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宏观经济走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宏观经济走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宏观经济走势

篇1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预测

预计2015年实际GDP增速降至7.1%。2014年全年实际GDP增长了7.4%,预计2015年我国全年实际GDP将增长7.1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相较2014年将减速2.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由2014年的1.9%上升至2015年的5.1%,出口增长将从2014年6.1%上升为6.9%;

影响我国2015宏观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2014年房地产销售疲软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减速,给经济增长产生下行压力,进而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减速,并连带相关行业增长放缓;二是随着国际经济的慢慢复苏使我国对外贸易加快增长。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投资等短期因素对经济的持续拉动,政府简政放权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都将带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2015年GDP增速将继续放缓,我国也正在经历着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经济政策消化期。三是我们也将面临着不良资产的持续上升、杠杆率过高、制造业企业利润持续下滑等周期压力。因此我们推测,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房地产相关行业增长速度也将有所放缓。

二、预计居民就业将保持稳定

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从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正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国家提倡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型社会。众所周知,服务业需要更大的劳动就业人员,也将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吸纳就业的人群数量将提高,体现了新时代的经济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也会使城镇就业保持稳定,近五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减缓了2个百分点,但受益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42%上升到46%,增加了4个百分点,每年就业人员人数基本保持稳定。

我们预计,在当前各产业劳动密集程度和经济体制结构下,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1个百分点,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将与2014年持平。此外,我国未来几年的生育率与人口数据结构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内我国劳动人口平均年龄下降趋势保持不变。由此我们预测,在城镇化速度以及劳动密集型程度不变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保持7.1个百分点的增速意味着2015年的城镇失业率不会造成明显的恶化。

三、经济结构将继续改善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但随着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持,市场资源配置的逐渐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整个市场经济结构将在多方面得到调整和改善,未来国内经济增长将可持续性的提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到,“为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稳定,重点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职称作用。

从国内需求角度来看,影响实际GDP的因素有三方面,分别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其中最终消费比重最大约占50.9%。同比2014年估计值平均提高在1到2个百分点,这表明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预计我国未来需求结构有望继续得到改善。

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结构的有力政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采取一些列有利政策力推减少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营改增等改革措施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良性竞争。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同时促进新兴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三是逐渐放缓商品房住宅开发和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速度,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产业、棚户区改造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大力发展民生领域和绿色产业投资,有助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

四、物价走势预测

通过上半年CPI走势情况来看,未来2015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将会持续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居民消费指数涨幅2.0%,今年将同比持平。并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但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不会导致通货紧缩。在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消费刺激商品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来看,2015年物价走势将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综观整体物价走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还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一食品价格涨幅。2000年至2014年这四年中,我国食品价格也再不断的增长,食品价格的浮动平均增长为4.5%。2014年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4%,增速仅为3.1%。此前国内实行政府干预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棉花、小麦,大豆和棉花已经实行改价,而其他几个作为主粮,其改价后影响较大,短期内不会轻易启动。但从国家提倡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要求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还会有些波动,而从加大供给面对价格的长期反应来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有增长的趋势。判断食品价格的涨幅也要根据天气状况、粮食收成、石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的走势决定,因此预期15年我国的食品价格涨幅应该保持相对平稳。

二是产品缺口。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产品缺口的恶化和改善没有明显变化,对于PPI的影响也没有较大变化。

三是国际大宗物资商品价格。国际大宗物资商品的价格将影响国内物价的走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的最新预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受国际金融下行趋势,2015年我国进出口价格也将面临下滑,随着经济回暖,逐渐减少差距。

五、进出口预测

按照海关最新统计数据,出口贸易的名义值增长6.9%,经常项目顺差与GDP的比值为2.4%,增幅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国内进口额增长5.1%,比2014年增加3.2个百分点。

造成进出口变化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市场容量和外部环境。由于发达经济国市场经济逐渐回暖,将改善我国进出口的外部环境,但新型经济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现,也从另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发展。第二,投资增速对进出口的影响。虽然从数据来看我国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大宗物品价格趋势也有答复下降,但相较来说降幅较为平缓,名义进口增速也将趋于正常。

进出口的基准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风险也是不可预估的,假设国外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我们的基准预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现阶段的出口现状;如果国外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我们远侧基准预测,带来的下行风险包括地缘政治等导致国际经济情况明显恶化、实际汇率升值等。

六、房地产行业的情景分析

固定产投资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固定资产投资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房地产业投资又被看作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制造业组成固定产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产投资的20%。2013年以前的五年中,房地产增速平均保持在16以上;2014年,受房地产调控收紧和房地产下行压力影响,销售量持续下降导致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直接拉低了固定产增速,拖累了经济增长。

随着货币政策的松弛,城镇化基础建设、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城镇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将进一步降低房地产商的压力下降,提高房屋销售交易量,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仍对未来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面对未来中期乃至长期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第一企业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布局多元化、管理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多元化来规避风险。第二是要坚持创新,只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够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篇2

(一)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1.经济增长高出预期,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其中,夏粮面积2660万公顷,早稻面积605万公顷,秋粮面积7345万公顷。(见图表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在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长期因素,也有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电力和资金供应较为宽松的短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等问题在工业领域的反映。

从主要行业看,纺织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5%。从主要产品看,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49,493万吨、4604万吨和7012亿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5%和15.5%;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0,852万吨、11,470万吨和12,634万吨,分别增长19.7%、22.3%和26.2%;水泥产量24182万吨,增长14.5%;汽车产量225万辆,增长22.3%,其中轿车121万辆,增长32.1%。(见图表2)

2.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今年以来,价格走势延续了去年年底的高增长态势,单月增幅呈扩大趋势,1月份CPI同比增长2.2%,2月份升至2.7%,3月份进一步升至3.3%,不但超过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的预定目标,而且创下了2005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新高。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度增幅高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有些项目的较快上涨值得关注:一是食品价格上涨6.2%,其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因饲料运输、劳动力成本等费用提高,上涨15.1%,蛋上涨24.1%,鲜果上涨6.2%;二是居住类价格上涨3.8%,主要是因原材料涨价导致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6%;水、电、燃气分别上涨5.1%、3.4%、3.7%;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说物业管理费等也在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1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7%,增速明显低于1月份的3.3%和去年12月的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3.7%,继续2004年10月份以来的下滑趋势,而且已接近2003年1月份3.2%的增长水平。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

3.就业工作进展平稳。2007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的30%,就业情况好于往年。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2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34%。此外,今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4.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增加79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其中,由于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季度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23亿美元,另外有734亿美元的非正常资金流入,特别是三月份,新增外汇储备447亿美元中70.77%是非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经常项下的非贸易账户以及资本项下的证券账户进入,但根据经验数据,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汇是看好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经济前景等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并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如果这种增长形势发展下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容乐观,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会积累风险甚至危机。

(二)三大需求分析

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主要是外贸顺差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投资增长有所反弹,使得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增长25.3%(3月份增长26.8%),回落4.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982亿元,增长16.7%。从产业分布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6381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8064亿元,增长24.0%。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4.1%;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2.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7.0%;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增长41.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2.7%;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54.8%。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都得到了明显控制,新开工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9%,但由于目前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足以维持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项目都以较快速度施工,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见图表3)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高涨、证券市场活跃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88亿元,同比增长14.9%,尤其是正常年份一般3月份增速会出现下降,但今年3月份增长15.3%,比前两个月还提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扩大居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4.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27.2%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0.4%,肉禽蛋类增长3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5%,日用品类增长2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37.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3%,化妆品类增长24.8%,金银珠宝类增长37.9%,通讯器材类增长10.6%,汽车类增长3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消费增长速度的继续稳步提升,主要与流动性过剩有关,也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升有关。在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提高是经济运行的良性趋势。

3.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迅速扩大。2007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2056.5亿美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升而进口增速回落,导致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外贸顺差达到464.4亿美元,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是三大需求中增速最快的。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297家,同比增长4.3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6%,增幅同比提高5.16个百分点。(见图表4)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2007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11784亿元,增收248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8764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亏损企业额同比下降12.4%。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原油价格的下降在成本上为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国内外消费增长在需求上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四)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3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加快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3个百分点。今年1~3月累计净投放现金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3.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88个百分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18个百分点。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

