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文化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5、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6、奉茶:以茶奉客。
篇2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篇3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篇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市场充分体现出其专业性、正规性、法制性的特点。对于某些没有根据市场规律从而进行野蛮发展的企业,不断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对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对其文化价值与功能加以重视。我国与茶文化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制度被有关部门及茶企业所关注,同时,对于相关法律制度,不断被更多茶企业所认同并运用。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法律,但是,对于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了我们国家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部分茶企还没构建一套茶知识产权建设体系,缺少建设体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所以,未能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国家茶品牌发展刚少始起步,我国相关法律制定部门与实施部门对于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缺乏相关经验,大部分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力一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无法对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进行准确定位,所以,进行法律制定与实施时,难免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力一面。
第一力一面,对于某些地力一与层面,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在茶行业中,冒牌产品层出不穷,尤其在我国低档茶叶市场别突出,对我们国家的茶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例如,有的商家利用不法手段,盗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品牌,从而生产更多的山寨茶进入市场,使该茶品牌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会破坏企业形象,以及降低品牌的美誉度。同时,有些商家“投机取巧”,利用仿造手段来谋取不法利益,这样的情沉不仅在茶行业中存在,同时也出现在其它食品行业中。有的商家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进行模仿,使消费者无法区别品牌的真假性,例如把“六个核桃”变成“大个核桃”,把“康师傅”变成“康帅傅”等。像这样利用相近字以及增加前缀后缀的冒牌模仿,在茶行业中也非常多。另外,有的商家钻法律漏洞,然后在一些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地区,例如台湾、香港等,注册一个和知名茶品牌相似的品牌名字,同时根据品牌包装进行模仿,使购买者无法分辨真伪。对于这种情沉,侵犯到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只为企业带来损失,更为整个茶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种问题,我国应制定有关法律,以此来维护茶文化产业主体的利益。
第一面,我们国家茶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资源利用与整合的距离相关甚远。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得知,目前,我们国家进行茶产品生产与加工的企业超过了六万多家,不过,中请与注册品牌的企业只有不到五千家,比例严重失调。企业缺少商标没有自己的品牌,使企业无法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缺少法律的保护,就意味着容易受到各种不法行为所伤害。对于这一力-面,英国立顿茶品牌做得非常出色,对于我国企业可以进行借鉴,该公司进行品牌建立之时,就意识到知识产权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重视法律保护机制的作用,在建立立顿品牌后,同时又建立许多子品牌,包括立顿奶茶和立顿果茶等多种子品牌,同时中请注册了商标。立顿公司的茶品牌受到法律保护,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使消费者更加容易辨认真伪,被市场所认可。该公司坚实的品牌基础与法律基础,值得我们国家茶企业借鉴。
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建内部制度,完善法律机制
第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进行少「发茶文化时,茶企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保护茶文化在少「发时的法律权责,以及使茶文化的少「发与挖掘能够达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不管是茶文化的创始人还是权属所有者,都要对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深入了解,在茶文化少发过程中,应利用权责清晰界定有关环节因素,使茶文化在少发时,如果产生责仟问题,可以有据可循。
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茶文化有关组织与机构,应提高茶文化活动监管力度,制定有效预防力一案,使茶文化时可以有效预防问题发生。另外,当问题发生时,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木原因,对问题进行处理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使人员深入了解制度在茶文化发的重要意义,另外,在这过程中,也是7F发人员对茶文化化保护的一个过程。
第三,完善茶文化法律,从而将茶文化法律保护范围扩大。对茶文化保护,首先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并进行完善,将法律制度、监督管理、履行职责进行完善,从而为茶文化保护打造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其次,茶文化企业不仅要重茶文化的工作,更要重视视茶文化的保护工作,企业是茶文化主体,企业应重视茶文化的保护才能使茶文化保护工作更好地发展。
3.2商标权保护
