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朋友们,孩子要出生了,他妈妈是个乙肝小三阳,孩子必须在出生12小时后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请大家帮帮忙,给我点线索吧,焦急地等待中!!!
――天涯论坛网友
满城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我老婆是乙肝患者,现在怀了宝宝,年底就要生了。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医生说乙肝免疫球蛋白很难进得到货,现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也没有,她也不能保证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里有。这几天,我几乎跑遍合肥的医院,都找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眼看着老婆就要生了,我现在非常着急,想向社会求助,尽早找到乙肝免疫球蛋白。
――《江淮晨报》
“乙肝妈妈”难寻乙肝免疫球蛋白
市民李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她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上个月刚生下宝宝,孩子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个月再注射一支。但就是这两支针剂,她的家人跑断了腿才买到。记者今天采访我市12家医院,只有两家医院有该针剂,但存货极少,药店更是买不到,已确实到了一针难求的地步。
――《济南时报》
血液制品,制作复杂
HBIG属于血液制品,是国家严格规定的处方药。购买时,必须持有医生处方,一般药店不出售,要在有授权的医院药房才能买到。
制作HBIG需要健康人的血液。首先,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给健康人接种,让健康人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然后采集他们的血液,从血液中提取抗-HBs,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把可能存在的病毒消灭掉,这样才能制成对乙肝病毒具有特殊疗效的HBIG。
显而易见,在制造过程中,健康人事先须注射乙肝疫苗,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由于体内没有足够的抗-HBs,其血液就不能制造HBIG。然而,含有抗-HBs的健康人的血液来源不是那么丰富,因此,使用他们的血液制成的HBIG就显得金贵了。
HBIG三大用处
HBIG主要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注射HBIG就相当于给人注射“保护性抗体――抗-HBs”。
HBIG的三大具体用处:
一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二是意外暴露乙肝病毒的急救;
三是肝移植手术后预防乙肝的感染。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凡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为阳性的孕妇(说明已感染乙肝病毒),在生下小孩后,立即(不得超过12小时)给新生儿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同时注射HBIG。这两针不能一起注射,要分开,并在不同部位注射。孩子在20~30天后,可再注射一次相同剂量的HBIG;在小儿1个月、6个月时,还须各接种1针。
意外暴露急救
所谓“意外暴露”,就是健康者的伤口意外地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所污染。这时,乙肝病毒可能直接进入健康者的血液中,造成感染。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必须补救。
根据我国《乙肝指南》要求:(1)立即检测健康者的HBsAg、抗-HBs、转氨酶(ALT)等,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2)如果健康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且已知“抗-HBs”效价≥10mIU/ml,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然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体内的“抗-HBs”<10mIU/ml,或者“抗-HBs”水平不详,应当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微克),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20微克)。这样,意外暴露的人就比较安全了。另外,如果既是HBsAg阳性者,又发生了“意外暴露”,就不需要注射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
肝移植后预防感染
乙肝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后,最怕的是再度感染乙肝病毒。如果真的感染了,移植就前功尽弃,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预防再度感染。现在专家主张在术后长期使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一周每天注射HBIG800IU,以后每周注射800IU,至每个月注射HBIG800IU;在注射HBIG后,还要检测血液中的HBIG水平,并根据“抗-HBs”水平调节HBIG用量,一般要求抗-HBs在血液中最低值应>100~150mIU/ml,术后半年最好达到500mIU/ml。如此可保证术后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
HBIG VS乙肝疫苗
很多人常将HBIG跟乙肝疫苗搞混,以为它们都是治疗乙肝的药物,没多大区别,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HBIG和乙肝疫苗经常“联合作战”,两者之间具有互补作用,但在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给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是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从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因为是自己身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叫做“主动免疫”;而注射HBIG,是直接给予人体外源性补充抗-HBs,以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这叫做“被动免疫”。但是,主动免疫时需要一个“诱导”过程,不能立即产生抗-HBs,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产生足够对抗HBV的抗-HBs,没有“应急”功能。比如一个人受了外伤,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他的血液中很可能已经有乙肝病毒入侵,这时接种乙肝疫苗就没多大预防作用。只有立即注射HBIG,其中高效价抗-HBs很快中和入侵的乙肝病毒,才可起到救急作用。
HBIG比乙肝疫苗强?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HBIG能够“应急”,而乙肝疫苗属于慢热型,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但这并不代表HBIG就比乙肝疫苗强。HBIG也有不足的地方,它注射到人体内只能维持20天左右的作用,然后就消失了,但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HBs,虽然慢一点,但是一旦产生抗体,就能够维持几年到十几年。
因此,乙肝疫苗后劲非常强,而HBIG应急能力强。所以,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二者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HBIG可治慢乙肝?
