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专业介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篇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实现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旅游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进入大学之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基本没有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高考专业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规划但不够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科学的职业计划,为其一生职业生涯发展做下完美的铺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成才的现实需要。

因此,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有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这对于树立旅游院校的形象、保持旅游院校的良好信誉、保证旅游教育的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化教育如何

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应对市场需求、完善职业生涯发展的良策,是旅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并配合相关课程有计划的进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年大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否成才的关键。

1.1 专业认知期(大一) 专业介绍做到详细具体,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很多旅游管理高等院校的专业介绍是在新生入校的军训期间由专业负责人对专业的历史沿革、师资配备、获奖情况等的介绍。这样的专业介绍完全是从专业宣传的角度进行的,出发点不是让学生了解 “我将来干什么?”、“我将来能干什么?”、“我将来会干什么?”。专业介绍完之后很难达到专业介绍的初衷,学生仍旧对专业没有印象,一些地方院校出现新生军训进行专业介绍之后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求转专业的现象。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了解详细和具体是专业认知的关键。例如: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介绍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形式:①看展板,主要是学生自己去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做了很多的展板,同学们可以看自己关心的一个板块,每一个展板有相应的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做补充说明,如果我们要知道专业有多少教授,多少博士,我就可以看师资板块,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详细介绍每个老师的特长,研究领域等情况。如果我们要了解我们有哪些专业相关的课余活动,我们可以看我们的生活板块,旁边的高年级同学会给你介绍每年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了解自己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东西,避免了学生对“填鸭式”教学的反感。②听介绍,主要是老师来讲。看完展板之后,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单独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进行介绍。入学的时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所误解或一无所知的学生而言,对很多专业方向所学的内容仍然会有错误的判断,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摆脱误区,了解专业。这样的介绍是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收获和感悟更多。③进现场,主要是让学生多去问。让老生带着新生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和实验的现场去走,走到衡阳师范学院三维导游实训室,有学生会问这个实训室价值100多万到底有些什么功能呢?自己将来可以干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对专业感兴趣。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前台、茶吧、酒吧等场所都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新生会热爱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给专业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专业认知做到全面深刻,利用不同教学资源。新生入学之后,在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进入专业认知阶段。在大一的时候旅游院校会组织专业认知实习,很多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理解不深刻、准备不充分、动员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积极性不强、收获不大。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对旅游的一次全面认知,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路实践一路学习。专业老师必须认真策划旅游路线和学习任务,让景点具有代表性,让行程安排具有合理性,让学习计划具有可行性。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旅游,让学生旅游中学到专业知识。除了旅游专业认知实习外,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帮助学生形成对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直观认识。

专业意识做到入心入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关于旅游相关职业发展脉络的讲解并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要求每个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担任的教学任务中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深专业意识。比如讲解“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任务要学生了解旅行社具体操作流程。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景教学,构造一些情景让学生去处理,怎样处理不行,怎么样让人感觉更好。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参与,而且教育的效果比较好。

1.2 素质培养期(大二) 邀请旅游行业知名的从业人员到学校讲座,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需要哪些专业素养。旅游从业人员是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接触最密切,了解最全面的人,他们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能够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也能给学生带来行业就业的最新信息,同时,他们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和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要不定期的聘请相关企业的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但是一定要避免讲座内容上的重复和时间上的浪费,形成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三者有效的沟通。高校应把目光扩大到旅游业的普通从业者和在相关企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这些人的经历和视野也许更加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也有一定好处。作为学弟、学妹对他们的讲座会倍感亲切,也易于接受他们的建议,这些过来人的建议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

1.3 实践检验期(大三) 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为了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必须对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酒店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过程,在酒店的实习工作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较为基层的工作,它对学生的锻炼价值比较大,学生在实习前或是实习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认识,脚踏实地、虚心请教,严格的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酒店实习能检验学生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处理紧急事情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与同事工作时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篇2

涉外旅游服务的最主要特点是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直接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旅行者提供旅游服务,因此掌握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技能是涉外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例如,国际导游服务人员在掌握本国本地区和客源国的旅游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之后,需要能够以英语口语的方式将旅游地点的各个主要方面介绍给外国游客,还能够解答游客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因此,旅游管理英语课程必须突出口语教学,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2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

对于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对大多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而言,由于缺少校内实训基地,也缺乏与旅游企业的稳定联系与合作,其教学和实践实际上是脱节的。近年来,各大旅游专业院校有意识地与一批旅游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更多时候这些合作关系仅仅流于表面而无实质性内容。

