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色彩观念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3.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
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他在绘画中用自然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领悟到光与自然新的结构。其绘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一生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在《鲁昂大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独具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间表面色彩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正是因为此,莫奈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看见的事物,色彩就成为他在创作中的关键点,不是集中表现景物形体,而是关注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因此,这种艺术观念一旦成为主导思想,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
4.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
莫奈捕捉外光下景物光线变化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单纯黑色的浓淡变化,而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组成的,并形成微妙的过渡。莫奈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感,而是依据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表现鲜明生动的景物。所以说莫奈的景物描绘,打破了“固有色”对物体的限定,诠释了“条件色”的色彩语言和风格,这是莫奈特殊色彩艺术语言的表现,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给予物体的灵动之美。
莫奈有着对色彩的敏感,有着对局部色彩细微变化的关注,他就是在这种细微的关注中体会色彩的魅力。其画作《日出——印象》中雾气交融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境界,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他喜欢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对同一主题反复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用极其熟练和简练的色彩语言描绘的《睡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给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注重强烈色彩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表现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只是从上述四个方面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通过对色彩的感悟和领会,对莫奈的色彩观念作一些阐释,其他方面还有待人们进一步体验和探讨。
内容摘要: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固有色”的表现,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形成了以“条件色”表现物象的新的色彩观念。文章通过色彩观念的创新性、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这四个方面去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
关键词:色彩观念创新性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出版社.
[2]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篇2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情感与观念的艺术化呈现,也昭示着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因此,对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提升对我国民间美术的认识,促进我国民间美术的不断创新。
二、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
(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
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文化观念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重要的原动力,文化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大大推动着民间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审美意识得以相对独立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早期的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处于一种相对混沌的状态,缺乏统一性。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色彩不仅是重要的物理性现象,还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对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有巨大影响,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构成了华夏地区最为古老的色彩搭配。如:在周朝的服饰制度中,“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如:从宋朝开始,正黄色为皇家专用,溢用即获罪。因此,我国民间美术设色与特定的时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的意义。
(二)价值观和建筑营造观念的象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变得更加广泛。在思维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从而使我国民间美术设色成为人们价值观念和建筑营造观念的象征,成为反映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途径。例如:古代君王所穿的服饰多是黄色,其它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穿的服饰另有其它颜色与之对应;宫殿寺庙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墙黄瓦;江南民居多用朴素淡雅的色彩,如粉墙黛瓦,即白色的墙壁与青黑色的瓦。
(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象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和生产者开始出现,人们对审美领域规律性的认识获得了迅速而独立的发展,从而使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文化意识的不断提升,民间美术的创作目的变得更加明确,成为人们喜庆节日丰收、驱散心中阴影、缓解生活压力和自我安慰的重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象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灵世界、情感体验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如:春节所使用的窗花、对联以红色为主基调,传达喜庆、红火的气氛。因此,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意识不断变化,但各种色彩代表的意义却有着相对严格的规定,在进行各种形态的创作时,必须遵循设色的相关规律,才能与人们的实际情况相符,从而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三、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
(一)情感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我国民间美术的创作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审美对象,需要根据人们的心理情况来设色,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在遵循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设色规律等基础上,我国民间美术色彩在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我国民间美术创作中的情感象征,是通过联想来完成的,联想往往能突破事物的形态、不同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观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形成独到见解。因而情感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与环境、心理、时间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结婚和祝寿时使用最多的颜色是红色,通过红色来展示喜庆、热闹和新气象,表达激动、澎湃的内心感情,从而形成动态的情感视觉审美效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与人们的心情、节日等都有着紧密联系,在通过色彩进行联想的同时充分体现人的心理情感,在不同的设色效果中体验各种情感带来的迥异感受,从而获得情感方面的审美愉悦,这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色彩搭配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通过情感来进行视觉审美的同时,人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色彩进行搭配,以表现不同的特征,反映不一样的民间美术特点。在色彩的对比中,不同色彩的搭配发挥着重要的衬托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对书生的描绘,多以软色为主,以表现人物文雅、俊秀和清朗等特点,但再搭配一些硬色,如在人物的眉间,衣服的领口、袖口和底边等部位添加墨色,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又如在木版年画、皮影、泥塑、脸谱等民间艺术中,不同的色彩被灵活地搭配在一起,从而使美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面对不同对象进行创作时,色彩的搭配一般是从比较鲜明、代表积极意义等方面出发,以从正面反映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情感等,显示出我国民间美术创作的独特性。色彩搭配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一般是通过对比来完成,例如:大雪寒冬,腊梅却依然傲立绽放,将雪的白色和腊梅的黄色予以重点突出,再对环境进行修饰,可以充分展示出天气的寒冷、环境的优雅,从而表达出创作者对腊梅的赞赏,反映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赏者的共鸣。
(三)色彩明度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不同色彩的搭配下,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视觉审美效果,还非常注重色彩明度方面的表现,通过不同明暗度的对比,可以使整个画面更加清新、谐调和自然,从而展示绚丽、红火和丰富的创作内容。这种色彩明度方面的巧妙处理,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很多时候可以充分反映民众的内心情感和热切期望。如:敦煌壁画采用色相对比,通过对明暗度的不同设置,显得色彩饱满,取得了绝佳的视觉心理效果。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高纯度色相对比的经验,在制作年画、泥塑、皮影等作品时,经常利用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美术创作,在遵循一定理念的基础上,创作者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设色,从而使画面的明度感更强,达到满足实际需求的创作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在受到文化传统制约的同时,又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阐释和外化,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多种视觉审美效果。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可以说既是观念的、传统的,又是客观的、现实的,我们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研究,应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情景之中,探索其作为民间艺术的内在本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邢莉莉.探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66-67.
[2]赵乐飞.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J].陕西教育(高教),2014,(4):23-24.[3]吴国来.浅谈民间美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5):158-159.
[4]张怡琼.论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35):214-215.
