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融资担保公司履职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融资担保公司履职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融资担保公司履职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县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共5家,其中1家财政注资成立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和4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9600万元,其中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4家民营担保公司最大1家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余均为1000万元。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和个人担保融资52笔,金额3455万元,对辖内企业和个人融资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银企担三方业务合作业务量只占我县当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离我县引进或成立担保公司的宗旨和预期相距甚远。

二、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调查显示:辖内银行业、担保业和中小企业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也曾做过尝试,但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局部利益难于统一等因素的制约,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1、反担保条件要求严。中小企业遇到资金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到银行贷款。但由于抵押担保物不足,被银行拒之门外,转而求助于担保公司解决担保难问题。担保公司同样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俗称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条件几乎和银行对等,也要经过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登记;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调查审批条件甚至比银行还严。中小企业之所以到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是担保公司较银行的担保条件相比相对较低:一是抵押物较银行宽松,如可以将中小企业的部分财产打包抵押;二是抵押率较高,如中小企业的房产在担保公司可按80%抵押,比银行高20个百分点;有如,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在担保公司可按50%抵押,比银行高30个百分点。即使这样,中小企业仍然达不到反担保的要求,导致银企担合作流产。

2、民营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准入难。据调查,除有财政背景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与辖内金融机构有合作外,其余4家民营担保公司均未与辖内金融机构就银担合作事项进行签约。究其原因:一是注册资本金要求较高。农信社要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其余金融机构均要求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县实际注册2000万元资金以上的担保公司只有一家;也就是说,只有1家民营担保公司达到了与银行进行银担合作的基本条件;二是基层金融机构没有审批权限。据调查,辖内金融机构的银担合作机构,都有上级主管部门指定。工行、农行有与瑞嘉担保公司合作的意愿,但目前尚未审批。受上级行授权管理制约,在主管部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无法与民营担保机构合作。三是附加条件较为苛刻。有的银行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银担合作准入条件、承保比例、风险负担比例等方面附加条件较为苛刻。据辖内某担保公司反映,辖内担保公司有与某金融机构合作的意愿,但该金融机构首先要求担保公司合作前必须预存2000万元在该金融机构的账户上,并且不能动用,且不能转为保证金。

3、银担合作意愿不强。现行担保公司银担业务的收费标准是担保金额的1-3%。按最低标准收费,担保公司利润较担保公司开展其它担保业务相比较低,而按较高标准收费,中小企业则难以承受。据调查,担保公司开展一定量的银担业务是担保公司年检合格的必备条件。在此硬性条件的制约下,担保公司被迫主动寻求开展银担业务,以取得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资格。

4、中小企业资质差。据调查,该县的中小企业资质差,大部分中小企业厂房是租赁的,部分有厂房的也没办下土地使用证、房产证;除机器设备外,少有其它担保抵押物,难以达到银担要求的担保或反担保要求。

5、监督管理难到位。一是从《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来看,融资性担保公司归口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指定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管理。监管部门主要包括:综合管理部门金融办和日常监管部门民企局及其它监管部门。目前县政府虽已确定民企局为担保公司的监管部门,但民企局缺少符合专业资质监管人员的实际情况使得对担保公司的监管,离规范履职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目前虽然说有金融办、工商、民企局等多部门监管,但实际上谁也难管,以致于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处罚标准制度缺失。按《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对担保企业增资扩股、抽逃注册资本金、违规收取保费、担保责任余额超规模、不按规定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不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制定相关的处罚标准,导致难以规范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

三、加快发展银企担业务的路径选择

1、切实降低反担保条件。担保公司要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切实降低反担保条件。一是降低反担保的比例。对产品销路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根据其风险情况,按照其贷款额的5090%的比例提供反担保;二是增加反担保的种类和形式:⑴采取多家中小企业联保方式进行反担保,既能降低反担保风险又可降低费用;⑵将反担保的种类扩大到应收账款、商标、专利、股权、产权、大宗耐用消费品、法人(股东)的个人财产等,以增加反担保的种类;三是对产品销路好、有良好发展前景、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要逐步实行信用担保;四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注资担保公司的龙头示范作用。与银行签约已开办银担业务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降低反担保的比例、增加反担保的种类和形式、逐步实行信用担保等方面要有所作为,起带头作用,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正向导向效应。

2、积极帮扶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宣传,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融资性担保行业。相关监管部门应通过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认真做好咨询、注册、备案等相关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创办担保公司;二是监管部门除及时为各担保公司转发各种有关政策文件外,还要针对新办担保公司处于创业初期的实际情况,及时安排专人帮助各担保公司制定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组织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信息及时提供给担保公司,利用各种途径向企业推介担保机构;三是对地方政府自办的担保机构,要千方百计加大注资力度,壮大担保基金,利用基金的杠杆原理,力促担保业务做大做强;四是逐步完善财政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将中小企业纳入风险分担体系,当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时,财政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五是辖内金融机构要积极寻求与担保公司合作,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降低民营担保机构准入银担合作的限制性条款。

3、调动银担合作积极性。一是各监管部门在加强对辖区内担保机构进行监管的同时,要千方百计贯彻利用好上级行有关对辖内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奖励补偿措施,引导调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扩大担保业务量稳定增长。引导担保公司合法兼并重组,壮大担保实力。同时也要引导担保公司加强内部管理,依法合规经营;二是适当减免担保企业需要缴纳的有关税费,降低担保企业相关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4、有效监管,规范担保机构运作。一是有关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机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及时提醒担保公司注意风险控制,切实维护辖内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偏离主业,非法经营金融业务行为的监管,维护金融秩序。对有的担保公司假从事融资中介服务之名偏离担保主业,受托投资,受托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发放高息贷款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管,维护好金融秩序。

篇2

近一段时间,由于货币政策紧缩,民间借贷活跃,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金融市场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2]。而在民间借贷背后或多或少存在银行员工的身影,个别银行机构由于员工对外担保行为而受到冲击,由此折射出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一、银行员工对外担保及产生的原因

银行员工对外担保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银行渠道为他人进行担保,银行可通过征信系统了解到员工的担保情况,称之为显性担保;另一种是银行员工私下为他人进行担保,如为担保公司放贷做担保,属于民间借贷范畴。此类担保行为除非银行员工自己承认或出现纠纷,否则银行很难掌握员工此类担保情况,称之为隐性担保。

(一)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的主要目的

1.获取佣金收益。利用工作便利,银行员工对哪些客户拥有存款和闲置资金最为熟稔,对在银行有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情况也较为熟悉。银行员工掌握了这些信息,无形中成了民间借贷的信息提供者。这给银行员工以中间人或担保人的身份,将客户介绍给企业或担保公司,坐收不菲的佣金。

2.完成考核任务。作为银行员工都有一定的考核任务,如果银行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或导向有偏差的话,银行员工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取得考核奖励或职务升迁,就可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担保,以促成银行放贷,完成自己的考核任务。另外银行员工也可通过为企业或担保公司提供隐性担保,找到企业和担保公司做存单质押贷款,以完成银行内部对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的考核。

3.获取信贷资金。部分银行员工自己有资金需求,但受银行内部关联交易的限制,会采取以其他人名义贷款,而自己为其担保的方式取得贷款资金。

(二)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1.发展目标确定不合理,激励不当。部分银行的管理层在设立经营目标方面缺乏理性,一味地争存款、垒大户、增规模、做利润,只注重市场竞争的表现,而不注重竞争能力的培养;对员工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有重业绩、轻品德作风管理的倾向,导致员工弄虚作假或出现一些短期行为,这样极易引发恶性竞争和操作风险。

2.员工日常管理尤其是职业操守教育薄弱,缺乏起码的风险意识和制度观念。部分银行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抓业务,忽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放松对员工的管理。结果导致部分银行员工缺乏自觉履行行为准则的意识,自律能力较差,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3.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银行内部监督管理主要依靠内审部门的事后检查,不重视合规部门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合规部门前期把关、日常督导作用,监督管理体系无法完全横向覆盖到每个部门、纵向覆盖到每个层级和岗位,未形成集中的、有威慑力的监管机制。

4.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以下简称“三违”行为)范围界定不清晰,责任追究不彻底。部分银行对“三违”行为的内容、违规程度未能清楚界定、明确划分,未制定详细的处罚措施,导致处理相关问题时无法可依或重罪轻罚。基于内部人犯错,部分银行对“三违”行为的责任追究执行不严、不到位,导致员工心存侥幸或放松自律,查而不改、屡查屡犯和操作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二、银行员工对外担保的危害

银行员工对外担保主要是出于获利或满足自身需求,如完成任务、获取资金等。而银行员工拥有银行背景,掌握着客户资源和信息,其对外担保行为必然会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直接冲击银行的安全运行。

(一)导致存款流失,埋下信贷风险隐患

银行员工通过银行系统了解、掌握拥有闲置资金的客户,再将其引荐给自己担保的民间借款人,这样的行为将导致银行存款流向民间融资系统。银行员工甚至为了吸收资金,可能会引导资质较好、获贷容易的企业向银行借款,而后将信贷资金转借其担保的民间借款人,从中获取利差。一旦民间借款人无法按期归还,银行信贷资金也面临一定风险。

(二)放松内部管理,增大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

由于银行员工在贷款环节中担任了担保人角色,在贷款审核时,基于对内部人的信任,银行容易为内部人担保的贷款放宽条件,方便其获得贷款。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付息,出于为自己免除担保人责任的考虑,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很可能不作为,弱化对借款人的监督,或与借款人内外勾结欺瞒银行。而借名、冒名贷款更是明显违背“三办法一指引”①的要求,使银行失去了对贷款流向和使用的控制,同时易造成借款人与银行纠纷,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增加。

(三)对银行资金安全和信誉构成威胁,易形成实质性损害

由于银行员工对外担保主要是出于获利或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而银行和监管机构很难掌握银行员工的隐性担保,因此银行员工极可能提供超出自身担保能力的担保。一旦借款人资金链出问题,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将要承担还款责任。在对外担保银行员工没有足够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其可能导致以下几点危害:一是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涉及法律诉讼,职业生涯中止,同时对银行声誉略有影响。二是银行财产的重大损失。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利用熟悉银行操作的便利,在银行内部作案,挪用银行的资金还款,对银行的资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案发,银行将面临大额资金损失和较大声誉影响。三是银行信誉的极大损害。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伪造公章或私盖公章以银行名义继续进行隐瞒,直到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一走了之或债权人向银行追讨,使银行陷入民间融资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极大危害,导致客户对银行的极度不信任,造成银行经营不稳定,甚至会发生客户挤兑的危险。

三、消除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银行董事会应制定清晰的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银行对现有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考核指标的设置不能仅从业务指标角度考虑,还要加强对员工基本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考核,明确员工担保的贷款不纳入指标考核范围,把阶段性考核转变为周期性考核,建立与完整业务周期相衔接的薪酬机制,在有效防范员工为“冲业绩”而带来的风险隐患的同时,切实提高机构整体竞争实力,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二)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规范员工对外担保行为

一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银行从道德、知识和业务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认真做好合规教育及风险教育,增强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减少员工个人对外担保冲动,从而限制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机构自身情况,细化《员工行为守则》,严禁借名、冒名贷款,严禁员工充当“掮客”,参与民间融资或提供隐性担保,并确定详细的处罚措施。要求员工定期报告对外担保情况,了解掌握员工对外担保情况,防止员工提供超出还款能力的担保,明确员工担保的贷款应实行回避制度,加强对此类贷款的审查,严禁员工代客户支取或偿还贷款本息,明示违者所应付出的代价,以增强约束力。同时,应根据形势变化随时修改、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1.完善内控机制。及时梳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内控制度、操作环节的改进与业务发展同步推进,使各类决策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及每个员工的经营行为始终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督之下。

