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党代会工作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认真做好离休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做到组织健全,学习制度化。坚持每月向离休老同志通报院内外情况,今年学院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特分配老干部十名正式代表,使老同志能参与学院大事的决策。
3、每年为每位离休干部订阅《今晚报》、《健康文摘》各一份,今年又增订一份《老干部》杂志,《商业大学报》做到人手一份。原院级领导又分别由学院订阅三、四份大报。
4、积极组织离休老同志参观工农业生产建设,近年来分别参观了“津河”、“开发区”等。年七.一前夕组织老同志参观了卢沟桥记念馆,老同志深受教育。今年重阳节将组织老同志参观新貌活动,使老同志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5、坚持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为老干部排忧解难,如:有的院领导同志联系的离休老同志家里困难较多,院领导多方联系、协调、想尽办法予以解决,老同志非常满意。
6、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关心下一代方面做贡献。今年我们在老同志中开展为商业大学早日建成工商大学建言献策活动,老同志提出多条建议供领导参考。以商业大学离退休人员为主体建成多所民办工助学校,有的在市有很大影响。
二、生活上关心老同志,认真落实好各项生活待遇
1、多年来离休费足额发放从不拖欠,医药费做到实报实销,为使老同志看病、取药方便,在老同志集中居住区设立了医疗站,老同志非常满意。
2、商业大学今年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加教职工和离退休员收入作为促进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安排好,组织好,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个人的心间。年为每位局级离休干部每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250元,其它离休干部每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170元,年还要进一步提高。
3、重要节日期间对离退休老同志一户不漏地普遍走访,困难户、重病住院定期走访,把慰问金、慰问品送到老同志手中。年春节离休干部每人发慰问金500元,老干部处又发慰问金300元,离退休原院领导由现职领导送慰问金1000元。年教师节离休干部每人发慰问金300元。
4、每年重阳节学院都要为全体离退休老同志隆重庆祝并举行会餐和祝寿活动,院领导亲自出席祝贺。老干部处为一定年龄的老同志送去生日蛋糕。
篇2
新疆农学会副理事长向本春对农学会50年来在精心组织学术交流,努力为新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广泛调研,努力做好谏言献策、咨询服务工作;大力开展科普与技术咨询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祝贺。会上,各专业学会也纷纷发来贺信。
新疆农学会理事长陈彤代表新疆农学会作了题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新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工作报告。他表示,新疆农学会将保持和发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疆“三农”实际,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重点,致力于促进新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开展国家间、地区间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交流、强化桥梁纽带、当好参谋助手,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篇3
特别是申博成功以后,要接轨申博,接受世博的辐射,则交通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硬任务。轻轨建设有其独特的规律,其规划、勘察、筹措资金、设计、建设、试运行等等,有一段很长的周期,若不从现在开始抓紧时机,则有可能会失去在世博期间的使用价值。
高速公路是一种快速流通的干道,其沿途得益的优寡易受匝道口位置的制约,如果没有道口或道口离目的地很远就不会带来便利。如目前沪青平高速公路徐泾没有道口,从市区到徐泾不能走高速公路,仍要经过国道的很多红绿灯道口和经常交通阻塞的瓶颈,所以影响徐泾房价的增值空间,因此沪青平高速公路对于徐泾来说毫无价值。
*申博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通发展机遇,主动出击迎接世博辐射的第一要素是交通;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早日上马,五年以后轨道交通初见成效,届时,轨道交通产生的效益不光是它本身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可能更为显著,因为它的兴起而支撑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将成为现实。同时,也正好应对世博的会议经济。到那时,*的区域优势将真正凸现在世人面前,江苏、浙江要接受*的辐射,必定会主动连接我们的轻轨,*背靠大*,真正发挥交通枢纽和*西大门后花园的优势。
*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定位在四区:即绿色工业区、休闲旅游区、现代农业区和特色居住区,若从这四个区的建设出发考虑;则交通发展是上述工程的基础。考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建设的规律,发现发展轨道交通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大凡农村城市化程度较为高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既有高速公路的连接,又有轻轨交通的连接,因为它们两者都有不可替代的各自的交通疏导作用。
地铁是城市交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这已经在国外特大城市交通设施发展实践中得到证实。在纽约,地铁总长443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地铁;英国伦敦有800万人口,地铁近430公里,足够解决40%的居民出行的需要;巴黎有地铁320多公里,轨道交通承担着城市70%的交通量;东京轨道交通也达到230多公里,承担了80%的公共交通量。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目前轨道交通拥有情况仅是发达国家的十二分之一,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很明显*的新一轮交通发展是“华山一条道”,非轨道交通不可了。无论是休闲旅游区和特色居住区的建设,还是*申博成功的机遇,它们都在呼吁*的轻轨快快出台。便捷、安全、廉价的交通设施是建设居住区和旅游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吸引客源和导入居住人口的基础。
轻轨的建设将有利于加快*整个区的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国外的轻轨建设经验表明:它除了拉动经济发展以外,还能够聚集人气,吸收投资,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资料表明;轻轨一旦计划某地设站,站点周围立刻会引起房地产开发热,地价立即飚升。国外资料介绍:建设轻轨前期先规划站点,并圈定站点附近土地,通过站点附近土地开发的资金回收,用来解决连接站点之间轨道的部分资金,所以从整个资金投入来说,以站点自身土地开发获得的资金来投入前期运作,可以减少融资量和政府投入。
一般投资,地下线路大致在5.5个亿左右(每公里),高架线路大致在2个亿到2.5个亿之间(每公里),地面线路在1个亿左右(每公里),根据它的设备的标准不同,可能略有区别。在投入上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叫做“政府主导,市、区共建,多元化运作,多渠道投资。”多元化运作就是一条线路要成立一个股份制的公司,作为地铁集团代表地方政府,然后再吸纳一些其他企业和投资方组成一个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进行运作资金,通过贷款、各种方式融资,如有计划地发行债券等,构建投融资体制规划。
规划的站点不要设在发展成熟的大集镇中心位置上,要在集镇的边缘有成片可供形成新城区域的土地上,规划距离老镇既不太远,又适合开发商运作形成新城。如果轻轨从市区(含地铁部分)出发连接*与淀山湖风景区,则沿线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言而喻地将提前完成。届时江、浙也极有可能将轻轨接过来,*区将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原因,进而成为*市西南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城市。在此基础上建设人流、物流和商业的集散、消费中心,构建*及与周边地区的流通网络,成为*市一流的交通枢纽。若能在这一步上抢先运作,则以后*在交通、社会、经济发展上会出现极其主动步步领先的新局面。
篇4
1.完善顶层设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首要的是要有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高校顶层设计的根本指向和核心是人才培养。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应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首要目标,在其发展战略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2.完善顶层设计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08年毛入学率达到23%,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成了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由此,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开始由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型的内涵发展。怎样才能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3.完善顶层设计是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要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本”“以学生家长满意为本”。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高校就是希望受到优质的教育,并为此倾注了很多感情、精力和财力。因此,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高校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完善顶层设计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顶层设计关乎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因此,确定学校的顶层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而要科学预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确定的目标既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共同努力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顶层设计必须考虑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统筹发展。具体来讲,学校的发展必须在“改革”(规范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质量”(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服务”(为学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提高”(办学层次)四个方面下工夫。
二、认真梳理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育阶段的发展历程,准确制定学校的发展指导思想
制定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实际。可以说,洛阳师范学院是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蓬勃发展起来的。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学校的高师层次;1988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1998年,学校党委抓住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提出了“勤攀登、勇拓展”的口号,作出了本科层次办学的重要决策;2000年,学校成功实现了向本科层次的跨越。从2002年的第一次党代会到2008年的第二次党代会,短短几年间学校便在本科层次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洛阳师院升本以来,在近10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中,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具有紧密的连续性、清晰的阶段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向性、规范性、前瞻性、跨越性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变化的阶段性标志是“两次党代会和一次评估”。
1.围绕“以合格本科建设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2002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指导思想中明确了“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中心”“坚持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以创建开放性、多学科、合格的本科院校为目标”等关键词,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突破”,“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其间,学校又制定并实施了“十五”规划,基本构建了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
