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舞蹈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舞蹈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舞蹈教学

篇1

一、欣赏舞蹈美,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平常很少有机会看到比较好的专业舞蹈表演。而电视中的舞蹈离学生特别遥远,他们觉得只有专业演员才可以那样表演。生活中也缺少表演的舞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登过台,更不要说登台跳舞了。要让学生用舞蹈要求的站立姿势站着,他们又觉得很不好意思,特别是女同学,不敢挺胸。

于是,我就带学生观看一些好的地方文艺表演,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舞蹈本身的内在美有个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使其感受民族舞蹈作品的魅力。在音乐课中,我把民族音乐欣赏和舞蹈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在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之下,学生就会有表现美的欲望,无形中激发了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舞蹈本身就有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并采用融洽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理智较差,情绪容易波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舞蹈教学就非常被动。

记得有一次,我教一个成品舞蹈《师生鼓》。这个舞蹈音乐非常活泼跳跃,舞蹈表现的主题是学生和教师一起过节,敲起锣鼓,跳起舞蹈,表现非常热闹的过节场面。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示范动作。听完音乐,看完舞蹈,学生非常兴奋,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教基本动作时,学生模仿教师的表情,学得非常认真。但我发现有个学生动作总是做错,于是我就把他叫到讲台前面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后来再让他做,结果还是错。我一急就板起面孔,使劲纠正他的动作。本来我是好意,没想到这个学生更加胆小,以至于手发抖,动作更差。再看全班学生,刚才那种活泼跳跃的情绪荡然无存。我看向谁谁就紧张。下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番,并从中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教学态度,以鼓励为主,遇到难动作和学得慢的学生时,耐心讲解,并多次示范鼓励,不厌其烦。从此后,学生在舞蹈课上不再那么紧张,学动作时大方多了,表现舞蹈的情绪也丰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舞蹈不能只注意教动作,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给学生爱,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技巧,表现舞蹈主题,提高教学效果。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舞蹈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其动作协调优美,同时增强体质,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二是为高中输送舞蹈特长生。

对于前者,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得到快乐,端正姿态,宣泄他们的思想感情,回归少年本色,使其个性得到发展。此阶段舞蹈教学的内容不宜太深,我就选择基本的形体律动训练,以及动作不复杂、节奏感鲜明的民间舞组合和一些舞蹈创编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创编。这样学生平时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对于后者,一些学生具有很好的舞蹈天分,将来舞蹈也许是他们一生的选择,所以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除教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外,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和形体训练。这样一方面便于学校安排各种演出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进入艺术院校学习更深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一些内容相对较深、要求较高的内容时,除教给学生基本动作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民族舞内在的韵味,找到舞蹈的感觉,准确把握情感的表达,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体验音乐美,从而达到舞蹈美,变被动为主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有些舞蹈特别是民间舞蹈,动作不是很难,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就能掌握基本动作,但是等到学生表演时,就是不美,不生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多听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在学生听音乐的同时,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艺术语言给予引导。教师的引导必须富有感彩,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想象音乐表现的内容,感受音乐美,引起学生神经兴奋。这样,学生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就非常生动优美,同时也激发了情感,产生了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舞蹈当成很快乐的事,变得积极主动。

记得有一次教蒙古舞,我选的音乐是《牧歌》,我首先示范了一遍,然后教基本动作。当时我是越教越累越气愤,因为学生一点感觉也没有。后来我就停止教动作,而是播放音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优美抒情就像草原的优美风景,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但到结束似乎有点余音绕梁的感觉,好像这片土地渐渐离我们远去。学生听完后久久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有学生说:“哇,真美!”过后我再教动作,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动作明显地带有歌曲意境的感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师要加强示范教学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的模仿有一定的指向性,他们一般喜欢模仿自己认为美或者崇拜的对象。因此,舞蹈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舞蹈动作,而且要亲自示范,力求动作的规范优美。这就给舞蹈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精练,还要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并定期进行舞蹈进修,保持良好的体型,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才优美。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教师需要做到经常锻炼,熟能生巧。这样,做动作才柔韧有余,精力充沛,并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否则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六、舞蹈教学必须顺应时展

民族舞蹈是舞蹈的精髓,古典舞能让学生规范形体姿态,这些是传统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近年来,一股街舞、现代舞、爵士舞的风潮已经刮进校园,深受学生喜欢。特别是街舞因其具有轻松随意、个性自由和反叛精神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欢,爵士舞和现代舞也打破了以往民族舞的形式,且极具世中裕年轻人非常喜欢。

每次晚会各班出节目,舞蹈很多,但没一个民族舞蹈,都是现代舞、街舞、爵士舞。这就给我们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不能扼杀学生对新舞种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校园舞蹈队表演的经典民族舞蹈,并告诉学生这些民族舞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直接关系,表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是我们舞蹈的精髓。将新舞种与民族舞蹈结合起来教学,教学范围扩大了,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之情也增强了,教学效果自然提升了。

舞蹈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学者和学习者。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能凭主观意愿随意采取教学方法,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怎样,“口传身授法”依然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舞蹈教师提升舞蹈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语言必须生动精练,生动的语言是讲解舞蹈动作的基础,其次,为了做好示范动作,舞蹈教师还必须经常练功和进行舞蹈进修,保持好自己的体型、体力以及动作的平衡协调;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修养。只有这样,舞蹈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是通过肢体动作向台下的观众表达思想情绪和传递舞蹈的艺术性,从而引起自己与观众之间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而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应加强联系实际,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正确、标准地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和训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阐释作品、表达情感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士淇.试析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4(07):88.

