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信息技术学科经历了十余年,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如关于信息技术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问题,既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又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呢?本文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来谈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及后续演绎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ShuLmanl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他认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混合体”。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克伦等人从动态角度将舒尔曼的静态“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改造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Knowing,简称PCKgl,并将其定义为“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在科克伦看来,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建构和反思,是教师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教学环境重组而成的,是多种知识的有机组合。教师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境性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而学科教学知识则是以上四种知识的“交汇融合”。此后,学科教学知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焦点。
从PCK的概念及后续演绎可以看出PCK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并逐步形成的,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缄默性等特点。其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修活动实践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教师的日常研修,如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等是促进教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培训和一定的环境压力是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如观摩、区域化研修、专业引领以及各种评比等。本文从区域化研修活动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1.找准切入点,确定研修目标
我市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复杂,教师之间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在大市各类评比中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问题,并开展了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以教学的一般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等为基础,其中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起到关键的作用,基于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学科内容知识”(教什么)和“教学的一般知识”(怎样教)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通过区域化研修活动,对全市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2.着眼基础性,设计研修主题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技术性学科,它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通俗地说,就是为教师提供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方法指导,而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什么”与“怎样教”知识的混合体,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此,我们确定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技术的角度着手,设计研修主题(见图1)。
上述模块,涵盖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如“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题,涉及学科内容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学科教学的一般知识的综合运用。
3.突出实践性,设计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学科研修活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因此,优化研修活动的模式,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开展高质量的学科研修活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了研修活动的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
上述研修活动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活动准备阶段、现场展示阶段、交流研讨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以高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和实施”为主题的研修活动为例。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夯实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
在理论学习方面,主要安排两个环节,一是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跟主题相关的理论方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二是在交流研讨阶段,教研员或学科名师针对主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专题讲座,如与本主题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展现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根据研修活动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课例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修活动中,在考虑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选择了高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flash综合课》,由于是综合课,教师有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自和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准备阶段,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nash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任务,包括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环节目标等。
(3)通过现场展示与交流,分
享学科教学知识的经验
在现场教学展示阶段,我们安排了两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上公开课,一位是奉化市级高中信息技术教坛新秀,另一位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两位教师在课前进行了试教,并安排了部分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两节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另外,在上课前还安排了两位老师进行说课,充分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公开课,对于促进上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同行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研讨等,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分享学科教学知识。
(4)总结与反思,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建构的。离不开教学反思。在研修活动中,通过专家针对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剖析,使每位教师更加明确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指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上课教师通过交流研讨、点评、反思以及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上述所有过程性的资料均上传到学科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共享、交流。图3是在研修活动网络平台积累的过程性资源的部分截图。
这次研修活动历时2个多月,与学科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并能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均能在活动中受益。
4.关注发展性,开展多元评价
根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多元评价,从而激励教师更加重视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评价方面,结合研修主题,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评比。如对处于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初期阶段的教师,在开展了“教学前期分析”的专题研修活动后,组织教师开展“教材解读”、“说课”和“教学设计”等比赛:对学科教学知识充实阶段的教师,在经历了“情境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命题技术”和“课堂调控技术”等专题研修后,组织开展了教师的“命题”竞赛、中青年教师教学论坛、任务设计比赛和评课比赛等:针对全体教师,开展教师教学论文、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坛新秀评比等。通过各类评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篇2
一、问题提出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工程”明确要求“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培训”。
教师网络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当前的网络研修存在“教师网络研修的资源库建设紧缺;研修活动设计尚处于研究层面、不利于推广;网络研修环境差异性较大”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工程”过多关注在职教师的发展,忽视职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悖于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割裂了教师发展的完整性。这些不足和问题都影响网络研修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基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补当前网络研修不足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
