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抽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在细节测试中,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依次查找,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而在细节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而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5)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篇2
1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2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判断确定与运用
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性标准应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他们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就有了多重标准。西方各国自7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研究。世界各国的会计界和审计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都只是针对各种具体情形制定了一些较模糊的标准或只是规范了确定重要性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设计样本和评价抽样结果时,可容忍误差(又称精确度界限)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是确定样本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审计抽样的前提。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3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的事项我国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85条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期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等。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重要性原则的建立与运用,解决了如何确定会计报表总体和各报表项目的可容忍误差及如何评价审计效果的问题,从而为各种审计测试方法尤其是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审计抽样技术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两种,而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交易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参考文献
[1]晋江涛,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06年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一、会计的重要性
1.审计员在会计中的重要性。(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2)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3)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4)重要性原则的建立与运用。解决了如何确定会计报表总体和各报表项目的可容忍误差及如何评价审计效果的问题,从而为各种审计测试方法尤其是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审计抽样技术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两种,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所确定的可容忍误差过低,势必会使审计抽样规模过大,使审计无效率;过高则会使审计样本量过少,无代表性而使审计工作无效果。另外,在审计抽样中,分层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会计人员对会计的重要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外界能够通过沟通交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与能力要求进行了解,同时使会计人员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能力层次,指导日后的发展前进。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估计及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各个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
3.会计内外部重要性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与外部对信息需求差异越发明显,财务会计表主要务于企业外部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内部非凡是治理人员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更多地转向簿记或内部表。
4.簿记对会计重要性的体现。(1)簿记是否只是记录重要会计信息。所谓的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企业购置一项设备,价值2 000元,是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还是纳入低值易耗品核算,这就有一个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问题。(2)簿记遗漏会计信息。簿记中也可能遗漏一些会计信息,但这种遗漏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原则。首先,这一定义直接受到了判例法系国家法官判案影响。因此,它只是法官判案时判定企业治理当局或会计人员应否承担法律者责任的原则,或者是审计人员审计时,据以确定审计意见类型的原则,而不应以此作为会计人员日常会计行为的原则。其次,会计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差错――错记或漏记,并最终在会计表中产生错或漏。这种错漏既可能有主观故意也可能出于疏漏。从法律上来讲,只要这种错漏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伤害,就应当追究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第三,会计表编与簿记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1) 簿记要考虑“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相对变化;2) 治理人员需要从簿记中获取信息。例如,在簿记中将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分类反映,而表中将这些信息合并为存货反映,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因此,簿记不能有因成本因素以外的经济业务的量的漏记。则在将其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时,只能理解为量的信息不能漏,而会计表中数据的性质变化不重要时可以不披露。
二、会计的理论研究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对比。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强调演绎方法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并由此形成规范会计理论。197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詹森在斯坦福大学主持会计讲座期间,首先提出应以实证方法从事会计研究。1978年,美国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合作发表了“关于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一文,1979年,两人又合作发表了“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一文,这是最早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此后,这一理论逐渐系统化。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并把它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两位教授所在的罗彻斯特大学也因此脱颖而出,实证会计研究硕果累累,因而人们将实证会计学派称之为“罗彻斯特学派”。
2.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找出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它是以经验与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论。 在应用实证法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1)选题的适应性。(2)实证会计研究的规范性。(3)数据的质量。(4)模型和方法的适应性。(5)验证结果的客观性。(6)避免研究对象过于集中。
3.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实证会计理论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粗略的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2)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所假设的模型中,预测能力较低。(3)契约中的变量都是线性的,忽视了相互之间存在着共线性。(4)大部分实证会计理论进行的研究多限于某一时点上的对比。(4)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关系
以上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三、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都将经济效益视为生命线,竭力从企业内外部、特别是企业内部,在经营中通过诸如计划、预测、调查、控制等方面寻找措施,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会计作为兼容管理、控制、反映等职能的一种经济行为,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近年来会计界和经济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1.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观点。(1)认为会计与经济效益两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认为会计与经济效益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3)认为会计与经济效益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4)认为会计与经济效益是一种“血缘”关系。
2.分析会计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1)会计产生初期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会计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生初期是生产管理职能的附带部分,其表现形式是由管理者承担着一种原始计量、记录工作。(2)会计发展过程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人们开始对原始计量记录方法进行变革,出现了单式簿记法。当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货币关系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的意大利北方几个城市开始萌芽的时候,便为复式簿记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复式簿记从它的萌发形态发展到初步完备的形态,大致经历了三百年左右,正是意大利的商人、银行家、资本家考虑所得与所费,讲求经济效益的三百年。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形式对会计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于是,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起来了。证―账―表这个会计循环也就形成了,而这些又为会计学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现阶段讲求经济效益也离不开会计。首先,从现阶段经济效益的衡量方面来看,它离不开会计。经济效益这一经济范畴具有丰富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在量的方面必须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同它相适应。其次,会计可以能动地为讲求经济效益服务。会计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和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其运动的,就可以直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为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服务。
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密切,会计的产生是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计的发展是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经济效益的衡量要借助于会计,经济效益的最佳化需要会计为其服务,这就是会计和经济效益与生俱来的一种同生的“血缘”关系。无视这一关系,将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希亮.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措施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05,(6).
[2]浅析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基于增值税转型背景的探讨分析[J].商业会计:下半月,2007,(7):24-25.
