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科学实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科学实验

篇1

实验目的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 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 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 )

实验内容 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

实验器材 绿豆芽、实验盒、

实验步骤 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 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实验器材 绿豆芽、水、纸巾

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 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4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5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 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实验内容 8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卡纸4张,其中3张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3段,弯头2个

实验步骤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实验现象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实验内容 9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地点 五年级教室

实验目的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实验器材 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实验现象 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 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

实验人

试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实验内容 10光与热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现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篇2

1 提前布置好实验周围的环境

实验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受到周围的环境、器材、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等因素影响。为此,组织学生实验活动时,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有些实验活动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教师一定要先去观察环境,对寻找生命物体的地方的环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场所划出一定的范围(校园花圃、田野等),使学生既能找到有生命的物体,又能达到“寻找”的目的,且要保证学生安全。

2 做好实验活动中应付偶发事件的必要预备

在实验活动教学过程中,出现偶发性事件的现象在所难免。偶发性事件具有不可确定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偶发性事件往往跟实验活动内容密切相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前就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凡是使用酒精灯的实验,事先要准备一块大而湿的抹布,以防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出后灭火时急用;凡是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如认识岩石实验应在旁边准备好一盆清水,以备学生万一污染后立即稀释。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带学生到教室外要注意安全,并可能出现手划破的情况,就要带些必要的药品(创可贴等)。《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由于观察实验有许多残渣汁水故要准备好水桶等,以免学生到处倾倒。

3 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4 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5 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6 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篇3

在学生懂得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对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技能,知道一些简单仪器的操作。仪器提示法,就是教师在实验前根据预案,估计学生实验时可能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等摆放在实验准备桌上,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选用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时,只要你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材料及实验要求,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如果再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学生就能连接成两种电路(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通过比较得出哪种是串联、哪种是并联)。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水、空气等一些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为学生提供“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和水,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及要求,就知道在加热前,铜球是能够通过铜环的,当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铜环呢?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试试是否还能通过铜环,结果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将铜球放入冷水冷却后又试,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用手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等。)

三、放手实验法

放手实验法(危险实验除外),就是教师在实验前不作任何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情况,自己进行调整。再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小结,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知识来自于学生亲身实践中,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能确信其可靠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而提高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技能。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怎么样才是溶解后,再做“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个实验时,你只要提供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等这些材料,学生根据课本及表格内容,自然就知道怎样做这些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归纳、小结出哪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只要提供学生大铁钉、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等材料,学生就知道怎样制作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大铁钉的两端都会有磁性,会吸引大头针。碰到指南针时,发现钉尖或钉帽会和指南针的南极或北极相吸(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再和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对比后,就会发现为什么我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南极而你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原来是我的绕线方向不同(或我的电池接法不同),从而得出电磁铁有南北两极,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接法有关。

篇4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要想让孩子热爱科学,就必须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做风向标实验时,我和孩子们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制作好以后拿到室外,发现:(1)风向标来回晃,不稳定;(2)摩擦力大,风小时,风向标不动;(3)在野外孩子们容易迷失方向,风向标指示方向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让孩子分成小组进行改进,他们把针尖朝上高粱秆中,把注射器的针头剪下一节,插入针尖中,剪下的部分封上口,里边加入油,插入横杆中,同时在底座上加上指南针,这样三大问题迎刃而解了。孩子们通过探究,收获了知识,享受了快乐。

三、优化实验操作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我对一些实验操作进行了改进,对传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简化与优化,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篇5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3、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篇6

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准备实验材料,对学生提出问题。

如《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一课,我准备了几种同学们熟悉的几种液体有:纯牛奶、果汁、水、酱油等。先让学生对这几种液体进行观察,之后提问:你能详细地介绍这几种液体吗?从而激发学生研究这几种液体性质的兴趣,再让学生动手去操作,进行探究和记录。

二、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时,提前量出一定量水的质量,再根据液体的粘稠度,让同学们猜想不同液体的质量会是多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要有所预见,并有应对预案。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决定探究方向。

