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特殊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特殊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篇2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或缺陷,对于这类学生的语文教学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但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忌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语文教学方式的单一,毫无新意,对本来就带有生理缺陷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无法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经常按照书本进行朗读和讲解,而且让学生反复阅读,会使得学生经常面临重复性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这些带有残疾的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学生的兴趣点,对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做出合理的更改,致使教学内容缺少吸引力,这不仅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低下,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启发,从而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对特殊教育学校实行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可以全面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改善课堂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要结合一些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优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制定一些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式,并将语文知识渗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获得语文知识,逐渐产生主动学习意识,而且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极大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要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将书本中枯燥的知识灵活化,使之带有生动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一些故事情节,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教师也可以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如增添游戏、趣味的图片和短片等,利用这些色彩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兴趣中获得语文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数学学科是特殊学校教育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在抽象的时空中分析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基于数学的这些学科特点,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培养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领悟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

一、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方法未贴合学生实际。当前我国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沿用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完全一样,这种无差异的教学方式将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都不同的两类学生置于相同的教学背景下,很容易使特殊学校的学生产生压力,从而产生消极心理暗示,削弱了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国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希望这类学生能够接受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定制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学习强度不宜过大,课程进度应适当放慢,同时给予每位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2.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要求较为宽松,课程压力和作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许多不良习惯。例如:有的学生在完成数学计算题时,对偶尔遗漏的小数点或者运算错误毫不在意;作业字迹潦草,书写混乱;有的学生遇到稍有难度的题目,就求助教师。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

3.社会关注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同特殊人群一样,是社会少数弱势群体,它们缺少话语权和执行力,很容易被社会各界所忽视。想要使特殊教育学校优质地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有其独特性,所以只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教师才能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市场供不应求,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如何改变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采用以实践为主,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因为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领悟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将整体的教学任务分割成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设立单独的学习目标,以此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不同的三角函数石膏模型加深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反复要求学生辨认sin,cos,tan等角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在大量的实际操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行出题,在同学间相互传阅,相互探讨。这种阶段性明显的教学方式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跨度太大而丧失信心。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

教师可以定期邀请知名特殊学校、儿童康复中心等地的专家进入课堂,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不足设立相应的学习环境,在学生习惯的环境中传授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实施的,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堂中感到不安,提高学习效率。

2.大力培养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专业人才。我国正大力倡导教育公平,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能够加快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进程。

3.对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在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对专业进行特殊教学的人才培养,使特殊教学教师培养走上轨道,形成完善的体系。

只有教师适应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氛围,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形成了专门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心态,摆正学习态度、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效果。对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尽可能打消学生的消极念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和勇于竞争的自信。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特殊人士进入课堂,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历和成功的方法,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篇4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篇5

1.2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当中,特教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采用具有韵律感的语言不仅体现语言的魅力,高低起伏的语言节奏会给吸引学生,跌宕起伏的语气更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苍白的教学语言不仅不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在讲授优美的文章的过程中,充分调整语气,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文章。

1.3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投入丰富的情感

喜怒哀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绪,对于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相协调,饱满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的心情,并且还会引人入胜。这样一来,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

1.4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炼

特殊需要的学生接受能力本来就是不强,复杂的教学语言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特殊学生理解和学习,他们应当采用简洁的话语,将教学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准确的词语,没有逻辑错误,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

1.5特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也会更加乐意去学,这比任何的教学方法都好,但是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教教师应当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方说,学生基本上都比较喜欢动画,那么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此同时,特教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启发性较强的教学语言,逐渐带领学生走入学习的海洋,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促使对学习知识产生好奇心。

篇6

特殊教育学校会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其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门课程,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近些年,国家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针对语文教学,国家更是号召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实施创新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保证这些残疾学生在接受基本教育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在于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对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改革,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保障这些残疾学生的道德品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增强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现阶段特殊教育字校的语文教字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离,很多教学手段也比较守旧,使得其语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或缺陷,对于这类学生的语文教学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但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忌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语文教学方式的单一,毫无新意,对本来就带有生理缺陷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无法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经常按照书本进行朗读和讲解,而且让学生反复阅读,会使得学生经常面临重复性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这些带有残疾的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学生的兴趣点,对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做出合理的更改,致使教学内容缺少吸引力,这不仅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低下,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启发,从而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对特殊教育学校实行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可以全面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改善课堂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要结合一些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优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制定一些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式,并将语文知识渗入其中,使学生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获得语文知识,逐渐产生主动学习意识,而且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极大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篇7

