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俗语,用在新闻标题里,就很形象地勾画出了官员急不可耐的样子和专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同时使标题内容具有通俗性和可读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简洁策略
如果说传统新闻标题理论的第一要素是准确的话,那么网络新闻标题更多的是抓住关键的新闻要素之一而不及其余,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常见的使标题语言简洁的方法就是使用单行标题和不成词语素。
单行标题。为了使报纸版面富有层次变化,引起读者的注意,报纸的标题多用多行标题,即引题、主题和副题等多种标题形式互相配合使用。网络新闻为了在主页面容纳较多的标题条数,只能尽量采用反映主题的单一式的单行题,而且单行标题也不能过长,否则易出现回行,会影响整个网页的视觉效果。
语素单用。为了能显示更多信息,网站在首页上通常限制各标题字数,最少的是6个字,一般在10至20个字之间。要想让少量的字数表述完整、丰富的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不成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不成词语素是不能单独使用的,而在考察了大量的网络新闻标题后笔者发现,现代网络新闻标题中,有大量的不成词语素在单独运用。如:
清华北大热门学科保研比例过半被指违背公平(网易新闻2010年11月2日)
彪悍女教师咆哮女学生引热议(新浪网2010年11月2日)
用语素“指”代替词语“指出”、“引”字代替“引起”,虽然有网络新闻标题精简的原因,但语义上说得通,受众能接受得了,而且会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不成词语素单用在使句子变得简练的同时,又使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形成自身特色,也让人们对词语运用基本规则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语素单独使用将会成为网络新闻标题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词策略
按照模因理论,一些新词由于它的简洁性、生动形象性和易于模仿性而被新闻传播者广泛使用,如“房奴”、“卡奴”、“坟奴”、“血荒”、“气荒”、“油荒”等,这些词语在标题中出现能使标题生动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这些新词又能涵盖丰富的内容。
富二代成“桥洞哥”捡瓶子称赌博输几百万(新华网2010年11月2日)
“桥洞哥”和之前的“犀利哥”、“章鱼哥”等词语同属于派生出来的“哥”族新词,同样在表述对象时能达到一种生动形象的效果,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数字策略
在标题中巧妙运用数字,特别是数字对举策略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增强震撼力的效果。如:
央视主持灰色收入途径曝光“走穴”一次获10万(网易2010年11月12日)
71万撂倒4正副县长(新华网2010年11月12日)
“一次”和“10万”对举强调了主持人灰色收入来源之易、“71万”与“4”正副县长对举,同样具有震撼、警醒的功能,能引起读者对正文的进一步关注。
修辞策略
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合理运用修辞技巧,所以要想使网络新闻标题生动形象,具有美学性、可读性,就更应该合理运用一些修辞技巧。
仿词。仿词就是通过模仿一个已有的词语,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创造出一个跟原词相近的新词。当受众看到这个新词时,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受众强烈的探究意识,去阅读和接受网络新闻标题。如:
墓地售价赶超别墅价格催生“经济适用墓”(网易新闻2010年11月8日)
投“币”取“巧”能否为奥巴马带来政治转机(新华网2010年11月8日)
“经济适用墓”模仿“经济适用房”,“投‘币’取‘巧’”模仿“投机取巧”,在产生熟悉的陌生感的同时,也可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
比喻。涨价演“连续剧”多部委拟联合出手(新华网2010年11月8日)
反腐“怪招”五花八门“偏方”好不好还要看疗效(新华网2010年11月8日)
把接连不断的物价上涨比喻成演“连续剧”,把反腐的一些非常规方法比喻成“偏方”,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借代。“只嫁帐篷男”美女能否说到做到(新华网2010年11月2日)
用美女自己所说的话来指称美女自身,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
新闻标题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提问策略
用表示疑问的句子做网络新闻的标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设置悬念,特别能引起读者产生读完报道的欲望。如:
“取消公安分局”真能提高警力?(新华网2010年11月10日)
10年后月收入5000元还能算“中产”?(新华网2010年11月10日)
深圳主妇为啥跑香港“打酱油”?(新华网2010年11月10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巧妙运用语言策略确实能为新闻标题增辉,但一定要注意在为了使网络新闻的“眼睛”明眸善睐、顾盼生辉而巧妙运用语言策略的同时,切忌为了制造噱头而出现“标题党”的题文不符、语言庸俗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戈广安、彭焕萍:《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制作技巧》,《新闻爱好者》,2008(12),第120~121页。
篇5
Mos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concentrate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exical, syntactical and discourse features.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furnish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exts. In the words of Kristeva(1969:146),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i This paper aims to: a) to provide a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news headlines according to various previous studies and a rather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the news writer tries to achieve by using some specific rhetoric device,b) to underst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rhetoric devices applied in the news headlines by analyzing some typical examples from each of the four groups.