2.重视和充分发挥合规部门前期把关作用。明确各业务的开发和各项制度的制订需经合规部门的讨论、把关;加大内部审计频率、力度,在强化内审部门权威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力量相结合,积极引进外部审计作为内部稽核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3]。

3.强化高管人员职务权力制约,加强对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一是要求银行董事及管理层以身作则,认真履职,勇于承担,做遵纪守则的模范。二是将高管人员任职期间自律情况、风险和案件防范力度、成效纳入高管人员履职行为重点考核内容,通过定期提醒、内部公告、定期培训、定期检讨、内部审核等方式,约束高管人员行为。三是明确高管人员对“三违”行为查而不处、查而不报、瞒报、轻报或未按规定进行处理的,需承担连带责任,督促管理人员带好队伍,规范经营。

4.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监督力量。一是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明确银行内部人员发现同事有“三违”行为或有明显企图,不报告将会受到纪律处分。二是通过在各营业网点摆放宣传牌、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对员工进行监督举报,拓宽查处“三违”的信息渠道,督促银行员工都必须自觉履行守则。三是监管部门或银行业协会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灰名单”制度,将行为不良的银行员工纳入“灰名单”,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

5.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涉及隐性担保、为完成考核而弄虚作假的员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并在全行进行通报,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震慑效果。同时要从严追究相关高管人员的责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有效降低声誉风险

针对银行员工对外隐性担保易对银行信誉造成损害的特点,银行要主动采取措施:一是让员工做出相关承诺,表示其所有对外担保均为个人行为不涉及银行,并可将相关承诺公告于众;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展客户知识普及。让客户了解、熟悉银行业务流程和权限,银行对员工的个人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改变社会大众将银行员工行为等同于银行行为的看法,有效降低银行员工不良行为对银行声誉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3、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效益下滑。在当前物价普通较高的经济形势下,小企业主要面临着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特别是资源消耗较大,劳动力密集的小企业,其成本上升较快,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效益下滑。就十堰地区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小企业主要从事汽车配件的生产,主要原材料是钢材,2010年以来钢材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但产品主要与东风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配套,产成品零部件的销售价格却不能同幅度提升,加之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较多,利润空间普遍缩小,效益远不如以前。

4、产品销售疲软,货款回笼困难,营运资金紧缺。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许多大型企业资金普通紧张,重大基建项目也受到了资金困扰,纷纷采取减产、延长工期、甚至缓建等做法,相应与这些大型企业配套或为大项目服务的小企业产品销售就很疲软,同时资金回笼更加困难,货款回款期不断延长,进一步加剧了小企业的营运资金紧张程度。以十堰地区为例,今年6月份以来,东风公司针对市场销售形势,采取阶段性限产的措施,导致与之配套的小企业产品销售量普遍下降。同时,东风公司对付款期限也作了相应调整,由以前的三个月滚动付款延长为四个月滚动付款,且付款的现金比例下降,主要以承兑汇票支付,严重影响了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在大型项目建设上,十堰境内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四条高速公路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因此采取了对与其服务的原材料供应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拖延付款的办法,导致本地多家小企业受到影响。

5、融资渠道窄,合适产品少,融资成本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了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企业融资能力都十分有限。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对国有大型企业来说,上市较易,但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却很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的主要渠道依然是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借贷无门的情况下可能会民间借款。实际上中小企业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十分困难的。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或者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不愿意过多地发放小企业贷款,其它金融机构受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贷款发放的空间不大,同时,小型金融机构适合小企业的融资创新产品不多,融资成本很高,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瓶颈”。

6、地方政府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小企业融资需求。在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地方政府在口号上宣传的较多,但具体行动上却十分滞后,特别是担保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上,成效不大,进展较慢,多数小企业没有享受到担保政策的便利。以十堰地区为例,截至2011年6月未,全市以政府为主导共成立担保公司6个,其中:城区1个,县域5个,县域担保公司履盖率为仅62.5%。6家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总额达24790万元,注册资金最少的有1000万元,最多的有13800万元。从担保公司对外担保情况看,担保业务量不大,六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24790万元,对外担保仅60360万元,担保放大仅为2.43倍,剔除政策性较强的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贷款外,担保放大倍数不到2.4倍,远远没有达到10倍的要求,充分说明担保公司的业务量不能够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之担保公司资本金补充不及时,业务收费高,工作效率低、审查条件过于苛刻,多数小企业并不能获得地方担保公司的担保支持。

7、金融机构信贷经营机制不灵活,制约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多数金融机构过去都十分重视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其法人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和客户准入标准都以大中型企业的指标进行衡量和制定。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也要与大中型企业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其结果肯定不会理想,这样就扼杀了多数小企业的融资资格。特别是金融机构在上市后,对不同类型的信贷业务占用的经济资本都有严格限制,尤其对小企业的经济资本占用人为设置了较高的标准,经营行为了控制经济资本占用,一般都不愿意发放小企业贷款。在授权制度设计方面,对中小企业授权限制过多,不能适应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更束缚了经营行营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手脚。此外,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各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较多,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办法,但却没有与责任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基层行营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慎贷、惧贷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小企业信贷业务手续复杂,审批环节过多,与做大项目、大客户相比工作量较大,客户经理也不愿意营销和办理,这些都制约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策略分析

1、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确保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灵活的体制和有效机制是根本前提。一是自上而下成立灵活高效的小企业专营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和营销人员;二是在专营机构内部配齐客户经理、专职审查人员、派驻风险经理、独立审批人等关键岗位,集调查、审查、审批、经营为一体,内部岗位分离,形成立体营销、专业运作、流程作业、集中经营的小企业专营运作模式,实施独立的风险减值核算。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事业部过渡;三是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业务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纳入经营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并按一定的标准对营销人员进行产品计价;四是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免责机制,对非道德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区分不同情况适度处理,以清收为主,责任追究为辅。对因市场变化、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对相关营销管理人员予以免责;四是建立前后动的工作机制,对额度较大、担保方式创新和新兴产业类型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信贷后台可直接参与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调查和贷后管理指导,帮助客户部门有效防控风险。

2、制定完善合理的小企业评级、授权及经济资本占用制度。一是要自上而下重新制定和完善区别于大中型企业及符合小企业评价特点的评级制度。可以参照零售类业务评级体系,对小企业评级侧重干定性指标,弱化定量指标,以担保物评级的模式不能人为设置过低的等级,使评级结果更能体现小企业的品质。只有科学地评定小企业信用等级,才能合理地确定小企业经济资本的占用。使大多数成长性较强、科技创新水平较高,且符合国家产业、行业和结构调整方向的优质小客户能够纳入金融机构的支持对象。避免因制度的不合理造成小企业评级过低,经济资本占用过高而影响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对二级分行及以下经营单位转授合理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权限要与小企业融资短、频、急的特点相适应,同时要与同业竞争相适应。对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法人贷款不良率较高的经营单位,在不缩小授权的前提下,可以由上级行派驻独立审批人,有效解决风险控制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篇4

二、工作目标

(一)改进监管手段,探索风险预警、识别、防控、化解的新方法、新机制,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二)新组建1家村镇银行,在县域及乡镇增设至少6家银行网点。

(三)推动钢贸、造船、不锈钢等重点行业授信风险逐步化解,力争不良贷款率不高于年初水平。

(四)加快推进银行案防长效机制建设,促进银行从业人员合规履职,力争不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

(五)推动绿色信贷,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确保新兴产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六)持续改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

(七)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三、主要措施

(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

1.强化法人银行公司治理。一是落实《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组织开展公司治理培训,完善法人银行“三会一层”治理结构,督促指导董事会、监事会有效履职,提高各专门委员会履职能力。二是强化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履职评价和问责。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董监事履职评价示范文本》,督促法人机构制定董监事履职评价办法实施细则,并报分局备案。三是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做好实施培训和监测分析,夯实资本管理基础;强化法人银行股权监测,规范股权变更、质押、交易等行为;按照银监会法规逐步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体系,构建更加具有活力的银行体系。

2.推进银行内控管理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导向监管。督促银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定经营指标,避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和同业排名的激励导向,推动落实高管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薪酬延期支付制度。二是强化内控体系建设。指导银行构建有效风险治理架构,强化部门、岗位之间的有效制衡,落实强制轮岗交流制度。三是完善监审联动。加强对银行内审等部门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增强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计量能力,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管评价办法》,开展重要风险监管审计合作。

3.加快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一是督促银行以特色化为方向,立足本地市场需求实际开展业务创新,探索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动实施品牌化战略,指导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产品服务营销,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服务品牌。推动符合条件的农商行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合适地区设立异地支行。

(二)严守风险底线,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1.逐步缓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是坚持稳步控降目标。坚持“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总原则,继续认真落实《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风险管理的意见》,择优支持保障房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贷款必须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力争平台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二是完善全口径监测统计。通过加强统计监测,真正做到动态统计、有进有出,进一步提高平台名单的全面性。进一步加强融资全口径管理,与地方财政、审计部门建立完善日常联系和季度信息交流制度,督促银行加强监测,全面了解平台企业的其他融资情况,严控平台借道融资,提高平台融资全口径统计监测的准确性,深入分析平台银行体外融资对银行信贷安全性的影响。三是落实到期还款来源。目前纳入监测的73户融资平台今明两年到期贷款都将在46亿元左右,督促银行及早与平台企业及地方政府部门沟通落实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严防违约风险。四是强化风险缓释措施。对于还款资金来源得不到落实的平台,要求银行及早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直接融资政策变化情况,逐步推动用直接融资置换相应的平台贷款。

2.从严控制房地产领域信贷风险。一是完善名单制管理。督促银行针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集聚的特点,审慎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管理,完善准入企业名单,加强开发企业资金实力、开发业绩、管理水平、信用状况等准入条件审核;结合季度非现场监管走访,收集审查辖内银行开展合作的开发企业名单及项目情况。二是加强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监测。督促银行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风险排查,严控银信合作业务,严防开发企业通过假按揭、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严防房地产企业利用贷款囤地炒地。三是组织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组织开展一次大型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准确评估房地产价格下跌情况下的贷款损失及流动性情况。四是落实住房按揭贷款差别化政策。督促银行严格执行住房按揭贷款政策,优先保障首套自住房贷款,审慎开展商用房抵押贷款。上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房地产贷款检查,全面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风险状况。

3.密切关注大额授信风险。一是妥善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以戴南不锈钢行业为重点,加强与兴化市、戴南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深入实施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充分发挥牵头行作用,逐户落实一户一策分类处置方案,确保支持类企业有劲、维持类企业有底、退出类企业有序。首期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期限到期后,及时召开有关戴南地区银政企三方座谈会,研究部署后续工作。二是密切关注重点客户风险。充分利用客户风险信息系统,在全辖排查涉及5家银行以上、银行授信总额2亿元以上的大额多头融资及5000万元以上存在担保圈的客户,建立台账持续监测,绘制大额客户融资担保链接图,准确掌握主要担保圈状况,推广运用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逐步推动担保解链工作,有效防控风险蔓延。三是严防政策“一刀切”加大行业风险。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督促银行积极上争资源,用好用活政策,避免信贷“急刹车”、“急转弯”加剧风险集聚。关注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根据银监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台有关光伏产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有保有压”政策有效落实,指导银行继续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有选择、有差别地开展光伏产业授信业务。四是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授信和授信集中度监管。督促机构严格控制大额贷款,落实新增30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报备制度;禁止发放异地贷款;加强银团贷款风险管控,严格控制银团贷款投向。

