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安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安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安全论文

篇1

课堂讲授、模拟演习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最多选3项)由高至低的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依次是:课堂讲授(57%)、模拟、演习(50.4%)、专题讲座(49.1%)、橱窗、标语宣传(28.9%)、文体活动(19.6%)、网站教育(14.3%)、安全知识考试(8.8%)、个别指导(7.7%)、其它(11.7%)。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根本接触不到系统的安全教育。这与相关调查结论相一致[5]。在调查中,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37.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49.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有安全教育方面的教材或资料”。40%的大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定期举行消防演习”;2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避震演习”。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5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建立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学生组织”;45.5%的大学生认为“向学长学到了很多安全常识”。

该模式以传授公共安全的系统知识、预防大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为目标,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警示标语为主要组织形式,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安全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安全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该模式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范围的教育效果。调查发现,该模式是师生比较认可的主流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认知模式在过去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在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即从向学生被动传授安全知识模式向学生主动需求安全知识、技能和素养模式转变[6]。

关怀模式该模式是大学生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等实施者的指导下,解决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以损失最小化为原则尽快摆脱个人处境不利的局面,从而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理论与技能水平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老师从关爱出发,给予大学生必要的一对一咨询辅导。接受咨询辅导的大学生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存在相同问题的一组大学生。该模式在出现社会危机事件和大学生安全问题时比较常用。与其它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相比,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关心呵护的情感性、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护隐私的隐蔽性、工作时机的随机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等突出优势。但该模式需要教师拥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把握当前的公共安全形势和大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辅导,从而避免出现讲解多于启发的局面。因此,该模式很难在大学生中大面积开展。体验模式该模式是把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放到整个社会视野中,以提高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救助技能为目标,以预防火灾事故、地震逃生和避免踩踏等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主要内容,以模拟演习、跨领域的警校合作和校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等为主要组织形式。该模式强调安全教育实践,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也是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该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7]但是,该模式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支持,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难度较大。复合模式#p#分页标题#e#

篇2

2.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或者过失。

3.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方面。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指的是危害公共安全。关于公共安全的问题,在下面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特征时,将进行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基本特征

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特征

第一,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的观点争议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分别是:①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②公共安全指的是不特定或大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③公共安全指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身体安全、健康安全、重大的公司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生活安全。④公共安全指的是特定或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第二,公共安全的实质特征公共安全的实质特征是其危害客体不特定性。第三,公共安全的基本范围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保护的权益是不特定的或者是大多数人的身体安全、生命安全或者是财产安全。这里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将公众的健康、生命或者是财产来作为犯罪的主要内容的犯罪,所以应该加强行为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犯;在刑法当中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目的是将身体、生命和财产等个人的基本法益进一步抽象成是社会利益所保护的对象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社会性。也可以说是公众和社会性要求必须重视量的多数。公共安全的核心是“多数”而需要将“少数”排斥在外。但是假如是“不特定的”,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不特定的”便时刻都有像“多数”发展的可能性,会给社会上的公众感到危险,很有可能给多数人受到很大的侵害。所以公共安全基本范围为:不特定多数和特定的多数,而不特定的少数和特定的少数则不属于公共安全的范围。

2.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方面的特征

第一,过失和犯罪对象的不确定性过失分为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过失两种。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是不可以进行选择的,这体现出了犯罪对象不特定性质。第二,故意和犯罪对象的不确定性故意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犯罪行为人在故意的情形之下,对将要发生的结果存在希望与放任的态度,在主观上对所要侵害的对象不能够加以选择,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处于侵害之中。

3.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的可选择特征

篇3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公共安全教育保障机制

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公共安全教育又成为“可有可无”的,这就自然让公共安全教育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而这不仅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体制上也存在较大问题,毕竟我国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公共安全教育需要从机制上得到保障。首先,在时间上一定要得到保障。虽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繁多,且以学科教育为主,但在活动实践中定要以《纲要》精神和内容为出发点,除了要在课程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外,还要结合学校实践在班会、校会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其次,在资源上要不断丰富。

