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海事挂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黄瓜是我县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为了优化黄瓜品种结构,引进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黄瓜新品种,提高产量,增加农民增收,我站在终南镇三湾村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实施了黄瓜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试验目的
为了提升蔬菜产业,推广优良品种,解决蔬菜品种退化、单一、产量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而实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1.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博耐12(辽宁东北蔬菜研究所)、京育101(山东泰安黄瓜研究所)、绿箭(北京华茂永盛种子有限公司)、津春四号ck(本地主栽品种设为对照)。
2.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在终南镇三湾村,试验面积2亩,前茬为芹菜,地力均匀,肥力中等。试验采取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个品种0.5亩,种植10行区,按宽窄行定植宽行70 cm,窄行50cm株距为30cm,栽单株。
3.栽培管理
育苗、定植、定植后管理分阶段进行。
在育苗前期,做好营养土的配制和种子处理与催芽;苗床土壤用菌毒净处理,采取中棚内套小拱棚营养钵育苗,2月18日播种,播种后,加强温度和光照、水肥管理培育壮苗,定植前一周,适当炼苗;3月30日在棚内定植,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5月1日去掉棚膜,在结瓜期随水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10kg,磷酸二铵18kg,共追肥3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霜霉病一次。
4.测产
参试品种每个品种取1个小区测产,小区宽2.4m,长6.0m,小区面积14.4m2,每次采收单独计产。整个采收期产量合计折合亩产。
三、结果分析
1.参试品种植物学性状与生育期
由表一可以看出,京育101和津春4号前期生长势强,开花坐果期较早,其他品种之间差异不大。
2.参试品种果实性状、抗病性比较
由表二可看出,绿箭结瓜性、瓜长、单瓜重、抗病性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
3.产量比较
参试品种第一名为绿箭,亩产5420kg;第二名为对照品种津春4号,亩产5150kg;第三名为博耐12,亩产4850kg;第四名为京育101,亩产4680kg。
4.综合评价
绿箭:长势强,结瓜性好,主侧枝坐瓜,瓜长35cm左右,单瓜重210g左右,瓜条顺直,瓜把短,绿皮,光泽好,刺瘤明显,抗枯萎病、白粉病、较抗霜霉病,优质丰产,建议示范推广种植。
津春4号:生长势强,分枝多,主蔓结瓜为主,瓜条长棒状,深绿色,白刺、瘤棱明显。瓜长35cm左右,单瓜重205g左右,品质较佳,抗枯萎病、白粉病、较抗霜霉病,作为我县黄瓜种植主栽品种地位不可动摇。
博耐12:该品种瓜条生长速度快,瓜把短,瓜条长31厘米左右,单瓜重200g左右,品质佳,但不耐高温,抗病性差,建议继续试验。
京育101:该品种瓜色深绿有光泽,瓜长31cm左右,单瓜重180g左右,直径细,刺较密,瓜把长,结瓜稀,瓜条顺直性差,产量低,不耐高温,抗病性差,建议淘汰。
参考文献
篇2
广西北部湾位于我国海岸线南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提速,西部大开发后西南云、贵、川等省建设的加快,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广西已在沿海地区布局钢铁、石化、电力等大工业,形成了沿海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物流中心。这些产业的发展,必将大大促进物流业和船舶运输业、船舶修造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批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具备轮机工程专业系统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好、能胜任现代化船舶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的颁布与实施,预防应试教育、实现教考分离,进一步强调紧密联系实践、重视实操评估和船上实训环节、提高船员素质、凸显专业知识模块与岗位技能相结合,成了航海教育和船员培养的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就钦州学院轮机工程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二 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通用轻专才
航海类轮机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尽管当前各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由于设备相对缺乏、实践课时分配少等原因,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较弱,从航运、船舶修造企业等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能够马上顶用的大学生较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此外,一些课程开设庞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却无法适应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的需求。
2.教学与考核模式单一
专业理论课教学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模式。上理论课时,由于学生接触的都是单调乏味的课本,很容易疲劳,所以在理论课上往往达到不理想的效果。例如,“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中有些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如果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这种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一张卷纸定成效”的传统考核方式也促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也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3.“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目前航海类院校师资队伍中学历高的缺少海上资历,有海上资历的学历上又有欠缺,整体上航海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不合理。同时,船员与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高校人才引进政策限制、高校扩招等原因,更使航海类院校缺乏人才吸引力,从而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三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广西航运产业及现代船舶发展的需求,结合《STCW78/10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适任标准》,本专业明确以培养3000kW及以上的远洋航区三管轮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晋升高一级岗位适任资格的基础。
1.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构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的要求及交通运输部第10号令关于“船员教育许可证制度”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STCW78/10公约》功能块为指针,同时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为培养出发点,将三管轮的适任证书考证课程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如下图所示。
能力与素质并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分散的主机、辅机、电气设备等核心课程的实践内容融合成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电工工艺与电气测试等综合性实训大项;再根据职业群的分工和功能区分,把大项分解成若干具体小项,推行以
――――――――――――――――――――――――――
*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编号:桂教高教〔2011〕66号)、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桂财教〔2013〕169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3JDGC021)
