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脏健康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脏健康论文

篇1

这种“鼻息控制器”通过一条橡皮管戴在鼻子上,这与医院病人用于吸氧的管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鼻压装置,因为研究发现在健康对照组中有1/4的人对软腭的控制不足。软腭是鼻腔通道的一部分,可以让你控制吸气强度。但对那些有着足够软腭控制能力的人来说,鼻息控制器能让试验对象享受到新的自由度。

研究者先对36位健康者通过控制鼻压来玩电子游戏的反应时间和精确度进行测试,同时测试他们使用鼠标和游戏控制杆的能力。研究小组发现,对软腭拥有良好控制的人,其鼻息控制的可靠度与熟练使用鼠标和游戏控制杆的可靠度相当。

研究小组对3名“闭锁”综合征患者进行试验,这种疾病使患者只能通过眨眼睛来和别人交流。其中2人很快就学会利用字母选择和组词程序进行沟通和表达。

对那些有着行动或交流障碍的人来说,鼻息控制器能为他们提供一种使用各种设备的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小腿粗老人患心脏病几率低

法国科学家发现,小腿粗并非坏事,这可能预示着心血管功能良好,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

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的・苏里克博士及其同事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

专家调查了法国第戎蒙彼利埃及波尔多的6200多名居民,其年龄在65-84岁。

结果发现,与小腿细的老人相比,小腿粗的老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要低29%。

专家指出,小腿的粗细与向大脑供血的关键通道颈动脉密切相关,小腿越粗,颈动脉出现斑块或阻塞的危险就越小,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

专家已将小腿周长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新指标。

上班路途遥远易出现疼痛焦虑等健康问题

上下班路途太远,耗时太长,是许多大城市上班族面临的问题。一项调查指出,上班路途远近,与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者调查了近千名公司雇员,结果发现,上下班时间单程多于90分钟的人,超过1/3经常出现脖子疼或背疼。而交通时间短于20分钟的人,只有不到1/10的人会出现此种情况。此外,上班路途遥远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对此,研究者建议,上下班时最好先步行一段路,再乘坐交通工具。(李姜)

篇2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了一种含有“乙肝疫苗”的转基因西红柿。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今明两年内,人们就将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种西红柿了。用吃西红柿的法子预防乙肝自然比打针更易于让百姓接受。

降低心脏病突发的危险

芬兰医学专家认为,经常食用西红柿和西红柿制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芬兰库奥皮欧大学营养学家蒂娜・利萨宁最近发表学术论文指出,西红柿对人体健康有益是因为它含有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营养素在西红柿酱中也不会受到破坏或消失。该论文着重论述番茄红素与降低患心脏病危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是该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对库奥皮欧地区700名中年男子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低的男子犯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男子的3倍多。

番茄具有抗癌的作用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专家最近则发现,番茄具有抗癌作用。研究人员把口腔癌细胞培养液加进番茄天然色素后,癌细胞很快失去活性,逐渐死亡。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并未能确定,番茄红素是如何制服口腔癌细胞的,但他们认为,番茄红素能激发围歼不正常细胞的抗体。人体的抗体能够抵御普通病变细胞的侵袭,使之在抗体包围下“自杀”。

番茄同时也能缩小前列腺癌肿瘤。今年8月,美国底特律维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证实,用番茄制成药用胶囊治疗前列腺癌病人,获得明显疗效。研究人员对26名等候手术的前列腺癌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一组服用他从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制成的胶囊,每天2次,每次15毫克;一组不服用这种胶囊。3周后他惊奇地发现,服用番茄红素胶囊的病人,肿瘤明显缩小,有的几近消除。

