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篇1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机构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管理机关,负责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并对地方、基层单位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地质资料汇交范围按本办法附件规定办理。

第六条地质资料从审查批准或者验收合格之日起,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区域物、化探和航空遥感地质报告以及大中型矿区的勘探报告,二年以内汇交。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年以内汇交。

第七条地质资料的汇交份数规定如下:

一、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一式二份。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式四份。

第八条汇交地质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管理机关提交资料。汇交一式四份的地质资料,其中二份由地方地质资料管理机关转送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

第九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附有矿产储量委员会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地质资料审查批准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单位对地质资料正式验收的凭据。

二、完整、齐全。经行政、技术负责人和编写人签名盖章,并盖有汇交单位的印章。

三、资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规格为:长27厘米,宽19厘米(标准16开本)。附图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

四、文字报告编有页码,并印有章节、附图、附表及附件目录。附图、附表、附件编有顺序号。附图顺序号依序一张一号。

五、使用胶板纸或者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纸张印刷。

六、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第十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按下列规定印制: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物、化探报告等,文字、表格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应当胶印。

二、矿区详查、勘探报告以及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遥感地质和物、化探普查、科研等成果的文字报告,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表格应当胶印或用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方法印制。

三、其他地质资料,包括计划外承包项目等地质资料,也要印制清晰,着墨牢固。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汇交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资料管理机关的要求在限期内补充、修正、完善后重新办理汇交手续。

第十二条借阅、使用下列各项地质资料,资料管理机关应当提供资料目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有偿服务:

一、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国家预算外项目所需的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可获得经济收益或者避免经济损失的普查、详查、勘探资料。

二、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计划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偿使用的地质资料。

第十三条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由资料管理机关无偿提供借阅使用。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将馆藏的资料,或者借阅复制的资料用于转让或者营利活动。

第十五条地质资料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秉公办事,对各汇交单位和个人一视同仁,做好地质资料的接收、借阅和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六条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对地质资料汇交、借阅工作施加任何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干预。

第十七条对地质资料的汇交、借阅工作产生争议的,由资料管理机关会同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国务院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主管部门裁决。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按期汇交资料的,由资料管理机关提出警告、通报,并限期补交;无正当理由不按期补交的,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停止其借阅地质资料,直至补交为止。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应当给予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资料管理机关可停止其借阅资料1至3年,没收违法所得,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资料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应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使资料汇交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该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行政罚款收入一律上缴国库。当事人对行政罚款处罚不服的,可以向处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上一级部门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并接受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国投资项目的地质资料汇交,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63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图件。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普查、详查、勘探和矿山开发勘探及闭坑地质报告。

三、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包括:

(一)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详查、勘探报告,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地质总结报告及油(气)资源评价报告。

(二)基准井、参数井、超过工作区探井平均深度1000米的超深井、新区重点探井、日产原油500立方米和天然气50万立方米以上高产油、气井的完井地质报告,以及试油(气)总结报告。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物化探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报告。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大中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港口和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3公里以上的长隧道,港口码头、航道、运河等国家重要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报告,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报告等。

八、物、化探和航空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和物、化探普查、详查报告;航空遥感地质报告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化探报告。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篇2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机构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管理机关,负责地质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并对地方、基层单位的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地质资料汇交范围按本办法附件规定办理。

第六条地质资料从审查批准或者验收合格之日起,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区域物、化探和航空遥感地质报告以及大中型矿区的勘探报告,二年以内汇交。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年以内汇交。

第七条地质资料的汇交份数规定如下:

一、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一式二份。

二、除前款规定外的其他地质资料一式四份。

第八条汇交地质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管理机关提交资料。汇交一式四份的地质资料,其中二份由地方地质资料管理机关转送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

第九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附有矿产储量委员会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地质资料审查批准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单位对地质资料正式验收的凭据。

二、完整、齐全。经行政、技术负责人和编写人签名盖章,并盖有汇交单位的印章。

三、资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规格为:长27厘米,宽19厘米(标准16开本)。附图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

四、文字报告编有页码,并印有章节、附图、附表及附件目录。附图、附表、附件编有顺序号。附图顺序号依序一张一号。

五、使用胶板纸或者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纸张印刷。

六、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第十条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当按下列规定印制:

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物、化探报告等,文字、表格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应当胶印。

二、矿区详查、勘探报告以及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遥感地质和物、化探普查、科研等成果的文字报告,应当铅印或者胶印;图件表格应当胶印或用其他利于长期保存的方法印制。

三、其他地质资料,包括计划外承包项目等地质资料,也要印制清晰,着墨牢固。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汇交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资料管理机关的要求在限期内补充、修正、完善后重新办理汇交手续。

第十二条借阅、使用下列各项地质资料,资料管理机关应当提供资料目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有偿服务:

一、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国家预算外项目所需的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可获得经济收益或者避免经济损失的普查、详查、勘探资料。

二、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计划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偿使用的地质资料。

第十三条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由资料管理机关无偿提供借阅使用。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将馆藏的资料,或者借阅复制的资料用于转让或者营利活动。

第十五条地质资料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秉公办事,对各汇交单位和个人一视同仁,做好地质资料的接收、借阅和咨询等服务工作。

第十六条各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对地质资料汇交、借阅工作施加任何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干预。

第十七条对地质资料的汇交、借阅工作产生争议的,由资料管理机关会同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国务院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主管部门裁决。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按期汇交资料的,由资料管理机关提出警告、通报,并限期补交;无正当理由不按期补交的,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停止其借阅地质资料,直至补交为止。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应当给予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资料管理机关可停止其借阅资料1至3年,没收违法所得,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资料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应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使资料汇交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该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行政罚款收入一律上缴国库。当事人对行政罚款处罚不服的,可以向处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上一级部门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并接受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

篇3

近年来,由于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区内煤矿开采和大量小煤矿整合关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越来越严重。加之地方煤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区开发历史较长,古空区、采空区小煤窑破坏区多,水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 吸取教训,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2008年“7.12”王庄矿井透水事故和2012年“4.12”善福矿透水事故发生后,防治水工作放到了与瓦斯治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出台了《长治市煤矿防治水暂行规定》,配套出台了《实施细则》。明确矿长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

(1)市政府文件要求,煤矿必须明确设置防治水专职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专司防治水事宜,列为矿井“八长”管理,享受副矿级待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矿主体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程技术职称,并作为煤矿复产复工否决条件。目前,全市复产复工矿井已全部配备到位。

(2)全市煤矿都设立了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重点产煤县市区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实行专职机构、专人负责。

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措施,提升素质

(1)为及时掌握矿井生产、建设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委托有资质的部门采用物探等手段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今后3年生产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同时,生产建设中强化钻探验证手段,没有完成的一律停产停建。

三元石窟煤业公司通过补充勘探,查清了井田内已关闭申庄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域,并在30102运输顺槽掘进时严格执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探掘分离,不探不进”的规定,在该顺槽安全探放已关闭申庄煤矿采空区积水17万m3。

(2)为提高全员水患防治意识,对煤矿全员进行了多渠道防治水培训,并将探放水工列为特殊工种培训,取得特殊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聘请中国矿大、煤科院专家对煤矿防治水科长、探放水队长和技术员每年进行防治水专业培训,并组织人员到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地考察学习。

在王庄煤业井下还建立了掘进面水害模拟现场。通过模拟透水现场真实场景,让工人在现场体会透水事故的前兆及危害情况。实景培训让煤矿职工的防治水意识以及防治水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3)在煤矿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中,专项用于防治水的费用吨煤不得低于3元,并且主要用于防治水治理及设备更新。全市更新探放水设备149台,物探仪器29台。大大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效率。

