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质学基础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质学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质学基础

篇1

精选授课内容

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要求之一是“厚基础”。在进行“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时,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和学习目的,从地质学课程丰富的内容中精选出主要内容,并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把握主次,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由于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以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地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拓展开来即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板块构造、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年代、地壳历史研究方法、地壳演化简史(表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了青海省省情以及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了这一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条理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效果较好。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选用了宋春青等编写的《地质学基础》作为教材[3]。该书特点是内容较为翔实,阅读材料较多,但学生学习时也抱怨阅读量大,抓不住重点,定价太高。考虑到授课内容顺序安排、编者的个人偏好、地质学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推荐了夏邦栋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以及陶晓风和超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作为参考教材,推荐了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中译本以及许靖华编著的图书等作为补充,推荐了国内著名的地学期刊编辑部的网站,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石学报》、《地质论评》、《第四纪研究》等作为学习的延伸。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进度表是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种表格,它的填写对于教学有一定意义。笔者主张将教学进度表电子化,即制成Excel表格形式,教师填写好后,通过网络发送给相关人员审核、打印并集中签字盖章。这样填写方便,更改容易,省时省力。虽然已经确定了授课的主要内容,也安排了教学进度,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会出现重点不突出,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作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责任感强,有实践“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冲动,试图将自己所学对学生倾囊相授,知识面扩展得太大。另外由于经验缺乏,往往把握不好该讲多少讲多深,出现本该多花时间讲的没有讲透讲明白,而应该少讲的却讲多了。这可能造成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和知识点理解的困难,并导致自己面对的是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旁听了多位教师的课程讲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揣摩、体会、总结和积累,获得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笔者讲课中按照预先的方案开展,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适时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在讲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信息传达的技巧性和有效性[4]。多媒体是一项图、文、声、像结合的信息传递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5]。多媒体对于地质学课程教学的优势在于[6]: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使枯燥的地质现象更加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加深学生对复杂地质现象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改善了教室的空气状况,减少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鉴于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将之前靠板书无法展示的大量图片、影像内容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

目前许多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部分教师或过于迷信多媒体,或产生了惰性,或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和技巧。笔者认为:多媒体在形象展示图片动画的同时,主要起到提纲或展示主要授课内容的作用,幻灯片上不适宜出现大篇幅的文字;授课不是读幻灯片的过程,而是教师将幻灯片上展示的主要内容通过通俗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使其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是授课的唯一手段,授课时除了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其他内容外,可灵活利用黑板边讲边画来讲授一些基本原理,还可利用实物,如典型的标本教学;课堂授课与作学术报告面对的对象不同,讲授方式也应有区别[4],不宜快速翻动幻灯片,要对许多重要内容强调和重复,慢下速度来让学生记笔记;可以让学生拷贝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教材依赖性强,一旦教师授课内容安排与教材不符,就觉得不正常,很不适应。这时要和学生沟通,改变他们对教材的看法,让学生不迷信书本,教材只是一本参考书,并告诉学生将怎样安排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基本目标之一,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毕竟大学四年不是其学习阶段的全部和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开始。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认真做到预习、听讲和笔记、复习、作业这四个步骤,然后根据个人情况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观看相关影视资料来开阔视野;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牢基础;鼓励学生尽量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实例,让学生领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朝着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方向努力。鉴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将来有学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笔者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小学教师应引导孩子们思想火花的迸发,以此让学生领会更为合适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重视实践教学

篇2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地质学基础》应作为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有所争论,最终根据《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确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大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要做好一件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石油地质与勘探技术专业,矿山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地质教育,应该面向矿产地质与勘查、地质与勘查、石油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抓好它们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岩石课上,先讲清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资料查阅,可以辅导同学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来辨别其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地点的地质资料。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地质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三、《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等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地质录像片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就日常所见所闻的地质现象进行图文描述和原理剖析,学以致用,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篇3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1]。众所周知,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其侧重于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2],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服务。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及历史比较法[2],客观上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不参加必要的室内和野外实践,要想从事地质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地质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因此有目的地开展《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活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对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精髓意义重大。《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作为长期从事《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者,笔者有责任、有义务对以往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希望这些工作能对该门课程的见习有所帮助。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室内实验

《地质学基础》课程中很重要一部分内容涉及地壳及上地幔的物质组成。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形成岩石圈。岩石圈的运动实际上就是板块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认识并掌握重要的矿物类型和岩石类型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意义重大。需要指出的是,和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实验主要是认识实习。室内实验的核心就是掌握矿物、岩石肉眼鉴定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凭借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稀盐酸等简单工具和化学试剂对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判断[3],识别出矿物,然后根据矿物组合规律确定岩石名称。