篇2
以往的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免疫阻断措施,HBV感染母亲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HBV;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为70%~90%,HBsAg(+)/ HBeAg(-)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为10%~40%。据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BsAg(+)父亲感染子代的几率为9.7%~31.4%。我国一项调查显示,乙肝父亲的子女HBsAg阳性率为38%,但其中有12%其配偶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本世纪以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父婴传播率明显降低,土耳其和日本的研究显示,乙肝父亲的子女HBsAg阳性率为2.5%~13%。普种乙肝疫苗后的调查显示,HBsAg阳性的父亲导致婴儿感染的几率几乎为0。
家庭成员造成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比乙肝父亲更低。因此,在我国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HBsAg阳性父亲的后代没有必要像乙肝母亲所生后代那样,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理由二: 母亲接种乙肝疫苗事半功倍
许多研究证实,母亲体内的乙肝抗体(抗HBs)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先天性免疫,新生儿一出生体内就能检测出乙肝抗体。在这种情况下,乙肝父亲所生的孩子出生后在乙肝疫苗还没有发挥免疫作用时就可保护宝宝不受乙肝病毒感染。所以,HBsAg阳性男性的配偶应接种乙肝疫苗。这不仅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而且,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乙肝疫苗的费用远比乙肝免疫球蛋白低。
另外,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从安全性方面考虑,滥用血液制品不仅有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有经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在美国,医生推荐所有准妈妈都要进行乙肝抗体的检测,并建议所有没有抗体的准妈妈接种乙肝疫苗。因此,推荐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准妈妈接种乙肝疫苗,与推荐乙肝父亲所生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相比,可谓事半功倍。
理由三: 国际上没有先例
篇3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它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而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在我国属于高发流行疾病之一,它可最终使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等现象。乙型肝炎具有传播性,且母婴传播成为了它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人群中,约有半数左右都是因为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所以,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关键手段便是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且当前,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最关键的方法即是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孕晚期所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作常规孕期检查。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6―29岁,孕龄为37―42周。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肝肾功能无障碍,没有其他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且孕妇丈夫均为非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
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而对照组孕妇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1.3 检测方法
孕妇在怀孕至20―24周后,对其进行静脉抽血,随后对乙肝血清标识物进行检测(5项),婴儿分娩断脐后,1分钟内将酒精擦拭于胎盘距断端2 cm的位置,随后抽脐带静脉血,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5项,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
1.4 新生儿宫内感染定义
如果HBsAg呈阳性,说明新生儿于宫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2.结果
(1)将两组孕妇28周之前的乙肝标志物(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将观察组孕妇28周之前的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30例中,HBV-DNA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有1例,HBsAg由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1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使用前后差异不明显。对照组孕妇HBV-DNA没有出现任何改变,28周前和分娩前对比,HBeAg于28周前的阴性转变为28周后的阴性的孕妇有1例,此外,其余均没有改变。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28周前的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儿分别有1例和9例,分别占3%和3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2.97,P
(3)两组新生儿抗HBsAg阳性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抗HBsAg阳性的分别有15例和3例,分别占50%和10%,两组数据差距也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6,P
(4)HBIG副反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和新生儿,并未发现有发热、寒战以及皮疹等现象,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局部注射部位也没有硬结、红肿现象。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属一种常见的对人类健康具有危害性的传染疾病。人体肝细胞是乙肝病毒存在的重要部位,并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作用,从而导致人体肝细胞出现炎症、纤维化或者坏死。在我国,乙肝得以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母婴传播,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30%―50%的乙肝患者是由于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以及产后传播,其中宫内和产时传播是最为关键的途径。宫内传播的主要原理,一是孕晚期胎儿关键器官已经发育完成,1gG型抗体在孕期至20周后便可通过胎盘进行转运,与此同时HBV便能够通过胎盘进行扩散。二是,HBV可通过因为先兆性流产等方面原因而致血管破损的胎盘进行传播,胎盘破损以后,母血进入至胎儿循环血液中,从而导致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在孕晚期应用乙肝病毒抑制药物,可以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从而保护胎儿不受传染。由以上研究可知,观察组多次应用HBIG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的病毒感染率具有了明显的降低现象,其主要机理为,HBIG能够对孕妇体内的HBV进行中和,从而降低HBV的复制。其次,HBIG由于孕妇体内Th1型细胞活化增加之后,可以促进体内白介素-12 ( IL-12)和干扰素-γ( IFN-γ)的分泌,可以有效促进HBV的清除,从从而减少体内HBV-DNA的含量,有利于胎儿HBV感染率的降低,因此,孕妇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可以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