2.The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lines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A head of a newspaper story or article is usually printed in large type and devised to summarize, give ess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or interest readers in reading the story or article that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ir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s they try to achieve, the researcher has classified rhetoric devices into four groups as follows:
Group 1: phonetic rhetoric
From study, the researcher has found out that phonetic rhetoric encompasses mainly four kinds of rhetoric devices, namely, alliteration, end rhyme, assonance and consonance.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once said, “If you could write lucidly, simply, euphoniously and yet with liveliness you would write perfectly.”(Maugham, 1949:36). Of course, Maugham did not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writing of headlines when he put forward this idea. Nevertheless, the author firmly believes there is no idea more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the writing of headlines as his saying is inclusive of all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headlines, including lucidity, simplicity and euphony.
1)Alliteration: Alliteration is the recurrence of the same initial sound (not necessarily letter) in words in close succession. As are applied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 Stars Smoke, Critics Fume 明星荧屏吞云吐雾,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 Great Goals, Great Fans (进球精彩,球迷狂热)
* Suns Sweeps Spurs to Reach West Finals (太阳横扫马刺获得西部冠军)
2)End rhyme: End rhyme refers to words that rhyme on their “end” or last syllable.
* Germany Ready, Fans Happy (德国整装待发,球迷心花怒放)
* Cameron Seals the Deal (卡梅伦成为英国首相)
* Young Wheelers, Big Dealers (骑摩托车的小青年,保险业的大主顾)
3)Assonance: Assonance means the use of the same or related vowel sounds in successive words.
* McDonald’s Goes for Gold with Olympic Sponsorships (携手奥运,麦当劳的掘金路)
* When Artists Distort History (艺术家岂可扭曲事实)
* Dickens’ London Still Lives at Christmas (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在圣诞节复活)
4)Consonance: Consonance refers to the repetition of consonants in successive words.
* Shocks, Not Frocks (不足蔽体只可骇汗)
* If It Satisfies the Lips It Will Air on the Hips (口无遮拦肥臀难当)
* U.S. Schoolgirls Yearn for Half-skirts, Mini-skirts(美国女生想穿露脐装和迷你裙)
Phonetic rhetoric always creates a euphonious and musical effect for they sound catchy and rhythmic. This particular kind of rhetoric devices is applied for it can make the headlines appear to be more attractive, impressive and creative. Additionally, it can also help us to express our wishes and emotion in a stronger way. For example, in “Germany Ready, Fans Happy”, it sounds catchy upon hearing it, and it also help magnify the happiness of the fans. According to linguistic study, consonants like /p/ /t/ /d/ /k/ /g/ are effective in making the brief headlines more strong and striking; while consonants such as /s/ /f/ /sh/ /v/ /tr/ /th/ /ts/ are conducive in expressing tender feelings as can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above examples.
Group 2: Stylistic rhetoric
In this group, the researcher only explores one rhetoric device which is of common use in English headlines.
Antithesis: Antithesis is the contrast of meaning by parallelism of strongly contrasted words. It can make the headlines look neat and concise in structure, and contrasted in meaning.
* It Was the Best of Cups, It Was the Worst of Cups(世界杯毁誉参半)
* Ronald Dizzy, Germans Giddy(罗纳尔多头晕,德国球迷疯狂)
* If the Economy Stays Down, Can Conservatives Stay up?(经济持续不好,保守党宝座还能不倒?)
Group 3: Semantic rhetoric
1)Pun: pun makes use of a word that has two meanings or of different words that sound the same.
* Couple Say “Eye Do” (饱览美景,喜结连理)
* Foul Ball: France Wins Ugly Contest(肮脏的球—法国赢得丑陋)
* Argentina Keep Feet on the Ground(阿根廷脚踏实地)
2)Allusion: Allusion is some historical or fictional person or event which has a dramatic and vivid connotation and is often used in speech and writing.
* IOC Gives Beijing the Thumbs up(奥委会盛赞北京准备工作)
* Eyes on Berlin for the Judgment Day(期待柏林的最后审判日)
* Mid-east Humpty Dumpty(中东局势,危如累卵)
More than two rhetoric devices are included in semantic rhetoric, for example, euphemism, hyperbole, understatement, parody and so on.
Group 4: Imagic rhetoric
Metaphor: 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comparison is implied.
* Web Video Leaders in Surprise Marriage(优酷土豆宣布合并)
* 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父母“翅膀”底下的孩子)
* France Ends Drought(法国结束球荒)
Actually, metonymy, simile and personification can all be embraced in imagic rhetoric, yet, they are quit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y have been studied in many other cases where their translation are quite similar. Therefore, they are not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fter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ur groups of rhetoric devices of common use in headlines, great significance will be attached to their translation.
3.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Headlines
3.1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efore delving into int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tactics of all the above-mentioned rhetoric devices, the author finds it necessary to begin with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s it is the most frequent applied rhetoric device in headlines. What’s more, the autho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can project a pattern for that of all rhetoric devices.