结合教师教育理论、当前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和实施了“基于网络协同研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二、“模式”解读
(一)基本内涵
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以由职前和职后教师为主体构筑的学习共同体的协同研修为学习方式,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式。
1.指导思想:教师教育理论
指导思想是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是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强调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重视教师的职前和职后的协同发展。
2.运行方式:协同研修
协同研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可以简称为“网络研修”。马力提出“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协同研修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所倡导的方式。
3.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
协同研修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我们所谈的教师共同体的组成人员类型与当前我国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组成类型是不同的。这里的“教师”,既包括在职教师,也包括职前教师,以及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关的其他相关人员。当前,我国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人员是广大教师;第二类人员是区(县)级研修员、网络班级主任、研修辅导员;第三类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教授、教师教育专家等。黄慧芳等指出“国内教师网络研修的对象是教师,而且是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同质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组成,既重视“同质性”,还重视“异质性”,突破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固有模式,还原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来面目。
(二)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使之一体化。作为当前教师教育重要内容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要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2.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莱夫和温格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
3.学习共同体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个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教师的研修实践活动中联合互动,共同开展研修,可以“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该模式对于弥补当前网络研修过程中的资源不足、缺失网络研修的系统设计、扭转“简单的网络环境和虚拟网络社区等环境并存”的“一刀切”局面、贯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国加紧实施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的互补性和协同性等方面为开展网上研修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模式”的实施
(一)共同体的组建
以区域(省或者市)为单位,由师范生、在职中小学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主讲教师、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等,通过行政命令或者自主自愿的方式组成学习共同体。
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共同体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具有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的同一目的性。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目的是开展协作交流、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同时,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具有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需求,体现出此学习共同体的异质性的特征。异质性的特征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行为倾向直接影响教师学习的效果,影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的互助行为。
此共同体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发起者,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完善以及课程的讲授,同时负责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网络研修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协调。《教材教法》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网络研修的重要参与者,负责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学科知识的解答(尤其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内容)。
当然,最初组建的共同体可能是一种松散型的共同体。随着课程的进行,最终会形成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教材教法》课程教师为固定对象、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为流动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分为专家(大学教师)、技术派(师范生,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经验派(中小学教师)等。
(二)研修的基本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每个学期均开设。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修过程可以分为:注册、研修、评价等几个阶段。
1.注册
师范生根据本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登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申请注册、登记。在职教师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自主自愿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学期开学前,登录当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并进行注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讲教师负责申请人资格的审核,根据相关要求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课程学习以及网络研修的资格。
2.研修
课程主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以及评价规则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教学计划,针对师范生开展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系统教学。并结合所讲内容设计网络研修主题,组织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网络研修。《教材教法》教师也可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设计必要的网络研修主题,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研修。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与网络研修等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研修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一般而言,网络研修的模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学习共同体成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文本、视频、图片、练习题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时间,开展灵活的学习。师范生可以及时、反复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集中研修:高校教师或者其他人员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科内容,采用自主设计研讨主题、邀请他人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组织共同体成员学习、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集中研修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内容为主,体现出基础性、普遍性的特征。当然,也可以在某个时期,结合共同体成员的共性问题,开展超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n程内容范围的网络研修。在集中研修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研修中,要把握方向,启发诱导;研修后,要及时总结,凝练提升。集中研修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心血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具有同一的学习时间点或者时间段等条件,这无形中增加集中研修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集中研修活动的开展要量力而行,控制开展的频率。
(3)随机研修:共同体成员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研修探讨。根据此模式开展的经验,随机研修是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学习者最喜欢和收获最大的学习形式。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愿意通过此网络课程平台寻求支持帮助。他们的问题或困惑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大家关注、讨论并很快解决。通过对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访谈,这种及时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们钟情此种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原因。
3.评价
