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林业助理工程师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林业助理工程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林业助理工程师论文

篇1

一是加强了宣传和技术培训。通过种种形式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形象和地位。加强对区内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六年共发放宣传资料一万多份,覆盖了保护区内的村村寨寨。

二是开展了黑叶猴科研工作。分别于1997年和开展了黑叶猴的种群数量,通过调查到保护区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于1997年4月开展了黑叶猴的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驯化工作取得成功,是我国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第一例;在1997年利用开展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同时,开展了黑叶猴繁殖周期和日活动时间的观察,相关科研论文《黑叶猴繁殖周期的初步研究》、《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在《兽类学报》和《野生动物》杂志发表。

三是积极实施好林业重大工程。我局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每年保护了区内的156336亩天然林,保护了黑叶猴的栖息环境。到底共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1092亩,使黑猴的栖息环境得进一步改善。

四是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到10月我已先后参加设计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工程实施方案》、《×××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 )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五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为进一步提高天保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由省林业厅组织建成了天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培训,我已经对管理系统有了较熟悉的了解,并能做到熟练操作,保证了省厅天保工程管理信息、文件、图表的及时获取,我局的天保工程管理文件、图表的及时上报和问题的及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我局是国家林业局在贵州设立的4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之一,为做好事此项工作,我于11月拟定了我局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方案,并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到上半年共向省厅发送监测快报294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特别是黑叶猴的生理变化,密切注意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情况,防止人畜共患病发生,保证人和野生动物生命安全。

七是配合其它部门做好林业行政执法、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等工作。六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配合其它部门做了林业行政执法、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几年来参与调查处理林业行政案件1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多万元;参与完成了彭水水电站库区淹没涉及我区的实物指标调查;参与完成了保护区黄土、新景、客田3个乡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

篇2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一)学生的来源与知识层次分析

 

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高报考条件的放 宽,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西南林业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的统计分析,成高学生由过 去单一的中专以上学历、在职业务或管理骨干转变 为在职业务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管理 骨干(部门负责人)或普通职工;具有高中或相当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社会青年;中专或技校 毕业生;村社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所 占比例分别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复杂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其中,技 术工人中具有高中学历层次仅占11.5%,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占88.5%。在职业务或管理 骨干、在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文 化基础和实践经验,吸收新知识的系统能力较强; 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专业 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 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青年以及中专或技校毕业 生等知识面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高 于技术工人。

 

(二) 年龄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对生态环 境的重视,国营林场由差额或自负盈亏单位逐步转 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之大部分林业系统 单位就业门槛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专业在贵州呈现年龄结 构偏大的现象。

 

(三) 学习动机分析

 

成人大学生,学习心理比较复杂。在职的是因 职称、职务、工资等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为了避 免“下岗”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学到足以维 持生计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显 示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高 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 变化的影响,专业思想比较浓厚,学习内容要求务 实,迫切希望学到行业急需、人才市场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 获得社会的认同。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学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机感,因而参加成人高等 教育学习。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 主观认识不够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识。 这种心态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传统标准和模式,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 学生畏惧心理凸显,难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出现 毕业论文抄袭、下载或请人写作的现象。

 

(二) 知识结构系统性弱

 

成人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知识的运用和技术的 选择上有了明确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识 和技术熟悉、熟练,不用的生疏甚至遗忘,知识呈 点式或间隔状态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论文写作时 很难将系统性的问题表述清楚。根据多年的统计分 析,65%的学员论文存在结构混乱、逻辑不严谨、 条理不清楚等问题。

 

(三) 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论水平不够

 

成人学生在研究和撰写论文中,表现出个体实

 

践技能性突出的环节准确透彻、论证严密,而不熟 悉的环节显得脆弱,论文忽深忽浅,知识运用不在 同一层面上,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特性。据统计分析, 有55°%左右的论文存在口语过多、专业性表述不 清、参考文献引用欠缺等问题。

 

(四) 毕业论文教学与指导不力

 

由于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不 高,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 期,课时较少,以及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只从自己的 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难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 及其专长有效对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 感,无法有效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 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联 合指导教师来共同实施的,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做 实验、做调查,到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评阅 直至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 程规范,不能马虎从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些环节和流程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学管理部门 更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对于决定论文成 败关键的中间环节的管理。管理部门的过程管理不 到位,毕业论文的程序和环节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响其质量水平。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条 件之一,还是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 的能力进行实践的基础。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提高 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认识,应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 和基本情况积极有效地进行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 高毕业论文的关键。最后,教学管理部门的认识提 高是论文整体质量能否提高的保证。因此,需加强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毕业论 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 创新论文评价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较 丰富,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动手能力较强,但工作、家庭压力重。因此,必须 根据其学习特点,认真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成人大学生工作实际为基 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主 要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成人大 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据统计,2008年以来,有85%左右来自于生 产一线的学生从未写过专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标准等。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 革教学计划安排,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由最后一个 学期提到第三学期进行,便于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和要求。第二,应加大毕业 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课时数。传统的面授课时安 排仅为8学时,对于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学 生来说,明显偏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理的 课时数应为20— 24学时。第三,科学合理把握教 学重点。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论文结构、论 文选题、论文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应作为面授教 学重点。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方 法。授课教师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成人大学生毕业论 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四)多管齐下,加强论文写作引导

 

