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现象议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但成功的制度移植除了需具有相容性外,还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本文认为影响我国HSE成功移植的条件主要包括:结构差异(StructureFactor)[4]、制度差异(InstitutionVariance)[5]、移植动机(ProperMotiva-tion)、文化差异。
(一)结构性差异
BP公司和Shell公司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事主体。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发达国家正经历着“福利国家”的产生、建立阶段,在处理自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职业健康及安全)时,福利国家承认政府的主动角色并通过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鼓励劳资双方形成健康的议价制度,并让各方都承担部分职业健康及安全的责任[6]。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于1974年颁布了《工作与健康法令》(HSWA),《法令》设立了健康与安全委员会(HSC)和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建立了工人安全代表制度(safetyRepresentative),赋予工会及工人参与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决策权力,建立了一个以政府、工会和雇主共同商议职业健康和安全水平的三角结构[7]。该法被誉为“将石油工业HSE体系从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体系变为更加现代的以风险为基础的体系”[8]。由是观之,HSE制度在BP公司和Shell公司的产生及发展完善具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政府通过程序和法律的安排去界定各个社会群体的角色及形态,并促进或规范各个社会角色怎样做决策和做什么决策[9]。
HSE制度在我国石油行业的贯标过程始终采取的却是行业自律模式(SelfRegulation),强调在市场的支配下公司和员工各自承担职业健康及安全责任,而政府仅通过法律确立劳资双方在职业健康及安全方面的一般性责任,藉此营造劳资双方“自我管理”的安全文化的规范[1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基本法《安全生产法》构建了一个由政府、雇主、雇员、工会共同承担责任的法律框架,但深究其条款却不难发现该法赋予工会以及工人权利的规定均过于空泛,仅框架性地赋予工会或员工“建议权”、“拒绝权”,缺乏对企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但由于企业对于职工是为强势主体,因此这种“正当”的权利规范较之“应当”的义务规范往往更容易沦为一纸空文[10]。此外,我国政府在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管环节采取的态度较为宽容,“先劝吁,后检控”的策略,以及长期存在的执法环节的沉疴,同样证明了我国政府作用在HSE领域的缺位。综上,笔者认为我国HSE制度在结构因素中过于信任企业的自律行为,缺乏国家和工会的有力参与,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工会和雇主的三角结构。
(二)制度性差异
“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11]。HSE制度之所以在英、荷等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是有一定的制度环境作为基础。劳工阶级冲突使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用福利立法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稳定与发展的统一[12]。HSE制度也是福利立法的制度安排之一。其次,作为起源于西方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HSE制度的具体制度安排与其商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制度安排是契合的,例如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对健全的制度体系有力地保障了HSE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第三,制度实施机制被誉为“制度的生命线”[13],而英、荷国家的HSE制度均具有较完善的实施机制,如英国的“公司过失杀人罪”
(TheCrmieofCorporateManslaughter)制度即为雇员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又如英、荷等国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诉讼机制和巨额罚金制度。
反观我国HSE体系,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到制度实施机制,都没有真正本土化。首先,从制度环境来看,我国福利社会立法刚刚起步,能与HSE制度配套的法律法规数量极少且多为效力较低的条例,不足以支撑HSE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我国HSE制度仍处于企业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淡漠的信息披露理念以及排斥外部审核的行为习惯,只会使HSE制度的移植产生逾淮而枳的结果。最后,我国长期存在的“有制度难行、难依”的现象同样存在于HSE领域。我国石油企业只将HSE制度视为一种可有可无或是简单应付的管理制度,必将导致HSE制度在我国移植的失败。
(三)移植的动机
诺斯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经济主体期望通过制度创新(上接第113页)来获取在已有制度安排中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HSE管理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兴起是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辅助的制度变迁模式。大型石油企业是这场管理体制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为了响应市民权利运动和社会福利政策而自发倡导、组织进而施行;政府则运用法律手段对HSE制度的发展做出适度规范,企业和政府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而HSE制度被我国石油企业引进的根本动机是出于应对安全环保领域的国际贸易壁垒。为了进入国际市场而不得不与这项国际制度接轨的移植动机,难免会使该制度的真正本土化陷入尴尬境地。
篇2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
指出:在此项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居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一是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
对优秀人才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弹性学习的制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手段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方面,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部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在优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如果在对如此庞大数目的学生或学员进行教学或培训时,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很显然,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职业教育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发展方向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暗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论述甚多,指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进行素质教育的这一办法,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长。