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有所下降。今年3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74%,比上月低0.9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62%,比上月低1.15个百分点。针对今年前几个月信贷的高增长和物价的走高,央行在货币市场上加强了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一季度在货币市场上共收回资金7903亿元,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资金回收超过万亿元。但是,货币市场利率未被拉高,尤其是加息后利率又回落至原来的低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此轮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有限,需要在“微量、小步、频调”的方针指导下,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见图表5)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未有改观,解决流动性过剩异常艰巨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得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过快的压力一直存在,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虽然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不仅如此,周转较快、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加快,3月末较上年同期增长19.8%。由于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银行贷款增长出现了反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可见,我国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扩张并无舒缓,尤其是信贷增幅大幅上升,超过去年超高增长的同期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超过广义货币(M2),创下2000年4月份以来的次高纪录。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人民币贷款仍将保持旺盛需求,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也不会因为三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仍然存在。适当的流动性是维持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但是一旦超出合理的界限,则可能会对金融、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等几个方面。目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二)资产价格上涨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风险加大

在人民银行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在经过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07年又不断突破前期高点,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均创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高达478.59万户,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308.35万的新增A股开户数,其中3月新增A股开户数即高达253.5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亦高达374.42万,其中3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49.72万户。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和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截至3月末,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达到了8661亿元,存量保证金达到8050亿元,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从资金入市速度和A股动态市盈率变化看,A股市场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还在加强,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加大。资产价格的风险也体现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季度城镇房地产投资完成3543.8亿元,同比增长26.9%;住宅投资完成2764.4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上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8.8%,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但是,一季度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住宅降幅明显。一季度,我市商品房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均较大幅度下降,现房销售面积为87.2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为235.4万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同期下降51.8%和28.6%。其中,住宅现房销售面积61.5万平方米,下降59.3%;住宅期房销售面积179.6万平方米,下降40.8%。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目前供给中大户型还占有较高比例,与广大中小户型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房地产开发与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导致房地产结构性过剩,面临一定风险。

(三)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007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工业增长加快带动的,特别是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9.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个百分点拉大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其中,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它们是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对象。一季度,这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长18.2%,比工业用电量增速快1.4个百分点;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发电量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反映了增长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一季度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2.1%,原煤产量增长14.8%;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原煤产量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必将会使得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带来双重压力,使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很大困难。

(四)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受市场销售看好、行业利润大增的驱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效果较差。今年一季度,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出现投资大幅反弹走势。这三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加快15.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高达56.5%,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28.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高达43.8%,比去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0.8个百分点。此外,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比去年全年加快3.9个百分点,增速基本反弹到了去年同期(15.8%)的水平。除这些高耗能行业之外,还有一些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反弹走势,导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31.7%,比去年全年反弹了2.3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一些本应加快发展的服务业,投资反倒呈现走低趋势。两相比较,投资结构不仅没有在调整中得到优化,反而出现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背道而驰的苗头。从发展趋势看,率先反弹的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还将带动与之相关行业的投资走高。这种走势不仅使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投资增速逐步回落的局面发生逆转,而且潜藏着使整体投资增长再次加速的风险。

三、2007二季度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一)GDP增长略有下滑

200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较好。

1.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持续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这一预测与该组织去年9月的估计相同。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降到2.2%,比6个月前的估计下降了0.7%,但明年可望回升到2.8%;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去年的2.6%,增速略有放慢主要是由于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以及外部需求有所下降;预计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8.8%和8.4%,增速低于去年的9.4%。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有:住房市场形势恶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更急剧地降温;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导致风险资产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随石油价格飙升而死灰复燃;全球失衡可能无序调整。

2.国内经济增长环境良好。一是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销售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增长势头进一步明显加快,加上证券市场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居民消费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一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商务部最新监测显示,5月1日至7日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比2006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5.5%,其中餐饮业增长17%。初步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由于居民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占有比例最大,消费增长的加快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明显降低。2、3月份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这主要是受企业预期4月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影响,4月份以后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外贸出口趋于正常。但从2006年外贸顺差的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二季度外贸顺差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几乎增加了将近1倍,因此,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基数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将会使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增幅明显缩小。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会对部分行业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在2006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考虑到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滞,2007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也会加大。此外,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又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也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预计二季度外贸出口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受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影响,二季度进口增长将有所加快,上半年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988亿美元,增长60.8%,增幅较一季度明显缩小。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回升。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去年下半年,我国投资水平已经出现了高速回落的迹象,今年初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这并不能令人放心。目前,国家抑制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节源”,即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给及缩减项目数量等方法,而事实上人们的投资冲动并没有减小。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加之奥运会临近,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变得更高,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热情的高涨,这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另外,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也会成为刺激社会投资欲望的重要因素。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并不能排除投资水弹的可能。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略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基数较大的影响,使得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除了前述外贸指标的情况之外,上年一季度GDP增长10.4%,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7.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0.9%,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8.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上年二季度几项主要指标基数都明显增大,这会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些影响。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1%,增幅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微降0.1个百分点。

(二)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提高

2007年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左右,高于上年同期1.3%的水平,也略高于一季度2.7%的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底以来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净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植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翘尾因素导致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高于一季度。根据笔者的估算,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各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6年的影响大约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会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粮油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银行家的判断与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四、对策建议

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经济增长趋热的势头有所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范围扩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加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入手,实施微调政策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步伐,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今年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的情况来看,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没有对调节国际收支起到较为预期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汇市场的调节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一揽子货币中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适当加快人民币对欧元等货币的升值步伐,争取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适当加大。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

(二)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抑制外贸顺差的增长,应该在增加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多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加大先进设备的进口规模,用先进设备来淘汰落后产能,既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建立节能减排的价格体制机制

应该适度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抓紧研究出台燃油税政策, 适当提高资源税率,油气资源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尽快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财税机制。要从价格机制上理顺资源类产品进出口关系,形成利于进口、抑制出口的比价关系。可通过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加大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调整国内外资源的配置,避免出现由于价格不合理导致的资源类产品国内紧缺、出口增长的不协调局面。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鼓励原来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国内资质良好的企业回到国内市场发行股票,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抓紧时间,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为优质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五)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

篇3

Key words: the CPI index;macroeconomics;Co-integration analysis;the stable analysis;granger cause and effect tes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10-02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4

引言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折,虽然全年指标表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稳,结构优化”的总体特点,但下半年各项指标的快速下滑,已将整体走势拉入了一个下行周期。一时间,关于“V”、“U”型反弹的争论不断,对后市的判断也分歧众多。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分地区季度数据的比较,寻找代表城市及地区在整体趋势下的不同特征,为判断区域走势,把握经济节奏,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以经济规模及相关数据为线索,下文将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总体趋势进行描述;其次,对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比较;最后,对浦东、深圳和滨海新区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行比较。

一、全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历了上半年的攀升和下半年的下降,我们认为从全年运行情况定义经济的“平稳增长”意义不大,因此重点关注:(1)下半年各项指标的迅速下滑及经济面临的风险;(2)反弹信号的捕捉。

(一)下半年的迅速下滑

1.GDP增速迅速下滑。200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增长率低于10%,也是三十年来第四次步入下行周期。

按可比价格计算,GDP第一季度增幅为10.6%,第二季度增幅为10.1%,第三季度增幅为9.0%,第四季度增幅为6.8%。从以往特点看,下行波幅逐渐平缓,周期逐渐延长,近两次下行周期均历时五年以上。

2.CPI与PPI预示通缩风险。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2月的CPI指数同比增长1.2%,创29个月来新低,PPI指数已同比回落1.1%,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三驾马车面临减速。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 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 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全年出口14 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速见效最快的基础建设投资已大幅增加。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投资占GDP比重很可能超过50%,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

(二)反弹信号的捕捉

在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一些指标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具体为:

1.工业增加值触底反弹,企业活力有望复苏。12月份工业增长速度5.7%(市场一度认为增速将放缓至4.0%),比11月份5.3%的速度有所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央投资。

2.流动性的复苏。12月份,广义货币M2终于在年内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出现大幅反弹,17.82%的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M1也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虽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末大涨了2.26个百分点。

3.12月,新增贷款创11月新高。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 718亿元,同比多增7 233亿元,增幅1490%。考虑到央行未来将继续展开刺激性货币政策,预计信贷增长应该能够维持加速趋势。我们认为未来信贷很可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尽管月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而这将使得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

二、京、津、沪经济运行情况对比

1.GDP。虽然总量较低,仅占全国的2%,相当于北京的60%,上海的50%,天津的GDP同比增幅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表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与京、沪两市相比,经济增长速度也处于绝对优势,北京受奥运影响,波动剧烈;上海则全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第三季度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减速看,天津表现出优于京、沪两市的增长刚性,但第四季度未出现反弹迹象。相反,北京、上海的GDP增速继第三季度大幅下降后,第四季度则出现小幅反弹。

