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C,659,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93-03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己的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一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就湛江师范学院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完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工作,其实务性、操作性较强。它不仅限于在理论上构建一个理想社会,而且注重把理想付诸行动,服务社会与人群,用自身的行动创造和谐社会。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身的社工价值理念,树立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培养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必修之课,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强调多方面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既不是志愿者服务,也不是学徒式的训练,而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机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老师和实习督导的支持和帮助,把所学的价值观、态度、理论及工作技巧应用出来,并不断反思、整合和内化,进而锻炼成为实干的、自主的专业社工的过程。
从社会工作的历史来看,实践性始终贯穿于它的发展过程,社会工作不仅起源上是实践的,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也是实践性取向的,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要求,反映在社会工作教学上,那就是必须重视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兼具实践、体验、运用和验证的功效。社会工作技巧,更要求社会工作者有一颗高尚而纯净的心灵,因为相对于知识与技巧而言,学生是否具有乐于助人的专业意识和乐于奉献的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而社会工作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证明,这一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绝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工作,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环节才有可能达到。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湛江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湛江本土特色与学院资源,设计了以课程实践、社团实践、社会调查、社工实践和专业实习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讲授了基本理论框架和理论知识后,将安排课程学时中的20%课时,让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团体工作”课程讲完团体工作的基本理论、主要模式和工作流程后,组织学生到学校、社区、机构中做实际考察,制定团体计划,开展团体工作,进行效果评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该课程的核心理论和知识,同时较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
(二)社团实践
社团实践是指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所开展的非计划、非预期的、非正式的课程,它与专业课程一起共同形成了学校课程的“实际课程”,是一个学校和专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程。
笔者所在学院开发的社团实践包括三个部分:专业社团、义工实践和学生交流。第一,专业社团。笔者所在学院主要针对社工专业学生设立了社会工作协会,由热爱社工专业的学生组成,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社团定期组织大量的专业培训、专业社会实践和分享。第二,义工实践。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学校、福利机构或社会工作机构进行20小时的义务工作,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义工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专业理念、专业实务能力。学生每次实践必须撰写义工日志,期末进行检查,并评出优秀义工进行表彰。第三,学生交流。主要与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湛江教育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专业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增长学生的专业见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社会调查
所谓社会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个人或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社会适应问题,需要寻求社会专业人士的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如何有效应用社会工作原理与技巧来帮助案主,关键是要首先调查了解潜在案主的情况与其真实需求。
在第四学期,学生通过对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后,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深入湛江社会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调查湛江市民对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状况,使我们的调查对象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方面是调查了解湛江市社区发展状况,为未来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研究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方面则调查湛江市社会工作机构及相关社会工作团体的情况。
(四)社工实践
社工实践是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和操作性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到社区、学校、民政机构以及各种政府部门、NG0组织中参与机构、团体中的社工实训或在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工作,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第三、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两周的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考察。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在取得各方支持之下,开展社会工作实践。
每学期的社工实践,根据该学期的专业课程设置设定社工实践的大致方向。第三学期的专业课程为团体社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团体工作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后,要求学生分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分组运用团体工作这一专业方法设计团体计划书,指导教师从中择优选出可行性较高的计划书,然后联系实习基地,获得基地支持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开展前开会做好分工安排,活动后讨论总结,做好详细工作记录,填写工作日志,并运
用问卷、量表、访谈等方式进行小组效果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相应地,在学生学习了解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技巧后,要求学生深入湛江各社区了解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计划书,在社区根据社区人群需求开展社工实践。第六学期的专业课程是社会政策与福利机构管理,在该课程开设的同时,组织学生深入民政部门等政府机构或福利机构,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执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考察湛江福利机构的管理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
(五)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也即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两周。这是一个整合前三年学习成果的过程。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实习,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务能力,在真正走向衽会之前锻炼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一周进行一次实习分享,实习前期撰写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和实习契约,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评估、自我评估以及总结。
三、完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尽管湛江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但仍然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诸位同仁的努力下,已兴建起一套成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过,笔者所在学院的这一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虽已初见端倪,但在实践运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效果。要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作用,还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督导和实习管理制度
实习督导必须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务工作能办。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参加社会工作实务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提高教师指导实务的能力;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成立社工实践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使学生实践真正落实到实处;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实践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评价督导和机构的工作成效,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督导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拓宽实践经费来源
目前社会工作学生开展实践,经费难以为继是一个有碍学生实践开展的难题。校、院方应充分发挥主体性,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建立以校内实践专用经费、科研经费为基础,校外有偿合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篇2
1 实践能力在社工人才中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中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也称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工作要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简单的说,社会工作者要去做,不但要有很强劲的实践能力,还要根据不同的案主和问题根据情况不断的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能力,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①实践既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手段也是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复杂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有效助人的目的。
学校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工作能力,就是要求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技巧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将理论应用在实际、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这系列教育任务都要通过实践教学训练使之完成。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案主,推动他们能力增强,获得个人成长,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则更增加了专业归属感,提升了实务能力,也进而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实践。由此可见,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践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
2 目前社工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但从整体上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社会工作理论,缺乏真正意义的专业实践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这种脱节现象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实践教学基地缺少,弥补措施不足以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学校还沿袭用实践规划和实践目的要求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导致一大批的学校不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对文科类专业也需要大量专业实践教育表示不理解,在财力和精力上自然投入不足,直接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缺少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大量缺少,致使教师难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但面对不得不做的实践教学任务只能带领学生在社区、派出所、福利院参观。