(一)培养聋生的自信心,培养聋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1.勤鼓励,多肯定,培养聋生自信心。聋生的胆子小,缺乏自信心,他们总觉得自己有很大的缺陷,所以对于聋生的舞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老师多给予鼓励,在舞蹈教学中使用激励手段,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尤其是一些本身对舞蹈就有抵触的小男孩儿,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的鼓励,让他们慢慢的从老师的鼓励中走出自身的阴影,最终爱上舞蹈。2.自我展示,享受自信心。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劳动或者学习带给他的快乐,没有品尝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那么这个孩子是非常不幸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只有孩子感受过这件事成功后的喜悦,那么他才能够爱上这件事,愿意去做这件事。聋生学习舞蹈同样有这个道理。聋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差异,理解与感悟能力欠缺,老师只有一步步的去教授舞蹈动作,他们一步步的去学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动作,但就是这小步的成功,就能够带给他们喜悦,成为他们舞蹈学习的一个转折点。

(二)实施多样化的舞蹈教学,增强聋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1.舞蹈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聋生的舞蹈教学大致分为这几个部分:基本功练习、组合舞蹈、儿童舞蹈、集体舞蹈以及民族舞蹈,这几种舞蹈虽然各有特色,但是要是真正学习起来,对于本来就性格内敛、有听力缺陷的聋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聋生自身听力的制约,他们没有办法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学习,只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每一个舞蹈动作,动作学习的困难让他们感觉舞蹈课越来越枯燥,慢慢对舞蹈失去了兴趣。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经常性的变换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动作入手,将他们喜欢的动作融入到要学习的舞蹈课程之中。举个例子:我们知道男孩子一般对舞蹈的兴趣较小,由于男孩子的肢体协调性和女孩相比较差,所以在舞蹈课堂上,男孩子总是提不起兴趣,也不积极配合。但是男孩子大多比较喜欢侧手翻,经常会在操场里翻来翻去,因此老师就把这个动作融入到了《我是小小兵》这个课程中,老师还临时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一上课就带上小军帽先来了几个侧手翻,孩子们一看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都争先恐后想上来展示,老师找了几个平时不太积极地男孩子展示动作,没想到他们动作做得特别棒!在孩子们的愉快情绪中,老师适时地提出要学习的内容,孩子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舞蹈动作,让孩子们真正的从“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舞蹈教学思维方式要多样化。在舞蹈的学习中,尽量多的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说:在蒙古舞的教学中,我们先展示给聋生几个蒙古舞蹈动作,然后可以让孩子们看一看有关蒙古人生活的录像,让他们通过蒙古人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特点联想到一些蒙古舞的动作,如:老鹰飞、挤牛奶等等。这样的教学,我们既能够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又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出现在每个学校,更加广泛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出现了,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育提上了日程,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对接,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好的素材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或者是从汉语言文学中寻找更多语文知识,内容上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方非常少,而在高等学府这方面的内容则是重点,很显然,在这2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现象,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文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就让孩子们认识,并去不断了解,文学要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等孩子长大了,才涉及这些方面。那样,确实是有些晚了。每个阶段都有学生该做的事情,教育应该不分年龄,不分时间,比如我们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教学模式,增强课本的科学性。老师在课前将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进行搜集整理,用于课堂中的内容扩展。课后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这些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整体的过程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

主要对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接的主要体现者。人文关怀是汉语言文学同语文教育的重点,这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一旦走入智障学生的心灵世界,将会让他们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是上帝眷顾的孩子们。应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被关怀,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多一份关爱,给这些需要被关怀的孩子们。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语文和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增加教学的人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上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去学习知识,主动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使学习效果加倍。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中学地理课堂的安排,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让中学生在玩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学习情绪也逐步在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在课上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智障名人的先进事迹,比如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在跳马项目的比赛中,不幸受到了伤害,造成了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虽然遭遇很悲惨,她可能再也不能进人比赛了,不过,她并不气馁,凭着自己的那股顽强意志,继续读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约记者。同学们,桑兰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动力,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因为她有着远大的理想,为了那个理想,她不断地努力奋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你们,要比桑兰幸运好几倍,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放弃学习,放弃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你们要用正常人的心理来对待自己,不能觉得自己和普通人有差距,就不去拼搏。相反地,你们更应该赶超那些人,做一个让世人发现你是最强的强者。战胜一切遇到的困难,成就最好的自己。