2.围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争优秀”的办学指导思想。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构建规范的本科教学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学校又确定了更高的“力争评估优秀”的指导思想,提出并着力按照以下关键点为发展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重点,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亮校、科研强校战略”,“坚持师范精神,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精心培育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多学科、教学型师范大学”。这样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发展思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学校内练硬功、外树形象,积极实施“十一五”规划,着力加强教学建设。2007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围绕“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指导思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学校发展迈上了新的平台,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为此,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探索,我们形成了广泛共识:一是以把本科教育做大做强为基础,二是以努力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师范大学建设为突破。这样的目标顺理成章地写进了2008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硕士授予单位和师范大学建设为目标,强化科学管理,突出发展内涵,彰显办学特色,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提出了实现硕士授予单位和师范大学建设“两大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三、紧紧抓住影响洛阳师范学院发展的关键点和制约点,强力推进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的目的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推动学校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因此必须找到制约或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点和制约点,抓住关键点,突破制约点。具体讲就是:强力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两大新跨越”。
一是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立校”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因此,要切实强化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意识,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洛阳师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一批知名的特色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以新课改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能力;等等。同时,要努力拓宽办学渠道,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和示范性软件学院,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实现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二是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主体,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坚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思想,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思路清晰,在不断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同时,把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新专业和重点学科急需的人才上面,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培育优秀学术团队为目标。另外,要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名师荟萃的师资队伍。
三是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以重点学科、硕士点申报为依托,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承担国家级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力推学术精品,打造标志性成果。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具有优势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学科体系、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保证体系,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强势学科,力争省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为尽早实现硕士授予单位的突破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是实施“特色亮校”战略,打造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树立强烈的特色意识,强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依托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地域文化,加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在教学评估中,我们打造了两个特色项目,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特色理念,切实采取措施,真正使我们的特色亮起来,起到引领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让社会认可、公众认可,打造洛阳师院真正鲜明的个性特征。
篇5
在成都金牛区化成社区一个很普通的居民院落,门卫吴桂川、院内保洁员颜竹君是对夫妻档。他当门卫的时候,她就打扫院内清洁;他忙着维修楼道灯的时候,她就放下扫把,当起了临时门卫。真是夫唱妇随,其乐融融!这样的快乐时光是从去年初两人双双就业开始的。在之前,他们的家是一个零就业家庭,还供着一个读中学的儿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2007年初,老吴的情况引起了社区干部的重视,经层层上报,金牛区就业局将老吴夫妇列入了重点援助对象。老吴一家租住的廉租房位于五里墩横街。为落实“就近就业”的援助原则,社区干部经过认真挑选,最终安排他们在“家门口”工作:老吴当院落门卫,妻子负责院内清洁。很快,两口子―个戴起“门卫”红袖章,一个拿起扫把,在社区干部的见证下“走马上任”了。
现在,两人的工资加上门卫的夜间开门费、停车费等,一共有1000多块。儿子读书很争气,成绩非常好。“生活有盼头了嘛,不像以前心头是慌的。”老吴说。
[新闻延伸]
就业援助。是对弱势群体就业的一种帮助,帮助这些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是最关键的事情。近年来,成都市就业部门开通就业援助110,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开展岗位收集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成功实现了全市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区(市、县)的比较充分就业。目前。全市零就业家庭逐年大幅减少,做到了出现一户当月消除一户。全市无结存。
[新闻故事二]
“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人就业,就可以解决一家的生计。”今年已经50岁的向家英,几年前与丈夫一起下岗时,家中的孩子正在上大学。2005年,正当她全家为生计和孩子的学费发愁时,获得了当地政府给予的1000元就业启动资金,向家英在顺庆区仪凤街夜市摆起了百货摊,一家人的生活因此有了着落。孩子也顺利地走进大学。
[新闻延伸]
南充市自2005年8月起。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零就业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享受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了政策扶持,还建立起帮扶“零就业”家庭的长效机制。“解决零就业家庭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新的零就业家庭会随时出现。必须出现一户,认定一户,解决一户。”这是南充市就业局局长李茂康的郑重承诺。2007年,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南充经验受到国务院领导及相关人员的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新闻故事三]
篇6
围绕中心 服务重点 切实做好办公室工作 近年来,办公室在单位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务实、高效、勤奋、廉洁”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能,注重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抓好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为群众、为基层、为领导服务上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现将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增强履行职能意识,切实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 近年来,我们从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出发,履行好办公室职能,发挥作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工作,做好各类资质的申报、换证、年检等工作。各类资质关系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是队伍闯市场、发展经济的重要硬件。近年我办先后完成了地灾勘查及施工资质申报、地勘证书统检、勘察甲级资质升级申报、测绘资质换证等重点工作,并协助完成了iso质量认证、安全许可证申报等工作,同时每年还完成各种资质证书的年检和驻外办事处的备案登记年检工作,为单位获得更多的市场“通行证”进而争取更多项目和占领市场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在各项资质的申报和年检工作中,我们在单位领导和省局处室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吃透具体要求,在人员少、要求高、时间紧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收集资料,较好地完成各种材料,同时与有关主管部门加强沟通,都顺利通过了初审,为资质的申请通过和升级打好了基础。特别是今年3月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积极做好测绘资质换证复审材料工作,加班加点整理资料,通过了初审。在取得各类资质后,我们都及时向各主管部门和社会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影响。 二是为单位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积极服务,近年我们协助做好重大项目的投标工作,如石化项目详勘与测量、钢铁厂勘察与地灾、水泥厂勘察、水质净化厂地灾评估、客运专线勘察等项目的投标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按时完成资格预审材料和投标文件的制作等。同时为重点项目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如根据安排,调配办公室车辆和司机到生产第一线工地值班,直接为生产服务,最多时有3位司机同时在各野外工地值班;再如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报告整理,我们及时想方设法为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电脑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协助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等等,为顺利完成各个大项目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我办能够履行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各项服务工作,有力支持了单位的经济中心工作。 二、树立正确服务意识,努力做好“三服务”工作。 近年来,我们树立正确服务意识,以群众满意、部门和基层满意、领导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做好为基层和群众服务、为机关服务、领导服务的“三服务”工作,坚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围绕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我办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以服务领导决策为宗旨,做好服务工作,注意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收集各类信息,及时准确为单位领导提供各方面的动态、动向和信息,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今年起编发单位的《工作简报》,方便了信息上报。准确领会和贯彻领导意图,起草好重要文件,如工作报告、年度工作计划要点、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领导交办的工作认真落实,把握全局性,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督办工作,有效落实领导的安排部署,保证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如2003年预防“非典”工作,我办根据有关情况及时起草加强防治工作的文件,认真督促和检查各有关
