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苏教版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苏教版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苏教版教案

篇1

2.学会正确认读i u ü 的带调韵母。知道i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并会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重点难点重点:

i u ü的发音及带调读。

难点:读准i u 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懂得i上标声调时,不写小圆点。

课前准备拼音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认读带调的a,o,e。

二、教学单韵母i及其四声。

1.看图说话引出i 。

图上画着阿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板书:iI

教师范读。

2.启发学生看图,记形.

3.指导书写。

4.教学i的四声。

你发现i标上声调字形有什么变化?

三、同法教学单韵母u ü及其四声。

四、复习巩固。

卡片认读带调的i u ü,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开火车读。

回答。

看口形,听发音,认真仿。

学生编顺口溜记形:1加小点还念i,发音牙齿要对齐。

书空,念顺口溜:先写竖,再写点,iii。

在四线格内抄写。

篇2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篇3

教学难点:认清8个汉字的字形。

教学准备:字卡、图片、贝壳等。

教学流程:

一、唱一唱,歌曲导入

喔、喔,天亮了,太阳出来了,花儿也笑了。我听说动物乐园要举行生日大会,许多小动物都要去参加,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吗?好,那就请大家坐上健康快车出发吧!(唱一唱)。

我们高兴地来到了动物乐园的门口,首先,我们看看是谁来迎接我们?(出示犬图),来,让老师去听听小狗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嗅,它说,非常欢迎我们来到动物乐园,但进去必须先读好它的名字。(小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听老师读,发现了什么?)谁会读?

二、互动交流,我会读

(一)听读,认识“犬”

1、师范读——生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你喜欢小狗吗?为什么?(生自由说)。是,它也喜欢我们,欢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动物乐园做客。来,我们一起再叫叫它。(生读犬)

过渡:

1、进入动物乐园的大门(翻开课文25页),你最喜欢哪些小动物?告诉你的同桌。(生自由交流)

2、说说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名字?

(二)唱一唱,认识“鸟”

1、读一读,你想请谁读?还有谁想读?(读)

2、你还认识什么鸟?长得怎样?说说看。(说各种各样的鸟)

3、今天,小主人过生日,你认为小鸟怎样祝贺小主人?唱什么歌?

(三)说一说,认识“羊”(识字方法)

今天,来参加生日大会的小动物可真不少!你还认识谁?来,说一说.听,MIE

MIE……谁来了?

1、谁认得它的名字?来,读一读。生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你在什么地方认识了“羊”字?谁有比较好的方法记住“羊”字。

3、谁再叫叫它的名字?MIE

MIE

……小山羊(小绵羊)

(四)舞一舞,认识“鹿”(生活中发现)

生日大会可热闹了,小鸟飞翔(唱歌),小羊唱歌,还有的在跳舞,猜猜,今天是谁过生日。请你猜猜是谁在跳舞?

是呀,跳舞的小鹿来了呢!来,谁叫小鹿的名字?(生读-反复读-想读-拼读),哪发现了“鹿”字。谁愿意学着小鹿的样了跳跳舞?边跳边说他的名字。

(五)谈一谈,认识“鱼”“龟”“贝”

生日会上,大家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热闹声把水里的什么动物惊醒了,来,一起来看看。

1、谁认识它(鱼),叫叫它的名字。(生读-纠正读-评读-比赛读)

2、你认识鱼吗?来再叫叫它。(生反复读)你是哪里发现的鱼字

3、热闹声还惊醒了谁?(看看,说说)龟——指名读,抽查读。你喜欢海龟吗?(生读----再读----评读)

(六)看一看,认识“虫”(读)

大家唱呀跳哇,玩得可开心啦,在草地上睡觉的小虫也开了眼晴,竖起了耳朵,来,我们一起去看看虫儿,谁认识它?(生读-评读-纠正读)

