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

篇1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2).

[2]王国维,叶玉平.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篇2

近几年来,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较为独立的生活环境等,很难适应,从而产生焦虑、压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导致偏激的行为,对个人、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恶劣的后果。一般而言,学生从初入社会时的心理盲目适应,经过心理不适应,再到心理基本主动适应,其周期需要3―5年时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能力偏强的人,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辩证思维的人,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职业社会化的关键期就在毕业后的头几年。

二、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1.理想和现实的极大反差让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心理。

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无数个理想、美梦。但面对实际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少人不能马上适应下来,不能从基层做起,感觉和理想中落差很大,就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还有大学生对现在工作中复杂的技术也很难适应,感觉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而且理论和实践相差很大。从而让他们感觉到很大的危机,调节不好会形成心理问题。

2.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人际关系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中,人际关系适应最好,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朋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关系很好。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在适应周期内承认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往往从正式开始工作即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在达到顶点以后逐渐回落。它由以下三种感受组成:一是个性失落感。大学时期允许个性在适当程度上发挥,而工作团队则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于是一些毕业生在与人相处时,过于压抑自己的个性,甚至为了某些需要而伪装自己。二是层级挤压感。刚从学校到社会工作,一般都要从最低的层级干起,即使同事们并没有压制年轻人的主观动机,但在工作上,尤其是在心理上,职场新人总是会感觉到来自职务地位的种种压抑。三是攀比失衡感。新进入职场的人习惯于与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同一批进入工作岗位的伙伴等作比较,比较的结果常常是优越于别人的方面被忽略,而逊人一筹的地方被放大,由此也容易产生压抑感。

3.生活的压力让大学毕业生心理矛盾感加重。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基本内容。在学校里面,大学生主要是面对学业问题。走上社会之后,大学生面临着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调查显示,在婚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方面,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大多数,一般情况的占中等,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极少数;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地位方面,感到很好和比较好的占30%以上,一般情况的占50%以上,很差和比较差的占15%左右。部分毕业生适应较差,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全面展开,刚刚从业的激动兴奋渐趋平缓,好奇心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三、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的变化。

高科技发展对人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既呈多元化又呈综合化;知识不断生产和创新,瞬息万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的猛增与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对人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客观上决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不适应性。所谓生活技能是指个体能够采取正确的、适当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本上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刚进入工作岗位,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有许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现不少大学毕业生总会发出“做人真难”、“活着真累”的感慨。

2.知识、能力的不足。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知识不够用、能力不足。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业务素质还不算高,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实践上还明显不足,特别是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一些重要科研课题、技术革新项目与一些边缘学科,往往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社会和学校的群体不同,有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通过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但走上社会面临复杂的群体,应对这些人际关系上还显得不是很适应。

3.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缺乏。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在离开学校后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经验,涉世尚浅,容易想当然地想象社会生活的美好,而又往往脱离现实条件。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小到大,家庭教育忽视生活技能的训练,较少提供给他们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他们养成依赖性,遇事易激动,情绪缺乏控制,处世不够老练。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多是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是少有的生活知识讲解,也缺乏真枪实弹的实践。生活技能是在掌握了相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获得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继而逐步形成技能。所以,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只有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才能使多方面的实际能力得到培养。工作上更是如此,在学校主要是理论的学习,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相当的差距,平时也缺乏到工作一线锻炼的机会,所以一踏上工作岗位,便感觉缺乏实践技能,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毕业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和发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学习竞赛、名家讲坛、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2)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大学毕业生们应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基本的心理调适办法,比如通过听音乐、看电影、阅读书籍等发泄心中情绪,可以有助于毕业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情绪波动的频率与剧烈程度,减少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是保障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篇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1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任务集中。通常毕业论文阶段最多安排14周(国际班为3周),除去后期的评阅、答辩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2周,这中间还包括上半年的各种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等共计3天)。

(2)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毕业前夕,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学习,面临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今本上的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恰好是毕业论文(设计)启动阶段,鉴于目前越来越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准备复试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设计),至少会影响两周时间。如果在异地外校复试,还可能更长。部分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同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如果说前面两个特点是不利因素的话,那么学生们所具有的特点将会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并且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潜在有力保障。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大学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几乎不允许有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其难度可想而之。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土木专业是我国理工科高校的龙头专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历来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环节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 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毕业设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场持久战。只有学校、学校基层单位、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予以重视,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保证各项制度完善,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校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进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篇5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6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 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 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 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 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篇7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he Low Enthusiasm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Hou QingYu Si SongHua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Anhui,243002,China)

Abstract:The reasons of the low enthusiasm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were analyzed.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ing low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was the resistance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the instruction model.In addition,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goal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the large rando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were the two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ing low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Enthusiasm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其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1-3]。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降低了社会对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认可程度[2-5]。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改善大学毕业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提供改进基础。

