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篇1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调查发现,民营金融机构文化建设存在以下误区:企业文化口号化;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家文化混淆。在民营金融企业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内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盲目的认知使相关民营金融企业着重偏向口号、服饰等看得见的形式上,进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使企业文化处于空谈的状态。企业文化落地难企业文化落地需要一套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实践来体现。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活动和形象宣传,缺少思路和总体执行力,片面的文化理解使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难以匹配。未能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审视、指导和升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外化于实践。企业文化与实践脱节随着民营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化,部分民营金融企业依旧延续陈旧的企业文化。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多关注生产经营指标,而忽视企业文化的柔性管理,造成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不匹配;伴随经济形势的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使企业文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形势。

三、针对民营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途径探究

篇2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3.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词来源于老先生的著作。文化自觉主要指企业家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根源的自觉性。大部分企业家在分析企业不景气的原因时,往往强调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包袱过于沉重的问题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共同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因此强调,“如果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

正因如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方面,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性、创造性。事实上,世界软件开发史上所有的重大里程碑始终都是由个人或很小的组织所创造的。适合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的人才流动体系正是使硅谷始终充满新活力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四、企业文化中的知识管理

安德鲁?卡内基说过: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以管理。

知识四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人之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框架总和。真正的企业往往注重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活动。由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期收益和跨期收益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短期内提升企业成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整体绩效(IntegerPerformance)。除了企业培训,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的自我培训也越来越重要。“干中学”即边干边学是指在工作当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他人的知识、技术以及互相学习。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单靠企业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现实的,个人知识、技术等的获得往往是十分落后于知识本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人力必须自觉的学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他人学习和互相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成本(边干边学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极为可取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结合人力资本的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人而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个人收入几乎为零(如果允许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则个人的收益不为零,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未来收入是很小的),而人力资本真正起作用的阶段是在工作阶段,也即人力资本只有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增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现今企业组织中被称为学习型组织。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现代企业而言,还不仅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现代企业只能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经济时代为获得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篇3

通过上文笔者的阐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处处都涉及到金融管理问题,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既是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企业自身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第一,企业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的回收业务,因其收款工作相当的困难,更因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专门的管理科室,以此明确责、权、利、务期,进而达到实效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同时对欠款单位的信用分析进行分析,观察其自身的支持负债比率、资金周转速度比率、检测流动资金运转是否正常,从而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编制分析报表,分析超信用期欠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欠款回收方式,最大限度的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则应该从做好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入手。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前,我们应该先做好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工作,以确保预算编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已经编制好的预算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或者调整,即便一定需要进行更改与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并且依照相关规定程度进行更改活调整,以此加强预算对企业资产管理的预算能力;再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公正、公平、公立的原则进行,不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干扰,一旦发现有任何部门虚报预算必须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养奸;最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各个预算项目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详实记载,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有效的核对各个部门的绩效,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以及使用效率。第三,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说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直接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实现集中化统一财务管理创造了有力条件。尤其是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探索企业资金集中化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早已成为促进金融管理有效经营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课题,也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引入精细化管理,摆脱日常核算工作量复杂,让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也是现今企业的主要应该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不断的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将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精细化管理并提高精细化管理同步进行。第四,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也是促进企业金融管理良好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融资上往往依靠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限制又比较多,抑制企业金融活动的同时,也往往会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带来反作用力。因此,开拓与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则成为促进金融活动良好开展的关键。如:开拓上市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上市融资的限制要比银行贷款的限制要小的多,因此也更利于企业进行高科技项目的集中化投资,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的转型。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接融资的手段与银行达成利益、风险,共享、共担的机制,从而减少借贷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此外,企业还可以引进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进行金融资讯、职称评估、资金结算等工作,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从国家政策方面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根基,其自身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正因如此,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尚不够完善,国家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通过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性鼓励与干预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保护,从而也为金融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国家可以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因为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资金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金融管理恰恰是对企业资金等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鼓励银行建立自身机制,根据企业的信用评定,降低企业贷款现。同时,做好民族企业的发展保护。尤其是在外企和进口的冲击之下,民族企业更是步履维艰,而要想使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则首先就必须要确保企业能够立足与市场经济中。所以,我国应该处理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开放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大关税等,限制外企和进口,做好民族企业的保护工作。