篇3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语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以小观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组成的;但还应该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为以大观小,没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识,就不能筛选、优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当今的本土文明应该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艺术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识之上结合积累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创造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水彩当从世界的角度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他绝对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国画”,而是独有中国气派的、开放的、贯通中西当代文化的产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讲变化,在变化中求创造。要把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主导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民族性,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水彩画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才能从世界性范围内的水彩行列中获得一席地位。水彩画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强调民族文化的发扬、发挥语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画一样的色彩表现力又具备中国水墨画的自然韵味。这是任何画种都无法取代的。
(二)语言创新化、风格多样化
风格越是独特,艺术观点也就越是显得明确。水彩画的语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动的用笔、把主观的意念融入到客观的思想中。各种不同薄厚的水彩纸所产生的变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带有创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画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文学艺术论文,流动美。画面中诸多因素都要综合起来应用,有造型、气韵、力度和情感等。应去尝试新的材料、符号语汇,充分关注色彩、材质、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艺术天赋,运用轻快的色彩语言,抒发着灵魂最深处的伤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鸣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经表明“‘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事物的感受来画论文提纲格式。’又说:‘是的’,‘不真实’但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
(三)观念更新化、题材变革化
重复自己不经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观念更新化的水彩绝不是中国画式的水彩,是构成,是取舍,是绘画的型与型的关系。要画出别人所没有见过和超越大众的普通视觉和手法。观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现基本的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国当代水彩破茧而出需要观念的变化来进行推动。现代艺术是革新美学,当代艺术是革新思想观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态的风格能体现不同的思想观念带来的不同社会反映。水彩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最至关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够。像王肇民老先生说过:“我认为创作有三个起码的标准:(1)在内容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在形式上有时代气息和自己的风格;(3)画得比现实更高、更美、更有社会意义。[3]
(四)理论体系化、思维时代化
1.理论体系化
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从自然地状态逐渐走向自觉的状态时,就到了立论的时候了,这就必须要有相应支持的理论作为支撑,历史上很多文艺高峰期总是有正确先进的理论为之做奠基。
“宗白华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观动机或目的为转移的;审美活动的主体绝不可能仅只在自己心里去寻找这个‘美’的对象‘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着美,人们做梦也不想研究美学,国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设立美术馆。”,[4]艺术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单来自于本身主观意识,也来自于理论的支撑和导航,当代水彩画之所以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停滞不前,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维时代化
一位具有时代思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实的个性体验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外,也必定能通过某种过人的艺术敏感捕捉到个人与时代,传统与变化,主体语言和个性表达之间的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杜威认为“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与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获得的。从艺术形成学角度来看文学艺术论文,劳动既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艺术。”[5]
结论
小境界只能娱人耳目,大境界能够震撼心灵。虽然中国水彩画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独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空间。需要我们去粗取精,西画中用,站在时代语境下,发挥我们长处和创造潜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艺术佳作。
[1] 翟墨著,《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页。
[2]《艺术的历程》贡布里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页[3]王肇民著,《画语拾零》,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6页
[4] 葛路、克地《中国艺术神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篇4
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潜藏在视觉方式变化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乃是艺术观念的变化,所以记载着各种艺术风格、流派产生、发展、衰落的艺术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来说,乃是一部关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演进的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所持有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艺术观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艺术作品、甚至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纵观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法国印象派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西方美术以模仿写实为主流,可以称为西方传统艺术;第二阶段从l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开始直到现当代,这个阶段的总趋势是突破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建立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在传统艺术观念到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在塞尚之前,西方主流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模仿自然万物,从塞尚开始,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的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巨大震撼,这种巨大的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始于塞尚,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西方美术史分“塞尚之前”和“塞尚之后”两个阶段。要了解、认识西方现代艺术,首先需要了解、认识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而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肇始于塞尚。
二、塞尚与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型
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篇5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
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篇6
一、主观色彩的形成
主观色彩的形成在主体方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画家把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所获得的视觉感受直接转换为画面色彩,主要运用光与色的结合,表现特定光源和环境里的色彩气氛与效果;另一种则是画家把个人的情感意念转换为画面色彩,不受客体外在真实的局限,其色彩具有程度不同的主观性,绘画艺术中主观色彩的创造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画家主要是利用对色彩感知中所产生的感情和象征意义的体验与指向,通过色彩的运用去创造与自己情感表现主题相吻合的画面视觉效果。主观色彩所具有的表情作用和象征意味,使油画艺术产生丰富的表现力。[1](p91)
另外就是客体方面,表现在色彩的重构。是以客体作为参照系,运用色彩的组合与色块(色域)的对比把它转换为感情符号和具有表现性的色调,从而使作品产生某种视觉心理效应,达到以色传情的目的。画家通过对色彩的转换与重构,把对客观色彩的内心感受转换为主观的色彩表现,超越客观物象,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色彩现实,体现了绘画色彩的精神价值。[1](p91)
二、生命的色彩
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他的绘画观念不在于构图而是在于色彩,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万道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化在对太阳的热烈追求之中。他画笔下的树木仿佛在萌发100棵树苗,他的神经在激荡,热血在沸腾,他用极度鲜艳的色彩,甚至是血红的色彩,来点染阿尔的强光烈日。他的画笔下流泻出来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他喜爱画向日葵,用黄绿色的地面作陪衬画成的向日葵,真是光彩照人。[2]
堪称凡·高化身的《向日葵》仅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家用抖颤、飞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来描绘心爱的花儿。这种非同寻常的花儿,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更是他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那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和粗犷的旋搏、放射着的笔触,使他的向日葵就像有生命的热情的精灵和燃烧的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2]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动,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如果说塞尚的画表现出艺术家对形与色微妙关系的冷静的探索,凡·高则是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切感受。
在《星月夜》中,星、月、夜,共同织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黄色的星星,橙色的月亮,紫色的天空盘杂交错。无声无息地,似乎我已随着黄色的星月一起卷动,跟着紫色的群峰一起摇动。画中一切的一切都在动,仿佛有一个极欲解脱的精灵在挣扎,在疯狂地寻找情感宣泄的归宿。显然,这是一幅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奇特的月亮和星星。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了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它们好比一团正炽热燃烧的火球,以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即使在今天,我们站在这幅名作面前,仍然能够感受到画面中蕴藏的那股神圣的力量,它激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我们对艺术的渴望,也激起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的敬仰之情。《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是凡·高成熟期的作品。画面中,乌云密布的蓝色的天空深沉而又神秘,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月亮似两个滚动的光晕,一群凌乱低飞的黑色乌鸦群如飞动的线条,橙黄的麦田如热浪涌向天边,仿佛要顶住蓝天与鸦群的重压,画面的笔触粗短有力,造成强烈的颤动感,流露出画家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与骚动,[2]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在绘画色彩领域中有突出地位的画家凡·高,就色彩而言,他的贡献非常显著。他把色彩分解、排列、重置所造成的效果开创了现代色彩的先河,他摆脱了以往传统色彩的制约,根据整体调子需要,主观能动地处理画面色彩。尽管凡·高的作品都是面对自然物象进行写生,但他所表现的色彩是自己主观的需要,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来表现自己情感的主观色彩。凡·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情奔放与凡·高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那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太阳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凡·高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友谊的渴望。凡·高不但把他的画室外墙涂了黄色,而且还在画室里画了一批向日葵的油画。他用柠檬黄、洛黄、土黄组成黄色之音,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座座丰碑。[4]
三、结语
注重内心的感受,注重绘画形式的表现,运用变形、夸张、寓意、象征等手法给色彩、线条和构图以强烈的感彩,达到表现自我,表现主观,表现内在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6](p39)他的大胆实践已将绘画色彩向前推动,以被动的再现逐渐转为主观表现的主观色彩,为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凡·高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外在真实,他将形与色进行变化,使画面效果变得单纯而强烈。[5](p34)他的作品已不再是纯客观的写实,而是画家根据感觉和想象对形和色的重新构成,带有明显的主观表现成分。
参考文献:
[1]刘忠军.浅析绘画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J].鸡西大学报.2007,7(6):91.