1 对指导模式的抵触是造成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般四年制高校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复试的关键阶段。因此,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是时间冲突[2,3,5]。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学校的双选会或企业的招聘会均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半学期就基本落实了工作意向。另外,考研复试则基本集中在3月末到4月中旬。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冲突。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经历以及和毕业班学生的交流来看,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罪魁祸首在于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以实验为主的工科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流程包括:指导老师确定选题,布置学生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在指导老师主导下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并由学生进行实施。然后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学位论文。最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并评定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体。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由于大多数参与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同时又在指导若干个研究生,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在研究生带领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大学生认为是在为研究生白白劳动,所做的事情其实与自己关系不大,完全是在被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而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部分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最初能够充分重视,但因自己很少能够有机会与指导老师直接交流,而只能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导致自己的工作往往不被指导老师认可和理解,使得指导老师或研究生成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而大学生则完全于被动状态。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不同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不同,有的方向甚至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没有关联。在确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通常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课题中进行选题,然后布置学生在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排除学生可能的找工作或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也无法对指导老师布置的选题给出充分理解和消化。基本上采用的“Ctrl-C+Ctrl-V”模式敷衍了事,否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的英文翻译工作。其结果是,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作的目的和意义完全没有认识。其结果是被动地在指导老师引导下或研究生的带领下进行实验,并机械地记录,实际上大脑一片空白。导致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抄抄,就是为指导老师做苦力,就是在帮助研究生完成实验任务。而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几乎毫无帮助,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洗洗睡觉。

针对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但收效甚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有的高校老师甚至要在半学期内指导超过10名以上的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而且设计(论文)选题又不能重复,交叉也不能太多。加上专业老师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目的与学生进行交流[6]。

上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其结果造成了指导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 对目标结果的过分强调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各指导老师的专业方向或科研课题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存在很大差异。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来看,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几乎决定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果某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平泛,其实验结果也必然平泛,但如果该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努力认真完成了选题内容并能做出非常好的论述,那么该如何对其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定?从目前来看,该生的成绩通常会比选题且有前沿性的大学生的差,即使他们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相当,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当。究其原因是另一名大学生的选题具有前沿性且结果看似“惊艳”,而该生却因为选题平泛且结果也平泛而无法获得相当的好评。

但就笔者来看,一个看似平泛的选题,对于一个刚刚学完专业课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该选题的理解可能并不简单。如果他能通过自身努力给出对于该选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如上所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呢?

虽然对选题和结果的强调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相一致,而且看上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但现实却远非如此。试想,在短短的半学期内,一个刚刚学完R悼蔚拇笱生,怎能够在有限的一学期内实现上述目标?答案显而易见。

3 现有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国内高校大学生学位论文成绩评定大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即根据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和规范要求等,综合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会三方面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评定。该评价体系存在主观性强、评价指标单一等诸多不足[1]。

此外,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否有优良且充足的生源是各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就业率又是社会衡量高校好坏的最直接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在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为控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希望严格把关。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学校又希望灵活处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这种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从严管理可以不予理睬。在他们看来,不管如何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后肯定会顺利通过毕业答辩[4]。也正是如此,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直到临近答辩的时刻才在慌乱中参考别人的设计(论文)工作,套用别人的论文模板。如此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周科峰,赵锋军,李宇峙.提高工程类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06-208.

[2] 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7):193-195.

[3] 孙承志,熊田忠.采用“多位一体”方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76-77.

篇8

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选择课题、拟定提纲、撰写文搞。

一、选择课题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它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不过,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同于一般科研选题,还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从大处讲,它是事关一个人的专业方向、职业生涯和事业领域的事情。因此,一个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学生,对选题应持认真慎重的态度。

要想较好地完成选择课题步骤,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社会需要,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和解决旅游业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既要观点正确,方向正确,还要尽其所能追求新颖和创新,预见其应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具体地说,考生可从“破”、“立”、“补”三个角度来选题。

(1)从现实存在的问题中选题。学生要运用所学的旅游专业理论的科学知识,去寻找和发现旅游业中存在的弊端、谬误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破论”。

(2)要从寻找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中的空白处或边缘领域中选题。旅游学科是一个新兴的正在完善中的学科,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空白,旅游专业学生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即所谓“立论”。

(3)要从寻找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旅游学理论既然是正在完善中的学科,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成果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许多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所谓“补论”。

一般来说,宜实不宜空,宜具不宜泛。

2、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

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毕业生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学生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能力、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要素:

(1)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

(2)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学生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3)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选题的大小难易应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量力而行。

3、要能结合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职业前程和事业领域的选题

旅游学科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从大学科理论上可分为经济类、管理类、文化类,从小学科理论上又可分为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经营学、财会学、心理学、规划学等;从行业理论又划分为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据以往的经验,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具有明显的专业方向选择倾向。特别是对有心继续深造的同学尤其如此。同样,旅游学科还面对着不同的职业。景区、酒店、旅行社、行业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教育等。