篇3

摘要: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粘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从而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目的 讨论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内科护理。方法 对非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内科护理。结论 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内科护理可以避免病情更加严重,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内科护理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粘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从而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其次可见于动脉硬化及老年性退行性变所致的瓣膜钙化、增厚。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亦能见到。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被累及,而肺动脉瓣病变极少见。 一、二尖瓣狭窄 风湿性心瓣膜病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多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约1/3病人无明显风湿热史。二尖瓣受累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占95%~98%,其次是主动脉瓣,占20%~35%,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分别为5%及1%左右。二尖瓣狭窄又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常与二尖瓣狭窄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 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由于炎症、变性、退行性变等,瓣膜缩短变形,产生关闭不全,从而导致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入左心室,使左心室扩大、肥厚,久之可发生左心功能不全。另由于舒张期血液反流回左心室,可引起外周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主要脏器如脑、冠状动脉等灌注不足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四、主动脉瓣狭窄 由于主动脉瓣交界处粘连、融合,使瓣膜开放受限,引起狭窄。正常成人主动脉瓣口面积均大于3.0 cm2,当瓣口面积减小一半时,临床可以代偿;当面积小于1.0 cm2时,才可能出现临床表现。主动脉瓣口狭窄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因而左心室明显肥厚,久之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因左心射血受阻,左心搏血量减少,使脑动脉、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临床出现相应症状。 【主要护理措施】 1.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加强病人抵抗力。为减轻心脏负担,应注意限制钠盐摄入,少量多餐。 2.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预防便秘,避免屏气用力动作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4.定期测量生命体征,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以及风心病房颤病人脉短绌的变化。风湿性心瓣膜病可因风湿热的反复发作而加重,故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肤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风湿活动的表现。 5.加强对心瓣膜病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协助医生处理。风心病病人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护士应评估病人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右腹部不适、下肢肿胀、尿少等心力衰竭的症状,检查有无肺部湿??簟⒕本猜雠?拧⒏卧嘀状蟆⑾轮??椎忍逭鳌6杂谛陌昴げ『喜⑿姆肯瞬?牟∪耍?ψ⒁庥形尢逖?范?鏊ㄈ?谋硐帧4送猓?陌昴げ颊呋箍刹⒎⒏腥拘孕哪谀ぱ住⑿穆墒С!⒎尾扛腥旧踔菱?赖龋?鱿稚鲜霾⒎⒅⒂Σ扇∠嘤Φ闹瘟啤⒒だ泶胧? 【健康教育】 1.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防止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摄钠过多、便秘等因素。心瓣膜病病人易并发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而感染又可诱发心力衰竭,病人应注意通过饮食、营养、锻炼等方面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 2.协调休息、活动与工作 瓣膜损害影响心脏功能,使病人耐力下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限制。患者应接受已患心脏病,结合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且制定合适活动量及工作量。因心瓣膜病是慢性疾病,护士还需教育病人家属,使他们理解病人的病情并给予支持。 3.坚持服药,积极控制并发症 心瓣膜病病人服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心衰,如地高辛。心力衰竭是心瓣膜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应告诉病人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服药注意事项。 4.预防风湿热反复发作 病人应尽可能改善居住环境中潮湿、寒冷等不利条件,以免诱发风湿热发作。风湿热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病人应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病人接触,有龋齿或牙周炎应积极治疗,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

[1] [2] 

炎、咽炎应立即用药治疗。 .风心病病人中约/为女性病人,其中部分处于育龄期,患者心功能尚处于I级或Ⅱ级,可以妊娠,但需做好孕期监护;心功能Ⅲ级、Ⅳ级的妇女,则不宜妊娠,以免孕产期心脏负担进一步增加,造成生命危险。 心瓣膜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①瓣膜病变的程度;②并发症,如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等并发症可加速病情恶化;③对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风湿热的反复发作可加重瓣膜病变,影响预后。因此应教育病人做到上述各项内容要求极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王慧莉,辛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例护理体会[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年. 张冬梅.现代医学模式与心理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 . 文章屋在线 wzk.co

    

篇4

和通常人们认为的只有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才会出现在梦中相反,进入梦境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做梦者来说,梦中出现的事件,有五分之一是一点也不重要的,有将近一半是不太重要的。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梦是含混不清的,和现实生活中影响他们的事情完全不同。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认为梦境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人的平均年龄是44岁,而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的平均年龄是37岁。这反映出年龄较大的人睡眠较差,能够把梦的内容记得更清楚。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年龄较大的人,更多地把梦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多数时候梦都是让人不愉快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恶梦,还无法作出解释。同样让人不解的是,引发灰暗梦境的事件,往往不带感彩,而不是不愉快的事情。不过带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的事件,会产生相应感觉的梦。

国人十大健康隐患

在一项4大城市的健康调查中,42%的人表示自己经常疲劳,27%的人腰酸腿疼,21%的人颈椎不好。出现疲劳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些预警信号,如感到疲劳,就表示该休息了。

国人存在的十大健康隐患依次是:

“抽烟”(77%)、

“经常熬夜”(64%)、

“不吃早餐”(45%)、

“喜欢吃油炸食品、西式快餐”(44%)、

“每天喝三杯以上烈酒”(40%)、

“经常坐着不动”(34%)、

“经常在外就餐”(34%)、

“经常饥一顿饱一顿”(33%)、

“不体检”(33%)、

“盲目减肥” (29%)。

世界首颗“生物人造心”面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首先从鼠尸中取出一颗完整心脏,去除其中不需要的细胞,保留心室、血管及心脏瓣膜等心脏结构,随后注入一只新生鼠体内未发育完全的心脏细胞。

