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国诗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国诗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国诗歌

篇1

中文版:

莎士比亚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篇2

中文版:

莎士比亚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篇3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限制了对外国诗歌的深入研究。高中教师的日常工作大多围绕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测验等等,大多数教师没有时间接触更多前沿的文学理论,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和研究还停留在大学阶段的水平,对于诗歌作者、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的体悟也不够深入和全面,所以对于外国诗歌教学,往往有畏难情绪。

再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影响外国诗歌教学有效开展。高中生对于外国的文学创作理念、诗作者的创作背景没有系统的、较为全面的了解,他们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染较多,而东西方文学之间是存在必然的差异,学生用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怀去品读外国诗歌,肯定会有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在外国诗歌的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全情投入。

二、外国诗歌教学目标要求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有效地开展外国诗歌的教学,必须要师生共同努力,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实际上,外国诗歌教学是在感悟中国古典诗歌基础上拓展延伸,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效地开展外国诗歌教学更是汲取外国文学作品营养的有利途径,这对高中阶段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感悟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

三、外国诗歌教学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指导建议中也明确提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各自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现总结以下几方面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景,资源共享

(1)诵读法:诗言志,诗有情,在诗歌的诵读中,要充分体味作者情感,注意语速、停顿、语调。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要及时范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鼓励学生个人诵读展示,小组诵读交流,举办班级乃至年级的外国经典诗歌朗诵会,学生独立制作展示幻灯片、找寻合适的诵读配乐,进行前期的诵读指导。

(2)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搜集有效信息。建立班级QQ群,设立班级公共邮箱,为学生的交流共享搭建必要的平台。学生对外国文学史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诗作者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作品评价、诗歌创作流派特点等资料,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资料展示或者开展学生间的资料共享,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读诗。

(二)品味鉴赏,感悟提升

(1)赏析重点词句。对于诗作中的重点词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要进行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循序渐进,设置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案导学,展开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追根溯源,从源头解决问题。

(2)比较阅读。外国诗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创作的背景上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在学生阅读体味的过程中,也有相同之处,同样要做到关注文本、知人论世、了解手法、感悟情感,例如歌德的《浪游者的夜歌》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同样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师生互动等等方式,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的古典诗歌往往是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而外国诗歌更多的关注自我,“我”是驾驭在自然之上的。这让学生更加关注诗作者的心灵世界,了解中西方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

(3)读写结合。诗歌的文字是最凝练的表达,很多的外国诗歌通过中国的译者翻译之后,往往也具有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例如《浪游者的夜歌》其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静谧的山林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精炼的诗歌语言改写成散文语言,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学生自然体味到借景抒情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发出人生感慨“稍待你也安息”时的心绪万千。

(4)鼓励原创。诗歌是诗人心志的最直接的表达,要让学生明确,诗歌创作就是自己情感的最佳释放,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小诗人。诗歌创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结集成册引发,当学生拿着刊印自己作品的诗集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于诗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检验。

(三)多元解读,鼓励参与

(1)不同译本比较。我们品味的外国诗歌不同于中国现代诗歌,也区别于外国诗歌原著。这是因为每一位诗歌译者都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不妨找来几位译者的译作进行比较阅读,以期通过比较找寻到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所在。《浪游者的夜歌》教学过程中,精选三首经典译作,让学生比较评价,进一步体味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对译者注入的主观情感加以剖析。

(2)鼓励学生翻译原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外语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原作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品味情感,也可以把学生习作和翻译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优劣,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教学难点自然迎刃而解,教学效果较好。

篇4

二、欧洲虾产品贸易特征的总体考察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欧洲内部虾产品贸易活跃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养殖虾产量增长迅猛,市场供给不断增多,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就欧洲国家而言,进口的虾产品从1985年的17.9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95.1万吨,增长了431.94%,进口额从6.32亿美元上升到55.47亿美元,增长了777.79%。欧洲国家所进口的虾产品总量中,一部分来源于亚洲、中南美洲养殖虾主产以及以捕捞虾出口为主的非洲国家;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欧洲内部。而且从近年来看,欧洲内部虾产品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北欧虾产品主产国如挪威、丹麦、冰岛等国家虾产品在欧洲内部的贸易;二是丹麦、荷兰、比利时等从欧洲外国家进口大量的初级虾产品,经再加工处理后在欧洲国家之间贸易,而且这种贸易方式有扩大趋势。

(二)虾产品进口国相对集中,欧盟占绝对主导地位

西班牙、丹麦、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德国、瑞典、葡萄牙等10国(均为欧盟国家)进口的虾产品占欧洲大陆总进口量的90%左右,其他欧洲国家相对较少。从1990~2006年欧洲大陆进口的虾产品进口总量来看,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以比利时为例,进口量从1990年的1.89万吨上升到7.0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8.59%,同期进口额从1.5亿美元上升到5.49亿美元。从发展趋势来看,欧洲大陆欧盟外国家近年来进口的虾产品开始逐渐增多,即欧盟27国所占比例有所缩小,由1990年的93.49%下降到2006年的88.07%;在1999~2006年期间,欧洲大陆虾产品的进口量以年均8.09%的速度快速增长,高于欧盟27国7.65%增长速度③。

(三)虾产品进口市场价格平稳,不同的国家之间差异显著④

从世界虾产品进口平均价格来看,日本最高(8.59美元/千克),美国次之(7.71美元/千克),而欧洲相对最低(5.45美元/千克),低于世界虾产品出口平均价格(6.18美元/千克)。从欧洲大陆内部来看,在2001~2006年期间进口的虾产品平均价格波动幅度不大(5.02~5.83美元/千克之间),然而不同国家、不同产品类别价格又存在较大的差异。①从各国进口的虾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来看,瑞士、澳大利亚、德国相对较高,比利时、希腊、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次之,芬兰、荷兰、瑞典则相对较低,低于欧洲平均水平,丹麦、冰岛进口的虾产品以低价值的冷冻初级产品为主,单位价格极低。②从不同产品类别的价格变化区间来看,冷冻虾变化幅度较大,从最高的澳大利亚每千克11.00美元到最低冰岛每千克1.33美元之间波动,高低相差8倍之多,虾制品价格虽然也有较大的变化,但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不足两倍,相对比较均匀。

(四)与进口国市场较为集中相比,出口国市场相对分散

从表1欧盟(EU)虾产品进口市场中进口量居前10位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除厄瓜多尔在2007年出口欧盟的虾产品占欧盟进口总量10.34%以外,其他国家均未超出10%的市场份额,这也表明虾产品贸易市场由为数较多的出口国流向少数进口国,出口国之间竞争较为激烈。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虾产品出口国市场地位在增强,前10国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51.13%提高到2007年的57.58%。(五)受多方因素影响,各出口国虾产品出口价格有上扬趋势受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近年来各主要出口国出口的虾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同样,由于不同国家所提供的虾产品品种、质量的差异,出口价格相差较大,中国、巴西以低价进入欧盟市场,而同样以养殖虾出口为主的厄瓜多尔、印度、泰国、印尼、越南、孟加拉国则相对价格较高,其中孟加拉国最高,各主要出口国出口价格变动情况见表2。

