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理专业课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专业课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专业课教学

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方法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评价标准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新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94-03

课程整合又称课程综合化、课程调整,是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要,笔者遵循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并尝试通过实践,处理好化学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双基作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教育形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化学课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浓缩精简版,许多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不大。且教师在化学基础课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引导,未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导致专业课需重新教授。化学基础课未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且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她们化学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同时,一年级新生尚处在适应的阶段,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如按照严格的化学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所有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

很多教师尚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情的变化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旧模式、旧体系,强调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结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可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所需化学知识点的梳理

要想做好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的整合,须明确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肩负着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相辅相成。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否则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要真正学好、用活专业知识,除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与专业课相关的化学内容。

根据对专业课教材的研究和对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笔者梳理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各专业课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整合,将化学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的实践

结合对整合知识点的梳理,笔者尝试在讲授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与化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介绍,设计与临床相关的化学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 (1)溶液稀释的计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在讲解时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教学中以临床上用20%的肥皂液配制0.1%的肥皂液进行灌肠作为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将他们带入实际的工作环境,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拓展练习时,基础护理课中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是一个重点,而配制的基础正是一个多次稀释的计算。将这个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步步分析,在体验溶液稀释公式使用便捷性的同时,加深对临床案例的理解,为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扫清障碍。(2)针对护理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常见疾病的用药原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如针对胃溃疡,使用制酸剂调节胃液pH值时,应服用碱性药物,常用药物有胃舒平,其主要成分是Al(OH)3,通过中和反应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又如肝性脑病,用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患者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在选择灌肠液时就应使用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3)临床上消毒剂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时,可以发挥化学学科优势,介绍不同消毒剂适用情况的同时给予一定化学原理的解释。例如,临床常用φB=75%的酒精进行消毒,为什么不使用浓度更高的φB=95%的药用酒精呢?这是因为,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有很强的脱水性。当遇到细菌时,φB=75%的乙醇能使菌体蛋白脱水凝固、变性。而φB=95%的乙醇却会使菌体蛋白迅速凝固而形成坚固的菌膜,影响乙醇渗入菌体,反而会降低灭菌效果。

实践教学中增强技能与专业的联系 (1)在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时,先让学生观看医院急症室的注射液配制实况,接着让学生配制几种临床上常见的溶液,如生理盐水、50 g/L葡萄糖注射液和消毒酒精。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后,进一步比较与临床实际操作的异同点。同时结合青霉素皮试液稀释的计算,进行临床上的配制方案的设计,加强化学技能与专业的联系。(2)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时,可以对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化学实验中采集血液并不方便,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生化检验指标中的含糖加号,计算并配制出不同加号等级的模拟血液。接着使用班氏试剂对这些溶液的含糖量进行测定,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并根据沉淀颜色的深浅,判断出病情的程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巩固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也理解了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病情诊断的基本检验原理。(3)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基础护理学中,护士站里护士对药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验习惯,并将这一项作为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的同时,养成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课后习题中体现专业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传统习题改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有的甚至与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是重合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将一些课后习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症状,请写出其中发生的反应,并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2.肝性脑病患者在用药时,为了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常选用弱酸性溶液进行灌肠。下列哪种溶液可用做肝性脑病患者的灌肠液(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醋酸; D.生理盐水。

说明:“胃溃疡”、“肝性脑病”是内科护理学中介绍的常见疾病,设计习题时可以将用药原理作为切入点,结合化学中电解质溶液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例1中,学生首先要分析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并能够正确书写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进行改写,考察了几个方面的知识。例2中,考查的则是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例3.氯化钙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后,会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所以不能同时使用,请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4.两性霉素B为胶体溶液,不宜加入盐类物质,否则会析出结晶。通常可加入下列哪种物质稀释后静滴( )。

A.生理盐水; B. 氯化钾溶液;

C. 碳酸氢钠溶液;  D. 葡萄糖溶液。

说明:药物在体外配制时,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辅料或溶媒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的现象叫做配伍禁忌。通过以上例题在帮助学生了解产生配伍禁忌的原因同时,也巩固了化学中离子反应和盐析的相关知识。

2.在习题中体现护士执考要求。自2011年以来,用人单位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签约,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为护士就业的必备条件。笔者翻阅历年护士执考试题,发现其中有不少题目考核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将这些试题适当改编后,可以为化学习题提供一些素材。

例5.下列哪项对高钾血症病人禁用( )。

A.等渗盐水; B.10%葡萄糖液;

C.右旋糖酐; D.林格液; E.碳酸氢钠。

说明:本题考核了学生对药物化学成分的认识,林格液又称复方氯化钠,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还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可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但高钾血症病人体内钾离子浓度偏高,不宜再补充,所以不能使用。

例6.属于高渗晶体溶液的是( )。

A.5%葡萄糖; B.11.2%乳酸钠;

C.羟乙基淀粉;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20%甘露醇。

说明:渗透现象在很多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上都是重要内容,本题考核的是学生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等渗(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低渗、高渗溶液的判断。计算可得20%(200g/L)甘露醇(C6H14O6)的渗透浓度约为1100mmol/L,它是临床上常见的高渗溶液,常作为脑水肿病人的脱水剂。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为牢靠。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要使融合更加有效,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深挖专业教材,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004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17-19.