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使多人被动接受式训练和演示性示范,变为小组主动开拓型训练和“一体化”教学,形成“实训项目模块化、实训模块层次化、实训教师‘师傅化’、实训考核标准化”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构筑与“航海职业素质”内涵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航海是一个兼具艰苦性和涉外性的特殊职业,船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灵活应变、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心理承受等能力,更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因此,对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生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继续加强半军事化的量化管理,尤其是培养学生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坚定执着的“航标灯”精神,并把素质教育及安全航运的保安意识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今后保证安全航运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第一,推行三段“进阶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三段“进阶式”工学交替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四年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完成从见习机工――值班机工――三管轮三段式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校完成“基本安全培训”“救生艇筏与救助艇培训”“急救培训”“高级消防培训”等教程,具备海事局要求的见习机工基本条件,参加第一次船上认识性实习。第三学年,在校完成“值班机工适任证书考试评估”,获取值班机工岗位适任证书,具备值班机工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值班机工岗位任职要求,参加第二次船上生产性实习。第四学年,在校完成三管轮的适任评估及考前强化,并参加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获取三管轮适任资格,参加第三次船上顶岗实习,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本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室,将船舶机舱搬到学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真训练。以船舶辅机中“离心泵技术应用”教学活动为例,按教学内容将课程单元分成引言、导入、操练、综合训练、总结五个步骤,如右表所示。在前面两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动画演示来讲授离心泵的技术应用和动作过程,学生活动以视听为主。从第三步开始,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进行示范和个别辅导,讲解离心泵的拆装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同步进行。在第四步的综合训练环节中,学生按分组进行独立实操,教师从旁辅导。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教师对本次课进行简要回顾,提炼出知识要点,并通过现场提问和抽查来检验学习效果。
第三,以任务作为参照点,突出过程评价,实现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融通。按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拓展典型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把需要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到项目中,每门课程根据各个项目任务性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取代终结性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
第四,构建包含教学、自主学习、行业资源等内容的共享信息资源库。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件、研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建设网络课程、工程实践录像等,建设轮机工程专业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及社会船员提高业务和适任证书考试复习,提供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五,深化“双证书”制度,促进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把学历证书和三管轮适任证书“双证书”培养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上融入三管轮岗位适任标准,实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三管轮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管轮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专项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管轮所要求的海上个人技能评估标准相一致。
改革评价考核方式,与三管轮对应的训练项目,以海事局专家组对学生的评估成绩作为考核成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三管轮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并直接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评估考试,获取三管轮适任证书,具备一毕业就能上岗的能力和资格。
第六,建立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负责具体制订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活动的计划。为检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主要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考核评价的内容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体是学生,主要评价者是企业和学校,但学生也参与其中,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评价,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船舶辅机“离心泵技术应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表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引言 离心泵技术应用 讲授演示 课件演示
动画演示 视听 5分钟
导入 离心泵动作过程 讲授演示 动画演示 视听 5分钟
操练 任务一:离心泵的拆卸 教师示范
个别辅导 实物演示 同步进行 5分钟
任务二:离心泵的装复 教师示范
个别辅导 实物演示 同步进行 5分钟
综合
训练 任务三:完成离心泵技术应用全部项目 分组实操
个别辅导 实物设备
和工具 学生独
立活动 60分钟
总结 本课任务是了解离心泵动作过程,掌握离心泵的应用场合、操作要点及维护工艺 教师讲授
现场提问 动画演示
实物设备和工具 视听
篇3
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站位要高、立意要远、计划性要强。柯继安局长表示:“要营造‘大安全’宣传氛围,就必须跳出‘安全’看‘安全’。要‘点面’结合,服务大局,全面反映安全生产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要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安委会成员单位,才能真正使这项活动收到实效。”
从“面”上来看,市安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积极构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大格局: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联系沟通。从本辖区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多次前往各区调研,就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切实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的重要性,提升政府部门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主动与媒体联系,建立快速的应急处理机制,坚持主动引导舆论,做到信息快速准确。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建立宣传栏目。各区政府以及安监、交警、消防、海事等部门均在厦门市部分主流媒体开设相应的专版、专栏,或采取集体采访、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网站访谈等方式,加强正面宣传,营造主流舆论。
从“点”上看,厦门市安办对安全宣传工作不仅需要有清晰认识,紧扣重点工作,将计划性与突发性相结合,而且需要相关宣教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宣教中心还承揽了我局领导文稿写作工作。通过撰写局文稿,会使我们的专职宣传员对厦门市安监工作有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做到立意高、站位远。”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重谋划:强化引导,扎实推进安全宣传工作
2012年6月29日,“厦门市2012年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在海沧区海鸿码头举行。
此次演练是厦门市举行的首次海陆空联动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也是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演练通过吸取大连“7·16”(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事故处置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厦门应急救援体制的实际特点,应急救援指挥部采取“多部门细分工、疏散救人为先、控制抑爆并进、多措并举灭火、科学高效处置”的措施,确保能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处置油罐火灾、人员落水、海域污染3起“事故”。