三、欧洲虾产品贸易特征的分国别考察

(一)西班牙市场

西班牙是欧洲国家中进口虾类产品最多的国家,年人均消费虾4.17千克左右(是美国人均消费量的2.09倍,日本的1.59倍⑤),由于国内产量持续下降,在1990~2007年期间西班牙进口虾类产品有了极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贸易额达1194.65百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58.08%,年均增长6.44%;贸易量达17.90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147.71%,年均增长6.28%,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量。从2007年进口来源情况来看,其进口的虾产品主要来自中南美洲国家,占总进口量的48.29%(包括从阿根廷进口3.40万吨、厄瓜多尔为2.15万吨、巴西为0.49万吨、哥伦比亚为0.79万吨、洪都拉斯为0.75万吨、尼加拉瓜为0.66万吨以及委内瑞拉0.39万吨);其次是中国,总进口量为2.80万吨,占西班牙进口总量15.63%;然后是非洲国家,包括摩洛哥、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占进口总量的10%左右;还有部分来自欧洲内部。1990~2007年期间,西班牙进口虾产品平均价格为6.54美元/千克,其中中国出口到西班牙的虾类产品价格最低,平均价格仅为5.76美元/千克,且一直以来价格相对稳定(标准差为0.88),波动幅度相对较小(4.5~6.8美元/千克)。巴西次之,平均价格为6.03美元/千克,但波动幅度相对较大(标准差为1.76),出口价格最高时达9.36美元/千克(1992年),最低时仅4.03美元/千克(2004年)。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出口价格也低于西班牙进口虾类产品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相比之下,以出口捕捞虾类产品为主的阿根廷、摩洛哥、莫桑比克等国家近两年价格坚挺,如摩洛哥2006年平均价格高达15.14美元/千克,这也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受资源量影响),即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之则反。1990~2007年进口量和进口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看,不难看出价格的降低是中国、厄瓜多尔出口西班牙虾类产品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总体看,近几年来西班牙进口的虾类产品平均价格较为稳定,不同类别的产品价格近年来有些波动,这是由于各国供应商供给能力(或总量)和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法国市场

法国在欧盟市场虾产品消费中位居第二,人均消费虾2千克左右,与美国相当。从进口规模来看,2000~2006年间,法国进口的虾产品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从6.76万吨增长到10.75万吨,进口额从494.79百万美元上升到739.48百万美元。从虾产品进口来源看,厄瓜多尔出口法国的虾产品市场增长迅猛,2007年成为法国第一大进口国;而曾经是法国虾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并在2004年出口量(为2.42万吨)占法国进口总量的23.83%的巴西国家,自2005年起,出口量逐年减少,2007年供给量仅1.34万吨,占法国进口总量的比例下降到12.51%;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的捕捞虾产品基本用于满足法国市场需求,自2004年以来,由于捕捞量的下降,出口至法国的虾产品开始减少,至2007年出口量下降为0.94万吨,位居第三;亚洲虾类产品主产国中,印度、印尼、泰国、越南在法国市场的绩效表现良好,2007年出口至法国的虾产品总量达2.28万吨,但作为世界第一大虾产品生产国的中国在法国虾产品市场开拓方面略显落后,总出口量不足千吨(2007年仅646.6吨);欧洲国家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在法国市场的地位相对稳固,市场份额在13%左右。从虾产品进口类别来看,2007年进口总量中,冷冻虾产品占84.30%,虾制品占12.73%,未冻虾占2.97%,即以冷冻虾进口为主,然而不同的国家所提供的产品类别差异较大,主要进口国中厄瓜多尔、巴西、马达加斯加以提供冷冻虾为主,而荷兰在未冻虾和虾制品占据绝对优势,比利时虽然是法国第六大进口市场,但以提供的虾制品为主,占其出口法国虾类产品的54.29%;亚洲国家中如泰国、越南根据法国消费者消费偏好,逐步调整出口战略,提高了附加值高的虾制品的出口。从虾产品进口价格来看,第一,总进口价格波动幅度不大,2007年平均价格为6.88美元/千克,不同产品类别差异较大,其中冷冻虾为6.66美元/千克,未冻虾为10.28美元/千克,虾制品为7.56美元/千克;第二,进口量位于前10位的国家中厄瓜多尔、巴西、印度、泰国和哥伦比亚低于平均价格,来自比利时、印尼、越南的虾产品稍高于平均价格水平,而马达加斯加因以出口大规格的野生捕捞虾为主,价格高达12.52美元/千克,因此,尽管从进口量来看马达加斯加位居第三,但其进口额遥遥领先(2007年为118.12百万美元),远高于第一进口大国厄瓜多尔(2007年为82.88百万美元)。

(三)英国市场

英国在欧洲虾产品消费市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法国,人均消费进口虾1.24千克。与西班牙、法国不同,自2003年起英国进口虾数量在9万吨左右波动,并没有出现增长趋势,这与近年来英国出口虾产品大幅度下降有关,其国内消费依然保持增长态势。从虾产品进口来源及产品类别来看,①2002~2007年期间,印度、冰岛、丹麦始终占据英国虾产品进口市场前三甲的地位,然而这三个国家提供的产品类别以及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印度以提供冷冻虾为主,出口量基本维持在1.1万吨左右,2007年占冷冻虾市场占有率26.23%;冰岛则以提供虾制品为主,在2003年出口英国的虾制品量高达2.15万吨,占英国当年进口虾制品总量的46.04%,然而,自2004年后出口量逐渐萎缩,至2007年下降到0.9万吨左右;丹麦以出口虾制品与未冻虾为主,其中未冻虾出口量占英国未冻虾总进口量59.43%。②加拿大是目前英国最大的虾制品提供商,供给量逐年放大,有2002年3207吨上升到2007年10572吨,年均以26.94%比率快速增长。③亚洲虾产品主产国市场地位得到稳固,印度、泰国、印尼、孟加拉国四国占据了冷冻虾市场65%左右的市场份额,泰国在虾制品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④从进口量趋势来看,虾制品比例在逐年减少,而冷冻虾比例却有上升趋势。2007年进口的产品类别组成比例来看,虾制品占50.03%,冷冻虾占47.96%,未冻虾进口量较少。从进口虾产品的价格来看,英国进口虾的平均价格有逐年提高的趋势,2007年进口虾平均价格为7.48美元/千克,高于法国等国家,各进口国之间提供的虾产品价格相差不是很大,孟加拉国相对较高,为8.53美元/千克,泰国、厄瓜多尔次之,分别为7.84美元/千克和7.81美元/千克;马来西亚价格相对较低,为5.71美元/千克。从目前来看,中国出口到英国虾产品数量不多,价格也较低,尽管在2008年1~8月中国出口英国的虾产品规模来看,贸易量和贸易额同比增长了34.8%和108.1%,但依然有限。

(四)欧洲其他市场

意大利市场。从近几年虾产品进口市场来看,意大利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74394吨,其中从厄瓜多尔进口19003吨,占总量的25.54%;其次是阿根廷,进口量为10318吨,占总量的13.87%;西班牙、丹麦出口意大利的虾产品数量相当(分别为6864吨和6809吨),但西班牙以出口冷冻虾为主,而丹麦则是在虾制品出口方面占优势;印度和中国也是意大利进口虾主要供给国,从增长趋势来看,虽然目前印度出口量(2007年为5221吨)依然远高于中国(2007年3615吨),但中国市场增长较快,比上一年度增长26.86%。