为了弥补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也采取了社会工作课堂实践教育,利用专业实验室开展以生活真实事件为根据的家庭、社会问题处理实验。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事件中的人物,体会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况下将学习到的技巧融汇运用,其他的同学则作为观察员给予建议和提问。
这种形式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专业技巧能力的作用,而问题在于模拟实践中学生难以体会案例人物所要面对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案主问题不断变化等因素。实际上社会工作者对个案的跟进、小组的带领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这种跟进和带领在一线社会工作会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在持续中社会工作者会同案主一起讨论和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可这个过程是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学不能呈现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得到表象认识。所以说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依靠实验室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技巧不能满足专业要求。
2.2 社会工作教师缺少实务锻炼,实践带领能力有待加强
因为某些原因,社会工作教育因学科合并导致停办,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才恢复了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上的断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后续发展。现阶段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大多来源社会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学科,本身并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这样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价值观、技巧等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文字上,对文字上理论、价值观其替代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了解不透彻。也正是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自身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基本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锻炼,对专业相关问题处理更无经验可谈。
专业教师实务经验匮乏影响到的是实践教学质量及其深度。以服务对象参与小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身在小组主题上有丰富经验,同带领者抢夺领导权打乱小组进程,致使带领员处于被动问题为例。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际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而如果老师没有处理技巧,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就成为了永远的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务能力难成现实。所以社会工作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实务能力,提高实践带领能力。
2.3 实践时间少且分配不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不同步进行阻断了学生的吸收知识运用技巧的连贯性。理论教育和实践时间不合理的分配,更大削弱了实践在社会工作实务提高的作用。实践跟不上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应聘社会工作岗位无竞争力都与学校学习中没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有关。在实践时间分配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3.1 实践时间少
根据国际上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时间要求,一般来说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实务训练,对于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主要目标为一线输送应用人才,所以更加强调实践训练强度,实践几乎占全部课程的50%。②美国、台湾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时间要求更多――一周中两天学校教育,三天机构实践和1000小时实务经验。尽管实践教学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各高校教育社会工作给予肯定,可在实践时间安排这一主要问题上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社会工作实践时间难以保证。
从各类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多安排在学期末,一般是连续并持续10~15天不等,学生分散或者集中在实践地点,实践主要以观摩或者是同实践点的工作人员处理工作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10~15天的短暂时间,从个人常规接触到新环境到熟悉环境的一般规律来讲,短暂实践作用基本只能让学生适应实践地的工作环境,了解实践地工作程序安排和一些行政类活动。而对于实践地具体针对哪些服务人群,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根据这种特点能开展何类服务,不同类服务比重情况如何,什么样类型的活动受欢迎等问题,需要在长时间参与观察中自己进行总结,这是连续却暂短的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
加之我国内陆社会工作伴有行政、半行政特点,平时工作主要以管理为目的,较少有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15天实践,很难融入群体,学生想展示能力发挥专业特长更成为空谈。
2.3.2 实践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紧密配合是让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方式和教育重要目的。不合理的实践时间安排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务的任务,反而却浪费实践机会。在这种不合理的安排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和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
首先是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社会工作教育中,教师课堂讲授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主要工作类型和不同工作领域工作的重点内容,成为了社会工作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及工作涉及领域要点的主要途径。但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都是很难讲透,难以达成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也不容易听懂,即便是听懂也难以深刻理解。有些学校安排了与课程相关的实践,但实践时间都是在课程完全讲解完之后的,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在这些理论教学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践时间,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吸收理论课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
其次是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短期实践学生仅刚熟悉实践地就要离开,获得专业锻炼相对困难。长期实践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长期偏重理论教育,长期实践一直难以进行,缺乏长时集中实践也导致学生实务跟不上理论。
通过与某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访谈中,从机构角度出发可了解到长时间实践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技巧。访谈的这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服务宗旨可概括为:以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中个人、团队提供专业优质社会工作服务。涉及有司法、救助、医疗、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选择招聘人才和实习学生,更倾向于那些在机构目前服务领域中有一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实习学生则是会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时间两方面考虑。
专业能力上学生要有调查能力、专业活动计划能力、带领能力,如果学生有项目策划能力更好。实践时间为:(1)连续实习时间一般要持续1个月以上。(2)定期实践要保持在每周12小时以上或每月40小时以上,但是总体上机构是不可能一次性接收大批学生,主要从机构的容纳度和学生实践安排角度考虑。
据所知政府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优质服务形成良性竞争,社会工作机构运转模式从以政府主导变为社会工作机构自主调研,拓展新的社会服务项目,最终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进行购买。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前,服务需求调研和前期服务运作,这些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学生以简短时间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践,一则机构难以分配任务,即便分配学生恐怕也难以完成。二则实践调研频繁更换人员,不利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影响项目进度,机构也不愿接受。三则除项目角度外,社会工作机构每一服务领域活动,多为定期分时段举办,学生短时间实践很可能就处于一个活动刚刚完结,新活动没开始的断档期,学习不到东西,也看不到一线社会工作者实务工作技巧的运用。
而相对较长的实践时间,社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从事调查、活动策划以及带领等实践活动,提高对专业服务理解。或安排观摩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通过自己活动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对比借鉴经验丰富实务。
3 社工实践教育模式改革
社会实践教育其本质是以在学生主体性基础上,使学生、老师、专业知识三者形成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在现阶段缺少,致使教育同学科特点没能形成联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得不到提高。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模式需要改革,需要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同样也需要学校的配合,两方面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工作教育质量,改革实践教育模式。
3.1 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地位上都具有较高信誉度和可靠性,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几率会远远大于其他性质单位。借助这样的优势学校可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同相关组织单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建立实践基地,扩大实践领域,解决学生无专业实践场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学生实践难的硬伤。
3.2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培训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挥,例如在香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都具有一定实务经验或在教学同时还要负责校外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实务,老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虽然在大陆目前不具备此类环境,但学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去社会工作发达地区,如香港等地区进行一年的机构专业实务训练,促进社会工作教师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点的内化和实务技巧学习。教师实务获得了提高,学生从实践本身和教师技巧传授吸取经验也将会更为系统深刻。
培养社会工作教师实务能力侧面也是在促进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程,因为教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推动者之一,他们有丰富理论知识,经常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与社会工作发展相关的学术论文,这类论文也将会引起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促进社会工作慢慢走入良性发展。
3.3 设置适当实践教师岗位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期理论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还要负责某些科研项目,精力分散。专业实践这种难以在短期看到成果的环节被忽略。为此,配备一批有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实践教学老师,可以缓解实践教育成效不足的状态。
3.4 增加实践时间
保证社会工作学生有足够时间接受实践部分教育,在课改中可能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8课时安排2-4课实践课程,期末在学生原有实践地方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安排15天左右的集中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主要开展服务性活动。
3.5 灵活安排实践教育时间
对于社会工作这类与人打交道,实务技巧不能速成的专业,灵活安排实践时间是保证学生锻炼实务技巧的有利因素。学校可用老师带领学生在每学期要多少小时实践时间,替代第几教学周至第几教学周为统一实践时间的做法。教师按照实践地的容纳度、任务强度、活动时间安排合理数量学生参加实践,充分利用宝贵实践机会,避免实践时间浪费。