从就业实际来看,用人单位往往很注意应聘者的毕业论文专业方向。因此,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都应有自己的业务方向,也要考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和事业领域。

总之,既要选择那些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和事业领域打下一个基石。

二、研究课题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1、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特别注重有关的旅游案例资料收集。调查的方法建议采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建议选用:访问和问卷。

2、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

学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重点是对旅游各行业有关案例。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3、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

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

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4、研究课题的结晶工作——拟定论文提纲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主要论据和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突出亮明全文的论点,摆明主要论据,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一般步骤是先写出大纲,经修改论证确定后,再写出详细提纲,同样经过论证修改,最后确定下来。

三、撰写文稿

篇9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篇10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至2002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就业机制的形成,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考研、出国成了大四学生规避就业压力的新途径,为了全身心备考或准备材料,许多学生选择逃课;另一方面,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讲,先找饭碗再谈学业便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许多学生加入到应聘、实习的行列,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持漠视或默许的态度,“尽管学位是学术水平的标志”,但在学位评定上却“涉及行政权的运用”\[1\],加之大学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对“一次性就业率”的盲目追求催生了“大四现象”\[2\]:大四学生大量逃课,正常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学习任务与学习环节完成质量难以保证。

大四是培养大学生的最后巩固和补足阶段,是大学四年专业知识学习整合和融会贯通的关键环节,更是整个大学学习的点睛之笔。它是一个集过渡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整合时期:

过渡性。每个大四学生都需要完成相关的角色转换: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面临着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而大四正好是转换角色、调试行为的中间过渡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也就具有了与前三年截然不同的性质,它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融入新的环境、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性。大四阶段的教学具有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为着力点,一方面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融会贯通。

研究性。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就其性质而言,具备研究性特征;就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采用“研究+学习”的教学模式\[3\]。尤其是在本科教学的收尾阶段,更要将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本科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大四“研究性学习”的顶峰体验和经历。

如今,“大四现象”正在阻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严重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假使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质量势必下降。因此,把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关――大四阶段的教学管理,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 现实困境:南京大学

大四阶段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以南京大学为例,对大四阶段的教学过程及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大学即将毕业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抽样方法为分层等比例抽样法。首先将调查总体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层: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4类,继而按照性别比例再分层,之后进行等比例抽样。笔者于2010年4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其中男生占62.9%,女生占37.1%。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又访谈了部分大四学生(以SO表示)以及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以MO表示)。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了教学环节,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止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学环节的前提(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教学管理)情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方面则是由各个学院负责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又访谈了部分院系的教学院长/系主任。访谈抽样方法为目的抽样法。对学生的访谈兼顾性别、专业、毕业去向的不同,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对教学院长/系主任的访谈也兼顾学科门类进行选取。最终,访谈样本确定为大四学生11人、教学院长/系主任4人。

通过调查,笔者总结出了南京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一) 课堂教学阻力重重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活动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关乎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大四阶段的课堂教学地位则呈现出特殊性:课堂教学一改其“主角”地位,甘当“大四舞台上的配角”。

大四课程安排相比于前三年已经明显减少,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第七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2.78门,其中12.7%的学生没有修读任何课程;而到了第八学期学生平均修读课程只有0.61门,78.9%的同学没有修读任何课程。总体上来讲,平均每位同学大四期间修读课程数为1.7门。尽管平均修读课程数已如此之低,但逃课现象却甚为严重。MO1教学院长在谈到大四学生逃课问题时讲到:“大四课堂的出勤率非常低,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老师去上课,教室里面一个学生都没有的状况。这种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从所属群体来看,出勤率较高的是保研族和留学族,而考研族和就业族的出勤率最低。正如SO1同学所言:“我们系一般情况出勤率能达到25%就不错了。几乎都是保研的,保研的还有不去的;考研的同学有去听的,不多;还有找工作的几乎就不去了。”

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除了逃课现象严重之外,很多到课的同学在课堂中也是思想涣散,无心认真听讲,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氛围很难充分调动起来,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二)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应在本科第四年“唱主角”。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第四年的实践教学最核心的两项内容就是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而这两项指标所体现的质量则直接显示出本科第四年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然而,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毕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都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

1. 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毕业实习(实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练。通过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本专业的实务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毕业实习(实践)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毕业实习(实践)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毕业实习(实践)基地缺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专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系统地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虽然设置了实践学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或基地,只能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实习机会,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二是毕业实习(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很多专业将毕业实习课程定于第七学期,这与找工作的黄金时间相冲突,于是很多同学以找工作为第一要务,参加校园招聘会、双选会等,而对毕业实习持“无所谓”、“拿到实习鉴定即可”的态度,心不在焉、敷衍塞责,对实习工作不够珍惜和重视,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上。在访谈中,MO2院长指出,“我们通过实习单位反馈得到的信息,有的学生会经常请假,说是要参加面试或者考公务员之类的,也不会太用心”。这最终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学生的实习质量出现滑坡。