[2]李晓琴.谈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4(59):165.

篇2

一、中学舞蹈教学中培养的学生的能力

首先,细心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术感受力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必备的基本天赋与才能,其中包括艺术感觉的灵敏、艺术知觉的整合、艺术联想想象的丰富、艺术感悟的发达。笔者采用了听音乐、看录像等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的强化学生的敏锐的感受力、细致的体验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特别注意一些服装、发饰、道具等来激发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

其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力即自由自觉地调动一切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技巧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能力。在舞蹈艺术中要能够高度娴熟地运用舞蹈艺术的各种基本功、手段、技巧等,全方位地调动起身体的四肢、腰身、肌肉、骨骼及全部心灵的感情、情绪、意志、人格等,来表现艺术形象的风格、意境、神韵。

再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刨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创造性是指发现、制造与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更多地指鲜明突出的联想、想象能力、个性特征与风格特色的表现能力。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确实是教学巾的难点与重点。

最后,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也要以人为本,营造比较宽松、宽容、自由发展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同时尽力做到教师、学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传统的舞蹈教学非常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可能会拿着鞭子、棍子惩罚学生,但对于学生的心灵和谐、人格成长有弊无利。而现在的艺术教育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健康成长、逐步丰富完善的生命个体,高等教育更要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灵性、有创造性的高级人才,所以一定要把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二、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

其一,精心选择舞蹈教学材料。目前,我国舞蹈界仍然有许多低质量的舞蹈创作作品充斥其间。即使是高规格的国家级舞蹈比赛中演出的作品,也经常会用到高难度的劈叉、搬腿和空中跳跃特技等动作。这样的作品无视舞蹈表演的美感,而如同体操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完成超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内容安排时,必须要注意题材的丰富多彩和不同风格搭配组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教学活动组织。要充分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快乐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课堂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学生自然更开心一些。

其二,创设良好的中学舞蹈教学氛围。创设出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在舞蹈审美意识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现在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能够起到极人的推动作用。一是需要维护好舞蹈教室内的整体环境,要给人以干净、整洁的感觉;二足需要健伞教学设备,要求全面考量到学生的内在特点以及训练场所的外在环境可能对学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舞蹈教室的温度需要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内,光线需要充足、通透、空气的流动性要良好,地面需要铺设好软硬合适的木质地板,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训练中身体遭受不应有的伤害。

其三,创新舞蹈教学的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注意观察美的事物,了解审美体验,这也是舞蹈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舞蹈动作学习时,主要对照舞蹈教师的示范动作模仿,然后形成自己的各种姿势和动作,并感受舞蹈伴奏音乐的节奏与舞蹈动作之问的关系。舞蹈老师在舞蹈示范教学的同时,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语言描述表达对舞蹈作品的体会,演示舞蹈动作的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灵活组合应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舞蹈巾的突出特征,还要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问题和与他人共同合作进行学习探究的意识。

其四,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让舞蹈的美妙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来,就需要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与教帅平等的交流中能够感受到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显现出舞蹈中的丰富情感。例如,假若我们的舞蹈教室缺乏对于舞蹈的情感,在教学上就必定会最得烦躁、缺乏耐心,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会感染这些不良的情绪,学生在舞蹈中就无法将美感有效地表达出来。因而,我们舞蹈教师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用爱心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用美好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表现力、创造能力以及健康心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学校以及中学舞蹈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中学舞蹈教学方法,促进中学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丽,李梦,最新校园成品舞蹈教学:飞翔[M].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8.4

[2]匡冰燕.春之舞-校园实用成品舞蹈:中学部分[M].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4.8

[3]牟录贵,张艳红,中学教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

篇3

何谓中国古典舞?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动作多姿多彩、千变万化,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离开一个“圆”。从手臂形态到整体的舞姿造型,从动作形式到运动轨迹,都与“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圆”是中国古典舞的主要元素。

作为传统文化启发下重创的一个体系,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舞蹈。按说其源流关系很清晰,但中国古典舞创立人之一唐满城教授在《对戏曲舞蹈的再认识》一文中却说:“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流,不是源。”那其源又在哪里呢?循着其独特审美特征,不难找到其源,那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的舞蹈造型、舞蹈技巧都离不开一个“圆”,圆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的体现。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划圆的艺术”,它的运动核心就是“圆形”。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是各种转换连接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他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不自如,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的民族风格特征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将必然无存。

“圆”的特征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圆的教学中,了解圆、理解圆,是学习的第一步。中国舞蹈运动的核心就是“圆”,圆形规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在长期的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们将这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其实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所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要想充分完美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理念。中华民族崇尚“圆”,圆是人们的愿望,是人们的处事方式,“圆”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影响着中华的人文历史。只有从中华文化角度去理解舞蹈中的圆,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舞蹈之精髓。同时,“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圆,中国古典舞只是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划着更大更美的圆,其实,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只有充分地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璨的明珠,看到其放射出的夺目光辉。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中重视“圆”的训练。古典舞确实注重“圆”的空间美,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在授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平圆、立圆、八字圆”三种线的规范,让学生们体会到所谓“万圆”离不开“三圆”。像“平圆”训练,就让学生在学习“平圆”的过程中体会到“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全过程。在练习立圆时,重点训练腰部能力。在翻身部分的身法训练中,连接规律就是围绕立圆路线进行的,它在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性上有其固定的规律,一种翻身接一种舞姿造型或者一种翻身接另一种翻身在连接中应保持“立圆”的动势规律,必须保持圆里套圆的连接方法,才能使翻身完成得顺畅自如。

