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入团申请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入团申请书

篇1

我是初二(2)班的学生,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先进的青年,符合了团的标准要求。因此我恳求团组织认真考虑和评议上我加入团的大家庭,发扬团的优良传统。做一名优秀的团员。

在班上担当数学科代一职,对工作力求完善。在班里也是一名奋发向上,全面发展,尊师重道、遵守校规、爱护班集体的学生。在家我是一个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爱护幼小,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在社会上能遵守公共秩序和各项社会制度。本人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是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本人自愿加入共青团。

我向团组织申请:如果我被录取了,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用力求完善的态度来完成团教给的任务。并且决心维护团组织,遵守团的章程、遵守纪律,做一个先进的团的好帮手。不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我都要有团员的模范。继续把中国建设富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为己任,尽自己的一分绵力建设为富强昌盛的强国。

如果团不录取我,我会认真反复的反思一下为什么团不录入党申请书范文取我的原因,及认真改进自己的不完善之处,继续为下一次入团机会作出充分的准备。

谢谢!

此致

篇2

乡镇中学开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困难是“三无”:一无兴趣,二无经费,三无人才。在“三无”条件下,我是这样抓共青团工作的:

乡镇中学的初中生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师生间存在着较大的情感距离。开始,学生见到我就躲,躲不脱的就低着头匆匆走过。和学生谈话,他们都是低着头一声不吭。于是,我改变方式,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而是自己下去,深入到学生寝室、操场、食堂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打球。学生和我熟悉了,话也多了,不再躲着我,而是十分主动地接近我。同时,我像大哥哥一样尽量关心他们,并经常给他们讲我的生活经历、求学经历以及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渐渐地,我成了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大哥哥。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后,我不失时机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正直、无私、善良、朴实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引导他们向团组织靠拢。通过和学生交心、换心,我成功地引导两对早恋的学生摆脱了“情网”。有一位因盗窃自行车被留校察看的学生,在我的耐心开导和教育下,迅速转变过来,成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好学生,后来还向团组织交了入团申请书。由于对团组织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们要求入团的越来越多。现在,他们经常叫我“书记大哥”,而不是叫“陈老师”。

乡镇中学的学生爱玩但不会玩,也没有条件。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努力争取为团组织购置了一套简单的音响,并成立了学校广播室和团员活动室。学校广播开设了“团员之声”“团队花絮”等栏目,及时反映学校团组织的活动和团员的思想动态。团员活动室每周五开放,团员们可以在这里上团课、阅读书报、交流思想以及举行各种活动,如“团员演讲赛”“团歌竞赛”等。国庆期间,我利用学校几百米长的围墙,以团组织名义,举办了一个大型的迎国庆书画展览。全校师生每人交一份书画作品,花花绿绿,贴满了200米围墙。这条颇有气势的“文化墙”成了校内的一大景观,连续十多天吸引了许多校内外青年驻足观看。“五四”前夕,我利用学校那台简陋的音响,举办校园歌手赛,请师生同台献艺,并在节目中间不时穿插一些有趣味的共青团知识抢答题,一次次把活动推向。

随着要求入团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团组织的队伍不断壮大,我着重加强了组织建设和团干队伍建设。通过考察,我确定一批品学兼优、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团员为团干,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和文艺培训。团干队伍产生后,我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团员民主评议制度”“团员奖罚制度”等,并对每个团员进行建档量化管理。每学期,均在团组织内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全体团员进行评议,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团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严格的管理和评议,使我校的每个团员都比普通学生“高出一头”,保持了团员的先进性。

(作者通联:415106 湖南常德市城区灌溪镇中学)

篇3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语文讲解“生活化”。

    是指课堂语文讲解要面对中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杂糅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来塑造人物。因此,语文讲解就不能脱离生活,应融入生活元素。在讲解《甜甜泥土》一文时,我特意请同学们在预习文章的同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离异家庭”的例子。上课时先请他们讲讲这样的故事,然后讨论,简单谈谈各自的体会、感受;最后拿出本文,请同学结合文章,理解母爱和儿子渴望母爱的主题。突然有位同学抽泣起来,原来她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此情此景,把整个教室给感染了。大家都决心以后将多多给与关爱,以弥补她缺少的“母爱”。这堂课取得了成功,学生们不仅感触很深;而且收获也很大:既理解了作者的心灵,也懂得并拥有了一颗“爱心”。这样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融入到了语文的课堂讲解中,充分地激活了他们的思想,进而震撼了其心灵。而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中的种种生活情景的描述,无不折射出我们儿童时代的天真无邪与无忧无虑;鲁迅先生笔下的《雪》中所描述江南雪后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我们何尝不是似曾相识呢?总之,只要寻找到“生活”与“语文”的最佳契机,学生自然能感悟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能摸到作者的心灵,课堂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教师平时的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训练教材的开发和选择上应尽量考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会感到不但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比如在讲解“短语、句子”等知识时,可以选择写请假条、入团申请书等;讲解“修改病句”时,最好从学生平时周记、作文中甚至到广告中去找例子;讲解议论文时,可以选择一次辩论,以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如“初中生该不该交异姓朋友”,“初中生看让语文“生活化”诸豪杰(苏州市吴中区石公中学 江苏省 2151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步伐,改革之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教育也尝试性地进行了多次改革,在剖析了现代教育的利弊后,扬长避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关键词 语文 生活化 教学