单位做好预防工作,以确保职工群众的健康。 二是积极为机关科室和二级单位服务,发挥桥梁枢纽作用,做好上传下达和协调工作。加强内部协调,积极主动同机关科室互通情况,努力做到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共同围绕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充分发挥办公室联系上下的枢纽作用,确保协调到位、落实有力,共同做好工作,保证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热情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服务,对来访和办事的职工群众热情接待,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妥善处理好来信来访工作,有关问题及时转领导审阅。同时深入基层,了解生产、经营动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和反馈信息。 三、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办公室日常运转工作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单位的形象。因此我们从全局着眼,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做好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服务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工作尽量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讲求效率,不断提高服务工作质量。 一是认真做好办文工作。每年起草及校核下发各种文件材料近百份。公文处理突出规范性,按公文管理规定处理好各种来文来电,做好收文登记、传阅、交办及发文审核、签发、印刷等各个程序,充分利用机关电脑联网,提高了效率,做到及时有序运转。严格按照要求,精心做好所有文稿的审核校对把关,严把文字、政策关,确保文件不出问题和差错,保证公文的质量。并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二是办好会议。筹备组织好每年度的职代会、经济工作会、政工会议、中层干部会等会议以及党代会、承办的局系统会议、培训等重要会议,从会议材料准备、会场布置、会务服务等各个环节精心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各类会议的顺利召开。 三是办好各种事务,近年来,办公室完成了每年度的工商年检、代码证年检等工作,还做好了办公楼维修装修的后勤保障如电话安装、办公用品配备、局域网连接等工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配合领导圆满完成各类接待任务,加强车辆、印章等方面管理,汽车运输连年实现了安全生产。 办公室的办文、办会、办事等事务工作比较繁琐,但我们能够在服务工作中强化“办公室无小事”的工作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力求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转。 四、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我办在领导支持下,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利用好现代高科技手段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来为单位的中心工作服务,取得了较可喜的成绩。 一是建设单位网站。2003年我办在单位出版宣传广告册的基础上,主动向领导建议利用相关的资料建设网站,通过现代网络手段来加强宣传力度。宣传册和网站在扩大对外宣传、树立单位形象上不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有许多客户就是通过该网站了解了我单位,邀请我们参加一些项目的投标。去年底我们又根据单位的发展,及时更新网站,增加了“企业动态”栏目,图文并茂,及时宣传单位取得的新成绩,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一些兄弟单位也学习仿照建了类似的网站。 二是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如2004年下半年根据单位的需求,我办在互联网上了招聘大中专毕业生的信息,效果较好。先后收到电子邮件简历自荐信等上百份,包括中国地大、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其中还有多名研究生来联系。有关材料我们都及时交领导审阅和转劳人科办理,今年已接收了十名毕业生到我单位工作,缓解技术人员紧张的状况。 三是随着机关电脑日益普及,我们逐
步建立起机关办公局域网,实现了文件共享等,既节约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更好地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 四是使用“企信通”等新手段为工作服务。今年起我们使用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企信通”业务后,群发会议通知或通知其它事务,直接通知到个人,不仅快捷方便,更大大提高了效率。 五、强化内部学习和管理,不断提高运作效率。 针对我办具体办事工作的人员较少,工作任务重,身兼数职的特点,我们着重加强思想*和文秘、工作业务、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几年来办公室的同志任劳任怨,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合力同心干好工作,讲奉献、淡名利,立足本职岗位,树一流工作意识。 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办公室必须是一个制度健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政令畅通的战斗集体。近年我们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了办公室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文件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司机管理制度、文印管理制度等,从而使办公室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规范有序,提高运作效率。 过去几年来,我办围绕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职代会民主评议均名列前茅,被评为单位“先进集体”,负责人被评为单位“优秀经营管理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回顾几年的工作,我办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学习抓的还不够紧,在服务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督办工作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建设一流的队伍,争创一流的业绩。
篇7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户籍改革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做减法”,即把原先附着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权益剥离下来。另一条是“做加法”,即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赋予转移入城的非户籍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如果不赋予权益,居住证和暂住证就没有区别。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居住证持有人并不是真正完全等同户籍人口,但是基本上可以保障其在异地的生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刘宏斌认为,“居住证制度是公民自由居住权利的体现,持有居住证的外地人能够与常住居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这些非常重要的权利。”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上的歧视,有助于公民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实现公民人身权利的平等。
“居住证针对的人群,一个是事实性的外地常住人口,就是在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并且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外来人口;另一个是短期打工的外来人口。”在刘宏斌看来,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要保障这两种人群的权利。同时他认为,居住证制度改革属于一个过渡性改革,“外地人口毕竟大多数都不是要变成本地人,同时外来人口又需要管理”。
可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同等权利
一直以来,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外来人口纠结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等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在《意见稿》中得以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享有劳动就业权利,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等基本公共服务。
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暂住证相比,取而代之的居住证赋予了外来人口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除此之外,《意见稿》还指出,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办理生育服务证等便利。
《意见稿》还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居民委员会选举、人民调解员选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在居住地享受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办理婚姻登记等便利。
居住证持证者有稳定住所且缴纳社会保险达一定年限可落户
《意见稿》规定,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居住证发放地人民政府规定的落户条件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意见稿》明确了居住证发放地人民政府确定落户条件:
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条件为: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稳定住所;
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中等城市的落户条件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并有稳定住所,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但对稳定住所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城区人口1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稳定住所,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但对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其中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可以对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稳定住所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规定,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应当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合理设置积分分值。
多地废除暂住证实行居住证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废除暂住证,推行居住证制度,废除暂住证实行居住证制度渐成趋势。
2014年11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运行了17年的暂住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合肥市已推行居住证制度,以取代原有的暂住证管理,外来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医等多方面将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
篇8
兰溪政府高度重视“两富”建设,兰溪市长指出,要全力推进“两富”兰溪建设,可见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土经济前景广,品牌企业口碑佳。兰溪是工业大市,其本土产业已积累了一定资金、经验与口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创建“纺织强市”。
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兰溪矿产资源丰富;兰溪港是浙中唯一能停泊300吨级船泊的内河港。兰溪民俗文化独树一帜,为两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2.“两富”兰溪建设中的挑战分析
2.1政府面临的挑战
