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玩手机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玩手机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玩手机调查报告

篇1

二、活动目的:本次调查活动本着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使更多的同学认识到自己对手机使用存在的不良习惯,反思自己,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第一,提高意识,大一时,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读大学的目标和方向;第二,确定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有梦想,有追求,就不会懈怠和做与之无关的事情,更不会花大量精力用在玩手机和电脑上。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手机控隐与缺乏信仰不无关系。第三,大学生应深刻地认识到过度玩手机和电脑将给自身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过度玩手机和长久地使用将给使用者带来视力下降、身体不适和影响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第四,通过这次小小的主题活动提醒我们大学生,端正使用手机动机,把更多的交流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中……

三、活动对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全体同学

四、活动形式: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网络呼吁

五、活动地点:校园食堂,情侣坡,图书馆,学子广场

六、活动时间:2014年4月7日——2014年4月17日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分工:徐琳制定策划书 周朝辉设计问卷调查表 李红、冯磊、杨健收集证据制作幻灯片 邱平、李自豪、张黎明撰写调查报告 郑航、蒲诚 、何奇奇课堂陈述 开展调查全组动力员出动

篇2

一、高校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调查

2014年5月,某学校在网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来自湖北高校的占92.14%,陕西高校的占1.52%,北京高校的占2.08%,山东高校的占0.66%,上海高校占1.32%,天津高校占0.81%,未知的占0.47%;被调查的学生大二的占69.21%,大一的占17.03%,大三占9.85%,大四占3.91%;理工类学生占64.32%,文科类占32.41%,艺术类占3.27%。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拥有手机的占98.46%,没有的1.54%。

2、上课经常玩手机的男生占35.78%,女生占17.67%;不玩的男生占31.18%,女生占15.37%。

3、玩手机做的最多的事,看新闻的占42.68%,看小说的占18.82%,聊天的占25.56%,查资料的占9.92%,玩游戏的占5.02%。

4、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的19.28%,2小时的占23.86%,3小时占 28.43%,4小时占13.86%,5小时占17.57%。

5、上网做的最多的事:看电影的占40.34%,看新闻的占23.4%,查资料的占16.49%,聊天的占13.02%,玩游戏的占7.74%。

笔者本人在大学做过一些暗查,大教室合班课(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讲课激情高昂,声音抑扬顿挫,台下学生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有的嗡嗡作响,有的虽一无人说话,但认真听课的只有前面几排少数学生,65%-70%的学生却在低头玩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某类高校的个别情况,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上网仍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武汉是全国乃至世界高校最多的地区,本地区高校学生玩手机现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占85%、休闲娱乐占73%、打发无聊占63%、应急查阅信息占58%。”

有记者调查了武汉8所大学发现,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不管是课业相对轻松的文科学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结果显示,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不同角度看待上课用手机现象

(一)从教师角度看

大学的功能在于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评价高校和相互竞争的角度看, 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带来实际利益。 而且决定教师命运的主要是科研,教学所占比重非常少,教师的职称一般只与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按照学校安排按时上课、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就花在科研上,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显然会受影响。对于在课堂上上网的学生,大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宽容”,只要不是过分影响课堂秩序,教师基本不会制止学生的行为。有教师反映,即使当时制止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重新拿出手机,教师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管教学生上面,所以就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与中学不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靠自主性,教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只要不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也不会多管。

(二)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认为上网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课玩手机,折射出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的关系相处的不是很融洽,缺乏自信;2、这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识,心里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业失去信心,从而感觉大学生活无聊,把这些精神压力通过在课堂上玩手机发泄出来,进行情绪迁移;3、有时候老师上课讲得很投入,却疏于对上课纪律的强调,这就使得很多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很正常,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将手机排放在桌子上玩,丝毫没有避讳的意思;4、部分同学选择性的听课,他们认为有些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对未来就业没有用,所以没有必要学习。

三、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有效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武昌理工学院于2015年新学年开学初便开展了“文明课堂,手机入袋”活动,实行课堂上“人机分离”的管理办法(此举措始于2013年11月江苏大学课堂上出现的 “手机暂存袋”),要求大家进入教室后都把手机放入“手机收纳袋”一个专门在教室存放手机的袋子。为避免手机拿错,学校对“收纳袋”按照学号或宿舍号进行了编号,同学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将手机静音或关机放入手机袋。“手机入袋”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任课老师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现在课堂上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容易了许多,课上的学生开心,老师舒心。”

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手机没有被收纳前,课堂上大家都经常会不经意间把手机拿出来瞅瞅,几乎成了一种“生理”习惯,严重影响了听课的连贯性,一堂课下来课听得断断续续,对老师讲的似懂非懂,搞的自己心情也很郁闷、很苦恼、很困扰。现在好了,手机被放进“收纳袋”,再也没什么“心事”了,听课效果好多了,心情也晴朗多了。

参考文献:

篇3

手机在当代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专属,然而就在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一种随之而来的心理病--手机依赖症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台湾有70%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征兆,70%的韩国大学生呈现手机中毒症候群。我国的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记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容忍,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人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

1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概述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同时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交往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理性选择和科技便利的同时,很容易被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进入所谓“理性的樊笼”。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自己的预期要长,甚至有50%的大学生因时间花费在手机上而影响睡眠。超过50%的大学生报告没有手机会感觉失落,一段时间没有看短信或者没有开机,40%的大学生就感到焦虑不安。归纳起来手机依赖成瘾原因如下:

2.1 心理诉求的需要

大学生通过手机打电话、发送短信、QQ、微信、飞信等传递消息,诉说感受,表达感情,以此缓解繁重学习压力,把手机上网当成生活困难委屈的倾诉工具,形成抑郁的性格,对手机更加依赖。

2.2 思维方式的替代

随着网络边界的不断延伸,所囊括的知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各种知识可以说尽在网络之中,在完成教学作业时,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图省事,纷纷利用手机上网查找答案,甚至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毫无顾忌地使用手机查答案,总感觉只有手机网络上的答案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就自信能力降低,产生了焦虑感,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2.3 沟通便捷的需求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部分大学生以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猛,提早为就业铺路为由,刻意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现实情况是大学学业繁重,面对面交流没有时间保障,而便捷的手机沟通省去很多麻烦,但影响了实际沟通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孤独的性格,对手机产生依赖。

2.4 与众一致的需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且价格便宜,已经悄悄地走进大学课堂,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课前、课上、课后都在玩手机,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大学生也开始玩手机上网,彼此感染影响,从开始几分钟,到后来几小时,再后来不分课上课下,最后到了不玩手机感觉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强迫感,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3 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矫正对策