[3]刘力强.高级会计师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篇4
货币单位抽样(MUS)是按照总体金额(元)作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再根据样本错误数或错误额推断总体的错误额和正确额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货币单位抽样基于泊松分布数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不以一个账户、一种凭证或一笔业务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而是以货币单位,即1元钱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的,其抽样总体就是由多个1元集合而成的总体对象。
例如,某单位有应收账款明细账户200个,共有余额100000元。通常,每个明细账户为一个抽样单元。若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则认为抽样总体含有100000个“单元”,而不是200个。如果其中账户A1、A2、A3……的余额分别为200、150、350……元,则A1占的货币区间为l-200;A2占201-350;A3占351-700……在抽样中,如果第500个货币单元被选出,则第500元所在的账户A3(351-700)就被选出作为审查的样本。即通过抽取货币单元(第500元),从而钩出了相应的物理单元(账户A3)作为审查对象。在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货币单位抽样中,金额越大的物理单元被选出的概率就越大,越容易受到审计人员的关注。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例如只审查10%的业务)达到实际审定了较大部分的金额(例如可查实80%的金额)。
货币单位抽样法是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的一种混合方式。与变量抽样不同的是,它对抽样总体的分布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求总体中不合零金额记录,因为按照它的选样原理,零金额永远没有机会抽到。但它具有变量抽样对总体进行定量估计和分层抽样对高频经济业务予以高度重视的优点,容易被人接受,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货币单位抽样。能使样本的选择和计算方便快捷、准确。在此,我们重点推荐的是货币单位抽样法。
货币单位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实务操作程序:
1.取得某科目的电子数据库。
2.审查电子数据库,完成下列工作(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
(l)数据与明细账、总账核对是否相符;
(2)对数据库进行汇总,根据审计目标,将相同性质的数据按正、负、零重新分类。
3.确定可信赖程度、精确限度,将参数输入软件抽取样本。
4.编制样本现场审核栏目表,列明样本现场审核要素。
5.审核样本,编制样本误差汇总表。
6.记录样本数量、金额,并计算其所占总体比例。
7.核对样本,并审核结果。
8.将审核结果输入抽样软件,对样本审核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推断总体。
9.若误差超过可接受范围,再次使用统计抽样软件,扩大样本规模,进一步审查或采取其它替代程序。
10.作出结论。
下面我们用货币单位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实例来说明其操作程序:
xx企业199x年度库存
原材料审计统计抽样实例
一、审计目标
为确定199X年度库存原材料的存在性、原材料增减的合法性和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在会计报表上披露的充分性,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量化并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前调查
审前重点调查了财务处和物资处的会计核算方式和材料采购、让售、领用的资金流程;库存原材料的收、发、退、报废等手续的物资流程;通过内控调查问卷对电算化和计算机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
测试,测试认为该厂库存原材料计算机管理程度较高,控制较严密,其数据更新比较及时、准确,DBF数据库较完整。但因库存物资品种多、数量大,采用手工抽样工作量过大。我们根据调查情况,认为该厂具备对原材料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抽样的条件。
三、确定抽样方法
因为货币单位抽样法对金额较大的业务抽取概率较大,能以较小的样本量审查较大比例的业务,工作效率高,并可避免误受风险,因此我们决定优先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对原材料进行审计统计抽样。
四、实施步骤
(-)对原材料的进出业务流程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进行描述
(二)确定抽样对象总体,确定抽样多数
我们确定对19XX年度财务处的12000多项原材料的电子数据账和审计截止日物资处的4244余项库存材料电子数据库台账进行抽样。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审计方案,风险水平(可信赖程度)为95%,精确限度为1%。
(三)误差定义
符合性误差定义:材料采购有无合同,是否与合同相符;领料单有无领料人、审核人和领用部门签章;让售业务提
货联有无财务处盖章……
实质性误差定义:采购价格是否高于市场价;让售价格是否低于进价或财务部门定价;库存原材料金额、数量账、卡、实物是否相符;是否过期变质;是否按照规定盘点及处理盘盈盘亏;是否有有物无账、有账无物;账务处理是否影响资产负债表披露等等。
(四)取得数据,抽取样本
我们在现场直接监督所需数据的复制,并要求提供相关数据的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性。
将获得的电子数据输入抽样软件,自动抽取库存原材料样本345项,占库存原材料总体4244项的8.13%;库存原材料样本金额3032.06万元,占总体账面值4026.63万元的75.3%;与原材料增减相关的会计凭证52张,占总体数量375张的13.87%,样本金额3620万元,占总体金额85.57%。
(五)编制《样本现场审核工作表》
将自动生成的本数据库样本按照部门、库存地点、管库员编号等重新排序,编制了《原材料样本现场审核工作表》。
(六)样本审核
审计人员在审核时,根据原材料收发台账和收发原始凭据,将审计截止日存货数量推算到19XX年12月31日。对审核出的符合性误差和实质性误差进行分析。
篇5
(一)当前主要的国产审计软件及其简要介绍
l.通审2000
通审2000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审计系统的通用性问题,系统包含10大功能模块:审计机构管理模块。会计数据转换平台、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内控评估模块、抽样审计模块、审计查证模块、审计报告编辑模块、审计质量控制模块、审计法规查询模块及系统设置与维护模块;涉及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审计之星
审计之星软件分为查证系统、单体系统及合并系统三部分。查证系统从被审计单位中直接获取会计信息,执行分析、抽查等部分审计程序,它是单体系统的基础;单体系统从未审定报表出发,检查相关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审计调整与重分类,最后得到审定后的报表;合并系统则从各单体审定报表出发,先进行加总,而后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最后得到合并报表。
3.思博审计
思博审计软件相比较前面两种审计软件,其主要特点主要在项目管理及工作底稿的编制上。项目管理,先由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登记,选择工作底稿模型,然后组成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人员分工),并进行电子数据采集;在工作底稿的编制上,可以进行自动取数及自动交叉索引,最后自动生成试算平衡表及审定报表。
(二)国产审计软件存在的不足
1.仍未摆脱传统手工审计模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开发仍主要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并按照传统手工审计的流程来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在这一点上,审计软件的开发受会计软件的影响很大,继续走着会计软件走过的老路。
审计软件的开发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将带来一些弊病:
(1)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传统手工审计已不再适应现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审计软件如果仍只是执行传统手工审计下应执行的审计程序,而忽视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的变化而应执行的新的审计程序,这样的审计软件将是不完整的。
(2)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人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敏感性要强一些,职业判断在手工审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软件如果没有注意到手工审计中包含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只是盲目执行手工审计的审计程序(如只是盲目执行大额抽样或随机抽样而不注重账目的性质),其后果将会是严重的。
2.仅仅执行一些查账的程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还仅仅是执行一些常用的查账程序。
就上面介绍的三种审计软件而言,三种审计软件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这主晏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额抽样及随机抽样,不仅速度快,而且随机性强;而通过电子表格(如Excel)的自动取数及汇总功能,又可以很容易实现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及编制试算平衡表。
但查账不是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查账这一程序来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一贯性,因此对所查的账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合理地判断,才是审计的关键,而这又是当前国产审计软件所缺乏的。
3.仅适用于定期审计
目前的国产审计软件仍主要是为定期审计服务的,是以未审的定期会计报表为基础,通过执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及重分类,最后生成审定的会计报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的变化不断加快,流动性不断增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实时性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实时审计的必要性也不断加强。另外,进行实时审计,还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可以为定期审计服务。
二、造成我国审计软件现状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国产审计软件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问题主要不是来自计算机技术方面,更主要是来自理论研究、准则法规的制定、人员的培养等一些配套环境还待改善。
(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
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地限制。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权威刊物上,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而在以会计电算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会计电算化》中,每年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论文也不过十篇左右,更不要说关于审计软件开发的文章,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这足以说明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计算机审计是信息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学科,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审计软件则是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赖以实施的平台,缺乏理论的指导,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步入歧途,将多走很多的弯路。