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是作为引导、规范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是启发学生写好论文的保障。仅仅依靠课程 面授教学难以解决学生论文写作的全部问题,无法 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 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专题论文写作为主线,课 外作业安排相关课程的专题调研以及实践报告,并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进行撰写,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选 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学 时,及时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以课程面授教师为主,搭建师生相互交流 的平台,增强学生论文写作的信心。经不完全统计, 2008年以来,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文章,毕业论文一次通过率达到70%以上。

 

篇3

0 引言

气候变化的趋势为全球气温的升高,降水分配格局的变化,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增加,在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0.74℃,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升高1.1~6.4℃ (IPCC,2007)。大兴安岭地区气温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唐国利等,2005),大兴安岭是我国地带性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且位于欧亚大陆地带性多年冻土的南缘,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十分敏感,已出现退化现象(金会军等,2006),这些变化必将对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关系密切,气候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刘国华和傅伯杰,2001)。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树种组成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主,阔叶树种有白桦(betula platyph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其山地地貌和植被共同影响大兴安岭的气候特征。

1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气候变化特征

大兴安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和我国的趋势一致,具有变暖的特征,气温增加幅度是我国最大的地区(唐国利等,2005)。近30a来,大兴安岭冬季增温更明显,降水总体变化不大,而多年冻土融深具有增加的趋势(吕淼等,2005)。对于大兴安岭北部漠河地区,近30a来气温增加了大约3℃,而年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冬季降水具有增加的趋势(赵玉柱等,2012)。总之,大兴安岭北部气候趋于变暖,冬季降水有所增加。但由于大兴安岭为山区,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点,气候变化也具有山地气候的特征。

2 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

2.1 温度和降水对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温升高可直接影响森林的生理过程(Prenticeet等,1992),在冬季和早春温度升高下,一些植被物种会提早开花或放叶,这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当温度增加1℃,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及针叶松林面积将缩小,当温度继续升高约3℃,阔叶林可完全代替落叶针叶林(钟秀丽和林而达,2000),有的研究也认为气候变暖会使北方森林带北移,大兴安岭会出现蒙古栎和椴树等阔叶树种(程肖侠和延晓冬,2007)。另外,温度增加也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能力增加,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效应(Pastor和 Post,1988)。由于降水的年季变化较大,降水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还相对有限,如果降水增加,则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中将出现红松树种(程肖侠和延晓冬,2007)。当平均气温增加4℃和降水量增10%时,大兴安岭的针叶林甚至可能会完全北移出我国,取而代之的是针阔混交林或中温性的草原(谭俊和李秀华,1995)。

2.2 多年冻土退化对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显著(金会军等,2006),这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在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导致落叶松林倾倒,并且造成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死亡,倾倒林木蓄积量约为6 000 m3。而在漠河的育英林场,气候变暖下缓坡多年冻土湿地退化出现白桦入侵现象,白桦可作为入侵的先锋树种,随着白桦林的增长发育,兴安落叶松也会相继入侵,逐渐代替白桦。

2.3 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火灾的影响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而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比较频繁。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变化也会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可加快可燃物的失水,加强其燃烧性。另外,遭受过火灾及其它强烈干扰的森林对干早更加敏感,进而会导致林火有增加的趋势。

3 结语

大兴安岭北部已出现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的现象,这些变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可以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影响森林演替方向及对森林的物质循环带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这些变化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效应。

参考文献

[1]程肖侠,延晓冬.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7-1284.

[2]金会军,于少鹏,吕兰芝等.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J].冰川冻土,2006,28(4):467-476.

[3]刘国华,傅伯杰.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71-78.

[4]吕淼,张昉,冯世珍.大兴安岭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内蒙古气象,2005(3):35-37.

[5]谭俊,李秀华.气候变暖影响大兴安岭冻土退化和兴发落叶松北移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5(1):25-31.

[6]唐国利,任国玉.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1-798.

[7]赵凤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研究[J].中国林业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8]赵玉柱,高振岭,赵猛等.气候变化对漠河地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技信息,(3):449-450.

[9]钟秀丽,林而达.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0,19(5):62-66.

[10]周梅,余新晓,冯林等.大兴安岭林区冻土及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91-93.

[11]IPCCWGI.ClimateChange:ThePhysicalScienceBasis[EB/OL].http://ipcc-wg1·ucar·edu/wg1/wg1-report·html.

篇4

船舶机械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比较苛刻,并且它的动力机械构造复杂,形式多样,这些要求船舶动力机械设备应该有较高的可靠性。船舶机械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已成为船舶营运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虽然船舶动力装置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是会出现船舶机械故障。

生活实践证明,船舶机械运行过程中主机,辅助机械都有可能发生故障,其中柴油机故障占首位,排在第二的是轴系。主机故障中,活塞、缸套、曲轴、气阀故障较为多见;在辅助机械故障中,系统故障较多,还包含冷却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压缩空气故障和进化系统故障。以上故障多为长期损耗、老化、损坏、疲劳、断裂、铁锈腐蚀、松脱、缺少、缺水、泄露、堵塞、燃油劣质和虫蚀等多种因素造成。据统计,在四冲程柴油机中,大多都是因为不合适造成曲柄销轴承和主轴承的轴瓦磨损,在二冲程柴油机中,以活塞损伤为主。只要适当的对机械状态监测,出现问题后及时诊断,应该能保证船舶机械的正常运行。

2.船舶机械状态的诊断、监测技术

对船舶机械状态进行监测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这不仅为问题的解决争取了时间,而且提早的维修可以降低维修经费,进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目前在船舶机械状态的诊断和维修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油液监测