公信力下降,信任度较低。兰溪政府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等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与公众要求仍相去甚远,全方位重塑公信力是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
扶持力度低,企业负担大。在严峻经济形势下,许多骨干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等问题。尽管政府全力推进“两富”建设,但相关政策执行效率并不高。
服务不灵活,办事效率低。政府部门效率低,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作为“两富”建设主力军,政府职能部门转型升级关系到“两富”建设的进程。
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弱。据调查,半成受访者认为政府需加强执法力度,同时也有受访者表示政府需完善法律法规。
公共设施不完善,街道整治力度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感,对提升兰溪城市形象与品位意义重大。
2.2传统企业转型难,新兴企业起步难
兰溪传统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有的“三难”问题给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新兴产业相较中小企业成本高,资金流通难,需要政府扶持。
2.3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
兰溪市属副热带季风区,境内水、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传统工业飞速发展下,兰溪多个“生态村”环境恶化,村民患癌症死亡率极高。治污成了“两富”兰溪建设的一大困境。
2.4主人翁意识不强烈,社会实践不积极
要实现“两富”兰溪,涵盖经济、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4]。“两富”的建设,个人的力量不容小觑,兰溪人民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二、推进“两富”现代化兰溪建设的建议
1.政府可采取的措施
重塑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首先要了解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其次要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取信于民,不纸上谈兵。
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法律法规。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确保惠民政策顺利实施。其二,改善公共设施,提高社会基本保障。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第四,创造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的条件,以公开透明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转型。这要求政府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垄断,营造更加富有激励性的市场环境;调整产业政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管理机制,打造品牌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兰溪土地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引导果农兴办休闲果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加果农收入,提高山地资源的附加值[3]。政府可以根据各乡镇工业园区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建立特色显著、错位发展的乡镇工业园区,提升区域竞争力。
结合自然景观,打造旅游大市。兰溪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关部门可以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打造旅游品牌城市,带动兰溪经济,提升兰溪城市形象与品位。
2.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转型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根本保证。就企业而言,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第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以更灵活的经营策略实现平稳转型升级;第三,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从人财物、产供销等多个方面实现管理的全面升级,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取市场创造条件。
3.个人发挥兴趣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说,“两富”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两富”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建设“两富”的终极目标。个人应主动加入“两富”现代化兰溪建设中,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全面发展。
三、总结
我们针对兰溪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措施,为实现“两富”现代化兰溪这一宏伟目标献计献策。“两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在兰溪的具体实践,如果全社会都能够为“两富”建设做出改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信社会凝聚力会增大,从而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社会认同感,兰溪将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天晗.浙江兰溪生态村环境恶化 村民患癌症死亡率极高[N].青年时报.2009-07-13.
[2]杨乐.两会热点访谈: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很多事要做[N].人民日报,2008-03-17.
[3]李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51-52.
篇9
党的*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科教强省”的奋斗目标,市第五次党代会全面喊响了“社会事业,教育为先”的口号。长期以来,我县始终把“科教兴*”作为推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和奠基工程全力去抓。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中、省、市对教育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教育工作者工资优先足额发放。但时至今日,全县教育工作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依然是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一块心病。基于此,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县人大、政协分别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教育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建民县长还以个人名义写信征求全县科级干部和各界人士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是条件问题,而是落后的教育理念;不是环境问题,而是缺少改变环境的信心和勇气;不是人才问题,而是缺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和机制。从教育理念来讲,不少乡镇和部门没有“优先发展”教育的行动和决心,喊的多,做的少,议论的多,关心的少,指责的多,监督的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教育作为一种经营,主动出击,大胆创新,像抓一般社会事业一样,就教育抓教育,外向思维不多,竞争意识不强。从环境氛围来讲,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力,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抵制不正之风的信心和勇气,插手教育影响正常教育管理的人和事经常出现。从体制机制来讲,管理机制不健全,运作体制不顺畅,系统管理乱,教学组织乱,一潭死水,缺乏活力,以致出现校长队伍素质偏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生源大量流失等现象。不解决这些问题,振兴我县教育事业就是纸上谈兵,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透过这个辉煌的面纱,我们已明显感到了人才的缺乏,智力支持的不力。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再不重视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我们整体事业的发展必将最终落伍。因此,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新理念,加大改革,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全面振兴我县教育事业。
二、做实动作
(一)抓住素质教育这个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以体现“教育公平”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全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学校布点调整力度,缩小城乡、镇村教育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子弟普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施配置项目上,任何单位、部门都不能打折扣;三是认真做好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和“控流劝返”工作。特别要悉心关注、组织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在这一点上各乡镇、教育局和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落实责任。教育部门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水平。要注重教育的连续性,狠抓小学、初中教育,夯实基础,全力抓好高中教育,打响我县教育品牌。要把握教育的协调性,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职业、成人、幼儿教育,逐步发展聋哑、残疾等特殊教育。要突出教育的时代性,紧扣时代脉搏,加大改革创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及时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实用人才。
(二)抓住教育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是教育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县教育局是全县教育工作的总设计师,是“纲”,必须从自身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规章制度,率先垂范,表率基层。局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和衷共济,在全县教育发展上创新思维,出新思路。局内各股室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经常下基层调研、学习,指导工作,决不能打上教育局的招牌指手划脚,当“小少爷”。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关心体贴一线教师,在教育部门不允许出现“生、硬、冷、横”等不文明行为。校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和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善管理、会管理、能管理。要坚持校长代课制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县教育局要严格落实校长聘任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对不会管理又不求上进、教师意见大、社会反响差的校长及时从校长岗位拿下来。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培养—提高”为原则,制订科学有序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教师进修计划。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对既不参与培训,又不自我进修,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坚决予以解聘。对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已陆续从大专院校招聘优秀大学生予以补充,这个制度将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最终要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活性机制。因此,全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强烈的危机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着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我县教育队伍建设上新台阶、新水平。