2.2教学过程的文化缺失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可以看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如前所述,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除了提供合格的服务,同时也是展示本国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英语这个国际通用交流工具,还需要掌握国内外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专业知识。这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旅游文化的熏陶不可或缺,只有将学生放置于旅游文化和英语语言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同时兼备旅游专业文化知识和实用英语运用能力的现代复合型旅游行业人才。但是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尤其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偏重于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没有能力或忽略了将旅游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导致旅游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英语语言教学和旅游文化知识教学是脱节的。

2.3复合型旅游英语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前者承担旅游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大部分采用汉语教学,少部分能提供结合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自身英语水平有限;后者则承担英语语言教学任务,偏重英语一般应用能力的授课,课堂教学较少涉及旅游专业文化知识,自身对旅游专业知识较为陌生。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又有相当英语水平的复合型旅游英语老师所占比例非常小,非常匮乏。但是,培养复合型现代旅游专业人才又迫切需要这样的复合型旅游英语教师。只有合格的复合型教师,才有可能将旅游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3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3.1强化实用性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

实用性是旅游管理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目的是培养既掌握相关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具备较高实用英语运用能力的现代复合型旅游人才。因此课堂教学应当以实用性为根本,综合运用各种实用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模拟各种真实场景、营造真实工作氛围,给学生提供在真情实境中运用英语的机会。一方面有效避免单纯教授英语语言的枯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所营造的氛围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根据文献和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常用的实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课堂上营造真实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练而掌握运用旅游英语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所营造的模拟场景中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校内建立“导游模拟翻泽活动现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训练。我院所建立的实训室“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教学场景,如学生模拟导游与外国旅游团之间的对话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实用性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除了强化实用性课堂教学,加强实习训练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应突出实训环节,加强实训室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选择了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让学生受到较为专业的培训,同时还选择了客源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实习生在繁忙的接待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旅行社实习,担任兼职导游,并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著名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导游翻译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会到英语语言在旅游管理的岗位上的重要性。如本学期在皇冠假日酒店实习的学生反映,入住酒店的顾客中百分之七十是外国人,因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学生回到课堂后能够针对自身的情况弥补自己语言学习上的缺陷。同时顶岗实习时也能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教师明显感觉到实习后的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了增强。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高职院校需要深入调研旅游行业的人才要求,据此制定旅游管理英语课程的教学需求,建立高标准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模拟示范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所学知识马上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教学过程中的旅游文化渗透

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旅游从业人员要在旅游文化服务上提高竞争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具备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地方旅游文化的渗透。地方旅游文化和资源是所在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英语教学的补充,是地方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随着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的文化享受越来越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之一。当我们努力把地方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英语教学合理相融时,也就达到了专业培养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的目的。因此作为高职旅游管理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地方旅游文化的渗透,为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人才作出努力。其次在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职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英语国家的一般性文化,使他们能够熟悉了解西方的文化,意识到西方英语国家和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为今后工作中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和掌握。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注意到向学生讲授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掌握。在汉语中很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比如“清明节”(theTomb-sweepingFestival),“中秋节”(theMid-AutumnFestival),“春节”(theSpringFestival),“春联”(SpringFestivalcouplets),“饺子”(dumpling)等,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外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才能向外国游客全面深入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这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

3.3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担任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需具备旅游和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非常重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一方面要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将旅游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中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这样专职教师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只有高水平的复合型旅游管理英语教师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我校鼓励教师暑期企业锻炼的方式在培养师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在旅游行业的优秀企业实习,能够增强旅游专业知识,获得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同时继续学习深造也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英语教师的重要途径。

篇3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篇4

(一)师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懂旅游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用外语讲述专业知识,解释专业词汇。目前,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能够胜任的师资严重不足。以汉语和英语双语教学为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已过英语六级,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是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要么根本张不开口,要么开口学生也听不懂;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虽然他们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好,却不懂旅游专业知识,不能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非常高,但是口语、听力水平普遍偏低,不能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此外,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学习专业外语的动力不足,教师也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双语教学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三)教材匮乏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学科原版教材匮乏,加之价格较高,因此有些地方高校自行组织编写了自用教材以适应教学需要,但是这种自编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从而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双语教学走进误区。(四)评估标准不明确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对授课教师上岗资格合理的评定标准和衡量双语教学质量的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篇5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篇6

1.有利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架构

我国各大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相关课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大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学生没有空余时间接受有针对性的实训,以至于“纸上谈兵”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实践技能的学习都要等到工作以后。目前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课程中,前厅、客房、餐饮是其中基本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也有对应的实训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训内容能够完善学生们的知识架构,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1]