作为一名从事中学舞蹈教育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强调“圆”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哪种类型的舞蹈里面,“圆”始终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舞中,“圆”是主要角色,即使中国古典舞的技巧训练,都是围绕着“圆”这个字来练习的,中国古典舞一切都来源于“圆”,注重训练的同时也会给人们一种审美趋势。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只局限于目前的现状,应该尽可能从更多历史流传下来的文物等资源中寻找、挖掘并把经典之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虽然过程是曲折与艰辛的,但相信结果会越来越辉煌。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2)教材编写不合理,教学场地不足。舞蹈教学需要将大量时间用于练习,虽然素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加深,但是中学生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升学压力,因此,在中学时期开展舞蹈教学应当减少对学生时间的占用,以套路简单、基础的内容为主进行教学。然而,当前的舞蹈教学内容虽然较多,但基础性的教学资料比较少,而且很多资料并不能完全借鉴,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安排教学活动,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差,最终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舞蹈教学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如果学校缺少必要的舞蹈教学场地以及相应的音响设备,那么舞蹈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多数中学管理者乐于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见效快的项目中,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舞蹈教学上,舞蹈教学得到投资比例非常小,发展也只能停滞不前。

二、解决中学舞蹈教学存在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首先,应当加强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舞蹈教学的专业性较强,教授起来难度较大,舞蹈教师只有不断研究和创新,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获得最专业的舞蹈技能,才能让学生获得标准、优质的舞蹈教育。因此,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如果在舞蹈学习中,学生有某方面的舞蹈学习需求,而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求知欲望会下降。所以,舞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到达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教好学生。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个中学可以与各大艺术院校进行合作,引进舞蹈系的优秀学生到学校实习,增强学校的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与高校开展合作,由高校为中学的舞蹈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其次,要营造浓郁的舞蹈学习氛围。一方面中学应当加强对传统风气的引导,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还应当为中学舞蹈教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学习氛围。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种方式,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舞蹈学习中。例如,可以举行各种舞蹈培训活动和表演活动,倡导更多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对舞蹈项目起到宣传作用。同时,舞蹈教学的重点也必须从强制性以及定制性向娱乐性以及健身性转变,改变学生以及家长对舞蹈的认识。

(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对舞蹈教学的投资。首先,应当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中学舞蹈教学的目的并非将学生当作专业舞蹈者进行培训,所以不宜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应当注重发挥舞蹈的基础作用,让学生通过简单易行的练习学习舞蹈最基础的内容,以竞技性、健身性的舞蹈教学为辅,培养出学生终身舞蹈的意识。学校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基础性、系统性的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其次,学校要加大对舞蹈教学的投资。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投入,当前,各个中学对舞蹈教学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教师以及学生应当让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争取更多的教学资金投入,完善教学场地与设备。

篇5

一、舞蹈特长生的发展特点

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学校等一些场所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间接促进了学生对艺术的培养及喜爱。但是,许多家长认为,学习舞蹈固然不错,但是文化课的学习更为重要。在普通的教育模式下,舞蹈特长生并不能像专业院校里的学生,得到系统、专业、科学的训练,所以,在艺考中,这些学生与舞蹈专业院校学生同台竞技,没有优势可言。而且,普通中学的舞蹈教学环境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造成了舞蹈教学上的不足,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完善。

二、舞蹈特长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个舞蹈特长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过舞蹈训练,有一些则间接性地接触过舞蹈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半路出家”,所谓“半路出家”,就是指从小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又迫于升学压力,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对于这类学生而言,由于基本没有舞蹈基础,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吃力。由于这些舞蹈特长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舞蹈教学中出现差异性。

三、舞蹈特长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上,我们按时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开软度、身体素质为主,舞蹈表现力为辅;第二阶段则以舞蹈表现力为主,技术技巧为辅;第三阶段以舞蹈剧目组合为主,技术技巧、体能素质为辅(注:开软度的练习与古典舞基训的训练一直贯穿在这三个阶段中)。

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时,学生普遍存在“身体不会用”的问题。“身体不会用”含义较广,其一表现在思想上,学生只会照搬模仿,主动意识不强,不清楚为何舞?何为舞?其二是基本功不扎实,开软度不够,当然这与之前缺乏系统规范的训练有关。其三是体能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一切从零开始。在专业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姿态培养,以及基础动作、肌肉力量的训练。同时还要兼顾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姿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训习惯,为今后的舞蹈训练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专业训练,基本可以解决学生的“零基础”问题,学生在通过系统、规范、合理的专业训练后,对舞蹈也有了逐步认识。因为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学习,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在课堂上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后也要让学生多观摩一些专业性的舞蹈比赛和舞蹈剧目,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在专业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专业水平上的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提高的速度很快;有些学生主动性较弱,学习被动,进步较慢,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学生的整体水平就会出现不平衡。因此,老师要注意个别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辅导性练习和管理训练,以中国古典舞基训、腰功训练、毯子功为主,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大纲规定的跳转翻技能技巧动作训练为辅,同时兼顾学生在创编即兴上的培养。为避免教学内容过多,我们可以将教学计划做适当调整。