公共安全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服教育,而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深入其中,自主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资源上就必须较为丰富。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中,要丰富公共安全教育资源,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思路,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例,学校原有的图片资料可不断补充,在图书方面也要不断补充,还要借助网络不断丰富网络资源,与此同时,可发挥学生在过程中的作用,将学生的一些作品收集起来作为资源进行整理。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专业教师进行,多是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从专业化角度讲,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都存在一定欠缺,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学校也应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4

学校在办学经费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安全工作硬件、软件、人员到位。学校利用业务创收区域聘请专门保安公司进驻学校,24小时保证学校的安全;学校公共区域全部安装红外线监控,确保整个学校24小时在线实时掌控;学校大门口安装了门禁控制系统,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为了杜绝手机充电安全隐患,学校配置专业手机充电柜,保证一人一机位,根除学生手机充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消防安全配备标准,各科室、各班级、各车间配齐、配全消防器材;为了消除安全后顾之忧,学校为全体在校学生和职工全额出资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学校严格选择安全预防措施达标的单位,还为所有实习学生购买了工伤意外保险,确保实习学生安全;为了保证职工、学生用水安全,学校出资购买了专业净水机制作纯净水供全体职工、学生免费饮用;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学校引进专门自动售货公司为学生提供品牌食品,彻底杜绝“三无”食品在校园销售;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学校投入资金进行专业电路改造,将照明电、空调专用电、动力电按照用途、用电额度进行专业调配,彻底杜绝用电安全隐患。

三、齐抓共管,安全工作覆盖到位

学校办公室负责对校舍安全进行检查,确保走廊、楼梯等设备设施安全牢固。办公室牵头,教务科、学管科配合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排除学校集合场地、图书室、实验室等可能发生爆炸、火灾、触电等事故的隐患。学管科负责交通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影视片。办公室制定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用水用电制度、疾病传染病应对预案、体育课安全预案、针对暴力事件应急预案等,排除各种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学校还制订了《门卫安全事故责任书》,杜绝因门卫职责履行不到位可能导致的事故隐患。

1.突出学校课堂安全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将安全知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使安全知识进课堂。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广播、校园网、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紧急规避意外伤害的能力;开展“安全知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宣传安全知识和卫生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组织“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与整改”专项活动,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2.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整治工作学校集中对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进行摸排登记,对摸排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逐一认真分析研究,按属地管理和职责范围分类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落实责任人和治理目标,为学校安全提供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障。

3.经常性地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从每年春季开学起,学校就会不定期地对食堂、饮用水、学生寝室、校园环境卫生及健康教育开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检查,促进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5

①梳理、规划好每一条线路的路线,避免线路混杂、电网交错的现象出现。

②在变电站的建设时,尽量缩短电源与变电站之间的距离。

③配上充足的电源设备,以保障配网电力工程输电工作的的充足、持续进行。

2)科学使用无功补偿设备。在无功补偿设备的使用之前,应对供电系统有足够的了解,根据系统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如果在无功补偿设备与供电系统相匹配的情况下,还出现谐波干扰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安装监测的配件。

3)综合管理外因条件。针对配网中出现的各种外因技术问题及闪络问题,我们需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管理。比如,检查线路的交叉和重叠问题是否存在,接点方法是否正确、科学,线路的设置尽量避开大的施工路段,避免线路的严重损坏。针对闪络问题的出现,可以采取加防污罩、穿凿套管等技术性手段进行避免。

2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

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逐渐深入,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安全问题,例如,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督不到位、检修技术不合格、操作不规范、设备老化等,这些都是电力施工安全中的隐患。对于这些存在的施工安全问题,一定要提出解决措施,防微杜渐,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以下是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具体措施。

1)设计阶段水平的提升。在电力工程的方案设计时,要详细调查规划地区中负荷的增长情况,以及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并与该地区的一线班组交流,从那里获得一些有效的建议。设计时,综合考虑上述问题,合理、科学、全面地进行规划,保证施工安全。