该不该看电视”等,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知道,议论文必有观点有论据,并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论述,或对比或事实或道理。通过系统有序地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语文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不能抛开其教育功能,语文则更是理所当然。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结合文本与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记得曾看到有位优秀教育者谈到自己是怎样教育学生思想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丢失了一本《格林童话》,他没有大张旗鼓得进行全班大清查,正巧碰到在教《皇帝的新装》,于是特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小男孩”的形象,并紧扣“童心”二字展开讨论,最后这位老师总结:小男孩的话揭穿了两个骗子的谎言,同时也撕烂了皇帝虚伪、虚荣的丑陋嘴脸。这不正说明“童心”不仅可贵,而且易失吗?当我们考试作弊,嘲笑别人做好事,拿着自己签名的成绩单交给老师……。“童心”不正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吗?最后他谈到了丢书一事。第二天那本不翼而飞的书“飞”了回来。这是安徒生、老师、语文一起给学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把语文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心灵。除了这样“童心”、“诚信”教育,我们还可利用教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到《热爱生命》与《享受生活》时,除了引导学生们理性地认识到生命与生活的价值,以及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所体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外,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中学生面对学业等压力“轻生”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感性地去重新认识生命,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讲到《成功》、《学问与智慧》时,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等,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勤奋”在学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不能死读书,光有知识还不行,更要智慧与能力的道理。如此种种,就能自然而然地轻松地达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是教的另一面,与教相辅相成,因此不可忽视。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篇4

一、班主任需要有对存在的思考和体验

“存在”是历代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班主任对存在的思考和体验虽然不需要像哲学家那样深刻,但要汲取哲学家们思想的精华,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思考。人的现实的存在就是一种关系,一种“人的关系”。这种人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展开和表现的。从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人的未来三方面为切入点,结合本次班会课的内容,班主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班主任需要有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体验。“我是谁”这一追问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解剖的需要。“我是谁”在青年期不仅仅意味着或主要不是意味着对现时特征的评价,而且还意味着或者主要意味着对前途和能力的评价:我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我将为什么和如何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首先是班主任需要面对的课题。班主任首先要明白学生所处阶段的特征。初三学生是第一次面临人生中较为重要的自我选择,他们是否有勇气?能否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班主任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尝苦,学会承受孤独和磨难,相信奋斗的力量,积极迎接挑战!

班会课由一粒香樟树的果子引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是万千果子中的一粒?自己的存在和别人有何不同?如何生活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接着以三位学生为代表,让他们各自思考自己的存在。班级里一位打了三年垒球的女孩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活:

我们平时训练都是早上6:50准时开始,练一个小时,下午放学的时候再练一个小时,如果碰到体育活动课的话就要加练,三年来都是这样,从来没有改变过。其实我们每周六还有寒暑假也都在训练。有时候训练完回到家就感觉又累又困,为了不影响我的作业质量,我就会选择先趁不困的时候把大部分的作业做完,然后去睡觉。等第二天早上养足了精神和体力再去把剩下的作业做完。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训练,比其他同学少上很多课,但是我从来没有把学习落下。当我们赢得比赛的时候喜悦就会涌上心头,然后再回过头看,就会发现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从一个懵懂、退缩、被动的小学生蜕变成自立自强、主动发展的中学生,钱江同学描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回想六年级刚进学校时我是一个莽撞不懂事的学生,常常会惹老师生气。我在班里担任数学课科代表,可在那时我认为担任课代表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辞去了课代表的职务。七年级大家都想入团,我也提交了入团申请书。入团需要老师推荐,本以为会一帆风顺的我,却在韩老师那里遇到了坎。当时心里十分气愤,认为他是在故意刁难我,但我还是没有放弃,一次次地去找他签名。在最后一次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你们是我最后一届学生,我一直希望把你们教好,没有老师会希望你不好的。今天我给你的签名既是对你成长的证明,也是对你未来的期望。”听到那句话,我哭了,想着两年来一直和他作对,也想着这两年来他对我的严厉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我,对我的否认也是为了让我更清醒。现在想想,多亏自己那时候没有放弃,勇敢地跨出一步才使自己成长了许多,很难的坎跨过去之后反而给自己很大的信心。

其次,班主任需要有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和体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每天都处在和他人的交往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在无形中调节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要重视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善于利用班级对学生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培养,发挥小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强化班级凝聚力。

作为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有同伴、父母、教师及部分社会人士。中学生更多的是与同伴交往。进入初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微妙且敏感,三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同时他们也是竞争对手,为防止同伴间感情变得冷漠,促使同伴关系积极健康地发展,班主任势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正确引导。