4.大力加强不良贷款管理。一是做实贷款分类。加强贷款质量监测,组织开展重点机构贷款风险分类检查,摸清摸准风险底数,夯实资产质量,提足风险拨备。二是加大新增不良贷款问责力度。出台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追究监督办法,督促银行按照履职责任要求,对2013年以来新发生的不良贷款查清原因,落实责任,凡属违章违规形成的不良贷款,必须要追究经办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于新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按照提高不良容忍度有关要求,适度减免相关人员责任,保护银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认真分析新发生问题贷款的成因,从经营理念、管控架构、管控方式、管控流程等方面全面改进授信管理体系,严格新发放贷款的准入管理。三是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推动银行积极运用诉讼、批量转让、核销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充分利用财政部最新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所带来的便利,加大存量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损失类贷款不得长期挂账。

5.有效促进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发展。一是建立风险“防火墙”,阻断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渠道。督促银行规范发放小贷公司贷款,密切关注该类机构将银行贷款资金流向国家调控领域及限制性行业。规范开展银担合作,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严格执行担保倍数限制,防止违规放大杠杆倍数。二是建立完善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备案登记制度,及时掌握理财业务情况。指导法人银行规范开展理财业务,建立单独的机构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与银行资金严格分开,不购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强化资金运用监管。规范分支机构理财产品销售行为,严防不当宣传及误导销售。

6.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防控。一是把流动性管理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督促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及时调整流动性风险偏好,各法人银行要成立以行长为组长的流动性监测与管理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性应急预案,开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督促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管理,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防止业务增长过于冒进,推动中小银行切实按计划压降“两项占比”,提高业务稳健性。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有效控制存款冲时点现象,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组织银行进行压力测试,适时开展流动性管理专项检查。

7.突出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管控。继续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推动银监会“案防新规”有效落实,严格实施信贷违规问责和案件问责。督促银行加强基层网点和重点人员管控,继续开展员工参与民间借贷等违规行为排查,加大问责力度。加强与邮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邮储银行二级支行强化操作风险管控。加强案防技防建设,建立农商行信息科技系统开发、运用联合机制,推动开发运用员工账户异常信号监测系统、重要岗位轮岗提醒系统和“飞行”检查合规知识测试系统,进一步提升案防工作水平。出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飞行”检查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成立“飞行”检查大队,对机构“飞行”检查进行再监督。

8.密切关注新型风险。一是强化信息科技风险。开展信息科技风险巡查,摸清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下发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意见,确保银行严格按照“系统可以外包,责任不能外包”的原则,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保障业务连续性。二是强化市场风险监管。督促银行加强资金业务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关注交易对手风险,严防违约风险。三是注重声誉风险管理。继续与媒体合作开展对外宣传,提高宣传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督促银行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三)优化金融服务,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1.运用信贷杠杆推动产业转型。一是强化引领,深入推进银行业转型升级。加强监管引领和考核督促,切实推动《市银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确保银行业在全市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上半年组织开展“银行业转型升级行长沙龙”,组织银行集中探讨转型升级经验,深入挖掘银行业转型升级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银行业全面服务转型、发展升级。二是盘活存量,稳步退出过剩及落后产能。加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信贷台账,推动银行与政府部门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合作,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三是用好增量,将信贷优先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升级的行业和项目,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等。完善新兴产业和绿色信贷监测统计,推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落实扶持政策,积极推广专利权质押等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模式。加大对医药城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银行进驻医药高新区,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2.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组织青年员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走进工厂、学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督促银行网点播放金融知识宣传专题片,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二是完善银行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建立银行投诉处理机制评估督导机制,对银行投诉处理情况实施监督考核,督促指导银行建立健全快捷、规范、合理的投诉处理流程,充分发挥银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处理消费者投诉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客户投诉情况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同类问题反复投诉。三是切实改善柜面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客户排队,提升柜面服务满意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规范开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投资理财等产品,督促银行坚持“卖者有责”,为消费者把好产品准入关口,规范开展业务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

3.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一是加快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优化建设传统银行网点的基础上,开展社区银行、小微支行试点,积极推广“快付通”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模式,提高偏远乡村的服务可得性。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监管,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严防“脱农进城”趋势,引导邮储银行大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二是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开发推广适用于私人农场、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新模式,探索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强化对粮食生产发展的信贷投入,支持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是提升阳光信贷覆盖面,加大富民阳光信贷推广力度,建立富民阳光信贷统计制度和通报制度,开展专项现场检查。

4.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一是强化业务引领。坚持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不动摇,认真开展统计监测和考核督促;完善“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开发推广“网上金融超市”,进一步拓宽银企沟通的渠道。二是开展活动带领。继续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月活动,2014年计划在市新能源产业园区和高港区举办两场大型“进基层、入园区”银企对接活动,在姜堰区和泰兴市举办两场银企面对面恳谈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活动效果。三是实施创新驱动。通过监管创新,探索化解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推广小微企业免担保贷款;督促法人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流程、创新还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推动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四是强化制度保障。推动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有效发挥作用,开展专营机构督查评估,对“六项机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减轻小微企业融资负担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服务覆盖面。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监管效能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动真碰硬的大排查、触及灵魂的大检修、洗心革面的大扫除。系统理解、准确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用精神开展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防搞形式、走过场。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紧密结合监管中心工作,努力实现作风的根本性改进。分局党委班子成员和各职能科室分别挂钩基层联系点及重点关注行业和风险领域,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篇5

一、体制机制建设成效

(一)构建组织体系

按照农总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要求,农行海南分行制定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方案对搭建我省三农金融分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划分事业部边界、确定经营单元及改革试点行等重大事项予以明确。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省分部及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管理委员会,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制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同时,成立了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和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五个中后台管理中心,与相应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制定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实施方案,逐步将16家县域支行作为经营单元,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

(二)厘清业务边界

按照“地域为界”的基本原则划分事业部业务边界,客户经营所在地在县域的法人客户由三农金融部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主要负责对县域客户和业务行使经营和管理职能,县域支行网点改造、电子渠道建设、科技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由相关专业部门负责。

(三)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内控制度执行、县事业部新发放贷款、案件风险的排查以及农户小额贷款等方面均对县级事业部履行了相关的检查督导职能。

(四)完善治理机制

出台了三农金融分部议事规则、例会制度、双线报告和绩效考核的若干规定,有关“三农”制度办法、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业务授权等重要事项提交管理层审批前,要经过委员会审议,并对审议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委员会报告。前台部门绩效考核主要与“三农”业务指标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则实行双线考核,并对“三农”业务员工岗位职责履职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分配依据。

(五)“一级经营”架构基本形成

一是事业部的一级经营地位明确。按照“一级经营”的管理架构要求,将辖内16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管理。但由于没有加入改革试点,所有的县域支行都还没有加挂了事业部的牌子,但建立了专门的“三农”金融服务团队。二是事业部的发展方向明确。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产业特点、同业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县一策”的发展模式,绘制特色产业和主要资源分布图,制定“三农”业务发展规划,绘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确定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三是事业部的服务理念明确。按照“总量保障、增量管理、存量盘活”的原则,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分部最低用工计划,建立新员工留存考核机制,提高县域招聘大学生在县支行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确保三农金融部各二级分部用工计划不低于最低控制数。

至此,农行海南分行已初步搭建起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体系。

二、改革措施的效果

农行海南分行通过事业部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服务“三农”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能力提升

农行海南分行实施事业部制以来,落实农总行对县域重点推进行在工资、费用等方面的资源倾斜政策,促进重点推进行发展。选择了3家县支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打造特色支行,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行形成了服务“三农”和县域支行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了县支行的发展。

(二)服务“三农”的产品不断增多

陆续创新和推广了一系列的“三农”产品,构建了“三农”金融统一品牌“金益农”,金融产品已经涵盖了县域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惠农卡已逐步成为农户农副产品兑付款、移民补偿款、财政直补资金、医疗报销款等资金的最佳入账通道。随着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已逐步成为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好产品,县域房地产开发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小水电贷款等一系列法人贷款产品,提升了农行海南分行服务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三)服务“三农”的渠道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搭建流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网点服务潜能,对超出该行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积极推行流动客户经理服务机制,在县域支行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按照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整村推进惠农卡业务,定期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有效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利用个人贷款短信通,提前对到、逾期贷款进行短信提醒和催收,提示农户按时还款付息,初步实现了农户小额贷款信息化管理,有效释放客户经理劳动生产率。

(四)积极支持三农法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以来,农行海南分行择优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品牌加大信贷营销投放力度,为海胶集团、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等公司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海胶集团等省重点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五)服务“三农”经营模式逐步推广

实施事业部制以来,农行海南分行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逐步规范推进模式,实行整体推进。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经济条件好、信用环境好”的原则选择目标村镇,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容。在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按照“就近服务、依托产业、集中连片”的基本原则,结合县情及地方产业、客户特点,坚持做好产业、客户群体、有效模式等“三种选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在前期工作中探索出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文明生态村+农户”“合作社+推荐人+农户”“担保公司+农户”等有效模式。例如:农行万宁支行结合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实际,推出“农行+文明生态村+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授信农户已达1636户,授信额度3585.8万元。目前,这一模式已被省政府确认为全省主要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之一。

三、改革和“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农行股改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经过反复论证和试点行实践探索的一次创新,无经验可循,无前例可依。农行海南分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风险控制问题

为了控制风险,农总行规定到2011年涉农贷款不良率必须持续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三农金融部贷款拨备覆盖率三年内要达到130%。由于客户经理不足,海南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差,海南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如台风等不确定性,农业风险度高且难于控制,如何严控风险是对农行海南分行风险治理水平的严峻考验。

(二)事业部制单元基础薄弱

一是农行海南分行乡镇网点覆盖率较低,网点乡镇覆盖率仅40%。乡镇自助设备、POS终端等设施较少,在农业补贴资金市场占有率偏低,农村领域惠农卡用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网点基础建设较差。农行海南分行县域网点营业面积在150m2以下的有46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41%。县域行仅设封闭式高柜,未实施功能分区的有67个网点,占县域网点总数的59%。此外,网点设施老化。超过5年未整体装修的网点共109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96%。三是县域网点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配备不足,结构配比不合理。人员配备7人以下的网点共有25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22%。不能有效满足服务“三农”的要求。

(三)真正意义上的“六个单独”运行机制还未建立

根据改革试点运行机制要求,参与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要实行资本、信贷、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证激励约束等六项单独管理机制。农行海南分行实现三农金融事业部“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要在农总行制度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在2010年农总行深化三农金融部改革工作会议后,农总行确定了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农行海南分行不在此列),并在试点行范围内研究探索独立核算的“六单”问题。农行海南分行也将在农总行解决“六单”问题后,逐步实现农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的单独核算。

(四)信贷管理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事业部改革试点对信贷管理权限的要求是下放业务审批权限、下沉信贷决策重心。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而据检查,发现一些县事业部在其上级行近几年信贷转授权调整后,目前仅保有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限额的独立审批权,其余贷款品种及额度均需经上级行审批。

(五)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情况。我省现有84家担保公司,目前农行海南分行已和六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但只有三家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是海南农垦信用担保公司,至今已担保1335笔,5540万元,从目前业务开展情况看,合作良好。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相对滞后,法制环境缺失,金融维权困难,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依然普遍。