(二)会计数据接口标准未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中国软件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曾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号,上海西南会计电算化协会也起草了《上海市会计软件标准数据接口规范(试行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的交流,便于相互数据转换,以及适应用户的特殊需求,为二次开发提供数据接口。
该标准及规范均规定各个财务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计算机文件为媒介,其中包括两类:一类是格式定义文件,一类是数据文件。
该标准及规范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上都能适用于目前国内会计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标准及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各会计软件厂商以保护数据安全为借口,将数据的
层层“保护”,使得会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越来越难,这也给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了难度。
(三)计算机审计准则不完善,执行困难
篇6
一、传统审计的主体特征
传统审计即手工审计。由于传统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的载体是纸介质,所以传统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载有会计资料的纸性介质。传统审计的审计手段,无论是审计抽样还是撰写审计报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审计证据包括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作用。在传统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的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提出审计报告的方法。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相关的各种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再具体一些,包括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所有审计方法的执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从审计线索上来看,由于传统会计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到编制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章,因而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人员能够利用书面资料从原始业务开始,一路追查到报表中的各项指标,并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这些指标是否能够正确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检查其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在传统审计中,企业一般是通过职责分割、职权分工、规定标准的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等而形成的一个内部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可靠和安全。
二、电算化审计的演进
(一)审计对象
在传统审计环境下,审计对象是纸性介质。而在电算化审计环境下,会计资料存储在硬盘、软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审计对象包括了整个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对于纸性介质来说,磁性介质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易查询、体积轻等特点,但也有易被改写的安全性问题。审计过程中判断会计资料合法性与正确性的一项重要证据就是看它是否出现被涂改的情况,传统会计环境中一旦发生涂改会计资料的情况,审计人员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被涂改的会计数据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很难立即察觉。另外一些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盘上会计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二)审计手段
在传统审计中,整个审计过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电算化审计中,许多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免去审计人员许多繁琐的手工计算与复核之苦。例如审计调查,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出审计抽样程序,实现电算化抽样调查。
(三)审计证据
传统审计中的书面证据包括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明细表等,它们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核对。而在电算化环境中,当输入原始凭证的数据生成记账凭证后,记账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批处理,各种账簿记录数出一源,都是依据记账凭证同时成账,相对来说作为审计证据的作用就减弱了。在环境证据如内部控制的重点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传统审计和电算化审计有着不同的内容,从而导致了环境证据的差别。
(四)审计方法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会计资料进行人工审查工作,一般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审计方法,更为具体的审计方法还有核对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人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会计信息以磁性介质作为主要存储方式,因此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审计方法。同时,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来施行。在电算化审计中,传统审计方法发生了较大改变,被划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面向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审计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程序的审计方法、数据文件的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具体包括测试数据法、并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代码比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处理法等。
(五)审计线索
在传统会计中,审计线索非常直观、清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通过这些审计线索来检查和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检查其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和有效。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从记账凭证数据的输入到会计报表的输出,全部业务处理都是借助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加之会计信息主要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即使有所改动也不易令人察觉,使得审计线索缺乏直观性和真实性。例如:各种账簿和报表数出一源、自动产生,使得证、账、表之间的关系缺乏相互的验证性;再如,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使用使得凭证修改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审计人员无法辨别数据修改前的情况以及数据是否被修改。
(六)内部控制
进行审计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审计人员据此估计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审计程序。在传统审计中,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授权控制、责任分工、管理控制、审批和核对控制、内部审计、业务处理标准化等内容,以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为基本特征,审计人员利用直观性很强的纸介质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明确相关职责。而在电算化审计中,数据的处理权限高度集中,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传统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例如,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一旦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各种账簿都能同时产生,原有手工条件下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内部控制措施不再生效。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内部控制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操作控制中的输入控制、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组织控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时应该采用新的审计程序,采取新的评价方法,以适应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变化。
(七)审计环境
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组成及素质、各种管理条件与管理水平都构成了传统审计环境的内容。在电算化审计条件下,上述内容发生了变化:1.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内容;2.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应用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组成上还是知识素质上都有差别;3.管理内容、管理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八)审计档案
传统审计档案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均为纸性介质。而电算化审计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查询方便。电算化审计档案资料可以实现电子检索的功能,查询方便、快捷。2.保存有难度。因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大量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而磁介质容易因盗窃、丢失、故意或偶然的毁坏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损害。3.成本较高。硬性存储器的价格较高,审计档案保存年限也较长,在此期间,物理性损耗等原因使得这些硬盘上的数据必须不断地备份到新的硬盘上,昂贵的档案保存成本也就在所难免。
三、信息化时代审计的未来发展谋略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在审计领域