他们把这颗心脏放入实验室的无菌培养皿中,4天后观察到它收缩,8天后心脏开始怦怦跳动。

论文把这颗心脏称为“生物人造心”。参与这项研究的哈拉尔•奥特说:“我们用生物自己的材料培育出一个新器官。当我们看到它第一次收缩,我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次用的是未发育完全的心脏细胞。按照这种理论,人们就能用需要移植器官者的细胞,培养出血管或者整个器官,之后移植给他。

篇5

4、每天清晨服用复合维生素B。瑞士科研人员让200名接受过打开动脉手术的人员服用3种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或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维生素的人群体内的半胱氨酸量下降40%,这是一种可以增加心脏病危险的物质,而服用安慰剂者则无变化,前者的血管也比后者宽。

5、及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如果你在夜间有鼾声,说明可能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症,一整夜呼吸可能暂停数百次,这可引发高血压乃至心力衰竭和中风,应及时医治。

6、保证充足睡眠。哈佛大学对7万名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者,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即有所升高。缺乏睡眠可以增加应力荷尔蒙,提升血压,影响血糖水平。但每天睡眠也不要超过9小时,否则,也会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升高。

7、每周至少食用一次鱼。《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女性比每月吃一次鱼者患心脏病或因其死亡的可能性要低1/3。对男性来说也是如此。另一研究发现,经常食用鱼可降低患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律不齐以及过速的风险,这些都是猝死的主要致因。

8、每周早餐至少食用4次高纤维谷类食物。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每天摄入23克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的纤维素者与11克者相比较,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几率低23%。对男性而言,高纤维饮食可以把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36%。

9、在每天食用的谷类食物或酸奶中撒一盎司(约等于28克)亚麻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2克的ω-3脂肪酸。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一健康的脂肪有助于预防心脏病,降低因心律异常而导致猝死的几率。

10、用一勺匙亚麻油拌新鲜色拉调料。一勺亚麻油中含7克ω-3脂肪酸。如上所述,这是改善心脏健康的好方式。

11、每天饮2杯茶水。红茶绿茶均可。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5000名健康的居民在6年内每天饮用2杯或以上茶水,患心脏病的几率仅为2.4%。而从不饮茶者的患病比例则为4.1%。另一项研究报告发现,每天饮茶3杯,可将患心脏病的几率降低11%。

12、在炒菜里放入一把榛子。每天只要摄入1.5盎司(约合42克)这些有益健康的干果,即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食用榛子的另一方法是将其碾碎涂在鱼或鸡上,然后烤制。

篇6

另外对于这两起夜间发生的悲剧,专家还介绍说看似平静的夜晚,却是一天当中发病率最高的时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多见。据相关数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在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发病人数占全天发病总人数的40%,脑梗塞也常于睡眠中发病,猝死者则高达70%~80%。这是因为夜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处于低落状况,血压下降,血流速度缓慢;而且夜间呼吸、排汗、排尿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但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血液黏稠度相对增高,再加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因此夜间更容易引发心梗、脑梗。另外,夜间睡眠之中发生心梗、脑梗,家属往往在清晨才能发现,很多患者因此而延误了治疗,这也导致了夜间猝死的高发以及严重后遗症的产生。

斑块是主要“凶手”

说到引发心肌梗死、脑梗塞以及猝死的原因,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紧张的工作节奏,让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睡眠和饮食都极不规律,精神压力较大,这些都是造成年轻人频发心肌梗死、脑梗塞,甚至是猝死的诱因,但是主要“凶手”还是隐藏在心脑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是由人体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沉积于受损的血管内皮下逐渐形成的。一般情况下,斑块主要是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不畅,致使心脑缺血缺氧。但有些斑块的包膜很薄,就像薄皮大馅的水饺,很容易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过度劳累、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痉挛等诱因下发生破裂。斑块破裂以后,内容物涌出就形成了血栓,可在顷刻之间完全堵塞住血管,堵住了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肌梗死,堵住了脑血管就会发生脑梗塞,严重者就会导致猝死。

篇7

美国科学家评估了自60年代以来几乎每篇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二者关系的论文后说,要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需服用1000国际单位(25微克)的维生素D。他们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撰文说:“维生素D缺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越来越高。这两种现象合并来看意味着维生素D缺乏或许是每年数千患者因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过早离开人世的原因。”