在茶文化产业中,企业商标是企业文化重要体现,文化品牌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形象,企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使茶品牌展示出先进、创意、永久性的特性,而企业通过品牌来促进发展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策略。我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修正)》,同时于2014年5月少「始执行,对我国茶文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集体商标保护。传统茶文化注册商标中请人有不特定性的特点,是某个地区群众传统下来的文化并不断进行优化的劳力成果,对于产权而n,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该地区所有的人们。我国传统茶文化产业商标充分展示出其地域特点,因此,可以中请集体商标,以及地理标志权。例如永春佛手、信阳毛尖、群山银针、漳平水仙、武夷水仙等,通过地域标志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商标进行中请注册。针对集体商标,当地相关部门要提高品牌名誉的保护意识,建立商标管理部门以及成立协会,制订品牌质量标准,实施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集体商标茶产品质量,从而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立体商标。即商品外观包装设计注册为商标,例如知名度较高的可口可乐,其是通过玻璃瓶形状进行设计,并中请注册立体商标;以及众所周知的“zippo”打火机,其外观被设计成圆弧形盖,在打火机的侧面,沿边设计凹槽的形状,并成为其立体商标。立体商标中请为立体商标保护,保护有效期为十年,并且到了期限后还可以中请续延,但是,如果只是作为外观设计中请专利保护,虽然有十年的期限,但到期后无法续延。茶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可以制定立体包装力-案,把立体包装作为立体商标,同时进行中请保护。由此可见,将商标保护范围进行扩展,把茶产品具有地域性商标以及立体商标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商标权进行保护,不仅是品牌的一种,同时也是文化的创新。
3.3专利权保护
对于茶文化的文化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模仿,是要通过我们的能力与灵感,通过创新为核心,从而实现有着经济价值的茶文化产业。茶文化首先要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专利法的基础上。企业要提高茶文化的专利权的保护意识。我国产品专利权保护有效期最长为十年,对我国民族传统下来的文化工艺,是上千年民族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如果成功中请专利并在十年以后,该文化工艺会进入共享领域。因此,我国传统的茶产品制作技术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权,但是,在十年以后,茶文化遗产有的会消失,有的己不具备该地区特色以及民族特色,这种专利保护力一式无法使几千年继承下来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建议未来进行《专利法》的修定时,可以根据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修改保护有效期,对于茶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所有权者可以利用商业机密力一式进行长期保护,对于一般技术,可以利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护。例如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可口可乐,由于该公司重视专利权的保护,其核心技术到如今还是无人破解,这也是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体现。
第四,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也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所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沉下,核心技术的掌握者要重视核心技术的保护,制定多种保护对策,从而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不受泄露。在进行专利权保护与地域性标志权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核心技术的保护。针对核心技术保护的法律,我国早在1997年就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或者保密制度,切实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管理。从事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制作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在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另外,在2011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提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武夷山大红袍与福鼎白茶,都将自己传统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中请保护。
3.4著作权的保护
篇5
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来,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本文作者选取中法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近”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二、法国味道・美食宗教
说“味道”就一定会想到“美食”。法国的“美食”更是不得不提的法兰西民族的骄傲之一。以往有很多文章介绍过法国大餐制作烹调之奢华精致,本文试图跳出这个旧框,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寻法国味道的根源。
在法国,食物的烹饪有着宗教的外在一切:它的礼仪、信条,以及它的“大祭司”们。法国人相信奶油或油脂的优点,并在感情上与拉伯雷、埃斯科菲耶是相通的。从耶稣最后的晚餐到圣餐面饼,基督教徒们都在信仰与肚皮间加上相近的印记。餐桌和任何宗教一样既是超验性的又是强调社会与经济现实的。
高雅的格调有其礼仪性的习惯。在很长时间里它是依照基督教的历书建立起来的礼仪。其中包括吉祥食物:酒、面包、盐、鱼猪肉等等。在法国,从前,圣诞节是素食的一天(食用薄饼、烤栗子伴热酒)。这表示对基督、人以及化为肉身的神等一切的信仰。至于更为丰盛的晚餐的传统很晚才从法国南部地区传播开来。当时餐桌覆盖着三层桌布和装点着三支蜡烛,象征着三位一体,十二个小面包环绕着一个大面包,同样代表上帝和十二使徒。传统的菜单包括与基督的七个伤口相应的七样菜,随后是基督和十二使徒的十三份餐后点心(烤饼、杏仁、无花果和葡萄)。这顿圣诞晚餐事再望午夜弥撒后由团聚的家人或相聚一堂的朋友共同分享的。圣诞节吃劈柴形蛋糕的传统令人想起一种有关燃烧一块劈柴,上面浇上一杯酒,同时祈求圣三位一体的保护性的礼仪。这块劈柴一直燃烧至翌日12月26日,祈求来年幸福和兴旺发达。圣诞日开始的欢庆活动要延续到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封斋前的星期二才结束。于是开始以四十天为标志的封斋节的斋戒禁食。此时,法国人吧肉类、蛋类及肥肉撇在一边而喜欢吃鱼(神化的)。复活节食基督教庆祝基督复活的第二大节日。传统要求用耶稣受难日鸡下的蛋做摊鸡蛋。逾越节宰杀的羔羊食阖家团聚时才吃的,但是羊骨必须完好无损,一根骨头也不能折断。