油液分析法是通过船舶机械设备油中的磨粒含量、磨粒大小和形状变化、油质变化、、铁含量的变化来分析设备的损坏状态。现今,油液监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铁谱分析、污染度分析和理化分析,并且该分析法形成了离线、在线、离线与在线结合的分析模式。此外中国船级社编写了相应的书目,为油液分析法监测螺旋桨轴、柴油机状态提供了使用说明。

2.2 震动监测

振动监测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工作中的船舶柴油机产生的振动信号进行测定、分析和处理来获知机械内部零部件的状态并进行诊断。主要有活塞缸套损坏震动监测、气阀漏气故障振动监测和柴油机主轴承的、损坏故障的振动监测这三种。该方法诊断速度快、准确率较高、能够在线诊断,主要应用在船舶动力机械以下的设备诊断检测中。

2.3热力参数监测

热力参数监测分析法通过对运行中的船舶机械的柴油机的气缸压力、排气温度、转动速度、油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和排放等这些热力参数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出船舶机械工作状态和故障。

2.4综合监测

综合监测是指将油液监测、振动监测和热力参数监测的多种诊断监测方法综合利用。以掌握大量的诊断知识为前提,采用融合的理念,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确定船舶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未来故障。

3.船舶机械诊断监测技术的应用实践分析

下面通过船舶机械状态诊断检测技术在我国航道运营企业和水路运输支持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来进一步说明该技术的重要性。

(1)湖北航运企业和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在1986年左右,开展了一项对220千瓦拖轮上的某柴油机和船舶齿轮箱进行追踪检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拖轮的左边主机发现了严重磨损磨粒,经铁谱分析后,由磨粒的颜色推断出磨粒分别是铁和铝,扫面电镜进一步证实了柴油机的缸套活塞组被严重损坏的真实性。在随后的维修中又发现第3、5缸活塞侧面发生损伤,这些与铁谱监测的结果是完全符合的。

(2)随后,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又和当地的一个轮船企业将铁谱监测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柴油机的工作状态监测和诊断中,在铁谱的监测中,发现柴油机的前端齿轮箱工作异常,因为左主机的磨粒含量增多明显,铁谱中磨粒较大,蓝色磨粒较多,这表明磨粒成分是低合金钢。据相关的操作人员反应,左边主机前端齿轮有异常噪音,结合铁谱分析推断出前端齿轮发生故障,及时拆解检查发现是过桥齿轮发生磨损,对其进行更换后,船舶仍正常工作。通过对20艘不同类别船舶的不同工作阶段的特定型号柴油机进行油采样,分析不同性质船舶主机的磨粒变化和基线值,绘制了具有代表性的磨损形式的磨粒图谱,人们可依照该图谱判断船舶机械主机的磨损情况。

4.结束语

总体来说,船舶机械状态诊断监测技术正朝着仪器和系统,简单和精密,定性分析和定量监测,离线监测和在线诊断等多种手段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技术的网络智能化。船舶机械状态诊断检测技术不但能够缩短我国在系统性船舶维修管理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有利于提高船舶机械设备的无故障率,延长船舶机械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为追赶上船舶智能化发展的脚步,我们应要加大诊断监测技术在船舶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喻方平,等.船舶内燃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6):619 620

[2]张丽莉.基于信息融合的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3]刘东风,黎思敏,孙怡.舰用主柴油机油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J1.中国修船,2003(5).

篇5

一、一串红的栽培技术

第一阶段:苗床整制。在温室内用砖砌成东西向的长方形育苗床。 根据我矿区的需要,五一节和国庆节用花,我们每年播种两次。五一节用花,我们自己采收的种子应在12月上旬在温室内播种,国庆节用花应在4月中下旬播种,矮串红种子可相应推迟20-30天播种。每平方米播种3—4克,用粗质蛭石覆盖种子以盖住种子为宜。苗床上加上弓形架,然后盖上农膜,可缩短萌芽、出苗期,并可提高出苗率。

第二阶段:室温保持在18-20℃时,约7天左右,子叶便可露头,当子叶完全展开后,要掀开农膜一角透气,降低土壤水分,以便萌芽和根系发育。在这个阶段,当表土发黄时,坚持在早晨用洁净水浇灌,这样可使植株叶子在晚上干燥,以防疾病的发生。

第三阶段:当长出一对真叶后,要逐渐揭去农膜,这时要避免植株持续萎蔫,但要等到土壤彻底干燥才浇水,(即土壤表面出现小的裂缝时再浇水),这样可促进根的生长,同时可控制幼芽的生长。每浇水2—3次,施肥一次。在这个阶段要用硫酸镁或硝酸镁补充1—2次镁,但不要将硫酸镁和硝酸钙混合,否则会产生沉淀物。

第四阶段:当真叶长出2对后,即可进行移植。之后,便进入旺盛生长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温度降低,会出现下部叶子变黄、下垂、分根慢等现象。此时可施用腐熟的人粪尿或饼肥水。一串红从生长到结束的温度为夜间13—16℃,白天16—18℃。在保持适中温度的同时,要尽可能提供光照。在控制植株高度方面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一旦植株根系触及到盆壁,要等到叶子稍有点萎蔫再浇水;二是通过控制施肥来控制高度,尤其是磷和铵。