3.1 自身矫正对策

(1)树立正确目标。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变被动监督学习为主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遵守课堂教学秩序,加强对手机的使用,积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树牢人生奋斗目标。

(2)强化自我引导。克服“手机依赖症”关键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信心,遇到情绪低落时,避开手机,及时转移注意力;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要立足自身解决,也可寻求同学帮助,不要一味相信通过网络寻求倾诉对象帮助解决。

(3)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学习知识也是为将来社会实践少走弯路,提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早了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又直接推动大学期间的学习,所以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例如参加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安全知识宣讲等。

(4)提升交际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大学生辩论大赛、演讲比赛、晚会等活动,感受面对面交流沟通氛围,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让自己避免因手机工具而陷于孤独。

3.2 外部矫正对策

(1)强化心理疏导。大学生心理状态尚不成熟,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大学教育者需要及时教育引导,疏导其心理压力,通过适当方式,让其及时宣泄情绪,防止陷入手机网络不能自拔。

(2)制定规章制度。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制度,让大学生既能利用手C学到知识,服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能防止因过度使用手机,引起“手机依赖症”。对于课堂上玩手机同学,要强化制约措施,做到坚决执行校规,以维护院校教学秩序,为国家和社会担负起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

(3)丰富校园文化。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融洽的校园环境,举办歌手比赛,举行校园运动会,成立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等,并合理利用好业余时间,以消除学生的寂寞孤独感。

(4)借鉴先进经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在各大学院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已经采取措施加以矫正,并取得实效,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措施防止继续蔓延。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心理、思维、交流、学业带来危害,因此院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手机依赖症”的预防和纠正工作,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大学良好的教学秩序,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培育优良的学风而献出一份自己应尽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子恩,吴红.关于当代大学生与手机的调查报告[J].科学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6).

篇4

一、调查方式与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年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级工班学生,为了解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了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42份,有效回收率为85.50%。在有效回收的问卷当中,在性别方面,男生184人(53.80%)、女生158人(46.20%);在年级方面,中级工一年级186人(54.39%)、中级工二年级156人(45.61%)。

二、结果与分析

1.课堂上手机使用频率

由图1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偶尔使用”手机的比例远大于几乎没有使用的,f明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明显的手机使用情况。

2.上什么课使用手机

由图2可见,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使用手机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业理论课,而使用最少的是实训实操课。说明在实训实操这类需要学生较多参与的课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明显减少。

3.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由图3可见,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是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 “非专业课程,上课无聊、空虚,打发时间”。比例相对较少的是“学习需要”“看到旁边的同学玩手机,自己也受影响”和“其他”。从数据看,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与学生上课用手机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现实中上课的吸引力要超过使用手机,也有一定难度。

4.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由图4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是“使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通讯软件”,其次是 “看视频、听音乐、刷微博/朋友圈、玩游戏等方式娱乐消遣”,用于课程学习的情况不到13%。说明目前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

5.一堂课使用手机的时间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的时间是“5~10分钟”,而使用手机10分钟以上的比例有38.3%,说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间比较长。

6.对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

由图5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不应该上课使用手机,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认可上课使用手机行为的学生较少。说明大多数学生自身也认识到上课使用手机的行为不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7.对学生自我控制情况的测试

通过自我控制量表(SCS)对填写问卷学生的心理进行测量,由表2可见,学生控制冲动和抵御诱惑方面的能力较低,让学生自己控制课堂行为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给予外在的督促,帮助他们克制自己。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技校学生使用手机现象较为普遍,其使用大多与课堂授课没有关系,其行为对课堂授课会产生一定干扰。从学生自身来看,不少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对的,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不能够自觉抵御使用手机的诱惑和冲动,在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整体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由此,笔者对管理技校学生使用手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课堂使用手机现象的重视,明确课堂使用手机的危害性,提醒任课教师和家长监督,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减少上课使用手机的习惯。

其次,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多给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在课堂上少用或不用手机,起到表率作用,并对上课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监督。

最后,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于手机的娱乐性越来越强,单靠上课来超越使用手机的乐趣,已经很难做到。而且手机作为私人物品和财物,让教师监督时要有据可依,才能避免因为管理手机产生师生矛盾。

参考文献:

[1]牟芷,王越.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篇5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分析

(一)手机上网的频率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率为100%,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有人甚至超过两部,在手机使用者中,有98.5%会使用手机网络,即被调查的201名同学中,只有3名同学不使用手机上网,表现出手机上网的普遍性。手机网络对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也为手机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手机上网时长调查

在一项“你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的学生只占到不到20%的比例,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到超过四分之一的比例,从手机上网时间来看,大学生手机上网活跃度很高。

(三)手机上网的内容

手机上网的内容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主要集中在交流沟通、信息获取、网络娱乐、网络交易。其中最主要的是以QQ、微信为主的交流沟通和以新闻资讯和搜索引擎为主的信息获取两方面,其他的网络游戏、小说、彩铃、在线视音频等网络娱乐以及以网络为交易平台的购物也均有所涉足,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手机上网内容的丰富性和集中性。

(四)手机上网时间段分布

在手机上网时间段的分布图中,自习、课堂无聊时和睡觉前是手机上网最集中的两个时间段,自习、上课无聊上网的学生占到了被调查总体的86%,突出显示了当下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现象的严重性;睡觉前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其对健康的危害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排队等待、吃饭闲暇、公交车上等零碎的时间是使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五)对手机上网的态度

通过问题“你心目中手机上网的趋势”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态度,认为手机上网会成为人们上网的最优选择的占28%的比例,66%的人认为手机上网会和电脑上网平分秋色。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对手机上网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持否定态度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手机上网的利弊权衡调查中,只有不到6%的人认为手机上网弊大于利,可见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重要程度。

三、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影响分析

(一)手机上网的正面影响

1.手机上网为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完善了交流渠道。以即时通信为特点的沟通交流是当前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内容。通过手机上网及时 通信具有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征,迎合了用户的需求,智能手机设计的新型手机即时通信工具中视频和语音通话的引入更便捷了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可以与身边朋友随时交流信息,与远在家乡的亲人随时谈论生活、互相关心、交流感情,化天涯为咫尺,充分的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会性需求,排除适应不佳、孤独寂寞等负性情绪。同时通过手机上网的即时通信软件的功能的完善,使互不相识的人基于共同的爱好或共同的目的获得联系成为可能,为其提供了更广泛的交往平台和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手机上网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开拓了学生视野。以搜索引擎为主导的手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不断改进的浏览器极大的方便了搜索引擎的使用,为其搜索获取信息提供了渠道。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的盛行,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并在对新闻的分享和转发过程中提升新闻的覆盖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且不受场地限制阅读新闻,极大的促进了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