这一宗教的历法如今也渐渐变得非宗教化了。但是法国人还是在原来的日期举行节日欢庆活动。相反,节日的菜肴却失去了象征的意义,价格却往往昂贵得多。斋戒限于每星期五只能吃鱼。然而宗教对法国饮食得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与《圣经》一起进入家家户户的是多得多得烹调书。孩子们想大人一样,通过学习烹调,初步学会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美食是靠回忆失去的童年的天堂,或回忆大家对田园诗般的理想的乐土的崇敬而被创造出来的。水果不仅是大地的食物,而且也是精神的粮食。再也没有比《巴贝特的盛宴》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了。这部卓越的丹麦电影是根据卡伦・布里克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描述一位巴黎公社流放的法国女人使严守戒律的人大包口福,并得到言论自由。在我们眼前完成的奇迹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只有巴黎才出美食家”这句古老的民间格言。法兰西民族的才华可能就是这样首先有利于孵化出口上的幸福。法国人可能有两张嘴,一张喝水或吃饭的嘴,和一张说话的嘴。这两个口的功能又使累加的,最终,它们合并在普遍的人道主义中。
三、中国味道・审美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古典美学中存在着的视听中心主义倾向形成对照,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却和视听中心之外的味觉,结下了亲密的姻缘。
先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一看“美”这个字在汉语里的构成。我们知道,汉语使象形文字,字形与字意相关。从“美”这个字的字形来看它的本意是:羊大为美。
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大羊和“美”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羊的肉比较肥,而肥羊肉给您较好的口感。因此,羊大为美,实际商就是说肥羊肉给人的味觉是“美”的。或许中国人最早的朦胧的美意识同肥羊肉味道的感官感受不无关系。而且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说“美味佳肴”或“味道真美”这样的词句,可见中国人的美意识始终不排斥味觉。
味觉所以能在中国同美感结缘,与中国自古以来饮食文化的发达和烹调艺术的丰富密不可分。由于饮食文化传统的长期浸,中国人历来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并视调制、品尝、谈论、吟咏美食为风雅之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很容易将味觉视为审美享受。也就是说,中国的审美传统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作为人之本能和基本生理需要的饮食,何以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上升为一种文化?
其实,我们在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饮食的文化色彩。比如,大年夜烧全鱼,取“年年有余(鱼)”的吉祥意;元宵节煮汤圆,寓祝福全家团圆之美好心愿;端午节裹粽子,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再如中秋节吃月饼,夫妻恩爱忌分梨(离),等等。所有这些饮食传统,均超出了饮食之作为解渴解饥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层次,而打上了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印迹。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对饮食在中国上升为一种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借酒助兴吟诗挥毫,他们借闻香品茶而涤荡尘嚣、澡雪精神,营造闲话清淡的氛围。此外,他们还写大量诗文谈论、吟咏美食。这使得饮食之道注入了文化内涵,并上达一种精神需要。中国历代文人对饮食、烹调的关注和倾心,亦是使烹调艺术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以高雅的艺术修养,品鉴食物,辨别其色、香、味,感受其组织肌理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等各种感觉注重其各种成分味道的调和。事实上,一个“和”字,正使中国传统饮食之道嘴根本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造就了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国的珍馐,鲍鱼、鱼翅、熊掌、燕窝到了法国的高档美食餐厅就变成了布列塔尼的螯虾、龙虾、鱼子酱、松露;中国的饮食由于它的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饮食体系,而法国味最迷人之处却在于以它人性化的方式超越了餐桌的局限,把饮食的情调变成一种真正的制度。如同中国饮食正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走向世界,法国味道已经不仅仅寓于食物之中,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品质和情调,承载着法兰西文明,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彭怡平著 《隐藏的美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篇6
茶仙卢仝的名作《七碗茶歌》中由一杯清茶创造出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地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而这七碗茶的境界,王乾宇也体会过一次。一次冬天早上登香山时遭遇小雪,王乾宇在途中平台上的茶室停留换衣品茶。当时泡了一壶阿里山。“我裹着棉猴,坐在那里泡了七碗茶,窗外是一片银装素裹,山林寂静深远,屋里温暖如春,茶喝七碗刚刚好,感觉非常舒服。我才发现原来古人说的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茶道就是一种体验。”恐怕正是这种体验,才让大文豪苏轼写出了妙笔生花的回环七绝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光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茶道生活倡导者
从2002年在北太平庄路25号开设第一家茗香茶楼以来,王乾宇先后开了数家连锁茶楼。因为合同到期、地址改建等等原因,最后留下了三家收入稳定、各具特色的茶楼。一家就是北太平庄这家老店,另两家一个在花园路,一个在工体。“茶馆这一行业的业态发展,在中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1996年左右,台湾人在中国开设了一些茶艺馆,其实就是一种以技艺为主的茶馆形式,是单纯的泡茶手法、技法,对茶文化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发扬、发展。我当时感觉很不好。茶道本身源于中国唐朝,现今在日本发展起来,在日本叫茶道,在韩国叫茶礼,我们中国人既然做茶文化,为什么连堂堂正正的茶道都不敢叫?从名字上就比别人矮半截。弘扬发展茶文化,就是一种茶道精神。所以我始终说要做一个茶道生活的倡导者。”