2)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之前,需对施工范围内的所有线路进行细致调查,认真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与细节,制定较为详尽的施工方案。

3)定期维护,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施工线路都需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和施工安全探讨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减少施工过程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引入新型的技术到施工过程当中,既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又可以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例如带电在线检测设备技术的使用。

4)加强施工设备的养护。在电力施工设备长时间的使用中,会受到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些影响,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在施工之前对绝缘导线防腐处理,或选择抗污能力较强的绝缘子,并对设备加强定期的保养和维护。

篇6

1.2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制,在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建设安全管理体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另一方面,政法系统也要加强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的建立,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于一些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施工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及时查出,并加以警告和监督,确保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而保障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确保安全工作真正有效进行,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所有在场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

1.3增加有效的防护措施

对安全施工有较高的认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科学高效的防护措施,这三者是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三者缺一不可。施工单位必须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要求,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增加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能在安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加以援助和处理,将安全施工的损坏降至最低。施工企业应当定期置备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例如消防所用的灭火器等。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教导他们如何使用防护器材并进行自我保护。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有效避免人员伤亡、降低损害。另外,施工单位还应该指派固定人员,对防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施工现场的防护措施能够正常工作。

篇7

一、公交车是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以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最为代表性,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按照萨缪尔森的阐述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公共产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2)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可拒绝性;(3)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性原则,但是排他的成本极高。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或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种物品。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在其著名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因素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而现实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称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根据上述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可以判定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共同平等地乘坐公交系统,其消费行为具有大众性、共同消费的特点,任何人对公共交通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交产品的消费,即其具有非排他性;另一方面,城市公交有运营成本,每一位想要获得城市公交使用价值的人必须付费,而当公交车出现满载,就会存在边际拥挤成本,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二、公交车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公共产品的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石。但近年来,全国频发公交车安全事故。公共交通本身及由其带来的危害,一方面是由人的麻痹大意和对其危害程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对此项技术的认识不足、掌握不全面和此技术的不成熟所造成的。人对现代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不计后果地完全享受现代技术给人带来的舒适、便捷,而忽视了这种由人的知识堆积出来的技术成果也因为人类知识的不完善存在着某种缺陷。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基于这种局限性,人们便会不恰当地使用这些技术成果。公交车况的不安全缺陷主要包括刹车失灵,轮胎爆裂,方向盘转动不灵等。刹车盘铸件属薄壁小件,技术要求高,而国内生产出口刹车盘的企业,大多采用手工造型,冲天炉熔炼铁液,成分变化较大,给生产技术管理和铸件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刹车盘铸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气孔、缩松、金相组织不达标等缺陷。汽车轮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和运营效率,但轮胎的保养和翻修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三、消除公交车安全隐患的措施

首先,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离开技术,人不可能脱离技术而生存。技术的本质与最终归宿是为人服务的。但人类又不能局限于技术或受制于技术,而是应该超越技术本身,追寻人性,追寻人的生存价值。“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城市公交安全评价制度,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并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从管理体系上强化行业主管与公交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使企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其次,加快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完善公交安全技术体系。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正、负外部效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技术的消极后果是人引起的,最终还要靠人去解决。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任重而道远。目前大多数公交公司的运调管理采用的仍是靠调度人员手工填写路单来调度命令,在固定站点设定一些监督岗,公交车辆到达监督岗进行到达时间登记的方式。在公共交通的使用上,政府应该鼓励公交公司采用新的技术促进公交智能化,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快推进公交企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步伐,提高公交企业的运行监管技术水准。此外,要督促各公交企业继续完善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构,逐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最后,定期安检,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车辆安全检查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措施之一。应根据车辆载客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技术检验。一旦某个或者某些部件操作异常,应及时到公交车维修场进行相关的维修,以保证公交车安全行驶。政府部门是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和监督者。缺陷汽车召回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社会公民安全环保,维护消费者权益。2004年10月1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公布了《缺陷汽车召回专家库建立与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调查和认定实施办法》和《缺陷产品检测与实验监督管理办法》等四部配套实施细则。在召回制度约束下,制造商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从而使公交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也给人们出行打开安全、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有很多种井下采矿技术,在不同的矿产开采中,不同采矿技术的应用方式和适用程度也不同。例如,长壁开采技术作为最常见的井下采矿技术,通常在煤矿开采中应用,但在金属矿产开采中却没有较好的适用性,因为金属矿在储量和矿层厚度方面不同于煤矿,这时就需要结合矿产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采矿技术。