德国市场。德国进口虾产品总量虽然不高,但市场增长较快,2007年进口总量达49613吨,比上一年度增长17.94%,进口额达4.16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4.85%。泰国在德国虾产品市场表现良好,2007年跃居德国虾产品进口商首位,出口到德国的虾产品有8911吨(其中冷冻虾4692吨,虾制品4218吨),占德国当年进口总量的17.96%;在扩大的消费需求中印度出口德国的虾产品也得到同步增长,2007年出口量达6404吨,市场占有率为12.91%,为德国第二大进口国;作为德国虾产品市场第三大进口国,荷兰在德国未冻虾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占德国未冻虾进口总量的83.87%,在虾制品进口总量中也仅次于泰国,达2961吨;越南出口到德国的冷冻虾数量得到快速增长,达3964吨,仅次于泰国和印度。相比之下,中国自2005年以来出口德国的虾产品规模有所放大,但总量依然有限。

比利时市场。比利时2007年的进口虾产品为74110吨,其中冷冻虾占74.33%,虾制品占18.08%。从其进口来源来看,亚洲国家是其主要的进口市场,印度、孟加拉国、印尼、泰国和中国五国进口虾产品达44282吨,占比利时进口总量的59.75%(印度和孟加拉国出口量分别为14762吨和13172吨)。比利时进口的冷冻虾平均价格为7.48美元/千克,然而除孟加拉国每千克达9.20美元之外,从亚洲进口的冷冻虾价格总体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出口到比利时的价格最低,每千克仅5.28美元。此外,中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出口比利时的冷冻虾产品增长迅速,2007年达6831吨。

丹麦市场。与前面所述欧洲各大虾产品进口国不同,丹麦在大量进口的同时也大量出口,是虾产品净出口国家。以进口量而言,丹麦进口的虾产品位居欧洲国家第二,仅次于西班牙,2007年进口量达15.54万吨。从其进口来源来看,加拿大是其主要供给国,2007年从加拿大进口冷冻虾28449吨(进口单价不足2美元,2007年有所提升,为2.17美元),虾制品14761吨(平均单价在5~6美元之间波动)。亚洲国家虾产品主产国在开拓丹麦市场上绩效平平。

五、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欧洲虾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尽管传统的进口市场,如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厄瓜多尔、巴西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亚洲国家印度、中国、泰国、孟加拉国、印尼、越南近几年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并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因此,从长远来看,未来虾产品消费市场的竞争将是南美洲和亚洲养殖虾国家之间的竞争。作为世界第一大养殖虾生产国的中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稳固现有虾产品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虾产品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总领,狠抓产品质量问题,提高我国虾产品国际市场美誉度

篇5

第二,公众参与是代议制民主的必要补充,但无法短时取而代之。公众参与说到底是一种权力再分配形式。在推进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谁是最终决策者的疑问。由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lley Arnstein)提出的“参与阶梯模型”描述了一个从阶梯的最低一级(公意被“操控”)到阶梯的最高一级(“公民控制”)的连续理想参与类型。在考察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公众参与制度后,我们发现,除了以巴西阿雷格里港为代表的社区小额预算和瑞士等国的地方议决性公投外,大多数倡导公众参与的国家和地区都以中间梯级――即公众被“告知”、被“咨询”或与决策机关形成伙伴关系开展“合作”为制度建构目标。

第三,城市范围内的公众参与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因为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行使,公众参与的原则和制度应当首先由国家法律作出规定。在美国、巴西等联邦制国家,城市公众参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宪法对联邦、州、市自治地位的认可。即便是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城市范围内的公众参与也绝非“自主天地”。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制度和开展参与实践时,要考虑国家层面的原则和部署。地方无权削减国家法律确定的公众参与标准,但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制定旨在增进公众参与的地方规范。

第四,公众参与经历了从“权益防御型”+“利益代表型”到“意见听取型”,再到“过程取向型”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全能政府模式下,国家是公共利益的唯一界定者。随着国家职能的收缩,社会成员的意见被按照市场客户需求原理吸纳到行政决定过程中。“公开征询意见程序”正是这种市场中心模式下公众参与的典型实例。21世纪前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过程取向型”公众参与。这种模式主张公共性要在行政机关与社会各类行为者之间的咨询与协商过程中生成。由于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二元对立转换为三元互动共生,处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市场和市民社会便获得了成长空间。

第五,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直接关系到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法国《城市规划法典》中的协商程序就因为规定得太过原则而在实践中效果不彰。类似的立法案例在美国也能找到。该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中的协商程序也因为法律没有对应当适用该程序的“适当情形”做出明确的解释而在实践中被行政机关轻易规避。在这种情况下,带有能动色彩的学理解释和司法解释就显得十分重要。当成文规范不甚明确时,法官对成文法和行政实践的解释与定性将直接关系到公众参与原则与规则的应用效果。

第六,实用主义指导下的公众参与综合运用机制。所谓公众参与,不是呆板的一种或几种程序,它需要根据需求的不同而因时、因地、因事采取灵活策略。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现已形成一种更具实用性和综合性的公众参与机制。它们不再单纯依据适用次数或程序内在缺陷就否定一种程序的价值,也不会仅仅着眼于哪一种制度是补充、哪一种制度是替代,而是在不同的情形下适用不同的公众参与程序与方式。

第七,实现尽早参与、持续参与是制度改良的努力方向。无论是在美国、巴西,还是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存在为深化公众参与而将参与时间点前移的实例。在美国,旧有的城市规划公众听证程序,由于总是在行政决定即将出台之前进行,导致很多听证因为时间紧迫而流于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多个州修改立法,要求市政机关应当尽早启动持续性的公众参与程序。在法国,协商对话要贯穿城市规划方案草拟的全过程,并且必须在政策方案形成之前进行对话。该对话的目的在于收集公众对规划工作的意见、让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员进行公开的辩论与说理,而不是简单地向公众展现地方城市规划草案本身。

第八,简便易行、能动的事后救济是切实保障公众参与权的最后武器。“有权利就要有救济”。仅仅在宪法中规定公民参与权、在法律层面建立相关制度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充分重视公众参与事后救济制度建设。实践中,行政机关的刻意回避或怠惰可能导致公民丧失参与立法或决策的机会,而参与到立法与决策程序中的利益相关人也可能因其反对意见未被重视和采纳而寻求行政或司法救济。在美国,公众参与被视为一种正当程序权利。然而,高昂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常常令行政机关与原告诉诸和解程序。而在该程序运行过程中,因为惧怕败诉,行政机关时常会背离公共利益原则,在缺乏公众评论与监督的秘密状态下,对之前经过正式程序制定出的方案加以修改,这就使得在化解纠纷问题上成效显著的和解程序面临着决策合法性的巨大挑战。相比之下,欧陆国家在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框架内建立起的越权之诉,不仅费用低廉、程序简便,还因为法官适度的能动司法而“激活”了公众参与程序性法律规范。