1.矿物的室内实验。①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矿物的形态和重要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的核心是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其中矿物光学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而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硬度、解理和断口等,要求实习学生熟记摩氏硬度计,体会解理和断口之间的互为消长关系;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常见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②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目的、内容、主要实验仪器、教学方式和实验预习等。③实验矿物的分类包括自然元素大类、硫化物大类、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和含氧盐大类等五种类型。④注意区分经常容易混淆的矿物:比如自然金、黄铜矿和黄铁矿;方铅矿和辉锑矿;方解石、石英和萤石;等。

2.岩石的室内实验。①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掌握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和步骤。②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目的、内容、主要实验仪器、教学方式和实验预习等。③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三大类岩石的认识,注意必须兼顾认识岩石的结构和构造。譬如,在火成岩室内实验中,需要了解火成岩的分类原则,按照二氧化硅含量的不同,火成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四种类型;由于火成岩形成因岩浆活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因此火成岩的种类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复杂,例如中性岩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即使二者化学成分相同,其岩石的面貌也会大相径庭。所以说认识和肉眼鉴定火成岩一定要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入手,才能弄清其成因,从而正确地区分不同种类的岩石。同样,沉积岩和变质岩也应结合它们各自的结构和构造来进行肉眼识别,其中,沉积岩具有“成层”特征,即部分具有层理构造,含动、植物化石;而变质岩的矿物“定向性”的片理构造特别明显。另外,结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也会对肉眼鉴定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的页岩和变质岩中板岩具有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外貌,初学者容易混淆,从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中比较容易解释,即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就会形成板岩;同理,砂岩经过变质作用会形成石英岩,在肉眼鉴定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④注意区分经常容易混淆的岩石类型;譬如石英岩和大理岩;页岩、板岩和千枚岩;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白云岩和石灰岩;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等。

3.《地质学基础》室内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先由实习教师讲解肉眼鉴定方法,然后实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观察矿物或岩石标本。实习教师首先将课堂学习内容简要复习一下,接着就重要的矿物和岩石种类进行讲解,并及时、准确地回答同学在实验期间提出的各种问题。每一次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进行归纳和小结。(2)考核方式。①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要尽可能体现实验内容全面、结果准确、形式灵活的原则。②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考核成绩记入平时成绩,约占平时成绩的70%,规定没有实验课成绩的学生,期末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③如果有条件,室内实验结束后应逐一对实习学生进行标本考核。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

《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主要目的是巩固学习过的书本知识,弄清如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以及怎样取得野外地质观察数据。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本课程的野外实习,实际上已成为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一部分,实习内容涉及地层、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和观察。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近2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地质学基础》课程野外实习可以说是立足陕西,面向毗邻省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点或实习基地,比如:陕西省汉中市梁山地质实习点、陕西省泾阳县口镇―关山大断裂实习点、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宝塔山地质实习点、陕西省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实习基地、陕西省洛川黑木沟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实习基地、陕西省西安市段家坡黄土地质实习点、陕西省西安市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实习点、陕西省户县太平峪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实习点、四川省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四川省都江堰市九甸坪―深溪沟地质实习点等。另外,我院还积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曾多次委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为我院地理科学创新班在南京地区和黄山等地进行了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野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为积累经验,我院还将谋划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合作,力争尽快使本门课程的野外实习更上一层楼。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未来将更多实习基地建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让参加实习同学看到更多更好的地质遗迹,这样不仅会增长同学们的地质知识,而且会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野外实习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状况千差万别,本课程的野外实习内容会根据具体情况而侧重点会有所变化。以陕西泾阳口镇―关山大断裂实习点为例,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习地区的地层;(2)观察口镇―关山大断裂以及断裂的地貌标志和断裂面特征;(3)观察断层角砾岩;(4)观察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褶皱;(5)野外如何区分节理和层理;(6)野外识别灰岩、砂岩、页岩以及煤线;(7)识别地层之间的不整合;(8)罗盘的野外使用。对于每一次的野外实习,实习教师都要做到实习前的室内讲解,不论实习地点多么熟悉,都要实地进行野外踏勘,精选实习线路,对实习内容精益求精、胸有成竹,对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提问要耐心细致作答。