篇4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按照国家工商管理局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企业资料来看,中国至少90%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恶化或资金链断裂,更需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樊纲(2001)对国有大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力度,才能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理论,在现展中国家,最优的银行业结构应当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

但由于现阶段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掌握在四大国有银行手中,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四大国有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这一政策是救急的权宜之计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长期执行下去,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拟根据企业的寿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信息结构的不同和融资需求特征的差异,推断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匹配,才能促进中国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改进。

二、文献回顾

(一)贷款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知识由被保留在人脑中的符号和关系构成,它分为两种类型,即数码化知识和意会式知识,数码化知识可通过文字、口头语言、各种符号和图表来传递,如企业会计报表、风险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而意会式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它高度复杂并与特定的地点、环境和时间相联系,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恰当获得(干中学)。

在贷款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委托人,在选择人-借款者时,由于数码化知识和意会式知识的不足,会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银行拿着负债资金-存款去进行放贷时,无法实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尽管有些贷款存在抵押物,但抵押物的交易成本很高,尤其当市场出现危机时,抵押物还会迅速贬值。因此,银行的盈利依赖于作为借款方的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借款者的私人信息,银行无法直接观察,只能基于现有的经验,对企业或个人提交的贷款项目技术资料和财务报表进行形式性的审查和风险评估。如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现金流、负债结构、应收账款周转率、获利能力以及销售和增长率等指标进行审查,并通过使用历史成本、特定资产和净现金流现值等会计信息来确定借款人的信用额度和抵押资产(Chungetal.,1993)。由于未来市场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很多技术创新信息及人力资本信息难以量化,只能意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只能基于历史性和标准化的报表信息和主观预测资料作出风险评估,这很容易导致银行选择一个不好的项目(风险很高,实际净现值为负)-即逆向选择,同样,银行由于无法直接在现场观察和监督从事高风险项目投资的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或经营行为,最终也无法约束借款者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

青木昌彦(2001)发现,贷款者通过与企业家的密切接触而获得关于企业家才能和素质的知识,这类知识高度互补于项目建议书所代表的数码化知识,但它本身不能有效地以成文形式传递,具备这种意会式知识的贷款者通过与企业家保持密切关系,在必要时提供资金,启动项目,赚取经济租金。

对于一个信息充分的贷款市场来说,市场内生的声誉约束机制可有效降低贷款者的逆向选择和面临的道德风险。但如果期初存在逆向选择引起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性,声誉机制对于具有短暂信用历史的借款者来说,就会太弱而不能排除委托之间的利益冲突。随着时间推移,信用记录增加,逆向选择的程度下降,对于还款记录历史长且没有违约的借款人来说,声誉机制就会增强,最终消除委托之间的利益冲突。反过来,如果期初不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声誉机制就能很快起作用(Diamond,1989)。

(二)贷款市场的专业化分工

从发达国家来看,在贷款市场,存在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即大银行主要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而中小银行主要为小企业提供贷款(JayaratneandWolken,1999)。其它金融机构则为被银行挡在门外的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借贷。这是因为大银行拥有规模优势,不仅能提供巨额贷款,还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外汇结算、理财、资信调查、保理应收账款等,所以可以满足大企业的需求;而大企业通常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信用记录,可向银行提供完整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和便于定量分析的标准化的信息(青木昌彦,2001),同时拥有较多的抵押资产,因此,较易于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同样,由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大银行事实上也更适合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而小企业则由于经营时间短,缺乏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更无法提供大银行贷款决策所需要的可定量分析的数据,所以它通常难以获得大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需要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和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这些信息大多是一种意会式信息,无法进行客观的项目盈利性和风险性分析,也无法在合同中明确加以规范,而以特定区域服务为特色的中小银行由于熟悉区域文化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环境,能通过关系性相机治理机制保证贷款的安全,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林毅夫、孙希芳,2008)。