经过中外制度与实践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公众参与并不是目的,核心的问题是参与的效果。目前,我国要特别警惕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公众参与,不应将公众参与视为改善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社会和谐的权宜之计。其实,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承载着官民地位平等、宽容与多元主义、公民理性和话语伦理等丰富内容。既然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有效公众参与的前提,既然公众参与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那么,我们在设计公众参与制度和具体组织公众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要拿出最大的“诚意”,不要将公众参与停留在技术、方法层面,而应使其服务于“增强民众权利、实现良好治理”的终极目标。

篇6

汪国真的走红之路

汪国真出生于1956年的北京,初中毕业后没有经历上山下乡,进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1978年10月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里,汪国真属于不起眼的学生,成绩平平,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暨大受港澳影响很大,校风比较自由,学生的思想不受拘束,汪国真开始写诗。

1979年4月13日,汪国真在食堂吃饭,同学陈建平跟他说:“《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诗歌题目是《学校的一天》:“天将晓,同学醒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其实是校刊发表组诗的选段。在刚刚过去之后的1979年,写几行文字能做到文从字顺,有小情趣,其实不容易。

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1979年,今天最贫困的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那时绝大多数报纸版面,仍然残留着浓厚而荒唐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四行诗歌我们既不能高看,也不能低看。不能高看是指,在那个无电脑时代,编辑拼版很困难,版面很容易出现空白,而一首“小诗”恰好能让版面“灵动”起来,所以,报纸上的很多诗歌只是用来“填版”的;不能低看是指,编辑要找到这样的作者并不容易。老作家此时往往已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毫无心思写两块钱一首的诗歌。汪国真的诗恬淡、励志,恰好符合识字读者的要求。

从此,汪国真的诗在全国各类媒体如《中国青年》《辽宁青年》《女友》《追求》《知音》发表。但据他统计,他投稿后“90%以上是退稿”。

大学毕业后,汪国真分配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

1990年春天,北京太平桥中学的一个老师看到有学生上课不听课,在抄诗。回去之后,就跟她爱人说了这事,她先生是北京学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孟光。孟光觉得这么多学生抄,这个人的诗如果出版的话,恐怕会成为一本畅销书。

1990年5月21日,学苑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该书连续5次印刷,总印数达60多万册。诗歌界有个说法,“海子死了,汪国真诞生了。”1990年甚至被称为“汪国真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书店里汪国真的诗文集先后出现五六十种,研究赏析汪国真的书就有16种。据汪国真自己估计,盗版在千万册以上。

销量不等于质量

曾有大学生如此评价汪国真:“初中崇拜你,高中喜欢你,大一时很少看你,大二以后就不再读你。”也曾有文艺评论者批评汪国真的诗“过于直白”、“浅陋”,甚至根本就不能算诗。1990年《年轻的潮》出版后,诗歌评论界批评汪国真的声音是压倒性的,几乎听不到为汪国真辩护的声音。1991年,汪国真去华东师范大学讲座及签名售书,被学生诗人围攻,讲座最后被迫中断。

汪国真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许黎娜说:“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不被人民承认你就什么都不是。判断一个文艺作品最终的权威的评论,一个是读者,一个是时间。很早就有人说我的诗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为什么从1990年到现在,我的诗被连续盗版了18年?”

汪国真的“人民评价论”无疑是不可信的。书籍的畅销与书籍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普鲁斯特发现:“人们演奏、演唱得更多、更有激情的倒是拙劣的音乐而非优美的音乐,逐渐充盈人们的梦幻和眼泪的拙劣音乐远远多于优美的音乐。由此可见,拙劣音乐令人肃然起敬。它在艺术史中不登大雅之堂,却在社会情感史中举足轻重。”

不仅是汪国真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畅销,其他诗人也无法面对。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与汪国真的畅销相对应的是,大多数诗人要么是业余写作,要么穷困潦倒。

但无论何时,攻击汪国真的读者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读一本书,是无罪的。“开卷有益”的古训,有些作家只是在保护自己的时候想得起来,攻击别人的时候却忘了。

今天,愿意开口谈汪国真的文人不多。诗人欧阳江河是例外,他认为汪国真用“表演性成分和精神励志”拼凑出来的是“假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欧阳江河说:“汪国真的写作,对中国当代诗歌唯一的作用就是阻碍。我认为最不是诗歌的东西,而他在写,这完全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如果因为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拥有很多读者,就以此来定义我们对诗歌的品位的话,这简直就是对整个诗歌智识层面的一种羞辱。”

欧阳江河的每一句话,放在文学评论的范畴里,都是对的。但对普通读者来说,这里存在一个“信不信”以及“如何信”的问题。有网友会质疑汪国真去世时,说出“阻碍”、“毒害”与“羞辱”的人可信度有多高,也有网友搜索出欧阳江河的诗来读,结果自然是不知所云。

如何理解“假诗”?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样的问题显得太复杂而且不可理喻。

诗歌泡沫化时代

《看历史》杂志前主编唐建光说汪国真的诗、庞中华的字、亦舒的小说,这是他们一代人的中学记忆。当然每个人会有局部的替换,这话是真诚的。

近几年的文化论争中,这次各方的表现是最好的,双方在理性克制的层面进行了不离题的思考。尤其后来出现了美国卫斯廉大学教师王敖的发言,写作并研究过多年诗歌的王敖说:“在当代诗歌界,汪国真当了多年的替罪羊。他的句法、诗思的构造方式,是当时很多人共享的。贬斥他、并自以为现代的诗人,跟他主要的不同在于选取的词汇。”

王敖真的变动了汪国真《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诗中的几个词,完成了一首颇具现代味的“诗歌”:“存在/不要成为迷宫/不要为了你的意志/便毁灭了他者的执迷/你得到的/立刻变成你抛弃的/你的丰富/又怎能对抗你的孤绝/你的杜甫和你的里尔克的盛大的秋天啊”。

王敖的游戏迫使我们思考:好诗人与汪国真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吗?有一种论调认为,文学界忽视汪国真与席慕容是不应该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这样一个温暖、感动和激励他们的诗人。”

其实,汪诗与席诗不具可比性,首先席慕容的诗要好些,也得到过文学奖,获得过文学界的正面评价。年轻人需要“温暖、感动和激励他们的诗人”也没错,这样的诗人是有的,而且不少,泰戈尔就是合格的诗人。不错,文学界给过汪国真负面评价,我们可以讨论的是负面评价是否是对的,而不是命令文学界来个正面评价。

在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汪国真与其他写作者一样,在捍卫并争取纸质阅读的领地?汪国真因为种种原因,多年来的写作得不到诗歌评论界的认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汪国真千万阅读者的价值与他们的精神追求,至少,这些阅读者自己真诚地认为自己是在读诗,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去寻找更多的诗来读。

如果我们把诗歌当作一个行业,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巅峰期,但此后一直处于下滑甚至崩盘的局面。偶然出现的亮点可能就是汪国真与去年底出现的余秀华。与汪国真热一样,余秀华热也曾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

叶嘉莹说过,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但读诗与饮食男女稍稍不同的是,它有一点门槛,它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进入。我们不得不说,这个引人入门的工作,其实并没有做好。否则,我们怎么解释老读者的流失与新人的稀少?当我们指责人们趣味低下、时代浮躁的时候,有读者想读好诗却找不到一张信得过的书单,这种情况如何解释?