篇6

 

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中主要设置:唱歌、器乐训练、音乐欣赏、乐理知识等几方面课程,可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并不适宜上“唱歌课”。这是因为,喉部在这一时期内会出现声带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声疲劳等症状。原因是他们的声带在增长、增宽、增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声期”。

 

“变声期”是每个中学生都要经过的,男生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女生从14岁开始,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若在变声期内不注意保护嗓子,使声带疲劳,往往导致声带病变,声带粘膜下出血,引起声带小结或声带肥厚等病症。所以,这时期的孩子应尽量少上唱歌课,避免损伤声带。

 

至于器乐,不论它的结构多么简单,如果要初步掌握它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想演奏一些中等难度的曲目,没有=年五载的技能、技巧的刻苦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文化课负担已经很重的中学生,无形中更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与经济负担。同时,器乐教学要求音乐教师有一定的器乐演奏水准与教学经验,但从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中学音乐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笔者曾对我市四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一所中学的音乐课在教授口琴,92.3%的学生只能认识^一3的音高位置,其它高音、低音的位置掌握不好,换气不科学,节奏、节拍不准确,而“半音”更是从未接触过。而其它另外二所中学则没有开设器乐训练课程。这些情况表明要把“器乐训练”作为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咅乐教学手段推广开来,目前是不太现实的、实践证明,设置舞蹈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音乐中学习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安排的学习内容有:基本功训练,藏、蒙、维吾尔、朝鲜等少数民族民间舞、汉族的扇舞、秧歌、花灯等民间舞、古典身韵等。他们不仅学习了舞蹈技能,还从中学到了相关的音乐知识——乐曲的结构、情绪、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这些音乐知识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就会把某些少数民族的风情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在音乐中学习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美感,发展了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舞蹈《达阪城的姑娘》时,教师先逐一分解示范每一舞蹈动作,认真讲解每一动作的要领,总结出维族舞蹈的特点:多擅长头部和手腕运用,昂首挺胸的立腰姿态,加上微颤、滑冲等韵律,突出了维吾尔族人民潇洒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然后,我们配合音乐练习,边做动作边讲解音乐:乐曲为三段体结构,节奏活泼跳跃(节奏型xx|xxxH),旋律优美明快,通过风趣的歌词,赞美了美丽的达阪城姑娘,表现了维族青年热奔放、风趣幽默的性格。

 

当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乐曲的旋律、节奏、节拍、情绪时,切身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发自内心地表现美、创造美。这时他们的舞蹈动作会更加自如,更有韵味,同时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人。

 

试想,这样愉快的气氛,对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多么有益!

 

二、在舞蹈训练中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报》曾登载: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部对2000例颈椎病患者调者表明: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在所有患者中所占的比率由1997年的8%上升到1999年12%,而且这些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6—18岁之间,正是高中升大学的年龄段。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伏案姿势欠妥,以及每天伏案学习过久导致的颈肩肌疲劳引起的。

 

大量科学实验结果证明:舞蹈训练不但可以消除疲劳,促进中学生运动系统的发展,还可以减轻由于升学、成长等原因产生的焦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舞蹈训练可以加速人体周身血液循环,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促进骨骼生长;可以使肌纤维变粗,弹性增强,肌肉工作能力及耐力都相应地提高;可以使靭带更加坚韧,关节更加灵活、牢固。更重要的是在舞蹈训练中孩子们的身体是放松的,精神是愉悦的,焦虑的情绪得以宣泄。而以舞蹈治病,古已有之。《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说:“陶唐”民族居住的地方地势低洼,水道阻塞,很多人生了一种“郁滞”的疾病,病人肌骨萎缩。为了进行治疗,老百姓就创作了舞蹈来“宣导之”。

 

同时,在舞蹈训练中学生的躯干、四肢要随着音乐有节奏协调地动作,这些活动改善了肌肉工作的协调关系,提高了肌肉的控制能力,而这些都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和发展,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提高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丁.作能力。

 

此外,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内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逐渐出现明显的差别。

 

篇7

一、中职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感的重要价值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其所强调的是舞蹈内在的精神价值,这是舞蹈艺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而要想达到这一艺术效果,则就对相应的舞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者的肢体动作中需要融入自身对舞蹈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而才能够将这一情感信息传递给受众,以此来来激发受众情感的共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对于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开展而言,需要提高对舞感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对舞感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舞蹈技能水准的基础上,领悟出如何针对不同的舞蹈作品,将舞技与舞感融为一体,来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准,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从舞蹈教师角度出发,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舞蹈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舞感,并借助有针对性培养计划的制定,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来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准与舞蹈成绩。

二、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舞感的对策

(一)强化对学生感官反应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舞蹈教学的实际开展而言,大部分教师都会立足于职业性这一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而这就促使教师片面的将主观意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而言,则就意味着需要接受较多的客观要求,职业化水准的要求下致使学生虽然能够在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舞技水准,但是忽略了自身对舞蹈作品本身的感悟,最终导致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所展现出的舞蹈表演中缺少了情感意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舞感的重视程度,在实际践行中,要主动对学生自身感官反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能够在表演前做好心理建树,达到身心的放松,在此基础上,要提升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能够在表演中集中精神,避免被周边环境或是受众情绪状态的影响,同时该需要提升学生感官反应的明锐性,即能够在日常训练与表演中,能够敏锐的洞察到自身的不足,以强化训练的针对性,为从根本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感奠定基础。