[2]何庆佳.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EB/OL].四川:论文之家,
[3]47董菲.凡高《星月夜》[EB/OL].北京:文学博客网,2008-12-15
篇7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WWw.133229.cOM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篇8
一.户外写生在高职学院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户外写生是艺术类及所有相关专业学院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风景色彩写生、生活速写、素材收集、摄影、创作练习与构图练习等。户外写生不仅仅是色彩风景写生课,也不是单纯的速写课,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合格美术人才专业技能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不可否认,对艺术创作来说,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户外写生课,就是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逐渐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学院美术类专业户外写生教学的现状
根据高职学院教学大纲的要求,户外写生课程在整个基础课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一般被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在基础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衔接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以往的户外写生课教学主要以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色彩风景写生的技能技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色,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特征不明显。硕士论文,教学尝试。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院的美术类专业,目前我们的户外写生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沿袭原有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
美术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所以目前的户外写生课程在相当程度上沿用了纯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户外写生课以风景写生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的认知,运用色彩色调描绘、塑造形体和进行空间关系表现的训练,水粉技法的应用训练,构图能力的训练,观察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通过风景写生的学习,学生掌握风景写生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能够运用水粉画的干、湿等画法,以及不同的色彩与色调塑造、表现各种形体及其空间关系,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从取景构图、色彩关系方面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但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衡量,传统的风景写生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的作用和效果不大。对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说,美术类专业的户外写生课,除了通过传统的写生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描绘能力以外,还应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院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专门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硕士论文,教学尝试。高职学院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高职学院的美术类专业,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和其他学院的美术类专业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户外写生课的教学中应突出高职学院的特点,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着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应从学生具体的专业方向出发,教会学生有取舍地搜集资料,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战能力。
(三)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我院美术类专业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及影视广告设计。目前的户外写生课教学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大多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主要突出的是一般性的写生问题,诸如风景写生的基本规律、基本构图的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得不够紧密。这也是大部分高职学院户外写生课教学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户外写生课以色彩风景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构图能力,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光与色彩的关系等,主要还是从纯绘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这种教学内容更适宜于专业的艺术学院,对于培养以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来说,户外写生课的教学内容应有所改革,应该把基础的写生能力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户外写生课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有待改进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多是沿用原有绘画专业的一套模式,这样下去会影响艺术类各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正常接轨,学生在两套观念前也会不知所措。所以要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对基础课程中户外写生课训练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定位。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及手段上都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内涵。如在学院美术类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专业教学中,就要突出“设计”的内涵。设计教学应强调的重点是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也是对基础课教学方向的定位。教学中,通过对视觉语言基本元素的理解,以感性而丰富的客观物象为出发点,以个人主观意念为表现目的,使学生尽快地从考前训练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对色彩进行再认识,养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设计素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硕士论文,教学尝试。
三.美术专业户外写生教学的尝试
我院对艺术系2006、2007、2008级学生的户外写生课进行大胆的尝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户外写生课进行改革:
(一)户外写生教学方法的定位
户外写生在各高职学院的绘画基础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训练课程。户外写生课程训练应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应培养现代美术人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更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能与社会需要相呼应,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各高职学院相关美术系部基础课教学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户外写生课教学中,我们应突出高职学院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也相应地有所侧重。如对于设计类专业的户外写生课应强调“设计构成”的元素,如形体构成元素,色彩构成元素,这样就相应地要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对于画面的组织和控制要更有理性,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表达对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对自然的模仿中释放出来。对于色彩风景写生要以分解色彩的色块、色点来表现,并且色块、色点的大小有变化,形式多样化。硕士论文,教学尝试。风景速写,主要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来表现自然,其用线可以分为竖线、斜线、折线等多种样式。硕士论文,教学尝试。如将房子、草垛等概括为点,将田野、天空概括为面,将道路、远山等概括为线。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课教学应突出装饰性造型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地从光影与空间中走出来,追求平面、简洁、含蓄、夸张、变形和抽象,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户外写生课教学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用快速的方法记录和表现的能力。课程以风景写生为主,调整后以现代建筑风景和特色民俗建筑或室内陈设速写为主,表现手法上从水粉色彩画改为水粉、水彩淡彩画为主,这样的调整使教学对快速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对素描、透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对于快速表现技法课程具有很强的支撑性。户外写生教学的同时还要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二)户外写生的教学准备
一谈到户外写生,首先要考虑写生地点的选择,因为户外写生教学是在具体的写生点进行的,而教学大纲在这方面并无具体规定,又缺乏规范的参照物,户外写生中有关地点的选择、教学的安排,一直都难以规范,易出现随意性。从美术类各专业特点来考虑,写生地点应因专业而定,如影视动画专业写生练习地,无需追求太多的奇山异水,教学写生的重点是集贸市场、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公园和民俗风情集中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是色彩能力与构成要素及风土人情的训练和表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教学重点是以表达物体的基本特征、组成内部空间、建筑特色为主,强调形体透视变化规律;而影视广告专业把重点放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摄影素材的收集上,在户外写生过程中,注重不同环境、不同光线的艺术语言表达。
我院艺术系经过实地考察,在福建的武夷山、太姥山、平潭岛,江西的婺源、三清山等地长期建立了户外写生实践基地。硕士论文,教学尝试。这些固定基地的建立,使得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生,教学也就能进行得更加顺利,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完善写生作品考核标准
在户外写生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完成好作业。写生结束后,各写生基地要有户外写生教学总结,各专业学生举办户外写生作品展览。让学生整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根据写生的感受与体会,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幅的创作,以展览的形式向学院汇报户外写生的成果,同时教研室要认真组织,严格对学生写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户外写生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为户外写生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户外写生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高职学院的户外写生课要有自己的特点,既包括传统课程的要求,还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才能在户外写生课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翁诞宪.油画风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2.