(1)保持实践应同理论课程同步。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课程和理论掌握不同程度,配套实践。如大一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形式了解程度较浅,在实践形式上可偏重以观摩为主。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获得一定社会工作理论,可增加实验室情景,提高技巧操作。大三年级学生,可针对不同领域经行长期实践,如老人院、救助站等。
(2)为高年级学生提供集中时间实践。大三、大四学生教学任务主要提高实务技巧。为此教育重点可减少理论传授为学生提供时间,可以把理论教育课程集中在上午传授,下午学生没有在学校范围的学习任务就可安排固定并且连续时间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时间相对的连续和集中对提高学生实务有很大作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参与实践。让他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手法,理论实际结合处理变化发展的问题,对提高日后应聘职业社会工作岗位竞争力和内化专业价值观两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4 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应该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存在问题,积极作出调整,给出相应方法解决,防范问题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只有这样社会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本土化找到平衡点,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健康发展。
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JYT50;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0870
注释
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著.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②刘丽晶.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育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
篇3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因起步较晚,所以在专业程度上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学生能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有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参与和从事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途径分别为:理论课程的教学、专业见习和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上课方式一般均由教师主讲或学生试讲评分,在特定时间进行模拟个案或小组活动,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另外挑选案例或就本案例要求学生交上一份活动策划或活动报告,这虽然看上去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倾斜,但教学依然是偏于理论的。此外,尽管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前往基地见习的时间偏少,基本上每学期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不足,对社会工作的相关学习提不起兴趣,实务能力的欠缺和培养阻力都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n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操作性和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显著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目前院校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受到了忽视。
三是实践基地单一、配合力度差、专业见习时间短、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能力不足。学生在见习时因时间关系只能象征性完成一些任务,对基地的设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赏,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在其他机构也是类似见习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检验,显然违背了实习基地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的原则。
四是教学设备不足,实验室建设不足、实际训练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一些院校教学设备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足,学生只能在教室象征性的模仿案例、想象性的进行活动策划,忽视了案例发展的不可控性。没有条件捕捉模仿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变得异常艰难。
五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教师在实务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论在授课和实训方面都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我们有必要思考和研究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相关对策,目前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统筹。社会工作专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单一领域的专业方法并不能满足需求,应对教学课程进行目标化和规范化管理,例如在学生大一时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大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的操作训练为主,大三时以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而大四时应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为主,做到层层递进,全面发展。
其次是建设实验室和增加实训基地。台湾学者曾华源认为标准的实践机构和基地应具备下面几种条件:“信奉社会工作的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有合格的工作员为学生的实践做督导;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基础;机构运行状况良好;机构有让学生进入实践的医院等”。有鉴于此,高校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从地域、数量、和类型三方面选择,比如:行政型的民政部、院舍型福利院、社区服务型街道办事处等;社会工作服务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救助站、戒毒所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社会工作实验室分为小组工作区、个案工作区、多媒体教室兼工作区、控制区四个区域。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如残疾人士的康复工作、社区禁毒工作、社区老人照顾活动、学生成长小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等,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增长,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
最后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和灵魂所在。督导的设置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师,还可以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其长期身处一线,具有相当的经验可供学生参考。例如可以为学生建立“双督导制”,即教师和实习地负责人共同辅导学生开展实习,这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实务能力方面的经验欠缺。
社会工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本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实务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定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篇4
--- 建立与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向荣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 取得不少成果。 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 —— 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 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 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 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 ;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 。 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 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 ,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 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 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 , (阮、麦,1996) ,(吴温淑芳,1996) ;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 (陈、苏,1994) 。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 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 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 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 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 “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 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 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 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 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 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 1998) , 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 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 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 《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 《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3.贾秀总 《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 (《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 《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 (《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 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7.史铁尔 《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8.林孟秋 《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5-03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熟练操作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切合实际的专业服务,并且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实务教学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它具有不确定性、创新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连接理论与实务,打破实务教学的瓶颈,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学是对实务教学最重要的探索。以能力为本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以“教师布置项目―提出完成项目的思路―学生思考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组织、管理、策划等项目管理能力。
社工教育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功能是培养具有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的社工,而社工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助人技巧和专业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社工多样化实务之中。为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推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以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试点专业,此专业根据师资不够、实习基地不成熟、高年级学生专业认可度低、低年级学生专业服务热情高等实际情况,在《社会工作实务》这一门课程中,采取大二/大三混班上课、小班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实务方向、结合专业教研究方向开设实务教学方向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选择实务方向―教师教授4周的理论知识―学生去实践基地作前期调研2周―制定具体项目规划1周―开展具体的服务10周―项目总结及评估1周”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试点运行项目化改革的专业,需要针对这种探索性的工作用一种科学的手段进行评价,以提升改革的效果,从而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依据。