总而言之,乙肝型病毒主要通过母婴来进行传播,而HBIG对于乙肝型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有效的阻断作用,妊娠期孕妇应按时按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胎儿感染乙肝型病毒。
参考文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乙肝感染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感染者41例,女性感染者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8.3±1.58)岁;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6±2.42)。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心脏病、肾脏病、其他肝病及最近均未使用任何免疫调节剂。
1.2 诊断标准 实验组研究对象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后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采集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再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病情好转组及病情恶化组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2013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从检测结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从检测结果分析,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乙型肝炎具有潜伏性、传播性、且慢性化,因而我国对乙肝的研究十分重视[3]。大量研究证实[4,5],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并不完全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大量繁殖复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机体以后,引发了一系列免疫反应所致,免疫反应也是乙型肝炎感染者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脏以后,B细胞被迅速活化,同时产生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发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说明IgG、IgA、IgM含量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随着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其体内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进一步升高,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免疫机制出现障碍,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异物抗原,这些异物抗原会消耗大量的补体,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并引发感染[5];死亡的肝细胞直接导致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升高;患者长期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淋巴细胞大量活化,也会导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gG、IgA、lgM是急性乙肝感染患者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或者治疗的效果欠佳,预后效果不理想,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提示患者肝脏细胞的受损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辅助判定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阶段,指导临床更好的治疗本疾病[6]。
参考文献:
[1]姚碧莲,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2):108-111.
[2]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 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97-99.
[3] 朱丽坤.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2):284-285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284例HBsAg阳性孕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4±3.2)岁。所有孕妇均单胎妊娠,无先兆性流产、早产等情况,无肝炎症状与体征。284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2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产式、胎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产妇孕期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
1.3评价方法
采集婴儿出生时脐带血及1周岁时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b;用PCR法检测婴儿HBV-DNA,结果>103拷贝/ml为HBV-DNA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
对284例婴儿随访观察1年,观察组138例随访成功,对照组135例随访成功。观察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2]宫内感染是由于母体血液中含有HBV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而造成的感染;产时传播是分娩时胎儿吞咽了含有HBV的母体血液、羊水或者阴道分泌物而造成的传染;产后传染则大多数由于新生儿吃母乳或者接触了母体的唾液造成的。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开始具有将母体IgG抗体主动传播给胎儿的功能,此时开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3]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新生儿体内HBsAb可以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而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源于妊娠后期母体胎盘的运输,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促进Th1型细胞活化,促进机体干扰素-γ及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母体HBV的清除,降低胎儿HBV的感染率。王芳等[4]应用Meta分析,证实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率。杨翠丽等[5]对HBsAg阳性的母亲于孕期肌肉注射HBIG结果82%孕妇静脉血中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本研究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142例HBsAg阳性孕妇作于孕28、32、36周接受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结果婴儿出生时以及1周岁时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HBsAb阳性率高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
综上所述,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玲,张爱兰,於利刚.孕妇HBV-DNA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8):49―50.
[2]陈晓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62.
