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思寄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哀思寄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哀思寄语

篇1

1、哀思寄语8个字:斯人已去,心中犹念。

2、清风白云怀旧貌,碧水蓝天寄哀思。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必须不期望看到大家太难过。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风不刮了。一个黑影向房子走了过来,这个黑影十分巨大。它慢慢地走来,这个黑影也现出了本来面目。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魑魅魍魉:狮子的头,老虎的身子,还有熊的脸。

爱·美第一次看到这么恐怖的东西,不禁如狼嚎般大叫起来。小女孩用责备的眼光看着爱·美。那怪兽也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朝她们这边走了过来。小女孩按下了一个不容易看到的按钮,突然,出现了一个地道。她们两个一下子就蹦到了地道里。然后,小女孩又按下了一个按钮,地道关上了。怪兽来到这儿一看,根本没有谁,就走开了。

爱·美和小女孩来到地道里,地道里很黑,什么都看不到。爱·美突然对身旁的小女孩起了疑心:为什么她会知道这个地道?为什么她能在这种恐怖的地方住下去?为什么那么可怕的怪兽?……

这个小女孩究竟是谁?请继续收看“爱·美遇险记(五)”

篇3

其中,最具特色是爱斯基摩人。大约是在6000年前,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之后,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猎民族,追逐着丰美的水草和大量的动物,一直往北,越过了白令海峡,来到了阿拉斯加。那时候,阿拉斯加南部以及往南的广大地区,已经有印第安人居住。这些人只好沿着北冰洋边缘分布开来,往东一直扩展到了格陵兰。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很少与外界接触,独自战天斗地,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把人类抵御严寒、荒凉、饥饿和孤独的极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文化。

“爱斯基摩”名字的由来

至于“爱斯基摩”一词,他讲了一个故事:大约18世纪甚至更早,西方人的探险家开始向北极进军。他们首先到达的是印第安人聚居区。他们向当地的印第安人打听,往北还有没有人了。印第安人则回答说,北方还有“Eskimos”,即“吃生肉的人”。于是,这些探险家们便把在北极遇到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称之为“Eskimos(爱斯基摩)”。

那些生活在北极的土著居民,并不知道那些外来的人为什么称自己为“Eskimos”。后来,他们终于弄明白了,“Eskimos”原来是“吃生肉的人”之意,大为恼火,提出了抗议,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但是,“Eskimos”一词,早已深入人心,出现在世界各国、各种语言的新闻报道和资料文献里,他们也就只好自认倒霉,听之任之。

趣谈:俺是即墨人

关于“爱斯基摩”一词,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爱斯基摩人是山东人的后裔。山东人自古就有闯关东的传统。山东有个即墨县。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群即墨人去闯关东。因为白令海峡冬天是一片冰雪,与陆地没有什么区别。这些人一直往北,走啊走啊,不知不觉地越过了白令海峡,进入了阿拉斯加,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方探险家进入了阿拉斯加,遇到了他们,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回答说:“俺是即墨人”。探险家一听,点了点头说:“哦,爱斯基摩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

因纽特的说法不全面

我第一次北极考察归来,有记者来采访,说起爱斯基摩人。我告诉他们说,“爱斯基摩”一词具有贬义。爱斯基摩人不喜欢这名字,称自己为“因纽特”。报道出去以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因为我们一向尊重少数民族,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以后不要再称爱斯基摩人,而称之为“因纽特人”。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爱斯基摩人都自称为“因纽特(Inuit)”,只有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才称为“因纽特”人。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喜欢称自己为“因纽皮特(Inupiat)”,生活在阿拉斯加中西部和俄罗斯的爱斯基摩人,喜欢称自己为“尤皮克(Yupik)”。但是,他们都承认,自己是爱斯基摩人。

有些名字,虽然最初是由某种事物得来的,但是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专用名词,与原来的含义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例如,没有人会把“Cooper”想成是桶匠,把“Smith”想成是铁匠,把“China”想成是瓷器,把“Turkey“想成是火鸡。同样的,“爱斯基摩”也已经成了专有名词,没有人会把它与吃生肉联系在一起。况且,连爱斯基摩人都已经面对现实,我们也就大可不必自作多情,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因纽特”一词取而代之,不仅有强加于人之虞,而且也不符合事实。

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方式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爱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这块寒冷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有石油、天然气等现代能源,因为在古代,这些是人们没有办法利用的。在利用这些能源之前,他们依靠的两大支柱,一是海里的鲸、海象、海豹等;二是陆地上的驯鹿。

爱斯基摩人十分幸运,他们的沿海是弓头鲸洄游的必经之地,不必到处奔波就可以捕到足够的食物;他们的陆地有几百万头驯鹿来回迁移,为他们进一步提供了物质生活所必需。

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最初的“温饱”方式是在海边捕杀海洋哺乳动物,同样他们也捕杀驯鹿。直到1600年前,鲸鱼提供的食物也只占时人类食物的很小部分。但是,鲸的诱惑远远比其他动物来得大。一旦捕到一头鲸,不仅可以供大家饱餐一顿,甚至还可以有大量的剩余鲸肉存放到冰窖里。因此,随着捕鲸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有目的地捕鲸,捕鲸的成功率也大大地提高了。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偶尔捕鲸变为了有计划地捕鲸,从部分依靠到主要依靠捕鲸而生存。

驯鹿不仅可以为爱斯基摩人提供他们最爱吃的食物,它们的皮毛和骨头还可以为爱斯基摩人提供大部分生活用品。例如:衣服、帐篷、家庭用具和运输工具等。考古证据显示,以前爱斯基摩人的物品,例如:钩子、叉子、锥子、针,甚至手工艺品和面具等,都是用驯鹿骨头或驯鹿皮制成的。如果没有驯鹿,即使海里的鲸再多,恐怕他们也很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要生活在北极,要世代相传地生活下去,就必须有许多生存技巧。在一个家庭中,女人必须学会用皮子和动物身上的东西来做衣服,而且是要做全家人所需要的所有衣服。听老人们说,那时候的女人一般从6岁就开始学起,直到35岁左右才能掌握所有的技能,足见要学会整套技能是多么的困难和复杂。而家庭中的男人,则要勇挑起狩猎的工作。不仅需要学会和实践如何狩猎,还必须学会社会技能,懂得如何与别人配合去猎取像驯鹿、海象这样成群的动物。另外,这种群体工作的技能在制造木架皮舟时也尤为重要。男人制造木架,女人缝制皮面,大家只有齐心合力,才能把船造好。而木架皮舟在爱斯基摩历史上,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狩猎工具。

他们为什么吃生肉

“平心而论,”那位考古学家说,“‘Eskimos’虽然有点贬义,说的却是事实,爱斯基摩人正是靠吃生肉才得以生存下来的。”

因为,北极这里没有水果和蔬菜,爱斯基摩人只有通过吃生肉来获取动物身上的维生素C,如果把肉煮熟了,维生素C就分解了。人体没有维生素C,就会得坏血病。当时的爱斯基摩人,虽然不知道这个科学道理,但是北极没有树木,草也很少,燃料奇缺,打到猎物时已经饥肠辘辘,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只能吃生肉。这就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捕鲸文化――爱斯基摩人的灵魂

爱斯基摩人的文化,虽然从来没有像印加文化或玛雅文化那样灿烂,但却也一枝独秀。因为这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唯一与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因而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

如果你到爱斯基摩人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的歌曲、舞蹈,他们的地名、传说,他们的艺术、音乐,甚至连同他们的思想与哲学,都与捕鲸有着密切的关系。