1.2井下采矿工艺技术复杂程度较高

相比于露天采矿工艺技术来说,井下采矿技术在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通常在应用井下采矿技术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场地较小等,相比于露天采矿,井下采矿技术的工作效率较低。因此,在应用井下采矿技术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改善工艺技术,强化科学管理,使井下采矿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得以有效提高。

1.3井下采矿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大投资成本,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专业化人才,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2采矿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

2.1采场围岩的控制技术

相关的技术研究人员需要充分结合煤矿采场的具体情况,比如地质围岩结构压力等,对采场围岩控制方面的理论进行完善。对那些难采煤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不太稳定、倾斜度较高和地质构造复杂等。研究在较恶劣的环境中,支架围岩同放顶煤开采岩层之间的作用机理,对支护质量技术和顶板动态监测技术进行研发和完善。此外,还需要研发其他一些岩层控制技术,比如如何有效地预测和防治冲击地压等,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保证煤矿开采的质量。

2.2深矿井的开采技术发展前景

冲击矿压防治、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井巷布置、瓦斯和热害处理等是深矿井中进行煤炭开采关键性技术的几个方面。针对深矿井开采的现状,目前急需大力研究和发展的有:深井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分布状态;深井冲击矿压的监测、监控和防治技术;深井的高产高效开采的相关配套技术等。

3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措施

首先,要构建科学的井下生产责任制度,明确规定各个工种岗位的操作流程,以便顺利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分层、分解井下安全生产目标,将责任严格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和工作上,促使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证生产的安全。强化安全工作,还需要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并坚持和落实每周的安全例会制度。

其次,要大力检查安全责任,及时消除井下采矿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例如日常监测、专业检测和大规模检测等。如果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存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责令相关责任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并以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汇报,避免出现问题。再次,要结合矿山的具体情况,在科学地制订灾害应急方案时,要将灾难事故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提高采矿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紧急情况下处置事情的意识,并完善和健全灾难应对体制;强化救助演练,结合具体情况,对灾难逃生和救援方案进行科学的制订;应用高科技的救援和检测设备,以保证矿区的生产安全,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护。

最后,为了避免因通风不畅而导致的窒息灾难,对矿区来讲,构建通风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通风系统。除了要强化通风管理外,还需要构建检测风量、风质和风速的台账,促使其与相关要求相符。此外,还需要落实基层班组建设,在班组建设中加入安全管理规划内容,不能只重视生产,还需要重视安全;构建班组考核等级制度,给班组提供一个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平台,鼓励班组自查自纠,促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班组要做好安全监察工作,保证采矿工作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严格贯彻和落实;在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以班组建设为核心内容,重视标准和考核,进行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

篇9

1.对安全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单位、班组负责人,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存在盲区,导致员工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被纳入单位、班组日常工作计划的现象出现,受经济效益、工作进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显现出员工岗位安全教育培训缺乏的现象。

2.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尚不健全。随着供电企业快速发展和企业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满意度的变化,现有安全培训制度显现出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或标准的缺失,可操作性欠缺,安全教育培训职能交叉加重了基层的负担等方面的问题。

3.安全教育培训覆盖面不足。基层单位、班组受培训能力限制,导致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有名无实,流于形式,造成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严重缺失,在不断积累之后造成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偏低。

4.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当前,安全培训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由于与现场安全工作实际出现脱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之前没有开展前期调研,广泛征求员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没有真正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特点把握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拟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基层单位、班组的安全教育培训显现出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缺乏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