每个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在茶馆里喝茶真是太舒服了,那种放松、休闲的感觉,会让人待上一天。所以茶馆的经营就存在着客人流动率低、客源过于固定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很多茶馆利润很薄,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再加上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业成本、人员成本上升,如果不赋予其他的东西就难以为继。于是京城茶楼渐渐分成了四种——二荤子茶馆(连吃带喝的)、清茶馆(只喝茶的)、书茶馆(有票友演出的)和茶肆(公园、郊野中的)。对于此,王乾宇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呢?他说:“真正要做茶馆,还是要做茶本身,以及茶所赋予的茶文化。从茶道的精神上,将茶需要赋予文化的含义,在现今的环境中做成文化和商务兼备的茶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咖啡馆的精髓——节奏感比较快、流动性强,周转率就高。在茶馆的经营上要破除一杯茶喝到底的习惯,慢慢宣传一些茶文化的精髓。同时,在经营上可以适当做一些限制。喝茶本身是健康的,但是喝多了从养生角度来看是破气的,不健康的。所以喝茶也需要有节制。养生就是要养气,凡事都要有节制。茶馆里待着,太舒服了,慢慢人就有点闲散。这种闲散容易慢慢地让人没有进取心,斗志就会磨灭。所以要倡导这种价值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少人在周末也喜欢来茶馆打牌休闲,这是一种放松,但是也不宜过长,玩也需要节制。这就是茶道生活,是张弛有道的。”
茶道中的属地文化
篇7
中国的英雄观具有群体主义、完美主义、悲剧主义及其塑造上的“三化”倾向特征,而西方的英雄观则倡导生命至上、民间化、精神化、人性化、平民化、独立性和个性化[1](P28)。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哪一种更优秀,但从文化质差的视角,辅之人类一般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为当前我国某些社会倾向做一点观照和反思。
一、中西方生命存在观之异
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本质是群体或集体性的存在,即个体都融入集体中,个体非单独的存在,也没有单独存在的空间。西方式的“隐私观”在我国是没有存在的理由和土壤的,任何个体只有也只能在某个集体或群体中(现代叫单位)才能找到存在的位置。因此,中国式的英雄榜样一定是为某个集团、集体的利益而绝非是为个体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牺牲,后者是得不到认同的。同时传统的文化也一贯坚决反对和不允许任何个体超越集体或不与集体保持一致,不允许哪个个体出人头地——就是科举中举,光宗耀祖的事也是代表集团而非个体意愿,否则,那就只好“枪打出头鸟”,把你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生命如草芥”、“舍小家为大家”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根深蒂固并打上了进化的烙印。在历史上,国人的生命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狗,在这种价值观下,个体生命就只能是一个非常轻贱而可有可无的东西。于是位高权重者可以任意的用无足轻重的下级、后生的生命去换取任何想要换取的东西,如唐代曹松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在历史上是绵延不绝。到如今我们的教育,报刊媒体过分强调的是“服从”、“组织观念”、“大局观念”、“整体利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有必要清楚的是,国家、民族、集体仅仅是一个概念,并不像个体这般的具体、明确。换言之,国家、民族、集体是不知道伤心、饥饿、寒冷、痛苦、绝望的,而只有一个个的个体才有这种痛彻心扉的感受的,因而,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感受才是真正反映一个集团、群体是否真正值得珍惜、保护和守望的根基。
而西人整体上认同人本质是单个的、有差异的人,人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个体的存在、个体的感受、个体的经历和觉悟才是首要和至关重要的,任何组织、政党、集团无论以任何名义去压制个体的个性、鼓励个体去做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包括舍己为人)均是反人性、反道德的,因此,陈晓平先生认为在一个完善的社会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并不总是鼓励自我牺牲[2](P40),才符合人类一般价值观。世界上不可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从西方的英雄是活着的英雄为多,到诺贝尔规定自己的奖项只奖励给活着的贡献者,而不能奖给死去的人——无论这个人做出了多伟大的贡献可见一斑。西方人坚持这种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奥地利哲学家弗朗茨·M·乌克提茨所说,一个社会或集团要求它的国民都要为集团、集体牺牲自己,则会造成一个道德的悖论——即谁是牺牲的受益者?[3](P111)如果一个个体生命牺牲后连具体受益者都找不到、说不清的规范、要求、行为,还值得我们去做吗?所以乌克提茨倡导“我们应该放弃那种以人为牺牲品的道德、规范或行为!”[3](P224)这种允许和鼓励个体充分尊重自己的生命——哪怕是苟活式的行为和价值理念是很难在一个极端注重集团和集体的文化氛围里萌芽出来的。如西方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理念在鼓励打破权威、鼓励冒险、鼓励思想无、鼓励年轻人敢于挑战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敢于大胆想象等精神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是十分需要提倡、加强和鼓励的。
篇8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中国的餐桌,可以谈成合作、可以求婚、还可以联络感情,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因而,餐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在用餐这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中,礼仪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来讲,中国人在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内部的吃饭,其余场合里人们进餐时都十分重视尊卑、长幼。在集体进餐时,人们一般都会等客来齐了才会入席,而座位则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对着门口的位置为最高,其次以东为尊,而请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门口的位置。宣布开始入席时,会先叫一些位高权重、重要的人先开始,随后主人才会开始。但在西方,饮食礼仪则与中国存在着很多不同。西方进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绅士风度,男性要对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口的最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则座在女主人的对面,即门口的位置,显示出对女性的尊敬。