四、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现有扶持政策优惠力度,尽可能弥补农行海南分行向“三农”的让利

一是适当降低县域业务执行的营业税率。建议将营业税减免范围扩大至农村生产经营性贷款、助业贷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三农”贷款,有效降低事业部的“三农”金融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实行监管费用减免政策效应。建议减免监管费用,减轻县事业部农村金融财务成本。三是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度。当前县事业部经营环境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类似,而县事业部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等同质性金融机构,不利于县事业部增强支农实力。建议逐步下调县事业部的存款准备金率,3-5年内下调至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同等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以增强事业部资金实力,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二)扩大三农信贷规模

由于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为鼓励农行海南分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议人民银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核定农行海南分行信贷规模之后,追加农行海南分行“三农”专项信贷规模,对于农行海南分行县支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规模扩大,在不超过其县城新增存款的一定额度内给予放宽,确保服务“三农”贷款力度不断加大。

(三)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要围绕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状况、信用表现等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加快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建议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建立以保护债权人为中心,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料采集、等级评定、征信提供的合法程序,将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从事农村信贷的机构和广大农民,使社会信用咨询服务活动有序进行。

(四)继续深化事业部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农行海南分行要按照事业部改革“体制更顺,核算更准,机制更实,单元更活”的要求,进一步下放县事业部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管理架构,进一步落实“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县域支行的成本管理、核算管理、风险管理水平。要立足农村实际,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大多数农业企业、农户不具备合规担保实力的问题,大胆创新,为其量身定制一些新型信贷产品,解决部分企业和农户因抵押担保不足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问题。要继续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服务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营销态度和策略为三农提供包括信贷、结算、业务咨询、金融知识宣传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支农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六)建立健全风险分担体系及利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财政牵头,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或担保基金。二是加快发展风险分担体系。加快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整合充实担保公司,促进担保机构与县事业部合作,有效撬动金融资源。三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动产、不动产、经营权以及林权抵押登记、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流转市场等,提高农户融资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以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为例.西南金融,201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与监管指引.国际法学,2009(5).

[3]范钦鹏.情系“三农”——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中国金融家,2008(09).

篇6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而金融支持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1.金融供给:一农难支三农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目前,县级金融机构中除信用社在全县33个乡镇都有网点外,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地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从1999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呈萎缩之势,农信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经济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且由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因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资金供求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现状。二是资金抽离现象严重。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重视不够,县域成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蓄水池,各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信贷资金不断由县域流向大城市。三是信贷管理体制有问题。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和资金全国统一调度等措施,其信贷市场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额的项目贷款,信贷审批权基本上集中在省、市分行及营业部,县级支行缺乏经营自,仅有或根本没有小额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县域经济内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度更大。四是考核奖罚制度有问题。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要求新增贷款实现“零风险”,并对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责权利不平衡,抑制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造成了基层行信贷业务逐年萎缩的现象。五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信用社资产质量差,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部分网点因承担服务“三农”重任,无法撤并,由于运营成本高,连续几年亏损。

2.金融需求:有效需求少

县域经济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其自身积累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但它们的有效需求少,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从而形成“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一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融资量少、频率高,贷款的特点是“小、短、快”,而每次放贷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导致银行的放贷成本较高,而银行的利率过高也抵制了部分金融需求。二是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其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账务管理不健全甚至完全缺失,导致银行无法获得对称信息而不敢放贷,许多企业家长式经营作风,导致企业的成败完全维系在企业主个人身上,经营风险较大,家族化经营的弊病,导致企业管理无序和混乱,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农业的弱质性,其风险高,收益低,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点多、面广、数量小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要求相背离。四是缺乏有效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创业阶段,有效抵押担保不足。农户的资产较少,收入来源单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相应的涉农保险业务品种少,联保难以落实。五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规范。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管理混乱,很多项目没有可靠的还贷资金来源,隐藏着较大风险,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3.金融支持环境:不尽如人意

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仍不强。当前农村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及时还款意识较差,对自己在人行的征信记录重视不够。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也有待加强,逃废银行债务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风险补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天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就难以抵御由于放贷所引致的借贷风险,金融机构也就缺乏动力去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实中农业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基本没有,县域担保公司只有两家,因实力有限,提供的担保支持很不够,且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手续繁杂、收费较高,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信贷奖励制度,但力度不大,作用有限,财政贴息等政府配套政策没跟上。三相关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农村基本制度使得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集体林权也不能抵押,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导致其管理混乱,蕴含着较大风险,难以发挥其县域金融的补充作用。

三、加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银政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东进融城和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支持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降低县域信贷交易成本,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向公开,走上合法经营之路,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鼓励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和中小企业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降低担保公司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和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四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宁乡”品牌。政府部门要协调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支持和帮助金融部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在制度上确保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及个人间推广使用信用信息报告,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省级金融生态县、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等活动,加大对守信者的信贷倾斜。五要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额,引导其适度负债,规范内部管理。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严禁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的规定,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社会公众集资等直接或变相提供财政担保。

2.金融机构要加强创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机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积极支持成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金融,鼓励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搞活县域金融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灵活的经营运行机制。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治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抓大不放小,增强对民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渗透和支持能力。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适应县域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鼓励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宅基地和土地承包使用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有效担抵押保范围,推行联合增信方式,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运用利率来覆盖风险。三是体制创新。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抵押担保、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因地制宜,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经营自;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考核机制,改变过分强调风险的做法,客观评价贷款风险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问责和免责制度,加强正向激励,做到权责对等。

3.企业要规范化经营,“三农”要规模化发展

篇7

二、吴忠市小微企业试验区建设路径及案例综述

(一)搭建平台,支撑信息查询。根据吴忠地区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及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情况,确定“批量采集、应用优先、逐步完善”的自主开发思路,人行吴忠市中心支行依靠本行业务、科技人才,开发建成了吴忠市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目前已归集全市小微企业13大类30类别47万余条信息,查询量达到1550余次,累计为300户无贷款小微企业开展了融资培育,促成融资交易额3.79亿元,以平台查询为支撑,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签订协议,保障信息共享。针对小微企业规模小、行业分布分散、信用信息不易获取的难题,在参考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基础上,按照“开放建设、谋求长远、服务当地、多方共赢”的建设原则,人民银行与21家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签订了吴忠市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合作协议,建立起部门及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及常态化更新机制。平台功能涵盖政策展示、信用信息批量采集录入、资信报告查询、统计汇总、筛选推介、用户管理和信息安全控制等,满足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金融机构筛选客户及风险管理、人民银行统计分析、企业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等多方面需求。以共享协议为保障,满足了政府、银行及小微企业多方需求。

(三)开展培训,推进信用培植。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应用、信用培植和融资培育制度,利用数据库筛选出未与银行发生信贷业务关系的小微企业,通过培训辅导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应用,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和财务制度,增进信用水平,做好信用培植和融资培育。截至2015年12月末,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对300户小微企业开展了融资培育,对360户小微企业开展了信用评级。

(四)构建机制,促使常态发展。人行吴忠市中心支行报请市政府印发了《吴忠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方案》明确了部门工作、目标、任务及职责,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办法》规范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构建了规范、可持续的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为服务平台安全稳定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推进了试验区工作常态化发展。

(五)考核评估,激励服务跟进。对金融机构的平台应用情况定期考核评估,并通报考核评估结果。督促金融机构以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为基础,建立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引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市场交易主体使用,结合政府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土地、税收、创业担保等扶持政策,区分信用状况分别给予激励和约束,持续推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

三、吴忠市小微企业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了工作机制,促进了信息共享。促成市政府出台了《吴忠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试验区建设工作规划,分解各部门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试验区以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通过信息共享,有效地将各部门的信息整合利用,历史性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采集了范围广、来源宽、参考利用价值高的大量小微企业信息,有效解决了政、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积极作用,为政府、银行在行政履职和信贷审批过程中的全面判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了全面、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持,也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了融资能力,实现了信用增进。一是小微企业贷款明显增多。截至2015年12月末,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8.4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76%,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二是守信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对试验区建设内守信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给予优惠利率,同时,人民银行对加入试验区建设的民贸民品企业积极给予利差补贴。2015年末,试验区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创历史新高,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余额29.23亿元,同比增长10.14%,累计贴息6287.35万元,受惠企业达72家。通过试验区建设,吴忠市的信用环境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更趋于合理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是一项可复制、可推广、可普及的工程,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满意、三方受益、三方欢迎,取得“服务政府、辅助银行、扶持企业”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了信贷产品,解决了融资难题。敦促各金融机构制订了依托平台信息开展企业筛选、培育、融资支持的办法、措施和制度,充分挖掘平台信息的应用价值,通过组织召开动产融资登记服务平台推广推进会,积极做好应收账款融资质押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努力拓宽企业抵(质)押品范围,促成无贷款小微企业融资24笔,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促成融资交易额3.79亿元。扎实推进直接融资发展,引导企业通过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向银行间市场融资,已推动1家企业成功发行区域集优票据,融资0.6亿元,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融资弱问题不再是老大难。

(四)推行了信用培育,优化了金融服务。指导金融机构制定了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和融资培育制度,将试验区工作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利用数据库筛选出未与银行发生信贷业务关系的小微企业,通过辅导小微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和财务制度,增进信用水平,做好信用培植和融资培育。通过大力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出台主办行制度并组织市场经营主体与主办行签订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开展信用培植和以抵质押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12月末,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对300户小微企业开展了融资培育,对360户小微企业开展了信用评级。

四、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政府主导要到位。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完善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小微企业信息查询、客户筛选、融资对接等服务,助力金融机构发掘客户,规避风险,扩大信贷支持。同步强化对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政府采购、招投标、奖励扶持、评优评先中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依据,健全信心通报与应用制度,达到信息共知共享的深层融合。

篇8

2、强化对辖内各机构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的监测,严防不良贷款反弹。要针对各机构业务特点,深化结构性“抓降”工作机制,加强比较和监测,重点跟踪监管新增不良贷款、违规不良贷款、大额不良贷款和关联性不良贷款,重点防范行业性风险和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督促做好贷款集中风险的防范工作,指导银行改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共同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监测分析,抓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做好风险判断与提示。

3、正确把握银行新办业务风险,寓监管于发展、稳定、服务之中。要做好票据融资业务的规范化工作,防止信用过度扩张。及时跟踪了解创新业务发展态势,调查了解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指导银行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和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规范、促进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监管责任意识,狠抓合作金融机构监管

1、督促提升法人治理水平。积极贯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指引,全面推进法人治理建设,进一步明确董(监)事会的职责和权利,充分发挥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缩短“三会一层”磨合期。加强对董事和高管人员的监管,实施履职行为的持续、动态监管,加强勤勉尽责的考核和问责。促成**农村合作银行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完善“三会”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认真执行报告制度,定期听取高管理、非执行董(监)事履职情况。

2、督促加强内控建设。跟踪检查年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要在年案件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对各风险点进行排查、评价,对内控各项制度的实施进行试评价。加强资产管理,完善新增不良贷款台帐,进一步督促对已核销呆帐贷款和“三违”贷款责任追究整治工作。

3、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继续按季做好风险评价工作,实施外部审计、三方会谈,落实“三年达标计划”。以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为目标导向,以内控管理薄弱、违规问题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分支机构为日常监管重点,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督促严格执行农村合作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规范股本金管理,提高拨备覆盖面。指导做好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推行工作,提高分类准确性,真实反映资产风险。