2.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野外实习考查方式是完成实习报告,一份实习报告实际是对实习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报告的内容涉及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等)、地质发展历史等。要求报告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推理符合逻辑,实习报告的字数限制在5000字以上。野外实习的考核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需要参加下一届的野外实习,直到成绩考核合格为止。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笔者认为不论是室内实验,还是野外实习,同样都十分重要,不可偏废。室内实验是野外实习的前提条件,野外实习是室内实验的进一步延伸,二者共同构建起了本课程的见习实践环节。为保证室内实验的顺利开展,陕西师范大学在原有岩矿标本陈列室的基础上,2013年再次由新成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实验中心为地质实验室从浙江某地质教学标本厂购进了价值十几万元的矿物、岩石标本,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基本可以做到两个参与实验的同学拥有一套实验标本。另外地质实验室专门增加配备实验管理人员,为相关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除此而外,基础实验中心还对地质实验课不时进行检查,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也定期进行全程听课;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笔者看来不仅仅只是反映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地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和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熟练、准确地用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是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重要法宝是多看、多比较、多记忆。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更是不可或缺的野外实践和地质认识经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用在此处显然是再贴切不过了。多年的实习反复证明,要成功地完成一次野外地质实习,除了前期的野外踏勘外,必须要有周密的野外实习计划、宽裕的经费支持、科学的团队管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团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做支撑;当然,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知识准备是必要的,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岩石和地层及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等。同时要加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与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实习生完成地质路线的信手地质剖面的绘制,完成必要的野外地质素描等;根据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开辟出多条地质实习路线,尽量覆盖课堂教学所讲授的学习内容;实习结束后要按时编写实习报告,及时组织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实结,包括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习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证地质野外实习的绝对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实习的组织者,要有各种各样的实习预案,以及处理实习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实习的组织者而言,每一次实习路线的选择都要慎之又慎,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刘护军.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9-210.

篇4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篇5

自2007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过程的意见》文件以来,教学团队作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现阶段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1-2]。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各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是大势所趋。在西方国家,一些先进的教学团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并被证实有良好的效果,如“双师型”教学团队[3]。在我国,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建设也被列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而我校最为陕西省民办高校之一,相对来讲,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导致部分专业的教学效果进步不甚明显[4]。教学质量是民办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推进学校教学各环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管理手段,是民办院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的有效机制[5]。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教师队伍相对年轻、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学识深厚的专业带头人、资金来源薄弱、大型企业自己具备科研能力但回避和学校合作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民办高校的进一步提升,故民办高校不能按照公办院校模式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6-7]。探索一种更为科学的教育手段,其基础就在于一支有效的教学团队运营管理模式,比如“双师型”师资培养。虽然我校已有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民办院校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难适应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正是如此,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极其迫切。

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珠宝学院地质基础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珠宝学院地质基础教学团队是本院本科教学质量过程重点建设的一支教学团队,由9人组成,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人,占100%。该团队承担着我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首饰设计与工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近2年的建设,该团队已成为一支综合实力强、人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科研能力突出的队伍。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专业特色为立足点,以高水平的教学及科研素质为目标,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为要求,实现了团队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步伐。

3 建设措施与方法

3.1 教学内容上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其特性不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而本团队在这几年的摸索中,坚持以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宝石学相关专业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比如《宝石地质学》课程中地质作用形成各种矿物、岩石,在课堂理论讲授之后学生总是对于地质现象似懂非懂,于是本团队教师在教学大纲中安排了蓝田野外地质认知实习,通过野外实践,加深学生对于宝石形成的地质环境认识,得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服务于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同一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的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也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个人特点。[8]注重学生参与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先进,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本团队高度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比如对于《宝石地质学》中矿物形态部分,将现有珠宝学院“奇石林”作为课程讲解标本,以增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3.3 教材安排上

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本团队不规定严格意义的教科书,鼓励教师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术兴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此外,本团队目前正在撰写《宝石地质学》自编教材及《结晶学与矿物学》实习指导书,以突破现有教材不适合珠宝相关专业学生的难题。

3.4 制度建设上

建立了教学团队队伍的新体制: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建了“一套人马,两支队伍”的建设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兼顾专科专业,形成了“教学岗位充分流动,科研方向相对稳定”的团队建设特色及体制。