而在具体的进餐时,男士要起身先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时,男性并不能先进餐,必须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开始进餐后,男士才开始进餐。在进餐结束时,女主人离席之后,男性才能离席,而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绅士风度。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为主,其次中国的蔬菜种类很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国家的七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种。中国人之所以将植物作为主菜,这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灵,人们不可以将其杀死,也不能把他们的肉用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中国就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内容。因此,有人将中国人的性格称之为植物性格。中国人在进食时喜欢将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热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菜如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菜的味道才真正发挥出来。西方人则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居多,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打渔、捕猎与养殖为生,而种植业在西方社会并不发达,因而人们习惯在动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国家,食物中动物类居多,如牛肉、羊肉与猪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考虑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动物类居多,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是有动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他们喜欢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盘等,一直是西方大从所爱;他们在吃蔬菜时,也喜欢生食,如生菜、黄瓜等,并不将它们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篇9
《决策》记者走访阜阳期间,“实在”和“实惠”是被各级干部提及最多的两个词,前者指向扩大有效投入和有质量的增长,后者则是民生福祉和公共服务。正因为“实在”和“实惠”是十二五期间阜阳经济社会保持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阜阳十三五规划编制思路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保持这种行稳致远的总基调。
后发地区往往都有“速度饥渴”,而阜阳开始谋求“实在”的增长,而非单一追求速度,殊为难得。阜阳之所以追求“实在”,首先是对十二五期间稳健发展思路的继承,其次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主动作为。王虎介绍说:“阜阳十三五规划的一个主要思路,是处理好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关系。”
按照阜阳市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纳新”与“吐故”同步进行。所谓“纳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更多是新的发展基础的塑造。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阜阳把信息化提到了战略高度,被视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用当地干部们的话说,“信息化为阜阳弯道超车提供了一种可能”。本刊记者从阜阳市发改委了解到,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成为阜阳市十三五规划里“一个单独的章节”,阜阳将掘金“互联网+”的大潮。
对阜阳来说,突出信息化的作用仅是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发展追求“四化”同步。阜阳十三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依然是阜阳十三五发展的主调。
2009年,阜阳市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5年以来,阜阳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速。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阜阳城镇化率为37.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5.8%。这些变化标志着阜阳迈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也意味着阜阳已经进入城市扩张的“窗口期”。
“中心城市建设永远不能丢,十三五期间会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只有在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才会有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功能的集聚。”王虎告诉《决策》,“阜阳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
未来5年,阜阳还将利用平原地区轨道交通成本低的优势,探索阜阳主城区与下辖5个县市实施“六城一体”,加快同城化步伐。记者从阜阳市规划局了解到,在空间布局上,将把阜阳当做一个“大阜阳”来发展,中心城市与各区县在发展布局上要相互联通,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
另辟蹊径培育新动力
对于后发地区来说,传统的产业链增长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这种发展模式将发生转变:唯有另辟蹊径找到新引擎,才能在十三五时期争得先机。那么,阜阳将如何谋划十三五时期的动力生成机制呢?根据阜阳市十三五规划修编的思路,可以发现阜阳正在“新”与“大”两个方面努力。
阜阳的新引擎之一是循环经济产业,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已经提到阜阳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十三五期间,循环经济将是阜阳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之一。之所以重点打造循环经济,是基于阜阳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
界首市田营镇,是国内最大的再生铅产业基地,依托这个“城市矿山”,界首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首批示范县,国内新能源技术龙头企业天能集团已在田营启动二期项目。与田营邻近的太和县肖口镇也是阜阳循环经济重镇,中国第一大蓄电池研发和制造企业超威集团的全国回收循环总部即将落户肖口。天能二期项目和超威肖口项目都将于十三五期间正式投产,届时,循环经济将成为阜阳新的产业支撑。