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人们普遍存在着信息压力,这一压力促使人们不断积极主动地寻求信息。手机凭借与电脑相比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便宜的优点,加上手机上网具有电脑上网所不具备的移动性的优势,极大的方面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丰富并拓展了信息的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

3.手机上网为抒绪提供了渠道,丰富了生活方式。基于手机通讯软件的发展和社交网站的兴起,手机作为一种远距离传输工具,不仅消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和障碍,也能通过文本、图片等形式表达深层的心理感受,有些感受只有通过文字这种方式去呈现才能表达出来,有些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心情、激励自己的方式,且其功能是其他方式所达不到的。这种以手机网网络为中介的情绪的宣泄抒发与情感的表达,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的负面情绪的排解。

(二)手机上网的负面影响

1.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业学习。上表数据显示,86%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受用手机网络,其中66%的大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课堂上对手机网络的使用,极大的影响了课堂互动性;同时随着手机搜索引擎的发展,在遇到问题时,不假思索的求助于搜索引擎,渐渐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加之手机的小巧的特点为其使用增加了隐蔽性,为管理带来不便,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规律,危害身体健康。手机上网的使用造成的视力的不利的影响得到64%的学生认同,同时,45%的大学生反应有因为手机上网而忘记时间、耽误其他安排的情况,同时,在手机上网使用时间段的调查中,有69.6%的学生会在睡觉前玩手机。不良的手机上网习惯对大学生的生活规律造成不利影响,危害其身体健康。

3.对手机上网的盲目依赖,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手机上网依赖、沉迷,闲下来不上网觉得无聊、心神不宁的学生占到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的比例,以网络为背景的手机上网造成的学生心理的沉沦、精神的空虚严重挑战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长此以往,会造成极大危害。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的平台,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要不段的增加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教学相长,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组织图像、视音频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化手机上网的挑战为机遇,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打造拥有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疏导,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态度

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的规范更多依赖于疏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制止,在手机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可以借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纵观国外的公民教育内容,可以发现,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倡导并发起“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美国于1989年设立了“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致力于对国民媒介素养的培养研究。但是,反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手机等媒体的素养培养教育都是空白,反应了之一教育领域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会使用媒体、更新软件、简单的下载资料,但是未能真正处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不具备正确认识手机上网的态度。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要加大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教育,以高校牵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主题讲座、组织相关的活动达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并认识手机媒介的目的。

(三)关注大学生心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部门

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时期,对这些观念的树立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一过程中遇到心理困扰、成长烦恼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促使大学生迷恋于手机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才能从根源上规范手机上网。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咨询部为例,笔者了解到,该心理咨询部门从周一到周五全日制排班,对本校学生实行免费咨询帮助,也有对校外的收费咨询,费用每个小时60――500不等。据了解,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咨询学生数量都很多,有的预约的特定老师,有一两个月都排不上的情况。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大院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部门。

(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大学生精神生活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的社会群体,学业之余,他们有广泛的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的需要,有获得其他成就、增强信心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和建设力度,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充实大学生业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开设手机上网专栏,帮助同学了解、权衡其利弊。

参考文献

篇6

不知不觉,大学已过去一多半,我们这群进入大学的学生也体验到了与中学不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刚接触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么美好,甚至是枯燥无味、孤独寂寞的。但是,这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经过这两年多的适应,我们似乎没有之前那么茫然不知所措,隐隐约约有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我们对自己的作息时间也有了一定的调整,促使我们向梦的方向追寻。

一、研究方法

1、问卷

通过对大学生作息时间调查报告问卷的分析,制作出大学生作息时间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看法和感受,问卷采用匿名记录。

2、抽样调查

调查的总体是国内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为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本次调查将所有问卷以网络问卷形式给出,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得出相应比例,并将数据处理成图表的形式,接着对每个问题逐个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果。

二、数据分析及结论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为16:9,总之是男多女少,且各年级学生比例相差不大。

1、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七点到八点起床,八点上课,说明有一半的大学生是因为需要上课才起床;一部分是在六点左右起床,这部分人有比较好的习惯,能够早起,利用早上大好的时光做一些晨跑晨读这些有益的事情;还有一少部分人是在八点以后起床,这部分人的惰性比较大,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就不想起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床上。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还是热衷于早起的。

2、通过调查,大多数人不是天天都睡午觉,但是睡的话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众所周知,坚持中午休息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因为中午休息好,下午就会精力充沛,有足够的精力去听下午的课,以最饱满的姿态面对下午的生活。而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天天坚持睡半个小时,更有少部分学生是从来不睡午觉,原因是没有时间。坚持午睡是一个好习惯,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能够养成坚持午睡的好习惯。

大学时代大学生普遍晚睡,调查可知,约有五分之四的大学生习惯晚睡,至少到十一点以后,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在九点到十一点睡觉,而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在八点到九点期间睡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有待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3、据调查,约一半的大学生会偶尔在课余时间自习,有很少学生甚至几乎不在课余时间自习,而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坚持经常在课余时间自习,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在大学这个以玩为主的时代,还能够坚持本心,不为外物所干扰,坚持梦想,这是普遍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能力。

4、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会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仍然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强健体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较为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学校应多方面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向知识与健康共向上的道路。

对于大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在娱乐方面,一多半的大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娱乐时间,适度娱乐,健康上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很少花费时间在电脑前娱乐,但仍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健康上网。

5、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三对自己的作息时间不太满意,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息时间比较满意,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希望能有所改进。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很有觉悟的,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个好的时间安排,休息、学习和娱乐。

6、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大都在2至6小时,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的,不忘学习;每天学习6小时以上的学生也达到将近六分之一,但是仍有将近八分之一的大学生基本都不怎么学习,这部分大学生需要好好反思,要明白自己来大学是做什么的,不能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7、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作息时间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当你特别感兴趣并热爱学习的时候是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的,但是就算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仍能坚持学习的人也是很值得肯定的。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忙于社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这是好事,可以锻炼能力,但是要适度,分清主次。也有部分大学生忙于志愿者工作、打工、或者恋爱。大学生可以接触可以做很多的事,但是心里一定要有一杆秤:那就是学习为上!

