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工作组织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院感工作组织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院感工作组织工作计划

篇1

第一部分  组织制度建设 

   在学生会成立之前,系团总支就开始制订适应学生会发展的初步规章制度。在学生会成立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接过为学生会制订学生会章程的任务,另外学生会各部门也开始制订适宜各部部内的工作制度。 

   在学生会章程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校区学生会的章程和其他高校院系学生会的章程,再结合了我们旅游管理系的特色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会章程(试行稿)》。这为学生会的组织制度建设打下了基础,在制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问题,犯过错误。首先,在章程的方向性上,表现为怎样建设学生会?建设怎样的学生会?我们一开始对学生会章程的概念很模糊,对章程的内容更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制订过程时曾带有主观色彩,带着“差不多”主义去工作,这对章程制订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在章程制订过程中并没有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再次,章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存在在实践中检验的需求;末次,章程的落实与贯彻上不力,从章程中的学生会“星级”评优制度的实施上可见一斑,由于学生会组织建设的不完善,章程自从制订之时起基本上处于空置的地步。 

   当然,我们也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通过学习研究章程,我们学生会主要干部基本了解和学习了学生会的运营模式,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另外,通过章程的制订,使得我们学生会上下都明白了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得大家都不敢轻视,总的来说,学生会章程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会走向成熟起到相应的作用。 

   从学生会组建之后,学生会各部成员也在各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着手建立自己部门的规章制度,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秘书处、生活部、外联部等等,其他的部门虽然没有将制度书面化,但是也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文艺部的“民主表决制”和女工部的“头脑风暴”都表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有生命力的团队应有的素质。 

第二部分  组织文化建设 

   就如现代企业一样,我们的学生会也需要团队精神文化来支撑整个组织。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结合自身认识和系团总支的指导,阶段性地为学生会立下了方向性的精神文化标准。 

   首先,在学生会建立之初以“踏实工作、表现自己”为主。这个阶段,学生会刚刚组建,大批的零五新生加入到学生会,学生会各级负责人在抓好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也加紧对新进干事的培养。我们经过分析,这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矛盾为:一、学生对学生会工作能力的怀疑,二、领导和老师对学生会的发展给予较高期望,三、学生会成员面对来自各方面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与此同时“速成论”和“必败论”也广泛存在。作为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我在学生会副部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提了解决目前状况的五点的看法,总结出来就是----踏实工作、表现自我。在这个时候,学生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抓自身建设,这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这些稳定思想的措施,学生会得以稳步前进。但是,学生会成员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娇骄二气,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本学期学生会工作的中期,学生会思想工作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主。在这个阶段,学生会经历过上一阶段的努力工作和摸索,日常工作已经走上了正常轨道,各项工作也开始熟练,组织活动也得心应手,但是离“人人喜欢的学生会”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因为在这个时候根据系里面同学的意见,学生会与广大学生的关系僵硬,有些矛盾还比较尖锐。在这个时候,我们学生会上下都很重视,作为主要负责人,我积极与学生会各级成员进行沟通,在争取大家认同的前提下去实现组织目标。但是,结果也是有喜有忧,例如,在特色寝室文化月的活动中,学生会大部分成员表现出良好作风的一面,也有个别成员没有尽到自己应有职责。 

   末次,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会自上而下实行“审视自己、重在总结”的要求。从君子一日三省吾身做起,在我们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学生会内部应该掀起总结经验教训的热潮。学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是教条主义也是经验主义,但是,我们的学生干部在总结工作中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在交给系团总支的工作总结中存在着形式主义,这对下一步的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积极性来源于热情的带动,热情来源与成绩的鼓舞,没有总结何来成绩?从此以往,我们只会以偏盖全,管中窥豹,越描越黑。  共3页,当前第1页1