2.工业。2008年开始,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快速增长,涨速超过全国平均5个百分点。由于GDP来源于三产的增加值总和,因此,天津的工业发展为GDP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且,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表现看,天津工业的增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表现出一定刚性。经济下滑,和北京第二季度的奥运限产,使下降趋势得以放大

3.“三架马车”(消费、出口与投资)。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投资的刚性增长、消费稳步提升和出口相对弱势是目前天津经济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消费方面:2007年京、津、沪三地发展比较接近,2008年天津脱颖而出,且在前三季度保持增长优势。天津的出口明显低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水平,与上海的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下半年的出口遭遇重创,年末回落至5%以下,后期走势值得重点关注。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各季度的同比增长幅度基本保持在20%以上,并没有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明显影响,第四季度提高至28%。而上海、北京则分别在第二、三季度出现了同比下降,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4.就业与收入。天津就业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京、沪地区差距更为明显。表明天津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人才引进方面尚未突破瓶颈。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投产运营,就业状况会逐年改观。但产业结构能否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倾斜,才是突破就业瓶颈的关键。

三、滨海、浦东、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比较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以来,三地的生产总值逐季增加。深圳各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均在1 500亿元以上,而浦东、滨海两区的生产总值也接近1 000亿元。从同比增幅来看,深圳和浦东的波动性不大,均维持在10%左右,而滨海在2008年第二季度的增幅达到了30%,其他第三个季度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0%的增幅水平。

(二)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比较

1.产业结构现状。2008年三地三次产业比例为:滨海新区0.09∶73.67∶26.24;浦东新区0.37∶46.85∶52.78;深圳0.09∶48.47∶51.45。可见,与深圳、浦东第三产业略占主导不同,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世界银行公布的经验公式计算: 其中,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GDPPER指人均GDP。

2008年深圳、浦东和滨海的人均GDP(人口以2008年底常驻人口计:321.58万、880万、202万,汇率按1美元兑7人民币)分别为:12 672美元、13 998美元和21 841美元(注:此数据以常驻人口为基数计算得出,由于滨海新区常驻人口统计值偏低,因此该数据畸高)。按照该经验公式,三地的三产比重分别为:64.35%、64.97%和67.76。

2.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以下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代表分析,三地的工业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其中,深圳工业生产总值最高增量为2008年第四季度的4 500万元,其他两地的增量基本维持在1 500万元~2 000万元之间,三地的同比增幅波动性不大,基本维持在8%~14%之间。

以季度增量和同比增幅观察三地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可见,滨海新区增幅最高,且呈现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2008年下半年,三地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大幅回落,第三产业则表现出一定刚性。

(三)投资、消费、出口

1.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步增加的特点,深圳一季度增量为350万元而四季度增量为500万元以上,增幅为5%左右;滨海新区第一季度增量为200万元到第四季度增量超过600万元,增幅达到了20%左右;浦东固定资产投资变动趋势比较稳定增量维持在200万元左右,增幅也基本维持在20%。

2.消费。三地的消费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由于受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们消费需求没有持续增加。通过社会零售总额来看,2008年各季没有显著的变化。

3.出口。从三架马车的表现看,滨海新区的投资保持强势增长,经历了第二季度的回落,第三、四季度回升到25%的全年平均增幅水平。三地的消费增长平稳,滨海居前,浦东最低,两地相差13个百分点。出口是滨海新区发展的短板,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增幅,均明显落后于深圳和浦东。2008年第四季度,同比下跌7%,后期走势值得关注。

(四)引资

实际利用外资额,表明外商投资热点的地区间转移。2008年全年看,滨海新区保持了对外商投资较高的吸引力,总量及增速均明显高于深圳和浦东。从第四季度的增幅回升看,这种优势有望继续保持。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滨海新区的表现优于深圳和浦东,尤其是在增长速度上体现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在投资刚性增长的带动下,滨海新区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并通过50%的GDP份额将新区的优势传导给天津。出口、就业及产业结构,是目前天津和滨海发展的短板,但在投资的巨大拉动作用下,短期内不会对地区整体经济造成制约。

结论

我们判断:短期内,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宏观经济走势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天津会利用政策优势继续加大对滨海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延续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预计此举也将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外来的人口迁入、人口的高素质的机械增长,将是滨海新区真正意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关键,成为区域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朴粉丹.利用小波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07,(6):11-15.

篇5

[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袁海霞(1981-),女,河南许昌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经济周期的调整中完成了“去库存化”,伴随着经济回暖,“补库存”或者“再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欧美贸易伙伴大国处于不同程度回补库存阶段,其补库存过程对稳定我国出口市场、经济恢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库存变化与经济增长

库存变化反映了市场需求预期和企业生产状况,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变化。宏观经济中的库存意为国民账户体系中在现期或者前期生产的销售或使用而储备的物质所组成的生产资料。

库存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美国经济学家的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由库存变动引起的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即“基钦周期”。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兹勒(Lloyd Metzler)提出存货周期模型,用来分析解释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从宏观来看,库存的周期性变动尤其是工业企业存货调整的周期性特征更为明显,处于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时,存货变化的幅度会更大。从微观上看,库存变动对商业周期起着引领作用。因为库存调整主要是对未来需求预期的反映,是需求变化的结果而非起因。如果企业预期到市场需求将扩张,那么就会及时补充库存;如果预期市场需求行将减弱,那么就会适当压缩库存。因而库存水平通常都被视为滞后经济指标,用来预测商业周期的转折点。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库存变化趋势及对中国影响

(一)美国企业库存处于底部区域,企业补库存或将在2010年上半年持续

根据历史经验,美国库存变动大约滞后经济增长3~6个月,如图1所示。美国在2009年3季度GDP见底,2009年4季度开始库存增长周期逐渐展开。

企业库存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大幅回升。从需求来看,生产、批发和零售等三个环节的销售额均处于持续回升过程中,表明美国制造业需求稳步回升(见图2)。2月份制造业总销售额环比增长0.3%,达到1.04万亿美元,为2008 年10月份以来新高。制造业库存销售比为1.27,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随着需求的继续恢复,企业将会继续补充库存。美国的私人消费支出于2009年6月探底回升,同时美国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第3季度也出现环比回暖,随后美国企业的库存随之形成重建与积累。

2009年四季度“补库存”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在5.6%的GDP增长中,库存投资拉动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8%。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轮企业回补库存的时间可能会持续4~5 个季度,即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由于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库存对GDP 做出显著正面贡献的时间至少可以持续到2010年第二季度,回补库存给GDP 增长带来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见图3)。

(二)欧盟2010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

自2009 年10 月以来欧盟制造业新订单增长较快,但零售销售增长相对缓慢,反映了企业存在一定的补库存需求,但幅度还会比较有限。欧洲委员会零售贸易信心指标显示德国、法国库存数量短期已摆脱了前期大幅萎缩的状况,开始回升;根据历史规律,欧盟库存变动周期大概滞后美国2~3个月,预计欧盟企业在2010 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的可能性较大(见图4)。

(三)日本有望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库存回补

自2008年底以来日本企业库存大幅萎缩,现在处于历史低位,但触底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2009年12月库存同比下降至阶段低点-17.6%之后,降幅逐步收窄。根据历史经验,日本库存变动大概滞后美国6个月,因此日本企业有可能在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补库存。但此次衰退中,日本企业库存萎缩不如美国严重,也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经济时期,因此企业补库存的上升空间相对将比较有限(见图5)。

三、我国库存变化的特征及走势

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库存与经济增长滞后期相对缩短,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库存变动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增长下滑,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库存随之快速下降;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回升,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随着需求回暖而进入回补库存阶段。

(一)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调整一致性趋势增强

从1996年一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同比变动(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 与第二产业产值及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来看,企业库存调整与经济调整一致性增强。2003年以前,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第二产业增速和经济周期变动平均滞后3个季度。从2003年一季度至2010一季度,企业库存的调整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的调整滞后期相对缩减,平均为1~2个季度。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呈现相同趋势。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经济调整的滞后期有所缩短说明,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见图6)。

(二)库存变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从理论上讲,库存变动取决于未来需求、储存成本、物价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而需求变动尤其是近期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需求一般带有季节性变动,受春节停工和需求快速扩大的影响,每年一季度工业企业库存都会大幅度下降(见图7)。随后库存快速增加,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占当季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上升到年度内最高水平。此后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存货增加额及其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递减,进入下年一季度后存货再度大幅度减少。