[2]宫六朝.水粉风景教学问答[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3]孙文忠.浅谈山水画的写实性[J].新美术,2001,3:84-87.
[4]马英,李玲玲.建构完善的建筑专业课程设计评价体系[C].2002.
[5]周岩.构图概念与构图分析[J].中国美术教育.2002,1.
[6]范杨.写生写性放笔直取。[J].美术观察,2002,2.
篇9
一、风景油画教学中的主观色彩
东方的绘画艺术注重意境的表达方式和描绘的风景,也注重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作天分。艺术如此崇高,使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人格精神获得充分体现。图像早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核心理念,包含了人类精神的思维性质和方式的精髓。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色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艺术家有合理的色彩思想和相当主观的色彩概念,坚持绘画中色彩的主导地位。汉代艺术家总结了着色经验,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提供了指导,唐宋时期色彩的应用达到高峰。不同类型的颜色是东方艺术运用色彩的重要理论依据,其色彩是含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图像色彩”,使画家得以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
二、学习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观察大师的用色特点
不论是一年四季还是人们的思想情感,都可以用色彩表现出来。画家要想在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必须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家的人格也是组成艺术色彩的一个重要模块。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界中的颜色,但是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中的色彩组合基于画家个人的感受和感情,需要形成主观色彩,因此,主观色彩是画家重要的艺术语言。学生应该逐步完善自己的主观意识,改进色彩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学习和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含两个层次:精仿和有意识地吸收。首先,学生通过模仿表达主观色彩,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学生形成对色彩的初步认识。模仿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经验,通过寻求大师作品的主观色彩,学师的色彩运用方式,加强自己的创作能力,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主观色彩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创作形式。其次,学生需要理解前辈大师的创作意识,拓展自己的创作范围。这时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代表了学生的主观思想、艺术追求、审美理解以及文化研究。加强培养创作灵感,学习艺术大师的绘画特点和个性色彩,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建立自身的色彩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学习色彩更高的层次,这一层次对学生完善自身的主观色彩体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画家凡•高在美术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在色彩运用方面,他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他通过强烈的颜色营造出现代效果,摆脱了传统色彩对绘画创作的制约,根据主观能动性处理色彩。虽然凡•高的作品大多表现自然现象,但他已经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色彩,通过提取自然中的图像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凡•高的很多作品以黄色调为主,黄色的激情和凡•高情感的共鸣表现出他疯狂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就像在艺术中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只有黄色才能完整地宣泄凡•高的情感。在他看来,黄色的太阳是友谊、希望的象征,黄色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生活、友谊的向往。凡•高不仅把他的工作室的外墙漆成黄色,还画了许多向日葵的油画放在里面。他用柠檬黄、棕黄色等组成主观的黄色。凡•高对色彩的增强处理、主观组合、合理控制、想象臆造,形成了美术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因此,学生通过大量学师作品,可以提高对色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色彩的个性风格,思考大师如何构建主观色彩体系,把素描和写生相结合,学习如何构建主观色彩体系。
三、凸显色彩感觉,发现色彩变化
主观色彩的运用是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上的一些绘画大师为了掌握色彩的规律,创造了大量的速写,将自然中的色彩化为自身的情感,抽象、升华了色彩的个性,形成了对于色彩的独特理解。绘画是画家的技巧和情感的表现,如果失去了灵感和激情,就不可能创作出迷人的画卷。教师可以用美丽的色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色彩学习中深入地感受色彩,形成自身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1900至1904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蓝色时期”。在这一时期,身在巴黎的毕加索常常通过恰当地运用蓝色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反映他们真实的精神状态。1904至1906是毕加索创作的“粉红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马蒂斯,随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他的经济状况好转,生活愉快,画面的主色调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为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从“蓝色时期”向“粉红时期”的变化,反映了毕加索的情感变化,并由此灵活运用了不同的主观色彩。所以,主观色彩是艺术家充分表达个人感受的方式。
四、加强学习知识色彩,理解色彩的内涵
为了形成主观色彩体系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学生要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加深对色彩的理解,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在绘画创作中,学生要削弱不必要的颜色,让画面色调趋于纯粹,进而加强画面的力量感。学生还要及时归纳色彩的运用方法,这是精炼主观色彩的过程,通过去粗取精而把握色彩的主色调,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色彩体系。学生还可以进行大量的画面变调练习,练习运用主观色彩,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改变画面主色调时仍能组织画面。在色彩训练中,学生必须做到准确观察、忠于客体、简处入手,增强色彩的丰富性和力量感。合理运用色彩不仅能加深观者的视觉印象,而且能够更好地表现画家的情感,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谐的色彩能在心理和感情上更好地与观者形成共鸣。油画中的色彩既需要画家的想象,又需要进行客观处理。画家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了自身不同的情感,同时感染观者,使其产生联想,进入画家营造的审美境界。
五、加强色彩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教学生复制前人的作品。如果学生以同样的创作方式创作出同一外观的作品,艺术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现在艺术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色彩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重要途径。学生观察色彩时,首先要注意色彩关系,进而确定画面的整体基调。主色调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因此只要抓住主要的色彩关系,就能基本确定色调。首先,学生在观察对象时不能过于注重细节,而应该关注画面的整体效果。其次,要注意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布局,加强对比或协调,注意色彩的节奏感和冷暖变化,从简单和复杂的变化中寻找统一的规律,局部需要服从整体,为画面的整体效果服务。此外,学生还要善于识别不同倾向的色彩,不能滥用主观色彩,善于发现新的主观色彩,切忌套用别人的用色方法而歪曲写生对象,这样的作品既没有自然美,又缺乏艺术个性。因此,对色彩的把握要准确、简洁、轻快、新颖,不脏乱、不浮夸、不粉化、不油腻,努力通过色彩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热情、真诚和准确的色彩情感倾向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结语色彩是绘画艺术语言构成中最活跃、最丰富、最敏感和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视觉因素。画面色调可以营造艺术氛围,以不同倾向的色彩传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学生必须学会把握主观色彩,使绘画作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完善风景油画教学中的色彩训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细细揣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剑锋.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于幸泽.建筑造型基础教学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周鼎.交响.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4]伊沙木丁•阿巴克力.浅谈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篇10