(4)以王庄煤业为典型,积极推广的适合本区域的“一查(走访调查)、一震(三维地震)、两电(地面和井下瞬变电)、一钻(钻探)”综合防治水办法,取得了成效。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井下采空区模拟景象对井下防治水提前预报。

构建防治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防治水科、探放水队、掘进队三个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联网办公,实现了全矿防治水工作的远程监视、动态管理,使防治水管理更加快捷和科学。

建立数字化地质信息化系统平台,将矿井地形、地貌水文分布、地质地层、煤层储量、井下巷道布置,及煤层、采空区、陷落柱、异常区、保护煤柱(与地表村庄对应)、断层分布、掘进迎头的日常探水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防治水信息的快速共享。把电法造影技术应用在采空区探测中。实践证明,充电法探测积水采空区范围,勾勒积水区域的形态非常有效,可以为采空区积水量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煤业应用该技术,仅2013年就4次成功探测采空区积水并安全放水23.4万m3。

3 夯实基础,完善资料,专家会诊,一矿一策

按照省煤炭厅“摸清水”的要求,每年组织煤矿防治水专家进行专家会诊,形成“专家提措施,部门搞监督,企业抓落实”的防治水工作格局。

(1)襄垣县聘请中国矿大水文地质特约教授、212地质队水文地质专家、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地质专家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专家组,对全县煤矿定期进行现场会诊,并编印《襄垣县煤矿防治水工作会诊报告》;长治县专家会诊对全县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对排名后3名煤矿派专人蹲点监督落实防治水整改措施,市局对重点矿井定期进行专家会诊并抽查验收工作。

(2)在采用地面物探技术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基础上,要求煤矿企业编制《年度采掘区域采空区积水调查报告》,绘制《矿井水害分布图》,并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定,全部在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彻底查清年度采掘区域水害威胁因素。

(3)从基础工作着手,对周边小煤矿采空区,特别是兼并重组后井田内的小煤矿采空情况走访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准确界定采空区范围和可疑区域。

在开拓布置回采工作面过程中,振义煤业发现被整合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小窑采空区积水。由于移交的矿井资料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无法准确定位。通过多次到曾经在被关闭小矿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技术员家中走访调查,结合物探资料,确定了探放水设计。准确划定可疑区域,并成功放水8000m3,消除了安全隐患。

(4)加强承压开采矿井防治水管理。带压和局部带压开采矿井,必须编制《承压开采安全评价报告》和《承压开采安全措施》,划定安全开采区和突水危险区,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把关,并要求认真落实。

4 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矿井严格监管,无条件执行停产停建整顿,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并指定专人跟踪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

要求每个检查组、每个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必查现场探放水情况,并对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盯守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促使煤矿企业做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隐患排查中发现,山西煤销集团赵屋煤业15#煤掘进区域顶板和煤壁有淋水和渗水现象。经了解,该出水点为已关闭赵屋煤矿3#煤井延伸到15#煤巷道积水,且与3#煤采空区积水相通。为此,采取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作业人员,组织瞬变电磁勘探,勘探查清3#煤层积水面积10.65万m3,预计积水量12.8万m3,经过排水四个月,共排水15.5万m3。

篇4

关键词 青石坡地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富水性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水文地质研究”(2012-Z-742)。

作者简介:严维德(1965—),男,汉族,青海西宁人,本科,青海省自然学科带头人,教授级高工。

0 引言

青石坡地区位处西宁盆地西南缘拉鸡山北麓山区。总体地势由南高北低,南侧拉鸡山山脉西段为侵蚀构造中、高山区,山势陡峻,群峰林立;中部发育树枝状水系,由西南向东转最终汇集于青石坡地区,形成甘河河谷。分布于甘河河谷两侧的山体,海拔3500~4200m,相对高差300~500m,山体陡峭,岩性由白云岩、结晶灰岩、千枚岩及泥质结晶灰岩组成,表层风化强烈,溶洞较发育。坡体表层一般风化较强烈,残坡积物沿坡脚呈裙状分布。在甘河河谷两侧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岩溶分布特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等限制,一般发育有溶洞、溶隙和溶槽,岩溶槽主要分布于断裂附近,特别是青石坡两侧山体,其展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由于受构造运动,以及水文网的强烈侵蚀,山体较为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区内为高而宽厚的山体,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及水文网的强烈切割,显得支离破碎,致使地表及地下水径流迅速、交替剧烈、排泄畅通,地下水埋藏条件十分复杂,富水性强弱极不均一,构成地表水及地下水径流的起点。山区分布的碳酸盐岩可溶性较大,由于地下水在循环径流过程中长期溶蚀、溶滤作用,溶沟、溶隙、溶孔、溶洞等岩溶现象比较发育,为岩溶裂隙水的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碳酸盐岩分布区,构造、岩溶发育地段通常也是富水性强的地段,岩溶裂隙泉具有极好的水质和较大的水量。基岩山区也是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

1 基岩裂隙水形成机理

1.1 地下水形成特征

区内地下水主要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赋存于灰岩溶隙、裂隙中。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分布广泛,岩性主要为克素尔组、湟源群青石坡组、花石山群北门峡组白云岩、结晶灰岩,含水层厚度大于300m,岩石硬脆,破碎,溶沟、溶隙、溶孔、溶洞等岩溶现象发育,且岩溶溶隙、裂隙分布极不均匀,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复杂,根据资料显示,各个钻孔的岩溶的发育程度不一,反映了岩溶裂隙分布的不均匀性质岩溶分布极不均匀,岩溶溶隙的通道复杂。由于灰岩的溶隙和裂隙相对不发育和岩溶裂隙水的不均匀性,从W1-W1′物探剖面解译推断来看,在甘河河谷西部,岩溶300以浅岩溶较发育,300~700m为岩溶水强径流带,由此可见,地下水的径流通道规律复杂。

在拉鸡山西段分布的碳酸盐岩层在地史演变过程中,发育形成的众多溶沟、溶槽、溶孔(洞)及构造裂隙为岩溶裂隙水的运移储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区内祼露型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溶溶洞、溶隙和断裂带中,其空间分布不均匀。

1.2 构造控制特征

青石坡地区位处西宁盆地西南缘拉鸡山高角度逆冲断隆地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祁连褶皱系的拉鸡山优地槽带,拉鸡山隆起带北麓,花石山复向斜东端,系由湟源群青石坡组和花石山群克素尔组、北门峡组组成。花石山复向斜由于后期断层破坏成西窄东宽之带状分布,复向斜主要由青石坡向斜、花石山同斜向斜及其间的背斜组成,次级背、向斜轴线呈波状。上述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且倾角愈往南愈大,而褶皱亦渐趋正常;褶皱脊线总体向西或西北倾伏,往东有封闭趋势,褶皱轴线向东收敛,向北西撒开(图1)。

在区域上受拉鸡山南侧主干断裂的控制,拉鸡山北麓深大断裂由数条大小不一,平行排列的断裂组成,为压扭性断裂,呈NW—NWW向展布。勘查区发育有压扭性高角度逆冲断层(F1、F2),北东向次级的正断层(F3、F4)。可以看出,区内F1为阻水断层,F3、F4为导水断层,F2为阻水断层。区内储水构造严格受断裂所控制,最终排泄于青石坡河谷区。整体而言,拉鸡山西段北麓中上部地段的基岩山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构成了地表与地下径流的起点。在中段受透水性差的F1压性断裂相隔,形成了一道相对阻水屏障,由此上游的地下水借助于横切山体的沟谷,次级张性断层及其破碎带向下游青石坡方向排泄。