篇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我国乙肝发病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个乙肝携带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母婴直接传播三种途径,母婴传播发生率高,可达30%-50%。母婴传播是婴幼儿早期的感染,使得患者体质弱且更容易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对患儿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早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科室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对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产检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03例的患者,年龄22-36岁,初产妇78例,经产妇25例。所有孕妇均在孕初三个月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定性检出HBV感染,其中检查出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45例,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58例。所有103例孕妇均孕妇足月分娩,身体一般状态良好,无妊娠合并症出现。两组孕妇年龄、孕期、一般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两对半检查方法血清HBV-DNA定性测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HBV-DNA>105COPY/ml。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上所有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医药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产前检查孕妇前臂静脉血,新生儿产后和出生半年后采集股静脉血进行两对半检查,为保证两组的可比性,所有试剂盒均来自同一厂家。
1.3阻断方法将103例HBV感染的孕妇,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孕28周、32周、36周每月注射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次,对照组孕妇未给予阻断措施。所有产妇生产前均由专门人员记录登记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情况。所有孕妇均顺利生产,所有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婴儿出生后,其中母亲为大三阳不喂母乳,小三阳母乳喂养。出生后24小时内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注射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和乙肝疫苗15微克注射一次,并于生后第1个月、第6个月在次注射乙肝疫苗15微克1次。
1.4宫内感染标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进行联合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前,外周血HBsAg和/或HBeAg和/或HBVCDNA(>105COPY/ml)阳性判为宫内感染。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比较观察组53例患者中有3例检测出HBV-DNA(+),发生率为5.7%,对照组未经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干预,其HBV感染发生率达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HBV的母婴传播现代研究表明,HBV的母婴传播的感染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播的进行:①宫内感染:HBV通过胎盘屏障侵犯胎儿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比较认可的两种说法是胎盘早期破裂,母体血管部分的破裂,使得含有病毒的血液与新生儿的血液混合所致,另一种说法是受感染的子宫母体细胞,逐渐移行,逐渐侵袭到胎儿的毛细血管细胞,引起毛细血管的感染。②生产时感染:分娩时胎盘破裂引起少了血液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或者是经过产道时胎儿吸入母体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或者阴道分泌物。③产后感染:主要是通过母亲乳液或唾液感染引起。一般来说产后24小时内及时给以联合被动及主动免疫可以有效的阻止产时及产后感染,对宫内感染无效。
3.2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与意义临床资料表明,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主要是发生在妊娠的晚期,在妊娠早期、中期影响胎盘完整的极少,一般不易发生感染。在妊娠晚期,子宫内膜滋养层细胞逐渐变薄变成绒毛-血管膜,乙肝病毒易于侵犯胎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抗体,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与病毒抗原结合,明显降低病毒含量。且在孕20周以后,胎盘能够主动从母体输送IgG型抗体给胎儿,故而在中晚期给产妇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增加胎儿体内抗HBs抗体,宫腔内的被动免疫的作用,减少了宫内感染发生的概率。
HBV-DNA即使乙型肝炎的脱氧核糖核酸,反应病毒在体内复制速度的快慢及感染的程度。HBV-DNA与HbsAg(+)几乎同时出现,本次临床观察中,观察组有3例检测出HBV-DNA(+),发生率为5.7%,对照组的发生率在20%;观察组中HbsAg(+)3例,占5.7%,对照组HbsAg(+)12例,占21.8%%,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孕期未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
[2]崔恒春,闫永平,邵中军,等.免疫预防后HBeAg与HBV宫内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824-826.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此次试验发现,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对高风险患者有用,能很好的阻碍有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也就是所多数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如果其传播概率不是高风险等级的可以选择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由于母亲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在母亲围产期中传播的概率很大,而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含量越高,感染到新生儿的体内的乙肝病毒也越多,新生儿免疫力较弱,所以被感染的概率很高,绝大多数日后发展为乙肝病毒携 带[2]。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过程较为复杂,现阶段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妊娠晚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中乙肝病毒的含量[3],从而对于乙肝病毒传播高风险的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腹中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4]。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特异性,但是这种抗病毒的特性是暂时的,它随着孕妇的自身代谢而代谢失活。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不是通过胎盘传播的,主要是在分娩时感染的[5],所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将要分娩时。
从此次实验可以看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碍母婴传播途径对风险评估中高风险的孕妇作用较大,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其差异性P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能降低乙肝病毒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新生儿感染到乙肝病毒的概率的目的,但危险评估很低的孕妇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郭永,马振芝,土清图,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8(19):133-134.
[2]邱明亮,高元怛,沈慧君,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随机双自对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3(15):65-66.