[3]陈学姝.对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8(29):6-7.

篇3

以护理实习为例,每位护理专业学生都应该经历临床实习的阶段,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必须要经历的[1]。学校与医院展开合作,学校利用医院的实习环境来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医院通过实习阶段发现人才并且为医院注入新鲜血液,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发展的桥梁。但是学生突然从安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离开,转而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面对医院的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的人,在情绪与思想上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例如:首先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带来的思想问题。护理专业学生在离开院校之前,在日常专业课上会学习到较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离开学校来到医院企业后进行亲身体会时,刚开始会觉得新鲜有动力,希望能尽快动手参与到工作中来。但是等真正进入工作科室分配护理任务之后,又会感到非常陌生与手足无措,毕竟每所医疗企业的工作模式多少会有些出入,校园课程与实地工作不同[2]。因此,护理专业生的实习工作一时之间无法下手会比较焦虑。其次是情绪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多数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独生家庭子女占大多数,青春期的她们活力十足而且经历旺盛,心理变化比较快而且敏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极强,但是经常会经常有逆反行为,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工作方面的问题经常容易急躁,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情绪两极化。根据很多调查结果和医院统计显示,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有很大的思想压力,担心医疗事故的发生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够完善,还有科室老师的批评与院内患者的不信任,会经常让学生对护理行业失去热情。

二、导致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因素

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不足,多数高职院校在教授课堂上经常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养,将此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引导[3]。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医疗单位工作时,没有建立足够的思想准备来面对这种转变,会在实习之初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在医院的实习过程太过漫长,学校不能长时间的管理而且也无法完全顾及,因此,便将对护生的安全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托付给合作医院,对护理学生缺少管理并且缺少联系,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转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进行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融进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计划结合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课堂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与世界观,将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在医学行业的思维模式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情商,以便将来在与医院患者沟通时,无论何种谈话内容都可以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从而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护患关系[4]。按照国家最新对医学行业提出的服务精神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护理基础教学当中,并且落实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当中。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德行教育也不能忽视,老师要将工匠精神刻进每一位护理学生的心中,让高职院校的护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全面落实教学一体化理论,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进学院教学,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与护理责任心,为塑造技能型护理人员的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学生的大学时代不仅作为一名传道解惑者,而且还要肩负着思政育人的责任。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准、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5]。教师的行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因此,老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与提高思想修养,树立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整个护理专业教学中来,实现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学校需要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以此可以提高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三)加强护理专业教育的方法改革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护理院校学生的主要教学策略,把德育教育带入到护理专业学习的各层教学中去,是提升护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1.教案改革

传统的护理教案通常注重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反而忽略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6]。因此,在护理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将原来的传统教学思想更新为“思政”思想,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素养。

2.教材改革

老师可以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将真实案例、伦理问题和常见的医疗纠纷放到实际课堂当中来,让学生们认真的思考并加以分析此类问题,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应该如何处理,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教师想要传递给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例如: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将神、爱护他人和医患平等观念。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将国家优秀护士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加入思政育人课堂中,为培养职业护士素养的过程添加正能量助力。并且在为学生展示临床护理发生过的医疗事故时,让学生们仔细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要从旁引导,让学生生成正确看待事故的观念并且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模式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思想政治理念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护理专业学生行走在正确的治病救人的道路上[7]。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该校中职2012级护理17班学生共52位,第四学期共18周采用传统教学法,第五学期共5周采用案例教学法,均由同一老师授课。

1.2 方法

传统教学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提问,学生集体听课,课后完成学习指导练习。

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能反映教学重点的案例。课前3天给出案例,交给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并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在4组座位基础上每组分为2组,全班共分8组;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根据要求列出三个以上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上课之前各组统一讨论结果;教师主持课堂汇报,由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各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全面梳理本课教学内容。

1.3 教学效果

1.3.1 问卷调查

设计不记名听课情况调查表(表1),进行问卷调查。每项答案中D计1分,C计2分,B计3分,A计4分。在实施案例教学法前后各做一次调查,将调查结果统分后进行配对t检验。

1.3.2 考试成绩

传统教学法实施后进行期中考试,案例教学法实施后进行期末考试,均采用笔试形式,由同一老师出卷,试题难度基本一致。将考试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实施案例教学法前后7个问题得分差值的统计量描述依次为1.00±0.52、0.77±0.43、0.86±0.68、1.03±0.56、0.92±0.51、0.75±0.53、0.83±0.47,t值分别为13.76、13.04、13.25、13.17、13.28、13.55、13、28;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差值统计量描述为9.85±6.13,t=11.59(n=56,P