为全方位报道该演练,6月24日,厦门市安办专门组织召开了演练媒体通气大会。市安监局、厦门海事局、市公安消防支队相关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向福建电视台、福建新闻频道、海峡都市报、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介绍本次演练情况及亮点,并就如何做好此次演练相关的新闻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进行沟通讨论。
“6·29”演练前夕和新闻媒体的事前沟通,是厦门市安监局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舆论的一个缩影。
“每次重大活动,我们都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扣主题,提前介入,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监管监督成就,形成“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文、网络上有形”的全天候、立体式宣传阵势。”厦门市安监局宣教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如,2012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厦门市安监局积极和各安委会成员单位沟通,迅速掀起宣传:交警部门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并辅以短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消防部门充分利用全市范围内人员密集场所(包括车站、宾馆、商场、医院、银行等)的电子显示屏,将消防宣传公益广告“植入播放”,并加大对重点单位的灭火救援实地演练……
在“安全生产月”活动里,厦门市安监局早谋划、早准备,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共同组织开展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暨文艺晚会、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安全生产咨询日、安全文化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知识进校园、文明交通宣传行动、建设系统五项重大竞赛、“安康杯”竞赛、企业安全行等。“据统计,‘安全生产月’期间,全市共开展各类安全讲座、培训177场,开展安全知识竞赛209场,举行各类应急预案演练900余场,制作专题宣传栏、板报813版,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9万余份,全市受教育群众达26万余人次。”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工作突出,厦门市安监局被授予“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是福建省4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
重效果:求真务实,加强宣教基层基础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的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厦门市安监局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2年,在原有6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厦门市安监局宣教中心又增配了一名工作人员,同时组建了全市安全监管系统新闻通讯员(信息员)队伍,积极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供稿。“加强队伍建设,是我市做好安全宣传工作的突破口。为提高安监系统通讯员能力,我们还邀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就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政务网站的新闻采写进行授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办法,厦门市把建立宣教中心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对各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评,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宣传工作考核办法,使考核结果起到更好的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市安监局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安全生产宣传联络员例会制度,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交流。
篇4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批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主力军。职业院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及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行业、依托企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使学生了解真实工作场景,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切实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性地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不仅将受教育对象定位为在校学生,还应该包括在岗职工及再就业人群,使得他们获得再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转变观念,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用各种手段挖掘人才的同时,积极为在职员工提供业务培训、技术更新、素质拓展的机会,在企业构建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齐抓并进,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即利用学校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扶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生产车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一线所需工作技能结合起来,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机会,二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能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及合作企业层次,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机会,真正为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探索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为保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葫芦岛市政府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葫芦岛市政府下发了《葫政办发中长期发展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会议制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生产设计项目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订单培养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实训、实习环节教学管理规定》、《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19个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2013年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支持下,学院组建了由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昌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47家主要船舶企业参与的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一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学院与船舶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有效运行。同时,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牵头,组建了由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七星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绥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辽宁东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参与的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搭建了更加稳固的平台,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加入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升级”、“平台升级”和“模式升级”,实现了“目标一体化”和“利益一体化”,真正体现了“利益共同体”。