Metaphor is very much an enigma in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that of rhetoric,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a nation and the sublimation of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its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all languages, an enormous amount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ranslation of it, among others is one from Peter Newmark. He suggests several conventional tactics:1) 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L; 2) Replacing the image in the SL; 3)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 4)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 by simile plus sense; 5) 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 6) Deletion; 7) 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In China, professor Liu Fagong(2008:200-201)has proposed in one of his famous works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three fundamental rul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1) preserv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mage of metaphor; (2) linking the associate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3) making up for the cultural source of the metaphor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is more of a trans-linguistic and trans-cultural activity so that we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extra linguistic factors. That’s why the author feels the necessity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n the following part.
3.2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set demanding standards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 while it furnishes translators with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s.
1)Vertical intertextuality and Horizontal intertextuality. It was Julia Kristeva who coined the term "intertextuality" and formerly introduced it in a famous French magazine called Tel Quel. According to her, intertextuality means "the insertion of history(society) into a text and of this text into history."(Kristeva 1986:39). We can also learn from her essay Word, Dialogue, Novel that intertextua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namely, the vertical intertextual relations between a text and those which precede and follow it in the chain of text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horizontal intertex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of a text.
2)Intratextuality and intertextuality. Intratextuality means relationship which exists between elements in a given text. While intertextualit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which exists between different texts.(Hatim and Mason,1990)In other words, a text cannot exist alone, it has to be related to other sources, which may be the citation of historic event, the quoting of a poem or proverb, or the influence of a lately launched film, etc.
Rhetoric devices are carriers of rich indigenous culture. Another example which belong to Group 1 is “Missing Mike” (the Economist) makes use of alliteration to show peoples’ fondness of him after he left the media and data business to become mayor of New York.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is headline can be translated as“想念迈克”. How we can translate it without losing its original flavor, and we finally settle upon “缅怀迈克”.In group 2, in the case of antithesis, we can use a similar rhetoric device named “dui’ou”(对偶) to replace i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group 3, as far as semantic rhetoric devices are concerned, we can make even better use of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All rhetoric devices in this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gures, proverbs, literary masterpiece, famous speeches, popular movies etc.. When translating headlines boasting the feature of semantic rhetoric, we have to take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their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For example, a headline from Washington Times, “Mideast Humpty Dumpty”, translators may be quite confused at first sight, what’s the meaning of “Humpty Dumpty”? As a matter of fact, it’s cited from an English nursery rhyme:
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
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Dumpty together again.
As can be analyzed from its citation, Humpty Dumpty is an egg-shaped Punchinello who tumbled in shatters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again. The news writer cites it here to express the urgent and dangerous situation in Mideast. Therefore it can be translated as “中东局势,危如累卵”.(冯翠华,1995:229)Group 4 is about imagic rhetoric device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can present a vivid image in the reader’s mind. All the rhetoric devices in this group can mirror different angles of the society.
4.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admits that this study is quite tentative as studies in this area are few and novel. This paper aims to: Firstly, to facilitate the extensive news readership a better and easy understand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the information; secondly, to enable the extensive news readership to enjoy the fine art of beautiful rhetoric devices while obtaining basic information in spite of all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cultures of English-spoken countries and Chinese-spoken countries. Thirdly, to propose a new angle of study in this area.
注释:
i Basil Hatim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p.125.
【Bibliography】