篇9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

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

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⑶板书的规范性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一个规范、完整的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还体现出老师个人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表现,坚持下来可以薰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自觉地鉴别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媒体语言

篇10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篇11

此类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很容易成为特殊的一群。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正常的完整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与人交流困难,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烈;学习积极性极低;性格叛逆;情感脆弱;畸形早熟。这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容易产生障碍。由于难以沟通,不易教育,师生关系也往往恶劣,在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即老师越来越反感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反感老师的做法,两相抵触,最后导致教育失败,给学生自己和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困扰。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邮箱,并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但是,这一类心理辅导,对于此类学生来说仍然形同虚设。他们或者没有勇气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或者根本对心理辅导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对待此类学生,必须要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以特殊的心理教育来引导他们找回自我,避免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人生中的特殊时段出现自我放纵和自我迷失的情况,让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呢?我认为: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以某高职院某女生为例,父母离异后,最忌讳别人在其面前提及其父母家庭,也不能容忍别的同学谈及分手等事。对别的同学表现出的家庭幸福的情形非常反感,甚至发展到在校门口看到来探望子女的家长都感到嫉妒痛恨。在学校,由于敏感过度,一次作文题为《我的爸爸妈妈》,她竟然撕掉本子和老师发生冲突。在最初接触到这位女生时,我们尽量避免提及婚姻家庭等她极为敏感的字眼。然后给她播放一些关于同情离异家庭倾向的电影,一起观看。她一开始很容易被激怒,随即哭泣不止,后在我们的劝抚下倾诉了她的内心。在内心被压抑的委屈、愤怒、孤独得到暂时宣泄之后,我们趁热打铁,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明白子女的感受,懂得即便婚姻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应该在婚姻解散后对孩子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逐渐改变了夫妻离异后斗气式的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开始增加与这名女生的接触,女生的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也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新生活方式,甚至鼓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2年后,当这名女生毕业时,她的父母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而她也从两年前的敏感、脆弱、忧郁、易怒,变得沉静宽容,能以己度人,逐渐成熟。

水满则溢,越是封堵此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爆发时破坏力越惊人,越容易给人和他们自己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宣泄,再加以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为川者决使之导,即是此理。

其次,应抓好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人、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支持。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高职院的一男生,来自山区,父母远在浙江打工,工作非常忙。从小他就缺乏照顾,独立性很强,但性格过于内向,排斥与人的任何正常交际。他拒绝参加一切校内外活动,上课时拒绝发言回答问题,课余总是躲到一边发呆或者自习。他学习认真,但成绩始终徘徊在中下等,我们从班主任的反映中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个男生走上社会就业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将很难在这个外放、交际型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

篇12

二、意义及价值

(一)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霓},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格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特殊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让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实现全纳性教育的目标,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需要大批既能够从事普通教育又能够承担特殊教育的教师。而两类课程的整合正是顺应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对普学前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普及学前教育,已经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也是各级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为此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普及学前教育教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但是特殊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死角。据资料载,2004年广州市0巧岁轻度残疾儿童2000多名。能进入托幼机构的不到三成,虽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正常幼儿比还是不尽如人意。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特殊幼儿的入园率很低。并且巩固率很低。我们对一个东部中等实力的县级市进行调查.该市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学校,市区15所幼儿园O所公立,12所私立)都没有接收特殊幼儿。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特殊幼儿的入园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幼儿的入园率。我们对35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仅有一所幼儿园有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在对加位幼儿园园长的调查问卷中,愿意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的仅有lO位,在调查不愿接收特殊幼儿入园的原因时,大部分园长认为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原因之一.因此特殊幼儿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瓶颈。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特殊幼儿的入园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也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都是接受适龄入学特殊儿童)在校人数不到四百多人,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特殊学校.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幼儿入园的问题。解决特殊幼儿入园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特殊幼儿随园就读,这样也利于特殊幼儿的成长,为他们搭建与正常幼儿交流的平台,以便将来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心里基础.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关键是要有能接受他们学习的教师。所以培养双专业的师资(既具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对普及学前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特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据具有极大的价值及意义。

