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情境。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2: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3: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瀑布磅礴的气势。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诗句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的动态美,仿佛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下,静静地感受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到了古诗的意境。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人间仙境。
环节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1: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2:声音震耳欲聋。
生3: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声音。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雄壮的姿态。“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气势非常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大,由此可知声响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环节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于景,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流得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说明山势很陡,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词,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仿佛是银河从三千尺的高空落了下来。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瀑布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
环节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收集到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看了这些插图,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插图仿佛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2: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借李白的诗句来赞颂它的美吧!
篇3
一、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在《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报道:“让人们担忧的是,在这次的爱国主义浪潮中,不少90后、00后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国庆阅兵和举国欢庆的气氛似乎并没有给这些张扬、自信的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洗礼……” 面对上面的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不该反思吗?
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爱国主义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爱国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从诗歌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本文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赏析对象。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感受其中的诗文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他们的心情。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很好的教育,比起平时说教好有效果。
为了便于赏析这些诗歌,笔者分为两大类:一为太平盛世时期的诗歌,二为国难当头时期的诗歌。具体如下:
(一)太平盛世时期的爱国诗歌
古代中国太平盛世的时期较少。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没有放下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此类诗歌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二是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1、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首推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二)。该诗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请看诗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江西省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七言绝句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本诗融情于景,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
首句形象贴切比喻庐山的形状及其烟雾情景。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学生对老师讲解后了解到庐山的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前去实地旅游考察,自然而然喜欢祖国山水。这就是语言修辞魅力所在。
次句“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把瀑布比喻成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最后两句句则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本诗夸张、比喻、想象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吸引,自然了解到李白的“诗仙”的语言能力,学生对李白描写的庐山美景所吸引,深深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得到应有的教育。
2、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诗句。古代的边塞之作,往往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们的幽怨和士兵们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选自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本诗表现了诗人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通过诗意文化领悟到祖国文化,学生由衷的学国语言,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通过诗文把原本西北塞外戈壁荒漠的情景在作者笔下描绘的边塞美景,打消了学生心目中塞外无风光的心理,学生自然喜欢这首诗歌。“秦”、“汉”两字暗示边塞战事自秦汉以来连年战争,表达时间之久。用两个字把战事连年概括的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第二句中的“万里”也表达出征战之苦,“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读到这里,学生对作者的抒发的感情已经接受并影响。最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也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学生读此诗句除了领略到祖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简凝练概括性强特点,自然激发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歌
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或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生活在各个朝代的这样的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元以后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具有代表意义。先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资料,在老师的讲解下,不难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了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才能很好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目的,赏析诗文的语言文化内涵,难道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担忧吗?
篇4
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创造愉悦的环境,增强古诗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学习古诗的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古诗的效率和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教学中的语言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瀑布磅礴雄伟的气势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录像,观摩庐山瀑布的图片。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
2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化难为易,理解诗意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能变得具体可见。
例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大多数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布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境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笔者在设计多媒体课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把瀑布的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朗读,领悟意境,体会古诗节奏美
古诗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先请学生观看庐山瀑布的影片,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4 ;运用信息技术,加大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影片,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笔者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情况下,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李白其他作品和有关介绍庐山风光的诗词、相关网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5 ;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促进表达
古诗的语言精炼,概括性强,加之所描写的景物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长,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诗句形象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欣赏美,走进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体味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
篇5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借助电教媒体,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来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古诗教学的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让向学生欣赏,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特点,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表达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没有想象,就像鸟儿没了翅膀。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想象表达美。
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学生观看配乐播放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在微弱的烛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生3:她边缝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的 “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
三、运用多媒体生动并存的特点,解决教学重难点,突显学生思维过程
面对抽象的文字,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进入“死角”,而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古诗意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引导学生独到、深刻、灵活的思考。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对瀑布接触不多,因此对诗中的抽象词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进入不了诗文的意境,就不可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难以形成意象。《望庐山瀑布》这个CAI课件,创设了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庐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 通过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的状态,开拓了思维的闸门,抓住线索,欣赏画面,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把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这些精炼的语言、深奥的含意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就易于理解了。有学生在口述诗意时这样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弥漫峰间。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道银帘,瀑布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景象壮观。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在这里,CAI课件就充当了形成感知,激活思维的桥梁。
四、运用多媒体,体悟意境,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
篇6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低年级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和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入境――尽情地欣赏美
入境,是读古诗词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⑴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伊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如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恰当。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如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引导学生观看录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