[1]Danuta Reah, 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 By Routledge. 1998.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丽昭.中英新闻标题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4]丁建海,艾国平.广告语篇翻译的互文性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胡桂绪,刘洪泉.从《华盛顿邮报》看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
[6]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7]林艳.英语新闻标题语法特点及翻译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8]张健.英语报刊阅读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篇6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 “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篇7
招投标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条件下产生的,只有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条件下才会有招投标交易方式的产生。通常来说招投标制度的适用条件应该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公平竞争环境。在计划经济情况下,产品的采购及工程建设任务一般都是按照上级指令进行安排,相关权利部门往往高度集权,多数情况领导意志决定相关结果,这个时候招投标制度是不可能适用的。第二个条件是买方市场原则,必须是在买方主导的市场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招标竞争。例如现在的设计市场,不用参加投标也有足够的业务量,也就没有必要通过竞争来出卖自己的产品了,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形成有效的投标竞争,甚至于在较高投标补偿的情况下,仍然鲜有设计单位愿意参与投标。
从实质上讲,招投标就是选择过程,是带有目的性和一定要求的选择过程,是一种规范的、带有一定约束性质的竞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规范的竞争行为,所以招投标制度的全面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2我国招投标市场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招投标发展基本可以归纳为试点尝试、全面推行和完善发展三个阶段,而招投标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与变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我国经济体制残留的惯性,使得招投标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资格预审的问题
通常资格预审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资质条件、人员能力、财务运行情况、工程业绩及经验、项目经理业绩以及之前的履约信用情况等。但从现在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仅仅审查这些范围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在很多劳务分包队伍都是挂靠其他人员的资质承揽业务的,他们通过大公司的资质及业绩参加投标自然能够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真正的施工者可能是从未进行过相关工程施工经历的或者没有任何资质的小型企业。这就给工程建设项目的TQC三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2招标文件编制问题
招标文件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作为要约邀请,招标文件对于后期很多关系的协调及问题的解决是有着指导作用的,稍有不慎将会给后期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例如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开始推行后,工程量清单一般由甲方编制并承担其中的工程量风险,所以若工程量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会通过不平衡报价再变更的办法进行索赔,招标方将会十分被动。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并不关心和重视招标文件的编制,甚至有的发包人将同一模板的招标文件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项目,这个问题是制约现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3评标过程的不足
现在在工程建设招投标流程中很多投标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制定评标规则,不按照国家的要求和规则成立评标小组,甚至有的业主单位干扰评标结果。上述种种情况很大程度影响了评标过程的规范流程及公正公平。正是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才给了内定施工单位这样的不良现象以可乘之机。
在评标过程中,国内很多企业运用综合打分法进行评标,这样的方法利于人们的主管操作却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开展,并且权重的赋予很多时候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合理性。在现阶段,合理低价的评标方法应该是在除去设计、监理等招标最为适用和具有竞争性的,应广泛予以推广。
2.4中标单位跟踪管理问题
当中标单位产生后渐渐转入到施工管理过程中时,很多项目出现了工程的现场管理实际情况与工程招投标时相脱节的情况,例如中标单位与现场实际施工单位两套班子、施工单位背离投标承诺行事、工程转包及挂靠资质进行施工等情况的发生。很多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工程,不惜低于成本价竞争,中标后在工程质量上偷工减料,有的单位则通过大量的无理索赔增加工程费用,达到盈利目的。上述各项现象及行为的出现影响了市场的健康成长,若被某些施工企业或者发包单位工作人员利用的话十分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例如明标暗定、权钱交易、围标串标等现象的出现。
3招投标市场行为不合理现状的分析
招投标行为本身就是在市场中形成的带有经济活动特点的交易拍卖行为,因为其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适用。但是现实的经济市场中,往往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造成招投标市场存在形形的问题,主要包括:
3.1行政干预的影响
招投标的行为是带有市场性质的商品交易行为,但是在我国对于招投标的行政干预却时刻存在,很多时候国有资产的投资建设需要具有监督职能的政府相关部门来监督,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期却出现了“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政府部门直接干预招标行为,操纵招标结果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公平和公正。极大的打击了市场积极性,不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择优选取竞争参与者。
3.2范围及方式的混淆
众所周知,现阶段招投标的方式存在着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两种方式,以前还存在着议标这一特殊方式。不少人错误的理解为招投标就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是走形式,而议标自然是走后门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各有其优劣,从经济角度来讲,招投标行为是一种交易成本比较大的交易行为,例如投标单位越多,则从社会角度而言就会有更多的未中标的竞争参与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做无用功。从社会角度来讲,这是不利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所以在相对较小的项目中,可以采取交易成本相对较小的邀请招标的方式来进行。
3.3合理低价的确定
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存在时间不长,现在还比较稚嫩,所以存在了一些问题。绝对低价中标的方式在我国就尚不适用。招标方从经济的角度当然希望通过招标过程引入的竞争而在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选择最低价格的中标者,以达到降低投资的目的。但是在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尚不成熟的特殊条件下,低价并不意味着性价比高,假如某施工单位低价抢标,当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中标后,不但破坏市场平衡,很有可能会出现滞工或者影响质量、进度等一系列难以预计的问题,最终损害各方利益。所以合理低价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合理低价可以起到一种标杆的作用,用来衡量项目真实的成本价格并综合考虑各种风险要素,所以合理低价的选定非常重要。
3.4过度竞争及肢解发包
过度竞争及肢解发包带来的后果往往使交易成本上升和资源极大浪费,有些地区由于买方市场的特性,一个小小的项目竟然有几十家企业去投标,在只有一家单位中标的情况下,给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肢解发包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同样的,将一个项目按照不同工程类别拆分开来以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招标。这样的行为也同样增加交易成本,带来浪费。
以上便是我国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期间建筑市场不完全规范的情况下,招投标模式在制度与体系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4招投标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研究
通过以上对现状问题的深入分析,将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手段,并结合自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广泛推行以来的现状分析,现对我国招投标市场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规范化措施。
4.1约束与激励机制措施
由于在招投标的行为过程中,发包人与承包人多数时候是利益对立体,这样就必然需要带有激励和约束性质的机制出现。通过激励的方法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发包人谋求最低利润,通过监督的手段防止人消极行为及机会主义行为。约束手段与激励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招投标时期,在后期的合同履约过程中也同样重要。