捕鲸活动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捕猎海洋中如此巨大的哺乳动物,不论在冰上还是水中,都是一件非常艰苦而又充满危险的事情,需要耐心、毅力和高超的技术。变幻莫测的天气时刻威胁着猎人和船只,狂风巨浪随时可把小船掀翻,浮冰能够像捏火柴盒一样把皮划艇挤碎。除此之外,猎物庞大的身躯本身对猎人就是威胁。即使是鲸中最温驯的弓头鲸,它巨大的尾巴一摆,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小船掀翻。经常出没于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和亚洲沿海的座头鲸和灰鲸就更危险了。因此大部分爱斯基摩人捕鲸都是集体作战,组成捕鲸队。

爱斯基摩人将捕鲸看成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情。他们认为,捕鲸不是为了显示男子汉的英雄气概,而是去接受造物主的赐予。因此,鲸并不是猎物,而是自己送上门的礼物,只有那些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胸怀宽广、愿意为大家谋福利的人才能获得这贵重的礼物。因此,捕鲸者首先要有正确的观点,那就是你捕到的鲸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代表大家去接受大自然的礼物,必须和大家分享。心怀鬼胎或是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捕到鲸的。

由此可见,捕鲸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民族的性格,联结着过去的历史,贯穿着现在的生活。捕鲸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和合作。所以说,捕鲸是爱斯基摩文化的中心,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紧张刺激的海上搏斗

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成为捕鲸队队长,或者成为射手或舵手,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很多人从几岁就开始上冰实习。想要去捕鲸,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上船,而是要先在冰上修路,学习观察洋流和冰情,帮助分鲸以便了解鲸的身体结构,这些训练完成以后,才可以上船去学习划船。当标将标枪准确地扔向鲸时,受伤的鲸会挣扎、狂奔,此刻舵手就必须立刻将船划开,避免被鲸打翻,并要仅仅跟随着受伤的鲸,直到它精疲力竭而死去,浮出水面,因此,只有机智勇敢,反应敏捷、熟悉猎物在受惊、受伤以及正常情况下的活动情况和游动速度的人可能会成为舵手。等到老的标退下来之后,有很强健的体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标,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将一个20多磅的标枪以很快的速度扔出去。经历多年的磨炼之后,标才能经过申请,组建自己的队伍,成为一名捕鲸队队长。

爱斯基摩人的启示

爱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北极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下来,除了吃生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发明了捕鲸技术。爱斯基摩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学会捕鲸的民族。实际上,捕鲸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而且也构成了爱斯基摩文化的核心。

但是,爱斯基摩人生存至今,既不是依靠吃生肉的偶然侥幸,也不是因为他们敢于降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的勇敢与聪明,而是在于他们的理念。也许,爱斯基摩人是世界上最懂得如何珍惜土地、最重视如何保护环境的民族,他们带给人类如下的启示:

1 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能进步。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严酷的环境里,有几千年与外界很少接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非常原始。只有与西方人接触之后,才有了飞快地进步。

2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爱斯基摩人原来没有金属,没有机器,使用木棒和北极熊以及鲸较量,胜算几乎为零。后来有了枪,有了机器,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社会得到了快速地进步。

3 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发扬自己淳朴的观念和优良的传统。

小屁股上的证据

查理是自治区野生生物管理部主任。在他还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并且是一见如故。我们经常讨论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面临的问题。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他儿子的家里,笑嘻嘻地指着婴儿说:“这是我的孙子,我把我的名字给了他,也叫查理。”

我有点失望,原以为他要给我看什么好东西,原来只是一个孩子。但我还是故作惊讶地说:“哈!你都有孙子啦!祝贺!祝贺!”然后,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婴儿圆圆的脑袋,开玩笑地说:“您好!查理!很高兴认识你!”小查理却连眼睛也不睁,只顾用力地吮吸着乳汁。

“我们两个老是辩论,爱斯基摩人是不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现在我给你看一个证据。”说着,他把婴儿抱过来,轻轻地放在小床上,露出了小屁股,“你来看!”他指着屁股上地图似的蓝色斑点,笑着说,“这是黄种人所特有的!白种人没有这东西。”

“这就是说,”我望着他,笑着说,“你也同意爱斯基摩人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这种观点啦!”因为以前他总是狡辩说,他们爱斯基摩人不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而是在北极土生土长的。

“那当然!”查理嘿嘿地笑了,“以前那只是跟你开玩笑!”

被遗忘的世界

查理还向我提出了“第四世界”的说法。第四世界指的,不是国家,而是民族。包括澳大利亚土人,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太平洋诸岛上波利尼西亚人,新西兰的毛利人,欧洲北极的拉普人和西伯利亚的土著居民,当然还有爱斯基摩人。

所谓的“第四世界”,有着如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都有相对漫长的历史,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人类对地球的原始开拓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他们都是殖民扩张的受害者,被驱赶、被屠杀,现在都生活在相对边远的地区,成了人类社会中非主流的群体,过着相对贫穷的生活;

第三,他们都是从亚洲迁移出去的,和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由此可见,我们与第四世界是血脉相通的。在过去的不到十万年里,我们的祖先留在原地,他们的祖先却远走高飞,到其他大陆去发展,去开拓,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

“第四世界”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向白人讨回公道,因为那已经成了历史。

我们想祈求和平,人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相互残杀了;

我们想呼吁公正,希望世界能关心我们的境况和疾苦;

篇4

“文化的多样性?”我反问了一句,“这又是你创造的新名词?”

“不!”尼尔大声说,“这是我的观点!正如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的进化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类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同样,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人类文明又会是什么样子?”说完,他瞪大了眼睛,仿佛在等待我的回答。

为了缓和气氛,我故意开玩笑说:“很简单啊!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那就是最原始的生物。在生物进化的初期,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地球上只有一种人类,那就是最原始的人类。人类进化的初期,是不分什么人种的。同样,文化萌芽的初期,也只有单一的文化,也就是最原始的文化。”

“是呀!”尼尔正色道,“生物多样性,是30多亿年漫长进化的结果。正因为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物种,才有今天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生命世界。人类的多样性,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和发展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互相竞争,互相学习,既有友好交往,也有征战杀戮,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文化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互相切磋,互相激励,才创造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人类的多样性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扶着他坐到沙发上,怕他太激动,故意泼凉水说,“但是,正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人类多样性一样,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是非常困难的。”

“我知道。”尼尔喝了一口茶,又恢复了先前的神态,平静地说,“由于人类的贪得无厌,对植物滥砍滥伐,对动物滥捕滥杀,地球上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由于交通和通讯越来越便利,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通婚也就越来越容易,混血的后代越来越多,种族和民族的差异和隔阂也就越来越淡化。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和也在加速。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人数较少,比较边远和滞后的文化。”

篇5

“吃过。”我说,“但是,我在吃鲸肉的时候,总是把里面的血浸泡出来,爱斯基摩人却总是带着血一块儿吃。他们说,动物,特别是鲸鱼的血液,对于人的健康和保暖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由于血压高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再加上人们对自己的体型倍加关注,‘谈肥色变’,对于肥肉更是敬而远之。但是,爱斯基摩人从来没有减肥的观念,他们是越肥越好,有利于抵抗严寒,而他们心脏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却很低。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海洋哺乳动物特别是鲸鱼的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而可以有效防止心血管病的欧米伽-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很高。”