这些科学家建议的维生素D摄入量是目前美国维生素D建议摄入量的2.5倍。英国没有官方的建议摄入标准,但每年从10月至次年3月的短暂白昼和漫长黑夜意味着冬去春来时60%的英国人体内维生素D不足。

由于维生素D的研究越来越多,世界各国都开始修改有关日光浴危害的警告。澳大利亚癌症理事会协会今年首次承认,晒太阳有利于健康。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癌专家在锡德里克・加兰教授的领导下,回顾了1966―2004年发表的63项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关系的论文。他们发现,美国东北部地区(日照较弱)的居民和皮肤颜色较深的非裔美国人缺乏维生素D的可能性较大,患癌症的风险也较高。

维生素D的作用

心脏病:维生素D可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而胰岛素耐受性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肺病:肺部组织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修复和“改造”,由于维生素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它可能对肺的修复过程起到一定作用。

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据认为,维生素D对调节细胞繁殖起到关键作用――癌症患者体内则缺乏这种调控机制。因此,通过防止细胞过度繁殖,维生素D就能预防某些癌症。

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会杀灭人体自身的细胞。科学家认为,维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他们认为,它也许能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篇8

2014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以下简称长城会)在北京召开。“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长城会创立者、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告诉记者:“中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心血管病。”

长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家、高级白领心血管患者不断增多。一项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2000名企业高管的健康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者为55%,血脂异常率为全国平均血脂异常发病率的2倍以上,脂肪肝的患病率为全国成年人脂肪肝发病率的3倍以上。如果没有科学的血管健康管理,这些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极高。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学科带头人,胡大一出生于医学世家。1987年,他从美国回国,就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如今还会去国内几百家医院会诊指导。但多年下来,他发现心血管疾病从医疗模式,到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但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在胡大一看来,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等着人生病求医,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尽管年近七旬,但胡大一身体矫健,语速很快,思路十分清晰。在长城会开幕式上,胡大一宣布下届大会主席将由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担任。而他担任会长的这些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之首。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一半的人首次发作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所以心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很高。同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患者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心肌梗死患者都不到五十岁,且以男性居多。

胡大一一直认为心脑血管病是一个“堰塞湖”: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一边是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用很高的成本,比如很贵的支架、起搏器、药物来维持一些患病群体,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进入到这个“湖”里。

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和欧美相差无几,但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男性只有四十岁,女性只有四十八岁,这意味着,至少有二十年我们是带病生存的,发达国家只有十年。“我们的企业家非常爱惜自己的汽车,定期去4S店做清洁、定期保养、定期检修,却从不对自己的心脏进行保养,很多患者心血管问题做了支架,出院后还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注意复查保养,结果血管又堵了。”

我们的心脏需不需要支架?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大一就开始推广冠心病介入疗法、支架技术。如今,我们医院越来越大,检查设备越来越多,支架手术越来越多。冠心病的支架手术,十年前是每年两万例,2013年是四十多万例,今年将突破五十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支架手术最多的国家。

胡大一将这些数字记得详细,他认为现在的医疗模式是趋利性的医学模式。每个医院都在宣扬毛收入多少,手术例数多少,仪器多少,支架数多少。公立医院水平用手术和毛收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且医生支架手术做的越多,就能发表越多的论文,名气也越大,“这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

当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都用到了心脏问题发生后的急诊救治和手术上了,病人反复住院、反复造影与介入治疗以及高手术费用,这会造成一部分过度医疗。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患者对医疗结果的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心脏事件后的康复与二级预防体系基本缺失,且缺乏医保支持。

胡大一将医院比喻成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患者经常是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搭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客观的说,心血管疾病大多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其实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已经不能逆转为原来的健康状态,支架治疗只能是多害相较取其轻。”而由于医学的未知状况,我们还很难完全避免不必要的诊疗和治疗。其次,西医是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容易忽视病人的心理问题。

胡大一曾遇到一个31岁的女病人,胸闷气短来看心脏。一开始,医生让她CT、造影做了一堆,什么都没查出来。后来,我和她聊了发现就是因为焦虑导致的。如果缺乏对心理影响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生物技术的过度迷信,依赖检测设备和结果。

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心理。一个人精神不行,整个免疫功能,心理防线就全崩溃了。所以心理处方非常重要。上面我说的几个患者,都是对支架机制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焦虑到极致产生了惊恐。要知道,心理和生理是互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转化为生理的表现,进而加重病情。最近有一个从成都来找我的病人,因为放了支架不敢坐飞机,宁愿坐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其实不可能出事的。我和他说,你回去千万别再坐火车了,出事我给你担保。如果医生能从心理角度为患者着想,说服患者,让患者安心,就会好很多。

心脏如买车,需要售后保养

记者:现在病人的困惑与不满主要在哪儿?