5.安全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供电企业员工安全培训体系建设逐步趋于完善,但培训评价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导致基层单位、班组安全培训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培训质效的考核、认证欠缺规范。

6.安全教育培训师资较薄弱。一是基层单位、专业班组培训员由于长期从事繁忙的现场工作、接触的专业前沿信息较少、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导致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教育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二是由于基层单位、专业班组培训员在承担现场培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面对和处理复杂、动态的现场作业工作,导致培训人员投入到培训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很难保证;三是一些基层单位将培训人员承担的培训任务划为义务劳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培训人员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受挫,培训效能感下降,从而影响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学质量。

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研究

1.企业要健全和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建设。企业在完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一是在硬件设施的投入和配备等方面要安排专用资金,落实具体部门,建设并完善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基地,配置必要的培训设备和设施,深入基层开展培训课题调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二是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基层选拔、自主培养,专业人员引进等多种方式,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师资资源的储备,建立能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效,使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2.企业要将安全教育培训与企业安全目标愿景进行有效结合。安全教育培训具有形式和载体多元化的特征,但无论是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还是通过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竞赛、演讲、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始终都要同企业安全发展的安全目标愿景相结合。一是企业要将安全教育培训与员工个人的岗位追求、价值追求相结合。从关心员工各方面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识到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能得到个人利益,实现个人追求,真正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主动接受安全教育培训,自觉汲取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二是安全教育培训要纳入企业的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中,与专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培训有机融合,确定专责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避免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使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质效等方面从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得到保障。

3.企业要形成安全教育培训的闭环管理流程。安全教育培训的闭环流程包括全面掌握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和安全教育培训质效评价等四个方面。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调查,是确定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的基础,是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和安全教育培训质效评价的前提,也是加强培训工作计划性、针对性、可控性和预见性的关键。企业和员工安全技能和素质提升需求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教育培训部门和基层单位、班组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的落实情况;二是企业安全水平和缺陷、隐患、事故状况,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水平和“三违”现象发生率;三是员工对岗位新工艺、新设备、新技能的认知状况,应急处置技能和水平。

编制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和设置培训课程,应根据各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组织机构实际,结合安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制定。计划要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安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首先是要明确培训要求,科学合理的控制培训进度,着重从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安全知识的完善、安全技能的补缺等方面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基层的单位和班组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中,可从制度、规范、常态、学用结合等方面出发,采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竞赛、演讲、论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唤起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积极性;把握好安全理念、安全启迪、事故警示、人机互动等环节,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和安全实践经历,紧贴本单位和班组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讨论分析事故案例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篇10

1.2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措施

要求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安全帽的冒带,并要求每个施工人员都要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具,针对部分劳动强度较高及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不仅要求施工人员或设备操作人员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更要求其在上岗前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或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才能按照相关施工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流程来独立操作,这对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及施工整体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工程实际施工中的钢筋断料、配料以及弯料等工作,都必须在地面施工场地中进行作业,不允许施工单位或施工人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高出违规从事钢筋断料、配料以及弯料等工作。施工人员在搬运钢筋过程中,要注意搬运路线上是否存在障碍物、架空电线以及其他电气设备,如果有的话需要施工人员在搬运过程中要避开此类物品,避免钢筋搬运中的回转动作使其碰到电线,这会导致施工人员在工程实际施工中容易产生十分严重的触电事故。切割机在施工前操作人员必须确定其运转是否正常,机械在运行中是否存在漏电现象,并要求切割机等施工设备在使用中必须将电源线进漏电开关,在使用后不允许其随意摆放到易燃物品堆中。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过程中不允许其将钢筋集中堆放到模板或脚手架上,同时也要求其不能将工具、钢箍、短钢筋等物品放在脚手架上,避免其因施工人员操作失误而滑下伤害其他人员。