篇7

预测二:第一批“新地主”将在中国出现。如果土地流转得到大力提倡,中国农村将出现“新地主”阶级或可称之为“庄园经济”,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农场经济,“新地主”阶层从此产生。

准确度:20分。西方人总喜欢用“欧美城乡生态”来衡量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互动,离题万丈。

预测三:中国城市化建设脚步放慢。中央政府对地方城镇建设资金投入的控制力度必将加大。房地产、城建、路桥、水泥、建材、建筑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必将走向低谷。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近三分之一相关产业面临危机或被迫转型。

准确度:30分。4万亿元刺激投资,你以为只是“纸上富贵”吗?

预言四:房地产业拖累其他行业。享受暴利近20年的房地产业“裸泳”者开始上岸了,房产业的“冰河纪”来临无可避免。

准确度:10分。“裸泳”者上岸不久又穿上裤子了,房地产过了几个月“苦日子”后又肥得流油。

预言五: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中国制造业大火拼。欧美需求大减,国内内需市场又无法承载接盘,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只能有一个结果――严重积压,将使中国制造出现空前火拼。

准确度:40分。上半年各地工业品出现小幅度减价倒是不假,但内需增长超出预期,“空前火拼”未现。

预言六:失业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农民工返乡潮出现。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机率很小,但失业人数骤增将迫使中国工薪阶层离职、辞退、失业、回乡。而城市企业却仍会继续出现“民工荒”。

准确度:60分,未能预测到产业转移的正面影响。

预言七:城市贫民阶层增多。随着企业减产停工、倒闭和精减,城市“边缘人”将成为首当其冲的贫民阶层;其次是新入驻城市的郊区居民,因卖地收入减少,又无一技之长,他们会迅速成为贫民;三是身负巨额房贷的“月光族”。

准确度:10分。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危机生活”嫁接到中国人身上,十分滑稽。

预言八:汽车业危机、新能源走俏。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奢侈品是汽车。当生存面临挑战时,人们第一压缩的当然是汽车了。

准确度:10分。恰恰相反,今年中国汽车业井喷。另外,中国人最大的奢侈品是房子。

预言九: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国际炒家深知炒高任何一种中国需求量大的原材料,中国企业最终都会接手,而一旦价格回落,观望者、望风而逃者会在瞬间把大盘砸得稀烂。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5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28[本刊网址] http://省略

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1997年,我国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合理和进步性还是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至今日,从理论上看比较文学俨然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比较文学依然徘徊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之外,比较的方法和意识没有真正渗透到外国文学教学中去。针对外国文学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课堂很好结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真正将比较文学纳入外国文学的学科体系当中。

一、比较文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比较文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比较”一词的使用。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比较”由来已久,但当把“比较”与“文学”联系起来时,人们就会顾名思义的把“比较文学”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比较文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学的比较,也并非任何用比较方法所进行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从方法论上讲,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实证方法和审美批评方法两种。前者是法国影响学派的做法,注重事实的考据,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探微索隐,搜取各种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事实,用确凿的证据来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后者是美国学派的做法,运用审美批评的方法,致力于发掘文学现象之间,主要是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美学价值。这两种方法不可避免各有其弊端,今天有很多研究者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使比较文学的方法更为完善。

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美国比较文学大师亨利•雷马克在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说:“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越方法论意义之上的两重理解。首先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文学比较研究,其次比较文学还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就在于跨越。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开放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文学与音乐”、“佛教对中国诗词的影响”等都属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二、如何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的课堂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教材和教材中所涉及的名著是讲课之源。外国文学在进入课堂之前,经过了名著翻译家和教材编者两重过滤,在呈现给学生读者时到底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得而知。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文学,这种说法虽不十分恰当但也有一定道理。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或讲授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具备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

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方法带入外国文学的课堂,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一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较早的一批从事外国文学的专家就开始呼吁在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中进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时至今日,30年过去了,比较文学虽然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了大学课堂,但依然徘徊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之外,两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使外国文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笔者认为应该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寻找解决之道。

(一)按照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权威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备课以及安排授课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想彻底打破旧的教学体系,首先就要从教材开始。现在各大高校通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学子检验过的精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纵观各教材,不仅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学发展呈现的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交融性特征,也体现出民族生活习俗、、社会体制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这也是很多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基础。比如,在古希腊文学中孕育出的“人”的观念对西方文学影响深远,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体现为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学思潮中教材都有涉及,体现出了文学发展的联系性特征。这是传统教材所具备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科本身的新要求,传统教材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却无法理解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影响,更不能考虑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而这才是多角度、多方位关照外国文学、真正理解外国文学学科意义的关键。

近几年来,东西文学的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文学现象,东西方文学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也不乏互补和交融之处,比如《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之大不可估量,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有目共睹,这种情况在传统教材中没有或很少提及。因此,编写一部具有比较意识的适合各层次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当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及题库的设置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为外国文学学科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在讲授中渗透比较文学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不仅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当中,在文学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时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缩减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致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先介绍本时期的历史背景、文艺思潮、代表作家作品,再做重点作家作品赏析。要颠覆这一教学模式,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中,不同国家涌现出共同的文学倾向性;共同的文学思潮又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例如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在法国、英国、俄国等地兴起。在本部分讲述时,首先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比较,概括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其次,通过对各个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揭示各自的内涵特征。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在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中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人道主义和改良色彩特别浓厚;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叶,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和发展的时候,俄国还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首先从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开始,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由此,我们才看到了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这样风格迥异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除了概述部分,作品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一般习惯于从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这种将作品孤立化的理解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更无法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以但丁的《神曲》为例,这部作品产生于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可以使我们将其与中国的《红楼梦》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同样是表现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矛盾,《神曲》采用了上至天堂,下至地狱这样一个宏大的结构框架;《红楼梦》则采用了以小见大的结构方式,通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家庭衰落的展示出封建社会解体的必然。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欧洲和中国历史的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特点的不同。我们恐怕很难运用《红楼梦》中家族没落的结构反映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和近代文化的冲突。

既然是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当中,以中国文学作为参照标准自然就能拉近中西文化的距离,因此可以适当加入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神话时,可以与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得出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则充斥着“尚德”思想。通过在课堂上实际运用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在“第二课堂”中强化

“第二课堂”一般是指一些课外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针对文学课,我们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设计这样一些活动,比如原著阅读、专题讲座、话剧彩排、诗歌朗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原著阅读缺乏是近年来文学课普遍遭遇的一个新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于书本之外。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在第二课堂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且专门布置中外文学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以开阔学生视野,从比较中寻找阅读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法国作家司汤达有部著名的小说《红与黑》,其中最典型的是于连的形象。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这一人物悲剧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素,可以要求对比阅读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将其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与于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以作业或讨论的形式阐释自己的学习心得。

另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中来,促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比较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介入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学优势及不足,更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胸怀,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的世界兴趣日益增强。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脚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只有很好的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9

个性培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在市场化、职业化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个性培育的经验,为我们的个性培育提供有效的帮助。