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在审计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知识结构等领域,是当代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步。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力求使传统审计工作向“计算机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方向转变,如审计人员既以纸性会计数据又以磁性介质数据为对象;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应逐步实现无纸化等。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应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网络知识等;既能够熟练操作审计软件,又能够适时编写各种应用性审查程序。
(二)事后静态审计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转变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重视事后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当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与管理功能是否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另外,还要做好事后审计,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三)未来审计的重点将侧重会计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检验企业会计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往往取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
(四)审计软件应能实现诸多功能
未来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能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链接,实现直接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接口程序取数;能够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尽可能让计算机代替人工的大量抄抄写写和计算,使审计人员的工作精力集中到职业性强的事务处理上去,如抽样检查底稿中的部分项目(凭证号、科目、金额等)交由计算机审计软件自动取数生成;审计软件应能自动完成某些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功能;审计软件应有扩充功能,应能对审计事务进行管理,如审计日程的安排、工时的计算、底稿管理、审计收费管理等。总之,未来审计软件如果具有了上述功能,全面实现审计无纸化将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赵祖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注师审计.财务会计,2006.
篇7
(一)当前主要的国产审计软件及其简要介绍
l.通审2000
通审2000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审计系统的通用性,系统包含10大功能模块:审计机构管理模块。会计数据转换平台、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内控评估模块、抽样审计模块、审计查证模块、审计报告编辑模块、审计质量控制模块、审计法规查询模块及系统设置与维护模块;涉及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审计之星
审计之星软件分为查证系统、单体系统及合并系统三部分。查证系统从被审计单位中直接获取会计信息,执行、抽查等部分审计程序,它是单体系统的基础;单体系统从未审定报表出发,检查相关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审计调整与重分类,最后得到审定后的报表;合并系统则从各单体审定报表出发,先进行加总,而后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最后得到合并报表。
3.思博审计
思博审计软件相比较前面两种审计软件,其主要特点主要在项目管理及工作底稿的编制上。项目管理,先由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登记,选择工作底稿模型,然后组成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人员分工),并进行电子数据采集;在工作底稿的编制上,可以进行自动取数及自动交叉索引,最后自动生成试算平衡表及审定报表。
(二)国产审计软件存在的不足
1.仍未摆脱传统手工审计模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开发仍主要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并按照传统手工审计的流程来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在这一点上,审计软件的开发受会计软件的很大,继续走着会计软件走过的老路。
审计软件的开发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将带来一些弊病:
(1)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传统手工审计已不再适应现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审计软件如果仍只是执行传统手工审计下应执行的审计程序,而忽视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的变化而应执行的新的审计程序,这样的审计软件将是不完整的。
(2)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人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敏感性要强一些,职业判断在手工审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软件如果没有注意到手工审计中包含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只是盲目执行手工审计的审计程序(如只是盲目执行大额抽样或随机抽样而不注重账目的性质),其后果将会是严重的。
2.仅仅执行一些查账的程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还仅仅是执行一些常用的查账程序。
就上面介绍的三种审计软件而言,三种审计软件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这主晏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额抽样及随机抽样,不仅速度快,而且随机性强;而通过电子表格(如Excel)的自动取数及汇总功能,又可以很容易实现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及编制试算平衡表。
但查账不是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查账这一程序来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一贯性,因此对所查的账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合理地判断,才是审计的关键,而这又是当前国产审计软件所缺乏的。
3.仅适用于定期审计
目前的国产审计软件仍主要是为定期审计服务的,是以未审的定期会计报表为基础,通过执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及重分类,最后生成审定的会计报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变化不断加快,流动性不断增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实时性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实时审计的必要性也不断加强。另外,进行实时审计,还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可以为定期审计服务。
二、造成我国审计软件现状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国产审计软件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问题主要不是来自计算机技术方面,更主要是来自、准则法规的制定、人员的培养等一些配套环境还待改善。
(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
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地限制。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权威刊物上,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而在以会计电算化为主要的《会计电算化》中,每年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论文也不过十篇左右,更不要说关于审计软件开发的文章,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这足以说明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计算机审计是信息管、审计学、计算机等交叉的学科,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审计软件则是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赖以实施的平台,缺乏理论的指导,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步入歧途,将多走很多的弯路。
(二)会计数据接口标准未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中国软件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曾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号,上海西南会计电算化协会也起草了《上海市会计软件标准数据接口规范(试行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的交流,便于相互数据转换,以及适应用户的特殊需求,为二次开发提供数据接口。
该标准及规范均规定各个财务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计算机文件为媒介,其中包括两类:一类是格式定义文件,一类是数据文件。
该标准及规范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上都能适用于目前国内会计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标准及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各会计软件厂商以保护数据安全为借口,将数据的
层层“保护”,使得会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越来越难,这也给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了难度。
(三)计算机审计准则不完善,执行困难
由于会计系统的电算化及网络化,使得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以往在审计工作中间逐渐建立的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准则越来越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需要制定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来指导审计的工作实践。1996年12月 19日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 1999年 7月1日正式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都只是在一些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定,并无提出一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方法及准则并没有在审计实践中得到很好地推广,大多数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还偏低,执行业务时仍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主,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文档编辑的水平上。
(四)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立法工作仍有欠缺