京剧艺术是中国三大国粹艺术中最古老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体现,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同时京剧在全世界文化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京剧的元素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无论是京剧的意境与神韵,还是绘画意象与造型,都是从追求艺术美来展开的艺术形式,所以这就是绘画与京剧共同的艺术特征,同时也体现京剧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通性。
一、京剧油画概念
(一)概念
京剧油画,是将动态的戏曲艺术和静态的视觉艺术相结合。首先,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呈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它独具特色的艺术视觉表象,而油画是表现人类观察、想象的视觉艺术,跨越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为不同国度的人们所接受并认同。京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油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中,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两者是统一的,都是作为架构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而存在发展的。当油画传入中国之后,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试图在油画创作中加入京剧元素,为油画创造了一种生动而又极富个性的表现形式。
(二)画家及背景
刘令华的京剧油画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在京剧绘画题材上最大程度地发挥油画的特性。油画无可非议的特征就是在色彩的基础上进行造型,油画颜料的特性必然使色彩的明度、色相以及纯度都比其他画种更为灵活和丰富。恰好刘令华的京剧油画作品的特征与此迎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现代油画以色彩造型为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与京剧中人物的服饰着装、各类脸谱等缤纷绚丽的色彩十分契合,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将京剧的特色与油画的特性融为一体。在画面中很直观地感受到“敦煌艺术的色彩感”,不仅展现了中国京剧中古色古香的艺术韵味,也升华了中国油画传承本土色彩观念的特性。
二、京剧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写意表现之美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被称之为“国粹”,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京剧艺术前辈用笔墨挥毫勾勒,谱写了一段段美到极致的京剧人生。然而近年来涌现了不少从事戏剧人物画的中青年画家,无疑刘令华就是其中用油画塑造京剧人物形象的主要代表。他打破传统的缚束,运用多元化的特殊艺术手法,融入自我情感,形式不拘一格,不仅对京剧人物在舞台上的形象拿捏得当,而且作品充盈着诗的古韵、美的联想和装饰趣味。
(二)抽象运用之美
京剧艺术中的视觉元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化妆、服饰上运用抽象方法,实现了对现实的反思、升华。如以夸张线条和色彩改变人物本来面目的脸谱艺术,尤其是花脸的勾画上,点、线、面等抽象元素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无论是具有象征性和程式化的图案,还是运用黑、白、青、赤、黄的五行学说色彩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着抽象形态。在油画创作中,把这些抽象元素加以借鉴或再创造,用全新的表现形式使其形式化、符号化,不仅要注重人物的造型,更要注重油画的构图和效果。
三、结语
京剧艺术的视觉元素主要包括人物的服饰、化妆、舞台道具等,通过刘令华作品对京剧视觉元素在不同表现形式上的研究探索,深度剖析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油画语言的表现力。通过京剧的视觉元素与立体主义表现方式的混搭,做到对传统形象与时空的颠覆,把不同视角的物象分割打破,再重构画面新秩序,深度研究绘画的表现形式、造型美和时空观念的语言转换问题;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探究京剧艺术中的抽象元素,以及人物造型和色彩形式语言的抽象化处理。京剧与油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的共通性和独特性却可以架起一座艺术融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孙亚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做好油画创作工作[A].2013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2013.
[2]张永升.论当代油画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A].2013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
篇11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影响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可见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这一点在商业展示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课题是对鄱阳街一带周边的商业环境、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多方面实地考察研究,并结合该区位优势,定位于中高档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对鄱阳街一带改造后的建筑室内进行设计。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视觉元素方面着手,探求其室内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如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充分运用与体现,分析视觉元素语言在展示空间形象中所占据的位置与影响,说明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在现代商业展示空间中所发挥的重要美学价值,增强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效应,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实现商业效益。
一、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分析
商业展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手段,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视觉元素是展示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课题从二维和三维两个方面分了视觉元素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一)现代展示空间
现代展示空间是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与以往传统展示空间不同的是更重视展示元素的分析和运用。在本课题展示空间设计中,不仅采用动态的空间形式,序列化的展示形式和有节奏的空间变化的基本原则来表现所展示的物品,更多的运用了现在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比之传统的室内展示空间感受所不同的是,在本课题展示空间中,观众能将各局部的空间艺术把握后很容易的得出整个展示艺术特征的总体印象。
1、现代展示空间的概念
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空间必然的艺术设计的主导,展示艺术空间环境的创造,是对空间的设计规划,是对自然状态下无形的空间,通过概念元素(点、线、面)为基本要素和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有形结构加以界定,制定出“有形”的空间这样一个过程。
2、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规则
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展示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的。除了展示环境本身的设计之外,展示对象陈列形式的设计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研究一般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外,研究人在观赏展示对象时是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