“可是,”尼尔提出异议说,“有一些欧洲人和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同样也吃大量的海洋鱼类,但是他们心脏病的发病率比格陵兰人要高得多。”

“是的。”我说,“进一步研究表明,心脏病和欧米伽-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并不像原来想像的那么简单,很可能是由于欧米伽-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单一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综合作用后减少了胆固醇,从而防止了动脉血管的老化。在爱斯基摩人的食物中,最重要的抗氧化物是元素硒。而在鲸鱼的皮和脂肪中,含有丰富的硒。”

“哈!”尼尔兴奋起来,把手一拍说,“我们的讨论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那就是:吃饭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说呢?”我好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答案无非有三种,”尼尔伸出了三个手指,扳着说,“一是为了活命,二是为了享受,三是二者兼而有之。”

“首先是为了活命。”我说,“这是最基本的。在远古的几百万年里,人类过着狩猎收集型的生活,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吃饱肚子。只有进入农牧文明之后,有了剩余的粮食和牲畜,才有可能讲究点享受。”

“所以我想,”尼尔接过去说,“中国餐馆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世界上比比皆是,独树一帜,为在海外谋生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条生财之路,正是因为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牧文明,所以创造出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烹调最精细、款式最讲究、品种最丰富、色香味俱全的菜系!”

篇6

篇7

二、休闲阻碍

克劳福德和戈比认为休闲阻碍系指影响个人知觉,不喜欢或无法投入参与休闲活动的原因。将阻碍界定义为:个人偏好一项活动,但受到干扰以致无法参与此项活动的任何阻挠因子皆为阻碍。张少熙则认为休闲阻碍是指抑制或减少休闲活动参与次数和愉的种种因素。综上所述,在休闲参与的过程中,使个体无法经由休闲活动获得满意的体验,或阻挠了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抑制个人对休闲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可称为休闲阻碍。

休闲行为的阻碍可分为3种类型。个人内在的阻碍:系指个人内在心理的状态或态度,而影响其休闲喜好或参与因素,如压力"焦虑"沮丧等,及对休闲活动自我主观评价等。人际间关系的阻碍:如在休闲活动中不能发现适合的伙伴或团体,而影响其休闲喜好或参与的程度。结构的阻碍:系指影响个体休闲喜好或参与的外在因素,如财务资源、休闲设备、时间、家庭义务等。克劳福德等同时也指出休闲阻碍乃层级式存在,在参与休闲之前,会先遭遇个人内在的阻碍,在克服内在阻碍后,才会再依个人本身的休闲偏好采取行动,之后再拓展至人际间阻碍,而当遇到人际间阻碍时,就会利用协调"合作来克服,在克服先前的二项阻碍后,最后会面临到结构性阻碍,在将三项阻碍克服后,就能决定参与意向与行动回顾国内青少年休闲阻碍的研究,大多研究对象都是探讨一般大学生"高中生与中学生为主,仅只有少数几篇探讨对于偏远地区与身心阻碍青少年的休闲阻碍,然而对于家庭功能失调的青少年则未曾探讨。

三、在穗吉尔吉斯坦人的休闲偏好与阻碍

吉尔吉斯斯坦是个中亚地区的内陆国家,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有很多的影响。本文以在穗的吉尔吉斯坦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70%是吉尔吉斯族学生,15%是回族学生。

100人中有44人是本科生,占总人数的44 %;在本科生中有53%(24个)是男生,47%(21个)是女生,造成男生比女多其实具有很多因素。第一是因为大部分吉尔吉斯斯坦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觉得女生不要读书因为他们结婚以后跟自己的家庭没有什么关系。第二是吉尔吉斯斯坦父母认为女孩子在20岁以后会正确花钱并且自己保护等而男生正相反。所以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上。

从学历来看,留学生中有24个研究生。大部分就读传播学,经济与贸易。研究生比本科生去过很多地方。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学生对中国并不了解,吃的东西不一样,喝的东西不一样,天气不一样。所以花不了很多钱。住宿免费,教育免费。第一年是最少花钱的时间,因为还没交朋友,KTV不去,汉语说不了什么都听不懂。研三留学生他们的生活特别忙,他们去英语课,去体育馆锻炼身体,去天河城那边玩儿,去很多地方旅游,所以他们的消费很大,花钱很多。他们想去中国色各地旅游,了解中国传统,如果有机会他们去临近的国家旅游(例如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拉西亚等)。因为研究生已经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规划。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个月消费差不多一样,但是花钱方式却不一样。研一和研三消费也不一样。男生有很多休闲娱乐方式并且去很多地方。如果有女朋友他们的消费会翻倍。

篇8

是“仁爱”,并由“仁者爱人”推及到“由己及人”和“爱人如己”;基督教思想的精华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是否相同?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旨在为中西方比较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与演进

“爱人如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通过对“仁爱”的演进从而实现社会的政治理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爱”,对于“仁爱”儒家经典有如下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爱人”是“仁爱”的基本内涵,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这一结论已成为对“仁爱”的经典解释。

“仁爱”后来演进为“爱人如己”而成为一种“泛爱”。“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第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这些不仅提出要爱自己的亲人,也推演出“由己及人”与“爱人如己”。因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仁由亲及仁,“爱人如己”已超越了亲情与血脉,成为理想化的博爱。

在己与人的关系上,“爱人如己”对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强调只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身为度,和谐相处,就可以达到“仁爱”的新境界。

“仁爱”所演进的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亲亲”的原则,而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进一步推向天下和万民,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至此,“仁者爱人”已突破了宗子之爱,血缘之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的道德规范。

二、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渊源和表现

基督教被称为“爱的宗教”,耶稣思想的核心也是“爱”,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爱上帝”与“爱人如己”。

耶稣“爱”的诫命有两条,第一条戒律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条戒律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我赐给你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之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耶稣要求信徒像他爱世人一样彼此相爱,从而形成了早期基督教“爱”的思想。

这种“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同上帝相联系的爱。基督教信徒认为上帝注视着世间的每一个人。“他是你们的创造主,是你们的父亲。”(《旧约・申命记》)“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是慈爱。”(《旧约・新篇》)上帝是爱着每一个人,因此,每一个人也要向上帝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是对上帝的绝对信仰。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即博爱。上帝发出了“爱人如己”的诫命,要求人们要向上帝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人。这里的人包括亲朋、邻居,也包括陌生人、异族人与敌人,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耶稣用对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做一个全面的人。上帝要求“不可报仇,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对待异族人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且要爱他如己。”这种爱在伦理上超越了亲情、民族与国界。对人格规范更高,对内心要求更严,是一种难以迄及的境界。

三、二者相异之源

基督教与儒教“爱人如己”思想是相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文化渊源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

基督教根据原罪的教义和人性卑微的观点,认为人生而有罪。人单靠自己的努力是达不到“天国”理想的。人若单靠自己,只能从罪恶到罪恶,从卑微到卑微,根本无法到达天堂。而耶稣的“爱”是一种“救赎”,他普照众世,普爱所有人,因此,人必须求助于神,必须由神以一种“恩赐”,从“上面”实行拯救,在“前面”进行引导,实施博爱。全体信徒要像上帝爱世人一般彼此相爱,爱人如己,而是人的灵魂最终靠近或进入天国。