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要依法进行,对业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的判断不单只是职业判断,而且还必须以有关的法规为依据。但是,目前的审计法规基本上是适应传统书面纪录形式的,许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新的审计问题尚无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例如,电子证据的无形性和易篡改性造成了审计证据确定上的困难;电子签名因不同于手写签名而导致在法律上难以认定;电子合同的瞬间完成使得合同签订和生效时间的确定存在巨大的争议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是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急需立法加以明确。
(五)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纷纷建立起信息系统,用于规范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的管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件好事。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循序渐进,而是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存在着严重的长官意识。由于这种情况,目前许多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在经济上、技术上不可行,往往建设到了一半由于成本过高而放弃;或者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待系统运行以后再作修改,不仅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花费的成本也相当高,有时甚至不能运作。企业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审计赖以依存的环境,其目前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审计软件的发展。
(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会因为不懂得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会因为不懂得使用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水平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前提条件,也是审计软件赖以实施和推广的基础。
同时在审计软件的开发上,为了使审计软件有较好的实用性,要求审计软件的开发人员既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又熟悉审计的流程,特别是在计算机化条件下应执行的审计程序。但这样复合型人才在我国还很缺乏,各高校对这样的人才培养还很不足。
三、审计软件障碍的解决建议
(一)广泛开展审计软件的
审计软件的理论研究,并不仅仅是学术界的责任,审计业界以及软件业界都应自觉承担起审计软件的理论研究工作。但三者在审计软件的理论研究方面所起的作用及所应完成的工作是不同的。
1.学术界主要责任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审计软件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审计软件开发的指导思想。
2.审计业界则主要是从审计目的和要求出发,结合机条件下对审计对象及审计范围的,制定出合乎计算机审计要求的审计流程。
3.软件业界则是结合审计软件的指导思想及计算机审计流程,设计运算机审计的审计软件结构及功能模块。
(二)完善并强制执行会计数据接口标准
会计数据接口标准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主要是因为软件协会本身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没有行政权力,对会计软件开发商不构成实质上的约束。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应该由财政部修订合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将数据接口的标准写入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并在审批时严格把关,不符合数据接口标准的一律不得通过审批,以加强各会计软件开发商对数据接口的重视。
另外,由于各主要财务软件的发展都基本成型,再更改其数据存储结构成本很高;而且数据存储结构可能涉及各会计软件开发商的商业秘密,让其公开也不现实。对此,在审批时,可以要求各会计软件开发商在其会计软件中增加数据转化的小模块,将其会计数据转化成合乎会计数据接口标准的形式。
(三)完善计算机审计准则
由于我国计算机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并深入研究,然后制定出适合审计的计算机审计准则。
在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准则;
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
3.信息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准则;
4.软件的扩展和维护的审计准则;
5.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的规范指南。
前三项是开发审计软件的前提,而后两项则用于指导审计软件开发。
(四)加强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立法工作
由于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数据、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电子签名等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对这些方面的审计又涉及到法规的问题。因此,立法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电子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及电子数据传递的安全性;
2.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包括合同的生效时间及合同上签名的有效性等;
3.电子货币流通的安全性、保密性等;
4.电子签名的确认,包括密钥的使用等。
(五)完善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审计赖以依存的环境之一,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审计能否得以顺利地开展,直接影响到审计软件的开发及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时,首先应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所要建立的信息系统在上。技术上是否可行,并决定所要建立的信息系统的规模及其预算;其次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倩息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及目的,设计好各主要的功能模块,并建立起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最后在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前应进行严格的测试,待系统能正常运行时再投入使用。
篇8
(一)从业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有待提高。随着内部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通常审计部门人员少,所以有些内审人员应付思想比较严重,造成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缺乏,因此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要求,表现出来,既是重数量,轻质量。造成项目审了不少,但真正有影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精品少,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审计从业人员很多知识相对陈旧,对于传统的一般财务审计了解得多,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有些审计人员能够留在内部审计就是查账的思维模式之中,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问题能力不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
(三)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有待提高。老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审计还停留在对传统手工账的审查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这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造成效率较低、准确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有待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内部审计的业务规范。由于内部审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而设置的,内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又往往比较注重发现了多少问题、审计了多少金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相对落后,造成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五)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复核制度、考核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但这些制度,企业要么没有制定或制定的过于简单,没能得到认真执行,其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做到相互沟通、配合,以及互相监督、促进,没能很好地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六)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对于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一部分内审机构是由最高主管或审计委员会领导,但其他单位或是由副职主管,或是由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抓住重点,重视全局。只有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另一方面,要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
(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
(三)创新审计方法,改革审计手段。为了更好的内部审计作用,必须适应企业财务及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改革审计手段。随着企业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内审部门只有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其次,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四)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制度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即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该机构是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内部审计业务较少,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五)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地位,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领导关系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活动、财会部门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个管理者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这容易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杨后彩.从审计复核中看提高审计质量的问题.湖北审计, 2002,(4).