(二)实现对学生肢体动作的有效训练

对于舞蹈教学而言,肢体动作是展现舞蹈作品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直接影到了视觉效果,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感,能够有意识的将舞感融入到肢体动作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肢体动作的训练。

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基本功训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任何一个活在舞台镁光灯下的人而言,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舞蹈表演者同样如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促使学生具备一名舞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在高能度动作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具备理解、学习与感悟的过程,实现对学生舞感的有效培养。此外,还需要针对外部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实现对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

这是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舞感的重点内容,在学生具备扎实基本功与高水准舞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在实际践行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舞蹈作品,借助对舞蹈作品创造意图与情感内涵的分析,促使学生能够走进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世界中,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感悟来寻找表演的灵感,进而赋予舞蹈以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则需要注重面部的表情与眼神,同时拿捏好肢体动作的力度,能够将自身对舞蹈作品内在情感的理解融入其中,并传递给受众以激发其情感的共鸣,进而促使舞蹈表演具备感染力。当舞蹈具备生命力与感染力时,就意味着舞者能够以自身的舞技与良好舞感的融入,来赋予舞蹈以灵魂、展现出舞蹈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在中职舞蹈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舞感的有效培养,教师则需要在培养学生感官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肢体动作的训练并实现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有效培养,进而才能够促使学生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将高超的舞技与良好的舞感融入其中来强化舞蹈的感染力,展现出舞蹈的内在精神以激发受众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叶曾珍.论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16,(08).

篇8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具体策略

随着舞蹈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舞台适应力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当中进行注重培养,已经初具成效,以下笔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具体策略,以供广大教育学者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对学生舞台适应力的重视程度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开阔教育理论的视野,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重视对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舞蹈驾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对舞台适应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刻,学生的舞台表演也只限于表面,不够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加强对舞台适应力的培养,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舞台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并对表演过程中不自然的舞蹈动作加以纠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适应力。

(二)提高对舞蹈训练中动作与感情的培养

舞蹈的艺术价值最直观的表现在其优美的动作和丰富的感情内容,为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适应力,必须注重于对学生的舞蹈技巧与感情的训练,使其在舞台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表达合适的舞蹈情感。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师的舞台表演,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舞蹈人才在舞台是怎样进行表演,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舞台适应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舞蹈才会富有精神与活力。无论是绘画、科学、音乐等各个行业中的优秀者,都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其所有的灵感也来自精神世界。因此在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传授学生民族舞蹈的时候,在熟记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还要为学生灌输相应的文化知识,学生在领略了舞蹈的内涵后,才会舞出灵动的舞蹈。

三、结语

总之,舞蹈的表演形式十分的繁多复杂,而且是一门科学性较高的实用课程,学生通过基础的舞蹈技巧训练与表现力的训练,通过舞台的实践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水平。学生对于舞台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舞台适应能力,才能更加收放自如地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巧与表现能力展示给观众,整个表演才会更加的流畅,富有感染力,很好地将自身的内在感情表达出来。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台适应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大幅度提升。

作者:张孔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学;舞蹈教学;有效课堂;构建方法;素质教育

开展舞蹈教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学的舞蹈教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而且可以为高校输入更多优秀的学生。而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尤为重要。因此,本人根据教学实践与探索,就中学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兴趣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对学习舞蹈有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来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而对于音乐舞蹈感受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旋律中的舞蹈动作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教师应根据舞蹈的风格特点,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些舞蹈作品。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中,必然要调动感觉感知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学习新疆舞蹈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舞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欣赏中不仅看到的是舞蹈中新疆小姑娘看、摘葡萄时的喜悦心情、欢乐情景、优美舞姿,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还获得新疆舞蹈中的转手腕、动肩、摇头等一些舞蹈技能。这样长期欣赏舞蹈作品,学生对各种舞蹈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学生慢慢也就对学习舞蹈不害怕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展现自我的心理,在进行舞蹈排练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选几个舞蹈功底比较好又有领导能力的人站在前排,或者选平时跳的比较好进行独舞以及领舞。舞蹈队伍中的排站位以及队形的设计往往使前排的同学可以获取更多的展现机会,这样一来,学生便会通过竞争站在前排,因此,学生就会认真学习舞蹈。当然,集体舞蹈是多人的合作,讲究整齐划一,全员配合才能够完美完成每一个动作。所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可以组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是进行同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进行教学。这一组学生如果水平都比较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让他们学习有难度的舞蹈。如果分在一起的学生水平都属于一般,老师就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予充分指导,适时点拨,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舞蹈技巧,努力提高他们能力和水平。二是进行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混合分配在同一小组进行教学。如一个舞蹈组合教完后,可以进行异质小组合作学习,让那些对舞蹈掌握较好的学生来带头练习,中等的学生在跟随其后练习,这样可以通过当小老师的形式以强带弱,以弱促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有所进步,这样也会形成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恰当鼓励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学舞蹈教学,尤其是高考辅导教学,教师要抓住每个学生在学习舞蹈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优势进行鼓励,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做得到位、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做得不规范的同学,要及时鼓励指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训练中,我还认真做了学生训练档案记录,一些训练中需要完成和改正的地方以及评价我记录在笔记上,下一次训练的时候进行重新检查,争取有所提高。另外,在训练过程我也做一些视频记录,完了让学生自己看看、自己纠正自己练。长期下来,效果也很明显,学生都提高不小。