3 讨论

篇5

通过对本校五年制护理专业化学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态度方面等方面。此外,还考察了目前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感受,争取能对化学课程的编排和教学活动提供一定参考。问卷调查在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共八个班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00份,学生当场答卷,共回收问卷492份。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五年制护理专业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讲授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讨论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做、乐、赛”教学法。对这几种教学方法喜好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18.3%的学生喜欢讨论法,78.2%的学生喜欢“做、乐、赛”教学法,只有3.5%的学生喜欢讲授法。由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喜欢“做、乐、赛”教学法。

(二)学习态度

问卷1-4题数据统计及分析,

(1)、对化学的认知程度( )

A、很重要 B、较重要 C、不重要 D、不知道

(2)、对化学的喜好程度( )

A、很感兴趣 B、较感兴趣 C、不感兴趣 D、讨厌

(3)、对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 )

A、容易 B、比较容易 C、一般 D、困难

(4)、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

A、满意 B、一般 C、不太满意 D、不满意

表1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评价并不乐观,只有 21.1 % 的同学认为化学对五年制护理专业很重要,3.5 %的同学认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不重要,而认为化学重要性一般的同学66.2 % 。这里可能是2013级学生目前大部分学习的是基础课,还没有大量开设专业课,以致目前还没有把化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上,所以没有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比较乐观的是,对化学兴趣十分浓厚的同学占36.5 % ,一般有兴趣的同学占了53.6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是说90.1 %的同学对化学学习颇有潜力可挖,如果我们合理引导,完全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对于少数3.6%讨厌化学学习的同学我们更要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对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来看,12.9%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化学知识很容易,对所讲知识的接受情况很好。有10.9%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有57.2%的学生认为一般,不容乐观的是,认为化学所学知识困难的学生占19%。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留意一下后进学生,采取合理的方法使他们把化学成绩赶上来,避免专业基础课学不好,从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从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来看,比较乐观的是72.9%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2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水平一般,但是,4.4%的学生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还不太满意。这里应该继续调查不满意的原因,从而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

问卷第(1)、(2)和(3)题数据统计及分析

(1)你认为化学所学知识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

A、难以满足 B、内容合适 C、内容偏多 D、感到茫然

(2)你最希望增添的化学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3)你最希望删去的化学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32.2%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50.4%的认为课堂所讲授内容合适,11.3%的学生认为内容偏多,6.1%的学生对此感到茫然。说明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化学的态度进行分类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据统计,90 %以上的学生要求增添实验和与生活有关的化学内容,表达了他们“增加动手机会”,“到实验室里做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的强烈愿望,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实验教学过少,与实际应用有较大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对当前化学教学的不满。这说明我们的确还没有发挥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势。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进行引导,并积极拓展其他途径,如自制简易反应装置等,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而 80%以上的学生要求减少过于复杂的理论和繁难的计算。

(四)教学手段

目前,本校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次调查表明:有6.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有3.5%的学生支持传统的板书教学,但是,90.2%的学生提出多媒体教学应该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多媒体教学课堂内容太多,屏幕切换太快,导致无法摘记和思考所学内容。其次,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不强,受限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最后,由于教学课件演示的屏幕面积有限,每次显示的信息量受到限制。

(五)具体感受

以上几个问题反映了当前五年制护理专业所设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整性,合理性和灵活性,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值得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二、 启示及建议

通过此调查问卷反映出了当今五年制护理专业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不会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甚至厌恶学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50页)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第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此外,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身边存在许多化学现象,而他们对这些现象往往熟视无睹。其实当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极大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2]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有好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相联系,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78.2%的学生表示喜欢“做、乐、赛”教学法,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摒弃传统的讲授法,把“做、乐、赛”教学法作为首选,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做、乐、赛”教学法。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结合板书最受学生欢迎。

(三)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是化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些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通过实验课加以引导,也能很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化学理论变得生动多姿。因此,加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化学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面向全体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使化学课真正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1微课内涵

1.1概念

微课是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1]。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知识点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师生互动、教学反思等,将其制作成情景化、具体化、案例化,同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小视频。微视频短小生动,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正在不断颠覆传统黑板粉笔、简单PPT演示的授课模式,也不断冲击着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授课方式。微课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1.2主要特点

(1)微特征:具有学习内容精炼、短小、高效的显著特征,经不断滚雪球式积淀微学习成效。(2)微手段:更适合移动终端学习。(3)微环境:提供微学习的有效条件,为泛在学习建构了舒适环境,其支撑的微学习过程可增添深度学习的驱动力。(4)微目标:具有专题化属性,微课程知识关联体系与学习目标相互呼应[2]。简而言之,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使用方便、交互性强,可供学生随时、反复观摩学习[3]。

2PPT课件应用于教学的主要特点

PPT是深受广大教师欢迎且最常用课件制作软件,该软件使用简便,可将教学内容生动展示,图文并茂,深受广大师生青睐。随着该软件广泛应用于中职护理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教师基本熟练掌握并运用该软件来制作课件,节省了大量课堂板书时间,使很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当前学生已逐渐熟悉了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适应了由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满堂灌”式教学到新形势下的幻灯片播放“满堂灌”式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增多,学生容易疲劳,课堂上师生互动探讨、学习反馈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该模式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微课作为新型教学资源模式,为上述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让课堂内外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升学习成效。