(三)抓住优质教育资源培育这个基点,为教育发展积攒后劲。近年来,我县在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校舍布点调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增补等,这是全县人民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清楚,在历史文化挖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设施配备、师资力量调配等方面依然很不到位。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上,我县是一个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从仰韶文化到蒲谷书斋,从范仲俺兴教办学到*师桃李天下,应该说区域文化积淀丰厚。但作为教育文化部门没有很好地挖掘、宣传、推介,没有让历史文化起到很好的鞭策、鼓舞后代学子的作用。从今年开始,教育文化部门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积极挖掘这一宝贵财富,打响古豳教育文化的品牌,推动全县教育文化工作快速发展。二是教育教学理念不新。教育教学改革初试皮毛,倒遗弃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譬如压缩了学生记忆性的内容,导致基础不牢,似是而非;一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重了学生负担;淡化学生的书写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字迹潦草,很不规范等。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课堂教育和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个功夫主要要下在教育者身上,而不是学生,但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最终出现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进一步改进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受财力等各种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到位了,但内部空空如也,器具设施不全,难以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教育部门要严格把握,宜像抓新农村建设一样,基本设施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同时,要大力提高信息资源、仪器设施的利用率,对资源闲置,应用、管理、维护不力的学校要严肃追究责任。四是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城区教师拥挤,山区教师奇缺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去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实施“支教工程”,一部分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效果很好,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县教育局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跌硬茬予以彻底解决。在这里我要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教师调配上少插手,少干预,一但发现领导干部插手正常教师调任要严肃处理。
(四)抓住职业教育这个品牌,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把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光靠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远远不够,还必须抓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结合新建县职业教育中心之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成人职业教育,扎实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培训工程”。要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活力,规范办学程序。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原则,加快专业设置调整,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实用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三、健全机制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局要紧密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构建和完善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等,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要强化领导机制。“今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大小,不是光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这是总理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话。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要领会“富不抓教育富不长久,穷不抓教育穷不断根”的道理,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这个着眼当前、造福长远的民心工程。要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校制度,把教育工作实绩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二要严格考核机制。要不断强化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规范、科学、公正、公平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机制,用考核推动工作、用考核落实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提拔的重要依据,对支持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要予以表彰、奖励;对达不到目标考核要求的,要予以通报批评,限期补课。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作为、任务欠帐多的校长,要坚决问责。通过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县教育质量大提升。
三要完善激励机制。“有为才有位”。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建立起“唯才是举”的校级领导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能进能出的教师动态管理体制,真正把那些有思想、有能力、能干事、干得好事的教师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对那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隆重表彰,树典型,扬正气;对那些不能胜任,在工作中应付了事,成绩平平的,要及时调整岗位,甚至严肃处理。同时,要积极寻求建立多种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四、各方调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努力推动我县教育健康、均衡、持续、快速发展。
首先,要加大宣传。要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针对不同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难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总结经验,鞭策后进,让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共同为我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出良策、献才智。
篇10
伊春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管局施业区面积351.2万公顷,包括17个森工林业局,共有230个林场所,都是始建之初根据木材生产需要规划建设的,其中新青、乌伊岭林业局各有3个林场所未建。共有居民6.9万余户、19.4万 人。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1.5万公顷,经营半径不足20公里。目前随着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现有林场所布局已不适合新形势需要。
二、实施场所撤并整合进行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进行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有效途径,兼具保生态、兴产业、聚人口、促脱贫等多重作用。一是在生态效益层面上,通过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对撤并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使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森林的休养生息,森林生物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由于林区内减少了人为活动,使烧材等非生产性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为减少,加之林场(所)撤并后对林场(所)址进行造林绿化,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增加,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在社会效益层面上,按照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将撤并的林场(所)居民迁移到山下城区,可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改善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林区职工告别艰苦的生活条件,创造安宁、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便利的生存条件,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稳定。
三、林场所撤并搬迁情况和主要做法
伊春林区进行林场所撤并实施生态移民时间较早,为彻底解决林场居民多年一直沿袭以木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消耗,改善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对林场所整合进行谋划,并于2001年制定出台了伊春林管局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但因体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形势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大面积铺开。从2009年开始,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大交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契机,充分将林场(所)撤并与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在面临停伐带来的阵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细化调整了林场(所)撤并总体规划,拟定将现有的230个林场(所)撤销101个,调整比例为44%,需要生态移民2.4万户,66000余人,区划调整后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可达27546公顷,比调整前增加11878公顷,并确定分期整合撤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全林区已有57个林场(所)完全撤并搬迁到位,搬迁移民户数14000余户,35000余人。搬迁的林场所居民除少数困难职工要求申请廉租房和要求资金补偿而自购房之外,其余全部安置在棚改房中。各地在撤并搬迁过程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切实从解决下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确保山上职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强林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并将其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加强督办检查,实施年终考评,有力推动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开展。