一、评价基本情况
本课程评价以集中式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分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妇女社会工作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三个方向,由3位教师分成三个小组教学。评价主体为参与《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学习的82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其中大二的学生39名、大三的学生43名,评价内容涉及课程教学效果、班级规模、课程内容、教师、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用SPSS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检查和分析。
二、评价结果
1.对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在调研结果看,81.7%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满意,而18.3%的学生不满意课程教学效果,原因集中于教师指导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大二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大三的学生高。大二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时间不够等,大三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指导不够、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2.对于小班教学的满意度。从表3中可以得出,93.9%的学生满意小班教学,学生对于小班教学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效果不一致、教师水平不一致这两个原因。
3.课程教学中的专业元素。在针对课程开展的服务中是否能够体现社会工作元素,高达41.5%的学生认为无法体现社会工作元素,其中一半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专业能力不足,15%的学生认为是服务内容设计有缺陷,脱离社会实际,而5%的学生则认为是教师指导不足。
4.n程的教学方法合理性。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度高,而学生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教学方法单一、对于学生服务实践中的反馈不及时或者无效、课程内容枯燥等,但是整体来说学生对于课程的教学方法接受度高,这说明推动项目化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
5.服务的社会意义。从表6可以看出,89%的学生对于在课程中开展具体的社会服务评价很高,认为自己的服务是有社会意义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力行的专业服务有利于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到专业服务的价值所在。11%的学生认为课程的社会意义不大在于学生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服务对象的接受度低。目前笔者所在的城市,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低,推动专业化服务难,这些认识是服务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要提高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度、改变服务效果的评估方式。
三、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从评估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项目化教学的认可度高,并且认为可以对社会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教师水平、服务体现社会工作元素等方面有了消极的看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在项目化教学课程中加入“一课多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实务能力参差不齐,理论深度也不一致,特别是项目化教学中,有的教师实务经历丰富,但是理论不足,用“一课多师”的方式,组成一支教学团队,能够发挥教师的各自优势,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具体“一课多师”的实施方式见图1,课程负责老师和助理老师作为知识的输入者,学生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共同合作中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负责老师作为课程节奏的把控者,应非常熟悉所有理论内容,能够给予学生和助理老师更多的理论指导,助理老师作为实践的指导者,可以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
2.在实践基地寻找项目督导。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作为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人员,因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分配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上面,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指导要求。实践作为项目化教学很重要的部分,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途径,实践基地作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平台,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具备该领域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项目督导,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实践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也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合作,真正达到教学服务地方的目的。
3.提高学生行动研究能力。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经过评估可以看出,学生在服务中的反思能力需要提高,学生被动地进行服务,但是却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及时反思和总结,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服务更新能力,应首先提高学生的行动研究能力,加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将服务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对服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提高服务能力,最终达到服务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宇鹏.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6).
[2]刘丽晶.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篇6
一、全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指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里,全程专业见习与实习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抓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全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阶段,梯度式实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认知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社会的认可度和认同度均不高,因此,我们的生源90%都是通过调剂来的,因此,在大一第一学期,我们主要通过组织“新生适应性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加强新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新生适应性小组的工作者由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各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新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更能够锻炼大三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知识技巧的能力。通过大一第一学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概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新生已经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这是日后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因此,在大一第二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法院和检察院的矫正中心以及妇联等相关机构,初步了解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进行初步接触,了解机构社工在提供服务时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社会工作专业形成初步认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二)课程实践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引入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本专业教师采取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实践比例。除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外,其余部分教师在课前采取小视频的形式将教学重点难点在网络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基础知识,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景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社会工作实验室是一个以教师讲授、角色扮演、现场案例分析和监测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学设备和系统,它作为社会工作钻研教学、科研、实务的重要一环,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着极为突出的重要性。①在社会工作实验室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标和设计,进行角色模拟,了解和应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督导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监测设备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导。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实验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加深对知识和技巧的理解。
(三)课程实训
在学习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基础上,大学三年级的学习主要围绕《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特殊领域的服务对象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分支社会工作的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主要是围绕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展开,其余的课程时间均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分进行观摩、实训,使学生尝试扮演社会工作实务者的角色。只有深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案主,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升,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综合实习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对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紧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在学院规定的实践课基础上,逐渐扩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在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开展为期近一年的综合实习。我国南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较北部更发达,获得国家资助的力度更大,而且社会工作机构较多,因此,我们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将学生输送到深圳、上海等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综合实习。通过一年的实习,有效的督导,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要求,机构的运作方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都有了经验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目前我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人,多人具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理论知识能力相对较强,实务能力不足。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对课程实践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讲,由于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对实验室教学的研究不足,因此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整体上的建构和整合。在综合实习部分,由于实习单位与学校较远,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形式进行沟通,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督导。
(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设计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虽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各分支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设计当中均包含实验室实践部分,但是教师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主要围绕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对于个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整体认知,无法灵活恰当的运用技巧,难以形成知识和技巧的有机整合。