胡大一:现在有三类病人都活得很痛苦。第一种,不需要做支架手术的做了支架。这种病人肯定感觉不好,不舒服。第二,即使支架做得很好,很成功,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康复保健,病人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即使放了支架,病人会很纠结,担心支架会出问题,患者会出现很怪的行为。比如有个患者睡觉前,会觉得支架在叮叮咚咚作响。医生会说,怎么可能有问题?支架贴在血管壁上,不可能响动。这个患者不停地去看急诊,觉得自己又犯病了。最严重的时候,患者会出现濒死感,再度入院。第三类是一些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问题,做不了支架,搭不了桥的病人。他们总是忧心忡忡,觉得内科外科都帮不了自己,肯定没救了,实际上不是这样。

记者: 2012年,您卸下北京人民大学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民营医院,是想改变什么吗?

胡大一:我一直想做“双心”(heart & Mind)服务,希望看一个病人,同时看心脏,也看心理,但这么多年我在公立医院很难运作,因此想在和睦家做一些尝试。现在,我有充足时间和病人沟通,也可以实现对病人康复治疗。在整个医学模式中,谈到康复,大家都很难理解,觉得康复是给瘫痪病人的,治好病的人不再需要了。实际上,治疗完后,病人营养怎么关注,运动如何开展,心理如何调节,都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静养。医院最重要的其实是服务,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服务为模式,对患者管理服务和关爱。说的绝对一些,我们现在的医院,除了不服务,啥都做。

记者:那么心脏康复到底指的是什么?

胡大一:心脏康复就是对有问题的心脏进行保养,帮助患者修复心理与身体的创伤,恢复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从而回归社会。对于心血管病,医生不仅要知道病人治疗的情况,更要跟踪病人回家之后的恢复情况。病人手术后,至少应该进行三个月的康复治疗。我们要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恢复运动,不仅要个体化的调整药量,还要辅导他们的心理。数据显示,有康复治疗的人与没有康复治疗的人相比,总死亡率下降20%,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再次住院率也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在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临床指南都将心脏康复列入一类推荐,并有相应的医保配套支持。其中的一些城市,心血管病人手术结束进入康复医院是硬性要求。

篇9

在研究中,4万名45岁及以上的职业女性被随意指定每隔一天服用安慰剂或100mg阿司匹林,10年后,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者中风发生率降低了17%,因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4%;但是如果不按年龄分组,研究未发现阿司匹林能降低女性总人群心脏病的发生率。

研究意外发现,阿司匹林只对大于65岁的女性有双重防治效果,服用后发生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可分别降低30%和34%。还有,对不吸烟和已经戒烟的女性而言,阿司匹林的益处更大。

女性服用率低

在上述研究结果前,美国心脏病学会一直建议:对于已患有冠心病、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心绞痛或者中风的病人,应该使用阿司匹林来作为预防药。无独有偶的是,前不久的一项研究显示,具有冠心病病史的女性,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

纽约贝斯伊塞列医院的住院医师杰夫瑞・伯格最近主持的调查研究证实,女性不爱吃阿司匹林来保障自己的健康――只有46%的已有心脏病史的女性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其他女性则错失了这一最便宜、最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伯格医师指出,只有那些年纪大、学历高、经济条件好的女性,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较高。

其实早在去年,美国预防医学期刊刊载的论文就指出,有心脏病高风险的女性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比男性小,差距在46%~59%!

服药前要咨询医师

篇10

在两次看图画之间经历了睡眠的小组汇报说他们对图画的情绪反应明显下降,MRI扫描也显示了他们的杏仁核脑区(负责处理情绪记忆,让大脑中前额叶皮质能控制情绪反应)的活动性大大降低。脑电图记录也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中有某种电活动降低了,这表明脑中压力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降低让志愿者在过往经历中的情绪反应变得平和。论文主要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埃尔斯・范德海姆说:“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记忆被重新激活,呈现与过往相关的整体画面,但这种状态与经历它们的当时不同,此时的压力神经化学物质被良好地抑制了。”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与压力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会明显降低,大脑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下,重新处理以前的情绪经历。我们在第二天清醒后,那些经历导致的情绪会减弱,我们会对过往的经历感觉好些,能够承受它们。”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与神经科学副教授马修・沃克解释说,“做梦阶段的特殊神经化学物质组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夜晚治疗,以减轻过往经历中的痛苦。”