儒家的“爱人观”是基于“人性善”的文化渊源。既然人性为善,人就有可能实现普遍的“仁爱”。“仁爱”是君子所倡导和追求的德行,儒家的爱,是人自身对于“仁”的追求。人性的善决定了普遍施行“仁爱”的可能,“爱人如己”也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现实。儒家对神的冷淡疏远就是肯定人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理想。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具有超越性,基督教要求信徒从“爱上帝”到“爱人如己”,众生要向天父一样普洒阳光,普爱所有人,要做一个全面的人。

儒家学说是一种理性的处事规范,儒家思想把外在参照物变成了衡量自我的标准,成为君子而变为一代代国人的不懈追求。

四、两者的相同之处

基督教与儒家“爱人如己”思想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为强烈的自律精神与社会功用价值的实现。“爱人如己”就是把对别人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看成对待自己。基督教指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体现了自我对他人付出的期待,从别人对自我的确认来实现自我与他人权力和义务的共融。“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体现了自我与他人所做出的共同标准,并以此而作为自我义务。

儒家以“爱人”释“仁”,它把形式上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礼转换为将心比心的沟通与体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与“己”看作一体的感情,实现人与人的尊重以及对自我约束和自律。

“爱人如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相互的,彼此都应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从而实现和谐,因此二者在思想上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律精神。

“爱人如己”是人人所向往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基督教那里就是“公平要住在旷野,公义要住在肥田,公义的效果必是平安,公义的效验必是平稳,直到永远。我的百姓必住的平安居所。”(《弥赛亚书》)的弥赛亚时代;在儒家思想就是礼记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基督教所追求的从公义无罪的天国图景和儒家学说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所能达到的大同社会,这种理想是人们向往,社会力图构建的景象。从最深层意义上说,两者都具有终极的社会功用价值。

儒家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源头上影响东西文化,形成东西方大致相同的文学母题与流彩纷呈的多彩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树增.论语导读[M].中华书局,2002.

[3]陆扬,潘朝伟.《圣经》的文化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吴雷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6]张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篇9

在本刊一直关注的低成本节目采集设备领域,IBC上唯一能称得上新品的即索尼HVR-V1E,这是索尼专业HDV系列产品的最新成员,采用3片1/4英寸规格ClearVid CMOS传感器,并可选配硬盘记录单元HVR-DR60。

对于崇尚720p广播的欧洲而言,JVC的多用途摄像机GY-HD251E的推出可谓是大放异彩。这款在BIRTV上就已亮相的200系列ProHD摄录一体机可在磁带及硬盘上记录720p50格式的高清信号,同时可通过标配的HD-SDI实时输出1080i50与720p50信号,利用选配的KA-HD250适配器,用户还可通过CCU与标准的26芯电缆对该机进行控制。

日本Ikegaml与美国InPhase在IBC上签署了一份协议,按照该协议,InPhase将为Ikegami提供贴牌的全息数据存储器,Editcam和Edltcam HD产品的用户可通过IEEE 1394或FTP方式将摄像机拍摄的素材导出到300 GB的全息光盘上,以方便非线性归档与检索。InPhase称其开发的全息光盘可存储50年,光盘容量也会逐步扩展到800 GB与1.6 TB,存储费用只相当于10美分/吉字节。

正像松下电器在去年IBC上宣布的那样,此次松下并未参展,但也于IBC期间了AJ-HDX900与P2 HD系列等新产品,全部新品均已于BIRTV上亮相。

Thomson Grass Valley的LDK-6000系列上市已久,此次Thomson了大众期待已久的LDK-8000系列多格式摄像机,主要是将A/D转换升级为14比特,今后LDK-8000还将引入CMOS传感器、新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基于IP的万兆以太网传输方式,处处体现着开放的设计思路。

Schneider Optics为Canon×L H1与Panasonic AG-HVX200的使用者推出了一系列附件,包括0.6/0.7/0.75倍广角镜、XL H1专用0.8倍广角镜,鱼眼适配器、1.6倍增距镜以及近摄镜等Century品牌的产品。

Fujinon在IBC上了新款高清镜头XA88×8.8,该产品是德国世界杯期间最为流行的XA87×9.3镜头的改进版。该镜头集成了Fujinon的DF精确对焦辅助系统与OS-TECH光学稳定器,该镜头内含三个变焦组与多个非球面镜片,其新型EBC涂层可减少眩光并增加透光率,此外,该镜头还内置了除尘装置。

作为欧洲的电视镜头生产商,Thales Angenleux此次推出了19×7.3 AIF ENG/EFP镜头,成为该公司HD-E系列产品的最新成员。HD-E系列其它产品还有10×5.3 AIF广角镜头与26×7.8 AIF大变焦镜头。

内置稳定器的摄像机镜头已不罕见,但在摇镜头的开始或停止时,晃动仍然存在,为此Canon与Vinten决定联手开发一个位于三脚架上的振动检测系统,可检测到镜头无法判断的人为抖动。两公司在IBC上展示了该系统,并计划于2007年IBC期间供货。

成功整合Canopus公司后的Grass Valley推出了Edius 4.0版软件,素以Canopus编码而著称的Edius软件,如今已支持原码编辑。

Matrox了其Axio实时高标清编辑平台的2 5版软件,该软件提供了对JVC ProHD HDV 720p格式的支持,此外,还提供了对松下P2.索尼XDCAM/XDCAM HD等MXF文件的支持,与Adobe Premiere Studlo结合使用,可为Adobe After Effects与Adobe Photoshop提供所见即所得的视频输出。

因视频接口而闻名的AJA Video宣布其与Autodesk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Autodesk将在其Flame、Inferno、Flint、Fire与Smoke等编辑,特效与包装系统中集成AJA的接口,从而可以输入/输出标清、高清与2K分辨率的文件。

压缩

正当整个行业还在为H.264/AVC的产品化争分夺秒的时候,工程师们已经踏上了H.265的开发之路,德国Fraunhofer公司的Ralf Schaefer在发言中指出,工程师们正在跟踪包括小波在内的最新技术发展,H.265可能将于五,六年后诞生,其压缩效率将达到H.264/AVC的2倍。

由BBC开发的Dirac Pro编解码在本届IBC上亮相,与面向分发的第一代Dirac编码不同,Dirac Pro支持从4K到QCIF的分辨率可伸缩性特性,此外,Dirac Pro还可对帧进行编号,从而简化后期编辑。

数字电影

NAB上大放光彩的Red在其展位上以及旧C高清影院内同时展示了其4K图像,这些图像正是由Red One摄像机的1200万像素Mysterium传感器获取的,该传感器的像素呈4520×2540的Bayer型排列。摄影机相关附件、镜头、后期处理软件等都在积极开发中,Red希望在年底向公众展示原型机。

DCI规格一年多后,DCI宣布将开发数字影院设备的认证测试流程,今年2月,DCI与Fraunhofer研究所签订协议,联合开发数字影院设备的认证测试方案,并将于年底前完成。目前,已有15个机构宣布支持该举措。

篇10

4、愿你是清新的海风,鼓起白色的船帆;愿你是坚固的大船,剪开蓝色的波澜。生活的海在你前方微笑,望你乘风破浪,将彩色的人生拥抱,祝你聪明上进!生日快乐!

5、祈愿您心灵深处,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好运永远盈满胸怀!生日快乐!

6、真挚的友谊,由生日烛光送入你的心田,浸润你跳动的心,根根为你点燃,朵朵鲜花为你展现。

7、拥有一份美好的友谊,如同拥有一份甜美的祝福:祝你健康,愿你快乐。但愿我的千万个祝福,永远陪伴你左右。生日快乐!

8、友情,不是茶,愈冲,愈淡;友情,应是酒,愈陈,愈香!祝你在生日后的每一天里依然健康快乐!