(三)缺乏自营的社会工作机构
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只有多样的实习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习基地的类型应该包含政府相关职能部分、社区、群体组织等。但是,在北方地区非政府组织和福利组织较少,且发展水平有限,并且具有社工性质的社会组织较少,因此能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目前,辽宁省共有6所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化工大学先后建立了“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仅是锻炼学生技能的场所,也是服务教师教学,配合师生科研的平台,因此,自营社会工作机构的缺乏,对我们实践能力的锻炼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四)实践教学缺乏制度化规范
通过近八年的探索,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初步建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明显滞后,例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的统筹和安排,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等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形式使其固定下来。由于地域性限制,缺乏充足的实习机构,我们在毕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对于集中安排的同学管理较为方便,而分散实习的同学的监管相对困难,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实习活动的质量很难保证。
三、完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提高现有师资的实务能力
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运转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情况下,面对现有师资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相关政府职能部分、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线工作者走入课堂,讲授实务经验部分,并作为学生的课外督导老师,并要求现有师资在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挂职锻炼,丰富实务经验。在综合实习环节,建立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机构指导老师的联动督导制度,明确督导职责,制定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督导的考核方案,确保实习质量。
(二)部分实验课程单独设置,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教学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应将其列入实践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打破实验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方法和技巧训练的实验部分可以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应该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实习整合各门课程的助人技巧,突出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层次、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室教学中,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教研,集体攻关,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合作的实验室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展开,可以在校内招募案主,或在校内策划和组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
(三)建立社工机构,国际化办学,拓展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
社会工作学生的成长必须借助实习机构为平台,进行个案、小组、社区等全方位的专业训练,以获得个人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进而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确立社会工作的职业精神。②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进一步积极争取资源建立兼顾研究、教学和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专业平台。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发展较快,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搭建国际实践基地,激励并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接触和学习前沿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教学制度是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规范执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使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实践考核制度和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成立负责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机构的成员可由既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机构可以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选择、联系和确定实践教学的单位与机构;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作者:单晓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英.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6).
篇7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兼公益性的工作,其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并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社区服务工作,以便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状况,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社会工作可以分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等核心内容,同时社会工作也涉及到社会风气改造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社会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社会工作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工作模式的优化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工作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知识具有客观性、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性、社会工作过程具有逻辑性。当前,我国特有的文化和快速转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促使了社会工作的迅速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从综合性的动态角度定义了中国社会工作内容,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做好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等相关工作,以便正常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他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也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其工作的性质的利他主义,并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为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国家性质和社会管理制度下社会工作的性质也是不同的,社会工作应该根据社会管理的实际要求进行开展,并要根据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优化社会工作内容,动态调整社会工作重心,进而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社会工作的综合质量。根据我国先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客观社会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工作进行指导。在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社会工作经验,根据国情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际要求优化社会工作制度,进而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
三、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可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理论体系建设和工作制度优化方面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积累落后于部分其他国家。同时,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体制和社会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对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进展有较大的制约。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应该具有系统化的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职业伦理道德,而且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应该带有具有本国特色的专业文化。综合上述内容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度不够,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民认知度不够,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及社会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应该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并要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内容,提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程度和实践性。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社会工作经验,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针对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应该充分尊重西方社会工作的程序要求,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开展社会工作,完善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制度。针对本土化问题,学者张维迎认为本土化就是用全人类通用的方法和人类知识共同积累的方法去研究自身的本土化问题,并要走向世界。因此,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不应该过分纠结是否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而是应该基于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要求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重视社会工作制度的创新和工作模式的优化。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不是要去与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经验割裂,而是更加强调西方社会工作精华的兼容并包,并做好我国社会工作的改革创新,兼顾我国基本国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三)社会工作建设问题
社会工作的质量直接与社会工作建设相关,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化之间的协调情况受到社会工作建设质量的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协调的问题上,同时我国社会工作队伍分布区域化明显,这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质量的因素之一。根据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可知,只有在社会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专业化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会出现,社会工作专业化需求是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基础,对社会工作教育有着直接影响。但是根据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先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实际情况脱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发展受到制约,而且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社会工作建设要重视社会工作教育,要重视专业高素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养,以便满足社会工作对专业社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是高校教育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过分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总结。同时,内地社会工作的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化趋势,各个地区之间的社会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相差较大,并没有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工作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因此社会建设工作受到较多的制约。