从物探解译成果来看,W1-W1’剖面显示在剖面西侧(图2),基底面起伏不大,相对平缓且埋深浅,埋深约70m,东侧出山口青石坡村与朱家庄之间推断为断层,其断层性质为西侧山体隆升,东侧盆地下降的山前正断层,断层控制着古近系的展布厚度,致使断层西侧古近系残留厚度较东侧薄,仅900m。基底埋深也是东深(600~1950m)西浅(10~100m)。可以看出,该断层对区内地下水深部径流有一定的阻流形式。

1.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在青石坡地区南部山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沿基岩裂隙、岩溶溶隙方向流动,当遇到横向裂隙或断裂阻挡时,则汇于张性、张扭性断裂破碎带或影响带的裂隙、空隙中,而后顺着山势,多以下降泉的形式向附近沟谷排泄。区内岩溶裂隙水的赋存及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较明显,从拉鸡山西段北麓中上部地段的基岩山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构成了地表与地下径流的起点,地下水潜流方向总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运移。至骆驼槽附近受到透水性差的F1压性断裂阻隔,形成了一道阻水屏障,由此上游地下水借助横切山体的沟谷,并伴随发育F3、F4次级张性断裂,地下水继续沿沟谷、次级张性断裂及其破碎带向下游方向排泄,由于青石坡沟谷北侧山体的隆起,地下水一部分以泉的排泄于河谷,一部分以侧向补给方式补给甘河河谷区地下水。而在钻孔勘查过程中单独对岩溶裂隙水的抽水试验中,岩溶裂隙的水位高于孔隙水水位,说明区内也存在岩溶裂隙水对孔隙水存在补给作用。

区内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的径流相对复杂,受含水层的不均质性及岩溶溶隙、裂隙的不均匀发育,地下水径流通道错综复杂,已有资料显示部分地区岩溶裂隙通道相对不发育,岩溶裂隙水径流相对较弱,而另一部分地区岩溶裂隙发育,岩溶裂隙水径流相对强。从物探解译成果来看,W1-W1’剖面显示甘河东侧出山口东侧出山口青石坡村与朱家庄之间推断为断层,其断层性质为西侧山体隆升,东侧盆地下降的山前正断层,古近系泥岩明显对地下水形成阻水,形成一个天然跌水屏障。总体来说,区内地下水径流条件复杂。

据前人资料,在沟脑地区,裂隙岩溶泉水较发育,一般位于山坡坡腰和沟脑,且局部地区呈片状泄出,而至中游地区,裂隙岩溶泉一般发育,泉水流量小于1L/s。至青石坡沟谷两侧,则为岩溶地貌最为发育地带,山顶溶槽、溶沟、溶洞随处可见,洞内潮湿,可见水蚀痕迹,均为古岩溶地貌,受构造抬升作用,现今都高于侵蚀基准面。岩溶裂隙水一般以泉呈线状流出,如南佛山山腰一处悬挂泉,泉口标高3150m,调查瞬时流量0.033L/s,被当地人奉为“神水泉”(图3)。

图3 “神水泉”(Q2)水文地质剖面图

青石坡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Ⅱ类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型水为主,矿化度0.32~0.45g/L。各项指标都符合供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2 地下水富水性分析

2.1 富水性分级

为了便于统一评价区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将钻孔涌水量统一换算成10吋口径5m降深时的涌水量(以下称“单井计算涌水量”),由于钻孔中上部和下部口径不相同(上部550mm,下部450mm),口径统一按450mm进行换算。

1)降深换算公式:

Q=■

2)口径换算公式

Q2=Q1■

式中:Q——统一降深、统一口径的钻孔涌水量(m3/d);

Q1——原钻孔抽水时的涌水量(m3/d);

Q2——统一口径的涌水量(m3/d);

S1——与Q1相应的水位降深(m);

S2——换算的统一水位降深(m),统一换算成5m;

D1——钻孔原口径(m);

D2——换算的钻孔口径(m),统一换算成10吋;

H——含水层厚度(m)。

根据单井计算涌水量,其富水性可分为三级:

1)水量极丰富的:单井计算涌水量大于5000m3/d;

2)水量丰富的:单井计算涌水量3000~5000m3/d;

3)水量中等-贫乏的:单井计算涌水量小于3000m3/d。

2.2 富水性分区

1)水量极丰富地段

分布于甘沟出山口青石坡河谷中心地带,呈条带状东西向分布,含水层为全新统卵砾石层和蓟县系花石山群克素尔组白云质灰岩,含水层厚度大于300m,上部孔隙水含水层的调节能力强,下部岩溶裂隙水富水性具有不均匀性,混合水水位埋深2.79~4.74m,渗透系数27.99~154.55m/d,单井计算涌水量5782.5~18366m3/d。

2)水量丰富地段

分布于甘沟河谷区中心两侧,顺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含水层为全新统卵砾石层和蓟县系花石山群克素尔组白云质灰岩,孔隙水含水层厚度一般10~40m,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厚度大于228m,混合水水位埋深一般5~10m。单井计算涌水量一般3000~5000m3/d。

3)水量中等—贫乏地段

分布于甘沟宽沟谷地带及河谷边缘地带,含水层为为全新统卵砾石层和蓟县系花石山群克素尔组白云质灰岩,孔隙水含水层厚度不均匀,一般5~20m,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厚度大于228m。混合水水位埋深一般大于3m,单井计算涌水量一般小于3000m3/d。

3 结论

青石坡基岩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灰岩溶隙、裂隙中,且岩溶溶隙、裂隙分布极不均匀,其空间分布不均匀,储水空间和径流通道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地下水径流通道复杂,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据已有资料显示,本区存在有水量丰富和较好水质的基岩裂隙水,为了缓解本地区生产生活需水矛盾,应在该地区开展多种有效方法的找水工作,进一步掌握和查明区内基岩裂隙水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杜文臣.西北干旱地区找水方向[J].陕西地矿信息,1996,22(1):16-25.

[2]刘喜存.干旱基岩山区找水勘探方法及有关问题探讨[J].地质装备,2004,5(3).

[3]青海省湟中县甘河工业园区供水青石坡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报告.1:2.5万[R].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宁-乐都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R].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质队,1984.

[5]青海省湟中地区农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5万[R].青海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1.

篇5

1.1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水文地质勘察是一个基本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1:50000~1:200000 中小规模,主要以测绘,提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其任务是确定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径流,动态特性和地下水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基本的水文地质信息。

1.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勘察地下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矿山,港口,机场,车站,村庄和城镇等。特殊的水文地质工作中,一般采用 1:5000-1:50000 的规模,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手段确定含水层分布,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充。为可收回金额和集水面积和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地下水的开采。调查的过程中可设置钻井称为“探采结合”;在水文地质条件很简单,也可以打水井获得必要的信息,称为“组合采矿和勘探”。

1.3 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如引流地下水调查,防止地下水渗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探测,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与管理类。

1.4 特别项目的水文地质调查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流行等水文地质调查,为利用地下水的成分和元素(如硼,溴,碘)水文地质勘察,为利用含水层储,冷库控制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为保护旅游资源水文地质调查,为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勘察。

2 水文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2.1 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2.1.1 地下水类型根据特有性质,地下水赋存介质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按其埋藏条件和水力特性是栖息,潜水和承压水。

2.1.2 含水层水平,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含水层:(卵石砾石土,砾石,砾石,砂砾岩),性别(砾砂,砂砾,沙,沙细,淤泥,淤泥质土)破碎基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红层孔隙与裂缝,裂缝孔隙度石灰岩山洞玄武岩,裂隙带。隔水层:粉质粘土和致密完整岩石。