其它金融机构如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信用社等贷款项目复杂性程度高,搜集专业技术信息和风险评估信息难度大,其风险程度较银行贷款项目高,所以它通常收取的利率也较高,但他们提供的资金借贷可起到救急的作用。

三、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的

专业化分工金融与经济20__《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这决定了其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系统性差异,而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性、融资需求和信息特征,因此,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林毅夫、孙希芳,2008)。

在现代的低收入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林毅夫,2002),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其产品市场和所用技术都比较成熟,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家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相对信息不透明,融资规模较小,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区域性中小银行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达经济中,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但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资金需求量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创新风险的高科技企业,有效的金融体系应当包括能够为大企业提供大规模融资服务的大银行,和能够有效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创新风险的股票市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服务(林毅夫、孙希芳,2008)。在经济发展或转型阶段,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无法充分地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如市场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提供项目的盈利性和风险估计,而不得不依赖对企业家个人才能和素质的意会知识,即使在发达国家,对尚未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的小企业的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意会知识。这类知识对于接近企业的融资方来说可能是明确的,但对外部人来说,则很难以透明的方式传达清楚(青木昌彦,2001)。因此,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投资和创新所需的经济信息通常是意会式知识,而非数码式知识。

我们认为,有效率的金融结构应该是经济内生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根据企业的寿命周期理论,我们把一个企业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少年期和成年期。所谓婴儿期,是指企业处于初创阶段,规模较小,企业风险是人力资本驱动型的,因此,意会式信息较多,可数码化的信息较少,适合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关系融资,“贴身喂养”。当企业规模扩大,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尤其是随着企业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中小银行的贷款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大企业的需要,需要营业网点分布广、信息技术平台高,能提供融资、结算、理财或保理应收账款等多样化服务的银行支持。大银行可通过一套标准化信贷程序来审核大企业贷款资料,其中以数码式信息为主,并作出风险评估,以确定最终贷款的利率、期限和总量。大企业的风险是业务驱动型或者职业团队驱动型,企业决策相对有较规范的程序。

如果把中小银行当成企业的“保姆”,那么大银行应该相当于企业人格的“导师”,大银行可以帮助和引导企业熟悉商业规则,学会承担社会责任,降低道德风险。当企业已经拥有足够的客户群,并且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完全由职业经理人经营,拥有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程序时,企业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这种融资属于一种距离型融资,它要求当地社会有较好的法制和市场规则,企业决策和政府监管的透明度高。证券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们都是一个“赛场”,因此,能进入这种“赛场”的企业,必须具有健全的企业人格和理性可预期的企业行为(以职业经理人经营为主导),必须经过大银行的较长时期的“市场规则”辅导,才能保证向市场提供足够充分的数码式信息,以便能向分散在不同角落的投资者传递企业价值和风险信息,能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都应该在企业透明度和行为的可预期上建立较高程度的“门槛”。因为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公共影响,其风险易向相关行业和整个市场传导。上述分析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可用来分析市场发育阶段,所谓婴儿期是市场分割严重、商业规则和监管制度缺乏的状况,因此,基于当地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大批熟悉乡土文化和风险环境的中小银行提供关系融资;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各地市场规则和风险环境日趋统一,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和多功能金融服务的大银行提供贷款能获得较多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SaundersandCornett,2007)。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市场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日益健全,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行为和风险具有可预期性,企业决策透明度高,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现金流量回报的企业可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由此可知,一国金融结构由其资源要素禀赋和市场透明化程度所决定,并随着后者结构的变迁而变迁。当其市场分割严重,规则不透明、不健全,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就需要较多区域特色的中小银行提供贷款。当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市场规则高度统一和透明,政府监管较完善,就可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表示了企业成长阶段或市场发育阶段与资金配置模式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的企业规模和市场发育情况来看,还金融与经济企业成长阶段或市场体系发育阶段与资金配置模式关系示意图企业成长阶段或市场体系发育阶段与资金配置模式关系。