三、实施探究

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一般不要求学生在本环节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只是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探究、亲历探究的机会。

四、展示与交流

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创设民主氛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第二、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篇7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各项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思维模式。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受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模拟的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开启科学探究的大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说,由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与作用难以完全发挥。鉴此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实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优化建议,旨在为后续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大重视程度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引导学生人生轨迹的领路人,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课程学习而言,只有教师自身能够将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他课程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与探究投入更多精力与关注。换言之,即教师应加大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以便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课程的关注度。首先,在开始具体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现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详细研读,并针对具体的学科内容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则能在后续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时刻把我课程教学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最终提升其实际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善于发挥其自我学习能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话题中,紧跟教师思路,使得学生能够在积极、愉悦的科学实验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坚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在带给其满足感的同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活泼顽皮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耐心地引导学生认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并给予其更多关注的眼光,进一步帮助学生端正其对于课堂学习的态度。

二、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只有在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指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制定好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中,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无法真正完善应有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没有完整形成学主体的学科课程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知识的实际求知需求。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学科重点,掌握实验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分布情况,从而在完全掌握相关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定制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具体教学计划落实的同时将实验教学内容综合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科学实验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应围绕“认识温度计的常见类型”“温度计应用原理”以及“掌握温度计的相关使用方法”等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教师则可以利用摄氏温度及与华氏温度之间的不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课堂研究活动,并在具体探究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两种温度计之间计数、读数以及量程之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为学生预留相应的见解交流、表述时间,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温度计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其他同学分享。如此一来,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科学、完善的探究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三、优化教学方案

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行为而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或实践不仅是引导学生更好融入课堂气氛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学生的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完善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从而讲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上。另外,由于许多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工作,因此,教师本身也要做好相应的总结、反思工作,寻找到适合学生理解以及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动滑轮、定滑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适当采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如设置问题“定滑轮与动滑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两者由那些作用?定滑轮与动滑轮应该在哪种环境下使用?”在具体的课程分析讲解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通过实验操作与实验观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问题导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极大彰显,同时,学生还能在自我的不断探究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实验学科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提高学生积极性

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学生自身对于某一学科的感兴趣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具体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则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益的提高方面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往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小学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的科学实验课程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先从学生的兴趣层面着手,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规律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以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恒星、行星以及卫星”相关知识时,教师则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像信息,以图片与动画的直观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行星、恒星之间的转动关系。在解释“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大小不一的小球作为转动模拟模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呈现中正确理解相关知识概念。巧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将原本略显枯燥的纯理论课程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观看,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起创新性探索思维。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常规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需求,因此,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更好学习氛围与知识探究途径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思考探索方式,并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思维意识。因此,笔者提倡广大教学工作者从加大对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持续优化教学方案以及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等四个方面,不断改进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连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

篇8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目的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实验基本要求,理解操作过程。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二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一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明确要求后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二、亲自完成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动手实验: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篇9

一、实现小学科学高效实验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全面实施,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科学是对小学生科学启蒙与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学科,其以实验教学的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更重视对小学生在亲身感受下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而对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完善,不仅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能够使小学生在对科学的不断探索中爱上科学,发现科学与创造科学,从而更加强化小学生的科学技能,丰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更好发展,为其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科学高效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具体对策

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与学习的兴趣

科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理论的晦涩难懂,往往会使小学生望而却步,而现今的科学教学多以实验课为主,以实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进行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展示,使学生能够通过抽象的科学现象理解教学知识的重点,并有一定的记忆印象。但是在现今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心智与思维的不成熟,经常会被实验辅助用具等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却对自身的实验操作充满盲目感,同时,教师对小学生的兴趣没有正确引导,缺乏对科学实验目标与操作步骤不能明确,致使小学生对科学实验提不起兴趣,甚至存在无法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厌烦感,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对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要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与学习的兴趣为前提。兴趣是引导小学生关注与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利用,在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的前提下,在实验的过程中处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成效。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给予小学生直观的科学体验