维生素D过量会“伤心”

李颖

很多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D的人易患心脏庠病和脑卒中。但日前,姜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含量高于正常值时,会加快心脏跳动节律,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伤心”还是“补心”,有争议’

早在2009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过低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死亡相关。研究人员认为,维持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然而,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维生素D过剩未必对心脏有利,反而会给心脏带来伤害。

参与该项研究的患者多达132000位。研究人员发现,当这些患者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过高时,房颤出现的概率增加了2.5倍。

专家提醒:服用维生素一定要在安全范围内

针对两种说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说:“消费者普遍认为营养保健品是安全的,他们意识不到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张澍补充说,一个人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在41-80微克/分升,而参与该项研究的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达到了100微克/分升以上。“对人体而言,任何种类的维生素、替代品均存在利弊。我们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安全的剂量范围,这样患者能明确多大剂量有益于健康,多大剂量具有一定的毒性。”

哪些人易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水平,从而维持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有两个来源: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和饮食(食物和补充剂)。

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险人群主要包括:缺乏阳光或者在阳光下遮盖皮肤者、深色皮肤者、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老年人、过度肥胖者、儿童(儿童缺乏维生素D,易发生佝偻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篇11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篇12

据记者了解,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是伴随着“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举行的。这次规模空前的学术大会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甘肃兰州召开,谢萍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因此,采访一开始,谢萍教授首先谈到了举办这次大会的背景。

她介绍说:“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原理应用于临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心脏康复是现代心血管疾病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决定医疗转归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并主办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大会组委会立足于临床实际、面向基层,秉持‘交流、提升、推广、规范’的宗旨,围绕心血管疑难重症及交叉学科的诊疗等的主题,邀请到了40余位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莅临兰州,分别做了多场专题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医学科研方法、论文撰写培训及手术演示……”

谢萍教授进一步介绍说:“11月19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我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益瑞渊、王彦成、蔡政廷、张海涛、卢启明、白锋、王斌等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学科的专家、教授。”她接着详细介绍说, 开幕式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党爱民教授带来了“从最新指南看心衰治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张钲教授带来了“胸痛中心的建设”,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斌教授带来了“胸痛在基层医院的识别与筛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贾绍斌教授带来了“冠脉CT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马偕纪念医院的蔡政廷教授带来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台湾治疗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海涛教授带来了“医学与科学”,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的张新华教授带来了“全球高血压防控方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白锋教授带来了“血脂异常的管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王效浣教授带来了“ACS患者出血评估预防及处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徐盛开教授带来了“ACS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等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心脏起搏培训”“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心脏康复”“交叉学科”等几个方面展开专题讲座。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大会上,谢萍教授做了主题为“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处理及腋静脉穿刺要点”的专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意义,谢萍教授认为:“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创性地推动了我省心脏重症救治及心脏康复工作的发展。我们乘借甘肃中医发展惠泽陇原大地的东风,充分发挥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在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学会领导下,依照学会宗旨,积极开展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全省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全省中医医院医师心血管病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中医系统心血管介入人才的培养,改善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缺乏的现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提高甘肃省中医系统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为全省人民健康和中医药事业服务。”

搭建平台,助推学科发展

采访中,提到在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成立的“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地方学术组织时,谢萍教授坦言:“21世纪人类的疾病谱和疾病死亡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井喷’态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重症是一门整合临床各科诊疗技术的学科,是心脏病学和重症医学的有机融合学科,更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心脏重症理念的提出,开辟了心血管内、外科及重症医学交叉的新空间,使心血管专科的面更宽,也使得危重症医学深度更深。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领域,起着重要的各学科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新成立的三个学术组织的带头人,她进一步解析说:“我们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的心血管发病率趋同于全国的高发态势;而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医疗相对滞后,很多基层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还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现象,而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大量病人必将留在基层医院治疗,因此基层医生对于规范化诊疗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立足甘肃当地实际,搭建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和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就显得颇有必要,也颇有意义!通过这些学术组织的成立,有力整合我省心血管专业与心脏重症医学专业的力量,为在我省推广心脏重症规范化诊疗及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整体推动全省心脏重症学科建设,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谢萍教授还透露:目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谈及这个新的学术机构的重要意义,谢萍教授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已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探索积极主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势在必行。我国有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医理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甘肃中医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在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疗法各自的优势,较单用西医或中医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心血管疾病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等方面具有优势;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总结。因此,尽早成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是十分紧迫的工作,更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建设,彰显优势特色