4.2体现规则重要性,增强约束
约束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就是正式约束,近年来正式约束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非正式约束的范畴则还是很欠缺的,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正式的约束带有硬性的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学习别人的一些成果,但是非正式约束的范畴则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市场大环境的渐渐进步和对市场环境适应及优化,并且在文化、道德观念等范畴每个国家和名族都有其特点和特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非正式约束的建立,例如信用体系的建立、道德观的调整等办法。市场只有在有效的监督体制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公平的竞争效果,使得招投标制度能够不打折扣的进行。
4.3增强信息平衡性
我们知道市场中总是存在一些信息的不平衡,信息不完全平衡就会造成市场不完全公平。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优化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公开程度,全国及各省市的招投标信息网的出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网络公示的形式将信息公开,寻找竞争参与者,扩大竞争范围,大大提高招标效率,节省了交易成本。所以应该大力的发展网络及信息对招投标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改进其中的不足,及时将新技术应用到其中。
4.4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决策科学性
招投标过程中,双发都会发生费用开支,增加成本。招标方的成本主要来自信息、编制招标文件、组织现场勘查及答疑等等,而投标方的费用是投标文件制作、信息咨询费用、分包商选择等。
所以从节省社会资源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制定合适的标底或者“最低投标价”并尽可能使用成熟的合同文本对于科学决策和减少交易成本有着很大的作用。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指出,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文化体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更是广大干部职工强烈的精神需求和期盼。
1 新型标准化文体管理模式的条件
1.1 领导重视,提供有力保证 对于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有的大型文体活动,领导还会积极参与。工会把增强职工体质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组织成立职工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机制,加大文体活动的建设力度,每次的活动争取落实到位,做到重大活动有安排,每季活动有重点,每次活动有方案。
1.2 硬件设施,创造阵地条件 在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二矿对社区文化广场、娱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进行不断的完善,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列入了健全完善文体活动设施的内容,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尽全力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活动项目。
1.3 创新思路,狠抓日常管理 各基层工会组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职工文体活动的新思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新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在企业内部掀起健身热潮。在活动中,各基层工会需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积极分子,使这些职工充分发挥作用。
2 新型标准化文体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2.1 基层制 矿工会制定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把每一个项目交给基层工会筹办展开,每次活动落实责任人,对每一次活动做到了会前研究、制定方案、群策群力,会后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从措施上确保了活动组织者、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场地四落实,在活动中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实施纲要》等内容和全民健身月的要求,积极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
2.2 协会制 工会根据职工工作特点和体质体能特点成立了文学创作协会、音乐舞蹈协会、书画摄影协会、篮球协会等11个文体协会,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其中,体育类协会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活动外,还经常参加集团和全国性的比赛;文艺类协会如文学创作协会召开优秀文学作品评审赏析会,摄影协会采风,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评,音乐舞蹈协会每年编排一些歌曲、舞蹈、情景剧等节目在重大活动如职工文化艺术节、春节文艺晚会中演出。
2.3 形式内容新颖
①精心谋划,打造节庆文化大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节庆文体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展示群众性文化成果。为此,矿工会注重开展文体活动与传统的重大节日和重大节会活动相结合,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打造节庆文化大餐。如劳动节、国庆节开展专题文艺晚会;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期间开展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育活动;坚持举办“9.8职工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②全员参与,提高日常活动的实效性。开展全员文体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职工参与其中,特别是通过设计新颖的载体活动,寓教于乐,切实起到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此,我们把每年5月定为“全民健身月”,积极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嗒嗒球、象棋、跳棋、拔河、扑克、广播操等多项活动,让职工在健身中体验快乐,获得健康。③广场普及,让更多职工及家属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最具影响力、广泛性、凝聚力的活动形式。近几年,为满足职工由单一狭窄的文化需求向多样丰富的文化需求转变,工会通过设计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不断拓宽活动的覆盖面,让广大职工自娱自乐。如每年“五月安全月”,组织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演出,送文化到井口、厂房、社区;盛夏期间,开展一系列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包括夕阳红戏迷活动、电影周、游泳比赛等;秋季开展“安全杯”职工运动会,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及趣味活动;冬季开展“跟我学跳舞”健身舞推广活动,太极柔力球、秧歌、气排球等赛事活动;春节期间,邀请书画爱好者现场义写春联,创作示范并给予讲解,赠予职工留念;在体育馆不定期举办书画展览,交流和观摩活动,吸引众多职工参观。④趣味推广,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为吸引更多职工参加锻炼,树立“健康工作快乐生活”理念,活动内容由竞技型向非竞技型转移,包括广播操、长跑、拔河、跳绳、五子棋、扑克等,这几项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竞技性弱,参与面广,因此职工的参与热情高涨。
3 创新标准化文体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让职工展示了自我,加强了交流,提升了自身道德气质素养,还可以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干部职工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
开展以全员参与为目标的新型标准化文体管理模式,人人参与体育锻炼在单位中蔚然成风,近年该矿获得的各类文体奖项众多,比较显著的是“明源杯”全球华人羽毛球邀请赛“突出贡献奖”、全国煤矿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平顶山市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暨市产业工会所属企业直属企业职工运动会“优秀组织单位奖”、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体工作先进单位”等等。
参考文献:
篇9
上面这些被报道的内容,新浪娱乐网做的标题竟然是:
白岩松逛台北夜市美女陪伴 大喊艳福不浅
今年9月28日,武侠大片《剑雨》制作组在广州举行媒体见面会,导演兼编剧苏照彬回答了很多关于剧情的问题,谈到每个主要剧中人单纯的人生目标,其中演员王学圻所扮演的太监,想成为真正的男人,要当皇帝,所以他特别需要那个“东西”来明确自己的身份(这个“目标”本身很荒唐,只是剧中的滑稽一笔)。然而,羊城晚报只关注“那话”,为此做的新闻标题是:
导演苏照彬解读《剑雨》结局 “男人那话儿也很单纯”
今年9月底,香港当红男演员黄秋生接受传媒采访。黄秋生表示,他的甲状腺病好了之后变得很快乐了。记者问:所以你表现上张牙舞爪,内心却相当平静?黄秋生回答:对,我现在没有压力,(是)的状态,没有压力,有事就“哈哈一笑”。这里的“的状态”,从上下文和当地的语言习惯看,是指无所事事,没有其他特别的所指。然而,南方都市报就此摘出来做标题:
黄秋生:现在我没压力,很的状态
黄秋生说得坦荡荡,但新闻标题做得让人感觉有的传媒人心理变态,总是有意把公众拉到“性”的方向。这种做娱乐新闻标题的模式,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家两家报纸,而是一种很不好的趋向,从报纸到网络。不信就读一读接连几天来南方某报的标题:
《赵氏孤儿》喂奶戏引热议 海清拒绝用“胸替”
记述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故事的电影,难道人们“热议”竟是其中演员喂奶的一个镜头?