三、体验感受,我会读

1、范读,指名读------诵读(师示范读,生一读)这些小动物一起为小鹿唱起生日快乐歌,来,我们一起来唱唱。

2、唱完生日歌,吃蛋糕了,你认为这一块蛋糕分给谁?你猜?(小鹿已经为他们按排好了顺序。生猜,读。

篇4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掌握好×× ×××乂×× ×和×× ××乂×××的节奏型。

2.连续三度跳进,不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练会节奏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中的小熊猫邀请樊老师去它家做客,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啊?”(生答)师:“小熊猫家住的比较远,樊老师坐火车去,中间还要中途休息呢。呜,火车开啦!”(放《火车开啦》的音乐,老师在教室里边唱边做开火车律动,火车轰隆轰隆地向前开,音乐结束时,火车到达第一个站点小鸭家门口时停下来)。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按小鸭家的门铃,喊一下小鸭和我们一起去小熊猫家做客?”(课件出示小鸭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鸭们听见了吗?(小鸭们回答:听见了)师:“请用你们自己的叫声按照门铃声的节奏来回答好吗?”(生戴着头饰按节奏边表演小鸭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鸭们跳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去做客吧!”(扮做小鸭的学生跟老师一起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表演边唱。)师:“火车飞快地奔驰着,小朋友们看下一站到了,呜。”(火车停在小猫的家门口)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去请小猫们和我们一起去做客呀?”(出示小猫咪们家门铃的节奏谱:×× ×××乂×× ×,请一生边划拍边念节奏。)师:“小猫们你们听见了吗?(生答),请你们用门铃的节奏回答一下。”(生戴着头饰边表演小猫的动作边按节奏用叫声回应)师:“请小猫们跳上火车,我们继续向前走。”(学生继续随着《火车开啦》的音乐边走边演唱《火车开啦》。再开到小鸡的家,门铃节奏与小鸭家一样,进行第一个节奏的巩固;最后开到小狗的家门铃节奏与小猫家一样,进行第二个节奏的巩固)

二、自然导入新课,感受旋律

师:“小熊猫家快到了!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演奏乐曲,欢迎咱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请小朋友们跟着他们演奏的音乐下火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端正。”(播放《快乐的小木匠》伴奏音乐)师:“正当小动物们起劲地演奏着乐曲欢迎我们的时候,忽然从小熊猫家中传来了很奇怪的声音,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呢?”师:“小朋友们都动脑筋了,说得也特别的好。对,这是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发出的声音:有用锯子锯木头的声音,还有榔头敲钉子的声音。请你们用嘴巴来模仿一下锯木头和敲钉子的声音。”(生兴高采烈地模仿)。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学小熊猫,也来做一回小木匠?(生答)那我们一起听着声响用嘴巴模仿着,再做一做小木匠的动作。”(师生共同模仿木匠干活,同时用口技模仿声响。)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像,大家很快乐吗?(生答)小熊猫在做木工活时也很快乐,它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呢,让我们坐端正竖起小耳朵一起来欣赏它快乐的歌声。”(播放歌曲《快乐的小木匠》)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不可以向小熊猫那样边唱边干活呢?(生答)我们一起用小鸭、小鸡和小猫的叫声来模仿一下小熊猫的歌声。”(《快乐的小木匠》伴奏起,师生共同边表演边用三种小动物的叫声哼唱旋律。)师:“小朋友们唱得很棒,做得也很棒!你们知不知道小熊猫学做木匠的故事呀?(生答)小熊猫是森林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它的爷爷是森林里最好的木匠,小熊猫就想跟着爷爷学做木匠,可它学习不专心还没有学到爷爷的真本领,就去帮森林里动物们干活去了,结果笑话百出。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帮长颈鹿一家修桌子的?”(播放影片片段)师:“看了这段影片你觉得,小熊猫的木匠活儿做得怎么样?它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动脑筋发表各自意见。)师:“后来小熊猫改掉了坏习惯,经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木匠,做的东西不仅漂亮而且坚固,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他。现在小熊猫把干活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干活的同时就唱歌,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它快乐的歌声。”(播放动画《快乐的小木匠》。)