(三)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特殊幼儿入园的实际情况来看,90%的特殊幼儿要在普通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特别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建立大批的特殊幼儿园既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的财力也难以达到,所以这些地方的特殊幼儿大部都要随园就读.特殊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与正常幼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入园就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要有爱心、耐心。同时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曾经对35所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仅有5人,绝大数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师很少,只有3%的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在问卷中近50%的教师不愿接收特殊幼儿随班就读。一个有着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仅有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而且由于面临招生困难的困境,最后并入了其它学校。因此普及学前教育急需既精通普通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而目前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将两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所培养的学生,即掌握了普通学前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又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胜任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共班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将两类课程整合,进行科学调配,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能解决学普及前教育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即省钱又省力,一举两得,利教利民。

篇13

2.1转衔计划的定义

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的修订案认为,为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合适的公共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他们的就业和独立生活”做好预备。因此,它要求:为所有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制定个人转衔计划,并将它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他们走向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具体地说,就是对于每位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的话,可以更早),学生IEP中的关于转衔服务的需要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中并且每年更新(例如,参加大学预修课程或者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年满16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可以更早),其转衔服务还应包括对社会相关机构责任的规定以及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9]。在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案》进一步强调了转衔计划的要求,并对转衔服务做出了新的规定:转衔服务是为残疾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活动过程的重点是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业和功能(如社会适应)上的进步,以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学校后的社会活动,这些学校后的社会活动包括中学后教育、职业培训、融合式就业(包括支持式就业)、成人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和社区参与[10]。

2.2制定转衔计划的步骤

制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计划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这四个步骤依次是实施适宜年龄的转衔评估;残疾学生目前学业表现水平的评定;制定可评价的中学后目标和年度目标以及最终制定相关的转衔服务[11]。制定转衔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残疾学生进行转衔的评估。实施转衔评估有助于学生的老师、家庭成员有机会去了解并确定这名学生的优势、爱好以及需求。美国残疾儿童委员会职业发展与转衔部(TheDivi-siononCareerDevelopmentandTransition)定义转衔评估为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等数据的采集,这些要素会影响残疾学生未来的工作、教育与生活。与此同时,这些评估数据会为残疾学生转衔服务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对残疾学生进行评估后,学校专业人员会对残疾学生个人目前在学业上的优势与弱势、学习成绩以及功能能力(FunctionalPerformance)进行评定,在该生的IEP会议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这些专业人员包括:普通教师、特殊教师、言语治疗师以及学校心理师。通过上述对于学生优势、爱好和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学生目前学业表现的评定,学校IEP团队就可以为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的转衔目标了。这些目标包括了学生中学后的教育与培训目标以及独立生活和就业目标。在设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目标后,IEP团队中的专业人员就会根据这些目标制定针对残疾学生的相关转衔服务,这些转衔服务可能会包括学习指导、课堂环境外的社区体验、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的服务等。

3学习障碍学生转衔遇到的问题

3.1缺乏职业成熟度和自我倡议的能力

与没有学习障碍的同伴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职业成熟度(CareerMaturity)和自我倡议(Self-Advocacy)。职业成熟度是一种始于儿童早期对于未来就业的意识。因为缺少职业成熟度,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持有不切实际的工作期待。他们缺少合适的个人就业目标,不去考虑他们的优势与弱势,同时无法意识到这些优势和弱势如何影响就业的成功。与此同时,自我倡议(Self-Advocacy)是一种个体能够做出有效的交流、表达、商议或维护自身利益、要求以及权力等的能力。它同时意味着应对做出的正式决定负责。学习障碍学生没能形成自我倡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不能与人有效沟通,而且也不知道他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会影响到学业和就业。因为缺少自我倡议的能力,许多学习障碍学生不能够有效参与到为他们设计的合适的转衔服务中[12]。最终,与非残疾伙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常常经历失败,并将这些失败归咎于他们自己,而且会认为所有的成功是因为幸运或者是外界力量帮助的结果[13]。久而久之,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差。学习障碍学生在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能力。Michaels指出这些必要的能力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离开父母的控制和重视;离开学校体系的控制以及发展一种内在控制力[14]。