《雪花秘扇》剧照曝光 李冰冰全智贤暧昧热舞
电影《雪花秘扇》中有李冰冰、全智贤所演的角色在酒吧热舞的场面,导演王颖强调“原著和影片里一点同性恋的内容都没有”。可是新闻标题硬往同性恋方面拽。
“百变女郎”苗圃:会有“生理反应”的角色我都想试!
演员苗圃回答记者问时的背景,是说她喜欢有挑战性的角色,看了剧本让我有欲望,有生理反应的都特想试试。然而现在的新闻标题,却被编辑做得似乎在暗示“性”。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标题是今年9月中旬看到的一句(网上铺天盖地):
吕丽萍后悔与张丰毅离婚 称孙海英二百五兮兮
看了消息原文,报道的是吕丽萍做客访谈节目《光荣绽放》。主持人田歌问道,多少母亲为了孩子不离婚,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吕丽萍表示:“你要说不后悔是不可能的。因为你那么全身心的爱这个孩子,就是在这点上很亏欠他,但是在这点上,我相信儿子有一天会知道是怎么回事,或者会理解,会有一种原谅。”又为什么会选择孙海英呢?吕丽萍解释,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人怎么比我还二百五兮兮的”。
吕丽萍没有提到张丰毅一个字,只是从儿子角度谈到离婚;对于孙海英,根据上下文的情境,是一种爱的语言表达。现在的新闻标题,只能用“胡说八道”来评价。
明星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关心,喜欢看关于他们的报道,对这种接受需求,传媒应该满足。问题在于传媒的报道要正经,有点文化和带些文明,不该以变态的“性”暗示心理,无中生有地挖掘、引导人们向往“性”。这种“挖掘”的直接表现是失实,所说牛头不对马嘴,违背新闻工作要真实的基本要求。
看来,现在需要将娱乐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往我们太不重视这一新闻报道的领域了――提到日程上来了。现在这类失实、低俗的娱乐新闻标题,一个地方做起来,其他地方的娱乐新闻编辑看到别人做,也就跟着做,缺少自身的知识积累;加上语言功底也不够,于是一派与本地语言不相干的港味表达充斥全国。
对于娱乐新闻的记者和编辑来说,新闻职业意识和法治意识是亟待充实的方面。娱乐新闻是新闻中的一类,同样要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原则,不能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现在较多的娱乐新闻的作者,不知道基本的新闻写作规范,报道中常常没有时间、地点、背景的明确交代;对事实的描述,胡编乱造不是个别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篇10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1-1.5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许多体育教师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误解,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分内之事。
一、体育课改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内容过分围绕学生体育兴趣来安排。从表面上看,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或内容打入冷宫,置之不理。譬如田径项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乏味、耐力要求高、负荷量大的田径项目不感兴趣,所以有的体育教师主张在体育教学中放弃田径教学,然而平时的表现表明:学生体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的下降。殊不知,田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
忽视基本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的训练。他们认为:体育课上只要学生能够动起来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并不重要,因此许多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戏课等。
新课标明确要求: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体育学科文化、对体育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了解毕竟很少,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体育课上的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获得体能和技能的进步、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核心,使每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
把“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有时还错误处理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尚可成立,如果问题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
二、课改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尽管我们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一些现代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所接受,而且,许多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
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都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贯彻落实新体育课改的精神,体育教研、培训活动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互动的教研风气,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和大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体育教材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体育试验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建议
为了防止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必须理清观念、明确方向。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使之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这是我们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否定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反它明确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体育课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领导,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要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11
一、新闻标题口语化现象
作为使用最广的交际工具的语言形式,口语在各个人类活动的领域得以应用。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分往往所涉及到的互相关联的概念有两个,也就是言语与媒体交际的表现风格、言语交际的媒介。本文主要对口语化的报刊语言表现风格进行探讨。对于“口语化”的概念,Raible认为无论是通过书面语媒介还是口语媒介所展现出的“口语化”风格,其主要特征均为语言上与内容上的“简介”,而日常朋友之间的“闲聊”或者随意交谈则是“口语化”的典型风格。口语化不但是使用现代词汇,更为重要的是涉及到一系列因素诸如语势、语气、语流和语序在内的口语化的语句结构规律。将口语成分应用在报刊中能够将毫无约束感的话语氛围创造出来,能够给人带来亲切感,言简意赅也是口语的优势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予以传达。另外,口语成分还具备鲜明的评价色彩与强烈的表现力,而这些均与大众媒体报道的要求相符合。