[3]孙浩德,何子佳,朴树翠,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影响的探讨[J].中华试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11(13):162-163.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98例,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36例,经剖腹娩出者53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均具有传染性,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篇9
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批号0430061(10μg/0.5ml)。
观察对象及免疫:2009年我中心应用ELISA法筛选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分娩的121名新生儿为一组观察对象,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只进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注射;而另一组根据自己的要求对我中心268名新生儿乙肝10μ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200IU联合注射,前1组采用0、1、6月免疫程序,而另1组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注射于新生儿24小时内及第28天联合注射,并在第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
血清标本采集新生儿在全程免疫后1~3个月采静脉血1次,分离血清-20℃保存。
血清学检测:孕妇血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新生儿免疫后血清标本用RIA法,同时检测HBsAg、抗-HBs、抗-HBc和免疫试剂盒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市售产品,抗-HBs>10mIu/ml为阳性。
结 果
疫苗的安全性: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未观察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表明该疫苗是安全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接种后1~3个月HBsAg阳性率及保护率,见表1。
只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121人,HBsAg(+)数为19人,阳性率15.7%(19/121),其保护率84.3%(102/121);而接种乙肝疫苗10μg和HBIG 100~200IU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268人,HBsAg(+)数为1人,阳转率0.004%(1/268),其保护率99.6%,两者经统计学处理(X2>/sup>40.17,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接种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见表2。
只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的新生儿,观察人数为121人,抗-HBs数为93人,阳转率为76.9%;而接种乙肝疫苗10μg和HBIG 100~200IU的新儿,观察人数268人,抗HBs数为265人,阳性率98.9%,两者经统计学处理(X2>/sup>55.12,P<0.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篇10
据WHO统计, 当前全世界HBV感染者约20亿, 其中3.5亿为HBV慢性携带者[1]。然而, 40%~50%感染者是由于母婴传播造成的, 其中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在成年后易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甚至肝癌。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 因此, 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问题。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是目前阻断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HBV母婴传播主要方法。为了解HBIG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HBV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本院2011、2014年收治的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阻断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对照组, 2014年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根据母亲乙肝标志物状况分为HBsAg(+)、HBeAg(+)组(33例)和HBsAg(+)、HBeAg(-)组(47例)。对照组中孕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为32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出生后4 h内、2周肌内注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0 IU, 并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即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 μg。
对照组于出生后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0 μg, 未联合HBIG。新生儿于7个月龄时采血, 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HBsAg、HBeAg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HBsAg测定阳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50%(2/80)、18.75%(15/8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研究组母亲HBeAg状况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比较HBsAg(+)、HBeAg(+)组的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HBe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HBV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最主要的传播途经, 因此, 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环节是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新生儿的乙肝免疫包括预防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两个阶段。由于大部分HBV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因为HBV刚进入新生儿体内时, 尚未进入新生儿肝细胞引起病毒复制, 可一过性出现乙肝病毒标志物[2]。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体, 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 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但单纯注射乙肝疫苗, 其保护作用在半个月以后基本形成。而对于高危人群(HBsAg携带者孕妇所分娩新生儿), 在人工主动性保护免疫建立之前, 侵入体内的HBV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复制, 因此, 单纯乙肝疫苗预防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不十分理想。
HBIG是由高效价HBsAb的健康人血浆, 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纯化, 并经病毒去除和灭活处理制成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制剂。HBIG与相应HBsAg专一结合, 注射2 h后可在血中检测到HBsAb, 快速中和体内的游离HBV, 起到被动免疫作用, 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HBIG, 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HBV, 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主动免疫产生之前起到阻断作用。因此, 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能明显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效果[3]。有研究指出, 联合免疫对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100%, 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4, 5]。如果不使用HBIG, 仅单独应用乙肝疫苗预防, 总体保护率为55%~85%[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推荐:对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 注射HBIG的剂量应≥100 IU。大部分医院注射HBIG的剂量为100 IU, 可能与过度加强免疫治疗削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主动免疫的效果有关, 且HBIG生产成本高, 加强免疫会增加医疗成本。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来看, 研究组新生儿及时采取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 新生儿7月龄采血检测血清HBsAg阳性率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HBeAg是一种分泌型核壳蛋白, 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间接指标, 结合状态下的HBeAg可经过胎盘上IgG受体通过胎盘屏障从而进入胎儿自身血液循环, 造成胎儿HBV慢性感染。而HBeAg阴性者则基本不会导致新生儿感染(P
本次研究组中的新生儿均为在充分告知母亲及家属后自愿选择采用人工喂养, 该因素可能影响感染率。对于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行母乳喂养是否增加母婴传播风险仍存在很大争议[14]。在母乳喂养过程中, 母亲患有乳腺炎或皲裂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可能混入乳汁, 如果新生儿同时存在口腔破溃等情况时, 则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有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及接种乙肝疫苗可成功阻断90%以上的HBV母婴传播, 但仍有5%~10%儿童免疫失败, 因垂直传播而感染HBV[15]。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宫内感染HBV的新生儿容易形成慢性HBV感染, 但其感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 建立完善的围生期保健, 加强新生儿随访制度, 孕期对孕妇进行乙肝二对半及肝功能检查, 有条件者对感染HBV的孕妇进行HBV DNA检测, 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于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治疗, 并对HBsAg携带者孕妇所产新生儿尽早注射HBIG, 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Merle P, Trepo C, Zoulim F.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epatitis B in the elderly. Drugs Aging, 2001, 18(10):725.