3.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活动要求不对等

虽然IDEA要求转衔服务包含学业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很多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的中学课程几乎完全集中于针对这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是,针对这些学生转衔设计的就业课程很少,主要集中在就业咨询,独立生活的支持或娱乐与休闲活动上[17]。对学习障碍学生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是不正确的,因为真正进入到普通课程中的学习障碍学生可能很少;这些课程对于他们中学后的社会适应的影响也很小。Blackorby和Wagner发现,虽然有80%的学习障碍学生在普通教室学习,但这些课堂恰恰是会造成他们学业失败的环境[15]。中学课程过分地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学习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的障碍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遭遇困难,这使得他们对学业心灰意冷。另外,针对他们未来就业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以上都是他们转衔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非残疾同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很少能进入到中学后的就业或学业中去,同时离开高中后缺乏竞争力。

3.3高中与大学学业要求的不一致

Mull等人(2001)提到自从1997年以来,进入大学的学习障碍学生的人数有了十倍的增长。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16]。然而,虽然学习障碍大学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经历的困难常常与高中和大学间对于学业要求的不对等有关。这些不对等体现在班会时间、班级规模、学习要求、评级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

3.4转衔计划开展太晚

IDEA授权在IEP包含个人转衔计划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6周岁,同时纳入到IEP中的与个人转衔计划相关的课程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4周岁。然而,即使个人转衔计划开始于14周岁,也可能太晚了。职业发展理论显示:就业意识(CareerAwareness)与就业兴趣随着时间而发展,应尽早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与此同时,人们的职业兴趣源于他们的生活史及个性。学习障碍学生一般都会缺少就业意识。例如,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和不适当的就业目标。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优势和弱势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社交与就业。因此,针对就业的预备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得早一些。早期的转衔计划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更加关键,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障碍会阻碍他们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应更早地融入转衔计划来帮助他们发展就业意识。最后,在中学后教育和就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能力需要多年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进行有效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提升自我意识的能力;独立实施自我倡议的能力;对多样化就业机会的意识等。这些能力需要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开始培养。

4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施

鉴于早期干预对残疾学生教育与未来职业、生活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在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即K-12)即启动转衔计划。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计划始于小学,跨越初中和高中阶段并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持续的评估手段相结合进行。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的计划: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4.1小学阶段的转衔计划

根据转衔计划实施的步骤,转衔计划应始于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评估。因此,小学阶段转衔计划的评估鉴定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兴趣、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做出决定的能力[17]。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直到小学中段甚至更晚才被鉴定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前已经通过学习障碍的筛查评估。一旦学生的需要、价值、兴趣等能力被评估确定后,转衔目标就应该被包含在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评估结果与转衔目标相联系,这种目标集中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探索活动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实施评估并同时设定转衔目标后,学校将会提供与学生转衔目标相联系的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指导。这种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与处于这些环境中的工作者们见面与交流[18]。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录像和影片,阅读各行各业成功者的故事来了解这些工作。教师和家长们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模拟不同的工作情景[19]。

4.2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学习障碍学生初中阶段的转衔评估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工作习惯以及职业成熟(CareerMa-turity)。评估策略法包括有访谈,观察以及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性评估工具(Norm-referencedAssessment)[20]。然而,一些学习障碍的初中生可能因为发育迟缓而需要等到高中才能进行正式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评估。评估的结果继续集中在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未来职业的探索方面。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练习实践与未来工作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严守时间,获取同事的信任以及对于工作制度的理解。这些技能的训练不仅仅在普通课堂或资源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夏季志愿者工作或兼职工作中获取[21]。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多种成人服务机构的联系。这些机构包括职业康复机构、独立生活设施、工商业界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机构的代表们被邀请与学习障碍学生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会面,向学生推荐可适用范围内的社区以及地区的指导服务。初中阶段的转衔服务同样集中在就业指导活动上。这些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身份认同(VocationalIdentity)[22]。一旦这些学生在即将进入高中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身份认同,他们就可能在高中阶段决定哪些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工作相关。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确保这些学生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有效转衔。为了促使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转衔顾问的直接指导:他们给予学生有关学习障碍的真实信息,教会他们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弱势。有了这些知识,学习障碍学生将学会如何得到教师和未来雇主的支持并做出适当的转衔调整。就业指导还教会这些学生如何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互动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建立短期学业及工作的目标(例如建立有效的学习日程表或者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等)。学生同样有机会参与到学业外的活动中,例如各种俱乐部和体育活动等。最后,在此阶段中应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参加自己的IEP会议,并且鼓励他们在与他们相关的转衔目标讨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3]。