2.2 静水位和变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胀土,胀缩深度确定,基础深度的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基坑侧土压力计算基坑降水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计算,计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判别岩石渗透变形(流土,管道,腐蚀)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静水位地下水资料。要准确的测定,一般在洞后24h 后统一测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观察孔观察,必要时下测水管观测。地下水位的地形,气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变化,收集区域水文地质数据,数据的邻近地区或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查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随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边洪水影响,人工排水区抽水影响。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计算时,应提供最高水位数据。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区地下水设防水准的建筑室外地坪标高。

2.3 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

根据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状况及其与水接触,分析地下水流动和动态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据水位(压力)线图确定。水力坡度根据水位(压力)图计算。

2.4 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评价,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

只为腐蚀性评价浅析,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分析。评价腐蚀的二级或三环境评价,根据地层渗透性评价,弱透水层是指以粉砂和粘土、将军岩,强透水层是指沙质土壤(粉砂,细砂,砂,砂,砾石,碎石土和裂缝,沙)孔和摇滚的发展。

2.5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试验,渗透试验,注水试验,水压试验测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提供导水系数,水供应,释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实际流速流量,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一般工程测量中,经常只做简单的抽水试验,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的项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试验,至少要有1个观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设计需要缩编水平或达到降水设计降深的一半。常用的方法计算地下水井。

3 对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

3.1 地下水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

针对我国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因此急需发展的全面调查地下水水质,并作为一个主要的工程来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城市群区域,农牧业重点开发区逐步蔓延。建议这项工作已进行了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在我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区域作为对比,提供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作为原始背景。

3.2 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平原,东北下辽河平原的国家级示范

第一个联合建设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两年后以评估潜在的地下水资源为重点,以满足我们的国家战略西移,能源基地建设,国家战略重点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

3.3 加强地下水均衡试验基地建设

论加强水文地质参数,为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科学实验基地,发展和地下水科学实验。西北地区除了测试地下水蒸发蒸腾的研究,应结合不同的地貌类型,研究不同介质水与入渗机理,东部地区应根据不同地区,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水,合理利用内容的改革的研究。

3.4 全面实施地下水监测项目规划根据示范

16 个地区,全面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传输系统,一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监测以来,不能反映真实的数据,急需一批新的监测孔,这是实施国土资源部对地下水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和重大举措。

3.5 加强地下水合理利用与保护

继续实施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定向问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规划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需要的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工作才有生命力。根据政府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战略研究,使地下水这一宝贵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紧密结合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与协调的办法可持续发展。

篇6

1 前言

衡水市区位于衡水市中北部、深州南部,南至桃城区赵杜村,北至深州市陈二庄北网头,东至武邑县东张庄—南翰林,面积303.4km2,规划区衡水市城区面积50km2。

本区地貌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23℃,无霜期210-240天,年日照2430-2682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499.6mm,蒸发量1665mm。

2 环境地质条件

2.1地质概况

衡水市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坳(Ⅱ级)、临清台陷(Ⅲ级)、新河凸起(Ⅳ级)的东北端、饶阳断凹(Ⅳ级)的南端。无极—衡水隐伏大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从工作区穿过,东侧为沧西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新构造运动不活跃。

本区地层在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之上,沉积了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图1构造单元图

2.2水文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地处河北平原水文地质区,滏阳河冲积水文地质亚区。第四系含水岩组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基础,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Ⅳ四个含水组,分别相当于地层划分中的Q4、Q3、Q2、Q1。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演变及目前开采现状,将第四系含水组划分为浅层含水组和深层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0~60m,相当于第Ⅰ含水组。深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40~520m,相当于第Ⅱ含水组下部、第Ⅲ含水组及第Ⅳ含水组。(第Ⅱ含水组上部为咸水,目前尚未开采,本次未进行含水组划分),根据衡水市开采井成井深度,本次浅层地下水研究深度为30m,深层地下水为第三含水组。

浅层地下水位30m以浅,矿化度1.298—11.28g/L,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及硫酸盐型为主,补给来源为降雨入渗及河渠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及越流排泄,仅有少量开采,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为极差水,不适宜作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及工业用水等。

深层地下水为淡水,矿化度小于1.0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钠型,补给来源为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为开采排泄。水质较好,为Ⅰ-Ⅲ类水,属优良—较好水。适宜作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是本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可开采量为4169.2×104m3/a。

2.3 工程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为中软场地土,属Ⅲ类建设场地。本区分布的饱和砂土存在非液化、轻微液化及中等液化区,且以非液化—轻微液化为主。非液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及南部地下水埋深较深区,轻微液化区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较浅的东北部地区及规划市区的大部。中等液化区分布于规划市区的局部。

2.4地热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分布的主要热储层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孔隙热储层以及基岩裂隙岩溶储层。明化镇组热储层底界埋深800-1350m,地层厚度450-850m,热储中部温度36-4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好。馆陶组热底界埋深1100-1600m,地层厚度100-250m,热储中部温度40-6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差。基岩热储包括寒武—奥陶系、寒武—青白口系及蓟县系,顶界埋深1100-5000,3000m以浅基岩中部60-80℃,水质较好。

3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衡水市区主要存在三种环境地质问题: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咸水下移、地面沉降。

3.1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

衡水市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及其他废弃物。浅层地下水未污染区的面积31.1 km2,位于市区西北角,轻污染区面积171.1 km2,位于市区周边地区,中等污染区面积90.6 km2,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及垃圾场,重污染区面积10.6 km2,分布于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垃圾场及排放污水的滏阳河小西野营闸以上河段两侧及班曹店排干渠两侧。

3.2咸水下移

衡水市区地处滏阳河冲积区,第四系地下水垂向上根据水质大致可分为浅层微咸水透镜体、浅中部咸水层、深部淡水层,咸水体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第一含水组与第二含水组上部,深度约在25—70m。

根据《河北省衡水地区(重点衡水市)咸水运移规律研究》报告,如果保持1988年低水位期状况开采,漏斗中心域咸水底界将以0.138m/a的速度下移,侵害深层淡水。

3.3地面沉降

尽管本区目前还未发现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灾害,但随着地面累计沉降量的加大,将会造成地面积水、排沥水困难、输水管道扭曲甚至开裂、地基下沉、建筑物开裂、机井损坏、公路崎岖不平等一系列问题。衡水市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500mm,地面沉降形态分布特征与地下水水位漏斗形态一致。

根据《河北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70—1997年地面沉降量等值线资料为依据,衡水市区采用1970—1997年平均沉降速度18.52m/a推算,1970—202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926.00m/a。

4 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选取衡水市区环境地质综合评价要素并赋值,并将工作区进行剖分,分别对各剖分单元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各剖分单元综合分值及环境地质分区标准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分区。将衡水市区分为四个环境地质分区。

环境地质良好区:分布于工作区东北部,占全区面积的13.2%。深层地下水(第Ⅲ含水组)富水性达15~20 m3/h.m;水位埋深较大,为砂土非液化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对地基混凝土无腐蚀;现为Ⅰ类用地。

环境地质较好区: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西南部仅有小面积分布,占全区面积的52.4%。现为Ⅰ类用地,浅层地下水未受到污染或受到轻微污染。

环境地质一般区:分布于市区大部,占全区面积的28.7%。由于本区为工业及居住区,污染来源较多,浅层地下水受到中等污染。水位埋深较浅,以砂土轻微液化,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为主。

环境地质较差区:主要分布于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排污段及两侧一定范围地区、垃圾场及其附近地区,占工作区面积的5.7%。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达到重污染。

5防治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提倡节约用水,增开本区北部浅层微咸水用于农田灌溉,减少深层水开采量,逐步缩小深、浅层水头差,减缓地质灾害的发生。

2、依法治理污染源,加强工业“三废”排放管理,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对工业“三废”实行定时监测,严禁超标排放。对新建厂要严格审查,必须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许盲目上马,严禁先排后治理。