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选择在周末时间补觉的,这是可以的,还有很多人在周末忙于学习或者社团学生会工作,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做兼职。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工作你要寻找娱乐的途径,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宿舍聚餐,等等,大学生应该不仅是高知识性人才,同样应该是会娱乐型的人。

8、据调查,大学生熬夜最常做的事就是玩手机,这个是普遍现象,还有较多大学生熬夜是为了学习、完成社团学生会工作或者上网浏览网页,比较少的人看电影球赛,还有不到六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及时睡觉不熬夜。这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玩手机现象严重,大学生应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做到适度合理地利用手机。

三、结论

从调查结果,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作息时间安排整体比较积极健康,如大部分大学生感觉大学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他们忙于学生会社团工作,同时又有比较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充分地说明了大学生对作息时间的安排还算比较合理。

2、大学生在安排和处理作息时间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大部分大学生晚上有熬夜的习惯,而且熬夜的时间大多是用来玩手机,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坚持午睡的习惯,这说明大学生对作息时间的安排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

3、由于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在最有效的时间给自己填充更多的知识,在组织与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四、建议

1、给学校

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体育活动,文学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

2、给社会

篇7

在生活方面,大多数同学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喜欢交友,在大学中积极的表现自己,踊跃参加各类社团与活动,磨砺自我,但是有一部分同学产生了一些负面思想。因为刚刚进入大学,一些同学有点不适应。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己无依无靠,遇到的阻碍比较多,再加上与同学,舍友相处不是很顺心。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自卑与孤独的心理,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处理不了,也处理不好与同学朋友相处的问题。于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这样更难融入集体。也容易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

在消费心理方面,学生思想主流是以节俭为主,控制自己的日常消费,有些同学勤工俭学或者在外面找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合理的消费思想存在。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度过了艰难的高三,来大学就应该好好享受一把。于是经常性出现在饭店,网吧,ktv等场所。出手阔绰,不符合大学生的应有的表现。还有一些同学的攀比思想严重,认为自己不应该比别人差。平时购置物品都是以名牌为主,不求物美价廉,只求品牌响亮。

在理想方面。经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与计划,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以后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对以后的生活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整天浑浑噩噩的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多余的活动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关心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开始为以后就业做准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但是有一些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索性放弃,开始放纵自我。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生干部的同学,应该多多与其交流和沟通。用自己的心去贴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 温暖。也可建议他们去和相关的老师交流,及时纠正这些不健康的思想,避免其走上歧途。

篇8

九型人格理论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虽然高深,但也通俗易懂。如今九型人格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制造业、服务业、金融等多个领域,渗透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开办了“人格自我认识与领导”的课程,把九型人格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领域。自此,有更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九型人格的妙处,全球大部分商业机构如:通用汽车、惠普计算机、可口可乐、尼康、苹果等都在广泛研习这一理论,并以此培训员工,帮助建立团队、促进沟通、增强执行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人称九型人格是“识人的圣经”。

2 九型人格特征调查报告

2.1 九型人格特征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的来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九型人格测试》,这一测试已经在国际上开始流行,并作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领导用来安排员工岗位的重要参考。调查的时间2013年11月,此次调查属于小范围的局部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843份。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工商与旅游分院2012级和2013级的在校学生,由于各个班的安排情况不同,以及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所以并没有对2012级和2013级的学生进行全部的调查。调查的总体情况如表1。

2.2 学生人格特征三大中心分析

从九型人格的三大中心来看,以本能中心的同学最多,占比42.7%,思考中心的次之,占比34.4%,情感中心的占比最少,占比22.89%。根据九型人格理论的观点,本能中心的人执行力比较强;情感中心的人情商比较高;思考中心的人智商比较高。所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执行力方面比较强,但是思考能力和情感能力比较弱。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的行为是基于自身的感觉和内在本能的反应(本能中心),他们的本能就是行动,即使他们已经思考过整个细节,还是会基于自己的感觉和本能,去谈论和行动。本能中心的学生不足之处是忽略客观的规律和他周围人的感觉,他们虽然精力充沛,充满力量,但是不能深入思考问题以确定正确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合作。

2.3 学生主要人格类型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占比最多的前两种人格类型分别是:九号人格和五号人格分别占比28.71%和16.61%。最少的是三号人格,占比2.97%。下面主要分析九号人格、五号人格和三号人格的学生性格的特点:

2.3.1 九号性格学生的特点

九号性格学生主要的性格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闲适的人生态度,不喜欢出风头和争名夺利;第二,个性随和,富有亲和力,与学生在一起感觉不到什么压力;第三,思想富有创意,九号性格的同学内心是开放的,因而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丰富的信息让他们具有丰富的创意源头,可以想出一些好方法和好点子;第四,认同周围的世界,可以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优缺点,适应能力强。

九号性格学生的主要的性格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积极主动精神,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会有一些不思进取。第二,缺少自我规划能力,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辨明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分主次,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打游戏、看电视等琐事中间;第三,志大才疏,缺乏勇气。这样的学生往往怀有很多高远的理想,但是目标常常流于宏大,不具体,不能够落实,而且现实中由于害怕冲突,常常缺乏勇气开展自己的理想,因此留下志大才疏的遗憾。

2.3.2 五号性格学生的特点

五号性格学生的主要的性格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较强的专注力,喜欢思考,全神贯注于引起他们注意的事物上。第二,理性,五号学生喜欢克制自己的感情,因此他们不太讲究自身的感受,身体语言不丰富,为人冷静,事事都会以理性的角度来分析。第三,善于学习,他们以兴趣为导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否产生实际的效用,他们都会去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五号性格学生的主要的性格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动力较弱,他们很少有实际行动,而且在行动过程中中途放弃,工作上也时常犹豫不决,导致自己错失机会。第二,五号性格的学生看人看事时刻保持距离感,不喜欢与人深层次的交往,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2.3.3 三号性格学生的特点分析

三号人格是这次调查中占比最少的一种人格类型,占比2.97%。通过对三号人格类型的分析,发现三号人格类型的一些特征,找出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中最缺少的部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弥补。三号人格类型的最大的优点是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强烈的成果导向和成果意识。而且,三号能够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直到成功为止。从调查结果来看,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性不够明确,而且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对策与建议

3.1 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

高职学生目标性差的,也不善于将目标分解,设定阶段性目标,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睡懒觉、上网、逛街、玩手机)打乱。因此,在指导他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们设定学习的目标。我们要告诉学生他们学习的任务要求,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在未来走上社会就业的意义,他们的具体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在学习里面,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指导他们思考如何设立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大目标。在清楚目标后,他们的行动常常是很有效率的。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就是能够体会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情感能力对于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说服他们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情感能力是一个薄弱的方面。现在的高职学生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忽略了周围的父母、朋友和同学的感受。因此,鼓励学生与老师、家长和其他的同学多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情感十分必要,而不是做一个在寝室玩手机、玩电脑的宅男宅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加,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

3.3 采用一些竞争性的教学方法

数量排名前三的九号人格、五号人格和六号人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害怕竞争,并且九号人格尤为突出。然而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且竞争程度非常激烈。所以害怕竞争对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显然是一个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应对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学校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竞争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振中.生活与工作中的九型人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5.