3.5 平台建设上

篇6

一、《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纵观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现状,可以概括本门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单纯枯燥理论知识接收能力不强,复杂的公式推导理解能力不强,结果造成对《地基与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状态;二是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宽口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地基与基础》教材和教学内容涵盖了“大土木”房屋建筑和公路桥梁两大领域的地基基础工程,而目前各土建类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正在进行较大的调整,总的理论课时在压缩,所以内容的广泛性和限定的专业课时矛盾比较突出;三是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都是教室内的理论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实践课和实验少,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的机会很少,学校实验室设备利用率比较低;四是教学环节没有创新性,教师还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学生成了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二、《地基与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地基与基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地基与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基本理论知识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避免深奥的纯理论以及复杂理论公式的推导,改善知识的构架,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相反教学内容中应该结合实际工程,着重工程中常用理论知识,突出与实践相关的工程现场图片和案例,注重学科的实用型和应用性。例如在土力学与土坡稳定性的章节中,教师应该强调基本概念,详细讲解的是“什么是土压力”、“关于土压力中的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的定义是什么”、“土坡失稳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等概念;同时教师应该弱化公式的推理,像朗肯土压力和库伦土压力等理论中涉及的复杂的公式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的放矢,注重工程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具体讲解重庆一高速公里匝道挡土墙垮塌的实例分析和鉴定,以案例为导向,穿插挡土墙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防治措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针对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对《地基与基础》教学内容难,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其次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收和理解能力相适应,可以提高教师在限定的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最终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际问题应用能力,满足地基与基础设计与施工中与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岗位要求,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建设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2、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所以造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站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改变这一局面。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上课的ppt课件可以引入图片、音乐、声音,使课堂的教学多样化、生动化、形象化,从授课内容上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开篇的绪论章节,就插入令人叹为观止的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家超7星级酒店的帆船酒店的工程图片,还可以插入远大集团拟建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之城”的选址地貌等图片,直观的视觉冲击。而在讲解土粒的颗粒级配曲线的筛分实验,采用flash制作,可以生动形象的模拟整个土粒筛分的过程,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

开展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进行现场教学。

3、丰富教学环节

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性。教学环节改变教师独占课堂,一家之言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例如在我们学习“工程地质勘察”章节内容时,关于工程地质勘察方法、阶段、报告等内容,都是简单文字性的理解和规范性的识记,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设置好教学环节,转换课堂上的角色,提前布置学生做好相应内容的课件,由学生站上去主讲,老师坐下面点评。同时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看前期内容准备的是否充分,ppt是否引人入胜,看讲解过程中讲演者语言是否流畅,讲解内容是否精彩,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同时锻炼了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和提供了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相比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一些创新的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

加强实践教学,采用模型、实物形式授课。《地基与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土工试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除了注意牢固掌握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外,还应十分重视实验测试、原位实测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地基勘察、原位测试技术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有所了解或甚至掌握,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时占理论课时的比例。对于《地基与基础》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做到”和“看到”。对于学生可以实现操作的实验,像土的实测指标含水率、土颗粒的筛分等实验,教学计划中则必须“做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看到”是指一些难以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或者工程实例,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教师里看到既而学到。所以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定向培养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地基与基础》教学改革意义

《地基与基础》是土建类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课程的改革,解决当前高职《地基与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改善《地基与基础》教与学的实际现状,最终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掌握地基与基础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力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小军.浅谈高职高专地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7(20)235-236.

篇7

我是一年级的田老师,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与低年级孩子相处》的话题。我从教20多年,一直是和低龄的孩子打交道,我喜欢低龄的孩子,因为他们天真、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我每天都是开心的、快乐的!

每年九月,寄宿制学校刚开学,低年级新生的住校情况便是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面临的最大难题。对于一个刚刚年满六七周岁的孩子来说,在幼小衔接阶段,既要象其他同龄人一样努力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又要尽快适应两周只能回家一次的寄宿生活,是十分困难的。低年级新生对住读生活的适应与否不但事关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周边学生产生辐射影响,所以如何与低年级孩子相处,指导孩子们尽快适应住校生活,是生活老师们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家长更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家长对于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我校是应城市一所12年一贯制民办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设备都是高标准的,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来我校就读。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也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更何况听孩子们的心声呢,因此在寄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多年累积的经验,我觉得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让孩子们适应住校生活。喜欢老师,喜欢学校。那么作为生活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了解学生心理,关爱和守护学生呢?我有如下建议和大家分享:

1.关注学生的心理,正确看待学生想家的情绪。

独自进入新环境,对每一个寄宿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进入寄宿学校后,低年级新生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了。在校时,我们的生活老师要对新生多进行和风细雨的引导和对未来更有趣生活的描述。

低年级孩子大多只有6、7岁,初次离开父母的他们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同时进入新环境,更加大了他们的不安感。孩子们想家时,大多在会在寝室哭闹。因为寝室是最容易触景生情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生活老师要以感同身受的语气和体会与其交谈,带她们在寝室外散散步,分散其注意力,切不可表现出厌烦、排斥,甚至呵斥学生的哭闹的行为。