五、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舞蹈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考试的内容来选取舞蹈的欣赏内容。舞蹈教学不仅是动作的纯熟,关键是要通过恰当的舞姿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要积极通过网络搜取适合教学的舞蹈作品,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人鹅湖》,古典舞《思路之花》《梁祝》,现代舞《大河之舞》等,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满足教学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对学生进行审美辅导。其次,适当让学生参加学校或者外面的舞蹈比赛或文艺演出。学校组织各项文艺活动以及比赛,目的使学生的活动能力、创造能力能够获得培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所以,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者外面的舞蹈比赛或文艺演出,这样有利于舞蹈技能的快速提高。而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为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要构建高效的舞蹈教学课堂,学校要提高对舞蹈教学的资金投入。舞蹈教学能否顺利开展,舞蹈教学的深入和广度要得到拓展,还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缺少舞蹈教学的基本硬件,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是一句话。所以,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的意义,学校要克服困难,增添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投入足够资金,逐步完善场地器材的设施,保证舞蹈练习的基础需要,从多方位、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幼师舞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自己孩子向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希望其有一技之长,从而能帮助其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到舞蹈培训班学习舞蹈,然而学习舞蹈并不意味着学生仅仅了解、熟练老师教的舞蹈动作或能够完整演绎出整支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舞者,所以幼师需要在学生学习初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幼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相对于其他学习科目,舞蹈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学习技巧,更应具有创新能力,因为学生需要在欣赏表演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他人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思想创造出新的舞蹈。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如郎朗、金星等,都不是单纯地学会表演技巧,进而完美地完成表演,而是通过掌握基本功,选取其他表演者精华的部分,结合自身的表演经历和想法,创造出新的表演艺术,从而打动观众赢得掌声。所以舞蹈的精华不在于舞蹈动作本身,而是能把自己融入舞蹈中,满含感情地创造出新的舞,并完美演绎出来。目前我国幼师基本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更不能再舞蹈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要求幼师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幼师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

1、释放孩子天性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性格特点和偏好,正因为这些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收获或学习不同能力,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性格特点。我国很多教育方式都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只是一味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导致很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创新能力不强。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寻找每个孩子不同性格和偏好,释放他们的天性,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针对各自特征对其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舞蹈的信心,从而发挥其创造能力。

2、增加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才会由衷热爱舞蹈,从而自主学习并创造新的舞蹈,相反当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的心理,往往是被父母或者老师逼着学习,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舞蹈任务,学习舞蹈本身就成为一件难事,而编排和创新更是天方夜谭,因此幼师在教导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遵循兴趣开发这一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加学生舞蹈学习兴趣,激发舞蹈学习热爱,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

3、遵循教学规律

就像在学校学习知识一样,学生必须从幼儿园开始,逐渐从小学、初中、高中里学习到知识,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学习舞蹈也需要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底,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简单,从而进行自我创造。因此幼师在教学舞蹈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加快教学进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逐步培养创造能力。

三、幼师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在娱乐中教学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进行游戏等娱乐活动过程中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更大,与此同时,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因此舞蹈老师不可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舞蹈的知识和如何学习舞蹈的方法、技巧,而适当辅以娱乐活动加以教学,让学生能在较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消除来自父母的压力,保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天马行空的思维下不断学习和创新。

2、定期举行分享大会

在每期教学任务完成后,老师可组织学生举行一场分享大会,主要交流心得体会。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学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不一样,让学生定期进行心得体会分享,相互学习方法,既可以增进学生老师之间的感情,又能促进课堂的和谐氛围。学生除了可以学到老师教学的知识外,还可以借鉴同学优秀的方法,进而吸收和创新。

3、在友谊赛中提升

显然,舞蹈老师除了解放孩子天性,还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在已有的水平上更好地学习,所以舞蹈老师可定期举行友谊比赛,进行水平考核,让学生们了解同学的舞蹈能力和自身舞蹈实力,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找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强学习,相互比较,逐渐提升舞蹈能力,也可在比赛的基础上学会创新。

4、在训练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学习舞蹈,平日大量学习舞蹈动作、舞步舞姿在所难免,甚至偶尔需要高强度训练,尤其在学习之初,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强度训练和枯燥无味的舞蹈基本动作练习,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反复练习同一基本动作,因此在学习舞蹈初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前,舞蹈老师应耐心教导,平时对学生应关爱有加,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疏导他们内心的烦闷,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在我国,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所以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才艺培训,如钢琴、美术、小提琴等,其中不乏从小学习舞蹈的学生。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幼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针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浅谈幼师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3,14:230.

[2]孙涛.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12:132+99.