二、都市报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具体功用
1、语体本身的需要
简单来说,所谓语体指的是在社会言语交际过程当中,以语境类型为基础所逐渐形成的有特定语言特征与特定表达方式的语言功能变体。一种语体与其他语体相互区别且独立存在的原因就是其具备着公认的、典型的表达手段和语言特点,而这些语言手段通常是与其他语体相互排斥、不协调的。举例而言,公文实务语体就反对使用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辞藻,然而,各类语体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在一定条件下,语体的个别要求能够转变为其他语体,比如艺术语体中的某些描绘形象的手段也能够应用在政论语体中,以加强话语的感染力及鼓动性。在相同的语篇中,往往还可以有不同的语体要素包含其中。报刊新闻标题原本是一种书面语体,但是目前也有了口语化的倾向,展现出了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交叉融合。这样也是语体的渗透性和排斥性共同发生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对语体理论的发展共同加以推进。报刊新闻标题口语化也提供了全新的案例给语体学的研究,使得语体学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2、新闻语篇发展的需要
新闻语篇必然的发展要求就是报刊新闻标题的口语化。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的功能及作用就是传递最新的信息给广大读者,并且将读者的参与意识诱发出来。而新闻标题则是概括新闻的事实,可谓是新闻内容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新闻的眼睛。好的新闻标题通常可以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且引起读者的注意。口语的交际策略与标题的口语化特征,就是传媒人有意识的为了将上述目的实现所采用的手段。适当口语化的新闻标题,不但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中涵盖的意义加以迅速的感知,而且还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直接的予以了解,进而提升新闻的价值。新闻标题的口语化表达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社会,它既强化了新闻价值的可接受性、唤起读者的注意,又是新闻报道的要求。
三、都市报新闻标题口语化的发展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语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语言是逐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语言体系当中的基本范畴与基本特点即便是有着相对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并非就是说语言体系不会有任何变化发生,语言本身也不断有着一定的转变发生,但该变化是渐进缓慢的。现阶段,口语所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的在各个标准语体系的层次予以渗透,这种语言的变化开始引起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口语的研究日益深入,并且对口语的兴趣也日趋浓厚。目前,在研究口语上也具有突出的价值,对以往语法仅仅对经典作家语言进行研究的不良倾向进行了纠正。语言的源泉就是口语,口语富有表现力、活泼生动、意赅言简。正是因为口语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不断的在书面语中渗透,该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于报刊语言中。
感染功能与报道功能是报刊语体的基本功能,为了将这两个独特功能彰显出来,报刊语言便形成了严谨简洁、生动朴实和准确真实的特点。其中,简洁便是采取最为简短的形式来将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来,而简洁的语言在口语中屡见不鲜的;朴实就是深入浅出的且择取最一般、最常见的语言手段来说明问题,在口语中这种手段是极为常见的;生动就是用表现力最强的语言手段来增加感染力,而这在口语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所以,在客观上报刊语言的特点要求汲取养分于多彩而又丰富的口语资源中,增强报道的效果和感染力。而口语不断的渗透在报刊语言中,不仅使得修饰报刊语体的效果得以增强,而且还使得报刊语言与生活更为贴近,成为特色十足的语言群体。
报刊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在地方性报刊中尤为常见,而且还在国家级大报中出现,比如《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光明日报》等。具体而言,都市报新闻标题口语化现象的表现主要包括:其一,使用方言。比如“教育得了‘啥病’”(《中国青年报》),“理综接近高考题,英语‘打脑壳’”(《成都晚报》);其二,直接引用原话。比如“谁来给我的书包减肥”;其三,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代词。这些均充分的表明报刊语言已经有了口语化的倾向出现,因而不管是地方性的都市报刊,亦或是国家级的报刊,也必然会向着口语化方向不断发展,这不仅是语言自身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就社会语言学的层面而言,不同语体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并且还是在行使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产物,而不用语体的混用和交叉也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①申辰煜,《浅析都市类报纸新闻标题》[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1)
②耿凤娟,《乌鲁木齐地区都市类报纸同源稿件新闻标题的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10(1)
篇12
1. 语法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以简洁为原则,一般很少使用结构完整的句子,往往省略动词、代词、冠词等,而多用名词性短语或分词短语,如Soldiers and Militants Clash in Yemen, Leaving 21 Dead,分词短语leaving 21 dead清楚地表明了冲突的结果。又如 New Claims in Berlusconi Sex Scandal,该标题开头省略了定冠词The,特指该事件中的“新说法”,但却必要使用特指的The,使句子更简洁,完整句子应为 “The New Claims in Berlusconi Sex Scandal.” 但在某些场合下,也有不省略冠词的,如NATO Admits Missile Hit a Civilian Home in Tripoli, 该句中的不定冠词a表示北约击中的民房只有一间。
在时态方面,尽管新闻报道的事件都已发生,但新闻标题的时态很少使用过去式,通常使用现在时,目的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如Budgets Push Governors of Both Parties to Same Mind-Set,该标题的动词push就使用了现在时。又如A Fresh Young Star Easily Wins the Open, and the Fans’ Affection中的wins同样使用现在时,好比事情就发生在眼前,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一般比汉语中使用频率要高,但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被动语态经常省略被动助词be,而用动词to或过去分词短语代替。如Former Haitian Dictator to Face Charges of Corruption,句中的海地前总统“将被指控”之意既没有使用将来时,也省略了被动句的助词,只用to face表示,但意思不受影响。