现今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科学实验研究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这不仅是由于教学实验资源的不足,也有其实验自身的限制影响所导致的无法进行,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小学生对科学的研究与挖掘。目前网络受科技创新的影响也趋于发达,其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能够弥补教学实验资源的不足,完成对大型科学实验的展示,给予小学生更为直观与生动的科学体验,从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成效。

3.运用科学知识解读实际生活中的科学奥妙

生活是科学的来源,而科学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实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充满熟悉感与探索科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在生活中对科学知识做到积累,也能使其运用科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科学奥妙,做到对自身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的强化。

4.合理运用评价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是给予小学生鼓励,建立小学生自信心的一支强心剂,也是毁灭小学生科学探索勇气的巨大阻力,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是持有探索的态度而建立认知的意识,教师的鼓励评价,正是推动其探索能力与认知发展的良好助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运用评价功能,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探索科学的奥妙,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实现小学科学高效实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完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小学生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荣洲.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4(10).

篇10

1.1 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1.2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1.3 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1.4 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

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2.1 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2 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3.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3.1 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篇11

1.利用实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建立概念,首先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利用实验现象、现象变化过程获得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验获得感性材料并进行理性加工,才能建立概念,深刻理解规律。小学生掌握的概念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具体的初级概括,这种初步的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才能得出。通过实验感知学习对象,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方法。

2.利用实验探索规律

利用实验可以创造环境,使教师的引导、演示和学生的实验、讨论结合,有效发现、归纳、掌握自然规律。运用时,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失时机地抓住问题,组织讨论和示范,使学生不断明确实验和观察的方向,达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目的。

3.利用实验发展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按照他们思维活动的认识规律设计、编制实验教学程序,可以诱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能使思维按层次展开,按照思维发展由表及里,逐渐深化。

4.利用实验培养技能

儿童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通过实验、通过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培养。通过实验,儿童在动手中动脑,以动脑促动手,手脑结合,不仅了解怎样操作,而且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因此,利用实验是培养技能的有效的、基本的方法。

5.利用实验发展能力

小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的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弄清事物间的矛盾,掌握事物的本质,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采用适当的方法,才容易解决问题,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选择实验的建议

老师在选择实验方法,设计、编制实验程序时,在具体操作上应考虑以下几点: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实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师生、生生信息交流和反馈,实验不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这是选择实验方法的基础,也是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保证。

比如:在教学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一节内容时,不要直接老师讲解或者示范试验。学生已经有了测量重力的基础,这次可以开展诸葛会,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测量一块泡沫在水里受到的浮力。有的学生想到在水里倒拉弹簧秤。老师不必急于否定或者拿出答案,而是肯定测重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不太适合,很难测量,发动学生思考怎么不用在水里往下拉。经过引导,学生想到滑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考虑和符合学生实际

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深拓展。对不同年级的实验,要注意阶段性,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学生估计过低或估计过高都不会达到良好效果,学生实际是选择实验方法的依据。

测量泡沫塑料的浮力,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是基于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准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偏弱,有时应该采取观察实验,老师做,学生观察。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验方法的选择要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既获得知识,又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尤其应该注意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

比如:四年级的《电》这个章节,老师要尽量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会深入掌握电的流通性和电路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在一次次训练中,动作由笨拙变得灵活。

4.掌握知识和激发兴趣相协调

知识的掌握固然十分重要,但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十分可贵。科学的实验不仅承载知识的讲解功能,而且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他们乐于观察周围事物、乐于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老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一粒浸泡过的小种子,一个小纸杯,一团餐巾纸,让学生带回家自己做植物发芽的实验,并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拍一张数码照片,一个星期后,大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事实证明,这样有效激发了三年级小学生的探索欲,一星期后,孩子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篇12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实验是让学生实地观察,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1.明确实验要求,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目的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实验基本要求,理解操作过程。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二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一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明确要求后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2.巧设实验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学《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充分放手,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