三、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1、加强监管信息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监管通报会,及时向监管对象反馈提示监管信息和银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时分析辖内潜在的风险隐患。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切关注产能过剩和限制类的行业及企业的贷款风险,引导银行加大对小企业贷款力度,支持鼓励国家扶持行业的发展。督促银行防范操作性风险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案件专项治理成果。

2、配合推进银行业改革。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改革为契机,网点布局更趋科学化,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大力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和小企业贷款服务,确保信贷有效投入稳健增长。配合做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督促加强内控管理。鼓励金融创新,开展理财、财务咨询等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围绕履行监管职责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手段,提升调研活动质量,努力向上级反馈辖内经济金融运行动态,发挥调研对监管创新和风险防范的现实指导作用。

篇9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72-04

一、小企业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销售收入、企业产值、经营利润等方面约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却一直面临着融资瓶颈问题,尤其是间接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银行信贷是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小企业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小企业贷款之于银行,应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企业”。

1.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框架。除银行信贷外,股票市场、债权市场、票据市场以及信托等其它融资渠道日渐丰富和完善,大型企业融资渠道日渐拓宽,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在逐步下降。“脱媒”时代的来临,加之大客户竞争激烈和利润空间缩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传统业务、传统市场的圈子,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政策,寻找和开辟新的市场与业务增长点。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相继提出经营战略转型的目标,就是迎合了这种形式的变化。

2.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是优化核心经营绩效指标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通过拓展小企业客户,可以提高贷存比例,为剩余资金找出路;介入优质小企业,能够改善客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小企业信贷业务一般执行利率上浮政策,可以扩大利差水平;对小企业客户除收取利息以外,还可以尝试收取授信额度安排费等做法,对改善收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十分有益,进一步提高ROA和ROE水平。

3.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是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长期以来,国务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中央有关部门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努力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态度很明确,但是多数商业银行做得还不够好。虽然客户结构中小企业的户数比例很高,但贷款绝对额及占比却比较低,而在拓展新的效益增长点时,小企业又确确实实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的障碍

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事实,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还贷难的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障碍。

1.信息不对称。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由于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且经营历史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发挥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因此在对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例如,有的小企业使用两套财务报表,一套对付银行,另一套用于自身核算。此外,从道德风险看,少数小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理念,守法经营和信用意识淡薄,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有想到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银行放贷风险。

2.小企业信用评级比较低。开发一套先进的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至少需要上千个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不良贷款样本,而中国各地经济差异很大,有关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商业银行较为落后的信息技术难以开发一套能够让各分支机构共享的专门小企业贷款评价系统。在担保抵押方面,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折扣率高;抵押手续繁琐、程序复杂,且抵押物的评估登记收费较高,普通小企业无力承担;部分中介机构评估不客观、不公正,且不承担责任,银行或企业主难以接受;一些地方虽有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但资本金小、收费高、担保面窄,被担保的品种很少,对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担保的几乎没有。

3.银行成本相对比较高。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小企业经营业务、经济效益、投资风险、还款信誉和能力的了解比较费劲,付出的搜寻成本较高。小企业信贷具有笔数多、金额小、期限一般较短而涉及行业面比较广等几个特点,如果简单对以往主要对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大规模的操作小企业业务,其结果要么是企业拒绝在高门槛之外,要么是有很高的风险,不仅业务难以发展,而且在控制风险上支付较多的成本。

4.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动力不足。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贷款利差高都已形成共识,且都将拓展小企业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认识和重视更多地停留在总行、省行等管理层级,多数银行还是存在“管理层不愿意干、中层干部不会干、基层员工没有人干”等突出问题,其主要症结在于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业务流程与小企业贷款的特征并不配套。[1]在实际操作上,由于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成本收益核算不清、利率定价技术不精、风险损失责任过大、激励考核机制缺乏等种种原因,大多基层银行还是“得过且过”。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现实选择

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小企业市场,真正实现小企业业务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对经营的组织架构、信贷流程、产品以及服务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效率、效益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和平衡。

1.明确企业界定标准。中国银监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所言之“小企业”,泛指各类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型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国内商业银行执行中,基本上按“334”的标准,即工业企业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以下;其他行业基本也定在销售额3000万元的水平,只是职工人数在100―300人之间变化,最低的零售业小企业销售额标准上限也在1000万元。笔者看来,上述标准定得过高,亦过于宽泛。

美国最大的小企业贷款银行富国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该行共有小企业客户45万户,客户平均销售额32万美元,70%的客户少于5个雇员,客户平均信贷余额只有2万美元,平均授信额度5万美元,平均存款7000美元。[2]与具有十几年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史、拥有良好信用环境的富国银行相比,可以看出国内银行在小企业标准的划分上相当粗放。

只有客户群体分得更细,才能进行成本收入的核算,才能有助于形成标准化的贷款产品,从而更有效率地筛选企业。商业银行应在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为各个区域和行业制定科学、合理、客观、适当的小企业界定标准。对于贷款品种的金额,也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情况进行调整,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小企业贷款市场可在500万元以下细分,西部则可在200万元以下细分。

2.完善营销组织架构。一是创新营销组织。在总、分行层面,专门成立“小企业公司业务部”,负责小企业业务的组织推进、产品创新、授信政策制定、信贷系统开发维护、信贷调查组织管理、授信授权审批管理、日常运行风险管理、贷后跟踪检查管理、逾期催收组织管理等工作。在支行层面,根据所处地区经济特点,选择小企业相对集中的网点,重点将小企业客户多、资产质量好、管理规范的支行作为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重点支行、特色支行加以培育;选择熟悉小企业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善于与小企业打交道、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与品行的客户经理,经过培训取得从事小企业信贷业务资格后,建立专业的营销和服务团队,着力开拓小企业客户。

二是拓宽营销渠道。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现有网点和客户资源,挖掘潜在客户;结合当地客户群体的特征,通过政府部门、工商、税务、中介机构、合作单位等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通过优势产业中的大客户带动当地为之配套服务的小企业群体;通过服务热线和门户网站宣传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建立通畅的市场信息沟通渠道。

三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小企业有的时候可能不很在乎定价、收费,而更多地在乎效率和服务。为此,商业银行应设立小企业授信专职审查人员,并在坚持授信风险管理垂直、专业、独立原则,实行贷审分离和前后全分开的基础上,推行分级授权个人签批制,适当下放贷款权限,细化对各级签批人的授权标准,对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小企业授信业务由有权负责人等在各自授权额度范围内签批,不再通过贷审会审议,减少审批层级,合理精简流程,确保小企业授信申请得到及时处理,较好地满足小企业“短、频、快”的需求特点。

3.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商业银行应深入了解区域经济、行业和客户特点,根据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和需求差异,对小企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制定符合小企业客户特点的市场策略,积极加强小企业业务产品的创新,推出符合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例如,提供在一定时间和金额内随时提款、随时偿还的循环使用方式;根据小企业现金分期回流的特点,提供整贷零偿、零贷零偿的贷款方式,减轻小企业集中还款的资金调度压力;在传统担保方式基础上开辟多种担保途径,包括经营者个人房地产抵押、购进存货质押、提货单质押、动产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应收账款转让、联合担保、专业或商业担保公司担保、由法人代表承担连带责任等。

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一是把好行业和客户准入关。要切实贯彻国家宏观产业金融政策,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小企业,对国家列为限制类、淘汰类行业企业、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企业以及列为产能过剩行业的小企业须谨慎进入或坚决退出;小企业信贷政策,要与总体性行业政策、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目标相一致。以大型优势企业的核心配套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相结合的龙头小企业、机械制造和能源深加工行业中持续成长型小企业为重点,对一些有稳定的生产场所和一定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发展潜力好的小企业可大力支持;对流通型小企业,积极选择为大中型企业或支柱产业配套的经销商或供应商以及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且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商贸物流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对客户实行“大进大出”法,每年实施动态化管理,观测小企业的动态发展与成长性,强制淘汰一定比例的小企业客户。

二是科学评判小企业等级。在收集历史基础数据基础上,建立先进的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对小企业信用等级分为若干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抵押保证类型和贷款利率档次。在客户评级方面,不光看报表,也不完全看利润,更加重视非财务因素的作用,把小企业的经营年限、销售额、盈利模式、经营者品质能力与资信记录等有关信息纳入评级范围,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

三是严格审查第二还款来源。应多采取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措施,同时要对抵质押物的质量、价值及变现能力与可能性作充分的评估、审查;对一些限于当地的市场、法律与政策环境,如缺乏必要的登记、交易转让、价值评估环境等的抵质押物,要谨慎对待。对采取担保方式的,要严格审查担保人的资格、意愿和代偿能力;对采用专业或商业担保机构担保的,要严格审查担保机构的资质,考核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综合能力、财务状况;对列入当地银行业或监管机构“黑名单”的担保机构,坚决退出与其业务合作。

四是及时做好贷后监控。设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线和控制线,落实专人监控小企业贷款业务及资产质量的动态变化状况,通过书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监控提示。客户经理是授信后监控的第一责任人,要在贷款发放后强化对客户现金流量的监测分析和授信用途的检查;对保证金的动态变化、抵质押物保管和价值、权属的变化、担保人代偿能力的变化等,应在规定的不定期监控周期内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记录;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等可能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迹象,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加固保全等挽救措施。

五是控制多头开户。通过监控小企业账户的结算往来和动态变化,可以及时获取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和经营发展信息,以便银行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授信方案和措施。对授信余额占其授信总余额50%以上的客户,应要求其50%以上的结算往来通过本行办理,并以本行账号作为销售、营业回款账号。

5.提高综合收益水平。一是合理确定利率。在贷款定价上,要在遵循风险收益最优化原则、优化配置原则、盈利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差别化原则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的市场环境,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并根据小企业自身特点,强调价格的完全风险补偿,实行不同客户的差别定价和动态调整。应以客户风险评级为基础,结合资金成本、授信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确定和调整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

二是提高综合回报。商业银行应树立组合营销的观念,通过贷款业务带动对小企业的全面服务,争取成为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努力让小企业主及其管理层的高收入人员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客户;与小企业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对包括贷款、存款、结算、网银、理财、信用卡等在内的各类产品使用情况进行数量化约定,实现公司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信贷业务与结算业务的交叉销售;同时,还可以参照国外银行的习惯做法,对小企业收取合理的贷款安排费、承诺费等,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总体收益水平。

6.严格授信问责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审贷文化。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查要改变那种层层审批、由贷审会集体审查却没有责任文化的贷审制度,实行个人责任审查,制定授信审批双线制衡原则和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免责制度,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各项活动进行合规检查和审计,并根据信贷人员的尽职情况和风险的不同成因,注意区别考察失误与客观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责任,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

二是加强业绩专项考核。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决定了贷款银行必须具备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极强的责任心。除引进和培育掌握行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基础知识的客户经理外,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经理选拔、培训、考核和奖惩机制,切实加强对客户经理履职情况的管理和考核。[3]要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单独的考核与激励管理,主要考核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效果、运作规范性、贷款投放、授后管理、综合收益、资产质量、上报报表报告的及时准确性等内容;把客户营业收入的归行额、当月发放贷款的笔数与金额、当月新发展的客户数和新客户贷款金额、逾期率和损失率、贷款余额和发放笔数等指标纳入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内容。可以建立专项发展奖励基金,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好、管理规范、资产质量优的支行的客户经理、管理者、审查人员予以奖励。