四、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展望
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力量主要有传统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传统社会工作主要由各级行政机构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政府在传统社会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工作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也⒏谋湓有的工作模式逐渐向社会化转变,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将会成为行政体系实施改革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工作模式更加自主和独立,进而形成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体系,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其次,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工作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在社会快速转型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空白亟待研究、分析和总结,对完善具有我国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再者,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非政府组织将与我国社会工作结合,进而有助于完善非政府组织和我国社会工作之间的合作模式,提高社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中国内地的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是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对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公众将对社会工作有进一步的认知,社会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众认知程度将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生勇,王才章.传统文化与本土社会工作建构――现代化视域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篇8
1以实证为本的实践文献回顾
在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心理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通常是其快速成长的理论源头。而医学领域则是“实证为本”这一概念发展的摇篮。“若要更好地证明介入或者临床治疗及其健康照料的有效与否,随机控制实验无疑是一种最权威的方法。”询证医学创始人科克伦就曾在其代表作《效果与效率》一书中做出了以上论断。在此之后,便有多位学者将这个理论切实地运用到了临床实践当中,列维便是代表人之一。他表示:那些将传统实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且致力于勘测与比较其效果的临床工作者才是最合适的人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实证为本医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真正地问世。在此之后,实践领域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向心理照顾、社会工作、健康咨询等领域进行辐射,且势态良好。当实证为本的概念进入社工领域时,尽管相关学者对其含义界定各有不同,但基本点包括三点:一是社会工作者要学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以科学研究指导工作;二是社会工作者要懂得如何选择和运用研究发现;三是社会工作者要保证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将相关科学研究运用在实践上。
2以实证为本的社工实践含义理解
随着实证研究模式的成熟化,以实证为本的实践也开始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评价标准。该模式要求工作者在对理论研究方面既要注重各种介入方式的成效且对过往的相关研究结果予以高度重视,也要对这些研究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进行评估;在日常进行服务工作时,历往的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对案主的精神、心理等各方面的分析依旧不可缺少,选择最适合的介入方式和治疗手段,设计出一套符合案主自身期望且适合的方案,做到治疗方案“私人定制”,且在治疗过程中视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同时,在实证为本工作中,工作者必须遵守以下三项原则:一是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实践者进行工作时的基础;二是每项研究完成后,实践者要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其作出结论并加以利用和论述;三是实践所得结论应当给予适当宣传,让等多的相关同行知晓,从而更好地推动行业发展。
3以实证为本的实践的实施过程
31工作中的信息转化
所谓信息的转化就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明确清楚服务对象面对的真正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无法将服务对象的问题与自己拟定的解决方案进行匹配。亦比如服务对象所遭遇的情况在工作者之前的服务中曾遇到过,但其中的一些不同之处却又使得工作者无法立刻做出准确区分。或者说工作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则其自身专业能力在现阶段无法准确无误的判断服务对象的需求。当然,这些都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转化这些信息的时候,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分析案主的基本特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制定出若干个介入方式,然后同服务对象一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制订出一套最适合他们的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对象的期望与要求。
32实证依据的匹配
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后,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去寻找解答这些问题的实证依据。关于寻找何种依据,则按方案进展处于不同阶段而定。通过搜索各类文献以寻求服务对象问题原因的这一方式适用于诊断阶段;通过评估实务介入效果以寻找依据的这一方式则适用于治疗阶段;倘若当前正处于预防阶段,那么以一种前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则更为有效。
33依据的批判性评价
当工作者已获取到相关研究成果依据时,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验证其效度和信度,即以辩证的态度对证据进行筛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合适的成果依据,保证依据的有效性,便需要采用多方协商制度。比如学生群体类的工作者,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实习老师就搜索到的证据进行讨论;亦好比专业社工从业者便可同业内相关同行进行面议,甚至可以与服务对象直接进行协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让服务对象先行进行试验,分析其介入过程的反应,然后再视情况做出调整。
34总结评估,力求完善
当服务进行到最后一步时,便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例会、服务对象访谈、量表评定等方式来对前述三个步骤实施的得失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已明确知晓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已恰当无误地选择了相关文献?所采用的证据的辨识有无错误?如何改善介入方式?要怎么改进和利用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等。
4实证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实际效果的分析
工作中,由于服务的对象是各类人群,因此社会工作的进行往往充满着独特性和复杂多样性。那么,何为独特性与复杂多样性?也许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意义可以对其作出解释。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个实践过程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行业的专业价值,无论是对服务对象所遭遇的问题的自我理解,还是对于实务过程中所做出的任何判断或者所实施的行动,都会存在各种道德以及价值的选择。不同于仅仅把专业价值考量限定在专业操作之前的道德伦理操守的医疗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操作过程中除了依靠科学技术,更要对自身乃至社会道德做出合理权衡。所以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不会存在像在医疗专业系统内那么简单的价值承担和干预效力的关系问题,要想更好地服务案主,就一定需要将研究和实践的关系做出详细分析。同时,实证为本的实践理想模式和实际运作之间也存有一定的矛盾。理想层面上,若要全面贯彻以实证为本的实践,则需社会工作者在做出临床决定之前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各个研究报告的效度、信度和适用性做出准确评估,但实际工作中,前线社工并无如此多的精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5实证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完善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其本身并不纯粹就是事实资料和科学研究简单积累,很大程度上,它需要一定的精神和价值等方面的介入。在实务工作中,经验主义者反对社会工作者将自身的主观因素纳入服务中,因为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实践者所给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反言之,各种证据本身并不是经验主义者所独有的,所以过度强调证据也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可以在社会工作实践完成之后,采用第三方参与评估机制,为实践者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环境,对已经完成的工作分析总结,进而更好地进行之后的实践任务。
6结论
毋庸置疑,以实证为本的模式不仅在当前的社会工作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践方法,并且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可以被用做考量的证据诞生。不可否认,该模式的确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社工理论与实务完美地进行了交融,且对传统的以经验主义和权威主义为本的实践进行了改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保持清晰的思维去选择合适的证据。根据案主的需要取向、自身的发展情况等采用合适的实践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社会工作者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案例分析以及自身的知识系统,基于实证的条件下扩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进一步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1)
篇9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根据国外现代主义专业化模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复专业化时代提出了成熟的核心属性。其中,在我国未来社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对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主要核心是以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和专业组织以及伦理法规等进行社会工作 [1 ]。所以,在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中,可以利用借鉴专业化理论的核心特征,建构出一个对应的后专业化过程的概念框架,并且通览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理论进行相结合是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 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
与后有许多批判理论可以借鉴,以解决对社会结构的批判反思问题。所以说无论是尚恩的行动反思模式,还是伊拉奥特的专业能力发展模式,都是基于英美实用主义传统,试图帮助专业学生和实践新手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践情景时,发展出情景有效性的专业方案。所以,在研究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且让学生在此次实践中明白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差距 [2 ]。但是在社会工作领域,对于与后的各种实践理论长期以来重视不够,这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明显感受到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差距。所以很多的社会工作研究者认为,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在行动中反思,还需要进一步划分成关于行动的沉思,以及在行动中的迅速直觉性思维和行动。
二、 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
证据为本的专业实践背后的知识观是实证主义,对应的专业实践论是一种科技理性模式。而增权实践策略虽然把专业实践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当成改变的对象,但是依然共享一种实证主义的权力理论。这种基于实证主义的科技理性模式容易导致新的专业知识权威层级问题和差异困境。然而,一些复杂的变动性强的实践情景可能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形,这就要求实践者能够使用构想实验,阐明有效的专业实践模型 [3 ]。因此,社会工作者就像其他人际关系专家一样,都使用综合性的理论来构想他们的实践情境。所以,当我们遇到时就可以建构一种理论框架来理解情景,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行动检理论构想的效能,这种就叫做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所以,要真正解决专业权威不平等问题,还要处理好知识论与专业理性的问题。