按照"领、扶、放"的步骤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许多教师成功的经验。然而在教学中时常发现,不少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不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总结教师们的心理,放手有"七怕":一怕秩序乱,二怕学生玩,三怕仪器坏,四怕费时间,五怕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六怕得不出正确结论,七怕自己下不了讲台。因此,为了保险,还是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走,这样既省事又省心。显而易见,这些教授由于习惯了"我是教你的,你要听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墨守着成规。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缺乏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正确态度,缺乏对符合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与探索,总之,还没有完全摆脱陈腐教育观念的束缚。

4.走近生活,增强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长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篇1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综合素质

科学课程的学习,主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出发点,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加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加深认识”的学习过程。实验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实验在科学课程中必不可少,实验的完成情况与教学生工与否密切相连。实验课存在较多变数,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周密的筹备工作,并在实验中积极协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可以扎实进行实验研究,体验实验的乐趣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小学生对事物都具有加强的好奇心,但其对学习的兴趣并不强烈,因此兴趣是有效促进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兴趣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要动力,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不带兴趣性地学习,只具备强制性,会扼杀学生对真理探求的欲望。足以说明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实效水平,将有趣的情境创设贯穿整个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给冷水加热》的内容时,可借助魔术的情景进行施教,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如红色透明小袋子、两个烧杯等,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其观察实验并进行思考。由老师进行“魔术”表演,将两个烧杯分别装满冷水和热水,然后将红色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之沉到底部。此过程中,学生会充满好奇和期待,因此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实验继续2~3min后,小袋子从烧杯底部慢慢浮出水面,学生会感到很惊奇,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并引导其思考以上实验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做总结性分析,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以上现象的原因。此类情境创设实验教学,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本次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实验教材,并将具有时效性的实验运用到课堂中,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起来,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注重实验探究的指导意义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自主学习探究中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对这类疑问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构建。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应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即顺利应学生认知的规律、思维的张弛及情感的波动,鼓励学生用置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例如,在讲解《蜡烛会熄灭吗》教学内容时,课本内容是有两个长短不一的蜡烛,同时罩上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问题是哪根蜡烛险熄灭?在实验前,老师可将学生分组并进行讨论,记录讨论得出结果,大部分同学会认为高蜡烛先熄灭,少部分同学认为段蜡烛先熄灭。为认证两个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应进行两次实验。实验一的方法与课本上的一致,结果高蜡烛先熄灭;为认证第二个看法,将较小的玻璃杯换成400mL的大烧杯,并重做试验,结果短蜡烛先熄灭了。实验结束,教师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讨论其中的原因,最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此现象的原因。通过这堂实验课,可充分证明实验室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通过实验认证学生想法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实用性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教材与现实生活情景相结合,教师应遵循新课标要求,将现实生活带到课堂,同时也将课堂融入现实生活中,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程内容讲解时,更要注重科学探究的实用性,将科学实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适应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时要讲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中实用材料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活中各种材料的使用价值,同时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讲到《吃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食用材料作为实验器材,讲解完课本相关知识后,将生活中常用到的材料带到课堂,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若不闻味道的情况下,如何辨别酱油和陈醋;如何清除洗碗池中的污垢;怎样洗碗可以洗得更干净;补汤味道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区分食盐和白糖等。学生自由谈论,教师进行一次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将以上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后通过亲自感受深入认识日常生活的各种材料和了解生活小技巧。通过练习实际生活情境进行相关科学实验研究,不仅能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使现实生活融入到科学中;更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素养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新课标中关于科学实验课程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以培养小学生的学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注重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结果不是一两次实验得出的,相同的实验做一次与十次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多次实验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进行《摆的研究》实验内容时,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摆锤重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摆的快慢,多数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验结果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部分学生主动多做几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认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即使条件相同,过程一致,得出来的结果也相同,但多次重复实验是尊重科学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表现。

五、结语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实效性,主要在于加强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分析,注重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将实用性贯彻到实验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发现和感悟,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兴敏.灵活把握缜密设计———也谈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J].山东教育,2014,(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