四、结论

本文梳理了实体经济结构对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企业成长阶段、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市场规则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和企业处于创建阶段,产品市场主要局限在当地,融资决策所需的可数码化的信息较少,大多是不确定的意会式信息,适合熟悉地域环境的中小银行提供融资服务。2、对于市场规则体系较完善的地区和企业处于

较快的规模扩张阶段,产品市场开始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经营,企业品牌和声誉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企业可向银行提供较多的可数码化的信息,用于风险评估和融资决策,企业适合具有跨地区营业网点和多功能金融服务的大银行提供融资服务。

3、对于市场规则体系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区,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知识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并且决策程序规范,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人格和可预期行为能力,能为股东提供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回报时,企业可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充分的可数码化的信息进行量化的风险评估和资产定价时,适合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中国远洋运输月刊,2001(4).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经济学(季刊),2005(4).

6]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9).

篇5

当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空前的破坏力涤荡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经济滑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通货膨胀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所危及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看起来纷繁芜杂的物质生活世界,它还以一种更严重的破坏力危及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一场空前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正在不期而至。问题在于,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并没有自然带动现代人的精神境界得以相应提升呢?在马克思或福柯看来,殖民主义性质的财富增长或科技进步方式不但不可能带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相反则有可能使人与自身之间的鸿沟愈陷愈深,进而将人类卷入一场空前人与自身极度分裂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所谓自我伦理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被剥夺或重构,所造成的人与自身(灵与肉、身与心、主体性与客体性)内部伦理秩序的混乱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由于人类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折磨或肉体纷扰。由此可见,自我伦理危机一方面表现为理性屈从于欲望、经验所造成的人对自身主体价值缺席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被欲望、经验重新塑铸的人对自身客体价值有限性的焦虑。事实上,所有焦虑的实质并不在于获得、占有或经验多少“最为丰富的外在善和过度”才能获得人类自我的满足感,而在于人类应如何在道德层面摆脱由于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或肉体困扰,进而达致“灵魂的宁静与肉体的无纷扰”,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人进行自我伦理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当下日益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人类自我的伦理危机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下,自私、虚荣、嫉妒、贪婪、背信弃义、股市非理性繁荣等现象的流行难道不是最有力的明证吗?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其消解路径应该如何构建。 

二、自我公正:自我伦理危机的道德化解路径 

就自我伦理危机的产生原因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应对方可奏效,但就作为人类终极自我关怀的伦理规划视角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则需要诉诸于人的内在德性力量。那么,怎样的德性才能起到化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功效呢?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在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德性是什么问题上,各种伦理学派莫衷一是,各有千秋。笔者在综合美德论、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关于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认为消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德性应该是自我公正。虽然美德论与功利主义论伦理学体系中都没有直接提及自我公正这一概念,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尼个马可伦理学》关于公正的“总体德性”与“具体意义上的”[2]区分;穆勒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功利主义》对作为“作为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公正研究中间,关于这一概念的思想已经初见端倪。 

实际上,美德伦理学派中的自我公正指的是“在比喻和类比意义上”相对于“总体德性”的“具体意义上的”公正。那么,什么是“具体意义上的”公正,它与“总体德性”的关系怎样,“在比喻和类比意义上”的自我公正又是什么呢?美德伦理学派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的’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不公正的’就是违法的和不平等的。”[2]“事实上,这种守法的公正是总体的德性,但它不是总体的德性本身,而是对于他人关系上的总体的德性。由于这一原因,公正通常被看做德性之首”。[2]“然而,公正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总体。不公正不是恶的一部分,而是恶的总体。”[2] 