二、一串红生长期技术管理

1.移植:当幼苗生长到2-3对真叶后,即可进行移栽。移栽时盆栽土都要施足基肥,随栽随即浇足定根水,然后置遮阳处7天,即可返活。这时浇水,要等盆土表面发黄后再浇水,否则浇水太多,根系不能正常呼吸,烂根而死。

2.摘心:定植后当真叶长到4-6片时,要打顶则留下2片叶子,促发侧枝生长,当侧枝上叶子长到4-6片时,再打顶留下两片叶子,这样反复摘心,可促使植株矮壮、丰满、花密。同时,还可利用这一特性来根据需要,调节花期。例如要使国庆节开花鲜艳而整齐,可于9月1—5日作最后一次摘心

3.除蕾:一串红在生长期间能多次开花。一般在气温20—25℃和短日照条件下,新梢红经25天生长又可开花。我们在2006年七一庆祝党的85周年时,购买了2000余盆串红装点会场,过后,我们及时剪除残花,并加以追肥,在国庆节又长得枝繁叶茂,花开艳丽。因此,在一串红开花后要及时剪除残花,减少养分的消耗,促使再度开花。

三、一串红生长需要技术管理

1.水肥控制。一串红喜肥,生长期间每半个月浇一次腐熟的粪肥水或饼肥水,也可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生长后期,可每隔10天喷施一次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满足植株对磷、钾肥的需要。使开花繁盛。

2.光照调节。一串红为阳性植物,生长、开花均需要阳光充足,光照充足还有利于防止植株徒长,但在光线较强地区,要避免阳光直射,晴天在适当遮荫降温。

3.温度控制。上盆后温度可降低至18℃,开花前后可适当再降低温度,这样能形成良好的株型,植株在5℃以上就不会受冻害,10—30℃均可良好生长。

4.花期控制。要保证一串红能在全年各大节日准时开花,除了抓好以上技术管理外,还要确定最后一次摘心时间,以实现花期准确控制。一般最后一次摘心,在花前25—30天。

5.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病害有猝倒病、叶蜓病、霜霉病和花叶病。(1)猝倒病可用杀毒矾800—1000倍液防治;(2)叶蜓病、霜霉病可用5%代森锌可湿性0.2%的溶液喷洒;(3)花叶病,又叫一串红病毒病,其表现症状为叶片发黄、变皱、变小、整株萎缩不长,直至死亡。由于此病多为蚜虫传播引起,在防治中就采用杀蚜防病的方法,叶片严重发黄时可用维果,即乙二胺四乙酸合铁2000—3000倍液喷1—2次,每周一次效果较好,转绿较快。

虫害常见虫害有白粉虱、蚜虫、红蜘蛛。(1)白粉虱吸食汁液会导致叶片褪色、卷曲、萎缩,而且也经常成为各种毒素的传播媒介,可用0.01%的溶液喷杀。如果是在温室等密闭的环境中,用熏蒸剂强力棚虫11号熏蒸效果更好,连续2—3次,可彻底消灭温室白粉虱;(2)蚜虫通常集中在嫩芽、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缩变形,蚜虫还分泌蜜露污染植株,并诱发霉污病等病害,可用万灵600—800倍液喷杀;(3)红蜘蛛多在叶背刺吸叶汁,常造成叶片变色甚至卷曲,可用0.01%的三氯杀螨醇溶液喷杀。

四、延长一串红花期的方法

一串红株型整齐,枝繁叶茂,花色鲜红亮丽,是节日绿化花卉的主角。它的花期可以延长,观赏价值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花房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试验种植,采取下述二方面的措施,终于在我们潞安矿区达到了证实。

(一)让一串红在北方五月进入盛花期。

种杂交当代矮串红的观赏价值较高,生长期也短,约80至100天,应在有保温设施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于1月下旬播种,才能保证五·一开花。而高串红则长达4、5个月应在上一年的12月上旬播种,才能保证五·一开花。一串红从一对真叶出现到第二对真叶形成,容易发生立枯病,一旦发病,蔓延迅速。种子和苗床土壤带菌是内因,菌床低温高湿、小苗拥挤、不通风透光是外因。防治上要在杀菌剂拌种,苗床用土消毒处理的基础上,撤除覆盖薄膜降低湿度,并让幼苗接受阳光。

扦插一串红嫩枝扦插极易成活,只需50天就能培养出枝叶丰满盈盆、多个花穗竞相开放的盆花。扦插的基础是在头一年的10月份,选健壮的植株,每株选留三、五个壮枝,每枝只留5至6厘米剪截。然后移到塑料大棚内密植,盆栽时则搬入大棚堆码上垛,浇透水后覆盖塑料棚膜越冬。冬季只需对大棚进行常规的保温、采光管理,3、4月份这些母株上会抽生大量的新枝,供用于扦插繁殖。5月用花可提前80天扦插,7月和国庆用花可提前70天扦插。