2、耐心对待学生的哭闹情绪,给予时间等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刚入校时哭闹严重,但经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有的学生刚入校时觉得新鲜好玩,吸引期一过也会出现哭闹现象;还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哭闹现象时好时坏,延续时间长,几个月甚至一整个学期都会循环式哭闹。这就需要生活老师配合班主任做好攻坚每个孩子心理的长期战斗准备,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

3、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获得孩子的亲近和信赖。

亲其师,信其道。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年人鼓励性的语言和正确的诱导对孩子具有引导作用。刚入低年级的小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完善,自理能力也不强,所以就更需要老师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当孩子在集体相处中受委屈时,你要耐心地听他倾诉,并及时安慰他,当天冷时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当孩子把散了鞋带的脚伸向你时,你帮他系好……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感到生活老师就如同妈妈一样亲切。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更能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更安心学习,逐渐适应在校的生活。

篇8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生态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生态与经济相融合而衍生出的边缘学科。低碳经济则是根据生态变化规律而进行重构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将经济原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经济,并以此作为指导公众生产、发展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将低效率、高能效、高成本、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崭新模式。生态经济体现出生产活动与自然发展的顺应和谐性,也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从生态规律,从而形成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强调“绿色GDP”理念。在温室气体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被广泛倡导,提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当前资源危机以及经济主体的客观反省有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关系,在经济主体的协调下两者能够成效互补效应,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气候经济性学概念的提出源自2005年,德国学者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气候与经济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于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其破坏程度不低于战争和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对经济所形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设想范围。气候经济学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主导,诠释出气候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低碳经济则主要侧重研究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本质来看具有高度相似性,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以气候经济性为依据,这一取向对于国内经济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探索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从而使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评估,对环境治理成本和产出进行评价,根据生产排污量确定其收费标准,确定科学的排污指标并界定其转让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既有价值,提出环境破坏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并明确其核算方式和解决对策。从高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碳对环境的保护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有着交叉联系。当前,资源经济性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在低碳经济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其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构建完善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既有的经济性研究理论中,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利用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能效,进而提高本国经济贸易的国际实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收益层面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生态效益层面而言,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微笑曲线”的整体格局,也就是将曲线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这就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等。但是二氧化碳具有高度流动性,最终会危机全球大气和生态环境。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这也会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冲突。在当前的经济换做中,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以国际视角进行的低碳经济合作则有助于破解这一问题。此外,低碳经济是以全球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这一特点来看,该理论能够融合与国际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其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更侧重于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效率,而未将国际社会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如果单纯应用这一理论,则每个国家都会遭受环境损失,因此只有将低碳经济融合其中,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经济学价值。

2.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性较低,虽然也会产生部分温室气体,但是在生态系统的调解下能够得到恢复和平衡,经济与生态之间处于协调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和化工原料的应用使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消除温室气体的破坏影响,进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对财富指数提高的研究,将物质作为核心,以农学为基础的经济研究领域则侧重于物质种类的增加,商学派经济学家则关注货币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性则以本国GDP的增长作为核心要务。如果单纯以上述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则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经济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其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方式,对于不科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经济性理论进行指导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低碳经济理论有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促进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从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拉动物质消费有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量增加,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则可能导致消费环境受到抑制,这就是低碳经济与物质消费之间形成冲突,也就是经济学领域所提出的“目标冲突”。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则能够对目标冲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享受性消费更加注重,甚至崇尚奢侈消费。如果不能改变当前利用物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无度增加,对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不但倡导生产形式的改变,同时也会倡导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变,改变以往对物质消费的高度依赖,进而转向精神消费领域,使其成为经济驱动的主动力。

4.拓宽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充实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负外部性”问题始终存在,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税,二是产权界定,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必须有政府机制的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带有明显的国界局限性,这就为温室气体的产生这一国际性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而借鉴低碳经济理论当中的“碳交易、碳关税”等方式,则有利于提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改进对策。同时,低碳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融合了金融、国际贸易等新的内容元素,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传统经济学必须在风险控制、贴现管理方面引入新的生态概念,对这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使低碳经济与经济性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革,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公众倾向于将相关学科理论作为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那么经济活动就容易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性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体现其经济学领域内的特殊价值,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作者:张佳萱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5(17).

[2]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4(16).