现代展示空间中药遵循的基本规则:注重展示物的真实性、展示空间对观赏者的直觉效应和视觉元素的基本运用。本课题在对商业展示设计设计时根据所需要的功能,做到不只是仅仅看上去美观,更考虑到对消费者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环境更加多样化,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个性化,但是“人”是基本的,我们应该更重视令人身心舒适的环境的设计,用美的、功能性的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
(二)现代展示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
视觉元素是视觉传达设计(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一部分,它包括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在空间艺术中的直接体现。现代展示空间中的视觉元素是一种通过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是大众最先接触的感觉方式。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所以说视觉元素必然是艺术设计的主导,它丰富了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在本课题设计中必要的运用视觉元素的基本构成进行对鄱阳街老建筑的室内改造设计,使现今的新鲜事物被很好的运用到现实中去,达到展示空间应有的展示效果。
二、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
视觉元素在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视觉元素通过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达到突出空间艺术、塑造空间的目的,给大众强烈的印象。视觉元素在空间艺术中的体现丰富了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
(一)形体大小
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之一形体大小,是根据展示空间的大小来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展示道具的应用上。在本课题中通过对形体的大小不一把展示设计与视觉艺术的最佳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动感的展示空间,这个空间展示道具的大小传递着空间中的主次关系,并能够带给观众以丰富的多样空间和强烈的对比印象。在处理形体的大小时必须满足一下条件(如图2-1所示)。
1、几何参数
说到形体大小不得提到数学关系也可以说成是几何参数。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由于数学是使人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的应用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随处可见有数学的形式美。如图2-1设计中包柱灯箱是对角线满足勾股定理的矩形灯箱,其他形体的各项尺寸也基本符合几何比例关系。
2、人机工程学
形体大小的控制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这是设计的基本前提。从使用角度来看人机工程学必须满足操作、显示、安全、舒适等问题。如图2-2中的高柜采用标高2.4m,前台(操作台)0.95m高,这样既方便营业员的操作又能提供给客户最佳的视角。
3、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
符合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只有符合力学原理,设计才是最合理的、可实现的。力量感是人的心里感受,而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将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设计中,作者尽量避免因力学问题带给顾客的恐惧感,毕竟极端主义只能被少数人所接受。
(二)形体形状
近代对视觉心理和艺术心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方面的成果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展示的设计中。基于在视觉行为方面的共性,展示设计中引人了许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方面的原理,并在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如图2-3,图2-4所示)。
1、形体的外部轮廓
形体的外部轮廓是形体分割作为图像处理的结果,是人们进行图像理解、图像分析以及进一步图像识别的基础。在本课题设计中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以及矩形等最基础的形体元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直线在视觉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展示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元素之一,使用得当的直线,会具有明确的视觉效果。在展示中应用得当的曲线,能丰富整体效果,创造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效果,改变由单纯直线造成的冷峻、严厉的气氛。从几何学的角度说,圆是一个被连续曲线包围的形状,曲线上各点距与该形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说,圆是非常有用的形状,它既可以是实心的盘状,也可以是空心的圆环。原形的使用,应当使整体的各个局部都能有效地和谐。三角形或菱锥形等形体的运用,可在展示设计中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想象力与对比效果。
2、常见的形状
光滑表面,抛物面,球面,皱褶,螺旋,窄槽,微孔,穗,环,是展示设计中最常见的形体形状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各种不规则的形体形状随之而诞生。例如在展示道具中出现了很多仿生学的元素。而中规中矩的形状还是比较多见。
(三)色彩
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本课题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如图2-5,图2-6所示)。
1、色彩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原则
人的视觉感知占全部感知的80%以上,而视觉感知中最具优势的是色彩知觉,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展示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
2、创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本课题展示设计环境中的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也统一的对色彩基调用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避免了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对鄱阳街一带室内改造中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设计师对用统一的色彩基调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也颇费苦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对于各展区的色彩基调的选择,设计者认真分析了展示内容自身的色彩特点和烘托、陪衬需要,从而寻找、调配出最适合的色彩。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同时根据展品的种类,决定背景使明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在综合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第四章色彩构成的运用色或暗色。使展品得到清楚的视觉印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设计师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以避免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由此可见,在展示设计中,处理色彩的运用时,应充分考虑视觉元素、视觉心理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一个展示空间,色彩耐用的好坏,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感染力有明显的差异。展示设计的色彩运用得当,能够调节气氛,改善视觉环境,增强整个环境的信息交换的有效机会。
三、视觉元素在现代展示空间中运用的展望
我们所说的视觉元素设计是通过二维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在空间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即利用视觉传达的形式做空间的艺术处理。“形式的一个有限的定义是:一件作品实际物理轮廓,是在空间中被认识的艺术设计师创造、刻划出来的体积或形态,或者是在一个平面材料上的轮廓、图形、色彩等要素”。事实上,无论创造的形式或是形态,都需要通过有限的视觉感受来体现艺术品美感。同时在合乎空间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方式是否和谐关系的前提下,达到视觉形式上,包括线条形式、块面形式、色彩形式、材料形式、肌理形式、凹凸形式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形式的视觉表现应该是关于形式的心理感受的内容,我们应该更多探讨形式的组织结构和最后表达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艺术展示空间或者商业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都将被运用在其中。同时,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无论是是展示物形体的大小、形态和色彩都将实现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使用。不仅是大型的艺术展览馆甚至小到简单的专卖店展示,视觉元素的运用将无处不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具有其特殊的理论体系与设计形态的视觉表达往往蕴涵着某种观念、意义、象征,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是勿庸置疑。它强调讲究自身的大小;注重形状、色彩、的运用;考虑环境的因素;强调创新的意识。这些因素与展示空间设计的特性结合便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空间形态,这也使得视觉传元素成为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本课题进行研究探索的价值所在。