三、新歌教学

师:“小熊猫在他的歌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师:“小朋友跟着老师把小熊猫的话读一读。”(生跟着老师读第一段歌词。然后按一问一和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歌词。)

2.听、模唱学唱歌。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生答)老师先来学学小熊猫的歌声。”(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欣赏,然后进行教唱)

3.分角色演唱巩固。师:“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非常佩服。他们希望能听到大家美妙、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他们听吗?”(生答)

4.师生共同歌表演。师:“哦,大家的精彩演唱再次得到了小动物们的阵阵喝彩!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模仿了小熊猫做木匠活时候,都有哪些动作吗?(学生模仿。)下面我们一起边唱边表演,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棒?”(教师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女生唱第一段,男生表演;男生唱第二段,女生表演;师生共唱第三段,一起表演。)

篇5

《小车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教学准备:带线绳的小车、螺母和垫圈(每小组各4个)、秒表、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

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看视频,想一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以活动展开,获取新知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

师:谁能来说一说,小车的运动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可能与车轮的大小有关系。

生2:可能与车子的自身的重量。

生3:可能与拉力的大小有关系。

师:(在每位同学回答后及时追问)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生进一步猜测。)

2、确定本课研究的任务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板书:假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假设都是正确的呢,(生:实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用品:小车,泡沫板当做路面,螺母当做重物放在车厢中,垫圈放在绳子的一端拉动小车,计算器和秒表(介绍用法)。

‚当在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很多个影响实验的因素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通常会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都保持不变。

ƒ大家想一想,你认为在实验中哪一个因素需要改变,哪些因素要始终保持不变?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设计实验,制定填写实验方案。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追问,解决问题)

①改变拉力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是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小车的载重量;改变的条件是垫圈的数量;逐个增加或减少垫圈的数量。

②改变载重大小的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小车运行的距离,确定起点;改变的条件是载重量的大小,要逐个增加或减少螺母数量。

5、师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时保持距离不变;路面不变

‚不能用手推或拉,保持小车直线行走

ƒ为减小误差,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保留两位小数。

④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及时填写记录单

三、学生活动、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设计来进行实验。(板书: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作好适时地指导。

四、交流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同学们已经完成实验,那个小组愿意把实验记录展示给大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我们通过得出结论:(板书:结论)(填空)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载重越重,小车运动得越慢,载重越轻,小车运动得越快。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学生谈收获。主要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六、拓展

师:同学们的学习收获真丰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极限越野的小视频,让我们来看看赛车手是怎样比赛的。(播放视频)小车行使速度的快慢,不仅和拉力、载重量有关,还跟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探究方法继续研究 。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

拉力

载重量

车轮

路面

坡度

摩擦力…

实验

拉力{小

结论

载重量{小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单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拉力)有关。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快\慢),

(载重量\拉力)越小,小车越(快\慢)。

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实验记录:(注意:螺母是重物,放在小车里)

(螺母\垫圈)

量(个)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测量

第二次

测量

第三次

测量

平均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结论: (载重量\拉力)越大,小车越(

篇6

2 、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 、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 、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 、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 、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 、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

2 、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研究呼吸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准备:氢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 、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

看视频资料。

3 、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 、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 、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 1 )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 2 )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 3 )演示实验 1 ,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色没变。

( 4 )演示实验 2 ,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 5 )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 6 )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 7 )演示实验 3 ,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 8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 9 )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 10 )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 11 )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 12 )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 、测肺活量。

( 1 )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 P50 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 2 )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 3 )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 4 )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 5 )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 、保护呼吸器官。

( 1 )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 2 )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第二课时

三、拓展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用材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演示教具(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2、分组材料:塑料吸管、大头针、剪刀、报纸条、木筷、胶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课件展示埃菲尔铁塔)

教师介绍:它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307米,相当于百层楼房那么高,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可它仍然巍然屹立。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

3、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铁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4、提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三角形稳定牢固的特性,平时你们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的支架?