篇9

职业教育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来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始终是社会、企业所追求的。

具体能力培养应该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等。职业教育不仅学习劳动技能、前人经验,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创造,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其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已知获得未知,使之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

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对什么学科的学习呢?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最为重要和最为直接的来源。从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看,数学的基础理论不会过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和载体都会有不断的更新,我们有更多的内容可共选择,但是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功用不会改变。一个人在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能永远不会用到他在数学课上学到的某个具体定理,但是数学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准则可能会对他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职高数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应该放在基础地位。

数学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中占用特殊重要地位。综观近百年中、外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变迁可以发现它们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旧的课程取消了,许多新的课程开出来了,诸多被保留下来的课程,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更新。而数学这门课与众不同,它一直保留着,并且其基本教学内容也基本保持不变。在学校不把数学作为基础课来开设的专业已十分罕见。职高教育主要培养初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人才培养对当前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但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也要重视数学课的教学。

当然,对数学的教学作必要的改变是必须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不具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 。这样做符合“必须够用为度”。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配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将传统的课堂讲述这一单一教学模式变为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改变为:观察――抽象――探索――归纳推理――发现内在规律,这一更加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职高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很多职业学校领导、教师轻视数学教学工作,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误解、曲解,在于他们对数学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忽视和急功近利的观念所致。

对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男86例,女67例。年龄34~80岁,平均60.5岁。有高血压病史121例,糖尿病史31例。入院时患者GCS评分,9~12分62例,5~8分71例,

1.2.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颈头颅CT扫描,出血均位于基底节区,左侧72例,右侧81例,破入脑室31例。依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30~109ml,平均47ml。在出血后6h内手术18例,7~24h内手术87例,24h~3d内手术21例,3d以后手术25例。排除以下患者,(1)脑疝形成,生命体征不平稳。(2)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3)凝血功能障碍。

1.3.手术方法:先根据头颅CT定位,即根据CT片上眼眦――外耳道线上各层面血肿前后缘的厘米数,将血肿图形移植到头皮上,画出血肿在头皮上的表面标志,然后再根据CT片上所示的血肿内外缘距颅骨的距离,定出各层面上血肿内外缘距颅骨内板的最大和最小的距离,即为穿刺深度的界限。一般选择在血肿中心距头皮垂直最短的距离作为穿刺点。如该区有大血管或脑重要功能区,可避开它,改变穿刺点的位置,但穿刺针的方向要始终指向血肿的中心。定好穿刺方向后,进行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无菌巾,局麻,在局麻隆起的皮丘中心,将钻头垂直戳入皮下抵颅骨,钻孔一个,如有落空感就停钻,拔出钻头,然后用带有导针的硅胶管穿刺血肿。当进入达到血肿的中心深度(CT片上的测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和的平均值)时,拔出导针,留置硅胶管,其内径一般为2、3mm。如确认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可给予适当负压抽吸血肿,并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外接抗虹吸抗返流引流器。在钻孔附近头皮上缝扎一针,固定硅胶管于头皮上。并根据引流量调整适当高度,控制引流量,以防止血肿压力降低过快,引起出血血管再出血。

如果血肿破入脑室,仅行脑室穿刺引流术即可,不需要再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当脑室内血肿量较少时,以第三、四脑室铸型为主或血肿以一侧脑室为主,可行单侧脑室外引流。如脑室内血肿量多,形成双侧脑室铸型,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一般多采用经额穿刺脑室前角。颅骨钻孔部位在发际后2~3cm,旁开中线2.5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联线,深度不超过5~7cm。

2 术后处理:(1)穿刺术后24h,将尿激酶10万?,溶于5ml生理盐水,从引流管中注入血肿腔或脑室中,保留灌洗。每次1~2h,一日两次。(2)注意引流管通畅程度。(3)准确记录24h的引流量,引流液的颜色、形状。(4)对脑室引流者应每天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测。(5)脑室内引流管留置时间如果超过一周,应行脑脊液细菌培养检查,明确有无颅内感染。(6)复查CT血肿消失后即可拔管,拔出引流管前应对引流液进行常规检验。

2结果

2.1 本组病例均在5~10分钟内完成钻颅与置管,其中一次穿刺成功患者146例,成功率95.4%,其余7例(4.6%),经二次穿刺后成功置管。

2.2 本组病例中69例(45.1%),留置时间14d。

2.3 本组病例中,有5例出现颅内感染,其中4例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超过14d,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及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支持营养等治疗后,4例感染控制,1例死亡。