   正如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其人生路程的航灯,正如企业的企业精神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也是值得我们去重视。学生会的建立是必然的,但是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却不是必然的,它充满了变数。我们的基础打得好,学生会未来的发展就会无限光明,我们的基础打得不牢固,学生会的发展就会亮起“红灯”。总的来说,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在学生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经过一学期的锻炼还是取的一定的成绩。在旅游管理系零五学年秋季学期总结表彰大会暨迎新年联欢晚会的后期工作中,我们只要求相关部门留下来做收尾工作,但是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同学也不顾身心疲劳,主动留下来协助兄弟部门开展工作,这使得整个晚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给学生会在本学年的组织文化建设画上了一个叹号。 

第三部分 组织工作建设 

   当学生会正式开展工作前后,我们都深深感到重如泰山的压力,同时我们也倍感欣慰。压力是来源于对工作方向的不确定性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避免不了的感到放不开手脚,有劲使不上,欣慰的是我们都获得了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大家可以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会全体成员的组织工作水平。 

   在学生会成立大会上,面对复杂的情况,我们在系团总支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是我们

还远远没有达到领导和老师的要求,该总结的东西还很多。首先,表现在计划的制订上,经验的不足是我们头号大敌;然后,在临场的控制上,我们学生干部还年轻,在事情的处理上不够圆滑和老练;最后,表现在实施计划的毅力上,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干部表现出了意志力和毅力的不足。 

   在特色寝室文化月即将开展之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会中以工作组的形式,建立负责人负责制。在与特色寝室文化月的负责人沟通过程中,我们对工作计划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方向性上,我们考虑到活动的组织必须精彩有加,活跃我系学生的校园,同时通过组织活动提高学生会的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活动的定位;在可行性上,我们以零五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面对的寝室及寝室文化为突破点,另外我们还考虑到作为“新鲜人”的零五新生的个性活跃,我们把活动定位在活跃、生动、有趣的层面,因此在修订特色寝室文化月工作计划时,我们在原有的计划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以寝室为主题的综艺型活动,以此来拉动整个活动的活跃度(最后实践证明正因为有了“寝室连环闯活动”,特色寝室文化月才显得与众不同)。另外,我们还考虑到了创新性,在活动的开幕式的选择上,我们举行了校区首次寝室亮灯,这也作为主打活动进行了宣传。在开展活动的前后,我对女工部和生活部的工作会议进行了参与,对两个部门负责的活动就有关问题和两个部门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大家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把工作落实下去,最后的结果表明这是卓有成效的,也是必须的。 

   在学生会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还进行校区一系列文体赛事的系内选拔赛和比赛的幕后工作。其中有校区第三届英语演讲比赛系内选拔赛、校区十大歌手比赛系内选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比赛系内选拔赛、校区迎新年晚会节目的系内选拔赛、校区第三届篮球联赛、校区乒乓球比赛、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校区足球联赛。在组织工作中,我们的文艺部、学习部和体育部等等各部的同学在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系团总支的指导下,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对系内选拔的组织工作的开展上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高质高效的基础上,为我系选拔出最优秀的同学,代表我系在校区的比赛中为我系争光。我们也在从中的组织工作中成长,这与系团总支的关心和学生会成员的努力分不开。 

   本学期中,我们还组织了旅游管理系第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但是这次活动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客观原因是一部分,但更重要是在我们自身找原因。一、负责人太过乐观,在组织工作的实施中考虑问题过于单纯,考虑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二、负责人应变能力不足,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努力去作出改变,坐等;三、负责人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在活动组织前期没有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总结的教训,也是我们在组织工作中得出来的“血”的教训。 

   作为我系旅游行业专家系列讲座的承办单位,学生会在密切配合系里面有关方面的工作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摸索经验。我们承办了专家系列讲座有,第一讲:酒店行业知识讲座、第二讲:温泉管理知识讲座、第三讲:系主任刘云德教授的谈读书讲座、第四讲:旅行社行业知识讲座、第五讲: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的广东旅游及旅游文化讲座。在组织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很了解讲座的流程,对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存在着不成熟的想法,在工作的某些方面上还存在着欠缺,也走过弯路....在这种情况下,系领导和老师热情地伸出双手,给予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我们学生会的成员也积极总结经验,以求举办一次讲座就进步一点。在本学期专家系列讲座结束的时候,我们学生会也形成了一系列针对讲座组织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旅游管理系讲座流程》、《旅游管理系讲座组织等级》,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总结,这都有利于学生会以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会的组织工作的建设上,在这个方面我们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共3页,当前第2页2