篇11

(一)依法增强乡村地盘承包及流转治理。近几年来,各级当局及营业主管部分仔细贯彻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施行方法》,并接踵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地盘流转、妥帖处理地盘承包胶葛、不变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标准性文件,完成了从依托行政敕令向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改变。经过起劲,地盘承担保理程度分明进步,全省乡村地盘承包合同签署率达96.27%;乡村地盘承包胶葛获得妥帖调处,化矛盾于底层,据我厅查询计算,本年上半年,全省发作地盘承包胶葛32029件,经过调停处置29570件,仲裁处置157件;乡村地盘流转获得推进,全省地盘流转总面积达806万亩,个中耕地67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35%。金堂、双流引见了很好的经历,遂宁的蓬溪、射洪获得了很好的理论结果。

(二)具体维护农人正当权益。近几年来,从标准农人担负治理,到乡村税费变革再到具体作废农业税,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人人均担负由2000年的124元下降到2002年的75元,再到2007年的49.9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获得落实,已有五年没有呈现因农人担负过重激发的恶性事情。为顺应乡村情势转变,依照中心和省委、省当局的一致摆设,把农人担负监管重点实时转向涉农收费,并将地盘征用、惠农政策落实等归入任务日程,拓宽了监管面。涉农收费价钱公示制、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准则、农人权益义务监视卡准则,以及担负监测、告发、反省监视、案件查处等日常监控制度逐渐完美,完成了监视治理任务标准化和准则化,农人正当权益获得有用维护。三台县以前的农人担负是比拟重的,经过构建减负长效机制,获得很好结果,资料曾经发给人人。总之,各级农经部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担任的立场,积极参加和推进乡村税费变革等乡村综合变革,为乡村经济开展和乡村社会不变,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三)乡村集体资产和财政治理标准化建立稳步推进。近几年来,制订完美了财政、资产、审计等方面的规章,指点集体经济组织树立健全治理准则,使村社财政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乡村集体财政和资产治理标准化建立正在稳步推进。上一年底计算,全省50767个村中,有村组管帐人员51209名,个中获得《管帐证》的22265名,占43.8%。执行管帐集中办公的乡镇1518个,占33.7%,触及16579个村;执行管帐委派的乡镇231个,占5.1%,触及2545个村;执行管帐托付署理的乡镇1632个,占36.2%,触及19892个村。

(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指点任务逐渐增强。多年来,省委、省当局高度注重,有力地推进了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开展。各级农经部分在家庭承包运营准则不不坚定的根底上,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准则,克制坚苦,遍及加大了任务指点力度。截止2007岁尾,全省共有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10593个,成员到达515.21万名,带动农户530.75万户。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中,农人专业协作社4427个,个中曾经执行农产物出产质量规范的协作社2012个,树立了农产物质量平安追溯准则的协作社237个,注册了商标的专业协作社422个,经过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等各类农产物质量认证的专业协作社3697个。2007年,专业协作组织一致发卖农产物73.33亿元,一致购置农业出产投入品31.41亿元,固定资产净值累计到达11.92亿元。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省开展农业和乡村经济的一支主要重生力气,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财产化运营和乡村经济的开展。在专合组织开展方面,乐山市起步早,开展较标准,成效明显。

二、顺应情势,充沛看法农经任务面对的新要求

跟着乡村变革和开展的纵深推进,乡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时展现。一是开展现代农业对农经任务提出新要求。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商品化,偏向是集约化,目的是财产化。要顺应开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就要不时立异与之相顺应的农业出产运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因而,促进乡村地盘流转、开展适度规划运营,加速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进步农业出产组织化水平,是新期间农经任务的重点。二是农人权益维护日益紧迫。跟着城市化、工业化历程的加速,占用农人集体地盘、乡村生齿迁入城镇、乡村社会融入城市历程不成逃避;根本农田维护、被征地农人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证等问题,成为各级指导关切、社会各界存眷、广阔农人关怀的大事。三是减轻农人担负机制需求进一步健全和完美。单个当地指导对减负任务的长时间性、复杂性和艰难性看法缺乏,思维有所涣散;在城乡统筹开展进程中,当地求开展的要求过于急迫,一些根底性工程如新村规划、旧村革新、兴办公益事业等都需求很多投入,农人担负呈反弹趋向。四是农经部分本身建立需求增强。从全省的状况看,有的当地农经机构被撤并、农经步队被减弱、农经本能机能被弱化。截止2007岁尾,共有县、乡农经机构3369个,但不少是虚设。县级农经人员1545人,乡镇8068人(个中约60%是兼职),均匀每个乡镇1.82人;按岗亭性质分,事业人员7808人、占96%,公事员175人、占2.2%,其他85人、占1.8%。从各地反应和我们查询的状况看,除了少量乡镇当局设置农经岗亭,录用一些公事员从事农经任务外,大都乡镇的农经干部在乡镇事业单元的公益性效劳本能机能岗亭竞争中保存了事业编制,兼职从事农经营业任务,这就形成农经任务依法行政、履职坚苦的场面。

农经任务在面对诸多问题的还,也面对新的课题。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加速开展义务,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思绪之一。奇葆书记和巨峰省长对农业开展定位提出了明白要求,就是要在确保粮食平安的前提下,鼎力开展特征效益农业,推进农业财产化,构建现代农业系统。要开展现代化农业,没有地盘流转、集中,规划化运营就是空论,各级农业部分,尤其是农经部分要在开展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维,改变观念,不时探究立异地盘流转、集中的新形式,不时总结完美农人专业协作社开展的经历,为农业现代化开展供应政策支撑。

三、克意进步,推进农经任务迈上新台阶

在新情势下做好农经任务,推进农经任务迈上新台阶,必需解放思维,克意进步,科学掌握农经任务面对的新要求,准确处置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置好不变与变革立异的关系。不变是根底,是确保广阔农人群众好处的根本前提,是顺畅完成各项农经任务义务的需要前提。农经任务一直与乡村的不变和变革立异严密联络在一同,跟着工业化、城镇化历程的加速,我国社会构造发作了严重转变,处理分歧好处群体之间的矛盾,构建乡村调和社会,促进农业和乡村开展,成为农经任务的主要内容。二是处置好维护农人权益与开展出产的关系。维护农人权益和开展出产实质上是一致的,必需统筹。只要出产开展了,才干为增收打下坚实的物质根底;只要收入添加了,才干从基本上调动农人的积极性,完成广阔农人群众的久远好处和权益。三是处置好律例政策建立和贯彻落实的关系。乡村变革的深化和乡村经济的开展要求我们必需要注重法制建立。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人专业协作社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地盘承包法>施行方法》等司法和配套律例接踵出台,乡村运营治理的各项任务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格式正在逐渐构成。我们要把精神更多地投入到抓贯彻、抓落实上来。四是处置好治理和效劳的关系。中心提出扎扎实实推进效劳型当局建立,把公共效劳和社会治理放在愈加主要的地位。农经部分切近底层,切近农人,要依照中心的要求,起劲完成治理与效劳有机连系,在依法抓好治理的根底上展开效劳,在效劳中施行治理,经过效劳强化治理,在立异治理中提拔效劳。五是处置好本身建立与增强部分共同的关系。农经任务眉目多、义务重、责任大。我们必然要摒弃传统观念的局限,加强大局认识、立异认识,审时度势,在抓本身建立的还,本着有利于维护农人群众的权益、有利于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农经任务开展的准则,积极自动地增强与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共同,经过树立诸如“联席会议准则”、“结合发文”、“结合反省”等互动共同任务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农经任务。

(一)以完美乡村地盘承包关系为中心,立异地盘流起色制,开展地盘适度规划运营。要实在完美地盘延包后续任务,加速推进承包运营权证的发放,树立健全地盘承包运营权注销准则,增强地盘承包档案标准治理。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探究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新机制。指导农人以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组建协作社,协作社自立运营或流转给专业化出产企业、业主集中运营,完成地盘的规划化、集约化、专业化出产,不时提拔地盘收益和经济效益。金堂县转龙镇的“大、小集中”形式值得借鉴,其做法首要是以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组建地盘股份协作社,执行“按股分红、一致运营”的方法,施行地盘运营“大集中”,当前,该镇已引入龙腾、金福、金辉公司等农业财产化企业在仙人桥等村流转2200余亩地盘,成片开展蚕桑1000余亩,开展桑园鸡1200余亩,带动农户新种桑3000多亩,估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按照协商互利的准则,由镇、村、组牵头对局部农户承包地盘按规划运营趋向交换重组,变零散涣散为相对集中,施行地盘运营“小集中”,该镇仁和村8组施行地盘交换重组,把本来295块旱地酿成了目前的27块,由本来的83块稻田酿成了目前的27块,新增耕地1.8亩,引进业主开展以蚕桑为主的种养殖业及林下综合开拓200亩,带动20亩以上规划运营的农户5户。遂宁市已建地盘流转协作社114个,入社农户17545户,成员总数61571人,集中运营地盘面积48691.3亩。探究地盘承包运营权股权化,指导农人以地盘承包运营权的悉数或局部折价入股,作为企业的投资,接纳“保底收入、红利分红”的方式来一起开展农业和乡村经济。有前提的当地树立流转效劳中间,建立地盘流转平台,对地盘流转的供求信息进行汇集和,承受农户托付流转地盘,指点出让方和受让方签署合同,树立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档案,促进地盘的顺畅流转,完成作哈副省长提出的耕地流转目的。还,还要研讨加速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的详细办法,双流县连系乡村产权准则变革试点任务,应用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典当向乡村信誉联社借款获得了打破,该县宗富枇杷栽种专业协作社等四家协作社应用本社社员141亩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向乡村信誉联社典当借款融资100万元,为农人出产运营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成都会组建成立了市乡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对地盘承包运营权等乡村产权的流转展开担保营业,确保地盘流转和规划运营正常有用进行。与此还,还要持续推进乡村地盘承包胶葛仲裁试点,妥帖处置乡村地盘承包胶葛,化解矛盾,实在维护乡村社会不变。

(二)以贯彻施行《农人专业协作社法》为契机,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开展。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征农业现代化路途的主要内容。我们要紧紧掌握时机,加速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开展。一是仔细履职。各级农业部分要把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上升到现代农业准则建立的高度来看法,把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作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大事,列入往后的重点任务内容,实在抓紧抓好。要严厉依照《农人专业协作社法》和川府发[2008]5号文件付与农业行政主管部分的职责,仔细担任地做好农人专业协作社的各项任务,要实时向本地党委、人大、当局报告请示有关任务,争夺指导注重。要牵好头,服好务,自动增强与开展变革、财务、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分的协调沟通,构成各方面支撑农人专业协作组织开展的合力。二是制订搀扶政策。各级农业部分要自动与相关部分协分配合,制订出有利于促进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加速开展的搀扶政策。我厅预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会优质粮食财产工程、农业规范化、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乡村适用人才培训、科技示范场等各类农业财务专项和根本建立项目,托付有前提的农人专业协作社施行,开拓有当地特征的名特优农产物,开展特征效益农业。积极展开农人专业协作社产物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树立连锁店、直销店等试点任务。积极接纳支撑、补助等方法,普遍发动和组织有前提的农人专业协作社参与有关农产物买卖洽商会、博览会等运动,协助农人专业协作社开辟产物市场。探究与有关金融机构结合授信等方法,协助处理农人专业协作社借款难的问题。探究经过农人专业协作社展开农业保险的有用方法,协助农人专业协作社防备化解市场风险和天然风险。三是标准开展。要以贯彻施行《农人专业协作社法》为契机,以示范项目建立为载体,重点依托省、市、县三级任务平台,展开培养“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运动。各市县依据本地优势财产或特征财产,连系分歧财产开展状况,每个市县每年要培养“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3—5个,省上从市、县级示范社中每年择优培养100个省级“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一批财产根底牢、运营规划大、质量平安优、品牌效益高、出口才能强、效劳设备全、带动农户多、社会结果好的示范专业协作社。四是搞好立法调研。“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人专业协作社法》施行方法”正紧锣密鼓进行立法调研,下一年争夺出台。各市州要展开响应的调研任务,为“施行方法”的出台献计献策。总之,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到达作哈副省长提出的新建农人专业协作经济组织的要求。本年,恰当时分再专门召开一次农人专业协作社建立经历交流会,评选表扬一批开展相对标准的农人专业协作社示范社。