3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3.1微课资源平台建立和终端设备普及

微课的正常使用基于校园网的建立,学校铺设Wifi网络接入端或利用移动3G/4G网络,建立师生微信学习群,加之人体解剖学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共享,都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同时还要求在学生中普及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等终端设备,以便学生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登录校园微课网站学习人体解剖学微课程,教师则可在线提问,实时解答,实现师生良好互动。

3.2微课制作简单方便

教师针对人体解剖学某个知识点(如心脏瓣膜)编写脚本,可采用手机加白纸的方法、DV或专业摄像机等常见设备录制[4],甚至可以使用PPT、录屏软件(如CamtaasiaStudio)、教学PPr、Flash等制作微课。如果利用自动录播教室来制作微课则更为简单快捷。教师可针对课程特点,开发出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特点的微课[5]。可见,微课制作对于当代已经掌握了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容易的。

3.3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3.3.1时间短

微课时长一般为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一般观看超过20分钟的学习视频,学生会因视觉疲劳而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微课视频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3.2内容精

微课在知识点选择上,尽量挑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并且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如人体解剖学关于危险三角的介绍,可利用微课视频分层次精讲。这样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乐于学习。

3.3.3教学情景生动

微课基于微视频,通过整合微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案例、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真实情景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6]。这种生动情景化教学符合中职生视觉学习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3.3.4学习方式灵活

微课视频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学习时间要求少且灵活,方便学生使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环境、距离限制,学生想学就学,非常灵活,而且可以和教师在微信平台上互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4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基于微课模式的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相当高。因此,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困难。而大多数中职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律性,所以会造成部分学生放任自流或无心向学的懒散状态。这就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微课校园网设计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

4.2学习效果缺乏及时评价反馈

在网络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练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但教师却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仅凭微信群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来揣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现阶段在微课教学评价系统中必须设立足够的微测试来检测、督察学情,应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特点,构建适合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4.3终端设备要求易造成学习资源的不公平性

微课教学要求学生有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移动终端设备,这势必给学生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那么无力购买这些设备的学生就无权学习了吗?这样会造成学习资源不公平共享现象,这是对广大微课教学研究专家的另一种考验。

4.4微课制作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筛选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编排,不是简单的上课、讲课、录视频,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反复润色、剪辑,需要多媒体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设备制作出精良的微课视频。这些都需要专业制作团队的精诚合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因此,校园微课系统的开发又是对学校整体团队合作的巨大考验。

5结语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且便于携带使用、物美价廉的移动终端设备不断涌现,将引领师生共同去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在线交互式学习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灵活性和积极性,同时微课亦可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微课教学系统尚不够成熟和完善,仍需青年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丰富人体解剖学微课程,使学生真正摆脱传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模式,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摈弃“满堂讲”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发挥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邱群.人体解剖学生理微课程研究现状[J].科技视界,2015(16):184-185.

[3]张欣,刘明军.基于微课与慕课理念的中医药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对课堂教学辅助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101-103.

[4]孙权,李宇.人体解剖学微课的建设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20-21.

篇7

2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整合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实行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是为了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医学 基础知识,并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 基础。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 这一原则,成立由基础部和各附属医院 的专家组成的高职护理基础医学整合教 学专项小组。在该小组的统一领导、协 调下,将经典的学科知识拆开,依照目 前临床科室的设置情况重新排列组合。 采取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全面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制定全 新的教学计划。在整合的过程中,除了 考虑教学内容的衔接、有效、合理外, 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各授课 教师在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 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以听课、进修和临 床实践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临床 行业专家定期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研 讨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帮 助教师更快地适应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 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成立综合医学基础整合教学团队 

    该教学团队由原正常人体学、病理 学、药理学3个教研室整合组成,共有 23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7 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专职教师有正 常人体学、病理学或药理学专业背景, 有的还有临床医学学习或工作经验,其 中硕士和本科学历者分别为8人和5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分别为6、 3、4人。兼职教师均是三级甲等医院有 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正、副主任医师。

2.3编写整合教学的专门教材本着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 性和职业性,以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 原则,将传统医学教学中的解剖学、组 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课 程进行整合,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编 写《综合医学基础》教材及相关教学大 纲,开设《综合医学基础》课程。

《综合医学基础》是概括介绍机体结 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 课程,为一门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理 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 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 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 组、融合了正常人体学、病理学和药理 学等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基础医学各学 科知识体系高度融合,学科间的知识相 互渗透。共开设课程256学时,其中包 括理论185学时,实训71学时。第一学 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医学基础(总论) 《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一)》,共128学时理 论86学时、实训42学时);第二学期开 设《综合医学基础(各论二、各论三)》, 共128学时(理论99学时、实训29学时)。 总论及各论部分章节设置见表1。