[2] 徐政旦,朱恩荣.现代内部审计学,地震出版社,1998,7.
篇9
一、评价和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企业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确定企业存货真实存在和准确计价的基础。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的采购、运输、验收、出库、储存、付款、入账各个环节,是事先经过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稽核、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通过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测试,一方面可以了解被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另一方面能确定存货审计的重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环节,问题较多,应列作审计的重点。应注意的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要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要了解产品成本结转流程。
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审计人员可通过观察、询问、查阅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加以了解和调查,其范围包括企业的购货、验收、存储、领料、生产、销售等环节。经过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判断,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初步评价存货的控制风险,实际上就是评价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重要错报或漏报中的有效性。
二、审查存货计价的正确性
存货计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因此,做好存货计价方面的审查工作,对于存货审计风险的防范至关重要。对于存货计价的审查应侧重与存货的发出、摊销及结转等环节,并在审计抽样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存货存在于生产循环过程的各环节,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存货进行详查,抽查核对成了存货计价测试的主要方法。抽查的关键是选择样本,对存货余额较大、价格变动较为频繁的存货作为测试重点,测算期末存货价值是否等于存货的结存单价与结存数量的积,测试期末单价是否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相符。特别注意的是审计工作并不是对被审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的重复,审计人员不应受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干扰,独立按照适当的方法进行。(1)应审查存货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年度内有无任意改变计价方法的现象。(2)在加权平均法下,审查客户是否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型号的存货范围内进行计价,有无异类存货混淆计价的现象。(3)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客户,应重点审查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和成本差异的结转是否正确,有无不按期结转成本差异,或者利用成本差异调节利润的情况。
三、重视对存货的监盘程序
监盘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常用的审计策略和手段,通过对存货的监盘能够获取监盘对象的存在性、完整性、权力性、估价与分摊、分类与披露的认定是否恰当的审计证据,存货监盘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判断上述其他认定的辅助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实施对存货的监盘,以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盘点时间最好选择在会计期末。实际上多数情况的监盘是在会计期末以后进行的,这就需要我们编制从盘点日到期末的存货余额调节表来证实期末存货余额的正确性。(2)盘点参与人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供应、保管、财务、生产等部门的有关人员都应参与;(3)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监盘范围,不应事先透露监盘地点;(4)应特别注意存货的质量,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冷背残次的存货,对这一问题发现途径一是通过实地盘点,二是在审阅企业存货会计账薄时存货数量余额没有变动的账户,其多为冷背残次的积压货物。
采取恰当的盘点方法。①盘点前准备盘点表,同仓库保管明细账进行核对,由于仓库实行保管负责制,一般情况这种核对是相符的。②抽点样本量。企业盘点人员盘点后,审计人员应进行抽点,抽点的样本一般不得低于存货总量的10%。③审计人员应向被审单位索取存货盘点前的最后一张验收报告单(或入库单)、最后一张货运文件(或出库单),作为截止测试时的依据。④异地库存货的盘点。如为外单位代为保管,不能亲自盘点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替代程序,如发询证函、查看原始单据等;如为本单位保管,则一定要亲自监督盘点。⑤对一种存货有几个存放地点的,我们应尽量对其一次、连续不断的盘完,防止有关人员利用空隙,串通作弊。
在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结束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取得并检查已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盘点表单的号码记录,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查明已发放的表单是否已收回,并与存货盘点的汇总记录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自己在存货监盘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与被审计单位最终的存货盘点结果汇总表核对。
结束语
存货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比较复杂和耗时的一项工作,面临的难点也比较多,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审计程序,就能获取存货实物资产确实存在、计价正确的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篇10
1、协议的确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协议在广泛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次修改,最后于2004年6月公布正式稿,委员会规定从2006年底开始在成员国开始推行。新协议由三大主题组成,分别从资金管理人和风险管理人角度、监管人角度以及投资人角度对银行风险的内涵、计量方法以及风险防范方式等,作出了建议和规范方法的要求。
2、协议中的三大主题含义:
第一主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金管理者和风险管理者角度)。新协议将银行风险的进行了划分,确定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方面,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
第二主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者角度)。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适应,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所面对市场的性质、收益的稳定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应对市场风险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三主题:市场约束(投资者角度)。它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的体现,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固。新协议明确了市场有迫使银行合理地分配资金及控制风险的作用,市场中的盈亏机制可以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支持监管当局更有效地工作。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1,概念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和处理能力等内容的内部审核活。风险管理审计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经营过程的效率。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在银行中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帮助风险监管者防范风险。风险监管部门的任务是根据实际要求,制定防范风险发生的制度和监管执行这些制度。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管理审计,是要求审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重新审核,客观地评价风险防范系统的正确性,使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这弥补了风险监管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2)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增强防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和监管、稽核制度执行彻底,是形成经营风险的一个因素。风险管理审计可以评价和检查风险应对方法的执行情况,通过审计风险防范实施的过程,确定制度、措施是否被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等,从而起到加强防范风险措施执行的目的。
(3)风险管理审计通过“干预性”方式减少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体现“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独立防线,它并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执行,而是对已有风险管理实施再监督,它完全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另外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是风险管理增值的另一体现。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更好的为银行服务
1、以协议为基础,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和制度。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审计部门。针对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制定适应自身的风险管理审计方向。经营中,每个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不同,其经营中面对的风险也就不同,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不尽相同,内部审计部门要能够从自身出发制定符合自己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办法和制度。