新材料产业是阜阳近年来“无中生有”的另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材料项目落户阜阳,渐成集聚之势,其中,燕龙基、欣奕华、北矿磁材都是各自行业的翘楚。位于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的欣奕华高新材料项目投产后,将缓解国内新型显示企业在核心材料方面对国外的依赖。
尽管新材料产业在阜阳只是刚刚起步,规模效益尚不如煤化工、循环经济等主导产业,但已呈产业集群之势,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成为阜阳的另一个新引擎。
第三个方面,生物医药产业被安徽省政府定位为阜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虽然目前产值还不大,却是十三五期间阜阳产业的新支撑。依托华源医药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阜阳的医药大物流初见雏形。华源医药多年蝉联全国单体最大的医药市场,以“买全国、卖全国”闻名。在医药物流的辐射带动下,阜阳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日益提升,实现了从生产原料药到自创成药的华丽转身。目前,以贝克制药为代表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已有30余家,产值超亿元的15家。
相对于新引擎的打造来说,阜阳经济的一个明显短板,是缺少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本土大型企业。为此,十三五时期,阜阳将启动“造舰工程”,力争百亿元企业超过20家。
“阜阳的资源要素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制约明显,撒胡椒面式的发展,什么企业都支持,什么项目都上马肯定是不行的,这是走过去的老路,结果培养的都是小企业。”王虎分析说,“集中资源干大事”将是阜阳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点。
在打造新引擎和培育大企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平台的塑造,同样重要。
2014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由阜阳市临泉县、合肥市庐阳区合作共建。这是继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后,合肥、阜阳两市又一个区域合作的发展平台。
本刊记者在采访临泉县十三五规划编制时了解到,临庐产业园将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主,为临泉的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力量。放在安徽全省的县域经济来看,临泉县作为县域经济后发地区,如何谋划十三五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具有特殊意义。可以预见的是,与省会合肥共建园区带来的发展理念转变和人才培养,将对阜阳、临泉的发展环境和干部队伍起到极强的催化作用。
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阜阳路径
2015年1月16日,阜阳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启动,被市民亲切称为“小绿”的公共自行车,渐渐活跃在阜阳城的大街小巷,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这也成为阜阳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一个鲜活写照。
作为皖北地区的后发城市,阜阳正努力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的“历史欠账”。从阜阳市十三五规划修编的思路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是阜阳十三五期间的一大核心工作。
对阜阳来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也是阜阳破解发展瓶颈的路径之一。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是阜阳市十三五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小康社会有多少硬性指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公共服务一定要保障。”王虎告诉《决策》,“我们正依托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阜阳人口多,受惠人群多,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就显得特别大。”
但与其他地方信息化关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不同,阜阳的信息化试点将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重大民生关切的领域进行。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这个新技术工具,将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成为阜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
以教育为例,阜阳依托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双试点城市,视频教学点和远程教育将在阜阳全覆盖。作为劳务输出大市,阜阳还将建立留守儿童跟踪信息库,预计2016年这个信息库将覆盖32万留守儿童。
对于阜阳这样财力不雄厚的城市来说,解决公共服务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至为关键,近年来,阜阳逐渐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阜阳与中标公司采取PPP模式运作的一个项目,先期投资都由中标公司给付,政府不花一分钱,就为市民提供了服务。阜阳的智能公交也是用市场的方式,采取BOT模式由中标公司投资建设,颍州、泉北污水处理项目则采取BOT模式实施建设运营。
与此同时,阜阳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以弥补民生工程资金不足。结构化融资、基金、信托计划、票据贴现等现代融资方式纷纷进入阜阳市,吸引来各路资本,保障了公共服务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以医疗为例,据统计,仅从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就引进中国中铁阜阳中心医院、武汉亚心医院附属阜阳医院、太和三精心脑血管病医院等多家民营医院,共计投资29.3亿元,占同期医院投资总额的47.6%。
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果眼睛只盯住财政口袋里有限的资金,很难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长期以来,很多后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欠账较多,大都是这个原因。而公共自行车系统、智能公交、文教卫这类市场化供给公共服务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阜阳在公共服务领域可喜的创新。
篇10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篇11