(二)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场(所)撤并布局,重点重点解决农林混居、不利于资源管护的实际问题,合理处置林场(所)撤并后形成的大量空房和建筑物。对林场(所)旧址、道路、居民生活区旧址进行还林还草,尽快恢复植被。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林业局在推进场(所)撤并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新颖的工作思路。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撤并安置人性化、住宅布局合理化、起居生活生态化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端产业促进就业、以平民产业促进增收,投资数亿元打造了西岭现代化生态型中心林场,创建了“西岭模式”。美溪林业局为确保撤并林场(所)职工“搬得出、稳得住”,整个移民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移民的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为了真正达到职工逐步致富的工作目标,该局还紧紧抓住了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即: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方向对路,措施得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好的思路和做法,为全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通过大力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进程。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下山职工就业压力大及生活负担重等“三大难题”。在下山职工安置方面,市政府结合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求各林业局在棚改房分配上要优先考虑撤并林场(所)搬迁职工,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下山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出台了《关于棚户区改造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 》(伊政发[2010]40号),职工群众搬迁安置总体上按照山上向山下、林业局向中心城区“两个集中”的原则进行,根据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扶助和创业、再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了撤并林场(所)职工搬迁补贴政策,市政府(林管局)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财政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助;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目前,部分撤并到位林业局的搬迁补助费已顺利发放到搬迁职工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场所职工下山的积极性。201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伊政发[2012]38号),对林场(所)撤并搬迁职工的住房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在搬迁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为确保山上居民转入山下迁得出、住得上、不回流,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以及用水、取暖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充分尊重棚改迁入山下居住者的意愿,将同一林场居民尽可能安置在一个小区,增加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受到了群众欢迎。在解决下山职工生活方面,要求各地在做到“四个到位”,即拆迁补偿到位、住房安置到位、培训就业到位、社会保障到位的同时,对下山的特困职工群众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物业费、供热费等适当给予减免,努力降低搬迁职工生产生活成本,确保下山弱势群体的稳定。在解决林场(所)搬迁职工就业安置方面,对撤并的林场(所)加大专业管护力度,调整管护方式,通过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组织营林抚育生产合森林管护工作,安置了一批下山职工,使他们既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又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鼓励扶持搬迁职工在浅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发家致富;结合招商引资,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为下山职工积极创造和开发一些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积极协调推荐,优先安置撤并林场(所)职工,减轻林场(所)撤并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篇11
key words: Financial policy Promotes the northern Jiangsu Competition
作者简介:肖文圣,1969.11,男,江苏泗洪县人,三江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创新管理。
自从江苏省1994年确立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2001年成立了江苏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以来,苏北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苏北面貌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比如出现了沭阳县花木产业和兴化农副产品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一、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概况
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近几年的江苏财政预算政策中。典型的是苏财预[2004]54号文“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苏财预[2005]33号文“关于明确加快苏北振兴有关财政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苏财预[2006]119号文“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
振兴苏北经济的地理区域指徐淮盐连宿五个地级市,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经历了促进发展、振兴苏北和南北挂钩共建三个阶段,也是加快发展苏北经济的三个层次,省对苏北振兴的的力度在省政府的人代会中逐步得到体现。比如,在 2000 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就提出,“重点加快对宿迁市的扶持力度”;到 2006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之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相继提出,“重点帮助宿迁市实现更大突破”;在200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写进了“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这 14 个字。
振兴苏北的财政政策主要指扶持苏北各个县的集中工业区。在内容上发生过这样几个变化:2004年实行的财政政策是给予范围内产业集中区500万元直接补助,给予苏南投资者在苏北重点开发区进行成片基础设施开发并且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三年内省每年奖励1000万元;2005年开始实行的调整的财政政策,以2004年为基期,苏北各县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省集中部分予以全额返还,返还的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科技招商项目补贴、骨干工商企业和利税大户以及对投资者(苏南投资者)奖励;2006年实行的财政政策是南北挂钩共建的区中园每县只能设一个,并且每个挂钩的区中园每年以奖代补1000万元专项用于区中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贷款贴息(对具体落实情况实行实地察看后予以兑现),“十一五”期间,区中园内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分成部分,年终结算返还,专项用于区中园滚动发展(省厅会同审计组织抽查,对虚报地区予以取消返还)。
江苏省的发展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其原则和方向是“多予、少取、放活”以及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的“四项转移”。 “十五”期间,江苏共安排苏北地区和跨区域涉及苏北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7个,总投资4400亿元。具体表现一是返还上交省级部分财政收入,减轻苏北各县财政负担,增加地方发展资金,据2008年统计,五年来江苏省对苏北地区各类转移支付达666亿元,年均递增39.6%;二是鼓励苏南投资者投资,从苏北外部引入发展资金。 江苏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客观反映出财政应该具有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引导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产业转移,从而要达到缩小地区差距,提高江苏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振兴苏北的江苏省财政政策评价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客观规律和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用人民大学陈共教授的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应用”。
财政政策有三个要素,一个是政策目标,它是政策的核心要素。二是政策手段,它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它有税收、国债、预算、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手段。三是政策效应,它是政策的效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体。
振兴苏北经济的江苏省财政政策总目标就是苏北经济振兴。振兴苏北经济采取的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到2010年,经济增长力争赶上全省平均速度,GDP总量接近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20年,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南北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是转移支付。在2005年《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中,在“四项转移”的措施不变、优先发展的导向不变、对口支持的机制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由以扶持输血为主转向激活内生造血机制为主。采取谁发展,谁得益;快发展,多得益;对苏北发展的增量部分,省里少取,对部分特殊困难的地区省里不取的财政政策。其次是财政补贴手段和预算手段,后来的南北挂钩政策中主要以贴息(区域外投资以融资的贷款利息为标准)、预算资金控制等手段促进区域外资金的投入。
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已经表现出苏北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外资金投资逐年递增,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人均GDP看(以宿迁为例):2001年为4377元,2004年为6462元,2007年为10217元,可以计算出2001年至2004年年均增长旅为15.9%,2004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19.4%。从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个数看(以宿迁为例):2001年为423个,2004年为516个, 2007年为1133个。2006 年,宿迁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284.9 亿元,占全市 GDP的 62.7%;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投入等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从这些个数据列可以看出发展苏北,江苏省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但是,从人均GDP看(仍以以宿迁为例):2001年宿迁为4377元,江苏省为 12922元;2004年宿迁为6462元,江苏省20852元;2007年宿迁为10217元,江苏省为33689元。三个时点的数据,宿迁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87%、30.99%和30.33%。从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个数看(仍以以宿迁为例):2001年宿迁为423个,江苏省为 19684个;2004年宿迁为516个,江苏省27136个;2007年宿迁为1133个,江苏省为41841个,则三个时点数据看,宿迁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仅为:2.15%、1.90%和2.71%。从GDP数据可以看出苏北与全省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
虽然从GDP绝对数看(仍以宿迁为例):2001年为223.16亿元,2004年为335.59亿元,2007年为542.0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0%。可以说苏北地区的经济数据增长比例都比较乐观,达到2010年苏北经济增长赶超省平均速度。但是,从人均GDP看,苏南与苏北的差距却存在加大的危险,到2020年能否扭转差距加大的情况,这一目标按照现在趋势未必能够实现。
造成差距加大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财政政策造成的,原因是竞争。张五常曾经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我国实行区域竞争制度,由于区域竞争制度的存在,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论是发达还是落后地区,确实起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正是由于区域竞争制度的存在,也促进区域之间扩大经济贸易,发达地区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一个国家内,区域间不存在贸易壁垒,交易成本降低,区域间是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结果是强者愈强,弱者更弱,导致区域间经济竞争实力差距加大,导致地区差距更大。在江苏省实行南北挂钩的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降低区域间交易成本,而苏南进行的产业升级换代,转移到苏北的产业相比较是增加值较小的产业,对江苏省南北差距加大,有较大影响。