篇9

徐定高(1983-),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JGZD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38-02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证明,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是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突破口,而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是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办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多数学生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习惯养成较弱。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效果第一步是入耳,而关键在于第二步入脑,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基础,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则是核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课内实践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如“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积极探索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任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把握与运用,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去支撑教学,把高深的理论化为丝丝春雨,去滋润学生、感动学生,真正达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远远不够,并且会受到硬抵制和软对付。所谓硬抵制,是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不回应教师的问答,拒绝互动,师生冲突危机加剧,课堂秩序不稳定,师生情绪受挫,教师事倍功半;所谓软抵制,是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各自干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看其他书籍甚至睡觉等,不干扰他人,但对教师的授课充耳不闻。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紧密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多讲一些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首选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印证理论观点。案例教学能融会贯通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学摆脱枯燥、摆脱单调,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认识程度、理解程度。通过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功效。

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1]强调教学改革不是否定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而是避免理论课中比较抽象的原理不为学生所理解,要引导学生到现实社会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生活,使政治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效果不好,学生也不欢迎。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带着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又带着问题从社会回到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热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热情和认可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

社会实践调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调查,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积淀实践感悟,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引导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提纲,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假期见闻。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报告也为课堂教学补充了新鲜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针对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调查、深层次剖析,并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三、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科学探究无限。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而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修身’活动,体验并感悟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意在强调教育的参与、体验过程,从而体现出教化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特征。”[2]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验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个新环节,而且丰富了课堂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能,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深入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当代大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科学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

现代教育更为强调教与学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动脑能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写作可以训练文字写作能力,做事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口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得到了解放,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始终贯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反复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既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能开阔视野;既有言语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经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间,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动地“掏出来”,学生热烈活跃的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实际性讲授双向贯通,并通过“应用”这一中心环节,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内化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热点、疑点的烘托中也得以解决。为此,应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已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共识。但教学改革的道路依然很长,任务仍然艰巨,责任非常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成为建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效桥梁和中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和素质。”[4] 要达到这个目标,仍然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参考文献:

[1]王载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内涵[J].学习月刊,2012,(5):127-128.

篇10

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评价与存在问题

受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消费结构来看,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以饮食消费为主体,交通通讯、电子消费等消费项目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消费方式来看,电子消费方式深受90后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其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从收入来源来看,仍然以家庭供给为主,与消费结构的多样性相比,其收入来源则相对单一。整体而言,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从上海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来看,其消费水平基本适当。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饮食消费健康意识淡漠。问卷调查显示,饮食消费虽然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中占较大的比重,但通过对其饮食消费细目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饮食消费上随意性较大、健康意识淡漠。

1.1校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饮食安全存在隐患。在对每周校外就餐多少次的调查题目中,选择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32.6%,甚至一些高年级学生经常性地在校外就餐,学校周边的小餐馆、小吃摊生意异常火爆。然而,如上就餐场所在原材料采购、餐具使用卫生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1.2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知识匮乏。调查问卷显示,3成以上的学生不经常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价值不高。在被问及日常饮食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时,76.8%的学生选择的是菜品的口味,而非营养均衡,多数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并且,不少学生喜欢油炸食品和重口味食品,而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量不足。

1.3零食、饮料消费过度。大学生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爱零食。调查问卷显示,8成以上的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消费平均占大学生饮食消费总额的26.9%,这也是大学生平均饮食消费较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部分学生经常以零食代替正餐。另外,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日常饮水量不足,没有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以饮料代替白开水。

2.电子消费追赶时尚`,娱乐化倾向明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消费作为新兴消费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从随身听、游戏机、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电子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开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学生在电子消费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良现象:

2.1求新求变心理突出。调查问卷显示,73.5%的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时尚和品牌,而非实用性。新外观、新款式、新功能的电子产品通常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不少同学坦言,在电子产品消费中喜欢追赶潮流,“更新换代”较为频繁。这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化倾向。

2.2电子产品娱乐化。当前大学生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娱乐功能所占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功能。调查显示,78.6%的学生表示,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外,他们经常用手机玩游戏、上网等。同时,70%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除了毕业写论文和找工作,平时真正用电脑处理文档、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多,远远低于用来玩游戏、看视频等娱乐的时间。甚至一些学生对电子产品有成瘾性依赖症,习惯性地在课堂上玩手机、电脑等,使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

3.缺乏明确的财务规划,冲动消费、从众消费行为突出。

3.1缺乏财务规划。调查显示,65.4%的大学生对于每月的消费开支没有明确的规划,95.7%的学生没有记、账习惯,7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较差。在对月消费额较高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了解到,不少学生持有“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的消费观念,以至于出现“月初富翁、月底负翁”的境况。虽然月消费额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学生会对日常生活以外的开支,如去娱乐场所消费、买高档化妆品和服装等有较为理性的节制,但他们也表示,对于每月的开支很少有明确的财务目标和规划,大多数学生属于“跟着感觉走”。仅有少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消费计划,特别是月消费额较低的学生,除饮食、通讯费、交通费等必不可少的花销外,额外支出较少,消费相对理性,属于“精打细算”型。

3.2冲动消费、从众消费现象突出。由于缺乏明确的财务规划,大学生的冲动消费现象也较为突出。调查显示,78.2%的大学生会受商场的促销、打折等宣传活动影响而购买当时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比如衣服、食品等。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消费中的羊群效应。调查显示,无论是衣服、鞋帽、饰品,还是各类电子产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72.9%的大学生表示,其在商品的购买过程中最信任的信息媒介渠道是同学或朋友的经验传授。这一方面与大学生活高度的聚群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从众心理。甚至有些学生通过其消费行为的趋同性,以保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自我认同感。

引导科学消费行为,加强高校理财文化建构

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对理财能力的培养和理财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理财能力的培养和理财文化的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其科学的消费行为,加强高校理财文化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引导科学饮食消费行为。