2.4 本组病例中,治愈51例(30%);好转92例(60.1%);死亡和自动出院10例(9.9%)。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3,4-5],所有的脑血管病类型中,脑出血是一类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病,约35%~52%的患者在发病后30d内死亡,仅20%的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能实现生活自理[6],给国家、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时,血肿腔的压力比整个颅内压高,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也重于高颅压所造成的全脑性损害,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严重。

以往我们对于出血量60ml及脑疝患者采用颅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但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年龄大,对手术耐受性差,手术耗时长,失血多,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传统手术认为年龄超过70岁为相对禁忌。近年较多学者报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收到较好临床效果,我科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根据脑出血普通CT扫描结果,凭借医师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脑内血肿的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行穿刺引流术153例。由于该手术对脑组织几乎无损伤,血肿早期清除,术后脑组织反应轻,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快。在临床上往往能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穿刺引流术有以下特点:(1)器械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易于操作。(2)在局麻下操作,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3)可控制排出血肿的速度和量,缓解占位效应,并可应用于纤溶药物溶化引流脑内血肿。(4)对于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由于脑出血破入脑室均发病急骤,且出血量较大,易出现血凝块阻塞脑室系统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加剧颅内压增高的进程,使病情急剧恶化,形成急性脑疝;另外出血本身及分解产物对脑干、下丘脑等有刺激和直接损害作用而导致中怄性继发性损害[4],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脑室内积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脑室引流可迅速缓解脑水肿、梗阻性脑积水引发的急性颅内压增高,阻断了高颅压诱发脑疝导致死亡的恶性循环;通过持续引流减少血液分解成分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而且通过脑室引流不仅能够清除脑室内积血而且脑实质内血肿液化后,可通过脑室内穿破裂孔进入压力较低的脑室内,混同脑脊液引流到体外,从而可以引流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以预防脑积水的形成。(5)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患者和深部的大血肿的患者。(6)手术及麻醉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7)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瞳孔散大,脑疝形成,生命体征不平稳。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属穿刺引流禁忌症。

参考文献

[1] 吴桂贤,吴兆苏,何炳林,等.我国16省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中华医学杂志,1994,74:281―283.

[2] 景文记,任红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67例死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184.

[3] Liu M, Wu B, Wang WZ ,et al. 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 prevention,and managementstrategies. LancetNeurol,2007,6:456―464.

篇11

2.1与专业内容密切结合,应用性强

基础无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后继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目前我校整合后的基础无机化学的内容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更为注重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相应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教学模块易于项目化,实践性强

实践教学在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整合后基础无机化学的每一个教学模块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化实训设计,即根据化工类专业学习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打乱原有的教学体系,以具体制备某种产品或分析检验某类性质为项目载体,设计导学案例,将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糅合在一起,学生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储备,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高度符合。

3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3.1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直接能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技能型人才。而CDIO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初衷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初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职业工程师[5]。因而在基础无机化学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针对相关产业对所需求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已毕业校友的建议,并对市场进行考察,从实际出发,不仅考虑学生对后续专业技术知识的储备,同时还考虑社会对毕业生团结协作、职业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园内即对自己的职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3.2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3.2.1理论教学

根据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传统四大基础化学教学体系框架的限制,以无机化学为基础主线,将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渗透到相关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划分为分散体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初步、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宏观微观宏观+微观”的全新内容体系。

3.2.2实践教学

CDIO理念强调的是产品项目周期的重要性,围绕产品的设计、开发、使用、升级等不同阶段,将不同课程串联起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从而对学生产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直接感受[6]。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践的教学内容时,借鉴CDIO的思路,将具体课程以项目的形式体现。基础无机化学以企业相关实践内容为依托,基于工作过程,将实践教学按“认知(感官)———技能(基础)———综合(提高)———设计(创新)”分层次进行,循序渐进,形成“引领项目、主导项目、提升项目”三个模块,由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和应用性技能训练设计性技能训练,最后通过设计综合基本技能操作进行实操考核,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3.3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教学方法的实施

融合CDIO教学理念的进行项目化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筹划、设计,要求学生参与其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方面便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更清晰地了解实践中的具体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提高脱离书本结合实际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能力[6]。在具体实践项目的选取上,尽量来自于真正的工程项目或企业生产工艺这类项目的选取还能同时让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最新的项目需求和技术要求,并从中体验诸如管理、市场、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提升自身能力。在具体CDIO教学方法的实施中,主要采用“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和现象的实验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模式。综合考虑学生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全班学生按能力互补方案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实践小组为单位,从确立研究课题、实践操作到完成报告都合作进行,最后对实践进行小结,由小组中的每位成员分别陈述项目实施的收获,并必须回答两道关于该项目相关的思考题。通过此类项目的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而这种模式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3.4以项目评估为核心的过程化考核体系的建立