[2] 李双双, 苏良香, 杜卫星, 等.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4(6):373-375.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2):151.
[4] 王志群, 张姝, 刘启兰, 等. 常规应用免疫预防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评价.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 14(11):338.
[5] Chen HL, Lin LH, Hu FC, 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screening and universal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BV.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2(4):773.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1):9-23.
[7] 芮燕京, 宋文英, 陈洁, 等.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7):506-510.
[8] Jonas MM. Hepatitis B and pregnancy:an underestimated issue. Liver International, 2009, 29(s1):133-139.
[9] 张薇莉, 赵隽, 李伟.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8):644-646.
[10] 赵隽, 邱申熊, 杨李, 等. 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4):58-60.
[11] Han GR, Cao MK, Zhao W, et al. 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1, 55(6):1215-1221.
[12] Xu H, Zeng T, Liu JY, et al. Measures to Reduc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China:A Meta-Analysis. Dig Dis Sci, 2014, 59(2):242-258.
[13] 赵隽, 邱申熊, 张d, 等.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6):59-60.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02~2010年5月,在我院检查与分娩的孕妇648例,年龄23~36岁,20周前初检HBSAg(+)、HBeAg(+)、HBCAb(+)大三阳,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脏器损害。孕期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随机分2组。648例孕妇(HRV携带)共分娩出新生儿648例,均成长至满10个月,并能跟踪随访。
1.2 方法
1.2.1 分组 采用了随机分组法:研究组,共3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S)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接受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对照组共316例,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EAg)阳性,乙肝C抗原(HBeAg)阳性大三阳,不接受阻断治疗。
1.2.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方法 研究组:孕妇接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孕妇于怀孕20、24、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用以阻断乙肝经胎盘传播导致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6 h内肌注HBIG100u进行被动免疫,之后于15日后复注HBIG100u,用于阻断哺乳及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母婴传播。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果 研究组332例中,新生儿出生当日取末稍血检测GBSg阴性者326例(98.2%),阳性者6例(1.8%);小儿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HBSAg阴性者302例(91.0%),阳性者30例(9.0%);对照组3例中,小儿出生当日取末稍血检测HBSAg阴性者276例(87.3%),阳性者40例(12.7%);小儿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HBSAg阴性者36例(11.4%),阳性者280例(88.6%)。
2.2 不良反应 研究组孕妇及婴儿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
表1
HBV宫内感染率与产后感染率的对比(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HBV感染(%)
宫内感染4027631612.66
产后感染2403627686.96
注:宫内感染与产后感染比较:χ2=326.22P
表2
两组婴儿出生后当日检测HBSAg结果对比(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阴性率(%)
研究组632633298.2
对照组4027631687.3
注:两组比较χ2=28.91P
表3
两组小儿满10个月检测HBSAg结果比较(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阴性率(%)
研究组3030233291.0
对照组2803631611.4
注:两组比较:χ2=410.75P
3 讨论
3.1 联合免疫的作用机制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是指HBV 经胎盘、分娩、哺乳,以产后母亲与婴儿密切的接触等途径,由母亲传播给婴儿,导致婴儿被感染HBV。
从表1对照组HBV小儿宫内感染与产后感染对比来看,宫内感染HBV为12.66%,而出生后感染HBV为86.96%,说明HRV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产后经哺乳或者母亲与婴儿密切的生活接触导致被感染。HBV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导致宫内感染。时间主要发生在孕晚期,这可能是由于妊娠发展至孕晚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一血管膜,使HBV容易突破胎盘屏障[2]。
HBIG属于被动抗体,其中的抗HBS抗体可与HBSAg、HBSAg同时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加体液免疫,消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的感染,也可能减少HRV在体内的复制。孕晚期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输送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孕妇妊娠20周开始予以肌肉注射HBIG,通过结果显示:研究组孕妇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孕妇多次注射HBIG,抗HBS经胎盘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即获被动免疫保护和预防了HBV的宫内感染。HBIG对乙肝孕妇阻断宫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非常重要。
3.2 加强对婴儿的随访 对HBV携带者所生的婴儿的随访非常重要,免疫失败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而且与婴儿是否对疫苗产生反应有关。本研究发现未经阻断情况下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的母亲,其子女至10个月感染HBV的机率为88.6%,运用联合阻断HRV母婴传播综合措施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的母亲,其子女至10个月后感染HRV的机率为9.0%,说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能高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故应大力提倡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提高人类身心健康水平。