1 国外大学生个性培育的情况

1.1 美国最为注重个性培育的国家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是典型的民主市场经济,倡导个人主义精神,奉行个性化模式,以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它注重个性与自由的目标取向。美国是最为注重个性培育的国家,历来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把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美国大学生个性突出,具有明显的特点:少保守,多创造,崇尚自由,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体自身发展,强调自我实现。当然,也存在群体意识淡薄,放纵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情绪较普遍等特征[1]。

1.2 俄罗斯重视发展和培育学生个性

1997年,俄罗斯教育部命令,决定成立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与科学院参与的有关个性发展、培养和心理支持问题的委员会,同时还要求各级教育机构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条件,以促进个性在学习、社会公益劳动、科学与艺术创造、体育运动与休闲时间内的自我发展。俄罗斯把“发展和培养普通与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个性”确定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个性培育相当重视,而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具有远见卓识。

1.3 正在不断重视个性培育的日本

日本是另一个经济强国,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服从和集团精神,具有忠诚、顺从、勤奋的特点,要求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更服从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培养标准化人才。近年来,日本又规划制定了21世纪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重视学生发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教育,使学生富有人性和社会性。日本正在执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其力度之大令人瞩目。

2 国外大学生个性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2.1 个性培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对社会经济变革和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市场波动的积极回应,因而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和今后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想。个性化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个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

个性培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个性的作用。历史上的一切重大事件,都是与活动家的个性作用分不开的。当然,一个历史人物个性的形成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个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因此,一个人没有自己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也就谈不上创造,也就不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

2.3 要充分借鉴国外个性培育的经验

(1)学习借鉴

要学习国外好的做法,为我所用。例如,美国“注重个体长远发展与追求个体近期个性发展相结合”,“让儿童从小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实际生活能力,形成一种独立发展、表现个性的机能”,俄罗斯“要求各级教育机构为儿童、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条件,以促进个性在学习、社会公益劳动、科学与艺术创造、体育运动与休闲时间内的自我发展”,日本“重视学生发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教育,使学生富有人性和社会性。”等等,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2)扬长避短

任何国家的教育均有其长处和短处,在个性培育方面,也是一样。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我们的基础教育较为扎实,理论教学较为系统,应试能力培养较为有效,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较有特色,等等,这些为我们的个性培育创造了基础。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3)结合实际

教育塑造良好的个性,就是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人们建立一种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达到立人的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的基本原则,不管国外个性培育的方法多先进,个性培育的措施多有效,我们都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与我国的教育状况相结合,与我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结合,才能切合我们的实际,适合我们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

(4)力求创新

发展个性最重要的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强点和闪光点。我们要在多方比较的前提下,摸清国外各种个性培育模式的规律和特点,寻求突破,力求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3]”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改进我们的课题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原来扎实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引导学生重视实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潜能,焕发形式创造的个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个性培育是塑造人才的关键。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探索个性培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玲,张晓杰.浅谈学生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2] 张永国.实施素质教育[J].发展学生个性,教育论坛,2008(2).

篇10

公共事业属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1],涉及极为广泛的公共利益。公共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也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英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电信、电力、供水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针对自身公共事业的存在的系列问题,我国也开始了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市场化改革不仅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率,扩大了公共事业服务的目标人群,也精简了政府机构,缓解了地方财政不足,同时还推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我国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改革经验并结合国情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公共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意义重大。

一、英美等发达国家公共事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

1.管制机构相对独立

英、美等国家根据自身特有的环境和条件,组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管制机构,这些机构的独立性主要体现为:依法设立;相对独立于政府部门;经费来源相对独立。如美国的能源监管委员会一般由来自不同党派的5位专职委员组成,这些委员往往由总统提名、参议院任命并实行交错任期[2];英国的公共事业管制机构均由议会批准设立并于政府独立。管制机构的独立性能够避免管制部门受其他权力机关的左右,保证能够公正独立的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力。

2.健全的管制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为防止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管制机构滥用权力,英美等国都设立了较为健全的权利牵制机制。立法监督方面,管制机构定期向立法机构报告管制工作,立法机构有权通过听证和调查来了解管制机构的运作和业绩。司法监督上,司法机构有权对针对管制机构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强制履行职责,同时受管制企业也有权就不合理的管制行为向司法机构提起上诉;行政约束方面,管制机构的领导层由政府首脑或政府部门任命,并建立对管制机构监督的行政约束机制;社会监督方面,通过建立消费者协会组织来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管制机构的监督管理。同时,管制程序公开透明,在制定管制法规、政策及价格调整时,都会召开听证会,向公众及时传达信息和结果。

3.立法先行确保公共事业改革顺利进行

英美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在清晰、完备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公用事业法》、《自来水法》、《煤气法》、《交通法》、《电力法》等法律;美国也先后颁布了《公用事业法》、《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天然气法》和《水资源发展法》等相关法律,在此基础上,各州也都因地制宜建立了本州的公用事业法律法规。立法先行赋予了市场化改革权威合法的地位,确保改革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二、我国公共事业领域市场化改革中的问题

1.政府管制机构不健全

一方面,缺少整体性的专门委员会。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但却缺少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公共事业各领域共同的公共性特征,对各领域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这就导致各部门间冲突、职能重复、推诿扯皮等现在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缺乏针对公共事业各领域不同特点的专业化管制机构,对各领域进行专业化、行业化的管制。

2.缺少完善的管制制度

在价格管制制度方面,我国政府对公共事业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没有兼顾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无法有效激励经营者降低成本。当前我国大多采用基于企业个别成本的公用事业定价制度,这不仅会导致企业虚报成本现象的发生还会严重影响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率[3]。此外,我国目前在财政补贴尚未建立完善的公交补贴测算体系,从而不利于我国公共事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4]。

3.城乡公共事业市场化发展不平衡

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事业市场化行速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公共事业建设的历史投入相差较大,国家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仅是城市居民的1/4。其次,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事业方面的待遇相差较大,农村公共事业商品的价格往往比城市的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农村居民交通与水电燃料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城市居民高3.2,6.1。第三,农村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成本高,难度大,收益周期长,大多企业不愿参与到农村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中来,从而造成城乡公共事业市场化的差距愈来愈大。

4.缺乏系统的全国性法律

当前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依然承袭先改革后立法的传统,尚未建立完整的公共事业专项法律体系,公共事业的具体行业立法,基本上都是各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性法规,例如《供水管理条例》、《燃气管理条例》等,缺少更权威、更规范的全国性法律制度。由此,造成了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权限分配、公共事业运营方面不同程度上的空白和混乱,无法可依。

三、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公共事业领域市场化改革

1.构建独立公正的政府管制机构

一方面,组建超脱于公共事业经营企业和公民的专门委员会,对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竞争、经营、特许权的招标投标等实行统一管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具有信息优势,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管制时容易因缺乏有效信息而导致管制不足或管制不利;而公民作为“经济人”,在面对公共事业时往往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难以做出客观、照顾全局的考虑,专门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这两方面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应积极组建针对不同领域的管制机构,对公共事业进行行业化、专业化的管制,促进公共事业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

