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造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
数学王子高斯认为: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的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学生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重视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转译,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的观念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观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广大教师头脑中确立,“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仆人,不管怎么说,其意义都是说明数学应用于一切科学,数学的创造都是其物质性的,它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和生活实际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数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大众,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必须改革,要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
篇2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阶段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是有着良好的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幼儿教育都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提升,相反,如果我们不注意增强这种培养意识,或者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的技能,那幼儿有可能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成长阶段之后,创造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会因为有意无意的阻碍而停滞不前。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施。
1.给幼儿营造一个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生活环境。
这一点很基础也很重要,看起来简单但想做到且做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幼儿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且缺少规则意识的,放手让幼儿活动往往意味着实际的物品或精心布置的环境被破坏,有可能意味着幼儿之间容易出现更多的矛盾而影响了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但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要思考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面上的整齐有序,也不是为了眼前的管理方便,而是为了幼儿长远的发展。且不说什么大道理,就从人们常说的“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所隐含的儿童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本着为儿童终身发展的目标,尽量地让幼儿大胆表达、大胆表现。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在不害怕、不恐惧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就看到这样的情形,可当时上课教师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就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后来在交流时,有专家指出其实当时可以大胆一点让幼儿表现,因为幼儿在表现过程中还有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出来,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打断了他的思维,看起来衣服是干净了,是讲了卫生了,但很重要的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这一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2.将一些活动进行到底。
真正落实起来也不容易,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活动的规划痕迹往往都非常明显,一个活动进行到什么时候,进行多长时间,到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教学环节,往往都设计得比较精确,这种精确固然能够保证活动的整体性和可观赏性,但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却往往不是好事。因为成人是很难触摸到幼儿的思维的,有可能出现我们认为一个活动可以结束时,幼儿的思维才刚刚展开,因此教师对活动的中止往往也就意味着幼儿思维的戛然而止。注意到这一点,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问问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做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某某某(一般是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有了这些问题,那些隐藏在儿童内心的想法就有可能外显出来,而我们的活动也就有了预设外的生成。这样,幼儿教育的精彩也就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篇3
年龄段的不同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对幼儿园孩子进行“纸”这类教育活动,即使在进行同一材料运动活动的时候,往往小班的孩子只能进行简单的粘贴活动;中班的孩子可以进行剪拼、贴纸等能力较高的活动;中班的孩子动手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可以作画、造纸,还能进行不同纸箱的个性装饰、搭配、拼凑等活动。幼儿的身心水平决定活动在设计的时候要在目标和要求上更合理,合理定位选择材料,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2.从课程目标出发
因为整个幼儿群体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避免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在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大部分孩子能否完成。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反之要降低要求。例如:进行“秦砖汉瓦”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大部分孩子能合理布局、敢于作画;较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丰富画面情境,更好的搭配色彩,利用不同的材料呈现立体画面;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正确使用颜料和画笔,画出所画。确立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才能保持幼儿的艺术感觉和兴趣,加强自信,加强艺术创造能力。
3.从材料性质出发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自然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性能,若要将他们的美术功效充分的展现出来,某一次的操作可能不会实现,幼儿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能力、水平,层层递进的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在生活观察植物并学会收集,欣赏植物独一无二的形状、天然的叶脉、色彩,从而可以点燃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提升目标,鼓励孩子去运用颜料,自由拼摆和粘贴各种各植物、动物的造型。在此基础上,目标可以提高,鼓励孩子们将叶片任意涂上颜料自由摆造型,然后转阴到彩纸上,通过这样的启发,再鼓励孩子们用线、纸、芦花等不同材料进行辅助,加强丰富,提升内涵,最后利用洒、甩、流等方法对色彩进行完美的融合,加强艺术品效果。
二、通过观察生活材料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但是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方面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美术活动的基础就是观察。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的时候,要注重幼儿的特性,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吸引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想象、思考,从而激发艺术创作力。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学生画春天,春天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宝贵的生活材料。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景象的变化,同时进行适当的提问“:春天的手将小草变成了什么,像什么?桃花像什么?”鼓励孩子们积极观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寻求自己所想的答案。这时,会有幼儿回答:“刚刚出土的小草,非常娇嫩,犹如新生的小生命。”还有回答:“春天的小草非常柔软,像大大的绿地毯”。还有的孩子认为:“桃花像棉花糖一样。”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留意了身边的生活材料,还让他们学会了观察,认识失误,培养了艺术创造力。
三、通过操作生活材料来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融入到幼儿美术活动中,关键是实践,美术活动中实践操作过程是幼儿动手动脑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艺术创造力才能充分的发挥。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创新,拓宽思路,大胆想象、创造,不能依葫芦画瓢。例如:在画“有趣的乌龟”,乌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容易见到的,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乌龟,分析乌龟的外形特征;幼儿在生活中最喜欢、最吸引他们的环节就是看动画片,让孩子们观看动画片《海底世界》,了解到乌龟生活在大海的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活动?会干些什么?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脑海里勾画龟的形象。然后由教师示范,让幼儿观看老师的表现手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融入到画画中去,就出现有的画龟在海滩上嬉戏,有的画龟在海底漫游,有画龟与小鱼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作品都表现出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融入了一定的创作元素,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力。