苏北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GDP的增长率赶超省平均速度,主要得益于省财政政策和像宿迁采取的“以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宿迁市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的改革举措”的更加灵活大胆的政策。但是,由于苏北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经济,像宿迁市目前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化初始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工业化的萌芽状态,劳动力就业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内部结构处于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如果让苏北真正赶上甚至超过苏南,不是10年2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能够解决的,财政政策中“省集中部分返还”将不能根本解决苏北经济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财政激励的政策在特定时间也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同时,目前已经出现这样情况:苏北人认识到苏北振兴关键在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关键在招商引资;浙商、闽商、粤商以及上海商人和境外投资者都来了,在新一轮投资热潮中,浙商成为赴苏北投资创业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如,截止到2009年5月,在宿迁工作和生活的浙商总人数接近5万人,各类投资项目超过1500个,投资总额约700亿元;邳州人认识到苏北人的目光如果总盯着苏南,就会永远落后,瞄准苏南学苏南永远赶不上苏南,只有跳出江苏学浙江,才能超过苏南;盱眙县也作出了“八不招”的规定:不招低档次的服装、工艺简单的玩具、使用本地原料的木材加工、产能明显过剩的彩钢、订单吃不饱的印刷、没有上规模原料基地的食品加工、有污染的化工和以废旧加工为主的塑料颗粒等八个方面的项目。
苏北经济在振兴计划中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与苏南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要谨防出现“美左桥诺”效应。意大利南部“美左桥诺”原来农业经济占主导,意大利后来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移中,形成了南北方的巨大收入差距。东德地区曾经也有过比较快的增长,但是后来慢下来了,政府大量转移投资、补贴并没有诱导出吸纳就业的产业,没有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所以实行南北挂钩的这种帮扶工作能否有效实现振兴目标,需要对振兴苏北财政政策重新审视,省振兴苏北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完善与改进。
三、对振兴苏北经济的财政政策建议
苏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江苏全省的一半,人口数量接近全省一半,但GDP总量只占全省的1/5,人均GDP仍然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如何让落后的苏北赶上苏南,一方面从外部看需要财政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从内部看需要挖掘苏北自身的潜力。
1、在产业政策方面,坚持发挥传统优势和产业转移两条腿走路的政策。财政政策围绕一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工业化改造升级,提供政策扶持与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继续实施苏南产业转移,扶持地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业系统转移,让苏北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群聚,防止“美左桥诺”现象发生。
一方面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优先发展,可以实施“飞地”招商政策,借省财政优抚园区集中发展政策,在产业集聚相同时,结合传统的比较优势加强对苏北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把苏北建成苏南的后花园。
2、通过财政政策奖励与培养企业家。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在振兴苏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家才能这个重要生产要素。经济落后,归根结底是思想的落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缺乏企业家的思想仍然是制约苏北大发展的最大障碍。“冬天晒太阳,夏天乘荫凉,不冷不热打麻将”的积习难改,只有在苏北大地培育出一批企业家,才是真正地激活内生造血机制,才是振兴苏北的“起飞”时刻。
3、加快实施科技和人才战略。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人才。省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苏北科技创新扶持,对大学毕业生返乡的扶持,奠定苏北经济起飞的人才基础。现有的志愿者服务苏北计划,不足以满足苏北人才需求和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可以加大苏北人才回乡的政策财政优惠政策,以解决长期苏北人才不足问题。
4、积极扩展国内贸易的驱动。在江苏计划将建12条铁路覆盖13个地级市的情况下,将扭转苏北相对闭塞的现状,四通八达的高速干道也让苏北地区踏进了上海4小时辐射圈,但仍需财政政策解决苏北经济发展基础投入与改造,一方面构建盐、淮、宿的出省铁路通道,另一方面构造东部出海通道,为扩大国内贸易和江苏经济辐射省外作为垫脚板,借此取得经济的发展质的飞跃。
5、加强财政监督控制职能。省财政资金的支出不搞一刀切,增加预算支出的可行性、科学性、必要性,对苏北不同县区实行专项财政支出资金,并对支出资金项目的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如江苏省财政厅潘永和厅长强调的,财政干部要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创新创优三种能力,来增强财政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增强苏北竞争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曲辰,以工业突破为第一方略的宿迁样本――访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N],经理日报,2008 .7 .16
[2] 孙巡,决不拖建设新江苏的后腿――访宿迁市代表团团长张新实,[N],新华日报,2008 .1 .30 .
[3] 刘晓东,抓住机遇实现“千百万平台”,[N],江苏经济报,2008 .1 .26
[4] 郁进东、马志春,江苏:南北互动实现共同发展,[N],经济日报,2007 .1 .16
[5] 苏北振兴进行时,js.省略/xin_wen_zhong_xin/2005-06/03
[6] 吴林海, 曹炳汝,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学海,2004(02)
[7] 黄健,苏北:融入才能赶上,[N],人民日报,2005.11.08
篇12
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计划获批的重要意义,在广州出台中小客车总量“限购令”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为了缓解广州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交通供需紧张的压力,就在6月30日的晚上,广州突然通报“限购令”,3个小时后,7月1日零时起,即对全市中小客车试行总量调控管理,在一年的试行期间,全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限制在12万辆,这使得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尤其迫在眉睫。
而更令人关注的一点是,新批复的7条地铁线路中,除了在现有基础上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有5条新线路将通往萝岗、从化、增城、南沙等,以加强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进一步支撑广州“南拓、东进、北优、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交通是城市空间的反映,空间怎么走,交通追随它;另一方面,交通又引导空间,可以带动城市的走向、空间结构。这两样是兼而有之的。新一轮建设其实是目的性很强地往延伸,即在更大的空间里谋划广州的发展。”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加强与中心城区联系
7月16日,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在回应汽车“限购令”时表示,“限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晚限不如早限。”据称,至6月底,广州汽车保有量逾242万辆,以目前年均近两成的增速,4年内就会翻一番,超过330万辆的“严重拥堵”红线,届时将造成中心城区痛苦的堵车状况。
陈如桂提到,广州将从建、增、限、管四个字上面齐下功夫规划该市交通发展。他透露,至2015年,广州将投资2700亿、安排240项交通项目,涵盖空港、海港、地铁、高(快)速公路、交通枢纽站、地面配套设施以及公交衔接系统等,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尤其是地铁建设方面,广州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再建7条新线,地铁线网将从现有的236公里增至500公里。
实际上,除了加密中心城区线网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加强组团与中心城区联系正是本轮地铁建设规划的重点。根据广州发改委公布的7条新线,其中有5条新线针对性地加强萝岗、南沙、从化、增城几个新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这包括:
从金洲到南沙客运港的4号线南延伸工程,旨在加强南沙新区与番禺重点区域、广州中心区域等的联系,覆盖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科研信息、知识经济及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的新兴产业发展组团,加快南沙临港经济区域建设,带动南沙新区的发展。
13号线首期工程(鱼珠-增城新塘镇),加强老城区、新城区、发展区与城市副中心联系,缓解老城区地面交通压力、疏导交通,引领发展区轨道周边集聚发展。
长达51.2公里的14号线一期工程(嘉禾望岗-街口),要解决的是从化到广州中心组团的交通需求,兼顾沿线组团开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1号线工程(天河公园-增城广场),线路长约58.7公里,为的是加强东部新城区、萝岗区、增城市与中心区的快速交通联系,解决组团到广州中心组团的交通需求,兼顾东部新城开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城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带的发展。
知识城线工程(原14号线支线)(新和-镇龙),加强中新知识城与中心区及知识城内部组团的轨道联系,确保知识城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
陈如桂还公布了广州交通“13677”计划:广州要实现30分钟通过公共交通到达市中心;南沙、萝岗、从化、增城、花都等5个新城、副中心以公共交通60分钟能到达广州中心城区;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比例超过70%;市民选择地铁出行比例为70%。
从“拓”到“优化提升”
早在2000年,广州就提出构筑“双快”交通体系,即高(快)速公路和速度快、大容量轨道交通。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广州地铁建设加速,而这恰与广州城市空间扩展相承。
李立勋解释:“现在交通需求很强烈,其实还是引导性的,就是希望城市往外走,拉开格局,在更大的空间里谋划广州的发展。拉开意味着疏解主城区的人口、功能和产业,但不是盲目的,国外叫‘有机疏散’。疏解的同时是发展,为提供发展动力和发展的机会。拉开这么远的时候,普通公交车就不行了,所以一定需要有相应的大尺度、大容量的交通工具的支撑。”
在广州的历史上,广州老城区基本上呈带状向东扩展,真正的变化始于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建区,广州朝更大的服务范围拓展。2001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著名的“南拓、北优、西联、东进”的城市格局亦于同期提出。
“南拓”、“东进”是指广州城市向南、东两方向拓展;“北优”是指北部是广州主要的生态敏感区和水源涵养地,应该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从严控制开发强度,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保护区;“西联”是指建立“广佛都市圈”。执行这8个字的具体措施是对老城区实行有机疏散、优化结构、拉开建设、开辟新区、保护名城、形成有岭南特色的城市景观。
2006年9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规划年会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说,广州的规划方针缺乏“中”,城市发展不能“喜新厌旧”,要慎防出现城市空心化。因此在200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中调”的概念,广州城市发展的也扩充为十字方针。
参与了2007年新规划的李立勋表示,2000年到2007年这几年间,是格局拉开,骨架搭了起来,但整个城市气氛还没形成起来。而2007年以后可以说是优化提升,从规模走向品质,从拓展走向品质提升、从拉开骨架到长肉丰满起来。经过几年的疏解之后,老城区开始调整优化,“三旧改造”把一些不适合中心城区的功能疏散出去,发展一些针对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项目。
2010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张广宁提出广州12个区(县级市)区分为6个老城区(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两个副中心(萝岗、番禺),4个卫星城(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着力建设以现代化产业、生态、宜居为特征的新城区。老城区要一手调结构一手抓管理,副中心和卫星城要着力建设以现代化产业、生态、宜居为特征的新城区。而2011年的广州党代会又提出了“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萝岗、南沙)、三个副中心(花都、增城、从化)”的城市空间布局。