学期结束,教师采用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作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以学习者网络研修的次数、发帖数量、跟帖数量、提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等为评价依据。终结性评价以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于师范生而言,高校期末组织的惯常性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
(三)网络研修的效果
通过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涌现了一批核心成员,吸引了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自觉加入。有些师范生毕业成为在职教师后,仍然活跃在该学习共同体中。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修,不仅增强了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增强了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感受和理解,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模式”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上:凸显教师教育理念
该模式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为主体构筑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体现了教师教育重视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共同发展、提高的理念。同时,该模式对学习者的持续性帮助,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终身性的思想。
(二)价值取向上:凸显了实践性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网络研修过程中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亦称为隐性知识,其特点为情境性、经验性、个性化、默会性和动态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徐福荫教授指出: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
协同研修的主题往往来源于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的价值导向,是为实践服务。这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特点,使得成员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网络研讨的热情。
(三)研修方式上:注重参与性
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也更有意义。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再好的教师(即便是大师),再好的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替代学生通过亲历的方式体验和感悟知识。该模式中,在职教师可以把学到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师范生可以感受、体验、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精髓,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以及能力。
(四)学习方式上:凸显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肖沃斯和乔伊斯非常重视合作学习,把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关系称之为“同辈教练(peer coaching)”关系。他们认为,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不管是由专家还是由参与者主持的专题小组研讨会,教师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率都大大提高。“同辈教练小组的形成使教职员们产生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们转过来又将促进更为合理的共同决策。一个设计巧妙的师资发展项目能够为学校改革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也能够不断地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该模式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间互为“同辈教练”,并在基于网络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话、研讨和观摩,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性学习,提升了研修效果。
五、问题与反思
该模式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模式,对于可持续性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模式并非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模式。各地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另外,在采用该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既是教师自身发展问题,更是政府工程,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培训前,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动员、发动;培训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结果的认证;同时,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以及财政的支持等。
第二,中小学校的配合。教师投入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与中小学校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中小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推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
第三,客观公正看待和实施该模式。该模式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对于推动局部的、地域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具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并不否认集中培训,也并不否认我国当前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
第四,需要培养骨干积极分子。骨干和积极分子是本模式运行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骨干和积极分子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可以帮助大家克服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恐惧感,提升网络研修的崆楹托判囊约巴络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另一个方面,只有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才能形成较为稳固的学习共同体,及时快速解答共同体成员提出的问题,减少挫折感,提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1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 htm,2015-12-10.
[3]黄慧芳,辛一君,俞树煜,李自青.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
[4]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5][美]J・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7]张思,李勇帆.高校教师使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
[8]张思,刘清堂等.教师混合式培训中的同侪互助模式与支持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9]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10]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篇3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篇4
高中、职专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教辅人员)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法、应用案例、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高中、职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学校选择的课程套餐,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高中、职专教师要学以致用,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8个学科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方法、小学应用案例、小学教师常用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课程套餐A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小学教师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四)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幼儿园教师研修内容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为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组织要点、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家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六个专题的学习,在普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同时,提高我市幼儿教师实施一日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个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个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成果,结合日常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通过研修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时间
研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
1、集中研修时间:
幼儿园教师: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职专教师: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师:7月22日-7月27日;
小学教师: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时间:暑假结束开学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组织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课程专家团队—市县学科指导组—研修小组—参训学员”的教学组织模式,依托“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进行。
在省教师教育网上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并及时修改密码。
四、研修考核评价
1、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研修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账户计入相应学分。