   概而论之,本学期学生会的组织工作的建设获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首先表现在本学期后期组织较大型的活动的熟练度上;其次表现在组织活动的质量上,基本上活动的组织水平一次比一次进步,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上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末次,在学生会中培养了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组织人才,这对学生会的下一步发展非常有利。但是,问题也客观存在,一、作为活动的负责人,往往在实施计划目标时,因挫折而打退堂鼓,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毅力;二、作为学生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零五届新生获得的锻炼不多,在活动的组织上,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三、活动的组织水平上与兄弟学生会相比还存在着差距,组织活动方式和方法还有待提高,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上还需要下苦功。这一切都是我们下一阶段务必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四部分  下阶段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学期中,我们学生会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求在未来激烈的院系学生会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作为院系一级的学生会,我们没有校区学生会航母级的资源优势,不过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有大批优秀的人才作为后备。所以我们在借助外部有益力量的同时也要抓好自身的建设,以“内塑团队、外树形象”为目标。 

   一、加强学生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会是有别于社团组织的单位,因为我们是学生的代言人而存在的,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学习,学生会是由干部与干事组成,我们是在“干”事情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如果靠着耍嘴皮子、拉关系而获得学生会职务,那么干部也应该改做“嘴”部或“拉”部。最具体的表现是在第一线的成员与同学们的接触上,我们要让最广大的同学们对我们感到信任,进而产生依靠感。在现今的校园中,社团的成员都知道一个社团的成败不在与所组织的活动大型与否,而在于面对学生群体开展工作时的态度是否端正。我们学生会必须加强自己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向前,向前! 

   二、加强学生会的活动组织和创新能力。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计划的策划原动力,而在于计划的实施意志力和计划的创新度上。我们要把自己的姿态降低,不要怕

失败,其实失败也是很好的老师,我们的每一次跌倒都是我们成功的起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关键,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要保持青年人特有的激情,在组织工作上让更多的新元素添加进来。 

   三、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和学生会的运营能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高年级的学长和学姐,我们有幸担任学生会的要职,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个机会,在工作上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给予零五新生干事最热情、最真挚的帮助,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相互提高,把我们学生会的凝聚力提到新的高度。在学生会的运营方面,我们要积极听取系团总支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学习方方面面有利经验,采取“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 ”相结合的办法,使我们的学生会发展得更完善。 

   四、加强学生会创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我们有理由保持我们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在领导和老师的关切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学生会建立之初,在各个方面为以后打好基础,建立我们学生会的品牌,从精英队伍到品牌活动,这都需要广大的学生会成员去努力。 

   五、加强学生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学生会是学生的代言人,学生会和学生是水和鱼,水和船的关系,只有取得最广泛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得顺顺利利,有声有色。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务必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居高自敖,脱离学生是学生会最大的失误。因此,在学生会的文化建设上,我们大家必须踏实工作,在表现自我的时候,注意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学习中提高,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研究生领会实际工程、管理思想,提高把握课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奉献精神;使研究生、学校以及实践单位三方都能从中受益,因此受到研究生、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以浙江大学为例,研究生挂职锻炼活动源于1996年,至2000年通过挂职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总金额就已经多达5000多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研究生去基层锻炼,成为连结学校和地方的桥梁。他们把学校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带到地方,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把地方的需求返回学校,又为学校科研启发一些新的方向,这种多赢的合作机制值得继承和发展,值得推广。鉴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各高校都将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并纷纷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进行研究。作为浙江大学学生社团组织,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以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事实为例,阐述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心简介。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ocial Practice Development Center for Graduates of Zhejia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SPDC)是浙江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的自治社团组织。自2008年成立以来,中心秉承“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宗旨,致力于全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组织、开展和参与研究生挂职锻炼、西部行、学院社会实践和海外交流等四个基本项目为工作重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挖掘新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心下设有主任团、公共事务部、项目管理部、人力信息部、对外宣传部等机构。中心成立至今是第四届,助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供的广阔平台,为浙大学子服务。2011年浙江大学共组织了102个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人数达1330人,相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57%和85%。广大研究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浅析。社会实践,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浙江大学依托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PDC)这一社团很好地推进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一、严密组织,规范管理