四、立足幼儿兴趣,投入生活材料,培养艺术创造力
幼儿园美术活动要求材料要自然、新颖,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当然幼儿的兴趣也能时常改变材料的作用、价值,产生的新的灵感、新的思路,让美术活动升华。因此,需要适度的投放生活材料,可以更好的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创造源泉,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作品才能更显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
1.立足幼儿的兴趣点,有规划的投入生活材料
根据幼儿的天生特性,在生活中和美术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可能是集体关注的,也可能是个别关注的,幼儿教师应该准确抓住这些兴趣点。需要善于观察,及时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兴趣、能力层次,通过个人或者小组的指导方式,了解到幼儿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兴趣的转变来准确的投放生活材料,鼓励幼儿敢于探索和创作。例如:在参观花展的时候,幼儿被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花所吸引,尽管被花的海洋所包围进行写生,但是未能掌握幼儿心中的想法。为此教师可以开展“造花”的活动,幼儿对这一环节兴趣更是高涨。这时,发现某些小朋友在发呆,原来是因为花周围没有蜜蜂蝴蝶等这些小动物来衬托,于是及时找来各种材料来作为代替物。新材料的出现把整个活动推向一个,作出的花,不仅有花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衬托,整个画面就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幼儿教师在及时掌握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生活材料投入,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艺术创造能力。
2.提高兴趣深度,层层递进投放生活材料
孩子们对于材料的要求不会一成不变的,随着能力的增加和不同会逐渐改变自己的兴趣的,同时材料的变化也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掌握幼儿的这些特征,教师要时时更新材料,改变材料的性质和作用,让美术活动更加升入。随着难度的增大,思考角度也会不同,让孩子们尝试通过辅助材料的使用,能获取更多的操作经验和知识,保持探索欲望,激发创新意识。例如: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鱼。让学生带来一条小小的黄色的金鱼,很多孩子就被吸引住了,有的拿手去拨弄它,有的仔细观察,有的议论金鱼吃什么,在哪里生活,场面异常热闹。借助机会,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参与“金鱼”写生的活动;幼儿会自发的去收集很多关于金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然后经过一番激励的讨论,原来“金鱼”的世界也很丰富多彩;趁热打铁,我从材料箱里找出纸盘等材料,有助于孩子们打开创造思路,利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掌握活动的进展情况适当的投入辅助材料,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幼儿兴趣自然更加浓厚,产生新问题、产生思路,爆发新灵感,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五、在评价中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在对幼儿的艺术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时候,无乱作品的效果怎么样,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的称赞。特别是对于很好的作品,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其他小朋友进行欣赏、学习和评价,同时启迪小朋友的思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教小朋友玩转橡皮泥,可以交他们做小狗,幼儿根据生活中见到的狗狗形象,塑造出各式各样的小狗形象:有的在啃骨头,有的追逐飞盘;有的在咬尾巴;有的在趴着睡觉;还有的在互相嬉戏等。这个时候,鼓励孩子们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有的会说:“小狗狗累了,在睡觉。”有的会说:“小狗弟弟和妹妹在玩游戏。”面对不好的作用,也要及时进行鼓励,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充满了信心;对于大胆的想象、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美,借此机会也要启发幼儿的思考:例如这样做会什么样?如果把狗狗的动作在形象一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场景呢?鼓励孩子们谈得更多些、更广些。这样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低声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升幼儿对于生活的自信,更积极更主动的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好的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篇4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基础是民主。幼儿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融洽,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构建:第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不同的教学情境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心境,这对于提升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形象的道具和声像环境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幼儿通过这种氛围获得感悟并产生兴趣。教师在其中要注重适当的引导,科学合理地调节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能够在看一看、想一想和画一画、玩一玩中不断培养创造力,让他们产生美术创作的冲动。第二,创建以幼儿为核心的美术课,让幼儿积极地参与美术创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幼儿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基本上被广大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提升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多动手,通过具体的创造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下放给幼儿,凡是幼儿能够通过自我探究获得的结果,教师不应该代劳,也不应该暗示,而是要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幼儿有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示舞台,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信息、语言以及形象方面的引导,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做参谋。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让他们自由想象和创造。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教授幼儿笔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幼儿自己创作,这时候会出现千人千面的现象,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幼儿的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不仅要创设情境,让幼儿成为教学主体,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要具备长期性和实效性,要求幼儿自己画的和别人不一样,现在画的要和过去画的不一样,要让幼儿敢于不断否认自己的过去,才能够有效地引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这些要求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选材要尽量广泛。对此可以让幼儿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构建新的形象组合,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展示他们的纯真内心。如,在立体造型的绘画教学中,就可以包装盒为切入点,构造一些简单的造型,然后使用纸张、泥土等材料构造一些复杂的造型,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充分理解黏结、组合的创造模式,最后再以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等材料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第二,命题要尽可能的巧妙。如果在构造教学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材料,就可以将课题定为《蔬菜的联想》,然后运用流行的木匠教学法,提供给幼儿一些木块和一把量尺,让他们测量不同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接成相应的物体。物体的拼接实际上由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联想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构思要从趣味着手。以《蔬菜的联想》为例,教师要抓住联想这个关键词,通过启发、诱导以及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多种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并通过联想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身的构思和设计不断创造和探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第四,鼓励幼儿动手创作,这是将构想转变成现实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环节。如,在《纸条工艺》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主要介绍了纸条的卷、折、扭、粘四种方式,让幼儿将纸条剪切成等宽,然后创作、小女孩的头发以及眼睫毛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手工制作,能够让他们将自身的想象转化成具体的实物,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极为关键。结语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优势,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作者:杨中洲