9、四季的风吹动岁月的风铃,奏响为你生日祝愿的歌,愿你在自己的花季,永远充满活力。

10、生命的小舟驶过一载,从前它只是游荡在妈妈的湖中,而今要换乘青春的小船,插上憧憬的风帆,在朝阳的沐浴下,驶向波澜壮阔的大海。生日快乐!

11、暖暖的烛光里,有我的思绪与期盼,纵然相隔太远太远,仍送去无限想念及祝福。

12、今天,是你走向成熟的第一步,祝你走得踏实,走得沉稳,走出一条鲜花满途的大道。

13、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写出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故事,走出一条充满七色阳光的路。

14、今夜,那一轮新月静静地映在我的窗棂,想把那一抹清光寄去,为你燃亮一枚心愿。

篇11

吸烟者必须注意的一种癌是喉头癌。它的早期症状是声音沙哑。经常有人因声音沙哑而去就医,但大多数都是喉头息肉、喉头炎等病。声带上有圆形水肿是喉头息肉,而声带边缘呈锯齿状的是癌。

肺癌与肺结核、局灶性肺炎

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检查肺部阴影、痰中的癌细胞来发现,但病灶若在1厘米以下,就非常难与肺结核或局灶性肺炎区别。一般来说,得了肺癌,早期只有20%的患者会有症状,比如咳嗽、痰中带血丝,还有80%的病人是不会有症状的。

食道癌与食道炎

早期食道癌没有症状,很难与食道炎、异形上皮等病区分。如果在作胃镜检查时将漱口用的卢戈耳溶液(浓磺溶液,口含消炎剂)薄薄地喷一层时,正常的食道将被染成黄色,若是癌或异形上皮则不出现黄色,随后取出染色部分的组织检查,可很容易地鉴别是不是食道癌。

胃癌与胃溃疡

早期的胃癌与胃溃疡、胃炎、胃糜烂等病难于区分。发生胃炎的部分可能会癌变;表面看来是胃溃疡,但有可能在凹陷处藏有癌细胞。

大肠癌与痔疮

看到有血便,认为自己得的是痔疮的人很多。有的人有自觉症状,但作大便潜血检查却没有查出异常,等到查出来已到了癌症晚期。因为这两种病很难区分,所以有疑问时一定要到医院作直肠镜检查和灌肠检查。

肝癌与肝炎

肝癌的患者多数有患过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史,上述病人要定期作超声波、CT检查。与此同时,还要验血,看甲胎蛋白(AFP)是否升高。

乳腺癌与乳腺病

乳腺癌的检查,最普遍的就是长时间以来一直使用的触诊法,即触到中的肿块后,再通过作超声波检查及反映乳腺组织的乳腺摄影检查来下结论。另外,即使中没有肿块,但有异常分泌物或出血,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很大。

子宫颈癌与宫颈糜烂

子宫颈癌与出血性宫颈糜烂可以用下述方法区分:用棉棒从宫颈表面取一些细胞进行化验,如果有癌细胞,就可以确诊为子宫颈癌。子宫体癌的生长位置比子宫颈癌更靠里,要区别它与宫颈炎,需用较长的棉棒伸到较深处取细胞化验。腹部脂肪不多的患者,可以在腹部用超声波检查出子宫体癌来。

膀胱癌与膀胱炎

患者是否有血尿是膀胱癌一个重要指征。男性患膀胱炎的可能性很小,当男性有尿急、尿频、尿不尽等膀胱炎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去检查。作膀胱镜检查时稍微有些疼,但能很快确认是不是癌。

篇12

虽然英语和汉语同属于分析性语言,使用语法词(即虚词)和实词的排列顺序来表达句子内部的句法关系,但是由于现代英语来源于古英语,而古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因此现代英语保留了许多综合性语言的特征,使用词尾的曲折变化来表达句法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一组例句来体会一下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

例1 他过去一天工作15个小时。

He worked 15 hours a day.

分析:在上面两句话中,汉语要表达“过去”的概念,必须使用时间副词“过去”;而英语只需在动词work后面进行曲折变化,加一个表过去时的后缀“-ed”即可;还有,汉语的“小时”没有单复数之分,而英语的hour后面必须加上复数标记“s”。

除了动词时态和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外,英语中还有诸多相对汉语来说特有的语法现象,包括英语的格(主格如he、宾格如him、所有格如his)、性(阴性如actress、阳性如actor)、词类(如动词、名词、副词和形容词)的规则变化、虚拟语气、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对于英语这些特有的语法规则,我们都要深谙于心,如此才能在写作中写出符合英语语法的句子,从而让英语本族语人读懂我们的思想。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真实句子。

例2 Nowadays youths use their parents give them the money.

分析:母语为汉语的英语老师能读懂这句话,意思是“现在的青年用他们父母给他们的钱”,但英语本族语人会觉得这句话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其违背了英语句法的两条规则:① nowadays是副词,不能像形容词一样修饰名词youths;② their parents give them在英语中属于定语从句,必须置于被修饰词money的后面而不是前面。熟知这两条基本规则后,这句话就应该改为:“Today’s youths use the money their parents give them.”

由此可知,语法知识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语言学习比作造房子,那么词汇就是砖头瓦片,而语法知识就是把砖头瓦片黏合到一起砌成高楼大厦的混凝土。没有语法,单个词汇无法黏合到一起构成句子,当然也就无法连成篇章这栋高楼大厦。因此,学习英语写作一定要从语法开始。每学记一个英语单词,除了记住其拼写和中文意义外,必须记住其词性和在句子中的用法。例如,名词class当被视为一个集体,表示“班级”之意时,用作单数;但如果class被看成该集体的成员,则形式上是单数,实际上是复数的概念,其后的动词要用复数。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3 ①The class has been reorganized. (class被视为整体,表示“班级”,动词用单数)

②The whole class are in favor of going for an outing. (class表示“全班人”,动词用复数)

综上,语法听起来是个抽象的概念,但落实到句子中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规则。学习者在熟记词意、词性和词的用法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组词成句的规则,也就是句法,这在一般的语法书里都有讲解。在所有的语法项目中,动词的使用规则最为重要,因此需要特别用心。在学习一个动词的用法时,学习者必须了解它在各种人称后的词形变化以及在各种时态、语态和语气中的用法。可以说,学会了动词的使用方法等于掌握了一半的英语语法。

修辞系统障碍及应对策略

除了语法障碍外,英语与汉语不同的修辞习惯也造成英语写作的困难。比如说,汉语的叠加句居多,一个句子只要后面不用句号,就可以一直延伸下去,例如下面这段话:

人生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着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大当。

而有些句子甚至没有主语,要靠上下文猜测,例如:

想到离家求学后,家中只剩下奶奶没有人照顾,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还有些汉语句子中,分句和分句之间的表层逻辑关系不明显,到底是什么关系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揣摩,比如歌词中的一句话:

月亮走,我也走。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082-08

1、引言

近年来,旅游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当前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中,如何认识、评价“艾斯特”定义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为,认识“艾斯特”定义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以认识其自身的性质为基础。由于“定义”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因此首先应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工具对以下6个问题展开陈述:“艾斯特”定义的起源和传播过程、性质、作为语词定义的历史意义、与相关定义之间的关系、对国内部分观点的再认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认识这一定义。希望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客观认识“艾斯特”定义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艾斯特”定义的起源和传播