(二)加强管理,让一串红盛花期经夏到秋。具体采取的措施:1.提高土壤肥水含量和根系的吸收供应能力。实践证明,定植前按每株10克二铵施足底肥,以后结合锄草和浇水,每半个月施一次饼肥水,或腐熟的有机肥,还可每株每月按复合肥3至5克追肥。再加上适时浇水防止干旱,基本上可以满足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2.控制花穗和结籽,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从盛花期开始,要及时剪掉开败的花穗,但保留下部的叶片,以控制花后结籽。密枝、弱枝、下垂枝和短枝上的花穗,观赏价值不高,但消耗营养不少,常与枝叶生长争夺营养,破坏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因此要疏除这些花穗,不待其伸长,更不使其开放。这样就改善了枝叶生长的营养状况,使植株在盛夏依然有能力抽生健壮枝条和花穗,使一串红在炎热的夏日依然鲜花盛开,持续到9、10月份,从而延长盛花期提高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炳国.《一串红栽培技术要点》.国土绿化,2003.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2011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73-0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短缺危机和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1]面对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必须通过能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开源”和“节流”。因此,大规模开发新的能源,大力发展高效、环保的电力工业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大学具有浓厚的电力行业背景,为了让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了解新能源相关知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应运而生,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探索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除了涉及电力和能源领域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其他领域相关的知识,如课程中风力发电技术涉及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太阳能电池涉及的半导体材料的相关知识,生物质能中涉及的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等。[2,4]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前沿科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已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但不同学科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该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不同专业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缺乏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学环节矛盾众多,包括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该课程需要涉及更多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知识。在新能源并网和储能技术中需要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分析该研究领域前沿问题,有利于全面掌握新能源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该课程的建设中,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晦涩难懂的外专业知识的,能利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新能源发电行业现状和电气工程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需求,结合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的联系。

根据新能源发电站接入电网的影响不同,将这些新能源技术分为两类:稳定性能源发电技术和间歇性能源发电技术。

一些新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常规水电)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和常规电力技术一样容易,除了一次能源的形式不同,转换成电能环节基本相同,都采用同步发电机进行发电,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这部分新能源知识重点讲解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最新的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及在利用过程中对改善环境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新的能源观念和意识。同时结合电网发展的最近进展,这些发电技术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如何规划电网,接入电网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讲解,加强与电力系统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到季节、气象和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另一些新能源技术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在接入电力系统方面需要克服更多的挑战,其电力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对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显著影响。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相关的知识点。在间歇性能源并网过程中,电力储能技术可以补偿负荷波动,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质量,使大规模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够方便可靠地并入常规电网。随着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技术也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储能技术也是该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课程知识体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教材,为此,笔者较为系统地构建并编写适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讲义,使之更符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从两学期的试用情况来看,学生认同感增强,明确该课程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选修课,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的不同,授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为此笔者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使之与课程知识体系相适应。

1.采用学术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知识体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各自成章,自成系统,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多前沿的技术,仅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的进步。[5,6]因此需要任课教师补充相关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与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具体的行业问题为背景,采取启发式的讲解方式,层层剖析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电原理、利用方式、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及动向。如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都可以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讲座过程中,增加学生提问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为了强化实践,在每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布置与该专题相关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让学生设计太阳能热电站,利用波浪能发电原理设计相应的波浪能电站,设计新农村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方案,设计垃圾发电站工艺流程等,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结合不同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对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和电网结构做出合理规划,并给出理由。通过这些综合性设计作业,可以增强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系统地讲解,课堂容量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此笔者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讲多练。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笔者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问题的讨论题目;并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总结知识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题,并分小组进行研讨,研讨后,该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讨论中,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交流发言,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简要汇报。学生互相提问展开讨论,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了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补充和纠正。[2]为了达到分组讨论学习预期效果,要求每个小组在上交的文献报告中,明确每个学生所做的工作和参加小组讨论的发言内容,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3.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有些原理较为抽象。如风机的偏航过程、变桨过程、风机的失速原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电过程等都比较抽象,在没有实物演示的前提下,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这些课程内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更快更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不少学生选课和学习动机不端正。他们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是为了凑满学分,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重视。[6]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撰写课程论文,成绩只与论文写得好不好有关,有的同学东拼西凑,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这些方式都难以督促学生平常的学习,因此仍需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笔者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做了合理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查

增加课堂随机考查的次数。通过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回答问题和课堂测验计入平时成绩。

2.增加撰写文献报告和大作业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撰写文献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能够有效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能够较为科学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因此,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学生在该环节中的贡献不同给学生不同成绩,这样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作业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平时所学的知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增加大作业和撰写文献报告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也是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有效手段。

3.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

平时考核成绩权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突击学习也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经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认可这种成绩考核方法较合理、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五、结束语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本文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了适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授课内容提出了合适的教学和考核方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42(3):345-359.

[2]马明国,蒋建新.“生物质能源利用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4):64-67.

[3]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62,102.

篇7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与基地环境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 咸阳市总面积为10246平方公里,2个市辖区、代管一个县级市和一个地级区、10个县。全市非农业人口96万人。

基地位于咸阳市彩虹一路以西,其东接西渭苑绿地,西至经电路,北依滨河路,南临渭河现状河堤。所在区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适合建设城市公园,净用地面积为39556.42平方米(合59.33亩)。

二、现场分析

经过对现场及周边的实际调查,该地块地势平坦,适合建设,该地块西部为空地,东部为南安村农宅,现正处于拆迁过程中;地块以东为现状西渭苑,以南为渭河。

地块东侧西渭苑是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其中以秦文化为主线,运用大量花卉、乔灌植物再搭配建筑物、小品组合而成,不仅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改善了渭河沿岸生态环境。本次规划的地块作为西渭苑西延伸的空间,设计上应与其相协调,保持整体风格统一。

三、设计依据

1、《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2、《咸阳市绿化系统规划(2010-2020)》

3、《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4、《咸阳市西部电子工业组团XD-36-1地块规划设计条件》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