据记者了解,谢萍教授领衔的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直以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脏超声领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和优势特色,是一个实力雄厚、名医荟萃,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学术团队。此外,该院心血管病中心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前不久为1名永久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这不仅是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更标志着在房颤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充分说明他们具备了应用WATCHMAN 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的学科实力。同时,WATCHMANTM 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谢萍教授在介绍该科室的学科建设时自豪地说:“我院心内科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传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在秉承优良学术氛围的同时,还对传帮带以及学术团队的构建高度重视。目前,我们科室的人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低级职称的构架相对比较合理,人才素质也比较高,有博士8人,其余医生都是硕士。心血管专业的每个亚专业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这对我们学术团队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力争让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她继续介绍说,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型临床试验或者科研项目,我们都积极参与。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项目)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合作开展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质量改善问题。“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资料上传之后大家觉得我们的诊治很规范,紧跟指南方向,符合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因此,我院于去年9月份获得了CCC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银奖;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协会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不久,甘肃省人民医院荣增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那么,作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谢萍教授对于冠心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计划?

对此问题,谢萍教授详细介绍说:“心血管介入诊疗准入和培训制度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的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近期,我院经严格审核遴选后荣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快速发展和已有实力的高度认可。作为培训基地主任,我为我院获此殊荣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推动心血管介入新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规范化。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技术已经成为我院的特色,无论是手术数量、复杂程度,还是手术成功率,均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学思启相结合的模式来保证培训质量;基地将精心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操作与讲座,力求尽快提高学员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谈到基层医生的培训问题,谢萍教授说:“与‘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同期举行的还有‘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事实上,我院心血管内科长期注重对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培训,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于解决基层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积极推动甘肃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同时,自2014年起我们先后走进省内30余家基层医院,与当地医院联合举办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取得了学术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也理顺了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秩序,真正做到了复杂病患者三甲医院治疗后返回当地医院长期管理的合作医疗模式。”

篇13

1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病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出生的围产儿中,患CHD的有150万,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外研究显示,活产儿中CHD的发病率为4‰~50‰[2],Goldmuntz[3]报道足月和活产的新生儿CHD的发病率为4‰~8‰;Guitti JC等[4]研究报道巴西活产新生儿CHD的发病率为5.49‰。

我国CHD发病率为0.7‰~1‰,估测我国现存CHD患儿约150万,年新增CHD患儿达1.5‰~2‰[5],每年大约有20多万各类CHD出生。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杨浦区和徐汇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CHD发病率为6.87%。杨学勇[6]研究北京市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84062名患儿,总的CHD发病率8.2%,活产儿中CHD发病率6.7%,死胎死产婴儿中CHD发病率168.8‰,其中复杂CHD较多见。CHD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非传染性疾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种族,不同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CH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一些差异,也与检测技术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系。

目前CH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1745年意大利著名医学家Cancis对遗传因素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进行论述。上世纪60年代末,Nora[7]等提出CHD的多基因遗传学说,认为CHD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这一学说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目前研究较多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类,即遗传基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与母亲相关的非遗传危险因素(包括风疹病毒及其他感染,辐射,药物和环境污染等)。国内外学者从8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但范围不广,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数据,究竟哪些因素导致CHD尚无定论。CHD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因不明,迫切需要统一调查标准,统一培训,在全国,省市,局域范围内建设监测网络,进行前瞻性调查。更加深入的寻找CHD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CHD的发生,为制定CHD的预防措施,进行孕前、孕中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2 CHD的前瞻性研究现状和监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以往国内CHD病因学研究多数停留在回顾性的,调查对象大多是幼儿期[8]或年长儿,回顾母亲孕期的暴露因素因时间久远,易产生回忆性偏倚,难收集。另外患有CHD的胎儿常在宫内死亡或自发流产,宫内胎儿心脏畸形的发病率远高于活产婴儿的发病率[9],使得CDH诊断及病因学研究有必要提前到胎儿期。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了CDH产前诊断和CDH监测网络建设,1980年Kleinman等[10]首次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病,将CHD诊断提前到胎儿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自80年代中期就利用超声技术检测胎儿心脏病,80年代末期他们在产科设立了CHD筛查中心。伦敦Cuy’s医院自建立胎儿心脏筛查中心以来,每年查出胎儿CHD约200例左右,终止妊娠率达56~63%,有效降低了CHD发病率。