从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产物,也就是说他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实,从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吸收高深领域知识”、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象牙塔”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也许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先来后到”的关系或者说“师承关系”,也许是由于人的思维定势或者行为习惯,我们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有那么点进步,那就是我们正在设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本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制度。比如刘淳、龙雁二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设想: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高职课程设计应采用四级模式结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这个模块的课程要根据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对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岗位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校外实习、有针对性的模拟岗位培训来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适用岗位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研究。
提出的人才标准是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承认,高等职业教育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特别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又有创新能力的学员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显得相当苍白,
本人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那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显然,国家着力自主创新,当然有赖于其国民的创新能力。只有大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国民的出现,国家才能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和不败的地位。
根据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遵循“实践――认识(包括学习)――再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加强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那只是我们还没去找或者说还没努力去找的缘故。
篇3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篇4
审题时要观透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列出要点:先描述图的内容。如1.网吧;2.双叉从招牌上掉下来;3.成绩差;4.对学生有害无益。然后描述存在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学生上网成瘾以及沉溺于网吧有哪些不利因素。把这些要点找出来。5.上网成瘾;6.学生学习不集中;7.学习成绩差;8.浪费时间;9.很有可能交友不当;10.对学习失去兴趣;11.成绩不及格。
第二步:以词及点,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写出每句话的细节要点
1. a net bar
2.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become poor in study
4.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b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waste a lot of time
9. b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lost interest in study
11.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三步:联词成句,将上述要点的词语扩展成句子
1.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2.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He is poor in study.
4. Going to net bars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They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9.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They lose interest in study.
11. They will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四步:合并要点,把两句或三句合并成一句,这样文章就会出现高级句式
如,我们可以把1、2、3句合并成并列复合句: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and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把5、6句合并:Student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再把10、11句合并成一句: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另外,对文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增加与文中有关的相关信息,如: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Teenagers can’t go to net bars.
最后联句成文,拓展,注意连贯性,利用一些表示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并列连词和过渡词,把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到位,按情节发展先后,承上启下整理成文。请看范文: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go to net bars will do harm to their studies. First,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It is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that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at’s more,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study, such as doing homework, reading books and so on.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there who will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We should obey the law that teenagers can’t go to the Internet bars.
高考议论文体裁的英语看图作文提示:
完成这一类作文,首先要看懂图画,搞清题意的要求,要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画面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有没有深层的东西和画龙点睛之笔?总之要从多方面分析读懂图画。尽力找出题意所在。在写作过程中,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开头(head)和主体(body)和结尾(conclusion).