5、刚才同学们说的高压线塔,电视塔、桥梁等为什么那么牢固又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它们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而三角形是稳定牢固的。

6、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埃菲尔铁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设计并搭建立体支架

1、谈话:同学们,将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五边形支架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一个立体支架)

你们能用尽量少的材料搭一个又高又稳固的立体支架吗?

在搭建前,我们要先干什么呢?

2、学生讨论回答并分组设计草图。

3、学生动手搭建立体支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并及时进行指导。

4、谈话:我看同学们动手搭建高塔的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那个小组上来汇报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作出评价。

5、教师小结:一个不稳定的高塔,可以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四、拓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课内容)

2、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搭建立体支架没有完成的小组课后继续完成你们的作品。

3、同学们要用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会有很大的发现!

板书设计

不易变形

三角形结构

最稳固

用料少

架梁

增加稳固性

《搭支架》导学单

实验一:搭支架

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支架,用一定的力往两边拉拽,记录实验情况:(用的多少表示承受力的大小)

支架形状

预测稳固性

实际稳固性

三角形

正方形

多边形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

篇8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卷尺、5角硬币、硬卡、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吗?老师也非常喜欢看。你最喜欢谁?(孙悟空)

现在老师带来一段《西游记》动画片,关于孙悟空借金箍棒的一段。现在想看吗?(想看)

金箍棒在孙悟空的指挥下,说变就变,能变大,变到几百、几千(米),也能变小,变小到五、六(厘米),甚至更小放到耳朵里。这里面我们谈到两个长度单位,分别是:(米)、(厘米),我们什么时候学过,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根电线杆高8(

一片树叶长

10(

最后出示一个铅笔盒长2(

)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给予适当的时间,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上出现了矛盾和困难,师相机揭示课题:认识分米

二、引导探索

(一)分米的定义

1、教学1分米=10厘米

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吗?用手指指给同桌看。

ppt展示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生共同研究1分米里有多少厘米,借助ppt动态直观显示,得出结论并板书:

1分米=10厘米

介绍分米的英文单词的简写dm并带读3遍。

2、指一指

您能在直尺上指出一分米吗?

如果起点不是0呢?起点是1,终点是几?起点是2呢?……

指名回答,师生借助ppt共同研究。

小结:不管从哪儿找起,只要找满10厘米就是1分米。

3、画一画

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现在,你们能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

想一想,从刻度几开始画比较方便。

4、比划比划

你能收比划出一分米的大小吗?

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

5、说一说

说说身边那些大约有1分米长或1分米高的物体。

学生自由发挥,师作修正和补充。

6、米与分米互换

(1)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数,再次体会到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2)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设疑:我们已经学过了厘米、分米、米。老师想知道数学书的厚度,你能帮我量一量吗?

(学生动手量,发现问题: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大约1厘米,6小格),那是多少呢?

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相机补充课题:和毫米

2、引出毫米定义

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介绍毫米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mm,并带读3遍。

3、厘米与毫米互换

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学生用笔尖数给同座位的同学看一看。

师生借助ppt

共同研探究。

最后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的1毫米

同学们各抒己见,小组讨论,老师提问、修正学生答案并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如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5、比划1毫米

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比划出来的手势,可以借助5角硬币检验。

提问1毫米看起来如何?

(那么短,那么窄,那么薄……)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且要求量得的结果比较准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6、毫米生活中的使用

出示1,医生手术时的照片:微创手术的伤口仅有几毫米,大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出示2,淮海流域雨量预报:

降水较大的站点有安徽淮北市70毫米,山东济宁市67毫米。

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应用。

三、巩固练习

1、课堂“小点心”

想想做做第1题。

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连一连提提速

单人床长2

厘米

文具盒厚20

练习本长3

分米

小明走一步60

毫米

小芳身高132

厘米

让学生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以及自己的估计选择适当的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3、填空加油站

(1)毫米和分米都是(

)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还有(

)和(

(2)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小组讨论,说明理由,师生共同探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与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dm

1厘米=10毫米

mm

篇9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学会辨认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具准备:

生:纸片、活动角、三角尺、水笔、

师:课件、三角尺、圆片(角先贴在黑板上,用黑卡纸遮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朋友,前几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图形朋友,瞧,它是谁呀?