篇12
LI Feng*,YU Wen-mei,SU Xi-yuan*.*Weihai City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Weihai 26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BIG clinic
result during late pregnancy period preventing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Methods
68 HbsAg(+)pregnant women ,including HBeAg(+) 18 case were injected for 200 IU HBIG,at 28 weeks from pregnancy once every 4 weeks, after delivery infant cord blood 5 ml collected, and the HBVM checked.Results The HBsAg positive rate is 10.3% in these 68 infants,within them and the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rate is 5.9%.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50 HBsAg positive pregnancy women is only 4%(2/50),while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18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is 27.8%(5/18),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It is greatly effective in late pregnant period to inject HBIG preventing HBV infection.The danger for HBeAg(+) pregnant women is much larger.
【Key words】 HBV;HBIG;Cord blood;Pregnancy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慢性HBV 携带者超过1.2 亿,其中大多数为母婴传播所致。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我国乙肝流行之关键。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免疫(HBVac) ,或联合使用HBIG仍有10%~20%的婴儿无应答反应,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发现HBV宫内感染率高达10%~44%,提示宫内感染在母婴传播中的地位。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对HBsAg(+) 孕妇多次肌内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已有较多报告,本文对68例HBsAg(+)孕晚期妇女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 年12月至2006 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中, 检测出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HBeAg(+)者18例,分娩后新生儿检测脐血HBV 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孕妇HBsAg检测采用酶免法。婴儿脐血HBVM检测采用乳胶法;HBV DNA采用PCR方法。
1.2 新生儿脐血采集方法 新生儿娩出、胎盘未娩时,严格消毒采血部位,靠近新生儿侧采脐血5 ml。
1.3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用法 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检测结果 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共68例,所生产68例新生儿的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2.1.1 50例母血仅HBsAg(+)者新生儿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0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18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为正常值。
2.1.2 18例母血 HBsAg(+)、HBeAg(+)者新生儿脐血结果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6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7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例。双阳的3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
2.2 阳性率 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 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较单纯HBsAg阳性者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的效果较差。
3 讨论
我国孕妇产前检查HBsAg 阳性率约为11.2%~12.5%,其中HBeAg同时阳性者达20%~30%,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宫内。近年来报告活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10%~16%。出生婴儿经免疫预防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对阻断母婴HBV 传播的保护效果达70%~90%,而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朱启等[1]对携带HBsAg 的无症状孕妇所生496例新生儿,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宫内感染率为14.3%;而孕晚期注射HBIG组491例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
本研究以检测脐血HBV标志物估计HBV宫内感染。临床上HBV 宫内感染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从胎儿血中分离出HBV,但技术繁杂,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普及。70 年代以来,开始以脐血中检出HBsAg 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近年有学者认为母血HBsAg ,特别是HBeAg 易通过胎盘。如单以脐血HBsAg阳性确定宫内感染,可能会过高地估计宫内感染的状况。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脐血假阳性率为20.0%,而外周静脉血HBV-DNA的检测具有确诊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在同样的干预条件下,与单纯HBsAg阳性者相比,发生宫内感染率显著增高。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孕妇血HBV DNA、HBeAg 阳性是胎儿感染HBV 的高危因素。王素萍等[3]研究结果表明,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清HBV-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有归巧娣等[4]研究认为,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血HBeAg、HBV-DNA阳性或高滴度及PBMC HBV-DNA)是否应该加大HBIG的注射剂量,以期能使孕妇血清中HBV-DNA转为阴性,降低宫内感染,在有效的治疗HBV药物临床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启,于广军,吕晴,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78-480.