2.4改革教学方

     首先,选择实训课程作为整合教学 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实训课程标准的制 定、实训指导和报告的编写、实训教学 视频的制作、实训项目的集体备课、实 训项目预做、实训教学课件的共享等手 段,逐步实现综合医学基础实训课程的 有机整合。提高实训课时数,使之占总 学时的30%,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训和设 计性实训项目,尝试多种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新方法:

    a 案例分析和整合式实 训相结合。利用实训课的一课双教制和 小班授课的有利条件,在实训项目中适 当增加了案例分析。通过老师引导学生 分析案例和回答问题,逐步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案例讨论也让基础医教学更贴近临床,更受学生的欢迎和接 纳。©

     b 尝试情境式教学。一张病床、一 个小药盒就能简单模拟护士的工作场景, 这些道具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血压测量、 药品核对等操作,而且可以使其更加适 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c 尝试PBL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 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  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 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 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等 环环相扣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我 讲你听,我做你看”的被动式教学方法。

d 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行 业特色鲜明的专家库,邀请一批行业专 家对教学现状把脉。专家主要承担制定 工作计划,听课(现场听课或专家工作 室听课),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示 范性教学(理论和实训课),对青年教师 的指导和带教,共同参与或指导教材编 写、论文撰写、课题申请和实施等任务。

e 教学团队教师进行听课和临床实践。 教师每人3年内须完成6个月的听课和 临床实践任务,包括本校各专业系部相 关专业课程的听课、座谈,以及三级甲 等医院相关专业科室医护岗位的临床实 践。目前,教学团队的教师都能承担实 训课程的主讲任务。其次,在部分班级 试点,由骨干教师担任部分系统的全部 理论课教学工作,再逐步推广到所有教 师中。

2.5改革考核方式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

     使学生 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缺少自学习惯和技巧M,因此在考核环 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变 单一笔试为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措 施包括:①在成绩管理上重视学习过 程,取消年终大考,提高实训在成绩中 的比重。医学基础的总分由每个阶段测 评、实训成绩组成。将课程分为总论和 三个各论阶段,每个阶段测评占总分的 20%,阶段测评的组成包括出勤率、课 堂测验、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阶段测 验。实训考核占总分的20%,其内容包 括实训课表现、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实 训设计、实训操作考核。②比起卷面分数, 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在总分设计 中,适当提高平时实训、实训设计和实 训考核的分值,把综合医学基础的若干 项技能挑选出来作为学生技能比赛的项 目,每月、每学期、每年年终组织学生 进行技能比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技能 为主动获得技能。

2.6加强教学管理

    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教学是一次全 新的尝试,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教学管理: ①由系部主任亲自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 施过程,教学干事和各教研室主任积极 参与其中。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示范性 讲课、理论备课和实训备课以及实训预 做。②有计划地培养锻炼一支年轻的骨 干教师队伍,建立了新教师导师带教制 度、年轻教师行业实践制度等规章制 度。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 有机会参与到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全过 程(教材编写、理论实训课的授课、课 题申请和参与、论文撰写)。对不同阶段 教师的授课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包括 实训辅助带教、实训主讲、参与少量理 论教学、参与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参与 某系统的整合教学、承担多系统整合教 学的主讲老师等。③学校领导和教务处 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出席教学研讨会, 为医学基础整合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和 意见。专业系部在课程设置、内容的前 后期衔接等方面给予帮助。④教学改革 的逐步分层次推进。在整合教学改革中 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策略。先在 实训课程中进行医学基础的有机整合, 同时由部分骨干教师尝试某个系统的医 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学。这种 整合在规范的教学管理(专家教学督导 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教学巡视制 度、集体备课制度、与专业系部教学研 讨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整合教学的 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下 有序展开。然后逐步扩大整合教学的范 围,最终达到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都具 备医学基础理论实训课的整合教学能力。

⑤通过相关教学课题保障整合教学改革 的推进。先后申请了医学基础整合的可 行性研究、综合医学基础课程建设、综 合医学基础有机整合的推进等多个市级 教学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资助,有力 保障了医学基础整合教学的顺利推进。

3整合教学的效果

    3.1评价方法

    从2011年秋季招生的护理专业学 生中随机挑选4个班级,采用综合医学 基础教材,按照整合教学模式进行教 学,其余2个班级仍按传统模式和教材 教学。在开展整合教学一年后,通过问 卷调查让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并比较。本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整合班 (从4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和 对照班(2个班级)的学生。共发放401 份调查问卷(整合班210份,对照班191 份),回收有效问卷401份,有效回收率 为 100%。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包 括教师、教材、实验、教学评价和教学 手段等5个方面,共计27个问题,每个 问题包括5个选项(1分为很差,2分为 较差,3分为一般,4分为较好,5分为 很好),该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 92。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问卷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秩和 检验。

3.2评价结果及反馈

    3.2.1学生一般情况调查对象为我校2011级高职护理 专业学生,共401人,均为女性,年龄 在18 ~20岁之间,其中生源为高中生的 304人(整合班158人),三校生的97人 (整合班52人)。三校生为来自技校(技 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 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的学生的 统称。对照班与整合班学生的一般情况 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2.2学生对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 学效果评价比较分析(表3)