同时,随着经济波动企业库存调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阶段,库存增加额及存货增加占比均趋于下降;在经济恢复上升趋势的初期,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存货增加额趋于上升,但库存增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较小,如2000年~2003年各季度存货增加占比相对稳定;在经济周期性上升阶段后期(经济扩张阶段),工业企业库存增加额的波动幅度会不断扩大,如年度库存增加的年度最高水平,从2004年二季度的1,537.1亿元增加到2008年三季度的3,736.4亿元。同时,每年一季度库存增加及其占比的变动幅度也明显加大,分别从2004年一季度的255.7亿元和3.27%下降到2008年一季度的-899亿元和-1.38%。

(三)“后危机”时期需求回暖,企业完成去库存化进入库存回补过程

按照经济复苏的逻辑,当经济从一次大的需求冲击后止跌回稳,随着需求的缓慢恢复,经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从需求端看,首先是库存调整,企业从“去库存”到“补库存”,从供给端看,企业开工增加,设备利用率增加;在库存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发现,经过一轮调整,产能由于技术折旧或经济折旧难以满足新需求,于是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或扩大产能。随着需求的进一步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历库存调整、开工增加、更新或扩大产能的过程,经济迈入新一轮成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出口下滑、需求萎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企业随即展开了大规模、剧烈的“去库存化”(如图6所示)。2009年5月彻底完成库存消化,全国工业企业库存同比下降0.76%,为199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随着经济触底回升,需求回暖,工业生产加速回升,企业开始了补库存过程。2009年5月以后,企业库存增速逐步增加,2010年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累计达到19,733亿元,同比增长5.19%,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同时企业利润强劲,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稳步回升的态势。

如图8所示,我国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库存处于触底回升阶段,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这些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同时也将增加对电子信息、物流业等行业的生产需求。预计这种正面影响将会持续全年。

四、“后危机”时期库存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库存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需在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变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贸易伙伴大国的补库存将影响对中国外需的判断,从而关系到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和政策预期。发达国家补库存过程是稳定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稳定出口总规模的重要的积极因素。譬如日本企业的补库存至少将在2010 年2~3 季度带动纺织服装类,机电、音响设备及零附件类出口的增长。但是,在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体消费和投资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后期库存变动幅度将受到制约,出现反复也是有可能的。这些将阻碍中国出口复苏,加剧出口月度数据的波动。同时欧元区债务危机风险上升(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欧元区经济复苏晚于美国及滞后于美国的政策转向预期等因素使其货币面临下行压力,将加剧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特别是欧元区货币的上行压力;这些因素都将使对汇率敏感的出口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给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带来不确定性。

(二)国内补库存显示需求进一步回暖,宏观经济稳步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如前文分析,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在需求回暖、环境向好的带动下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企业利润强劲。同时2010年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7%,已持续14个月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已走向稳定较快增长的轨道。在PMI的指数构成中,产品库存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升,显示需求有由平稳阶段开始转入旺盛阶段的趋势。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企业的补库存行为;而宏观经济景气的回升,工业生产活动的回暖,市场交易的活跃也会增加对国内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需求,带动相关行业继续向好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回升。根据历史经验,我国企业的库存变动滞后经济增长大约1~2个季度,从库存周期来看,工业企业的再库存或者补库存行为应该会持续全年,但是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

[注释]

①经济周期采用季度数据,先经过季节调整,除去H-P滤波得出的长期趋势和随机影响因素得来。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5、8、11月的数据,第二产业为季度数据。

②企业库存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大部分,但原材料存货统计部门并不统计,因此本文采用产成品存货来分析库存变动。

[参考文献]

[1]易 纲,吴任昊.论库存与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0(5):5-9.

[2]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10-17.

篇6

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综合调控,其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站在世界化、全局化的角度进行了。因此,就需要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懈地探究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

一、 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的,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为辅的经济现状。因此,根据现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在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国一心关注于经济效益时,却忽视了环境效益。又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上升,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逐渐由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经济重任上。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生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其次是工业,最后才是农业。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资本型的产业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在国家竞争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够凭借密集型的劳动力占据廉价优势。因此,在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为资本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研究,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使得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发挥廉价优势,还能够以高质量、高技术站在世界经济舞台。

(四)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然而,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严重阻碍了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宗旨。所以,在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迫切需要变革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经济的全局、全面发展。

二、针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调控政策

促进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下面笔者就根据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对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探讨。

(一)有效进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种主要手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就需要发挥财政收支的功能。为了使得我国未来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就可以对具有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更高标准的税收,达到抑制该产业更大规模的污染。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可以利用财政补贴与减少第三产业的税收进行,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就需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把东部的税收用到西部的基础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从而转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象。

(二)合理进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执行一般是通过银行实现。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弊端,规范未来经济的走势,就需要合理的进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可以让银行对政府需要扶持发展的对象,放低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其资金不足的现状,促进其长远发展。就拿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例,为了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大力发展,就可以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降低贷款要求,放宽还款日期,使该产业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三)完善宏观调控中监督职能。

发挥调控监督职能是使得宏观调控政策保质保量的有效途径。质监部门发挥监督职能就应该严格审核各种制度实行标准,严厉打击财政支出不落实处的现象,并以身作则。完善质监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反馈调控政策的实施结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正确方向。

在推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长远性目光,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并采取相关的调控政策,才能够更好的使得我国经济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贺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7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自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胀的运行轨迹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变,2003~2006年是高增长、低通胀,四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是11%,CPI年均上涨率是2.1%,这是第一阶段;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1.9%,通胀率上升到4.8%,开始转入高增长、高通胀,这是第二阶段;2008年初以来,通胀率最高已达8.7%,经济增长率则出现了走低的趋势,一季度同比回落了1.1个百分点,同期内实际投资从2003~2006年平均的25.3%下降到15.9%,开始显露出低增长、高通胀的趋势,这是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从增长与通胀的运行轨迹不难看出,经济增长率是一条从高到低的曲线,而通胀率是一条从低到高的曲线。

张蓓(中国人民银行):我认为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走弱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判断这个问题无非是看三大需求,投资、消费、进出口。从一到四月份的情况看,投资虽然没有06年那么高的增长率,但实际也在25%左右,消费也达到了22%以上,即便扣除了价格因素,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看进出口,我们前四个月贸易顺差同比是少增的。但是贸易顺差仍然维持在比较大的规模上。

目前来看,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概率衰退是看不出来的,但这个概率不会很大。相反,灾后重建、政府换届效应,都会使得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从概率角度来看,还是增长比较快,宏观经济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

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在的经济困难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症,单纯从某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恐怕不行。很多该在成熟市场出现的,在中国出现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

缓增长和高通胀并不可怕,它实际给未来中国经济的顺利成长带来契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解决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原有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环境消耗、劳动者健康的消耗都太严重。有数据说,如果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我们近年来经济的巨大增量部分可能是一个负值..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通货膨胀的根源是由于粮价和油价的上涨,而粮价、油价的上涨根源又是弱势美元。这种情况下通胀在欧洲和美国已经将近4%的水平,南非的通货膨胀已经10%,我国香港、澳门地区通货膨胀在去年是将近8%。中国在“金砖四国”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最低,也是全球通货膨胀浪潮中比较低的水平。现在唯一可做的是逐步释放通货膨胀压力,而不是加强通货膨胀的管理,使其保持在我们无力达到的水平。

杨冠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和前几年不一样,主要是外部输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只能靠输出通货膨胀来解决,让市场决定价格。现在问题严重,这跟美国的次级债关系不大,跟中国的价格体系紊乱有关系。这种价格扭曲还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

对付通胀有三个办法,第一是“吃库存”。第二是牺牲企业利润。第三是财政补贴。如果只是国内通胀,先进地区补贴贫穷地区、工业补贴农业等等都无所谓,是中国人补贴中国人。最要命的是拿中国人的钱补贴全世界,而且受补贴最多的就是美国人。现在全世界的航空公司设计航线时全部以到中国把油耗尽为准,在中国加满油再飞。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好,如果通过人为管制,能够把通货膨胀维持在4.8%,皆大欢喜。但问题在于,能否控制的住。

如果价格不市场化,无论是价格跟国际接轨,跟国际保持同步,还是体制变革成本正常化,都意味着隐藏着巨大的物价压力。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如果放开物价,就要有配套措施。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补贴有很多措施,比如在征地过程中给农民更多的份额。比如提高50%就会大大缓解粮食供应的问题。再比如资源税,收益要给地方财政,地方维护油田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煤炭也一样。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希望所有的社会阶层都满意,这在治理通货膨胀中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些价格涨,有些价格不涨,或者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必然有些人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有些人受损,所以想大家都满意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政治承受能力的问题,还有制度设计的问题。如果全都放开的话,通货膨胀可能会超过预期,会重复1988年的问题。