四、设计定位及命名

定位:具有“秦文化”主题,功能设施齐全,共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森林氧吧”式的城市公园。

命名:因属于西渭苑向西延展的空间,故命名为“西渭苑二期”。

五、设计原则

1、以“秦文化”为主线,通过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渭苑相协调,保证整体风格统一和谐;

2、公园主题鲜明,理念新颖,体现“人性化”,贴近市民生活,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

3、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体现地方文化内涵,以高大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空间开合有度,层次分明,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园林景观效果。

六、设计理念

1.可持续性——生态原则

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成立体化的绿色环境,确保区内有较大的绿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植物的选择与配量上充分考虑其自然属性,以便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2.均好性——人情原则

活动空间,步行景观系统、开放绿地等多层次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所的塑造,增强了市民归属感。

3.多样性——场所原则

在绿地使用上,考虑到使命民不同年龄段的使用特点,创造不同的景观类型和实用空间。可形成不同的空间类型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4. 地域特色性——文化原则

在规划时其地块空间组合与环境组织要富有特色,力求增添建设发展的文化气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七、方案介绍

1、根据不同绿地功能和造景要求,因地制宜创造出典雅、大方的园林空间,其主要景观分区如下:

(1)公园主入景观区; (2)中心景观区(秦韵广场);

(3)童趣天地景观区; (4)秦腔园景观区;

(5)健身广场; (6)林下休闲驿站;

(7)生态式停车场; (8)密林景观区;

(9)沿街景观区; (10)滨河景观区;

(11)黄土台塬景观区2、功能分区:

主要满足市民休闲的需要以及游憩、运动、观赏等功能。出入口共三个,其中中间入口为主入口。

3、植物配置:

本次设计在植物配置上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为原则,通过巧妙利用各种植物,使园林景观逐渐由城市化向自然过渡。植物品种选择上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如国槐、栾树、大叶女贞、五角枫、樱花、红叶李,组建相对稳定的乔灌草、乔草、乔灌等多种复层混交种植结构的植物群落,有效提高生态效益达到科学的乔灌比和常落比。根据植物配置形式主要分为主入口广场景观区、城市景观区、河堤景观区、密林景观区和台塬景观区。

主入口广场景观区:位于整个公园的核心区域,植物配置不论是在植物选种上,还是规格体量上都力求精益求精。根据广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植物品种上选择30公分以上大规格的国槐。两侧阵列式林荫广场则选择了较为名贵的树种银杏,以烘托帝王的高贵。国槐是我国传统的树种之一,它的运用则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久远。

城市景观区:分布在整个公园北侧,与城市道路滨河路毗邻,在植物配置形式上与西渭苑景观相一致,设计出5米宽景观色带,地被为模纹造型,上层则为高大乔木苦楝,品字型栽植。模纹造型选用多年生花卉丰花月季和耐修剪花灌木作为春夏秋季主要开花植物,将不同质地、株形和色彩的植物混合配置,营造出季节变化的景观,展现模拟自然和自然美的园林景观。与城市道路绿化相协调,达到城市道路的整体效果。

河堤景观区:同样与西渭苑景观保持一致,沿用其栽植手法,以两排垂柳为骨干树种,下层配以品种月季,简洁而大方。

密林景观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纵轴上,将道路景观与河堤景观既有机的隔离又巧妙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密林北侧则为喧闹的城市,穿过密林走廊,则是一番幽径的滨河景观,让人心旷神怡。在主入口四周点缀白皮松,既庄重又大方。在主体建筑后侧及两侧绿地则以油松为背景树,配以红叶李、樱花等开花亚乔木,花色参差交替形成一片密林,春季春花烂漫、交相辉映。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向周边两侧以春季景观向夏秋季景观过渡,大片栽植合欢、五角枫等植物,配以山桃、柿树等果树,嫣然一幅幅夏季姹紫嫣红、秋季硕果累累的美丽景象。

台塬景观区:根据现状地形,保留了部分台塬地形,植物配置上则模拟自然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台塬上生长的耐瘠薄的植物,如迎春、连翘、紫穗槐等,形成台塬景观,成为园中一小景。

八、辅助设施

1、景观照明系统

园区景观照明系统主要分为两个体系,其中一个为功能性体系,包括主要路网和河堤等照明设置。另一方面为景观兼功能体系,在此公园以其大面积绿地为主,所以在照明设计时重在体现地形肌理,故在主要地形周边设置一系列照明设施。其次,在主入口广场空间和其他功能性广场空间都设置兼具功能和景观的照明体系。

2、竖向设计

(1)竖向设计原则

A、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

B、有效地组织地面排水,控制道路坡度;

C、保证良好的排水,力求使设计地形和坡度适合污水、雨水的排水组织和坡度要求。

(2)规划的各种标高控制

A、道路:主路最大纵坡

B、广场:以现状地形的标高为依据确定各景点的设计标高,地面坡度0.3%

C、绿地:原则保持原有自然起伏的地形和标高。

九、结语

西安是驰名中外的千年古都,也是世界园林的发祥地,从创建国际化大都市,到“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共和谐”目标的逐渐实现,源远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和不尽的民间传说,使西安作为世界知名的历史名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人文特色。

公园的建设使城市能够获得更加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开展,城市园林景观的现代化、国际化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园林景观,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必须立足场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渊源,结合新理念新方法,实现现代景观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拥抱城市、融入自然,帮助我们的城市获得更好的、更多的、更美的城市公园。