2.有利于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各大院校学生培养的数量很大,这也客观上增加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有全方位的武装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一毕业就能在相关领域得心应手。从而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理想状态,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势必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的管理模式构建

1.建立“校内观摩+校外考察”的认知实训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方面课程,应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校内观摩+校外考察”的认知实训体系即通过“校内观摩”与“校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酒店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状况,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酒店业的感性认知,这是酒店管理实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校内观摩”可以与各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或单独设置相关课程,观摩的主要素材包括各类影音、图片资料等。“校外考察”就是深入到酒店中,实地考察酒店的总体运营情况。让学生与酒店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交流,听取酒店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介绍酒店运营流程。 [2]

2.规范实训教学流程,构建“实习=就业”的校外实训体系

合理分配实习岗位,进行岗位轮换。在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并结合学生意愿和兴趣的前提下,由实习酒店和实习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至少1个服务岗位和1个管理岗位的定向顶岗实习,并由学校与酒店、学生及家长共同签订实习合同。

“实习=就业”校外实训体系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便于用人酒店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学生毕业后再与酒店签订就业合同,从而实现实习即可就业的目的,实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多方共赢。此体系构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平台,不仅能够使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去向,也能够使用人单位参与到“未来员工”的培养中。“实习=就业”校外实训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及带队教师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从而保证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3.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完整的实训模式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持证上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文化素养,还要经常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应聘请知名酒店的优秀管理与服务人才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亲自向学生酒店运营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提高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心理辅导,构建定期检查管理体系

酒店要求员工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有耐心、有毅力。而当前我们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会对实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实习讲座或动员大会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清晰的认知,对本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尽可能详细、如实地介绍相关实习协议,使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所了解,树立学生信心,明确实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安排当年实习完毕的学生回校与在校学生开展实习交流会,让在校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单位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思想准备。[3]

在实习期间,随着实习新鲜感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对实习的高强度、简单重复劳动的厌烦和抵触,这个时期的指导和检查工作尤为重要。要适时召开实习单位负责人和学生座谈会,总结和反馈在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效果,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实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服务技能之后,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过程管理中,实习单位的实习生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走出波动期.另外,学校负责实习管理的老师要定期和每个实习小组组长联系,了解实习动态,委托小组组长及时召开小组座谈会,帮助学生走出不适期。[4]

三、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宽知识面、良好素质和较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与管理。特别是在专业实习管理上,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如果说校内实训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那么校外实训就是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一把钥匙,而贯穿于校内外实训过程中的教师指导就是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5]

参考文献:

[1] 邱亚利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考核体系的构建研究》 华章 2012(13)

[2] 张《“订单班”式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2(2)

篇7

在国内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进入大学后,其所面对的主要培养方式都是课堂教育。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大多是以老师传授的方式来进行,即我们所谓的面授方式来进行,除了极个别的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外,其他的专业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大学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四年的学习时间中(专科为三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进行的,只有在最后的半年时间才会被送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这基本上是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写照。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渤海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前三年学习中大多安排的是学科相关的理论课程,方式基本都是以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把握。在课程考核上也是以课堂出席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这种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目的,因此对于培养理论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很有帮助。

(二)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就很多种多样,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不作一一的介绍。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外的课程模式即使是花样百出,但是始终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课程模式都是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来进行安排的。相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国外的高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除了那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外,基本实践操作都会占到课程的一半以上。我们以美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为例,早在1906年美国人史奈特就提出了“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将工作和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互相合作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导致学校在课程模式上不得不将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也是“半工半读”的方式,课堂讲解的环节被大大的削减,多数学生不必一定得通过出席率才能获得最后的成绩,课程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对比与启示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不同之处

1.课程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的是学科理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侧重的是实际能力,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

2.课程开放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相对封闭,其主要的培养地点是在学校以及学校指定的场所,相对的课程培养方式比较禁锢,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封闭;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则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工作的地方,自主进行理论的学习,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是以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并重的开放性考核方式。

3.课程培养目标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理论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型人才,使他们更快、更早的适应社会环境。总结分析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式,我们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大多是以培养学生知识理论水平而安排建立的,国外则主要是注重旅游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相对理论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由于培养旅游型人才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导致最后的课程模式的侧重点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启示