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将社会实践分为校、院两级,更多地把组织工作放在校级活动上,院级活动由院系组织开展,在项目后期再统一纳入评比总结工作中。在研究生暑期挂职锻炼、西部行活动开展前期,积极和基地及实践单位联系,制定出周详的计划,由中心组织落实,包括宣传、策划、实践团队的招募等,整个活动都会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根据实践基地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并把相应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再由各个项目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内容着手准备。以组织发动工作为例,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校内横幅、喷绘、论坛、校级网站、院级网站和点对点短信等形式,力争把社会实践的消息覆盖整个校园,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SPDC成立后,在研究生关注多的校内网站——飘渺水云间设置了专属版面,为广大的研究生了解挂职锻炼、认识挂职锻炼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也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每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及主任团保持联系,统筹该项目组的工作。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把最合适的人输送到最需要的岗位上,经过长期实践,SPDC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挂职锻炼选拔机制,包括简历筛选、面试的多个环节才有机会获得挂职锻炼的机会,不仅要求专业上尽量对口,而且我们会对挂职人员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考察,最终择优录取,做到选拔的公正、公平、有效。

二、建立与地方的友谊,维系与基地的纽带

我校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老师们的指导下与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沟通,在细微处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稳定化。2011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已经发展至18个,并且开始逐步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了保持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良好关系,每年会在相关的挂职基地进行回访,聆听来自对方单位的声音。近年来利用浙江大学研究生及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者的双重身份,陆续回访了仙居科技局、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建德基地的大慈岩镇等等。参与同学投入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走访调研,形成内涵充实的回访文章;对外,在挂职单位中宣传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形象,为争取到更多的挂职岗位付出努力。对内,根据回访,我们对相关基地的素材进行整理并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便做出相关的调整,更好地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服务。如大慈岩镇政府邵根清主任在回访时说,希望能与浙大的学子们合作,争取形成荷花花茶、叶茶的系列产品。他所在的建德市大慈岩镇,各种与荷花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地方企业也由此意向。此外,今年的莲子腐败病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进一步发展“荷”产业的基础已经具备。但是,农业有它自身的周期。他希望,浙大的挂职研究生最好是每年的3~9月都能来——从种子种下到果实收获,暑期集中一些,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接受这些建议,及时调整挂职时间。SPDC作为研究生社团协助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建立与地方各单位的联系,通常利用过年过节会在每给各个基地发节日祝福贺卡,以维系感情类似于这么一些的祝福语,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我们对各单位的感谢,话到意至。一些地方基地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利用出差杭州的机会,来学校洽谈研究生社会实践有关事项,SPDC的同学会全程陪同与交流,增强研究生与挂职基地领导的实际接触,SPDC的同学热情周到地接待,使地方基地的负责人对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岗前培训,跟踪管理