3.2.3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在系部组织的教改座谈会上,参加 教改课程的学生和教师对综合医学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学生认为: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 体系比较完整,各知识点的衔接顺畅, 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案例导人教学内容, 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师生互动、交流多; 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 趣与主动性;让原本枯燥的基础医学课 程穿插联系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认为: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经改革后 结构新颖,系统性强,内容精练;通过 综合医学基础课程的整合能合理利用教 学时间,避免独立授课出现的重复讲授; 不仅使原有的专业知识更扎实,更是对 整个基础医学的融会贯通;从刚开始的 战战兢兢教学到现在基本适应。

4讨论

     4.1设置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

    整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由于长期以来 实行专科类教育模式,职业护理教育一 直停留在传统的单科独进、前后期分段 的教学形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也多是 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未能体现护理专 业的特点。这使得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 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 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理人员的要求。

4.2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8

1.调查对象

选取笔者学校2013级、2014级护理专业5个教学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及课堂效果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

问卷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有92 %的学生认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为临床工作打基础。说明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

有83%的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感到满意,认为学时的安排基本能满足学习的需求,有90%的学生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考核的形式和考试的题型给予了肯定。

3.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学生认为笔者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经常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联系并增加反映最新基础医学发展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性学法的指导上也只有35%的学生给予肯定,有8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突破难点、提高课程生动性和趣味性上效果明显。

三、讨论

基于这次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加以改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学生中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按照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专业学习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基础医学课程。学生从单纯文化课的学习一下涉入专业性极强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大量枯燥的记忆、理解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往往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医学课教学效果,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正处于向自主学习过渡的阶段,教师不要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复习进程,适当地引导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对学生科学性的学法指导,这种指导既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又要深入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将枯涩难记的理论通过教师的整合处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视频观看,便于学生理解。

2.有效整合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笔者学校现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沿袭着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单独教学的授课方法,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这样导致医学基础课程之间严重脱节。对学生而言,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而言,因为中职学校的学情,教学的难度加大。比如教师在讲授生理学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先给学生复习回顾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探索重建一种全新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加强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过这种课程的整合和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势必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师的惯常教学是一种挑战。其次笔者学校现行的教研组体制会增加融合课程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难度。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合,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教研室的整体运作、各教研组的有效实施缺一不可。学校应该按照教学大纲和现用教材制定出课程整合的总体教学计划。教研室则注重授课教师的合理配备及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同时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要逐渐模糊课程教研组的界限,落实全科培养的思路。

3.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

对当今的医学教育而言,知识的讲授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护理行业准入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病例题型增加,加强了对护士实施干预及判断实施结果能力的考查。这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笔者学校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以案例讨论为基础、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可以作为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学生一进入医学教育学习阶段,就可让学生接触到临床案例,案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就笔者学校现有的学情,P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探索适度推行。可通过课题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实践,摸索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特点的PBL教学法。学校层面,在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培训、课程的整合、案例的统一编写方面应积极组织开展。

篇9

二、教学业务方面

本人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备、讲、批、辅、考”制度,做到心中有制度,手中有行动。在备课方面,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备而来” 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本人能够深入钻研研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烂熟于心,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学习借鉴名师教案的基础上,设计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全程。

上课时,本人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拘形式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积淀和熏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凸显实用性。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学习竞赛或者创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使她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为她们三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本人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资料,链接相关影视片断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后,我能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再现其中的某个环节,总结成败得失,写出案例和教学反思,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下布置作业,我能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总结,用评语与学生交流。

三、学习方面

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江水,本人能够不断学习,坚持到图书室、阅览室借阅,阅读教育名著、期刊杂志,摘抄学习卡片,撰写教学札记、心得体会,也利能用网络视频坚持听课,并向本教研组老师虚心请教,积极交流,参与研讨。上课之余,在教学基本功的练习方面,本人也毫不含糊,坚持钢笔字,粉笔字练习,力求日渐长进。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 专业知识不够宽泛,渊博,在课堂中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2.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分析和被动灌输的现象,课堂模式化,缺少吸引力,没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没有使她们把一些方法和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篇10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妇产科护理学的任课教师4名和2006级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及2007级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共4个班的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9名为男生,其余为女生,平均年龄21岁。

1.2方法

采用现象研究方法,以现实情景和隐含在情景中的涵义为基础,分析、提炼其中的重要因素,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2]。

1.3资料收集

通过上课时课堂观察记录、课后面对面会谈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资料。在双方交谈时首先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介绍研究方法、内容和原则,取得其同意和理解以确保问题的真实性、保密性,充分尊重参与者的权利。谈话地点选择在轻松、方便、安静、不受干扰的场所,比如教师办公室或宿舍等。课堂观察主要记录提问效果、学生听课的反应及表情、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体会等。根据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每周上课时观察然后进行访谈。利用业余时间到实习地点及毕业生工作地进行问卷调查,直到该课程结束。研究主题是“你喜欢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吗?理由是什么?与教这门课的教师有关吗?你对教师的上课效果是否满意?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好建议?在工作岗位上,你认为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授课教师所讲的内容实用吗?理论与实践是否紧密结合?”等。引导研究对象描述该课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受和体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建议等,时间一般不超过40min。访谈时研究者应做到不诱导、不误导、不影响研究对象的价值导向,同时注意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和动作以鉴别被访谈者描述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受面子或个人感情等因素的干扰。