4.3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高中阶段的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评估使用基于经验的测量工具,例如工作样本和情境评量(WorkSam-plesandSituationalAssessment)[24]。这一阶段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态度的评估应更能反映学生实际需求与发展的可能性。评估结果关注具体技能的鉴定或者学业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或者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来说是必要的[25]。当学习障碍高中生获得高中文凭后,他们就不再受到IDEA法案的保护,而是受另两部法案的保护,即:1973年的《职业康复法案》(VocationalRehabilitationAct,又称93-112公法)的504款条例和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DisabilityAct)[26]。面对计划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学习障碍学生,他们的高中课程灵活性地反映就业与学业的双重需求[27]。转衔活动应完全融入到他们的高中课程中;这些活动强调对于职业的自我意识、有关工作领域的知识以及适当的就业行为指导。例如严守时间、取得同事信任、遵守工作日程等。在学习障碍学生与中学后(postsecondary)各机构专业人员见面的正式会议中提供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转衔服务。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可能包括有职业康复顾问、职业资源教育者、职业顾问以及人力资源专家等[28]。虽然大多数的有学习障碍的高中学生将会在毕业后进入到工作中,但有些有轻、中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进入2年制到4年制的社区学院甚至大学中进行深造[27]。针对这些学生,职业辅导服务(CareerCounselingServices)十分重要,这些职业辅导服务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技能训练,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倡议。同样,职业辅导顾问为准大学生提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包括:课堂花费的时间、班级的规模、测试和评分方法、教学策略、自由空间和独立性等[29]。最后,职业辅导顾问帮助学生安排学业性向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SAT)和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CollegeTest,ACT),提供必要的调整,如预约测试时间、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安排辅助人员帮助记录答案等[30]。需要这些帮助的学习障碍学生需要提供相关的评估文件。一旦他们需要特别的帮助时,他们应该提前通知测试服务的负责人员[31]。另外,为了能够使学习障碍学生为学业性向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可以参加学业性向考试预备测试(PreliminaryScholasticAptitudeTest,PSAT)以熟悉问题的类型并发现他们在学业性向考试中的弱势[32]。

4.4小结

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特征。首先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是贯穿了这些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这种转衔从小学开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继续,直至义务教育阶段后。这种持续性的教育转衔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初的教育阶段就确立好转衔目标,在随后的教育阶段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衔的调整。其次,设立转衔目标后,会聘请与转衔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到这些学生的转衔服务中来,不仅学校教师向学习障碍学生传授实践的知识,还有就业机构的代表到学校直接传授实践知识并将学生带到工作环境中传授工作知识和技能。另外,让学生家长、教师、校外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中来,通过合作促进学生的成功转衔。再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兴趣、就业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估。最后,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他们的顺利转衔提供帮助。

5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意义

美国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践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

5.1结合学习障碍的实践,加强转衔理论的研究

国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转衔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有关残疾儿童转衔计划的文献也十分缺乏。我国最早关注转衔的研究始于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宏炽、陈静江、林幸台等学者就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转衔问题,开始介绍美国的转衔模式和理念[33]。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研究应基于对于残疾学生的整体转衔的基础之上,还应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学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5.2推进特殊教育的立法,保障学习障碍学生转衔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一部特殊教育法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行政法规,其余都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并且法律条款用词空泛,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赋予了残疾人一定权力,但却没有写明保障此权力的措施,责任不明确[34]。因此,应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将残疾儿童转衔的内容纳入其中。这项任务也可为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提供法律的保障。

5.3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促进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投入的力度加大。但仅仅对于文化教育上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将资金投入到与残疾学生(当然也包括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未来工作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中,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雇佣有技能的学习障碍学生,并给予他们例如减免税收等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能够促进残疾学生就业的企业。

5.4开展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机构之间的交流

美国十分重视学习障碍学生与各式各样的机构进行互动交流,并让这些机构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转衔计划(ITP)中,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学习障碍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我国也须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以及继续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