1.角的各部分名称:

看:这是一个角。这是角的?这两条是?

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

变大:下面请小朋友牢牢地盯住这个角,注意啊,它要变了。这个角变(大)了,又变(大)了。

结:对,两边张得开,这个角就(

变小:再看?(手势)——

结:对,两边合得拢,这个角就(

小结:是呀,(镇定)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角的世界。

二、教学新授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直角。

1.找1号三角板中的最大角。

示:看!老师带来了—三角板,上面有几个角?

你来指一指。

(对)

那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你来指、你来、你来

情况1:哟~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咱们得来比一比。

情况2:你们同意吗?你们说大它就最大啦,我们还得来比一比。

怎么比?(行,也行)

老师来出个主意。瞧,我带来一个蓝色的角。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和它一样大。找找看,是哪一个?

比一比,(顶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也重合。)嗯,

它们一样大。

我把它搬下来,和另外两个角比一比,谁来?

鼓励:蓝角最大!也就是说这个三角板中,哪个角最大,比画一下。

画:老师把这个最大角画下来,是这个样子。

(三角板移到下面)

2.找2号三角板中的最大角。

示:老师这还有一块三角板,上面也有3个角。哪个角最大?

鼓励:

你们都同意?那我也把它画下来。(三角板移到下面)

3.求同命名:

(1)

比大小: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完全重合了,说明这两个角是?

(2)

小朋友伸出手跟老师比划一下。

命名:象这样两条边张开得那么大的角有个专门的名称,叫——?

画直角符号:我们画上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直角,这是直角符号。这个符号和直角的两条边正好组成一个小正方形。(手指比划小正方形)

。伸出小手一起来画画直角符号:横平竖直。

4.变式:

过渡: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直角。知道这个角是(直角)。

转动:老师转动这块三角板,你还能很快找出这个直角吗?(

藏在讲台下面)开始转了,准备:直角在哪里?请生指一指。

学生比画:直角在哪里,伸出你的小手比画一下。(四次)

再转,直角在哪里?……

电脑演示说明:刚才我们转动了三角板的位置,找到了这四个角。不管三角板怎么转动,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始终是三角板上原来的这个直角,所以它们都是直角。

5.找学生的三角板上的直角:

(1)生独立找:老师的三角板上有直角,你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找一找,指一指,用手捏住直角举起来。同桌相互检查是不是直角。

(2)我的三角板这么大,你们的三角板那么小。那我的直角和你们的比?

那你们的直角也一样大吗?同桌拿起直角比一比。比的结果是:(一样大)

只要是直角,两条边张开得都是那么大,看来直角是一样大的。

6.找生活中的直角。

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直角?请小朋友拿好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找一找。

小结:

看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上都有直角,下课以后继续找。

(小手放好,坐神气)

7.创造直角。

过渡:刚才会找直角了,下面我们来做直角:

可以用小棒做一个

,也可以用圆纸片折出一个。

做完以后,一定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验证。

展示:小棒:是直角吗?验证,果然是直角。

纸片:你折的直角在哪里?验证。

圆纸片的折法:他是怎么折出来的呢?先对折,再对折。

(二)在变化中,深化认识直角。

1.找直角。

过渡:我们动手做了直角,现在对直角更有感觉了吧。下面就来考考你们的眼力(出字):

(1)

第一关:难度系数一颗星。

2水平:是直角吗?比直角(小了)现在呢?现在呢?…

鼓励:眼力很不错。

(2)第二关:加大难度:二颗星。怕不怕?

3非水平:过渡:是直角吗?比直角(小了)

停,我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像这样不确定的时候,该怎么办?现在呢?

我们就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是直角吗?现在呢?

鼓励:小朋友的眼力真是呱呱叫。

(3)第三关,难度系数三颗星。

要求:这次更难了。这个角会不停地变,当变成直角时,你得马上喊停。

难吧?有信心吗?那你可得看仔细,想清楚了!