1.4资料分析

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束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按步骤分析:①仔细阅读所有记录及问卷,整理出有意义的陈述;②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号,然后汇集、分类、提炼、反思;③综合上述步骤,将形成的最终资料返回参与者处进行核对和验证;④将提炼出的观点、现象、意见等形成结构化、条理性的描述和解释。

2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确认有效问卷290份。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有很大影响,详见表1。

3结论

3.1教师方面

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作为专业课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妇产科护理临床一线加强实践锻炼,在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新知识、收集并掌握新信息、积累教学素材。通过临床实践,可以熟悉妇产科护理操作规程及专科护理常用技术和基本操作等,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还可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教学积累有用的临床资料。此外,有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历,教师在上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操作课时能做到示范准确并能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具体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其适应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尤为重要。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修养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外在体现[3]。访谈中有不少的学生谈到:“某某老师上课特别投入,富有激情,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加上他得体的仪表、贴切地表达、热情的眼神使我们感到他很关心、爱护、重视我们,有种亲切感,我们喜欢他,所以喜欢听他的课。”事实证明,有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比他拥有的丰富知识更有吸引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要“得法”却比较困难,要善于总结归纳、经常调研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还要进行试验和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课堂上笔者常采用提问式、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护患角色扮演等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二是通过问题的导人、解答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去复习、去练习、去思考归纳,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起到启发、督促作用;三是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正确解答,复习旧课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四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和体会提问效果还可以调整授课角度、内容及方式,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有利状态,便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思路清晰地分析、掌握有关知识内容。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设计好实验操作课有利于学生在巩固理论内容的同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强实训课程,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维系教与学互动的良好基础。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护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笔者在实践操作课上,采用“现场示教、观摩”、“讨论式”、“护患角色扮演”、“病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注重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比如到临床实习基地见习时,针对某患者的疾病让学生按整体护理程序设计一份合理的护理病历、制订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评价),最后教师做详细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将真实的感受和收获写进实验报告。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际工作,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又一新的尝试。在安排实践操作课时,笔者采用校内实训课与临床课间实习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内通过护患角色扮演完成“骨盆外测量”的技能操作后,再安排一次课间实习,让学生到病房为患者做测量;通过在实验室的模拟人身上完成“产科四步触诊”然后到实习医院产科患者身上去实际操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护士的真实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经过长期观察,笔者感到一堂好的实践操作课在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方面效果甚佳。

3.2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妇产科与每一位女性的健康、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利益息息相关,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过举例、讲解、示范能迅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陌生到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和谐的教学氛围

篇11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能够帮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发展。翻转课堂还有助于学生对照自身情况,对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知与内化。第二,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书本和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翻转课堂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环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学掌握并内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对于需要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及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等的护理专业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知识的关联性,并能够通过实例对知识学以致用。最后,翻转课堂也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二、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翻转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方面

从高职护理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较差,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笔者在该校还没有推行翻转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随机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教师也认为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积极性,且缺乏创新思维和岗位实践技能。对于翻转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只是一个课前预习的方式,甚至有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是对学习的加压,翻转课堂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教师方面

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不能全面认识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延续学生是客体的思路,单向、枯燥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设计水平十分有限。很多教师没能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也不管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过于重视“教”的过程,不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教师对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单一,方案制定比较陈旧,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总之,职业院校教师由于没有经过完整和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教学经验和护理临床经验还十分欠缺。

3.资源方面

首先,在护理专业相关的配套教学资源中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欠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后,学生们可以在课前借助网络技术、其他终端来查阅文献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找出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或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和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教学或者课题分析等方式,对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认知,并逐渐吸收和内化,而所有这些的前提都是需要现代化的先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补充和提升。其次,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翻转课堂的要求。比如多媒体相关设备比较陈旧,不利于有效开展相应的情景教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仪器老化,使得实验课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4.管理方面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翻转课堂时,没有做到科学地统筹安排,而是一股脑地对所有课程都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或许有些“激进”,因为学生需要同时适应多种课程改革,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心理负担加重,更不利于翻转课堂作用的发挥。另外,学生课堂评价体系匹配度不合理,过程性评价少,且缺乏综合、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标准,现有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评价依据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低。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院校也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也大大挫伤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积极性。

三、优化高职护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角色、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其护理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1.重新定位学生角色

学生首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也是翻转课堂改革的“主角”。翻转课堂摒弃了传统单一的课堂环境,帮助师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意开展学习和交流,而应当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遵从相应的课堂活动标准。在翻转课堂改革过程中,应首先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并了解翻转课堂的优势,然后再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教师也应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转换多种角色,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树立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积极通过合作探究参与到学习中来。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应当更多地做学生的解惑人、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只有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师应当摒弃落后的“授业”角色定位,多观察学生,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尤其是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视频的录制、学习目标的设定、课后任务的安排等方面。同时也可通过教师专业素质大赛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优化资源搜集与使用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通过增加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现代化设备,开展护理专业终端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积极通过微课或其他视频教学方式,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评价。教师要深入挖掘同方或者知网等专业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并通过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来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按照计划引导学生使学习渐入佳境。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取护理学相关资源,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内化、巩固和复习知识,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地提升学习水平。