三、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践成效
(一)形成了“三结合、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利用真实产品作为教学任务目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在校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的“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企合作董事会等机构并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企业生产任务与培养学生阶段性能力相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与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相结合,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即实现“三结合”。与企业共同研究行业企业发展情况,确定未来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通过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分析行业企业标准,开发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典型生产任务、生产过程、真实产品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共同建设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和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校企互动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双师素质;通过企业回馈,修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二)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院在秉承“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立校”发展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船舶类高素质科技人才,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实训中,通过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在企业建立了9个教师工作站,企业在学院建立了5个企业专家工作室和1个企业项目工作室,为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及顶岗锻炼等活动,使其能够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等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完善课程开发的步骤、内容、标准、方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教、学、做”一体化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建成了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养成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11个,顶岗实习基地115个,使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相融合,依据企业管理条例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同时将企业优秀文化、纪律章程等张贴上墙。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成立了由系主任全面负责,企业与专业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队伍,学生通过在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产品技术要点、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船舶特色文化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及“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建船舶特色文化,实现了校园文化与船舶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学院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船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去亲身领略企业“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文化内涵。在学院的主动策划实施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凝练升华校园文化精神,使“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船舶精神与“和谐、勤奋、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的学院精神融为一体。同时把企业所需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高质高效、爱岗敬业等精神融入到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毕业后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五)校企携手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大力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开展再就业和在岗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依托央财支持的国家级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基地、辽宁海事局辽西船员培训中心、中国船级社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基地以及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建设期内,共为企业职工、普惠制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9913人次,承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总量1750人次;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鉴定机构3个,技能鉴定工种22个,累计鉴定6997人次;承担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东宝集团、葫芦岛船舶产业园区(海洋装备园区)等企业管理队伍、技术干部队伍、操作工人队伍培训任务,累计完成面向企业的各类职业培训72811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23人次。综上而言,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是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方面下大力气,别把企业当成“乙方”,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校企双方要在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在铁.“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04):33-37.
[2]孙元政,刘向东.国家骨干高职院“行企校”一体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5,(05):1-6.
篇5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M?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鲜明地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建“学习型政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学习型理论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深入挖掘辅导员团队学习的精神动力和实施原则,有效促进团队建设,共同提升辅导员的个人能力和整体战斗力。彼得·圣吉认为要建设和形成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第一,组织成员通过终身学习、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第二,善于容纳别人,改善心智模式;第三,建立共同愿景,努力追求卓越;第四,开展深度汇谈,发挥团体智慧;第五,学会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结合辅导员团队的实际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团队学习是进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团队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辅导员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和重要力量,一般情况下,每一所高校均按照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员,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目前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因此划分至院系,各个院系一般都有数位至十几位专职辅导员。拿华东政法大学为例,目前华政本科生十个学院有70余位专职辅导员,分到学院,小学院有三五人,大学院有十一二人。根据管理学规律,5—12个人是一个团队的最佳构成人数,因此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构建,以各高校院系为单位就自然而然。