1.3木板制作安装的安全措施

施工人员在对木板进行安装或拆卸处理过程中,要求其不能在同一垂直面上进行操作,必须上下同时作业并要设置好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避免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高处或复杂结构的木板在安装、拆除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施工设计对其进行施工作业,在施工前要根据工序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措施,同时也要求木板在安装过程中其支撑不允许放在脚手架上,这对保证木板工程及脚手架的使用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木板在安装过程中要中途停歇,施工人员要将支撑、搭头、搞头板等钉牢,保证这一工序的整体安全性,在木板拆除处理的间歇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将已活动的木板或其他结构运走,避免此类木板或其他结构在处理过程中发生浮空、踏空等坠落事故。施工人员在拆除木板过程中不允许其站在拆除处理中的木板上,在砼浇筑过程中必须由专人对木板工程进行检查,避免因木板在浇筑过程中出现错台移位、走样崩塌等事件。

篇11

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车队、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职工。因此,如何树立起每名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十堰公交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不断拓宽宣传教育形式,通过电视、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方式加强安全知识宣传,还依托OA办公平台开办职工安全知识交流版块,增强与职工的良性互动。

三、发挥好活动凝聚作用

十堰公交正确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青工技术比武、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参加十堰市总工会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知识竞赛和修理比武、消防演练竞赛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

四、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

要深入解决安全问题入心入脑的问题,还应注重情感投入,通过采用亲情教育法,时时提醒职工牢记亲人的嘱托,如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兄弟交心等方法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安全共保活动,基层单位定期向职工家属发出安全承诺书,邀请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充分发挥家属的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

五、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

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有直接联系。过去的管理者抓违章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挫,进而造成某些职工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埋下了隐患。为增强管理效果,十堰公交采取刚柔并用的办法。如在基层单位会议室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人员现身说法,以达到自我剖析,教育他人的目的。此外,积极为职工创造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使其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

六、发挥好制度引领作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十堰公交各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制度引领的作用,“严”字当头,严制度、严标准、严纪律。特别是对那些重点人员,采取一对一帮教的形式帮助其增强安全意识,狠抓安全生产自觉性。坚持各级管理人员上线值勤制度,严格按规定进行考核,有效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思想,齐抓共管搞好安全生产管理。

七、发挥好培训带动作用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公交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的重要举措。要知道,安全事故的发生除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职工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为此,十堰公交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坚持重安全意识、重安全规程、重安全行为规范、重细节养成;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为重,以养成规范的安全生产行为为目的;培养职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技能,确保安全生产。具体做法:一是把好准入关,新聘人员上岗前统一参加安全常识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安排上岗,从“源头”灌输安全知识;二是把好培训关,定期邀请交警和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三是把好会议关,充分利用各类会议、重大节庆宣传安全知识,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四是把好演练关,定期开展技能演练,提高职工应变能力和安全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八、发挥好考评激励作用

开展安全生产文化建设要本着客观、公正、合理、务实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领导和个人,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以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篇12

1.2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①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培训来实现。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知识;认真学习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安全技术等。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由于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同,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力争使所有的项目施工人员都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都具有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保证所有的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正确地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③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保证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和工作都符合相关的规范标准。严格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各项生产流程,使各类防护用品都能被正确的使用,充分的发挥防护作用,同时在施工现场配置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④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应该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关资料显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施工是否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的职责,并对相关管理人员加强监督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违反相关规范标准的人员,无论是谁绝不姑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⑤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虽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未知的,一些危险点通过分析是可以被发现的,因此应该加强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只有发现了危险点,才能采取相对应的预控措施,未雨绸缪,及时地把安全隐患消除,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为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应该制定相对应的应急措施,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

1.3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①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于不注重安全工作、操作不规范、健康状态差等原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加强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使之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自觉地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②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各类施工设备对项目施工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不合格或者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反而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威胁,因此,必须注意对各类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监督指导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能够从中发现安全薄弱环节,及时地进行完善,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13