1942年,两位瑞士学者亨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Krapf)用德语提出了一个关于“旅游”的定义,即“Fremdenverkehr ist somit der Inbegriff derBeziehungen und Erscheinungen,die sich aus demAufenthalt Ortsfremder ergeben,sofern durch denAufenthalt keine Niederlassung zur Austibung einerdauernden oder zeitweilig hauptsachlichenErwerbstatigkeit begrtindet wird”

1954年,“国际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将这一定义翻译为英文并在国际上推广,即“Tourism is thesum of the phenomena and relationships arising fromthe travel and stay of non-residents,in so far as theydo not lead to permanent residence and are notconnected with any earning activity”,也就是当今所谈论的“艾斯特”定义。

我国旅游学者将“艾斯特”定义引入中国并将之翻译为汉语在国内传播,通常表达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3、“艾斯特”定义的性质:语词定义还是真实定义

笔者曾经按照形式逻辑中关于定义的相关规定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发现其难以达到真实定义的标准,更像是语词定义,即名义定义。近来,国外也有学者提出这一观点(指“艾斯特”定义的德文版)。这就引发出关于“艾斯特”定义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即“艾斯特”定义是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对“艾斯特”定义性质的确定,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相关探讨。国内存在的关于“艾斯特”定义的质疑也与这一问题有关。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基于逻辑学的理论存在两类定义——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但是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定义是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逻辑学中并不存在明确的标准和方法。虽然关于定义有4条必须遵守的规则,但这4条规则是指一个真实定义应达到的标准,并非判断一个定义是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的标准。因此关于“艾斯特”定义是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这一问题,笔者只能先判断其是否达到真实定义的标准,然后判断其是否具有语词定义的特征来说明这一问题。

3.1 “艾斯特”定义不是真实定义

所谓真实定义,也称内涵定义或者内包定义,是指能够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3部分组成,定义项的结构是“属加种差”。逻辑学中规定,下定义(指界定一个真实定义)必须遵守4条规则,即“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同一关系”、“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定义项中不能使用比喻或含糊的语词”、“定义一般采用肯定的形式”。实质上,这4条规则也是一个正确的定义应遵守的规则。本文运用这4条规则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达到一个真实定义的标准。

由于“艾斯特”定义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便于运用前述4条规则对其进行分析,在不改变其原义的前提下可以将其表达形式修改为“旅游是由那些不会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改写后的定义与“艾斯特”定义的意义基本相同,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更符合一个定义的常规形式。将其作为一个真实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其被定义项为“旅游”,定义联项为“是”,定义项则是“由那些不会长期定居……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定义项中的种差是“由……引起”,属概念是“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运用定义的4条规则以及逻辑学中关于定义的相关规定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会发现其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脱离定义项无法判断被定义项的外延

前述关于定义的4条规则之一是“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同一关系”。运用这一规则对一个真实定义的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进行判断的前提是——即使不存在定义项,做判断的主体也能够确认被定义项的外延。换言之,确定被定义项的外延不应该根据定义项的内容进行,被定义项可以独立于定义项而存在。

而对于当时的“艾斯特”定义而言,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定义,与在其之前的对“旅游”的定义均不同。如果根据其出现之前的关于“旅游”的定义确定其外延,然后与“艾斯特”定义的定义项的外延相比较,则显然不相同。因此关于“艾斯特”定义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脱离定义项“由……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被定义项“旅游”就失去了其所要表达的含义,即脱离定义项则无法判定被定义项的外延。这一情况显然无法支持“‘艾斯特’定义是一个真实定义”的判断。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著名已故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指出,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同这一规则不适用于规定的语词定义,因为“一个规定的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是靠定义项来确立它的意义的。一个规定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如果独立于定义项,是没有意义的。”

疑点二:定义中存在隐喻现象

关于真实定义的规则之中还包括一条,即“定义项中不能使用比喻或含糊的语词”。对于“艾斯特”定义的定义项而言,最容易引起质疑的就是其中的表述——“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总和”这一词语是根据定义中的英语单词sum翻译而来。在《高阶牛津英语词典》中,sum一词作为名词有4种含义:“(1)金额、款项;(2)和、总和、总数;(3)全部、一切(尤指数量不大);(4)算术、(数字的)简单计算。”显然,除第二种词义“总和”之外,其他三种词义均不适合用于理解“艾斯特”定义中的sum一词,因此翻译非常准确。

根据《辞海》中的解释,“和”这个汉字可以表达很多种含义,其中之一为“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称为这些数的‘和’”。相比较于“和”字的其他含义,在“艾斯特”中理解“总和”只能根据这一释义。如此一来,则“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表述是一个隐喻。其原因在于,根据这一释义的“和”字所表达的概念是数学中的概念——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使用其表达两个社会科学中的概念“现象”和“关系”之间的某种关系,是借用数学概念来表达未知的对象,是一种隐喻现象,属于比喻的范畴。这就违反了前述关于真实定义的规则之“定义项中不能使用比喻或含糊的语词”。

笔者进一步认为,在“艾斯特”定义中之所以存在隐喻现象并非是此定义创造者的无心之失,而是无奈之举。其原因在于,“现象与关系的总和”所真正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现象”和“关系”的简单加总,即“现象”和“关系”仅仅是两种孤立的、没有联系的构成“旅游”的要素。此定义的界定者所真正要表达的是“现象”和“关系”之间存在各种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即“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所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此定义出现后的旅游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当时只能观察到存在各种“现象”和“关系”,并不清楚由它们构成“整体”的机制,因此只能借用数学概念“和”来比喻这种机制,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机制的存在以待其后的学者进行研究。

疑点三:定义中存在负概念

定义在一般情况下不应使用负概念,其原因在于负概念只表明事物不具有哪些属性,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在“艾斯特”定义中则使用了负概念进行表达,如“非定居者”、“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是疑点之三。

就“艾斯特”定义而言,使用负概念并非直接说明“旅游”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只是为了限定“非定居者”的范围,是间接为说明“旅游”的含义服务。但也表明在下定义时,对于“非定居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应直接使用表示其本质特征的陈述来限定其范围。而“旅游”是由于“非定居者”的活动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如果对“非定居者”的本质属性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么对“旅游”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和空白。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可知,“艾斯特”定义违反了逻辑学中关于真实定义的相关规定,并且存在一些疑点,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真实定义。

3.2 可以将“艾斯特”定义认定为语词定义

虽然在逻辑学中存在“语词定义”这一概念并且关于这一概念有明确的定义,即语词定义是指“规定或者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但是在逻辑学中并没有关于如何判断一个定义是或者不是语词定义的标准或者规定。因此,判断一个定义是不是语词定义还需要结合关于语词定义的相关认识进行具体辨析。首先,康德(Kant)认为,“一切定义都是语词定义或者是真实定义”。即一切定义不是真实定义就是语词定义。并且在形式逻辑中只有这两种类型的定义。因此,如果已经将一个陈述句作为定义来对待,那么它就只能是真实定义或者名义定义。其次,对于语词定义的作用,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严格地说,语词定义并不是为概念下定义,它不同于揭示概念内涵的属加种差定义,而只是一种说明词义的类似定义的方法。”“语词定义……不是揭示概念的内涵,而是规定或者说明语词的意义”

由此可见,人们运用语词定义的目的并非在于揭示某个概念的内涵,而在于确定一个语词的词义。其所使用的方法类似于下定义,即可能采用“属+种差”的形式或者运用类似的思路。因此,语词定义实质上就是词义,其功能在于说明一个新语词的词义或者为一个已有的语词规定新的词义。并且由于语词定义只是基于约定的定义,其目标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并非得到普遍性的承认。