要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元贬值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如何看待美元的优势地位,如何判断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并防范金融风险,是讨论的热点。

张岸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货币体系将进一步呈现出多种货币竞争的格局。我国适应新的国际货币环境尚存在困难:一是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多用美元结算,汇率决定、清算体系依赖于美元的中间地位;二是政府和民间累积了大量美元资产,头寸调整困难,潜在汇率损失巨大;三是本币区域化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未必能够填补美元退出本区域后的货币真空;四是若香港联系汇率制变动,内地恐要承担调整责任。

鲁政委(兴业银行):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对我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中国的不利条件有很多:(1)越南、阿根廷、韩国等所显示出的金融脆弱性,显示我国货币危机外部输入的风险大大提高;(2)我国国际收支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现实。我国在短短三五年时间就积累起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其兴也勃焉,难保不会出现短期内快速下滑的局面。(3)在计算了隐含财政负担后,可能财政收支形势并不乐观;(4)人民汇率弹性节奏如何把握和控制?既要有效控制,又不至于造成外部预期的恶化。

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金融危机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法治不健全、市场体系尚未成熟、监管缺少力度的新兴市场国家更是如此。现在国际金融形势比较严峻,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金融危机:(1)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堵死热钱流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2)管住资本的跨国流动和热钱的进出。(3)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双顺差”,以防美元升值后外资大规模流出。(4)适当提高利率。然而只有管住热钱,提高利率才能产生抑制通胀的作用。(5)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和调整某些产品的价格。此外,活跃和扩大国内外汇交易市场,开辟和扩大包括金融期货在内的期货市场以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各种措施都应给予重视和考虑。

武建东(《中国改革》杂志学术顾问):国际货币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美元纸币体系产生了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美元不是财富,也不是资产,是一种债务凭证。

余永定:美元实际上就是一种借贷凭据,就是你给我实物,我给你一个凭据。我们现在攒的这个凭据多的不能再多,美国利用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赚钱赚的太多了。美国入不敷出,补充者无非就是产油国,东亚国家。

陈兴动(法国百富勤):去年10月份以前,美联储、美国的财政部加上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基本把次贷危机爆发后的股市大跌看成美国次级债导致的流动性危机问题。认为中央银行往市场里“注水”,扩大金融的流动性就能解决问题。但是随后他们马上认识到远比流动性严重。

现在美国人,特别是在投行界里很担心出现1992年的日本状态。美国人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美国的国债与次级债相调换。这是一个大胆的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办法。

人民币汇率升值见仁见智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源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外汇市场。目前中国汇率改革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还存在很多争议。

向松祚(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2000年以前中国从金融层面上说,是比较封闭的,一是因为严格的固定汇率,二是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也非常严格。

人民币不应该升值,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也许是中国货币政策史上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所造成的货币升值的持续预期,实际上就把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的效果很快的引入到中国来。远在2003年就有大量的热钱开始进来,但是直到2007年初国家外管局才开始严厉查处,我认为是比较松懈的。

张平(中国社科院):我一直持很保守性的观点,即人民币汇率不应当超升,而是应当把浮动幅度从5‰回降到1‰,以降低对汇率的压力。靠货币政策解决不了经济增长问题,反倒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余永定:十多年来,中国有大量的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又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对于一般国家来讲,让市场发挥作用,人民币升值就可以了,早升早完事,中国一直不做这种调整,错过了许多时机,所以积累的矛盾和压力越来越大。既然不升值,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推出“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个政策说不好听,叫“开门揖盗”,告诉他进门之后随时可以走。这样政策的结果,没有达到使资金不进来的效果,因为进来了之后随时可以出去。

钟伟:从汇改以来到现在,每年流入的所谓长期投机性外汇占GDP占比连续三年超过4%,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比例了。因为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流入亚洲地区私人部门的,在危机爆发前三年平均是3%多一点。

目前我们所选择的渐性升值是各种汇率升值方案中最糟糕的,私人部门在损失、央行也在损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把微观的汇率风险放大成宏观的汇率风险。如果人民银行仍把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加息、升值、窗口指导等方式作为主要调控手段,这样很难维持超过三年,甚至两年都很困难。

怎么去解决它?在政策方面具有可执行性的有两种方式:第一是用特别国债置换外汇,第二是一次性升值调整。

张蓓: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也是政治问题。在汇率上实际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压力,怎么走很难说。汇率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问题,谁都不能让汇率对自己形成任何损失,这个问题中国要谨慎。

关于一次性升值和渐进升值,渐进升值存在很多的缺点,但是一次性升值怎么做,如果升不到位,以后再升,也会给投机者一个机会。现在谁也不知道最后的汇率在哪里,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个机制,让市场说了算,就是汇率有一定的市场作用,现在只能说是有这么一个机制,不断的扩大浮动幅度。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说了算。但是一次性升值,我们能不能承受,这一定要做测算和收益比较。

谭雅玲(中国银行研究中心):香港和内地的组合,一国两制是其他国家没有的,香港市场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可以作为内地金融改革的平台,包括汇率、很多产品和政策,都可以跟香港市场组合得到实现。金融是要有过程、经验、经历、阅历积累的,包括在目前的中国金融管理、金融政策把握上也应该遵循金融特殊的高端专业、行业来把握。

放开价格,管住货币

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值得肯定,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就目前而言,政府应逐渐放开价格、加强资本流入的管制、放宽对内资的限制。

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在决策难度比以前增大了,第一是争议特别大,第二是矛盾特别多、特别复杂,第三是不确定性特别大。国外非常认可我们的经济宏观调控,尽管我们自己说问题很多。

中国的政策多方面来讲就是取中。但是去年有一个很大的转向,我们考虑越来越多的问题,原来是被动型反映,现在议论非常多的是要主动策划、前瞻,要自己谋划,这是非常大的变化。经济方面大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通货膨胀,能控制也好,不能控制也好,它肯定会成为中国今年经济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策略上,政府不要过多的强调4.8%,把这个余地留的大一点,这在政治上是比较有利的。

杨冠三:怎么解决现在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危机?我认为,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开价格、管住货币。

江涌:我认为把中国所有的产业向内资开放,这样可以大大地解决经济缓增长的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需要对外资有那么大的依赖,除个别产业以外,都可以对民营开放。对民资开放的时候,要减少约束。因为现在对民资是歧视性的政策,工商、质检、税务各方面都是这样。

王信(清华大学):资本管制整体来讲是有效的,因为现在对很多证券的投资,对外债的利用等等,还保持比较严格的管制。为什么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就是因为我们相应的管制还是存在的。

篇8

一、我国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逻辑推导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国内学者研究颇多。刘迎秋(2002)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20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次高增长阶段”的观点。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得出2005年以后我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步入中期后半段的结论。刘迎秋(2009)指出未来1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向工业现代化迅速过渡的国民经济较高增长阶段的结论。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过渡这一阶段。

确定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是关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运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得出1978―2002年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估算为9.56%,并认为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的轴心。刘树成等(2005)运用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法也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得出“未来5―8年的中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把握在9%,适度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的区间”的结论。沈利生(1999)借鉴克莱因使用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分析法,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变通,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及其变动趋势做出估计,得出1999―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1%的结论。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小,一般不超过1个百分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偏冷、国民就业和福利蒙受较大损失;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10%,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源供给紧张,国民福利也会遭受损害。因此,把9%作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如10―15年)国民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轴心符合我国实际,把9%±1%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的目标区间,±1%作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正常波动范围。

二、与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区间

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市场交易过程反映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反映出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一旦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的矛盾就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如果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交易活动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不仅无法实现实体经济的交易关系,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求关系本身也会发生断裂,或者表现为通货膨胀,或者表现为通货紧缩。

图①。通过对图1的观察,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在曲线BA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大,通货膨胀率变动较小,而此间经济增幅很大。这表明国民福利的改进程度大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国民损失,存在国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第二,在曲线的B点左侧和AC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小,通货膨胀率变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此间国民福利的改进小于国民福利的损失。第三,在C点之后,曲线斜率为负数,这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国民福利会因此而损失越来越严重。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改进的角度看,曲线AB区间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目标区间。因为在该区间内,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代价最小、国民福利改进的程度最大。

由此,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确定上图所示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一般度量通货膨胀率有3个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了更加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反映同期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服务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率,它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与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之差得出。为此,我们构建如下理论模型:

GDP-GDP-1=C+GDPD+GDPDe+(t) (1)