2.完善政府的管制制度

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通过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共事业商品市场的制度路径,打破公共企业和事业机构对公共事业商品市场的垄断,让更多符合标准的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价格管制制度方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管制制度,公共事业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必须同时兼顾公共事业经营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价格制定的社会参与度;明确公共事业价格调整周期,充分发挥商品成本对公共服务价格的带动能力;在财政补贴制度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事业经营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以补偿其因承担社会责任而遭受的损失[5]。

3.建立完备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公民具有知情权,政府的行为应当公开化,建立完备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改进政府信息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供给水平,加强人民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抑制不合理和不合法的政府行为,防止腐败行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范围,不仅包括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最终结果,还包括政府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全过程以及解答公众疑问、回应公众咨询等各个环节。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活动方式主要包括:监督和审计公共部门组织、确定公共事业组织信息披露的义务、提高透明度、提供公共咨询服务、相关的公共信息等。

4.促进城乡公共事业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确保公共服务标准化,将城乡公共事业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化以及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一体化,确保农村居民在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二,完善农村金融财政制度,努力确保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持续显著增长。针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现实,政府有必要将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放在农村,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和三农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稳定的惠农资金增长机制以及多元化的惠农资金投入机制,并通过相关投入保障机制的完善来规范地方政府作为农业积累投入主体的行为[6]。此外,还需加强对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跟踪监督保障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足额、及时和高效投入。

5.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

需要从横纵两个方向来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在横向上,行业立法与专门立法并举。一方面,针对公共事业各行业的特征,通过制定行业专业法律法规,对市场准入条件、定价、服务质量等做出法律规定,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制定《公共事业法》之类的专门性法律,为公共事业运作机制、监督程序、定价程序等事项提供法律依据。在纵向上,中央立法与地方配套法规并举。制定全国性统一法律,对市场准入、私营部门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基础性界定和保护,地方政府则应当根据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地方性政府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岳世平.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J].党政论坛,2007,(12).

[2]王俊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1.

[3]王正儒.公用事业改革与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9,(1).

篇11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初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曾经积累起大量的经验,却未能获得“知识”的名分。原因在于此类经验能够与某种神秘力量建立起联系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也只能在个体之间,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借助于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传播。相对于这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神话知识则在人类初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原始知识为人类初民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既对各种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尽管这类解释往往是歪曲的、虚幻的,但其毕竟为人类实现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与协调,客服人类的恐惧,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关于原始教育的研究与描述中,缺乏对人类社会早期知识状况的充分重视。基于原始知识的基本构成,需要对“仪式”作为教育形式的价值进行更多的研究,“青年礼”、“成人礼”等重大仪式见证着人类社会早期个体成长的重大事件。相对于其他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而言,仪式文化和神话传说所构成的原始神秘知识,更有可能成为原始社会教育的主体内容。

原始知识在为人类初民提供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的同时,还始终面临着一种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一方面,面对不能把握的源于神秘力量的启示,作为原始知识分子的“巫”其对神秘力量的叙述,准确地说,是转述,只能采取类比、想象、隐喻或拟人的手法;其表述原始知识的语言往往充满歧义和即时的情景化表述,难以满足人类清晰解释世界的愿望。另一方面,原始社会末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和人类获得生活资料能力的提升,在为人类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导致人类社会出现贫富分化、财产私有、压迫奴役等现象。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是原始知识,是那些“神启”或“天启”难以解释的。所有这些现象为一种新类型知识――形而上学知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求。

相对于原始社会各部落彼此封闭,信奉多神论,各自拥有自己的种族图腾或崇拜圣物而言,奴隶社会以及此后的封建社会在抛弃“泛神论”的基础上,主张“一神论”或“本体论”的知识生成基础,强调人类社会权威来源的一元化。这一知识诉求得以满足的前提在于,对万事万物的本源实施一种基于逻辑的抽象思考,思考的结果导致形而上学知识的诞生,该类知识直接指向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依据。前希腊时代或希腊时代的哲学家(爱智者)关于世界本源的思考;苏格拉底借助于“苏格拉底方法”终生追求知识与智慧,引导那些依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神圣启示而自以为拥有知识的人,在经过对话式的辩论之后,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在探索真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于怀疑精神的知识探索之路,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柏拉图著名的“理念论”提出和“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提出和“三段论”的运用,都是对世界本源以及万物本质实施形而上学思考的结果。

在哲学家对现实世界实施形而上学思考与探索的同时,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成为形而上学知识诞生的另一重大来源。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一批中世纪早期教父哲学家援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运用新柏拉图主义,建构起以《圣经》为核心的庞大的基督教神学信仰体系。概言之,相对于原始知识诉诸神秘力量赢取自身的合法性而言,形而上学知识更多地依赖个人对世界本源以及人类信仰所进行的形而上本体论思考结果。形而上学知识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世界本体存在于个人的感觉世界之外,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于逻辑,而非感觉。真正的知识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不变的。神学知识隶属于形而上学的知识体系,上帝成为世界的唯一本源,记载上帝言行的《圣经》成为人类唯一可以信任的知识源泉。理性成为人类信仰上帝的工具。

形而上学知识直指事物本体,体现为哲学思考和神学信仰的皈依。造就献身于世界本源问题思考的世俗学者和神学经典解释的神职人员(包括神学家),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传授形而上学知识,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特征。关于学校的诞生原因,学校的出现,当然需要具备较为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但一定历史时期知识的类型、总量、性质以及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也应该成为促成学校诞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关于学校教育的内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办“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索克拉底所创办的雄辩术学校、芝诺和伊壁鸠鲁开办的哲学学校等专门学校,古罗马时期的初级教义学校与高级教义学校,中世纪时期的修道院学校和中世纪大学,无不以探究世界本源的形而上学世俗知识或神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形而上学知识为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从本体论角度建构教育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模式,人性问题、灵魂问题、世界本源问题、神学信仰问题及其形而上学知识提升了人类教育理论的抽象水平。

以中世纪晚期阿拉伯世界实用知识的传人为起点,一种新型的以强调知识的实际功用、强调经验、观察和实证在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价值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知识日渐成熟和成型。此后在世界范围内所开展的全球探险活动,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势力增强等,均促进并见证了了科学知识的成长过程。在思想领域,培根、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萨和莱布尼茨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诠释,对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探索,导致科学知识逐步自形而上学知识的重重压制与封锁中突围出来,并在19世纪取得根本性胜利。科学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研究范式得到推广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论日益成熟。

相对于形而上学知识观,科学知识观主张科学知识是真正的知识,科学知识源于观察和实验,是经过逻辑证明且符合认识对象本质的知识。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科学知识的表述需要借助于假设、概念、符号、数据、范畴和命题。科学知识在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工具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社会和自身的能力。

在科学知识成长的过程中,专业科学研究者逐步取代神学家和形而上学的思考者,成为新的社会知识精英。科学知识逐步进入社会核心知识体系,服务于科学知识传播、发现与探索的机构取代神学院和哲学学园等,成为主导性的新型教育机构。