篇5
发散性思维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固定解题思路,它强调的是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解析问题予以审视和思考,进而选取出最为合理、便捷的解题操作方法。当然,对于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以后,对于其今后处理与解决各类工作问题时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应能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训练活动,主要针对于某一教学知识点展开多层次的分析、思考,了解问题实质等等,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换言之,教师应能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多向性问题作为核心,提出具有价值性、互动性、利于思维发散与扩散的有效问题,以启迪学生予以多方位全面思考。其中,最为惯用的发散性方法主要以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典型题型分析为主。比如,一辆小轿车在2小时内总共行进了80km,如果以不变的速度继续行驶,该小轿车4小时会向前行进多少米?当这种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其他学生们一起讨论具体的解题方法,是通过方程式法、归一法,亦或是按比例的算法将题目解答出来都是可以的。可以说,该问题解答出来并不难,老师所举例的目的是在于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解题思路出发,使其解题思维并非拘泥于同一种思路,利于学生的发散性与创新性思维意识养成。
三、鼓励学生能够求新求异,以不断巩固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性思维
求新求异才能有效杜绝一味墨守常规,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创新性思维意识的养成,需要以学生的思想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路灵活性为前提。概括而言,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摒弃一些非本质、非重要的次要元素,能够直指问题本质与源头,强调思维奔向解决问题目标的大跨度跃进,这就是学生思考问题时能够求新求异的直观体现。同样,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意识培养也非常予以重点关注与深刻重视。这一点,我们在教材中的题型中就能够看出来。比如,在关于圆与切点的问题研究中,有两条平行直线属于一圆Q的两条切线,另有一条直线也属于该圆的切线,并且和两条平行线相交,交点分别为S、T,证明∠SPN属于直角。当该题型出现后,常规的解题思路就是利用切线定理去证明。不过,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辅助线来解题,构建等腰三角、菱形等来解题证明等。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有关知识点的巩固复习,也使得学生解题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强化。
篇6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条件完备,答案固定的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期过多做此类题,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翅膀,往往形成定势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对立。因此,增强作用的开放性,适当合理地设计一些相应的作业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算式或数字让学生自编文字题或应用题等。由于此类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在求解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同时,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
3、增强作业的典型性
多样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题海战术。造成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率低,作业质差量多,缺乏典型性,为了抑制题海战术需要教师将手头的各种资料整理,认真筛选,精心设计,给学生布置一些典型性强的作业题,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例如差比问题可通过下例突破:例:某钢铁厂四月分计划用煤580吨,实际只用了446吨,这个月用煤节约了几分之几?(解答略)如果将此题算式(580—446)÷580让学生改编其他应用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此类问题。
4、增加作业的多样性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作业,单调的作业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形成多样化。例如,让学生自制模型,学生相互间讨论某个问题,给出数据自编应用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等。再如,在教学“圆周率”之前,请同学们分别制作直径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测量其圆长,得出圆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圆周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还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培养了学习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多样化作业的完成,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减轻学生做题的疲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5、增强作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的作业,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选择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此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的品质。
6、课题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数能力,而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学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画线段图的方法,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1.可利用日常生活熟悉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2.可利用几何图形的公式找等量关系。3.可利用熟悉的数量关系式做等量关系。4.可找关键句做等量关系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解题能力增强了,而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篇7
(1)、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
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今天的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技术创新是这一转化的中心环节,离开技术的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技术创新又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的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下一个世纪的知识经济,必将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那时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相反,谁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人才,谁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此,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竞争。
近几年来,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最近指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光靠引进与模仿没有出路,引进与模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跟不上去。”因此,“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不仅在科技上要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惟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独特的道路”。1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2那么,如何创新呢?周光召指出:“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培养人才群体的创新能力上,要更多地吸收外来优秀科技与文化成果,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3总书记则强调:“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4“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5为此,中国科学院开展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并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这些都得到了总书记和朱基总理的充分肯定。