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总体的德性”实质是一种相对于人与自身关系相对的“对于他人关系上的”德性,但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研究“总体的德性”只是为研究“具体意义上的”德性提供一种理论铺垫,后者才是他的真正研究目标。那么“作为德性的一部分”或者“具体意义上”的“公正”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德性”或“道德品质”就是“一个人在积极和他人之间分配时如果对于那些有益的事物,不是自己获得较多的一份、使他人得到较少的一份,而对于那些有害的事物,不使自己受损害过少,使别人受损害过大,而是使彼此达到比例的平等;如果在其他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时也这样做,他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公正。”[3]因此,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应该是保持作为体现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理性对于自身非理性部分相对优势或优先地位的一种道德张力。 

在功利主义学派理论体系中,自我公正指的是“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即每个人保持其所得与“应得”之间平衡的一种道德行为品质。问题在于,公正为什么是“正义”的“一项义务”,自我公正又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呢? 

在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穆勒看来,公正是正义美德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在涉及权利时,保持公正毫无疑问是义不容辞的,但其中体现的只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赋予每个人权利的义务。”穆勒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公正”具有“坚持给予每个人应得之物的原则,即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的特征,因而“司法的第一美德,公正,作为一种正义义务成为履行其他正义义务的必要条件,部分原因便是基于上述内容。”[4]但穆勒也指出,公正之所以是正义美德一项义务,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于上述理由,而在于公正是功利原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即每个人的幸福与所有人的幸福都具有同等价值。因为,“倘若根据‘应得’信条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那么必然意味着我们对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都一视同仁(当没有更高层次的义务来禁止这种行为时),同样社会也对所有应得到它的平等对待的人(即应当得到绝对平等对待的人)一视同仁。这是个体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一切社会制度、所有有德公民都应尽最大努力向这一标准靠拢。然而,事实上这种伟大的道德义务基于的是一种更深的基础,即它直接源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从属或衍生教义的逻辑推理。由此涉及的便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的确切含义。功利原理之所以成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原理,最根本的一点是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在程度上被视为是同等的,种类上允许有所差别)。”[4]综上所述,在穆勒看来,公正能够成为正义的一项义务,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每个人的道德价值的同等性或不可通约性。那么,自我公正何以成为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呢?穆勒认为,“个体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即“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的公正,但是其逻辑起点在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公正。也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自我公正被赋予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含义。 

从笔者对美德论与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在自我公正概念思想史层面的梳理当中不难看出,在这一概念应该成为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的认识层面,两者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但我们在研究当中也发现,在对这一概念理解方式方面,前者带有明显的动机论色彩,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效果论倾向。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所著《尼个马可伦理学》整个理论体系来看,作为一种德性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只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实现活动”,即精神领域的。因而,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不像功利主义学派一样具有鲜明的强制性;而在穆勒所著《功利主义》一书整个理论体系中间,作为“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自我公正,也只是在个体行为效果层面才具有合理性依据。因而,与美德伦理学派相比较而言,功利主义的自我公正缺少了含情脉脉的道德情怀。正因为如此,在看来,道德的合理性依据应该是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所谓自我公正,就是人类自我在驾驭权利时保持的自身主、客体价值之间内在平衡方面的一种张力,这种平衡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地位的保持,而是一种主客双方的和谐状态。就是说,自我公正德性对自我的伦理危机的化解需要社会公平正义呵护,更需要人类自我内心信念坚守,因为这种坚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社会秩序的和谐,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使深陷于现代社会泥淖中的自我为自身更好地构建起美好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综上所述,就作为经济发展根本动因、目的的人而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精神生活世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消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对驾驭自我权利失控所需要的自我公正德性涵养,其可能性在于它是人性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小军.从全球金融危机看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伦理之维[J].改革与战略,2009,(7).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王旭凤,陈晓旭译.尼个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10年06月15日—201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7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8

[1]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刘洪钟,孙丽,刘红.组织效率、企业文化与日本银行业的兴衰[J].当代金融家,2005,(6).