2、完善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实施标准、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利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基础,参考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教训,研究调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标准。建立风险管理审计方法要本着“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既要注意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也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工作中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新方法研究和探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以新协议中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银行的情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并加以实施。另外,在完善风险管理审计方法时,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增强审计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沟通,以增强审计方法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篇11
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实现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而审计信息化建设,无疑为实现电网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高瞻远瞩的指出,“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国网公司的审计工作“十一五”规划中也将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今后—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可见公司系统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也至关重要。笔者就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谈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点浅见。
2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国网sg186工程项目,由中电普华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用于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作业工具两大平台。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是国网公司总部审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到网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国网公司系统审计决策、重点、计划、统计、日常事务等事项。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应用,审计部门领导可以通过软件,科学地进行审计计划的编制,评估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可以在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内,利用软件的各项特定功能,建立一个关联的整体,满足了公司审计业务管理要求。软件通过不同审计项目搜集、分析、加工、筛选后得到的企业信息,按企业名称分类存放到审计软件的中心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并获得被审单位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是企业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成效。使用软件进行内部审计作业和管理,加强了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规范化控制。审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权限的控制,对不同职能岗位上的人员的操作功能加以限制。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满足宁夏电力公司审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审计作业工具基本达到100%的使用频次,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频次偏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偏弱。这些都暴露出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厂家完善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考核的实施,也是审计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
3 erp实施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宁夏电力公司erp系统的全面上线,对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统可以让审计人员快捷、深入地了解业务流程与控制体系,并在业务抽样、正确性复核等方面提高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erp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多样化的分析,审计穿透快速方便以及信息实时,在线监控能够实现等特点,与审计工作实现有效地对接,无疑是现阶段公司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笔者有幸对上海电力公司和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浙江公司和上海公司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公司审计部2002年起,分阶段、分模块地开发了审计信息系统,经过近4年的不断改进,在2006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集财务、工程、用电营销各种数据源接口软件为一体的审计信息系统。2008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用于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达到200万元。上海电力公司结合sap系统实时在线业务审批和监控功能以及权限的设置和记录,为强化上海电力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帮助上海电力规避内部营运风险,并且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依据。这些好的经验无疑为公司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4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倡导内部审计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趋势。通过评价和改进财务会计控制、经营管理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促进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个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从总体上对内控能力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这样,只有依托信息化条件,审计人员才可以利用计算机决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得内控审计成为可能。因此,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审计手段必须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审计项目管理
5.1审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审计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原来的手工对帐审计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最后应该发展到以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
5.2审计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审计的信息化,也对审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管理主要是利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对审计成果的管理、对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等功能。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审计项目的实施再到审计项目的终结和归档,审计管理系统都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对于审计成果,审计管理系统能够方便的进行存储、检索和维护。审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项目完成的情况等进行考核。
5.3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综合管理系统、作业辅助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力公门户系统,各系统的怍用如下:
5.3.1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佶息支持。在公司目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现有的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以e需求。
5.3.2作业辅助系统
通过审计作业系统辅助一线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引导与控制规范了审计作业过程,降低审计风险。层层归集的基础信息及统计台帐通过系统接口与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并实现现场审计作业数据与远程公司审计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共享。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公司系统的审计现场作业仅限于对财务数据的转换和查询,与浙江、上海公司拥有的财务、工程、用电营销等较为完备的审计作业工具系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5.3.3决策分析系统
通过决策分析系统辅助领导全面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监控审计项目的工作进度。提取审计管言息系统、审计作业系统的相关数据,提供有价值的汇总缬:计信息,为领导宏观决策分晚基础。以公司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必须要结合公司系统erp上线,财务管控系统的实施,充分利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库资源,与审计信息系统有效地对接实现业务流程追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配置审核等诸多功能,才能使公司目前的审计信息化进程得到质的飞跃。
5.3.4办公门户系统
篇12
(一)法制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领域将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现象,然而柑应的法规却迟迟不能出台。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和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法》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至于具体的条例建设滞后现象比比皆足。比如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问题,按现行有效法规.即1998年的《现金管理暂行条倒》、1996年的《贷款通则》等规定,企业之间不得互相拆借资金,如因互相拆借引起的诉讼.法院势必判其为无效合同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借贷已十分普遍,难以禁止。
(二)法律条文不明晰、弹性大
1法律用语模糊: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提及“情节严重”,但什么足“情节严重”,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执法者如何来把握“情节严重”这个度呢?