2从实际需求出发,抓好安全培训工作

2.1加强对领导层的安全培训领导层及不仅把握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其安全素质的高低和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知识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对安全生产各方面管理的重视程度、方式方法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2抓严抓实新员工的三级教育对新员工的培训基本属于的安全启蒙教育,要让员工一入厂就建立对安全工作的正确认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和不断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经验的理念。使广大员工逐步在处处、事事都牢记安全,落实行动,每个人都能做到“自主管理”、“三不伤害”,天长日久形成企业固有的安全习惯以及员工头脑中固有的安全意识。

2.3在日常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培训了多少课时,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培训是否符合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实施培训阶段,要从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安全培训的质量。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从强化意识、掌握理论和提高技能的需要出发,精心安排培训计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设计。重点放在员工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基本常识和器材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使用、职业危害预防、事故应急处理等与员工实际工作切实相关的方面。突出案例分析培训,挑选出适合培训对象的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事故的进程、造成的后果或损失、事故的应急处理与救援、责任人处理,以及吸取教训,如何防范以避免发生类似事故等环节,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

3组织全员对所有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风险评价,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法,JHA方法是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SCL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根据掌握的《风险评价清单》的各风险因素依据风险矩阵法进行判定,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确定风险度(R),制定控制措施。公司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是不同的,该项工作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参与。首先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了解该项工工作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并传授其辨识方法;其次要以装置、班组为单位合理组织,正确引导,使其能根据自身的工作程序、工作环境,结合工作经验,实事求是的反映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风险辨识作为一项常规活动,不断地更新风险信息,反馈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

4开展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活动,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实现本质安全生产

4.1各专业主管部门和各中心定期组织进行大检查和自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按照“五定”原则落实进行整改,对于问题严重的,下发《安全检查隐患问题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或限期仍不能整改完成的,给相关单位负责人下发公司级或部门级安全工作督办单,由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督促整改落实。

4.2建立了隐患排查报告评审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对员工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并制定整改完成时间跟踪整改。同时根据问题和隐患后果的严重性给与一定的奖励。通过隐患排查奖励机制,现场的隐患和问题数逐年降低。

4.3通过公司安全例会,请各中心员工代表参加,在会上提出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和好的建议,对于员工提出的隐患问题和好的建议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对相应的员工按照《员工提出问题和隐患奖励办法》在月度考核中给与一定的奖励。

5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应急救援组织

应急救援的重点是对受害人员的营救,迅速控制事态,这就要求这一组织行动一定要迅速、准确、有效,所谓迅速就是要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调集所需的大规模的应急力量、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要满足以上三点,生产企业一是要建立严密的应急救援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安全、消防部门、生产装置、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并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负责人,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和设施维护;二是制定贴近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各个级别、各个方面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修订改进,在演练中锻炼救援人员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应急能力;三是要提高专业救援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各类消防救援器材的熟练使用等。要树立忧患意识,有紧迫感、使命感,搞好训练、演练,以备在特殊情况出现时能迅速应战。

6刚柔并济全面提升煤化工安全管理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煤化工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分工会基础管理、安全维修管理、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推进煤化工安全管理。

6.1结合公司总体部署,利用各种形式(如:板报、征文、宣传画、网络平台等)广泛宣传,发挥阵地作用,抓好安全教育;

6.2采取岗位培训、维护经验交流、召开技术研讨可靠性会等形式,组织员工学习业务、学习规章,学习各类安全知识,养成按章办事的习惯,强化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6.3根据PDCA循环加强现场监督检查。煤化工正是依据PDCA循环原则,对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进行全面管理。这一体系、平台,是合理规范个人活动、组织团队协作行为、维系煤化工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必需真正体现出公正、合法的原则,才能增强煤化工的凝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柔性化管理赋予煤化工非凡的应变能力:它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适应发展的柔性管理机构;把被动的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事前预防的管理方式;把刚性管理的制度,转变为柔性的约束机制,采取信任-指导-感化-自控的方式,发展为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增强广大员工对煤化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把员工在煤化工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煤化工的发展目标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