3、目前的垃圾场已对环境地质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污染将更加严重,应尽快对现有垃圾场进行治理,

4、由于本区浅部以粉土为主,隔水层较薄,因此新建垃圾处理厂时应注意防渗处理。

5、尽快开展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污水治理工作,使其水质得到改善,减缓对地下水的污染。

6、开展地面沉降、咸水下移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系统监测研究;

7、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工作,合理开采利用地热资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衡水市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2]河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黄淮海平原(河北部分)水文地质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专题报告》

篇7

横琴口岸场地地处横琴新区中心沟东部,靠近马骝洲水道,地面标高约为3.2m。按照该区的工程规划设计现状,片区内普遍拟建3~4层地下室,基坑深度一般为16m~22m,基坑开挖往往要穿越砂1~2层砂层。摸清砂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基坑开挖、降水、止水及坑底突涌稳定性分析等都至关重要。

2.岩土体分层概况

场区的岩土体分层情况如下:

(1)素填土:浅灰、灰黄色,主要由花岗岩风化土新近回填而成,湿,欠压实。厚0.4m~4.5m,平均1.77m。

(2)冲填土:灰黄、浅灰色,为粉细砂冲填而成,底部含较多淤泥质粘土,湿,松散,厚0.8m~8.9m,平均3.29m。

(3)淤泥:浅灰、深灰色,含少量粉细砂,质较纯,饱和,流塑,厚10.8m~22.3m,平均16.21m。

(4)中砂:灰黑色,呈透镜体,主要组分为石英质中砂,分选性较差,饱和,松散~稍密,厚1.2m~2.8m,平均2m。

(5)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主要组分为粘土,饱和,可塑~硬塑,厚0.9m~7.6m,平均3.54m。

(6)淤泥质土:灰黑色,一般含少量石英砂及贝壳碎片,饱和,流塑,厚1.5m~12.0m,平均6.04m。

(7)中砂:灰黑色,连续性好,主要组分为石英质砂,含10%~15%粘粒,分选性较差,饱和,松散~稍密,厚1.2m~14.4m,平均4.90m。

(8)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主要组分为粘土,饱和,可塑~硬塑,厚1.3m~13.9m,平均6.07m。

(9)淤泥质土:灰黑色,一般含少量石英砂及贝壳碎片,饱和,流塑,厚1.2m~7.0m,平均3.77m。

(10)砾砂:灰黑色,连续性好,主要组分为石英质砾砂,含5-15%粘粒,砾砂呈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饱和,稍密~中密,厚26.2m~44.8m,平均34.01m。

(11)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主要组分为粘土,饱和,可塑~硬塑,厚2.7m~3.1m,平均2.97m。

(12)全风化花岗岩:灰白色,岩芯呈土柱状,平均厚4.48m。

(13)强风化花岗岩:灰白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平均厚5.76m。

3.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3.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状态

按地下水赋水介质划分:场区地下水类型按赋存介质条件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回填的素填土(层1)、冲填土(层2),海陆交互相沉积的中砂(层7),冲积相的砾砂(层10)以及全风化花岗岩(层12)孔隙中;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及其以下花岗岩风化(构造)裂隙中。

按地下水是否承压划分:场区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及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回填的素填土(层1)和冲填土(层2)中;承压水赋存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的中砂(层7)、冲积相的砾砂(层10)以及全风化花岗岩(层12)孔隙中;裂隙水赋存于强风化及其以下花岗岩,属承压水。

3.2地下水位

勘察期间场区混合地下水位埋深为0.2m~1.5m,平均0.74m,标高为1.95m~2.74m。据《珠海区域地质综合调查报告》(1:5万)资料,场区上层滞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承压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小。

3.3地下水补、迳、排情况

3.3.1地下水的补给

①大气降雨渗入补给

本区雨量充沛,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由4月份进入雨季,其中6~8月为高峰期,至10月结束,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降雨是控制地下水水量的主要因素。

②地表水渗入补给

本区分布有磨刀门水道、马骝洲水道,丰水期河水位上涨,使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使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河流成为地下水排泄场所。但由于本区地表普遍分布一层弱透水的淤泥、淤泥粉细砂,对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起阻碍作用,限制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3.3.2地下水的迳流和排泄

本区地表坡度小,多为弱透水层覆盖,地下迳流速度慢,特别垂直循环非常缓慢,水平迳流稍强,最后向海或河口下流地带排泄。砂堤、砂地分布地带,地下水垂直及水平循环都比较迅速。本区蒸发强烈,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浅,地下水通过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量也是不可忽略的。

4.砂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4.1化学分析及腐蚀性评价

4.1.1化学分析结果详见表1

4.2抽水试验概况及记录

本次抽水试验分单井和群井分别进行试验,抽水层位为中砂层(层7)和砾砂层(层10),其中以中砂层为降水目标层的试验井3口,以砾砂层为降水目标层的试验井1口,同时设置了5个观测井,相邻井间距约为20m。

为获取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分析砂层与上部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单井抽水试验不少于2口观测井;群井抽水试验设置承压含水层及其上部土层的水位观测井,布置原则如下:群井合围中心范围布置中砂层、砾砂层水位观测井,群井合围外侧间隔布置不少于3口砾砂层观测井,观测井数量确保能够反映承压水头降深和试验区外水力坡降情况。

抽水设备采用2200w.10m3/h潜水水泵,抽水井水位测量采用地下水位记录仪,观测孔水位测量采用地下水位尺,流量采用流量表测定。(抽水试验结果详见上页表3)

4.3稳定水位及承压水头

中砂层(层7)稳定水位埋深为4.70m~5.20m(标高-1.39m~-1.03m),平均4.87m,含水层顶标高为-28.82m~29.69m,算得中砂层的承压水头为27.79m~28.30m;砾砂层(层10)稳定水位埋深为4.57m~5.28m(标高-1.69m~-0.93m),平均4.86m,含水层顶标高为-42.19m~40.28m,算得砾砂层的承压水头为39.35m~10.52m。

4.4水文地质参数

中砂层(层7)的渗透系数按承压水完整孔稳定流有一个观测孔的计算公式确定;砾砂层(层10)的渗透系数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单孔试验按承压水非完整孔稳定流有两个观测孔的计算公式确定,群孔试验按无界承压含水层干扰孔群流量相等的三个非完整孔的计算公式确定。影响半径按集哈尔经验公式确定。(计算所得的水文地质参数详见上页表4)

4.5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4.5.1砂层富水性评价

评价含水层富水性钻孔用水量以Φ91口径抽水水位下降10m为准。其他口径抽水孔换算公式:

4.5.2砂层与上层滞水水力联系分析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及冲填土中,上层滞水含水层底板标高7.28m~0.75m。场地第一层砂层承压水顶板标高38.59m~-21.07m,与上部上层滞水分布一连续的淤泥层、淤泥质土层及不连续分布的粉质粘土层,该层厚度普遍大于22m。场地内上层滞水与中砂层(层7)、砾砂层(层10)内承压水间无水力联系。

4.5.3中砂层与砾砂层水力联系分析

中砂层(层7)底板与砾砂层(层10)部分区域存在粘土层隔断,但场地大部分区域中砂层承压含水层和砾砂层承压含水层相连通;同时,本场地在进行详勘及桩基础超前钻探过程中,对已完成的钻孔未进行封孔处理,使得中砂层与砾砂层亦存在较好的水力联系。