基于项目化的CDIO理念的教学实施中,不再简单地通过专业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效果,而是注重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考量学生对课程综合应用的掌握,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核内容涉及到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践操作、数据处理、合作精神等方面,结论可以不唯一,这样过程化的操作能得到学生更全面、更综合的考核评价结果。

篇12

教学为帮助青少年提高法律素质,使其懂得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内容、关系、行使及履行正确途径。掌握公民与法关系。

本期完成第九到第十六课共8课的教学教育任务,总授课时25课时,其他如活动、复习、检测机动,期末统考成绩力争平均分达60分,及格率60%,优良率20%,各项排名在市前20名。

三、 教材分析

1、特点:教材可读性较强,教育功能突出,难度适中,内容贴近学生,时代性强,强调学生能力水平,图文并茂,配备各种“议一议”、“想一想”等环节,有利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

2、重点及难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正确行使、保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四、 初二学生特点:

学生积极性较好,课堂纪律一般,普遍有自觉性,求知欲强,但主动参与性欠佳,部分学生灵活性不够高,学习缺乏兴趣,理解运用综合能力较底,成绩不理想。

五、 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认真细致的批发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本期听课要不少于15节,多听与政治科相关教师的课。

3.认真及时写好计划和总结,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科组、市的教研活动,承担学校安排的本期历史及政治的两节公开课,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2.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程,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优化课堂教学。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演讲、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采用贴近学生,以例说法,以案说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抓优扶差。鼓励优生积极灵活学习同时辅助差生。做好差生个别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提高差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3.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优生带差生;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预习及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搞好双边活动,严抓课堂纪律。了解学生,配合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家庭、学习及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好习。严格要求学生,一视同仁。

(四)发挥德育功能,开展课堂活动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教本教育功能,采用演讲、座谈、辩论等形式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条件允许的话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高度重视课文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严于律己,教书育人

篇13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为16~18岁,属于青年早期,是人生认知能力、情感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激烈的初升高比拼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压力、无奈和沮丧多种情绪的交织下进入职业学校的。与普通中学生相比,由于挫折感和对前途信心不足,其学习动机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其学习状况总体是被动接受,缺乏内驱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普通中学少数“差生”一样,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自制力较差,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意志品质薄弱。

二、《会计基础》教学体会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对之感兴趣,而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奇心和好胜心。那么怎么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呢?笔者的做法如下。

1.利用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感,不失时机地将会计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向学生一一说明,切不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畏难情绪,感觉深不可测,变好奇心为求知欲,变枯燥为有趣。

2.引用现实生活中反响较大的经济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财会人员身上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树立学生的信心,打消他们的疑虑,展示历届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有榜样,这样近距离学习,亲切而有效。

4.介绍《会计基础》的重要性和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知道在校学习所开的课程,明确在校期间的奋斗目标。

(二)不失时机地设置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教学中的艺术。一个教师,如果能在教好一门课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不仅是称职的,而且是优秀的。学生大都不喜欢只是一味自己讲、不和学生沟通且自以为是的老师。每讲一笔经济业务,我自己先不急以做答,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思考,或者列出几种答案,让学生选择。如预提车间修理费1000元这笔业务,我连问几个为什么,会计分录是“借:制造费用1000贷:预提费用1000”,还是“借:制造费用1000贷:待摊费用1000”呢?这笔业务使企业负债增加了,还是资产减少了呢?这1000元企业支付了吗?学生很显然会想到这1000元没有支付,只能是负债增加,预提费用增加。每回答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便赞许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进而使他们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作为主体融入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得到心灵的启迪,智慧的开发,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三)运用多媒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好奇感,激发求知欲。在《会计基础》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讲课时经常要前后贯穿,并涉及众多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用传统的口述、板书很难表达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演示。这样,步骤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记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们可以把重点、难点、练习题、板书要点等设计制作成课件,存入计算机网络中,以便学生查阅,使其能更好地巩固知识点。

(四)加强模拟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操作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必须进行模拟训练。因此,我们应该配备一套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和常用明细账及各种简单报表,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给学生发放大量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自己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各种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动手装订凭证,依次完成整个会计环节,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只有通过真正的业务操作模拟,才能更好地了解会计核算的程序,深化对各类账簿,表格、凭证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其正确的填制方法。学生通过模拟训练,不仅增长了许多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常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