当前不少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健康饮食意识淡漠,饮食消费行为随意。因此,大学生饮食消费干预措施和饮食健康教育亟需“跟进”。

1.1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减少学生外出就餐机会。其一,丰富学校食堂菜品种类,增加特色小吃、点心,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饮食需求;其二,深化特色化经营模式,适当增加特色餐厅,以满足学生生日、节日等特殊就餐需求;其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缩短采购链条,大力推进平价菜制度,提高学生饮食消费的“性价比”。

1.2普及营养健康常识,培养科学的饮食态度和消费习惯。其一,充分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定期开展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普及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基本常识;其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入手,培养其科学的饮食态度,尤其要培养大学生按时吃早餐和科学消费零食的习惯;其三,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实行积极的干预措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大力推广营养餐。

2.引导大学生电子消费行为回归理性。

2.1加强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和现实需要购买电子产品,并充分考虑其实用,而不是盲目跟风、攀比或者过分追求时尚和品牌,从而使大学生的电子产品消费趋于理性化。同时,应充分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为电子产品消费开支金额相对较大,通常是由家长“买单”,因此家长应从经济源头上控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

2.2严格加强高校课堂纪律管理,减少电子产品娱乐化的不良影响。如今,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玩平板电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视电子产品为玩具的学生不在少数。虽然有些高校对此也出台过一些相应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也与课堂纪律管理不严格有关。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使电子产品对大学生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尽量弱化。

3.加强理财教育,建构理财文化。

消费与理财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加强理财教育、建构理财文化必不可少。理财专家指出,大学时期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同时,增强其“财商”的培养,在大学校园建构和谐的消费、理财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培养理财观念。大学阶段是理财观念和理财习惯的形成阶段。然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2.6%的同学认为自己尚未步入社会,除家庭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没财可理”。还有学生认为“财是赚出来的,不是理出来的”、“理财是富人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并且,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不少在校大学生将理财等同于投资,认为理财就是炒股票、买基金等。由此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理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因此,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篇11

学风的定义,本论文所说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学生对学生学习风气本身的认知。

二、调查报告概况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其中问卷回收情况分布如下:

在调查的198人中,86人来自商学分院,31人来自文学分院,11人来自法学分院、15人来自艺体分院、38人来自工学分院,17人来自理学分院。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3.43%、15.66%、5.56%、7.58%、19.19%、8.59%。

三、独立学院学风现状调查

(一)有关学生学风主观层面的调查

1.学生对学院目前学风状况的判断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学院学风状况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人数分别为21人、72人、91人、11人、3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0.61%、36.36%、45.96%、5.56%、1.52%。说明学生心目中,大部分同学对于学院的学风只能说比较认可,可见独立学院的学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

2.学生对所选专业的感兴趣程度

在被调查的198人中,有17.17的人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很感兴趣,有39.39%的人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感兴趣,有38.89%的人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兴趣一般。4.55%的同学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

3.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了解程度

在问及同学是否了解自己所选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时,只有19.7%的同学表示很清楚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64.14%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知道一些,14.14%的同学表示不太清楚,有1.52%的同学对自己行业毫无概念。

(二)学生学风行为层面的调查

1.早晚自修的状态

在被调查的198名同学中,只有33.84%的同学在早晚自修完全是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有11.62%的同学完全没有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利用早晚自修聊天、玩手机和看小说。其余的同学会利用早晚自修不光是学习上的事情,而且会做多种事情。

2.早晚自修的效果

3.班级上课情况的调查

(1)班级上课率状态。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52.02%的同学回答说班级中有旷课现象的存在,有47.47%的同学回答自己班级中没有旷课现象的存在。

(2)旷课原因的分析。关于旷课原因的调查,有30.36的同学认为是因为厌学导致了旷课现象的发生,有33.04%的同学认为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所以逃学。其他原因分别为逃课忙其他的事情,觉得自学的效果比上课的效果更好。还有其他原因。

(3)按时上课原因分析。大家按时上课,能做到不旷课,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上课是因为迫于老师和学校的点名,对于自己想学的同学还不到30%。

4.宿舍学习状态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将近50%的同学认为自己宿舍的学习氛围一般,只有27.78%的同学认为自己宿舍的学习氛围还好,还有17.68%的同学认为自己宿舍的学习氛围良好。有43.43%的同学希望宿舍是休息的场所,而非学习的场所,希望在宿舍谈论些私人的话题,娱乐方面的事情,而不是学术方面的事情。在涉及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的时候,有22.22%的同学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有46.46%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25.25%的同学认为是周边同学的影响。

5.对于考试的看法

(1)对于考试靠突击的看法。对于考前突击,大家一致认为不利于掌握真正的知识,能够看出大部分同学可以认真的对待大学的考试。

(2)在考试中是否有过作弊行为。在调查中可以得知,有29.29%的同学承认自己有过作弊的行为,有38.38%的同学有过作弊的念头,只有25.76%的同学从来没有过考试作弊的念头。考试作弊在大学是普遍存在的。

6.学习计划性调查

从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有51.0%的同学只有短期计划,只有24.24%的同学有长短期计划都明确,有20%的同学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听从学校的安排,或者从来没有考虑过安排自己的计划。

7.学习主动性调查

由调查得知,被调查的同学中,有41.41%的同学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主见,有18.69%的同学会随大流,喜欢从众,有9.09%的同学觉得厌倦学习,觉得很枯燥。有30.81%的同学看自己心情,想学就学

(三)当前独立学院学风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主观层面。学生对于独立学院学风状况评价不高,被调查同学对于独立学院学风状况的正面评价比例远远小于中性和负面评价比例。专业兴趣不浓,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对自己所选专业兴趣一般甚至毫无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定位模糊,有将近80%的同学对自己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太清楚。对学习的重视不够,只有30%的被调查同学把专业学习放在了大学生活的首位,有70%的同学把为人处世、娱乐、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专业学习放在大学生活的首位。

(2)学生行为层面。没有充分的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越条件进行自主学习,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只有不到30%的同学的早晚自修时间是完全用来学习的、其余的同学则没有充分的利用早晚自修时间来学习,甚至有不到20%的同学是利用它来玩手机,看小说。旷课现象严重,有一半多的被调查同学承认自己的班级存在无辜旷课现象。寝室学习气氛有待提高,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自己寝室的学习气氛一般。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目前我院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只有24%的同学制定了自己的长期和短期规划,其余的同学或者只有短期计划,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只有40%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主见,能够主动的学习。其余将近60%的同学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更令人吃惊的是,有30.81%的同学是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学习的。