篇8

根据厂区内的地层及岩性组合特点,将厂区内含水岩组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①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中,其含水量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枯季一般不含水,雨季则常具季节性的含水特性。该层透水性弱,赋水空间有限,水量贫乏;②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砂岩、砂岩的裂隙孔隙中,由于区域内地表被残积层覆盖,竖向补给条件差。含水岩组节理裂隙发育,但泥质充填,储水及连通性差,弱富水性。水位埋深一般2.4~6.5m,单孔涌水量约为28m3/d,含水量贫乏。项目拟建厂区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存于砂岩、泥岩构造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不具承压性。拟建厂区位置总体上属于丘陵地貌,地表以第四系(Q)为主,且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层渗透性差。在水文单元划分中,厂区隶属榕木江水文地质单元,榕木江为该水文单元内最低侵蚀基准面,地下水径流排泄方向大致上由东向西,主要为分散排泄进入地势较低处的地表水系,最终排泄入该区西南侧的榕木江。

1.2包气带水文地质特征包气带是指地下水面至地表之间的地质空间。厂区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属于下伏志留系下统连滩群第五组(S1lne)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的风化产物,其厚度一般在2.4~6.5m之间,弱富水性,水量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和地表水渗入。根据现场试验确定该层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为2.9×10-4cm/s,隔水性较好。

2地下水污染预测及其影响评价

2.1地下水污染类型、途径与影响范围通过对厂区进行调查,当地多数居民都以自来水为饮用水,井水多用于农业灌溉,目前只有少数居民仍饮用井水,由此可见,地下水的水质对当地居民仍存在一定的影响。依据厂区水文地质条件和边界条件,其渗漏方式可能存在间接渗漏污染方式:污水池防渗层渗漏或生产过程中污水的跑冒滴漏,污水沿土层裂隙缓慢入渗,经网状裂隙渗流补给地下水,污染速度较慢。主要可能污染方向和范围是厂区下游地段地下水,从而引起下游地下水水质恶化,即以扩散—弥漫形式由厂区到西侧、西南侧村庄及河流形成污染。渗流污染方向与地下水水流方向一致。

2.2地下水水质影响预测及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要求,笔者采用DRASTIC的经验判断法进行分析,即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用DRASTIC模型对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其防污性能级别,从而得知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环境是否产生影响。

2.2.1地下水防污指数的计算方法DRASTIC方法是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的典型代表,目前,该方法已被许多国家采用,是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对地下水防污性能影响较大且容易取得的7个因子:地下水埋深(deptbofwater-table)、净补给量(net-recharge)、含水层介质(aqulfermedia)、土壤介质(soil)、地形(topgraphy)、包气带介质(impactofthevadosezone)及水力传导系数(hy-drauliccnductivity)。按每个因子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命名为DRASTIC模型。在确定各因子评分值的基础上。按照各因子对地下水防污性能影响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对权重值,影响最大的权重为5,影响最小的权重为1。最后,用防污指数将7个因子综合起来,采用加权的方法计算DRASTIC指数,即为地下水防污指数。

2.2.2评价因子的选取在DRASTIC模型所采用参数的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供的基础资料和项目是以降水作为惟一补给源的具体情况,以降雨入渗补给量代替含水层的净补给量,其他的因子不变。

2.2.3建立评分体系对于初值为定性评价因子,如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和非饱和带岩性,分别按照DRASTIC方法进行分级并给出相应评分值。对于初值为定量评价因子,如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量、地形坡度、含水层渗透系数,首先对其相应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在不同的范围用所含百分比来划分等级区间,取评分范围的中间值作为划分等级标准,再采用分值内插法对给定的评价因子数据进行计算取得其对应的评分值。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及厂区得分见表1。

2.2.4确定权重直接参考DRASTIC模式中给定的权重,即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坡度、非饱和带介质和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权重值分别为5、4、3、2、1、5、3。

2.2.5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程度划分标准直接参考DRASTIC模式,将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具体见表2。参照表1和表2划分标准,各项因子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据表3的计算结果,厂区所在区域DRASTIC指数为123分,根据表2划分标准,厂区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等”水平,防污性能级别为“Ⅲ级”,说明厂区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

篇9

大通煤矿历史悠久,在我国煤炭建设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煤炭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矿井已报废30年,但形成的塌陷区尚未进行治理,该项目一旦治理完成,将为国内煤炭城市资源枯竭矿区环境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出一种模式,对资源枯竭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项目完成后,可以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城市荒地”,改造成为绿树成行,芳草如茵,水碧天蓝,空气清新的城市生态园林,塌陷区及周边的人居环境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品位将得到大幅提升。结合正在进行的大通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为手段,将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矿区概况

大通煤矿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可远溯到明万历年间,当时就有民窑开采,到清末共建土窑120多处。1966年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通煤矿资源逐年枯竭,产量开始减少,于1978年闭矿。大通煤矿矿井已报废30年,是因历史原因灭失的废弃、闭坑矿山。原大通矿遗留的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采空区地面纷纷塌陷,形成5个积水坑,5000多亩良田被毁;采煤塌陷不仅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

3.1采空地面塌陷

采煤地面塌陷是指缓慢的大范围不均匀沉陷,无声无震,地表呈现椭圆形盆地状,局部有地面塌陷坑。大通煤矿在长达67年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东西向长条形塌陷区,总面积达356.5hm2,区内分布5个大小不等的塌陷坑(K1-K5),基本上长年积水,K1:面积82.0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3m;K2:面积53.1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9m;K3:面积62.5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25m;K4:面积59.3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7m;K5:面积99.7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3.0m。塌陷造成5233亩(348.87公顷)良田被毁,1000多户居民先后搬迁。据调查,目前塌陷区内仍有矿南村、两淮村等8个村庄和社区分布,民房普遍出现裂缝、变形,有的墙体已明显滑移,326户1528人受灾,受损房屋建筑面积3.3m2×104m2。

3.2固体废弃物堆放

塌陷区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垃圾遍地,具统计固体废弃物压占土地321亩。固体废弃物堆放不仅压占了大量土地,而且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淋滤液下渗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部分煤矸石堆和渣石堆堆高坡陡,存在滑坡隐患,对过往等人构成严重威胁。(1)矸石及废弃渣石堆场:塌陷区内现有9处煤矸石堆场及3处废弃渣石堆场,分别占地4625m2~46536m2,堆高3m~6m。矸石及废弃渣石总面积19.08hm2,总体积82.14m3×104m3。(2)垃圾堆场:大通采煤塌陷区塌陷坑内倾倒垃圾现象严重,规模较大的是大通机厂垃圾堆场,垃圾堆存总量约2.3m3×104m3。近年来随着淮南建设大发展,有建筑垃圾向塌陷区内倾倒,主要地点在大通水泥厂北侧湿地,另外该处宿舍区搬迁遗留有一定量建筑垃圾。大通机厂垃圾堆场位于塌陷区东部,占地5625m2,堆高3m~5m,堆存量约2.3×104m3。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使用,其中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因缺少沼气(LFG)导排系统,场区臭气熏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垃圾渗滤液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渗入地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污染。

3.3水土污染

塌陷坑积水均为死水,汇集塌陷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依靠蒸发排放,水体自净能力有限,水生生态系统脆弱,水中亚硝酸盐、氟化物、镉以及总硬度均严重超标达Ⅴ类水标准,硫酸盐和锰含量超标达Ⅳ类水标准,粪大肠菌数严重超标。地下水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均超标达Ⅳ类、Ⅴ类水标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也严重超标。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4.1治理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重点处理好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继续发展煤炭资源优势,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根据淮南市城市发展规划,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现有城市建成区与山南新区的过渡地带。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生态绿地。根据一系列规划,作为未来淮南市的中心部位,大通塌陷区恢复治理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相结合。因此,本次治理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迫在眉睫的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塌陷区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结合治理项目,恢复塌陷区水土资源,充分开展土地整理和植被重建,把大通塌陷区治理恢复成为风景秀丽的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为实现资源枯竭的城市转型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4.2技术路线