2. 毕业论文(设计)被“边缘化”。对学生而言,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专业所学,进行资料搜集、逻辑论证、实践调查、实验研究的过程。它是对自身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考察,也是迈向专业深层研究的第一步。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论文写作(设计)时间短。根据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毕业论文(设计)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从论文最初的选题到完成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沉浸其中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与提前上岗实习、研究生复试、省公务员考试的时间相冲突,学生只好一再压缩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时间和精力,在答辩之前临阵磨枪,以应付了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只有10.3%的同学预计用3个月(及以上)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近一半(43.0%)的同学只准备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甚至还有6.4%的同学准备用1周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

二是师生交流频率少。论文的撰写(设计)过程是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传授写作技巧,启发研究思路,激发研究兴趣,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过程、论文撰写进行全程化指导;学生则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与指导教师的思想碰撞中厘清思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论文写作(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具体体现为交流频率,在“到目前为止,您与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设计)事宜讨论过多少次”一题中,44.8%的同学表示在论文写作(设计)过程中,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只有1―2次,30.9%的同学能够达到3―5次,与导师的交流达到6次以上的累计有15.4%的同学,同时不得不指出的是有8.7%的同学表示自己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为0次。

因此,由于写作(设计)时间短缺,加之师生交流频率少,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其结果是研究过程如蜻蜓点水,不能够达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可见,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已经被“弱化”甚至遭遇被“虚化”的困境。

二、 突破与尝试:南京大学“三三制”

本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努力

从宏观层面讲,“大四现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一方面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近年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型,同时政府和社会始终以“一次性就业率”的硬性指标向高校施压。这些外部因素固然导致了研究型大学大四阶段教学被弱化,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以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研究型大学不能因深陷泥淖而悲观失望,应该从自身探寻原因,通过努力改变这一困境,破除“大四现象”的魔咒。

从微观层面看,很多人认为造成“大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中,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这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四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学生需求,缺乏吸引力。

太多的理论课程给学生一种“学难以致用”的感觉,学生认为“课程没有价值”,因此无法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大四所修课程中,是否有足以吸引您的一门课程”一题中,53.7%的大四学生表示大四课程中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吸引他们;而对于剩余的46.3%的学生,79.9%的人认为“课程内容有价值”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可见课程内容价值在大四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如果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四学生的需求,严重的逃课现象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因此,优化课程结构、重建课程体系便成为破解“大四现象”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2009年南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全方位的本科教学改革,这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改革以制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三三制”,即为“三个培养阶段”和“三种发展路径”。3个培养阶段包括: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在多元培养阶段(升入高年级的最后1至1年半的阶段),基于对不同毕业走向的学生群体的考虑,本着“个性化教育、多元化培养”的基本原则,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实行分流教学,为不同群体打造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见图1)。

因此,对于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横向维度主要分为两大类: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深造类课程体系和以强化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

(一) 继续深造类――构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继续深造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为继续深造的本科生提供本专业或跨专业深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

首先,开设与研究生阶段相衔接的基础课程,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其次,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科研项目,为即将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充分发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提供更多进入相关领域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创新起于问题,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就业创业类――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高校需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而针对大四选择就业创业的学生,要以相关岗位实习和求职技巧为核心,辅以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法规等内容的指导教育,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外,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精英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4\]。而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只有6.1%的同学认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1个有始有终、层次分明的完整课程与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多元培养阶段提出了3种分流路径,目前正在不断努力完善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和完善就业创业类课程模块,该模块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为基点,为了与课程相配套,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网站”,这一网站内容丰富,包括政策资讯、职业规划、创业实践、创新视野和课程中心等导航栏目。另一方面,针对继续深造类的同学,学校正在努力打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之间的壁垒,为大四学生提前攻读深层次课程、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提供合法化的政策支持。目前,改革仍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学校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笔者相信,多元培养阶段课程模块的创立将弥补大四教学中原有的空白,并成为突破大四教学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柳文彬,张传.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行政程序控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80.

[2]杨远芬,郭元锋.“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3]常维亚,邢鹏,赵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4-25.

[4]郑旭红,孟勤,刘春阳,等.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40-41.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FourthAcademicYear Teaching

Management of a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and

Its Way Ou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University

LIU Jingyue

篇11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心理医生:在片面的信息中思考自己的人生,难免令人迷茫。专业并不决定将来从事职业的方向。

迷茫这种感觉是对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并不陌生,经历了大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新奇,大二专业课的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我们逐渐步入对前途的渺茫状态,质疑自己的所学专业,质疑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