其中,GDP代表GDP增长率,GDP-1代表滞后1期的GDP,GDP-GDP-1表示通货膨胀变动导致的GDP增长率的波动,用GDP表示;GDPD代表同期通货膨胀率,GDPDe为同期内预期的GDPD;(t)为随机误差项,代表影响GDP增长率波动的其他因子。

在现实经济中,当期通货膨胀常常是前期通货膨胀的延续,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很合理的。假定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的,那么本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常常是上期已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GDPDe=GDPD-1。由此,(1)式可以变换为:

GDP=C+GDPD+GDPD-1+(t)(2)

选取1978―2008年度数据为处理对象,为消除价格波动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对GDP进行指数平滑调整。所有数据来自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1978―2008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做WLS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GDP=0.8198+0.1030GDPD-0.2561GDPD-1(3)

(18.9205)(5.6220) (-13.4455)

该模型各项回归结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总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平稳,即GDP=GDP-1时,且无加速通货膨胀预期实现,即GDPD=GDPD-1时,通过公式(3)可以算出一个GDP平减指数阈值GDPD',大约为5.4%。这个值大致对应图1的A点。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操作应当留有必要余地的原则,把6%作为我国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适度通货膨胀的控制上限,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图1中B点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常理上我们认为零通货膨胀率作为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可能是合适的,但实际上零通货膨胀率在经济运行中并非合理。首先,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难免引发通货紧缩;其次,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名义利率过低,使经济在衰退期的货币政策失灵;最后,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经济衰退期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国外已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伯南克等(1999)通过总结德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英联邦、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和伊朗等国家的实际经验,得出这些国家的一般通货膨胀率目标是1%―3%的结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构成、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因而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应该与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相关。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通货膨胀率接近或明显低于2%的年份,我国经济运行波动幅度较大,有些年份甚至陷入经济衰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3%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符合我国实际。

综合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3%―6%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也就是说,该区间是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目标9%相适应的通货膨胀区间。

三、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与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货币的稳定供给。学术界经常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指标来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供给及其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但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就提出了“货币供给增长倍数”,这对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关系十分重要。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由费雪方程推导得出的:

M+V=P+Y (4)

对公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对时间t求导:

m+v=p+y(5)

得出货币供给增长率是:

m=(p+y)-v (6)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也就相应为:

mx/y=p/y+y/y-v/y (7)

式中,M为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Y为产出;小写字母分别代表相应指标的增长率,下标x代表货币供给类别,mx/y就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1是M0和活期存款之和;M2是M1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总和。M1是狭义货币量,M2是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我们常用M1/M2来衡量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这对关于在不同经济增长率下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M1/M2代表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比值趋于增大,即现实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例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增强,经济有趋热的倾向;反之,当M1/M2的比值趋于减小,即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量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表明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经济有趋冷的倾向。

借鉴刘迎秋(2009)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出1978―2008年中国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区间(见下表1):

从表1可知,要保证我国经济在未来稳定持续运行,即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时,m1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1.892,可以得出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7.0%;m2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2.177,可以得出m2的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9.6%。

四、政策涵义

从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与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得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处于9%这一均衡稳定目标时,即宏观经济实现均衡稳定增长时,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或明显低于3%时,此时需要更多的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来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或明显高于6%时,此时需要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力度,使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水平;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大体处于3%―6%时,就可以初步认定此间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无需对宏观运行过程实施更多的外部干预,可通过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和更大发展。

通过判断M1/M2比值的变化,对在经济景气循环中(即经济运行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折射出M1和M2的宏观景气循环政策信号效应存在差异。大量经验表明,M1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扩大和景气循环趋于高涨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10.0%的情况。这时,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2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2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59倍。而M2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收敛和景气循环趋于衰退或者经济景气循环仍未走出低谷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8.0%的情况。同上,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1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1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04倍。

总体来讲,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从逻辑层面来讲,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与我国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和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科学选择和有效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与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2009,(09):15-26.

[2]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家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05):31-39.

[5]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10-21.

[6] 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3-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论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增长的货币支持边界[J].经济研究,1995,(01):11-19.

篇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03-01 全球金融化危机之后,2011年6月—9月又爆发了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现在正在发酵之中,希腊和西班牙再爆新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座标定位,创新自身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专家认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要突出“七个注重”。

一、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之路

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洗牌、大调整、大重组、大转型的新动向。为此,企业要顺应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兼并重组上把自己做大,在优化结构上把自己做强,走集团化之路。世界500强全是集团化,大项目牵动,大集团引领,集群式发展,走集团化之路是必然化选择。今后要追求企业集团化,技术集成化,经营集约化。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单打独斗闯市场,今后要联合起来,转变观念放宽视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联合竞争中做大做强,敢于走创新重组之路,黑龙江省有哈量、哈电集团都在与国外企业兼并重组中做出了样子,趟出了路子,应该好好总结推广。

二、注重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

全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几个导向,要由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重新塑造两个密集型企业。过去我们提倡“两个密集”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是为了深加工,劳动力密集是为了扩大就业。现在回头看这“两个密集”是粗放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高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力密集型缺乏科技创新竞争力。现在我国正面临资源和人口两个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企业需要转向新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资本密集型高投入产出,这才能塑造高端企业。所以现在要提倡发展新式密集型企业,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粗放增长,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新增长模式。黑龙江有四大传统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和装备制造。今后要提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产业,要向新型产业靠拢,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三、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市场认可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群中最有成长周期和成长空间的企业,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组建高端人才集聚的研发队伍,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占领前沿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新理念,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招才引智,投放财力加快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企业打造成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份额,增大利润空间,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

四、注重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

市场竞争分为两个阶段的升级过程:第一阶段是企业之间产品成本和价位的竞争,这是低档次的企业竞争。第二阶段是企业之间竞争品牌和服务,这是高档的企业竞争。企业要提前完成这种转变,进入高端的竞争阶段,在品牌和服务上做足文章,敢于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尤其在初期要耐得住寂寞,舍得巨额投入,注重培育企业的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产品,瞄准高端人群,抢占高端市场,获得高效回报。

五、注重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在市场上企业产品的质量、价位、品牌竞争,是企业硬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更有硬效益。企业文化的内涵很深刻,包括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哲学的归纳,发展战略的确定,员工理念的整合,给全体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整合员工的行动和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向打造企业文化转型升级,对员工要以人为本,给予人性化关怀,调动人性、维护人权、发扬民主,发挥企业文化的磁场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同时注重打造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企业员工世代传承,在市场中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六、注重银企合作,提升融资能力

今后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封闭式转成开放式,更加注重研究和金融业的合作,拓展发展的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强则企业强。加强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环境,解决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以此根治企业长期存在的贫血症。另外企业要更新理念,研究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减轻企业到银行贷款的压力,瞄准上市融资才能做大做强,借助股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世界500强企业都是通过上市直接融资发展起来的。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变现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企业学会资本化运作,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篇10

Abstract: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s caused by American Sub-prime cris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es are transmitting to industrial economics, so Chinese econom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uncertain factors and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macroeconomic trend of China and to adjust policies. We construct special model by adopting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utput and output gap of China, then we forecast the long-term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eptable interval of output gap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hort-term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the framework of AD-AS model theoretically, and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 us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 analysis.

Key Words: Output Gap; Economic Growth; Kalman Filter; AD-AS Model

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从各国央行的联手救市到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第七届亚欧峰会,各国协作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此,将实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进而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角度实证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测算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预测宏观经济走势,最后依据实证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基于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一)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界定及估算方法的选择

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工具。产出缺口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概念,而潜在产出是一个易描述而难以把握与测算的变量。凯恩斯主义认为潜在产出是由长期总供给能力决定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所有要素充分利用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值。新古典主义定义潜在产出为实际产出的趋势值,认为实际产出在与潜在产出很小的偏离范围内波动,且产出缺口可正可负(若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则称为产出正缺口,反之称为负缺口),而依凯恩斯主义理解的潜在产出的波动并不一定服从围绕实际产出波动的规律。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统计分解趋势法和以生产函数法为代表的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两大类。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生产函数形式确定以及某些必要指标取得的困难,本文采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具体而言,选用近年来国外较为流行的Kalman滤波――以状态空间形式表示的多参数动态系统――这一强有力的迭代算法进行估算。

本文选取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GDP数据①,根据GDP平减指数剔除不可比因素,得到GDP的可比数列。2008年GDP年度数值根据2008年一至三季度数据及增长率推算(同样处理为可比数据)。由此可得GDP的时间数列{GDPt}。

(二)建立基于状态空间形式的多参数动态系统

量测方程:GDPt=GDP-TCt+GDP-It,t=1,2,…,T(1)