4.强化管理措施

首先,要合理限制翻转课堂改革的课程数量,一般应当首先以1—2种课程为试点,并针对这一两门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记录和总结,然后根据情况再逐步规模推行,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反作用,同时也给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健全评价方式及标准,通过多方位、全角度的评价来促进翻转课堂的改革与推行。对于涉及到的教师,也应当利用个性化的教学考评体系,鼓励教师多参与,多提建议,提升教师的课堂改革热情和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翻转课堂构建方面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并将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尤其在高职护理方面,更加需要翻转课堂的应用,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教师和院校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翻转课堂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戈瑶 陈玉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2]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3]刘萍,薛梅,马连娣,李晶.翻转课堂教学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6,(2):109—112.

篇12

一、空间教学的概念

空间教学又称网络空间教学或网络教学。新媒体的普及和不断更新使得网络教学成为将来教育的主要形式。网络教学的重要资源及基础要素是网络课程,是使用网络表现呈现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施教活动的总和,是由教学目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方案等共同组成的教学内容及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机会给学习,网络教学下的学习活动个性化、自主化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相对自由地选取学习方式、地点、时间、进度,可以通过浏览器阅读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实时学习、非实时自主学习、非实时协同学习共存的多元化学习模式。这种具有开放性、交流性的远程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能力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二、空间教学国内外研究现况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普及与深入,基于网络的医学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动画、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利用网络技术的交互式特点,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声像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从时间、空间、地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及医学模式的更新,高等医学教育也正逐步从过去那种封闭、死板、封闭、统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全面进行的新教学模式。

(一) 国外研究现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护理教育中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发展也相当迅速。目前国外研究的侧重点包括:讨论多媒体网络技术如何才能合理应用、如何解决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困难、如何开发新的教育软件。外国空间教学主要是将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丰富多样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并构建虚拟护理实验室,并将其用于远程教学、课程教学及社区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交互式教学模式使其主要空间教学模式。

(二) 国内研究现况

我国护理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主要是通过使用以单机板课件为主的MCAI课件展开课堂教学,教师主控式是其主要使用方式,即课堂只有一台计算机,由大屏幕投影仪进行课件播放,教师控制学习速顺序和速度。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将感知、巩固、巩理解、运用有机融合,直观引导学生揭开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然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集体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基于Internet的网上远程护理教学应用较为广泛。

三、《妇产科护理学》空间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空间教学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将感知、巩固、理解、运用进行有机融合,直接教会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事物见的联系,提高学生说分析事物的能力。其次,改变某些教学进程,将远方的东西移到学生眼前,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将时空放大或缩小,有利于学生直观、快速、形象、灵活感知并分析事物。第三,改变某些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将许多不容易理解和难以展示的新科技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改变教学过程中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讲授教材内容,而是逐渐向设计教材、安排课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转变;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转变成主动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学习过程,从而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和学习效率。第五,因为网络在学校的全面铺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空间时进行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遇到问题就可以随时提出,老师也可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回馈,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四、《妇产科护理学》空间教学的设计

网络空间课程设计时选取多名学生参与课程团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包括初期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心态,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社会经验、语言水平及认知水平等一般特征,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在上述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为多个微内容,添加到空间教学中。将《妇产科护理学》分为六大课程模块,包括微课资源、交流园地、拓展资源、教学实施、课程团队和课程导学。微课资源细分为表格化教案和微课堂;交流园地主要用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该模块包括问题集萃、交流群组、提交作业;拓展资源重在资源的收集、分享、应用,该模块包括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动画片库、原理库、概念库;教学实施模块主要是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考核及对教案的安排,该模块细分为课程课件、表格化教案及空间考勤三个版块;课程团队主要是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师学术成就的展示,分为作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团队及教师团队四个模块;课程导学主要是对课程安排的细化,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程内容,包括学习指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地图、课程介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空间教学逐渐应用到各大教学领域,有成为将来主流教学模式的趋势。《妇产科护理学》采用空间教学模式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结构详细化、合理化,将教学资源无限扩大,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知识及技能交流,达到资源高度共享,使学生学习安排更具有自主性、自由性、合理性,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技能、护理实践技能、解决问题技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颖杰,李国平,张盈等.《护理营养学》空间教学在护生饮食行为转变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14(9):794-796.

[2] 伍贤达.论空间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3,23(1):118-121.

[3] 吴名星.基于“职教新干线”的空间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19):157-158.

[4] 李红日.高职《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空间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2,21(10):143.

篇13

    课程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以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为改革试点,新的考核体系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设计期末考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综合分析表,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从理论考核结果看,实验组记忆型题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理解型题(选择题、简答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且实验组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高分人数多于对照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9.23分,总成绩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药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从实验考核结果看,实验组高分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11.45分,且实验技能总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从具体项目看,实验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实验观察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