科学知识观取代形而上学知识观,是人类知识领域的一场革命。“我们发现了科学。我们被科学炫目的光芒深深打动,因而为了科学知识而轻易抛弃了宇宙的故事……我们追求‘科学定律’,把‘故事’和‘神话’贬为儿童和部落民族的专利”。基于观察、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占据了知识王国的霸主地位。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起点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历经18、19世纪的发展,至20世纪获得飞跃式进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宇宙科学、海洋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裕的物质财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然而,科学知识在促进人类文明与知识进步的同时,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科学在排挤与贬斥形而上学知识的过程中,将关乎人类信仰的人文知识体系一并毁弃,最终导致关涉人类生活意义、幸福与信仰的神学知识、历史知识和神学知识日渐难以承担呵护和抚慰人类心灵的职责。

科学知识对西方教育所产生第一次大规模显著影响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梅兰克顿、蒙田等对以形而上学知识建构的古代教育进行了强烈抨击。此后,夸美纽斯致力于探索上帝缺席条件下人类教育的艺术,以自然为师;模仿自然,遵循自然成为包括卢梭在内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摆脱古代教育桎梏的突破手段。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呼声,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播,对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程在与古典课程与宗教课程的争论中逐步赢得有利地位,科学知识成为教育内容,教育世俗化、教育科学化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在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旨在传授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实科中学、研究型大学、综合中学、多科技术学院等新式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出现。科学思维方式也渐渐成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裴斯泰洛齐以简化和还原的方式探求人类教育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对教育本质本体论思考的结果。赫尔巴特将教育科学的构建基于心理学基础之上,主张教育学科的研究决不可仅仅依赖于哲学观的演绎以及经验描述或反思的方法论,应该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从事教育研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用哲学方法从事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用科学方法开展教育事实问题研究。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将开展学校教育实验确立为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杜威主张,教育科学研究应借鉴甚至直接运用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包含基本的科学特征,都应该寻求系统的探究方法。“根据这个观点,我认为科学表明有各种系统的探究方法,当把这些方法运用于一系列事实时,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事实,并且明智地、更少偶然性、更少成规地控制这些事实”。数学统计方法的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借鉴、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推广、教育测验与心理测量运动以及教育调查运动的兴起,均在较大程度上强化了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和实证化趋势。

后现代知识观的成型是在质疑科学知识观的过程中完成的。无论是18世纪卢梭就科学进步的非道德含义所做出的分析,还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狄尔泰所提出的“精神科学”概念,都直接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提出质疑。20世纪的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也都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价值和中立性特征提出质疑。享有“知识社会学之父”的舍勒强调所有知识无不受制于认识者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不存在所谓客观中立和普遍有效的知识体系。曼海姆提出“社会决定的知识”概念,主张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其价值与意义须被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才可以被发挥,被理解。波普尔认为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猜测性的知识”,可证实性并不能赋予知识以可靠性,更不能赋予知识以真理性,要求以“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作为区分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知识的标准。

在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哲学批判科学知识观的基础上,福柯和利奥塔尔则从一般知识论的层面上,对科学知识观提出质疑,并最终建立起后现代知识观。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在注意到知识转型及其社会实践意义的同时,还提出著名的知识-权利、知识-话语理论和“被压迫知识”和“被压迫知识的反抗”等概念和命题。利奥塔尔在对现代社会人类知识转型作出分析的同时,努力从整体上廓清当代人类知识形态的转变,并运用“后现代知识”指称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呈现的新的知识状况。利奥塔尔将此种新知识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知识总量决定于可被转译为信息的数量,知识体系中那些不能被翻译为信息的东西最终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可译性成为知识存在的先决条件,“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谬误推理”成为知识实现合法化的手段,知识的异质性得到尊重和宽容;知识实现了自身“商品化”的过程;面临知识大网,每一个人均可以行使自己的知识权力。

概括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立场包括:人类知识形态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历史条件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决定了人类知识形态的多样性。每一知识形态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人类知识表现出历史条件性特征。不存在抽象纯粹的知识,只存在带有具体历史烙印的知识;知识并不是对于其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任何知识都是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性质的一种假设,一种局部认识,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修正的认识;知识的陈述方式是多样化的,描述性陈述、规范性陈述和叙事性陈述都是有效的知识陈述方式。受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作为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的后现代教育日渐成型,伴随着对教育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个体知识、地方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批判主义教育学、新教育学和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无不体现了对现代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

依循人类知识变迁历程,从知识维度解释或再现人类教育历史变迁的动因、形式、机制和模式,可尝试做下述思考:

篇12

一、国外中世纪社会实践教学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正确地指出:“(科学理论)的合理重建或内部历史是首要的,外部历史只是次要的。因为外部历史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由内部历史决定的,外部历史对根据内部历史所解释的历史事件的速度、地点、选择等问题提供非理性的说明。或者,当历史与其合理重建有出入时,对为什么产生出入提供一种经验的说明。但是科学增长的合理方面,要完全由科学发现的逻辑来说明。”社会实践教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和教学相结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存需要,进入到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等级、国家机器应运而生,需要培养人才管理各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传递生产经验,形成了教育需求。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

这一时期的涌现的一批学者的教育教学思想为社会实践教学的萌芽提供了理论支持。普遍认为,西方哲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群岛及其殖民地,泰勒斯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即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而被成为西方文明的“第一个哲学家”,这一批希腊学者主要关注自然,而后来的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开始了对人类的研究。苏格拉底坚定的追求真理,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他也试图发现善的生活的基础,他发明了一种达到真理的方法即将知与行联系起来,所以认识善就是行善。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就是美德”。同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为其灵魂追求幸福或美好的生活。这一内在的好生活,“使灵魂尽可能地行善”,只有通过某种合适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虽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将知与行联系起来探究真理的方法并从这种意义上指出知识就是美德,在一定意义上为社会实践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亚里士多德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的价值所在而且在实践上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人类的行为应该指向正当的目标,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政治人”的形象。他认为人类在其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人类个体要生存,彼此必须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其次是村庄,再次是城邦,也是确保人类能够过上优良生活的最后屏障。城邦作为一种政治实体,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基本要义就是其必须在“相互”依赖中生存。政治人的形象假定人之所以为人,既不是由于上帝也不是由于自然或理性,而是由于社会,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成其为人。

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下提出的知与行相结合的发现真理的方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政治人的思想孕育了社会实践教学的理论源泉,意义重大。同时,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开展了最早实践教学的实践,虽然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为以后实践教学的形成提供了一定指导价值。

篇13

    1958年,许建国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又恐怕考不上,秘书起草了一封要求组织照顾的信。许建国知道后立即制止,并批评说:“考大学要凭真本事,考不上就去做工嘛,搞什么照顾!”后来经过考试儿子被录取,上了大学。1963年,儿子大学毕业。这时许建国已经出任大使,他的小儿子、女儿们都希望大哥能留在北京照顾弟妹,联名给爸爸写信,要求他向有关方面讲一下,在分配上给予照顾。许建国回信批评了他们。结果大儿子服从分配,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北

    京。

    许建国在国外工作8年,从来没有给孩子们买过什么“洋货”。一次,孩子们让他从国外买几块手表,他指着手上的上海表说:“你们不知道,在国外,我为能戴上一块国产的手表有多么自豪。你们不要看不起我们自己国家的东西。再说,国家外汇很紧张,要把外汇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去得一分已私,便是一分圣学。

    ——高拱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