三、 福柯主义者的话语实践策略
福柯主义者与社会学家和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作家在1972年的法国杂志的圆桌会议上一起讨论社会工作,并且对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研究。其中在司法设置和惩罚技术逐渐退居二线,并且对种管制手段和技术也发生转变。所以,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精细监督和连续监督的禁闭社会,从而保证人的正常化和社会秩序 [4 ]。于是,社会工作也就进人整个规训体系,对社区和家庭进行访问,并对访问对象进行分类判断和监督、规训,以保证正常人的连续性。所谓知识考古学类似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不是就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也不是要描述历史发展的结构主义转换,而是就陈述方式本身,就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策略和转换进行断代考察。但是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理性占据了思想家的头脑,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个体成为一个生产性的主体和有效率的主体。所以说,福柯主义者虽然反对提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的社会工作方式,但是通过霸权意识形态对个体产生异化支配效果体现了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利。
四、 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
反思实践理论知识是主流社会工作的一种科技理性与知识论以及实践论。并且在社会工作的研究方向中,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社会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医学工作模式中,可以采用现代精神医学的技术术语进行构建新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要帮助的会对我们形成致命的影响。曾经著名的理论学家萨理贝认为各种诊断标签能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身份,并且这些社会中的称谓和角色能够很快的让别人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识。所以说在社会工作中,一个一旦被贴上具体的标签,这个人的性格和经验以及社会背景就清楚的显示出来 [5 ]。另外,在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中,所有扭曲的原因都是由具体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假设人类关系中,很多的疾病和生活习惯等都是有相当多的联系因素,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也要根据这些因素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式。通过以上的做法,能够把个人和朋友以及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带来的因素进行抛弃,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加深或者减少相互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有很多的文化和精神上的转变能够帮助他人进行治愈。因此,社会工作是人类关系维系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发展必须要有的社会职能。
结语
总之,在进行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时,主要是以行动反思实践与批判反思实践的发展方向和证据为本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以及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强化项目为方向。
作者简介:
班启辉(1994.7)男,布依族,贵州省惠水县,在读贵阳学院,专业:社会工作,论文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面。
参考文献:
[1] 郭伟和.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2014,12(15):217-240.
[2] 文军.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路线图―迈向职业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观察,2015,11(71):124-129.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81-02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未来社会工作者要应对的案例情境纳入课堂,通过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将要面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讨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培养学生的实务分析及应对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的来源及选择
所谓“案例”,就是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将发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有一定影响和教育意义的事件,通过某种形式编创成适合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层次使用的材料,构成典型的、思辩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参与、探究、交流、讨论。[2]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案例的选择。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来源比较多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进行选择:
(一)公开出版的案例
公开出版的案例是指在相关的教材、书籍、报刊和期刊中所记录的案例,其内容包括:案主的相关背景资料;对案主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界定;介入策略以及介入的流程;对案例的评估与反思等。这类案例结构性较强,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的全部流程,以及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承担哪些角色,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为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教师个人的案例
作为授课教师,可将自身的一些实务经历和经验作为教学的案例。教师个人的案例,其结构性可能不够强,也并不一定有完整的服务过程的呈现,但因为是教师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往往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教师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又可以更进一步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视频案例
将视频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也是社会工作案例教学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视频案例可以是像央视的《心理访谈》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也可以是一些涉及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技巧的相关电影,或者是现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某个情节,甚至一些电视广告等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
(四)学生身边的案例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中,案例还可以来源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以及实务经验。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己任的专业,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诸如学习、交友方面的困扰与困惑,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这又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案例带到课堂上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此外,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也会有一些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实务也可以成为案例教学的来源。他们可以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带回到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历带回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并且积累经验。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上述多种形式的案例素材,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案例教学提供基础和保证。但是仅仅有这些素材,并不足以发挥案例教学的实效,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实施策略:
1引入案例
一般来说,在课程刚开始之时,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这时候如果能以相关内容的案例作为开场白,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于答案的好奇与追寻欲望,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需要不断地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这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入案例,把真实的典型案例中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知,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最终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组织小组讨论
引入案例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8人。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仔细研读和分析案例,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大家讨论、切磋和补充,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周详。同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是走到各小组当中去听听、看看,并根据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3点评与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首先,教师要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与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对一些比较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一些错误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也要一一给予指正。其次,也要就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技巧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总的说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强调互动参与,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务相分离的局面,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达到了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并且应该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篇12
1.1模式缺乏本土特色
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起源于西方,所以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参考借鉴西方的经验无疑也是必须的。
1.2教材编制局限性
我国的高校目前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教材还是通用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系列”,该教材虽已经经过中国学者的编写,但是该教材并没有直接接触中国国情及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它们还深深的打上了港澳和欧美社工教材的烙印,因此难以直接应用于实践,也就更难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也就不利于本土化人才的培育,也就更加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培训。
1.3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师资方面,教师缺乏太多实践经验,在我国各高校中,普遍缺乏既通晓国际通则,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社工教师大部分是从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对于国际通则及本土经验都不太能了解,也就难于胜任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4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一开始就游离于“服务”之外了,教授理论与方法的多,但是实践机会却少,脱离了社会的最新需求。
2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修正与扎根
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深度反思实际研究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教育实现科学回归的时代选择,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教育得到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投资力度,包括财力上的支持,包括行动上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筹措专门的资金支持社工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并且可以设立奖学金制度以及交换生制度,增加教师出境、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派遣或交换师资到港台以及欧美地区去留学,汲取优秀的经验来解决目前社工师资专业不平不足的尴尬。