状态方程:

GDPTC=GDPTC++=+, t=1,2,…,TGDPI=GDPI+…+GDPI+(2)

其中,GDPTC,GDPI分别代表GDPt的趋势循环要素(潜在产出)和不规则要素。GDPI的AR(p)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2,以上各式中的,,均为随机干扰项。

注意到该模型建立在变量数列{GDPt}为一阶单整数列的基础上,故在使用模型前先对数列{GDPt}进行单位根检验。

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由于数列{GDPt}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在进行检验时选择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SCI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经验证,在水平值下不拒绝序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的原假设(本文略),故对GDP的一阶差分数列进行同样的ADF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数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即{GDPt}是一阶单整数列,满足模型需要的前提条件。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三)Kalman滤波实证结果: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

根据量测方程与状态方程编写的EViews程序并运行即可得到潜在产出数列{GDPTC}。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对潜在产出的定义之上,从而可以依(3)式方便地得到较为直观的产出缺口,得到产出缺口数列{GDPGAP}。

GDPGAP=×100(3)

对数列{GDPTC}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取平均值可得到中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约为9.58%,对产出缺口数列{GDPGAP}取平均值可得平均产出缺口约为0.28%。根据推算,2008年产出缺口约为0.33%,已接均值。

从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角度看,可以把一个较长时期内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区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路径)。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把1978-2008年以来我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经济运行路径是比较恰当的。从而,根据前述实证所得的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9.58%可以视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②。

图11978-2008年中国产出缺口变动轨迹

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在趋势线(9.58%)上方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产出正缺口,这意味着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并且缺口越大,经济越热。反之,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运行在趋势线下方时,则会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意味着资源会出现闲置,经济会变冷,并且,负缺口越大,经济就越冷。以横轴表示时间(年),纵轴表示产出缺口(%),可以做出1978-2008年我国产出缺口变动的图形(如图1所示)。

图1描述了我国1978-2008年间产出缺口周期性变动的轨迹,这也是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轨迹。中国长期产出缺口的平均值为0.28%,这就是说,中国经济保持9.58%的长期增长趋势使得产出缺口平均保持在0.28%。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要想保持9.58%这个较高的增长率,就要求产出缺口平均为0.28%。

不妨把产出缺口区间[-0.28%,0.28%]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相应的,把经济增长区间[9.3%,9.86%]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这就是说,经济运行在产出缺口区间[0,0.28%],虽然在过度利用资源,但是这种“过度”是我国经济体可以接受的,相应的所维持的高增长区间[9.58%,9.86%]也是中国经济可以接受的。如果经济体一段时间运行未超过上述区间的上限,即在上述正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那么经济体自身运行机制会让经济收缩到产出缺口区间[-0.28%,0]、经济增长区间[9.3%,9.58%],因为前期经济的扩张是经济体可接受的。相应的,这种收缩也是经济体可接受的,换句话说是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可以接受的,即其所造成的产出的减少、失业的增加、物价的下降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可为[-0.3%,0.3%],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可为[9%,10%]。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今后还能否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高增长,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否改变,这些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二、基于AD-AS模型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理论分析

(一)建立基于AD-AS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AD-AS模型为从长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框架。在AD-AS模型下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界定的,而前文按新古典主义界定估算的产出缺口可以方便地在该模型下表示。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奏效,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下,应用凯恩斯主义经典模型分析中国经济波动与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纵轴表示价格(P)、横轴表示产出(Y)的直角坐标系,以AD和AS分别表示短期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以LAS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则其与横轴的交点Y*表示潜在产出。根据Kalman滤波的实证结果,我国2008年初经济运行处于正缺口,在AD-AS模型中可由图2(A)表示①,图中AD1与AS1的交点所对应得横坐标Y1表示实际产出,依定义,Y1与Y*之差表示产出的正缺口|Y*Y1|②。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水平却不是AD1与AS1的交点的纵坐标,而是AD1与LAS的交点的纵坐标P1,原因就是在产出正缺口的情形下,总需求提高会发生乘数效应的阻断,使得价格提高的幅度大于产出增加的幅度,引发通货膨胀,这也解释了我国当时物价持续走高的原因。

(二)中国当前已进入经济收缩期

同样由前述实证结果,至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产出正缺口缩小,实际(均衡)产出向趋势线回归,中国经济步入收缩期③。基于图2(A),新的产出应位于Y1与Y*之间,并靠近Y*,从而AD和AS曲线必然至少有一条向左移动。也就是说,或者总需求降低,或者总供给降低,或者二者均降低。由此,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态可由图2(B)表示,即AD1向左移动至AD2表示总需求降低,AS1曲线也向左移动至AS2表示总供给降低,长期生产能力――潜在产出趋势线LAS保持不动,则AD2与AS2的交点横坐标Y2表示当前的实际产出,Y2与Y*之间的距离|Y*Y2|表示产出正缺口,同理仍然是AD2与LAS交点的纵坐标表示当前的价格水平P2而非新均衡点的纵坐标。显而易见,2008年一季度至三季度,产出缺口由|Y*Y1|减少至|Y*Y2|,价格水平也由P1下降至P2,注意到由于乘数效应阻断的存在,价格下降幅度不如产出下降幅度大。换句话说就是国民收入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降幅度,当前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动总是滞后于产出变动,也就是价格黏性的存在,在收缩期,伴随产出正缺口的缩小,实际产出趋于潜在产出,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空间,只不过时间上滞后,从而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必须考虑到这一时滞问题。

诚然,图2(B)中除了Y2位于Y1与Y*之间而且靠近Y*这一结论由前述实证分析可以直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甚至潜在产出的变动是我们直接给出的,下面将对其合理性以及由此进行预测的可靠性给予说明。

图22008年AD-AS模型下产出缺口变动示意图

(三)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影响长期总供给方面的因素或者说是决定潜在产出的因素,这些因素大体上可归为三类:第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第二是生产要素效率,第三是制度安排与创新。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包括资本投入及资本积累、劳动投入以及自然资源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制度安排与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也包括经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2008年以后,可以预见10-20年中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上述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说,并不意味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在未来10-20年总可保持模型计算出的9.5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将导致美国――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的疲软,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这必将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随着开放程度特别是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冲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再次,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保持平均9.58%的高增长率,对应平均产出缺口0.3%,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基本的经济常识告诉我们,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容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由之路。

综上不难得出:经济增长趋势会出现小幅持续下移。不妨假设未来10-20年中国长期增长趋势是9%,至少维持在8%以上。这就是说,按照凯恩斯主义定义的潜在产出,也就是图中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的位置保持不变向左小幅移动。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甚至2010 年,可以合理地假设LAS曲线位置保持不变。

(四)中国经济经历短期供给冲击

1.自然资源的短缺已难以支撑过快的经济增长,资源约束问题凸现。根据Kalman滤波实证结果,产出缺口从2007年一季度的1.02%上升到四季度的4.76%,经济增长过快,同时近年来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这意味着产出缺口增加1个百分点,要比过去多消耗好几倍的资源。

从资源利用程度看,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显而易见和众所周知的。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甚至劳动资源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这对一个拥有丰富劳动资源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少见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已经难以支撑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有效的资源约束。

2.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使短期总供给降低。受国内外自然资源短缺以及国内劳动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影响,2007年原材料、能源、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价格上升,劳动工资水平上涨,依据宏观经济原理,本期要素价格上升不可能不抬高下一期的生产成本。

此外,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无疑对我国短期总供给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分析从2008年的PPI变动也可看出:6.1%(1月),8%(3月),8.8%(6月),10.1%(8月)。可见,成本的上升减少了短期总供给,图中AS1曲线必然左移。

3.供给冲击之后的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与各国实践经验,短期总供给较短期总需求稳定,特别是我国在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内总供给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供给的变动更多地取决于需求的变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失去信心,在这种预期下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将减少,他们将观望总需求的变动:如果政府调控有力,总需求回升,他们会增加产量;如果总需求依然低迷,没有厂商愿意增加供给。

也可以说,总供给的短期增减都是相对于总需求而言的,从而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中假定总供给短期内不变是合理的。由此,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政策制定,都要更多地关注总需求,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五)短期总需求的变动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

1.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08年总需求呈下降趋势。决定总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部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

第一,CPI从1月份的7.1%一路攀升到4月份的8.5%,尽管5月起有所下降,直到7月仍在6.3%的高位,价格水平的上升将会导致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对减少,进而总需求降低。

第二,为控制经济发展过“热”,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直到2008年9月才停止紧缩性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2007年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收缩的作用在2008年产生效应,而且2008年上半年仍在施行的从紧的经济政策,仍会在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产生效应。这些紧缩性政策主要针对2007年以来不断高涨的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在2008年政策产生效应,总需求下降,而且同样由于效应时滞,可以预见总需求还会继续下降。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以美国为首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疲软,占我国总需求较大比重的国外部门需求显著下降也使得国内总需求呈下降趋势。

2.总需求的变动将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按照经济理论,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决定的,特别是在短期总供给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那么可以就此认为中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就是总需求吗?在经济收缩的进程中,产出缺口是否会进一步缩小直至进入正可接受区间[0,0.3%],产出是否会跌破趋势线进入负可接受区间[-0.3%,0],产出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使得负产出缺口进一步加大,超过可接受区间使经济转入萧条?