致谢
在完成毕业论文这段期间,感谢指导老师周笑对我论文的辅导与帮助,使我的论文大纲、结构等方面更加的严谨和完善。同时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江汉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查阅资料的好地方,十分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2]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3]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4
[5]田原.室内设计与空间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6]任仲泉.展示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7]【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I,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6
篇1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媒体多样化、信息直播化、受众分散化的新特征。公交车作为城市的一道流动风景线,其本身无疑成了传播信息良好的载体,蕴含了无限的广告价值。人在流动,车在运行,信息在传播,城市公交系统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功用塑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交广告不仅仅是商业手段,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作为人们在生活中接触频繁的媒体形式之一,公交广告日益发展,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体验的提升,对公交广告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2.公交广告的审美特征
公交广告主要有车身广告、候车亭广告、拉手广告、车靠背广告等多种形式。公交广告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图形美、色彩美、文案美等,设计者通过多元素组合设计能够巧妙的对产品目标进行释义推广,并高效的加强目标印象,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设计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组合与搭配,在设计师巧妙地安排下,尽力完美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2.1 图形美
日本语言学家时枝诚记说:“通过语言得到的印象是抽象的,易逝的,可能只具有一般价值,掌握它需要时间,而通过照片得到的印象则是具体的,能够看到确定的例子,瞬间就可以记住。”充分说明,图形作为视觉语言运用在车身广告中,能达到直观的诉求方式。车身广告中的图形应具备简洁清晰,车体接触人群时间比较短,所以,复杂图形在短时间都不利于识别和记忆。图2.1的公交车内拉环抓手直接做成产品图形,简洁实用,独特的广告创意使受众在近距离感知品牌同时,也把品牌的人文关怀潜移默化的植入到受众认知中。
图2-1国外某手表品牌拉环抓手广告图2-2公交候车亭广告:雀巢广告
2.2 色彩美
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广告的色彩美是广告审美的一个重要特质。公交广告的色彩美,是指公交广告设计中的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比较赏心悦目的价值。如图2-2,这是设置在公交候车亭的座椅广告,红色的底色和白色的字母对比强烈,简洁醒目,不仅仅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在城市形象建设中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 文案美
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的文字语言部分,与色彩相比,公交广告的文案似乎并没有那么引人夺目,但是一则好的公交广告文案往往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图2-3, 这个广告刻意留白,只有一句话的文案:“广州人,谁偷走了你的8小时?” 引发公众好奇心。广告右上方有醒目的南海桂城四个字,这是比邻广州的佛山桂城的一个城市形象广告。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除却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时间,那么余下的8小时理应是休闲娱乐时间。而休闲娱乐去哪,桂城用“偷走8小时”的文案制造悬念,引发注意,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商业效应。
图2-3广州公交站台广告:南海桂城广告
3.公交广告的审美价值
3.1有助于城市形象魅力的提升
戈公振在《中国史学报》中对广告做了这样的描述:“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发展之记录”。黄海澄在《艺术美学》中提出:“内容与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一个整体结构,它所发挥的是整体功能,单纯形式因素难以独自发挥作用。” 从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广告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成为现代城市形象的特殊构成要素;广告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美化,优秀的城市公交广告,在传达广告信息的同时,迎合人们视觉审美需求,调节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亮丽的色彩,新颖的创意表现形式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2有助于满足城市生活多样化需求
公交广告的日益发展是现代城市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公交媒体已经与城市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向人们传递着各种资讯与信息,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活动与日常生活方式。城市公交在相对固定的路线运行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需求来进行广告设计,如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商业繁荣的街区,可以放置丰富的商业广告,在文化区和城市门户区投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城市形象的公益广告等.配合运营周边环境投放的广告,形式多样统一,色彩绚丽和谐,既能突出商业氛围的繁荣商业发展,又能与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满足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3.3 有助于引导道德价值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对受众就有教育引导的作用,是社会舆论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交广告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亦传达新的生活观念、新的消费方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撒播形成一种隐形的文化环境。当下“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频频出现在公交车身、公交站台及其他的户外广告形式中,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配上简洁精炼的文字,为城市增添色彩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结语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交广告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广告审美不仅仅注重其外在的视觉效果,更应深层挖掘其内在的审美文化。只有清楚地认识公交广告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使广告创作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规划项目(14YS33)。
参考文献:
[1]黄海澄.《艺术美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温华.《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艺术融合》.汉江大学学报.2001
篇13