[4]蒋峦,谢卫红,蓝海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软科学,2005,(4):14-18.

[5]雷巧玲,赵更申,段兴.企业文化的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5-17.

[6]李成彦.企业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7]陈万宁,周双喜,周敏李.企业文化测度与诊断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23-25.

[8]张勉,张德.企业文化测评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8.

[9]董丽丽.企业文化测度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28.

[10]占德干,张炳林.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J].管理世界,1996,(5):24-39.

[11]汤敏聪.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意义[J].中外企业文化,2003,(1):14-16.

[12]唐娜.迪普罗斯.企业间文化竞争优势[M].重庆:重庆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

[13]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2.

[14]贾强.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15]黄育德,建立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J].冶金企业文化,2005,(2).

[16]范芳.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J].企业管理,2007,(9).

[17]张兴华,吴敏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18叶飞,陈春花.企业文化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6]李蓉,卢晓君.企业增长的文化动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4).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篇9

一、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研究企业在金融危机之下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必须研究企业自身哪一种因素的存在加剧这种困境的出现,企业发展究竟要靠什么来支撑?邓正红在《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一文中指出企业发展靠人。他说,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能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相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一度陷入困境的有着重要的内在原因。金融危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成为了加速企业陷入困境的“催化剂”。倘若,金融危机不存在或是延迟一个时期,企业陷入困境的时间也许会靠后,但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是必然的。尽管不同的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尽相同,无论是企业发展战略缺失前瞻性,还是企业精神与理念不够优秀或是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步伐等等;透过这些问题实质是企业文化在支撑与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与精神理念等,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存在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从中小企业倒下的事实证明: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低附加值的行业,往往是那些仍采用落后经营理念的家族企业,往往是那些品牌建设落后的企业,以及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及经营机制的经营方式,应变能力不强,加上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规模太小,企业内部管理松散,内耗加剧等弊端的沉淀,致使经营陷入困境。分析我厂的产品经营生产定位和炼就企业的内在能力建设来看,足以说明这一点。四年前,船舶制造业市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卖方市场,船东想尽办法找船厂下单。在这种态势下,部分中小船厂追求的是眼前利益,竭尽全力搞扩张,它们急功近利地选择常规成熟的散装货船、集装箱船作为企业上规模创效益的产品切入点,尽管我厂初始的切入点也是常规成熟的产品,但是,我厂树立居安思危,挑战极限、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企业长远利益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适时选择新产品的切入点,承建国内尚未成功建造的4900卡汽车滚装船,该船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为此,厦船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攻关解难,强化技工培训,培育与企业创建品牌相适应的价值理念,成功建造出首艘4900卡汽车滚装船,得到同行的赞誉。时至今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中小船厂的常规船舶定单被退,面临后续产品断档,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而我厂所受的影响较小,仍保持良好的生产建造状态。