上述问题又可概括为经济收缩的深度。不可否认其内在决定因素是经济运行固有的周期性、固有的自动调节性――这是难以控制的,在AD-AS模型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外在影响因素就是总需求,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危机正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不考虑其他国际联系,只考虑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目前这种传导刚刚开始,这种使产出向潜在趋势线回归的动因将持续。图(2)B中,在AS2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有AD2曲线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二,即使国外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如此巨变,如前述分析,我国经济在2008年一季度也达到“拐点”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而根据以前年度的经验,产出正缺口会逐渐缩小,实际产出回归甚至跌过潜在产出,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是经济自发调节必须的过程。如果经济一定期间位于产出缺口[0,0.3%],那么自发的调节也会位于[-0.3%,0],无需多言,这是经济自身运行机制所决定的。但我国的情况是产出缺口长期超出0.3%,那么如果任由经济自身调节,其收缩的深度一定会跌破-0.4%的产出负缺口(所以需要政策调节使之不跌破该下限)。仍然由图2(B)可知,只有让AD2曲线持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三,实际产出缺口在2008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回落,而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至第三季度才停止,经济政策效应的时滞会让产出在原有自发调节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产出缺口跌破-0.3%转入萧条是可能的。这在图2(B)中仍然只能是AD2曲线的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综上所述,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控制经济收缩在产出缺口区间[-0.3%,0.3%],或者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能够控制,则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跌,而且也不会对世界本已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根据到此为止的分析,不难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针对总需求,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别基于产出缺口和AD-AS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与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或路径用平均经济增长率表示约为9%,这也是潜在产出趋势,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受到增长方式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长期增长趋势不可避免地将小幅下移。但仍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至少维持在8%以上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中国可接受的产出缺口为[-0.3%,0.3%],对应的可接受的经济增长率为[9%,10%]。此区间内:扩张期可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增长速度,同时物价的上涨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收缩期可视为经济自发的有效调节――对一定期间处于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高速发展的调节与缓冲,可以看作正常的收缩,不必恐慌。从长期看,受增长路径下移的作用,产出缺口区间也将“下移”,如果能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以过度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产出缺口区间长度可能会缩小,意味着经济波动会更平缓,实现稳定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运行自2008年一季度出现“拐点”,经济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经历一次短期经济波动。这是经济体内在运行机制对一段时期以来产出持续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以达到高增长的自发调节,是不可避免的,产出缺口向可接受的区间上限缩小但仍有继续缩小的空间。同时,国外经济危机、国内经济政策时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使产出缺口继续缩小至0.3%以下、产出跌破潜在产出趋势线、甚至冲出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的下限进入非正常的收缩期――萧条期。

第四,中国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总供给应暂时保持相对稳定、更多地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动,这使得总需求成为产出变动或经济波动的外在影响,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从而,经济政策就可以直接针对相对较易调控的总需求调整,而不用再去针对难以把握的内在经济调节机制。这就是说,针对总需求制定经济政策,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整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不可否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或加强),尤其在经济出现波动的特殊时期,从经济运行长期来看,应坚持走以市场自发调节(或配置资源)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本次经济波动可以直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把握时机持续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坚持以财政政策调节为主。当前产出正缺口逐渐缩小,经济增长率逐渐向趋势线下降,考虑到原有紧缩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必须停止紧缩的经济政策,转而实施扩张的经济政策。考虑到增税和减税效应的不对称性,在经济收缩期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考虑到新的扩张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在经济增长率逼近9%时适当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跌破趋势线后应再次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调整总需求中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可以考虑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调节。

第二,在世界经济疲软的环境下,必须想方设法拉动内需――我们认为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涉及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除了税收方面的财政“优惠”外,可以适当运用降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应该关注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对大多数现在有购买能力而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仍是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适当降低商品房价对当前经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经济政策的最佳目标是使经济增长在可接受的区间内,最差则是不使经济增长率低于8%进入萧条期,出现经济过冷。事实上只要政府愿意,就是举借1万或2万亿元的国债来拉动经济增长,以保持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2008年三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07998.47亿元,这就为政府通过举借国债,在极端的经济情况下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来看,一方面,不应再通过过度利用资源的方式达到高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必然牺牲一定的效率,应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能力,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太峰,王子博.论我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2]Alberto Musso and Thomas Westermann. Assessing Potential Output Growth In the EURO Area [J].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ECB, 2005.

篇11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不断被打破,也为资本市场发展逐步扫清了各种体制。今年1-9月份,国内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4779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的14.19%;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74.0%,其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2580.7亿元。股票融资与短期融资券两项合计占新增贷款的21.9%,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呈加速发展之势。就基本面分析而言,2008年我国股市总体上将继续保持活跃。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重要一环的公司债券市场,将是我国未来几年直接融资市场下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今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可以预期,2008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包括股市、债市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仅将持续分流银行存款、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并且,还将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市场分流优质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冲击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趋势二: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快于2007年。加快汇率体制改革、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地浮动,最终建立基于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体制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加,汇率问题已经成为贸易伙伴关注的焦点,由此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低汇率带来的出口“红利”逐渐被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负面作用所抵消。此外,为消解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降息,美元处于降息通道,而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短期内仍将处在升息通道,利率走势的一抑一扬反向运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范围、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加速升值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汇率体制改革和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家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的调控逐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同时,2-3年的过渡期也使我国外贸企业对于幅度更大的汇率浮动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加快汇率体制改革的条件逐步具备。因此,未来两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将持续扩大,人民币有加速升值的趋势。预计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幅度将大于2007年。

趋势三: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环境与资源压力持续加大以及通胀压力抬头仍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变化,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经济发展历史阶段自身规律的制约以及体制性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过热,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通胀显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由此引起资金流动性调节压力持续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上述问题仍然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必须要继续给予高度关注并着力予以克服的主要矛盾。

篇12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篇13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期间存在着大量风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

(二)经济增长方式不优化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加方式,所以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国内出现消费不足的情况,投资过大,会提高货币供应量,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1]因而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消费的比重。

(三)宏观调控政策较局限

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会干预市场,其自身稳定性不强。二是在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后,很多领域并未涉及。三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要政策出现偏差,会导致经济面临严峻问题,风险很大。例如,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就业率低的问题。其中通货膨胀表现在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就业率低表现在每年超过10%的大学生难以正常就业。

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将惠农政策落实到户

对于当前农业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价格上涨等问题,必须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惠农政策,尽快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如粮食补贴政策、农用机械购进补贴等。二是针对农业受灾地区,必须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增加受灾地区生产恢复资金。另外,在干旱地区要建设饮水、增雨工程,保障群众生活资金,帮助灾区平稳渡过难关。三是及时下发财政预算中的当期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资金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科学合理调整粮食的储备,确保粮食能够正常供应。

(二)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新的项目投资数量庞大。[2]针对这些现状,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投资效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对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要进行严格限制,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金额加以限制,从而实现高耗能项目数量的逐渐减少。二是金融信贷方面,针对产业过剩行业、高耗能产业和新开工项目,要对其审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不断规范贷款条件。三是土地使用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合理使用土地审批权,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三)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后续政策力度,同时将退出机制的准备做好。这样既可以加强通货紧缩的预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让币值更加稳定,避免存在中长期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结构还有很多缺陷,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政府项目、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中小企业却无法得到资金扶持。因此,要加强对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花费更多精力去打通金融梗阻,让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让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发挥。

(四)财政政策要减税富民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有着企业和人民税费水平过重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在我国GDP中政府收入比重很高,部分税种税率有待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我国财政负债相对安全,在经济复苏时期,要实行减税富民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现企业和人民税费的降低,从而刺激人民进行消费。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充满活力,并获得快速的增长。

三、结语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在对其进行完善和调整时,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为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经济形势,科学判断宏观经济走向,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对现有问题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走上稳定长远的道路。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