大通煤矿闭坑已有30多年,塌陷区大部已稳定。考虑到治理资金缺口太大,本次治理总体思路是:宜水则水、宜林则林、依坡就势、适度开发,治理后的塌陷区将主要体现大自然的秀美。本着这一指导原则,区内积水塌陷坑将采取挖深、垫浅、回填、修坡等措施,恢复治理为绿地景区;废石渣土堆将作为塌陷坑回填材料,残留部分就地整平、覆土绿化;垃圾场进行沼气导排、表面平整,然后覆土绿化;废弃矿井将进行回填整平,覆土绿化;剩余广大塌陷区因地表坑洼不平,将依坡就势,适当整理,部分覆土,植树种草,绿化为园林。为提升公园的功能,园区内将根据坡形、地势,结合排水,修建步行道和排水沟;通过对积水塌陷坑改造、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植树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的实施,大通塌陷区将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园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将协同发展。

4.3技术方法

根据周边矿山治理经验及本矿山实际情况,技术步骤主要如下: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

5.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措施

5.1人工湿地技术

在水深1.5m以下种深水植物带,水深1.0m以下种浮叶植物带,水深0.5m以下种挺水植物带,岸缘水陆交接带种植沼生植物带。

5.2坡面绿化方法

塌陷区广大坡地主要种植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低地灌草带及湿地植物类型。见图3。植被组成以淮南本土物种为主,使治理区恢复后,植被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忍受环境的干扰,良性的演化并逐渐形成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大通采煤塌陷区进行连片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完成预期目标之余,也为周边矿山开采集中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治理依据及参考。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万安徽省淮南煤田地质图说明书[R].1978年.

[2]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10万安徽省淮南市水工环地质综合勘察初步评价报告[R].1989年.

[3]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2000年12月.

[4]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3年12月.

篇10

0 引言

滇东南地区是云南省岩溶发育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岩溶峰丛谷地[1~2],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公路工程建设开挖过程中易形成高陡边坡,对公路施工及运营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工程区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境内,是连接滇东南与越南边贸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公路段建设为例,阐述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说明岩溶发育地区修建交通公路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工程区地处滇东南岩溶峰丛谷地,地形标高介于1100~1140m之间,原始地形坡度介于35°~45°,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态势,原始斜坡向东~南东向倾斜,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1.2 地层岩性 工程区主要地层为二叠系中统吴家坪组(P2w)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其中吴家坪组地层根据岩性差异条件,可分为上下两段,各岩性段描述如下:

①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岩性为褐黄色含砾粉质粘土、碎石土,砾石成分为灰岩、砂页岩,全~强风化,少量弱风化,磨圆度差,粒径一般0.2cm~2cm,砾石含量5%~10%,局部含量较高,约为15%,分选性较差,土层结构稍密~中密,稍湿~干燥,厚度一般介于0.2m~2.5m之间,主要分布于工程区西部表层面。②二叠系中统吴家坪组(P2w):下段(P2w2):该段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隐晶质结构,呈中~厚层状,岩质较坚硬;岩层产状为123°∠55°,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裂隙,均为张性节理,有少量泥质填充,节理产状分别为197°∠36°、67°∠78°,节理间距0.5~2m,分布于工程区西部,是路堑边坡的主要组成结构。

上段(P2w1):该段岩性主要为褐黄色泥岩夹泥页岩,呈薄层状,岩质较软;岩层产状为83°∠42°,主要发育一组节理,节理产状为255°∠55°,节理间距为5~7cm,该岩性段广泛分布于整个工程区内,为工程区主要基底岩性。

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工程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文山巨型旋钮构造中部,文麻断裂带东侧;区域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抬升,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按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划分,麻栗坡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工程区地处地壳稳定区。

1.4 水文地质 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及松散孔隙水,富水性强~中等;水文地质结构呈孔隙水~裂隙水双层结构特征;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中大部分降雨随地表径流顺地势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少量降雨下渗补给地下水,其中不同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形成相互补给通道。

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岩土体结构类型和岩石物理力学强度等特征,工程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Ⅰ)、较坚硬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白云质灰岩岩组(Ⅱ)、较软弱薄层状泥岩岩组(Ⅲ)。岩组结构特征及可能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见表1。

2.2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路堑边坡稳定性及路基不均匀沉降等。

2.2.1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区施工开挖产生的路堑边坡大部分均为岩质边坡,边坡组成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及泥岩岩体,本文选取工程区两个典型边坡采用地质分析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分述如下:

①号边坡:如图1所示,边坡坡高15~40m,开挖边坡坡角约为60°,①号边坡坡体为二叠系中统吴家坪组白云质灰岩,属较坚硬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岩组(Ⅱ),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裂隙,均为张性节理;根据赤平投影分析(图2),岩层产状面与边坡坡面呈顺层关系,节理裂隙与岩层层面之间的交点均位于边坡投影弧同侧,因此,①号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②号边坡:边坡坡高为15~20m,开挖边坡坡角约60°,如图3所示,该边坡上部坡体为白云质灰岩,属较坚硬岩体,岩体力学强度较高,岩层产状为123°∠55°;边坡下部为泥岩,为较软弱岩体,岩质较软,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岩层产状为83°∠42°;边坡结构面与岩层产状面基本呈顺层关系,且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岩体结构面不利于边坡稳定性。

边坡施工过程中,特别是雨季施工过程中,由于边坡下部岩质较软,降雨入渗讲导致下部较软岩体产生软化变形,加之上部较坚硬岩体强烈挤压作用下,边坡易产生坍塌破坏,进而导致边坡失稳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2.2 路基沉降分析 路基稳定性问题是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并较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3],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主要受控于路基岩体受力不均以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差异或岩溶塌陷问题。如图4所示,公路东侧为泥岩,属较软岩体,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公路西侧为白云质灰岩,属较坚硬岩体,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工程建设完成后,公路可能由于岩体受力不均等因素影响,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大。

降雨条件下,由于降雨易渗入地下,补给区内地下水含水层,处于饱水状态的泥岩岩体物理性质急剧下降,在汽车的震动碾压下,使路基岩体产生破坏,造成道路的损坏。其次,岩溶在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4]。受滇东南地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岩溶地区修建道路工程可能存在岩溶塌陷问题,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3 结论与建议

工程区地处滇东南岩溶发育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出露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中统吴家坪组(P2w)白云质灰岩、泥岩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松散土体;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开挖形成大量人工开挖边坡且多数为顺层坡,对边坡稳定性不利;受工程区岩性条件差异以及岩溶发育情况限制,工程区修建道路工程引发路基失稳导致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大。

对边坡稳定性问题:工程区地处山区谷地,施工开挖形成大量挖方边坡,且多为顺层坡,边坡稳定性差,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开挖边坡合理设计开挖坡比,对开挖高度较大的边坡,建议采用分台开挖;对顺层高陡边坡建议采用锚固措施予以处理;对岩质较破碎易发生崩塌地段建议使用栏石栅拦。

对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应加强对路基的支护,同时做好道路工程疏排水工作,避免由于地表水下渗,导致路基岩体软化产生不均匀沉降,危害道路安全稳定运营;对灰岩地区应重点调查工程区岩溶发育情况,对可能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岩溶发育区作重点论证,并设计合理的支护处理措施予以完善补充。通过对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公路工程修建,特别是山地岩溶发育区,修建重要交通工程设施,工程建设前期应重点加强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重点查明工程区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可能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其中影响较严重的工程地质问题加强论证;工程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原始地质环境的滑坡,为施工和运营提高良好的条件。综合考虑,提出更加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并根据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马关幅)[R].云南省地质调查局,1976.