鼓励:难度很大,也就差一丁点,很了不起。

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好好把握!

表扬:太了不起了,响起掌声夸夸自己。

三、借助直角认识锐角、钝角。

1.找直角

(1)老师这里有很多角,它们都是直角吗?

(2)电脑示8个角:3锐、2直、3钝。上提分离直角和其他角。

(3)剩下的都不是直角,有些比直角(

),有些比直角(

),你能将这些角分分类吗?

(提示排列:把比直角小的放上面)

他分的对不对?

2.命名。

(1)命名: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都有统一的名字,叫锐角,跟我读:锐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

重复一下:比~叫

小朋友为什么这样的角叫锐角?(动作)对呀,尖尖的,很尖锐。

为什么这样的角叫钝角?

老师准备了两把菜刀,从侧面看这两把菜刀是一样的。如果把它们转过来,

我们就能看到它们的刀口。瞧:这个刀口怎么样?

很锋利,很尖,这就叫锐角。

另一把呢?看来锐角、钝角这两个名字很有道理。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3.系统化:

神奇的活动角又来了,

这是直角,(连续变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都叫(

)

又回到直角,(连续变大)——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都叫(

)

四、巩固练习,清晰认知。

1.辨一辩: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角,你们分得清吗?

结:这个角,用眼睛看不准,我们要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再确定。而有的角,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就不用比。

2.选择填空: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角,请你辨一辨,选一选。

(1)生独立填。

(2)汇报交流(先处理直角):问题出在4号上,4号到底是不是呢,光凭眼睛看不准,要用三角板比一比。2号是不是?(像这样横平竖直的角肯定是直角)几号是直角、几号是锐角、钝角。

3.变出锐角和钝角。

(1)过渡:我们已经分清锐角和钝角了。

我们用小棒来做一个锐角,(举起),钝角,举起。

那用纸片你还会做锐角,钝角吗?

纸片:只要往里折一点,就是锐角。只要往外拉一点,就是锐角。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直角、锐角、钝角)

这样的角叫直角,

什么锐角,什么是钝角呢?

六、综合练习。

找图形中的角。

1.这是一个正方形,它有几个角?

是什么角?

(验证)(用大三角板)

确实有四个直角。

变:

睁大眼睛看一看,现在还是4个直角吗?

篇10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借助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以及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本单元前面的教材里也有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同分子分数的大小,还有比较一个分数与一个小数大小的练习。因此,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难点是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设计思想:

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尊重教材,努力挖掘例题的教学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化的习惯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的设计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编,有所突破,让学生在掌握比较分数大小基本方法的同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感受引用已有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比较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提问:前两组分数,你是怎样直接比大小的?后两组呢?

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分母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板书:同分母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都是1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2、揭题:这是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今天的数学课继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课始,复习同分母分数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1、引发比较需求

出示例15:

提问:轻读题目……想一想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引导:和单位“1”都是什么,因此要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就只要比较什么?

2、自主探究,组内交流

抛出数学问题:想一想,和怎样比较大小呢?

先把比较的过程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方法。

3、展示多种方法

谈话:大家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学生边指边说。

预设:

方法一——画图比较(圆、直条、数轴等)

点评:画一画的方法比大小虽然费了点时间,但是很直观。

方法二——找一个标准比较

点评:找到一个标准,然后把两个分数分别与这个标准比大小,这种方法很灵活。

方法三——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

点评:运用通分的知识,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比出大小了。

板书:通分

谈话: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种方法,先把和化成分母是45的分数=

=,

然后再比大小,

因为>,所以>。

随回顾板书过程。

方法四——先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

点评:你能联系分数的意义,讲一讲比较的具体过程吗?

方法五——先化成小数再比较

点评:可以吗?