三、体味――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只有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才能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学习时不但要动口还要动脑,更要动心,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升华美,感受美。课本中每首诗教学时都安排了扩展活动,如让学生学了古诗后,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此外,我们学校还开展了“每周一诗”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校园,下乡村,去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野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诗笛”办学特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号:FHB130445)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常规课题《小学诗词教学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立项编号:FJJK14-3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7
2. 自己作画,再现想象
绘画是儿童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在经过品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梅花的形象,他们似乎看到了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梅花在悬崖边上盛开着。此时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梅花的形象画出来,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帮助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调动情感,诱发想象的目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教学时,老师播放了瀑布激流而下的录音,再配有一幅庐山瀑布的挂图,学生体会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更好地理解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同时自己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领悟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4. 运用导语,激起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导语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就要落下去了,黄河滔滔向东海奔流而去。诗人王之涣在鹳鹊楼上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今天仍然深深吸引着后人”。“一位慈祥的母亲非常爱护儿子。在儿子远离家之时,手中拿着针线给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真切地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学生因导语而动情,动情则入境,入境才会浮想联翩,这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篇8
一、抓诗眼,想意境
诗眼是理解一句诗的关键。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诗中有感彩、形象鲜明的、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我抓住诗中的“孤”“碧”“远”“尽”“唯”几个字的意思理解。孤:孤单单;碧:青绿色;尽,远:越去越远,消失,没有了;唯:只有。通过对这几个词的重点理解,让学生联想当时情景,在脑中勾勒出诗的图画,想象诗的意境:一只孤单单的小船就要消失在青绿色的天空里,老朋友已经里我远去,只有长江水依旧流着。其中“碧”“孤”衬托出当时凄凉的自然景色。“唯”“远”“尽”沉重的突出了老朋友已经消失在尽头了,只剩下自己一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的船渐渐消失,心里一种说不出的空旷,从而产生出悲凉的感情。这样学生就在几个关键字理解的基础上欣赏了意境。
二、配诗图,想意境
把古诗配出了诗图,对于学生来说更形象,更容易联想诗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把诗人李白站在山下,仰望庐山,而这是的庐山正是云雾弥漫,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变幻成蒸腾着的紫色烟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奔泻下来,倾注山间的图画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不仅有语言文字上的感知,还有直观形象上的认识。这是学生深深进入到诗的情景中,联想庐山这一名山的巍峨,清晨景色的迷离,瀑布的壮观。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我还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展开联想。
三、配诗乐,想意境
通过听觉上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想象中,学生在优美流畅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走入到诗的画面中,诗的意境中。
四、知背景,想意境
许多古诗都在特定的背景及特定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在让学生明确诗人写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联想诗的意境。给学生的联想以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了更深刻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我向学生交代当时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杜甫颠沛流离,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对故乡十分的怀念。在让学生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再去体会“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两句的意境就不难了。
五、再读诗,想意境
篇9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的妙处:“生”字不定期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二、古诗的意境美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作者所描写的具体事物。意境,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中,做到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形成一个结晶体,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之外,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在课堂上营造诗人在诗中所着力表现的意境,并把学生带人这个意境中去,让他们在这个美的意境中体会诗意,接受美的熏陶,达到文与道的高度统一。
例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在初步理解诗意和诗人当时心情之后,我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写的特定画面中,借助音乐和教师有感情的旁白,让学生进人诗的:意境。学生们纷纷感受到李白当时的对月思乡之情,体会到《静尽夜》的意境美。
三、古诗的修辞美
古诗的语言,精炼含蓄,富于想象。因而教学时只有发挥学生想象,引起联想,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绵绵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象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奇幻的境界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挥笔,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去端飞泻直下,凌空面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下来!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水流之高,气魄之大,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深人领悟诗的意境美、内蕴美、修辞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喻悦。
四、古诗的节奏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在古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古诗的语言美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画斜线是音步的标志,每个音步内有一至两个重音节,每个音节的长短不能整齐划一,应有长短,这样整齐的节拍与轻重音交替有规则地出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一般来说五言可按三节读,即1、2/3、4/5;七言可按四节读,即l、2/3、4,5、6/7。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雾不断地、慢慢地升腾情景。第三句“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读,便会很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五、古诗的形象美
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篇10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
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满怀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歌词赋有4000多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一样千古长流,脍灸人口,家喻户晓。
风光片的播放和充满诗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零距离地感受了庐山的美,而教师充满深情的介绍,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础,学生读诗也定会诗味盎然,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走入李白的世界,开始与这位唐朝最著名的诗人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多角度、有创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更要把朗读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直指诗人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有人说:“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标志。”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现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谈谈朗读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而诗人笔锋一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壮丽的河山竟被金兵侵占,从朗读中,学生就能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其实,这首诗的教学并不一定到此结束。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向南宋统治者诉说这几句诗,还让学生从“遗民”的角度向诗人倾诉这首诗。不同角度,富有创意的朗读,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课堂弥漫了诗的芬芳。投入情感地读诗,也读出诗的情感了。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入选语文课本的诗固然经典美丽,其他的诗作也不乏精彩。我们的家乡浙江新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山山水水,飘满诗香。据考证,唐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诗人来新昌、天姥、沃洲寻诗访友的多达400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整个唐王朝,共有130多人的380多首诗歌或直接描绘新昌秀美的风光,或赞誉新昌的风土人情、前贤名士。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石城诗礼拜》、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颂咏新昌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在古诗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不妨让学生接着读读“乱泉飞下翠屏中,色黄珍珠巧缀同”,体会一下新昌水帘飞瀑的壮美;吟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让学生读读“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以领略沃洲的美丽山水。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美丽的诗句,提升了诗歌的文化价值,更让学生增加了对诗人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爱家乡,更爱诗歌的情感。
篇11
二、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意境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读悟的基本思路是:语感—文感—情感—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作品的意境。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具体描述诗中之“有”,大胆想象诗中之“无”,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丰富诗的意象画面,让古诗在脑海中丰满和“立体”起来。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的画面能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可以明白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并配上轻松明快的古筝曲,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对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真“意”,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三、余音袅袅——汲取情感营养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同时,还要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诗人在古诗中或直抒胸臆,或寄情于景,或壮怀激烈,或喜景怜物,或宁静悠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做技巧上的点拨和示范,适时播放古典名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诗情流淌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时,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上句中“孤”字。这个“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长江之上,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各自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在下句中着重体会“唯”字。这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友谊如那江水绵绵不断。通过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别的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学生也能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我又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地引出话题:“此时,李白会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学生的情感借助写话这一平台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
四、串并教学——整合古诗资源
篇12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篇13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