可见,判断一个定义是不是语词定义的标准也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类似于语词定义本身。本文并不探索判断一个陈述是不是一个语词定义的普遍性标准,仅只结合相关的具体情况对“艾斯特”定义的性质进行判断。首先,就“艾斯特”定义而言,作为“国际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这样一个学术组织所推广的定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确立了其作为一个定义的性质,由于前文已经分析了其不能作为一个真实定义的原因,因此只能将其认定为语词定义。其次,“艾斯特”定义的语言表达并不存在语法或者用词方面的错误。使用隐喻以及负概念并不违反相关语言规则,因此其表达的正确性可以被认可。作为“国际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所认可的定义,其内容的合理性也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再次,将“艾斯特”定义判定为语词定义后,前文所分析的诸多疑点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一,由于词义本身就是对词的解释,因此二者所指代的对象必然是相同,离开词义当然无法得知词所指代的对象。“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定义项的外延是同一关系”的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二,由于语词定义的本质是词义,是对一个词的含义的阐释,并不需要严格遵守真实定义所需要遵守的准则,因此使用比喻、使用负概念等情况均可以视情况而定。

综合而论,可以将“艾斯特”定义认定为是语词定义(名义定义)。由于Fremdenverkehr(旅游)以及tourism(旅游)在当时并非是新的语词,“艾斯特”定义只是为其规定了一种新的词义。因此“艾斯特”定义属于规定的语词定义而不属于说明的语词定义。

3.3 关于定义项的一个说明

不同学者可能会对“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部分内容在定义中的功能存在不同观点。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限制和说明“非定居者”。如果“非定居者”的行动涉及了“长期定居或者赚钱的活动”,那么由于这一部分人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就不再成为“总和”中的一部分。因此,“艾斯特”定义的定义项应该包括“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一部分,之所以将其后置,应该是出于使表达更加顺畅的目的。

仔细考察“艾斯特”定义的德语和英语表达方式也可以发现,德语定义中sofern与英语定义中inso far as之前是逗号而不是句号,这说明逗号之前的叙述并未结束,逗号之后的内容应该是对逗号之前内容的有机补充。并且两者均表达“假如、只要”的含义,表示其后所叙述的内容是其前述内容的限定条件。就笔者的理解,“艾斯特”定义中所涉及的这部分“非定居者”实质上就是“旅游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旅游者”这一概念,而又无法通过描述旅游者的活动的方式来区别旅游者与其他非定居者,因此需要运用排除法(使用负概念“不”)来限定“非定居者”的范围。

4、“艾斯特”定义作为一个名义定义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4.1 “艾斯特”定义是对当时主流认识的挑战

“艾斯特”定义的德文原版于1942年出现于欧洲,由两位瑞士学者提出。根据申葆嘉先生的研究,在其出现之前,在当时的欧洲,关于如何认识由于外来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及其影响这一问题至少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即将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活动认识,主要研究其带来的经济效应。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Mariotti)、奥地利的施拉德(Schllard)等。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应认识由于这一部分人的活动所带来的全面的社会、文化、经济效应,如德国柏林大学葛留克斯曼(Glticksmann)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遭到了批评的观点——“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时至今日,大量关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表明第一种观点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但其在当时的学术界占据主流位置。“艾斯特”定义属于第二种观点,比葛留克斯曼所阐述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更加明确、全面,在客观上是对当时的主流认识的有力挑战。虽然,“艾斯特”定义在当时可能并未在较大范围内受到认可或者重视,但无疑加强了第二种观点。后来这一定义得到了“国际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价值。

4.2 “艾斯特”定义界定了新的认知对象

虽然“艾斯特”定义是一个语词定义而不是一个真实定义,但其意义却不容忽视。基于哲学语义学的理论,一个词的词义就是其所指的对象。由于规定的语词定义所赋予词语的通常是一个新的词义,因此“艾斯特”定义界定了一个新的对象,即定义项所表述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认知的视角而言,就是指出了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历史的发展表明,这一认知对象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对其研究并建构出一个规模庞大的知识体系,这正是其学术价值之所在。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一认知对象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也奠定了旅游学的社会科学地位。

5、基于逻辑学视角对“艾斯特”定义与其他关于“旅游”定义的比较

无论是在“艾斯特”定义出现之前,还是在其出现之后,关于“旅游”的认识都未曾达到统一。根据国内学者张凌云教授的研究,国外关于“旅游”的定义至少在30种以上。对“旅游”定义的比较和辨析时常见诸论文。但是在对这些定义进行比较之前,必须确定这些定义是否是关于同一个概念的定义。为便于分析,暂且不论这些定义是真实定义还是名义定义,统一将其作为真实定义对待。

5.1 当前定义并非关于同一个概念

当前所存在的关于“旅游”的定义至少可以被分为两类,实质上是关于两个概念的定义。如英国萨利大学的两位享有一定国际声望的旅游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利克(Burkart&Medlik)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前往某地的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会发现,定义项中的“属概念”是“活动”。因此,虽然这个定义也被称为是关于tourism的定义,但实质上其所界定的是一个人的某些活动,是关于“旅游活动”的定义。在历史上所出现的大多数关于“旅游”的定义属于此类定义,从各个角度阐释人的旅游活动所具有的特征或者规定旅游活动所包括的内容。而“艾斯特”定义实质上是对“旅游现象”的界定,与伯卡特和梅特利克所界定的定义是关于两个不同概念的定义,不宜简单地相互比较。

5.2 对关于“旅游现象”的不同定义的分析

即使同是关于“旅游现象”的定义,也存在由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选择的属概念不同的情况;即使选择了相同的属概念,也存在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而存在所确定的“种差”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定义之间进行审慎的比较。比如可以将“人”定义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也可以定义为“人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有机体”(且不论这两个定义的内容是否正确,仅为说明问题)。这两个定义都是为“人”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但属概念不同,不能根据其中某一个定义判别另一个定义的正误。

张凌云认为,“旅游现象是由于人们在非惯常环境下的短暂生活而引发的社会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种观点与“艾斯特”定义虽然界定的都是“旅游现象”,并且所使用的“属概念”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所选择的“种差”不同,因而仍然有所区别。不能简单根据其中之一判断另一个定义正确与否。无论是“艾斯特”定义还是张凌云的定义,只要其遵守了关于真实定义的4项规则,并且依据其定义项能够将“旅游现象”与其他概念相区分,就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正确。

定义项的内容不同反映了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同时也从多个侧面揭示了“旅游现象”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至于两个定义项的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则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然而可以预见,在此之后仍然会出现关于“旅游现象”的新的定义,其内容可能与已有的定义均不相同,也可能综合了已有定义的内容。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推动对“旅游现象”的认识都具有积极意义。

5.3 正确的定义均有其价值

无论是关于“旅游活动”的定义还是“旅游现象”的定义,只要是一个正确的定义,就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仅以谢彦君、张凌云所界定的“旅游”定义及“艾斯特”定义为例,简要分析其对旅游业发展、旅游学术研究的意义,以说明各个不同的定义都可以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均具有存在的价值。

张凌云认为,“旅游就是人们对非惯常环境(unusual environment)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