英语标题的标点符号使用也有特色,逗号一般多用来代替连接词and,如For Chinese Leader’s Visit, U.S. to Take a Bolder Tack,该标题的前后两个部分是并列关系,在正常叙述中会用and连接,但作为标题,这样的表述更加简洁,使读者一目了然。除了逗号,在特定场合下,英文标题还使用句号,如Sit. Stay. Parse. Good Girl! 这在中文标题里是几乎没有的。
冒号和破折号的使用与中文标题相差无几。如Paul Krugman: The War on Logic,其中的分号引出具体内容;有时,冒号代表新闻的主要人物或话题,如The TV Watch: A Timid Beginning;破折号一般用来进一步解释前面的陈述,或表示强调,如A Weather Hobbyist Predicts More Snow ― Much More,破折号后面的Much More强调降雪量的程度。
2. 选词特色
众所周知,一般人读报,有时候只浏览标题,只有那些醒目漂亮的标题才会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正文,可见标题的重要性。《纽约时报》的标题用词是非常准确、新颖而简练的。
如 Makeshift Memorials Pop Up in Tucson,该标题的pop up (出现)一词音节上朗朗上口,意思上也清晰易懂,是个响亮的标题。还有一些标题尽量使用短词、小词,或口头用语,有利于大众接受,如Hip, Hip ― if Not Hooray ― for a Standstill Nation用hip, hooray这样的口头语表现政府的决策,体现出美国式的诙谐和幽默。
此外,还多用缩略语,如CEO, ADIS等;用单音节词代替多音节词,如biz代替 business,,auto代替automobiles,back代替support,等等。以下标题都体现出这个特征:Coffee, the New Shaky Commodity, Diners vs. Chefs: Whose Taste Should Prevail?其中的shaky, dicers, chefs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极普通词汇。
3. 修辞风格
英语新闻标题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格,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纽约时报》使用的修辞有头韵,如Obama Orders Review of Business Regulations,这个标题有两处头韵,Obama和Orders,Review和Regulations,因而在视觉上比较醒目。还有的使用隐喻,如Lifting a Veil of Fear to See a Few Benefits of Fever,该标题非常巧妙,veil of fear指的是对fever的恐惧,既有意思上的对应,而fear, few, fever也有着视觉上的类似,看到这样的标题,顿时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双关语也是常用修辞之一,如At New Network, Olbermann Sets Sights on MSNBC,MSNBC是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微软公司联合开办。Olbermann原为MSNBC公司主持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今年1月他突然辞职,跳槽到另一公司,造成很大轰动。该标题中的Set Sights既有“把目光投向…”,与MSNBC竞争之意,又有“以全新形象出现”在新岗位的意思,他曾表示要把他原来的粉丝争夺过来,去看他主持的新节目。这个标题令人玩味。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纽约时报》,其新闻标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多姿多彩的风格,达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因此,学习《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和标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多元文化的特征,还能够从中学到不少新的表达法。
篇1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十分重视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而学生要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力争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变为理智人。为此大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的多了,才会增强主体意识。阅读是人的个体行为,需要独立的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沉心静气地思考和陶醉其中的涵咏内化,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给予安静而自由的时空,实现自主阅读。至于作业的留置和批改,写作训练究竟写什么,如何写,教学决策要民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给予相当份额的自由度,教师不要总是越俎代庖,横加干涉。
二、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必须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态度、意识、毅力、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要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保障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还得十分重视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一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对教育者是重要的。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2)“学习如果只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为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并且有许多事物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学好语文的内驱力──动机是不容忽视的。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形成主体的意志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诱导、激发动机让学生逐步明白语文的重要性,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
(3)良好习惯是主体意志力的体现或外化,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等,对提高语文水平有直接作用。
(4)情感是主体意识生成的催化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浓厚的感彩,挖掘语言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鉴赏和运用,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生感的因子,满腔热情地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