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理解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政治时,政治文化是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政治文化,我们就不会理解政治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因为政治文化第一为政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说明;第二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我们深入地研究中西政治文化,了解二者各自的主要特质和差异,对于理解两国不同的政治行为和建立我国新型的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来代替“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识”等概念。接着,在他与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最后,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根据这种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或心理方面。徐大同教授认为“它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它由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政治行为是它的外在表现,政治制度是它的凝固形态,政治学说是它的理性升华”。因为政治文化是超越阶级、党派界限和时间界限的,它比表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更准确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所以政治文化是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根源因素。
哲学框架为我们理解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因为哲学是文化的基础。哲学包括三大部分:方法论、形而上学和价值论。方法论又可分为逻辑和认识论两部分;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和宇宙论;价值论可分为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论来源于对世界的形而上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而方法论又是形而上的认识的基础,所以方法论是价值论的基础,而价值论就是文化的核心。
首先来看中西哲学的方法论差异。方法论包括逻辑和认识论两部分。逻辑从事寻求种种最后的标准,以便用以使我们的信仰得到根据又使得我们可得到真的知识。蒙塔古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观念与信仰源自见证、直觉、理智、知觉和实践。人们在事实上也已经把每个这种源泉当作断定哲学真理的主要标准,因而跟这五种信仰源泉相应的有五种类型的逻辑学说:权威主义、神秘主义、理性主义、经验论和实用主义。也就是说,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这五种逻辑方法。从不同的逻辑方法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论、世界观和政治伦理价值。
在中国哲学的开端时期,就逻辑说,表现为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精神境界、心理体验的可能性的寻求和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现实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的寻求两类问题的互补。按照蒙塔古在《认识的途径》一书中对逻辑方法的分类标准,中国哲学的逻辑方法可归为神秘主义的逻辑方法,因为蒙塔古将神秘主义定义为:“通过超理智的、超感觉的直觉官能来达到真理”。神秘主义逻辑方法注重直觉,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所以中国哲学“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从这种重直觉的神秘主义逻辑出发,中国哲学发展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和用“道”表示的本体论。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在对天体地形的观察体验与认识中,包含了宇宙天地有中心与边缘的思想,而且潜含了中国古代人们自认为是居于天地中心的想法。正是这种对天地四方的直观感觉和想象是古代中国人推理和联想中不证自明的基础和依据。从天圆地方,大地有四极八方为象征的空间观念出发,由此推彼,“人们会产生在空间关系上中央统辖四方、时间顺序上中央早于四方、价值等级上中央优于四方的想法。”当这种观念延生到社会领域,就会成为中央帝王领属四方藩臣的政治结构的神圣性和合理性。由于这种政治结构象征天地的器物,拥有与天地的“同构性”,而这些器物并非全体所有,所以只有拥有权力和能体察“天地之道”的人才能拥有它。对于宇宙时空即“天道”的探索、体验与玄想最终在思想世界积淀了一个大体成型的观念性框架,即人类生活在一个由“道”、“阴阳”、“四时”、“五行”、“八卦”等整饬有序的概念构筑起来的,天地、社会、人类同源同构的宇宙之中,在这个宇宙中,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是流转不居的,整齐有序的流转时正常的,同类联系的感应式正常的,在这一秩序中体现的“天道”,是一切最终依据也是一切的价值来源。
那么人们怎么才能感知“天道”呢?“天道”就体现在“圣人”身上。《尚书・洪范》篇说:“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圣人是唯一能体察“天道”的人,所以圣人作为价值的代表,指导社会的一切行为。谁又是圣人的现实体现呢?是皇帝。《洪范》强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子或君主秉承“天道”来治理天下。所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圣人体察天道,而君主又是圣人的代表,所以对君主的命令需要绝对的服从,于是形成了“圣人政治”。圣人为王的理论在逻辑上不仅没有对限制君权的思想留有任何余地,反倒帮助君主无限制地扩张权力,形成绝对的专制权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对其子民拥有极大的支配权力,最终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国同构”、“君国一体”的认知。在“圣人政治”体制中,君主掌握绝对的政治权力,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享有随时对官员和民众的生杀予夺的权力,“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民众只有服从的义务。由于皇权至上,而治理国家的官员又依附于君主,所以君权可以通过层层社会网络直接扩张到社会最底层。国家无所不及地全面支配整个社会,形成了全能政府。