2 刘颖琳邝健全,张睿,等.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468.
篇13
[
关键词 ] 乙肝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020-02
[作者简介] 蔡勇进(1959.12-),男,福建金门人,大专,副主任技师,从事免疫方面工作。
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为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疾病,病情难以彻底治愈,容易反复发作,危险性高,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控制传染性以及危害性。该疾病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该疾病的发生率、传染率高,若未治疗,可能会恶化为肝癌或肝硬化,因此做好患者病情的监测,对于提高临床预后,十分重要[1]。免疫球蛋白类似于抗体,有抗体活性,可特异性与抗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在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主各个指标的特点以及分工不同,对于早期评价机体免疫情况效果显著。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统计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从2013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划分为一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4±0.7)岁,重型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6±0.3)岁,均无其他慢性疾病。挑选同期健康献血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5±0.6)岁。
1.2 排除标准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均为排除标准;且排除依从性不良患者[2]。
1.3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必须严格要求在无菌条件下,研究对象至少应空腹保持时间长于12 h,在清晨8:00,取受检,5 mL肘静脉血液,之后所取血液放入到专门的抗凝管中,均匀摇晃,离心10 min,对血清实施分离,放入到-20°C冰箱中保存待测。
1.4 选择仪器以及试剂
该所选取的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生化分析仪,采用比色法,其原理为运用广谱技术中不同原子吸光不同,进行测量。试剂盒、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资料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正常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
经对比结果为,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且对比一般乙肝、重型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型组、一般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肝脏炎性病变,且会引发多器官损伤。据统计,当前我国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疾病为一种世界范围性疾病,部分患者会恶化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当前一种危害性最严重、最广泛的一种疾病[3]。临床研究分析认为,HBV病毒作为非细胞性病毒,其不具有伤及肝脏组织的效果。分析乙肝病毒感染伤及肝脏组织,其作用机制,并非因在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繁殖病毒,而是因患者早期暴露在HBV病毒环境中,继而机体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肝细胞出现病理性免疫受损[4]。因此,分析认为,导致患者肝炎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在HBV病毒清除、抵抗中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均发挥作用。
乙型肝炎疾病发生,临床分析认为,是因机体免疫受损而诱发,随着慢性肝炎肝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失衡,在促B细胞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起到多抗原差异。当前临床最为关注的是,肝炎患者的体液免疫亢进最明显的表现是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临床可根据这一特点诊断肝炎疾病[5]。免疫球蛋白为一种具有抗体活动动物蛋白,主要存在血浆中,也可存在于其他组织、体液以及一些分泌液中[6]。免疫球蛋白可划分5类,分别为IgA、IgG、IgM、IgE、IgD,水平升高,与多种疾病相关。该研究中,从中选择3个指标检测,IgA为外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肝炎血清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IgG是免疫球蛋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血清抗体活动,作为为一个可经过胎盘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一个主要抗体,可有效诊断、预防以及治疗乙肝,效果显著;IgM为感染发生最先出现变化的指标,但并能持续较长时间,为一种近期感染标识[7]。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一般乙肝、重型乙肝患者的IgA、IgG、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重型乙肝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相较于一般乙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临床可依据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乙肝病情进行诊断,评价乙肝病情。经观察患者的病情,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重型组、一般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但仍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朱惠[8]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具有一致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评价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机体免疫水平,为之后病情分型,提供可参考依据,根据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后期临床治疗,应用效果显著。
[
参考文献]
[1] 曹蕾.河南省西平县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5):145-146.
[2] Takayanagi,T.Modeling chronic hepatitis B or C virus infection during antiviral therapy using an analogy to enzyme kinetics: Long-term viral dynamics without rebound and oscillation[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12):2021-2027.
[3] 黄祥彬,陈光艳,区敏洁.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研究[J].海南医学,2014,25(24):3703-3704.
[4] 唐洁,许联红,陈洁,等.新生儿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传播易患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27-3430.
[5] 王方,石婷婷,刘丽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69-70.
[6] 陈燕敏,叶德力,缪灵莎.探讨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