团队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组合和简单的学习交流,而是要以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学习、追求超越自我,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高效的交流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互相协作、分享合作,不断增强学习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型辅导员队伍。在这样的目标下,构成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每个成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个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时每个个体又能紧密联系并交叉构成一个稳固的四面体,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所在。
二、团队学习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共同愿景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共同愿景是促进每个个体的内驱力。共同愿景以个人愿景为基础,由个人愿景融合、升华而成,是自下而上产生的,是辅导员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源泉。创建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鼓励辅导员发展个人愿景,努力让自身转型为学习型辅导员;二是个人愿景要与共同愿景协调统一。辅导员要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便是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愿景;三是分享共同愿景。分享是提醒、是沟通,更是促进。辅导员团队应结合辅导员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共同愿景不断强化,使其指导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在学院中,通过领导牵头,通过团队讨论,来确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创建辅导员队伍的一流品牌,包括一流的管理质量、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办事效率和一流的公众形象,这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团队应该认可的共同愿景。这一愿景不是从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辅导员们统一认可的共同理念,需要对愿景有共同的承诺、付出和投入,并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辅导员在大家达成的共同愿景下,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渐渐形成在这一共同愿景下自我管理、自觉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结果。这为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合理分组
1、根据工作职能分组。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精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维护安全稳定、落实帮困助学、开展就业指导、抓好班级建设、组织开展党团建设、培养学生骨干等几个方面,因此辅导员团队的架构和建设必须要有针对性:进行合理分组和分工。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把对应的人放到最能够发挥其特长的位置,才能够发挥其潜力。目前,华东政法大学每个学院的辅导员团队除了基本工作之外,都有几个模块:学生工作管理、党建、团建等;大的学院还有年级组长、学生社团等职能模块,需要把适合的辅导员放到对应的职位上去,发挥其特长和优势。
2、根据年龄结构分组。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数众多,以年轻人居多,但是为了让团队整合效果更加突出,就需要5—12人的辅导员团队在人员年龄结构上新老结合,这就要求团队要进行合理分组:新进辅导员都需要一个带教老师,办公室组合应该考虑年级问题,带一个年级的老师需要新老辅导员结合、每个模块的辅导员需要带一位新人,等等。通过组合,让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到最佳,既发挥了老辅导员的优势,又培养了新人能力,为随时的工作职能交接提供有力支持。
3、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根据科研兴趣进行分组,是团队学习的重要基础。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系统领导一直很重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一直强调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奠基石:不能一味“沉”在事务堆里“浮”不上来,需要进行总结归纳,提升工作理论水平。学校通过辅导员协会等组织在辅导员队伍里面按照专业和研究特长进行分组,组织小组开展讨论,并配以一定经费,支助其开展相关科研活动,鼓励出科研成果,这是符合管理学原理、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为团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现实条件。
(三)实施目标管理
1、制定学习制度。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社会唯一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透过学习,可以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能够做到从未能做的事情,并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而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就需要对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学上的目标设定和目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组建辅导员学习组。只有构建符合辅导员特点的学习组织,使学习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平台和载体,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各种性质的学习组织,为辅导员的学习提供实实在在的载体,应成为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工作重点。这种组织的最佳形式是辅导员教研组,类似于专业课教师的教研室。一般可根据学院规模大小设置1-3个教研组,主要按照教师兴趣进行组合,制定学习计划,共享资源、共享经验。
第二,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必须要有计划,计划可以按照学期或者月份来制定。例如每个月举行“辅导员读书会”、每学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每学年举办“辅导员论坛”等,在形成固定学习形式的同时,把理论读本、工作实际、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工作交流等等内容纳入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互相学习。
2、健全培训机制。辅导员的培训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辅导员团队学习的重要手段。华东政法大学目前对专职辅导员的要求是每年一场全国范围的专题培训,起码六次的校内培训。每次专题培训,必然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以十人左右成为一个小组,并推荐产生组长。在整个培训期间,由组长负责落实小组讨论、小组团队活动及小组总结等相关活动。专题培训成为体检和检验团队学习的重要阵地。整个上海市对辅导员的培训走在了全国前列,不仅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若干个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形成了格局特色的培训特色,比如交通大学的管理专题、上海海事大学的礼仪专题、华东政法大学的党建专题等等,复旦大学还成为教育部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一,每年的高级研修班成为规格高、效果好的实践学习基地。
3、落实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指的是一方面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信息共享,实现团队作战而非单兵作战;另一方面是指老辅导员应该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向后辈传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信息共享机制方面起码应该形成三个制度:问题会商机制、工作分享机制和成果保留机制。辅导员日常工作方法、工作模板、工作总结、案例经验均可以形成文字进行总结汇总,继而形成数据库,供团队或学校整体使用。华东政法大学辅导员协会的“辅导员工作数据库”建设,正是这方面的尝试。