参考文献:

[1]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杨锐,王丽蓉. 浅谈城市公园的多层次、多样性、多功能构建 [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 2011:697-700

[3]戴林珈,中国园林文化史的史学思想与方法[J];林业勘探设计; 2009(1)

[4]夏春辉,孔源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J];园林; 2009(1)

附件:作者简介

姓名:刘彩云 出生年月:1964.9.10

性别:女 籍贯:陕西

职称:讲师 学位:大专

研究方向:园林

附件:作者简介

姓名:杨新宁 出生年月:1985.1.10

篇8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和路面共同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先决条件,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受水、温度、土质的影响,路基的常见病害就是沉陷,而由于路基土中含水量偏大造成压实度不足引起沉陷的事例最多,因为土中的水分过大,土粒被水膜包围而分散得过远,含水量越大,水膜越厚,水分不能排除,由于水的密度比土的密度小,因此土的密度反而下降了,因此,在压实工作中经常注意并检查土的含水量,并视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消除和减轻水对路基造成的危害。

确保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手段路基强度,压实度,含水量。先进的设计施工是确保路基强度的先决条件,而严格检查、测试才能使好的设计和施工落到实处,所有的路基填料都要经过施工监理人员检验并认可才能使用。另外,在合理使用路基填料方面,对于用不同强度的土所填路基的部位也是很讲究的,特别是土质变化较多的路段更应引起注意,不允许将CBR值较大的土填在CBR值较小的土层下面,也不允许将CBR较小的土填在路基顶部。

1 确保路基强度的有效措施

高等级公路沿线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和筑路材料的调查、试验是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因此,不论是施工监理人员,还是承包单位,都必须集中全力,认真细致地做好沿线土质调查和取样试验工作。关于水文地质调查和试验方面的工作,除调查当地的气温和降雨量外,还应调查地下水的深度、流量、流向,以便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和选择合适的路基材料。关于土质调查和试验,主要是调查挖方路基顶部填方原地面以下的土壤类型。对于软土地段,还要做贯入度、沉降、固结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案。关于筑路材料的调查和试验,主要是对沿线挖方及附近的各类土壤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试验,摸清可用作填料土的质量和数量,以便合理地调配使用。尤其在丘陵和山区地段,土质变化是很大的,每个山头挖方的深度不同,土质也不一样,切不可草率从事。

2 压实度是填土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

先取压实前的土样送试验室测定其最佳含水量时的干密度,此为最大干密度。再取压实后的土样送试验室测定其实际干密度,用实际干密度除以最大干密度即是土的实际压实度。用此数与标准规定的压实度比较,即可知道土的压实程度是否达到了质量标准。

2.1公路路基的压实度是体现整个公路结构质量的关键.以路基能够达到最大干密度、最佳压实度为目标来确定实际施工操作方法及目标,提高了对填土厚度控制、含水量控制、碾压程序及压实度检测的系列控制措施,确定了最少碾压遍数,达到最佳压实效果的方案,保证公路路基的结构质量

2.2在路基施工过程中,为控制好路基压实质量,提高现场压实机械的工作效率,需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1)通过试验准确确定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2)是现场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实际施工中,填土的含水量是一个影响压实效果的关键指标,路基施工中当含水量过大时应翻松晾晒或掺灰处理,降低含水量;当含水量过低时,应翻松并洒水闷料,以达到较佳的含水量。

3)是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施工前,要先确定填土分层的压实厚度。最大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

4)是加强现场检测控制。填筑路基时,每层碾压完成后应及时对压实度、平整度、中线高程、路基宽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方能允许填筑上一层填土。

3 导致路基湿度变化的水源有以下三种

3.1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和边坡渗入;

3.2边沟水及排水不良时的地表积水,以毛细水的形式渗入;

3.3靠近地面的地下水,借助毛细作用上升到路基内部。

4 地表水来源

4.1雨雪直接降落到路面和路基工作区域内的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

4.2从路基上方地面汇流进入路基工作区内的径流。

4.3沿水道由远而近流来横贯路基的河、溪水流。

5 地下水来源

5.1从地面渗入地下尚未达到局部隔水层或透水层的上层之流水。

5.2在地面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中的潜水。

鉴于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将对路基产生危害,必须做好地基的排水。

6 防治措施

对于以上两种水源,采用地面排水。县乡公路路基地面排水主要是通过全线贯通的边沟来进行的,边沟的横断面形状常用的有梯形、矩形、三角形。一般情况下,土质边沟采用梯形,内侧边坡不陡于1:1.5,公路过街路段边沟宜采用浆砌片石矩形边沟。为了保证边沟迅速排水,边沟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得小于0.5%,以防淤积。

7 影响路基的水流可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的路基排水工程,则分为地面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

7.1中央分隔带排水及护坡道

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是由于高等级公路的修建才出现的。中央分隔排水设施由纵向排水沟(明沟、暗沟)、渗沟、雨水井、集水井、横向排水管等组成。至于采用何种形式,可视公路等级及排水条件设计适合于本地区的中央分隔带排水沟管形式。

7.2排水设计对于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显著的影响。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 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

1)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2)设计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将施工期进入中央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中央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3)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