岗前培训是顺利完成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来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地方合作处、宣传部、新闻办的老师们用生动的培训课程为同学们开展暑期挂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来自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对挂职锻炼半知半解的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的内容、意义及实践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学校规定凡是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出发前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评定作为选修课计一学分。如2011年6月PDC邀请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吕淼华,副部长陈凯旋,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高新科科长胡国庆,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韩建文等领导和嘉宾为各基地指导老师和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生挂职锻炼培训会暨《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课程,吕部长引用前几届挂职锻炼的经典案例诠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曾在嘉兴秀洲区挂职副区长的我校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周坚,结合自身在挂职工作中切身体会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路,以“知识造福社会,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鼓励所有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要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敢为人先,不断创新,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成长。这样的培训活动从未间断,为一批批优秀的在校研究生顺利走上挂职锻炼岗位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以外,中心下设项目组,分别负责各实践基地跟踪管理;协调好实践小分队和实践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如201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广西基地由于对方临时取消挂职岗位,但学校已召集和培训好同学准备出发,SPDC主任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本着为同学和实践单位负责的态度,主动积极与挂职单位联系,多次协调困难,最终给同学们争取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总结、评比和表彰,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为了总结一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并交流成功经验,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每年的12月份都会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过去一年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表彰研究生社会实践先进基地、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优秀组织,商讨并落实下一年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会上学校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领导、实践基地的领导都会应邀出会并发言,受邀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也会展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前后后,难忘的经历、深厚的情感、丰硕的成果。SPDC是总结大会的工作的承担者。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后期评比和表彰,巩固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资料库,对各项目的总结资料和活动成果保存汇编,编辑出版电子杂志,完成了项目总结等资料的存档工作。每年一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的筹备召开是实践中心学年工作的重点。前期近两个月的筹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部领导的支持,在上届基础上总结创新,从完全没有相关的大型会议筹备经验到最后为与会的校内外嘉宾呈现了一场隆重圆满的表彰大会,大家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主任团从10月初即开始筹备,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划定具体负责部门及完成时间,由主任统筹负责,确保筹备进度的不拖延。临近召开前一个月主任团几乎是每个星期碰面开会反复商讨各项细节。大会中,公共部负责会场布置、入口领导引导以及颁奖人员引导等多项工作;人信部负责签到及PPT制作播放;外宣部负责会场内外宣传品布置及会议拍照摄影;项管部负责领奖及展示人员安排。部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会后同学留守对会场进行整理扫尾,善始善终非常尽职。通过这样的总结大会对SPDC全体成员也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SPDC全体成员的社会实践内容。

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从立项开始到最后的评比总结,社团中心的人全程参与社会实践。SPDC在为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服务中积累和形成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这毕竟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仍然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使各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增强高校之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汲取他人之长来不断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总之,依托社团,开放、学习、总结,才能保持其活力,使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并作用于研究生社会实践。

篇3

2014年2月,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就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快增长,劳动保障权益总体上得到保护,享受子女教育、住房改善、计划生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当前,农民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型城市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重视农民工的建设力量,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农民工享受的城市公共服务十分有限。面对自身权益受损甚至是被忽视,广大农民工群体维权之路与融合之路走得漫长且艰辛。

一、农民工社会融合路径和难度分析

(一)农民工社会融合路径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路径以及平台较为有限,受限于文化、传统、心理等因素,农民工群体所能接触到的平台也比较少,很多农民工生活在城市所能接触的交往范围比较小。较为常见到的途径可以概括为社区融合、企业融合、自发融合等。

社区融合。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和设施。农民工通过社区合作、社区教育以及社区邻居节等文娱活动融入社会,走进当地居民的生活。在各色的活动中,双方互相接触了解,逐渐消除隔阂与误解,给予双方的理解和尊重。

企业融合。各类企业是接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平台,也是农民工接触城市生活最广阔的平台。他们与企业主的打交道的过程是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的初始。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工资、社会保障,企业的生产活动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广大农民工群体通过企业给予的待遇和提供的工作环境来了解企业以及企业主的作风与人品。而对于企业主的印象往往会影射到一群人的身上。他们通过对于企业主的认识来估量城市的居民的为人品行。虽然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是鉴于工作的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这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最为快速以及可实现的途径。

自发融合强调的是农民工群体自发主动地融入当地生活。在各种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总是不自觉地在进行着交往。如果我们的城市少了他们的参与,城市的基本生活将会停滞甚至是瘫痪。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谋求生计,必须主动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摆脱农村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加积极主动并且活跃。对于事物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生存技能和更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他们接受新鲜事能力强,在工作中更加主动地与当地人交流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更容易收获理解与尊重。