(2)、创新人才需要创造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主要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三是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四是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和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靠什么教育来培养呢?只能是创造教育。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从总体来看,人类教育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和发展层次,即:书本教育——工具教育——智能教育——创造教育。“书本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教育的特点是“读死书”、“崇古迷贤”,扼杀个性,人完全成了书本的奴隶。“工具教育”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早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功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
“智能教育”是近30年来欧美各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这种教育旨在发展人的智能,使人的心理发展与现实世界发展同步。为达此目的,它重专业基础,重方法,重应用,重学科间的联结。很显然,“智能教育”在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创造教育”与上述三种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它虽然也重智能发展,但它又将“智能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创造教育”旨在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优质人才。创造力是人的最高智力的总概括,是人的创造心理素质即创造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最高水平的综合作用的反映,“创造教育”依据创造力的心理构成及其形成规律,致力于构建民主和谐的环境,实施人的优化教育,使人的心理得到最佳的发展。
面对当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形势,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便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重视。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等科技领先的国家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尤为重视,这些国家把培养创造型人才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直至将其明文写入了宪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创造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类推进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我国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以“四大发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到本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发表了“创造宣言”,主要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办教育的目的;60年代台湾学者郭有儒编著了《创造心理学》,开拓了创造学研究的新领域;80年代初著名心理学家张德致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的研究,作为“七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创造学讨论会,创造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走上了大学课堂。此后,中小学和大型企业逐步开展了创造教育,继而建立了中国发明协会,出版了《人才与创造》、《创造力教程》等一批专著和有关期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创造教育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教育的开展面还比较小,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振奋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造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⒉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思考研究
⒈概念界定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站在教育岗位上来说,就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⒉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⑵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⑶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⑷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⒊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步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情景可以有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⑵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C、人可以倒着行走。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⑶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⑷能较大地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因为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维着物体存在的状态。
三、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操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依靠以上三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依赖第二部分的研究分析中的原则和策略,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表现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⒈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⒉培养注意能力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⒊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树状分支法”等,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
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⒌培养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资料层出不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读书目”、“读目录”等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你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⒍培养积累资料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第三,我自己也带头积累资料。这样,各种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⒎培养发问能力
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⒏培养讨论能力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问题,我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
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创造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创造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二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三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四是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因此,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整个创造教育观的实质和灵魂所在。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些基本思想,才能真正树立起创造教育的教育观,也才能以此指导创造教育的实践。
2.构建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造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就构建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师生关系和谐为基础,以培养质疑品质为关键,以教师创新示范为前提,以小组交流为主要方法,以更新教学手段为有力保证,以及时反馈鼓励为有力措施,进行教学。因而其具有六个特点:第一,其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二,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第三,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第四,其教学方法是启发、导学、激励、内化;第五,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工具、形象、价值、人际关系;第六,从评价方式看,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广大中小学也应当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创造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
3.探索创造教育的方法