探讨一个地域的色彩系统,首先要确认这里是否具备色彩系统构建的因数。每个地方关于色彩的运用都因其气候、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本文以惠州西湖的地域文化作为色彩系统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惠州西湖本身具备文化历史的复杂性,构建色彩系统结构较为完整;另一方面是惠州西湖本身处于旅游开发上升期,对其进行色彩系统的构建能更有效率地运用在旅游设施设计等方面。惠州西湖和杭州、颍州西湖齐名,故有诗云:“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苎萝村里质,杭教歌舞帽君王”;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 :此以曲折胜”。皆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惠州西湖除了属于东坡文化外,还因地域的原因具有东江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等特色。惠州西湖的本土文化特征十分明显:景点分布极广,湖泊景观和城市生活的融合程度高,整个景区中间穿插着居住区、购物区、生活区等,人文环境和杭州那种独立景区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极为不同。根据惠州西湖旅游人群调查显示: 100人中有 76%认为惠州西湖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生活区融合紧密,风景人居两相宜,富有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有60%认为能代表惠州西湖的色调是橙黄色等暖色调,这与杭州西湖的冷色调印象相反;而37%的人来到惠州旅游的原因是放松和度假,他们更加愿意选择观看具有温暖特性的色调。可见为惠州西湖构建色彩导视系统具有多重性、多层性的本土文化研究价值。
二、基于本土文化的色彩导视系统的构建
一个旅游景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从颜色开始的。色彩的明度饱和度、色调对比度、色彩的象征意义、当地人对色彩的偏好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构建惠州西湖的色彩导视系统,首先要建立惠州西湖的色彩系统。基于本土文化的惠州西湖的色彩系统是由地域气候、以东坡文化为主的儒文化、以客家文化为首的东江文化提炼而成的。地域气候代表的是本土化色彩系统的第一层次,采用取样调查的方式,提炼色彩的表象,取之于自然,所见即所得。而东坡文化为主的儒文化是色彩系统的提炼的第二层次:坡晚年在惠州,修佛道儒三法,道教以惠州的罗浮山为代表,在惠州西湖的元妙观等道观也有体现,但是这种道教文化基本集中于道观之内,没有外扩至西湖的其余景区。而佛教文化则更为隐世,坡作为儒林中人,其儒文化更具有代表性,所以色彩系统第二层提炼以儒文化为内核。而客家文化为首的东江文化则是色彩系统第三层次的提纯。这一层次的色彩结构是体现惠州西湖异质价值的部分,坡的儒家色彩观念、岭南的地域气候色彩都与其他地域的色彩特征有重合,只有加入了东江文化的色彩习俗,才能形成完整独立的色彩系统。惠州西湖色彩系统的第一层次用于取色、第二层次以儒家文化进行提炼、第三层次则以客家文化提纯导视系统的色彩组合。
(一)气候地域色彩的提取
原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的原生色更容易被接受。因此,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运用不能脱离大自然这个背景色,要力求在设计中保持和突出惠州西湖的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湖水及建筑物的自然色。所以本次研究的调研首先是对景区的建筑色彩和自然气候色彩进行采样调查,根据调查发现惠州西湖的植被自然色彩大约占了 70%的比例,主要是湖水和植物的色彩,由于惠州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变化不大,绿色植物的色彩占自然色彩的 80%以上。所以水清植绿是惠州西湖自然色系的主体。与杭州、颍州西湖不同,惠州西湖气候极为炎热,整个景区给人一种暖色调的感觉。而且景区和人民的生活区极为贴近,充满了世俗气息,给人的感觉也是温暖的。所以惠州西湖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形象是漫天彩霞的湖光山色,而不是其他西湖所以呈现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根据上述分析,第一层次的色彩提取由水清、植绿、霞彩三种色系组成,这组色系包括明度和纯度的阶梯变化,在惠州西湖地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是基于本土文化的色彩导视系统的自然色。
(二)儒家文化色彩观念的提炼
通过第一层次的色彩提取,色彩导视系统的自然色已收集完成,但是这些色彩并没有在一系列的导视中产生一定的视觉秩序,即色彩是无序的,没有等级的。而由儒家文化构建的等级关系则可以让色彩产生一定的等级关系――以苏轼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惠州西湖的文化流源中具有极重的份量,利用儒家文化色彩关系的阐释可以让无序的本源色彩产生等级关系。在儒家文化中,青色和蓝色是一组极具意识形态的颜色,青色是正色,代表书生、知识分子,向有“太师青”之说,所以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作为五行正色使用,占据色彩组合的最高等级。所以由自然本源色“水清”所指向的太师青,将作为惠州西湖色彩导视系统中色彩等级最高的色彩。而红色在五行正色中也占据一位,所以其地位丝毫不亚于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红色作为青绿色的对比色,常呈现出极具诗意的画面: “对坐忘忧草,行歌解愠风。鸭头池水绿,猩血石榴红。解作晴天雪,松梢鹭一丛。 ”[2]红色在惠州西湖的出现往往是门楼、亭台等处,无一不说明惠州西湖的文化传承是与传统的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最后绿色作为象征自然的颜色,成为了色彩导视系统的基底色。根据儒家文化的等级关系,青色、红色、绿色形成一种秩序:青色是统一的色调,也是信息的第一层级;红色作为另一个正色,也承担着强化一级信息,起到着重,强调的作用;而绿色作为这组色彩中地位最低的色彩,起着铺垫气氛、承上启下的色彩功能。色彩的文化作用经过儒家文化色彩观念的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等级结构。
(三)客家文化色彩感受的提纯
同样与苏轼的儒家文化紧密相连的惠州西湖和杭州、颍州西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浓厚的客家文化传承。位于东江流域的惠州西湖兼容客家、潮汕、广府文化,谓之东江文化;其中客家文化是主体。客家蓝衫作为典型的客家人形象在惠州民俗文化中也有典型意义。同时,惠州的东江麒麟舞文化和龙门农民画,作为一个地方的异质性存在,在色彩上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其中麒麟舞是以红绿为主、金色点睛;农民画则是各种色彩都有,但其纯度普遍偏高。客家蓝衫的蓝色、龙门农民画和麒麟舞的红绿色都和“水青、植绿、霞彩”的色彩结构不谋而合。如果将代表惠州西湖的“水青、植绿、霞彩”运用到色彩导视系统中,采取和农民画相仿的高纯度色彩、麒麟舞的红绿搭配比例,将会把惠州西湖打造成更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景区。客家文化很好地融入导视系统,同时展现出以儒家文化为根基、与客家文化相呼应、融合自然的色彩导视系统。
三、色彩系统中本土化功能的价值实现
经过缜密的色彩系统研究,惠州西湖的色彩导视系统以“隐色生韵,显色新颜”为主题;并以“显隐生色衬湖天”作为惠州西湖色彩系统的宏观色彩愿景;按照第一层次的色彩特点,构造了“水青、植绿、霞彩”的惠州西湖色彩系统。然后在第三层次有针对性的体现儒家文化的色彩阶级观念,紧扣其用色彩体现观念的特点,融合惠州客家魍场熬世致用”的色彩风格,从看似简单的青、红、绿组合中,提炼生成了具有强烈对比的色彩印象表征的“太师青、石榴红、鸭头绿”色彩系列。在真正进入运用阶段时,被动的初级色彩体验基本上被忽略了,因为对于运用者来说,这种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蕴的色彩运用,其意义层面的强大作用要远远超出身体体验所带来的色彩感受,因此色彩运用的心理层面一开始就落在了多层文化作用的色彩心理上,而非色相的基本色彩心理反射。 [3]基于本土文化的色彩导视系统设计是根植于色彩的意识形态而进行的设计实践,其中所运用的色彩背后的文化特性才是导视系统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承载本土文化特质的色彩运用反映出某一地域环境的整体风貌,体现出地域文化气息。由此可见,为一个地域构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色彩系统,其价值是无需置疑的。
其一,本土文化为色彩导视系统提供了文化价值: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市的市中心,极具地域代表性,且风景怡人、文化底蕴浓厚。自然气候色彩和人文生活气息共同提炼出“霞彩”色系,让惠州西湖的特点得到了除言传意外的视觉展示,东江文化也得以隐现,具有极强的点睛之用。
其二,本土文化形成受公众认同的美学价值: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不仅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满足了精神需求。 [4]而本土文化与色彩的呼应能让人对导视系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同时其中的民俗审美也得到升华。
其三,本土文化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色彩导视系统本身就是为景区服务的设计,其经济效益也不言而喻,而本土文化在色彩中的作用让导视系统在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开发方面有了施展的空间,也能为经济产生直接的效益。
四、小结
本论文基于旅游景区的本土文化属性,结合导视设计在惠州西湖的实践应用情况,对其在旅游景区导视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色彩层面的深入分析,提出具有本土文化的色彩系统是导视系统中可识别性和形成系统性的重要因素,分析具体的色彩提炼方法和结果,提出三个层次提取色彩的方式,将本土文化逐步地融入色彩系统的构建当中,将“水青、植绿、霞彩”作为导视系统的色彩意象与色彩组合,完成导视系统色彩的本土化,提供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效益。总之,惠州西湖的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此为契机是为设计的本土化抛砖引玉,为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的结合提供新的路径。
*
本文为2015年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惠州西湖景区色彩导视系统的本土化策略”(编号GD14XYS20)、惠州学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惠州市旅游插画地图研究”(编号hzux12013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