篇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学为了追求更高水平,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新一轮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引入了有效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啦啦队运动项目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为啦啦队强省的广西,广西区教育厅更是把啦啦队项目作为素质教育的推广重点,将校园啦啦队系列引入中学课堂,其中舞蹈啦啦队已经成为学校体育中一项重要内容。舞蹈啦啦队是以舞蹈动作为主,通过展示各种舞蹈技巧和元素并可结合道具为基本内容的团队竞赛项目。那么,如何普及舞蹈啦啦队这一新兴项目,如何充分发挥其项目特点,进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的问题。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对舞蹈啦啦队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关领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方法。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第一是要让学生系统认识舞蹈啦啦队,在介绍舞蹈啦啦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形象的肢体语言、丰富活泼的课件设计等,进行舞蹈啦啦队理论知识的传播。可以结合播放一段舞蹈啦啦队竞赛或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舞蹈啦啦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对视频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讲解,通过讲解展示,给学生直观上造成一种优美、大方、正确的印象,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向往、模仿的心理,进而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舞蹈啦啦队,喜爱舞蹈啦啦队。并从啦啦队的学习当中学会团队协作。

2、精选教学内容,与时代同行

要保证舞蹈啦啦队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目的所在,对动作进行有目的性的编排。另外,根据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适当融入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街舞、现代舞、爵士、拉丁舞、高踢腿、花球、道具舞等元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舞蹈啦啦队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应因材施教,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注重于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否能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啦啦队激情、活跃、团结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3.1. 直观教学法

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无疑就是教师对动作的示范。每位学生都希望观摩、欣赏到教师漂亮、规范而又优美的动作,我们也要恰如其分地采用其他直观教学手段,比如看图片、看比赛和表演的视频,尤其是本校学生或周围学校学生所参与的比赛会让他们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多欣赏国际高水平队伍的视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啦啦队学习中来。

3.2. 循序渐进教学法

由于基本动作结构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手忙脚乱。一般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教学方法并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对于简单动作,可以完整示范多次,讲解动作要领和精髓,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模仿,边模仿边思考,互相之间观察,学会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动作的要求。在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的时候,再对动作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讲解,加深学生概念上的印象,从而提高动作质量,按照这种方式过渡到组合动作。以上是针对初学者。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对复杂或组合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即先脚下步法,再加上肢配合,最后做完整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对于学习并掌握了大量动作素材的学生,可以进行自创自编动作的学习,让他们在创编中更深入了解动作的含义和要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3.3. 变换节奏教学法

在舞蹈啦啦队教学过程中口令和音乐所带来的节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比较多的是采用口令打节奏。从2 拍一动到1拍一动,培养好他们的节奏感,逐渐过渡到配合音乐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从音乐节奏的快慢上选择:先让学生用常速的音乐进行练习,之后选用比平时节奏稍快的音乐让他们继续练习,充满活力的他们会十分的兴奋和投入,越练越起劲,越练越好。经常变换练习时所用音乐,不同音乐能带来不同的节奏和感觉,能让学生随时保持新鲜感和练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在不同音乐下对动作的不同理解和表现,在动作的表现上更具张力。

3.4. 展示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学得快,动作规范,节奏感也很强。这时,教师可以把他们请出来,让他们给大家展示,并给予肯定,不仅能激励学生本人,而且还给大家树立了榜样。当然,对于这一类提高很快的学生,作为教师应经常给机会让他们上前展示,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进行小组展示,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创编的新动作。

3.5. 比赛教学法

根据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可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各类比赛,来激发学生对舞蹈啦啦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把他们分成若干组,给予一定的练习时间,教师和同学对他们只从整齐度和动作规范程度这两方面着手评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在他们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内容之后,分小组,对动作进行队形及造型的编排,又或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动作的创编进行评分。老师与同学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进取心,而且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这样的课堂其乐无穷,练而不厌。

4、合理选择音乐

音乐是动作的灵魂,主宰着动作的风格与特征,决定了表演者和观众的情绪,营造了现场气氛。选择音乐应该鼓点清晰、旋律优美。鼓点清晰,学生容易找到节拍,便能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有助于所有队员同步完成动作,易形成一一种整齐划一的视觉冲击,优美的旋律可将人们带进愉悦的心境,丰富的音乐内涵与旋律变化可赋予动作丰富的意境,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使动作更具生命力。

5、合理的评价

在舞蹈啦啦队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客观的正面的评价,使学生在舞蹈啦啦队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稳定,激发自尊与自信,不断追求更大的目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评与他们之间的互评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束语

在未来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推广校园啦啦队将是一个重点项目,随着我国啦啦队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需要广大师生参与学习和推广,通过几年的大规模、逐年提高要求的系统的师资培训,啦啦队师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各位同行老师应积极把啦啦队项目引入课堂,并积极探讨和寻找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这项新兴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中秋,邱建钢.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EJ].体育科技,2003.

篇12

一、确立创新意识,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上予以突破

创新意识的提升,首先学校必须有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我们的教育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给予我们舞蹈专业教师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也无疑向我们提出了时代的迫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展,努力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的方法以及实施手段。

(一)在观念方面,将知识为本变更为能力为本

高专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为本的观念,树立创新为本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绝对不变的静态知识本位观,把接受知识看作为一种探究活动,以此建构动态的知识观,从而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使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宽泛而灵活地进行有效的迁移和转换。只有我们确立了这种新的课程教学思想,才可以对舞蹈进行再创造,才能使舞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统一,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才能得以理顺。