从根本上来讲,西方哲学中的方法论主要是经验主义的,并辅之以理性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有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政治体制时就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演证推理的可靠前提。虽然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哲学一度沦为神学的婢女,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西方哲学逐渐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世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重新成为主要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拒绝任何天赋观念,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某种经验而产生的,所以主张知识应当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这种经验主义方法论把宇宙一分为二:人和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人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而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是认识的客体。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虽然在人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上,西方哲学有过巨大的争论,但是经过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西方成功的将依靠超自然力量(上帝)的方法排除在可行的认识途径之外,从而将人的经验确立为认识主要途径。
篇12
茶花的叶并不美,其枝也没有观赏的价值,但它的花却还是有韵味的,即便是普通的品种,即便是最常见的茶花,它也都竭力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绚丽,它们并不因自己生命的普通而看不起自己,也不因自己价值的低贱而拒绝吐露芬芳与美丽,它们是勇敢无畏的,是争奇斗艳的,他们在二三月间为人类献上了最艳丽、最火热的颜色,难怪乎有很多地方都要用茶花来作装饰花荟呢。
篇13
一、称呼
中国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对于他人的尊重,在称呼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年龄小的人称呼长辈“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社会交往中往往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称呼,在称呼时单独用职务或与姓名连用都可以,如:“厅长、李医生、张华老师”。而在俄罗斯文化中,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俄语中不同年龄、辈分的人之间常用名字称呼,亲人之间以小名互称,一般社会交往中,“名字+父称”是比较常用的表示礼貌和尊敬的称呼,如: ИванИванович(依万・依万诺维奇)。职业、职务通常不会出现在俄语的称谓语中,只有доктор(博士)、сестра(护士)、ректор(校长)等少数头衔才能这样使用,一般同事之间可称呼姓,如Петров(彼得洛夫)。俄罗斯近年来比较流行这样的称呼:гражданин (男公民)、гражданка(女公民)、господин(先生)、госпожа(女士)、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小伙子)、девушка(姑娘),在俄罗斯即便是明显年长的人,也会反感被不熟悉的人称为дедушка(爷爷)、бабушка(奶奶)、дядя(叔叔)、тётя(阿姨),因为在他们本民族内,这些称呼一般仅用在亲属或非常亲近的人之间。
在中国一般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之间通常以“你”相称,对年纪大或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会称呼“您”,“您”相对于“你”来讲,是更礼貌的用法。而在俄罗斯用вы(您)称呼,除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以外,还表示与讲话人之间关系不熟悉。对熟人、家人、平辈和儿童,则一律用ты(你)称呼,以示亲热、友好和随便。如果在和俄罗斯人初次见面时,用ты(你)称呼对方是非常不合适的,会让他们误解你轻视对方,或被认为是不懂得把握交往的分寸。
二、问候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您好!”、“早上好”、“晚安!”这类从国外传来的问候用语开始在中国的社交正式场合使用起来,而“吃饭了没有?”,“你去哪?”,“从哪来”,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问候,则在老百姓日常交往的对话中占据着更大的比例。在对这些问候的理解上,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关注上,因为这些问题在提出的时候本来就不是期待着正面的回答的。俄罗斯人注重维护个性独立,保护个人隐私,如果听到这样的问候,他们就会觉得对方是在打听自己的隐私,如果被问Ты обедал(吃饭了吗)?会误解是要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俄罗斯人问候方式比较公式化,俄语中常用的问候语是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Доброе утро(早安)!Добрый день(日安)。Добрыйвечер(晚上好)。年轻人或朋友之间问候则用Привет(你好)!语气显得比较轻松。在一天之内第二次见面时,一般不再重复第一次的问候,而要说Мы с вами уже виделись(我们已经见过了),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ещё раз(再次问候您)。
三、交谈
中国人见面之后简短问候、交谈,问一些健康、工作、生活状况,表达相互关心,俄语中也有相应的说法:Как дела(最近怎么样)?Как жизнь(生活怎么样)?但要注意的是,在俄语中Как здоровье(身体好吗)?是对病人的一种特定的问候,如果对一个健康人提这样的问题,会令对方觉得奇怪,怀疑自己的气色很不好。中国人在见面后还常常会说:“你发福了”,这种善意的问候是在恭维被说话人生活状态很好,但千万不能这样对俄罗斯人说,因为会被误解是在形容其臃肿、丑陋。对俄罗斯女性不能问Скольковам лет(你多大年龄了)?因为这会被认为不得体。
四、称赞
在两国的文化中,都是用称赞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真心地赞美别人,能够使交往双方的心情都变愉悦,称赞是人际关系的剂,在交往中适度地称赞对方,会起到加深交往的作用。在和俄罗斯人的交往中,可以多称赞女性,如:Вы одеты с таким вкусом(您的穿着很有品味),Вы оченьмолодо выглядите(您看起来很年轻)。
五、告别
在俄罗斯,当客人提出该走了时,主人会再三挽留以示待客之诚。他们常说: Нет,что вы,ещё рано(哪儿啊,还早着呢) ! Посидите,ещё рано(再坐一会儿吧,还早呢)。听到这样的话,应该明白这是主人的客套,并不是真的需要再坐下来。“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я!是两国比较通用的告别语。中国人说“请慢走”、“请走好”,以示对客人的关注,在俄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说法。在平时需要注意的是:Прощайте(再见) ! 是表示长期分别或不打算再见时用的一种告别语,要注意使用的场合,以免造成误会。年轻人之间告别时常用Пока!До встречи!,相当于汉语的“回头见”,这是比较随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