5.3.1 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张凌云在定义中侧重强调的“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某些不文明行为为例,这些行为可能在其“惯常环境”中不会发生。揭示这一事实,对于接待地预先做好接待工作,采取措施以有效防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并减少由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消极效应均具有积极意义。谢彦君认为旅游者到异地访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愉悦体验。假设这一论点成立,则此定义对于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艾斯特”定义则指出,旅游者的活动会对旅游接待地产生各种影响,这对于目的地政府开展旅游宏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个定义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对于旅游业发展均具有独特的意义。

5.3.2 对于旅游学术研究的意义

“旅游”作为旅游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对于旅游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仅就引导旅游学术研究的方向而言,前述3个定义的作用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张凌云所强调的“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则首先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指出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应重视行为产生的“非惯常环境”这一背景。由于谢彦君非常强调“愉悦”这一概念,可能会引领部分研究旅游者心理体验的学者致力于“愉悦”体验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如愉悦体验与满意度、目的地选择的关系等。“艾斯特”定义则强调应以系统的视角理解和认识旅游现象,避免陷入为“唯旅游经济论”的误区。

6、对当前关于“艾斯特”定义几点认识的再认识

自“艾斯特”定义传人国内以来,不少学者在追求真理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本着客观、公允的态度对“艾斯特”定义展开学习和探讨,并发表了一些学术性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既有积极肯定的评价,也不乏质疑和批评的意见。就理论发展而言,任何一种观点在客观上都能够促进人们对“艾斯特”定义的关注和思考,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学术进步的体现。

近几年来,质疑与批评“艾斯特”定义的学术观点日益增多。这些质疑与批评性的观点也促使笔者对“艾斯特”定义重新思考。本文根据所知的几种批评性意见,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工具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新的判断,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指正,希望能够促进对“艾斯特”定义的全面理解。

6.1 “艾斯特”定义不是循环定义

所谓循环定义是指“定义项中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一种情况。如果定义项中包含了被定义项,实质是使用被定义项说明被定义项自身,则无法揭示被定义项的本质属性。因此按照逻辑学的标准,循环定义是一个无效的定义。

曾经有观点认为“艾斯特”定义犯了一个循环的错误。其理由是“艾斯特”定义可以被简化为“旅游活动过程=旅游活动过程+旅游效应之类”这个等式,因此是一个循环定义。本文认为这种观点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在分析“艾斯特”定义的性质之前就先根据已有的知识赋予被定义项“旅游”一个含义,在此基础上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判断和评价,得出了“循环定义”的结论。前文已经论证,“艾斯特”定义是一个语词定义而不是真实定义。这一定义的作用在于赋予被定义项“旅游”一个新的词义,在此之前的关于“旅游”的解释不适用于这一词语,也就不能作为标准对“艾斯特”定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定义项的内容“由……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就是被定义项“旅游”作为一个语词的词义。所以不存在“循环定义”这一问题。

6.2 “艾斯特”定义不应为相关问题负责

由于“艾斯特”定义产生较早,并且在国际上传播广泛,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后的旅游研究以及旅游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是意义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在国际上出现的关于“旅游”的种种“泛化”的定义在其产生过程中都受到了“艾斯特”定义的影响;也有观点认为,国内旅游研究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牵强的现象也与“艾斯特”定义有关系。由此推论,“艾斯特”定义似乎应为相关问题负责。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理解“艾斯特”定义对旅游研究、旅游理论发展的影响。由于无法对产生某一个定义、形成某一个旅游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难以判断其是否受到了“艾斯特”定义的影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只在一般的意义上对“艾斯特”定义与前述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供几点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其一,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人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研究属于科学实践的一种。因此,导致目前在旅游研究领域存在或者出现诸多问题的最根本的因素应该是人——科学实践的主体,而不是“艾斯特”定义——科学实践的结果。就“艾斯特”定义之后出现的若干关于“旅游”的定义而言,界定其中任何一个定义最起码需要经过研究者观察社会现象、搜集资料、整理加工等环节(基于严谨的科学流程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客观事实所提供的资料会对定义的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自身的哲学立场、分析资料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以及理论工具都会对结果产生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影响。“艾斯特”定义仅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其发挥的具体作用尚有待考证。

其二,形成一种科学认识通常是一个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宽泛走向具体的过程,一个学科的成立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研究问题比较牵强等类似的问题。这恰好提供了将旅游研究的“真问题”与“伪问题”相比较的机会,只有经过“去伪”才能“存真”,将真正属于旅游研究的问题分离出来,进一步建构旅游学的知识体系。

其三,较为全面地判断一种理论的价值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根据某一个历史的横断面来判断一种理论的价值,往往会忽视这一理论在其他历史阶段所发挥的作用,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7、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认识作为语词定义的“艾斯特”定义

7.1 “艾斯特”定义:真假问题还是妥当问题?

随着世界旅游组织(UNWTO)将旅游活动界定为“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艾斯特”定义似乎就受到某种质疑。其原因在于旅游活动的类型之一商务旅游与“赚钱”发生了某种联系,与“艾斯特”定义中“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一陈述似乎出现了矛盾,突破了“艾斯特”定义所包含的限定条件。表面看来,这是两个定义之间的冲突问题,但世界旅游组织所界定的定义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根据新的事实确定的定义。因此,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关系问题。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处理这一类问题的基本原则通常是批判吸收,即扬弃已有理论中所包含的不符合新事实的内容,继承其合理之处,结合新事实推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一基本原则是普适性原则,但对待“艾斯特”定义——一个语词定义,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金岳霖先生曾经指出,“规定的语词定义虽然有妥当不妥当、可接受性大小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真假的问题。”所谓真假,即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由于规定的语词定义只是一种约定,并不是针对某种事实做出判断,因此不存在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区别。比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命题是对“人的生命”的某种判断,根据目前的事实这是一个真命题;假若将来人的生命变成无限,则可以认为这一命题是个假命题,因为它与新的事实不相符合。

但不能运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新事实与“艾斯特”定义之间的冲突问题。因为规定的语词定义并非是对某个事实做出判断,因此不存在真假的区别。基于逻辑学的视角,只是这一定义的创立者认为当使用“Fremdenverkehr”一词表达由于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形成的现象和关系时应如定义所陈述,是一种“约定”而不是“断定”。当社会现象发生变化时,“艾斯特”定义是否还适用,无关乎真假问题,只是一个是否妥当的问题。

7.2 如何认识“艾斯特”定义的“不妥”之处

本文认为,理解“艾斯特”定义应该从两个关键点切入。首先,这一定义是关于一部分非定居者的行为及其影响的陈述;其次,这一定义认为由于这一部分非定居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各种影响之间存在联系。认识“艾斯特”定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妥当应从分析所出现的新事实是否支持以上两点内容切入。

就“商务旅游”所引起的相关问题而言,即使承认“商务旅游”与“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这一表述相矛盾,也只是突破了“非定居者”的范围,扩大了非定居者的数量,并未否定由于非定居者的行为所引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事实。

就本文所未提及的其他事实而言,恐怕也难以否定由于非定居者的行为所引起的效应涉及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这一事实。而这一点恰恰是“艾斯特”定义与在其之前所出现的关于“旅游现象”的定义的不同之处,也是其进步的表现。

另外,就国内旅游学者李天元的阐释,“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强调了“旅游活动的非就业目的”,其表达的真正含义应是“不以就业为目的”。由此则商务旅游与“艾斯特”定义并不相互冲突(笔者也认同这一观点)。因此,对“艾斯特”定义的认识还有待于研究。即使出现与新事实相冲突的情况,也不宜全盘否定。适当吸取其合理之处对于旅游学术研究、旅游理论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实践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精选