进行创造教育,既要有一定的模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因为只有具体的方法才能实现模式所规定的目标。目前,国内外正在探索或运用的创造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普遍推行的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这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荷兰开展得十分广泛。我国华东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江苏苏州、常州,辽宁鞍山,山东莱州,以及上海向明、格致、控江、和田路等中学,结合创造性教育训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第二种是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正在推行的CPS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它运用创造学原理培训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第三种是超前教育,超前学习(Over-stepLearning)。根据人的学龄,使学习的儿童能超越知识积累和学习时间上的某种限定,有所突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探索性提前进入新知识学习阶段。第四种是右脑开发训练。人的左右脑由胼胝体联结,并由胼胝体里的二亿条神经纤维沟通左右脑。只有在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对客观事物有创造性的成功。但人们一般习惯用左脑,而很少用右脑。因此,在创造教育中,应当注意右脑的开发训练。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理解,消化掌握,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更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方法,以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开辟创造教育的主辅渠道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应当通过渗透和灌输两种方式实施创造教育。所谓渗透,就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其中应当力求做到“六结合”,即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有机结合,学习知识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习题教学与多角度思维有机结合,实验教学与创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高智力品质与提高非智力品质有机结合。所谓灌输,即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创造学”知识能力的教育训练。在此方面,安徽屯溪一中取得了较好的经验。该校从创造理论、创造主体、创造环境等几个方面自编教材,在高一、初一试开“创造学”课。如在“发散思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吸过墨水的笔杆上沾满墨水,往往弄脏了手指,如何避免?”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便产生“连锁反应”,纷纷提出各种方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案,互相启发。最后,教师讲解了全国获奖发明作品“气压墨水瓶”的发明原理,把教学推向。这样,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和提高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造教育的辅渠道,也就是“第二课堂”。中小学的各学科可配合课堂教学成立兴趣小组,并举办或开展讲座、竞赛、参观、考察、实验、小制做、小发明等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在这些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根据自己兴趣自选项目、发展志向的基础上,创造知识得以增长,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5.加速创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有创造型的教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师范院校可以设置创造教育专业或开设“创造学”课,为未来的教师和在职进修教师系统讲授创造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创造教育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小学的学科创造型教师和创造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广大在职教师要通过进修、短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创造素质。
要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系统地或较为系统地对广大教师进行创造教育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教育素质,建立一支创造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⒈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⒉王谓中编著的《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
⒊胡百良编著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8
中学语文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型。其运用表现在: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的方法有:
创: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互相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念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课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鸣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如教《新闻两则》中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人历史上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其壮观的场面体会伟大的壮举。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比如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另外,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如教《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写的山水的特点和《与朱元思书》是描写的山水做比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
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在阅读过程中有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又无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比如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一定对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有一定的体会。但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教师可以这样挖掘。文章明明写的是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和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这样,语文学习生活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1) 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示范质疑,诚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寻求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关键点、模糊点、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点”在最适合时候提问。
三、展开想象,是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行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 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2) 找准“发散点”。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
(3) 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
四、尝试错误,是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快。
五、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9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职能
创造力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一定价值的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力看成是发散性思维,可见,所谓培养创造力,实质上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与再生性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全新的,非前人现成的思维,其特点是自我独创,不按别人的老路走。运用它解决问题时,方法上不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一种结构,而是多样化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例如:一个《日出》的标题,可以描写日出的情状,写成刘白羽的散文《日出》;也可以借日出的寓意,写成的话剧《日出》;甚至还可以根据作者对日出的感情,写成抒情诗《日出》。当然,写成童话、小说和寓言,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就是写日出情状时,也可以写成看日出而不见日出,言日出而不写日出,海边、山顶、平原、高空看日出的比较等文章式样。这其中,有合乎常情的,有意料之中的,有意料之外的。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思维有其变通性、求异性和多向性等特点。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是训练这种变通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多向性思维习惯。
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特征