4)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公路路基边坡的质量和状态能否持久而稳定、能否经得住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损坏,通常用边坡稳定性来评价。边坡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等自然因素是对边坡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而地下采掘、开挖坡脚、人工削坡等人类的工程活动对边坡稳定性负有重大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或状态改变及损坏)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边坡稳定性和各种因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往往会诱导其它因素改变,进而引起边坡原有稳定状态发生改变。

8 路基边坡损坏形式及特点

路基边坡在自然条件下的损坏,有多种形式和各自的特点。

8.1 滑坡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缓慢地、整体地向下移动,一般分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等三个阶段。因下伏岩层压缩,边坡沿岩(土)体内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错)位移,称为坐(错)落。组成边坡的岩(土)体常不发展为连续的滑动面,而顺着边坡方向发生塑性变形,则称为倾倒。

8.2 崩塌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边坡上崩落下来,并顺着边坡猛烈翻转、跳跃,最后堆积在坡底,称为崩塌。悬崖陡坡上的个别岩块突然下落,称为坠落的岩块或危石。

8.3 剥落 边坡表层岩(土)体长期遭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岩(土)屑(块)不断地沿着边坡滚落、堆积在坡底,即为剥落。

9 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新构造运动、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和人类的工程活动等。

9.1 地质条件

9.1.1岩(土)体的地质性质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稳定性的丧失方式,如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和结构面控制型失稳为主,而软弱岩石则以应力控制型失稳为主。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能越好,边坡稳定性越高。

9.1.2地质构造因地质构造关系到岩(土)体结构面的发育程度、规模、连通性、充填程度和充填物成分、以及结构面的产出状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岩(土)体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岩(土)体结构面的产出状态与边坡面的相互关系,亦即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不同,边坡稳定性分为反倾稳定、顺倾稳定等不同形式。

9.2 水文条件“十个边坡九个水”形象地说明了边坡稳定性与地下水的活动关系。由于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受水的影响很大,地下水富集程度的提高不仅增大边体下滑力,而且降低软弱夹层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动面的抗滑力减小。因此,治理边坡也往往是由于改善了水文(地质)条件而获得成功。

9.3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地震)最容易引起边坡形态、产出状态及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边坡失稳,其原因是地震产生的水平地震附加力促使边坡的下滑力增大、滑动面的抗滑力减小。

9.4 地形地貌边坡的形态和规模等地貌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即不利形态和规模的边坡往往在坡顶产生张应力,并引起坡顶出现裂缝;在坡底产生剪切应力而促成剪切破坏带,这些作用均极大地降低边坡的稳定性。此外,边坡面与地质结构面的不利组合还会导致边坡结构控制型失稳。

9.5 自然气候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气候类型不同时大气降雨量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大气降雨量不同,即使其它条件相同,边坡稳定性也不相同。

10 路基边坡的防护与加固

10.1

1)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施工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并不要随意取消或减少必要的边坡防护工程措施。

2)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对粉砂、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土)石边坡以及黄土类边坡,均宜在土石方施土后及时防护。

3)对于冲刷防护,一般在水流流速不大及水流破坏作用较弱地段,在沿河路基边坡设砌石护坡、石笼和水泥混凝土预制板等,以抵抗水流的冲刷和淘刷。

4)坡面防护一般不考虑边坡地层的侧压力,故要求防护的边坡有足够的稳定性。

5)对高而陡的防护构造物,设计和施工时要设置便于检查、维修的安全设施。

10.2 坡面防护

10.2.1种草及铺草皮

种草和铺草皮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且宜于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堤和路堑边坡,用以防止表面水土流失、固结表土、增强路基的稳定性。

10.2.2植树

在路基边坡上合理地植树,对于加固路基有良好的效果。也可和种草、铺草皮配合采用,使坡面形成良好的防护层。

10.3 冲刷防护

公路路基和边坡的冲刷防护技术设施包括护面墙、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等。

10.3.1护面墙防护

为了覆盖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免受大气因素影响而修建的墙,称为护面墙。护面墙多用于风化的云母片岩、绿泥片岩、泥质页岩、千枚岩及其它风化严重的软质岩石,以防止继续风化。护面墙除自重外,不承受其它荷载和墙后的压力。因此,护面墙所防护的挖方边坡陡度应符合极限稳定边坡的要求。

10.3.2干砌片石防护

较软的土质路基边坡因雨水冲刷会发生泥流、拉沟与小型溜坍,或有严重剥落的较质岩层边坡,周期性浸水的河滩等均可采用干砌片石防护。

10.3.3浆砌片石防护

路基边坡小于1:1的土质或岩石边坡的坡面防护采用干砌片石不适宜或效果不好时,可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时应在路堤沉实或压实后施工,以免因路堤的沉降而引起护坡的损坏。

10.3.4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

在选择设计路基边坡冲刷防护类型时,有些地区缺乏片石、块石材料,此时可选择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它比浆砌片石防护能抵抗较大的水流速度和波浪的冲击。

论文主要对路基施工中的土石方工程、特殊地基处理以及路基的排水作了介绍说明,针对特殊地基的处理采用了较大篇幅,其中针对不同地基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主要是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保持路基整体稳定性 。

参考文献

[1] 李朝辉.公路施工技术[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本书编委会 公路质量员[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3] 闻德云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技术手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4] 王首绪 公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5] 马先超 公路路基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相关探讨[J] 四川建材,2010

[6] 孙颖,孔晓波 公路路基施工管理重点的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工程技术,

[7] 徐永远,方大云高速公路质量通病防治 [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