我们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其实是一个实践操作性更为重要的专业,作为一个管理型的专业,更注重的是实际的把握能力和处于危机之内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国外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更为实用。如果将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引进国内的高校,我们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我们知道理论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使用的课程模式也应该相应的进行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实际的能力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我们仍然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来看,有少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进行兼职工作,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兼职导游。这些人在完成学业课程之外还积累的社会经验,基本上是毕业就就业的状态。可见这种方式不仅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是避免失业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国内旅游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向国外学习,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安排一些实习工作课程,这样更有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有助于帮助学校减少失业率。当然,我们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进行这个课程模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能力和学习的比例分配,如果过于重视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无心学习,从而荒废学业、得不偿失。

篇8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1.3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去基层旅游企业当服务员,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在就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创业(如自己经营民宿、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俱乐部、旅游网络营销等)成为许多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专业就业指导方向,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形式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和社会。因此,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缓解了就业压力。

2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改的路径

2.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和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办,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通过与婺源茶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开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学校不仅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等课程,其中,就业指导课程2019年起从原有的“7+1”教学模式调整成“6+2”教学模式,6次课堂教学,2次实践课(包括校友企业进课堂和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与其他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不同,江西农业大学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农林、创新创业”的特色。

2.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按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雷同、实践实验平台欠缺等问题,因此,我校在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利用自身的区域特色,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具体如下:(1)增设实践课程。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校内3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累计1年时间,在旅游企业和实践基地完成。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开设了2周的综合教学实习,形成了五大模块(包括休闲模块、旅游业模块、旅游文化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康乐养生模块)教学实习,大四有为期6个月的旅游专业综合实习和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其中分布景区、茶文化相关企业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校内教学基地的建设,把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楼、校史馆、标本馆作为专业的实习场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艺室,近40平方米的餐饮客房实验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近5年学科逐步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期邀请旅游企业家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和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旅游协会、校礼仪队、大学生茶艺社、大学生花卉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比如面向对导游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安排他们去车站接待新生并在车上沿途介绍南昌概况和校园概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导游之星大赛及省内外各类旅游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的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课程实训中,还组织学生到南昌市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点参观,在此过程中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

2.3加强创新创业互联网技术应用

“旅游+互联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CAD制图、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等课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新时展的需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扎实基础件。

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旅游课程特点,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三点一线开展教学

“三点”是指课程要在课堂、课下(校内实践基地)、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三个空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课下学生按结成的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一线”是指学生在景区学习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回顾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老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循环,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运用到旅游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江西旅游相关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二是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模拟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将乡村旅游这章教学目标设计成:“认识乡村旅游”、“介绍自己家乡乡村旅游资源概况”、“体验一次乡村旅游活动”,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以乡村旅游古村落景区、现代观光农业园、民宿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形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进行导游讲解,可在实验室内墙上可事先挂好关于导游带团全过程和要求,实验室课桌上摆放扩音器、旅游帽、导游旗、导游证、各种票据、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体录像播放婺源景区概况。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3)模拟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讲解《模拟导游》中“导游带团”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导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模拟一个完整带团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在《餐饮与客房管理》的“农家乐摆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餐厅,通过示范摆台的步骤和标准来教学生如何摆台,如何接待客人,为客人服务,融入乡村生态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分组讨论法。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旅游领域热点话题,如:“黄金周旅游生态利弊”、“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师主持,学生讨论,讨论时授课教师旁听之后作点评。教师在讲授其他基础课程时,也要有所侧重,加大论述农林生态旅游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比例,如在讲述酒店管理时,着重对“农家乐”餐厅、民宿经营特点进行介绍;在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时,侧重研究“现代观光农业园的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等内容。

3.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农林院校的“生态创业美”

运用摄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等课程的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更逼真,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学活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饭店服务技能、茶艺师等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篇9

 

一、关于CBE模式的介绍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是近年来流行于北美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的是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也就是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作为从业能力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及教学进程的基准,注重“学”的内涵,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来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系统方法。[1]

 

CBE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实践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要求完全吻合,它吸收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改革成果,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强调知识综合和掌握核心知识与能力。CBE以能力为基础和从企业需要出发的思想,有效地冲击了我国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岗位及能力分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的主要专业工作岗位包括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员、前厅宾客接待员、餐厅餐饮服务员等,下面将介绍主要的几种岗位的能力。

 

(一)导游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运用礼貌服务进行对客服务;能够熟练讲解游览内容;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团队运作了能够做好娱乐工作和调控团队;能够处理好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地反馈和评价产品质量;能够推销和提升旅游产品。

 

(二)计调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及时觉察和翻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运营计调相关知识熟练处理常规工作和日常事务了能够巧妙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投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努力降低团队操作成本。