开端为第一段:写明话题,亮出个人观点
主体为第二段(Reason A), (Reason B)和(Reason C)
结尾为第三段(Summary)
写作有六步骤:
一、 简要译出要点
二、 扩展成句
三、 合并要点
四、 增加信息
篇5
例如,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
首先此段中“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化用《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作者用这个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它的思考方式思考相类的问题,用它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另一种哲理,从而让读者思考;同时文章以比喻为题目,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成了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小说,富有哲理味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其文章能思想深刻的关键之一。
二、让作文成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涌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身边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作文的题材,作文和生活息息相关,要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写作中要走出一个误区――老是认为作文就是要写那些所谓的典型事件,就是要阐发大道理,就是要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值得写的东西。于是,怪现象出现了:纵向看,一个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写议论文始终是那几句陈旧的套话(为了××,屈原要一次次地跳江,司马迁要一遍遍地写《史记》,项羽要一次次地自刎),这种“拾人牙慧”式的简单复述,极易陷入严重雷同的庸俗的窠臼;横向看,不同学生写的作文千人一面,从内容到形式甚至到话语都是大一统。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必须学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思考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用手中的笔描绘灿烂的生活。
篇6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二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三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四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篇7
篇8
放归小鱼的丹麦人期待着将来有更大的鱼吃,提倡“数罟不入洿池”的孟子让后来人有更多的鱼吃。他们没有急于一时的捕捞,而是以长远的目光,对眼前所得进行毅然的舍弃,过后得到的也许更多。这是一种远望的智慧。
作者运用“丹麦人放小鱼为了将来有大鱼吃”和孟子放小鱼为了“后来人有更多的鱼吃”,两个中外事例,形象地说明了放眼长远的智慧,引出了文题“远望的智慧”,很是生动,让文题直观呈现的同时,也使得文章具有可读性,让读者禁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
二、辩证阐释观点
议论文中引出话题或者论点后,就要对观点、话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对之进行界定或者诠释,使读者明白其中的内涵。一般而言,对观点或话题的阐述都是道理论证方式,通过语言来对观点进行申论。但是如果运用举例的方式,特别是运用多个不同维度的事例进行辩证说明,也能起到客观陈述的效果。如文中,作者就例举了关于有无“远望的智慧”的两种现象,辩证说明其观点内涵:
这样的智慧,有的人运用自如。“非典”期间,板蓝根成为抢手药品,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虽失去了一时的小利,但赢得了长久的信誉。“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神威药业的经营智慧不就是远望的智慧吗?
这一段是通过石家庄神威药业“非典”期间降价售药,通过让利于民销售,日后获得更好业绩的事例,来说明有“远望的智慧”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也举例说明相反的情况:
可惜也有不少人目光短浅,遇见“小鱼”便吃,失去了更大更多的“美味”。正如登山,在旅途中,有人往往会被道边一时开放的鲜花吸引,停步不前,也就没有了机会观赏顶峰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们目光短浅,缺乏远望的智慧。放远目光,不被眼前风景迷惑,才能看到最终的绚丽风光。
作者通过登山如果被路边鲜花吸引而止步不前就难以登上顶峰欣赏真正美景的事例,来说明缺乏持久的韧性、长远的计划,就难以达到最终的目的,难以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样作者就是通过举例来辩证阐述了“远望的智慧”有无的意义所在。
三、对比深入论证
议论文论证的主要方式是举例。一般情况下,举例论证仅仅是就例子本身来说明某种情况,证明某种观点,如果将例证设置成对比的两个方面,就能通过对比论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增加论证的力度。如文中就挑选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举例论证: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占尽了天时地利,又有谋士范增相助。相比之下,刘邦不能不称作弱势一方。当他攻入咸阳宫后,他没有进行大肆抢掠来自己享乐。他明白物质上的享受只能是暂时的,而获得百姓的尊重与爱戴才会有更为长久的未来。鸿门一宴,他甘愿赔礼道歉,将胜利成果拱手相让。这看似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远望的智慧,毕竟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倘若刘邦一心与项羽争一时高下,当时必败于项羽铁骑之下,性命难保,更遑论君临天下了。
首先举的是刘邦,主要从正面来突出刘邦的目光长远,再反过来举项羽之例:
反观项羽,灭秦之后,他想到的是车载秦的金银财宝,回彭城老家去。他只想到衣锦还乡,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到头来只能被围垓下,以乌江自刎给自己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没有远望,就没有未来。
在具体写作中,因为刘邦项羽谋事策略截然相反,所以这种例证对比也更加直接明显,这样也就将“看似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远望的智慧”和“没有远望,就没有未来”两个小论点直观鲜明地陈述出来,深入且深刻。
四、巧妙联系现实
对于高中生而言,写作议论文一定不能“空对空”,而要赋予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三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丰富的阅历和经历,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自然是比较困难。那么如果能以举例的方式来联系当前的客观社会现实,则比较容易,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文中就将“远望的智慧”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发展经济而不注重保护环境的社会现实:
当今社会如项羽者不在少数。不少地方政府贪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引进重污染企业,富有盛名的香格里拉被肆意开发。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开发,就是缺乏远望的智慧。没有了蓝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来生活呢?