2、市项目办将对暑期研修的所有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平台数据,并结合各单位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于组织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单位,将给予考核加分,评选省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凡出现不合格指导教师或学员的单位,将不得被评选为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
3、所有研修人员按照省远程研修的评优标准,依据平台数据,评选省远程研修先进个人;对于研修态度差,不听从领导和安排,被省市通报批评的研修人员,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的资格。
五、研修组织管理
1.本次远程研修实行市、镇(街道)、校(园)三级管理。市教体局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下设各相关职能组,具体负责我市远程研修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对各研修点的研修过程进行巡视督导。集中研修期间,负责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办公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2、各镇(街道)教育办和市属学校要成立远程研修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将《2015年远程研修实施方案》和《暑期远程研修应急预案》,书面的形式(加盖公章和校长签字)报市项目办。
3.参训学校校长(园长)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集中研修期间,全程在岗。要保障教师上网学习条件,网络应达到规定标准。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六、其他要求
1、市项目办、各研修学校做好研修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反映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要安排专人负责研修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研修情况,及时发现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间,以研修点为单位,至少报送3篇稿件。
2.各单位研修项目负责人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天登录研修指导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请各单位负责人、管理员、指导教师加入学段QQ群(加入时注明:单位+姓名)。
篇5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篇6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强及影响范围较广的现代化技术,其不仅在我国生产领域及工业技术领域得到了普及,而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与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找到一种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以此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按照深度融合理论的概念阐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深度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整个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故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2.1智慧学科教学课堂的创建
现代课堂教学应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本文认为,为了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深度融合的效果,有必要创建一种智慧课堂,教研组应以月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智慧课堂教研活动。在此教研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公布于众。具体构建方式及实施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网络为技术平台进行学习
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应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比如,微课资源及学习效果当堂自评卡、课堂学习任务卡等。学生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自评标准,在家中或图书馆等公共、私人空间利用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可网络在线进行沟通交流。
(2)通过学习效果自评卡进行自主学习检测
学习效果卡完全可以取代教师课堂监督及当堂检测。学生只需利用教师下发的自检卡,就可全面对自己的预习及独立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评估,以此可全面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在事后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以此形成书面报告。对重点问题及常见问题应集中分类,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解决。
(3)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合作
智慧课堂的实施离不开学生集体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只有通过信息共享及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信息对称。故教师应在课后系统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并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也可通过角色互换、任务分配及角色模拟,实现信息交流沟通,以此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巩固
学生通过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检情况及学生互检情况和教师检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为知笔记这一信息化学习工具,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以此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复习和观看。
2.2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工作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原有的教育资源已难以全面适应师生个性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应以现代化教学目标为总体要求,适当扩大教学资源总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升级。比如,常见的微课这种网络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由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云端自由上传与下载学习平台,其也可将自己的学习资源存储于云端,使教学课堂由固定式变为移动式[2]。
2.3学科研修平台的构建
在此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一是上传预案、二是团队磨课、三是观课评课、四是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3]。通过这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质量会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开课伙伴进行合理选择,以此组成开课团队;当明确教学任务后,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对教学方案进行编写与设计,并将总体教学实施计划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线优化课件提供良好的途径。
其次,课程研修团队应ι杓品桨附行讨论、商议,通过在线方式将修改意见上传,以此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专业教师展开观课与评估活动。研修团队应全员参与,共同通过网络听课并在课堂中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进行自我批评与批评,以此扬长避短,提升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在最后的教育考评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索及总结,从而撰写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书,并将其上传至研修网络,以供其他教学人员进行借鉴学习及反思和总结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本文通过应用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有效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及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v.34;No.364 02:58-62+67.
篇7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学生好教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要点
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师德研修,将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期继续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四、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写好校本研修报告册。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各教研组在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交教科室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本期着重学科教学的“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间要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5、名师指导: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篇8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物理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认真参加学习,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
2、反思提升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撰写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
三、具体措施
1、及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篇9
教师研修收获与总结
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后,您有哪些收获?
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后,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源源不断。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在本次学习中有大进步并学以致用!
在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中都有哪些收获?