对待考试态度不严肃,在被调查的同学当中,竟然只有25.76%的同学没有过作弊的念头,其余的同学要么有过作弊的念头,要不有过作弊的行为。

四、相关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如下:

(1)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正确认识,调查发现,把专业学习放在大学生活首位的同学,能够认识大学考试的同学在早晚自修、上课、课余生活、考试中能有良好的表现。反之,与上述同学持相反态度的同学往往在学校生活中的变现不是很好。

(2)专业兴趣不浓,由调查得知,对于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在大学学习、生活各方面良好的表现,对于专业兴趣不浓或者一般的的同学。其表现也大不相同。

(3)老师的授课方式、方法老套,在有关旷课原因的调查中,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导致大家旷课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改进独立学院院学风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喜欢自己的专业,才能在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中,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中,如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认同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下降。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纠正不正确的正货态度和方式。因为受到高中一些老师和大学一部分学长的影响。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大学变成了吃喝玩乐的天堂,认为大学的课可上可不上,大学的学习可学可不学。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很多同学肆无忌惮地旷课、把学习当做儿戏,整天要不沉迷网络,要不在玩。首先通过第一课堂,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课等来宣传正确的大学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的大学生活。其次掌握好网络宣传阵地,要利用人人网、微博、qq等网络阵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学院要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用优质的课程,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

(4)严格落实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由调查得知,在问及同学没有旷课的原因时,有将近40%的同学是因为有相关的监督制度,自己才上课的。独立学院继续制定符合学院特色的相关制度,并且严格制度的执行力度,以此为营造良好的学风奠定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篇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102-07

学习投入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国外学者Brophy J〔1〕、McIntyre D J〔2〕已从时间指数,Natriello G〔3〕、朱红〔4〕从任务过程,Astin A.W〔5〕、Skinner等人〔6〕、Fredricks J A等人〔7〕从行为科学,NSSE〔8〕,鲍威等人〔9〕、史静寰等人〔10〕和史秋衡等人〔11〕从学情调查等视角构建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但是鲜有从课程学习层面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因此,本文试图以行为科学和过程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出发,探讨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念维度和评价指标,并建立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以期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方法

(一)被试

作者通过系统随机样本对该校大学本科学生进行探索性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1份,有效回收率913%。其中,男生占663%,女生337%;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23%,城市(镇)的477%;理工科的学生805%,文科及其他195%;大一学生380%,大二348%,大三248%,大四24%。

验证性研究同样采用系统随机样本,对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其中,男生占692%,女生308%;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17%,城市(镇)的483%;理工科的777%,文科及其他223%;大一学生406%,大二337%,大三243%,大四13%。

(二)工具

作者自编5Likert值《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问卷》,调查过程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评价范围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值相应地从1分到5分。该问卷最后的形成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实地观察

在查阅相关论文和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实地观察提纲;然后在该校2011~2012年度第2学期所有本科课程中随机抽取20门课程进行随堂听课,细致观察大学生在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投入情况,将其过程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下来;经过这些初始的观察,提出大学生学习投入可以分为积极投入和消极投入两个基本维度,再针对这两个维度进一步研究出若干相关的项目。

2.小组访谈

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的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该提纲包括与学习投入相关的20个项目。据此对选修“综合英语”、“公共行政理论与案例”、“近现代史人物专题”、“制造技术”、“数电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土木工程制图”、“有机化学”等课程的9名学生进行了共约3小时的小组访谈,旨在了解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投入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结构。为确保其结构真实性和具体性,在访谈中要求受访者尽量列举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支撑自己的观点。

3.实地试验和问卷的初步编制

根据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和小组访谈结果,设计了半开放式问卷进行小范围的实地试验。抽取一个教学班学生,请其根据自己情况如实填写问卷,并当堂回收。对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发现:积极投入有四个因素,分别与先期预习、任务控制、信息反馈、拓展学习等因素有关;消极投入有三个因素,分别与逃避学习、违逆控制和违纪投入等因素相关。考虑到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项目内容并不能保证将学习投入的内容收集全面,笔者借鉴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研究的部分项目内容,对问卷加以修改。最后,为了使问卷的项目分布合理、通俗易懂,还请若干教师和大学生仔细审阅各个题项,将不易理解、有歧义或意思相近的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删除,初步得到包含50个项目的评价问卷。

4.再测信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问卷在表述上是否清楚、是否会产生歧义,措辞是否准确,各个项目是否具有再测信度,向同一个教学班学生发放同一问卷,进行再次测试。经整理后组成配对样本38份,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其中有14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修改了其中11个项目,并删除3个项目。

5.预试调查与问卷修订

使用初步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包括47个项目),施测于该校250名本科生,获得有效测试样本224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删除11个项目,对指标分布做出调整,重新定义指标的结构属性。采用的删除标准是:(1)以因子负荷量040作为因子分析时删除的标准;(2)若一个因子只有一个项目,则删除;(3)每一个项目所对应的因子负荷量,必须接近10,但在其他因子之因子负荷量必须接近0,即一个题目在所有因子的因子负荷量小于04,或者该题目因子负荷量有两个以上是大于04(横跨二个因子以上)的,皆删除;(4)一个题目在所有因子的因子负荷量有两个相互之间的差小于01,根据其含义选择性地删除。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积极投入”评价模型包含4个因子、24个项目;“消极投入”评价模型包含3个因子、12个项目;各因子的全部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6;根据其项目的基本语意,初步将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预先性投入、任务性投入、反馈性投入、拓展性投入、逃避性投入、逆向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各因子的可靠性分析结果Cronbach α值均大于06,表明各个潜在变量是可靠的。预试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结构具多维性。

三、讨论与结论

(一)评价模型的维度及其算例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包含7个维度,分别为预先性投入、任务性投入、反馈性投入、拓展性投入、逃避性投入、逆向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等。其含义分别为:(1)预先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的实际行为投入,具体表现为预习课程教材的内容、查阅课程参考资料、利用课程网络资源预习、与老师和同学预先讨论课程中的问题等。(2)任务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将教材带入课堂、认真听讲、做课堂笔记、回答老师提问、完成课程作业等。(3)反馈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馈信息等方面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向老师反馈信息,对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通过面谈、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授课老师联系等。(4)拓展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相关内容继续学习、反思和拓展等方面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深入讨论课程相关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新观点和思想、运用其他课程的方法思考本课程的问题等。(5)逃避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采取迟到、早退、旷课等方式逃避学习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无故缺课、迟到一会儿和早退一会儿等。(6)逆向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参与学习而做其他事情的实际行为投入,具体表现为上课时分神、开小差、犯困、打瞌睡、看与课程无关的其他书、做其他课程作业、聊天、玩手机等。(7)非道德性投入,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违反学术道德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抄录他人作业、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此外,二阶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前四个维度可以归结为“积极投入”,而后三者为“消极投入”。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验证性研究阶段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投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1)从总体来看,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投入度偏低,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从积极投入来看,任务性投入和拓展性投入稍高,而预先性投入和反馈性投入偏低,反映学生课