此节班会课设计的初衷之一就是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关怀。顾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在已有的情感基础上,在共同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营造出一起拼搏、一起追梦、互学互助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片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态环境。这种思想渗透在班会课的各个环节:引入环节班级学生三年生活片段的播放,微故事中主人翁优秀品质的讨论,班会结束前班主任画龙点睛式的总结……

再次,班主任需要有关于未来的思考和体验。教师要善于超前于事件的发生,及时改变与学生交往的风格和方式方法,既要看到自己的学生现时的特点,也要预见到他们在将来的特点。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应该是乐观主义的和超前于儿童的成长的。班主任既要不断地学习积极为未来做准备,又要对未来进行展望,对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合理规划;与学生的“未来”相遇,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思考未来,准备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兴趣、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价值观的时期。人的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的,青少年关于未来的目标和愿望影响着他们当前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自己的未来,树立合理的成长目标,形成良好的品质,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顾老师以微博上的这段话来鼓励和启发学生:“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三个微故事的前期铺垫,再加上这段诗意而激励人心的话语,学生们纷纷总结出坚持、主动、坚强、勇敢、互帮互助等词,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会后悔,脚踏实地向未来出发!

二、班主任需要有对长流不息的生活的策划、组织与参与

一个人从小学入学开始到高中毕业,要经历12年的时间,大约有10年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且以班级生活为主。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形成学生生命成长的全程意识,聚焦学生成长需要,注重成长教育系列的构建。此外,要注意的是,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班主任在对长流不息的生活进行组织、策划与参与时,要注重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沟通,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其一,是要有“承接”之前所开展活动的意识。班主任针对各年段学生成长需求的差异需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在保证活动系列性形成的同时,具体活动的开展要考虑之前已有教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已有的发展状态。人的生命就是这样在与过去――各人个人的过去以及既往历史的超个人的过去――持续不断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交往中发展的。因此,与过去的正确关系意味着把过去的生命通过不断地解释――改造而吸收到现在的生命中来。

班会课上,钱江同学所讲的竞选自育自强好少年,以及自己和韩老师的二三事,这些都真实地发生在之前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该班学生在初一时韩老师面临退休,班主任顾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再见,我的老师》的班会课,为韩老师送别。钱江在当时就回顾过申请入团在韩老师那里遇坎的经历,此时再次回顾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的片段,巩固了之前的成长所得,更好地形成了成长的自觉性,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

与此同时,本节班会课是初三系列化班会活动设计第一阶段的小结。第一阶段为“回顾”阶段:

1.梳理班级前三年开展过的活动,感悟活动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寻找新启发,汲取新动力。

2.梳理个人成长历程,感悟成长之变,进一步认识自我,寻找个人发展生长点。

3.梳理个人学科变化,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确定学业目标,制定学业规划。这三项活动均已顺利开展,本次班会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总结了第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开启第二阶段的活动。

其二,是要注意现时具体活动的前移后续。前移意指活动前期所做的准备、开展的必要的教育活动;后续意指本次活动之后,要有进一步的活动安排。仅仅对一次活动的价值进行挖掘显然是不够的,班主任要做到充分挖掘活动前后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在成事中成人。

本次班会活动,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委会成员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以班委会为核心,收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策划、组织本次活动通过商讨、策划;成立临时委员会,专项负责,分工合作。提升了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之后要落实本次活动生成的要求,进一步营造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态环境。

其三,是要将“现在”融入“未来”之中。这里是指班主任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有计划性,能够有长远的眼光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关注,积极对此进行策划。在本案例中,顾老师已经对未来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充分的策划(见P4表格)。

三、班主任需要有对人之觉醒瞬间的感悟、思考与催生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灵魂,促成人生命的觉醒。生命觉醒是人之生命状态实现的综合转化与提升。它蕴涵着认识的转换、情感的激荡,是精神能量的爆发,是自主自觉人生的缩影。作为班主任,需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识和自觉,促成学生实现瞬间的觉醒:

一是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觉醒创造条件。这里的资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学生所学的某篇文章,具有启发意义的新闻;可以是促成学生觉醒的关键人,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也可以是突然出现在学生生命中、非连续性的、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各种活动资源,学生的班级日常活动、跨年段交往、学校各种大型活动、校外活动……

此次的班会课,通过帮助学生做回望,回望他们自己真实的生命历程,回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可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信地面对未来。

二是要用动态生成的思维来促成学生的觉醒。班主任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发展,把握及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情境或观点作为教育契机,敏感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唤醒学生内心的感情和人格的力量。同时还要超越之前预设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体验,努力促成学生发展的新高度。

在班会课上,顾老师已经有了这样的思维:

师:主动找韩老师沟通,这也是一种主动,还有吗?

生:现在他担任了班长之后,还会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这个班长的一个责任。

师:故事里面可能没有呈现,但是我们同学都知道,到八年级的时候,他主动担当了我们班级语文科代表的工作,然后现在是担任班长。那么钱江他这两年的进步非常快,我个人认为和这个主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讲,机会来了,你要把握住它,机会来了我们不要拒绝。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是不是能够主动地去寻求一种发展的可能或者是发展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