2.2提高本土教育特色
在提高教师本土化的同时,应努力开拓本土化的教材和教学方式,针对我国教材没有针对实践的现状,社会工作教师可以尝试与民族学,社会学等学者一起编写教材,并结合全国各地的实地调查,形成科研成果一起写进教材里面;在讲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时,老师可以发展具有本土性的教学语言;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紧密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反思,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扩大师资力量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2.4建立实践基地
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习过程,是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整合课堂所学理论与实务工作,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增进专业自我,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自我成长的实践平台。
3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尽管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但是其发展前景却依然十分广阔。这个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对于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在中国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不仅对中国有益,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1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为中国社会提供给了适合本土社会工作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具有深度反思实际研究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这些人才更加地去关注人们的需要,信念,价值,目标,传统和期望等,更好地去为整个社会大众服务,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3.2强调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这是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社会取向,是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全面的社会工作者,并且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3.3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
篇13
1 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1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决定要重视实践教学
(1)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强调实践性。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也从根本上体现出实践性。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习得。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工作有一套专业的工作方法,具体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无论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还是社区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的,也就是说,方法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除了讲解各种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这些专业方法进行实际的演练。学习社会工作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也就是在方法的指导下,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整合资源等活动。社会工作专业特性决定了要实践教学环节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2 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对实践教学提出迫切要求
笔者曾对深圳市多家社工机构进行了走访,针对当前社工机构对社工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各大社工机构对人才的要求是十分类似的,除了要求社工具有专业知识,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之外,都特别强调社工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要求社工能够灵活地运用在大学里学习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服务案主。面对不同的案主,有能力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选择不同的工作手法,并能控制好服务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目前深圳市的社会服务大多采取项目运作模式,那么社工要具备项目申报、项目管理、项目评估的各种能力。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需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实践性的人才。
2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2.1 课程实践教学
2.1.1 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实验室教学能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实验室教学可以避免将学生直接置于社会实践中的惶恐与不安,让他们在可控的实验室模拟中锻炼技巧,提升信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在实习中对案主和自身的伤害,切实增强学生服务助人的能力。我校2012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在第三、四、五学期开设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实验,此外,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学位课程中也将进行实验室教学。我校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学课程如表1所示:
2.1.2 校内实训
在我国内陆地区社工工作发展还刚刚起步,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同水平都不高,具有社工性质的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各种民间福利组织、非盈利机构的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因此,内陆地区的高校应大力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课程实践。高校校内资源非常丰富,具体包括校团委、校社会工作者协会、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等。校内实训的方式可采取校园问题社会调查、心理咨询、同辈辅导、大学生成长小组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湖北经济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承担了全校的新生素质拓展的工作。在该活动中,学生运用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多种社工专业方法带领每届新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加新生班级的凝聚力等,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2 专业实习
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机构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所需达到的一般实务操作技巧和能力,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性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需要、中国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等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自我,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根据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有:
(1)社区工作: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城乡基层的居民社区开展实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社会现实,认识社区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特色以及社区的需求、问题,并运用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机构实习: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或社会行政机构开展实习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机构运作机制的了解,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提高学生运用专业工作方法进行社会工作的能力。
(3)社会调查:有督导地带领学生到城乡基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社会的福利体系、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工作调查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训: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实地演示或讲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3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个阶段既是对四年专业学习一次检验,也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综合学习过程。湖北经济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实习与促进就业积极联系起来,逐步建立起实习促就业的毕业实习模式。具体做法是主要依托现有实习基地,包括武汉地区的社区、沿海的社工机构、福利院等,双方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每年推荐实习生到实习基地,共同管理实习生。实习单位在学生毕业实习期内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和必要的岗前培训,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机构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择满意的学生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为了实现双赢互利的目标,我们采取定期给这些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免费的专业培训,邀请机构负责人来校举办讲座,学生经常去机构做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日常的沟通与合作。
3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3.1 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
在社会工作已专业化、职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必备的硬件设施,是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社会工作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的技术性理论教学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是否拥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办学是否专业、规范、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湖北经济学院目前正在计划进行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
3.2 社会工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主要依托政府民政部门管理和推进,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高校更需要争取政府和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支持。虽然湖北地区具有社工性质的专业机构较少,民间组织发育缓慢,但仍可以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与民政部门的合作,在具有半官方性质的福利组织开展实习工作。目前湖北经济学院已与万科物业、洪山区金鹤园青少年空间、东亭社区建立了联系。
此外,我校积极与深圳等地的社工机构取得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专业特征,在督导资源上大多机构都有资深的香港社工督导以及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能够为实习生提供专业、全面指导,学生去深圳的社工机构实习能够显著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沿海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近年来在人力资源上还存在需求,学生在这类机构实习对促进学生就业也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校已经与深圳尚德社工机构建立了实践教学合作关系。
3.3 健全实践教学督导保障机制,加强学校督导的培训
内地高校立足实验室、立足校园的实践首先要强化师资。从目前的情况看,对教师而言专业实践指导并不计算在工作量中,未形成有效的督导保障机制。教师社工实践能力不强也制约了学校督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应一方面建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制度性保障,一方面通过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 “基于通才教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