2.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如何明确改制前后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是一个难题。而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仅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未涉及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3.处罚尺度不一,缺乏可操作的刚性标准。各个法律条文的规定不统一,相关法规对同一问题的规定存在矛盾。例如《注册会计师法》第39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由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经营业务或者予以撤销”;而在《公司法》中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所得收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在《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管理条例》中的处罚为3万元以上3O万元以下。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执法依据是本着“从严”的原则,还是一法为主兼顾其他呢?这使得执法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由于缺少相当的尺度,势必造成不同执法者对同一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同。
(三)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不够清晰
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是以其有违法行为为前提条件的。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须同时具备四个构成要件:第一,违法行为的主体为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第二,注册会计师在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的心态;第三,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结果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侵害;第四,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审计报告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一种结果,评价其真实性、探究其偏颇的原因,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以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样的标准来判别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此,目前一些执法部门仅凭审计报告真伪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判决,是不公正的。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时,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才成为现实。
(四)法律界和会计界的诸多认识不一致
1.何谓虚假报告。无论是验资报告还是审计报告,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其虚假与否,法律界和社会公众认为只要报告的结论与实际不符,就应定性为虚假报告。在司法实践中常以此来判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而会计职业界则认为,只要报告的出具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就不应将其定性为虚假报告。只有在注册会计师行为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目前社会公众很难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殊性,无法区别会计责任与法律责任,混淆了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
2.法律界所要求的“真实性”与会计界所主张的“真实性”有偏差。法律界所要求的“真实性”是指“内容的真实”与“结果的真实”,而会计界所强调的“真实性”是指“程序的真实”与“过程的真实”。
3.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法律界认为,独立审计准则是一种行业规范,不能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依据,判断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能仅仅依据审计准则。而会计界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界定的依据应当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依据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做出的报告,尽管其可能同实际情况有不相符合之处,但它也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在法律诉讼中,法律界认为应以当事人在执业中是否有过错来判断其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而会计界往往认为应以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作为解脱其法律责任的依据,这使得双方在诉讼过程当中容易各执一词,产生矛盾。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存在问题之解决对策
(一)完善有关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法律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有关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目前,许多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案件绝大多数也是按此判决的。笔者认为这不是很合理,因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绝大多数采用审计抽样的审计手段,这种审计方法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论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即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或审验资料“在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对委托人的委托目的,也就是报告的使用目的有所侧重,查错纠弊并非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责任(专项审计例外)。根据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赔偿责任的条款应当明确规定,而不应笼统规定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建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鉴定机构
注册会计师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的鉴定必须由熟悉该行业的人士进行。而在我国,处理该类法律纠纷的法官大部分不是很了解会计知识,因而,尽快成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建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鉴定机构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裁定和实施权归属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民事裁定和刑事裁定及其实施权归属于人民法院。但随着市场经济向法制化方向发展,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将成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方式,而法院无疑将成为最终的裁判机构。不过,当涉及的诉讼案件专业性很强、技术复杂程度很高的时候,法院将难以独立对案件作出合理判定。例如,已认定一项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但如何来界定这项会计信息的产生是故意的还是过失造成的,在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量刑时,是非常重要的。前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界定的权威机构。该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应同法医出具的鉴定报告一样成为庭审的有力证据。在西方国家,司法机关在判决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时,也常常主动参考行业自律机构的意见,作为法律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
对于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建议采取以下程序来处理对注册会计师的指控或诉讼:
1.委托人或第三者直接向司法部门起诉,司法部门在遇到复杂案件时,应征询专家鉴定委员会的意见,确定责任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相关的行政责任由财政部门来确定。
2.其他部门,如审计署、稽查特派员总署、证监会等,检查发现注册会计师违反法规的行为后,根据其行为的性质,移交财政部门或司法机关作出相应处理。
(四)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
审计准则是规范民间审计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质量标准,在西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成为法庭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的司法人员在审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案件时,主要还是依据一般的法律,对审计准则考虑较少。
篇13
1720年的南海泡沫导致的英国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倒闭引发金融监管的思考。这些都使得理论界和业界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审计构成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DeAngelo,1981)。在国内,韩东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针对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余宇莹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角度分析不能体现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二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及集团公司的出现,审计对公司治理在作用机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会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没有动力聘请高质量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不利于激励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商业银行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治理环境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这不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公司治理层同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对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再设计,以完善内部控制。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不合理,入账时间不合理,未按规定更正入账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趋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会导致审计委托关系的异化,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审计委托关系上就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审计委托人,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产生的审计委托关系将会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来影响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的第一层过滤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事会失效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审计要求的“合理保证”,不可能发现公司所有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审计需求者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只关注审计报告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满足这些审计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审计质量不高。
(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关系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博弈的过程,其收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经营者;A代表注册会计师。
1.不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因此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低时,注册会计师将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诉讼的风险。则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
2.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将综合考虑或有收费、可能失去审计客户以及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诉讼的风险,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则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
商业银行治理越不完善,越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出现“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商业银行将审计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将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现“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的“双赢”状态。
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不与公司进行审计合谋,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工作,促使公司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不高也会给管理层舞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机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没能起到很好监督的作用,这将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规范化治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受内部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受经营者观念的影响,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分支机构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将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治理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商业银行综合利用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业银行审计与一般公司审计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业银行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分支行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又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及定性的审计评价,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特殊性。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由于不断扩展和创新,每个业务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而且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审计又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双赢”的结果?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