(三)以避免农人担负反弹为重点,逐渐完美农人担负监视治理长效机制。2007年,全国农人担负呈现了税费变革以来的初次反弹,作为农人担负监管部分,对这个景象要惹起高度注重。起首要健全农人担负监管的长效机制。在首要指导负总责,相关部分齐抓共管的任务运起色制根底上,重点完美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钱和收费“公示制”、乡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人权益义务“监视卡制”、涉农案(事)件“责任追查制”等五项根本准则。要持续对农人担负较重、问题较多的县(市)展开综合管理。要会同有关部分深化展开对重点范畴的专项管理,集中抓好农人建房多收乱罚、乡村中小学乱收费、向农人专业协作社乱收费等三方面的专项整治。农人担负反省准则,不时进步反省质量,重点督办查处因修路强行向农人集资分摊、变换方式向农人乱收费和平调、调用农人各类补助赔偿款等三类问题。还增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查询、指点和监管,在政策界线内指导农人经过“一事一议”改善本身的出产生涯前提。有前提的当地可以选择试点,探究树立以当局津贴资金为指导、筹补连系的村级公益事业建立投入机制。

(四)以完美乡村财政治理标准化为抓手,积极推进乡村底层党风廉政建立。鼎力推进财政治理常常化、标准化、准则化,具体落实财政公开和民主办财准则,做到真公开和常公开,是增强乡村党风廉政建立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加大施行财政公开的任务力度,进步公开质量,务必使农人群众称心。积极推进乡村底层党风廉政建立。要夯实根底任务,增强行业规范建立,推进各项集体资产和财政治理准则、任务流程、财政帐簿报表、资产台帐、档案治理的标准建立和普及。本年争夺创立全国第二批乡村集体财政治理标准化示范单元9个;还,我们正在积极筹措,每年展开100个省级乡村集体财政治理标准化试点。各市(州)、县也要制订规划,接纳有力的办法,完成作哈副省长提出的到2012年财政治理标准化的村到达80%以上的目的。

篇12

申请与受理。借款人依据相关规定向信用社提出申请,信用社贷款调查岗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及项目运营可行性进行初步调查。对同意受理的申请,借款人填写书面借款申请书,同时提供借款人基本情况资料和担保资料。

贷款调查。贷款调查至少由2名贷款调查人员履行尽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借款主体的情况、借款人及相关关系人的情况、贷款拟投向情况、还款来源情况、贷款担保情况等。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撰写尽职调查报告,如实反映调查情况,作出初步评价,交贷款审查岗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与审批。信贷审查岗组织实施对贷款的风险评价。包括对借款主体、申请额度和期限、还款来源、贷款担保的评价等。贷款审查岗对风险评价作出评价结论后,提交贷款审批岗审批。

合同签订与管理。经审批同意发放的农户贷款,与借款人及担保人协商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相关信贷合同,同时执行借款合同的面签制度。个人借款信贷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统一编号,并按合同编号的顺序做好登记工作。

发放与支付。信用社统一由农贷会计负责个人贷款的审核认定,由内勤柜员负责个人贷款的发放工作。借款人本人持身份证和借款合同到柜台办理贷款支取业务。

贷后管理与回收。信贷人员定期对借款人的履约情况及信用状况、生产经营项目的运营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贷款担保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和、分析和管理,直至贷款本息收回。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情况

目前,敖汉联社共有31个营业网点,其中25个网点开办了信贷业务,基层信贷客户经理97人。鉴于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及信用环境变化,近年来信用社在信贷管理方面对信贷安全性偏好加重。近三年来信贷保证方式变化明显,抵押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全旗农村信用社2012~2014年发放贷款分别为173283万元、185891万元和243524万元。

农户小额信贷投向

2014年,敖汉旗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317059万元,其中累放各类涉农贷款296260万元,占比93.4%;涉农贷款投放量站全旗80%以上。根据数据显示,敖汉旗农户小额资金的60%投向农户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

信贷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社内部存在问题

信贷人员存在问题。一是信贷人员主动营销意识差,受信贷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形势下开展信贷营销的能力存在不足,坐门等客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有大部分信贷需求是通过客户主动上门或电话沟通方式得以发放,员工主动“送贷上门”营销的信贷额度较小,竞争意识、生存意识淡薄。二是信贷人员“吃拿卡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虽然信用社推行了多年的“阳光放贷”政策,并在近两年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声誉和形象。三是存在信贷员惜贷惧贷现象。一方面,随着信用社对信贷资产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信贷员更加偏好于信贷资产的安全性管理,不愿意冒险,对一些可贷可不贷或者具有一定风险的贷款采取宁可不贷,也不冒风险的做法或力图减少风险,尽量少贷,一定程度造成申贷农户获得的贷款额度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信贷人员放贷思想陈旧,认为农户信用意识低,又受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的影响,有的信贷人员怕担风险,缺乏对农户信用情况的深入调查,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给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工作带来极大阻力。

信贷产品存在问题。一是贷款期限不合理。目前,部分信贷员还沿袭旧的传统,对农业生产贷款的约期是“春放秋收冬不贷”,这种状况不但使得一些农户对中长期生产项目不敢多投入,而且抑制了农民使用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信用社的发展。二是贷款手续繁杂,信贷申请、审查、审批、发放等操作环节冗长、信贷档案资料较多,特别是涉及担保的,借款人和担保人有可能三五成群,拖家带口的情形,且需车接车送,无形中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贷款利率较民间借贷利率高,敖汉地区民间借贷盛行,利率在1分甚至以下,且借贷手续简便,甚至口头借贷即可,而信用社贷款利率高于1分,且手续繁杂,不利于理顺地区金融服务。

服务模式存在问题。一是评级授信不严格。信贷人员在评级授信过程中,存在为了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能够贷到款、多贷款,而不认真执行评定标准,人为提高授信额度的情况。并且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部分信贷人员不是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评定,而是根据印象、经验随意填写调查报告,给后阶段的贷款管理及回收留下极大的风险隐患。二是信息不对称致使信用风险隐患大。根据对不良贷款情况的摸底情况看,许多不良贷款是由于对客户的真实信息掌握的不彻底,更新的不及时所导致的,甚至出现借名冒名贷款,不良贷款的增加,挤占了信用社的可用资金,影响了信贷发展能力。三是信贷人员重复劳动,影响工作效率。由于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积累,信贷人员履职或轮岗时,对所包片客户信息需要重新调查。而由于敖汉地区幅员较广,人口较多,有的村组距信用社的网点达四十几里,信贷人员每人担负着2-3个自然村的信贷服务工作,因此工作量较大,不能做到快速、及时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信用社外部存在问题

民间借贷盛行。调查中发现,敖汉旗不同于区自治内其他地区,也不同于赤峰市内各旗县,民间借贷市场较为活跃。这里提到的民间借贷是指狭义上的民间借贷,即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敖汉地区,往往由于个人家庭暂时资金周转需求,不向金融机构借贷周转,而是在亲戚、朋友、邻里间进行资金周转,甚至一度有“没有信用的人”或“借不到钱的人”才去金融机构借贷的说法,同时由于利率较低、手续简便而较为盛行。例如丰收乡三家村,共有400户、1860口人,今年5月末在信用社借款的有27户,占比6.75%,而有过民间借贷周转经历的农户达60%以上。参与民间借贷的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款时间短,可能今天借明天就能还,属于临时周转。二是借款金额小,三五百、一两千,兴师动众去信用社借款不划算。三是“有门子”的人,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有闲钱,能够借到钱的人。四是讲信用的人,即使借款金额较高,但由于长期生活交往中建立了较好的信用,也能借到款。民间借贷的盛行,要求信用社在信贷手续和贷款利率等方面做出突破。

信用环境恶化。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由于过去客户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部分贷户将贷款借出后转借他人现象存在,导致在催收贷款过程中相互推诿,转移有效资产,即使有还款能力也存在观望心理,恶意破坏和信用社之间的信用关系,导致部分到期贷款不能按期间收回。另一方面,存在部分贷户受信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相互攀比不讲信誉,存在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以四家子信用社为例,2008年为化解易燃易爆安全隐患,政府强制关停了四家子镇全部烟花爆竹企业,部分企业主及投资人员失去收入来源,无法按期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部分有偿还能力的贷户存在观望心理,相互攀比不讲信誉,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截至5月末,四家子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523万元,其中属于烟花爆竹类不良贷款达1000余万元,占比39%。作为地方骨干金融企业,配合政府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能够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又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同业竞争加剧。目前,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可以说信贷市场是信用社发展的动力源,但农村市场新的进入者正加速抢占农村信贷市场。敖汉旗内金融市场活跃,截止目前敖汉旗内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包商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共8家金融机构、63个金融网点,小贷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至2014年全旗各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49亿元,同比增长28.07%,小贷公司发放支农贷款2.49亿元,鑫桥、吉敖两家担保公司发放担保贷款0.45亿元,信用社2014年贷款余额24.35亿元。多家金融机构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信用社独占农村市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同时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信用社的信贷经营形成潜在的冲击。网贷公司使客户突破了时间和网点限制,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对信用社造成致命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利用互联网开展信贷投放必然成为主流。信用社是以农牧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一旦失去农村市场,那么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当前信用社必须最大限度占有市场信息,抢占市场份额。

敖汉旗农村信用社富民信用工程开展情况

敖汉联社开展的富民信用工程,是将“农户电子信用信息系统”与自治区联社研发的“富民一卡通”循环贷有机结合起来。此项工程集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存储、信用评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为有效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敖汉联社计划到2016年末,在全旗范围内评定信用户7万个,信用村23个,信用乡(镇)5个。同时实现建档覆盖率和授信覆盖率两个100%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贷款两难问题。

信息准确,授信科学合理

信息采集内容丰富,具体实用。敖汉联社为信贷人员配备了移动终端设备,采集信息时客户经理进村入户采集农户基本信息,并直接录入到移动终端设备,直至导入信用社的农户电子信息系统。目前,采集信息内容共涉及5大类108项,按信息属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户的财务信息,用以判断农户的还款能力;另一类是农户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如在其他金融机构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是否孝敬父母,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等等,用以判断农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意愿。

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是,敖汉联社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不仅采集和收录普通的、一般的结构化信息(数字化数据,例如信息主体的年龄、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等),而且还包括复杂的非结构化信息(非数字化数据,例如信息主体的房产照片、口头声明,面谈录像,等等)。尽管这增大了信息采集和系统开发的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库的“含金量”,有助于更加全面、直观、立体的反映信息主体的全貌。