4、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和学院应该结合平时工作,积极为团队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平台,为辅导员提供实践学习、锻炼能力的机会,比如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演讲歌咏比赛;鼓励辅导员上形势政策课、入学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心理指导课、思想政治课等相关课程;开展各种规格的学习活动和挂职锻炼等,通过实践平台,提升团队学习的凝聚力,共同促进辅导员团队的成长。
(四)建立理想模式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提到的“改善心智模式”、“开展深度汇谈”,对团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心智模式影响我们认知的方式,辅导员个体应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克服自我防卫心理,正视自己的思维蔽障,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与接受不同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视为工作伙伴。通过自身积极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团队成员心智成熟、团队具备共同愿景,和谐高效;同时团队经常开展深度汇谈,通过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信息共享、思维碰撞,可以获得高于个人智慧的团体智慧,可以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生成。同时,团队应该多进行系统思考,团队成员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原则和技巧。
这是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理想模式”,在这样的“理想模式”指引下,辅导员个体的优势得到极大发挥,并保证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团队学习的外部保障
(一)营造和谐环境
1、领导作用。创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关键是领导要带好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辅导员团队的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才能在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工作中采取整体思考的方法,形成细密的整体规划,实施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辅导员团队领导具备系统思考能力,才能驾驭全局,指挥协调,调节控制,将学生工作融入时代潮流,准确预测教师教育结构的调整、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地方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数量及质量的变化等等。辅导员团队的领导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将辅导员的个人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
2、和谐团队。成员在改善心智模式的基础之上,形成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友爱的团队凝聚力,对于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建立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过”的组织学习氛围,通过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信息共享、思维碰撞,可以获得高于个人智慧的团体智慧,可以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生成。
(二)制定激励机制
1、制定激励政策。对于在学习型辅导员建设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予以奖励,比如前文提到的华东政法大学学工部尝试给科研课题组提供一定经费,科研处对进行奖励,在工作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优先考虑进修培训等。通过激励,对学习活动中的先进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奖励,使团队成员体验学习的成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条件的学院,可以结合假期度假制度、薪酬奖励制度等,提高学习的动力。在目前的体制下,辅导员作为团队的意识远远大于个体,其薪资待遇基本上没有很大差别,在职级职称评定上也没有设置相关特殊性差异。对待辅导员工作,应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评价制度,可以大大激发辅导员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从长远考虑,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需要与时俱进。目前的辅导员评价制度是一种“单一性评价”,基本上以学工部和学院领导的评价为主体,学生的评价为辅的体制。学校应实行以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容、标准、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制度”,而且在“发展性评价”中,团队的意义需要体现出来。通过评价,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使评价成为辅导员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让他体验到工作的成功,激发内在发展的动力与需求,进入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的状态,实现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围和发展
不可否认,团队学习仅仅是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众多路径中的一种,而这不仅需要团队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在全校范围之内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只有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本文探讨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才真正具备了充足的外部动力,才能真正发挥团队的最大潜能。要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一方面要在学校范围之内对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行广泛宣传,使每位老师都了解“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明白创建工作不仅仅关系全校,而是关系每个个体的发展和提高,尽量让全体老师就“学习型高校”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把创建“学习型高校”看成是每位个体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把重视和培育团队精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构建起每位辅导员和每位老师都能发挥主动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而挖掘全体老师的潜力和聪明,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最终目标是提升辅导员这支队伍的个体能力和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于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大局,同时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3]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宁曼荣,旷勇.论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2).
[5]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
[6]石贵舟.新形势下高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09).
[7]李卫红.抓住根本立德树人,切实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8]刘永琴.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05).
[9]张智洪.关于学习型高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
[10]陈建波.创建高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设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11]郑华丽.关于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09).
[12]赵晖,刘海涌,李文文.高职院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13]丁兆明,焦阳,王玮.学习型辅导员成长路径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