作者并没有将过多笔墨纠缠在具体的事例上面,而是就这种现象进行简单的陈述,让大家很快联想到身边的客观现象。“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开发,就是缺乏远望的智慧”,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将社会现象与文章的话题巧妙联系起来,而“没有了蓝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来生活呢?”又很好地回答并赋予了观点以现实意义。结尾,作者进一步将观点与“我们”自己联系起来,赋予其更强的实际意义:
不管是人生之路,还是社会发展之路,我们都要有远望的智慧。作为高中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不要为了一条小河放弃整个大海,不要为了一时的辛苦而放弃日后的成功,放眼前方,更美的风景在未来。
篇9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场面或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一种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是新闻体裁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是再现新闻事件或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通过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某些重要场面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片段,用描法给以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印象的同时,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一种体裁。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都属于新闻评论,简单来说,它就像大家平时写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特写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篇10
一、学习过渡技巧的重要性
在英语写作中,要想做到文章段落的统一、连贯和完整,文章和段落内部的句子就应该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衔接流畅。即使是这样,所有的句子意思都清楚,并且逻辑顺序正确地排列,但是如果句与句之间缺乏恰当的过渡,整个段落的连贯性还是会受到影响,而段与段之间也缺乏恰当的过渡,那么整篇文章就会受到影响。
二、学生常出现过渡技巧使用错误的问题分析
1.英汉语言结构特点的不同导致过渡语使用上的差距
英语借助语言的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或句子的连接。
例子:虽然教育投资越来越贵,但是人们学习的热情却没有一丝减少。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but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
要点提示:汉语中有“虽然……但是……”,而英语中只有“although+从句、+主句”的这种形式。
2.段落间缺乏应有的必然过渡句
受汉语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段落间的过渡,导致写出的英语段落有汉语的书写因素,从而影响英语写作习惯的培养,不利于英语语感和英语写作能力及技巧的把握。
三、过渡技巧
1.段落间承上启下过渡语句的使用
在议论文体中,为了使段落间能够自然过渡,使用具有概括意义的语句很重要,从而使文章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例子:(1)There are many reasons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有许多原因解释了这个现象。
(2)A variety of reasons have led people to give up their city life. Some have... Others,... But most of them...一些原因导致人们放弃了他们的城市生活。
要点提示:这两个例句可用于原因型议论文体中,在第一段交代了社会现象后,为了保证一、二段自然地过渡,可使用这样简单的短句将两段连接起来,保证文章具有条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事先给学生准备好缺乏过渡句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查找相关的信息,并做出书面的报告和口头的总结,自我意识到过渡技巧的妙处和实际作用。
2.批驳型议论文的文章过渡
批驳型议论文主要是对某一观点或做法进行批判与驳斥。这种论文往往会先阐述一种看法,然后给予驳斥,正面阐述。因此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就需要用相关的过渡句子进行连接。
例子:(1)Although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persuasive arguments advanced in defense of advertising, they ignore some facts. In the first place,...In the second place...
尽管也有一些说服力的论证为广告辩护,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些事实……
(2)It looks like a good idea, but they don’t notice...