我国80年代末期开始了CHD的产前诊断,1989年朱文玲等[11]报道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111例心脏病高危胎儿,发现胎儿心脏病6例。朱若燕等[12]运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对高危人群进行多切面筛查,产前诊断胎儿CHD43例,诊断灵敏度92.1%,准确性86.1%。郭彦孜等[13]参与863课题“先天性心脏病产前无创性筛查推广”多中心研究的子课题,在国内首次对CHD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西安地区CHD的危险因素。上海复旦大学张聪聪等[14]承担的国家科技部“863”项目(CHD产前无创性筛查诊断规范化方案建立和推广)的子课题,与全国各地12家协作单位一起首次在国内以胎儿心超为主要诊断标准,以孕期检出的CHD病例为样本,尽量收集病理,同时对孕妇进行调查问卷,筛查上海市和非上海市10家协作单位CHD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诊断及研究在产前,与目前国内以简单先心为主的婴幼儿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复杂CHD病人多,收集的心脏畸形和孕期资料更全面。骆萌东、王敏红等[15]“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监测网络”的首都医学发展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CHD 筛查和监测网络,并尝试对辖区内所有产检孕妇在孕中后期用心彩超筛查胎儿CHD,新生儿早期(0―7天)再用心彩超筛查新生儿CHD,4年中监测孕妇2015例,筛查出胎儿CHD12例,新生儿早期筛查出CHD36例,随访中确诊12例。确诊和可疑CHD建立CHD管理卡,于生后6―8周及以后每3个月定期门诊心彩超随访至1―4岁。无论对早期筛查CHD,还是动态监测CHD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孕早期的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形成的关键时期,心脏的致畸易感期也在怀孕的前2~3个月,比如在胚胎发育的第5~7周,胎心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就形成了室缺。而房缺与卵圆孔开放在初生时难以鉴别,90%以上的卵圆孔至1岁关闭,1岁左右诊断房缺较为可靠[16]。

以往国内CHD的筛查、诊断及干扰多以回顾性为主。由于时间久远,容易产生偏移,也漏掉由于CHD而流产或死胎、死产的病例。而妊娠18~24周为心彩超检查CHD的最佳时期[17]。Yagel等[18]发现在13~16周可以诊断出64%的心脏畸形,20~22周又有21%的畸形得以检出,另外15%的畸形在生后查出。说明前瞻性孕中期心彩超可以筛查出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畸形。即使检查胎儿心超,其对象也主要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有研究发现多数CHD胎儿发生在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中[19],伦敦的Guy’s医院胎儿心脏中心的数据显示,CHD胎儿中80%没有高危因素,有必要对所有胎儿进行CHD筛查[20]。

随着医学的发展,CHD前瞻性调查、随访,应在医院的产科、儿科,社区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以产检的孕妇和孩子出生的医院为中心,逐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超声技术,统一培训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参与其中。力求早期发现胎儿心血管异常,尽早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有望减少CHD患儿出生,降低发病率,真正做到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9-720.

[2] HOFFMANJlKApLAN5.Theineideneeofeongenitalheartdise[J].JAmCollCardiol,2002,39(12):1890・1900.

[3] Goldmuntz E.The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linPerinatol,2001,28(1):1-10.

[4] Guitti JC.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Londrina,Parana′South Brazil.Arq Bras Cardiol,2000,74(5):395-404.

[5] Hoffman JI.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cidence and inheritance.Pediatr Clin NorthAm,l990,37(1):25-43.

[6] 刘薇廷,宁寿葆,华邦杰,等.上海市杨浦_徐汇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及其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47-349

[7] 杨学勇.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5.

[8] NoRAJJNoAH.TheevolutionofspeeifiegenetieandenvironmentaleounselinginEonge nitalheartdiseases[J].Cireulation,1978,57(2):205-213.

[9] 2 鲍颖芳,孔祥清,钱炜et al.无锡地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微循环,2007,11 ( 4) : 271

[10] 杨学勇.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5.

[11]KLEINMANCSHoBBINsJCJAFFECCetal.EehocardiograPhicstudiesofthehumanfetus:prenataldiagnosisofcongenitalheartdiseaseandeardiaedysrhythmias[J].pediatries,1980,65(6):1059-1067.

[12] 朱文玲,张慧信.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病和心律失常[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12):684-686.

[13] 朱若燕,桂永浩,李丽蟾,等.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多中心临床评价[J1.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0):764-769.

[14] 郭彦孜,张国成等.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5

[15] 张聪聪等.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2011,5

[16] 骆萌东,王敏红等.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监测网络,2010.10,1

[17] Taeusch HW, Ballard RA. 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 Harcourt Asia W.B.Saunders , 2001:728-729.

[18] 黄志平,廖萍,刘镭,等.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分析[J].中国医刊,2010,45(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