“广州这些年这么多提法,格局还是那个格局,只是表述的方式不一样,做些节点。现在节点特别多,这些节点本身怎样做好,以及这些节点怎么组装起来,应该重视。”李立勋说。
开发注意功能多样化
对于几条新批复的联结新老城区的地铁线路,在多数乐观的声音之外,也有网友表达了会不会出现像3号线地铁一样拥挤的隐忧。
李立勋回应道:“3号线的问题是对市场考虑不周,没有预料到南拓之后会有这么多人要坐地铁。另外,城市布局对于不同的地方要有合适的功能与规模的考虑。其次,交通方式、线路、站点、发车密度等都要周密设置。”
篇13
一、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概念及关联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于和谐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是以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和谐共存为基本原则的更高级文明形态,体现了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1]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对于城镇化而言,是我国新时期、新格局的历史任务,是改革发展道路上的时代选择。因此,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和现实借鉴意义。
二、广西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一)广西生态文明的现状
广西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近年来,广西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美好生态促进绿色崛起。通过“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绿色增长;创造更多绿色财富,提升社会绿色福利;切实履行绿色责任,作出更多绿色贡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47.52,全国排名25,与2014年51.59,排名第十相比较,2014年快速发展的态势未能保持,生态文明发展速度冲高回落。目前,随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法规的健全落实,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生态文明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发展指数在平均水平以下,资源减量增效任务艰巨。
(二)广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广西城镇化发展在区党委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措施和部署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城镇规模、体系、功能、城乡面貌等方面呈现良好态势。但目前广西城镇化质量不高,面临建设方式比较粗放、产业支撑薄弱、城镇化水平偏低、各类城镇发展不够协调、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偏慢、城乡二元结构亟待破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4]2014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桂发〔2014〕13号)通知出台,明确了广西未来几年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桂政发〔2016〕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形成城镇群和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5]现阶段,广西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速度与质量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呈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态势。
三、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文明建设
城镇化进程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挖掘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新亮点,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自觉性,调整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心态,加强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调试、转换,进而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重塑和整合,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打造旅游强区”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就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一种以多样性为内涵、以人类自觉回归自然、追求终极人文关怀为理念的新的文明形态。“打造旅游强区”是广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目标。推进广西打造旅游强区建设,需要以新文明形态的价值理念,来审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打造旅游强区关键在于活的“文化”、亮点在于文化的“特色”。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而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打造旅游强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指导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在于转变思想观念,把生态文明原则和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进一步理清思路,发挥其引领的功能。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需要协调发展民族旅游,对民族旅游兴利除弊,努力实现民族旅游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双赢。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已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衍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供给。这既为旅游产业自身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同时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6]鉴于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了巨大变化,甚至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主体丧失,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需要对民族音乐文化主体进行培养。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者而言,保护与传承必须客观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事实,转变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想观念。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植入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视野,搭建必要的实践平台和文化载体,真正地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深度整合和有效开发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挖掘更多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新亮点。
(二)搭建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平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方向在于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在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紧凑节约型城镇化模式,在于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7]目前,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绿色、生态、市场理念也在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型生态工业也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它们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和人类发展方向,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呼应。相比之下,文化建设、文化呼应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更应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方面有所突破。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除了理念的创新和对于旅游发展的牵引,还应促进旅游、文化、教育的互动发展,搭建一系列践行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新理念的实践平台。只有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实际出发,在旅游、文化与教育之间互动发展中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不断增强旅游创新发展的文化自觉,才能搭建越来越多的实践平台,共同致力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三)发展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载体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多种形式,其中以人为载体的教育是文化传承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民族个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具有决定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及文化实践等条件,并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受众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生态文明重在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要突破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民俗传承等传承模式,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弘扬优秀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通过发展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载体,推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发展,形成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思路、新视野。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保护的新要求,要注重呼应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发展战略创新,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大资金投入,以城乡文化融合和城乡居民互动作为音乐文化建设重点,深入发展诸如少数民族音乐汇演、少数民族音乐竞赛、少数民族歌舞竞赛、少数民族节日庆典、少数民族音乐沙龙等多种表现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载体,搭建各类音乐文化实践平台。发展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载体,有利于在保护中开发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开发中保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创新能力。
围绕“打造旅游强区”的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保护,应拓展思路和视野,将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联系起来,根据城镇化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各种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有机统一,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并举。
[参考文献]
[1]360百科:生态文明[EB/OL].
[2]人民网: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EB/OL].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桂政发〔2016〕9号)[EB/OL].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J].广西日报,2014,8,10,第005版,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