看上去这是个好主意,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
要点提示:在交代过一种观点后,利用这样的过渡句引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前者进行批驳。像although...,It looks like...,but...所引导的过渡句,以退为进,评论的观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英语作文中过渡技巧的学习和使用是伴随英语写作学习全过程的。如同饮食中的佐料、调味品,虽不是什么大菜、主菜,但是缺少它,味道肯定大打折扣。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以口头作文的方式,利用ppt演示作文中这些方法技巧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养成巧用过渡方法、完善句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中级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11
1.提炼中心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为文章的主旨,就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如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是关于农民工老王住院、受助、回报的故事,那么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抓住其中的共性,可以得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共创和谐社会的主题。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起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如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文题材料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自由与不自由”,那么写作时,就要阐明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3.由果溯因法。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以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为例,所给的材料是关于“山羊过独木桥”这一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在预赛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发的巨大争论。那么,从“引发争论”这个结果的角度谈,为什么会引发激烈的争论?他们没有按习惯上的山羊抵角进行比赛。对此推究缘由:规则的制定不妨人性化一点,不仅可以体现公平公正,也可以体现友爱互助,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学会变通。
4.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作文或叙述“物”的材料作文时,我们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观点。如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Ⅱ作文题的材料是关于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材料中的“动物”“野生动物”,我们可以将其引申到人,如由“人喜欢动物”引申到父母对子女的喜欢,引申到长者对下辈的爱护,由此我们就可以写“爱与害”“动机与效果”“教育方式”等方面的话题。
二、明确文体不走样
如果确定写记叙文,就要筛选出能表现主题的事件,并加以拓展,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多角度描写,充实其中的细节元素,以少量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如果确定写议论文,就要提炼出准确鲜明的观点,列举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搭建基本的论证框架,最好能用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三、理清结构显清爽
无论决定写什么文体,我们都需要认真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素材,需要什么表达方式。这样才不至于写作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文章安排段落结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是“纵式”和“横式”两种。安排段落结构,还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如:安排记叙文的结构层次有以下方法: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议论文有以下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递进式(按逻辑顺序);对比式;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要想理清结构,写作前最好能列写出提纲。列了提纲,就知道写什么,并且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层次清晰。以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为例,首先根据立意,确定好文体。如果要写记叙文,就要明白需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才能反映“打破常规”获得双赢的主题;如果要写议论文,就要写清楚“如何”打破“什么样”的常规,正面的例子举什么,反面的例子举什么,引用什么名句。最后提纲如下:
观点:打破常规,获得双赢。
文体:记叙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
事件:班级里的一个差生被新班主任用非常规的手段转化的事件。
篇12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无标题式的情景作文。情景作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五种:(1)情景材料+提示语+全命题;(2)情景材料+提示语+半命题;(3)情景材料+提示语+新话题;(4)情景材料+提示语+选择题;(5)情景材料+提示语+无标题。湖北采用了第五种形式。这既在考生意料之外,又在考点情理之中。说其是“意料之外”,因为一般的考生没有想到作文只有材料而“无题”,下笔时一下子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说它是“情理之中”,因为这种题型去年福建省就考过,而且此题型比话题作文更开放,更有张力,更有个性,更有写作空间。当然,要真正写好这篇作文仍然不易:
一要过好审题关。考生作文时如果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并误以为本题只要“谈点人生看法”“谈点事物认识”“谈点社会现象”就行了,那就偏离了命题意向。本题是一种情景式的命意作文,这种“意”应包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态度和感悟,对为人为文、处事处世,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二要过好立意关。如何立意?应根据自己对情景材料的感悟和理解而确定。或者叙写议论宇宙人生的“内与外”的关系;或者描述评点社会人生的“生气与高致”的和谐;或者记叙阐述事物世界的“出与入”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总之,立意关键在于“内外协调”的理性思考。