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创造力的表现特征是与所创造的客体特征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特征包括再生性的和新生性的两种。与再生性相关的,是再生性创造力,或曰被动性创造力;与新生性相关的,则是新生性创造力,或曰主动性创造力。
(一)从理解的方面看,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听、读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力,是在创造者(学生)与被理解对象(听读内容)两者之间的心理在同一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同一是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心理再生,因此,我们称这种创造力为再生创造力。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理解,它是新颖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描写的不仅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这种理解就更为深刻。
2.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批判和改造。创造者在理解被理解对象时,发现了被理解对象的不合理性,并提出合理的修正意见,这就属于批判性、改造性理解。比如:“一个月光皎洁,繁星满天的夜晚”就是不合实际的。学生发现了这一点,及时指出来,这就是批判性理解。
3.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否定性假设。形象的说法,就是“假如不是这样……”。比如,阿Q向吴妈求爱,吴妈没有答应,这使阿Q的生活走进绝境。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吴妈答应了,情况会怎样?或者,假如阿Q日后当官发了财,情况又会怎样?这样的假设,可以帮助更好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开发创造力。
(二)从表达方面看,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说、写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力,是创造者(学生)对被创造对象(说、写内容)进行控制的心理施予,这种施予是主动的。我们称这种创造力为主动性创造力。它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的内容的独特性看法。说和写,就说者和写者来说,是想通过说和写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他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情以及某一个人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事物作评价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同一个被评价对象做出自己独特评价。这种独特的评价就带有创造因素。充满睿智的学生往往能够提出超常的创造性看法来。
2.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的形式的新奇性创造。一个意思可用多种方式来表达。用何种方式表达最巧妙合理,而又新颖别致,这需要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近,抄近道赶路,这便是睿智。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能力和善于诱导的方法。怎样培养、怎样开发?本文以经验推理的研究方法试提出如下措施:
(一)把这个问题视为战略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创造力,从老师一方说,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坚信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开发,并应该时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忘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没有这个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
(二)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开发。具体做法如下:
1.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听、读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在听、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听、读内容的倾向和思维方法持怀疑态度,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理解听、读内容,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的习惯。
3.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推理,让学生站在听、读内容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相对立的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
篇10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一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安徒生爷爷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采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给课文分段,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篇11
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农村初中来说,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8期.
篇12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front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thefrontof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areyoufreetomorrow?
B:Ithinkso,why?
A:Wouldyouliketoplaybasketball?
B:Oh,thankyou.I’dloveto.
WhattimeshallIcome?
A:Abouthalfpastthreetomorrowafternoon,ok?
B:Ok.Whereshallwemeet?
A:Let’smeetoutsidetheschoolgate.
B:Allright.Atthreethirtytomorrowafternoon,outsidetheschoolgate,seeyoulater.
A:seeyou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Excuseme,WhereisNo16MiddleSchool?
B:Sorry,Idon’tknow.Askhim,hemayknow.
A:Excuseme,WhereisNo16MiddleSchool?
C:It’soverthere.Walkalongtheroad,andtakethe secondturningontheright.Thentakethefirstturningontheleft.It’sabout15kilometresaway.Youhadbettertakeabus.
A:WhichnumberdoIneed,please.
C:Ithinkyouneedanumber12.
A:Thankalot.
C:Notat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dutyWho’sondutytoday?I’m/she’sonduty
Areyou/IsLiLei/Aren’tyouondutytoday?
I’mnotondutyandyou’reondutytoday.
又如用It’stimetodo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timeto
swim
gohome
havearest
goshopping
篇13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有太多的弊病,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听课,根本就没有对学生注重过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没有给学生在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一定要改变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1、教师方面。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说话的机会,根本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之前,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辨证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发言,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课堂环境方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因此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的有效方式。
3、学生方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大部分小学生都有强的好奇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因此,只要适当地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具有新异的设备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
(2)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也就是说,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而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
(3)针对学生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以解决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自行解决。教师还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同学的勇敢的挑战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考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就必须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同时关注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进行奇思妙想,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