篇11

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而逐渐增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地质工程勘察,因此,地质工程勘察在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而言,为一项工程的施工的技术支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其工作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项工程是否达到了合理性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仍旧留有些许不足或者问题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对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发展速度提供更完美的保障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1.目前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然而与一些国外相比较更为先进的技术而言,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在相对程度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1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设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较高的重视意识。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是工程建设中进行地质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准确的数据在相对程度上可以更加完美的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但是相对较多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人员在撰写地质勘查报告时,并没有去详细的分析参考资料,往往都只是参考之前的数据,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地质勘查报告之内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参数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准确性,同时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地质调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足够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设计师提供的数据分析不准确,进而导致设计施工方案不具备足够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施工的顺利性。

1.2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与地质勘测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缺乏必要的沟通。设计人员与勘察的工作人员缺乏沟通便会导致设计人员不能最大限度的完美的利用地质调查报告,而相反调查人员也不能按照设计师的需要去进行调查,双方人员不能够完美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便会导致人力、物质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地质勘察工作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完全的显示出来。而且,地质勘查人员只是对报告的理论性以及专业性加以重视,并没有考虑报告的实用性,便会导致设计人员在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去做设计的时候在相对程度上会产生较大的难度,进而会导致最终的设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地质勘查的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以及标准意识。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根据工程所建设区域其所不同的地质条件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应对措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工程所建设区域实际的情况,进而导致地质工程勘察报告不具备相对程度上较高的质量。而且,很多地质勘查人员在工作中对文字的校对没有足够的重视意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更规范的对数据进行表达,同时不能正确的对公式进行使用,从而便会导致数据单位、计量单位、符号以及专业术语等不能够做到规范,进而导致勘察报告的质量降低,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

2.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重要性

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意义。在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前期,相对程度上良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的顺利性。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将会对后期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主要是对水文条件、土质状况、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等各项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到综合的、科学的、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而对整个工程项目中相对出现可能性较高的问题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同时制定出相对程度上更加具备完美性、可行性的工程设计方案,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顺利性,进而保证工程具有较高的质量。地质工程的勘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料、水文资料、地质条件资料、遥感图片资料以及地震记载的资料等各项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其次,完成工程所建设区域的测绘工作并且进行详细的地质水文调查;第三,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勘探;然后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测试并且得出综合的测试结果,最后整理成地质勘察报告。

3.总结

地质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地质工程勘察作为一个工程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地质工程勘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想要保证地质勘查工程设计、施工的质量,那么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便是保证其自身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更加详细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进而去获得工程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从而去保证工程设计的准确性以及施工的安全性、顺利性。因此,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要严格的遵循各类规范,进而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1)评估区概况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工程拟建楼2栋,层数为6层,属一般建设项目。

评估区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地理座标: 东经 121°59′28″~ 121°59′30″,北纬 41°48′32″~ 41°48′35″。地形平缓地段,占地3729.20m2(5.5938亩)。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地势较平坦,海拔标高82~87m,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简单。(见照片)

评估区地貌

(2)评估区地层

评估区地层为白垩系阜新组(K1f),被第四系(Q)所覆盖。

a、白垩系阜新组(K1f)

分布全区,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有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砂岩灰白色成分以凝灰质为主,含少量石英及其他碎屑。泥岩为黑色块状。砾岩为灰白色,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石英岩、花岗岩砾。上部以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具缓波状层理,水平层理,见有黄铁矿结核、钙质结核和钙质鲕粒,裂隙内含油迹,油斑及沥青质。本次评估的建设项目评估区在此层段上。

上段: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风化后呈黄色以石英为主,成分以石英为主,含火成岩碎屑及安山岩砾石,砂岩含钙质或泥质,胶结坚硬。中部含煤段岩性为灰白色砾岩,砂砾岩,粗~粉砂岩;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自上而下含有八个煤组,三、八煤组局部可采。上部灰绿色粗~细砂岩、砂砾岩及薄层砾岩,夹薄层砂质泥岩。地层产状: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8~15°。

b、第四系残坡积物(Q3el—dl)

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pl),广泛分布在八道壕镇。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

评估区地层岩性条件较简单。

2、地质构造与地震

(1)、构造:评估区地层为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为8~15°的单斜构造。无断裂、褶皱,构造较简单,稳定性好。

(2)、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2001)划分确定黑山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于轻微地震破坏区。

3、水文及工程地质情况

评估区内含水层有第四系孔隙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潜水。

(1)、第四系孔隙潜水:

冲洪积物(Q4al—pl),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水位埋深在1.4~3.5m,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m3/d。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有地面蒸发、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

(2)、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构造裂隙不发育,浅部风化裂隙发育,接受降雨入渗补给。富水性较弱,且不均匀。

(3)、工程地质情况

砂岩、粉砂岩、页岩抗压强度>80 MPa, 适宜各类工程。

较硬亚粘土夹砂砾石,松散状,抗压强度0.18—0.25MPa(承载力),有条件适宜各类工程。

评估区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建设用地矿权设置情况

评估区建设用地附近有阜新矿务局八道壕煤矿、黑山县八道壕振兴井、黑山县水泉露天煤矿,矿业权设置情况见评估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及矿产图及剖面图:

5、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情况

该项目选址范围为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拟建设项目区内尚未发现较重要及其它矿产资源分布,且无探矿和采矿权设置。

6、结论

拟建工程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

评估区不压覆任何周边矿产

该项目用地范围无任何新的矿业权设置

参考文献

篇13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进行。

三、国土资源部负责一级评估结果的审查认定,省(市、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二、三级评估结果的审查认定。

四、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暂由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的单位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并对报告结论负责。

五、提交审查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应附承担评估单位的资格证书复印件和评审机构认为应当提交的与审查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

六、审查认定机构自收齐送审材料之日起,5日内应作出是否予以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报单位。不予受理的,审查认定机构应向申报单位说明理由。

七、审查认定机构审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聘请具有资格的专家,并指定专家组长。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一级评估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3-5名专家;三级评估2-3名专家。

八、审查认定机构审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当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审查专家必须提出署名审查意见,由专家组提出认定意见书。

审查认定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应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对存在重大问题的,要提出专门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前言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归口。

本技术要求委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3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量。

3.总则

3.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

3.2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之内,应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若危险性仅局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若危险性的来源或影响超出用地范围,则应依据地质灾害种类特征,适度扩展评估范围。

3.3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3-1.表3-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

|        复杂程度|            |            |            |

|    评估分级    |    复杂    |    中等    |    简单    |

|项目重要性      |            |            |            |

|--------|------|------|------|

|重要建设项目    |    一级    |    一级    |    一级    |

|--------|------|------|------|

|较重要建设项目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一般建设项目    |    二级    |    三级    |    三级    |

-------------------------------

3.4.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3-2. 3.4.2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3-3. 3.5  对线状及大区域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评估的重点。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570页的框图。

5.技术要求

5.1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5.1.1  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在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5.1.2  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5.1.3  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5.1.4  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表3-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

|        复    杂              |        中    等            |        简    单            |

|---------------|--------------|--------------|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

|---------------|--------------|--------------|

|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     |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                            |                            |

|                              |一。                        |一。                        |

|---------------|--------------|--------------|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     |

|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    |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    |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    |

|良。                          |性质较差。                  |好。                        |

|---------------|--------------|--------------|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

|---------------|--------------|--------------|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     |

|活动强烈。                    |程活动较强烈。              |程活动一般。                |

-----------------------------------------------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3-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

|项目类型  |                              项目类别                                  |

|-----|------------------------------------|

|重要建设  |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  |

|          |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  |

|项    目  |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

|-----|------------------------------------|

|较  重  要|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  |

|建设项目  |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

|-----|------------------------------------|

|一般建设  |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  |

|项    目  |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