结合课件演示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想到了画图,有的同学想到了找一个标准比较、有的同学转化成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数再比较等等,方法不同,但都是在联系旧知学习新知。的确,很多新的数学知识都是从学过的知识中延伸出来的。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要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只要比较和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虽然是新的问题,却有许多知识经验可以应用,因此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在交流中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独立解决新颖的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虽然具体的过程不同,但都是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开放地安排学习活动,既重视数学知识本身的探究过程,又无痕渗透了“转化”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4、突出先通分再比较的普适性

出示:

提问:这几组分数你准备怎样比大小?

学生回答第一题后追问:为什么不画图比较?/为什么不找一个标准比较?

指出:这四组分数,大家都想到了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看来,这种方法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掌握它。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通分,再比较每一组分数的大小,在作业纸上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练习后交流,关注出错的学生。

5、比较总结

课件出示:

提问: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比较分数大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方法又有什么联系?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回答。

指出:分母不同,我们把它们叫做异分母分数。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小结: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当然,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比如……

(设计意图:通分是比较分数大小最常用的方法,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用。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普适性,我把教材练一练第一题稍作改变,学生观察后发现画图太麻烦,找一个中介数这种方法也走不通,于是不约而同想到了通分。此时,抓住时机提出通分后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这样安排,通分比较这种方法不是教师硬生生要求学生去做,而是学生自己体悟,觉得需要这样去做。)

三、巩固深化

1、练一练第2题

(1)出示

提问:先观察,再思考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逐一回答。

追问:大家都发现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子相同,也可以直接比较大小。谁能举例解释一下道理。

学生任选一二说说。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一份越小,相应的几份也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一份越大,相应的几份也越大。

(2)比较小结

出示:

谈话:同学们,其实课刚开始的复习题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同分子的情况,谁能用一句话简洁的概括一下同分子的两个分数怎样直接比较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改写板书:同分子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

指出:同分母或者同分子分数都可以直接比较大小。

2、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第二组、第三组呢?

第四组又是怎样比较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第五组呢?

学生回答第四组后指出: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再比较,只要比整数部分就行了,十分简便。

小结:看来,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板书:灵活选择

3、补充

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比较每组商的大小。

3÷5和5÷8

11÷12和12÷11

11÷12和10÷11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每组的两个商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学生回答第二组时追问:一个商是真分数,一个商是假分数,能

否直接比较,为什么?

明确:所有的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

学生回答第三组时追问:除了用原来的分数通分比较大小外,能

不能换个角度比一比?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一

个圆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11份,还剩下几份,也就是剩下这个圆的十二分之几;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1份,取其中的10份,剩下几份,也就是剩下这个圆的十一分之几?

因为小于,所以大于

指出:把比较和的大小转化成比较和的大小,也不失

为一种灵活的方法。

4、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

指名读题。

提问:平均步长是什么意思?要知道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实际上只要比较什么?

学生独立做一做。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指出:列式计算时通常要把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补充:如果老师走9米用了10步,谁的平均步长长呢?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循着从基本到灵活,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设计,引导学生边练边总结,从而得出比较分数大小的几种常见情况: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较小;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分数,一般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这些经验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篇11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2、小小空,我会填。

①在分数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

②3/4

的分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二、探究交流

1、引导观察黑板上的所有分数。

思考:如果让你给它们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2、请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3、重点研究第四种分类情况。

分组讨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4、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分子等于分母

5、揭示概念: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举例说明: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6、揭示并板书课题。

7、出示练一练第2题中的分数,要求学生说说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8、请学生写出几个分母是8的真分数,再写出几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

思考:各有几个,其中最大的是什么?最小的呢?

9、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新课小结。

三、巩固深化,强化理解

(一)填空

1、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

2、表示的意义是( ).

表示的意义是( ).

3、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7份就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把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的长是( )米.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单位“1”分成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

2、3米的

和1米的一样长.

( )

3、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 )

4、五(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三)选择题

分子相同的分数( )

①分数单位相同 ②分数的大小相同 ③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四、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

五、作业

完成新课程练习册39页、40页第4课时《真分数与假分数》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分母

真分数(<1)

篇12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以美启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写出一道等式?你能写出一道方程吗?