 

(三)旅游企业接待员岗位能力分析

 

运营礼貌服务为游客和同业提供接待服务的能力;宣传和推销旅行社产品的能力;与游客签订有效旅游合同的能力;业务投诉处理能力。

 

(四)旅游企业管理者岗位能力分析

 

具备科学合理地制定部门和团队工作计划的能力;具备根据计划组织与实施,带领团队共同作战的能力;具备带领团队开发新产品、维护和管理客户的能力;具备发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团队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具备控制质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餐厅服务员岗位能力分析

 

主动问候客户,并能主动引导客人入座,热情服务;餐前能做好酒水(饮料)、餐具等各项准备工作及餐巾折叠技艺;能够运营正确方法进行特殊酒店斟倒服务和进行宴会分菜服务。

 

三、基于CBE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能力本位教育是社会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现代社会对旅游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而相对应的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则是社会实践。所以成功、高效的旅游专业教育应该把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点。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内涵丰富且强调综合性,除了行业基本技能外,还特别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应急能力等非技术性综合能力的运用。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共同合作的一种模式。在当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很多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学生就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基于CBE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CBE模式作为指导,以课程开发(DACUM)为基础,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定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职业岗位确定及专业能力分析是基础CBD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主要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逐年进行调整。

 

四、结语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实践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一味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学。首先,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理论课时比重过多,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其次,虽然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教室内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仔细观察,无法亲自进行实训操作。这种实践教学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极高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笼统沿用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极少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要么偏向酒店化管理,要么偏向旅行社管理,可见,其教学课程设置十分不妥当,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实训活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资金有限,尚未建立自主的实训基地,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旅游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只能在教室内开展实训活动,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同样缺乏实践经验,其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加上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实训活动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因此,对任职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阅历和实践经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指导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当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阻碍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从业经验,许多都是直接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学也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成为富有完善理论知识的书呆子,而不能成为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的教学需求,应该充分运用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训练环境,有效帮助学生以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同时,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形中加大

篇11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篇12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知识的认识,及对相关旅游企业管理问题的掌握。而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案例,解释旅游现象及管理知识的一种辅教学方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在非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于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在我校非旅游管理专业中是以选修课形式设置的,因此相对于其自身专业而言,学生缺乏相应的兴趣点,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也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等同,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和概念具体化甚至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旅游现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从而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案例导学课程的设置特点更为适合案例教学方法

作为非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是课时少,课程紧、知识量大。这些都是在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吸收,或者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准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旅游知识,在课堂上只需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介绍大量的信息,使教学进度大大加快,也会比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适合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掌握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或者培养旅游服务操作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有实用性――通过对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在旅游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及了解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运用到旅游企业中来。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既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了解管理知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管理知识在各种不同企业的运用能力,并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非常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教学特点,但如果采用不当,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教学案例内容的雷同性出现矛盾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其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得以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希望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配送物流相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尽量是关于连锁旅游企业的分析等。如果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案例,不仅学生会感到针对性差,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在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导学课教学中,对学生案例教学需求呈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相同的教案轮流使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忽视“情景案例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案例一般源自于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情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上课不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而是直接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通过大量的情景案例分析来了解并解决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问题。情景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具有其特定的事件情景,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的目,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背景。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非常欠缺,不能和旅游管理专业那样选取专业性情景案例。这决定了我们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情景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尽量与旅游企业管理相关,而不是与旅游活动管理情景案例。

三、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思考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将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概括为:“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应当说,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导学课的学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应更加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旅游管理现象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导学课的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案例进行选择.

1、选择针对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学生在对案例教学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对非专业课程的导学课教育改革的目的:“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并按照相关课程设置传授给他们这一领域所需了解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其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及对此领域作出贡献。”因此,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旅游相关案例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2、尽量选择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并相对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案例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不强,他们更注重于实用性,因此要求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过于专业的案例分析是不现实的,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旅游企业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相关管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比如选取迪斯尼乐园,希尔顿酒店,广之旅旅行社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旅游企业作为背景案例。

3、尽量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案例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选取的案例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与市场营销管理结合等。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教师,大多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从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及案例选取上大都带有专业教学特点。但这种教学特点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希望能够将旅游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因此,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这样不仅在案例选择方面能够更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授课教师强调一些非纯旅游管理的知识,比如旅游企业时常出现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这完善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管理知识的了解,体现了非旅游管理导学课的特色。同时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对旅游管理学生也是需要掌握的。旅游管理不再是一门可以自给自足的学科。

篇13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