外学习投入度较低;(3)从消极投入来看,逆向性投

入稍高,逃避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偏低,反映出不少学生在上该课时,不认真听课而做其他事情。

(二)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1.评价模型的信度

数据分析表明,无论是各个可观测变量的信度,还是各个潜在变量的同质信度、建构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抽取量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表1可以看出,在探索性研究中各因子的同质信度最低值为0758,最高值为0898;从表2可以看出,在验证性研究中评价模型各项目的R2最低值为050,最高值为087;建构信度系数最小值为067,最大为086;平均方差抽取量最小值是062,最大为077。这些说明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评价模型的效度

数据分析表明,评价模型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均比较令人满意。由于评价问卷是在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实地试验和预试调查等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因此,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保证的。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7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144%,各个项目的共同度均大于04,各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40;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各个潜在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且t值高度显著,这说明评价模型具有收敛效度;积极投入和消极投入各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分别都介于048~075之间,其置信区间没有包含1,且各个潜在变量所解释的方差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共同方差,这表明评价模型具有区别效度。

总之,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测量指标均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内容结构均为良好,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将来做进一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但未涉及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譬如,今后可以从大学生个人兴趣等角度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行为动机,还可以从组织影响等视角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社会影响因素,甚至还可以从主观行为控制的视角探索学习时间、精力和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第二,在探索性研究中,X10和X21的因子载荷(大于04)横跨两个潜在变量,在区别效度上存在一定问题;尽管验证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仍然有两个可观测变量因其测量误差大于05而被删去,因此损失了部分内容效度。这表明本研究的计量尺度仍需进一步改进。第三,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仅仅对该校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而没有对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因此评价模型在专科生和研究生中的普遍适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Brophy J.Conceptualizing Student Motiv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3,(18),200-215.

〔2〕McIntyre D J,Copenhaver R W,Byrd D M,Norris W R.A Study of Engaged Student Behaviour within Classroom Activities During Mathematics Cla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77(1),55-59.

〔3〕Natriello G.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nd Student Disengagement from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984,(17),14-24.

〔4〕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35-43.

〔5〕Astin A 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84,25(4):297-308.

〔6〕Skinner,Belmont.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u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85(4):571-581.

〔7〕Fredricks J A,Blumenfeld P C, 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

〔8〕NSSE(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发的“全国大学生参与调查”的简称)〔EB/OL〕.(20130206)〔20130906〕.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篇13

笔者于2010年10月13日至2010年10月31日期间,在独立学院范围内开展了考风心理调查活动,活动由校系部学生会学术部学生协助完成。调查分为两部分: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针对老师的问卷调查。学生版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和学生的整体考试风气,教师版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待考试的态度以及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监考纪律的原因。

学生版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88份,其中有143名男生参与调查,145名女生参与调查,比例均衡,且问卷覆盖了全校各系部,达到了全系覆盖;教师版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收回47份,其中既包括了对任课老师的调查,也包括了对其他教辅人员的调查,能从教辅两方面全面了解监考氛围。调查以随机、匿名形式开展,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考试作弊现象不容乐观,作弊行为大量存在

在学生被问及“您有做过弊吗”的回答中,70.35%的同学选择了“有”,仅有29.65%的同学选择“没有”,可见考试作弊是大量存在的相应的,有监考教师在执行监考纪律时也不够坚决,在被问及“您认为有的监考老师不严格执行监考纪律的原因是什么”时大多数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证明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促使部分教师不能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其中17.02%的教师选择了“作弊的学生太多了管不过来”,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考试作弊现象的大量存在,严肃考纪考风刻不容缓。

2.2 学生对待考试作弊的态度不坚决,不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学生在被问及“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时,有12.21% 的学生选择了“赞成”考试作弊,37.79%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而明确选择“反对”意见的仅占到50.00%,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端正对考试作弊的立场,没有养成诚信应考的习惯,尽管有一半的同学对考试作弊持反对态度,但在一定数量同学促成的氛围以及希望考试过关(36.43%)、考更高分(13.57%)、拿奖学金(40%)等原因的支配下有7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考试作弊,使得学校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出现了偏差,也不利于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更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2.3 考试作弊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考试作弊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方面:立场不坚定、缺乏考试氛围、平时学习不扎实。首先是关于考试的立场,问卷中有一项是调查上大学之前学生是否有见过或者经历过考试作弊,因为就笔者观察发现考试作弊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独立学院,一二本院校的学生也有类似行为,特别是在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手机、无线耳机甚至是其他更高手段的通讯设施作弊的现象也是日益普遍,所以希望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学生考试作弊更根本的原因。结果显示,选择”有”的占了77.14%,选择”没有”的仅占22.86%。这说明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所处的考试氛围就没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且有58.92%的学生认为考试态度不能反映个人诚信,20%的同学对于是否反映诚信问题的选择是觉得无所谓,也就是说有近八成的同学没有正确地看待考试作弊与个人的诚信之间的关系,从道德上把诚信与自己的考试态度割裂开来,从而达到自己在作弊的同时也给予自己道德上安慰的目的,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同学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制度约束,帮助同学们重新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并端正考试态度。

其次是考试氛围。根据二八原则,百分之二十的人就可以形成一种氛围影响其他人,可以想象有50%的同学不反对考试作弊所形成的考场氛围会是怎样。虽然调查发现100%的教师都对考试作弊持反对态度,但是由于存在“风气差放学生一马”(21.27%)、“没办法,学生基础差,这样卷面好看点”(38.29%)、“有通过率的压力”(34.04%)、“要补考、清考,挺麻烦的”(19.14%)、“作弊的太多了,管不过来”(17.02%)等原因放松了对考试的监管等原因,有部分老师面对考试作弊的“心太软”就更加放纵了学生的侥幸心理,有老师甚至担心对学生过分严格会遭到学生憎恨和打击报复。一旦学生养成考试可以作弊、容易过关的心理,教学课堂的氛围就很不容易控制,学校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68.08%的被调查老师认为作弊的多了会影响讲课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会随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