等式

50+50=100

x+50=150

方程

x+50=150

x+x=200

二、以美导学:

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

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第2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板书:x=50

x+20=50+20

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4)出示第3、4组天平图。

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小组中互相说,汇报交流。

你能用等式表示第3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

50+a-a=50+a-a

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第3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能用等式表示变化前后的关系吗?

X+20=70

x+20-20=70-20

(5)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了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方法。

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据等式性质

X=40

……

化简等式

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相等呢?

学生集体进行检验。

(3)小结。

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

(4)完成试一试。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X-30=80

解:

x-30+30=80+30

X=110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

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三、以美成学: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

独立完成填写。

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一第5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

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

解:X+10-10=50-10

……

根据等式性质

(1)写“解”

X=40

……

篇13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学本质,体会“转化”思想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新知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进一步增强探索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异常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设计理念:

1.依托已有经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已经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会根据分数的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本节课重点在于创设冲突,使学生发现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直接相加减,必须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把时间让给学生,通过交流、辨析自主探究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

渗透转化思想,体会数学思想价值。

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的,转化思想是本课的灵魂,必须让转化贯穿在课的始终,使转化这一思想牢牢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设计思路】

课始通过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接着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将这些图形两两合并,说说哪些图形可以合并在一起,为什么?使学生发现只有单位“1”相同的才好合并在一起,并写出合并后的算式,通过比较将算式分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和异分母分数相加。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时,充分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获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总结方法,感悟转化思想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找准关键起点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分数单位。

2.如果要把某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合并,你觉得哪两个合并比较合适?如何列式?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如下几道算式:+、+、+、+。

3.你能将这四道算式分一分类吗?

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

指名回答两道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结合分数的意义说说理由。

4.揭示课题:分母不同的分数我们称为异分母,猜一猜异分母分数怎样相加或相减呢?(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将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合并,直接将问题引向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计数单位。通过比较发现分数加减法不仅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还会有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在回顾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时再次强调相同的分数单位,也引出了新知,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由浅入深,把握流程节点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方法(例1)

师:研究问题要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先来看这道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1,指名读题,并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为什么这样列式?

(2)

学习计算方法。

谈话: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应该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学生探究方法预设:

A、

用折纸的方法,在长方形纸上折一折、并涂色分别表示出它的和。

B、

画图,先画一个长方形,再平均分成2份,涂色表示出它的,再将剩下的平均分成2份,得到。

提问:根据折纸或画图的过程,说一说+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得数是的?(涂色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

C、将和化成小数再计算:0.5+0.25=0.75。

D、先通分,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用算式表示为:+=+=(教师相机板书)

追问:把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也叫什么?(通分)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

2.讨论交流,提炼优化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

师:刚才有同学用折纸的方法,有同学用画图的方法,有同学说化成小数进行计算,还有同学说将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这两道题你们觉得用哪种方法更方便、快捷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比较麻烦,而化成小数计算又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因此还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相加更实用。

3.比较同化,迁移整合方法(“试一试”)

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计算)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先通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4.回顾小结,发展元认知能力

教师抛出问题:“你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吗?你觉得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小结: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是为了将不同的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只有计算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提问: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可以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来验证。

总结计算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最后别忘记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从例题入手,让学生发现在折纸、涂色的过程中已经将看成了,不由自主地进行了通分的过程。而通过对+、+两道题的计算,发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以及折纸涂色、画图这三种方法的局限性,自觉优化算法,选择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加减的计算方法。“试一试”完全放手让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中,最后和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三、比较提炼,理清知识结点

1.综合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各自涂色、写得数,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再次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在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脱离图形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想一想,填一填。

小结: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要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的练习,由浅入深,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发展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更加强化了转化的思想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2.自主总结,促进联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学习的过程,说说你的收获和体验。

(2)说说转化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是否应用过?在哪里应用过?分别是怎么应用的?

3.沟通联系,逼近本质

回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4.

拓展延伸,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