建档评级标准严格,动态调整。敖汉联社结合实际需求,聘请了第三方科技公司专门研发了农户信用评级模型,并成功将其嵌入到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之中。客户经理将采集到的农户信息导入到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后,系统将会自动生成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并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同时为及时、动态反映农户信用状况,敖汉联社要求信贷人员对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实行按季更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以确保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根据农户的信用档案,信用社可以及时准确评估农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从而提高放贷效率,降低信贷决策风险。 操作简便,化解借贷难题

富民信用工程搭载“富民一卡通”循环贷,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与传统农户贷款操作方式相比,“富民一卡通”具有四个方面的革命性优势:一是简化办贷手续。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循环授信模式,在授信额度和期限内,持卡人只需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柜台三五分钟即可获得贷款,办贷款像存、取款一样手续简便。二是实行通借通还。“富民一卡通”持卡人可在内蒙古农信系统任意网点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只要不出自治区,持卡人可就地就近选择农信社网点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偏远地区和经常外出的借贷农牧民。三是降低借贷成本。“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贷时起息、还时止息”,按实际天数计息,提前还款不加罚息,允许借款人自主选择还款方式,持卡人可以“今天还,明天再借”,最大限度减少持卡人因信贷资金闲置而造成的利息损失,大幅降低农牧民融资成本。四是防范道德风险。“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批量授信”、“柜台办贷”和“阳光作业”,等于在信贷人员和借款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隔离墙”,彻底阻断了办贷过程中各种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问题。

制度配套,切实让利于民

富民信用工程启动实施后,敖汉联社同时推出了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二增二优三放宽”的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二增”:即增加涉农贷款规模,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同期,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加最高授信额度,基础授信最高限额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二优”:即贷款优先,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农户贷款管理方式和信贷规模限制,单列信贷投放计划,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常年常态供应,让签约农户随时都能贷到款。

利率优惠,农户富民卡贷款,一年期以内月执行利率不超过8‰,低于全市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平均利率近4厘,其中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农户“富民卡”贷款,加点幅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

“三放宽”:即贷款用途放宽,贷款用途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业,农户建房、购车均可申请办理富民卡贷款。贷款期限放宽,农户富民卡贷款最长授信期限为2年,并逐步试点将信用等级为一级的信用户最长授信期限放宽至3年。担保条件放宽,农户富民卡贷款,不限定担保人身份、人数和担保品范围,试行一段时间后,将逐步取消担保,为农户发放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政企共建,培育诚信体系

敖汉联社积极协调旗委旗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导各村两委班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褒扬诚信的奖惩措施,大力培育诚信意识。例如:各村组评定低保户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农户;被评为诚信个人的农民,免费乘坐旗内公交车;禁止失信者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取消严重失信者村民委员会候选资格,等等。

为发挥农户评级授信的导向激励作用,提升农户诚信意识,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存在严重不良信用记录(包括逃废债、涉黄、涉赌、涉毒、参与组织群体上访、闹访等不良行为)的农户,纳入“黑名单”管理,终身不予授信支持;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户,适度提高授信额度、延长授信期限、条件成熟后,还将适度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篇13

一、企业问卷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的企业调研问卷115份。通过统计,有62.61%的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37.39 %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没有改善或只有一些改善。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潜力方面。46.96%的企业报告增幅一般,增长没有超过5%。认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中,76.52%认为是成本提高,73.04%认为是市场竞争激烈,47.83%认为是金融支持不够。企业当初在本地区投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55.56%是为利用本地资源,53.04%是为建立生产基地,38.26%是为降低生产成本,37.39%是为开拓市场,18.26是为寻求战略合作。23.48%是为享受优惠政策。58.26%的企业表示目前或将来没有对外部的投资项目。

企业对营商环境评价方面。在对营商环境包含的各要素中,参加调查企业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外向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环保设施,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

企业的意见建议方面。56.52%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46.96的认为要改进政策政务,33.04%认为要改进生活服务,30.43%认为要改进金融服务,25.22%的认为要改进人力资源,17.31%认为要改进公平竞争,13.91%认为要改进财税服务。在政府招商引资中应着重引进的企业方面,73.91%的认为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60%的认为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33.91%的认为要引进法律咨询服务企业,26.96%的认为要引进租赁、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一)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四办”服务“优”先实现。积极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实现“多门”变“一门”。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1364个依申请事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了唯一固化。设立8个综合受理窗口,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坚持“网办是原则,不网办是例外”,目前市直部门“最多跑一次”340个事项、“零跑动”1000个事项和乡镇村4383个事项均可通过省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网上可办率达98%。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业务专网与政务服务网对接连通,确保“应进必进”、“宜统尽统”。加快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目前数据建设已完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库框架搭建。加快电子身份应用。提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度。

(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实行企业开办“5210”标准。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社保登记5个事项合并为“一件事”一日办结。设立登记环节只要材料齐全、网络平台运行正常,0.5天可办结,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实现同步审批0.5天办结。二是实现不动产登记321标准。不动产一般登记控制在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以内,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登记即来即办,对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三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拟定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工作指引,强调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动态调整等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搭建联合图审平台已完成,推进数字化图审工作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806040标准,运用工程建设项目“864”审批平台,重塑审批流程,促进跨部门、跨层级、全过程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协调统一、深度融合。

(三)“减负降压”成效明显。全市金融机构共争取专项再贷款向5家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4650万元。**农商银行、湖北银行、村镇银行等共向我市278家企业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利率4.55%,优惠贷款**亿元,完成率达到177.31%。**农商银行发放贷款利率5.5%,优惠贷款近1.5亿元。今年元—7月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万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万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万元。

三、存在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少数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此没有清醒认识,还存在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工作人员以有关规定为借口降低办事效率,想方设法寻求领导表态,怕担当,明哲保身,延长审批周期,“推绕拖”等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仍然难办。同一事项需企业来回跑多次,影响到审批事项正常办理及项目如期开工,造成群众满意度下降,政府形象受损。如新堤城区企业通威饲料反映厂区与外部连通道路因环湖绿道施工被损坏,厂房被偷拉偷倒的建筑垃圾包围,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映一年半时间,各单位“踢皮球”,无人处理,企业有苦难言。

(二)基础配套建设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例如:府场镇没有建设集镇农贸市场,临时菜场由当地企业无偿提供,由于选址和管理问题,又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中府河府场段长年淤塞不通,气味难闻。**镇做为我市的老工业乡镇,集镇破败萧条,是全市少数几个集镇道路未刷黑的乡镇。**地区外运道路危桥多,大型设备、产品运输困难。**经合区企业普遍反映园区部分道路无路灯,交通信号灯建而不用,交通事故频发。水压不足、经常停水。雨季排水不畅,积水严重。天然气与其他地区相比,入户费用高,使用价格贵。电力部门在电力容量充足的情况下,用电服务却跟不上,停电频繁,且常在工作日停电检修,影响企业生产计划,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各地企业还反映,水、电、气供应部门存在受理报装后久拖不办的现象。

(三)窗口服务还需改进。政务服务中心容量较小,部分服务窗口只有分散设置。三集中三到位未真正实现,一些已进驻单位还存在“明进暗不进”、“人进事不进”“两头办理”的现象。综合窗口受理、“一件事”联办、一次性告知执行不够到位。新滩经合区审批权限下放不够。已下放的审批权,又因基层设备、人员素质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事项办事效率更低,企业反映重复跑路进城区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窗口服务人员专人不专,经常出现部门因创卫、文明劝导等中心工作从窗口抽人,窗口无人值守,使来窗口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空跑白跑。

(四)信息壁垒仍然存在。虽然我市“一网通办”平台已经建立,但由于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不够,市级各部门之间大数据标准不统一,连通不到位、整合不彻底,在人员、法人信息等关键基础要素数据上仍然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全标准、全归集、全贯通、全在线的共享,政务服务效率不够高,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事网办率不高,获得感不强。例如办理不动产证时,普遍反映办证前期组织材料时间长,存在多头联系、多头缴费、重复测绘、多次提交材料。究其原因是机构改革后,土地测绘在自然资源部门,房产测绘仍在住建部门,未能实现“多测合一”。与不动产登记密切相关的人口户籍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信息、竣工验收备案信息、金融许可证信息、公证信息等相关部门都不愿意或无法提供共享,“不动产登记全城通办”、“水电气过户一体化”试点工作无法推进。

(五)惠企利民政策落实不彻底。我市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一是宣传不到位。例如联合图审因宣传和告知环节还未完善,很多施工企业仍然依照按惯例将施工图与消防、人防设计图纸分别设计,分时段、分机构审核,导致消防、人防设计审查备案环节受阻,影响施工许可审批时效。今年,市**在政务窗口设置了用水、用气申报窗口,但由于企业和群众对用水321、用气310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不高,政务服务网仍不能实现水、气一网通办。二是业务不熟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推进迟缓。部分成员单位对监管平台的操作流程还不熟练,有的甚至不会运用。三是执行变了样。对企业检查简单粗暴,以罚代管。要么有意推荐指定中介机构参与问题整改,滋生权利寻租;要么发现问题不留整改时间,直接上网通报,影响企业信用。

(六)企业融资问题突出。今年元至8月,**市各项贷款168.16亿元,新增贷款增量、增速在**辖内6个县市垫底。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信心不足,存多贷少,今年元至8月,新增贷款额中,仅农商银行一家独大,占比达69.02%。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得分在全省县市区排名71位、**六个县市排名垫底,金融生态等级为C级。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与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一方面,各银行反映今年尚有**笔**万元的已授信贷款企业未使用。另一方面,实力强的企业以不向银行贷款为荣,中小微企业却反映向银行借贷困难,只能向民间借贷,企业融资成本直线上升。普遍认为银行“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七)企业用工成本偏高。一是由于新滩经合区和曹市镇、府场镇园区配套生活设施不足,服务业不发达,消费娱乐设施少,医疗教育水平低。政府支持企业招聘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政策宣传不够,力度太小,吸引力不足,留不住外地人才。新滩经合区本可吸纳武汉地区人才,但由于高速费用昂贵,影响人员往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二是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本地工资福利待遇与沿海城市有差距、难以吸引劳务人员回流。三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用工秩序混乱,增加了用工成本。

(八)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引进新的项目上,对化解现有存量,壮大本土企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多。曹府石化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税收均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我市在该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在业内名气很大,年产值却难超百亿,名不副实。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品集中于中低端,造成同行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除少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外,普遍没有核心专利技术,甚至没有固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方面企业开工不足,产品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岗位不固定,四处流动,造成用工短缺,成本增加。我市在该产业底蕴深厚,基础犹在,如政府不抢抓机遇,加强引导服务,盘活存量,抱团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就将错失良机。去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当地主持召开了专题推进会议,出台了会议纪要,但相关职能部门态度犹疑,推进缓慢。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企业也是翘首以盼,普遍反映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四、对策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三个**”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促优,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会代学,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全市领导干部对营商环境的概念认识。积极外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要从“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精简管理,支持企业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创新发展。

(二)以“建”促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从企业发展和群众需求出发,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一些园区企业普遍反应,显而易见的问题要限时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和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加快推进新滩第二通道、第二水厂建设,开通前往汉南等地公交线路。

(三)以“改”促优,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多功能”原则,加快推进“市民之家”建设。建好大数据运营中心,督促城管、卫健、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并入数据,实现统一调度。扎实推进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强化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岗定责,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服务型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市场化开展全程代办服务。经常组织企业人事、财务等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将新滩经合区打造成审批权下放的示范点,能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选齐配强窗口服务人员,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四)以“联”促优,优化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包保秘书责任,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家定期座谈机制,定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对企业所反映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企业能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