二、借助企业文化走出困境

(一)企业的成长拐点

探索企业持续成长背后的规律,已成为企业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从企业成长轨迹来看,所谓企业的成长拐点,是指在生命周期中存在势关企业成长与消亡的关键点,其运行的轨迹如同上升正弦曲线,每一个拐点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变化或是成为导致企业走向消亡的致命点。企业走进拐点,面临两种选择,不是实现蝶变、获得重生,就是衰变、濒临死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专家研究表明,走出拐点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利通过拐点,拿什么拯救企业走出蜕变获得新生。透过雷曼顷刻即倒,分析IBM公司金融危机下财报斐然。尽管受到金融机构萎靡的经济现状的潜在威胁,但IBM公司在金融服务市场上的销售收入并无太大影响。对此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发表了这样的声明:“我们的销售成绩证明,我们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意在向全球用户传递价值,这为我们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IBM雄厚而灵活的经济基础让IBM公司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企业所面临的“寒冬”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以往更为严酷。厦船几经风霜走过150周年的历史,它曾在经济发展中步入低谷,且从低谷中绕过拐点,实现从制造木船到建造钢质船,从造千吨船舶到造万吨船舶的蝶变。风雨中它把握住企业的经济支撑点,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员工中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员工的人心,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经验一再证明,同样的企业在同样的困难情况下,有的企业在这一拐点处倒闭被淘汰,有的企业走出拐点实现蝶变存活并获得新发展。决定企业命运关键还在企业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着化腐朽而为神奇的力量,或是爆发无可替代的功效。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潜移默化催生企业的战略重点、经营与管理的内容变化,正确地选择成长方向、科学地控制成长速度和有效地协调成长动力,进而改善企业的生命质量,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使企业能够顺利走过拐点,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探索研究世界500强及一些具有强劲势头的中小企业成长轨迹,可以发现每个企业都有其独到的竞争力,那么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核心一词,英文名称为Core,其意思是指事物或事情的最重要,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幻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由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表述为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制度层;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等。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讲,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在的精神及管理协调合作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各种一般竞争力的最优化。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成就企业走出困境

破解企业走金融危机发展难题,深入探讨影响企业发展种种因素,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与完善,走出拐点,寻求企业永续制胜之道。然而,新一轮经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各个国家不同行业都受到影响,部分企业至此一度陷入困境,经营环境恶化,市场的信任、公众的支持都在削弱或丧失。从目前来看,这些陷入危机的企业,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人员流失等不良情况。同时,原有的制度已经失去了制衡的效力,随之而来的是制度失效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归咎于金融危机所带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极为重要原因是企业核心竞争的缺失,企业文化在这时期暴露了严重的不足。在这关键时期,企业文化的功效开始彰显。拥有良好文化的企业,能够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缺失的情况下,把企业文化发挥到极致来支撑企业走出困境,走过拐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同一个人具有一种良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这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遵守的规范,凝聚成催生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更经得起金融风暴的考验。

三、结论

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继资源、管理、科技和人才竞争之后就是文化战略,人们称之为第五轮竞争,甚至有人把它称为最终决战。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如果企业只重视量的积累即软资源的储备,忽视质的把握,即企业未来生存方向和价值创新目标,那么,企业命运就如同无头苍蝇,四处乱窜,处处碰壁”。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持续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长久性、能动性和灵活性。基于以上的探讨,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企业文化全面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灵魂,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固根之本,企业要巧妙运用企业文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加快练好内功,才能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10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从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使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直接指导企业建设与发展。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应侧重于以下方面:(1)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企业文化理论;(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估.首先企业凝聚力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其次是导向方面;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再次是激励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能够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 能够将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有制度来约束, 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作品,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对企业文化追踪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是当今社会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很好体现,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企业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开放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三、注重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活品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仅对数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质量方面的提高。这些方面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良好体现。对企业信誉不仅看企业的技术环保、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环境因素在21世纪呈现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11

[7] 江虹晓.信托投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风险关键点控制方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03-24.

[8] 张岩.国际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06-01.

[9] IBM全球CFO研究.半数企业未准备好应对重大风险[EB/ OL].[2007-10-31]..

[11] 范晓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浅析[J].武汉: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0).