在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中,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从而在创新中更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2-0064-03
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1]。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仅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育技术中,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技术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经过黑板到多媒体的演变,如今进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国中小学的应用潜力获得认可,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根据市场调查统计,2009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销售量达6.7 万台,全年实现109%的高速增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的应用开始出现普及之势。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到2011年底,全区的中小学共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1206块。其中,中学608块,小学598块,平均每所学校约15块。随后,西城区的学校还在陆续配备这种设备。
技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的是一种有效手段,技术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用它。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我们对西城区(北区)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4名教师反馈了调查结果,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经分析,我们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一点儿都不会的占18.5%,只会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占66.67%;从未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占22.2%,简单使用的占55.6%;94.4%的教师希望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培训需求53.7%,教学课例观摩与研讨66.7%,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81.5%。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培训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针对上述情况,为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设计开发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科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师培训也称为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教师为了适应角色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适应教师教育工作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参加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改善[3]。具体说,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以专业化发展为培训目标,以在职进修为培训形式,以专业理念与精神、专业技能与能力、专业知识与经验为培训内容的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活动被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4]。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在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时,需要关注以下的知识。
1. 影响学习的三大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知识背景和动机是影响人们学习的三大因素。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个人已获得知识的多少即知识背景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知识背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动机能够使人产生欲望,引发活动。对成就的渴望能够激励人们的学习。价值、信心和情绪都可以影响动机。当人们认为某项学习越有价值时,其学习动机就越强烈;适度自信的人具有最优的学习动机;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机。
2. 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自20世纪初以来,以美国的林德曼和诺尔斯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5]。
自愿。成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内在的。当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很重要、很需要时,就会敞开心扉,打开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成年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某个问题、为成年学习者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或让成年学习者看到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职业领域和个人方面的发展时,自愿的原则就能简单实现。
经验。所谓经验,是指成年学习者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当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相符合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成年学习者可以借助经验理解掌握知识,他们的经验是架设在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是丰富学习的资源。
自主。成年学习者喜欢自主决策。自主决策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使决策者更加注重决策的结果。因此,当成年学习者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学习的效果会达到最好。
行动。成年学习者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参加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并为实现这种知识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否则所学知识就会被迅速淡忘,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下降。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教师培训课程指为教师进入岗位后参与学习活动而设计、编写、开发的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培训课程的需求分析、培训课程目标的确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培训课程活动的组织、培训课程方法的选择、培训课程的评价和培训档案的管理七个环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 研修项目宗旨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研修项目》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总目标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研修项目的组织模式
本项目由学科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团队,以讲授、自学、小组讨论、课例研修和教学实践等形式开展培训。以教师参加本项目的出勤情况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作为评价考核依据。
3. 研修项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架构
教育技术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四种能力构成(如图2)。其中,技术手段和方法——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是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则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目标。
4. 研修项目的内容
(1)教学媒体应用能力的研修
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学会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方法。
(2)教学设计能力的研修
观摩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掌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教学实践的研修
开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开发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
5. 研修项目课程
研修项目的培训课程包括五个单元,主要内容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及课件制作、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展示、教学实践活动和总结交流。具体安排如右表。
6. 研修项目的评价
本项目的评价采用柯氏四层评估模型,评估的重点在“反应”“学习”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反应方面,以记录参训教师的出勤情况作为评价的起始点,结合问卷调查,测评参训教师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在学习方面,通过参训教师在网上回答问题——“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评估参训教师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在行为方面,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优秀课例的展示、区级交互式电子白板公开课的观摩,促进参训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教学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学习理论和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的指导下,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培训模式,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结合他们的经验,使其真正参与到培训课程的学习中,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最终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7.
[2]何克抗,刘雍潜.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篇11
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拓展视野。
二、研修目标:
1、通过此次培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了解。
2、通过培训掌握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培训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自主合作。
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的新理念。
4、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研修的措施:
1、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国培的机会。
每天按时学习,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遵循学习的要求和纪律,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完成学习作业。利用平台积极更各位教授、老师、各位同仁学习交流。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信息化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教学条件,掌握白板,投影,录播等运用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3、积极参与研讨,积极发言,加强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写研修日志,在反思中完善自己。
四、研修的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一、指导思想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3、深入理解中学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4、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到影子学校听课、评课、研讨、上课认真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认真完成作业。
5、钻研教学专著,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6、填写好研修日志,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研修学习,我相信自己在自身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收获,会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目标。
2021国培个人研修计划模板怎么写一、聆听
积极主动的学习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院校的各项要求,每天提前到学习地点,按时参加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笔记。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报告,解读专家思想,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参与
向专家请教对报告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找机会向专家请教。并努力向培训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学习,各位学员都是各个地区的一线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或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三、反思
寻找提升新途径每天晚上坚持整理笔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写出研修日志,发表在教师培训平台上,并且坚持每天更新新浪和网校office搏客日志,作为“河南省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名师”,对照自己以往的专业成长道路,寻找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专家所谈的课堂教学的接入点,寻找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的方法和途径,看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的提高,并将所思所悟及时整理,至少要有3篇高质量的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
四、读书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篇13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