三要过好语言关。拟题是语言表达的第一道关口,应力求“简洁、鲜明、新颖”。诸如《内外的和谐》《“出”“入”人生》《追求“生气”,走向“高致”》《写之・改之・思之》《圈内圈外》《自我点评》《内外教育》等题都比较看好。再就是行文语言,应追求简明流畅,富有个性。如写散文,应是意蕴丰厚,词丽句秀;如写议论文,应是材料丰富,语言掷地有声。
当然,在大家欢呼今年高考题容易入题,容易展示个性,容易出现千姿百态的美文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命题的写作空间越大,越自由,构建的“妙文”也就越多,对选拔的公平性的冲击力也就越大。
篇13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可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面对海量新闻,沙般琐事,我们议论什么?这是个问题。落旧时俗套、拾别人牙慧——白做无用之功!评鸡毛蒜皮,论吃喝拉撒——难登大雅之堂。在选题上“拾到篮里就是菜”,不下一番沙里淘金的功夫。听见风就是雨,像根弹簧似的“条件反射式”表态,未经深思熟虑,那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情中选好“由头”,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因为选材是否独到时新,直接关系到你文章的成败。
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比较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沉迷网吧、抄写作业、过生日请客,教师假日补课、学校收取择校费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针对“好事”谈见解,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
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
随着议论水平提高亦可逐渐尝试追踪新闻,关注争鸣,直面社会,关注民生。多一点锐气,多一点深邃。社会上出现的好的现象进行宣传与褒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漏洞与黑幕进行披露和抨击,让更多的人引起足够重视,引起深刻反思,继承发扬好的一面,克制抵制不好的一面。此类文选材时宜“大中取小”,立意要“因小见大”。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重大的事件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点,或一个侧面,经过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深刻意义。所谓“因小见大”,就是从细小的事件中,发现蕴含的重大社会意义,开掘出深刻主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如就超女总冠军李宇春,登上北大讲堂令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这件事,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李宇春该不该去,北大该不该请,为什么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中透出的是怎样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深思雅俗如何共赏??我们要善于从这些纷繁的线头中,抽丝剥茧,找到一个最佳的事理切入点。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开掘出新意。只有层层剥笋,登上最高楼,一览众山小,才能写出极具现实意义的好文章。
总之, 要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这样才能胜人一筹。
二、胸有丘壑好行文,笔底变幻亦惊人(熟悉常规模式,尝试另类构
思)
我们针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的,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仅仅是简单地重复事件,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空讲大道理,不对事件做一番透彻的事理分析是绝对不行的。如何做到鞭辟入里切中要害,需要明确的思路导引。常言道“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没有思路等于车离轨而行,这样就会发生车祸。论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差不多人人皆知,事件议论文自有写作的一般思路,那就是引、议、联、结,四字箴言心里明。请看下面这篇例文: (引)为救被困大火的6个孩子,江西省宜春市27岁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毅然冲进火海,伴随着煤气罐巨大爆炸声,孩子们得救了,翁婿二人却付出了烧伤面积分别达95%和85%的代价。连日来,英雄翁婿的故事令听者动容。 这对平凡翁婿用果断行动展现了勇敢的魅力,闪耀着人性光芒。
(议)刚刚摆脱休克状态的翁婿二人仍在承受着病痛折磨,王茂华的妻子一次次趴在丈夫耳边轻声哼唱着催眠曲,希望以此减轻爱人的痛苦,这令前来探视的人们感怀落泪。他们都是平凡人,都有着质朴纯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在他人生死的紧要关头无所顾虑、勇敢坚强的勇气一样美好动人。
(联)英雄的壮举是对社会见义勇为良好风尚的传承。从救助落水
女童的电视台记者,到长江大学为救落水少年而牺牲的大学生;从在北京交通事故中勇救他人而遇难的江西民工,到今天为救被困大火中孩子的王茂华、谭良才,他们都是平凡人,但都因在他人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而被社会铭记。
(结)英雄的壮举蕴含着无穷力量。王茂华、谭良才的事迹传开后,宜春市红十字会短短一周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逾百万元,这是对英雄行为的支持,更是对英雄精神的肯定与褒扬。每一笔捐款背后,都有一份善良在萌动生长。他们的勇敢与坚强,必然让友爱互助的鲜花更加灿烂,令善良的土壤更加肥沃。
“引”即引述材料,概括取舍。文章一般从叙述事件开始,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字数一般为150字左右为宜。
“议”分析材料,亮明观点。要针对事件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追问人物做该事的动机目的,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了,就做到了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文章的重头戏,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
“联”即联系其他,拓展引申。与历史、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相联系作进一步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牵百、深入思考,展开论述,指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意义或现实意义。进而在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字数一般为
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