(二)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难度分析

对于大部分农民工而言,娱乐参与的形式以及内容是十分单一的。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经常在假日加班,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生活在城市之中,娱乐放松的成本较高,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他们无法理解与接受。观念上的束缚,使得他们的朋友圈也局限在同乡人之间。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聚集在一起,统一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减轻了他们的交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很难与本地市民成为朋友,双方的警戒心理逐渐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私域交往就是社会生产、家庭生活、私人空间进行的主体间的人际活动,它具有私人化、原子化、封闭性的特点。 农民工群体的私域交往空间比城市居民的私域空间小得多。虽然,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大多采取家庭式的整体外出,但是家庭活动也往往局限在家庭中的几口人之间。私人空间较为有限,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对其他方面涉猎的较少。城市中的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私域交往形式也大相劲庭,涉及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私域交往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放慢甚至阻碍了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民工群体显然是弱势的一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受户籍制度的制约,相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延伸就较为薄弱,例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性问题、农民工群体的同城待遇问题等。这些需要政府牵头的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而使得政府在面临此等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宁波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宁波农民工总体情况

2010年宁波已经成为浙江外来人口第一大市,而农民工占据了外来人口的绝大部分。宁波独特的港口优势和对于农民工的相对优惠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生活保障。宁波的社会自由度一直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地域文化――宁波帮文化。宁波帮文化带动了宁波人努力创业和走南闯北的志向,其中世界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商人的典型代表。开放的文化,使得宁波成为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在宁波的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

农民工大多为暂住人口,下图为20120年至2012年宁波登记的暂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农民工来到宁波并不只是主要聚集在城市,而是大量分布在民营企业发达的农村,其中,余姚市、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最多。在这些县(市)区的许多村庄,外来人口已与本村人口持平,甚至数倍于本村人口。

农民工一直都是外来人口的主力军,宁波作为浙江省集聚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农民工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宁波市而言,2012年《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宁波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人数为202.93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56.12%;从事第三产业者次之,人数为132.29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36.59%;从事第一产业者最少,人数为26.36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7.29%。

(二)宁波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措施

国家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宁波也在近几十年来跟随国家的步伐,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结合甬城的特点,在社会基层管理上不断创新,提出地方管理规划,并获得喜人的成绩。近年来,宁波在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为农民工群体打造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和积极的措施。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一直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对于农民工的管理着力点在社区。宁波大部分社区对于农民工的接纳程度比较高,社区往往积极培养社区性的社会组织,组织本地人与农民工一起参与各种文娱类活动。“他乡有讲吧”的创始人是在宁波打拼多年的外来人王有江同志,他已经为宁波外来人口服务了长达二十多年,他的“他乡有讲吧”作为典型的推动社会融合组织,多次获得了宁波各级政府的奖励与称赞。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农民工群体,组织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琐事,还为他们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乡有讲吧”不仅致力于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更致力于推动农民工群体与本地人的融合,加强双方的联系。经常性地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号召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共同参加,为双方的联系搭建良好的平台。

在宁波慈溪地区,和谐促进会在当地和谐与稳定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谐促进会在慈溪是首创,在规范的指导和引领下,几乎遍布慈溪各大社区。2006年4月,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和谐促进会,由村支书担任会长,制定章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片组长等组织结构,号召村干部、企业负责人以及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增设多个服务平台:志愿者活动平台、村企共建平台、信息沟通平台、文体活动平台以及思想政治平台,并且陆续建立新村民读书站、会员俱乐部、协会之家以及夜间巡逻队。“小墙热线”是和谐促进会中最具特色的模块。“小墙热线”为在慈溪的农民工生活“保驾护航”,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遇到问题,宁波慈溪掌起镇陈家村的墙兴贵都会热心帮助解决。慈溪和谐促进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治的力量和决心。

2010年5月份《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全面实施,并且在其他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使之形成一套完善的外来人口管理措施。例如外来工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落户后,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申购、公共租赁房申请等待遇政策,并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等政策享受范围。本地户口一直都是农民工身处异乡最大的隔板,积分落户政策为广大优秀的“蓝领阶级”提供了一个广阔并且灵活的平台。