[12] 沈永伟.基于出口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12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23号文给保险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保险业原保险费收入达7035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24.7%,其中人身险原保险费收入4948.9亿元,财产险原保险费收入2086.4亿元。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日益开放,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快速增加,截止2007年底,人身险市场共有竞争主体53家,其中中资29家,外资24家;财产险市场竞争主体42家,其中中资27家,外资公司15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即企业文化可划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次。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制度层是企业的中间层次,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指企业的环境、条件、设施、形象要素的总和,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3国内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各保险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均提出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如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人民保险,造福于民”为使命,并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提出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文化理念;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企业使命是: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家乐业;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公司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做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在看到国内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同时注意到,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误区:

3.1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和企业人一切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和企业人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部分保险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文化”,但它更关注的是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于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识、企业和员工的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等。部分企业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保险企业的网站上,在“企业文化”栏目下,随处可见领导视察和员工文体活动成为栏目主要内容。

3.2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

一些保险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一些企业聘请的专家给出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也似雾里看花,令人难以捉摸。而且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也很薄弱,很少企业有专职的企业文化部,有的把企业文化工作放在行政部门,有的放在党群部门,有的放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职能不清,无法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常抓不懈。

3.3企业文化不能成为体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部分保险企业文化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到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汇民族精神的少,口号形式的多,主体精神的少,能够在战略、策略和执行层面形成体系的少。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直接造成了企业文化的“虚化”,无法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

3.4随意性大和僵化并存

由于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理念轻行为,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随意性很大,企业文化手册可以变来变去,本该与企业同生死的核心价值观居然也变来变去。同时,当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经营战略已经调整,或企业文化出现了病态时,企业没有及时对企业文化加以变革,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4推进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4.1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决定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保险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陶冶作用、创新作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保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2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花旗银行认为,谋求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根基,而只有优秀的“人”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不断发展的企业才能留住优秀的“人”。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人这个基础之上,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是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美国席尔士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后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

二是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企业要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每一个跨入保险企业的员工,都应明确被告知: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而通过他的努力,在若干年后,他又会达到什么样的职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可通过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如对业务人员,要加强保险专业知识、营销学、金融保险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而针对管理层,应加强对政策、形势分析、管理艺术、国际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

四是要加强人才激励。除了常用的物质激励手段外,还应充分发挥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民主激励的作用,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特点的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是支撑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企业的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目标等,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既要具有保险行业的鲜明特点,又要有每一企业自身的独特个性和特色,不同的保险企业,历经不同的历史,必然会积淀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特点,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的前身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的使命承袭了老人保“人民保险,造福于民”的传统,将“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保险行业的特点,又突出了企业的特色。

4.4建设企业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出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的文化,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氛围,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从而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并坚持柔性管理的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通过人文管理来落实制度,反过来让制度管理保障人文管理顺利进行,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形成企业的制度文化。

4.5塑造个性鲜明的现代保险业形象

企业形象对于保险业来说,作用远远超过了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为此,保险企业要着力做好几项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企业国际化经营再上新台阶;大力开展企业文化范围;以整体改制上市和外部重组为契机,进一步构建符合保险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推进企业文化科技领先型企业的建设。

一是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方面,要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独特的自我个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建立富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在营业网点设计上坚持有利展示本司文化、有利吸引客户、有利客户舒适、有利客户方便、有利经济效益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在企业管理、产品和服务上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保险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迈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保险属金融服务行业,应根据各类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特色服务。从给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角度出发,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行为不断地争取客户。同时,建立客户投诉机制,做到“零障碍、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等。

三是做好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提高保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不断以高标准,高要求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向更远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德主.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篇13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银监会于2009年8月25日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共十三条,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所承担的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1]。因此,在当前各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形象价值竞争的时代,将培育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工作提上日程,对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2]。商业银行的任何一种风险管理体系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刚性”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柔性”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风险之一的声誉风险,它的管理体系也是如此;虽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刚性”管理技术固然必不可少,但“柔性”的管理文化则更为重要[1]。

一、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具备对银行的声誉风险的充分认识,树立相应的声誉风险意识、声誉风险理念、声誉风险价值观和声誉风险管理规范及职业道德等,以期控制、管理银行的声誉风险。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具体构成

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主要由四个层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如图1所示,且这四个层面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内涵。

 

商业

 

银行

声誉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