(二)在教学方面,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

要为学生培植创新力,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下功夫。我们传统的舞蹈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灌输与学生的模仿太多。尽管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动作模仿力,然而它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力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科学的教学原则,针对性地选择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教学方法。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力,首先专业教师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里我们所讲的“以学生为中心”,肯定不是完全抛弃教师的知识传授,只是要求把老师的“教”努力向学生的“学”这方面转化,以此摆脱学生对老师教的束缚和依赖,从而能够逐步走向学习的独立和能力的创新。二是坚持教学的开放性。传统的舞蹈教学注重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从而把教学中的规范视为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即使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得到一定的塑造,然而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的舞蹈动作以及表现形成都出现程式化的顽疾。因而,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要求动作规范的同时特别强调动作的开放,同时还要敢于超越教材,使之成为创新的有效平台。三是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在幼师舞蹈专业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适时对学生启发。比如,在开展民间舞创编教学时,我们可提问:民间舞还能够借用艺术中哪些动作去创编。通过我们教师的合理启发,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借用皮影的动作,借用古典舞的结合动作,可能还会有学生想到借用现代舞蹈的动作。凡此种种,诸多想法,可能还会有更多。这样,就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捕捉学生课堂教学瞬间所产生的创新思维,然后及时加以鼓励,及时给以总结,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二、突出创新能力,在综合素质训练方面寻找路径

我们知道,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是影响其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能否胜任某种工作或者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一个主观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先天遗传条件是人发展的一个前提,它对能力的发展和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一个人后天的学习和他的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说,掌握知识只是提高能力的基础,作为学生只有勤奋学习知识,同时勇于参与实践,才能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获得熟练的专业技能,提高其专业创新力。

(一)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大家知道,创新性思维能够借用积累的知识能量,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职高专幼师舞蹈专业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舞蹈给人以独特的美。比如,我们在训练舞蹈动作“一位”脚时,要让学生自然地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悬崖之上,而自己却两腿紧夹,像一棵扎了根的大树一样,尽管狂风暴雨,你却坚如磐石。这样,不仅能使动作准确、合规,还能体现出这个舞蹈动作的优雅、舒展,从而产生舞蹈的人体动作美。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也就是说,舞蹈者日常的生活是其表现舞蹈并加以创造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培养学生生活的观察能力,其实也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若学生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他们就能从生活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艺术养料,从而美化自己的舞蹈动作,甚至还能创作出时代感较强的舞蹈作品。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笔者认为,我们在舞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对事物相似的不同点进行有效区别,还能对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总结概括。这样,学生就会在观察力培养的同时,最终对舞蹈艺术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识别,从而在舞蹈过程之中更好地处理舞蹈的动作细节。譬如,学生创作以雪花为主题的舞蹈动作时,我们可以先让我们的学生亲自去观察自然雪花的飘落形态,注意观察雪花的结构和形状,然后要求学生在认真琢磨的基础上,塑造出较为独特的舞蹈表演动作。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舞蹈教学需要付出一定的汗水,更需要有失败与成功的经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为学生加油鼓劲。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们要及时给以帮助;当他们取得成功时,老师们要适时为他们提出新的目标。有相关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一旦得到有效开发,就会取得较大成功。

(四)开展多形式创新性活动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的舞蹈教师可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植入舞蹈创新力,其实这也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在高职幼师舞蹈专业教学方面,教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创作编排,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创造性平台。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舞蹈比赛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观赏高品位的舞蹈大赛,让我们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设计出自己的优美动作,同时在激发学生舞蹈编排灵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三、构建创新机制,在评估体系课程评价方面给予支撑

高专舞蹈专业要重视和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此对舞蹈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舞蹈学习与创新,包括系部的教学决策等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敢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一定要把静态的评价结果与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结合起来,不仅评价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评价。同时要敢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要积极指导舞蹈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使用档案袋评价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式,创新性地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评价。总之,新常态下,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创新力。特别是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借助于现代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创新有效植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培养出有创新力的高素质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二、把美感教育渗透在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从舞蹈动作教学中获取美学知识。舞蹈美感是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的基础,舞蹈欣赏离不开舞蹈美感,我们在欣赏舞蹈时,必须经过对舞蹈审美感知才能体会和理解舞蹈作品,并通过想象创造,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基本站姿(直立感和重心把握)到一举手、一投足中的节奏、力度、幅度的把握和呼吸的应用,再到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感觉,确立正确的表现意识。尤其是我们旅游班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好,不懂得怎样在舞蹈中应用眼神,当他们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时,我就引导他们怎样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眼神,从深处去挖掘学生表达情感的本能,使学生完成每一个动作时都能自觉地感受美、鉴赏美并受到美的熏陶。

从舞蹈组合中获取美学知识。舞蹈组合是构成舞蹈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连接组合而成的。其编排中高低、正反、轻重、缓急、刚柔、动静、起伏等对比手法的应用,使舞蹈动作跌宕有致,更具感染力。在组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手法的应用,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张弛提顿间体味情致美和韵味美。

从民族、民间舞中获取美学知识。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观念。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不同,因此所产生的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风格、动律特点也就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不是先忙于教动作,而是设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对舞蹈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不同的舞蹈风格特点和动律特点。如学习裕固族民间舞蹈,要告诉学生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裕固族民间舞蹈。它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服饰、婚礼、禁忌等,这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舞蹈特色以及自己独有的动律。综观裕固族的优秀作品发现,它们有一个最典型的动作: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一只倒扣的喇叭、上束红缨穗,跳舞时需要按住帽子,避免其掉下来)。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时就有章可循,便于正确掌握舞蹈的风格和动律特点,并能自觉地从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动律特点中领略各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