三、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是社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改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情况,首先必须推动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这个群体自身,更在于其所处的社会与环境。农民工群体在政府主导的规章制度规范下,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即服务与自治活动,社会组织活动,参与城市,融入城市。

(一)促使农民工融合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需要相关政策以及制度的保驾护航。社区是政府开展农民工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的活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平台。宁波的各级民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工作,发挥好社区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宁波各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此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协调议事机构的重要日程,纳入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出台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政策措施,推动整合面向农民工服务的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形成合力推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

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各种举措关系每一个市民。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在于社区能够为每一个市民提供基本的服务。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举办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加强本地人与农民工的联系。无论在哪个城市,本地人对于外来的农民工往往都会自动贴上“脏、乱、差”的印象。但是,祛除本地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并非易事,在根除这些错误观念的过程中需要社区的力量。现实情况下,政府往往根据社区的户籍人口下拨运行经费,因此,社区的活动经费有限,无法给广大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

宁波奉化的力邦社区为农民工打造归属感方面是宁波各大社区学习的典范。力邦社区重在为农民工打造家的归属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让其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组织能力大大增强,不但实现了群内融合,也加深了与宁波户籍人口和城市文化的融合。

社区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于为农民工打造“家”的归属感,先进的社区有专门负责外来人员的工作人员,但是并不是完全的精通。因此,社区应该为本社区的农民工群体设立具有威信的专门服务人员,一般服务人员从本社区优秀的农民工中选出,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和困难更加了解,易取得农民工群体的信任,加强了农民工与社区的联系。一方面,社区通过“大手牵小手”的途径,发挥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当广大农民工群体看到他们的孩子被优待,在社区的关怀下慢融入这个城市,自然而然地加强对于社区,以至于整个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展建设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号召新老市民共同加入,在互帮互助中慢慢消除误会与隔阂,加强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的交流与了解,增进友谊。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辅作用

在参与中推动融合另一个重要途径,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随着宁波社会组织力量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组织之中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的依赖程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使得社会组织成为了有效推动社会融合的重要的平台。

融合性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类组织的由于经费、场地的问题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作为义务性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往往只有一个主要联系人和一到两名的志愿工作人员,大家大多出于公益和服务的性质为组织工作。社会组织大多数挂名在各个社区之下,但是社区对于这类组织,只进行一般的管理,不提供经费和人员的支持。这样一来,社会组织想要推动农民群体融入社会,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和融合的重要作用,给予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必要资金支持,壮大融合性社会组织的力量。同时,政府也可以作为一个中间媒介,邀请各个社区村落的民间组织聚在一起交流。通过相互交流,不同组织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组织间互相学习,也可以创新组织管理模式。而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同民间组织可以借此机会联合起来,共同举办活动,从而可以扩大影响力和治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参与及社会融合。

(四)教育培训、媒体平台等为农民工社会参与添砖加瓦

此外,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作用,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涉及面也较为广泛。例如专业的法律咨询,帮助广大农民工群体维护合法权益。专业性的教育与培训,成本较高,对于人员、经费以及场地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政府出面,联合下辖的各个社区提供场地和设施,定期为农民工群体培训和指导。

俗语常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的媒体平台较为注重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报导,农民工作为利益最容易被侵占的群体,很多不公平的遭遇在媒体平台上曝光甚至是放大。媒体平台在维护农民工群体利益做出贡献的同时,为了博取社会关注度,也出现了歪曲事实,故意放大的事件的消极影响的现象。因此,发挥媒体平台的正确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要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工融入社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互动过程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

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为城市付出的同时,也需要收获等同的回报,必须帮助广大的农民工群体真正全身心地融入其努力奋斗的城市。积极鼓励和号召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共同参与到各种平台上的融合性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借助社区、社会组织等平台的作用,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归属于城市。

参考文献:

[1] 桂家友.公民权利平等视角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版,2012(4)

[2] 悦中山,李卫东,李艳.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部门视角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2(4)

[3] 潘泽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共有的空间何以可能[J].中州学刊,2008(3)

[4] 王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5] 王玉梅, 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